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自古就是四戰之地,自從朱溫憑借著汴州宣武軍一個軍鎮的力量竄了大唐建立了大梁之後,中原就成了當時的政治中心,所以後來能夠得到廣泛承認的政權都是中原政權,可是一方麵中原政權的實力的確是最大的,但是另一方麵中原政權麵臨的威脅和困難也是最大的。


    基本上從後梁開始,中原政權和周邊政權的戰鬥從來沒有停止過。南方的藩鎮割據,對於中原是一個威脅,而在北方大漠漸漸發展起來的契丹也是中原的一個大敵。


    等到郭威進入中原當了皇帝,建立了大周,他麵臨的情況更差,一方麵是南方的割據勢力,尤其是和他接壤的南唐實力增加很快,對於中原也有了想法,但是這還不算,原本在河東的劉崇也學了一把石敬瑭和契丹認了個親戚,和契丹正式結盟,而契丹方麵雖然內部不穩,但是他們對於進入中原的決心和幻想卻是一直都沒有消散。


    但是當時郭威接手的中原卻是一個爛攤子,百姓民不聊生,國庫入不敷出,傳統的略顯脆弱的農業經濟基本上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此時要是郭威不趕緊著手進行經濟建設的恢複和重建工作那麽他這個皇帝很快也就變成了汪洋農民戰爭中的一片孤舟,隨時可能被顛覆。


    所以他上台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趕緊恢複生產,穩住即將崩潰的社會經濟,這些理論可能當時沒有人給郭威來大講特講,但是他作為一個優秀的統治者,他已經很清晰的看到這當時後周麵臨的經濟危機。


    所以他一上台就就進行了以減輕農民負擔,增強百姓滿意度為中心的一係列的改革,但是改革不僅僅需要政策,還需要環境,要是沒有一個好的改革環境,那麽所謂的改革根本不能推行下去,那麽改革的成功也就成了一句空談。


    內在的改革環境,主要就是郭威對於政治上的一些整頓,將一些不聽話的話敢胡作非為的人全部幹掉,該殺的殺,該獎勵的獎勵,該免職的免職,這就在內部為郭威的改革創造了一個很好地環境。


    而外在的環境,就是後周和周邊政權的關係,這裏麵主要涉及到的是契丹、後漢、南唐、後蜀。


    郭威這時候的外對政策也就是一句話:“保境安民,同好周邊,積極防禦,靜以養勢。”


    這十六個字就是當時郭威對外政策的精髓,保境安民,這句話很好理解,和後麵的積極防禦基本上都是一個意思,那就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有爭端在邊境解決,不能牽扯到內部,也不能騷擾到百姓。


    後麵的通好周邊,也很好理解,就是和周邊的這些政權搞好關係,不管之前是不是有仇,但是現在先不報仇,還是笑臉相迎,這一點和上麵說的積極防禦是相輔相成,通好周邊並不是一味的退讓示弱,而是不主動找事,不主動挑釁,要是對方真的來侵略後周,那就是積極防禦,既然來了那就別想著回去了。


    不好理解的就是最後一句“靜以養勢”,其實我覺得這句話才算是他整個對外政策的落腳點和核心內容,之前說的這麽多,都是為了後麵的靜以養勢而服務的,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利用大好環境,好好發展經濟,積蓄力量。


    當時契丹方麵實力最強大,這是毫無疑問的。就算是對於契丹有偏見,但是也不得不承認,當時的契丹,的確是實力最強大的存在,但是他們內部不穩。這就給中原的政權提供了一個好機會。


    郭威剛剛當皇帝的時候,看著國內一片狼藉,百廢待興,要是這時候選擇和契丹抗衡那很顯然並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不是有句口號叫做“攘外必先安內”,此時郭威打的也是這個主意,作為一個精明的君主,他先要解決國內的問題。


    所以後周剛剛成立,郭威就派使者給契丹送信,就說他郭威建立了一個新王朝,大家以後沒事多走動走動。


    這裏表現的就是郭威對於契丹的一個重視或者尊重的問題,要是郭威登基不通告這些周邊的政權,這就表示郭威並沒有把這些政權當成自己的同等級別的政權,因為就算是正在開戰的兩個國家要是換了皇帝或者政權更迭,都要通知一下。


    所以郭威的這個行為,可以理解成是對於契丹的示好,這也表現了郭威北和契丹的外交方針。


    當時契丹方麵雖然也想進入中原,但是內部政局並不是很穩定,現在既然後周對於他們示好了,他們也就暫時接受了郭威的示好,隨之派了一個使者回訪中原,而且還送了一匹寶馬給郭威,算是慶祝郭威當了皇帝,其實這也算是一種試探,並不能算是說明了兩國交好往來。新世界


