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邦女郎】
項羽很孤獨,這孤獨很具體,那就是身邊無能人,周圍沒地盤。魏、趙、燕、齊都歸了劉邦,人就更別提了,範增死了,龍且亡了,英布叛了,韓信又不念舊情,目前的狀態好比皇帝的自稱:寡人。
風起時,項羽眼望廣武山,一種悲壯的情緒油然而生。他一度認為自己很牛,現在卻越頭越像一隻蝸牛。他感到舉步維艱,未來的路崎嶇泥濘,狹窄難行,他唯一的出路,就是與劉邦正麵交鋒,硬碰硬。
這點自信他還是有的,他的軍事實力還在,他的將士依然凶猛,他相信,還有機會戰勝劉邦。
然而,劉邦行事總是出乎他的意料。就在他心裏寫血書誓與劉邦死磕到底時,劉邦卻派了一個使者來求和。
使者名喚陸賈,楚國人士,棲身劉邦帳下,擔任幕僚。此人口才、學識不在酈食其之下,且有自己的一套理論:武能定乾坤,文能安天下。閑暇之餘,他極愛顯擺,常和劉邦談論《詩經》、《尚書》。
劉邦哪吃這套,都是男人,上炕認識娘們兒,下炕認識鞋,至於天下,那是騎馬打仗得來的,詩書有毛用!
陸賈也不爭辯,寫了幾篇論文給劉邦看,論文的內容是論述國家興亡的征兆和原因。劉邦看罷,讚不絕口。想不到此人能說會道,還能碼字,真行,那就專門搞外交吧。
從此,陸賈常出使各個諸侯國。此番來到楚國,與項羽求和,也是奉劉邦之命。
當然,和談隻是緩兵之計,援軍未到,真在廣武開戰,劉邦自知不敵,於是想到求和。說是求和,實際上又是拿項羽開涮。他相信,憑陸賈的言談,定能把項羽涮傻了。
然而,這一次劉邦失算了。
陸賈來到楚國,剛說出“求和”二字,就聽項羽哇呀呀一聲吼。
陸賈嚇壞了,忙道,咱有事兒說事兒,您別怒。
說個屁!項羽不由分說,就把陸賈轟走了。
項羽這是要死磕啊,劉邦想,不成,這廝猛得很,一貫吃軟不吃硬,我還得派人再去求和。
過了幾日,劉邦又派了個叫侯公的人去。此時,楚軍糧草已快盡了,軍心日漸渙散。項羽雖不甘心,但也無法,隻好答應和談。
和談十分順利,雙方約定以鴻溝為界。鴻溝以西,歸漢;鴻溝以東,歸楚。
從今往後,楚漢雙方,像世上的所有人類一樣,以相互溫暖為追求,以互不傷害為底線。
當然,這不過是妄想照進現實。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很多時候,既不能相互溫暖,也不會互不傷害。和平共處,自掃門前雪,就已經功德無量了。
劉邦深知和平隻是暫時,因此在和談前,他還加了一個條件,就是要求項羽釋放自己父親劉太公和老婆呂雉。理由很充分,怕項羽萬一哪天不高興,又把人給煲湯了。
要說這要求不過分,可項羽怒了,認為劉邦得寸進尺。幸得侯公好說歹說,胡謅了一通什麽項王仁義,劉邦將感恩戴德,天下人心也將歸於項王之類捧臭腳的話。項羽這才答應了劉邦的附加條款。
在楚營待了三年的呂雉,終於回到劉邦身邊。
三年不見,呂雉老了許多,劉邦也老了許多。
劉邦不光老,且滿身是傷。呂雉數了數,重傷十二處,小傷很多處,尤其是胸口的箭傷,尚未痊愈,每逢雨天,一抽一抽的疼。
呂雉且喜且悲,喜的是終與丈夫孩子團聚;悲的是劉邦遍體鱗傷。想比之下,自己這些年好過多了,雖為人質,卻毫發未傷,盡管上次差點兒被項羽煲了湯,但終歸有驚無險。
而劉邦這些年南征北戰,寢食難安,實在辛苦。對於一個男人,最淒涼的日子,莫過於鍋裏沒飯菜,床上沒女人。呂雉想,如今好了,我回來了,你兩樣都有了。
可惜呂雉隻想對了一半,劉邦行軍打仗,顧不上吃飯是常有的事,可是在床上,他一直不缺女人。他不等呂雉悲喜交加的情緒宣泄完,就牽出一大群美女,展覽給她看。
薄夫人、趙子兒、管夫人、唐山夫人,乃魏王府擒來的二手貨,膚白貌美氣質佳,個個都是孩兒他媽。
呂雉看著眼前這一群姹紫嫣紅的“邦女郎”,情緒更為複雜。殊不知,更痛苦的還在後麵——劉邦最後向她隆重推出了戚夫人。
戚夫人十八歲上下,嫩臉映桃紅,肌膚似玉白,眉目中悄悄含著情,也不知這情因何而生,從何而來往何處去,隻像水一般流溢在黑白分明的眸子裏。
戚氏向呂雉施了禮,一扭身,徑直撲到劉邦懷中,兩隻手臂環繞劉邦脖頸作撒嬌狀。須臾,她鬆了手,玉指一拈,拈起盤中的一顆話梅,當眾往劉邦嘴裏送。
劉邦很尷尬,吐了話梅道:太酸。
是夠酸的,戚氏的舉動很酸,呂雉的心裏更酸,這酸味賽過老陳醋,悶在胸腔裏發酵,生了黴,長了瘡,潰爛了,很癢很疼,用手撓撓不到,終成一片妒火,一日燒,兩日燒,天天燒,燒得她不忍對鏡梳妝。
銅鏡中的她,皮膚無光,眼袋低垂,發絲幹枯,憔悴得像一包烤玉米;再看身段,不該塌陷的都塌陷了,不該鬆弛的都鬆弛了。而戚氏正直青春,前挺後翹,十分婀娜,尤其胸前那一對嬰兒的夥食團,更有一種傲視群妾的氣派。
胸大有屁用,爽的又不是自己!呂雉操起木梳砸向銅鏡。
銅鏡迸裂,淚在眼中奔湧,呂雉沒想到,回到漢營的日子,竟比棲身楚營更難熬。白天,劉邦與她基本無話;夜間,也不和她同床共枕。閑暇之時,他隻與戚氏鶯歌燕舞。
戚氏人美身輕舞姿也炫,一雙彩袖飛來飛去,時而逶迤飄出,時而旋轉收回,半遮麵容,隻露雙眼,一隻清純,一隻勾魂,眼中透出一股掩飾不住的得意。
她還精通音律懂樂器。
有時,她鼓瑟,劉邦便伴隨樂聲歡唱。興致來了,她還自己填詞譜曲,與劉邦來個男女二重唱。
劉邦老矣,他需要這樣一個女人朝夕陪伴,給他溫情,給他歡愛。戚氏也盡心服侍,討劉邦歡心。
如此尤物,怎叫劉邦不寵愛?對戚氏,他是捏在手上怕化了,抱在懷裏怕碎了;對呂雉,卻是一天比一天冷淡。
事實證明:沒有拆不散的夫妻,隻有不努力的小三。
單單寵愛戚氏也就罷了,劉邦還寵愛戚氏所生之子劉如意。如意已滿周歲,伶俐可人。名兒是劉邦親自起的,意思就是這孩子讓他稱心如意。
如果說,寵愛戚氏是對呂雉的傷害,那麽,寵愛其子劉如意,對呂雉來說,就是威脅了。
她很快想到自己的親生兒子劉盈,他的地位,會不會受被劉如意取而代之呢?
倘若這種猜想變為現實,在劉邦百年之後,自己得每天畢恭畢敬地向戚氏問安,小心謹慎,察言觀色,才能安然無恙地活下去。
這種猜測,絕非杞人憂天和無中生有,回到漢營後,她就聽說劉邦在敗逃中扔孩子的事情。若非夏侯嬰拚死保護,她的一雙兒女早就不知去向了。
她得知此事,悲怒卻不能形於色,她隻能告誡孩子:從今以後,這事都不能對任何人講。
呂雉想得有些遠了,而劉邦隻想到眼前的事。眼下,項羽已率軍回彭城,他也做好了東歸關中的準備。
【二、君子合同】
呂雉離開楚營的那一天,楚漢官兵皆歡呼雀躍,其興奮之情並非是歡送或喜迎,而是和平了。
仗打久了,雙方將士都渴望弭兵休戰,回家過幾天安穩日子。
對於普通人,幸福很簡單,一個家,一份親情,一盤可口的飯菜。這種生活看似簡單,在動亂的戰爭年代卻不易得。
楚漢和解,無疑是將士的福音。他們打好背包,哼著小曲兒,準備回家摟著老婆孩子吃火鍋。
項羽也是這麽想的,他認為劉邦也會遵守合約,東歸漢中。可是,他沒想到,就在劉邦即將動身之前,張良和陳平向劉邦提出建議:別回漢中,讓仗再打一會兒。
理由很充分,如今漢軍已占據了天下大半江山,各路諸侯也已歸附;楚軍則相反,他們糧草殆盡,士氣衰落,可謂窮途末路。此時不滅他們更待何時,若錯過這個時機,將後患無窮。
劉邦心裏還擰巴,咱們可是簽了合同的啊。
張良和陳平差點兒沒把真話說出來:合同乃一紙協定而已,鎖君子不鎖流氓,您是什麽身份您不清楚?
當然,真話都赤裸,不能隨意見人,尤其對上司,務必要講些披著華麗外衣的話。
張良就很會講,他對劉邦說:一旦得了天下,誰還在乎曾經的合同呢?誰又敢跳出來指責您毀約呢?別猶豫了,當務之急,是約定彭越、韓信和英布,一同圍剿楚軍。
劉邦欣然接受這一建議,下令全軍越過鴻溝,突襲楚軍。
項羽此時也離開了滎陽,騎著烏騅馬,帶著虞姬姑娘,走在回彭城的老路上,忽聞漢軍來襲,簡直氣瘋了。劉邦太無賴,單方麵撕毀合同,連個招呼都不打,這是要置我於死地啊!
如果沒有放棄滎陽,他絕不怕劉邦來攻。現在,沒了滎陽這個險阻,糧草也跟不上,仗就太難打了。
他隻得下令部隊在固陵駐紮,迎擊漢軍。
劉邦率大軍趕到固陵,卻發現彭越部隊和韓信部隊都沒到。他眼前,隻有幾萬討債鬼似的楚軍,個個眼冒怒火,看那架勢,仿佛要把他生吞活剝了。
彭越和韓信為何沒來呢?這個問題劉邦還沒想明白,楚軍的先鋒部隊已和漢軍交上了火。
這時的楚軍將士,心頭有氣,他們要殺光這些說話不算數的漢軍。尤其是騎兵部隊,戰鬥力一直很強悍,兩三下,就把漢軍前鋒給吞了。
若把漢軍比作一支粗壯巨大的利箭,頃刻間這支利箭的箭頭就被斬掉了。
除了退兵,劉邦別無他計。
退也不容易,楚軍的攻勢極猛,不給漢軍一絲喘息機會。
好在周勃所率領的軍團拚死抵抗,劉邦才率餘部逃進了附近的陽夏城。
當時的情形很混亂,一些士兵還沒進城,城門就已匆匆關閉了,生怕慢一步楚軍就會衝進來。沒進城的士兵徒勞地砸城門,砸了半晌沒砸開,楚軍已旋風一般擁到城下,他們隻得殊死相搏,結果沒有一個能逃生。
殺光城外漢軍後,項羽下令攻打陽夏城。
陽夏城不是平原,楚軍最強悍的騎兵全無用武之地。劉邦下令全軍死守不出,楚軍隻得靠步兵苦苦攻打,打了數日,城牆還是那堵城牆,城門還是那扇城門,劉邦還是那個劉邦,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躲,當烏龜當王八都無所謂,隻要能夠保全自己。
楚漢和談時,項羽尚能審時度勢,此時已完全失去了理智,極度的憤怒已燒光了他的智商,讓他失去了判斷力。他一個勁兒嘶吼著,進攻!進攻!進攻!全然不管糧食已嚴重短缺,士兵已很久沒有見過飯了。
城內的劉邦,倒不憤怒,但同樣心急如焚——倘若彭越、韓信的援軍永遠不到,陽夏城終究是保不住的。城外幾萬餓急了的楚軍,知道城裏有糧食,這一點很恐怖。
夜裏,城外的楚軍偃旗息鼓,橫七豎八、有氣無力地躺在營寨裏,發出饑餓的呻吟聲。他們的士氣顯然已經不行了。但這不耽誤他們明早繼續攻城,項王的意圖很清楚,不攻進陽夏城,生擒劉邦,絕不退兵。
在這個黑暗的時刻,劉邦也盤算著自己的明天。他想不明白,彭越、韓信等人為何不來援助?早就約定好圍剿項羽,難道他們都得了健忘症?
