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回 西廂記妙詞通戲語 牡丹亭豔曲警芳心
西嶺雪一回一回解紅樓 作者:西嶺雪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寶黛試情的第一道分水嶺
在前八十回裏,寶黛的情感有四個發展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黛玉初進賈府而寶釵還未來之前。兩人是耳鬢廝磨,親密友愛,正如第五回開篇所說:“日則同行同坐,夜則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順,略無參商。”隻不過“既熟慣,則更覺親密,既親密,則不免一時有求全之毀,不虞之隙。”
第二階段,寶釵不比黛玉孤身投靠,她可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而是拖家攜眷帶著她的金鎖以及“金玉姻緣”的大命題旗幟高張地住進了賈府來,林黛玉深深地覺得受到了威脅,大為憂戚,這才淚流不斷,把吃醋當主食、把猜疑當佐料的。
此時的寶玉還隻是個懵懂孩童,雖然對黛玉遠較諸人親密,卻隻是欣賞憐惜,並沒有別的想法,“視姊妹兄弟皆出一意,並無親疏遠近之別”,便在遊太虛做春夢時,見了秦可卿,也把她看成是寶釵、黛玉的結合體。
第八回《比通靈金鶯微露意》是寶黛釵的第一次鬥法,這回裏寶玉和寶釵互換了金鎖片、通靈玉來看,鶯兒又點破上麵的字“是一對兒”,這些話顯然被剛剛走來的黛玉聽見了,從此就時時刻刻放在心上。連開玩笑時也會對寶玉說:“你有玉,人家就有金來配你;人家有‘冷香’,你就沒有‘暖香’去配?”
但到這時候也仍然停留在小孩子口角的階段,湘雲來時住在黛玉房裏,為拿戲子比黛玉的事鬧了別扭,寶玉賭氣寫偈子,黛玉看見了,立刻忘了昨天吵嘴的事,拿著字帖兒去與湘雲、寶釵同看,再一同來找寶玉,辯得他啞口無言,打消執念。
四個人的表現,到此都還是一派天真,無關愛情。即便黛玉小心眼兒,一會兒生湘雲的氣,一會兒吃寶釵的醋,都還是出自天然,“我為的是我的心。”
而寶玉勸黛玉的話,也隻停留在小孩子間“誰跟誰關係更鐵”的把戲上:“你這麽個明白人,難道連‘親不間疏,先不僭後’也不知道?我雖糊塗,卻明白這兩句話。頭一件,咱們是姑舅姊妹,寶姐姐是兩姨姊妹,論親戚,他比你疏。第二件,你先來,咱們兩個一桌吃,一床睡,長的這麽大了,他是才來的,豈有個為他疏你的?”
姑舅姊妹也好,兩姨姊妹也好,都是姊妹,不是情人。元春命寶玉同諸芳一起遷入大觀園時,寶玉問黛玉想住哪裏,黛玉說瀟湘館,寶玉拍手笑道:“正和我的主意一樣,我也要叫你住這裏呢。我就住怡紅院,咱們兩個又近,又都清幽。”
這時候大家都在賈母房中,寶玉不避嫌疑地說“咱倆最近”,可見心底無私。直到住進大觀園,寶黛兩個一同葬花、看《西廂》,這才情竇初開,心意纏綿,並且會說出“傾國傾城貌,多愁多病身”這樣意味深長的玩笑來,已經跡近調情了。
因此,從寶釵進府,到遷入大觀園這段時間,是寶黛愛情的第二階段。
第二十三回《西廂記妙詞通戲語牡丹亭豔曲警芳心》是寶黛進入大觀園的第一場重頭戲,一次盛大的演出,是兩人愛情故事的正式開啟。
書中說寶玉讀書之際,忽然一陣風來,那桃花片片吹落,滿書滿地皆是。寶玉要抖將下來,又怕腳步踐踏了,躊躕一回,遂兜了花瓣來至池邊,抖於水中。那花瓣浮浮蕩蕩,竟自去了,正是“花落水流紅,閑愁萬種。”
這一段描寫極美,極柔豔,極見寶玉之性情體貼。寶玉之體貼,不僅僅是對釵黛晴襲,而是對天下女兒;不僅是對天下女兒,而是對世間萬物,一草一木,是見了飛鳥也感歎,對著遊魚也知己的。這才是天地毓秀鍾靈的一個真正情種。
書中說他怕抖花落地被腳步踐踏了,而後文黛玉《葬花吟》中正有“忍踏落花來複去”之語,黛玉才是寶玉的真知己,是靈犀相通誌同道合的靈魂伴侶!
更難得的是,黛玉不僅僅和寶玉同出此心,更比寶玉棋高一招。寶玉的惜花隻是觸景生情,是偶然興起,一時之念;而黛玉的惜花則早已是身體力行,由來已久,不僅有想法,更加有計劃,有行動,有步驟的,是年複一年早就這樣做了的。可見兩人是真正靈魂相契的知己。
在靈魂上的絕對共融之後,作者又借著《西廂記妙詞通戲語》,將二人的情感窗戶紙猛地戳破,瞬間提升。
寶玉的一句“我就是個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傾國傾城貌”,將兩小無猜的兄妹情,霎時間移形換影,錯位成了情投意合的才子佳人。這句話,顯然自比張生,而將黛玉做鶯鶯,借戲中人物喻示二人關係是情侶。
雖然這未必是寶玉的本心,卻絕對是潛意識,因此黛玉大怒起來,又羞又惱,指著寶玉道:“你這該死的胡說!好好的把這淫詞豔曲弄了來,還學了這些混話來欺負我。我告訴舅舅舅母去。”
雖然發作得這樣嚴重,但是她的心裏一定是又驚又喜的,因此寶玉隨便說了幾句討好的話兒,她便笑了出來,且也用戲詞兒“銀樣鑞槍頭”來反諷寶玉。這一接招,分明就是應了,落實了寶玉是張生的身份。
從此之後,寶黛的愛情故事正式開始了。
然而《紅樓夢》不比一般風月小說,寶黛情也不比尋常才子佳人故事,不能春機乍動,一瀉千裏,須要有身份,要矜持婉轉。所以此處兩人春情初露端倪,便被襲人打斷,說“那邊大老爺身上不好,姑娘們都過去請安,老太太叫打發你去呢。”就此叫走了寶玉。
黛玉是客身,遵循授受不親之禮,不便見賈赦;同時又在此居住已久,不必再走過場行“請安”“謝問”之禮,所以不用過去。正與寶玉聊得親熱,忽然分開,又聽說迎探惜等諸姐妹也都不在房,便有些悶悶的。於是此處便又補了小戲子們習唱《牡丹亭》的一段餘韻,讓她為了幾句“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傷感起來,心動神搖,如醉如癡。
這是杜麗娘思春的名典,而黛玉此時之情,正是春心已動,恰如風吹皺一池春水,所有的敏感多情都被攪動起來了,從此後幽怨婉約,再不僅僅是為了與寶玉間的“不虞之隙求全之毀”,而是實實在在的男女相思,患得患失了。
故而庚辰眉批雲:“情小姐故以情小姐詞曲警之,恰極當極!”
