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回 情切切良宵花解語 意綿綿靜日玉生香
西嶺雪一回一回解紅樓 作者:西嶺雪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襲人回娘家
《紅樓夢》中擅寫大小家宴,更擅於輕重對比。比如一次黃鍾大呂的元妃省親之後,會接上一段西皮流水的襲人省親,兩相對看,隆重的格外莊嚴,嫵媚的更覺風流。
襲人是寶玉身邊最親近的人,所以她每次回娘家,對寶玉來說都是大事。前八十回裏,襲人回娘家不隻一次,最濃墨重筆來寫的,有兩次。
第一次是在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語意綿綿靜日玉生香》,襲人的名字上了回目,且與黛玉相對,可見其重要。這一回正是第十七、十八回元妃省親的餘波,還在燈節下,所以寧國府會有戲文,而襲人的母親會回了賈母,來接襲人家去吃年茶。
“偏這日一早,襲人的母親又親來回過賈母,接襲人家去吃年茶,晚間才得回來。因此,寶玉隻和眾丫頭們擲骰子趕圍棋作戲。正在房內頑的沒興頭,忽見丫頭們來回說:‘東府珍大爺來請過去看戲、放花燈。’寶玉聽了,便命換衣裳。才要去時,忽又有賈妃賜出糖蒸酥酪來;寶玉想上次襲人喜吃此物,便命留與襲人了。自己回過賈母,過去看戲。”
這時候距“偷試雲雨情”不遠,寶玉和襲人還正在新婚燕爾之際,最是情濃意洽的時節。所以襲人隻不過回家半天,寶玉便覺得“頑得沒興頭”,看見一碗糖蒸酥酪,也要給襲人留著,纏綿柔情之至,不語可知。
接著寫他去寧國府看戲,因為不堪熱鬧太過,獨自往小書房閑逛,卻碰見茗煙正與寧府的一個小丫頭在偷歡,“行那警幻所訓之事”。
這句代名詞很是好玩,形容偷情有一百個說法,寶玉卻偏隻想到“警幻所訓之事”,這直接反應了他的潛意識,就是看見茗煙的作為,便聯想到自己夢遊太虛,包括在夢裏與夢醒後的情形。於是,很順理成章地,他想到了襲人,並主動向茗煙提出:“依我的主意,咱們竟找你花大姐姐去,瞧他在家作什麽呢。”——思路相當明顯,而他這時候對襲人的想念和愛慕都是極其真誠的,這也符合一個十二三歲初嚐禁果的少年心性。
後文詳細描寫了寶玉造訪花家的經過和情形:
“襲人拉著寶玉進去。寶玉見房中三五個女孩兒,見他進來,都低了頭,羞慚慚的。花自芳母子兩個百般怕寶玉冷,又讓他上炕,又忙另擺果桌,又忙倒好茶。襲人笑道:‘你們不用白忙,我自然知道。果子也不用擺,也不敢亂給東西吃。’一麵說,一麵將自己的坐褥拿了鋪在一個炕上,寶玉坐了;用自己的腳爐墊了腳,向荷包內取出兩個梅花香餅兒來,又將自己的手爐掀開焚上,仍蓋好,放與寶玉懷內;然後將自己的茶杯斟了茶,送與寶玉。彼時他母兄已是忙另齊齊整整擺上一桌子果品來。襲人見總無可吃之物,因笑道:‘既來了,沒有空去之理,好歹嚐一點兒,也是來我家一趟。’說著,便拈了幾個鬆子穰,吹去細皮,用手帕托著送與寶玉。”
前回元妃說:“田舍之家,雖齏鹽布帛,終能聚天倫之樂;今雖富貴已極,骨肉各方,然終無意趣!”這一回,就借著襲人回家團圓,得聚天倫之樂,來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了。正是“王子與庶民同樂”,各有風光。
尤其襲人的一連四個“自己的”,越發襯托出她與寶玉間不同尋常的關係,不僅是周到,更還是親昵。而對於探佚者來說,最有價值的還是在“總無可吃之物”後麵的一段夾批:
“補明寶玉自幼何等嬌貴,以此一句留與下部後數十回‘寒冬噎酸虀,雪夜圍破氈’等處對看,可為後生過分之戒。歎歎!”
