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樓道:“這次販到西洋的貨,賺來的銀子要買糧送往宣府和大同換新的鹽引。漕運總督年初提的要造新船,戶部沒有銀子,我們先墊了八十萬兩,交換的就是今年江南的生絲采買,看來是朝廷食言了。”
陳佐壽有些著急:“說的就是這個理啊,也不是不讓采買,是沒處去買,我倒是去找過官府,當麵是答應了處理此事,後來時間一久,也不了了之了,這才跟他們起了爭端。”
金玉樓道:“陳老,你先別著急,我從漳州知府那兒得知,烏程、秀水兩縣可有不少織機,何不到那裏買些?”
陳佐壽擺擺手,輕歎道:“金爺,你是不知啊,這是休致的閣臣私蓄的織工,這不就是因為這些人,我們才要去爭個理!”
陳佐壽也近花甲之年,連日奔波操勞也顯疲態,金玉樓隻得出言寬慰:“陳老,暫稍事歇息,明日我先去趟織造局,問明詳情,我們再作商議。”金、尤二人剛前腳出門,陳佐壽靠著椅背便睡了過去。
翌日,金玉樓獨自前往。
織造局雖是朝廷督辦,除巾帽局、針工局、染織局等內廷供應,其他買賣事宜也一並交付商人打理。織造局棉布、絲綢每年納銀甚豐,不僅為地方巡撫、布政所重,朝廷也常派中官看查。
無人知道他會造訪,金玉樓也隻裝作普通客商,自如拜訪。
金玉樓深知觀人要義首為行頭裝束,經商累日,早是氣度十足。果然,金玉樓方一進門,便有人熱情招應。
金玉樓也不客套,直道:“我要十萬匹棉布、十萬匹絲綢,可有現貨?”
那人略一愣:“這位爺可別說笑,這得不少銀子呢?”
金玉樓笑道:“銀子嘛,好說,要多少有多少,現銀現貨。”
那人見是大買主,也不生疑,忙吩咐上茶,笑應:“您先慢請。”
少頃,引著身著官服的一人出了來。金玉樓一看這人胸前補子,顯是二品大員,方才接應那人隨即介紹道:“這是撫台吳大人。”
金玉樓道:“見過吳大人。”
這吳大人倒有些倨傲,在金玉樓不遠處坐定,端起一杯茶來,輕砸一口:“你要這些個綢布,是要賣往何處啊?”
金玉樓:“西洋、南洋,哪裏要買就賣往哪裏。”
吳大人哂笑道:“荒唐,小小商人口氣倒還不小,你何不把織造局的生意都攬了去!”
金玉樓也飲了口茶,繼道:“攬不攬的再另說,我隻問吳大人這生意做是不做?”
見金玉樓如此從容,這撫台心裏有些打鼓:“生意的事還是生意人來打理,本官作為地方巡撫,隻是督責。”即又一旁吩咐道:“來啊,去把宋宓請來。”
一會兒,又打裏間出來一人,剛見道金玉樓,便立時笑應道:“金爺駕臨,稀客稀客。”
宋宓本是當地棉布商人,因經營有方,被朝廷委派,主理織造局織售事宜,幾年當差下來,頗得信賴。數年前,宋宓親送絲綢進京,曾與金玉樓有過一麵之緣,二人也算舊識了。
金玉樓也起身迎道:“宋老,我是無事不登三寶殿,這次來是有事相求啊。”
吳大人這才豁然,指著金玉樓道:“上次織造局的五萬匹絲綢就是你的船送出去的?”金玉樓微頷首:“正是在下!”
吳大人嗖地起身,急道:“你怎麽才來?都火燒眉毛了。”
宋宓解釋道:“戶部缺銀子,今年京裏攤派的僉商采辦,被僉的商人不堪重負,有的逃了,有的投了河,還有的賣兒賣女。補不上銀子,朝廷給織造局下了重差,今年須有三十萬匹絲綢賣到西洋,一半銀子交與內庫,一半交與戶部。”
金玉樓:“三十萬匹?眼下的情況,織造局怕是五萬匹都織不出來。”
吳大人焦急道:“說的就是這個苦差啊,說要就要,當我是什麽,神仙啊!”
金玉樓也不理睬,問向宋宓:“你叫我來,可是有了對策?”
宋宓道:“也算不上什麽對策,今年的收成不好,絲和棉收不上來,是因為有人私屯了不少,想要高價賣出。本地貨商閑利薄了,都不願買,隻有織造局的布匹是賣到海外,利高,但現在織造局銀子也短缺,買不了許多。”
金玉樓聽出他話裏意思,無非就是讓其先墊上采買的銀子。金玉樓心有不悅,朝廷對商人、百姓攤索無度,又幾番食言而肥,屢屢罔顧民心,故道:“在京裏我就聽說了,朝廷搜括商人貯蓄已盡,說是充作兵餉,商人不堪賠累,這才競相逃匿。內帑充羨,國家有急,何不能調些來支用?”