黛玉與《西廂記》
《西廂記》是林黛玉的愛情啟蒙讀本,在書中所起的作用可謂大矣。
而她所以能接觸《西廂》,正是由於有情人賈寶玉的推薦。
第二十三回《西廂記妙詞通戲語 牡丹亭豔曲警芳心》,群芳遷入大觀園後,寶玉過了幾天開心日子,忽然不如意起來,青春躁動症發作,百般無聊。於是茗煙就去書坊裏,買了大堆傳奇角本送來與他開心。
果然寶玉如獲至寶,其中尤為喜歡《會真記》(即《西廂記》),特地拿到園中細玩。正值黛玉前來葬花,問他讀的什麽書?寶玉起先藏之不迭,說“不過是《中庸》《大學》。”及至黛玉追問,便又笑道:“好妹妹,若論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別告訴別人去。真真這是好書!你要看了,連飯也不想吃呢。”——寶黛二人是精神上的知己,有著共同的審美追求,所以他並不怕黛玉知道他看這些雜書,並且還主動向黛玉推薦,篤定黛玉會喜歡。
果然那“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書來瞧,從頭看去,越看越愛看,不到一頓飯工夫,將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覺詞藻警人,餘香滿口。雖看完了書,卻隻管出神,心內還默默記誦。”
這段文字,也可以說是作者本人對《西廂記》曲詞的賞評讚譽。“詞藻警人,餘香滿口”,以這八個字來評價,可謂美矣。
但是說這本書是打開寶黛情書的寶鑰,還不僅僅因為他們花下共讀,更是因為他們借著書中人物、故事、戲詞,捅破了兩人間朦朦朧朧的那層窗戶紙,把兩小無猜的友情向豆蔻花開的愛情邁進了一大步。
這層窗戶紙,當然還是寶玉主動捅破的,他向黛玉笑道:“我就是個‘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傾國傾城貌’。”自比張生,而將黛玉喻崔鶯鶯。
黛玉名門閨秀,麵對寶玉的第一次情愛示意,又驚又羞,又惱又怕,這是少女很本能的表現。隻見她“豎起兩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兩隻似睜非睜的眼,微腮帶怒,薄麵含嗔,指寶玉道:‘你這該死的胡說!好好的把這淫詞豔曲弄了來,還學了這些混話來欺負我。我告訴舅舅舅母去。’”
口裏說得這樣嚴重,但其實她的心裏是喜歡的,隻是自己也不知道該怎麽處理。所以當寶玉說出一番傻話來告饒,什麽“掉在池子裏教個癩頭黿吞了去”,又什麽“往你墳上替你馱一輩子的碑去”,黛玉立刻就笑了,還借了句戲詞兒說:“一般也唬的這個調兒,還隻管胡說。呸,原來是‘苗而不秀,是個銀樣鑞槍頭’。”
這一下,就更加寫明兩人本是同道中人,看同一本書——《西廂》,做同一件事——葬花,所以說,共讀西廂一段,是寶黛愛情路上的一座重要裏程碑。
“多愁多病身”與“銀樣蠟槍頭”是寶黛二人第一次讀西廂並借戲詞調笑,這之後,明裏暗裏,書中又提及《西廂記》故事及人物十數次,對情節起到直接推動作用的也有六七處之多。
比如第二十六回《蜂腰橋設言傳心事瀟湘館春困發幽情》,寶玉來瀟湘館時,正值黛玉剛剛午睡醒來,在床上一邊伸懶腰,一邊幽幽長歎:“每日家情思睡昏昏。”——這一句,仍是《西廂記》裏崔鶯鶯的詞兒。
寶玉聽了,自然心癢癢的,於是看到紫鵑很解情趣地去倒茶時,就忍不住也借了張生的戲詞說道:“好丫頭!‘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鴛帳,怎舍得叫你疊被鋪床!’”
現代讀者看了字麵挺雅,便常常忽略了這句話的嚴重性,也不明白黛玉為什麽那麽易怒。但事實上,這句戲詞確實很過分,原是張生衝著鶯鶯小姐的丫鬟紅娘說的,寶玉用在這裏,意思是說等將來娶了黛玉為妻,自然連紫鵑也一塊娶了作妾——這種占便宜的話,擱在今天也是明明白白的調戲,怨不得黛玉大怒。而且回思自己剛也說了句戲詞,分明情思迤逗,有思春之意,這才被寶玉抓住把柄,占了便宜,真是又羞又怒,因此便哭了,且“一麵哭著,一麵下床來往外就走”——因寶玉說了那樣過分的話,黛玉是再也不能呆在床上了。
不過黛玉怒雖怒,心裏卻很認可寶玉把她比作崔鶯鶯,甚至自己也常常拿鶯鶯自比。
第三十五回《白玉釧親嚐蓮葉羹黃金鶯巧結梅花絡》開篇,林黛玉站在花陰下,遠遠看著眾人一隊隊往怡紅院去了,便又感慨起沒有父母的苦楚來。回來瀟湘館時,看見地下竹影參差,苔痕濃淡,聯想起=到《西廂記》中“幽僻處可有人行,點蒼苔白露泠泠”二句,暗暗歎道:“雙文,雙文,誠為命薄人矣。然你雖命薄,尚有孀母弱弟。今日林黛玉之命薄,一並連孀母弱弟俱無。古人雲‘佳人命薄’,然我又非佳人,何命薄勝於雙文哉!”
