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回 葫蘆僧判斷葫蘆案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西嶺雪一回一回解紅樓 作者:西嶺雪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黛玉的替身——真應憐
開卷第一回,先寫了一段神的故事,關於五色石與一僧一道的來曆;接著是人神共處的故事——甄士隱在夢中與一僧一道相遇,聽說了神瑛侍者與絳珠仙草的還淚奇緣;然後才是人的故事——甄士隱醒來,遇見凡間的僧道,一番對談後,更與賈雨村邂逅。故事到這裏才算是真正接了地氣,也開始了書中第一個薄命女兒的悲劇——真應憐!
很多讀者曾問:林黛玉是書中第一女主角,為什麽先出場的卻是甄英蓮呢?
其人二人之間有著大幹係。
且看書中交代甄士隱來曆時,是這樣寫的:
“當日地陷東南,這東南一隅有處曰姑蘇,有城曰閶門者,最是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這閶門外有個十裏街,街內有個仁清巷,巷內有個古廟,因地方窄狹,人皆呼作葫蘆廟。廟旁住著一家鄉宦,姓甄,名費,字士隱。嫡妻封氏,情性賢淑,深明禮義。家中雖不甚富貴,然本地便也推他為望族了。因這甄士隱稟性恬淡,不以功名為念,每日隻以觀花修竹,酌酒吟詩為樂,倒是神仙一流人品。隻是一件不足:如今年已半百,膝下無兒,隻有一女,乳名英蓮,年方三歲。”
這段話,直接映射了後文賈雨村的新東家林如海:
“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蘭台寺大夫,本貫姑蘇人氏,今欽點出為巡鹽禦史,到任方一月有餘……雖係鍾鼎之家,卻亦是書香之族。隻可惜這林家支庶不盛,子孫有限,雖有幾門,卻與如海俱是堂族而已,沒甚親支嫡派的。今如海年已四十,隻有一個三歲之子,偏又於去歲死了。雖有幾房姬妾,奈他命中無子,亦無可如何之事。今隻有嫡妻賈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歲。”
兩段描寫如出一轍,很顯然這甄英蓮就如同林黛玉的一個引子,以小見大,如水見月。
因此,要想探索林黛玉在八十回後的終極命運,就一定要先了解甄英蓮的完整故事。
甄士隱在夢裏聽說了絳珠草的故事後,夢醒回到真實世界裏來,一睜眼,即見奶媽抱了女兒英蓮過來——於是故事從黛玉轉到了英蓮——甄士隱抱了女兒上街看熱鬧,重逢了夢中的一僧一道,但這兩人再不是幻境中風神迥異的神仙模樣,而是蓬頭跣足,十分邋遢,致使甄士隱這樣的高人也看走了眼。
那僧人見了英蓮,便向甄士隱大哭道:“舍我罷,舍我罷!”又念了四句詩:
慣養嬌生笑你癡,菱花空對雪澌澌。
好防佳節元宵後,便是煙消火滅時。
這首詩預言得太確切了,不僅指出元宵節後便是大難來時,還斷言她會嫁給一個姓“雪”(薛)的人,並且改名叫“菱”。
這再次照應了林黛玉後來的遭遇。
黛玉初進賈府時,曾向賈母說起過自己小時候的一段經曆:
“那一年我三歲時,來了一個癩頭和尚,說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從。他又說:‘既舍不得他,隻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時,除非從此以後總不許見哭聲,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親友之人,一概不見,方可平安了此一世。’瘋瘋癲癲,說了這些不經之談,也沒人理他。”
又是在三歲時,又是癩頭和尚要求父母“舍我罷”,又是化緣不成便下了番斷言——英蓮與黛玉的命運相吻合,一至於斯!
甄士隱不肯舍了英蓮讓和尚帶走,於是在元宵節那天丟了女兒,讓她落入拐子之手,曆盡辛酸;
而林如海亦不肯讓黛玉出家,而且沒有遵從和尚的叮囑,給她請了個外人做老師,讓她見到了賈雨村,所以注定無法“平安了此一世”。
賈雨村隻教了黛玉一年,因賈敏病逝,林如海遂令女兒投靠賈府——這又和甄士隱的命運若即若離了。隻不過,甄士隱是丟了女兒,受難後攜妻子一同投靠嶽丈;而林如海則是死了妻子,令女兒自己去投靠祖母罷了。
賈雨村無疑是個忘恩負義的小人。在葫蘆廟,他得了甄士隱的銀兩資助進京,得官後卻並不思報恩,隻是因為見到嬌杏買線,才想起舊時心結,召喚封肅進府去打了賞,要娶這嬌杏過門。彼時他聽說了英蓮失蹤的消息,還曾假惺惺向封氏許諾:“不妨,我自使番役務必探訪回來。”
而當他後來做了應天府尹,終於重新見到恩公之女時,卻非但沒有將她送回封氏身邊,反而恩將仇報,把英蓮推進火坑,由得她跟了薛蟠這個混世魔王。
那麽他得了林如海的舉薦,再次進京謀官,並且一路飛黃騰達後,又會不會回報東家之恩,善待黛玉呢?