今晚的睡眠,注定像天上的嫦娥一樣不可追求。劉邦輾轉反側,越睡越清醒,越睡腦子越亂,索性起身,喚張良、陳平來見。
片刻,張良、陳平來了,給出答案:您沒和他們簽合同。
劉邦是明白人,聽一句就懂了。在這個時候,他應該和韓信、彭越等人簽署一份共分天下的合同。
現實如此,為你賣命圍攻楚軍,成功後若嚐不到甜頭,誰願意傻幹?天下原本就一塊蛋糕。過去,這塊蛋糕被秦始皇獨吞了,後各地起義,秦朝被推翻,這塊大蛋糕就不再屬於某一個人了,得好好分分。
劉邦內心是不想與人共分的,轉念又一想,不就是簽個合同嗎?合同是個什麽東西,他已經很有數了。
與張良、陳平議定後,劉邦和彭越、韓信、英布等人簽署了三份合同:封彭越為梁王,地盤梁國的所有疆土;封英布為淮南王,地盤是九江以及楚地的一部分;韓信則仍為齊王,把韓國的地盤也給了他——這是作為甲方的劉邦所給予的肥肉。
吃到這塊肥肉,作為乙方的彭越、韓信和英布,要幹的是火速增援固陵前線。
他們將分為三路大軍,彭越軍團,切斷楚軍東撤的退路;英布軍團切斷楚軍南撤的退路,韓信軍團則從臨淄南下,與彭越軍團形成犄角之勢。
如此這般,項羽已成甕中之鱉,被幾路大軍合圍了。倘若他不在陽夏窮追猛打,而是及時回歸彭城,恐怕也不至於走到如此絕境。說來說去,這終究與他的性情有關,他生性高傲,從來就瞧不起劉邦,在他看來,隻要麵對麵交鋒,劉邦肯定是一敗塗地的。事實也的確如此,收複彭城之戰,滎陽之戰,他屢次把劉邦打得落荒而逃。
然而,他的一切勝利都是浮雲,一貫低調的劉邦,總是迂回婉轉,東躥西跑,就這樣,一點點蠶食和消耗了他的實力。
低調是低調者的暫住證,高傲是高傲者的曾用命。最終的勝利,才是真正的勝利。
可悲的是,劉邦的幾路大軍完成合圍時,項羽還在拚命攻打陽夏城,當他得知各地的軍情後,他的一腔憤怒變成了恐慌,他急忙下令全軍撤退,退回楚地,退守彭城。
可是,通往楚地的路,已被彭越大軍切斷,項羽決定另辟蹊徑突圍。
【三、老歌】
垓下,今安徽靈壁縣東南。
回楚地之路被斷絕後,項羽便率軍退到此地。
此地乃河網地帶,是通往楚地的一條捷徑,河溝、岩壁無數,非常適宜建造防禦工事。
項羽習慣進攻,並不擅長防守。這就好比唱慣了高音的人,被迫要唱低音,免不了有壓抑和憋屈之感。
實際上,防守也是徒勞的,至多是垂死掙紮。他已經落入了漢軍設置的陷阱。彭越完全可以阻擊楚軍的突圍,但他沒有,相反,他讓出一條道,讓項羽率領他最後的10萬大軍順順當當退到了垓下。
項羽抵達垓下之時,劉邦、韓信、英布共計30萬大軍已將此地重重包圍。
很明顯,這是一個軍事陰謀。把項羽引入垓下,是漢軍蓄謀已久的,這時的項羽,用圍棋術語來說,就是“死子”。
項羽畢竟能征善戰,到了垓下,他便看清了形勢。他的東麵,已被英布軍團封鎖,北麵則是彭越軍團,韓信軍團則與劉邦會合一處,隨時可以向楚軍發動進攻。
通道被切斷,軍糧已斷絕,唯一的出路就是突圍。世上原本就沒有路,殺得多了就有了路。
作為垓下會戰總指揮的韓信,並不打算進攻,隻要擋住楚軍的突圍就可以了,換言之,此仗不用打,最佳的方式是困死對手。
這種情形,項羽不是沒有經曆過,他有足夠的經驗,巨鹿之戰他就玩過破釜沉舟,那一次,同樣危急,同樣缺糧,但是在他果決勇猛地指揮下,最終獲勝。他期望曆史都重演。
可惜,韓信不是章邯,也不是王離。他是幾百年才出一個的軍事天才。
費爾南多·佩索阿的《惶然錄》中說:人類的幸運在於,每一個人都是他們自己,隻有天才才被賦予成為別人的能力。
韓信,便是具備了別的軍事將領所不具備的能力。在項羽率領麾下強悍的騎兵團瘋狂衝殺時,他並沒有與之戀戰。換個別的將領,也許早就陶醉在必勝的喜悅中,心理上充滿痛打落水狗的快感,從而展開對攻。
韓信的厲害就在於此,他沒把項羽看成一條落水狗,而將之當作一條瘋狗。他像怕得狂犬病似的,且戰且退。眼看自己中軍的一道道防線被摧毀,他絲毫不驚慌,他泰然自如的神情似乎在說:狹路相逢,遭遇瘋狗,不用對咬,讓狗先過去,這不丟人。
10萬瘋狂的楚軍真就過來了,他們不顧左右,不顧後方,仿佛喝了忘情水,一心隻向前飛。此時,漢軍的左右兩翼開始迂回包抄,把楚軍後方的步兵和前方的騎兵一分為二。
項羽見勢不妙,立刻掉頭往回衝,他不能讓自己的部隊被切成兩段。待他一轉身,韓信下達命令:全麵圍攻。
這是一道絕殺反擊令,漢軍從四個方向同時發起攻擊,上演了一出籠裏困獸鬥的好戲,項羽率領全軍拚死相搏,殺出一條血路,逃回垓下大營,清點人數,幾乎崩潰——10萬大軍,剩下不足2、3萬。
盡管漢軍也死傷了10餘萬,但總兵力仍占極大優勢。
項楚的末日就這樣到來了。
夜幕悄然降臨,楚軍將士的身心已極度疲憊,他們饑腸轆轆,仰望星空,眼中沒有任何內容,心裏卻充滿深刻的恐懼。
他們擔心漢軍會夜襲,因此神經緊繃,大營外的一絲風聲,一草晃動,一木顫抖,都會讓他們脆弱到極致的神經錚然斷裂。
深夜,萬籟俱寂中,漢軍果然來了,但不是來襲營的,而是來唱歌的。
一曲楚國歌謠響起。悠悠緩緩,一字一句,有韻有律地送進楚軍將士耳朵裏,真叫人肝腸寸斷。
也不知誰出的這損招,讓在外奔波征戰多年的戰士聽家鄉曲,且是在戰敗絕望之時。
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緊張工作一天回家後,猛然聽到cd機中傳出一首抒情的老歌,那感覺仿佛走丟的狗,聞到主人的氣味,整個身子頓時就軟了,鬆弛了,懈怠了。
難怪有人說,百無一用是抒情。
漢軍吟唱楚地的抒情曲,不就是想讓楚軍將士白無一用麽?
楚地抒情曲,不僅抒情,而且淒楚,淒涼的淒,楚軍的楚。在外無援兵,內無糧草的垓下荒野,他們還有何鬥誌可言?所有的信念,所有的士氣,所有的希望,盡在這歌聲中土崩瓦解了。
項羽倒沒絕望,他隻覺驚恐,莫非楚地已被漢軍全麵占領了?他不敢相信,楚歌竟然是漢軍將士吟唱的。他的第一反應仍是死戰到底,寧願死在戰場上,也不能束手就擒。
但他身邊的親信已不願死戰,都勸他說,我軍中了十麵埋伏,現已兵少將寡,士氣全無,硬拚注定是死路一條,還是逃吧。
這話沒錯,大戰開始,漢軍就把士兵分成十隊,十裏埋伏布陣,陣與陣之間,層層節應,緊密有序。
楚軍就在這種布陣中消耗掉了最後的精銳。
再說將領,劉邦麾下有英布、樊噲、曹參、周勃、彭越、灌嬰等一幹猛將;項羽身邊單有大將兩員——鍾離昧和季布。鍾離昧雖勇,卻不能獨擋一邊;季布有才,卻長期未受重用,直到龍且死後,他才頂了班。
幾場突圍戰打下來,他們的膽也被韓信摘了。況且,劉邦身邊還有張良、陳平等智謀超群之士。而項羽唯一的得力謀士範增,現在隻存一具屍首,那屍首恐怕已開始腐爛了。
如此對比,縱然項羽心中一萬個不想逃,卻也不能不逃。
逃離中,漢軍的歌聲依然在蕩漾,忽近忽遠,忽大忽小,揮之不去,逃之不開。項羽胸中的霸氣、傲氣、怒氣、勇氣終被這歌聲消磨了,代之而起的是無限無盡的悲涼,他仰天悲歎,忍不住也唱起一首老歌來: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唱罷,潸然淚下。身邊的虞姬更是淚珠兒斷了線,哽咽道: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隻這一言,已讓項羽泣不成聲。左右人等皆垂首閉目,不忍不敢抬頭看項王的臉。
悲傷了一會子,項羽忽而想到了身後事。他對虞姬道:我此番突圍,大約要與你長相別離了,你可自尋出路。
虞姬淚流滿麵,拉著項羽的手說:賤妾生是大王的人,死也與大王不分離。
項羽撥開她的手,撫其臉龐,感傷道:你一個弱女子,怎可……
說到此處,項羽竟然說不下去了,手和聲音都抖得不成個樣。
賤妾蒙大王厚恩,隻願生死相隨!虞姬抹去淚,望著項羽,淒然一笑。緊接著,她突然伸出手,從項羽腰間拔出佩劍,橫在自己白皙透明、經脈淡藍的脖頸上。
項羽想喊喊不出,忙用手去擒,無奈為時已晚。虞姬拉小提琴似的,將橫在脖上的劍一拉,頸喉頓時開了一條口子,血珠兒汩汩冒出,隻一刹那,大股鮮血由傷口處任性噴出,很快,遍身殷紅。
虞姬軟軟倒下,臉色狀如白紙,神態卻極安詳,沒有呻吟,沒有恐懼,隻是嘴唇蠕動,似默念項王名字,一滴血,一個你。
項羽撫屍痛哭。
虞姬已經永遠的去了,她再也不能為他斟酒,再也不能為他披衣,再也不能在他煩悶時,為他歌舞一曲以舒心懷。她對他刻骨的崇拜和濃烈的愛戀,就這樣無聲無息的終結了。什麽江山紅顏,什麽英雄美人,什麽天下威名,皆是過眼雲煙。這一刻,項羽看到了生命的盡頭。他隻能用他僅存的一把傲骨,為自己畫上一個句號,讓靈魂有個安住。
這個句號便是寧死不降!
