蔣夫人四月便來了上京,又帶著女兒蔣小姐,說是來探親,其實擺明了也是要給女兒在上京尋一門親。蔣老爺是寒門子弟出身,蔣夫人與趙氏結識還是幾年前孫大人與蔣大人做過一年的同僚。
蔣夫人雖看起嚴肅了些,與趙氏卻頗為投緣,說起兩人的關係,倒是比孫大人與蔣大人好些。所以這次趙氏得知她來上京,便立刻打聽出她的住處,邀請她和女兒住到家裏來。
那會子正遇上趙氏忙著籌備兒子大婚,她又帶著一個女兒,住在別人家不好,就在外麵現買了一座小宅子安頓了。這些天也順著一些關係相看了幾位年輕小輩,其中也包括童若遠,可看來看去,好像都沒有一個特別中意的。
那些家境好的,難免有些瞧不起蔣小姐,嫌棄她庶出。若是配給那些庶出的,即便家境好本人沒能耐,到底也不成樣子。以後成家分出來單過,沒有本事又不懂得算計,之後的日子怕是一日難過一日。
蔣小姐還在繈褓中,便抱過來由蔣夫人養著,她生母又去了,這麽多年過來,她雖不是蔣小姐的生母,母女間的感情倒深厚。蔣小姐乖巧懂事,更得蔣夫人的心,三個庶出的裏麵,最喜歡的便是她了。
說起蔣小姐的親事,十二三歲就說了一門,便是冀州左使的嫡出次子,眼看著即將大婚,豈料天不遂人願,那冀州左使大人的次子突感疾病死了。
有人說是蔣小姐命格過硬,冀州左使大人次子命格弱了些,故而是蔣小姐將他克死。一傳十十傳百,蔣夫人自知在徐州那邊恐難尋一門親,又考慮到蔣大人過幾年也要回京複命,打點好了便要留在上京,不如就在上京給蔣小姐尋一門親。這樣一來,以後都搬回來也就隔得不遠,再者,上京這樣的地方,年輕人小輩如過江之鯽,總能找到合適的。
因此,便急忙忙讓蔣夫人帶著女兒來了上京,隻是...上京這樣的地方,年輕後輩確實多,可,也不是那麽容易便能說定的。
留戀了這些日子,蔣夫人心裏犯了急,趙夫人又提了提童若遠,才讓蔣夫人有心見見周氏。
今兒一瞧,心裏說不出什麽滋味。周氏看起來很好相處,童若遠亦是一表人才,聽趙夫人說又頗得歐陽先生賞識。然而,家境確實有些艱難了。那一身衣裳看起來是簇新的,卻是徐州都不時興的緞子。
周氏的女兒童若瑤,說是鄉下長大的,倒看不出鄉下人的小氣,落落大方,一言一行都像是受過極好的教養。可那身上穿的,卻一點兒也不像大家閨秀,都是極其普通的料子。
吃過午飯,趙氏安排了大夥各自略作歇息的地方,周氏和張氏去看童若秋,趙夫人忙完了便去客房找蔣夫人說話。
蔣小姐說累了,便去裏間歇息,卻坐在床上留神聽著外頭張氏和蔣夫人說話。身邊的丫頭惠兒給她倒了一杯茶送來,像是回味著什麽,笑道:"童家四姑娘真可愛..."
見自家小姐聚精會神的模樣,忙掩口安靜下來,也留神聽著外頭的對話。
"雖不是我生的,卻也是我看著長大的,她話不多,平常時候更不會提出什麽不滿足的。愈是如此,愈是叫人心疼。"
"別說是你,就是我看著也喜歡,要不是我早前兒給那不爭氣的定了,你的女兒這會子就變成我的女兒了。"
蔣夫人看了趙氏一眼,道:"別渾說,也不怕你兒媳聽見。"
趙氏對童若秋很是滿意,笑笑道:"我不過說說罷了,就是現在我想要你女兒做我的女兒,你也舍不得啊。"
蔣夫人"撲哧"一笑,"這話也隻有你才說得出口,不過話說回來,你覺得如何?"
