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在水一方:外麵的世界很精彩
恰似你的溫柔:永遠的鄧麗君 作者:岸芷汀蘭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我們總歸不會始終停留在一個地方。因為有些地方需要我們的發光、發熱,有些地方在遠處發出深情的召喚,有些地方永遠也成不了畢生的故鄉。再也沒有一個地方,如香港那般,讓鄧麗君沉醉了。她輝煌的事業從台灣開始,卻是從這裏走向輝煌。這個走出台灣的小鎮姑娘,用萬種風情點燃了香江兩岸。
歌迷小姐,風靡香江
香港,提到這個名字,我總要想起張愛玲。倒是不曉得是佳人留在名城的顏色滋重,還是名城使佳人的人生更燦爛。那些年,民國一代才女正是於此成熟,從絢爛花開到迅速凋零。她將自己的人生燃燒獻給了這座城,在城裏演繹一場驚天動地的“傾城之戀”。我不知道,對於張愛玲來說,香港究竟是緣是劫?但我想,人的一生中總要有這樣的一座城,讓一個人魂牽夢繞。
很久以前,你沒有見過這樣的城,但很久以後在你第一次遇見它,就忘記了世界上任何一處的風景,你的心隻為這座城市的燈火牽動,你隻肯為這座城市行色匆匆。它也使你安心,居住在它的身體,就像流浪的孩子找到了溫暖的依靠。
對於鄧麗君來說,香港就是一座這樣的城。
1970年1月,鄧麗君來到香港,參加香港工展會主辦的“白花油慈善義賣”,這是她步入歌壇兩年後第一次來到這裏。當時,白花油藥廠是當時極具規模的一家企業,每年公司的董事長都會邀請明星進行義賣活動,義賣所得最高者即被封為當屆的“白花油慈善皇後”。具體的活動形式是這樣:由明星擔任物品拍賣官,每人負責一種產品。因為慈善會賣的不是物品本身的價值,而完全靠明星的名氣來決定最終拍賣價格,所以很能彰顯各個明星在大眾心目中的真實地位。
讓鄧麗君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經她手拍出的第一件物品就被抬到了5150元港幣,為此,公司董事長按照慣例,當場封鄧麗君為“白花油義賣皇後”,她也是展會義賣曆史上最年輕的“皇後”。
展會結束,鄧麗君這個名字相繼瘋狂出現在當地各個電視節目報道中,這無疑使她的知名度又再提高了一層。
第一次來香港,鄧麗君很喜歡這個地方,她覺得香港有一種融合了東西方文化的特殊魅力,因此迫不及待地想要到四處逛一逛。但義賣活動實在是太忙碌了,會展結束之後還有“加冕”儀式等著她。
這一天,“加冕”的日子到了,鄧麗君小姐白衣飄飄,略施粉黛,整個人顯得神清氣爽,為她頒獎的是白花油公司的董事長,到場的還有很多來自政界和娛樂圈的名人。
此次活動標誌著,鄧麗君在香港歌壇的地位正式確立。
自古以來,有名氣的人總是備受關注。成為“皇後”一個月後,香港無線電視台就找到了鄧麗君,雙方經過協商,最終,鄧麗君與對方簽訂客串演出一個月的合作協議,這代表她在港的這段時間不能參加其他電視台的演出活動。
像張愛玲一樣,香港為鄧麗君帶來了好運。她就像一朵含苞待放、初露粉妝的花朵,在這裏獲得了更多的陽光、雨露,變得更加芬芳水嫩,鮮豔欲滴。
8月,鄧麗君跟隨“凱聲綜合藝術團”再次來到香港演出。此時此刻,鄧麗君已對香港產生一絲親切之感,再次來到這個自己夢寐以求的城市,她的心情十分舒展。同樣,這次她也沒有做特別的打扮,依舊以她清新、自然的形象站在公眾和媒體麵前。對台灣有效的形象衝擊在香港發揮了同樣重大的作用,那個年代,觀眾隻知道明星各個都濃妝豔抹,從來沒有見過擁有如此清純模樣的明星。“小清新”的風格成功征服了當地觀眾的心,對於鄧麗君的再次來訪,人們紛紛表示熱烈歡迎。
當時,鄧麗君的出場費已經高達一千多港幣,和剛出道的時候相比,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鄧麗君在後來回憶起自己當初踏上歌唱事業的最初,曾這樣說道,“我最開始的演出費隻有五塊錢,僅僅是我從家到演出場地的交通費,但那個時候我隻要唱歌就很滿足”。正是這種發自內心對歌唱事業的喜愛之情,使歌迷更加熱愛鄧麗君。
她在香港的行程安排得極為緊湊,以至於兩次來港都沒能有時間好好地與之親近。“凱聲綜合藝術團”的演出結束後,即獲得電視台的邀請,做了《歌迷小姐》歌唱節目的主持人。當年台灣報紙刊登此事,詳情如下:
鄧麗君、吳靜嫻等一行,組成了凱聲歌唱團,已於上月卅一日飛往香港,獻唱一個月。
鄧麗君赴港,她的媽媽也陪她同行,因為她的年紀小,要給她壯壯膽。
