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坐下便朝老太太道:"到底是老太太有福氣,幾個孫女模樣標致,想來提親的人把門檻都踩壞了,好在我有先見之明,早早就定了一個。"
老太太便叫四姊妹去拜見趙夫人,童若秋走在最前麵。這樁親事童若綰是知道的,反正輪不到她故此便沒有那麽積極,童若瑤見童若秋的目光一直停留在孫博文身上,後又聽趙夫人的話,心裏也知道了大概。便站在原地等姊妹去了再去。
張氏在一旁介紹,目光寵溺而自豪地看著女兒。童若秋乖巧地行了福禮,低眉垂目,雙頰一團紅暈,少了平日的盛氣淩人,也嬌媚可人。
趙夫人虛扶一把,攜了童若秋的手,左看右看越看越滿意。唯獨在一旁候著的孫博文露出十分明顯的失望。
童若綰瞧得仔細明白,不禁在心裏冷哼一聲,恰好這時柳姨娘畢恭畢敬地進來,走到張氏身邊,低聲說著話兒。童若綰下意識地垂下目光,柳姨娘是她的生母,張氏的陪嫁丫頭,後來抬了姨娘,這些年也都在張氏跟前殷勤地伺候著張氏。
每每看到柳姨娘出現在張氏身邊,童若綰就渾身不自在,恨不能找個地洞鑽進去。而柳姨娘和她說話,都是背著張氏,當著張氏的麵兒在柳姨娘眼裏,自己完全是一位小姐。
直到柳姨娘離開,她才抬起頭,那邊趙夫人賞了童若秋幾樣東西,童若秋紅了臉欠欠身退到張氏身邊。童若綰深吸一口氣,剛剛抬起腳,隻見趙夫人盯著童若瑤,嘴裏嘖嘖道:"這是老幾?生的這樣水靈,好似畫裏走出來的人兒。"
呃,童若瑤還是第一次聽見這樣的讚美,心裏當然很喜歡,咧嘴一笑,走過來拜見趙夫人。
張氏的笑容淡了幾分,介紹道:"是我內侄女,大老爺的女兒,閨名若瑤。"
童家的舊事趙夫人自然是十分清楚,年前張氏信上提到童家大老爺一家在鄉下住了十來年,這女孩兒瞧著也不過十四五歲,是在鄉下長大的。可這會子瞧著她,倒落落大方一點兒不怕生,竟好像是見過大場麵的。
"原來是大老爺的女兒,小時候瞧著就粉雕玉琢的,如今長大了果真是個美人兒。"說著話,攜了童若瑤的手細看,接著道,"手指纖細修長,竟是有福的手相。我們那邊有個城隍廟,廟裏有個老道士,最會看手相,雖說的與咱們知道的詫異大,卻十分準確。"
張氏附和著問了幾句,趙夫人又細細解說了一番。童若瑤就那麽站著,趙夫人一張巧嘴說的張氏恨不能立馬就去拜見那個老道士,可見這趙夫人一張嘴也是厲害的。
終於等她們說完了,趙夫人叫身邊的婆子將預備的見麵禮拿出來,張氏快速地看了一眼,不多不少竟和童若秋是一模一樣的。童若秋自然也看到了,壓製著胸膛裏的不滿,等著看是不是給童若綰和童若涵的也一樣。
童若瑤謝過趙夫人,退到先前站得位置上。
童若綰便過去拜見趙夫人,話沒說上兩句,外麵又來了客,趙夫人抬頭一瞧,竟好像是舊識。叫身邊的婆子將見麵禮給了童若綰和童若涵,張氏出去將人迎進來,見過了老太太張氏便給趙夫人介紹,果然是舊識,大夥皆大歡喜,一邊陪著老太太說話,一邊敘舊去了。
孫博文還在這裏,老太太瞧見,便叫婆子去將童若晨和童若遠找來,讓他們年紀相仿的一處說話去。
童家雖大不如以前,但老太太坐鎮,有來往的也沒斷過。隻往常大夥不走動,隻打發下人請安問好,今兒是老太太壽辰,童家放出風聲要大辦,那些輩分小的念著祖上的舊交情,來的也不算少。
