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回 享福人福深還禱福 癡情女情重愈斟情
西嶺雪一回一回解紅樓 作者:西嶺雪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清虛觀拈戲
(一)
第二十九回《享福人福深還禱福》,說的是元妃做好事,賈母率領一眾女眷往清虛觀打醮祈福,這“享福人”指的既可以是賈母,也可以是元妃,或者是榮寧二府坐享富貴之人。
打醮,不但可以逛廟隨喜,還可以熱熱鬧鬧看幾出戲。酬神看戲,是自古就有的傳統。
早自氏族社會時,人類已經開始有了信仰活動,並且有了專門從事通神的巫覡。《說文》中解釋:“覡,能齋肅事神明也。在男曰覡,在女曰巫。”這證明早期從事通神活動的既有男也有女,而且巫在覡前,可見地位之尊。巫的最早產生可能是母係氏族就開始了的。
巫覡能通鬼神,可以請神附體。《漢書禮樂》說:“大祝,迎神於廟門,奏嘉至,猶有降神之樂也。”降神後巫即成為神的代言,所以深受敬重。而巫風盛行,帶動了歌舞的發展,這是戲的雛型,從一開始就與祭神活動分不開。
在春秋戰國時期,巫風發展鼎盛,《禮記》中說魯大夫季氏之祭,日以繼夜,連祭司都倦怠了。此時的祝巫之職皆由士大夫擔作,屈原做《九歌》,即為祝巫活動的描述。其中湘君和湘夫人、大司命和少司命互有問答,這已經有了戲劇的意味。
巫覡的表演單純是為了酬神,延展到民間,則催生了一種新的表演職業,謂之“優”。通常認為,以樂舞為主的稱倡優,以戲謔為主的稱俳優,但也並不明確。
漢代時,優伶的表演也常混雜於“百戲”中,在兩漢時通稱“角抵戲”。最盛大的表演也都往往與酬神活動有關,比如《後漢書》記載:“皇帝於平樂觀下起大壇,上建十二層五彩華蓋,高十丈,壇東北有小壇,重建九層華蓋,高九丈,列騎兵騎士數萬人……”可見戲台之闊大輝煌。而建築地點,則在平樂觀下。
所以,戲台的誕生,是和廟觀緊密相親的。
到了魏晉時期,印度佛教中土傳播鼎盛,寺院滿地,僧尼以百萬計,每有迎神祭祀,必然同時邀請百戲伶人參與寺院活動,招徠民眾。因此各廟宇的戲台也越蓋越高,而戲目的演出已經不隻是為了酬神,更是為了娛人了。
直到今天,各名寺道觀中還常常同時搭建戲台,這就是一種仿古傳承。比如山西保存的古戲台,幾乎全部為“神廟戲台”。我家小區樓下的大唐西市,建在唐朝西市遺址之上,武則天賞賜太平公主的養生池的舊址前,也是一麵搭佛堂,一麵建戲台,斜支出去又是一座財神廟。
所以自古以來,酬神與看戲就是密不可分的。而賈府打醮的神前拈戲,也就帶了某種神秘的色彩。
打醮,在百度上的解釋是“道士設壇為人做法事,求福禳災的一種法事活動”。
賈母是為了給元妃求福才來觀中打醮的,拈的三出戲自然有代表著賈府命運的意味,這與寶玉生日宴上,群釵占花名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二)
這裏賈母與眾人上了樓,在正麵樓上歸坐。鳳姐等占了東樓。眾丫頭等在西樓,輪流伺候。賈珍一時來回:“神前拈了戲,頭一本《白蛇記》。”賈母問:“《白蛇記》是什麽故事?”賈珍道:“是漢高祖斬蛇方起首的故事。第二本是《滿床笏》。”賈母笑道:“這倒是第二本上也罷了。神佛要這樣,也隻得罷了。”又問第三本,賈珍道:“第三本是《南柯夢》。”賈母聽了便不言語。賈珍退了下來,至外邊預備著申表、焚錢糧、開戲,不在話下。
這裏的三本戲,很明顯說的是賈府興敗的三步曲。
頭一本《白蛇記》是作者誤寫,其實應為《斬白蛇》。典出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說的是秦朝末年,亭長劉邦押送人去驪山修皇陵,途中人跑了大半。劉邦想這樣子就算到了驪山也是死罪,幹脆就把其餘人也都放了。其中有十幾個願意跟著,走到豐西澤的時候,有大蛇擋路,劉邦拔劍斬之。結果有個老太太說:這蛇是白帝之子,如今卻被赤帝之子殺了。於是劉邦知道自己有天命,君權神授,遂聚眾起義,最終成就大業。
元代白樸將這故事編成了雜劇,就叫《漢高祖斬白蛇》,又叫《漢高祖澤中斬白蛇》,簡稱《斬白蛇》。曹家興家於從龍入關,書中雖未實寫,但是從焦大的故事,也可以看出榮寧二公乃是從武興家,在戰場上一路殺過來的,出身貧賤,並非詩書傳家。《斬白蛇》等於提醒賈家從前的困頓,雖然勞苦功高,畢竟是叛秦附漢,所以賈母聽了並不覺得喜悅,“這倒是第二本上也罷了。”
