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養誌[1]法靈龜[2]。養誌者,則心氣[3]之思不達也。有所欲,誌存而思之。誌者,欲之使也。欲多則心散,心散則誌衰,誌衰則思不達也。故心氣一則欲不偟[4],欲不偟則誌意不衰,誌意不衰則思理達矣。理達則和通,和通則亂氣不煩於胸中。故內以養誌,外以知人;養誌則心通矣,知人則分職明矣。將欲用之於人,必先知其養氣誌。知人氣盛衰,而養其氣誌;察其所安,以知其所能。誌不養,心氣不固;心氣不固,則思慮不達;思慮不達,則誌意不實;誌意不實,則應對不猛;應對不猛,則誌失而心氣虛;誌失而心氣虛,則喪其神矣;神喪則仿佛[5],仿佛則參會[6]不一。養誌之始,務在安己[7];己安則誌意實堅;誌意實堅則威勢不分。神明常固守,乃能分之。
注釋
[1]養誌、培養誌向。
[2]靈龜:指用來占卜的龜。
[3]心氣:指神。
[4]偟(huáng):彷徨,徘徊不定。
[5]仿佛:兩者似而難辨,覺得相像。
[6]參會:參,通“叁”。指誌、心、神三者交匯。
[7]務在安己:務,必須;安己,假如欲望少,心就會安靜。
譯文
養誌的方法要效法靈龜,思維不暢達的人要培養自己的誌氣。一個人心中有欲望,才會有想法使欲望化為現實。所謂“誌向”不過是欲望的使者,欲望過多了,則心力分散,意誌就會薄弱,就會思力不暢達。
如果心神專一,欲望就不會多,欲望不多,意誌力就不會衰弱,意誌力不衰弱,思想就會暢達,思想暢達則心氣和順,心氣和順,心中就不會煩亂。
因此,人對內要養氣;對外要明察各種人物,修養自己“五氣”就心情舒暢,了解他人,才能知人善任。
我們想要任用人,一定要先知道他養氣的功夫,知道他心氣的盛衰,知道他的心誌狀態,看其養氣修誌,觀察他是否穩健,就知道他的能力。
不修養心誌,“五氣”就不穩固;“五氣”不穩固,思慮就不暢達,思慮不暢達意誌就不堅定,意誌不堅定反應就不快捷;反應不快捷,就會失掉信心,心氣就會虛弱;如果心氣虛弱就會失神喪誌,如果失神喪誌就會精神恍惚;精神恍惚,“誌”“心”“神”三者就不協調了。
修養心誌之始,定要先安定自己。自己心誌安定了,意誌才堅定。有了堅定的意誌才能有神威,神威固守,才能調動一切。
鬼穀錦囊
隻有欲望的產生,才有想法的出現,讓欲望變成一種現實,就是所謂的“誌向”。欲望太多,就會導致心力分散;如果能夠做到心神合一,欲望就無機可乘;沒有了欲望,就會心力集中、意誌堅強、心情舒暢,煩惱自然隨風而去。因此,我們要做到對內養氣,對外明察各種人物,修身養性。
要想重用他人,就必須先了解他人,掌握他人培養心誌的途徑,隻有這樣,才能判斷他是否能夠真正勝任。那些五氣不穩、思慮不暢、意誌薄弱的人,往往反應遲鈍、缺乏信心、底氣不足,甚至還會出現精神恍惚的現象,這樣的人,“誌”“心”“神”不協調,是無法委以重任的。
延伸閱讀
在實際生活中,要培養心誌,修身養性,首先就要安定自己,心無雜念,唯有這樣,意誌才能堅定,思慮才能暢通,“五氣”才能穩固,才能顯示出自己的神威,神威固守,才能調動一切。
賢明仁厚的帝堯擔任部落聯盟的最高首領幾十年,日夜為人民操勞,更為黃河之患憂慮。他想做的事情還很多,可惜現在人老了,力不從心,於是想挑選一個接班人。
放齊向帝堯推薦堯的嗣子丹朱。堯說:“丹朱是個很不虛心的人,又好爭論一些無原則的是非,這樣的人不會老老實實為人民做事,不可用。”帝堯轉向四嶽:“你們哪一個能當我的接班人?”四嶽均謙讓不受,說自己才疏學淺,不能擔此重任。
堯說:“既然這樣,你們就推薦一個吧!不管近親還是遠戚,是官是民,隻要才能兼優就行。”
四嶽都說:“冀州有個平民叫虞舜,母親早逝,父親瞽叟雙目失明,靠種田捕魚為生。他勤勞、誠懇、樸實,尤其是家庭關係處理得很好。舜有個弟弟名象,後母所生。後母不講禮,弟弟很傲慢,父親聽後母挑唆,幾次想把舜弄死,但舜仍然對父母很孝順,對弟弟也很友愛,一家人很和睦。這種人一定能夠擔當大任。”堯聽了覺得可以,但必須親自考察一番,便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己三十尚未結婚的舜為妻,又命令九個兒子和舜一起工作,以便觀察舜的為人。