【1970-08-01/經濟日報/12版/】
隨著在媒體和公眾麵前出現的機會越來越多,鄧麗君早已成為大家逢見麵必提的娛樂圈名人。
而隨著知名度不斷增大,她也得到了當時娛樂界的一些資深名人的深度關注,人們說起她來,總帶著許多欣賞的神情,“鄧小姐雖然年紀很輕,但她青春活潑,歌聲輕盈悠揚,我們都很看好她的未來”。
能得到業內資深人士的肯定,鄧麗君當然感到萬分開心。
在鄧麗君之前,港台地區所出產的唱片皆是靠客觀的技術加工,聽起來效果不是很好。而鄧麗君嗓音清甜,再配上那舒緩、溫柔的旋律,使她的唱片獨具一格。想來平常百姓一生所願唯將生活過得輕鬆、歡快一些,然鄧麗君的歌聲恰好能夠符合聽眾這種心理需求。她的歌曲歌詞都不是很複雜、深刻,隻是最簡單、常見的辭藻,但組合在一起經由鄧麗君那甜蜜的嗓音演繹,就格外透著一種誘人的清新滋味。
我一見你就笑
你那翩翩風采太美妙
跟你在一起,永遠沒煩惱
——《我一見你就笑》
眼見歌唱事業取得巨大發展,鄧麗君遂又開始朝著電影事業前進。1970年10月,鄧麗君與張衝合作,參與演出了人生的第二部電影《歌迷小姐》,擔任片中女主角“叮當”,使鄧麗君由“娃娃歌後”順利蛻變成“歌迷小姐”。
走完新加坡和中國香港的行程,鄧麗君這隻快樂的百靈鳥眼界變得更加開闊,她在心裏希望自己的歌聲可以傳播得更遠。
台灣報紙對鄧麗君此階段的歌唱事業進行追蹤報道,詳情如下:
“娃娃歌星”鄧麗君昨日返台
除了歌喉不錯之外,鄧麗君那張充滿了稚氣的娃娃臉,可能是惹人喜愛的另一主要原因。因此,在過去3個多月,這位17歲的影歌雙棲女星,在香港受到了普遍的歡迎。
義演之後,鄧麗君成了大忙人。首先她接受了香港加愛中心、皇都戲院及海天夜總會的邀請,以趕場方式在這三處地方演唱了一個半月。接著香港電視公司與她簽了三個月的演唱合同,麗的映聲也找她擔任電視節目“歌迷小姐”的主持人,此外,這位年輕的女星還替香港百代及美亞兩家公司灌了兩張唱片。
鄧麗君說:“這段時間,我感覺自己像機器一樣地在不停轉動,不過我未引以為苦,相反地,我還感覺這種緊張的生活過得很愉快。”
這位“娃娃歌星”說:“這裏的流行歌曲,目前在香港受到了聽眾們的普遍歡迎,我在香港經常唱的幾首歌是《晶晶》《高山青》《采紅菱》《新桃花江》《我一見你就笑》等,尤其是《晶晶》,目前在香港最為走紅,我到任何場所演唱,觀眾都會點唱這首歌。由於工作關係,我這次與香港的一些老牌歌星,如席靜婷、崔萍、潘秀瓊、顧媚、甄秀儀、森森等都成了要好的朋友,閑暇的時候,這些人都輪番邀請我去做客。”
不久以前,外界曾傳說吳靜嫻在香港被報紙選為十大歌星之後,鄧麗君曾與她有過一段不愉快的經曆,這位年輕女歌星昨天加以否認,她說,吳靜嫻在歌壇上是她的先進,她對吳靜嫻的當選隻會感覺高興,絕不會因此與吳鬧得不愉快,她希望大家不要誤信這種傳言。
鄧麗君目前也是“中視”的基本歌星,《每日一星》的主持人之一,她赴港期間,“中視”經常利用她的照片在熒光幕上作“替身”,昨天,當她一下飛機,就得到了“中視”節目部的通知,要她今天就去“中視”參加《每日一星》、《鳳凰爭輝》、《合家歡》等三個節目的錄音工作,這位年輕女星笑著說:看情形她回台北也是空閑不了的。
明年一月間,鄧麗君將應邀至新加坡歌劇院去演唱兩個月,她說,她喜歡有更多的機會到海外去演唱。
【謝鍾翔】【1970-11-18/聯合報/05版/】
唯美歌聲,傾倒東南亞
我總覺得,人會去到一個地方,總是跟那個地方有著不解之緣。比如鄧麗君和台灣,她一定是和台灣有地域的緣分,才要降生於此。時光流逝,天真的孩童總要長大,稚嫩的翅膀如今也已豐滿,渴望騰空的鳥兒時刻都準備著衝向藍天。
其實鄧麗君第一次走出台灣是在1969年年末,這年她已經16歲,出落成一個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這年,她接受了新加坡總統夫人遊莎芙的邀請,特地趕往東南亞地區巡回義演。
這年,新加坡舉辦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慈善晚會,邀請新加坡、中國台灣香港等地區的當紅歌星共襄盛舉。12月,鄧麗君等當紅明星在“中國電視公司”和“中國廣播電台”製作侯世宏的帶領下,趕往新加坡參加此次演出。台灣報紙對此事件進行了追蹤報道,內容如下:
“中視”六星攜手演出
“中國電視公司”“每日一星”節目的六位主持人,從今(四)日起,將攜手在該公司每周日下午一時十五分至二時十五分的新節目《銀河星光》中演出。