第二本《滿床笏》,是明清時宜壽宜考的著名吉慶戲目。說的是唐代老令公郭子儀過壽,七子八婿皆為顯宦,拜壽時,上朝用的笏擺了滿床榻。
此時的賈府如日中天,世襲將軍之職,賈赦賈政賈珍賈璉連賈蓉都俱有職銜在身,來觀中打個醮都有各侯府前來送禮隨喜,說是“滿床笏”亦不為過。
但是第三本《南柯夢》卻大不吉利,寫淳於棼院中有大槐樹,樹下有螞蟻窩。一日棼酒醉,夢入槐安國,被招為附馬,後作南柯太守,建功立業,廣受愛戴。公主死後,棼被召還宮中,封為左相,一時奢極淫欲,終被敵黨陷害,削官被貶。醒來卻發現種種繁華寥落,隻是一夢,遂頓悟出家。
這《南柯夢》與前麵元妃點戲提到的《邯鄲夢》立意相同,也都出自湯顯祖《玉茗堂四夢》(另外兩出為《牡丹亭》、《紫釵記》),顯然是富貴榮華轉眼皆空,隻不過南柯一夢而,因此賈母就不做聲了。
《紅樓夢》中有大量與戲曲相關的情節,每一次都語帶雙關,戲外有戲。
元妃點的四出戲“乃通部書之大過節大關鍵”不必說了,另外如第二十二回《聽曲文寶玉悟禪機》,是寶玉的第一次“覺悟”,觸機就是“山門”中的一段《寄生草》曲詞引發的;
又如《西廂記妙詞通戲語牡丹亭妙曲警芳心》,戲目直接就入了回目;而林黛玉兩次偶念《西廂記》曲詞,一次是“每日家情思睡昏昏”,被寶玉聽見了頓覺心蕩神迷;又一次是行酒令用了“紗窗也沒有紅娘報”,換來寶釵一頓道理;
形容寧國府之俗鄙熱鬧,則一律是《大鬧天宮》等弋陽腔;形容賈母之見識過人,便讓她單點一出《惠明下書》;
賈敬生日,鳳姐看過秦可卿後,竟然說出“現在唱的這出《雙官誥》唱完了,再唱這兩出(《還魂》與《彈詞》)也就是時候了”的讖語。
本回清虛觀打醮,神前拈了三出戲,自然更加不可小覷。“神佛要這樣,也隻得罷了。”
寶黛情感的試探期
(一)
前麵說過,寶黛二人在進入大觀園前,爭吵也罷,和睦也罷,情感糾葛一直停留在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的小兒女小夥伴關係上,爭吵的核心是誰跟誰更好更近的豆粒小事;但是自從二十三回共讀《西廂》,一再地借戲詞調情、鬧別扭、和好,兩個人之間的吵架鬥嘴便再不是小時候那般簡單,而充滿了打情罵俏的意味,進入到情感的第三階段——戀愛的感覺了。
在這個階段裏,黛玉對寶玉的感情已經升華到了愛情,卻不能肯定寶玉的心意,而且對金玉良姻的命題也就格外憂心忡忡。因此,她一而再再而三地找寶玉吵架,生悶氣,為的是再三驗證他的心,從二十七到二十九回,兩人愈吵愈烈,百轉千回,正如第二十九回的回目所說:《癡情女情重愈斟情》。
為了像吟詩一樣斟酌推敲這份感情,整個第三階段裏,寶黛二人的主要情感交流方式就是:黛玉一味傷心猜疑,寶玉不住勸慰表白。
非常重要且明確的表白就有四次。其中黛玉的第二次葬花、哭訴《葬花吟》,是寶黛情感的一個小高潮,也是一次重要表白。
起因是為了閉門羹。黛玉明明看見寶釵進了怡紅院,自己隨後來時,丫鬟卻不給開門,說“都睡下了”,還說是“寶二爺吩咐的”,這讓黛玉怎不氣極?正沒主意,忽聽一陣笑語聲自內傳來。黛玉忙避過一旁,院門開處,寶釵出來了,寶玉、襲人一群人送了出來。
寶釵能進去,我卻不能進去?這分明是厚此薄彼,拿自己當外人嘛。黛玉此時心中當真油煎一般,自己傷得七葷八素,五味雜陳,卻還要先顧著寶玉的麵子,怕當著眾人問責傷了寶玉。眼巴巴看著寶釵去了,寶玉等進去關了門,方轉過身來,猶望著門灑淚駐望,也顧不得蒼苔露冷,花徑風寒,獨立牆角花陰之下,悲悲戚戚嗚咽起來。
這一段寫得特別傷感,簡直是黛玉平生最大一次委屈,因此整整哭了一夜,紫鵑等也不來問她。
次日黛玉葬花寄情,寫出一篇驚世駭俗的《葬花詞》來。那寶玉本是黛玉的真知己,不但同黛玉一般憐花心腸,因為兜著花瓣才會來到埋香塚,而且最能體貼黛玉詩中意味。所以黛玉的詩,一定要寶玉來聽;黛玉的淚,一定要寶玉領會。每一句話都落在他心上,聽了,懂了,癡了,痛了,一邊點頭感歎,一邊淚下如雨,不覺慟倒山坡之上,也哭起來了,懷裏兜的落花撒了一地。
黛玉正自傷感,忽聽山坡那邊也有悲聲,嚇到了:“人人都笑我癡,難道還有一個癡的不成?”轉過坡來一看,卻是寶玉,頓時又氣又恨,啐道:“我道是誰,原來是這個狠心短命的……”說到“短命”二字,將口掩住,轉身便走。
這裏有兩個小看點很令人感動,一則清楚寫出二人原是一般癡心,真正同道中人;二是那黛玉也真真是體貼,心裏這般生著寶玉的氣,受了這樣天大委屈,這要是一般女子,看到冤家送到眼前來,必定不依不饒,恨不得撲上去抓過來罵幾聲打幾下才罷。可林黛玉隻說得一聲“狠心短命”,再也不忍說下去,怕不吉利,傷了寶玉。幾多深情?
