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知祥做皇帝的時候已經是六十歲了,他隻做了不到一年的皇帝就死去了,而且還是急病,史書上記載孟知祥是中風,我們現在一般認為是腦溢血而亡。
中午的時候孟知祥還在接見客人,但是突然感覺到不舒服,一陣眩暈,於是就急忙下去休息,而隨即傳來了他的兒子孟仁讚,也是他一直以來準備的繼承人。
孟知祥很早就開始培養孟仁讚了,但是孟仁讚年紀還是太小,能學的東西十分的有限,但是在孟知祥的教導之下,還是打好了一個明君的基礎,最起碼在品行和素質上還是不錯的,要是孟知祥能夠繼續多活幾年,把這些東西徹底融貫在孟仁讚身上,那麽孟仁讚還是很有可能成為一代明君的,最起碼守成沒問題。
但是很遺憾,孟知祥已經沒有時間再繼續培養他的繼承人了,這樣一個半成品此時就要被他推到前台了。
等到孟仁讚到了孟知祥的寢宮,孟知祥基本上已經喪失了說話的能力,隻是宣布孟仁讚監國,他開始養病,但是這個病不是能夠隨隨便便養好的,腦溢血在現在搶救不及時也是必死的,那時候更是絕症。
所以當天晚上,孟知祥就逝去了,享年六十一歲,比他的前一任皇帝王建少活了十一歲。
孟仁讚這個被孟知祥一直努力培養,但是還沒有完全成功的半成品,已經被曆史逼到了前台,此時他剛剛十六歲。
但是十六歲的他已經不尋常了,最起碼就算是在現在他也遠遠超過了同齡人,這就是那時候皇家繼承人培訓的厲害之處,雖然他是個半成品。
十四歲多一點的時候,孟仁讚已經是行軍司馬了,雖然他這個行軍司馬就是掛個名,但是這也是孟知祥有意為之,而且我史書中我們還能看到一些蛛絲馬跡,孟知祥在打仗的時候會帶上孟仁讚,而等到孟知祥稱帝之後,孟仁讚就變成了東川節度使。
孟仁讚有一個親信護衛,是個指揮使,史書上曾經記載他跟著孟忠祥一起衝鋒,和孟知祥一起戰鬥,而這支軍隊本身並不是作戰部隊,那麽我們就有理由相信,此時孟仁讚也是參與戰鬥的,但是隻是觀戰罷了並不是親自參與戰鬥。孟知祥為了教育兒子真是煞費苦心。
據記載孟仁讚年少老成,天性聰穎,按照現在的說那絕對是天才,文采非常好,而且腦瓜轉得快,很聰明,但是此時她看著自己的父親靜靜的躺在床上,他也不知道幹怎麽辦,畢竟他隻是一個十六歲的小孩。
而且他的出身也不是很厲害,他不像王衍一樣,母親很強勢,他的母親隻是孟知祥的一個小妾,而且這個小妾原本還是李存勖的小妾,後來賞給孟知祥的,可以說要不是這個小妾生了一個聰明的好兒子,估計孟知祥根本不會理睬她。
而他的這個母親能夠給予孟仁讚的幫助也是很有限的,孟仁讚此時能夠靠的上的人主要就一個,那就是他的“相父”趙季良,趙季良和孟知祥情同手足,可以說此時要是沒有趙季良等這些終於孟知祥的老臣出來鎮住場子,估計孟仁讚的結局和後周柴宗訓的結局差不多,嗬嗬。
在孟知祥死了之後,趙季良迅速封鎖消息,而後把另一個宰相王處回叫了回來。
王處回一回來聽說皇帝死了,立馬就開始哭啊,因為他知道這麽短的時間皇帝根本來不及安排後事,而皇帝要是沒有萬全的安排,那麽皇帝的身後事,就有很多的變故了。
但是此時趙季良還是很冷靜的,哭了一會。擦幹眼淚他對王處回說道:“現在外麵諸侯藩鎮手握重兵,就等著成都發生變故,好有可乘之機,所以現在的當務之急就是趕緊讓儲君登基。斷絕了那些人的念頭,不然咱們在這裏哭也沒有用。”