正如同絳珠與神瑛的前緣由一僧一道在談笑中道出,香菱與馮淵間電光石火的短暫因緣,也隻由門子與賈雨村的對話裏揭開。
據門子說,這馮淵乃是鄉紳之子,父母早亡,又無兄弟,單身守些薄產過日子,日子頗過得。今年剛十八九歲,正是好年齡,又是絕風流人品,卻不近女色,隻好男風,是個同性戀。然而他見到拐子賣英蓮,卻一見傾心,性情大變,不但決心要娶英蓮進門,還下決心說以後都不結交男子,也絕不娶第二個了。
既然不打算再娶第二個,那麽英蓮進門後便是原配,為何不直接娶其為妻,卻說是“買來作妾”呢?
乃因這馮淵本是鄉紳之子,也算有些身份的,娶妻大事,須得明媒正娶,又怎可從人販子手上“買來”?富貴人家,向來隻有買妾的,何曾聽說“買妻”?
因此馮淵隻可先買了香菱作妾。且過得一二年,待她生兒育女,再為其扶正,也就順理成章了。
可歎英蓮卻不比嬌杏,竟無此福份。就因為馮淵對英蓮太過看重,所以不肯直接買回家,卻議定三日後過門。
而禍端也就出在這三日之期裏。
正如同後文裏形容寶黛二人的八個字:“求全反毀,不虞之隙”。馮淵毀就毀在這求全上了。
英蓮顯然也是中意馮淵的,在這宗交易下定後,曾自歎息說:“我今日罪孽可滿了。”因聽說三日後方能成親,卻又愁煩,有不祥之感。
書中雖未正寫英蓮情形,卻通過門子的描述讓我們清楚地看到了一個薄命女兒的形象:柔弱多愁,淚光點點,眉間一點胭脂痣,我見猶憐。因此連世故的門子也不忍心,命妻子去開解她,使其“略解憂悶,自為從此得所。”
最傷心便是這“自為從此得所”六字,薄命女甄英蓮自小被拐賣,命運堪憐,這次“相逢”(香、馮)本是她難得的一次得救機會,誰知道又起風波,偏遇到拐子無義,薛蟠無德。
英蓮的美夢做了不到一日,隻在第二日便又被拐子偷賣與薛家,遂引發“兩家爭買一婢”的大案。薛蟠混名“呆霸王”,可想其人品德行,“最是天下第一個弄性尚氣的人”。他不但呼喝手下將“將馮公子打了個稀爛,抬回家去三日死了”,且“把個英蓮拖去,如今也不知死活”。
從這句“拖去”可看,英蓮對薛蟠是沒好感,而且不願意的,遠不是對馮淵“自為從此得所”的心意。但她被迫嫁了他,也隻得隨波逐流,逆來順受,最終被欺淩至死——雖然在原著裏並未來得及交代香菱之死,但她一直到第八十回都有戲分,最後的描寫是說她被夏金桂驅逐,隨了寶釵去,每日“對月傷悲,挑燈自歎”,“內外折挫不堪,竟釀成幹血之症,日漸羸瘦作燒,飲食懶進,請醫診視服藥亦不效驗。”雖然未及終局,卻可知命不久矣。
讀者們多半喜歡大團圓,於是程高本狗尾續貂地加了段金桂誤食毒藥而死,香菱被扶了正,完全是三言二拍的傳奇格局,做不得準。
且說賈雨村在聽了門子講述的故事後,曾給了兩句評語:“這正是夢幻情緣,恰遇著一對薄命兒女。”
這兩句話,說的是馮淵與香菱,卻也正可以形容寶玉同黛玉。他們的木石前盟,可不也是一段“夢幻情緣”麽?