她這說了半截話就走,寶玉急壞了,知道自己得罪林妹妹了,卻不知道什麽時候什麽地方得罪的。但也素知黛玉性情,正在氣頭上,問著她必定不會理睬,越問越問不出個緣故來,得想個法子讓她站下,慢慢才得解說明白,於是急中生智,趕上去說:“你且站住。我知道你不理我,我隻說一句話,從今撂開手。”於是賭咒發誓,遂說出那番“早知今日,何必當初”的理論來。
“當初姑娘來了,那不是我陪著頑笑?憑我心愛的,姑娘要,就拿去;我愛吃的,聽見姑娘也愛吃,連忙幹幹淨淨收著等姑娘吃。一桌子吃飯,一床上睡覺。丫頭們想不到的,我怕姑娘生氣,我替丫頭們想到了。我心裏想著:姊妹們從小兒長大,親也罷,熱也罷,和氣到了兒,才見得比人好。庚辰側批:要緊語。如今誰承望姑娘人大心大,不把我放在眼睛裏,倒把外四路的什麽寶姐姐鳳姐姐的放在心坎兒上,倒把我三日不理四日不見的。我又沒個親兄弟親姊妹。雖然有兩個,你難道不知道是和我隔母的?我也和你似的獨出,隻怕同我的心一樣。誰知我是白操了這個心,弄的有冤無處訴!”說著不覺滴下眼淚來。
黛玉耳內聽了這話,眼內見了這形景,心內不覺灰了大半,也不覺滴下淚來,低頭不語。寶玉見他這般形景,遂又說道:“我也知道我如今不好了,但隻憑著怎麽不好,萬不敢在妹妹跟前有錯處。便有一二分錯處,你倒是或教導我,戒我下次,或罵我兩句,打我兩下,我都不灰心。誰知你總不理我,叫我摸不著頭腦,少魂失魄,不知怎麽樣才好。就便死了,也是個屈死鬼,任憑高僧高道懺悔也不能超生,還得你申明了緣故,我才得托生呢!”
寶玉這番話細說源頭,從小時候的情份追憶,有進有退,誠心誠意。但是說得雖然懇切,卻仍然隻是重點分辯親疏遠近四個字,是對從前他那番“親不譖疏”理論的延伸,這讓黛玉雖然一時心安,終究是不放心的,因為這番話並沒有說到她心裏去。但是她又是那麽心疼寶玉,聽不得她“大清早起死呀活的,也不忌諱。”因此說“你說有呢就有,沒有就沒有,起什麽誓呢。”
兩個人剛剛地和好了,偏偏元春又賞賜了端午節的禮來,於是新的風波又起來了。
(二)
元妃的賞賜乃是一份一份用簽子寫了,標得清清楚楚:眾姑娘每人上等宮扇兩柄,紅麝香珠二串,唯獨寶玉同寶釵比別人多著鳳尾羅二端,芙蓉簟一領。
古時候宮裏賞賜最講究禮儀輕重的,這元妃賜禮可不同於尋常人家給壓歲錢,多一塊少一塊不相幹,那都是有著深厚用意的。元妃給迎探惜和黛玉的賞賜一樣,那是拿她當妹妹看;給寶玉和寶釵的賞賜一樣,那就是給弟弟和弟媳婦了。這裏麵幾乎就有賜婚的意思啊,隻是沒有說透。
可是說透不說透,黛玉心裏明鏡兒一樣,不能不在意不心酸。她心裏很明白,這是寶釵的娘薛姨媽同王夫人姐妹倆商量好的計策,再由王夫人和元春母女倆合計妥的計劃,人家關起門來全是親戚,自己可是孤苦伶仃投奔了來的,上無父母,下無兄弟,縱有滿腹心事,又能靠誰作主?
於是黛玉剛剛平息的怒氣更加倍點燃起來,見了寶玉,便又舊話重提說:“我沒這麽大福禁受,比不得寶姑娘,什麽金什麽玉的,我們不過是草木之人!”
這番話其實仍是激將法。她心中柔腸百轉,萬語千言,卻又不能明白問著寶玉,雖然寶玉對自己不錯,可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倘若元春指了寶釵與寶玉為妻,難不成他能抗旨拒婚的麽?況且寶玉已然把禮物收了,可是順水推舟之意?因此心裏七上八下,隻用言語試探,實指望寶玉給自己一句準話兒。誰知寶玉平日裏聰明,關鍵上糊塗,倒拿了一堆物事來讓自己挑,這不是刺自己的心麽?
寶玉隻得再次表白說:“我心裏的事也難對你說,日後自然明白。除了老太太、老爺、太太這三個人,第四個就是妹妹了。要有第五個人,我也說個誓。”
這時候已經提到“心裏的事”了,隻是“難對你說”,也難對看官說——既然未說,那黛玉怎麽知道?既便知道,怎敢確認?
那黛玉本來就是個多心的,你把話揉碎掰清了說出來,她還要再三掂量呢,何況寶玉是這樣囫圇的話語?更何況寶玉的話密,比得過娘娘的旨意大麽?更何況寶玉緊接著還要去看寶釵的香串,還要看得發了呆出了神,讓黛玉如何不氣?如何不傷心?
(三)
這宗事未了,隔一日,賈府上下三百來口,都往清虛觀打醮祈福去。也就是二十九回《癡情女情重愈斟情》,寶黛二人又大吵了一次。
這第三次別扭鬧得比較凶,為的是有個多事的張道士,在老祖宗賈母麵前賣好兒,竟給寶玉提起親來,黛玉怎麽可能不氣?人人都有幫忙拉纖的,我可孤苦伶仃的怎麽辦?又見寶玉特地藏起金麒麟來,越發難過——滿園子盛傳金玉姻緣,寶釵有個金鎖不算,現在又出來個湘雲的金麒麟,寶玉這不是存心給自己添堵嗎?
因此寶玉來訪時,黛玉脫口便說:“我也知道白認得了我,那裏像人家有什麽配的上呢。”——這裏的“人家”,已經不隻是寶釵,還有湘雲在內了。
那寶玉也是使性子,看黛玉每每傷心嘔氣,自覺都是“金玉”二字惹的事,那我砸了這玉不就完了?遂有了第二次天崩地裂的砸玉。
這可把眾人嚇壞了,命根子呀,是寶玉的命根子,也是眾人的命。這倘若砸壞了,寶玉怎麽樣不知道,眾人的小命兒可都不保了。那些老婆子下人們生恐被連累,趕緊回了賈母。賈母急的抱怨說:“我這老冤家是那世裏的孽障,偏生遇見了這麽兩個不省事的小冤家,沒有一天不叫我操心。真是俗語說的,‘不是冤家不聚頭’。”
這話傳入寶林二人耳內,都參禪的一般,低頭細嚼此話中滋味:“不是冤家不聚頭”。我們兩個明明要好,偏三番五次地傷心,弄得越是要親近,反倒越生疏了。原來,正是前世冤家,今生聚頭!