而趙季良所說的儲君,這就沒啥爭議了,因為此時監國的就是十六歲的孟仁讚,雖然孟知祥沒有留下什麽具體的遺言,但是事實已經擺在了眼前。
於是趙季良和王處回聯合起來,籌備孟仁讚稱帝的時候,此時就把孟仁讚的名字改掉了。改成了孟昶,他就是後蜀主。
在趙季良和王處回還有其他的一些老將的支持下,孟昶成功的登上了皇位,成了新的蜀國皇帝,但是登上了皇位不代表他就有皇帝的權力,每一次新皇帝登基,隻要是皇帝年紀小點,那麽必然要發生一個爭鬥,皇權和臣權的鬥爭,到底是把國家的權利給這些大臣,還是皇帝收歸到自己手裏,這都是要鬥爭的,誰也不想放棄權利。
不過十六歲的孟昶雖然年少老成,但他對於趙季良等人十分信任,對於趙季良等人替他掌權,他暫時也沒啥意見,再說趙季良等人並不是將孟昶架空,而且真真正正的幫助孟昶處理政務。
此時的孟昶還是小孩年紀,而且還是孟知祥皇帝培養計劃的半成品,所以在一些素質上麵不是很過關。
他做了皇帝,他的父親也死了,沒有人管它了,他就開始放縱了,他一直都很喜歡打馬球,但是因為他的父親,他不敢很放縱。除此之外一個少年,對於房中之術,尤其是皇家貴族的少年,對於男女之事更是啟蒙的很早,所以少年難免忍受不了誘惑。
當他的父親活著的時候,他自然是不敢,那時候他是他父親皇帝培養計劃中的好學生,但是現在他的父親不在了,所以咱們就說這家夥是個半成品,嗬嗬。
沒人束縛的日子,就是舒服,他閑了就玩玩馬球,然後就選點宮女啥的,充實一下後宮,雖然也有人說孟昶其實不好色,史書上這麽記載不過是因為是趙匡胤的影響,因為趙匡胤要抹黑孟昶為他進攻後蜀做辯護,但是這些東西咱們都不考慮,就先隻說這一種說法。
不久樞密副使韓保貞,也是孟昶的嫡係,關係非常好,他找了個機會,就對孟昶說道:“陛下,你年紀還小,先帝早逝,你應該跟著趙季良先生好好學習治國,你現在不是皇子,而是皇帝,不能再想當初那麽肆無忌憚的玩耍了,你要為蜀國和蜀國人民負責啊,要是你覺得玩一下沒啥,那你就想想不久前的王衍吧,殷鑒不遠。”
此時的孟昶還是一個好少年,而且韓保貞也是他的嫡係,他對一韓保貞也是很信任的,他立馬就明白了,醒悟了,不再去打馬球了,而選進宮來那些秀女之類的,也全部哪來的回哪去,全部遣散。
而對於韓保貞敢於直言麵諫,孟昶也提出了表揚,不久賞賜給他好幾斤的金子。
這就顯現出孟昶絕對不是一個隻知道吃喝安樂的富家公子,他和前麵的王衍是不一樣的,他或許也是亡國之君,但是他前期的確還真是不錯。
據說曾經有一次,有個人給他上書,說是以後言台官一定要清正廉潔的人擔任。愛中文網
這一句大而籠統的話,讓孟昶很反感。這一句話說實話有點務虛,這令孟昶十分的反感,這正說明孟昶是個務實的人,他看了這句話之後曾經感慨了一句:“為什麽沒有說具體任用誰呢?”也就是說他想要最終的名單,一些具體而細的東西,而不是大而寬泛的務虛理論。
一開始的時候孟昶還真是想要好好的做個皇帝,畢竟從小打到孟知祥一直再給他灌輸做個好領導的概念,他現在也隻是在孟知祥的影響下繼續下去而已。
雖然這家夥年紀小,但是腦瓜不笨,心腸不軟,而且權謀之術也懂一點,要真是好好的勵精圖治,後蜀未必不能保全。