“雙文”乃是崔鶯鶯的字,這裏黛玉已經承認了自己是崔鶯鶯,且認為自己比鶯鶯更加命薄。
其實,戲中的鶯鶯不僅比戲外的黛玉有福,更比黛玉大膽,敢於讓紅娘相助,抱了枕頭去與張生私會相約——這樣的事,黛玉是決然做不出的。可是她這時候已經與寶玉互訴肺腑,題帕明誌,認定了要跟寶玉在一起。想要在一起,就必須做出選擇,哪怕委曲求全,也要用力一搏。
於是,就接連有了後文第四十、第四十二回的轉變。
第四十回《史太君兩宴大觀園 金鴛鴦三宣牙牌令》中,行酒令輪到黛玉時,黛玉接連念了兩句《牡丹亭》、《西廂記》的詞:“良辰美景奈何天”,和“紗窗也沒有紅娘報。”別人聽了都不理論,寶釵卻暗暗將她看了兩眼。
於是第四十二回《蘅蕪君蘭言解疑癖 瀟湘子雅謔補餘音》中,寶釵就私下找了黛玉來“審問”,並教訓了一套大道理。
喜歡黛玉的人往往因此覺得寶釵虛偽,自己明明什麽都讀過,卻道貌岸然地教訓黛玉。但這真是錯怪了寶釵,因為她說的“道理”是沒有錯的,閨中小姐的確是不作興看這些淫詞豔曲的,這就像今天的中學生,雖然什麽都懂了,但是父母仍會禁止孩子看黃色書刊影視,這並不是裝模作樣。
《西廂記》曲詞雖雅,故事卻是走的“私相授受、後園幽會”一路,曾在清朝幾度被禁,雖然戲台上仍有演出,但常常隻是幾個章節,是“刪節本”的折子戲,比如元宵家宴上賈母點的《惠明下書》、《聽琴》兩出,就都是《西廂記》不同劇種中的兩出。
而且,就像俗話說的:“寧為人知,勿為人見。”園子裏的姑娘都知道《西廂記》是一回事,公開在家宴上談論背誦,甚至把戲詞當詩詞就是另一回事兒了。所以黛玉也自我反省“失於檢點”,“羞得滿臉飛紅,滿口央告”,“心下暗伏,隻有答應‘是’的一字”……
這之後,黛玉對寶釵俯首傾心,見誠以待,《西廂記》不僅樹起了寶黛愛情的裏程碑,也標誌了釵黛友情的轉捩點。
連寶玉也覺得奇怪,在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紅梅 脂粉香娃割腥啖膻》中,特地向黛玉詢問:“我雖看了《西廂記》,也曾有明白的幾句,說了取笑,你曾惱過。如今想來,竟有一句不解,我念出來你講講我聽。”
黛玉問他是哪句,寶玉笑道:“那《鬧簡》上有一句說得最好,‘是幾時孟光接了梁鴻案?’這句最妙。‘孟光接了梁鴻案’這五個字,不過是現成的典,難為他這‘是幾時’三個虛字問的有趣。是幾時接了?你說說我聽聽。”
這是兩人又一次借《西廂》對話,黛玉因說了行酒令、送燕窩等事,寶玉笑道:“我說呢,正納悶‘是幾時孟光接了梁鴻案?’,原來是從‘小孩兒家口沒遮攔’就接了案了。”
接著黛玉因說起寶琴,又歎起自己沒有姐妹的苦來,流下淚來,寶玉勸時,黛玉道:“近來我隻覺心酸,眼淚卻象比舊年少了些的。心裏隻管酸痛,眼淚卻不多。”
——唉,黛玉果然命薄,縱肯委曲,豈能求全?
故事到了這裏,仍然還有餘韻,第五十一回《薛小妹新編懷古詩 胡庸醫亂用虎狼藥》中,再次提到了《西廂記》,卻不是由寶黛提起,而正是賈母曾暗示提親的薛寶琴。
寶琴在懷古詩第九首《蒲東寺懷古》中寫道:
“小紅骨賤最身輕,私掖偷攜強撮成。
雖被夫人時吊起,已經勾引彼同行。”
寶釵看了,自然又一貫道地批駁說:“前八首都是史鑒上有據的;後二首卻無考,我們也不大懂得,不如另作兩首為是。”
黛玉此前聽從寶釵教訓,此時卻借了寶琴之事連忙攔勸說:“這寶姐姐也忒膠柱鼓瑟,矯揉造作了。這兩首雖於史鑒上無考,咱們雖不曾看這些外傳,不知底裏,難道咱們連兩本戲也沒有見過不成?那三歲孩子也知道,何況咱們?”