"依我說,這找女婿和找兒媳卻不同,兒媳隻要那安分守己的就好,沒有那些花花腸子,安安分分過日子懂得進退的,便是賢惠的了。女婿除了人品相貌,家勢背景,更重要的卻是有沒有作為。話說回來,蔣老爺可不就是現成的例子。"
趙氏不過隨口一說,卻正說到了蔣夫人的心坎上,蔣夫人亦是庶出。當年做姑娘時,家中姊妹麵和心不合,人人都想高嫁,巴結嫡母以及嫡出姐姐,最後卻淪為嫡母手中的棋子。為了鞏固娘家的地位,甚至還將庶出的姊妹送去當了那些大門大戶裏大老爺們的小妾。
她不爭不搶,安分守己,最後就配給了一個寒門子弟,帶著微薄的嫁妝,算計著過日子。也不知是蔣老爺有福氣,還是蔣夫人福氣大,婚後一年蔣大人金榜題名,考了進士,進入翰林。而與此同時,娘家卻卷入一樁轟動一時,牽扯大的案子被抄了家,從此一蹶不振,在上京這個權貴之地再也沒有容身之處了。
後來,她的那些姊妹,死的死、病的病,活著的也全無音信,至今不知落在何地。
蔣夫人沉浸在過去的往事裏,趙夫人端著茶杯慢慢喝茶,有意無意地打量著蔣夫人。倒不是她真的有心非要撮合蔣家與童家這門親,不過是隨口幾句話,倘或說定了,也是好事一樁。
再說,蔣夫人還有什麽好挑剔的,蔣大人官品不高不低,這些年雖頗有些作為,但上京這樣的地方,她一個外來的,要尋得一個鼎好的親事也難啊。就算趙氏幫著打聽,說些話,那也要對方看得起。何況,蔣小姐還是庶出,又是說過親事不成的,若她幫著尋了好的親事,以後蔣小姐有個什麽,還不得怪她?
童家卻不同,就是蔣小姐或者童家不滿,也不敢怪她什麽,說她的不是了。再說,童若遠若果真能娶了蔣家姑娘,還不高興死?(未完待續)
蔣夫人雖看起嚴肅了些,與趙氏卻頗為投緣,說起兩人的關係,倒是比孫大人與蔣大人好些。所以這次趙氏得知她來上京,便立刻打聽出她的住處,邀請她和女兒住到家裏來。
那會子正遇上趙氏忙著籌備兒子大婚,她又帶著一個女兒,住在別人家不好,就在外麵現買了一座小宅子安頓了。這些天也順著一些關係相看了幾位年輕小輩,其中也包括童若遠,可看來看去,好像都沒有一個特別中意的。
那些家境好的,難免有些瞧不起蔣小姐,嫌棄她庶出。若是配給那些庶出的,即便家境好本人沒能耐,到底也不成樣子。以後成家分出來單過,沒有本事又不懂得算計,之後的日子怕是一日難過一日。
蔣小姐還在繈褓中,便抱過來由蔣夫人養著,她生母又去了,這麽多年過來,她雖不是蔣小姐的生母,母女間的感情倒深厚。蔣小姐乖巧懂事,更得蔣夫人的心,三個庶出的裏麵,最喜歡的便是她了。
說起蔣小姐的親事,十二三歲就說了一門,便是冀州左使的嫡出次子,眼看著即將大婚,豈料天不遂人願,那冀州左使大人的次子突感疾病死了。
有人說是蔣小姐命格過硬,冀州左使大人次子命格弱了些,故而是蔣小姐將他克死。一傳十十傳百,蔣夫人自知在徐州那邊恐難尋一門親,又考慮到蔣大人過幾年也要回京複命,打點好了便要留在上京,不如就在上京給蔣小姐尋一門親。這樣一來,以後都搬回來也就隔得不遠,再者,上京這樣的地方,年輕人小輩如過江之鯽,總能找到合適的。
因此,便急忙忙讓蔣夫人帶著女兒來了上京,隻是...上京這樣的地方,年輕後輩確實多,可,也不是那麽容易便能說定的。
留戀了這些日子,蔣夫人心裏犯了急,趙夫人又提了提童若遠,才讓蔣夫人有心見見周氏。
今兒一瞧,心裏說不出什麽滋味。周氏看起來很好相處,童若遠亦是一表人才,聽趙夫人說又頗得歐陽先生賞識。然而,家境確實有些艱難了。那一身衣裳看起來是簇新的,卻是徐州都不時興的緞子。
周氏的女兒童若瑤,說是鄉下長大的,倒看不出鄉下人的小氣,落落大方,一言一行都像是受過極好的教養。可那身上穿的,卻一點兒也不像大家閨秀,都是極其普通的料子。
吃過午飯,趙氏安排了大夥各自略作歇息的地方,周氏和張氏去看童若秋,趙夫人忙完了便去客房找蔣夫人說話。
蔣小姐說累了,便去裏間歇息,卻坐在床上留神聽著外頭張氏和蔣夫人說話。身邊的丫頭惠兒給她倒了一杯茶送來,像是回味著什麽,笑道:"童家四姑娘真可愛..."