孟知祥為人比較寬容,特別是到了後來,因為跟隨他的都是一些老人,所以孟知祥對待他們都是十分寬容的,這就讓這些藩鎮個老將們養成了驕縱自大的習慣,就算是在孟知祥的身邊沒有時候還是不講禮數,但是孟知祥很清楚這些人就這樣,反正又不造反,其他的都是小問題。
所以孟知祥並不追究他們的責任,但是到了孟昶做了皇帝,這些藩鎮諸侯更加的囂張,他們在孟知祥麵前就敢亂來,更不用說一個十六歲的小娃娃了。
孟昶也很聰明,他知道自己現在剛上台,位置還不穩,對於這些藩鎮啥的應該繼續忍,不能亂動手,因為他現在要啥沒啥,動手失敗,那就是萬劫不複。
而且這些藩鎮雖然平時凶狠霸,不講禮數,但是卻還沒有說要嚴重到造反的地步,隻要不造反,孟昶就沒有抓他們的把柄。
在這裏麵有一個叫做李仁罕的大將,這個人在當時孟知祥時代就曾經被人說是要造反,後來孟知祥不相信,就親自到李仁罕的家裏去,這一下子把李仁罕給感動了,此後李仁罕就老老實實的跟在孟知祥的後麵。
但是他的名聲在那個時候已經被壞掉了,所以很多人都覺得這家夥就是不太靠譜,他是想要造反,而趙季良就十分懷疑他,在孟知祥死的那一天晚上,孟知祥就曾經派了王處回到李仁罕的家中去探查情況。
王處回到了李仁罕的家中,發現李仁罕正在做好防禦工作,估計是怕被圍剿,所以王處回回去之後也沒說什麽,就說一切正常。
這樣趙季良才敢繼續安心搞孟昶繼位的事情,而等到孟昶繼位之後,李仁罕更加不把孟昶放在眼裏,他覺得自己在蜀國的地位很高,而且能夠管得住自己的人已經死了,現在他在蜀國已經是很強大的存在了,沒人敢動他。
所以他驕縱了,開始侵占別人土地,橫行霸道,把很多人搞得家破人亡,人民怨聲載道,而此時的李仁罕雖然看不起孟昶,但是很多事情,還是要孟昶點頭才行,於是他就給孟昶上書要求“判六軍”,這個要求個要求可是真夠大的,雖然隻有三個字,這要是成功了,基本上蜀國境內的軍隊都歸他調度了,之前王宗佶像王建要求大司馬,基本上和這個都是差不多的。
但是你李仁罕是什麽人?能夠總管六軍的隻能是皇帝的頂尖親信,但是你李仁罕是嗎?你不但不是親信,而且還是皇帝和大臣們想要幹掉的對象,你這樣的人誰敢讓你總判六軍,這不是自己找死嗎?
所以很多人就找到了孟昶,他們覺得小皇帝沒啥決斷力,就開始在一邊說不能封李仁罕總判六軍,不然的話將來這家夥肯定是要造反的。
其實孟昶心裏也很清楚,所以他已經開始和他的相父趙季良,還有一些親信們開始商量了,而此時捧聖控鶴都指揮使張公鐸與醫官使韓繼勳、豐德庫使韓保貞、茶酒庫使安思謙等,這些人都是孟昶還沒有做皇帝的時候,就跟著孟昶的,也算是孟昶的心腹,這些人也是非常不願意看到李仁罕得勢的,因為他們知道,他們的富貴就在孟昶身上,要是孟昶完蛋了,那麽他們也一定會跟著完蛋的,但是要是孟昶能夠好好的,將來他們這些親信們全部都能得到想要的富貴,這隻是時間問題而已。
所以他們在孟昶的身邊也是一直說李仁罕是個大威脅,應該除掉,這一下子就堅定了孟昶的信心,這些老臣們真是太不像話了,實在是應該殺雞儆猴,讓他們老實一下。
於是孟昶下詔讓李仁罕入朝,李仁罕此時無論如何也想不到屠刀已經架在了他的脖子上,他還沉浸在掠奪土地和享受糜爛生活的歡愉中,他覺得在蜀國還有誰能夠比自己更厲害?
