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嗣源的改革,主要就是百姓的賦稅以及在政治上麵的一些改革,其實他所做的這些東西稱不上改革,頂多算是新政,但是在當時的那種情況下,李嗣源雖然隻是做出了一係列的變更,但是在實際意義上來說算是一次變革。(.mianhuatang.info棉花糖小說網)
因為司馬光在他的資治通鑒中就很高度讚揚李嗣源的政績,他說李嗣源這幾年在後唐的統治,很得人心,基本上達到了小康生活。
小康生活是什麽?這個不同時期和不同的人給出的定義都不一樣,但是在曆史上隻要是說得上小康,最起碼有一點人民能夠吃飽能夠穿暖。
但是就是現在看看起來十分簡單的這幾點要求,在那時候卻是很難,諸侯混戰,兵役徭役繁重,賦稅層層盤剝,還有各種攤派,人民壓力很大,所以那時候別說吃飽穿暖,就算是活下去那都是一種奢望,五代還有一個稱呼叫做“五季”。
“季”就是末世的意思,五代這一段在中國幾千年的曆史中也算是一個比較黑暗的時代,但是李嗣源卻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搞出了一個基本上的小康社會,這是十分了不得的,下麵我們來了解一下。
首先一開始他就先嚴懲貪官,然後賞賜清廉之臣,其實在李存勖的時期後唐官場可以說已經腐朽了,但是到了李嗣源這時候,卻在短時間煥然一新,這和李嗣源的強力推行嚴懲貪官是分不開的。
例如供奉官丁延徽監倉自盜,犯下貪汙罪。但由於他平時巴結權貴,行賄攀附,比較會專鑽營投機,所以他犯法時侍衛使張從賓等人便向明宗李嗣源求情寬恕,至於求情的這些人也都是李嗣源身邊的親信。
但是李嗣源怒斥道:“食我優厚的俸祿,不知為國做事,反而偷我倉儲財物,論罪當死!現在就是他蘇秦(戰國時候的縱橫家,口才無雙。)再世,也不能說服我給他減刑,你說也沒有用!”然後命令處死,毫不姑息。
還有的官吏私自在正稅之外加收租賦,被李嗣源貶官,而且還對除了交給朝廷的稅收之外的攤派進行監督。例如有的官員就打著修繕官府的旗號去集資,但是收來了錢卻修了他們家的宅子,這一類的行為李嗣源都明文規定判定為犯法。
亳州刺史李鄴就是因為貪贓而被賜自盡,丟了性命,按理說刺史類的高官,級別雖然相當於現在的地級市市委書記,可是那時候地盤也沒有現在的打,一個州刺史比不上現在的省部級高官,那也差不多,但是李嗣源還是一口氣判了死刑,整治貪腐很堅決,也沒有搞什麽緩期執行,而是斬立決。
再舉個例子說明李嗣源懲貪治汙毫不留情,汴州的管倉官吏們由於犯貪贓罪被查處時,有人求情,其中有舊將功臣的兒子,而且又是李嗣源女婿石敬瑭的親屬,李嗣源的舊將王建立為其求情,減輕處罰,畢竟都是自己人,皇帝你給個麵子那也就行了。
在封建社會,特別是唐朝的法律中有一些條文就是規定了官吏和貴族享有的特權,他們如果犯罪,可以先請求皇帝裁決,如果皇上認為可以減免處罰,就依照他的意思辦,這就是有時候說的“朕即法律”。
古代的皇權是淩駕於法律之上的,所以很多的貴族,特別是唐朝包括唐朝之前,都是這個樣子,那個時候還是士族政治,一個人行不行,看的不是這個人的能力,而是一個人的家族地位,家族高貴強大,就算是一個白癡,那也能封官賜爵,要是出身寒門,平頭老百姓,那就算是再天才,就算是重生回去的,那也基本上沒沒啥搞頭,朝廷根本不用。
那時候的法律是用來約束平民的,對於貴族沒啥約束力,他們擁有家族照拂,所以很多人都不把國家法令看在眼裏,而那時候貴族要是不犯法,不違法,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至於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更是扯淡,現在我們看一些唐初還有唐之前的小故事,發現一些官員要求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我們現在看起來,這個官員是個好官,但是實際上在當時,這樣的人的確是有點和當時的社會格格不如。