黛玉位居《金陵十二釵》正冊之首,香菱則位居副冊之首,她的判詞中說:
“根並荷花一莖香,平生遭際實堪傷。
自從兩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鄉。”
蓮與菱都可謂“根並荷花”,而黛玉占花名時拈了枝芙蓉,所以也是荷花。
很顯然,香菱原是黛玉的一個替身兒,因此進了大觀園,第一件事就是溯本求源,拜了林黛玉為師,《慕雅女雅集苦吟詩》一回中,探春喊她“菱姑娘”,直與“林姑娘”相應。
既然香菱的命運與黛玉的命運處處相照,那麽害了香菱一生的賈雨村,又會對黛玉做些什麽呢?他是黛玉的啟蒙老師,但將黛玉送至賈府後,再沒見過幾麵,卻次次來府上都要見寶玉,真不知“葫蘆僧”的葫蘆裏賣的什麽藥?
寶釵進京的真實目的
第四回中,薛寶釵第一次出名,乃由賈雨村判案引入。
從葫蘆案說到護官譜,而後薛家正式露麵,先來一段小傳,寫明薛蟠15歲,胞妹寶釵,比他小兩歲,讀書識字卻較之高十倍。隨母進京,原為的是備冊待選。
“近因今上崇詩尚禮,征采才能,降不世出之隆恩,除聘選妃嬪外,凡仕宦名家之女,皆親名達部,以備選為公主、郡主入學陪侍,充為才人、讚善之職。……薛蟠素聞得都中乃第一繁華之地,正思一遊,便趁此機會,一為送妹待選,二為望親,三因親自入部銷算舊帳,再計新支——實則為遊覽上國風光之意。”
——這麽著,薛家一門三口便浩浩蕩蕩進了京都,住進了賈家,說是暫住,可是一呆數年,完全沒有搬遷的意思,連薛蟠娶親,都仍然在賈府之內。並且“金玉良姻”的傳言愈來愈盛,到了薛寶釵協理大觀園,小惠全大體的時候,幾乎已經以寶二奶奶自居了。
那麽,寶釵是從什麽時候知道自己入宮無望,轉而向寶二奶奶的寶座發起進攻的呢?
書中沒有明寫。但我懷疑,早在進賈府之前,寶釵就已經落選了。
因為書中說薛蟠打死馮淵後一走了之,“這薛公子原是早已擇定日子上京去的,頭起身兩日前,就偶然遇見這丫頭,意欲買了就進京的,誰知鬧出這事來。就打了馮公子,奪了丫頭,他便沒事人一般,隻管帶了家眷走他的路。”
可見薛蟠早就動身了,可是那馮家告了一年的狀,賈雨村審案時,薛家還沒進府,這路上竟然走了一年多,豈不怪哉?
有種可能是,薛蟠打死了人,雖然不在乎,卻也不好扛個人命案子在身去投靠親友,而且薛姨媽也羞見親友,於是進京後先暫且安頓了,一邊打發妹子待選,一邊慢慢等案子了結。因為不好意思見人,就瞞住了進京的消息,直到賈雨村斷結案子,王子騰又來信“喚取進京”,這才從容亮了相。
同時,寶釵進京既然是為了“待選”,說明那選秀的日期也不會太久,沒聽說宮裏降了旨,待選才人們要提前三四年就往京裏候著的。所以很可能就在這消失在空中的一年時間裏,薛寶釵已經得了落選的信兒,但闔家進京,就這麽空手回去,也太憋屈了。況且寶釵已經十四歲,年紀不小,既然入不了宮,就得早做打算,趕緊在京城找好下一個戶頭。而賈府無疑是最佳靠山,賈寶玉便是現成的人選。
所以薛家便打定主意,大張旗鼓地到賈府拜會來了,且住下了就不走——因為根本就沒打算走。
且看書中薛家進府一段描寫:
“那時王夫人已知薛蟠官司一事,虧賈雨村維持了結,才放了心。又見哥哥升了邊缺,正愁又少了娘家的親戚來往,略加寂寞。過了幾日,忽家人傳報:‘姨太太帶了哥兒姐兒,合家進京,正在門外下車。’喜的王夫人忙帶了女媳人等,接出大廳……”
這裏說明王夫人早知道案子,而且也頗擔心,所以聽說了結後才會放心。側麵證明了那薛蟠雖然自己不把打死人當回事,卻不得不考慮親戚的感想臉色。
而且薛家闔家進京,偌大陣仗,如何之前竟連一絲信息皆無?
