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為人凡謀[1]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2]。審得其情,乃立三儀[3]。三儀者曰上、曰中、曰下,參以立焉,以生奇[4]。奇不知其所擁,始於古之所從[5]。故鄭人之取玉也,必載司南之車[6],為其不惑也。夫度材、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故同情而俱相親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成者也;同惡而相親者,其俱害者也;同惡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7]。故相益則親,相損則疏,其數行也[8];此所以察同異之分,其類一也[9]。故牆壞於其隙,木毀於其節,斯蓋其分也。故變生事,事生謀、謀生計、計生議、議生說、說生進、進生退、退生製,因以製於事。故百事一道,而百度一數[10]也。
注釋
[1]謀:策劃。這裏主要指謀劃說服人的策略。
[2]得其所因,以求其情:要調查對方的心理狀態,就要掌握這個人的本性。因,依靠,憑借;情,實情,情形。
[3]三儀:指天、地、人,天在上,地在下,人居中。借用天、地、人三儀,指上智、中才,下愚。
[4]參以立焉,以生奇:三儀互相滲透,就可謀劃出卓越的策略。
[5]始於古之所從:自古以來就人人遵行。
[6]司南之車:中國古代發明的一種裝有磁石的車。常指南方,以此為基準作行軍時的向導。
[7]同惡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假如二人有同樣惡習,而關係疏遠,隻能是單方受害。
[8]故相益則親,相損則疏,其數行也:相益,互相有利;相損,互相損害;數,法則,道理。
[9]以察同異之分,其類一也:根據這個來判斷異同,道理是一樣的。
[10]一數:一定的數。
譯文
凡是籌劃計謀的人都要遵循一定的法則,一定要弄清緣由,以便推測出事情的真實情況。通過研究事情的原委,來確定“三儀”。“三儀”就是上、中、下。三者互相滲透,就可以從中悟出出奇製勝的辦法,而奇計是所向無敵的,從古到今都是如此。所以鄭國人入山采玉時,都要帶上指南針,是為了不迷失方向。忖度才幹、估量能力、揣度情理,也可以借鑒指南針。所以凡是感情相同而又互相親密的人,可以相互學習,共同成功;凡是欲望相同而關係疏遠的,必然有一部分人受到傷害;凡是惡習相同而關係又密切的,因為目標相同必然一同受害;凡是惡習相同而關係疏遠的,一定是部分人先受到損害。所以,如果能互相帶來利益,就可以和睦相處;如果相互牽連地造成損害,就會疏遠關係。這都是有定數的事情,也是所以要考察異同的原因,凡是這類事情都是一樣的道理。牆壁通常因為有裂縫才倒塌,樹木通常因為有節疤而折毀。因此,事情變化的產生都由於事物自身的漸變引起的,而事物又生於謀略,謀略生於計劃,計劃生於議論,議論生於遊說,遊說生於進取,進取生於退卻,退卻生於控製,事物由此得以控製。可見各種事物的道理是一致的,不論反複多少次也都是有定數的。
鬼穀錦囊
“凡謀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審得其情,乃立三儀。”意思是說凡是籌劃計謀都要遵循一定的法則。一定找準事情的突破口,以便推測出事情的真實情況。在製定謀略時,要洞悉事情發生及發展的原委,製定出三種謀略方案,然後根據“一切從實際出發”“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原則來確定最切實可行的應變對策,想出出奇製勝的絕招。
延伸閱讀
齊湣王是個驕傲且喜歡享樂的人,因此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於是作為齊國鄰居的燕國便派大將聯合另外幾個國家一同進攻齊國。齊國百姓對齊湣王痛恨交加,因此在敵軍麵前根本無心抗敵,士氣也非常低落,結果大敗。但他們看到燕兵奸淫擄掠,想到國仇家恨,心裏非常難過,於是逃往莒城和即墨,誓死抵抗。
燕軍攻打多年,沒將莒城攻下,隻好轉攻即墨城。即墨城中的守軍得知田單是位足智多謀的勇士,也很擅於攻略,於是就將其推舉為守城的大將軍。聰明的田單想出了一個叫“火牛陣”的新計謀,他先叫城內的商人,拿著金銀珠寶偷偷送到燕軍將領手中,並且讓他們假裝投降,說:“即墨城的守軍兵力不足,即將投降,這些珠寶獻給你們,請求大人您入城之後莫殺我們!”燕軍一聽,以為即墨城裏已經準備投降,高興之餘放鬆了警戒。
這時田單從城裏集齊1000多頭牛,並且將牛都披上五彩龍紋衣,雙角綁尖刀,尾巴上綁草。當黑夜來臨時,他一聲令下,部屬們立即點燃牛尾巴上的草,牛被火燙到之後,就拚命往前跑。燕軍從睡夢中驚醒,看到這一大群五彩怪獸,嚇得驚慌失措,四處亂竄,不是死於牛腳之下就是葬於亂箭之中。之後田單又乘勝追擊,最後收複了被燕軍占領的七十多座城邑。
大將田單采取“火牛陣”這樣的奇計來打敗敵人,真可謂出奇製勝。如今,出奇製勝的手法成了人們創業途中的必備招數。但在出奇製勝的過程中千萬不能忽視“奇”的根基,否則容易招致他人的反感。
出奇製勝的戰術,就是要想別人所不想,為他人所不為。倘若我們絞盡腦汁也想不出出奇製勝的策略時,不妨從古人那裏取取經,隻要從實際出發,沉著應變,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敢想敢做,出奇製勝也並不是難事。