但是囂張是要付出代價的,他誌得意滿的到了皇宮中,還沒有說上一句話,孟昶就示意早就埋伏在兩邊的武士拿下李仁罕,李仁罕雖然是個大將,但是現在年紀畢竟是有點大了,所以根本不是這些武士的對手,不久就被殺死了。
李仁罕死了之後孟昶下詔公布李仁罕的罪行,隨後將李仁罕一家全部族滅,這就是政治鬥爭,一失足成千古恨,而失敗了不僅僅是自己的性命,還有所有和自己相關人的性命,一直以來政治鬥爭都是最殘酷的。
這裏麵還有一個小故事,說是在外麵的藩鎮有個叫做李肇的,他進入成都的時候,以為年紀大了,所以就柱上了拐杖,而且他借口年紀大了腿腳不好了,不能跪下給皇帝扣頭了,請小皇帝不要見怪,這是赤裸裸的輕視,但是孟昶當時知道自己的確是沒啥底氣,所以也沒有沒有追究他的責任,反而還好好的安慰了他一番,讓他好好養病。
但是李肇聽說小皇帝竟然幹掉了李仁罕,這一下子把他嚇得不輕,急忙入朝求見孟昶,這時候把手裏那根手杖一丟,跪地地上誠惶誠恐,而且很神奇的是他的病啥的全部都好了,一點毛病沒有了。
對此孟昶或許會得意的笑一下,但是對於這樣的老臣還是不用了為好,於是不久就下令給李肇一個養老的官,讓他回去養老去了。
還有一件事也是值得一提的,這件事展示了孟昶作為一個少年皇帝應有的權謀智慧,當時李仁罕的外甥張業掌管禁軍,孟昶誅殺李仁罕唯一擔心的就是這個人造反,於是為了穩住張業,就封張業為宰相,用來麻痹張業,而張業得到了宰相的職位,也不想著為自己的老舅報仇了,老舅死了關他什麽事,他現在能夠坐上宰相才是最實在的好處。
張業權柄在手,也不想想他的老舅是怎麽死的,一點也不汲取經驗教訓,更加放肆任性,十分囂張,最終竟然發展成在自己家裏開置監獄,而且還貪婪無度,暴斂當地人民,“蜀人大怨”。
而孟昶一直以來,這是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孟昶對他十分不滿,最終見火候差不多,孟昶就與匡聖指揮使安思謙謀議,一舉誅殺了這位不知天高地厚的權臣。當然這是誅殺李仁罕很久之後的事情了,但是也歸屬於表現孟昶膽略和決斷的類別,所以在這裏一並說了。
孟昶誅殺了李仁罕很像曆史上漢桓帝誅殺大將梁冀和康熙誅殺鼇拜,這都是少年天子誅殺掌權輔政大臣,這是非常有氣魄的,要是孟昶能夠繼續好好的把這個皇帝做下去,那麽或許孟昶現在在史書中或許是一位英明之主,但是很遺憾,孟昶他就是個半成品,“使用壽命”不足,所以很難從一而終,做一個好皇帝。
誅殺了李仁罕之後,一係列好處就出現了,老臣們對他恭敬了,將士們對他開始有點信服了,而就算是他的相父趙季良也不好意思在手握著全國的大權了,想要放出來一點給孟昶練練手,不能總讓皇帝看著啊,趙季良的目的是按照孟知祥的思路繼續培養皇帝,但是很遺憾趙季良在這方麵沒有辦法和孟知祥比,所以效果並不是很好。
不久孟知祥拆了趙季良的大權,趙季良隻領戶部,而鹽鐵和度支全部交給了別人,這也算是孟昶親政的開始。
中午的時候孟知祥還在接見客人,但是突然感覺到不舒服,一陣眩暈,於是就急忙下去休息,而隨即傳來了他的兒子孟仁讚,也是他一直以來準備的繼承人。