    契丹派使者過來雖然在禮節上,算是合乎規矩,但是事實上這個契丹使者主要就是到中原來走一走看一看,也相當於是一個搜集情報的,看看後周的虛實。


    不過不管怎麽說,契丹沒有對於郭威登基提出反對意見,就算是契丹已經承認了後周的成立以及在中原的統治地位。


    隨後郭威又派使者到契丹去看看,送點禮物,大家走動走動,交個好朋友,而契丹的耶律兀欲,一心想要進入中原,但是他知道現在不是時候,而且根據情報顯示,中原的實力還是很強大的,而且現在的契丹也不是當年耶律德光時期的契丹了。


    這一次,契丹方麵還是很隆重的接待了後周的使者,隨後也就派遣了使者回訪後周,而且這一次的禮物更多,據記載,“獻碧玉、金塗銀裹鞍勒各一副,弓矢器仗貂裘等土產馬三十匹,土產漢馬十匹”


    此後,契丹和後周之間就開始一段關係比較好的外交時期,郭威逢年過節或者搞了什麽重大的活動,都會提前通知契丹,讓契丹來參加或者給他們送點禮物,力求和契丹和平共處,但是雖然他經常派遣使者和契丹聯係。而且還送了不少的禮物,討好契丹人,這並不是對契丹奴顏卑膝,反而他對於契丹的侵略毫不手軟。


    不管是契丹獨自進攻,還是和後漢一起進攻,郭威都是下達死命,對於侵略者,不能有一絲手軟,結果契丹方麵屢戰屢敗。後周的邊防軍對契丹則是屢戰屢勝,甚至當時還有人想著是不是能直接反攻回去,但是卻被郭威製止了,因為此時後周的經濟還沒有完全恢複,根本不足以支撐長期的戰爭,收複幽雲十六州這條路還是很漫長的。


    對於南唐,郭威也是想著不打仗最好,但是南唐對於中原還是很有想法的,他們想著恢複祖宗基業,進入中原。


    所以南唐和契丹還有後漢都有聯係,想著南北夾擊一下子幹掉郭威,後來慕容彥超造反,就是和南唐勾結,南唐進攻沐陽,為慕容彥差造反吸引注意力。


    但是南唐這支軍隊卻被後周大軍擊敗,斬首上千,還俘虜了幾百人,這裏就要說一下後周的戰俘待遇,這在五代裏麵絕對是最好的了,打了敗仗沒事,被俘虜了也沒事,因為後周優待戰俘,好吃的好喝的還有新衣服和金銀賞賜等等。


    後周把這些戰俘養了一身膘,就放他們走了,不管是對南唐還是契丹或者後漢基本上都是這樣的策略,這樣的策略為後周爭取了不少的民心,而南唐也因此,不在想著進軍中原了,因為他們看到的是一個雄才大略的開明仁主。


    對於後蜀,主要還是以防為主,阻止後蜀和北漢和契丹聯係,當時的後蜀雖然國力衰弱,但是真要是和其他的政權聯合起來,那也是一個比較大的威脅,不能不防,不過在郭威一朝後蜀始終沒有翻出什麽浪花來。


    再有就是後漢,這就不用多說了,郭威從來沒找過劉崇的事情,一直都是劉崇找郭威的麻煩,但是來了幾次都被郭威狠揍了一頓,後來也不敢再南下了,隻能好好的養著契丹,等待機會。


    俗話說,仁者無敵,郭威也算是一位仁主,或者有人說他是一個成熟的政客,他對於周邊政權的態度是和平共處,而對於周邊百姓的態度就是一拉攏為主,收攏人心。


    舉個例子,廣順二年(公元952年)契丹控製下的幽雲十六州大部分地區遭遇了嚴重水災,這些事情契丹是不管的,當地的節度使也沒有好辦法,隻能看著百姓遭災然後死去。


    但是此時的郭威出手了,他下令和幽雲等地接壤的州郡,要善待流民,好好安置,發給糧食提供住所。


    這件事的結果就是在“敵占區”的百姓,一大半都跑到了後周的地盤。


    還有一件事,南唐有一年遭了大旱,而當時後周和南唐之間的商業貿易基本上是被禁止的,但是郭威在知道南唐遭災的時候,還是宣布可以自由買賣糧食,但是隻準個人小批量前來購買,不允許拉著車開著船來大規模采購,這樣一來南唐很多百姓及時得到了糧食,度過了旱災。


    郭威的對外政策可以說成效顯著,為對內的改革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五代十國那些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觀書鈐香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觀書鈐香並收藏五代十國那些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