後數十回中會有一段關於賈寶玉“寒冬噎酸虀,雪夜圍破氈”的描寫,這太重要了!那自然是在家敗後發生的事情,但那會是生活常態還是偶然遭遇呢?寶玉彼時又同誰在一起?
第一回裏甄士隱的《好了歌》注釋中,有一句“金滿箱,銀滿箱,展眼乞丐人皆謗。”甲戌本有側批:“甄玉、賈玉一幹人。”
——甄寶玉和賈寶玉竟然殊途同歸,後來雙雙做了乞丐?!
我們無法想象寶玉會長久並且有意識地乞討為生,所以我猜測那隻能是一種非常態情形,是在寶玉遭遇了某種不測後偶然經曆的一小段生活插曲,而且他正是在此情況下與甄寶玉終於麵對麵的,並埋下了後文“甄寶玉送玉”的伏筆。具體的情形在我的續書《寶玉傳》中會有詳細敘述,但續寫畢竟是再創作,不能與探佚混為一談,就不在這裏過多討論了。
這次襲人回娘家以及從娘家回來借機勸寶玉的種種餘波,承上起下地暗伏了三件事:
第一是借此“補出襲人幼時艱辛苦狀”(脂批語),完成襲人前傳,也讓花家人見識了寶襲二人間的“那般景況”,都心中有數且是“意外之喜”,再不提贖回襲人的話,隻安心等著她將來做姨娘了;
第二是襲人同寶玉約法三章,補出許多前文未寫之事以及寶玉素日陋習,諸如毀僧謗道、批評祿蠹、愛紅的毛病兒等等;
第三是寶玉和襲人的一番剖白,在襲人是說“你若果都依了,便拿八人轎也抬不出我去了”,在寶玉則是“你這裏長遠了,不怕沒八人轎你坐”。兩人的對話都相當露骨,點明了欲結白頭之意——隻可惜事與願違,“堪羨優伶有福,誰知公子無緣”,到了兒未能如願,但這是後話了。
紅樓夢是自傳嗎?
“《紅樓夢》為自傳小說,是曹雪芹根據自身及自家經曆而寫成,賈寶玉就是曹雪芹”——此種說法一直充斥市場,為大多讀者所接受。
其原因無外乎有二:
1、曹雪芹之祖曹寅曾為江寧織造,在任時曾將織造署修為康熙南巡之行宮,並親自接駕四次。脂批於第十六回開篇說:“借省親事寫南巡,出脫心中多少憶昔感今。”此一句是書中大關目,也直接引出了研究者以小說為自傳的說法,認為若不是曹雪芹親自經曆過這樣的盛況,很難揣寫出來。
2、《石頭記》邊寫邊批的特色,使我們同作者不自覺地有一個交流,時不時地從書中走出來,去想象一下作者生活的本貌,從而把作者與主人公混為一談。這與脂硯齋的批語中動不動“餘”一下不無關係。試舉一例:比如文中寫寶玉躲賈政一段,脂批雲:“餘初看之,不覺怒焉,蓋謂作者形容餘幼年往事,因思彼亦自寫其照,何獨餘哉?信筆書之,供諸大眾同一發笑”。
這就讓人覺得,似乎作者寫的事都有所本,故而脂硯齋在批注的時候,總是從中尋找熟悉的人情事故。
然而這同時也恰恰證明了,賈寶玉不是曹雪芹,因為連脂硯齋都一時錯覺他可能寫的是自己,後來又想明白其實可以是任何人。這不正說明雪芹作文,隻是在借鑒真實材料,而並未照本宣科嗎?
固然書中會有曹家的影子,很多人物會在原型上進行再塑造,然而古今小說,哪一部不是這樣誕生的呢?可以憑借這一點,就說小說是自傳嗎?