在今天的節目裏,紫薇、劉家昌、鄧麗君、左豔蓉、詹小屏等主持人以及張鎦瓊、上官萍、張琦玉和張建蓉等影歌星都將參加演唱。
【1970-01-04/聯合報/05版/】
鄧麗君在媽媽的陪同下,來到新加坡:剛下飛機的鄧麗君看到眼前的情景,不禁驚訝地睜大了眼睛:竟然,這麽遠的地方都有中國人。直到此時此刻,小鄧麗君才真正意識到世界的概念。這是她第一次進入海外華人世界,同時也是她朝著整個華人音樂圈天後邁進的開端。
來到新加波隻稍作停留,晚會便在第二天隆重舉行,這場晚會是為新加坡聾人協會等兒童福利機構募捐基金。前來參演的明星除了來自中國港台地區,還有日本女歌星。在與自己有著相同“頭銜”和“身份”的明星麵前,鄧麗君拿出了平等的真誠,在晚會上演唱了《晶晶》《采紅菱》《謝謝總經理》等歌曲。雖然此次明星眾多,但她出挑的容貌和優質的表演,依舊博得了台下觀眾的熱烈掌聲,隨著這台晚會的電視直播,鄧麗君一時間轟動了整個新加坡,名聲大噪。
但,這僅僅是個開始。成功的演出為鄧麗君帶來了更高的知名度,更使她深刻認識到世界很大,唱歌的道路還有很遠的一段路要走。如果說以前她隻是被關在台灣的小金雀,那麽這一刻,她的羽翼已經豐滿,可以朝著更加廣闊的天地翱翔。
新加坡的成功參演為鄧麗君打開了東南亞的市場。從1971年2月到1972年8月,她開始在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和越南等地巡回演出,足跡幾乎遍布整個東南亞。
一個生性善良的人,總能很好地運用自己的能力去播種更多的善心,創造更多的善舉。也許鄧麗君因為自己從小生長在一個家庭條件比較窮苦的環境,所以成名後她總是忙於參演各種義賣、義演活動,用自己的能力去幫助那些需要關懷的貧苦人群。
雖然盛名在身,但她麵對公眾從不端明星的架子,總是一副溫和、親切的形象。她的歌、她的人都使人們感受到濃濃的愛和關懷,就像一陣春天裏最輕柔的風,撫平了每個窮苦人心中的傷痕。
播種總是辛苦的。在她忙著四處培植善心的同時,不知不覺間喜愛和關心她的人越來越多。人們都覺得這位長相甜美的女子是天上下凡的仙女,她來到人間就是為了拯救疾苦、安慰民心。此時此刻,哪怕那些世上最美的花、天上最燦爛的星,都不再能夠與之相比。即便是富貴的牡丹、清麗的白蓮,都沒有這樣的清香迷人、溫暖人心;即便是智慧的文曲、瀟灑的武曲,也缺少她那迷人的風韻和善意的寬仁。鄧麗君像什麽呢?也許她的歌更適合代表她。她是小城姑娘,她是一朵山茶花。
山茶花你說他的家開滿山茶花
每當那春天三月鄉野如圖畫
村裏姑娘上山采茶歌聲蕩漾山坡下
年十七年紀十八偷偷在說悄悄話
羞答答羞答答夢裏總是夢見他
一朵花他說你美麗就像一朵花
他希望總有一天把你摘回來
……
——《山茶花》
由於鄧麗君在演出之餘,總是熱心參加各種慈善義演,深深贏得了海外同胞的讚揚和欽佩,人們都親切地稱呼她為“義演皇後”。
女星鄧麗君昨自港返台
影歌雙棲女星鄧麗君,昨(十九)日四時卅分自港返台。
鄧麗君是在上月廿七日赴港,參加香港工展會為“救童助學運動”舉行的義賣,她並獲得了“慈善皇後”頭銜。
【1970-01-20/聯合報/05版/】
這裏雖然聚集了很多海外華僑,但繁華畢竟趕不上中國台灣、香港。華人大部分居住在大都市裏,鄧麗君在東南亞的演出戰線也必須不斷拉長,因此她隻好從一地趕往另一地。於是鄧麗君在東南亞的演出形式基本就是秀場,每換一處,每換一場在不同的歌廳進行表演,不知不覺,足跡竟踏遍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越南一帶。
從1972年年底到1973年下半年,鄧麗君第二次來到東南亞地區進行巡回演唱。演出同樣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直到下半年她才順利返回台灣。自1969年以來,鄧麗君與華人同在,隻要有華人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就有鄧麗君那飄逸的身影以及婉轉的歌喉。她的歌聲越來越深入民心,迅速成為風靡東南亞的當紅歌星。
從第一次離開台灣,鄧麗君此後的美好年華都在辛勤的奔波中度過。舟車勞頓,身邊也沒有至親的人,她有時候不免會感覺有些孤單,但內心卻充滿了歡喜,從小她就渴望能靠自己的努力走到外麵去看一看,更希望憑借自己的努力幫助更多像自己這樣家境貧寒的可憐人。事實證明她做到了。行走於世間,每個人都應保持一顆善心,隻因我們都想這個世界因彼此變得更好,而不是更糟糕。