可童家子息單薄,這些交情到底不頂用。再者,那些家勢發展大了的,早就疏遠了。所以,今兒趙夫人算得上是貴客。
如今大夥圍著趙夫人閑聊,竟好像將壽星的風頭都搶了去。張氏和周氏在外麵張羅,裏麵幾個女孩子已經被擠到角落裏了。
快到午時,又來了幾個人。當這幾個人進來的時候,眾人的目光便成功被吸引去了。在坐的雖都不是什麽大富大貴之人,可畢竟是住在上京,身上穿的、戴的,不是金便是銀,趙夫人自然不必說了。這幾個人,為首的婦人穿著一身藏藍色粗布衣裳,洗的非常幹淨,偏偏衣袖上有一個補丁。她身邊站著兩個男孩,大的十八九歲,小的十來歲。大概是第一次見這麽多人,局促不安地將腦袋垂到了胸膛裏。
老太太淡淡瞧了一眼,臉色非常不好。童若瑤有些好奇,恰好聽到童若秋不屑地冷哼一聲。
童若綰見童若瑤迷茫,便好心解釋道:"那位婦人是老太太的侄兒媳婦,咱們叫表嬸,每年這天都會來。"
童若瑤迷糊了半天才弄明白,原來是老太太那邊的親戚,老太太和自己的親奶奶是親姐妹,所以親戚也就沒有差別了。以前聽周氏提起過那邊的親戚,更早的時候就落敗了,後來走的走,散的散,還留在祖籍的就隻大舅公一家。
當年老太太將童老爹他們趕出來的時候,大舅公還在世,可並沒有出麵說什麽。如今瞧來,即便想說大概已經沒有份量。
"每年都來,卻都穿同樣的衣裳。"童若秋冷哼一聲又道,"每年老太太也沒少給銀子,別說修葺祠堂,就是新建一座祠堂也夠了,沒得非要弄成這樣來丟人現眼。"
大夥考究的目光雖是落到那三人身上,童若秋卻覺得是落在自己身上,特別是趙夫人還在這裏。(未完待續)
老太太便叫四姊妹去拜見趙夫人,童若秋走在最前麵。這樁親事童若綰是知道的,反正輪不到她故此便沒有那麽積極,童若瑤見童若秋的目光一直停留在孫博文身上,後又聽趙夫人的話,心裏也知道了大概。便站在原地等姊妹去了再去。
張氏在一旁介紹,目光寵溺而自豪地看著女兒。童若秋乖巧地行了福禮,低眉垂目,雙頰一團紅暈,少了平日的盛氣淩人,也嬌媚可人。
趙夫人虛扶一把,攜了童若秋的手,左看右看越看越滿意。唯獨在一旁候著的孫博文露出十分明顯的失望。
童若綰瞧得仔細明白,不禁在心裏冷哼一聲,恰好這時柳姨娘畢恭畢敬地進來,走到張氏身邊,低聲說著話兒。童若綰下意識地垂下目光,柳姨娘是她的生母,張氏的陪嫁丫頭,後來抬了姨娘,這些年也都在張氏跟前殷勤地伺候著張氏。
每每看到柳姨娘出現在張氏身邊,童若綰就渾身不自在,恨不能找個地洞鑽進去。而柳姨娘和她說話,都是背著張氏,當著張氏的麵兒在柳姨娘眼裏,自己完全是一位小姐。
直到柳姨娘離開,她才抬起頭,那邊趙夫人賞了童若秋幾樣東西,童若秋紅了臉欠欠身退到張氏身邊。童若綰深吸一口氣,剛剛抬起腳,隻見趙夫人盯著童若瑤,嘴裏嘖嘖道:"這是老幾?生的這樣水靈,好似畫裏走出來的人兒。"
呃,童若瑤還是第一次聽見這樣的讚美,心裏當然很喜歡,咧嘴一笑,走過來拜見趙夫人。
張氏的笑容淡了幾分,介紹道:"是我內侄女,大老爺的女兒,閨名若瑤。"
