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後寫關於魯迅的事情的文章很是不少,有時心裏不免感覺惶恐,生怕被人家說是寫八股。但是我既然是立意報告事實的,那麽這倒也還無大妨礙,因為八股與事實總是有點不同的。我所真心害怕,雖是同時也是專誠期望的,乃是有人出來,給我指出所報告的事實的錯誤,這於個人誠然不免不快,但於讀者們是很有益處的。可是我等待了幾年,一直碰不著這個運氣,我心裏不免有點悲哀,深感到自己是老了,能夠知道我同時候的那些事情的人也幾乎快要沒有了。這是老人的普遍的寂寞之感,我平常雖是不在乎,但究竟也難免有時候要感到的。
近日有一位朋友送我一本《呐喊分析》,乃是同鄉許欽文先生的新著,在《阿q正傳》這一章裏談到“老蘿卜”,對於我的話加以糾正。我看到了當初非常高興,因為我所期望的事終於遇到了。許先生既是同鄉,年紀比我大概也止差了十歲吧,對於紹興這地方,清末這時代,他所知道的一定比我是隻會多不會少的。可是結果他還是沒有糾得對,我又不得不大為失望了。《阿q正傳》第五章上說阿q爬進尼庵的園裏去偷蘿卜,我以為春盡夏初的時節,園地裏的蘿卜是不可能有的。我以為如照事實來講,阿q在靜修庵不可能偷到蘿卜,但是那麽也將使阿q下不來台,這裏來小說化一下,變出幾個老蘿卜來,正是不得已的。許先生卻有點了解錯了,似乎覺得上文是說老蘿卜一節是《阿q正傳》的“瑕疵”。他所以加以糾正道:
“首先我們要看清楚,這裏蘿卜上麵還有一個‘老’字。在江浙一帶,這種時候,市場上的確很難見到蘿卜了,但在菜地裏可能有老蘿卜。這有兩種原因,一,留種的;二,自種自吃的人家,吃不完剩留在那裏。隻知道坐在房子裏吃現成蘿卜的人才以為這種時候不會有蘿卜。而且對於文學作品有些細節的看法,是不應該太拘泥的。”
這裏“而且”這一段話,與我所說蘿卜是不得已的小說化,並無多大差別,所以可以不必多說。關於“首先”那一段,我原來的話是這樣的:“在陰曆四五月中鄉下照例是沒有蘿卜的。雖然園藝發達的地方春夏也有各色的蘿卜,但那時代在鄉間隻有冬天的那一種,到了次年長葉抽薹,三月間開花,隻好收蘿卜子留種,根塊由空心而變成沒有了。”許先生的老蘿卜無論是留種也罷,吃不完剩下也罷,反正留在地裏,到了春天都要開花結實,這麽一來,根部就空,不成其為蘿卜了。我說沒有是說蘿卜的根塊,若是上邊的莖葉,那麽總是存在的。我們吃現成蘿卜人的話或者不盡可信,那麽且看專門家怎麽說吧。一九五二年出版的徐紹華的《蔬菜園藝學》第十八章,說蘿卜采種雲:
“蘿卜采種,不采收根部,任其在圃地越冬,至翌春開花結實,至莢變黃,乃刈下陰幹而打落之。”又雲:“冬蘿卜若貯藏適當,可經數月之久。”可以知道蘿卜如留在圃地,到了春天一定要開花結實,其根莖自然消失,這是“物理”,人力所無可如何的。如要保留它,那就要有適宜的貯藏方法,詳細須得去請教內行人,但總之決不是去讓它一直埋在地裏,任其開花結實的。魯迅在寫小說,並不是講園藝,蘿卜有沒有都是細節,不必拘泥,這一節我的意見與許先生並無什麽不同,現在卻隻為了園藝的問題在這裏吵架,倒也是好玩的事情。小時候雖然常在園裏玩,拔生蘿卜來吃,多少有過經驗,看見過蘿卜開花,知道不能再拔了來吃了,但究竟還不敢自信,從書本子上去請了園藝專家來做幫手,證明“翌春開花”的事實。但天下事盡多例外,如果在“江浙一帶”,的確還有別的品種,上邊開花結實,下邊還有一塊“老蘿卜”,我為了增廣知識,也是願意知道的。不過話又說了回來,我所說過的事乃是以清末的紹興為對象,別處的例固然足備參考,對於糾正事實也還有點不夠了。
近日在《人民日報》(八月五至七日)見到了徐淦先生的《魯迅先生和紹興戲》,使我非常佩服,覺得是很出色的紀念文字。這於我也很有益處,因為它把阿q所唱的“我手執鋼鞭將你打”舉了出處出來,這是我所說不清的,而且又將“隻要昏君命一條”這一節話說得很清楚,和我所知道的文句完全一樣,更增加我的喜悅了。它告訴我這是出於《龍虎鬥》,而“搶姣姣,起禍留”,老丁(我們習慣讀作老頂)的這一篇傑作則是出於《遊園吊打》,引起我多少年前看“社戲”的愉快的記憶來了。我和京戲以至紹興府下諸暨嵊縣人的“徽班”,都沒有什麽情分,唯獨對於這“文亂彈”的紹戲,至少對於有些戲文還有值得記憶的地方。因此對於作者提議,在紀念魯迅的時節演出那幾出戲,我是衷心表示讚成的。“高調班”雖是比較古,現在消滅了那是沒有辦法,“文亂彈”的紹戲還是存在,在這“百花齊放”的時代,讓它有開花的機會,來比賽一下,那也是很好的事情吧。