這時候我們再來細細體會黛玉的心,就會發現她其實特別可憐。三番五次同寶玉拌嘴,弄得寶玉難過,自己更傷心,其實都隻為萬縷情絲如青絲,牢牢係在寶玉身上,生生死死,心心念念,都隻是為了寶玉一個人。可是寶玉雖然對她也體貼,隻是太泛情,不光對黛玉好,對各個姐姐妹妹也都不錯。這讓黛玉心裏很不踏實,沒有安全感。她從小父母雙亡,寄人籬下,孤身一人借住在賈府,舉世間最親近最信任的人就是寶玉,如果寶玉心思不同她一樣,心裏還有另一個人,將來不能對她有個交代,那黛玉隻好死掉了,不可能另嫁第二個人的。
因為存了這番心事,黛玉的每天就像在油鍋裏煎炸一樣,翻過來翻過去,哪裏還禁得元春來插一杠子?偏偏寶玉雖然軟語溫存,百般遷就,可是今天賭咒發誓,明天嘻皮笑臉,好聽的話說了一車子,就是說不到黛玉心裏去。
於是黛玉隻得今天耍耍小性子,明天鬧鬧小脾氣,逼得寶玉來表白,表白一次不到位,表白兩次不窩心,就三次吵完四次吵,要的不過是吵過之後寶玉會說得更多。所以這番心思可謂九曲回腸,用心良苦,這就叫作“不是冤家不聚頭”!
這裏有一大段寶黛二人的心理活動,作者一向慣用史筆,此處卻偏偏深入內心,直接做主觀表白了:
“原來那寶玉自幼生成有一種下流癡病,況從幼時和黛玉耳鬢廝磨,心情相對;及如今稍明時事,又看了那些邪書僻傳,凡遠親近友之家所見的那些閨英闈秀,皆未有稍及林黛玉者,所以早存了一段心事,隻不好說出來,故每每或喜或怒,變盡法子暗中試探。那林黛玉偏生也是個有些癡病的,也每用假情試探。因你也將真心真意瞞了起來,隻用假意,我也將真心真意瞞了起來,隻用假意,如此兩假相逢,終有一真。其間瑣瑣碎碎,難保不有口角之爭。即如此刻,寶玉的心內想的是:‘別人不知我的心,還有可恕,難道你就不想我的心裏眼裏隻有你!你不能為我煩惱,反來以這話奚落堵我。可見我心裏一時一刻白有你,你竟心裏沒我。’心裏這意思,隻是口裏說不出來。
那林黛玉心裏想著:‘你心裏自然有我,雖有金玉相對之說,你豈是重這邪說不重我的?我便時常提金玉,你隻管了然自若無聞的,方見得是待我重,而毫無此心了。如何我隻一提金玉的事,你就著急,可知你心裏時時有金玉,見我一提,你又怕我多心,故意著急,安心哄我。’
看來兩個人原本是一個心,但都多生了枝葉,反弄成兩個心了。那寶玉心中又想著:‘我不管怎麽樣都好,隻要你隨意,我便立刻因你死了也情願。你知也罷,不知也罷,隻由我的心,可見你方和我近,不和我遠。’那林黛玉心裏又想著:‘你隻管你,你好我自好,你何必為我而自失。殊不知你失我自失。可見是你不叫我近你,有意叫我遠你了。’如此看來,卻都是求近之心,反弄成疏遠之。如此之話,皆他二人素習所存私心,也難備述。”
回目說《癡情女情重愈斟情》,的確是把個“情”字掂來倒去掰開嚼碎了,也清楚地說明了寶黛的情感轉換。
第五回開篇曾說二人從前“情和意順,略無參商”,這裏則說“耳鬢廝磨,心情相對”,再次肯定第一階段的和諧;但是第五回說自寶釵來後,黛玉“有些悒鬱不忿之意”,寶玉卻是“並無親疏遠近之別”,隻是與黛玉更加熟慣些罷了;這裏則說“凡遠親近友之家所見的那些閨英闈秀,皆未有稍及林黛玉者。”這所有“閨英闈秀”中,自然也包括了寶釵,因此這時候的寶玉可再不是沒有親疏遠近之別,而是已經進入第三階段,心中認定黛玉一人了。
“早存了一段心事,隻不好說出來”,正與前麵他向黛玉表白“我心裏的事也難對你說”相映,但是讀者卻已經盡然明白他二人的心事了——此時的寶黛之間情苗已茁,“兩個人原本是一個心”了,隻為嫌隙不斷,不能自明,所以才“反弄成兩個心”,“都是求近之心,反弄成疏遠之意”,這與第五回說的“不虞之際,求全之毀”大相徑庭,可謂是二人的一貫心思與行徑了
好在,他們有可敬可愛的老祖母道破天機——“不是冤家不聚頭”,讓兩人參禪一般細細咀嚼,“人居兩地,情發一心。”已經再明白沒有了。
賈母的這番話特別值得回味:“幾時我閉了這眼,斷了這口氣,憑著這兩個冤家鬧上天去,我眼不見心不煩,也就罷了。”
在賈母心中,二玉是必定在一塊兒的,直到自己閉眼咽氣,這兩個歡喜冤家還會一起吵吵鬧鬧地過日子,不曾分開。此時寶黛即便年齡小,訂親也不過兩三年的事,賈母身子還旺健,不至於詛咒自己三兩年都活不過,自然是認定二人必將終老此生的。所以才會說了句“不是冤家不聚頭”,這無異於“三生石畔舊精魂”的一個通俗詮釋,怎不讓這對木石前盟的知己震動有所思?
隻是,直到這時候,兩個人之間卻還仍沒有把話點破說通,仍然是各抱心思。
直到第三十二回《訴肺腑心迷活寶玉》,寶黛間終於有了明明白白的一次“談情說愛”,也是最重要的第四次表白。寶玉一句“你放心”,讓兩人的情感徹底升華,再無嫌隙,成了真正生死同心的情侶!
至此,寶玉才完全說中了她的心事回應了她的心,兩個人終於湊成一個心了。
而寶黛的愛情也再次升華,進入第四階段:心心相印,情比金堅!