不過雖然貴族擁有豁免權,但是,謀反、觸犯皇帝尊嚴以及像不孝敬父母等違犯三綱五常的犯罪就不可以寬恕了,這類犯罪一共有十種,現在“十惡不赦”這個成語就是說的這個意思。
李嗣源出身一般家庭,繼位後對這些特權不再照顧,他對這些貴族沒啥感情,他的統治基礎也不是這些貴族,所以李嗣源根本沒有必要給這些貴族麵子。
他對王建立說:“王法無私,怎麽能因為是親戚而照顧呢!”下令拉出去處斬。雖然李嗣源殺了很多人,但是卻不是濫殺無辜,它很好地表現了自己的仁慈和明智,對於李存勖曾經重用聚斂民財的租庸使孔謙,李嗣源早早的就順應民意,果斷誅殺。但李嗣源還是明智地寬恕了他的家屬,隻沒收了家產沒有誅殺九族,這就是這個老頭高明之處,一個人把什麽好名聲都占了。殺人不是目的,目的是為了減少腐敗廉潔公務員隊伍。為警示他人,李嗣源還下詔禁絕一切腐敗事項。詔書中說,最近百官中有一些人任人唯親,幹涉朝政,勾結犯法,擾亂正常秩序。從此以後,一律禁止,再有營私舞弊的犯法徇私者,原來舉薦的官員也要貶官或者發配流放,這就相當於連做了。
舉個例子,張三舉薦了李四,後來李四出了問題,那麽張三也要滾蛋,這就是一種責任製,雖然在純潔幹部隊伍上有用,可是弊端也是不少的,這樣的措施也是治標不治本,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官場貪腐問題。
對於貪官汙吏,李嗣源處罰起來毫不手軟。可是對於清廉的官員則是褒獎有加,該賞就賞,樹立道德模範,就像今天的雷鋒叔叔一樣。
宰相李愚得病時,李嗣源派近臣翟光鄴前去探視問候,翟光鄴去了之後,看見李愚的屋裏四壁根本就沒有什麽裝飾,病床之上也僅僅是一條破毯子,官宦之家常見的雕梁畫棟、錦衣綢緞、山珍海味在李愚的家裏一點也看不到。
翟光鄴回去後向李嗣源如實回報了所見的情況,李嗣源聽了很受感動,下詔賜李愚絹一百匹,錢十萬,床上的鋪陳之物共十三件,雖然李嗣源沒說,但是已經用行動表示了對於李愚的支持,也把李愚樹立成了一個榜樣,隻要是像李愚一樣,不但能夠得到清名,還能得到厚賞。
對於敢於直言上書言政事的忠臣,李嗣源也是很高興地給予賞賜,這就是年紀大有經驗的皇帝和小皇帝的區別,小皇帝不喜歡聽別人話,但是有經驗的皇帝知道這天下還是靠著這幫文臣治的,所以文官們的話,不管對不對都要聽一下。
大理寺少卿康澄給李嗣源上書,提出了國家不足懼之事五種,深可畏之事六種。不足懼的事包括一些在他們當時看來是天上神靈發怒的自然現象,如星星有了異常現象、莊稼受災等,還包括小人的讒言。
康澄的意思是要李嗣源不必為這些人力無法影響的事情而影響了正常的施政行為。重要的是要注重他列舉的六種可畏之事,即賢人藏匿、四民遷業、上下相徇、廉恥道消、毀譽亂真、直言蔑聞,他建議李嗣源對於不足懼的“存而勿論”,對於深可畏的要用心采取措施避免出現。李嗣源看後,非常高興,下詔對他進行獎賞。
這上麵說到的幾種基本上在李存勖那一朝都曾經存在過,所以再一次實施起來那也是沒什麽難度的,李嗣源也都深有體會,所以一旦有人上書,李嗣源立刻就同意了,他正準備還好的整治一番。
大亂之後的大治就是這樣,大亂的時候把很多的問題都暴露了出來,而下一任的繼任者對於這些造成禍亂的原因都深有體會,所以再等到新的繼任者上台,總會改變那些已經出現了的問題,進行大治。
有人說李嗣源僅僅是中人之姿,當然這是在政治上,並不是在軍事上,軍事上,那絕對算是超一流的軍事家,李嗣源他不認識漢字,所以也沒有辦法處理政務,在加上他的政治水平不是很高,所以他能最終把後唐搞出來了幾年的小康,也絕對算是厲害,而他之所能夠幹的這麽好,還有一點就是李存勖把很多的問題為他暴漏出來了,他隻要依次把暴露出來的問題解決掉就行了。
而一些和平皇帝,沒有經曆過體驗過那種生靈塗炭的皇帝,他們很難僅僅憑借道聽途說或者官員們的講述,就真正的發現一些統治中的問題,更不用說去改正了,所以和平皇帝總是一帶順延一代,統治的繁榮時期在前幾代達到頂峰,除了極個別的天才之外,一般王朝都是走走下坡路的,而這這也算是一個原因吧!