作為一個女人,虞姬愛上這樣一個剛毅不屈的男人,短暫的一生也算沒白活。她最後淒然的一笑,便是一種沒有遺憾的傾述,這笑容將永恒地刻在項羽心中。
在垓下荒野,項羽命人掘地為墓,把虞姬安葬。隨後,他騎上烏騅馬,率領最後的800子弟兵,繼續突圍。
他們趁夜黑衝過漢軍營寨,天亮時,渡過淮河,800子弟兵隻剩下百餘人,又不辨方向地逃竄一陣,不知前方是何處,轉來轉去,最後迷了路。
他們神色倉皇,逃到一個三岔路口,遇見一個農夫,項羽問詢:彭城該往哪個方向走?
農夫知他是楚霸王,便往左一指:朝那邊,一直走。
項羽信了,帶領百餘人往左一頭紮下去,跑了一陣,覺得不對勁,前麵哪裏有路,隻有一片沼澤,這才醒悟上了當。
那農夫麵目極忠厚,竟說謊話欺騙,其心何其歹毒。不由讓人想起錢鍾書《圍城》中的一句話:忠厚老實人的惡毒,像飯裏的沙礫或者出骨魚片裏未淨的刺,會給人一種不期待的傷痛。
此時,後有追兵,前有沼澤。項羽也沒有時間多想,隻能繞過沼澤地,向南跑。一路上,百餘人又傷亡不少,到最後,他身邊隻剩28個騎兵。而漢軍的追兵卻有5千餘人,他們把項羽等人重重包圍。
項羽仍不服輸,他把28名騎兵分為四隊,麵朝四方突圍。
他自己身先士卒,縱馬衝殺。他的勇猛依舊是舉世無雙,單槍匹馬殺退一幫漢軍,並且還取了一個漢將的首級。他將首級提在手上,繼續衝殺,28名騎兵一看這個陣勢,也來了勁,一通狂砍亂殺,生生殺出了重圍,到了烏江邊上。
烏江對麵,便是楚地。
隔江相望,家鄉就在不遠處,可江上沒有一條船,隻有江水無波無瀾似綢緞,平靜地緩流而過。
項羽眼望烏江,心裏明白,這下再無退路了。
其實不然,烏江亭長此時已把船停泊在岸邊,等候項羽坐船過江東。這亭長官雖小,卻頗有些見識,他說江東地尚有民眾數十萬,過江後,項王仍可稱王。
若項羽真的過了江,也許曆史會被改寫。因為,當時即便漢軍的追兵趕到,也沒有船隻渡江。
可是,項羽卻悲憫地說了四個字:天亡我也!
既然天要亡我,我為何還要渡江?想當初,我帶8千子弟兵由從江東來,現在卻無一人生還,我還有何臉麵去見江東父老?
項羽不是劉邦,他寧願站著死,也不願跪著生。何況虞姬已死,他苟活於世間更無意義;劉邦則不然,隻要能生,管他娘的什麽方式,隻有先生存下來,才會有將來。
其實,世上並沒有所謂愧疚和不愧疚的事,大多是麵子上掛不住罷了。
當年,江東父老擁立項羽為王,並沒指望他常勝不敗。項羽勝也罷,敗也罷,永遠是他們心中的王。
而項羽不幹,他覺得無顏沒臉麵,這就是自討苦吃。換個角度講,容忍不下自己的一次慘敗,又何以容得了天下人?既然容不下天下人,天下自然也容不下他。
項羽就是這樣活生生把自己逼入了最後的絕境,並且他還做出了絕地反擊。他把心愛的烏騅馬送給了烏江亭長。此馬伴他征戰多年,曾一日千裏,十分英勇,如若戰死,委實可惜。
他的虞姬他的馬,似乎都比他自己的生命更重要。烏江亭長一時無語,他真沒想到,這個馳騁疆場,勇猛無敵,又坑殺過無數人的將領,也有一顆柔軟的心。
這不奇怪,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塊柔軟的地方,隻是柔弱點不同罷了。包括殺人如麻的土匪和混不吝的流氓。
送出了馬,項羽在這世間似乎再無牽掛,他命令二十餘個將士也下馬,手持兵刃,與漢軍作最後的搏鬥。
此時,漢軍已經圍了上來。20餘人對戰5千人,其慘烈程度可想而知。
項羽殺了幾百個漢軍士兵後,身體已受了多處重傷。殺至最後,楚軍將士全部陣亡,獨剩他一人,他的下腹已被刀劍捅穿,腸子迸射而出,墜於褲垮之間。他右手持刀,左手抓腸,往腹腔裏塞,腸子滑膩,脂肪粘黏,握捏不住,肚子劇烈起伏,嘔吐猛然來襲,痛楚到了極至,他仰天長嘯,橫刀自刎,刀如風,飛過脖頸,鮮血四濺。
須臾,刀從他手中滑落,他的雙眼塌陷,皮膚枯萎,英武威猛麵容刹那化作焦土顏色,與血液浸泡的鎧甲,恰成鮮明對照。
漢軍中,有一名騎兵,名喚呂馬童,原是項羽部將,而後才降了漢。此人看到項羽倒下,想起劉邦的許諾:誰取了項羽的頭顱,就他賞千金,封萬戶侯。
於是,呂馬童不顧一切撲上前,欲斬項羽人頭。可想得賞不光他一個,漢軍將領王翳、楊喜、呂勝、楊武等人,也同時撲了上來。
五個人猶如五隻急紅眼的瘋狗,對項羽屍體進行爭奪。
爭奪中,各不相讓,你撒我扯。王翳力大手快,砍了項羽頭顱;楊武砍去項羽右腳;楊喜砍走項羽左腳,呂勝切嚇項羽左臂,最先撲上去呂馬童手腳卻最慢,隻拾得項羽徒剩的一把零碎殘骨。
短短一瞬,項羽已被肢解得不成人形,年僅31歲的他,無論如何也想不到,自己會如此英年早逝,更想不到的是,自己死後,連個全屍都留不住。
也許,他曾想過,劉邦亦是楚人,即便自己戰死,劉邦大約也會將他妥善安葬,且不會為難他手下的士兵。
劉邦是不會親自肢解他,但他懸了賞,他的手下才不會放過這個立功的機會,他們興高采烈地拿著項羽的頭顱、胳膊、腿腳、骨頭去領賞。劉邦說話算數,不僅給砍下項羽頭顱的王翳封了侯,也給另外四人也封了侯,千兩黃金自然是五人平分,一人二百兩。
這就是項羽在劉邦心目中的價錢。
【四、大吹捧】
風光的背後,不是滄桑,就是肮髒。
劉邦奪取天下,風光無限。這風光的背後,用了多少流氓招術,做過多少違心的交易和妥協暫且不論,滄桑是肯定的。而看到風光背後的又有幾人?換句話說,成功就像懷孕,大家都來恭喜你,但沒人在乎你被操了多少回。
恭喜劉邦的人還真不少,劉邦也兌現了自己簽署的合同,改齊王韓信為楚王,封彭越為梁王,封臧荼為燕王,封張耳的兒子張敖為趙王,封英布為淮南王,封吳芮為長沙王,原來的韓王信仍為韓王。
被封之人既喜悅又糾結,先前咱們都是在劉邦的領導之下打天下的,如今得了天下,咱們是王,劉邦也是王,漢王。
這就有點兒不對勁了。
一念及此,諸王們很知趣地共同上書,請求劉邦即位稱帝——您必須被拔高,必須登頂峰,必須在我等之上,俯瞰眾生,指點江山。如此這般,彼此都安全。
聯名書到了劉邦手裏。劉邦眯起眼,反複看了幾遍,美滋滋地舔著嘴皮,臉上閃出靦腆而含蓄地笑:這個、這個……
扭捏半晌,劉邦道:我聽說,皇帝這尊號,賢能之人方可擁有,我可當不起。大夥看看,還有無別的人選,那個被項羽奉為義帝的楚懷王,他還有沒有後代啊?
底下人覺得煞風景,這大喜的日子您提那個死鬼幹嗎?他哪還能有什麽後代,縱然有,也早被甩牆上了。
可劉邦還推讓,他覺得單憑幾句請求,言語空洞,極不充實。諸王們如果懂事的話,應該舉出些實例,說明我可以稱帝,必須稱帝。
韓信等人猜透劉邦的心思,漢王這是要求咱們寫議論文啊,議論文講求三大要素:論據、論點、論證。先前咱們隻說了結論,確實不行。
於是,一幫人重新上書,稱劉邦出身雖貧寒,卻大義凜然率眾掃滅暴秦,誅殺不義的楚霸王,為天下謀了福利,功勞自然遠超於諸王,稱帝乃天下眾望所歸。如不稱帝,國家受損失,黎民受損失。
劉邦讀罷這篇議論文,仍裝模作樣辭讓了一番,見實在推辭不過,時機已成熟,便說:既然大夥都覺得我合適,那為了國家和蒼生,我就勉為其難登基吧。
一個月後,劉邦在山東定陶舉行登基大典,定國號為漢。冊封原配呂氏為皇後,兒子劉盈為太子。
這一年是公元前202年二月,劉邦54歲,呂雉40歲。
又過三個月,劉邦在洛陽的南宮舉行慶功宴。
已當上皇帝的劉邦,感覺眾人擁立他為帝的力度還不夠,很多人並沒真正看到他的滄桑。於是酒過三巡,劉邦舉杯問眾臣:大家說說,我是如何得的天下,項羽又是如何失的天下?
群臣一下就反應過來了,陛下這是要聽吹捧啊!那就吹唄,拍馬屁誰不會?
這就錯了。拍馬屁說起輕巧,可要拍準、拍爽、拍得恰到好處,拍了又仿佛沒有拍,則須具備極深的技巧和極高的境界。
首先講究明拍和暗拍。
明拍就是顛倒黑白,吮癰舔痔。譬如說上司幹瘦如猴,可說是玉樹臨風;上司肥胖如豬,可讚其月朦朧鳥朦朧,胖得很有詩意;上司隨地吐口痰,當拍手驚歎:竟吐得如此圓,宛如一個銅錢;上司誇店中酒美,當立刻狂飲三杯;上司偶然嘣出一屁,當搶先捧於掌心,盛讚其味,異香撲鼻,繞梁三日,亦不會絕。
暗拍則是先抑後揚,表麵批駁,實則讚頌。講究一個當頭棒喝:領導,你太不像話了!待其驚詫,立刻作痛心狀接著道:您廢寢忘食隻顧拚命工作,長此以往,您身體垮了,公司的損失大了!
領導驚喜,貨真價實的先驚後喜。
當時,在南宮的宴會上,劉邦混黑道時的老友王陵便采用了暗拍。
王陵道:陛下你為人傲慢,嘴還特髒,喜歡損人。人家項羽就不同了,他仁厚,懂文明講禮貌,溫存待人。
此言一出,群臣驚詫,心說你丫找死呢。
見劉邦臉兒也變了色。王陵進階著說了一個詞“但是——”
世間萬千事,壞就壞在“但是”上,好也好在“但是”上。隻需一轉折,情形大不同。
王陵自然是好的轉折,他有條不紊地繼續說:但是——諸如這些,皆是表麵,陛下派人攻城掠地,勝利之後,便實行分封,與人共享;項羽則不然,他嫉賢妒能,有功的他妒忌,有才的他懷疑,手下有功也不獎勵,奪了地盤也不分。他不失天下誰失天下?而陛下不得天下誰得天下?
