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嗣源除了在政策方麵為百姓謀福利外,他還在製度上做出了很多的變革,寬仁愛民,比如,下詔為年紀大的及有殘疾的人免除一年的差役。


    據說有一個老道士,遠道而來要求見李嗣源,李嗣源以為有什麽別的事,這人卻說他已經有一百零一歲,請求給個官做,去為李嗣源修造宮殿。


    李嗣源覺得可笑,但也沒有治罪,賞賜了點東西,又賜他名號,然後放他走了,那個老頭毫無疑問應該是那些騙吃騙喝的一類人,要是碰見一個昏庸點的皇帝,估計就信了,要是碰見一個殘暴點的,一個欺君之罪就砍了腦袋,但是李嗣源卻是嗬嗬一笑,就放他走了,比較仁慈。


    此外對於一些當時人們認為是天譴的自然現象,李嗣源也很認真的檢討自己有什麽過失,君權神授這一點在古代還是很有市場的,皇帝號稱天子,是上天的兒子,而這個兒子卻不知道怎麽和他的上帝老子交流,所以後來這些天災異象啥的就成了上帝老子對於天子皇帝的預警,也是皇帝這個兒子和他的上帝老子唯一的交流方式。


    一次,天氣幹旱,赤地千裏,很長時間沒有下雨,李嗣源便召集大臣們來,讓他們直言自己治國有沒有過錯,他認為則是上帝的懲罰,他一定是幹了什麽天怒人怨的事情了。


    在聽說有的地方糧食便宜時,就很高興,知道那裏從百姓生活富足了。李嗣源還經常到地方巡視,也去水利工程現場查看情況。還親手賜酒給幹活的百姓。


    幾天後,負責工程的人報告說,百姓的勞役期限十五天已到,而工程還沒有完成,請求再加五天役期。李嗣源說不能失信於百姓,下令讓百姓回鄉,從這裏能看出來李嗣源兩個品行,一個是誠信,不失信於民,另外一個就是愛民。


    在愛民方麵,李嗣源做得很好,對於大臣一些勸導他愛民的忠言更是銘記在心,時刻不忘。他的大臣,也是五代的一朵奇葩馮道和他談到民事時對他說:“莊宗在末年時不知道體恤百姓和軍士,迷惑於聲色歌舞之中,使人怨而國亂。陛下現在威望很高,天下五穀豐登,這也是陛下您實行仁政的結果。願陛下居安思危。”


    李嗣源非常讚同,又問馮道民間有何疾苦,馮道便給他念了一首聶夷中的詩:“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穀,醫得眼下瘡,剜卻心頭肉。”李嗣源聽了,異常感動,讓左右侍從記錄下來,自己經常那出來誦讀,以此來提醒自己常想著百姓的疾苦,為民謀福。


    馮道雖然是個和事老,而且還有“忍恥而偷生”的不光彩曆史,但有時候還是敢於說一些真話的,而且能力還是不錯的,這一點應該肯定。


    李嗣源在愛民的同時,也勇於承認過錯,並及時改正。這方麵有兩個典型的例子,我們來大致了解一下。一是撫恤冤死兒童的父母,二是放鬆酒曲的專賣製度。


    有一次,巡檢軍使渾公兒對李嗣源當麵報告說,有百姓二人,用竹竿練習搏鬥,似乎有反叛之心。


    李嗣源聽了不禁大怒,有人造反,這還得了,於是馬上命石敬瑭去調查處理,務必調查個水落石出,趕盡殺絕,震懾宵小。


    後來安重誨說明了事情的真相,原來是兩個小孩子在鬧著玩,玩起了騎馬打仗的遊戲,但這時候那兩個兒童已經被石敬瑭處死了。


    李嗣源後悔不已,將所有有關責任人嚴厲處罰。渾公兒由於誣陷致人死命,處以脊杖二十,罷免所有官職,發配到邊遠地區的登州(今山東蓬萊)。mianhuatang.info[棉花糖小說網]


    石敬瑭由於沒有調查清楚真相,致使冤案發生,複奏時還誇大其詞,任意誹謗,最終使無辜兒童喪命,還使李嗣源有了過錯,但念他是李嗣源的女婿,是國親,而且有功於國家,最後罰俸祿一個月。


    這在我們現在看來覺得處罰偏輕了,但封建社會就是這樣,貴族和官員有司法特權,官員犯法一般可以用官的級別抵罪,或者因為皇帝的寬恕而減輕或免於處罰,而且貴族官吏和百姓的地位都是不一樣的,至於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那也要看這個“王子”是不是有靠山,是不是和皇帝關係好,或是是不是已經惹得皇帝不高興了,要是已經早在皇帝的剿滅名單中,那麽皇帝不會吝嗇做一回公正的執法者,但是要是犯法者和皇帝關係比較好,那就小事化了了。