因為司馬光在他的資治通鑒中就很高度讚揚李嗣源的政績,他說李嗣源這幾年在後唐的統治,很得人心,基本上達到了小康生活。
小康生活是什麽?這個不同時期和不同的人給出的定義都不一樣,但是在曆史上隻要是說得上小康,最起碼有一點人民能夠吃飽能夠穿暖。
但是就是現在看看起來十分簡單的這幾點要求,在那時候卻是很難,諸侯混戰,兵役徭役繁重,賦稅層層盤剝,還有各種攤派,人民壓力很大,所以那時候別說吃飽穿暖,就算是活下去那都是一種奢望,五代還有一個稱呼叫做“五季”。
“季”就是末世的意思,五代這一段在中國幾千年的曆史中也算是一個比較黑暗的時代,但是李嗣源卻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搞出了一個基本上的小康社會,這是十分了不得的,下麵我們來了解一下。
首先一開始他就先嚴懲貪官,然後賞賜清廉之臣,其實在李存勖的時期後唐官場可以說已經腐朽了,但是到了李嗣源這時候,卻在短時間煥然一新,這和李嗣源的強力推行嚴懲貪官是分不開的。
例如供奉官丁延徽監倉自盜,犯下貪汙罪。但由於他平時巴結權貴,行賄攀附,比較會專鑽營投機,所以他犯法時侍衛使張從賓等人便向明宗李嗣源求情寬恕,至於求情的這些人也都是李嗣源身邊的親信。
但是李嗣源怒斥道:“食我優厚的俸祿,不知為國做事,反而偷我倉儲財物,論罪當死!現在就是他蘇秦(戰國時候的縱橫家,口才無雙。)再世,也不能說服我給他減刑,你說也沒有用!”然後命令處死,毫不姑息。
還有的官吏私自在正稅之外加收租賦,被李嗣源貶官,而且還對除了交給朝廷的稅收之外的攤派進行監督。例如有的官員就打著修繕官府的旗號去集資,但是收來了錢卻修了他們家的宅子,這一類的行為李嗣源都明文規定判定為犯法。
亳州刺史李鄴就是因為貪贓而被賜自盡,丟了性命,按理說刺史類的高官,級別雖然相當於現在的地級市市委書記,可是那時候地盤也沒有現在的打,一個州刺史比不上現在的省部級高官,那也差不多,但是李嗣源還是一口氣判了死刑,整治貪腐很堅決,也沒有搞什麽緩期執行,而是斬立決。
再舉個例子說明李嗣源懲貪治汙毫不留情,汴州的管倉官吏們由於犯貪贓罪被查處時,有人求情,其中有舊將功臣的兒子,而且又是李嗣源女婿石敬瑭的親屬,李嗣源的舊將王建立為其求情,減輕處罰,畢竟都是自己人,皇帝你給個麵子那也就行了。
在封建社會,特別是唐朝的法律中有一些條文就是規定了官吏和貴族享有的特權,他們如果犯罪,可以先請求皇帝裁決,如果皇上認為可以減免處罰,就依照他的意思辦,這就是有時候說的“朕即法律”。
古代的皇權是淩駕於法律之上的,所以很多的貴族,特別是唐朝包括唐朝之前,都是這個樣子,那個時候還是士族政治,一個人行不行,看的不是這個人的能力,而是一個人的家族地位,家族高貴強大,就算是一個白癡,那也能封官賜爵,要是出身寒門,平頭老百姓,那就算是再天才,就算是重生回去的,那也基本上沒沒啥搞頭,朝廷根本不用。
那時候的法律是用來約束平民的,對於貴族沒啥約束力,他們擁有家族照拂,所以很多人都不把國家法令看在眼裏,而那時候貴族要是不犯法,不違法,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至於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更是扯淡,現在我們看一些唐初還有唐之前的小故事,發現一些官員要求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我們現在看起來,這個官員是個好官,但是實際上在當時,這樣的人的確是有點和當時的社會格格不如。
不過雖然貴族擁有豁免權,但是,謀反、觸犯皇帝尊嚴以及像不孝敬父母等違犯三綱五常的犯罪就不可以寬恕了,這類犯罪一共有十種,現在“十惡不赦”這個成語就是說的這個意思。