康熙爺六次南巡,其中在揚州和南京都是駐蹕曹家,由曹寅接駕四次,銀子錢花得堆山填海,這直接導致了曹家的破產。
書中趙嬤嬤說的“咱們賈府正在姑蘇揚州一帶監造海舫,修理海塘,隻預備接駕一次,把銀子都花的淌海水似的!”鳳姐跟嘴兒說:“我們王府也預備過一次。”正寫的是曹寅與李煦在揚州和南京輪流接駕的史實。
這些的確是曹家曆史上最榮耀也最悲痛的真實經曆。因此脂批說:“借省親事寫南巡,出脫心中多少憶昔感今。”
但同時,趙嬤嬤又說:“還有如今現在江南的甄家,好勢派!獨他家接駕四次。”虛陪一個“甄家”,正是要告訴讀者,書中有真有假,“真事隱”在“假語”後麵。表麵上寫的這個賈家以及賈寶玉的故事,不過是虛幌一槍,真正的故事脈絡則穿插在那個神龍見首不見尾的“甄家”故事中。
也就是說,《紅樓夢》主體是一部小說,但借用了很多真事,不過這並不代表所有的故事都取材真實,而是真假結合,將真事部分用甄家線索來講的。書中的“甄寶玉”很像“賈寶玉”,也就是說賈寶玉身上確實有很多特征經曆是借用了真實,但這絕不代表他就是“真寶玉”。如同鏡花水月,有相似,有不同,有真實,有杜撰,不可同日而語,更不能將寶玉看成是曹雪芹本人,把本書看成是曹家自傳。
曹雪芹其實並不能算曹寅的親孫子。曹寅生平隻得一子曹顒,曾繼承父銜,任織造之職。不多年,因病猝逝,康熙深憐曹家孤寡無依,眼看沒有後人繼承大業,遂下旨,命其侄曹頫過繼為子,成為曹家第三任織造。這便是曹雪芹的父親。也有種說法,曹雪芹為曹顒的遺腹子,但兩種說法都無據可考。
曹頫繼任時年紀尚小,經驗不足,其職實由舅舅李煦監管。但到了雍正繼位後,先是李煦以虧空庫帑之罪被查抄究辦,流放“打牲烏拉”,凍餓而死;接著曹寅的妹夫傅鼐(原是雍正做皇子時的侍從護衛),也於雍正四年五月被革職流放;然後是曹寅的長婿、平郡王訥爾蘇,是年七月被革去多羅郡王,在家圈禁;至於曹頫一家,自然亦未能逃脫抄家的命運,於雍正五年被革職枷號,雖不曾傷及性命,卻也“忽喇喇似大廈傾”,“樹倒猢猻散”了。
——上述四家,是否就是小說中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賈、王、史、薛”四大家族呢?
四家中,身份最顯貴的就要算訥爾蘇了。他是禮親王代善的五世孫,而代善則是努爾哈赤長子、皇太極之兄,世稱“大阿哥”,乃是曆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因此,訥爾蘇可算是真正的天潢貴胄,皇家血脈。
也正因為此,遂有人推測元妃的故事,即源於這位嫁給訥爾蘇的曹家大姑娘。
然而這裏有一個很簡單的推理:倘如平郡王妃即元春原型,那麽訥爾蘇豈不成了皇帝?這不是謀反麽?曹雪芹怎敢如此大膽?況且一個平郡王福晉的歸寧,也遠不如元妃省親那樣大的陣仗。曹雪芹尚不至於這樣誇大其辭,“撿顆芝麻當西瓜”吧?