連最保守拘謹的李宮裁也說:“如今這兩首雖無考,凡說書唱戲,甚至於求的簽上皆有注批,老小男女,俗語口頭,人人皆知皆說的。況且又並不是看了《西廂》《牡丹》的詞曲,怕看了邪書。這竟無妨,隻管留著。”
——可見詩社裏人人都是知道這段故事的,甚或可能都偷偷讀過這些書,隻是未必如黛玉那般癡迷讚賞,熟極而流罷了。
黛玉與《牡丹亭》
《紅樓夢》中多次提到戲曲,出現次數最頻的就是《西廂記》和《牡丹亭》。《西廂記》的作用似乎重在言情,而《牡丹亭》的任務則在暗示人物。
元妃省親時,點了四部戲,壓軸之作就是《離魂》,脂批說:“《牡丹亭》中,伏黛玉之死。”
可憐這時候的林黛玉還沒看過幾出戲,也沒讀過戲本子,自己的悲劇命運倒已經早被暗伏在戲中了。
但也著實合理,那杜麗娘本是古今第一情小姐,用來形容“情情”林黛玉,正是貼切。
《牡丹亭》的故事廣為流傳,說的是太守小姐杜麗娘遊園思春,歸來後竟得一夢。在夢中,她邂逅了俊俏書生柳夢梅,並與其雲雨纏綿,醒來後戀戀不忘,致患相思,一病而歿。
故事到這裏本來是個悲劇,所幸兩人的“夢幻情緣”得到了花神與判官的相助,花神護其肉身不朽,而判官則許其靈魂幽遊。柳夢梅於太湖石下拾得了幅美人圖,一見傾心,日夜呼喚,竟真將畫中人叫了出來,於是柳杜之間又演出了一場“人鬼情緣”。
再後來就是常規的大團圓結局了,柳夢梅開棺,杜麗娘還魂,二人結為夫妻。起初杜太守不信這些生死之談,還將柳生囚禁,恰值狀元放榜,柳夢梅高中榜首。這段情孽奇案一直鬧到皇帝座前,終得禦口賜婚,皆大歡喜。
《離魂》在昆曲演唱本中又叫《鬧殤》,說的是杜麗娘臨終前拜了爹娘,又囑咐丫鬟春香,叫把自己葬在梅花樹下,自繪的畫像埋在太湖石底。戲中有一段《集賢賓》,唱道:
“海天悠、問冰蟾何處湧?玉杵秋空,憑誰竊藥把嫦娥奉?甚西風,吹夢無蹤!人去難逢,須不是神挑鬼弄。在眉峰,心坎裏別是一般疼痛。”
這口吻形容,與黛玉可謂如出一轍。脂批說《離魂》“伏黛玉之死”,顯然說這林黛玉同杜麗娘的命運有相似之處,都是為相思而死,而且是病死。但卻不能生搬硬套地因此就把全本《牡丹亭》故事放在林黛玉身上,因為黛玉不可能死而複生,寶玉也不可能中了狀元再得皇上賜婚。
同理,元春所點的另外三部戲,也都各伏一事:《豪宴》伏賈家之敗,《乞巧》伏元妃之死,《仙緣》伏甄寶玉送玉。但是所伏各事,也都隻在這一出戲的某一點上真實鍥合,而不能將整部戲照搬到書中人物身上。
黛玉對《牡丹亭》的第一次了解是在第二十三回,和寶玉共讀《西廂》本是黛玉生平快事,偏偏寶玉被人叫走,黛玉回轉途中即聽見了梨香院十二個小戲子演唱《牡丹亭》——
“隻是林黛玉素習不大喜看戲文,便不留心,隻管往前走。偶然兩句吹到耳內,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林黛玉聽了,倒也十分感慨纏綿,便止住步側耳細聽,又聽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聽了這兩句,不覺點頭自歎,心下自思道:原來戲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隻知看戲,未必能領略這其中的趣味。想畢,又後悔不該胡想,耽誤了聽曲子。又側耳時,隻聽唱道:‘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聽了這兩句,不覺心動神搖。又聽道‘你在幽閨自憐’等句,亦發如醉如癡,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塊山子石上,細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個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見古人詩中有‘水流花謝兩無情’之句,再又有詞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之句,又兼方才所見《西廂記》中‘花落水流紅,閑愁萬種’之句,都一時想起來,湊聚在一處。仔細忖度,不覺心痛神癡,眼中落淚。”
庚辰本有眉批“情小姐故以情小姐詞曲警之,恰極當極!己卯冬。”
這時候,戲裏戲外的兩位情小姐第一次相會了。這幾句戲文對黛玉的打動可謂深矣,以至於後來行酒令時,黛玉脫口而出念了句“良辰美景奈何天”。
當然,還有一個可能是黛玉在讀過《西廂記》後,一發不可收拾,聽到這《牡丹亭》的戲中亦有好文章,過後遂向寶玉討了本子來看。
這幾處,《西廂》與《牡丹》都是並在一起提的,就連《薛小妹新編懷古詩》中,也是兩戲連寫,第九首《蒲東寺懷古》取自《西廂記》;第十首《梅花觀懷古》則指《牡丹亭》:
“不在梅邊在柳邊,個中誰拾畫嬋娟。
團圓莫憶春香到,一別西風又一年。”
因為這詩中有一句“不在梅邊在柳邊”,後人便以為這首是說寶琴,並猜測她未能如婚約所訂嫁與梅翰林之子為妻,而是跟了姓柳的人家比如柳湘蓮。
然而事實上,這句詩根本就是出自《牡丹亭》,是杜麗娘臨死前自畫像題詩,原詩作:
“近者分明似儼然,遠觀自在若飛仙。
他年得傍蟾宮客,不在梅邊在柳邊。”
可見,書中照搬原詩,隻是為了點明出處。既然我們早已知道杜麗娘就是林黛玉,那麽這首詩又怎麽可能是寫寶琴的命運呢?
除了這幾處之外,在描寫寶黛感情大轉折的第三十二回,庚辰本於本回前也曾引錄一首湯顯祖的詩:
“無情無盡卻情多,情到無多得盡麽?
解到多情情盡處,月中無樹影無波。”
這三首詩,一首來自戲中人物,一首來自戲劇作者,一首卻來自戲外觀眾、書裏人物,卻留給我們這些戲外、書外的看官們解不盡的謎題,並且打了三百年的悶葫蘆,至今打不破。
而更可歎的是,《牡丹亭》中有皇上為麗娘賜婚,《紅樓夢》裏,卻是元妃點戲伏黛玉之死,賞賜端午節禮時,還特地使寶玉同寶釵等分,而將黛玉降了一等。
戲如人生,可惜人生,竟不如戲!