收尾還來個反問句,讓劉邦自己答。此等拍馬功夫也算到位了,卻也不算至高境界。
須知,馬屁之至高境界,不在屁不多,而在屁精,有形似無形。
若我穿越至公元前202年五月的洛陽南宮,隻對劉邦進一言:陛下勝在堅韌,而項羽敗在堅定。
此言等同沒說一般,讓劉邦感覺不到我拍過。
而隻此一句,差異一字,含義卻大有嚼頭——堅韌與堅持都是堅持,區別在於,堅韌之人會換不同方式堅持到底,此路不通,另辟蹊徑;而堅定之人則永不換方式,崇尚一條道走到黑。
僅舉一例,堅韌之人泡妞,這招不行換那招,花樣百出,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堅定之人隻有一招,死纏爛打發毒誓,追不到手寧可去死。
項羽就死了,劉邦就活了。
這便是有形似無形之馬屁。此等馬屁,還包含了另一重境界,那就是不以貶低一個人,來抬高另一人。其精髓在於,將二人都捧成高山,同等偉岸雄壯,隻不過,其中一座峰巒疊嶂,翻越一座還有一座,無窮無盡,屹立於我等眼前。
時代呼喚捧人,而吹捧學問之精深之博大,絕非一紙荒唐言,幾句心酸話可以囊括及領悟。
不過,對付一般人,用上一、二成的吹捧功力就足矣令其身心愉悅了。難就難在劉邦不是一般人,也不是一般的皇帝。
王陵的暗拍招術並不頂用。一記先抑後揚、虛實相接的馬屁拍來,劉邦表麵頷首認可,心中卻並未美到忘形。
可這事是他挑的頭,你叫各位暢所欲言大肆吹捧,人家吹了捧了,你又不接,這叫裝蒜。
君王無戲言,皇帝不裝蒜,當接了捧,再反捧回去,方是王道。
劉邦飲下一樽酒,緩緩道:其實我不如很多人,譬如運籌帷幄,決戰千裏之外,我不如張良張子房;論治國撫民籌糧餉,我又不如蕭何;論帶兵打仗、攻城掠地、軍事謀略,我不如韓信。此三人,皆人傑也,用了他們,我才取得天下,項羽隻有一個範增,還給逼死了,因而敗亡。
這番吹捧,功力甚是驚人,既謙虛又精辟,既陶冶了自己,又成全了他人,既分類讚揚,又歸類稱頌。
“漢初三傑”,就是在劉邦的一席吹捧中成了曆史名詞。
群臣聽完劉邦的捧詞兒,氣氛愈加熱烈,相互恭喜祝賀,終使彼此達到精神高潮。洛陽南宮的慶功大宴會,就在這驚天地動地的馬屁聲中,歡樂祥和的大肆吹捧中,緩緩落下了帷幕。
【五、人心工程】
精神高潮總是短暫的,世上沒有人單靠精神鴉片就能活下去。要想活著,並且還要活得滋潤,得來些實在的東西。
南宮慶功宴後,劉邦手下一些沒被封賞的臣子,頗不滿足。這幫人受口了頭表彰倒也喜悅,可仨錦旗改一被麵,光環閃亮,不值什麽。短促而虛無的快感過後,這幫臣子尤其是一些將軍,開始蠢蠢欲動,相互攛掇,說再不給封賞,就給劉邦一點顏色看。
這日,劉邦和張良在南宮外散步,偶見一幫武士聚在一堆竊竊私語,說至激動處,滿臉飛眉毛。
劉邦腦袋上冒出一個問號,問張良:這幫人在嘀咕什麽?
他們在商量謀反的事兒。張良語出驚人。
劉邦腦袋上冒出一串問號,又問張良:為何要謀反?這天下可是剛平定啊!
張良道:天下是平定了,可人心未定。比如分封,被封地受爵的人,都是您的親信;他們得了土地和官爵,固然高興;而沒得到的,就覺不公。還有些曾經得罪過您的,又怕遭到暗算。因而他們想先下手為強,早謀反早超生。
劉邦一聽就急了,剛建國就內亂,這也太操蛋了。以前聽有識之士說過,打天下難,守天下更難,治天下更是難上加難。當時也沒往心裏去,現在想起,果真如此。
張良微微笑道:陛下別急,我有一計,可安眾將之心。
有何良策?快講快講。劉邦迫不及待。
張良不緊不慢地說,那我先請教陛下一個問題,您平素最記恨的,恨不得殺了他的人是誰?
我記恨的人不用殺,他已經死了。劉邦說,就是項羽。
我沒說敵人,我的意思是說咱們內部的人。張良解釋道。
劉邦思忖片刻,咬牙切齒道:我最恨之人,當然是雍齒,此人曾抄我後路,後又立了些戰功,牛得很,在我麵前沒大沒小,要不是當時正是用人之際,我早就把他殺了。如今天下已定,子房提醒得好,我這就宰了他。
不可不可。張良連連擺手,陛下非但不能殺之,還應將此人封侯。
封侯?一劍封喉還差不多!劉邦不知張良何意。
張良接著道:陛下若封賞了雍齒,那些立了戰功又怕陛下為難他們的人,一看您連雍齒都封了,還能有什麽顧慮呢,沒顧慮自然也就沒了造反的心。
從內心來講,封賞雍齒,劉邦極不情願的。但為了籠絡人心,還真沒有比雍齒更佳的人選。
得了,封就封吧。老子不是給他獎賞,而是拿他當個棋子。劉邦自我安慰。
事實就是如此,很多事,都不是我們心甘情願做的,為了大局,我們不得不委曲求全。即便當了皇帝,也不能完全隨心所欲。
劉邦采納張良之計後,大擺筵席,封雍齒為什邡侯,同時又加快速度封賞了另外一些將領。那些動了謀反念頭的將軍,得了封賞,立刻轉怒為喜,大口吃肉大碗喝酒。
但是,安定人心是一項大工程,這才剛剛是個開始。
盡管劉邦當了皇帝,與臣僚有了君臣的名分。卻沒有君臣之間的禮儀。
尤其那些長年跟隨劉邦南征北戰的開國功臣,並不覺得劉邦有多神聖。在他們眼裏,他依然是個老流氓。這就好比明星身邊的人,並不覺得明星有多麽神秘,多麽與眾不同。正應了古希臘寓言家伊索的話:熟悉會滋長輕視。
人與人之間,一旦輕視,孔子那套君臣長幼之禮就連個屁都不是了。劉邦手下的一些有功老臣便是如此,他們在殿上爭功,喝醉了相互謾罵,甚至大打出手,更有甚者還動了兵器,一劍砍在廊柱上。
這哪兒像朝廷,儼然一個流氓集中營。
劉邦很頭痛,他既不能殺雞儆猴,又不能聽之任之。好在有一個人,為他解決了這個難堪的問題。此人便是叔孫通。
提起此人,人們一定會想起當年的秦二世胡亥。
當年,各地動亂,胡亥召集儒生開會。別的儒生都講真話,唯獨叔孫通隻吹捧不進言。儒生們都以為,叔孫通從此就會平步青雲,沒想到不久後,他就消失了。
叔孫通是個清醒的人,他知道秦王朝廷已是朝不保夕,於是對胡亥吹捧一番後,便悄然離開了。他先跑到自己的老家魯國。
不久,魯國被項梁占領,他便投靠了項梁。項梁死後,他又投靠了楚懷王。
楚懷王被項羽遷徙到湖南後,叔孫通眼看跟著楚懷王沒出路,索性又投了項羽。
可沒想到,項羽的老窩彭城最終又被劉邦占了。
人生就像一次旅行,指不定會在哪翻車。叔孫通走投無路,隻好又投靠了劉邦。
叔孫通很清楚,劉邦討厭儒生,而自己是一個資深的儒生。
於是,他見劉邦時,不穿儒服,不戴儒冠,隻穿一身楚製短衣。他心裏有數,儒生裝對劉邦而言,是一種製服誘惑,他會摘下儒冠當尿盆,以宣泄情緒。
見了麵,兩人一交談,叔孫通並不像別的儒生一般裝模作樣,他說話實在,一個釘子一個眼,不玩虛的。
劉邦喜愛叔孫通的言談和短打扮,在他看來,讀書人若讀死書,遲早把腦袋讀成了一團漿糊,應當像叔孫通這般善於變通。
從某種角度來說,劉邦穿越至今時來統管教育,將是一大幸事。
不久,叔孫通上任,當起了皇家宮廷禮儀師,對文武百官進行係統的禮儀培訓。
培訓活動黎明時分便開始了,文武百官以及各路諸侯齊聚殿外。
“趨”——宮中的傳達官朗聲一呼,眾人分東西兩列排好,東列為武將,功臣、列侯;西列為丞相等文官。
庭中,數百名執戟郎從殿門至主殿分隊排列,旗幟鮮明。
劉邦入殿,禮官引導諸侯群臣等官員,依次朝賀。
朝禮畢,宴會開場,群臣入座,跪拜劉邦,且不得與劉邦平視。而後,按尊卑次序,依次向劉邦敬酒。敬完酒,群臣落座,卻不能痛快豪飲,按規定,每人飲酒不得超過九杯。
劉邦麾下老臣,多是狂放的酒徒,九杯酒相當於漱口,味兒還沒嚐出來,就不許喝了,實在叫人有些憋屈。
叔孫通可不管這些,他恨不得在群臣的酒杯上刻一排字:飲酒有害健康,淺嚐即止!
整套禮儀,莊嚴肅穆,不苟言笑,十分正經。
追隨劉邦多年的一班兄弟,終於明白,他們再也不能像過去那樣和劉邦沒大沒小了,他和他們之間,是君上與臣下的關係,是老板和員工的關係。
老板當有老板之氣派,對員工應恩威並施。
恩時甩個笑容,以示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甚至噓寒問暖,拉些家常;威時板起臉作心事重重狀、焦慮狀、深沉狀、思索狀,仿佛一事不謹,即貽四海之憂;一念不慎,即貽百年之患。
唯如此,老板方顯老板之尊嚴。
劉邦便是這樣找到了尊嚴,他終於感覺自己不同凡響。回想當年,他頭戴一頂“亭長冠”招搖過市,就是為了找到一種與眾不同的感覺。而今,那破冠自然是不用戴了,戴也是閑暇時的嬉戲。
不靠外表裝扮粉飾的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
這感覺讓劉邦無比受用,當皇帝的滋味,不嚐不知道,一嚐真美妙。
欣喜之餘,劉邦賞給叔孫通黃金五百斤,封為太常,即國家典禮總署署長。
叔孫通領了賞,又請求道:我有一班弟子,製定朝儀他們也有一分功勞。
劉邦心說,我懂,老儒生手下還有一幫小儒生,過去我厭惡儒生,而今想來,厭惡之人也有用處。既然用了,就得付費。於是乎,劉邦把叔孫通的弟子都封為郎官。
叔孫通也仗義,將所得金子都分給眾弟子。一幫儒生歡天喜地,直呼叔孫通為聖人。
儒生們歡喜,猛將們抑鬱。四海既定,國家新立,本該天下狂士俱歡顏,可叔孫通打造的一套宮廷禮儀,愣把狂士束縛成了乖巧的小媳婦兒。
此套禮儀,乍一看仿佛表麵文章,殊不知這表麵文章的背後,具有強大的心理暗示,那就是朝廷之上,沒有兄弟,隻有君臣,以前那個流氓大哥已經不複存在了,他已貴為天子,九五至尊。彼此間過去那種無拘無束、嬉笑打鬧隻是一份淡而又淡的回憶。或者說,是內心的一個謠言。
可是,吹捧、封賞、規範禮儀隻能換來暫時的平靜。對於一個新建的王朝來說,窮,才是最根本的問題。
因為窮,人心便始終無法安穩。
項羽很孤獨,這孤獨很具體,那就是身邊無能人,周圍沒地盤。魏、趙、燕、齊都歸了劉邦,人就更別提了,範增死了,龍且亡了,英布叛了,韓信又不念舊情,目前的狀態好比皇帝的自稱:寡人。
風起時,項羽眼望廣武山,一種悲壯的情緒油然而生。他一度認為自己很牛,現在卻越頭越像一隻蝸牛。他感到舉步維艱,未來的路崎嶇泥濘,狹窄難行,他唯一的出路,就是與劉邦正麵交鋒,硬碰硬。
這點自信他還是有的,他的軍事實力還在,他的將士依然凶猛,他相信,還有機會戰勝劉邦。
然而,劉邦行事總是出乎他的意料。就在他心裏寫血書誓與劉邦死磕到底時,劉邦卻派了一個使者來求和。
使者名喚陸賈,楚國人士,棲身劉邦帳下,擔任幕僚。此人口才、學識不在酈食其之下,且有自己的一套理論:武能定乾坤,文能安天下。閑暇之餘,他極愛顯擺,常和劉邦談論《詩經》、《尚書》。
劉邦哪吃這套,都是男人,上炕認識娘們兒,下炕認識鞋,至於天下,那是騎馬打仗得來的,詩書有毛用!