那黛玉進京時,一上岸即有轎子來接,進了府,賈母等已在大廳等候多時。這薛家進京這麽大事,卻是突然襲擊,直接上了門,都在門前下車了,王夫人才得了信兒,忙接了出來,現命人冶席接風——這不是太奇怪了嗎?
因此我猜那薛家進京已經有些時日,暫住在驛站等地,落實了各種信息,完成了各種計劃後,才有備而來,造訪賈府的。
也因此書中第一次正寫寶釵,便寫其正病著,周瑞家的詢病閑話,說起冷香丸的緣故來。薛姨媽拿了十二枝花讓周瑞家的帶回去送給賈府的姑娘們,“這是宮裏頭的新鮮樣法,堆紗的花兒十二枝。昨兒我想起來,白放著可惜了兒的,何不給他們姊妹們戴去。”
這十二枝宮花,很可能是寶釵落選的安慰獎,寶釵看了難過,白放著又可惜,所以不如送別人戴去。
再之後就是寶玉探病,金鶯說起金鎖的典故來,明指金鎖、寶玉“是一對兒”——這樣細推了去,未免薛家的心思太深細了些,倒也教人心驚。
開卷第一回,先寫了一段神的故事,關於五色石與一僧一道的來曆;接著是人神共處的故事——甄士隱在夢中與一僧一道相遇,聽說了神瑛侍者與絳珠仙草的還淚奇緣;然後才是人的故事——甄士隱醒來,遇見凡間的僧道,一番對談後,更與賈雨村邂逅。故事到這裏才算是真正接了地氣,也開始了書中第一個薄命女兒的悲劇——真應憐!
很多讀者曾問:林黛玉是書中第一女主角,為什麽先出場的卻是甄英蓮呢?
其人二人之間有著大幹係。
且看書中交代甄士隱來曆時,是這樣寫的:
“當日地陷東南,這東南一隅有處曰姑蘇,有城曰閶門者,最是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這閶門外有個十裏街,街內有個仁清巷,巷內有個古廟,因地方窄狹,人皆呼作葫蘆廟。廟旁住著一家鄉宦,姓甄,名費,字士隱。嫡妻封氏,情性賢淑,深明禮義。家中雖不甚富貴,然本地便也推他為望族了。因這甄士隱稟性恬淡,不以功名為念,每日隻以觀花修竹,酌酒吟詩為樂,倒是神仙一流人品。隻是一件不足:如今年已半百,膝下無兒,隻有一女,乳名英蓮,年方三歲。”
這段話,直接映射了後文賈雨村的新東家林如海:
“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蘭台寺大夫,本貫姑蘇人氏,今欽點出為巡鹽禦史,到任方一月有餘……雖係鍾鼎之家,卻亦是書香之族。隻可惜這林家支庶不盛,子孫有限,雖有幾門,卻與如海俱是堂族而已,沒甚親支嫡派的。今如海年已四十,隻有一個三歲之子,偏又於去歲死了。雖有幾房姬妾,奈他命中無子,亦無可如何之事。今隻有嫡妻賈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歲。”
兩段描寫如出一轍,很顯然這甄英蓮就如同林黛玉的一個引子,以小見大,如水見月。
因此,要想探索林黛玉在八十回後的終極命運,就一定要先了解甄英蓮的完整故事。
甄士隱在夢裏聽說了絳珠草的故事後,夢醒回到真實世界裏來,一睜眼,即見奶媽抱了女兒英蓮過來——於是故事從黛玉轉到了英蓮——甄士隱抱了女兒上街看熱鬧,重逢了夢中的一僧一道,但這兩人再不是幻境中風神迥異的神仙模樣,而是蓬頭跣足,十分邋遢,致使甄士隱這樣的高人也看走了眼。
那僧人見了英蓮,便向甄士隱大哭道:“舍我罷,舍我罷!”又念了四句詩:
慣養嬌生笑你癡,菱花空對雪澌澌。
好防佳節元宵後,便是煙消火滅時。
這首詩預言得太確切了,不僅指出元宵節後便是大難來時,還斷言她會嫁給一個姓“雪”(薛)的人,並且改名叫“菱”。
這再次照應了林黛玉後來的遭遇。
黛玉初進賈府時,曾向賈母說起過自己小時候的一段經曆:
“那一年我三歲時,來了一個癩頭和尚,說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從。他又說:‘既舍不得他,隻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時,除非從此以後總不許見哭聲,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親友之人,一概不見,方可平安了此一世。’瘋瘋癲癲,說了這些不經之談,也沒人理他。”
又是在三歲時,又是癩頭和尚要求父母“舍我罷”,又是化緣不成便下了番斷言——英蓮與黛玉的命運相吻合,一至於斯!
