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知遠為了盡快的恢複中原的統治秩序,用重刑威懾百姓和那些在山中組強盜的亂民們,的確是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殺了很多人,這裏麵很多人都是冤枉的,這也表現出了劉知遠比較殘暴的一方麵。


    後來因為契丹進入中原的時候,把中原的戰馬啥的全部搶走了,據說契丹方麵把中原兩萬匹戰馬全部拿走了,趕到了契丹。


    兩萬匹馬基本上算是當時後晉的騎兵主力數字了,所以沒了這兩萬匹馬,後漢劉知遠就算是稱帝了,沒有騎兵在對契丹作戰的時候就處於天然的劣勢。


    所以為了重新組建騎兵,劉知遠又大肆購買百姓的馬匹當戰馬用,這也算是無奈的選擇。


    可能很多人都發現了,新皇帝隻要是到了中原都不會殺死大臣,而這些大臣也都習慣了,反正皇帝不殺他們,於是行事都比較的誇張,不管是誰,隻要是老皇帝一死或者下台,他們立馬就是翻臉不認人,隻要是新皇帝來了,當即就屁顛屁顛的迎接了過去。


    反正大家都這樣,所以也沒有誰說誰不要臉的問題,所以那時候像馮道這樣的能夠成為官神,要是在現在估計早就被人家戳著脊梁骨罵死了。但是在當時,馮道卻是人人羨慕的對象,永保高官厚祿,富貴榮華,這在亂世絕對是一個奇跡。


    但是治理國家就靠著這些投誠的大臣們還是不行,這些人基本上都是一些高級官員,還有那些一聽說戰亂就四處逃竄的的中低級官員,這一部分人,流失很嚴重,所以劉知遠必須把它們重新補充一下,注入新鮮血液。


    科舉考試,咱們都知道,隋朝的時候就有了,唐朝進一步發展,但是到了五代雖然也有,可是發揮的作用,是很有限的,因為科舉考試提供的人才太少,而且有時候還不趕趟。


    就像劉知遠他現在就需要大量的人才來充實國家的官僚體係,但是他不可能現在就搞一個科舉考試,先不說耗費大量的時間和人力物力財力,就算是籌備這都是一個問題,當時的情況下雖然有科舉,但是卻不是主要形式。


    主要的形式還是各地地方官進行推舉,除了地方的大官之外其他的中下層都允許推舉,而且還允許地方官往中央推舉人才,這也算是當時在特殊情況下使用的特殊方法,推舉雖然效率高,而且有利於工作的展開(推舉的都是自己人,工作起來自然不會有問題)


    但是也有一個問題,就是會讓很多人濫竽充數,有些並不是真的有才能,僅僅和當官的關係比較好而已,這基本上就是隋唐之前的製度,這一種製度對於大家族和門閥的形成還是有強力的推動作用的。


    當時的規矩就是帶使相的節度使可以推薦三名,不帶使相的節度使能夠推薦兩名,至於一般的防禦使、團練使、刺史之類的能夠推薦一命,但是這些推薦基本上主要還是集中在地方官,對中推薦向中央的,這一點就需要中央妥善協調安排了,和地方上關係不是很大了。


    這基本上劉知遠的一生,軍事上他幹的主要就是南下中原,再有就是肅清契丹殘餘勢力,剿滅杜重威叛亂,整治中原治安,但是還有一點就是他在政治上麵的一些措施,其實此時劉知遠的執政剛剛開始,但是很遺憾,他不久就死了。對於劉知遠之死也是挺讓人遺憾的。


    其實劉知遠也算是比較可憐的,據說他打完了杜重威,回到了開封,就傳來了一個噩耗,他的兒子死了,他原本培養的皇室繼承人,而且還是唯一合格的皇位繼承人,劉承訓竟然死了,這一下子把劉知遠打擊的不輕。


    可能大家也聽說過人生三大喜和三大悲,人生三大悲裏麵有一個就是老年喪子,白發人送黑發人,劉知遠就是這樣一個可憐人,其實想一下他和當時的朱溫以及朱元璋都是有點類似的,都是大兒子合格的皇位繼承人死了,然後一個半路上殺出來的皇子當了皇帝。


    這一點朱元璋的運氣還是做好的,最起碼他家竄出來的的那個當皇帝的皇子還算是有能力,但是朱溫和劉知遠後麵的皇帝就隻能說一句草包了。


    其實五代和明朝基本上沒啥可比性,明朝的大環境還算是不錯,就算是有戰亂但是集中在北方。但是在五代當皇帝,隻要手裏有兵,有能打仗,那就行了,那就能當皇帝,所以在五代對於一個合格的皇位繼承人,一個必備技能就是要會打仗,不然的話是守不住江山的。


    而這一點劉承訓作為劉知遠刻意培養的繼承人,不論是文治還是武功都算是很厲害的,也很讓劉知遠滿意,劉知遠相信他的兒子會比他還厲害,但是沒想到,他剛剛平定了一場叛亂自己的兒子竟然病死了。


    劉知遠一向意氣風發準備大展拳腳的樣子沒了,他沉浸在喪失兒子的痛苦中,深深不能自拔,每天精神恍惚,基本上就把難過傷心這兩個字寫在了臉上,要是其他的兒子死了也就死了,但是這是劉誌遠的長子,而且還是他培養了多少年的兒子,這一下說沒就沒了。666文學網