而曹家曆史上既然沒有出現過一個像元妃這樣的人物,那麽元妃的塑造,便隻能是為小說虛擬了一個背景人物,同時又在她身上不自覺地寄托著某些曆史真實的影子。
在第十九回中,寶玉於小書房撞破茗煙好事後,脂硯齋有一段很長的批文:
“按此書中寫一寶玉,其寶玉之為人是我輩於書中見而知有此人,實未目曾親睹者。又寫寶玉之發言每每令人不解,寶玉之生性件件令人可笑,不獨不曾於世上親見這樣的人,即閱今古所有之小說奇傳中亦未見這樣的文字。於顰兒處更為甚。其囫圇不解之中實可解,可解之中又說不出理路,合目思之,卻如真見一寶玉真聞此言者,移至第二人萬不可,亦不成文字矣。餘閱《石頭記》中至奇至妙之文,全在寶玉顰兒至癡至呆囫圇不解之語中,其詩詞雅迷酒令奇衣奇食奇玩等類固他書中未能,然在此書中評之,猶為二著。”
接著襲人回家來,百般激將,寶玉遂說出“我不過是讚他好,正配生在這深堂大院裏,沒的我們這種濁物倒生在這裏。”脂硯齋雖又大發議論:
“此皆寶玉心中意中確實之念,非前勉強之詞,所以謂今古未有之一人耳。聽其囫圇不解之言,察其幽微感觸之心,審其癡妄委婉之意,皆今古未見之人,亦是今古未見之文字。說不得賢,說不得愚,說不得不肖,說不得善,說不得惡,說不得光明正大,說不得混賬惡賴,說不得聰明才俊,說不得庸俗平□,說不得好色好淫,說不得情癡情種,恰恰隻有一顰兒可對,令他人徒加評論,總未摸著他二人是何等脫胎、何等心臆、何等骨肉。餘閱此書,亦愛其文字耳,實亦不能評出此二人終是何等人物。後觀《情榜》評曰寶玉‘情不情’,黛玉‘情情’,此二評自在評癡之上,亦屬囫圇不解,妙甚!”
這兩段批語離得很近,反複說明寶玉、黛玉這兩個形象有多麽難得,生平未見。脂硯齋不但從沒有目睹過寶玉、黛玉這樣的人,就是連想也想不到,解也解不得。
既然沒見過,又怎能說雪芹就是賈寶玉、脂硯就是史湘雲呢?
況且《紅樓夢》原是由《風月寶鑒》、《情僧錄》、《金陵十二釵》、《石頭記》等三四部書稿穿插綴成。這樣浩大的一個增刪修訂的工程中,盡管作者會不由自主地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曆補綴些真實的情節甚至人物,但又怎麽可能是完整的自傳呢?
《紅樓夢》中擅寫大小家宴,更擅於輕重對比。比如一次黃鍾大呂的元妃省親之後,會接上一段西皮流水的襲人省親,兩相對看,隆重的格外莊嚴,嫵媚的更覺風流。
襲人是寶玉身邊最親近的人,所以她每次回娘家,對寶玉來說都是大事。前八十回裏,襲人回娘家不隻一次,最濃墨重筆來寫的,有兩次。
第一次是在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語意綿綿靜日玉生香》,襲人的名字上了回目,且與黛玉相對,可見其重要。這一回正是第十七、十八回元妃省親的餘波,還在燈節下,所以寧國府會有戲文,而襲人的母親會回了賈母,來接襲人家去吃年茶。
“偏這日一早,襲人的母親又親來回過賈母,接襲人家去吃年茶,晚間才得回來。因此,寶玉隻和眾丫頭們擲骰子趕圍棋作戲。正在房內頑的沒興頭,忽見丫頭們來回說:‘東府珍大爺來請過去看戲、放花燈。’寶玉聽了,便命換衣裳。才要去時,忽又有賈妃賜出糖蒸酥酪來;寶玉想上次襲人喜吃此物,便命留與襲人了。自己回過賈母,過去看戲。”
這時候距“偷試雲雨情”不遠,寶玉和襲人還正在新婚燕爾之際,最是情濃意洽的時節。所以襲人隻不過回家半天,寶玉便覺得“頑得沒興頭”,看見一碗糖蒸酥酪,也要給襲人留著,纏綿柔情之至,不語可知。
