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關素衣將改過的戶籍文書交給父親保管。


    關父展開一看,不禁挑眉,“這張文書怎麽來的?”


    “我離開趙府的時候辦的,木沐本就劃歸在你和娘名下,是你們的養子,隻要族人同意給他上族譜,他便是咱家正兒八經的繼承人。喏,關木沐,好聽吧?”關素衣點了點頁尾三個字。


    “若是早就上好了戶籍,你不會一直讓他喊你娘。這張文書究竟是怎麽來的,我也不問你,我隻讓你好生想想,憑你的性子能在宮裏活幾天?後宮爭鬥的殘酷不啻於政鬥與戰事,各有各的派係,各有各的利益,倘若你擋了誰的路,必是一番刀光劍影。後宮裏的女人,殺人都不見血,你跟隨你外祖母修過史書,必然知道前朝後宮的種種亂象,而帝王坐擁佳麗三千,今日寵幸這個,明日愛慕那個,轉眼就能忘掉舊情。你性格耿直,手段粗糙,又憋不住話,與你祖父簡直如出一轍。你看看他如今得罪了多少人,又當麵訓斥過皇上幾次。帝王多疑,天家無情,現在他能容忍你祖父是因為政治需要,來年坐穩了江山,未必還會如此清明。我這兒正煞費苦心地給你祖父謀求一條退路,好叫他順利致仕,安享晚年,你倒好,竟又躍躍欲試地往裏跳。我撈了這個又撈那個,一個沒站穩,全家都得掉下水。”


    關父收起文書,慨然長歎,“你表麵看著比誰都溫順,實則卻天生反骨,幼時我隻斥你一句字跡潦草,你就能偷偷摸摸把布袋裏的沙子換成鐵砂,一夕之間增重數斤,差點廢了自己手腕。倘若哪次考校落在諸位師兄後麵,便會不眠不休經夜看書。你最大的優點是好勝,最大的缺點也是好勝,我越是攔你,你便越喜歡與我對著幹。所以我現在既不勸你也不攔你,我隻讓你想清楚其中厲害,值不值得拿自己的性命,乃至於全家人的性命去賭。關家原本可以做超然物外的純臣,而非皇親國戚。一旦卷入權欲的漩渦,要想抽身就難了。”


    關素衣沉默片刻,拜伏道,“爹,您說的話我都記在心裏了。該怎麽選,我會想清楚。”


    “那便好,你七堂兄要來討教功課,你先回去吧。木沐的戶籍已經辦妥,咱們也就不用急了。等他長大,有了出息,族人自然不敢與他相爭。”


    “是,女兒一定好好教導弟弟。”關素衣再三拜伏,出了房門,看見站在牆根下放紙鳶的木沐,凝重的臉色這才稍微緩和。


    木沐很聰敏,知道要改口,也知道不能讓外人聽見,於是大庭廣眾之下就幹脆誰也不叫,隻招招手或自個兒跑過去抱大腿。看見姐姐來了,他原本想喊人,瞥見站在不遠處的丫鬟、小廝,連忙把小嘴兒捂住,笑眯了眼睛。


    關素衣也跟著笑了,走過去幫他拉了拉細繩,讓紙鳶飛得更高。姐弟兩個玩鬧了一會兒,就聽身後傳來腳步聲,轉頭一看果是如期而至的七堂兄。他相貌俊美,氣質溫文,才華也很出眾,在關氏族人中算是佼佼者。關氏雖為儒學世家,然而真正研習儒術的隻有老爺子這一脈,其餘嫡支、旁支因戰亂頻發,早就棄筆從耕去了。


    這位七堂兄的嫡親曾祖父就是現任族長,他要爭奪帝師府的家業,旁人自然不是對手。是以,他現在已經把自己當成了帝師府未來的主人,張口就道,“堂妹,你乃和離之身,怎好在家久待?還是趕緊找個人嫁了吧。你這義子如何安置?寄養在帝師府還是一塊兒帶走?”


    “自是一塊兒帶走。”關素衣淺淺一笑,仿佛絲毫沒察覺他話裏的攆人之意。


    “你能這樣想就對了,畢竟母子一場,怎好舍棄他獨自嫁人?然你帶著孩子發嫁,要想找到合適的夫婿也不容易,我有一位同窗,今年三十三,雖然年紀有些大,且結過一次親,膝下育有兩子一女,但人品十分可靠,也不介意你帶著孩子入門。我這就跟嬸娘說一聲,讓她替你相看相看。”


    三十三歲的鰥夫也敢介紹給堂妹,且還跟人家通了氣,這是把自己當成家主了嗎?關素衣心裏冷笑,麵上卻很和氣,“我的婚事自有父母做主,堂兄無需操心。”


    關文海吃了一記軟釘子,倒也不惱,反而無奈地笑起來,一副勝券在握,不與爾等計較的模樣。


    關素衣眸光越發暗沉,指著他手裏的文稿說道,“這是堂兄的大作?可否借我一觀?聽說此次恩科以策論占比最重,且題目從儒家典籍中隨意抽取,如今全魏國的學子恐怕都在寫策論,隻看誰有那個運氣能押中考題。堂兄此來,怕也是請我爹爹押題的吧?”


