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夥一邊做各自的活計,一邊閑聊著村裏的八卦,隨便還提到了李長老來說親的事兒,今兒李長老的家人沒來,這些人便拐彎抹角地問。周氏一概是同個說辭,童若瑤的親事是定下了,可大夥好像不相信,編排起李長老的為人來,間接地也輻射了李長老的孫子,隨便提提自己家的孩子。
一連好長時間,童若瑤耳朵都聽出繭子來了。再這樣下去,倘或周氏說得那個人沒來童家,謊言就不攻自破了。
轉眼便是九月中旬,天氣一日比一日冷起來。童家的小院時常很熱鬧,這期間,童老爹依舊讀書,和往日不同,他雖是舉人了,還是會做一些家務。童若遠照樣逢上趕集之日便去市集上擺個寫字攤子,一切似乎都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
隻九月底的這一天,王鄉紳再次帶著小兒子造訪了童家。
原來這王鄉紳得知童二叔在上京的府邸後,特地找人打聽了一番,也恰好他大兒子在上京有買賣。王鄉紳便趁熱打鐵,寫了信叫他大兒子去拜訪童家二老爺,沒想到這一趟不但和童家有了生意上的往來,更打探出童老爹的過往。
那童家雖是落敗,祖上留下的宅子卻都在,端的是富麗堂皇,瞧在外人眼裏,也是真正個的富貴人家。於是,王鄉紳更有了攀交之意,今兒來卻是為了他小兒子的婚事。
童老爹在正堂屋裏會客,周氏上了茶水就退出來,童家如今的家本來就簡陋,一共四間房,以前沒有灶房的時候,多出的那一間便是吃飯的地方,後來才改為堂屋。四間房一字排開,相隔皆是一道土牆,隔音效果不好。何況周氏和童老爹的臥房就在堂屋隔壁,那邊說了什麽,這邊聽得一清二楚。
當王鄉紳說明來意,周氏一顆心都提到了嗓子口,緊張地捏緊手裏的針,就怕童老爹答應。反叫童若瑤也跟著緊張起來,直到聽見童老爹說:"謝王鄉紳抬愛,小女不才,又疏於管教,令公子儀表堂堂,卻是高攀不起。然,小女婚事早已訂下..."
周氏鬆了口氣,一扭頭見童若瑤隱忍著笑,故意板著臉道:"倒是在為你操心,你卻事不幹己的模樣。"
"有爹娘在為我操心,我還有什麽擔心的?"童若瑤說著就鑽進周氏懷裏,那王鄉紳的小兒子雖儀表堂堂,也有些才學,可性情做派卻不怎麽樣。你道他第一個老婆是怎麽死的?就是他出外喝花酒,醉醺醺地回來又打了他老婆。結果他老婆肚子裏七個月大的胎兒流產了,孩子沒保住,連大人也沒保住。
盡管王鄉紳花了些錢擺平了這事兒,但這鄉裏鄉親的,誰家的事兒能瞞得住,八卦早就滿天飛了。童老爹是一心隻知道讀書,可他卻並非糊塗蟲。
這邊王鄉紳再次造訪童家的消息,很快就傳到了劉氏耳朵裏。隻說這些日子,劉氏也經常帶著孫子去童家閑逛,周氏對她和對村裏其他人並無兩樣,一樣的笑臉相迎,可劉氏總覺得她對自己不一般。也就是這個感覺,讓劉氏堅信周氏說童若瑤定下婚事的話並不可靠。
在家裏總催著大奎去童家看看有沒有要幫忙的,大奎哪裏肯,別說現在,就是以前他去了也隻遠遠兒看著裏麵,並不能幫上什麽忙。
這會子知道王鄉紳來了,怎麽也坐不住,從屋子裏出來見大奎提著水桶去挑水,便道:"你還有這個閑心,媳婦就要跟著別人跑了,還不快去瞧瞧?"
大奎理也不理,照樣往外走。劉氏緊幾步追上他,冷哼一聲道:"以前不是經常去麽?家裏的事兒放任不管,偏偏去操心,現在我又不攔著你了,你怎麽就不去了?"