近日有一位朋友送我一本《呐喊分析》,乃是同鄉許欽文先生的新著,在《阿q正傳》這一章裏談到“老蘿卜”,對於我的話加以糾正。我看到了當初非常高興,因為我所期望的事終於遇到了。許先生既是同鄉,年紀比我大概也止差了十歲吧,對於紹興這地方,清末這時代,他所知道的一定比我是隻會多不會少的。可是結果他還是沒有糾得對,我又不得不大為失望了。《阿q正傳》第五章上說阿q爬進尼庵的園裏去偷蘿卜,我以為春盡夏初的時節,園地裏的蘿卜是不可能有的。我以為如照事實來講,阿q在靜修庵不可能偷到蘿卜,但是那麽也將使阿q下不來台,這裏來小說化一下,變出幾個老蘿卜來,正是不得已的。許先生卻有點了解錯了,似乎覺得上文是說老蘿卜一節是《阿q正傳》的“瑕疵”。他所以加以糾正道:
“首先我們要看清楚,這裏蘿卜上麵還有一個‘老’字。在江浙一帶,這種時候,市場上的確很難見到蘿卜了,但在菜地裏可能有老蘿卜。這有兩種原因,一,留種的;二,自種自吃的人家,吃不完剩留在那裏。隻知道坐在房子裏吃現成蘿卜的人才以為這種時候不會有蘿卜。而且對於文學作品有些細節的看法,是不應該太拘泥的。”
這裏“而且”這一段話,與我所說蘿卜是不得已的小說化,並無多大差別,所以可以不必多說。關於“首先”那一段,我原來的話是這樣的:“在陰曆四五月中鄉下照例是沒有蘿卜的。雖然園藝發達的地方春夏也有各色的蘿卜,但那時代在鄉間隻有冬天的那一種,到了次年長葉抽薹,三月間開花,隻好收蘿卜子留種,根塊由空心而變成沒有了。”許先生的老蘿卜無論是留種也罷,吃不完剩下也罷,反正留在地裏,到了春天都要開花結實,這麽一來,根部就空,不成其為蘿卜了。我說沒有是說蘿卜的根塊,若是上邊的莖葉,那麽總是存在的。我們吃現成蘿卜人的話或者不盡可信,那麽且看專門家怎麽說吧。一九五二年出版的徐紹華的《蔬菜園藝學》第十八章,說蘿卜采種雲:
“蘿卜采種,不采收根部,任其在圃地越冬,至翌春開花結實,至莢變黃,乃刈下陰幹而打落之。”又雲:“冬蘿卜若貯藏適當,可經數月之久。”可以知道蘿卜如留在圃地,到了春天一定要開花結實,其根莖自然消失,這是“物理”,人力所無可如何的。如要保留它,那就要有適宜的貯藏方法,詳細須得去請教內行人,但總之決不是去讓它一直埋在地裏,任其開花結實的。魯迅在寫小說,並不是講園藝,蘿卜有沒有都是細節,不必拘泥,這一節我的意見與許先生並無什麽不同,現在卻隻為了園藝的問題在這裏吵架,倒也是好玩的事情。小時候雖然常在園裏玩,拔生蘿卜來吃,多少有過經驗,看見過蘿卜開花,知道不能再拔了來吃了,但究竟還不敢自信,從書本子上去請了園藝專家來做幫手,證明“翌春開花”的事實。但天下事盡多例外,如果在“江浙一帶”,的確還有別的品種,上邊開花結實,下邊還有一塊“老蘿卜”,我為了增廣知識,也是願意知道的。不過話又說了回來,我所說過的事乃是以清末的紹興為對象,別處的例固然足備參考,對於糾正事實也還有點不夠了。
近日在《人民日報》(八月五至七日)見到了徐淦先生的《魯迅先生和紹興戲》,使我非常佩服,覺得是很出色的紀念文字。這於我也很有益處,因為它把阿q所唱的“我手執鋼鞭將你打”舉了出處出來,這是我所說不清的,而且又將“隻要昏君命一條”這一節話說得很清楚,和我所知道的文句完全一樣,更增加我的喜悅了。它告訴我這是出於《龍虎鬥》,而“搶姣姣,起禍留”,老丁(我們習慣讀作老頂)的這一篇傑作則是出於《遊園吊打》,引起我多少年前看“社戲”的愉快的記憶來了。我和京戲以至紹興府下諸暨嵊縣人的“徽班”,都沒有什麽情分,唯獨對於這“文亂彈”的紹戲,至少對於有些戲文還有值得記憶的地方。因此對於作者提議,在紀念魯迅的時節演出那幾出戲,我是衷心表示讚成的。“高調班”雖是比較古,現在消滅了那是沒有辦法,“文亂彈”的紹戲還是存在,在這“百花齊放”的時代,讓它有開花的機會,來比賽一下,那也是很好的事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