童家的舊事趙夫人自然是十分清楚,年前張氏信上提到童家大老爺一家在鄉下住了十來年,這女孩兒瞧著也不過十四五歲,是在鄉下長大的。可這會子瞧著她,倒落落大方一點兒不怕生,竟好像是見過大場麵的。
"原來是大老爺的女兒,小時候瞧著就粉雕玉琢的,如今長大了果真是個美人兒。"說著話,攜了童若瑤的手細看,接著道,"手指纖細修長,竟是有福的手相。我們那邊有個城隍廟,廟裏有個老道士,最會看手相,雖說的與咱們知道的詫異大,卻十分準確。"
張氏附和著問了幾句,趙夫人又細細解說了一番。童若瑤就那麽站著,趙夫人一張巧嘴說的張氏恨不能立馬就去拜見那個老道士,可見這趙夫人一張嘴也是厲害的。
終於等她們說完了,趙夫人叫身邊的婆子將預備的見麵禮拿出來,張氏快速地看了一眼,不多不少竟和童若秋是一模一樣的。童若秋自然也看到了,壓製著胸膛裏的不滿,等著看是不是給童若綰和童若涵的也一樣。
童若瑤謝過趙夫人,退到先前站得位置上。
童若綰便過去拜見趙夫人,話沒說上兩句,外麵又來了客,趙夫人抬頭一瞧,竟好像是舊識。叫身邊的婆子將見麵禮給了童若綰和童若涵,張氏出去將人迎進來,見過了老太太張氏便給趙夫人介紹,果然是舊識,大夥皆大歡喜,一邊陪著老太太說話,一邊敘舊去了。
孫博文還在這裏,老太太瞧見,便叫婆子去將童若晨和童若遠找來,讓他們年紀相仿的一處說話去。
童家雖大不如以前,但老太太坐鎮,有來往的也沒斷過。隻往常大夥不走動,隻打發下人請安問好,今兒是老太太壽辰,童家放出風聲要大辦,那些輩分小的念著祖上的舊交情,來的也不算少。
可童家子息單薄,這些交情到底不頂用。再者,那些家勢發展大了的,早就疏遠了。所以,今兒趙夫人算得上是貴客。
如今大夥圍著趙夫人閑聊,竟好像將壽星的風頭都搶了去。張氏和周氏在外麵張羅,裏麵幾個女孩子已經被擠到角落裏了。
快到午時,又來了幾個人。當這幾個人進來的時候,眾人的目光便成功被吸引去了。在坐的雖都不是什麽大富大貴之人,可畢竟是住在上京,身上穿的、戴的,不是金便是銀,趙夫人自然不必說了。這幾個人,為首的婦人穿著一身藏藍色粗布衣裳,洗的非常幹淨,偏偏衣袖上有一個補丁。她身邊站著兩個男孩,大的十八九歲,小的十來歲。大概是第一次見這麽多人,局促不安地將腦袋垂到了胸膛裏。
老太太淡淡瞧了一眼,臉色非常不好。童若瑤有些好奇,恰好聽到童若秋不屑地冷哼一聲。
童若綰見童若瑤迷茫,便好心解釋道:"那位婦人是老太太的侄兒媳婦,咱們叫表嬸,每年這天都會來。"
童若瑤迷糊了半天才弄明白,原來是老太太那邊的親戚,老太太和自己的親奶奶是親姐妹,所以親戚也就沒有差別了。以前聽周氏提起過那邊的親戚,更早的時候就落敗了,後來走的走,散的散,還留在祖籍的就隻大舅公一家。
當年老太太將童老爹他們趕出來的時候,大舅公還在世,可並沒有出麵說什麽。如今瞧來,即便想說大概已經沒有份量。
"每年都來,卻都穿同樣的衣裳。"童若秋冷哼一聲又道,"每年老太太也沒少給銀子,別說修葺祠堂,就是新建一座祠堂也夠了,沒得非要弄成這樣來丟人現眼。"
大夥考究的目光雖是落到那三人身上,童若秋卻覺得是落在自己身上,特別是趙夫人還在這裏。(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