吳大人輕哼一聲:“上麵說了,國帑為民用,內帑為君用,不能摻和了。況且,今年太仆寺和光祿寺都還借支了銀子,內庫的銀子,想都別想。”
宋宓繼道:“方才小老的話還未講完。金爺來,無非是想問墊付給漕運總督署的銀子來換生絲的事沒有著落,我們請金爺來,也全為此事。往前打著織造局的旗號在江南各地,以平價采辦倒是容易的很,隻是現在市價漲了不少,價高者得了一些,還有許多在百姓手裏攢著,等價格再漲。為今之計,隻有一個法子可行,就是以現在已購得的生絲以低價兜售,百姓不懂其中關竅,隻會認為是生絲價已作賤,必然紛紛賣出,到時候,市價一降,那些人也自然會把囤貨出手,再由織造局購入,方可解此事之難。”
吳大人自顧點頭:“我看可行。”
此等糴糶之法,可謂司空見慣,並不足為奇。
金玉樓知他如此說道,必有後手,故問:“既然已經有了法子,織造局隻消聯合幾家絲綢行就可解決此事,為何要拖到現在?”
宋宓道:“金爺不到,此事辦不成。”
金玉樓一笑,又端起茶來抿了一口:“你不會打我的主意吧?今年我收了多少,你是清楚的。”
宋宓道:“金爺的生絲我絲毫不動,我想借的是輯裏絲!”
金玉樓啞然笑道:“好啊!竟然連我的輯裏絲也打起了主意,輯裏絲可不比尋常生絲,豈好外借?”
宋宓忙接過話道:“此事若成,八十萬兩銀子的生絲布匹,一並補上,金爺覺得是否得當?”
跟朝廷打交道日深,金玉樓本對漕運總督署借用八十萬兩現銀一事早不作指望,現有織造局的人當麵應允許諾,此事或還有緩。
金玉樓稍作細忖,隨即朗道:“一言為定!不過,除了你要還我的,各地生絲我照收不誤,收多收少,各憑本事。”
宋宓大喜道:“好,就依此辦!”
這邊談完,金玉樓急召尤徵與陳佐壽連同十數位牙商一並商討此事。
陳佐壽聽完安排,道:“宋宓這招雖高明,但未免毒了些,南潯的輯裏絲都在我們手裏,以五成價賣出,桑民、織戶必起騷亂,到時候把家底蜂起賣出,商人得利,百姓恐血本無歸啊。”
金玉樓道:“‘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世道一向如此。你們隻等市價一降,立時以高出一成價買進,有多少,收多少。陳老,你準備好銀子。尤徵,你帶人速去烏程、秀水,不管背後是誰,看準時機,一並買入。”
果然,不出三日,鄉人抱絲詣行,交錯道路,峰攢蟻集,挨擠不開。
不少絲綢牙行初時還跟風賣出,但觀察幾日後,發現有人大肆收斂,當即轉向風頭,爭相買進。一時間,商賈駢集,舟航列螺,閶閻填噎,駔儈奔忙。
陳佐壽大喜過望,急與告知金玉樓:“金爺,大喜啊,這次收來的絲、棉足頂一年之用。”
金玉樓道:“陳老勞苦,織造局有什麽消息?”
陳佐壽道:“回話了,說隻等再織出十萬匹絲綢,我們的東西立刻補上。”
金玉樓冷笑道:“讓他們織去吧,這次發往西洋的絲綢,但凡織造局出的,一匹也不要。”
陳佐壽見他有些發怒,應道:“是,在下照辦。”
未等此間事了,漕運總督即遣人捎來口信,邀金玉樓前去議事,尤徵一旁提醒:“少主,此行怕是鴻門宴。”
金玉樓問:“何以見得?”
尤徵道:“淮安傳來消息,清江提舉司督造的運船一艘都沒造出來,說是沒有銀子,造不了。”
金玉樓道:“運漕糧的船可是往京裏去的,這些銀子都敢貪,還真是不怕死。修書一封,把詳情告知申大人,由他定奪。”尤徵點頭遵行。
金玉樓又道:“淮安不去了,改道,去嘉興。”
尤徵隨金玉樓一路進到嘉興,停在一處項府宅邸,金玉樓道:“煩請通報,京城玉樓子拜會‘西楚王孫’。”
片刻,一人笑臉出迎,道:“好個玉樓子,隻顧忙著做生意,竟也不來看看我。”
金玉樓笑道:“複初兄別來無恙,說巧不巧,正好路過,順道來看看你。”
這人身長七尺餘,儀表堂堂,眉目軒朗,氣宇非凡,正是名滿天下的項元汴第三子——項德新。金玉樓曾數次攜畫拜訪項元汴,皆不得一見,獨與項德新一見如故,遂引為莫逆知交。
陳佐壽有些著急:“說的就是這個理啊,也不是不讓采買,是沒處去買,我倒是去找過官府,當麵是答應了處理此事,後來時間一久,也不了了之了,這才跟他們起了爭端。”
金玉樓道:“陳老,你先別著急,我從漳州知府那兒得知,烏程、秀水兩縣可有不少織機,何不到那裏買些?”