蓮出淤泥,纖塵不染
一朵花的絢麗綻放,離不開淤泥的滋養;一顆流星的燦爛流動,離不開天空的擁抱。此時的鄧麗君就像一尾繽紛美麗的魚,在新加坡、東南亞這片藍色的海洋中,自由自在地暢遊。然而水域不僅隻有溫暖,更有寒冷。
我不知道,一個人在成名後,是否一定要滋生出很多飛短流長。但世界真的太大了,有喜歡、挺你的人,就必然有厭惡、看不起你的。甚至那些誤解你的人,總也喜歡建個圈子,對著那些他認識或不認識的,大肆宣揚你的壞、你的惡劣。
那句可怕的俗語就像魔王撒旦種下的魔咒,時刻緊隨。
鄧麗君,正當她以一種全新又飽滿的姿態綻放在東南亞上空,一些流言蜚語如同瘋長的雜草,開始對她展開凶猛的人身攻擊。
此前,我已看過太多人“死”在可惡的流言之下,民國麗人阮玲玉在自殺前留下一封遺書,結尾寫著四個灼目的大字:人言可畏。魯迅曾寫下《論人言可畏》一文指:“她的自殺,和新聞記者有關,也是真的。”
流言蜚語是這個世界最鋒利的刀子,雖然不傷毫發,卻在一個人的內心生根,折磨一個人的意誌和毅力,力圖從本質上將你整垮。那些承受不住這種打擊的人,最終隻有一個自殺的歸宿。
在演唱事業發展到如日中天時,關於鄧麗君的一些惡毒的謠言不知因何而來,從四麵八方洶湧聚集,就像蒼天突然落下的一場瓢潑大雨,迅猛有力,狠狠地朝著鄧麗君砸了下來。
一種謠言說鄧麗君在東南亞巡回演出時,不小心感染上某種疾病,目前已經被秘密轉送到台灣某醫院;一種謠言將這種疾病誇張化,添油加醋由一種小的疾病變成一種大的頑疾,甚至是一種致命的有著惡俗名字的疾病;更有一種說法是鄧麗君已經死亡。
最有意思的是這些論斷全都說得有理有據,就像是真的。
關於這些謠言是怎麽傳出來的,甚至也沒有具體的消息,有人說因為鄧麗君在與某明星共同登台表演時,那位明星嫉妒她的知名度,下台後就同她翻臉了,故意整了這些小道消息出來以發泄自己的心頭之恨;還有人說鄧麗君因為拒絕某位娛樂公司經紀人的邀請,所以這位經紀人就聯係媒體製造和發布了這些消息。
霎時間,謠言四起,似借助了東風之勢,愈演愈烈。散布謠言的人言之鑿鑿,使得聽到謠言的人變得將信將疑。鄧麗君的一些親朋好友固然不信她已經去世了,但卻還是不免為她擔心。
終於,在台灣的鄧麗君的父親鄧樞再也坐不住了,他連忙給遠在東南亞的女兒打電話。幾秒鍾後,電話接通,聽筒裏傳來女兒熟悉的聲音,鄧樞這才又把一顆心放回到肚子裏。
與父親的反應全然不同,鄧麗君作為流言蜚語的直接攻擊對象,反而坦然、淡定得多。也許她此刻又是天空裏那朵最潔白、純淨的雲,任憑世事變幻,不改初心。
起初聽到這些謠言,鄧麗君也很好奇它們從何而起,但她卻沒有流露出絲毫的擔憂、焦慮。她一向蕙質蘭心,如何不知道自己身處魚龍混雜、風雲變幻的娛樂圈,因為關注度高難免受到小人誹謗?也許是因為她成名和出道比較早,早就摸清了娛樂圈的這種陳舊腐敗的風氣;也許她天生就是一個擅於堅持自我的人,隻管做自己心中認為對的事情,不願過多理會世人的胡攪蠻纏。
總之,不到20歲的鄧麗君,雖然依舊是那張稚嫩的臉龐,心裏卻成熟得像經曆了許多風雨的成年人。
麵對報道自己已經身死的惡毒謠言,她更是以一種輕快的姿態對待,“做人嘛,早晚有一天都會死的,隻是我有幸在活著的時候聽到自己的死訊,也算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寬心至此,恐是都能與那些出家修行的人相較一二了吧。
然而夜深人靜之時,當她回想這些惡俗的毒話,心裏豈能沒有一絲難過?隻是美夢闌珊,佳人年華,不願辜負歲月的良好恩賜罷了。傷心也有過,憤怒亦然,但她知道這些情緒並不能助自己真正解決問題。
惡毒的話語已經流出,任你掙紮,越在乎越傷懷,鄧麗君隻能默默地將眼淚和所有的委屈一並忍在心底。她知道,隻要自己不倒,那些惡意傳播謠言的人就無法取勝。世人都說女子如花,此時此刻,如果再要我用一種花來形容鄧麗君,我覺得她猶如一朵白玉蘭,玉潔冰清,自有一股堅韌。
性情堅定自能攻破一切流言。後來,有關鄧麗君的流言漸漸少了一些,但作為一個公眾麵前的明星,需時刻注意自己的公眾形象,雖然鄧麗君不是一個熱衷於解釋的人,但她需要尋找一個合適的契機向那些真正關心自己的人發出聲音,以此證明自己的確沒有遭遇過如此種種不堪,這不僅關係到自己的聲譽,更可以慰藉親朋好友以及忠實歌迷、影迷的心。
終於,她得到了這個機會。
台北《聯合報》副刊開辟了一個《各說各話》的專欄,邀請鄧麗君執筆寫一些自己的心裏話。站在風口浪尖的鄧麗君,決定借這個大好機會做出反應。
她寫了一篇名為《我複活了》的文章交於報刊的編輯,第二天,這篇文章就與萬千歌迷、影迷見麵。