    劉知遠年紀畢竟大了,身體本身就不算是很好,劉承訓的死,對他的打擊很大,一時間竟然讓他有一種萬念俱灰的感覺,就算他是中原共主,但是他卻不能挽留她的兒子的性命,這讓他覺得這一切都沒什麽意思。


    所以過新年的時候,他也僅僅是按照程序大赦天下,但是在群臣要給他拜年的時候,他卻拒絕了。剛死了兒子沒心情,大臣們也都懂,也沒勉強,隻是勸劉知遠節哀順變。


    兒子的死亡,讓劉知遠的心境發生了變化,再加上後漢在中原的統治地位已經確立了,不用再打著石敬瑭後晉的旗號團結藩鎮和百姓了,於是就改了年號,改元乾佑,其實這個年號的意思就是“天佑”也就是上天保佑的意思,淺顯易懂,追求吉利也算是中規中矩。


    此後的一段時間,基本上劉知遠就沉浸在失去兒子的痛苦之中,巨大痛苦之中,據說他經常流淚不止,從這裏能夠看出來,劉知遠和他的長子劉承訓關係還是很好的,劉知遠也不僅僅是個殘酷的人,他也是一個十分重感情的人。


    但是哀傷最傷心神,終於劉知遠病倒了,有點不舒服,這在皇帝身上叫做“不豫”,隨後一大幫子太醫啥的都跑過來了,但是這病卻是越治越嚴重,到了最後這些太醫們也沒有辦法了,劉知遠的病情越來與眾,劉知遠也知道自己命不久矣,要去找自己的的兒子團聚了於是就把他的幾個大臣叫了過來。


    他的托孤大臣也算是很有特色,基本上就是清一色的武將,有郭威和我們上麵說的號令嚴明的史弘肇。找一群武將托孤,也算是五代十國亂世的一種特點吧,要是在和平時期,皇帝托孤一般還是挑選有威望的文臣,而不選擇舞刀弄槍的武將。


    當時的劉知遠已經到了最後,快要喪失說話能力了,劉知遠忍著病痛對他們說:“我已經不行了,趁現在還能說話,先把後事安排好。皇次子承祐年紀太小,我怕他不能當好皇帝,,你們待他要向待我一樣,好好輔佐他,這樣我死而無憾了。”


    原本郭威等人以為這就完了,但是劉知遠臨終前又說了一句:“杜重威還活著,對承祐是個威脅,我死後你們就立刻除掉他。”


    其實在臨時前,可能劉知遠還是糾結了一下的,要是他的長子劉承訓即位當皇帝,他笑著就能離開人世,也不用擔心什麽。一個小小的杜重威可能還不被劉知遠放在眼裏,但是現在即位的是他的小兒子劉承佑,這就讓他不得不小心行事了,隻要是能夠威脅到他們家統治的全部要幹掉。


    說完話,劉知遠就駕崩了,五十四歲,在位勉強能夠稱得上一年,其實僅僅十個月,上麵我們曾經就說劉知遠有當皇帝的名分,但是卻沒有當皇帝的品行。


    這句話很有可能就是史官們寫出來忽悠當時的皇帝的,但是這句話雖然有點不合理,但是也不算錯,這裏我稍微解釋一下這句話。


    說劉知遠有當皇帝的名分,這主要就是說他運氣好,時運不錯,很順利的進入了中原,順順利利的當上了皇帝,在劉知遠起兵進入中原,基本上沒有遇到什麽抵抗,這一點說他有當皇帝的命,恐怕誰也不會多說什麽。


    但是還有一點就是他沒有當皇帝的品行,這裏麵主要有兩件事,一件事讓大臣們對他比較失望,另一件讓百姓對他非常失望。


    第一件就是殺死李從益和花見羞,劉知遠當時殺死他們還是害怕李嗣源的威望太重,怕很多的藩鎮不跟著他幹,所以一狠心就殺了。


    但是當時李從益母子倆孤兒寡母的,能幹成什麽事,但是劉知遠還是把他們殺死了,這讓很多人以為劉知遠不自信,殘暴,沒胸懷,這樣的人走不遠。


    很多大臣對劉知遠失望了。


    還有一件事,就是討伐杜重威的時候,杜重威投降的時候,在杜重威城裏有很多的幽州兵,這些幽州兵之前有一部分在開封駐守,但是劉知遠拿下了開封之後,就把這些幽州兵全部殺死了,此時他在招降杜重威的時候,也答應了不殺他們。但是等到杜重威投降的時候,杜重威的確是沒死,但是城裏的幽州兵又全部被殺死了。


    當時的百姓都認為杜重威應該死,但是杜重威卻沒死,都認為幽州兵應該不死,但是卻死了,這讓很多的大臣,當然更多的是百姓,很憤怒,杜重威在民間的名聲非常差,上街都有人在一邊指指點點,基本上就是過街老鼠。


    劉知遠建立了後漢,但是他還沒有享受一把皇帝的寶座和權力,就死了,這樣一個新興的並不是十分穩定的王朝傳到了第二代,傳給一個剛剛成年的孩子。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五代十國那些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觀書鈐香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觀書鈐香並收藏五代十國那些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