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樓雖知為官必貪,但卻不明徐享慶話中所言,好似是做個貪官竟有難言之隱,故問道:“讀書人深曉大義,既已立誌為官清廉,為民造福,又豈會輕易為錢財所誘。”
李汝堂道:“金爺長居天子腳下,多有不知。我與徐老對這一方科考子弟多有資助,不論鄉試、會試,車馬輿服餐食之用,皆一力而擔,隻為這些人倘能為官,能念及家鄉父老之困,多與民為善。隻不過世事多與願違,這十幾年來,有三十幾人為官,不管出任地方,還是留守中樞,竟無一人得百姓愛戴,尤以兩淮兩浙地方官為甚,百姓更有切齒之恨。”
徐享慶神情黯然,訕笑道:“本有鄉誼之人成了鄉願,有人還譏諷我二人是無行商人,才幫扶出盡皆虎狼之輩。”
金玉樓笑道:“二位無需介懷,驅名趨利本人之天性,何況官場貪墨納賄實屬尋常,嘉隆以前,世人尚斥責貪汙損德行,嘉隆以後,都視不貪汙為無能。並非你閩地如此,天下盡是如此。”
李汝堂道:“隻是這些人本寒門出身,推己及人,有了官身,不正應該更能體諒百姓之苦,稼穡之艱嗎?”
金玉樓道:“舉子登第,一列賢書,即有報賞之費,輿馬之需,更有鄉裏族人打抽風、求關節,大明官俸微薄,必然債付於民,此等景況,日日得見,早已不足怪了。”
徐享慶打圓場道:“不提也罷,隻覺可惜而已。”
李汝堂這才發現話題繞遠,陪笑道:“讓金爺見笑了,明日之事還有勞費心。”
金玉樓道:“二位放心,區區一府堂官,量也翻不出浪來。”
翌日初晨,尤徵隨金玉樓一早來到府衙,待人通稟後,見到了知府何欽。何欽身著常服,端坐正北向,一臉嚴肅,不像私下拜會,倒像公堂審案。
金玉樓見他這副模樣,顯是刻意擺出架勢。
果然,二人進內堂尚未站定,何欽道:“來人可是金玉樓?”
金玉樓躬身行禮道:“草民金玉樓見過何大人。”尤徵也隨之行禮。
何欽突地喝道:“大膽金商,你可知罪?”
金玉樓佯做不知,問道:“大人,不知草民所犯何罪?”
這時側方走進一人,高聲道:“放肆!你船上私藏硝磺,企圖私運出海,我且問你,可知此事?”
尤徵低聲附耳道:“這人就是同知趙允章。”
金玉樓道:“知道,不過趙大人,你何以認定我是要私運出海?”
趙允章哂笑道:“既然在船上抄得,若非要運出還去,難道你是要用來做火藥不成?”
金玉樓失聲笑應:“大人說笑了,我一商人,行商隻為賺錢,做火藥那可是要殺頭的!二位大人不知,我船上瓷器三萬件、絲綢十萬匹,茶葉也有上萬斤,這可值上百萬兩銀子,區區一點硝磺,我拿來做什麽用?能值幾個錢?”
何欽拍桌大喝:“猖狂,本官是問你可知罪,莫要仗著經營些許生意,就敢目無王法!”
金玉樓辨道:“大人,容草民辯白幾句。草民的船每次出海,均有餉務官查驗,征收船稅,發放船引,印信、關單我處俱全。船上一應貨物也經海澄知縣查驗後備官造冊,我處也有一份。草民隻是不知,這憑空而出的硝磺,到底是從何處來的。”
趙允章頓顯慌張:“你這話是何意啊?難道還有人栽贓你不成?”
“正是!”
金玉樓自小跟官商打交道,話中之意,言外之意,一聽即明。方才見著二人一唱一和,該是早有預謀。
昨日遣尤徵送來書帕,報說是漕運總督囑意有事商談,今番來此,問也不問,隻管當頭興師問罪;船也扣下許久,不審不問,徐、李二人想來辯駁,竟連麵也見不著,如此便可認定,這二位大人就是在等他金玉樓而已。
金玉樓繼道:“二位大人不究,我也必查此事。漕運總督幾番致信催促,讓我早日回船運糧、運鹽,眼下倒好,船被扣了,換不來銀子,買不了糧,救不了災。此事不僅幹係我金家聲譽,更幹係朝廷,我看二位大人還是先查查到底是誰把禁物放到了我船上,要跟我過不去,跟朝廷過不去,跟百姓也過不去!”