孟知祥很早就開始培養孟仁讚了,但是孟仁讚年紀還是太小,能學的東西十分的有限,但是在孟知祥的教導之下,還是打好了一個明君的基礎,最起碼在品行和素質上還是不錯的,要是孟知祥能夠繼續多活幾年,把這些東西徹底融貫在孟仁讚身上,那麽孟仁讚還是很有可能成為一代明君的,最起碼守成沒問題。
但是很遺憾,孟知祥已經沒有時間再繼續培養他的繼承人了,這樣一個半成品此時就要被他推到前台了。
等到孟仁讚到了孟知祥的寢宮,孟知祥基本上已經喪失了說話的能力,隻是宣布孟仁讚監國,他開始養病,但是這個病不是能夠隨隨便便養好的,腦溢血在現在搶救不及時也是必死的,那時候更是絕症。
所以當天晚上,孟知祥就逝去了,享年六十一歲,比他的前一任皇帝王建少活了十一歲。
孟仁讚這個被孟知祥一直努力培養,但是還沒有完全成功的半成品,已經被曆史逼到了前台,此時他剛剛十六歲。
但是十六歲的他已經不尋常了,最起碼就算是在現在他也遠遠超過了同齡人,這就是那時候皇家繼承人培訓的厲害之處,雖然他是個半成品。
十四歲多一點的時候,孟仁讚已經是行軍司馬了,雖然他這個行軍司馬就是掛個名,但是這也是孟知祥有意為之,而且我史書中我們還能看到一些蛛絲馬跡,孟知祥在打仗的時候會帶上孟仁讚,而等到孟知祥稱帝之後,孟仁讚就變成了東川節度使。
孟仁讚有一個親信護衛,是個指揮使,史書上曾經記載他跟著孟忠祥一起衝鋒,和孟知祥一起戰鬥,而這支軍隊本身並不是作戰部隊,那麽我們就有理由相信,此時孟仁讚也是參與戰鬥的,但是隻是觀戰罷了並不是親自參與戰鬥。孟知祥為了教育兒子真是煞費苦心。
據記載孟仁讚年少老成,天性聰穎,按照現在的說那絕對是天才,文采非常好,而且腦瓜轉得快,很聰明,但是此時她看著自己的父親靜靜的躺在床上,他也不知道幹怎麽辦,畢竟他隻是一個十六歲的小孩。
而且他的出身也不是很厲害,他不像王衍一樣,母親很強勢,他的母親隻是孟知祥的一個小妾,而且這個小妾原本還是李存勖的小妾,後來賞給孟知祥的,可以說要不是這個小妾生了一個聰明的好兒子,估計孟知祥根本不會理睬她。
而他的這個母親能夠給予孟仁讚的幫助也是很有限的,孟仁讚此時能夠靠的上的人主要就一個,那就是他的“相父”趙季良,趙季良和孟知祥情同手足,可以說此時要是沒有趙季良等這些終於孟知祥的老臣出來鎮住場子,估計孟仁讚的結局和後周柴宗訓的結局差不多,嗬嗬。
在孟知祥死了之後,趙季良迅速封鎖消息,而後把另一個宰相王處回叫了回來。
王處回一回來聽說皇帝死了,立馬就開始哭啊,因為他知道這麽短的時間皇帝根本來不及安排後事,而皇帝要是沒有萬全的安排,那麽皇帝的身後事,就有很多的變故了。
但是此時趙季良還是很冷靜的,哭了一會。擦幹眼淚他對王處回說道:“現在外麵諸侯藩鎮手握重兵,就等著成都發生變故,好有可乘之機,所以現在的當務之急就是趕緊讓儲君登基。斷絕了那些人的念頭,不然咱們在這裏哭也沒有用。”
而趙季良所說的儲君,這就沒啥爭議了,因為此時監國的就是十六歲的孟仁讚,雖然孟知祥沒有留下什麽具體的遺言,但是事實已經擺在了眼前。