那大奎嘴裏不會說,心裏卻明白,童若瑤嫁給自己根本就不可能,這些天已經有些心浮氣躁,又被劉氏鬧著,這會子禁不住張口就道:"娘也知道以前,既然娘記著,她們就不記得了?"
這一番質問倒叫劉氏不好接話,這段日子厚著臉皮去童家,劉氏本來就心虛,就怕周氏或者其他人提到以前她如何編排周氏母女的話來。沒想到今兒自己的兒子卻說出來,心裏一時又氣又惱,耳根子脹得緋紅。
情急之下,道:"我哪裏知道後來會發生這些?"
大奎也學著他母親冷笑的模樣,道:"娘如果以前就知道呢?就會看得起童家?我是娶老婆,又不是娶嶽丈一家子回來。"
這話劉氏自有自己的道理:"雖是娶老婆,那童家姑娘手不能提肩不能扛,娶回來有何用?"
"娘這樣說來,還叫我去童家做什麽?"
"我這話還沒說完呢!那是以前,如今倘或娶了童家的姑娘,連你也跟著享福,我還不是為你著想。"村裏人都有這個想法,連李長老都如此,倘或最後是大奎娶了回來,這李家村誰家有她家風光?
後麵那些話劉氏是在心裏想的,大奎隻看著也知道她想的什麽,挑起水桶繞道往外走。
劉氏瞧著他的背影,氣得跺腳,"好歹你救過她一命,她不能忘恩負義!"
這話叫大奎頓住步子,沉著嗓音道:"已經遲了,再說我從來沒想過要她報答這個恩情。"
這些年都是自己瞎想罷了,那樣的女孩兒怎麽能屈身待在這樣的地方?童家本來就是從上京搬來的,如今隻怕是要搬回去了,就是童若瑤真的答應下嫁,童老爹和周氏也不可能答應,他們怎麽能讓自己的女兒孤零零地待在這麽遠的地方呢?就是大奎也不願。
回到屋裏的劉氏越想越氣,晚飯時便朝大奎嘮叨:"王家這門親原是好好兒的,結果人家姑娘卻不肯了,說到底還不是因為童家姑娘,如果不是你被她迷了心竅,做出那些不合規矩的事兒來,傳到王家姑娘耳朵裏,王家姑娘如何會不肯?"(未完待續)
一連好長時間,童若瑤耳朵都聽出繭子來了。再這樣下去,倘或周氏說得那個人沒來童家,謊言就不攻自破了。
轉眼便是九月中旬,天氣一日比一日冷起來。童家的小院時常很熱鬧,這期間,童老爹依舊讀書,和往日不同,他雖是舉人了,還是會做一些家務。童若遠照樣逢上趕集之日便去市集上擺個寫字攤子,一切似乎都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
隻九月底的這一天,王鄉紳再次帶著小兒子造訪了童家。
原來這王鄉紳得知童二叔在上京的府邸後,特地找人打聽了一番,也恰好他大兒子在上京有買賣。王鄉紳便趁熱打鐵,寫了信叫他大兒子去拜訪童家二老爺,沒想到這一趟不但和童家有了生意上的往來,更打探出童老爹的過往。
那童家雖是落敗,祖上留下的宅子卻都在,端的是富麗堂皇,瞧在外人眼裏,也是真正個的富貴人家。於是,王鄉紳更有了攀交之意,今兒來卻是為了他小兒子的婚事。
童老爹在正堂屋裏會客,周氏上了茶水就退出來,童家如今的家本來就簡陋,一共四間房,以前沒有灶房的時候,多出的那一間便是吃飯的地方,後來才改為堂屋。四間房一字排開,相隔皆是一道土牆,隔音效果不好。何況周氏和童老爹的臥房就在堂屋隔壁,那邊說了什麽,這邊聽得一清二楚。
當王鄉紳說明來意,周氏一顆心都提到了嗓子口,緊張地捏緊手裏的針,就怕童老爹答應。反叫童若瑤也跟著緊張起來,直到聽見童老爹說:"謝王鄉紳抬愛,小女不才,又疏於管教,令公子儀表堂堂,卻是高攀不起。然,小女婚事早已訂下..."