見自家小姐聚精會神的模樣,忙掩口安靜下來,也留神聽著外頭的對話。
"雖不是我生的,卻也是我看著長大的,她話不多,平常時候更不會提出什麽不滿足的。愈是如此,愈是叫人心疼。"
"別說是你,就是我看著也喜歡,要不是我早前兒給那不爭氣的定了,你的女兒這會子就變成我的女兒了。"
蔣夫人看了趙氏一眼,道:"別渾說,也不怕你兒媳聽見。"
趙氏對童若秋很是滿意,笑笑道:"我不過說說罷了,就是現在我想要你女兒做我的女兒,你也舍不得啊。"
蔣夫人"撲哧"一笑,"這話也隻有你才說得出口,不過話說回來,你覺得如何?"
"依我說,這找女婿和找兒媳卻不同,兒媳隻要那安分守己的就好,沒有那些花花腸子,安安分分過日子懂得進退的,便是賢惠的了。女婿除了人品相貌,家勢背景,更重要的卻是有沒有作為。話說回來,蔣老爺可不就是現成的例子。"
趙氏不過隨口一說,卻正說到了蔣夫人的心坎上,蔣夫人亦是庶出。當年做姑娘時,家中姊妹麵和心不合,人人都想高嫁,巴結嫡母以及嫡出姐姐,最後卻淪為嫡母手中的棋子。為了鞏固娘家的地位,甚至還將庶出的姊妹送去當了那些大門大戶裏大老爺們的小妾。
她不爭不搶,安分守己,最後就配給了一個寒門子弟,帶著微薄的嫁妝,算計著過日子。也不知是蔣老爺有福氣,還是蔣夫人福氣大,婚後一年蔣大人金榜題名,考了進士,進入翰林。而與此同時,娘家卻卷入一樁轟動一時,牽扯大的案子被抄了家,從此一蹶不振,在上京這個權貴之地再也沒有容身之處了。
後來,她的那些姊妹,死的死、病的病,活著的也全無音信,至今不知落在何地。
蔣夫人沉浸在過去的往事裏,趙夫人端著茶杯慢慢喝茶,有意無意地打量著蔣夫人。倒不是她真的有心非要撮合蔣家與童家這門親,不過是隨口幾句話,倘或說定了,也是好事一樁。
再說,蔣夫人還有什麽好挑剔的,蔣大人官品不高不低,這些年雖頗有些作為,但上京這樣的地方,她一個外來的,要尋得一個鼎好的親事也難啊。就算趙氏幫著打聽,說些話,那也要對方看得起。何況,蔣小姐還是庶出,又是說過親事不成的,若她幫著尋了好的親事,以後蔣小姐有個什麽,還不得怪她?
童家卻不同,就是蔣小姐或者童家不滿,也不敢怪她什麽,說她的不是了。再說,童若遠若果真能娶了蔣家姑娘,還不高興死?(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