陸賈也不爭辯,寫了幾篇論文給劉邦看,論文的內容是論述國家興亡的征兆和原因。劉邦看罷,讚不絕口。想不到此人能說會道,還能碼字,真行,那就專門搞外交吧。
從此,陸賈常出使各個諸侯國。此番來到楚國,與項羽求和,也是奉劉邦之命。
當然,和談隻是緩兵之計,援軍未到,真在廣武開戰,劉邦自知不敵,於是想到求和。說是求和,實際上又是拿項羽開涮。他相信,憑陸賈的言談,定能把項羽涮傻了。
然而,這一次劉邦失算了。
陸賈來到楚國,剛說出“求和”二字,就聽項羽哇呀呀一聲吼。
陸賈嚇壞了,忙道,咱有事兒說事兒,您別怒。
說個屁!項羽不由分說,就把陸賈轟走了。
項羽這是要死磕啊,劉邦想,不成,這廝猛得很,一貫吃軟不吃硬,我還得派人再去求和。
過了幾日,劉邦又派了個叫侯公的人去。此時,楚軍糧草已快盡了,軍心日漸渙散。項羽雖不甘心,但也無法,隻好答應和談。
和談十分順利,雙方約定以鴻溝為界。鴻溝以西,歸漢;鴻溝以東,歸楚。
從今往後,楚漢雙方,像世上的所有人類一樣,以相互溫暖為追求,以互不傷害為底線。
當然,這不過是妄想照進現實。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很多時候,既不能相互溫暖,也不會互不傷害。和平共處,自掃門前雪,就已經功德無量了。
劉邦深知和平隻是暫時,因此在和談前,他還加了一個條件,就是要求項羽釋放自己父親劉太公和老婆呂雉。理由很充分,怕項羽萬一哪天不高興,又把人給煲湯了。
要說這要求不過分,可項羽怒了,認為劉邦得寸進尺。幸得侯公好說歹說,胡謅了一通什麽項王仁義,劉邦將感恩戴德,天下人心也將歸於項王之類捧臭腳的話。項羽這才答應了劉邦的附加條款。
在楚營待了三年的呂雉,終於回到劉邦身邊。
三年不見,呂雉老了許多,劉邦也老了許多。
劉邦不光老,且滿身是傷。呂雉數了數,重傷十二處,小傷很多處,尤其是胸口的箭傷,尚未痊愈,每逢雨天,一抽一抽的疼。
呂雉且喜且悲,喜的是終與丈夫孩子團聚;悲的是劉邦遍體鱗傷。想比之下,自己這些年好過多了,雖為人質,卻毫發未傷,盡管上次差點兒被項羽煲了湯,但終歸有驚無險。
而劉邦這些年南征北戰,寢食難安,實在辛苦。對於一個男人,最淒涼的日子,莫過於鍋裏沒飯菜,床上沒女人。呂雉想,如今好了,我回來了,你兩樣都有了。
可惜呂雉隻想對了一半,劉邦行軍打仗,顧不上吃飯是常有的事,可是在床上,他一直不缺女人。他不等呂雉悲喜交加的情緒宣泄完,就牽出一大群美女,展覽給她看。
薄夫人、趙子兒、管夫人、唐山夫人,乃魏王府擒來的二手貨,膚白貌美氣質佳,個個都是孩兒他媽。
呂雉看著眼前這一群姹紫嫣紅的“邦女郎”,情緒更為複雜。殊不知,更痛苦的還在後麵——劉邦最後向她隆重推出了戚夫人。
戚夫人十八歲上下,嫩臉映桃紅,肌膚似玉白,眉目中悄悄含著情,也不知這情因何而生,從何而來往何處去,隻像水一般流溢在黑白分明的眸子裏。
戚氏向呂雉施了禮,一扭身,徑直撲到劉邦懷中,兩隻手臂環繞劉邦脖頸作撒嬌狀。須臾,她鬆了手,玉指一拈,拈起盤中的一顆話梅,當眾往劉邦嘴裏送。
劉邦很尷尬,吐了話梅道:太酸。
是夠酸的,戚氏的舉動很酸,呂雉的心裏更酸,這酸味賽過老陳醋,悶在胸腔裏發酵,生了黴,長了瘡,潰爛了,很癢很疼,用手撓撓不到,終成一片妒火,一日燒,兩日燒,天天燒,燒得她不忍對鏡梳妝。
銅鏡中的她,皮膚無光,眼袋低垂,發絲幹枯,憔悴得像一包烤玉米;再看身段,不該塌陷的都塌陷了,不該鬆弛的都鬆弛了。而戚氏正直青春,前挺後翹,十分婀娜,尤其胸前那一對嬰兒的夥食團,更有一種傲視群妾的氣派。
胸大有屁用,爽的又不是自己!呂雉操起木梳砸向銅鏡。
銅鏡迸裂,淚在眼中奔湧,呂雉沒想到,回到漢營的日子,竟比棲身楚營更難熬。白天,劉邦與她基本無話;夜間,也不和她同床共枕。閑暇之時,他隻與戚氏鶯歌燕舞。
戚氏人美身輕舞姿也炫,一雙彩袖飛來飛去,時而逶迤飄出,時而旋轉收回,半遮麵容,隻露雙眼,一隻清純,一隻勾魂,眼中透出一股掩飾不住的得意。
她還精通音律懂樂器。
有時,她鼓瑟,劉邦便伴隨樂聲歡唱。興致來了,她還自己填詞譜曲,與劉邦來個男女二重唱。
劉邦老矣,他需要這樣一個女人朝夕陪伴,給他溫情,給他歡愛。戚氏也盡心服侍,討劉邦歡心。
如此尤物,怎叫劉邦不寵愛?對戚氏,他是捏在手上怕化了,抱在懷裏怕碎了;對呂雉,卻是一天比一天冷淡。
事實證明:沒有拆不散的夫妻,隻有不努力的小三。
單單寵愛戚氏也就罷了,劉邦還寵愛戚氏所生之子劉如意。如意已滿周歲,伶俐可人。名兒是劉邦親自起的,意思就是這孩子讓他稱心如意。
如果說,寵愛戚氏是對呂雉的傷害,那麽,寵愛其子劉如意,對呂雉來說,就是威脅了。
她很快想到自己的親生兒子劉盈,他的地位,會不會受被劉如意取而代之呢?
倘若這種猜想變為現實,在劉邦百年之後,自己得每天畢恭畢敬地向戚氏問安,小心謹慎,察言觀色,才能安然無恙地活下去。
這種猜測,絕非杞人憂天和無中生有,回到漢營後,她就聽說劉邦在敗逃中扔孩子的事情。若非夏侯嬰拚死保護,她的一雙兒女早就不知去向了。
她得知此事,悲怒卻不能形於色,她隻能告誡孩子:從今以後,這事都不能對任何人講。
呂雉想得有些遠了,而劉邦隻想到眼前的事。眼下,項羽已率軍回彭城,他也做好了東歸關中的準備。
【二、君子合同】
呂雉離開楚營的那一天,楚漢官兵皆歡呼雀躍,其興奮之情並非是歡送或喜迎,而是和平了。
仗打久了,雙方將士都渴望弭兵休戰,回家過幾天安穩日子。
對於普通人,幸福很簡單,一個家,一份親情,一盤可口的飯菜。這種生活看似簡單,在動亂的戰爭年代卻不易得。
楚漢和解,無疑是將士的福音。他們打好背包,哼著小曲兒,準備回家摟著老婆孩子吃火鍋。
項羽也是這麽想的,他認為劉邦也會遵守合約,東歸漢中。可是,他沒想到,就在劉邦即將動身之前,張良和陳平向劉邦提出建議:別回漢中,讓仗再打一會兒。
理由很充分,如今漢軍已占據了天下大半江山,各路諸侯也已歸附;楚軍則相反,他們糧草殆盡,士氣衰落,可謂窮途末路。此時不滅他們更待何時,若錯過這個時機,將後患無窮。
劉邦心裏還擰巴,咱們可是簽了合同的啊。
張良和陳平差點兒沒把真話說出來:合同乃一紙協定而已,鎖君子不鎖流氓,您是什麽身份您不清楚?
當然,真話都赤裸,不能隨意見人,尤其對上司,務必要講些披著華麗外衣的話。
張良就很會講,他對劉邦說:一旦得了天下,誰還在乎曾經的合同呢?誰又敢跳出來指責您毀約呢?別猶豫了,當務之急,是約定彭越、韓信和英布,一同圍剿楚軍。
劉邦欣然接受這一建議,下令全軍越過鴻溝,突襲楚軍。
項羽此時也離開了滎陽,騎著烏騅馬,帶著虞姬姑娘,走在回彭城的老路上,忽聞漢軍來襲,簡直氣瘋了。劉邦太無賴,單方麵撕毀合同,連個招呼都不打,這是要置我於死地啊!
如果沒有放棄滎陽,他絕不怕劉邦來攻。現在,沒了滎陽這個險阻,糧草也跟不上,仗就太難打了。
他隻得下令部隊在固陵駐紮,迎擊漢軍。
劉邦率大軍趕到固陵,卻發現彭越部隊和韓信部隊都沒到。他眼前,隻有幾萬討債鬼似的楚軍,個個眼冒怒火,看那架勢,仿佛要把他生吞活剝了。
彭越和韓信為何沒來呢?這個問題劉邦還沒想明白,楚軍的先鋒部隊已和漢軍交上了火。
這時的楚軍將士,心頭有氣,他們要殺光這些說話不算數的漢軍。尤其是騎兵部隊,戰鬥力一直很強悍,兩三下,就把漢軍前鋒給吞了。
若把漢軍比作一支粗壯巨大的利箭,頃刻間這支利箭的箭頭就被斬掉了。
除了退兵,劉邦別無他計。
退也不容易,楚軍的攻勢極猛,不給漢軍一絲喘息機會。
好在周勃所率領的軍團拚死抵抗,劉邦才率餘部逃進了附近的陽夏城。
當時的情形很混亂,一些士兵還沒進城,城門就已匆匆關閉了,生怕慢一步楚軍就會衝進來。沒進城的士兵徒勞地砸城門,砸了半晌沒砸開,楚軍已旋風一般擁到城下,他們隻得殊死相搏,結果沒有一個能逃生。
殺光城外漢軍後,項羽下令攻打陽夏城。
陽夏城不是平原,楚軍最強悍的騎兵全無用武之地。劉邦下令全軍死守不出,楚軍隻得靠步兵苦苦攻打,打了數日,城牆還是那堵城牆,城門還是那扇城門,劉邦還是那個劉邦,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躲,當烏龜當王八都無所謂,隻要能夠保全自己。
楚漢和談時,項羽尚能審時度勢,此時已完全失去了理智,極度的憤怒已燒光了他的智商,讓他失去了判斷力。他一個勁兒嘶吼著,進攻!進攻!進攻!全然不管糧食已嚴重短缺,士兵已很久沒有見過飯了。
城內的劉邦,倒不憤怒,但同樣心急如焚——倘若彭越、韓信的援軍永遠不到,陽夏城終究是保不住的。城外幾萬餓急了的楚軍,知道城裏有糧食,這一點很恐怖。
夜裏,城外的楚軍偃旗息鼓,橫七豎八、有氣無力地躺在營寨裏,發出饑餓的呻吟聲。他們的士氣顯然已經不行了。但這不耽誤他們明早繼續攻城,項王的意圖很清楚,不攻進陽夏城,生擒劉邦,絕不退兵。
在這個黑暗的時刻,劉邦也盤算著自己的明天。他想不明白,彭越、韓信等人為何不來援助?早就約定好圍剿項羽,難道他們都得了健忘症?