甄士隱不肯舍了英蓮讓和尚帶走,於是在元宵節那天丟了女兒,讓她落入拐子之手,曆盡辛酸;
而林如海亦不肯讓黛玉出家,而且沒有遵從和尚的叮囑,給她請了個外人做老師,讓她見到了賈雨村,所以注定無法“平安了此一世”。
賈雨村隻教了黛玉一年,因賈敏病逝,林如海遂令女兒投靠賈府——這又和甄士隱的命運若即若離了。隻不過,甄士隱是丟了女兒,受難後攜妻子一同投靠嶽丈;而林如海則是死了妻子,令女兒自己去投靠祖母罷了。
賈雨村無疑是個忘恩負義的小人。在葫蘆廟,他得了甄士隱的銀兩資助進京,得官後卻並不思報恩,隻是因為見到嬌杏買線,才想起舊時心結,召喚封肅進府去打了賞,要娶這嬌杏過門。彼時他聽說了英蓮失蹤的消息,還曾假惺惺向封氏許諾:“不妨,我自使番役務必探訪回來。”
而當他後來做了應天府尹,終於重新見到恩公之女時,卻非但沒有將她送回封氏身邊,反而恩將仇報,把英蓮推進火坑,由得她跟了薛蟠這個混世魔王。
那麽他得了林如海的舉薦,再次進京謀官,並且一路飛黃騰達後,又會不會回報東家之恩,善待黛玉呢?
正如同絳珠與神瑛的前緣由一僧一道在談笑中道出,香菱與馮淵間電光石火的短暫因緣,也隻由門子與賈雨村的對話裏揭開。
據門子說,這馮淵乃是鄉紳之子,父母早亡,又無兄弟,單身守些薄產過日子,日子頗過得。今年剛十八九歲,正是好年齡,又是絕風流人品,卻不近女色,隻好男風,是個同性戀。然而他見到拐子賣英蓮,卻一見傾心,性情大變,不但決心要娶英蓮進門,還下決心說以後都不結交男子,也絕不娶第二個了。
既然不打算再娶第二個,那麽英蓮進門後便是原配,為何不直接娶其為妻,卻說是“買來作妾”呢?
乃因這馮淵本是鄉紳之子,也算有些身份的,娶妻大事,須得明媒正娶,又怎可從人販子手上“買來”?富貴人家,向來隻有買妾的,何曾聽說“買妻”?
因此馮淵隻可先買了香菱作妾。且過得一二年,待她生兒育女,再為其扶正,也就順理成章了。
可歎英蓮卻不比嬌杏,竟無此福份。就因為馮淵對英蓮太過看重,所以不肯直接買回家,卻議定三日後過門。
而禍端也就出在這三日之期裏。
正如同後文裏形容寶黛二人的八個字:“求全反毀,不虞之隙”。馮淵毀就毀在這求全上了。
英蓮顯然也是中意馮淵的,在這宗交易下定後,曾自歎息說:“我今日罪孽可滿了。”因聽說三日後方能成親,卻又愁煩,有不祥之感。
書中雖未正寫英蓮情形,卻通過門子的描述讓我們清楚地看到了一個薄命女兒的形象:柔弱多愁,淚光點點,眉間一點胭脂痣,我見猶憐。因此連世故的門子也不忍心,命妻子去開解她,使其“略解憂悶,自為從此得所。”
最傷心便是這“自為從此得所”六字,薄命女甄英蓮自小被拐賣,命運堪憐,這次“相逢”(香、馮)本是她難得的一次得救機會,誰知道又起風波,偏遇到拐子無義,薛蟠無德。
英蓮的美夢做了不到一日,隻在第二日便又被拐子偷賣與薛家,遂引發“兩家爭買一婢”的大案。薛蟠混名“呆霸王”,可想其人品德行,“最是天下第一個弄性尚氣的人”。他不但呼喝手下將“將馮公子打了個稀爛,抬回家去三日死了”,且“把個英蓮拖去,如今也不知死活”。
從這句“拖去”可看,英蓮對薛蟠是沒好感,而且不願意的,遠不是對馮淵“自為從此得所”的心意。但她被迫嫁了他,也隻得隨波逐流,逆來順受,最終被欺淩至死——雖然在原著裏並未來得及交代香菱之死,但她一直到第八十回都有戲分,最後的描寫是說她被夏金桂驅逐,隨了寶釵去,每日“對月傷悲,挑燈自歎”,“內外折挫不堪,竟釀成幹血之症,日漸羸瘦作燒,飲食懶進,請醫診視服藥亦不效驗。”雖然未及終局,卻可知命不久矣。
讀者們多半喜歡大團圓,於是程高本狗尾續貂地加了段金桂誤食毒藥而死,香菱被扶了正,完全是三言二拍的傳奇格局,做不得準。
且說賈雨村在聽了門子講述的故事後,曾給了兩句評語:“這正是夢幻情緣,恰遇著一對薄命兒女。”
這兩句話,說的是馮淵與香菱,卻也正可以形容寶玉同黛玉。他們的木石前盟,可不也是一段“夢幻情緣”麽?