於是趙季良和王處回聯合起來,籌備孟仁讚稱帝的時候,此時就把孟仁讚的名字改掉了。改成了孟昶,他就是後蜀主。
在趙季良和王處回還有其他的一些老將的支持下,孟昶成功的登上了皇位,成了新的蜀國皇帝,但是登上了皇位不代表他就有皇帝的權力,每一次新皇帝登基,隻要是皇帝年紀小點,那麽必然要發生一個爭鬥,皇權和臣權的鬥爭,到底是把國家的權利給這些大臣,還是皇帝收歸到自己手裏,這都是要鬥爭的,誰也不想放棄權利。
不過十六歲的孟昶雖然年少老成,但他對於趙季良等人十分信任,對於趙季良等人替他掌權,他暫時也沒啥意見,再說趙季良等人並不是將孟昶架空,而且真真正正的幫助孟昶處理政務。
此時的孟昶還是小孩年紀,而且還是孟知祥皇帝培養計劃的半成品,所以在一些素質上麵不是很過關。
他做了皇帝,他的父親也死了,沒有人管它了,他就開始放縱了,他一直都很喜歡打馬球,但是因為他的父親,他不敢很放縱。除此之外一個少年,對於房中之術,尤其是皇家貴族的少年,對於男女之事更是啟蒙的很早,所以少年難免忍受不了誘惑。
當他的父親活著的時候,他自然是不敢,那時候他是他父親皇帝培養計劃中的好學生,但是現在他的父親不在了,所以咱們就說這家夥是個半成品,嗬嗬。
沒人束縛的日子,就是舒服,他閑了就玩玩馬球,然後就選點宮女啥的,充實一下後宮,雖然也有人說孟昶其實不好色,史書上這麽記載不過是因為是趙匡胤的影響,因為趙匡胤要抹黑孟昶為他進攻後蜀做辯護,但是這些東西咱們都不考慮,就先隻說這一種說法。
不久樞密副使韓保貞,也是孟昶的嫡係,關係非常好,他找了個機會,就對孟昶說道:“陛下,你年紀還小,先帝早逝,你應該跟著趙季良先生好好學習治國,你現在不是皇子,而是皇帝,不能再想當初那麽肆無忌憚的玩耍了,你要為蜀國和蜀國人民負責啊,要是你覺得玩一下沒啥,那你就想想不久前的王衍吧,殷鑒不遠。”
此時的孟昶還是一個好少年,而且韓保貞也是他的嫡係,他對一韓保貞也是很信任的,他立馬就明白了,醒悟了,不再去打馬球了,而選進宮來那些秀女之類的,也全部哪來的回哪去,全部遣散。
而對於韓保貞敢於直言麵諫,孟昶也提出了表揚,不久賞賜給他好幾斤的金子。
這就顯現出孟昶絕對不是一個隻知道吃喝安樂的富家公子,他和前麵的王衍是不一樣的,他或許也是亡國之君,但是他前期的確還真是不錯。
據說曾經有一次,有個人給他上書,說是以後言台官一定要清正廉潔的人擔任。愛中文網
這一句大而籠統的話,讓孟昶很反感。這一句話說實話有點務虛,這令孟昶十分的反感,這正說明孟昶是個務實的人,他看了這句話之後曾經感慨了一句:“為什麽沒有說具體任用誰呢?”也就是說他想要最終的名單,一些具體而細的東西,而不是大而寬泛的務虛理論。
一開始的時候孟昶還真是想要好好的做個皇帝,畢竟從小打到孟知祥一直再給他灌輸做個好領導的概念,他現在也隻是在孟知祥的影響下繼續下去而已。
雖然這家夥年紀小,但是腦瓜不笨,心腸不軟,而且權謀之術也懂一點,要真是好好的勵精圖治,後蜀未必不能保全。