舜成親後,要求妻子孝敬公婆,盡兒媳的職責,關照弟弟,盡大嫂的本分,並沒有因為妻子出身高貴而破壞家庭的規矩。舜對堯的九個兒子要求都很嚴格,無絲毫遷就之心。舜在曆山開荒種地,由於和氣謙讓,同他一起開荒種地的人都能互讓田界,融洽相處。舜去雷澤釣魚,雷澤的人看見舜謙遜和氣,都不好意思與他爭執。舜在河邊做陶器,仔細認真,一點不合規格就重做。那些做工馬虎的人見了,既感到慚愧,又非常羨慕,便跟著舜學,漸漸地就做精致了。舜的品德在人們中產生了很大感召力,大家都願意親近他。他的住所本來很偏僻,但一年後就變成了村落,兩三年就成為熱鬧的城鎮。
堯很賞識舜的作為,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察,認為舜的品德的確很好,而且能夠從容應付各種棘手的事情,於是就要舜幫助他掌管行政方麵一些事物。
舜上任後,很注意選拔人才。當時高陽氏有八個才子,人們稱之為“八愷”,高辛氏有八個才子,人們稱為“八元”,都賢明正直,多才多藝,都被舜推薦出來協助工作。舜幫助堯辦理政事,不管做什麽,都辦得井井有條,因此,受到各部落的首領和遠方來朝賓客的尊敬。經過幾年的考察,堯認定舜可以做他的接班人,就把最高首領的位置讓給了舜。堯正是因為了解舜的心誌狀態,知道他的能力,才做到知人善任。
養誌的目的就是要使自己安定,意誌堅定精力集中。對外要明察各種人物,知道他們的意誌狀態,知道他們的能力,才能做到知人善任。而“帝堯禪讓”的故事就說明了這一點。
在現實生活中,要達到“養誌”的目的,首先就要安定自己的內心,努力做到心神合一,這樣,欲望便無機可乘。世界上的事情紛繁複雜,隻要意誌堅定,心神合一,反複實踐,就能順利掌握其中的規律,事情也就變得得心應手、運用自如了。
養誌[1]法靈龜[2]。養誌者,則心氣[3]之思不達也。有所欲,誌存而思之。誌者,欲之使也。欲多則心散,心散則誌衰,誌衰則思不達也。故心氣一則欲不偟[4],欲不偟則誌意不衰,誌意不衰則思理達矣。理達則和通,和通則亂氣不煩於胸中。故內以養誌,外以知人;養誌則心通矣,知人則分職明矣。將欲用之於人,必先知其養氣誌。知人氣盛衰,而養其氣誌;察其所安,以知其所能。誌不養,心氣不固;心氣不固,則思慮不達;思慮不達,則誌意不實;誌意不實,則應對不猛;應對不猛,則誌失而心氣虛;誌失而心氣虛,則喪其神矣;神喪則仿佛[5],仿佛則參會[6]不一。養誌之始,務在安己[7];己安則誌意實堅;誌意實堅則威勢不分。神明常固守,乃能分之。
注釋
[1]養誌、培養誌向。
[2]靈龜:指用來占卜的龜。
[3]心氣:指神。
[4]偟(huáng):彷徨,徘徊不定。
[5]仿佛:兩者似而難辨,覺得相像。
[6]參會:參,通“叁”。指誌、心、神三者交匯。
[7]務在安己:務,必須;安己,假如欲望少,心就會安靜。
譯文
養誌的方法要效法靈龜,思維不暢達的人要培養自己的誌氣。一個人心中有欲望,才會有想法使欲望化為現實。所謂“誌向”不過是欲望的使者,欲望過多了,則心力分散,意誌就會薄弱,就會思力不暢達。
如果心神專一,欲望就不會多,欲望不多,意誌力就不會衰弱,意誌力不衰弱,思想就會暢達,思想暢達則心氣和順,心氣和順,心中就不會煩亂。
因此,人對內要養氣;對外要明察各種人物,修養自己“五氣”就心情舒暢,了解他人,才能知人善任。
我們想要任用人,一定要先知道他養氣的功夫,知道他心氣的盛衰,知道他的心誌狀態,看其養氣修誌,觀察他是否穩健,就知道他的能力。
不修養心誌,“五氣”就不穩固;“五氣”不穩固,思慮就不暢達,思慮不暢達意誌就不堅定,意誌不堅定反應就不快捷;反應不快捷,就會失掉信心,心氣就會虛弱;如果心氣虛弱就會失神喪誌,如果失神喪誌就會精神恍惚;精神恍惚,“誌”“心”“神”三者就不協調了。