在前八十回裏,寶黛的情感有四個發展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黛玉初進賈府而寶釵還未來之前。兩人是耳鬢廝磨,親密友愛,正如第五回開篇所說:“日則同行同坐,夜則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順,略無參商。”隻不過“既熟慣,則更覺親密,既親密,則不免一時有求全之毀,不虞之隙。”
第二階段,寶釵不比黛玉孤身投靠,她可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而是拖家攜眷帶著她的金鎖以及“金玉姻緣”的大命題旗幟高張地住進了賈府來,林黛玉深深地覺得受到了威脅,大為憂戚,這才淚流不斷,把吃醋當主食、把猜疑當佐料的。
此時的寶玉還隻是個懵懂孩童,雖然對黛玉遠較諸人親密,卻隻是欣賞憐惜,並沒有別的想法,“視姊妹兄弟皆出一意,並無親疏遠近之別”,便在遊太虛做春夢時,見了秦可卿,也把她看成是寶釵、黛玉的結合體。
第八回《比通靈金鶯微露意》是寶黛釵的第一次鬥法,這回裏寶玉和寶釵互換了金鎖片、通靈玉來看,鶯兒又點破上麵的字“是一對兒”,這些話顯然被剛剛走來的黛玉聽見了,從此就時時刻刻放在心上。連開玩笑時也會對寶玉說:“你有玉,人家就有金來配你;人家有‘冷香’,你就沒有‘暖香’去配?”
但到這時候也仍然停留在小孩子口角的階段,湘雲來時住在黛玉房裏,為拿戲子比黛玉的事鬧了別扭,寶玉賭氣寫偈子,黛玉看見了,立刻忘了昨天吵嘴的事,拿著字帖兒去與湘雲、寶釵同看,再一同來找寶玉,辯得他啞口無言,打消執念。
四個人的表現,到此都還是一派天真,無關愛情。即便黛玉小心眼兒,一會兒生湘雲的氣,一會兒吃寶釵的醋,都還是出自天然,“我為的是我的心。”
而寶玉勸黛玉的話,也隻停留在小孩子間“誰跟誰關係更鐵”的把戲上:“你這麽個明白人,難道連‘親不間疏,先不僭後’也不知道?我雖糊塗,卻明白這兩句話。頭一件,咱們是姑舅姊妹,寶姐姐是兩姨姊妹,論親戚,他比你疏。第二件,你先來,咱們兩個一桌吃,一床睡,長的這麽大了,他是才來的,豈有個為他疏你的?”
姑舅姊妹也好,兩姨姊妹也好,都是姊妹,不是情人。元春命寶玉同諸芳一起遷入大觀園時,寶玉問黛玉想住哪裏,黛玉說瀟湘館,寶玉拍手笑道:“正和我的主意一樣,我也要叫你住這裏呢。我就住怡紅院,咱們兩個又近,又都清幽。”
這時候大家都在賈母房中,寶玉不避嫌疑地說“咱倆最近”,可見心底無私。直到住進大觀園,寶黛兩個一同葬花、看《西廂》,這才情竇初開,心意纏綿,並且會說出“傾國傾城貌,多愁多病身”這樣意味深長的玩笑來,已經跡近調情了。
因此,從寶釵進府,到遷入大觀園這段時間,是寶黛愛情的第二階段。
第二十三回《西廂記妙詞通戲語牡丹亭豔曲警芳心》是寶黛進入大觀園的第一場重頭戲,一次盛大的演出,是兩人愛情故事的正式開啟。
書中說寶玉讀書之際,忽然一陣風來,那桃花片片吹落,滿書滿地皆是。寶玉要抖將下來,又怕腳步踐踏了,躊躕一回,遂兜了花瓣來至池邊,抖於水中。那花瓣浮浮蕩蕩,竟自去了,正是“花落水流紅,閑愁萬種。”
這一段描寫極美,極柔豔,極見寶玉之性情體貼。寶玉之體貼,不僅僅是對釵黛晴襲,而是對天下女兒;不僅是對天下女兒,而是對世間萬物,一草一木,是見了飛鳥也感歎,對著遊魚也知己的。這才是天地毓秀鍾靈的一個真正情種。
書中說他怕抖花落地被腳步踐踏了,而後文黛玉《葬花吟》中正有“忍踏落花來複去”之語,黛玉才是寶玉的真知己,是靈犀相通誌同道合的靈魂伴侶!
更難得的是,黛玉不僅僅和寶玉同出此心,更比寶玉棋高一招。寶玉的惜花隻是觸景生情,是偶然興起,一時之念;而黛玉的惜花則早已是身體力行,由來已久,不僅有想法,更加有計劃,有行動,有步驟的,是年複一年早就這樣做了的。可見兩人是真正靈魂相契的知己。
在靈魂上的絕對共融之後,作者又借著《西廂記妙詞通戲語》,將二人的情感窗戶紙猛地戳破,瞬間提升。
寶玉的一句“我就是個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傾國傾城貌”,將兩小無猜的兄妹情,霎時間移形換影,錯位成了情投意合的才子佳人。這句話,顯然自比張生,而將黛玉做鶯鶯,借戲中人物喻示二人關係是情侶。
雖然這未必是寶玉的本心,卻絕對是潛意識,因此黛玉大怒起來,又羞又惱,指著寶玉道:“你這該死的胡說!好好的把這淫詞豔曲弄了來,還學了這些混話來欺負我。我告訴舅舅舅母去。”
雖然發作得這樣嚴重,但是她的心裏一定是又驚又喜的,因此寶玉隨便說了幾句討好的話兒,她便笑了出來,且也用戲詞兒“銀樣鑞槍頭”來反諷寶玉。這一接招,分明就是應了,落實了寶玉是張生的身份。
從此之後,寶黛的愛情故事正式開始了。
然而《紅樓夢》不比一般風月小說,寶黛情也不比尋常才子佳人故事,不能春機乍動,一瀉千裏,須要有身份,要矜持婉轉。所以此處兩人春情初露端倪,便被襲人打斷,說“那邊大老爺身上不好,姑娘們都過去請安,老太太叫打發你去呢。”就此叫走了寶玉。
黛玉是客身,遵循授受不親之禮,不便見賈赦;同時又在此居住已久,不必再走過場行“請安”“謝問”之禮,所以不用過去。正與寶玉聊得親熱,忽然分開,又聽說迎探惜等諸姐妹也都不在房,便有些悶悶的。於是此處便又補了小戲子們習唱《牡丹亭》的一段餘韻,讓她為了幾句“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傷感起來,心動神搖,如醉如癡。
這是杜麗娘思春的名典,而黛玉此時之情,正是春心已動,恰如風吹皺一池春水,所有的敏感多情都被攪動起來了,從此後幽怨婉約,再不僅僅是為了與寶玉間的“不虞之隙求全之毀”,而是實實在在的男女相思,患得患失了。
故而庚辰眉批雲:“情小姐故以情小姐詞曲警之,恰極當極!”