(一)
第二十九回《享福人福深還禱福》,說的是元妃做好事,賈母率領一眾女眷往清虛觀打醮祈福,這“享福人”指的既可以是賈母,也可以是元妃,或者是榮寧二府坐享富貴之人。
打醮,不但可以逛廟隨喜,還可以熱熱鬧鬧看幾出戲。酬神看戲,是自古就有的傳統。
早自氏族社會時,人類已經開始有了信仰活動,並且有了專門從事通神的巫覡。《說文》中解釋:“覡,能齋肅事神明也。在男曰覡,在女曰巫。”這證明早期從事通神活動的既有男也有女,而且巫在覡前,可見地位之尊。巫的最早產生可能是母係氏族就開始了的。
巫覡能通鬼神,可以請神附體。《漢書禮樂》說:“大祝,迎神於廟門,奏嘉至,猶有降神之樂也。”降神後巫即成為神的代言,所以深受敬重。而巫風盛行,帶動了歌舞的發展,這是戲的雛型,從一開始就與祭神活動分不開。
在春秋戰國時期,巫風發展鼎盛,《禮記》中說魯大夫季氏之祭,日以繼夜,連祭司都倦怠了。此時的祝巫之職皆由士大夫擔作,屈原做《九歌》,即為祝巫活動的描述。其中湘君和湘夫人、大司命和少司命互有問答,這已經有了戲劇的意味。
巫覡的表演單純是為了酬神,延展到民間,則催生了一種新的表演職業,謂之“優”。通常認為,以樂舞為主的稱倡優,以戲謔為主的稱俳優,但也並不明確。
漢代時,優伶的表演也常混雜於“百戲”中,在兩漢時通稱“角抵戲”。最盛大的表演也都往往與酬神活動有關,比如《後漢書》記載:“皇帝於平樂觀下起大壇,上建十二層五彩華蓋,高十丈,壇東北有小壇,重建九層華蓋,高九丈,列騎兵騎士數萬人……”可見戲台之闊大輝煌。而建築地點,則在平樂觀下。
所以,戲台的誕生,是和廟觀緊密相親的。
到了魏晉時期,印度佛教中土傳播鼎盛,寺院滿地,僧尼以百萬計,每有迎神祭祀,必然同時邀請百戲伶人參與寺院活動,招徠民眾。因此各廟宇的戲台也越蓋越高,而戲目的演出已經不隻是為了酬神,更是為了娛人了。
直到今天,各名寺道觀中還常常同時搭建戲台,這就是一種仿古傳承。比如山西保存的古戲台,幾乎全部為“神廟戲台”。我家小區樓下的大唐西市,建在唐朝西市遺址之上,武則天賞賜太平公主的養生池的舊址前,也是一麵搭佛堂,一麵建戲台,斜支出去又是一座財神廟。
所以自古以來,酬神與看戲就是密不可分的。而賈府打醮的神前拈戲,也就帶了某種神秘的色彩。
打醮,在百度上的解釋是“道士設壇為人做法事,求福禳災的一種法事活動”。
賈母是為了給元妃求福才來觀中打醮的,拈的三出戲自然有代表著賈府命運的意味,這與寶玉生日宴上,群釵占花名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二)
這裏賈母與眾人上了樓,在正麵樓上歸坐。鳳姐等占了東樓。眾丫頭等在西樓,輪流伺候。賈珍一時來回:“神前拈了戲,頭一本《白蛇記》。”賈母問:“《白蛇記》是什麽故事?”賈珍道:“是漢高祖斬蛇方起首的故事。第二本是《滿床笏》。”賈母笑道:“這倒是第二本上也罷了。神佛要這樣,也隻得罷了。”又問第三本,賈珍道:“第三本是《南柯夢》。”賈母聽了便不言語。賈珍退了下來,至外邊預備著申表、焚錢糧、開戲,不在話下。
這裏的三本戲,很明顯說的是賈府興敗的三步曲。
頭一本《白蛇記》是作者誤寫,其實應為《斬白蛇》。典出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說的是秦朝末年,亭長劉邦押送人去驪山修皇陵,途中人跑了大半。劉邦想這樣子就算到了驪山也是死罪,幹脆就把其餘人也都放了。其中有十幾個願意跟著,走到豐西澤的時候,有大蛇擋路,劉邦拔劍斬之。結果有個老太太說:這蛇是白帝之子,如今卻被赤帝之子殺了。於是劉邦知道自己有天命,君權神授,遂聚眾起義,最終成就大業。
元代白樸將這故事編成了雜劇,就叫《漢高祖斬白蛇》,又叫《漢高祖澤中斬白蛇》,簡稱《斬白蛇》。曹家興家於從龍入關,書中雖未實寫,但是從焦大的故事,也可以看出榮寧二公乃是從武興家,在戰場上一路殺過來的,出身貧賤,並非詩書傳家。《斬白蛇》等於提醒賈家從前的困頓,雖然勞苦功高,畢竟是叛秦附漢,所以賈母聽了並不覺得喜悅,“這倒是第二本上也罷了。”
第二本《滿床笏》,是明清時宜壽宜考的著名吉慶戲目。說的是唐代老令公郭子儀過壽,七子八婿皆為顯宦,拜壽時,上朝用的笏擺了滿床榻。
此時的賈府如日中天,世襲將軍之職,賈赦賈政賈珍賈璉連賈蓉都俱有職銜在身,來觀中打個醮都有各侯府前來送禮隨喜,說是“滿床笏”亦不為過。