    而這件事處罰了當事人還沒完,李嗣源為安撫兒童的父母和親屬,賜絹五十匹,穀子和小麥各一百石。然後,李嗣源下詔,以後不論首都和地方的死刑案件,都要仔細審查,不得徇情枉法。


    為表示自責李嗣源“減常膳十日”,以此向冤魂謝罪,皇帝能夠為了兩個小百姓懲罰自己,這在曆史上並不常見,所以說李嗣源這個人的確是不錯,最起碼說守成明君那是沒啥問題的。


    後又他下詔放寬酒曲專賣製度,允許民間自己釀造,在秋天征稅的時候每畝交納五文錢,這一方麵減少了百姓的負擔,另一方麵還為百姓增加了一個生計。


    李嗣源為吸取李存勖吝嗇導致兵變的教訓,經常賞賜軍隊,因而國庫緊張,他就命孔循擔任租庸使,適當增加了一些稅收,將酒曲實行國家專賣就是增加收入的一項措施。


    但孔循卻很嚴酷,按章辦事,執法嚴格,可以說沒啥人情味,不論私自造酒曲多少都一律處死,因為在當時的法令上麵就是這樣規定的。


    李嗣源看到這種結果,非常不安,這都是殺孽啊,於是就下詔予以廢除,讓民間自由釀造,然後交納少量的酒曲稅。


    和五代時期的其他皇帝比起來,李嗣源還是非常顧念百姓利益的,還能知錯就改。五代時期在曆史上以法律嚴酷和刑罰殘酷而出名,對於私自販賣食鹽和酒曲的,有的一斤就要處死。


    刑罰也是有斷舌、斷筋、折足、腰斬、淩遲(我們常說的的千刀萬剮,這個刑法一般認為就是五代時期興起的。)等酷刑。亂世之中,李嗣源的一些愛民便民措施就顯得很可貴了,所以才稱其為明君。


    除了愛民,調整法令政策之外,他還嚴於律己,“好男人就要對自己狠一點”,他厲行儉約,節儉不求奢華。


    李嗣源在修宮殿的時候,非常節儉。當宮殿剛剛建成時,負責工程的官員請求用紅漆塗飾,再修得華麗一些,彰顯皇家威嚴。


    李嗣源卻說:“這個宮殿因為被燒過,所以不得不修,但隻求宏偉壯觀即可,不求華麗。”和李存勖比起來,李嗣源顯得非常簡樸,也非常明智,一方麵國家沒錢,另一方麵花錢的地方多,這一塊說多了又牽扯到了古代的稅負,這一點後麵會講,但是引起古代國家很龐大,經濟很繁榮,但是稅收了了局麵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稅基出了問題,這後麵會詳細說。


    還有一次,為節省國家開支,李嗣源下詔在邊疆設置馬匹買賣場所,不許少數民族再直接到宮殿前來獻馬,這是典型的要實惠不要麵子,那些虛無縹緲的麵子,李嗣源覺得可有可無的都不搞了。


    先前,黨項族人和其他北方部落總是以獻良馬為名,將良莠不齊的馬匹送到京城來。但是後唐那是大國,不能慢待了來使,於是一律好吃的好喝的供著,還要給他們賞賜。


    所以後唐就照價給他們錢,但再加上他們住宿、吃喝以及得到的賞賜,每次都要花費不少錢物,浪費極為嚴重,給國家帶來很大的經濟負擔。


    李嗣源了解情況後,當即下詔禁止他們再到京城來獻馬,隻在邊疆一帶設馬場交易,這樣就大大節省了開支。其實這一點在古代很長一段時間都被外邦小國利用,他們不僅僅把這當成是一種朝貢或者上供,他們認為這是一本萬利的好生意。所以後來很多的皇帝在國家強盛的時候都會開供奉,讓外邦蜀國來進貢,彰顯文治武功,可是等到了國家沒錢了,立馬就會禁止,因為國庫裏拿不出來賞賜的東西。


    除了這一點,對於一些其他皇帝很看重的虛名李嗣源也不追求,馮道多次請求給他上尊號,這對於一些好大喜功的昏君來說,很容易就會接受,但李嗣源好幾次都拒絕了。


    最後也許不願再駁大臣們的麵子,讓他們難堪吧,李嗣源勉強同意了,這並非裝腔做勢擺擺樣子,普通家庭出身的李嗣源確實是不喜歡這些表麵的東西。


    李嗣源的尊號是“聖明神武廣運法天文德恭孝皇帝”,而“廣運法天”四個字還是馮道幾次上奏才同意加上去的。


    不過,從李嗣源的尊號來看,基本上還是比較恰當的,既然是尊號,有的字誇耀一點也是很正常的,和其他朝代的皇帝們比起來,李嗣源尊號的字數十四個字還算比較少的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五代十國那些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觀書鈐香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觀書鈐香並收藏五代十國那些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