接著寫他去寧國府看戲,因為不堪熱鬧太過,獨自往小書房閑逛,卻碰見茗煙正與寧府的一個小丫頭在偷歡,“行那警幻所訓之事”。
這句代名詞很是好玩,形容偷情有一百個說法,寶玉卻偏隻想到“警幻所訓之事”,這直接反應了他的潛意識,就是看見茗煙的作為,便聯想到自己夢遊太虛,包括在夢裏與夢醒後的情形。於是,很順理成章地,他想到了襲人,並主動向茗煙提出:“依我的主意,咱們竟找你花大姐姐去,瞧他在家作什麽呢。”——思路相當明顯,而他這時候對襲人的想念和愛慕都是極其真誠的,這也符合一個十二三歲初嚐禁果的少年心性。
後文詳細描寫了寶玉造訪花家的經過和情形:
“襲人拉著寶玉進去。寶玉見房中三五個女孩兒,見他進來,都低了頭,羞慚慚的。花自芳母子兩個百般怕寶玉冷,又讓他上炕,又忙另擺果桌,又忙倒好茶。襲人笑道:‘你們不用白忙,我自然知道。果子也不用擺,也不敢亂給東西吃。’一麵說,一麵將自己的坐褥拿了鋪在一個炕上,寶玉坐了;用自己的腳爐墊了腳,向荷包內取出兩個梅花香餅兒來,又將自己的手爐掀開焚上,仍蓋好,放與寶玉懷內;然後將自己的茶杯斟了茶,送與寶玉。彼時他母兄已是忙另齊齊整整擺上一桌子果品來。襲人見總無可吃之物,因笑道:‘既來了,沒有空去之理,好歹嚐一點兒,也是來我家一趟。’說著,便拈了幾個鬆子穰,吹去細皮,用手帕托著送與寶玉。”
前回元妃說:“田舍之家,雖齏鹽布帛,終能聚天倫之樂;今雖富貴已極,骨肉各方,然終無意趣!”這一回,就借著襲人回家團圓,得聚天倫之樂,來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了。正是“王子與庶民同樂”,各有風光。
尤其襲人的一連四個“自己的”,越發襯托出她與寶玉間不同尋常的關係,不僅是周到,更還是親昵。而對於探佚者來說,最有價值的還是在“總無可吃之物”後麵的一段夾批:
“補明寶玉自幼何等嬌貴,以此一句留與下部後數十回‘寒冬噎酸虀,雪夜圍破氈’等處對看,可為後生過分之戒。歎歎!”
後數十回中會有一段關於賈寶玉“寒冬噎酸虀,雪夜圍破氈”的描寫,這太重要了!那自然是在家敗後發生的事情,但那會是生活常態還是偶然遭遇呢?寶玉彼時又同誰在一起?
第一回裏甄士隱的《好了歌》注釋中,有一句“金滿箱,銀滿箱,展眼乞丐人皆謗。”甲戌本有側批:“甄玉、賈玉一幹人。”
——甄寶玉和賈寶玉竟然殊途同歸,後來雙雙做了乞丐?!
我們無法想象寶玉會長久並且有意識地乞討為生,所以我猜測那隻能是一種非常態情形,是在寶玉遭遇了某種不測後偶然經曆的一小段生活插曲,而且他正是在此情況下與甄寶玉終於麵對麵的,並埋下了後文“甄寶玉送玉”的伏筆。具體的情形在我的續書《寶玉傳》中會有詳細敘述,但續寫畢竟是再創作,不能與探佚混為一談,就不在這裏過多討論了。
這次襲人回娘家以及從娘家回來借機勸寶玉的種種餘波,承上起下地暗伏了三件事:
第一是借此“補出襲人幼時艱辛苦狀”(脂批語),完成襲人前傳,也讓花家人見識了寶襲二人間的“那般景況”,都心中有數且是“意外之喜”,再不提贖回襲人的話,隻安心等著她將來做姨娘了;
第二是襲人同寶玉約法三章,補出許多前文未寫之事以及寶玉素日陋習,諸如毀僧謗道、批評祿蠹、愛紅的毛病兒等等;
第三是寶玉和襲人的一番剖白,在襲人是說“你若果都依了,便拿八人轎也抬不出我去了”,在寶玉則是“你這裏長遠了,不怕沒八人轎你坐”。兩人的對話都相當露骨,點明了欲結白頭之意——隻可惜事與願違,“堪羨優伶有福,誰知公子無緣”,到了兒未能如願,但這是後話了。
紅樓夢是自傳嗎?