為人凡謀[1]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2]。審得其情,乃立三儀[3]。三儀者曰上、曰中、曰下,參以立焉,以生奇[4]。奇不知其所擁,始於古之所從[5]。故鄭人之取玉也,必載司南之車[6],為其不惑也。夫度材、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故同情而俱相親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成者也;同惡而相親者,其俱害者也;同惡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7]。故相益則親,相損則疏,其數行也[8];此所以察同異之分,其類一也[9]。故牆壞於其隙,木毀於其節,斯蓋其分也。故變生事,事生謀、謀生計、計生議、議生說、說生進、進生退、退生製,因以製於事。故百事一道,而百度一數[10]也。
注釋
[1]謀:策劃。這裏主要指謀劃說服人的策略。
[2]得其所因,以求其情:要調查對方的心理狀態,就要掌握這個人的本性。因,依靠,憑借;情,實情,情形。
[3]三儀:指天、地、人,天在上,地在下,人居中。借用天、地、人三儀,指上智、中才,下愚。
[4]參以立焉,以生奇:三儀互相滲透,就可謀劃出卓越的策略。
[5]始於古之所從:自古以來就人人遵行。
[6]司南之車:中國古代發明的一種裝有磁石的車。常指南方,以此為基準作行軍時的向導。
[7]同惡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假如二人有同樣惡習,而關係疏遠,隻能是單方受害。
[8]故相益則親,相損則疏,其數行也:相益,互相有利;相損,互相損害;數,法則,道理。
[9]以察同異之分,其類一也:根據這個來判斷異同,道理是一樣的。
[10]一數:一定的數。
譯文
凡是籌劃計謀的人都要遵循一定的法則,一定要弄清緣由,以便推測出事情的真實情況。通過研究事情的原委,來確定“三儀”。“三儀”就是上、中、下。三者互相滲透,就可以從中悟出出奇製勝的辦法,而奇計是所向無敵的,從古到今都是如此。所以鄭國人入山采玉時,都要帶上指南針,是為了不迷失方向。忖度才幹、估量能力、揣度情理,也可以借鑒指南針。所以凡是感情相同而又互相親密的人,可以相互學習,共同成功;凡是欲望相同而關係疏遠的,必然有一部分人受到傷害;凡是惡習相同而關係又密切的,因為目標相同必然一同受害;凡是惡習相同而關係疏遠的,一定是部分人先受到損害。所以,如果能互相帶來利益,就可以和睦相處;如果相互牽連地造成損害,就會疏遠關係。這都是有定數的事情,也是所以要考察異同的原因,凡是這類事情都是一樣的道理。牆壁通常因為有裂縫才倒塌,樹木通常因為有節疤而折毀。因此,事情變化的產生都由於事物自身的漸變引起的,而事物又生於謀略,謀略生於計劃,計劃生於議論,議論生於遊說,遊說生於進取,進取生於退卻,退卻生於控製,事物由此得以控製。可見各種事物的道理是一致的,不論反複多少次也都是有定數的。
鬼穀錦囊
“凡謀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審得其情,乃立三儀。”意思是說凡是籌劃計謀都要遵循一定的法則。一定找準事情的突破口,以便推測出事情的真實情況。在製定謀略時,要洞悉事情發生及發展的原委,製定出三種謀略方案,然後根據“一切從實際出發”“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原則來確定最切實可行的應變對策,想出出奇製勝的絕招。
延伸閱讀
齊湣王是個驕傲且喜歡享樂的人,因此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於是作為齊國鄰居的燕國便派大將聯合另外幾個國家一同進攻齊國。齊國百姓對齊湣王痛恨交加,因此在敵軍麵前根本無心抗敵,士氣也非常低落,結果大敗。但他們看到燕兵奸淫擄掠,想到國仇家恨,心裏非常難過,於是逃往莒城和即墨,誓死抵抗。
燕軍攻打多年,沒將莒城攻下,隻好轉攻即墨城。即墨城中的守軍得知田單是位足智多謀的勇士,也很擅於攻略,於是就將其推舉為守城的大將軍。聰明的田單想出了一個叫“火牛陣”的新計謀,他先叫城內的商人,拿著金銀珠寶偷偷送到燕軍將領手中,並且讓他們假裝投降,說:“即墨城的守軍兵力不足,即將投降,這些珠寶獻給你們,請求大人您入城之後莫殺我們!”燕軍一聽,以為即墨城裏已經準備投降,高興之餘放鬆了警戒。
這時田單從城裏集齊1000多頭牛,並且將牛都披上五彩龍紋衣,雙角綁尖刀,尾巴上綁草。當黑夜來臨時,他一聲令下,部屬們立即點燃牛尾巴上的草,牛被火燙到之後,就拚命往前跑。燕軍從睡夢中驚醒,看到這一大群五彩怪獸,嚇得驚慌失措,四處亂竄,不是死於牛腳之下就是葬於亂箭之中。之後田單又乘勝追擊,最後收複了被燕軍占領的七十多座城邑。
大將田單采取“火牛陣”這樣的奇計來打敗敵人,真可謂出奇製勝。如今,出奇製勝的手法成了人們創業途中的必備招數。但在出奇製勝的過程中千萬不能忽視“奇”的根基,否則容易招致他人的反感。
出奇製勝的戰術,就是要想別人所不想,為他人所不為。倘若我們絞盡腦汁也想不出出奇製勝的策略時,不妨從古人那裏取取經,隻要從實際出發,沉著應變,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敢想敢做,出奇製勝也並不是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