黛玉與《西廂記》
《西廂記》是林黛玉的愛情啟蒙讀本,在書中所起的作用可謂大矣。
而她所以能接觸《西廂》,正是由於有情人賈寶玉的推薦。
第二十三回《西廂記妙詞通戲語 牡丹亭豔曲警芳心》,群芳遷入大觀園後,寶玉過了幾天開心日子,忽然不如意起來,青春躁動症發作,百般無聊。於是茗煙就去書坊裏,買了大堆傳奇角本送來與他開心。
果然寶玉如獲至寶,其中尤為喜歡《會真記》(即《西廂記》),特地拿到園中細玩。正值黛玉前來葬花,問他讀的什麽書?寶玉起先藏之不迭,說“不過是《中庸》《大學》。”及至黛玉追問,便又笑道:“好妹妹,若論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別告訴別人去。真真這是好書!你要看了,連飯也不想吃呢。”——寶黛二人是精神上的知己,有著共同的審美追求,所以他並不怕黛玉知道他看這些雜書,並且還主動向黛玉推薦,篤定黛玉會喜歡。
果然那“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書來瞧,從頭看去,越看越愛看,不到一頓飯工夫,將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覺詞藻警人,餘香滿口。雖看完了書,卻隻管出神,心內還默默記誦。”
這段文字,也可以說是作者本人對《西廂記》曲詞的賞評讚譽。“詞藻警人,餘香滿口”,以這八個字來評價,可謂美矣。
但是說這本書是打開寶黛情書的寶鑰,還不僅僅因為他們花下共讀,更是因為他們借著書中人物、故事、戲詞,捅破了兩人間朦朦朧朧的那層窗戶紙,把兩小無猜的友情向豆蔻花開的愛情邁進了一大步。
這層窗戶紙,當然還是寶玉主動捅破的,他向黛玉笑道:“我就是個‘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傾國傾城貌’。”自比張生,而將黛玉喻崔鶯鶯。
黛玉名門閨秀,麵對寶玉的第一次情愛示意,又驚又羞,又惱又怕,這是少女很本能的表現。隻見她“豎起兩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兩隻似睜非睜的眼,微腮帶怒,薄麵含嗔,指寶玉道:‘你這該死的胡說!好好的把這淫詞豔曲弄了來,還學了這些混話來欺負我。我告訴舅舅舅母去。’”
口裏說得這樣嚴重,但其實她的心裏是喜歡的,隻是自己也不知道該怎麽處理。所以當寶玉說出一番傻話來告饒,什麽“掉在池子裏教個癩頭黿吞了去”,又什麽“往你墳上替你馱一輩子的碑去”,黛玉立刻就笑了,還借了句戲詞兒說:“一般也唬的這個調兒,還隻管胡說。呸,原來是‘苗而不秀,是個銀樣鑞槍頭’。”
這一下,就更加寫明兩人本是同道中人,看同一本書——《西廂》,做同一件事——葬花,所以說,共讀西廂一段,是寶黛愛情路上的一座重要裏程碑。
“多愁多病身”與“銀樣蠟槍頭”是寶黛二人第一次讀西廂並借戲詞調笑,這之後,明裏暗裏,書中又提及《西廂記》故事及人物十數次,對情節起到直接推動作用的也有六七處之多。
比如第二十六回《蜂腰橋設言傳心事瀟湘館春困發幽情》,寶玉來瀟湘館時,正值黛玉剛剛午睡醒來,在床上一邊伸懶腰,一邊幽幽長歎:“每日家情思睡昏昏。”——這一句,仍是《西廂記》裏崔鶯鶯的詞兒。
寶玉聽了,自然心癢癢的,於是看到紫鵑很解情趣地去倒茶時,就忍不住也借了張生的戲詞說道:“好丫頭!‘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鴛帳,怎舍得叫你疊被鋪床!’”
現代讀者看了字麵挺雅,便常常忽略了這句話的嚴重性,也不明白黛玉為什麽那麽易怒。但事實上,這句戲詞確實很過分,原是張生衝著鶯鶯小姐的丫鬟紅娘說的,寶玉用在這裏,意思是說等將來娶了黛玉為妻,自然連紫鵑也一塊娶了作妾——這種占便宜的話,擱在今天也是明明白白的調戲,怨不得黛玉大怒。而且回思自己剛也說了句戲詞,分明情思迤逗,有思春之意,這才被寶玉抓住把柄,占了便宜,真是又羞又怒,因此便哭了,且“一麵哭著,一麵下床來往外就走”——因寶玉說了那樣過分的話,黛玉是再也不能呆在床上了。
不過黛玉怒雖怒,心裏卻很認可寶玉把她比作崔鶯鶯,甚至自己也常常拿鶯鶯自比。
第三十五回《白玉釧親嚐蓮葉羹黃金鶯巧結梅花絡》開篇,林黛玉站在花陰下,遠遠看著眾人一隊隊往怡紅院去了,便又感慨起沒有父母的苦楚來。回來瀟湘館時,看見地下竹影參差,苔痕濃淡,聯想起=到《西廂記》中“幽僻處可有人行,點蒼苔白露泠泠”二句,暗暗歎道:“雙文,雙文,誠為命薄人矣。然你雖命薄,尚有孀母弱弟。今日林黛玉之命薄,一並連孀母弱弟俱無。古人雲‘佳人命薄’,然我又非佳人,何命薄勝於雙文哉!”