趙允章臉色驟變,何欽忙不迭起身,快步走到金玉樓跟前,緩聲道:“民事官糾,本官也是奉命辦差,切莫誤了朝廷的大事。”
趙允章附和道:“我即刻差人去查,到底是誰如此大膽,險釁大禍。”
金玉樓道:“如此便好,草民明日還要動身前往拜會總督大人和織造局的幾位大人,二位大人,可要讓我有個好交待啊!”
趙允章慌道:“金老板要去織造局?”
金玉樓:“怎麽,有何不妥?”
何欽道:“趙大人的意思是,既然要去織造局,那船上的絲綢就應該即刻出海,免得讓金老板在幾位大人麵前為難。”
趙允章額上已布滿汗珠,擦過又起,金玉樓見他緊張異常,何欽又故作鎮定,猜到此事禍由,該與織造局有關,故道:“是要即刻安排出海,織造局趕造絲綢五萬匹,我處收得五萬匹,這才湊得十萬匹賣與西洋,西洋價高,可耽誤不得。”
何欽輕聲問道:“既然絲綢不多,為何不在別處也收一些,一並賣與西洋。”
金玉樓疑道:“別處?何處可以購得?”
趙允章道:“除了蘇、鬆、杭,據說嘉定和湖州的絲綢也是上等貨色。”
金玉樓明知他話裏有話,也不點破:“怎麽?趙大人有相熟的絲綢商?”
趙允章忙擺手道:“沒有沒有,我豈會與別處商人相識,隻是聽人提及說烏程、秀水二縣,有數千張織機,織得絲綢無算,金老板何不采辦些一並來賣。”
金玉樓啞然失笑,萬沒料到,這二人如此費勁思量,不惜栽贓,嫁以無端罪名,等他到此卻是為了讓他采買別處絲綢。
既已明了二人意圖,金玉樓暗也心有主意:“何大人,趙大人所言你可認同?”
何欽故作持重,深作思忖狀:“本官以為,趙大人所言極是,既然同是絲綢買賣,官家的絲綢可以,百姓的絲綢自然也可以。”
金玉樓順勢道:“當然可以,我還正愁無處可買,既然有如此好地方,豈能不去。”
趙允章喜道:“金老板不愧是大生意人,我先代二縣百姓謝過了。”
金玉樓也客套道:“舉手之勞而已。二位大人,若無事,草民便告辭了。”
何欽:“好,來人,送金老板。”
何欽與趙允章見二人離去,相互遞一眼色,略有得意。
未出門去,金玉樓轉身朗道:“二位大人,可別忘了查到是何人栽贓,煩請到**堂李老板府上告知一聲,栽贓之罪我可不予追究,耽誤我這些時日,損失的銀子,我得跟他算算。”
趙允章笑意未去,麵色一僵,何欽幹咳一聲道:“追究之事,本官一定嚴辦,你盡管放心。”
說完走到金玉樓近前:“昨日的書帕,是金老板送的吧,本官為官清廉,從不染賄,別怪本官不近人情,東西你還是帶回去吧。”
趙允章忙應道:“我處的也一並帶回去。”
金玉樓故作嚴厲,罵道:“好你個尤徵,竟敢私賄朝廷命官,若非二位大人廉潔,豈不貽人口實!”
尤徵當即回道:“金爺教訓的是。”
何、趙二人同道:“下人不懂規矩,無妨。”
金玉樓與尤徵回到李府已是戌初,李、徐二人張羅了一桌上好席宴,焦急等了半晌,終於見到二人回來。
徐享慶道:“金爺啊,生怕你這一去有個閃失,我這一天食不甘味啊。”
金玉樓笑道:“徐老體態盡顯富裕,一天不吃,窮不了幾分。”
李汝堂也連忙迎道:“金爺,可還順利,官家沒有難為你吧!”