李嗣源出身一般家庭,繼位後對這些特權不再照顧,他對這些貴族沒啥感情,他的統治基礎也不是這些貴族,所以李嗣源根本沒有必要給這些貴族麵子。
他對王建立說:“王法無私,怎麽能因為是親戚而照顧呢!”下令拉出去處斬。雖然李嗣源殺了很多人,但是卻不是濫殺無辜,它很好地表現了自己的仁慈和明智,對於李存勖曾經重用聚斂民財的租庸使孔謙,李嗣源早早的就順應民意,果斷誅殺。但李嗣源還是明智地寬恕了他的家屬,隻沒收了家產沒有誅殺九族,這就是這個老頭高明之處,一個人把什麽好名聲都占了。殺人不是目的,目的是為了減少腐敗廉潔公務員隊伍。為警示他人,李嗣源還下詔禁絕一切腐敗事項。詔書中說,最近百官中有一些人任人唯親,幹涉朝政,勾結犯法,擾亂正常秩序。從此以後,一律禁止,再有營私舞弊的犯法徇私者,原來舉薦的官員也要貶官或者發配流放,這就相當於連做了。
舉個例子,張三舉薦了李四,後來李四出了問題,那麽張三也要滾蛋,這就是一種責任製,雖然在純潔幹部隊伍上有用,可是弊端也是不少的,這樣的措施也是治標不治本,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官場貪腐問題。
對於貪官汙吏,李嗣源處罰起來毫不手軟。可是對於清廉的官員則是褒獎有加,該賞就賞,樹立道德模範,就像今天的雷鋒叔叔一樣。
宰相李愚得病時,李嗣源派近臣翟光鄴前去探視問候,翟光鄴去了之後,看見李愚的屋裏四壁根本就沒有什麽裝飾,病床之上也僅僅是一條破毯子,官宦之家常見的雕梁畫棟、錦衣綢緞、山珍海味在李愚的家裏一點也看不到。
翟光鄴回去後向李嗣源如實回報了所見的情況,李嗣源聽了很受感動,下詔賜李愚絹一百匹,錢十萬,床上的鋪陳之物共十三件,雖然李嗣源沒說,但是已經用行動表示了對於李愚的支持,也把李愚樹立成了一個榜樣,隻要是像李愚一樣,不但能夠得到清名,還能得到厚賞。
對於敢於直言上書言政事的忠臣,李嗣源也是很高興地給予賞賜,這就是年紀大有經驗的皇帝和小皇帝的區別,小皇帝不喜歡聽別人話,但是有經驗的皇帝知道這天下還是靠著這幫文臣治的,所以文官們的話,不管對不對都要聽一下。
大理寺少卿康澄給李嗣源上書,提出了國家不足懼之事五種,深可畏之事六種。不足懼的事包括一些在他們當時看來是天上神靈發怒的自然現象,如星星有了異常現象、莊稼受災等,還包括小人的讒言。
康澄的意思是要李嗣源不必為這些人力無法影響的事情而影響了正常的施政行為。重要的是要注重他列舉的六種可畏之事,即賢人藏匿、四民遷業、上下相徇、廉恥道消、毀譽亂真、直言蔑聞,他建議李嗣源對於不足懼的“存而勿論”,對於深可畏的要用心采取措施避免出現。李嗣源看後,非常高興,下詔對他進行獎賞。
這上麵說到的幾種基本上在李存勖那一朝都曾經存在過,所以再一次實施起來那也是沒什麽難度的,李嗣源也都深有體會,所以一旦有人上書,李嗣源立刻就同意了,他正準備還好的整治一番。
大亂之後的大治就是這樣,大亂的時候把很多的問題都暴露了出來,而下一任的繼任者對於這些造成禍亂的原因都深有體會,所以再等到新的繼任者上台,總會改變那些已經出現了的問題,進行大治。
有人說李嗣源僅僅是中人之姿,當然這是在政治上,並不是在軍事上,軍事上,那絕對算是超一流的軍事家,李嗣源他不認識漢字,所以也沒有辦法處理政務,在加上他的政治水平不是很高,所以他能最終把後唐搞出來了幾年的小康,也絕對算是厲害,而他之所能夠幹的這麽好,還有一點就是李存勖把很多的問題為他暴漏出來了,他隻要依次把暴露出來的問題解決掉就行了。
而一些和平皇帝,沒有經曆過體驗過那種生靈塗炭的皇帝,他們很難僅僅憑借道聽途說或者官員們的講述,就真正的發現一些統治中的問題,更不用說去改正了,所以和平皇帝總是一帶順延一代,統治的繁榮時期在前幾代達到頂峰,除了極個別的天才之外,一般王朝都是走走下坡路的,而這這也算是一個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