但是第三本《南柯夢》卻大不吉利,寫淳於棼院中有大槐樹,樹下有螞蟻窩。一日棼酒醉,夢入槐安國,被招為附馬,後作南柯太守,建功立業,廣受愛戴。公主死後,棼被召還宮中,封為左相,一時奢極淫欲,終被敵黨陷害,削官被貶。醒來卻發現種種繁華寥落,隻是一夢,遂頓悟出家。
這《南柯夢》與前麵元妃點戲提到的《邯鄲夢》立意相同,也都出自湯顯祖《玉茗堂四夢》(另外兩出為《牡丹亭》、《紫釵記》),顯然是富貴榮華轉眼皆空,隻不過南柯一夢而,因此賈母就不做聲了。
《紅樓夢》中有大量與戲曲相關的情節,每一次都語帶雙關,戲外有戲。
元妃點的四出戲“乃通部書之大過節大關鍵”不必說了,另外如第二十二回《聽曲文寶玉悟禪機》,是寶玉的第一次“覺悟”,觸機就是“山門”中的一段《寄生草》曲詞引發的;
又如《西廂記妙詞通戲語牡丹亭妙曲警芳心》,戲目直接就入了回目;而林黛玉兩次偶念《西廂記》曲詞,一次是“每日家情思睡昏昏”,被寶玉聽見了頓覺心蕩神迷;又一次是行酒令用了“紗窗也沒有紅娘報”,換來寶釵一頓道理;
形容寧國府之俗鄙熱鬧,則一律是《大鬧天宮》等弋陽腔;形容賈母之見識過人,便讓她單點一出《惠明下書》;
賈敬生日,鳳姐看過秦可卿後,竟然說出“現在唱的這出《雙官誥》唱完了,再唱這兩出(《還魂》與《彈詞》)也就是時候了”的讖語。
本回清虛觀打醮,神前拈了三出戲,自然更加不可小覷。“神佛要這樣,也隻得罷了。”
寶黛情感的試探期
(一)
前麵說過,寶黛二人在進入大觀園前,爭吵也罷,和睦也罷,情感糾葛一直停留在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的小兒女小夥伴關係上,爭吵的核心是誰跟誰更好更近的豆粒小事;但是自從二十三回共讀《西廂》,一再地借戲詞調情、鬧別扭、和好,兩個人之間的吵架鬥嘴便再不是小時候那般簡單,而充滿了打情罵俏的意味,進入到情感的第三階段——戀愛的感覺了。
在這個階段裏,黛玉對寶玉的感情已經升華到了愛情,卻不能肯定寶玉的心意,而且對金玉良姻的命題也就格外憂心忡忡。因此,她一而再再而三地找寶玉吵架,生悶氣,為的是再三驗證他的心,從二十七到二十九回,兩人愈吵愈烈,百轉千回,正如第二十九回的回目所說:《癡情女情重愈斟情》。
為了像吟詩一樣斟酌推敲這份感情,整個第三階段裏,寶黛二人的主要情感交流方式就是:黛玉一味傷心猜疑,寶玉不住勸慰表白。
非常重要且明確的表白就有四次。其中黛玉的第二次葬花、哭訴《葬花吟》,是寶黛情感的一個小高潮,也是一次重要表白。
起因是為了閉門羹。黛玉明明看見寶釵進了怡紅院,自己隨後來時,丫鬟卻不給開門,說“都睡下了”,還說是“寶二爺吩咐的”,這讓黛玉怎不氣極?正沒主意,忽聽一陣笑語聲自內傳來。黛玉忙避過一旁,院門開處,寶釵出來了,寶玉、襲人一群人送了出來。
寶釵能進去,我卻不能進去?這分明是厚此薄彼,拿自己當外人嘛。黛玉此時心中當真油煎一般,自己傷得七葷八素,五味雜陳,卻還要先顧著寶玉的麵子,怕當著眾人問責傷了寶玉。眼巴巴看著寶釵去了,寶玉等進去關了門,方轉過身來,猶望著門灑淚駐望,也顧不得蒼苔露冷,花徑風寒,獨立牆角花陰之下,悲悲戚戚嗚咽起來。
這一段寫得特別傷感,簡直是黛玉平生最大一次委屈,因此整整哭了一夜,紫鵑等也不來問她。
次日黛玉葬花寄情,寫出一篇驚世駭俗的《葬花詞》來。那寶玉本是黛玉的真知己,不但同黛玉一般憐花心腸,因為兜著花瓣才會來到埋香塚,而且最能體貼黛玉詩中意味。所以黛玉的詩,一定要寶玉來聽;黛玉的淚,一定要寶玉領會。每一句話都落在他心上,聽了,懂了,癡了,痛了,一邊點頭感歎,一邊淚下如雨,不覺慟倒山坡之上,也哭起來了,懷裏兜的落花撒了一地。
黛玉正自傷感,忽聽山坡那邊也有悲聲,嚇到了:“人人都笑我癡,難道還有一個癡的不成?”轉過坡來一看,卻是寶玉,頓時又氣又恨,啐道:“我道是誰,原來是這個狠心短命的……”說到“短命”二字,將口掩住,轉身便走。
這裏有兩個小看點很令人感動,一則清楚寫出二人原是一般癡心,真正同道中人;二是那黛玉也真真是體貼,心裏這般生著寶玉的氣,受了這樣天大委屈,這要是一般女子,看到冤家送到眼前來,必定不依不饒,恨不得撲上去抓過來罵幾聲打幾下才罷。可林黛玉隻說得一聲“狠心短命”,再也不忍說下去,怕不吉利,傷了寶玉。幾多深情?