陳佐壽擺擺手,輕歎道:“金爺,你是不知啊,這是休致的閣臣私蓄的織工,這不就是因為這些人,我們才要去爭個理!”
陳佐壽也近花甲之年,連日奔波操勞也顯疲態,金玉樓隻得出言寬慰:“陳老,暫稍事歇息,明日我先去趟織造局,問明詳情,我們再作商議。”金、尤二人剛前腳出門,陳佐壽靠著椅背便睡了過去。
翌日,金玉樓獨自前往。
織造局雖是朝廷督辦,除巾帽局、針工局、染織局等內廷供應,其他買賣事宜也一並交付商人打理。織造局棉布、絲綢每年納銀甚豐,不僅為地方巡撫、布政所重,朝廷也常派中官看查。
無人知道他會造訪,金玉樓也隻裝作普通客商,自如拜訪。
金玉樓深知觀人要義首為行頭裝束,經商累日,早是氣度十足。果然,金玉樓方一進門,便有人熱情招應。
金玉樓也不客套,直道:“我要十萬匹棉布、十萬匹絲綢,可有現貨?”
那人略一愣:“這位爺可別說笑,這得不少銀子呢?”
金玉樓笑道:“銀子嘛,好說,要多少有多少,現銀現貨。”
那人見是大買主,也不生疑,忙吩咐上茶,笑應:“您先慢請。”
少頃,引著身著官服的一人出了來。金玉樓一看這人胸前補子,顯是二品大員,方才接應那人隨即介紹道:“這是撫台吳大人。”
金玉樓道:“見過吳大人。”
這吳大人倒有些倨傲,在金玉樓不遠處坐定,端起一杯茶來,輕砸一口:“你要這些個綢布,是要賣往何處啊?”
金玉樓:“西洋、南洋,哪裏要買就賣往哪裏。”
吳大人哂笑道:“荒唐,小小商人口氣倒還不小,你何不把織造局的生意都攬了去!”
金玉樓也飲了口茶,繼道:“攬不攬的再另說,我隻問吳大人這生意做是不做?”
見金玉樓如此從容,這撫台心裏有些打鼓:“生意的事還是生意人來打理,本官作為地方巡撫,隻是督責。”即又一旁吩咐道:“來啊,去把宋宓請來。”
一會兒,又打裏間出來一人,剛見道金玉樓,便立時笑應道:“金爺駕臨,稀客稀客。”
宋宓本是當地棉布商人,因經營有方,被朝廷委派,主理織造局織售事宜,幾年當差下來,頗得信賴。數年前,宋宓親送絲綢進京,曾與金玉樓有過一麵之緣,二人也算舊識了。
金玉樓也起身迎道:“宋老,我是無事不登三寶殿,這次來是有事相求啊。”
吳大人這才豁然,指著金玉樓道:“上次織造局的五萬匹絲綢就是你的船送出去的?”金玉樓微頷首:“正是在下!”
吳大人嗖地起身,急道:“你怎麽才來?都火燒眉毛了。”
宋宓解釋道:“戶部缺銀子,今年京裏攤派的僉商采辦,被僉的商人不堪重負,有的逃了,有的投了河,還有的賣兒賣女。補不上銀子,朝廷給織造局下了重差,今年須有三十萬匹絲綢賣到西洋,一半銀子交與內庫,一半交與戶部。”
金玉樓:“三十萬匹?眼下的情況,織造局怕是五萬匹都織不出來。”
吳大人焦急道:“說的就是這個苦差啊,說要就要,當我是什麽,神仙啊!”
金玉樓也不理睬,問向宋宓:“你叫我來,可是有了對策?”
宋宓道:“也算不上什麽對策,今年的收成不好,絲和棉收不上來,是因為有人私屯了不少,想要高價賣出。本地貨商閑利薄了,都不願買,隻有織造局的布匹是賣到海外,利高,但現在織造局銀子也短缺,買不了許多。”
金玉樓聽出他話裏意思,無非就是讓其先墊上采買的銀子。金玉樓心有不悅,朝廷對商人、百姓攤索無度,又幾番食言而肥,屢屢罔顧民心,故道:“在京裏我就聽說了,朝廷搜括商人貯蓄已盡,說是充作兵餉,商人不堪賠累,這才競相逃匿。內帑充羨,國家有急,何不能調些來支用?”