今晚的睡眠,注定像天上的嫦娥一樣不可追求。劉邦輾轉反側,越睡越清醒,越睡腦子越亂,索性起身,喚張良、陳平來見。
片刻,張良、陳平來了,給出答案:您沒和他們簽合同。
劉邦是明白人,聽一句就懂了。在這個時候,他應該和韓信、彭越等人簽署一份共分天下的合同。
現實如此,為你賣命圍攻楚軍,成功後若嚐不到甜頭,誰願意傻幹?天下原本就一塊蛋糕。過去,這塊蛋糕被秦始皇獨吞了,後各地起義,秦朝被推翻,這塊大蛋糕就不再屬於某一個人了,得好好分分。
劉邦內心是不想與人共分的,轉念又一想,不就是簽個合同嗎?合同是個什麽東西,他已經很有數了。
與張良、陳平議定後,劉邦和彭越、韓信、英布等人簽署了三份合同:封彭越為梁王,地盤梁國的所有疆土;封英布為淮南王,地盤是九江以及楚地的一部分;韓信則仍為齊王,把韓國的地盤也給了他——這是作為甲方的劉邦所給予的肥肉。
吃到這塊肥肉,作為乙方的彭越、韓信和英布,要幹的是火速增援固陵前線。
他們將分為三路大軍,彭越軍團,切斷楚軍東撤的退路;英布軍團切斷楚軍南撤的退路,韓信軍團則從臨淄南下,與彭越軍團形成犄角之勢。
如此這般,項羽已成甕中之鱉,被幾路大軍合圍了。倘若他不在陽夏窮追猛打,而是及時回歸彭城,恐怕也不至於走到如此絕境。說來說去,這終究與他的性情有關,他生性高傲,從來就瞧不起劉邦,在他看來,隻要麵對麵交鋒,劉邦肯定是一敗塗地的。事實也的確如此,收複彭城之戰,滎陽之戰,他屢次把劉邦打得落荒而逃。
然而,他的一切勝利都是浮雲,一貫低調的劉邦,總是迂回婉轉,東躥西跑,就這樣,一點點蠶食和消耗了他的實力。
低調是低調者的暫住證,高傲是高傲者的曾用命。最終的勝利,才是真正的勝利。
可悲的是,劉邦的幾路大軍完成合圍時,項羽還在拚命攻打陽夏城,當他得知各地的軍情後,他的一腔憤怒變成了恐慌,他急忙下令全軍撤退,退回楚地,退守彭城。
可是,通往楚地的路,已被彭越大軍切斷,項羽決定另辟蹊徑突圍。
【三、老歌】
垓下,今安徽靈壁縣東南。
回楚地之路被斷絕後,項羽便率軍退到此地。
此地乃河網地帶,是通往楚地的一條捷徑,河溝、岩壁無數,非常適宜建造防禦工事。
項羽習慣進攻,並不擅長防守。這就好比唱慣了高音的人,被迫要唱低音,免不了有壓抑和憋屈之感。
實際上,防守也是徒勞的,至多是垂死掙紮。他已經落入了漢軍設置的陷阱。彭越完全可以阻擊楚軍的突圍,但他沒有,相反,他讓出一條道,讓項羽率領他最後的10萬大軍順順當當退到了垓下。
項羽抵達垓下之時,劉邦、韓信、英布共計30萬大軍已將此地重重包圍。
很明顯,這是一個軍事陰謀。把項羽引入垓下,是漢軍蓄謀已久的,這時的項羽,用圍棋術語來說,就是“死子”。
項羽畢竟能征善戰,到了垓下,他便看清了形勢。他的東麵,已被英布軍團封鎖,北麵則是彭越軍團,韓信軍團則與劉邦會合一處,隨時可以向楚軍發動進攻。
通道被切斷,軍糧已斷絕,唯一的出路就是突圍。世上原本就沒有路,殺得多了就有了路。
作為垓下會戰總指揮的韓信,並不打算進攻,隻要擋住楚軍的突圍就可以了,換言之,此仗不用打,最佳的方式是困死對手。
這種情形,項羽不是沒有經曆過,他有足夠的經驗,巨鹿之戰他就玩過破釜沉舟,那一次,同樣危急,同樣缺糧,但是在他果決勇猛地指揮下,最終獲勝。他期望曆史都重演。
可惜,韓信不是章邯,也不是王離。他是幾百年才出一個的軍事天才。
費爾南多·佩索阿的《惶然錄》中說:人類的幸運在於,每一個人都是他們自己,隻有天才才被賦予成為別人的能力。
韓信,便是具備了別的軍事將領所不具備的能力。在項羽率領麾下強悍的騎兵團瘋狂衝殺時,他並沒有與之戀戰。換個別的將領,也許早就陶醉在必勝的喜悅中,心理上充滿痛打落水狗的快感,從而展開對攻。
韓信的厲害就在於此,他沒把項羽看成一條落水狗,而將之當作一條瘋狗。他像怕得狂犬病似的,且戰且退。眼看自己中軍的一道道防線被摧毀,他絲毫不驚慌,他泰然自如的神情似乎在說:狹路相逢,遭遇瘋狗,不用對咬,讓狗先過去,這不丟人。
10萬瘋狂的楚軍真就過來了,他們不顧左右,不顧後方,仿佛喝了忘情水,一心隻向前飛。此時,漢軍的左右兩翼開始迂回包抄,把楚軍後方的步兵和前方的騎兵一分為二。
項羽見勢不妙,立刻掉頭往回衝,他不能讓自己的部隊被切成兩段。待他一轉身,韓信下達命令:全麵圍攻。
這是一道絕殺反擊令,漢軍從四個方向同時發起攻擊,上演了一出籠裏困獸鬥的好戲,項羽率領全軍拚死相搏,殺出一條血路,逃回垓下大營,清點人數,幾乎崩潰——10萬大軍,剩下不足2、3萬。
盡管漢軍也死傷了10餘萬,但總兵力仍占極大優勢。
項楚的末日就這樣到來了。
夜幕悄然降臨,楚軍將士的身心已極度疲憊,他們饑腸轆轆,仰望星空,眼中沒有任何內容,心裏卻充滿深刻的恐懼。
他們擔心漢軍會夜襲,因此神經緊繃,大營外的一絲風聲,一草晃動,一木顫抖,都會讓他們脆弱到極致的神經錚然斷裂。
深夜,萬籟俱寂中,漢軍果然來了,但不是來襲營的,而是來唱歌的。
一曲楚國歌謠響起。悠悠緩緩,一字一句,有韻有律地送進楚軍將士耳朵裏,真叫人肝腸寸斷。
也不知誰出的這損招,讓在外奔波征戰多年的戰士聽家鄉曲,且是在戰敗絕望之時。
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緊張工作一天回家後,猛然聽到cd機中傳出一首抒情的老歌,那感覺仿佛走丟的狗,聞到主人的氣味,整個身子頓時就軟了,鬆弛了,懈怠了。
難怪有人說,百無一用是抒情。
漢軍吟唱楚地的抒情曲,不就是想讓楚軍將士白無一用麽?
楚地抒情曲,不僅抒情,而且淒楚,淒涼的淒,楚軍的楚。在外無援兵,內無糧草的垓下荒野,他們還有何鬥誌可言?所有的信念,所有的士氣,所有的希望,盡在這歌聲中土崩瓦解了。
項羽倒沒絕望,他隻覺驚恐,莫非楚地已被漢軍全麵占領了?他不敢相信,楚歌竟然是漢軍將士吟唱的。他的第一反應仍是死戰到底,寧願死在戰場上,也不能束手就擒。
但他身邊的親信已不願死戰,都勸他說,我軍中了十麵埋伏,現已兵少將寡,士氣全無,硬拚注定是死路一條,還是逃吧。
這話沒錯,大戰開始,漢軍就把士兵分成十隊,十裏埋伏布陣,陣與陣之間,層層節應,緊密有序。
楚軍就在這種布陣中消耗掉了最後的精銳。
再說將領,劉邦麾下有英布、樊噲、曹參、周勃、彭越、灌嬰等一幹猛將;項羽身邊單有大將兩員——鍾離昧和季布。鍾離昧雖勇,卻不能獨擋一邊;季布有才,卻長期未受重用,直到龍且死後,他才頂了班。
幾場突圍戰打下來,他們的膽也被韓信摘了。況且,劉邦身邊還有張良、陳平等智謀超群之士。而項羽唯一的得力謀士範增,現在隻存一具屍首,那屍首恐怕已開始腐爛了。
如此對比,縱然項羽心中一萬個不想逃,卻也不能不逃。
逃離中,漢軍的歌聲依然在蕩漾,忽近忽遠,忽大忽小,揮之不去,逃之不開。項羽胸中的霸氣、傲氣、怒氣、勇氣終被這歌聲消磨了,代之而起的是無限無盡的悲涼,他仰天悲歎,忍不住也唱起一首老歌來: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唱罷,潸然淚下。身邊的虞姬更是淚珠兒斷了線,哽咽道: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隻這一言,已讓項羽泣不成聲。左右人等皆垂首閉目,不忍不敢抬頭看項王的臉。
悲傷了一會子,項羽忽而想到了身後事。他對虞姬道:我此番突圍,大約要與你長相別離了,你可自尋出路。
虞姬淚流滿麵,拉著項羽的手說:賤妾生是大王的人,死也與大王不分離。
項羽撥開她的手,撫其臉龐,感傷道:你一個弱女子,怎可……
說到此處,項羽竟然說不下去了,手和聲音都抖得不成個樣。
賤妾蒙大王厚恩,隻願生死相隨!虞姬抹去淚,望著項羽,淒然一笑。緊接著,她突然伸出手,從項羽腰間拔出佩劍,橫在自己白皙透明、經脈淡藍的脖頸上。
項羽想喊喊不出,忙用手去擒,無奈為時已晚。虞姬拉小提琴似的,將橫在脖上的劍一拉,頸喉頓時開了一條口子,血珠兒汩汩冒出,隻一刹那,大股鮮血由傷口處任性噴出,很快,遍身殷紅。
虞姬軟軟倒下,臉色狀如白紙,神態卻極安詳,沒有呻吟,沒有恐懼,隻是嘴唇蠕動,似默念項王名字,一滴血,一個你。
項羽撫屍痛哭。
虞姬已經永遠的去了,她再也不能為他斟酒,再也不能為他披衣,再也不能在他煩悶時,為他歌舞一曲以舒心懷。她對他刻骨的崇拜和濃烈的愛戀,就這樣無聲無息的終結了。什麽江山紅顏,什麽英雄美人,什麽天下威名,皆是過眼雲煙。這一刻,項羽看到了生命的盡頭。他隻能用他僅存的一把傲骨,為自己畫上一個句號,讓靈魂有個安住。
這個句號便是寧死不降!