“雙文”乃是崔鶯鶯的字,這裏黛玉已經承認了自己是崔鶯鶯,且認為自己比鶯鶯更加命薄。
其實,戲中的鶯鶯不僅比戲外的黛玉有福,更比黛玉大膽,敢於讓紅娘相助,抱了枕頭去與張生私會相約——這樣的事,黛玉是決然做不出的。可是她這時候已經與寶玉互訴肺腑,題帕明誌,認定了要跟寶玉在一起。想要在一起,就必須做出選擇,哪怕委曲求全,也要用力一搏。
於是,就接連有了後文第四十、第四十二回的轉變。
第四十回《史太君兩宴大觀園 金鴛鴦三宣牙牌令》中,行酒令輪到黛玉時,黛玉接連念了兩句《牡丹亭》、《西廂記》的詞:“良辰美景奈何天”,和“紗窗也沒有紅娘報。”別人聽了都不理論,寶釵卻暗暗將她看了兩眼。
於是第四十二回《蘅蕪君蘭言解疑癖 瀟湘子雅謔補餘音》中,寶釵就私下找了黛玉來“審問”,並教訓了一套大道理。
喜歡黛玉的人往往因此覺得寶釵虛偽,自己明明什麽都讀過,卻道貌岸然地教訓黛玉。但這真是錯怪了寶釵,因為她說的“道理”是沒有錯的,閨中小姐的確是不作興看這些淫詞豔曲的,這就像今天的中學生,雖然什麽都懂了,但是父母仍會禁止孩子看黃色書刊影視,這並不是裝模作樣。
《西廂記》曲詞雖雅,故事卻是走的“私相授受、後園幽會”一路,曾在清朝幾度被禁,雖然戲台上仍有演出,但常常隻是幾個章節,是“刪節本”的折子戲,比如元宵家宴上賈母點的《惠明下書》、《聽琴》兩出,就都是《西廂記》不同劇種中的兩出。
而且,就像俗話說的:“寧為人知,勿為人見。”園子裏的姑娘都知道《西廂記》是一回事,公開在家宴上談論背誦,甚至把戲詞當詩詞就是另一回事兒了。所以黛玉也自我反省“失於檢點”,“羞得滿臉飛紅,滿口央告”,“心下暗伏,隻有答應‘是’的一字”……
這之後,黛玉對寶釵俯首傾心,見誠以待,《西廂記》不僅樹起了寶黛愛情的裏程碑,也標誌了釵黛友情的轉捩點。
連寶玉也覺得奇怪,在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紅梅 脂粉香娃割腥啖膻》中,特地向黛玉詢問:“我雖看了《西廂記》,也曾有明白的幾句,說了取笑,你曾惱過。如今想來,竟有一句不解,我念出來你講講我聽。”
黛玉問他是哪句,寶玉笑道:“那《鬧簡》上有一句說得最好,‘是幾時孟光接了梁鴻案?’這句最妙。‘孟光接了梁鴻案’這五個字,不過是現成的典,難為他這‘是幾時’三個虛字問的有趣。是幾時接了?你說說我聽聽。”
這是兩人又一次借《西廂》對話,黛玉因說了行酒令、送燕窩等事,寶玉笑道:“我說呢,正納悶‘是幾時孟光接了梁鴻案?’,原來是從‘小孩兒家口沒遮攔’就接了案了。”
接著黛玉因說起寶琴,又歎起自己沒有姐妹的苦來,流下淚來,寶玉勸時,黛玉道:“近來我隻覺心酸,眼淚卻象比舊年少了些的。心裏隻管酸痛,眼淚卻不多。”
——唉,黛玉果然命薄,縱肯委曲,豈能求全?
故事到了這裏,仍然還有餘韻,第五十一回《薛小妹新編懷古詩 胡庸醫亂用虎狼藥》中,再次提到了《西廂記》,卻不是由寶黛提起,而正是賈母曾暗示提親的薛寶琴。
寶琴在懷古詩第九首《蒲東寺懷古》中寫道:
“小紅骨賤最身輕,私掖偷攜強撮成。
雖被夫人時吊起,已經勾引彼同行。”
寶釵看了,自然又一貫道地批駁說:“前八首都是史鑒上有據的;後二首卻無考,我們也不大懂得,不如另作兩首為是。”
黛玉此前聽從寶釵教訓,此時卻借了寶琴之事連忙攔勸說:“這寶姐姐也忒膠柱鼓瑟,矯揉造作了。這兩首雖於史鑒上無考,咱們雖不曾看這些外傳,不知底裏,難道咱們連兩本戲也沒有見過不成?那三歲孩子也知道,何況咱們?”