“《紅樓夢》為自傳小說,是曹雪芹根據自身及自家經曆而寫成,賈寶玉就是曹雪芹”——此種說法一直充斥市場,為大多讀者所接受。
其原因無外乎有二:
1、曹雪芹之祖曹寅曾為江寧織造,在任時曾將織造署修為康熙南巡之行宮,並親自接駕四次。脂批於第十六回開篇說:“借省親事寫南巡,出脫心中多少憶昔感今。”此一句是書中大關目,也直接引出了研究者以小說為自傳的說法,認為若不是曹雪芹親自經曆過這樣的盛況,很難揣寫出來。
2、《石頭記》邊寫邊批的特色,使我們同作者不自覺地有一個交流,時不時地從書中走出來,去想象一下作者生活的本貌,從而把作者與主人公混為一談。這與脂硯齋的批語中動不動“餘”一下不無關係。試舉一例:比如文中寫寶玉躲賈政一段,脂批雲:“餘初看之,不覺怒焉,蓋謂作者形容餘幼年往事,因思彼亦自寫其照,何獨餘哉?信筆書之,供諸大眾同一發笑”。
這就讓人覺得,似乎作者寫的事都有所本,故而脂硯齋在批注的時候,總是從中尋找熟悉的人情事故。
然而這同時也恰恰證明了,賈寶玉不是曹雪芹,因為連脂硯齋都一時錯覺他可能寫的是自己,後來又想明白其實可以是任何人。這不正說明雪芹作文,隻是在借鑒真實材料,而並未照本宣科嗎?
固然書中會有曹家的影子,很多人物會在原型上進行再塑造,然而古今小說,哪一部不是這樣誕生的呢?可以憑借這一點,就說小說是自傳嗎?
康熙爺六次南巡,其中在揚州和南京都是駐蹕曹家,由曹寅接駕四次,銀子錢花得堆山填海,這直接導致了曹家的破產。
書中趙嬤嬤說的“咱們賈府正在姑蘇揚州一帶監造海舫,修理海塘,隻預備接駕一次,把銀子都花的淌海水似的!”鳳姐跟嘴兒說:“我們王府也預備過一次。”正寫的是曹寅與李煦在揚州和南京輪流接駕的史實。
這些的確是曹家曆史上最榮耀也最悲痛的真實經曆。因此脂批說:“借省親事寫南巡,出脫心中多少憶昔感今。”
但同時,趙嬤嬤又說:“還有如今現在江南的甄家,好勢派!獨他家接駕四次。”虛陪一個“甄家”,正是要告訴讀者,書中有真有假,“真事隱”在“假語”後麵。表麵上寫的這個賈家以及賈寶玉的故事,不過是虛幌一槍,真正的故事脈絡則穿插在那個神龍見首不見尾的“甄家”故事中。
也就是說,《紅樓夢》主體是一部小說,但借用了很多真事,不過這並不代表所有的故事都取材真實,而是真假結合,將真事部分用甄家線索來講的。書中的“甄寶玉”很像“賈寶玉”,也就是說賈寶玉身上確實有很多特征經曆是借用了真實,但這絕不代表他就是“真寶玉”。如同鏡花水月,有相似,有不同,有真實,有杜撰,不可同日而語,更不能將寶玉看成是曹雪芹本人,把本書看成是曹家自傳。
曹雪芹其實並不能算曹寅的親孫子。曹寅生平隻得一子曹顒,曾繼承父銜,任織造之職。不多年,因病猝逝,康熙深憐曹家孤寡無依,眼看沒有後人繼承大業,遂下旨,命其侄曹頫過繼為子,成為曹家第三任織造。這便是曹雪芹的父親。也有種說法,曹雪芹為曹顒的遺腹子,但兩種說法都無據可考。
曹頫繼任時年紀尚小,經驗不足,其職實由舅舅李煦監管。但到了雍正繼位後,先是李煦以虧空庫帑之罪被查抄究辦,流放“打牲烏拉”,凍餓而死;接著曹寅的妹夫傅鼐(原是雍正做皇子時的侍從護衛),也於雍正四年五月被革職流放;然後是曹寅的長婿、平郡王訥爾蘇,是年七月被革去多羅郡王,在家圈禁;至於曹頫一家,自然亦未能逃脫抄家的命運,於雍正五年被革職枷號,雖不曾傷及性命,卻也“忽喇喇似大廈傾”,“樹倒猢猻散”了。
——上述四家,是否就是小說中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賈、王、史、薛”四大家族呢?