這篇文章總體不是很長,但字字珠璣,鄧麗君不但擺明了自己的觀點,“對於這些莫須有的謠言,我不聽,更不會去傳播。因為我覺得這是一件無聊的事”。
簡潔有力地發表聲明,輕易地粉碎了那些狂妄但卻虛弱的惡意詛咒。
歌迷小姐,風靡香江
香港,提到這個名字,我總要想起張愛玲。倒是不曉得是佳人留在名城的顏色滋重,還是名城使佳人的人生更燦爛。那些年,民國一代才女正是於此成熟,從絢爛花開到迅速凋零。她將自己的人生燃燒獻給了這座城,在城裏演繹一場驚天動地的“傾城之戀”。我不知道,對於張愛玲來說,香港究竟是緣是劫?但我想,人的一生中總要有這樣的一座城,讓一個人魂牽夢繞。
很久以前,你沒有見過這樣的城,但很久以後在你第一次遇見它,就忘記了世界上任何一處的風景,你的心隻為這座城市的燈火牽動,你隻肯為這座城市行色匆匆。它也使你安心,居住在它的身體,就像流浪的孩子找到了溫暖的依靠。
對於鄧麗君來說,香港就是一座這樣的城。
1970年1月,鄧麗君來到香港,參加香港工展會主辦的“白花油慈善義賣”,這是她步入歌壇兩年後第一次來到這裏。當時,白花油藥廠是當時極具規模的一家企業,每年公司的董事長都會邀請明星進行義賣活動,義賣所得最高者即被封為當屆的“白花油慈善皇後”。具體的活動形式是這樣:由明星擔任物品拍賣官,每人負責一種產品。因為慈善會賣的不是物品本身的價值,而完全靠明星的名氣來決定最終拍賣價格,所以很能彰顯各個明星在大眾心目中的真實地位。
讓鄧麗君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經她手拍出的第一件物品就被抬到了5150元港幣,為此,公司董事長按照慣例,當場封鄧麗君為“白花油義賣皇後”,她也是展會義賣曆史上最年輕的“皇後”。
展會結束,鄧麗君這個名字相繼瘋狂出現在當地各個電視節目報道中,這無疑使她的知名度又再提高了一層。
第一次來香港,鄧麗君很喜歡這個地方,她覺得香港有一種融合了東西方文化的特殊魅力,因此迫不及待地想要到四處逛一逛。但義賣活動實在是太忙碌了,會展結束之後還有“加冕”儀式等著她。
這一天,“加冕”的日子到了,鄧麗君小姐白衣飄飄,略施粉黛,整個人顯得神清氣爽,為她頒獎的是白花油公司的董事長,到場的還有很多來自政界和娛樂圈的名人。
此次活動標誌著,鄧麗君在香港歌壇的地位正式確立。
自古以來,有名氣的人總是備受關注。成為“皇後”一個月後,香港無線電視台就找到了鄧麗君,雙方經過協商,最終,鄧麗君與對方簽訂客串演出一個月的合作協議,這代表她在港的這段時間不能參加其他電視台的演出活動。
像張愛玲一樣,香港為鄧麗君帶來了好運。她就像一朵含苞待放、初露粉妝的花朵,在這裏獲得了更多的陽光、雨露,變得更加芬芳水嫩,鮮豔欲滴。
8月,鄧麗君跟隨“凱聲綜合藝術團”再次來到香港演出。此時此刻,鄧麗君已對香港產生一絲親切之感,再次來到這個自己夢寐以求的城市,她的心情十分舒展。同樣,這次她也沒有做特別的打扮,依舊以她清新、自然的形象站在公眾和媒體麵前。對台灣有效的形象衝擊在香港發揮了同樣重大的作用,那個年代,觀眾隻知道明星各個都濃妝豔抹,從來沒有見過擁有如此清純模樣的明星。“小清新”的風格成功征服了當地觀眾的心,對於鄧麗君的再次來訪,人們紛紛表示熱烈歡迎。
當時,鄧麗君的出場費已經高達一千多港幣,和剛出道的時候相比,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鄧麗君在後來回憶起自己當初踏上歌唱事業的最初,曾這樣說道,“我最開始的演出費隻有五塊錢,僅僅是我從家到演出場地的交通費,但那個時候我隻要唱歌就很滿足”。正是這種發自內心對歌唱事業的喜愛之情,使歌迷更加熱愛鄧麗君。
她在香港的行程安排得極為緊湊,以至於兩次來港都沒能有時間好好地與之親近。“凱聲綜合藝術團”的演出結束後,即獲得電視台的邀請,做了《歌迷小姐》歌唱節目的主持人。當年台灣報紙刊登此事,詳情如下:
鄧麗君、吳靜嫻等一行,組成了凱聲歌唱團,已於上月卅一日飛往香港,獻唱一個月。
鄧麗君赴港,她的媽媽也陪她同行,因為她的年紀小,要給她壯壯膽。
【1970-08-01/經濟日報/12版/】
隨著在媒體和公眾麵前出現的機會越來越多,鄧麗君早已成為大家逢見麵必提的娛樂圈名人。
而隨著知名度不斷增大,她也得到了當時娛樂界的一些資深名人的深度關注,人們說起她來,總帶著許多欣賞的神情,“鄧小姐雖然年紀很輕,但她青春活潑,歌聲輕盈悠揚,我們都很看好她的未來”。
能得到業內資深人士的肯定,鄧麗君當然感到萬分開心。
