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丈夫接不下話,心裏也明白劉氏的念頭,往常每次回來必然能聽到妻子編排童家母女的話,這一次回來卻都聽她說童家姑娘的好處去了。也不想想,人家是上京的,怎麽可能下嫁留在這鄉下?
何況,大奎也不是讀書人,所謂不是一類人不進一家門。縱然人家姑娘願意,做父母的不點頭,她會背著一個不孝的名譽嫁給大奎?
她丈夫實在不明白,劉氏到底是鑽進了什麽死胡同裏出不來,這會子少不得多說兩句:"咱們有多大的本事,就守著多大的地兒,你也別瞎想這些,還有大奎,人家姑娘從來沒和你說話,你這樣豈不是要害了人家姑娘?那些城裏人不像咱們鄉下人,這樣的玩笑卻是開不得的。未出閣的姑娘,倘或傳出這樣的話來,輕者一輩子不出閣,重者卻要受家法或自縊身亡。"
她丈夫畢竟在城裏多年,這些或多或少也有了解,一席話說得其他人皆唬得愣住。大奎自然也都聽到心裏去了,劉氏同樣如此。兩個人,卻各自有不同的心思。
外麵的雪愈發下的大了,童若遠從堂屋裏出來,童若瑤忙倒了一杯熱茶送去。看著小妹亮晶晶的眸子,童若遠吃了兩口茶就把今兒遇上外麵那些人的事兒說了一遍。
原來,那些人竟是昨晚就到了,因天黑就在鎮上找了落腳地兒,今兒早起又朝店家打聽李家村。閑聊中提到童老爹,沒想到那店家就領他們去找到在市集上擺寫字攤子的童若遠。
那領頭的姓廖是上京童家的家生奴,如今是管家,當年童老爹帶著家小離開時,童若遠已經到了懂事的年紀。雖時隔十來年,依舊一眼就認出廖管家來。
聽童若遠這樣說,童若瑤不覺笑起來,"原來大哥和我想到一塊兒去了。"
既然願意把他們領回來,自然也是有心要收下這些東西的,家裏是什麽情況,還真的沒必要掩飾,裝出清高扮矯情。這樣做損失太大了,何況爹爹上京趕考,大哥也要娶媳婦,都是要花錢的。
問題是看大哥的模樣,老爹好像還是放不下,童若瑤立刻就想到了周氏。相對老爹來說,母親的思想工作更好做,固執的老爹多多少少還是會聽母親的話。想到這裏,童若瑤自告奮勇接下去勸周氏的任務。
朝童若遠做了一個要他放心的手勢,就鑽進正屋裏找周氏去了。
看著小妹嬌小的身影消失在簾子後,童若遠嘴角不知不覺浮出一抹笑。眼角餘光撲捉到院子外一個鬼鬼祟祟的身影,定睛一瞧竟是大奎的母親周氏。
臉上的笑容漸漸收斂,倘或不是小妹說清者自清,童若遠絕不會任由劉氏之前那樣編排自己的小妹。可在這些事兒上,小妹明顯比自己理智,與劉氏這樣的人鬧,隻會越鬧越混。
用小妹的話,那便是,寧願得罪殺人犯也別得罪蠻不講理的小人。
雖然才到午時,可因為外麵下雪,陰沉沉的,屋子裏便不甚明亮。周氏歪坐在炕頭,聽見腳步聲才抬頭望過來,見是童若瑤,勉強扯出一抹笑來。招手叫童若瑤坐到她身邊去。
童若瑤輕輕靠在周氏懷裏,琢磨半晌,幽幽道:"過了年大哥就二十了,恰好適逢爹爹上京趕考,不知道爹爹會不會帶大哥去?"
是啊,老大已經二十了,眼下便到了娶親的年紀。童若瑤知道,周氏最擔心就是她和大哥的終身大事問題,其中大哥占很大的比例,因為他是長子,並且是唯一的兒子。在這一點兒上,童若瑤倒沒覺得父母偏心,反正在大哥心裏,自己這個小妹他很緊張的。
"大哥相貌堂堂,讀書寫字做文章樣樣好,定要好好兒尋個能配得上的。"童若瑤憧憬著未來嫂嫂的模樣,接著道,"母親心裏是不是已經有了人選?"