四家中,身份最顯貴的就要算訥爾蘇了。他是禮親王代善的五世孫,而代善則是努爾哈赤長子、皇太極之兄,世稱“大阿哥”,乃是曆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因此,訥爾蘇可算是真正的天潢貴胄,皇家血脈。
也正因為此,遂有人推測元妃的故事,即源於這位嫁給訥爾蘇的曹家大姑娘。
然而這裏有一個很簡單的推理:倘如平郡王妃即元春原型,那麽訥爾蘇豈不成了皇帝?這不是謀反麽?曹雪芹怎敢如此大膽?況且一個平郡王福晉的歸寧,也遠不如元妃省親那樣大的陣仗。曹雪芹尚不至於這樣誇大其辭,“撿顆芝麻當西瓜”吧?
而曹家曆史上既然沒有出現過一個像元妃這樣的人物,那麽元妃的塑造,便隻能是為小說虛擬了一個背景人物,同時又在她身上不自覺地寄托著某些曆史真實的影子。
在第十九回中,寶玉於小書房撞破茗煙好事後,脂硯齋有一段很長的批文:
“按此書中寫一寶玉,其寶玉之為人是我輩於書中見而知有此人,實未目曾親睹者。又寫寶玉之發言每每令人不解,寶玉之生性件件令人可笑,不獨不曾於世上親見這樣的人,即閱今古所有之小說奇傳中亦未見這樣的文字。於顰兒處更為甚。其囫圇不解之中實可解,可解之中又說不出理路,合目思之,卻如真見一寶玉真聞此言者,移至第二人萬不可,亦不成文字矣。餘閱《石頭記》中至奇至妙之文,全在寶玉顰兒至癡至呆囫圇不解之語中,其詩詞雅迷酒令奇衣奇食奇玩等類固他書中未能,然在此書中評之,猶為二著。”
接著襲人回家來,百般激將,寶玉遂說出“我不過是讚他好,正配生在這深堂大院裏,沒的我們這種濁物倒生在這裏。”脂硯齋雖又大發議論:
“此皆寶玉心中意中確實之念,非前勉強之詞,所以謂今古未有之一人耳。聽其囫圇不解之言,察其幽微感觸之心,審其癡妄委婉之意,皆今古未見之人,亦是今古未見之文字。說不得賢,說不得愚,說不得不肖,說不得善,說不得惡,說不得光明正大,說不得混賬惡賴,說不得聰明才俊,說不得庸俗平□,說不得好色好淫,說不得情癡情種,恰恰隻有一顰兒可對,令他人徒加評論,總未摸著他二人是何等脫胎、何等心臆、何等骨肉。餘閱此書,亦愛其文字耳,實亦不能評出此二人終是何等人物。後觀《情榜》評曰寶玉‘情不情’,黛玉‘情情’,此二評自在評癡之上,亦屬囫圇不解,妙甚!”
這兩段批語離得很近,反複說明寶玉、黛玉這兩個形象有多麽難得,生平未見。脂硯齋不但從沒有目睹過寶玉、黛玉這樣的人,就是連想也想不到,解也解不得。
既然沒見過,又怎能說雪芹就是賈寶玉、脂硯就是史湘雲呢?
況且《紅樓夢》原是由《風月寶鑒》、《情僧錄》、《金陵十二釵》、《石頭記》等三四部書稿穿插綴成。這樣浩大的一個增刪修訂的工程中,盡管作者會不由自主地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曆補綴些真實的情節甚至人物,但又怎麽可能是完整的自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