在鄧麗君之前,港台地區所出產的唱片皆是靠客觀的技術加工,聽起來效果不是很好。而鄧麗君嗓音清甜,再配上那舒緩、溫柔的旋律,使她的唱片獨具一格。想來平常百姓一生所願唯將生活過得輕鬆、歡快一些,然鄧麗君的歌聲恰好能夠符合聽眾這種心理需求。她的歌曲歌詞都不是很複雜、深刻,隻是最簡單、常見的辭藻,但組合在一起經由鄧麗君那甜蜜的嗓音演繹,就格外透著一種誘人的清新滋味。
我一見你就笑
你那翩翩風采太美妙
跟你在一起,永遠沒煩惱
——《我一見你就笑》
眼見歌唱事業取得巨大發展,鄧麗君遂又開始朝著電影事業前進。1970年10月,鄧麗君與張衝合作,參與演出了人生的第二部電影《歌迷小姐》,擔任片中女主角“叮當”,使鄧麗君由“娃娃歌後”順利蛻變成“歌迷小姐”。
走完新加坡和中國香港的行程,鄧麗君這隻快樂的百靈鳥眼界變得更加開闊,她在心裏希望自己的歌聲可以傳播得更遠。
台灣報紙對鄧麗君此階段的歌唱事業進行追蹤報道,詳情如下:
“娃娃歌星”鄧麗君昨日返台
除了歌喉不錯之外,鄧麗君那張充滿了稚氣的娃娃臉,可能是惹人喜愛的另一主要原因。因此,在過去3個多月,這位17歲的影歌雙棲女星,在香港受到了普遍的歡迎。
義演之後,鄧麗君成了大忙人。首先她接受了香港加愛中心、皇都戲院及海天夜總會的邀請,以趕場方式在這三處地方演唱了一個半月。接著香港電視公司與她簽了三個月的演唱合同,麗的映聲也找她擔任電視節目“歌迷小姐”的主持人,此外,這位年輕的女星還替香港百代及美亞兩家公司灌了兩張唱片。
鄧麗君說:“這段時間,我感覺自己像機器一樣地在不停轉動,不過我未引以為苦,相反地,我還感覺這種緊張的生活過得很愉快。”
這位“娃娃歌星”說:“這裏的流行歌曲,目前在香港受到了聽眾們的普遍歡迎,我在香港經常唱的幾首歌是《晶晶》《高山青》《采紅菱》《新桃花江》《我一見你就笑》等,尤其是《晶晶》,目前在香港最為走紅,我到任何場所演唱,觀眾都會點唱這首歌。由於工作關係,我這次與香港的一些老牌歌星,如席靜婷、崔萍、潘秀瓊、顧媚、甄秀儀、森森等都成了要好的朋友,閑暇的時候,這些人都輪番邀請我去做客。”
不久以前,外界曾傳說吳靜嫻在香港被報紙選為十大歌星之後,鄧麗君曾與她有過一段不愉快的經曆,這位年輕女歌星昨天加以否認,她說,吳靜嫻在歌壇上是她的先進,她對吳靜嫻的當選隻會感覺高興,絕不會因此與吳鬧得不愉快,她希望大家不要誤信這種傳言。
鄧麗君目前也是“中視”的基本歌星,《每日一星》的主持人之一,她赴港期間,“中視”經常利用她的照片在熒光幕上作“替身”,昨天,當她一下飛機,就得到了“中視”節目部的通知,要她今天就去“中視”參加《每日一星》、《鳳凰爭輝》、《合家歡》等三個節目的錄音工作,這位年輕女星笑著說:看情形她回台北也是空閑不了的。
明年一月間,鄧麗君將應邀至新加坡歌劇院去演唱兩個月,她說,她喜歡有更多的機會到海外去演唱。
【謝鍾翔】【1970-11-18/聯合報/05版/】
唯美歌聲,傾倒東南亞
我總覺得,人會去到一個地方,總是跟那個地方有著不解之緣。比如鄧麗君和台灣,她一定是和台灣有地域的緣分,才要降生於此。時光流逝,天真的孩童總要長大,稚嫩的翅膀如今也已豐滿,渴望騰空的鳥兒時刻都準備著衝向藍天。
其實鄧麗君第一次走出台灣是在1969年年末,這年她已經16歲,出落成一個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這年,她接受了新加坡總統夫人遊莎芙的邀請,特地趕往東南亞地區巡回義演。
這年,新加坡舉辦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慈善晚會,邀請新加坡、中國台灣香港等地區的當紅歌星共襄盛舉。12月,鄧麗君等當紅明星在“中國電視公司”和“中國廣播電台”製作侯世宏的帶領下,趕往新加坡參加此次演出。台灣報紙對此事件進行了追蹤報道,內容如下:
“中視”六星攜手演出
“中國電視公司”“每日一星”節目的六位主持人,從今(四)日起,將攜手在該公司每周日下午一時十五分至二時十五分的新節目《銀河星光》中演出。
在今天的節目裏,紫薇、劉家昌、鄧麗君、左豔蓉、詹小屏等主持人以及張鎦瓊、上官萍、張琦玉和張建蓉等影歌星都將參加演唱。
【1970-01-04/聯合報/05版/】
鄧麗君在媽媽的陪同下,來到新加坡:剛下飛機的鄧麗君看到眼前的情景,不禁驚訝地睜大了眼睛:竟然,這麽遠的地方都有中國人。直到此時此刻,小鄧麗君才真正意識到世界的概念。這是她第一次進入海外華人世界,同時也是她朝著整個華人音樂圈天後邁進的開端。