連最保守拘謹的李宮裁也說:“如今這兩首雖無考,凡說書唱戲,甚至於求的簽上皆有注批,老小男女,俗語口頭,人人皆知皆說的。況且又並不是看了《西廂》《牡丹》的詞曲,怕看了邪書。這竟無妨,隻管留著。”
——可見詩社裏人人都是知道這段故事的,甚或可能都偷偷讀過這些書,隻是未必如黛玉那般癡迷讚賞,熟極而流罷了。
黛玉與《牡丹亭》
《紅樓夢》中多次提到戲曲,出現次數最頻的就是《西廂記》和《牡丹亭》。《西廂記》的作用似乎重在言情,而《牡丹亭》的任務則在暗示人物。
元妃省親時,點了四部戲,壓軸之作就是《離魂》,脂批說:“《牡丹亭》中,伏黛玉之死。”
可憐這時候的林黛玉還沒看過幾出戲,也沒讀過戲本子,自己的悲劇命運倒已經早被暗伏在戲中了。
但也著實合理,那杜麗娘本是古今第一情小姐,用來形容“情情”林黛玉,正是貼切。
《牡丹亭》的故事廣為流傳,說的是太守小姐杜麗娘遊園思春,歸來後竟得一夢。在夢中,她邂逅了俊俏書生柳夢梅,並與其雲雨纏綿,醒來後戀戀不忘,致患相思,一病而歿。
故事到這裏本來是個悲劇,所幸兩人的“夢幻情緣”得到了花神與判官的相助,花神護其肉身不朽,而判官則許其靈魂幽遊。柳夢梅於太湖石下拾得了幅美人圖,一見傾心,日夜呼喚,竟真將畫中人叫了出來,於是柳杜之間又演出了一場“人鬼情緣”。
再後來就是常規的大團圓結局了,柳夢梅開棺,杜麗娘還魂,二人結為夫妻。起初杜太守不信這些生死之談,還將柳生囚禁,恰值狀元放榜,柳夢梅高中榜首。這段情孽奇案一直鬧到皇帝座前,終得禦口賜婚,皆大歡喜。
《離魂》在昆曲演唱本中又叫《鬧殤》,說的是杜麗娘臨終前拜了爹娘,又囑咐丫鬟春香,叫把自己葬在梅花樹下,自繪的畫像埋在太湖石底。戲中有一段《集賢賓》,唱道:
“海天悠、問冰蟾何處湧?玉杵秋空,憑誰竊藥把嫦娥奉?甚西風,吹夢無蹤!人去難逢,須不是神挑鬼弄。在眉峰,心坎裏別是一般疼痛。”
這口吻形容,與黛玉可謂如出一轍。脂批說《離魂》“伏黛玉之死”,顯然說這林黛玉同杜麗娘的命運有相似之處,都是為相思而死,而且是病死。但卻不能生搬硬套地因此就把全本《牡丹亭》故事放在林黛玉身上,因為黛玉不可能死而複生,寶玉也不可能中了狀元再得皇上賜婚。
同理,元春所點的另外三部戲,也都各伏一事:《豪宴》伏賈家之敗,《乞巧》伏元妃之死,《仙緣》伏甄寶玉送玉。但是所伏各事,也都隻在這一出戲的某一點上真實鍥合,而不能將整部戲照搬到書中人物身上。
黛玉對《牡丹亭》的第一次了解是在第二十三回,和寶玉共讀《西廂》本是黛玉生平快事,偏偏寶玉被人叫走,黛玉回轉途中即聽見了梨香院十二個小戲子演唱《牡丹亭》——
“隻是林黛玉素習不大喜看戲文,便不留心,隻管往前走。偶然兩句吹到耳內,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林黛玉聽了,倒也十分感慨纏綿,便止住步側耳細聽,又聽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聽了這兩句,不覺點頭自歎,心下自思道:原來戲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隻知看戲,未必能領略這其中的趣味。想畢,又後悔不該胡想,耽誤了聽曲子。又側耳時,隻聽唱道:‘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聽了這兩句,不覺心動神搖。又聽道‘你在幽閨自憐’等句,亦發如醉如癡,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塊山子石上,細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個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見古人詩中有‘水流花謝兩無情’之句,再又有詞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之句,又兼方才所見《西廂記》中‘花落水流紅,閑愁萬種’之句,都一時想起來,湊聚在一處。仔細忖度,不覺心痛神癡,眼中落淚。”
庚辰本有眉批“情小姐故以情小姐詞曲警之,恰極當極!己卯冬。”
這時候,戲裏戲外的兩位情小姐第一次相會了。這幾句戲文對黛玉的打動可謂深矣,以至於後來行酒令時,黛玉脫口而出念了句“良辰美景奈何天”。
當然,還有一個可能是黛玉在讀過《西廂記》後,一發不可收拾,聽到這《牡丹亭》的戲中亦有好文章,過後遂向寶玉討了本子來看。
這幾處,《西廂》與《牡丹》都是並在一起提的,就連《薛小妹新編懷古詩》中,也是兩戲連寫,第九首《蒲東寺懷古》取自《西廂記》;第十首《梅花觀懷古》則指《牡丹亭》:
“不在梅邊在柳邊,個中誰拾畫嬋娟。
團圓莫憶春香到,一別西風又一年。”
因為這詩中有一句“不在梅邊在柳邊”,後人便以為這首是說寶琴,並猜測她未能如婚約所訂嫁與梅翰林之子為妻,而是跟了姓柳的人家比如柳湘蓮。
然而事實上,這句詩根本就是出自《牡丹亭》,是杜麗娘臨死前自畫像題詩,原詩作:
“近者分明似儼然,遠觀自在若飛仙。
他年得傍蟾宮客,不在梅邊在柳邊。”
可見,書中照搬原詩,隻是為了點明出處。既然我們早已知道杜麗娘就是林黛玉,那麽這首詩又怎麽可能是寫寶琴的命運呢?
除了這幾處之外,在描寫寶黛感情大轉折的第三十二回,庚辰本於本回前也曾引錄一首湯顯祖的詩:
“無情無盡卻情多,情到無多得盡麽?
解到多情情盡處,月中無樹影無波。”
這三首詩,一首來自戲中人物,一首來自戲劇作者,一首卻來自戲外觀眾、書裏人物,卻留給我們這些戲外、書外的看官們解不盡的謎題,並且打了三百年的悶葫蘆,至今打不破。
而更可歎的是,《牡丹亭》中有皇上為麗娘賜婚,《紅樓夢》裏,卻是元妃點戲伏黛玉之死,賞賜端午節禮時,還特地使寶玉同寶釵等分,而將黛玉降了一等。
戲如人生,可惜人生,竟不如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