原諒童若瑤卑鄙了一回,因為隻有這樣,周氏才會急,她急了才有用。童若瑤又說了一大通的話,周氏隻聽著,待童若瑤說完了才道:"去把你爹叫來。"
有戲!童若瑤一時得意忘形,出門的時候差點兒被門檻絆住。幸而大哥眼疾手快扶了她一把。
"我去煮飯,您請爹爹去正屋吧,娘有話要和爹爹說。"童若瑤說完眨眨眼,自信滿滿地朝童若遠笑了笑。
眼瞧著童老爹去了正屋,童若瑤就輕手輕腳地從灶房出來,摸到正屋的窗台底下。周氏溫軟的嗓音響起:"總不能就讓他們在院子裏外站著吧?這大雪天兒的,又是年下,瞧在外人眼裏也不好。再說..."
這對童老爹來說,確實是一個比較難的決定,如果沒有童二叔,那麽童家的一切都是他的。但那是假設,事實是有了童二叔,童老爹被華麗驅逐。
隔了很長時間,這中間童若瑤不知道童老爹做了怎麽樣的思想鬥爭,但結果是童老爹允於了。在現實麵前低頭,其實也不失為明智的抉擇。童若瑤忙不迭地往灶房跑去,在米缸裏舀了兩竹筒米,覺得不夠,又加了兩筒。淘了米便開始生火做飯。
外麵,童若遠將幾個從上京遠道而來的人請進屋,那些人卻不敢,把車上的貨物一箱一箱卸下來,搬進堂屋裏去,童若瑤目測了一下,大概有十幾二十箱,就是不知道到底是些什麽東西。
吃了午飯,廖管家在堂屋裏和爹爹說話,其他人都退到屋簷下守著,童若瑤和母親坐在正屋裏,那邊說的了什麽隱隱約約也能聽到一些。
童家原是上京書香世族,但人丁一直單薄,到了童老爹這一代,就兩個兒子。童二叔自幼便不愛讀書,後來分家,便用家裏的錢做些買賣,這些年倒也能過得去。但商戶畢竟叫人瞧不起,何況原是書香世族,卻淪落到經商的地步,那些自命清高的大族漸漸也不與童家來往。(未完待續)
何況,大奎也不是讀書人,所謂不是一類人不進一家門。縱然人家姑娘願意,做父母的不點頭,她會背著一個不孝的名譽嫁給大奎?
她丈夫實在不明白,劉氏到底是鑽進了什麽死胡同裏出不來,這會子少不得多說兩句:"咱們有多大的本事,就守著多大的地兒,你也別瞎想這些,還有大奎,人家姑娘從來沒和你說話,你這樣豈不是要害了人家姑娘?那些城裏人不像咱們鄉下人,這樣的玩笑卻是開不得的。未出閣的姑娘,倘或傳出這樣的話來,輕者一輩子不出閣,重者卻要受家法或自縊身亡。"
她丈夫畢竟在城裏多年,這些或多或少也有了解,一席話說得其他人皆唬得愣住。大奎自然也都聽到心裏去了,劉氏同樣如此。兩個人,卻各自有不同的心思。
外麵的雪愈發下的大了,童若遠從堂屋裏出來,童若瑤忙倒了一杯熱茶送去。看著小妹亮晶晶的眸子,童若遠吃了兩口茶就把今兒遇上外麵那些人的事兒說了一遍。
原來,那些人竟是昨晚就到了,因天黑就在鎮上找了落腳地兒,今兒早起又朝店家打聽李家村。閑聊中提到童老爹,沒想到那店家就領他們去找到在市集上擺寫字攤子的童若遠。
那領頭的姓廖是上京童家的家生奴,如今是管家,當年童老爹帶著家小離開時,童若遠已經到了懂事的年紀。雖時隔十來年,依舊一眼就認出廖管家來。
聽童若遠這樣說,童若瑤不覺笑起來,"原來大哥和我想到一塊兒去了。"
既然願意把他們領回來,自然也是有心要收下這些東西的,家裏是什麽情況,還真的沒必要掩飾,裝出清高扮矯情。這樣做損失太大了,何況爹爹上京趕考,大哥也要娶媳婦,都是要花錢的。