吳大人輕哼一聲:“上麵說了,國帑為民用,內帑為君用,不能摻和了。況且,今年太仆寺和光祿寺都還借支了銀子,內庫的銀子,想都別想。”
宋宓繼道:“方才小老的話還未講完。金爺來,無非是想問墊付給漕運總督署的銀子來換生絲的事沒有著落,我們請金爺來,也全為此事。往前打著織造局的旗號在江南各地,以平價采辦倒是容易的很,隻是現在市價漲了不少,價高者得了一些,還有許多在百姓手裏攢著,等價格再漲。為今之計,隻有一個法子可行,就是以現在已購得的生絲以低價兜售,百姓不懂其中關竅,隻會認為是生絲價已作賤,必然紛紛賣出,到時候,市價一降,那些人也自然會把囤貨出手,再由織造局購入,方可解此事之難。”
吳大人自顧點頭:“我看可行。”
此等糴糶之法,可謂司空見慣,並不足為奇。
金玉樓知他如此說道,必有後手,故問:“既然已經有了法子,織造局隻消聯合幾家絲綢行就可解決此事,為何要拖到現在?”
宋宓道:“金爺不到,此事辦不成。”
金玉樓一笑,又端起茶來抿了一口:“你不會打我的主意吧?今年我收了多少,你是清楚的。”
宋宓道:“金爺的生絲我絲毫不動,我想借的是輯裏絲!”
金玉樓啞然笑道:“好啊!竟然連我的輯裏絲也打起了主意,輯裏絲可不比尋常生絲,豈好外借?”
宋宓忙接過話道:“此事若成,八十萬兩銀子的生絲布匹,一並補上,金爺覺得是否得當?”
跟朝廷打交道日深,金玉樓本對漕運總督署借用八十萬兩現銀一事早不作指望,現有織造局的人當麵應允許諾,此事或還有緩。
金玉樓稍作細忖,隨即朗道:“一言為定!不過,除了你要還我的,各地生絲我照收不誤,收多收少,各憑本事。”
宋宓大喜道:“好,就依此辦!”
這邊談完,金玉樓急召尤徵與陳佐壽連同十數位牙商一並商討此事。
陳佐壽聽完安排,道:“宋宓這招雖高明,但未免毒了些,南潯的輯裏絲都在我們手裏,以五成價賣出,桑民、織戶必起騷亂,到時候把家底蜂起賣出,商人得利,百姓恐血本無歸啊。”
金玉樓道:“‘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世道一向如此。你們隻等市價一降,立時以高出一成價買進,有多少,收多少。陳老,你準備好銀子。尤徵,你帶人速去烏程、秀水,不管背後是誰,看準時機,一並買入。”
果然,不出三日,鄉人抱絲詣行,交錯道路,峰攢蟻集,挨擠不開。
不少絲綢牙行初時還跟風賣出,但觀察幾日後,發現有人大肆收斂,當即轉向風頭,爭相買進。一時間,商賈駢集,舟航列螺,閶閻填噎,駔儈奔忙。
陳佐壽大喜過望,急與告知金玉樓:“金爺,大喜啊,這次收來的絲、棉足頂一年之用。”
金玉樓道:“陳老勞苦,織造局有什麽消息?”
陳佐壽道:“回話了,說隻等再織出十萬匹絲綢,我們的東西立刻補上。”
金玉樓冷笑道:“讓他們織去吧,這次發往西洋的絲綢,但凡織造局出的,一匹也不要。”
陳佐壽見他有些發怒,應道:“是,在下照辦。”
未等此間事了,漕運總督即遣人捎來口信,邀金玉樓前去議事,尤徵一旁提醒:“少主,此行怕是鴻門宴。”
金玉樓問:“何以見得?”
尤徵道:“淮安傳來消息,清江提舉司督造的運船一艘都沒造出來,說是沒有銀子,造不了。”
金玉樓道:“運漕糧的船可是往京裏去的,這些銀子都敢貪,還真是不怕死。修書一封,把詳情告知申大人,由他定奪。”尤徵點頭遵行。
金玉樓又道:“淮安不去了,改道,去嘉興。”
尤徵隨金玉樓一路進到嘉興,停在一處項府宅邸,金玉樓道:“煩請通報,京城玉樓子拜會‘西楚王孫’。”
片刻,一人笑臉出迎,道:“好個玉樓子,隻顧忙著做生意,竟也不來看看我。”
金玉樓笑道:“複初兄別來無恙,說巧不巧,正好路過,順道來看看你。”
這人身長七尺餘,儀表堂堂,眉目軒朗,氣宇非凡,正是名滿天下的項元汴第三子——項德新。金玉樓曾數次攜畫拜訪項元汴,皆不得一見,獨與項德新一見如故,遂引為莫逆知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