她這說了半截話就走,寶玉急壞了,知道自己得罪林妹妹了,卻不知道什麽時候什麽地方得罪的。但也素知黛玉性情,正在氣頭上,問著她必定不會理睬,越問越問不出個緣故來,得想個法子讓她站下,慢慢才得解說明白,於是急中生智,趕上去說:“你且站住。我知道你不理我,我隻說一句話,從今撂開手。”於是賭咒發誓,遂說出那番“早知今日,何必當初”的理論來。
“當初姑娘來了,那不是我陪著頑笑?憑我心愛的,姑娘要,就拿去;我愛吃的,聽見姑娘也愛吃,連忙幹幹淨淨收著等姑娘吃。一桌子吃飯,一床上睡覺。丫頭們想不到的,我怕姑娘生氣,我替丫頭們想到了。我心裏想著:姊妹們從小兒長大,親也罷,熱也罷,和氣到了兒,才見得比人好。庚辰側批:要緊語。如今誰承望姑娘人大心大,不把我放在眼睛裏,倒把外四路的什麽寶姐姐鳳姐姐的放在心坎兒上,倒把我三日不理四日不見的。我又沒個親兄弟親姊妹。雖然有兩個,你難道不知道是和我隔母的?我也和你似的獨出,隻怕同我的心一樣。誰知我是白操了這個心,弄的有冤無處訴!”說著不覺滴下眼淚來。
黛玉耳內聽了這話,眼內見了這形景,心內不覺灰了大半,也不覺滴下淚來,低頭不語。寶玉見他這般形景,遂又說道:“我也知道我如今不好了,但隻憑著怎麽不好,萬不敢在妹妹跟前有錯處。便有一二分錯處,你倒是或教導我,戒我下次,或罵我兩句,打我兩下,我都不灰心。誰知你總不理我,叫我摸不著頭腦,少魂失魄,不知怎麽樣才好。就便死了,也是個屈死鬼,任憑高僧高道懺悔也不能超生,還得你申明了緣故,我才得托生呢!”
寶玉這番話細說源頭,從小時候的情份追憶,有進有退,誠心誠意。但是說得雖然懇切,卻仍然隻是重點分辯親疏遠近四個字,是對從前他那番“親不譖疏”理論的延伸,這讓黛玉雖然一時心安,終究是不放心的,因為這番話並沒有說到她心裏去。但是她又是那麽心疼寶玉,聽不得她“大清早起死呀活的,也不忌諱。”因此說“你說有呢就有,沒有就沒有,起什麽誓呢。”
兩個人剛剛地和好了,偏偏元春又賞賜了端午節的禮來,於是新的風波又起來了。
(二)
元妃的賞賜乃是一份一份用簽子寫了,標得清清楚楚:眾姑娘每人上等宮扇兩柄,紅麝香珠二串,唯獨寶玉同寶釵比別人多著鳳尾羅二端,芙蓉簟一領。
古時候宮裏賞賜最講究禮儀輕重的,這元妃賜禮可不同於尋常人家給壓歲錢,多一塊少一塊不相幹,那都是有著深厚用意的。元妃給迎探惜和黛玉的賞賜一樣,那是拿她當妹妹看;給寶玉和寶釵的賞賜一樣,那就是給弟弟和弟媳婦了。這裏麵幾乎就有賜婚的意思啊,隻是沒有說透。
可是說透不說透,黛玉心裏明鏡兒一樣,不能不在意不心酸。她心裏很明白,這是寶釵的娘薛姨媽同王夫人姐妹倆商量好的計策,再由王夫人和元春母女倆合計妥的計劃,人家關起門來全是親戚,自己可是孤苦伶仃投奔了來的,上無父母,下無兄弟,縱有滿腹心事,又能靠誰作主?
於是黛玉剛剛平息的怒氣更加倍點燃起來,見了寶玉,便又舊話重提說:“我沒這麽大福禁受,比不得寶姑娘,什麽金什麽玉的,我們不過是草木之人!”
這番話其實仍是激將法。她心中柔腸百轉,萬語千言,卻又不能明白問著寶玉,雖然寶玉對自己不錯,可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倘若元春指了寶釵與寶玉為妻,難不成他能抗旨拒婚的麽?況且寶玉已然把禮物收了,可是順水推舟之意?因此心裏七上八下,隻用言語試探,實指望寶玉給自己一句準話兒。誰知寶玉平日裏聰明,關鍵上糊塗,倒拿了一堆物事來讓自己挑,這不是刺自己的心麽?
寶玉隻得再次表白說:“我心裏的事也難對你說,日後自然明白。除了老太太、老爺、太太這三個人,第四個就是妹妹了。要有第五個人,我也說個誓。”
這時候已經提到“心裏的事”了,隻是“難對你說”,也難對看官說——既然未說,那黛玉怎麽知道?既便知道,怎敢確認?
那黛玉本來就是個多心的,你把話揉碎掰清了說出來,她還要再三掂量呢,何況寶玉是這樣囫圇的話語?更何況寶玉的話密,比得過娘娘的旨意大麽?更何況寶玉緊接著還要去看寶釵的香串,還要看得發了呆出了神,讓黛玉如何不氣?如何不傷心?
(三)
這宗事未了,隔一日,賈府上下三百來口,都往清虛觀打醮祈福去。也就是二十九回《癡情女情重愈斟情》,寶黛二人又大吵了一次。
這第三次別扭鬧得比較凶,為的是有個多事的張道士,在老祖宗賈母麵前賣好兒,竟給寶玉提起親來,黛玉怎麽可能不氣?人人都有幫忙拉纖的,我可孤苦伶仃的怎麽辦?又見寶玉特地藏起金麒麟來,越發難過——滿園子盛傳金玉姻緣,寶釵有個金鎖不算,現在又出來個湘雲的金麒麟,寶玉這不是存心給自己添堵嗎?
因此寶玉來訪時,黛玉脫口便說:“我也知道白認得了我,那裏像人家有什麽配的上呢。”——這裏的“人家”,已經不隻是寶釵,還有湘雲在內了。
那寶玉也是使性子,看黛玉每每傷心嘔氣,自覺都是“金玉”二字惹的事,那我砸了這玉不就完了?遂有了第二次天崩地裂的砸玉。
這可把眾人嚇壞了,命根子呀,是寶玉的命根子,也是眾人的命。這倘若砸壞了,寶玉怎麽樣不知道,眾人的小命兒可都不保了。那些老婆子下人們生恐被連累,趕緊回了賈母。賈母急的抱怨說:“我這老冤家是那世裏的孽障,偏生遇見了這麽兩個不省事的小冤家,沒有一天不叫我操心。真是俗語說的,‘不是冤家不聚頭’。”
這話傳入寶林二人耳內,都參禪的一般,低頭細嚼此話中滋味:“不是冤家不聚頭”。我們兩個明明要好,偏三番五次地傷心,弄得越是要親近,反倒越生疏了。原來,正是前世冤家,今生聚頭!