孟知祥為人比較寬容,特別是到了後來,因為跟隨他的都是一些老人,所以孟知祥對待他們都是十分寬容的,這就讓這些藩鎮個老將們養成了驕縱自大的習慣,就算是在孟知祥的身邊沒有時候還是不講禮數,但是孟知祥很清楚這些人就這樣,反正又不造反,其他的都是小問題。
所以孟知祥並不追究他們的責任,但是到了孟昶做了皇帝,這些藩鎮諸侯更加的囂張,他們在孟知祥麵前就敢亂來,更不用說一個十六歲的小娃娃了。
孟昶也很聰明,他知道自己現在剛上台,位置還不穩,對於這些藩鎮啥的應該繼續忍,不能亂動手,因為他現在要啥沒啥,動手失敗,那就是萬劫不複。
而且這些藩鎮雖然平時凶狠霸,不講禮數,但是卻還沒有說要嚴重到造反的地步,隻要不造反,孟昶就沒有抓他們的把柄。
在這裏麵有一個叫做李仁罕的大將,這個人在當時孟知祥時代就曾經被人說是要造反,後來孟知祥不相信,就親自到李仁罕的家裏去,這一下子把李仁罕給感動了,此後李仁罕就老老實實的跟在孟知祥的後麵。
但是他的名聲在那個時候已經被壞掉了,所以很多人都覺得這家夥就是不太靠譜,他是想要造反,而趙季良就十分懷疑他,在孟知祥死的那一天晚上,孟知祥就曾經派了王處回到李仁罕的家中去探查情況。
王處回到了李仁罕的家中,發現李仁罕正在做好防禦工作,估計是怕被圍剿,所以王處回回去之後也沒說什麽,就說一切正常。
這樣趙季良才敢繼續安心搞孟昶繼位的事情,而等到孟昶繼位之後,李仁罕更加不把孟昶放在眼裏,他覺得自己在蜀國的地位很高,而且能夠管得住自己的人已經死了,現在他在蜀國已經是很強大的存在了,沒人敢動他。
所以他驕縱了,開始侵占別人土地,橫行霸道,把很多人搞得家破人亡,人民怨聲載道,而此時的李仁罕雖然看不起孟昶,但是很多事情,還是要孟昶點頭才行,於是他就給孟昶上書要求“判六軍”,這個要求個要求可是真夠大的,雖然隻有三個字,這要是成功了,基本上蜀國境內的軍隊都歸他調度了,之前王宗佶像王建要求大司馬,基本上和這個都是差不多的。
但是你李仁罕是什麽人?能夠總管六軍的隻能是皇帝的頂尖親信,但是你李仁罕是嗎?你不但不是親信,而且還是皇帝和大臣們想要幹掉的對象,你這樣的人誰敢讓你總判六軍,這不是自己找死嗎?
所以很多人就找到了孟昶,他們覺得小皇帝沒啥決斷力,就開始在一邊說不能封李仁罕總判六軍,不然的話將來這家夥肯定是要造反的。
其實孟昶心裏也很清楚,所以他已經開始和他的相父趙季良,還有一些親信們開始商量了,而此時捧聖控鶴都指揮使張公鐸與醫官使韓繼勳、豐德庫使韓保貞、茶酒庫使安思謙等,這些人都是孟昶還沒有做皇帝的時候,就跟著孟昶的,也算是孟昶的心腹,這些人也是非常不願意看到李仁罕得勢的,因為他們知道,他們的富貴就在孟昶身上,要是孟昶完蛋了,那麽他們也一定會跟著完蛋的,但是要是孟昶能夠好好的,將來他們這些親信們全部都能得到想要的富貴,這隻是時間問題而已。
所以他們在孟昶的身邊也是一直說李仁罕是個大威脅,應該除掉,這一下子就堅定了孟昶的信心,這些老臣們真是太不像話了,實在是應該殺雞儆猴,讓他們老實一下。
於是孟昶下詔讓李仁罕入朝,李仁罕此時無論如何也想不到屠刀已經架在了他的脖子上,他還沉浸在掠奪土地和享受糜爛生活的歡愉中,他覺得在蜀國還有誰能夠比自己更厲害?