金玉樓道:“還算...”
正當講述今日情況,尤徵跨門進來:“金爺,兩封書帕已經退回,另外何大人捎來口信,船已經出海。”
李、徐二人大喜,忙邀尤徵一同落座,李汝堂道:“這次有驚無險,全仗金爺、尤爺相助,我與徐老備了份薄禮,還請笑納。”
說話間,徐享慶拿出兩隻木製方盒,一邊打開一邊道:“這是武夷岩鐵羅漢,今歲采了二斤,給金爺備了一斤,李老與我各留了半斤;這是嘉隆年間,德化燒製的白瓷,透雕香爐,李老處我也贈過一隻,這隻留與金爺,小玩意兒不值錢,金爺可別看不上啊。”
金玉樓笑道:“我算是看出來了,二位兄長的東西,件件是寶,尤徵,還不快收下,省得他們反悔了。”
尤徵剛撤下兩物,李汝堂又手捧一匣出了來:“匣裏畫還請金爺暫作收藏。”
金玉樓猜度定是昨日看的“三絕之畫”,正色道:“李老,決計不可,金某雖好貨,但絕不奪人所愛,況且此畫之主遲早來贖,若是沒了,豈不丟了信義。”
李汝堂搖頭回道:“金爺,李某並非此意,這畫在我手上轉眼也快十年了,那李姓少年也早過而立之齡,入掌書命,出典方州,皆未可知。若他遲遲不來,李某又如何等得到他,金爺耳目通達,若是有了此人下落,隻需將此畫還與他即可。”
金玉樓見他言辭懇切,本也無覬覦之心,遂道:“李老是有心人啊,等我回京即派人探聽此人下落,不管人在何處,定將此畫交到他手上。隻是這李姓少年樣貌、名諱皆未可知,想要找到怕也不易啊。”
李汝堂道:“我隻知他本是梧州人氏,客居閩地,身長不足七尺,形貌瘦弱,就是一副書生模樣。”
金玉樓即吩咐尤徵道:“記下來,給我找到這人。”
一番敘聊下來,已是更深,金玉樓、尤徵二人乘夜往北,直奔蘇州。
李汝堂道:“金爺長居天子腳下,多有不知。我與徐老對這一方科考子弟多有資助,不論鄉試、會試,車馬輿服餐食之用,皆一力而擔,隻為這些人倘能為官,能念及家鄉父老之困,多與民為善。隻不過世事多與願違,這十幾年來,有三十幾人為官,不管出任地方,還是留守中樞,竟無一人得百姓愛戴,尤以兩淮兩浙地方官為甚,百姓更有切齒之恨。”
徐享慶神情黯然,訕笑道:“本有鄉誼之人成了鄉願,有人還譏諷我二人是無行商人,才幫扶出盡皆虎狼之輩。”
金玉樓笑道:“二位無需介懷,驅名趨利本人之天性,何況官場貪墨納賄實屬尋常,嘉隆以前,世人尚斥責貪汙損德行,嘉隆以後,都視不貪汙為無能。並非你閩地如此,天下盡是如此。”
李汝堂道:“隻是這些人本寒門出身,推己及人,有了官身,不正應該更能體諒百姓之苦,稼穡之艱嗎?”
金玉樓道:“舉子登第,一列賢書,即有報賞之費,輿馬之需,更有鄉裏族人打抽風、求關節,大明官俸微薄,必然債付於民,此等景況,日日得見,早已不足怪了。”
徐享慶打圓場道:“不提也罷,隻覺可惜而已。”
李汝堂這才發現話題繞遠,陪笑道:“讓金爺見笑了,明日之事還有勞費心。”
金玉樓道:“二位放心,區區一府堂官,量也翻不出浪來。”
翌日初晨,尤徵隨金玉樓一早來到府衙,待人通稟後,見到了知府何欽。何欽身著常服,端坐正北向,一臉嚴肅,不像私下拜會,倒像公堂審案。
金玉樓見他這副模樣,顯是刻意擺出架勢。
果然,二人進內堂尚未站定,何欽道:“來人可是金玉樓?”