來到新加波隻稍作停留,晚會便在第二天隆重舉行,這場晚會是為新加坡聾人協會等兒童福利機構募捐基金。前來參演的明星除了來自中國港台地區,還有日本女歌星。在與自己有著相同“頭銜”和“身份”的明星麵前,鄧麗君拿出了平等的真誠,在晚會上演唱了《晶晶》《采紅菱》《謝謝總經理》等歌曲。雖然此次明星眾多,但她出挑的容貌和優質的表演,依舊博得了台下觀眾的熱烈掌聲,隨著這台晚會的電視直播,鄧麗君一時間轟動了整個新加坡,名聲大噪。
但,這僅僅是個開始。成功的演出為鄧麗君帶來了更高的知名度,更使她深刻認識到世界很大,唱歌的道路還有很遠的一段路要走。如果說以前她隻是被關在台灣的小金雀,那麽這一刻,她的羽翼已經豐滿,可以朝著更加廣闊的天地翱翔。
新加坡的成功參演為鄧麗君打開了東南亞的市場。從1971年2月到1972年8月,她開始在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和越南等地巡回演出,足跡幾乎遍布整個東南亞。
一個生性善良的人,總能很好地運用自己的能力去播種更多的善心,創造更多的善舉。也許鄧麗君因為自己從小生長在一個家庭條件比較窮苦的環境,所以成名後她總是忙於參演各種義賣、義演活動,用自己的能力去幫助那些需要關懷的貧苦人群。
雖然盛名在身,但她麵對公眾從不端明星的架子,總是一副溫和、親切的形象。她的歌、她的人都使人們感受到濃濃的愛和關懷,就像一陣春天裏最輕柔的風,撫平了每個窮苦人心中的傷痕。
播種總是辛苦的。在她忙著四處培植善心的同時,不知不覺間喜愛和關心她的人越來越多。人們都覺得這位長相甜美的女子是天上下凡的仙女,她來到人間就是為了拯救疾苦、安慰民心。此時此刻,哪怕那些世上最美的花、天上最燦爛的星,都不再能夠與之相比。即便是富貴的牡丹、清麗的白蓮,都沒有這樣的清香迷人、溫暖人心;即便是智慧的文曲、瀟灑的武曲,也缺少她那迷人的風韻和善意的寬仁。鄧麗君像什麽呢?也許她的歌更適合代表她。她是小城姑娘,她是一朵山茶花。
山茶花你說他的家開滿山茶花
每當那春天三月鄉野如圖畫
村裏姑娘上山采茶歌聲蕩漾山坡下
年十七年紀十八偷偷在說悄悄話
羞答答羞答答夢裏總是夢見他
一朵花他說你美麗就像一朵花
他希望總有一天把你摘回來
……
——《山茶花》
由於鄧麗君在演出之餘,總是熱心參加各種慈善義演,深深贏得了海外同胞的讚揚和欽佩,人們都親切地稱呼她為“義演皇後”。
女星鄧麗君昨自港返台
影歌雙棲女星鄧麗君,昨(十九)日四時卅分自港返台。
鄧麗君是在上月廿七日赴港,參加香港工展會為“救童助學運動”舉行的義賣,她並獲得了“慈善皇後”頭銜。
【1970-01-20/聯合報/05版/】
這裏雖然聚集了很多海外華僑,但繁華畢竟趕不上中國台灣、香港。華人大部分居住在大都市裏,鄧麗君在東南亞的演出戰線也必須不斷拉長,因此她隻好從一地趕往另一地。於是鄧麗君在東南亞的演出形式基本就是秀場,每換一處,每換一場在不同的歌廳進行表演,不知不覺,足跡竟踏遍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越南一帶。
從1972年年底到1973年下半年,鄧麗君第二次來到東南亞地區進行巡回演唱。演出同樣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直到下半年她才順利返回台灣。自1969年以來,鄧麗君與華人同在,隻要有華人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就有鄧麗君那飄逸的身影以及婉轉的歌喉。她的歌聲越來越深入民心,迅速成為風靡東南亞的當紅歌星。
從第一次離開台灣,鄧麗君此後的美好年華都在辛勤的奔波中度過。舟車勞頓,身邊也沒有至親的人,她有時候不免會感覺有些孤單,但內心卻充滿了歡喜,從小她就渴望能靠自己的努力走到外麵去看一看,更希望憑借自己的努力幫助更多像自己這樣家境貧寒的可憐人。事實證明她做到了。行走於世間,每個人都應保持一顆善心,隻因我們都想這個世界因彼此變得更好,而不是更糟糕。
蓮出淤泥,纖塵不染
一朵花的絢麗綻放,離不開淤泥的滋養;一顆流星的燦爛流動,離不開天空的擁抱。此時的鄧麗君就像一尾繽紛美麗的魚,在新加坡、東南亞這片藍色的海洋中,自由自在地暢遊。然而水域不僅隻有溫暖,更有寒冷。
我不知道,一個人在成名後,是否一定要滋生出很多飛短流長。但世界真的太大了,有喜歡、挺你的人,就必然有厭惡、看不起你的。甚至那些誤解你的人,總也喜歡建個圈子,對著那些他認識或不認識的,大肆宣揚你的壞、你的惡劣。