修養心誌之始,定要先安定自己。自己心誌安定了,意誌才堅定。有了堅定的意誌才能有神威,神威固守,才能調動一切。
鬼穀錦囊
隻有欲望的產生,才有想法的出現,讓欲望變成一種現實,就是所謂的“誌向”。欲望太多,就會導致心力分散;如果能夠做到心神合一,欲望就無機可乘;沒有了欲望,就會心力集中、意誌堅強、心情舒暢,煩惱自然隨風而去。因此,我們要做到對內養氣,對外明察各種人物,修身養性。
要想重用他人,就必須先了解他人,掌握他人培養心誌的途徑,隻有這樣,才能判斷他是否能夠真正勝任。那些五氣不穩、思慮不暢、意誌薄弱的人,往往反應遲鈍、缺乏信心、底氣不足,甚至還會出現精神恍惚的現象,這樣的人,“誌”“心”“神”不協調,是無法委以重任的。
延伸閱讀
在實際生活中,要培養心誌,修身養性,首先就要安定自己,心無雜念,唯有這樣,意誌才能堅定,思慮才能暢通,“五氣”才能穩固,才能顯示出自己的神威,神威固守,才能調動一切。
賢明仁厚的帝堯擔任部落聯盟的最高首領幾十年,日夜為人民操勞,更為黃河之患憂慮。他想做的事情還很多,可惜現在人老了,力不從心,於是想挑選一個接班人。
放齊向帝堯推薦堯的嗣子丹朱。堯說:“丹朱是個很不虛心的人,又好爭論一些無原則的是非,這樣的人不會老老實實為人民做事,不可用。”帝堯轉向四嶽:“你們哪一個能當我的接班人?”四嶽均謙讓不受,說自己才疏學淺,不能擔此重任。
堯說:“既然這樣,你們就推薦一個吧!不管近親還是遠戚,是官是民,隻要才能兼優就行。”
四嶽都說:“冀州有個平民叫虞舜,母親早逝,父親瞽叟雙目失明,靠種田捕魚為生。他勤勞、誠懇、樸實,尤其是家庭關係處理得很好。舜有個弟弟名象,後母所生。後母不講禮,弟弟很傲慢,父親聽後母挑唆,幾次想把舜弄死,但舜仍然對父母很孝順,對弟弟也很友愛,一家人很和睦。這種人一定能夠擔當大任。”堯聽了覺得可以,但必須親自考察一番,便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己三十尚未結婚的舜為妻,又命令九個兒子和舜一起工作,以便觀察舜的為人。
舜成親後,要求妻子孝敬公婆,盡兒媳的職責,關照弟弟,盡大嫂的本分,並沒有因為妻子出身高貴而破壞家庭的規矩。舜對堯的九個兒子要求都很嚴格,無絲毫遷就之心。舜在曆山開荒種地,由於和氣謙讓,同他一起開荒種地的人都能互讓田界,融洽相處。舜去雷澤釣魚,雷澤的人看見舜謙遜和氣,都不好意思與他爭執。舜在河邊做陶器,仔細認真,一點不合規格就重做。那些做工馬虎的人見了,既感到慚愧,又非常羨慕,便跟著舜學,漸漸地就做精致了。舜的品德在人們中產生了很大感召力,大家都願意親近他。他的住所本來很偏僻,但一年後就變成了村落,兩三年就成為熱鬧的城鎮。
堯很賞識舜的作為,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察,認為舜的品德的確很好,而且能夠從容應付各種棘手的事情,於是就要舜幫助他掌管行政方麵一些事物。
舜上任後,很注意選拔人才。當時高陽氏有八個才子,人們稱之為“八愷”,高辛氏有八個才子,人們稱為“八元”,都賢明正直,多才多藝,都被舜推薦出來協助工作。舜幫助堯辦理政事,不管做什麽,都辦得井井有條,因此,受到各部落的首領和遠方來朝賓客的尊敬。經過幾年的考察,堯認定舜可以做他的接班人,就把最高首領的位置讓給了舜。堯正是因為了解舜的心誌狀態,知道他的能力,才做到知人善任。
養誌的目的就是要使自己安定,意誌堅定精力集中。對外要明察各種人物,知道他們的意誌狀態,知道他們的能力,才能做到知人善任。而“帝堯禪讓”的故事就說明了這一點。
在現實生活中,要達到“養誌”的目的,首先就要安定自己的內心,努力做到心神合一,這樣,欲望便無機可乘。世界上的事情紛繁複雜,隻要意誌堅定,心神合一,反複實踐,就能順利掌握其中的規律,事情也就變得得心應手、運用自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