金玉樓躬身行禮道:“草民金玉樓見過何大人。”尤徵也隨之行禮。
何欽突地喝道:“大膽金商,你可知罪?”
金玉樓佯做不知,問道:“大人,不知草民所犯何罪?”
這時側方走進一人,高聲道:“放肆!你船上私藏硝磺,企圖私運出海,我且問你,可知此事?”
尤徵低聲附耳道:“這人就是同知趙允章。”
金玉樓道:“知道,不過趙大人,你何以認定我是要私運出海?”
趙允章哂笑道:“既然在船上抄得,若非要運出還去,難道你是要用來做火藥不成?”
金玉樓失聲笑應:“大人說笑了,我一商人,行商隻為賺錢,做火藥那可是要殺頭的!二位大人不知,我船上瓷器三萬件、絲綢十萬匹,茶葉也有上萬斤,這可值上百萬兩銀子,區區一點硝磺,我拿來做什麽用?能值幾個錢?”
何欽拍桌大喝:“猖狂,本官是問你可知罪,莫要仗著經營些許生意,就敢目無王法!”
金玉樓辨道:“大人,容草民辯白幾句。草民的船每次出海,均有餉務官查驗,征收船稅,發放船引,印信、關單我處俱全。船上一應貨物也經海澄知縣查驗後備官造冊,我處也有一份。草民隻是不知,這憑空而出的硝磺,到底是從何處來的。”
趙允章頓顯慌張:“你這話是何意啊?難道還有人栽贓你不成?”
“正是!”
金玉樓自小跟官商打交道,話中之意,言外之意,一聽即明。方才見著二人一唱一和,該是早有預謀。
昨日遣尤徵送來書帕,報說是漕運總督囑意有事商談,今番來此,問也不問,隻管當頭興師問罪;船也扣下許久,不審不問,徐、李二人想來辯駁,竟連麵也見不著,如此便可認定,這二位大人就是在等他金玉樓而已。
金玉樓繼道:“二位大人不究,我也必查此事。漕運總督幾番致信催促,讓我早日回船運糧、運鹽,眼下倒好,船被扣了,換不來銀子,買不了糧,救不了災。此事不僅幹係我金家聲譽,更幹係朝廷,我看二位大人還是先查查到底是誰把禁物放到了我船上,要跟我過不去,跟朝廷過不去,跟百姓也過不去!”
趙允章臉色驟變,何欽忙不迭起身,快步走到金玉樓跟前,緩聲道:“民事官糾,本官也是奉命辦差,切莫誤了朝廷的大事。”
趙允章附和道:“我即刻差人去查,到底是誰如此大膽,險釁大禍。”
金玉樓道:“如此便好,草民明日還要動身前往拜會總督大人和織造局的幾位大人,二位大人,可要讓我有個好交待啊!”
趙允章慌道:“金老板要去織造局?”
金玉樓:“怎麽,有何不妥?”
何欽道:“趙大人的意思是,既然要去織造局,那船上的絲綢就應該即刻出海,免得讓金老板在幾位大人麵前為難。”
趙允章額上已布滿汗珠,擦過又起,金玉樓見他緊張異常,何欽又故作鎮定,猜到此事禍由,該與織造局有關,故道:“是要即刻安排出海,織造局趕造絲綢五萬匹,我處收得五萬匹,這才湊得十萬匹賣與西洋,西洋價高,可耽誤不得。”
何欽輕聲問道:“既然絲綢不多,為何不在別處也收一些,一並賣與西洋。”
金玉樓疑道:“別處?何處可以購得?”
趙允章道:“除了蘇、鬆、杭,據說嘉定和湖州的絲綢也是上等貨色。”
金玉樓明知他話裏有話,也不點破:“怎麽?趙大人有相熟的絲綢商?”
趙允章忙擺手道:“沒有沒有,我豈會與別處商人相識,隻是聽人提及說烏程、秀水二縣,有數千張織機,織得絲綢無算,金老板何不采辦些一並來賣。”
金玉樓啞然失笑,萬沒料到,這二人如此費勁思量,不惜栽贓,嫁以無端罪名,等他到此卻是為了讓他采買別處絲綢。
既已明了二人意圖,金玉樓暗也心有主意:“何大人,趙大人所言你可認同?”