那句可怕的俗語就像魔王撒旦種下的魔咒,時刻緊隨。
鄧麗君,正當她以一種全新又飽滿的姿態綻放在東南亞上空,一些流言蜚語如同瘋長的雜草,開始對她展開凶猛的人身攻擊。
此前,我已看過太多人“死”在可惡的流言之下,民國麗人阮玲玉在自殺前留下一封遺書,結尾寫著四個灼目的大字:人言可畏。魯迅曾寫下《論人言可畏》一文指:“她的自殺,和新聞記者有關,也是真的。”
流言蜚語是這個世界最鋒利的刀子,雖然不傷毫發,卻在一個人的內心生根,折磨一個人的意誌和毅力,力圖從本質上將你整垮。那些承受不住這種打擊的人,最終隻有一個自殺的歸宿。
在演唱事業發展到如日中天時,關於鄧麗君的一些惡毒的謠言不知因何而來,從四麵八方洶湧聚集,就像蒼天突然落下的一場瓢潑大雨,迅猛有力,狠狠地朝著鄧麗君砸了下來。
一種謠言說鄧麗君在東南亞巡回演出時,不小心感染上某種疾病,目前已經被秘密轉送到台灣某醫院;一種謠言將這種疾病誇張化,添油加醋由一種小的疾病變成一種大的頑疾,甚至是一種致命的有著惡俗名字的疾病;更有一種說法是鄧麗君已經死亡。
最有意思的是這些論斷全都說得有理有據,就像是真的。
關於這些謠言是怎麽傳出來的,甚至也沒有具體的消息,有人說因為鄧麗君在與某明星共同登台表演時,那位明星嫉妒她的知名度,下台後就同她翻臉了,故意整了這些小道消息出來以發泄自己的心頭之恨;還有人說鄧麗君因為拒絕某位娛樂公司經紀人的邀請,所以這位經紀人就聯係媒體製造和發布了這些消息。
霎時間,謠言四起,似借助了東風之勢,愈演愈烈。散布謠言的人言之鑿鑿,使得聽到謠言的人變得將信將疑。鄧麗君的一些親朋好友固然不信她已經去世了,但卻還是不免為她擔心。
終於,在台灣的鄧麗君的父親鄧樞再也坐不住了,他連忙給遠在東南亞的女兒打電話。幾秒鍾後,電話接通,聽筒裏傳來女兒熟悉的聲音,鄧樞這才又把一顆心放回到肚子裏。
與父親的反應全然不同,鄧麗君作為流言蜚語的直接攻擊對象,反而坦然、淡定得多。也許她此刻又是天空裏那朵最潔白、純淨的雲,任憑世事變幻,不改初心。
起初聽到這些謠言,鄧麗君也很好奇它們從何而起,但她卻沒有流露出絲毫的擔憂、焦慮。她一向蕙質蘭心,如何不知道自己身處魚龍混雜、風雲變幻的娛樂圈,因為關注度高難免受到小人誹謗?也許是因為她成名和出道比較早,早就摸清了娛樂圈的這種陳舊腐敗的風氣;也許她天生就是一個擅於堅持自我的人,隻管做自己心中認為對的事情,不願過多理會世人的胡攪蠻纏。
總之,不到20歲的鄧麗君,雖然依舊是那張稚嫩的臉龐,心裏卻成熟得像經曆了許多風雨的成年人。
麵對報道自己已經身死的惡毒謠言,她更是以一種輕快的姿態對待,“做人嘛,早晚有一天都會死的,隻是我有幸在活著的時候聽到自己的死訊,也算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寬心至此,恐是都能與那些出家修行的人相較一二了吧。
然而夜深人靜之時,當她回想這些惡俗的毒話,心裏豈能沒有一絲難過?隻是美夢闌珊,佳人年華,不願辜負歲月的良好恩賜罷了。傷心也有過,憤怒亦然,但她知道這些情緒並不能助自己真正解決問題。
惡毒的話語已經流出,任你掙紮,越在乎越傷懷,鄧麗君隻能默默地將眼淚和所有的委屈一並忍在心底。她知道,隻要自己不倒,那些惡意傳播謠言的人就無法取勝。世人都說女子如花,此時此刻,如果再要我用一種花來形容鄧麗君,我覺得她猶如一朵白玉蘭,玉潔冰清,自有一股堅韌。
性情堅定自能攻破一切流言。後來,有關鄧麗君的流言漸漸少了一些,但作為一個公眾麵前的明星,需時刻注意自己的公眾形象,雖然鄧麗君不是一個熱衷於解釋的人,但她需要尋找一個合適的契機向那些真正關心自己的人發出聲音,以此證明自己的確沒有遭遇過如此種種不堪,這不僅關係到自己的聲譽,更可以慰藉親朋好友以及忠實歌迷、影迷的心。
終於,她得到了這個機會。
台北《聯合報》副刊開辟了一個《各說各話》的專欄,邀請鄧麗君執筆寫一些自己的心裏話。站在風口浪尖的鄧麗君,決定借這個大好機會做出反應。
她寫了一篇名為《我複活了》的文章交於報刊的編輯,第二天,這篇文章就與萬千歌迷、影迷見麵。
這篇文章總體不是很長,但字字珠璣,鄧麗君不但擺明了自己的觀點,“對於這些莫須有的謠言,我不聽,更不會去傳播。因為我覺得這是一件無聊的事”。
簡潔有力地發表聲明,輕易地粉碎了那些狂妄但卻虛弱的惡意詛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