這時候我們再來細細體會黛玉的心,就會發現她其實特別可憐。三番五次同寶玉拌嘴,弄得寶玉難過,自己更傷心,其實都隻為萬縷情絲如青絲,牢牢係在寶玉身上,生生死死,心心念念,都隻是為了寶玉一個人。可是寶玉雖然對她也體貼,隻是太泛情,不光對黛玉好,對各個姐姐妹妹也都不錯。這讓黛玉心裏很不踏實,沒有安全感。她從小父母雙亡,寄人籬下,孤身一人借住在賈府,舉世間最親近最信任的人就是寶玉,如果寶玉心思不同她一樣,心裏還有另一個人,將來不能對她有個交代,那黛玉隻好死掉了,不可能另嫁第二個人的。
因為存了這番心事,黛玉的每天就像在油鍋裏煎炸一樣,翻過來翻過去,哪裏還禁得元春來插一杠子?偏偏寶玉雖然軟語溫存,百般遷就,可是今天賭咒發誓,明天嘻皮笑臉,好聽的話說了一車子,就是說不到黛玉心裏去。
於是黛玉隻得今天耍耍小性子,明天鬧鬧小脾氣,逼得寶玉來表白,表白一次不到位,表白兩次不窩心,就三次吵完四次吵,要的不過是吵過之後寶玉會說得更多。所以這番心思可謂九曲回腸,用心良苦,這就叫作“不是冤家不聚頭”!
這裏有一大段寶黛二人的心理活動,作者一向慣用史筆,此處卻偏偏深入內心,直接做主觀表白了:
“原來那寶玉自幼生成有一種下流癡病,況從幼時和黛玉耳鬢廝磨,心情相對;及如今稍明時事,又看了那些邪書僻傳,凡遠親近友之家所見的那些閨英闈秀,皆未有稍及林黛玉者,所以早存了一段心事,隻不好說出來,故每每或喜或怒,變盡法子暗中試探。那林黛玉偏生也是個有些癡病的,也每用假情試探。因你也將真心真意瞞了起來,隻用假意,我也將真心真意瞞了起來,隻用假意,如此兩假相逢,終有一真。其間瑣瑣碎碎,難保不有口角之爭。即如此刻,寶玉的心內想的是:‘別人不知我的心,還有可恕,難道你就不想我的心裏眼裏隻有你!你不能為我煩惱,反來以這話奚落堵我。可見我心裏一時一刻白有你,你竟心裏沒我。’心裏這意思,隻是口裏說不出來。
那林黛玉心裏想著:‘你心裏自然有我,雖有金玉相對之說,你豈是重這邪說不重我的?我便時常提金玉,你隻管了然自若無聞的,方見得是待我重,而毫無此心了。如何我隻一提金玉的事,你就著急,可知你心裏時時有金玉,見我一提,你又怕我多心,故意著急,安心哄我。’
看來兩個人原本是一個心,但都多生了枝葉,反弄成兩個心了。那寶玉心中又想著:‘我不管怎麽樣都好,隻要你隨意,我便立刻因你死了也情願。你知也罷,不知也罷,隻由我的心,可見你方和我近,不和我遠。’那林黛玉心裏又想著:‘你隻管你,你好我自好,你何必為我而自失。殊不知你失我自失。可見是你不叫我近你,有意叫我遠你了。’如此看來,卻都是求近之心,反弄成疏遠之。如此之話,皆他二人素習所存私心,也難備述。”
回目說《癡情女情重愈斟情》,的確是把個“情”字掂來倒去掰開嚼碎了,也清楚地說明了寶黛的情感轉換。
第五回開篇曾說二人從前“情和意順,略無參商”,這裏則說“耳鬢廝磨,心情相對”,再次肯定第一階段的和諧;但是第五回說自寶釵來後,黛玉“有些悒鬱不忿之意”,寶玉卻是“並無親疏遠近之別”,隻是與黛玉更加熟慣些罷了;這裏則說“凡遠親近友之家所見的那些閨英闈秀,皆未有稍及林黛玉者。”這所有“閨英闈秀”中,自然也包括了寶釵,因此這時候的寶玉可再不是沒有親疏遠近之別,而是已經進入第三階段,心中認定黛玉一人了。
“早存了一段心事,隻不好說出來”,正與前麵他向黛玉表白“我心裏的事也難對你說”相映,但是讀者卻已經盡然明白他二人的心事了——此時的寶黛之間情苗已茁,“兩個人原本是一個心”了,隻為嫌隙不斷,不能自明,所以才“反弄成兩個心”,“都是求近之心,反弄成疏遠之意”,這與第五回說的“不虞之際,求全之毀”大相徑庭,可謂是二人的一貫心思與行徑了
好在,他們有可敬可愛的老祖母道破天機——“不是冤家不聚頭”,讓兩人參禪一般細細咀嚼,“人居兩地,情發一心。”已經再明白沒有了。
賈母的這番話特別值得回味:“幾時我閉了這眼,斷了這口氣,憑著這兩個冤家鬧上天去,我眼不見心不煩,也就罷了。”
在賈母心中,二玉是必定在一塊兒的,直到自己閉眼咽氣,這兩個歡喜冤家還會一起吵吵鬧鬧地過日子,不曾分開。此時寶黛即便年齡小,訂親也不過兩三年的事,賈母身子還旺健,不至於詛咒自己三兩年都活不過,自然是認定二人必將終老此生的。所以才會說了句“不是冤家不聚頭”,這無異於“三生石畔舊精魂”的一個通俗詮釋,怎不讓這對木石前盟的知己震動有所思?
隻是,直到這時候,兩個人之間卻還仍沒有把話點破說通,仍然是各抱心思。
直到第三十二回《訴肺腑心迷活寶玉》,寶黛間終於有了明明白白的一次“談情說愛”,也是最重要的第四次表白。寶玉一句“你放心”,讓兩人的情感徹底升華,再無嫌隙,成了真正生死同心的情侶!
至此,寶玉才完全說中了她的心事回應了她的心,兩個人終於湊成一個心了。
而寶黛的愛情也再次升華,進入第四階段:心心相印,情比金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