問題是看大哥的模樣,老爹好像還是放不下,童若瑤立刻就想到了周氏。相對老爹來說,母親的思想工作更好做,固執的老爹多多少少還是會聽母親的話。想到這裏,童若瑤自告奮勇接下去勸周氏的任務。
朝童若遠做了一個要他放心的手勢,就鑽進正屋裏找周氏去了。
看著小妹嬌小的身影消失在簾子後,童若遠嘴角不知不覺浮出一抹笑。眼角餘光撲捉到院子外一個鬼鬼祟祟的身影,定睛一瞧竟是大奎的母親周氏。
臉上的笑容漸漸收斂,倘或不是小妹說清者自清,童若遠絕不會任由劉氏之前那樣編排自己的小妹。可在這些事兒上,小妹明顯比自己理智,與劉氏這樣的人鬧,隻會越鬧越混。
用小妹的話,那便是,寧願得罪殺人犯也別得罪蠻不講理的小人。
雖然才到午時,可因為外麵下雪,陰沉沉的,屋子裏便不甚明亮。周氏歪坐在炕頭,聽見腳步聲才抬頭望過來,見是童若瑤,勉強扯出一抹笑來。招手叫童若瑤坐到她身邊去。
童若瑤輕輕靠在周氏懷裏,琢磨半晌,幽幽道:"過了年大哥就二十了,恰好適逢爹爹上京趕考,不知道爹爹會不會帶大哥去?"
是啊,老大已經二十了,眼下便到了娶親的年紀。童若瑤知道,周氏最擔心就是她和大哥的終身大事問題,其中大哥占很大的比例,因為他是長子,並且是唯一的兒子。在這一點兒上,童若瑤倒沒覺得父母偏心,反正在大哥心裏,自己這個小妹他很緊張的。
"大哥相貌堂堂,讀書寫字做文章樣樣好,定要好好兒尋個能配得上的。"童若瑤憧憬著未來嫂嫂的模樣,接著道,"母親心裏是不是已經有了人選?"
原諒童若瑤卑鄙了一回,因為隻有這樣,周氏才會急,她急了才有用。童若瑤又說了一大通的話,周氏隻聽著,待童若瑤說完了才道:"去把你爹叫來。"
有戲!童若瑤一時得意忘形,出門的時候差點兒被門檻絆住。幸而大哥眼疾手快扶了她一把。
"我去煮飯,您請爹爹去正屋吧,娘有話要和爹爹說。"童若瑤說完眨眨眼,自信滿滿地朝童若遠笑了笑。
眼瞧著童老爹去了正屋,童若瑤就輕手輕腳地從灶房出來,摸到正屋的窗台底下。周氏溫軟的嗓音響起:"總不能就讓他們在院子裏外站著吧?這大雪天兒的,又是年下,瞧在外人眼裏也不好。再說..."
這對童老爹來說,確實是一個比較難的決定,如果沒有童二叔,那麽童家的一切都是他的。但那是假設,事實是有了童二叔,童老爹被華麗驅逐。
隔了很長時間,這中間童若瑤不知道童老爹做了怎麽樣的思想鬥爭,但結果是童老爹允於了。在現實麵前低頭,其實也不失為明智的抉擇。童若瑤忙不迭地往灶房跑去,在米缸裏舀了兩竹筒米,覺得不夠,又加了兩筒。淘了米便開始生火做飯。
外麵,童若遠將幾個從上京遠道而來的人請進屋,那些人卻不敢,把車上的貨物一箱一箱卸下來,搬進堂屋裏去,童若瑤目測了一下,大概有十幾二十箱,就是不知道到底是些什麽東西。
吃了午飯,廖管家在堂屋裏和爹爹說話,其他人都退到屋簷下守著,童若瑤和母親坐在正屋裏,那邊說的了什麽隱隱約約也能聽到一些。
童家原是上京書香世族,但人丁一直單薄,到了童老爹這一代,就兩個兒子。童二叔自幼便不愛讀書,後來分家,便用家裏的錢做些買賣,這些年倒也能過得去。但商戶畢竟叫人瞧不起,何況原是書香世族,卻淪落到經商的地步,那些自命清高的大族漸漸也不與童家來往。(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