    關文海將文稿遞過去,坦誠道,“五叔乃天子近臣,理當對今上有所了解,請他押題再合適不過。老爺子那裏我可不敢叨擾,擔心水平有限,惹他老人家斥責。”


    關素衣笑而不語,接過文稿一目十行地看完,徐徐道,“我勸堂兄回家重寫一篇。格物致知,你開題就錯,破題更錯,立論簡直大錯特錯,拿給爹爹看也就罷了,拿去外麵與人討論,必然貽笑大方。”


    “堂妹真的看懂了嗎?不要因為堂兄催你嫁人便心生不快。”關文海誌得意滿的表情終於出現一絲裂縫。


    關素衣指著第一頁第一豎行說道,“若是我沒記錯,你對格物致知的解釋應當來源於徐廣誌的《子集注釋》——格,至也;物,猶事也。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然你有沒有想過?《大學》一書是為闡述當時三代以來勳貴子弟接受英才教育的基本宗旨。這些學生年齡均在十五至二十歲之間,尚處於探索學問的初期,行走在學術之道的起點。而《大學》所列八目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格物致知占據首位,也就是說,要想探索學術之秘,必然要先做到這兩點。然而以徐廣誌的觀點來看,格物致知竟變成了窮極世間萬物的道理,連聖人都不敢放此豪言,初入文道的學子又何德何能?本來極為淺顯的一句話,叫徐廣誌解釋出來,竟變得玄之又玄,麵目全非。所謂的格物致知,不過是‘分辨人事從而明辨善惡’罷了。這才是一個學子踏上學途,首先要秉持的基本準則。1”


    她抖了抖文稿,直言不諱,“簡簡單單一句話,竟被你們曲解又曲解,繁複又繁複,且還扯出世間寰宇萬千變化的大道理來,著實可笑。”


    關文海被她批駁得麵紅耳赤,惱怒道,“堂妹,徐翁年長你多少?學問又高出你幾何?你若是不懂便不要大放厥詞。”


    “聞道有先後,學術有高低,然而聖人又何曾說過學術高低必然與年齡有關?甘羅十二為相,又該作何解釋?若按堂兄的說法,徐翁年齡遠在諸位鴻儒之下,他又有什麽資格對儒學典籍做出注解?你們學子又何必兢兢業業參加科舉?直接將年齡大小排出來,最年長的居榜首,次者榜眼,再次者探花好了。”關素衣退還文稿,腦中文思滾滾,不可遏製,當即抱起木沐,屈膝告辭。


    她要寫書,把徐廣誌這篇《子集注釋》從頭到尾駁一遍,告訴全天下的學子,權威並非絕對。


    關父不知何時已站在門口,見關文海怒氣衝衝地走過來,擺手道,“你回去吧。正如依依所言,這篇文章連開題都是錯的,已經沒有指正的必要。回去以後多思多想,多讀多看,有了自己的見解再來。”


    關文海並不服氣,卻礙於自己還沒過繼,不好太過得罪關父,隻得咬牙告退,路上想了想,越覺難堪,走到學子們慣常聚會的茶樓,把文章傳與大家瀏覽。他本就文采斐然,學識淵博,又因徐廣誌提出的“格物致知”的道理太過深奧,被他論述出來竟寓意十足、鋒發韻流,激起一片讚歎之聲。


    時下的文風就是如此,越高深玄奧,百思莫解,越是受到文人吹捧。仿佛唯有把簡單的道理複雜化才能顯出他們的水平一般。


    關文海得到大家的肯定,這才把堂妹的說法當成笑話講述,惹得眾人嘲諷不斷。季承悅與徐雅言正巧就在雅間,聽到此處不免把文稿要過來拜讀。


    “好文章!”季承悅讚了一句,緊接著又為關素衣開脫,“然而關小姐身為一介女流,卻能給出自己的想法,已算十分難得。求學之路艱難,正該具備提出異議的勇氣,否則錯便永遠是錯,得不到進益。”


    “她一知半解便大放厥詞倒也罷了,緣何太常大人也隨口附和?關家的文風怕是並不如外界傳言得那般嚴謹。聽說關文海即將成為帝師府嗣子,這裏麵或許也有故意針對的嫌疑。”徐雅言狀似不經意地道。


    季承悅愣了愣,顧左右而言他,“關家家事,旁人不好非議。差點忘了向徐二小姐道喜,聽說徐翁的《子集注釋》已被呈至禦前,若皇上批複下來,將會成為來年科舉必讀書目之一?憑借這個,徐翁怎麽著也能得一主考官的職位。”


    徐雅言這才歡喜起來,笑盈盈地道謝。


    與此同時,關素衣正鋪開一張宣紙,緩緩寫道,“聖人微言大義,時人從之,學之,尚且難勘全貌,猶屋下築屋,床上架床,愈加渺小衰微。故後人才有減師半德之說。對聖人之言加以注釋,當以經解經,而非以一己之論強解經意……2”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愛誰誰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風流書呆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風流書呆並收藏愛誰誰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