作為一個女人,虞姬愛上這樣一個剛毅不屈的男人,短暫的一生也算沒白活。她最後淒然的一笑,便是一種沒有遺憾的傾述,這笑容將永恒地刻在項羽心中。
在垓下荒野,項羽命人掘地為墓,把虞姬安葬。隨後,他騎上烏騅馬,率領最後的800子弟兵,繼續突圍。
他們趁夜黑衝過漢軍營寨,天亮時,渡過淮河,800子弟兵隻剩下百餘人,又不辨方向地逃竄一陣,不知前方是何處,轉來轉去,最後迷了路。
他們神色倉皇,逃到一個三岔路口,遇見一個農夫,項羽問詢:彭城該往哪個方向走?
農夫知他是楚霸王,便往左一指:朝那邊,一直走。
項羽信了,帶領百餘人往左一頭紮下去,跑了一陣,覺得不對勁,前麵哪裏有路,隻有一片沼澤,這才醒悟上了當。
那農夫麵目極忠厚,竟說謊話欺騙,其心何其歹毒。不由讓人想起錢鍾書《圍城》中的一句話:忠厚老實人的惡毒,像飯裏的沙礫或者出骨魚片裏未淨的刺,會給人一種不期待的傷痛。
此時,後有追兵,前有沼澤。項羽也沒有時間多想,隻能繞過沼澤地,向南跑。一路上,百餘人又傷亡不少,到最後,他身邊隻剩28個騎兵。而漢軍的追兵卻有5千餘人,他們把項羽等人重重包圍。
項羽仍不服輸,他把28名騎兵分為四隊,麵朝四方突圍。
他自己身先士卒,縱馬衝殺。他的勇猛依舊是舉世無雙,單槍匹馬殺退一幫漢軍,並且還取了一個漢將的首級。他將首級提在手上,繼續衝殺,28名騎兵一看這個陣勢,也來了勁,一通狂砍亂殺,生生殺出了重圍,到了烏江邊上。
烏江對麵,便是楚地。
隔江相望,家鄉就在不遠處,可江上沒有一條船,隻有江水無波無瀾似綢緞,平靜地緩流而過。
項羽眼望烏江,心裏明白,這下再無退路了。
其實不然,烏江亭長此時已把船停泊在岸邊,等候項羽坐船過江東。這亭長官雖小,卻頗有些見識,他說江東地尚有民眾數十萬,過江後,項王仍可稱王。
若項羽真的過了江,也許曆史會被改寫。因為,當時即便漢軍的追兵趕到,也沒有船隻渡江。
可是,項羽卻悲憫地說了四個字:天亡我也!
既然天要亡我,我為何還要渡江?想當初,我帶8千子弟兵由從江東來,現在卻無一人生還,我還有何臉麵去見江東父老?
項羽不是劉邦,他寧願站著死,也不願跪著生。何況虞姬已死,他苟活於世間更無意義;劉邦則不然,隻要能生,管他娘的什麽方式,隻有先生存下來,才會有將來。
其實,世上並沒有所謂愧疚和不愧疚的事,大多是麵子上掛不住罷了。
當年,江東父老擁立項羽為王,並沒指望他常勝不敗。項羽勝也罷,敗也罷,永遠是他們心中的王。
而項羽不幹,他覺得無顏沒臉麵,這就是自討苦吃。換個角度講,容忍不下自己的一次慘敗,又何以容得了天下人?既然容不下天下人,天下自然也容不下他。
項羽就是這樣活生生把自己逼入了最後的絕境,並且他還做出了絕地反擊。他把心愛的烏騅馬送給了烏江亭長。此馬伴他征戰多年,曾一日千裏,十分英勇,如若戰死,委實可惜。
他的虞姬他的馬,似乎都比他自己的生命更重要。烏江亭長一時無語,他真沒想到,這個馳騁疆場,勇猛無敵,又坑殺過無數人的將領,也有一顆柔軟的心。
這不奇怪,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塊柔軟的地方,隻是柔弱點不同罷了。包括殺人如麻的土匪和混不吝的流氓。
送出了馬,項羽在這世間似乎再無牽掛,他命令二十餘個將士也下馬,手持兵刃,與漢軍作最後的搏鬥。
此時,漢軍已經圍了上來。20餘人對戰5千人,其慘烈程度可想而知。
項羽殺了幾百個漢軍士兵後,身體已受了多處重傷。殺至最後,楚軍將士全部陣亡,獨剩他一人,他的下腹已被刀劍捅穿,腸子迸射而出,墜於褲垮之間。他右手持刀,左手抓腸,往腹腔裏塞,腸子滑膩,脂肪粘黏,握捏不住,肚子劇烈起伏,嘔吐猛然來襲,痛楚到了極至,他仰天長嘯,橫刀自刎,刀如風,飛過脖頸,鮮血四濺。
須臾,刀從他手中滑落,他的雙眼塌陷,皮膚枯萎,英武威猛麵容刹那化作焦土顏色,與血液浸泡的鎧甲,恰成鮮明對照。
漢軍中,有一名騎兵,名喚呂馬童,原是項羽部將,而後才降了漢。此人看到項羽倒下,想起劉邦的許諾:誰取了項羽的頭顱,就他賞千金,封萬戶侯。
於是,呂馬童不顧一切撲上前,欲斬項羽人頭。可想得賞不光他一個,漢軍將領王翳、楊喜、呂勝、楊武等人,也同時撲了上來。
五個人猶如五隻急紅眼的瘋狗,對項羽屍體進行爭奪。
爭奪中,各不相讓,你撒我扯。王翳力大手快,砍了項羽頭顱;楊武砍去項羽右腳;楊喜砍走項羽左腳,呂勝切嚇項羽左臂,最先撲上去呂馬童手腳卻最慢,隻拾得項羽徒剩的一把零碎殘骨。
短短一瞬,項羽已被肢解得不成人形,年僅31歲的他,無論如何也想不到,自己會如此英年早逝,更想不到的是,自己死後,連個全屍都留不住。
也許,他曾想過,劉邦亦是楚人,即便自己戰死,劉邦大約也會將他妥善安葬,且不會為難他手下的士兵。
劉邦是不會親自肢解他,但他懸了賞,他的手下才不會放過這個立功的機會,他們興高采烈地拿著項羽的頭顱、胳膊、腿腳、骨頭去領賞。劉邦說話算數,不僅給砍下項羽頭顱的王翳封了侯,也給另外四人也封了侯,千兩黃金自然是五人平分,一人二百兩。
這就是項羽在劉邦心目中的價錢。
【四、大吹捧】
風光的背後,不是滄桑,就是肮髒。
劉邦奪取天下,風光無限。這風光的背後,用了多少流氓招術,做過多少違心的交易和妥協暫且不論,滄桑是肯定的。而看到風光背後的又有幾人?換句話說,成功就像懷孕,大家都來恭喜你,但沒人在乎你被操了多少回。
恭喜劉邦的人還真不少,劉邦也兌現了自己簽署的合同,改齊王韓信為楚王,封彭越為梁王,封臧荼為燕王,封張耳的兒子張敖為趙王,封英布為淮南王,封吳芮為長沙王,原來的韓王信仍為韓王。
被封之人既喜悅又糾結,先前咱們都是在劉邦的領導之下打天下的,如今得了天下,咱們是王,劉邦也是王,漢王。
這就有點兒不對勁了。
一念及此,諸王們很知趣地共同上書,請求劉邦即位稱帝——您必須被拔高,必須登頂峰,必須在我等之上,俯瞰眾生,指點江山。如此這般,彼此都安全。
聯名書到了劉邦手裏。劉邦眯起眼,反複看了幾遍,美滋滋地舔著嘴皮,臉上閃出靦腆而含蓄地笑:這個、這個……
扭捏半晌,劉邦道:我聽說,皇帝這尊號,賢能之人方可擁有,我可當不起。大夥看看,還有無別的人選,那個被項羽奉為義帝的楚懷王,他還有沒有後代啊?
底下人覺得煞風景,這大喜的日子您提那個死鬼幹嗎?他哪還能有什麽後代,縱然有,也早被甩牆上了。
可劉邦還推讓,他覺得單憑幾句請求,言語空洞,極不充實。諸王們如果懂事的話,應該舉出些實例,說明我可以稱帝,必須稱帝。
韓信等人猜透劉邦的心思,漢王這是要求咱們寫議論文啊,議論文講求三大要素:論據、論點、論證。先前咱們隻說了結論,確實不行。
於是,一幫人重新上書,稱劉邦出身雖貧寒,卻大義凜然率眾掃滅暴秦,誅殺不義的楚霸王,為天下謀了福利,功勞自然遠超於諸王,稱帝乃天下眾望所歸。如不稱帝,國家受損失,黎民受損失。
劉邦讀罷這篇議論文,仍裝模作樣辭讓了一番,見實在推辭不過,時機已成熟,便說:既然大夥都覺得我合適,那為了國家和蒼生,我就勉為其難登基吧。
一個月後,劉邦在山東定陶舉行登基大典,定國號為漢。冊封原配呂氏為皇後,兒子劉盈為太子。
這一年是公元前202年二月,劉邦54歲,呂雉40歲。
又過三個月,劉邦在洛陽的南宮舉行慶功宴。
已當上皇帝的劉邦,感覺眾人擁立他為帝的力度還不夠,很多人並沒真正看到他的滄桑。於是酒過三巡,劉邦舉杯問眾臣:大家說說,我是如何得的天下,項羽又是如何失的天下?
群臣一下就反應過來了,陛下這是要聽吹捧啊!那就吹唄,拍馬屁誰不會?
這就錯了。拍馬屁說起輕巧,可要拍準、拍爽、拍得恰到好處,拍了又仿佛沒有拍,則須具備極深的技巧和極高的境界。
首先講究明拍和暗拍。
明拍就是顛倒黑白,吮癰舔痔。譬如說上司幹瘦如猴,可說是玉樹臨風;上司肥胖如豬,可讚其月朦朧鳥朦朧,胖得很有詩意;上司隨地吐口痰,當拍手驚歎:竟吐得如此圓,宛如一個銅錢;上司誇店中酒美,當立刻狂飲三杯;上司偶然嘣出一屁,當搶先捧於掌心,盛讚其味,異香撲鼻,繞梁三日,亦不會絕。
暗拍則是先抑後揚,表麵批駁,實則讚頌。講究一個當頭棒喝:領導,你太不像話了!待其驚詫,立刻作痛心狀接著道:您廢寢忘食隻顧拚命工作,長此以往,您身體垮了,公司的損失大了!
領導驚喜,貨真價實的先驚後喜。
當時,在南宮的宴會上,劉邦混黑道時的老友王陵便采用了暗拍。
王陵道:陛下你為人傲慢,嘴還特髒,喜歡損人。人家項羽就不同了,他仁厚,懂文明講禮貌,溫存待人。
此言一出,群臣驚詫,心說你丫找死呢。
見劉邦臉兒也變了色。王陵進階著說了一個詞“但是——”
世間萬千事,壞就壞在“但是”上,好也好在“但是”上。隻需一轉折,情形大不同。
王陵自然是好的轉折,他有條不紊地繼續說:但是——諸如這些,皆是表麵,陛下派人攻城掠地,勝利之後,便實行分封,與人共享;項羽則不然,他嫉賢妒能,有功的他妒忌,有才的他懷疑,手下有功也不獎勵,奪了地盤也不分。他不失天下誰失天下?而陛下不得天下誰得天下?