何欽故作持重,深作思忖狀:“本官以為,趙大人所言極是,既然同是絲綢買賣,官家的絲綢可以,百姓的絲綢自然也可以。”
金玉樓順勢道:“當然可以,我還正愁無處可買,既然有如此好地方,豈能不去。”
趙允章喜道:“金老板不愧是大生意人,我先代二縣百姓謝過了。”
金玉樓也客套道:“舉手之勞而已。二位大人,若無事,草民便告辭了。”
何欽:“好,來人,送金老板。”
何欽與趙允章見二人離去,相互遞一眼色,略有得意。
未出門去,金玉樓轉身朗道:“二位大人,可別忘了查到是何人栽贓,煩請到**堂李老板府上告知一聲,栽贓之罪我可不予追究,耽誤我這些時日,損失的銀子,我得跟他算算。”
趙允章笑意未去,麵色一僵,何欽幹咳一聲道:“追究之事,本官一定嚴辦,你盡管放心。”
說完走到金玉樓近前:“昨日的書帕,是金老板送的吧,本官為官清廉,從不染賄,別怪本官不近人情,東西你還是帶回去吧。”
趙允章忙應道:“我處的也一並帶回去。”
金玉樓故作嚴厲,罵道:“好你個尤徵,竟敢私賄朝廷命官,若非二位大人廉潔,豈不貽人口實!”
尤徵當即回道:“金爺教訓的是。”
何、趙二人同道:“下人不懂規矩,無妨。”
金玉樓與尤徵回到李府已是戌初,李、徐二人張羅了一桌上好席宴,焦急等了半晌,終於見到二人回來。
徐享慶道:“金爺啊,生怕你這一去有個閃失,我這一天食不甘味啊。”
金玉樓笑道:“徐老體態盡顯富裕,一天不吃,窮不了幾分。”
李汝堂也連忙迎道:“金爺,可還順利,官家沒有難為你吧!”
金玉樓道:“還算...”
正當講述今日情況,尤徵跨門進來:“金爺,兩封書帕已經退回,另外何大人捎來口信,船已經出海。”
李、徐二人大喜,忙邀尤徵一同落座,李汝堂道:“這次有驚無險,全仗金爺、尤爺相助,我與徐老備了份薄禮,還請笑納。”
說話間,徐享慶拿出兩隻木製方盒,一邊打開一邊道:“這是武夷岩鐵羅漢,今歲采了二斤,給金爺備了一斤,李老與我各留了半斤;這是嘉隆年間,德化燒製的白瓷,透雕香爐,李老處我也贈過一隻,這隻留與金爺,小玩意兒不值錢,金爺可別看不上啊。”
金玉樓笑道:“我算是看出來了,二位兄長的東西,件件是寶,尤徵,還不快收下,省得他們反悔了。”
尤徵剛撤下兩物,李汝堂又手捧一匣出了來:“匣裏畫還請金爺暫作收藏。”
金玉樓猜度定是昨日看的“三絕之畫”,正色道:“李老,決計不可,金某雖好貨,但絕不奪人所愛,況且此畫之主遲早來贖,若是沒了,豈不丟了信義。”
李汝堂搖頭回道:“金爺,李某並非此意,這畫在我手上轉眼也快十年了,那李姓少年也早過而立之齡,入掌書命,出典方州,皆未可知。若他遲遲不來,李某又如何等得到他,金爺耳目通達,若是有了此人下落,隻需將此畫還與他即可。”
金玉樓見他言辭懇切,本也無覬覦之心,遂道:“李老是有心人啊,等我回京即派人探聽此人下落,不管人在何處,定將此畫交到他手上。隻是這李姓少年樣貌、名諱皆未可知,想要找到怕也不易啊。”
李汝堂道:“我隻知他本是梧州人氏,客居閩地,身長不足七尺,形貌瘦弱,就是一副書生模樣。”
金玉樓即吩咐尤徵道:“記下來,給我找到這人。”
一番敘聊下來,已是更深,金玉樓、尤徵二人乘夜往北,直奔蘇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