但是囂張是要付出代價的,他誌得意滿的到了皇宮中,還沒有說上一句話,孟昶就示意早就埋伏在兩邊的武士拿下李仁罕,李仁罕雖然是個大將,但是現在年紀畢竟是有點大了,所以根本不是這些武士的對手,不久就被殺死了。
李仁罕死了之後孟昶下詔公布李仁罕的罪行,隨後將李仁罕一家全部族滅,這就是政治鬥爭,一失足成千古恨,而失敗了不僅僅是自己的性命,還有所有和自己相關人的性命,一直以來政治鬥爭都是最殘酷的。
這裏麵還有一個小故事,說是在外麵的藩鎮有個叫做李肇的,他進入成都的時候,以為年紀大了,所以就柱上了拐杖,而且他借口年紀大了腿腳不好了,不能跪下給皇帝扣頭了,請小皇帝不要見怪,這是赤裸裸的輕視,但是孟昶當時知道自己的確是沒啥底氣,所以也沒有沒有追究他的責任,反而還好好的安慰了他一番,讓他好好養病。
但是李肇聽說小皇帝竟然幹掉了李仁罕,這一下子把他嚇得不輕,急忙入朝求見孟昶,這時候把手裏那根手杖一丟,跪地地上誠惶誠恐,而且很神奇的是他的病啥的全部都好了,一點毛病沒有了。
對此孟昶或許會得意的笑一下,但是對於這樣的老臣還是不用了為好,於是不久就下令給李肇一個養老的官,讓他回去養老去了。
還有一件事也是值得一提的,這件事展示了孟昶作為一個少年皇帝應有的權謀智慧,當時李仁罕的外甥張業掌管禁軍,孟昶誅殺李仁罕唯一擔心的就是這個人造反,於是為了穩住張業,就封張業為宰相,用來麻痹張業,而張業得到了宰相的職位,也不想著為自己的老舅報仇了,老舅死了關他什麽事,他現在能夠坐上宰相才是最實在的好處。
張業權柄在手,也不想想他的老舅是怎麽死的,一點也不汲取經驗教訓,更加放肆任性,十分囂張,最終竟然發展成在自己家裏開置監獄,而且還貪婪無度,暴斂當地人民,“蜀人大怨”。
而孟昶一直以來,這是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孟昶對他十分不滿,最終見火候差不多,孟昶就與匡聖指揮使安思謙謀議,一舉誅殺了這位不知天高地厚的權臣。當然這是誅殺李仁罕很久之後的事情了,但是也歸屬於表現孟昶膽略和決斷的類別,所以在這裏一並說了。
孟昶誅殺了李仁罕很像曆史上漢桓帝誅殺大將梁冀和康熙誅殺鼇拜,這都是少年天子誅殺掌權輔政大臣,這是非常有氣魄的,要是孟昶能夠繼續好好的把這個皇帝做下去,那麽或許孟昶現在在史書中或許是一位英明之主,但是很遺憾,孟昶他就是個半成品,“使用壽命”不足,所以很難從一而終,做一個好皇帝。
誅殺了李仁罕之後,一係列好處就出現了,老臣們對他恭敬了,將士們對他開始有點信服了,而就算是他的相父趙季良也不好意思在手握著全國的大權了,想要放出來一點給孟昶練練手,不能總讓皇帝看著啊,趙季良的目的是按照孟知祥的思路繼續培養皇帝,但是很遺憾趙季良在這方麵沒有辦法和孟知祥比,所以效果並不是很好。
不久孟知祥拆了趙季良的大權,趙季良隻領戶部,而鹽鐵和度支全部交給了別人,這也算是孟昶親政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