周氏鬆了口氣,一扭頭見童若瑤隱忍著笑,故意板著臉道:"倒是在為你操心,你卻事不幹己的模樣。"
"有爹娘在為我操心,我還有什麽擔心的?"童若瑤說著就鑽進周氏懷裏,那王鄉紳的小兒子雖儀表堂堂,也有些才學,可性情做派卻不怎麽樣。你道他第一個老婆是怎麽死的?就是他出外喝花酒,醉醺醺地回來又打了他老婆。結果他老婆肚子裏七個月大的胎兒流產了,孩子沒保住,連大人也沒保住。
盡管王鄉紳花了些錢擺平了這事兒,但這鄉裏鄉親的,誰家的事兒能瞞得住,八卦早就滿天飛了。童老爹是一心隻知道讀書,可他卻並非糊塗蟲。
這邊王鄉紳再次造訪童家的消息,很快就傳到了劉氏耳朵裏。隻說這些日子,劉氏也經常帶著孫子去童家閑逛,周氏對她和對村裏其他人並無兩樣,一樣的笑臉相迎,可劉氏總覺得她對自己不一般。也就是這個感覺,讓劉氏堅信周氏說童若瑤定下婚事的話並不可靠。
在家裏總催著大奎去童家看看有沒有要幫忙的,大奎哪裏肯,別說現在,就是以前他去了也隻遠遠兒看著裏麵,並不能幫上什麽忙。
這會子知道王鄉紳來了,怎麽也坐不住,從屋子裏出來見大奎提著水桶去挑水,便道:"你還有這個閑心,媳婦就要跟著別人跑了,還不快去瞧瞧?"
大奎理也不理,照樣往外走。劉氏緊幾步追上他,冷哼一聲道:"以前不是經常去麽?家裏的事兒放任不管,偏偏去操心,現在我又不攔著你了,你怎麽就不去了?"
那大奎嘴裏不會說,心裏卻明白,童若瑤嫁給自己根本就不可能,這些天已經有些心浮氣躁,又被劉氏鬧著,這會子禁不住張口就道:"娘也知道以前,既然娘記著,她們就不記得了?"
這一番質問倒叫劉氏不好接話,這段日子厚著臉皮去童家,劉氏本來就心虛,就怕周氏或者其他人提到以前她如何編排周氏母女的話來。沒想到今兒自己的兒子卻說出來,心裏一時又氣又惱,耳根子脹得緋紅。
情急之下,道:"我哪裏知道後來會發生這些?"
大奎也學著他母親冷笑的模樣,道:"娘如果以前就知道呢?就會看得起童家?我是娶老婆,又不是娶嶽丈一家子回來。"
這話劉氏自有自己的道理:"雖是娶老婆,那童家姑娘手不能提肩不能扛,娶回來有何用?"
"娘這樣說來,還叫我去童家做什麽?"
"我這話還沒說完呢!那是以前,如今倘或娶了童家的姑娘,連你也跟著享福,我還不是為你著想。"村裏人都有這個想法,連李長老都如此,倘或最後是大奎娶了回來,這李家村誰家有她家風光?
後麵那些話劉氏是在心裏想的,大奎隻看著也知道她想的什麽,挑起水桶繞道往外走。
劉氏瞧著他的背影,氣得跺腳,"好歹你救過她一命,她不能忘恩負義!"
這話叫大奎頓住步子,沉著嗓音道:"已經遲了,再說我從來沒想過要她報答這個恩情。"
這些年都是自己瞎想罷了,那樣的女孩兒怎麽能屈身待在這樣的地方?童家本來就是從上京搬來的,如今隻怕是要搬回去了,就是童若瑤真的答應下嫁,童老爹和周氏也不可能答應,他們怎麽能讓自己的女兒孤零零地待在這麽遠的地方呢?就是大奎也不願。
回到屋裏的劉氏越想越氣,晚飯時便朝大奎嘮叨:"王家這門親原是好好兒的,結果人家姑娘卻不肯了,說到底還不是因為童家姑娘,如果不是你被她迷了心竅,做出那些不合規矩的事兒來,傳到王家姑娘耳朵裏,王家姑娘如何會不肯?"(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