收尾還來個反問句,讓劉邦自己答。此等拍馬功夫也算到位了,卻也不算至高境界。
須知,馬屁之至高境界,不在屁不多,而在屁精,有形似無形。
若我穿越至公元前202年五月的洛陽南宮,隻對劉邦進一言:陛下勝在堅韌,而項羽敗在堅定。
此言等同沒說一般,讓劉邦感覺不到我拍過。
而隻此一句,差異一字,含義卻大有嚼頭——堅韌與堅持都是堅持,區別在於,堅韌之人會換不同方式堅持到底,此路不通,另辟蹊徑;而堅定之人則永不換方式,崇尚一條道走到黑。
僅舉一例,堅韌之人泡妞,這招不行換那招,花樣百出,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堅定之人隻有一招,死纏爛打發毒誓,追不到手寧可去死。
項羽就死了,劉邦就活了。
這便是有形似無形之馬屁。此等馬屁,還包含了另一重境界,那就是不以貶低一個人,來抬高另一人。其精髓在於,將二人都捧成高山,同等偉岸雄壯,隻不過,其中一座峰巒疊嶂,翻越一座還有一座,無窮無盡,屹立於我等眼前。
時代呼喚捧人,而吹捧學問之精深之博大,絕非一紙荒唐言,幾句心酸話可以囊括及領悟。
不過,對付一般人,用上一、二成的吹捧功力就足矣令其身心愉悅了。難就難在劉邦不是一般人,也不是一般的皇帝。
王陵的暗拍招術並不頂用。一記先抑後揚、虛實相接的馬屁拍來,劉邦表麵頷首認可,心中卻並未美到忘形。
可這事是他挑的頭,你叫各位暢所欲言大肆吹捧,人家吹了捧了,你又不接,這叫裝蒜。
君王無戲言,皇帝不裝蒜,當接了捧,再反捧回去,方是王道。
劉邦飲下一樽酒,緩緩道:其實我不如很多人,譬如運籌帷幄,決戰千裏之外,我不如張良張子房;論治國撫民籌糧餉,我又不如蕭何;論帶兵打仗、攻城掠地、軍事謀略,我不如韓信。此三人,皆人傑也,用了他們,我才取得天下,項羽隻有一個範增,還給逼死了,因而敗亡。
這番吹捧,功力甚是驚人,既謙虛又精辟,既陶冶了自己,又成全了他人,既分類讚揚,又歸類稱頌。
“漢初三傑”,就是在劉邦的一席吹捧中成了曆史名詞。
群臣聽完劉邦的捧詞兒,氣氛愈加熱烈,相互恭喜祝賀,終使彼此達到精神高潮。洛陽南宮的慶功大宴會,就在這驚天地動地的馬屁聲中,歡樂祥和的大肆吹捧中,緩緩落下了帷幕。
【五、人心工程】
精神高潮總是短暫的,世上沒有人單靠精神鴉片就能活下去。要想活著,並且還要活得滋潤,得來些實在的東西。
南宮慶功宴後,劉邦手下一些沒被封賞的臣子,頗不滿足。這幫人受口了頭表彰倒也喜悅,可仨錦旗改一被麵,光環閃亮,不值什麽。短促而虛無的快感過後,這幫臣子尤其是一些將軍,開始蠢蠢欲動,相互攛掇,說再不給封賞,就給劉邦一點顏色看。
這日,劉邦和張良在南宮外散步,偶見一幫武士聚在一堆竊竊私語,說至激動處,滿臉飛眉毛。
劉邦腦袋上冒出一個問號,問張良:這幫人在嘀咕什麽?
他們在商量謀反的事兒。張良語出驚人。
劉邦腦袋上冒出一串問號,又問張良:為何要謀反?這天下可是剛平定啊!
張良道:天下是平定了,可人心未定。比如分封,被封地受爵的人,都是您的親信;他們得了土地和官爵,固然高興;而沒得到的,就覺不公。還有些曾經得罪過您的,又怕遭到暗算。因而他們想先下手為強,早謀反早超生。
劉邦一聽就急了,剛建國就內亂,這也太操蛋了。以前聽有識之士說過,打天下難,守天下更難,治天下更是難上加難。當時也沒往心裏去,現在想起,果真如此。
張良微微笑道:陛下別急,我有一計,可安眾將之心。
有何良策?快講快講。劉邦迫不及待。
張良不緊不慢地說,那我先請教陛下一個問題,您平素最記恨的,恨不得殺了他的人是誰?
我記恨的人不用殺,他已經死了。劉邦說,就是項羽。
我沒說敵人,我的意思是說咱們內部的人。張良解釋道。
劉邦思忖片刻,咬牙切齒道:我最恨之人,當然是雍齒,此人曾抄我後路,後又立了些戰功,牛得很,在我麵前沒大沒小,要不是當時正是用人之際,我早就把他殺了。如今天下已定,子房提醒得好,我這就宰了他。
不可不可。張良連連擺手,陛下非但不能殺之,還應將此人封侯。
封侯?一劍封喉還差不多!劉邦不知張良何意。
張良接著道:陛下若封賞了雍齒,那些立了戰功又怕陛下為難他們的人,一看您連雍齒都封了,還能有什麽顧慮呢,沒顧慮自然也就沒了造反的心。
從內心來講,封賞雍齒,劉邦極不情願的。但為了籠絡人心,還真沒有比雍齒更佳的人選。
得了,封就封吧。老子不是給他獎賞,而是拿他當個棋子。劉邦自我安慰。
事實就是如此,很多事,都不是我們心甘情願做的,為了大局,我們不得不委曲求全。即便當了皇帝,也不能完全隨心所欲。
劉邦采納張良之計後,大擺筵席,封雍齒為什邡侯,同時又加快速度封賞了另外一些將領。那些動了謀反念頭的將軍,得了封賞,立刻轉怒為喜,大口吃肉大碗喝酒。
但是,安定人心是一項大工程,這才剛剛是個開始。
盡管劉邦當了皇帝,與臣僚有了君臣的名分。卻沒有君臣之間的禮儀。
尤其那些長年跟隨劉邦南征北戰的開國功臣,並不覺得劉邦有多神聖。在他們眼裏,他依然是個老流氓。這就好比明星身邊的人,並不覺得明星有多麽神秘,多麽與眾不同。正應了古希臘寓言家伊索的話:熟悉會滋長輕視。
人與人之間,一旦輕視,孔子那套君臣長幼之禮就連個屁都不是了。劉邦手下的一些有功老臣便是如此,他們在殿上爭功,喝醉了相互謾罵,甚至大打出手,更有甚者還動了兵器,一劍砍在廊柱上。
這哪兒像朝廷,儼然一個流氓集中營。
劉邦很頭痛,他既不能殺雞儆猴,又不能聽之任之。好在有一個人,為他解決了這個難堪的問題。此人便是叔孫通。
提起此人,人們一定會想起當年的秦二世胡亥。
當年,各地動亂,胡亥召集儒生開會。別的儒生都講真話,唯獨叔孫通隻吹捧不進言。儒生們都以為,叔孫通從此就會平步青雲,沒想到不久後,他就消失了。
叔孫通是個清醒的人,他知道秦王朝廷已是朝不保夕,於是對胡亥吹捧一番後,便悄然離開了。他先跑到自己的老家魯國。
不久,魯國被項梁占領,他便投靠了項梁。項梁死後,他又投靠了楚懷王。
楚懷王被項羽遷徙到湖南後,叔孫通眼看跟著楚懷王沒出路,索性又投了項羽。
可沒想到,項羽的老窩彭城最終又被劉邦占了。
人生就像一次旅行,指不定會在哪翻車。叔孫通走投無路,隻好又投靠了劉邦。
叔孫通很清楚,劉邦討厭儒生,而自己是一個資深的儒生。
於是,他見劉邦時,不穿儒服,不戴儒冠,隻穿一身楚製短衣。他心裏有數,儒生裝對劉邦而言,是一種製服誘惑,他會摘下儒冠當尿盆,以宣泄情緒。
見了麵,兩人一交談,叔孫通並不像別的儒生一般裝模作樣,他說話實在,一個釘子一個眼,不玩虛的。
劉邦喜愛叔孫通的言談和短打扮,在他看來,讀書人若讀死書,遲早把腦袋讀成了一團漿糊,應當像叔孫通這般善於變通。
從某種角度來說,劉邦穿越至今時來統管教育,將是一大幸事。
不久,叔孫通上任,當起了皇家宮廷禮儀師,對文武百官進行係統的禮儀培訓。
培訓活動黎明時分便開始了,文武百官以及各路諸侯齊聚殿外。
“趨”——宮中的傳達官朗聲一呼,眾人分東西兩列排好,東列為武將,功臣、列侯;西列為丞相等文官。
庭中,數百名執戟郎從殿門至主殿分隊排列,旗幟鮮明。
劉邦入殿,禮官引導諸侯群臣等官員,依次朝賀。
朝禮畢,宴會開場,群臣入座,跪拜劉邦,且不得與劉邦平視。而後,按尊卑次序,依次向劉邦敬酒。敬完酒,群臣落座,卻不能痛快豪飲,按規定,每人飲酒不得超過九杯。
劉邦麾下老臣,多是狂放的酒徒,九杯酒相當於漱口,味兒還沒嚐出來,就不許喝了,實在叫人有些憋屈。
叔孫通可不管這些,他恨不得在群臣的酒杯上刻一排字:飲酒有害健康,淺嚐即止!
整套禮儀,莊嚴肅穆,不苟言笑,十分正經。
追隨劉邦多年的一班兄弟,終於明白,他們再也不能像過去那樣和劉邦沒大沒小了,他和他們之間,是君上與臣下的關係,是老板和員工的關係。
老板當有老板之氣派,對員工應恩威並施。
恩時甩個笑容,以示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甚至噓寒問暖,拉些家常;威時板起臉作心事重重狀、焦慮狀、深沉狀、思索狀,仿佛一事不謹,即貽四海之憂;一念不慎,即貽百年之患。
唯如此,老板方顯老板之尊嚴。
劉邦便是這樣找到了尊嚴,他終於感覺自己不同凡響。回想當年,他頭戴一頂“亭長冠”招搖過市,就是為了找到一種與眾不同的感覺。而今,那破冠自然是不用戴了,戴也是閑暇時的嬉戲。
不靠外表裝扮粉飾的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
這感覺讓劉邦無比受用,當皇帝的滋味,不嚐不知道,一嚐真美妙。
欣喜之餘,劉邦賞給叔孫通黃金五百斤,封為太常,即國家典禮總署署長。
叔孫通領了賞,又請求道:我有一班弟子,製定朝儀他們也有一分功勞。
劉邦心說,我懂,老儒生手下還有一幫小儒生,過去我厭惡儒生,而今想來,厭惡之人也有用處。既然用了,就得付費。於是乎,劉邦把叔孫通的弟子都封為郎官。
叔孫通也仗義,將所得金子都分給眾弟子。一幫儒生歡天喜地,直呼叔孫通為聖人。
儒生們歡喜,猛將們抑鬱。四海既定,國家新立,本該天下狂士俱歡顏,可叔孫通打造的一套宮廷禮儀,愣把狂士束縛成了乖巧的小媳婦兒。
此套禮儀,乍一看仿佛表麵文章,殊不知這表麵文章的背後,具有強大的心理暗示,那就是朝廷之上,沒有兄弟,隻有君臣,以前那個流氓大哥已經不複存在了,他已貴為天子,九五至尊。彼此間過去那種無拘無束、嬉笑打鬧隻是一份淡而又淡的回憶。或者說,是內心的一個謠言。
可是,吹捧、封賞、規範禮儀隻能換來暫時的平靜。對於一個新建的王朝來說,窮,才是最根本的問題。
因為窮,人心便始終無法安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