黛玉位居《金陵十二釵》正冊之首,香菱則位居副冊之首,她的判詞中說:
“根並荷花一莖香,平生遭際實堪傷。
自從兩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鄉。”
蓮與菱都可謂“根並荷花”,而黛玉占花名時拈了枝芙蓉,所以也是荷花。
很顯然,香菱原是黛玉的一個替身兒,因此進了大觀園,第一件事就是溯本求源,拜了林黛玉為師,《慕雅女雅集苦吟詩》一回中,探春喊她“菱姑娘”,直與“林姑娘”相應。
既然香菱的命運與黛玉的命運處處相照,那麽害了香菱一生的賈雨村,又會對黛玉做些什麽呢?他是黛玉的啟蒙老師,但將黛玉送至賈府後,再沒見過幾麵,卻次次來府上都要見寶玉,真不知“葫蘆僧”的葫蘆裏賣的什麽藥?
寶釵進京的真實目的
第四回中,薛寶釵第一次出名,乃由賈雨村判案引入。
從葫蘆案說到護官譜,而後薛家正式露麵,先來一段小傳,寫明薛蟠15歲,胞妹寶釵,比他小兩歲,讀書識字卻較之高十倍。隨母進京,原為的是備冊待選。
“近因今上崇詩尚禮,征采才能,降不世出之隆恩,除聘選妃嬪外,凡仕宦名家之女,皆親名達部,以備選為公主、郡主入學陪侍,充為才人、讚善之職。……薛蟠素聞得都中乃第一繁華之地,正思一遊,便趁此機會,一為送妹待選,二為望親,三因親自入部銷算舊帳,再計新支——實則為遊覽上國風光之意。”
——這麽著,薛家一門三口便浩浩蕩蕩進了京都,住進了賈家,說是暫住,可是一呆數年,完全沒有搬遷的意思,連薛蟠娶親,都仍然在賈府之內。並且“金玉良姻”的傳言愈來愈盛,到了薛寶釵協理大觀園,小惠全大體的時候,幾乎已經以寶二奶奶自居了。
那麽,寶釵是從什麽時候知道自己入宮無望,轉而向寶二奶奶的寶座發起進攻的呢?
書中沒有明寫。但我懷疑,早在進賈府之前,寶釵就已經落選了。
因為書中說薛蟠打死馮淵後一走了之,“這薛公子原是早已擇定日子上京去的,頭起身兩日前,就偶然遇見這丫頭,意欲買了就進京的,誰知鬧出這事來。就打了馮公子,奪了丫頭,他便沒事人一般,隻管帶了家眷走他的路。”
可見薛蟠早就動身了,可是那馮家告了一年的狀,賈雨村審案時,薛家還沒進府,這路上竟然走了一年多,豈不怪哉?
有種可能是,薛蟠打死了人,雖然不在乎,卻也不好扛個人命案子在身去投靠親友,而且薛姨媽也羞見親友,於是進京後先暫且安頓了,一邊打發妹子待選,一邊慢慢等案子了結。因為不好意思見人,就瞞住了進京的消息,直到賈雨村斷結案子,王子騰又來信“喚取進京”,這才從容亮了相。
同時,寶釵進京既然是為了“待選”,說明那選秀的日期也不會太久,沒聽說宮裏降了旨,待選才人們要提前三四年就往京裏候著的。所以很可能就在這消失在空中的一年時間裏,薛寶釵已經得了落選的信兒,但闔家進京,就這麽空手回去,也太憋屈了。況且寶釵已經十四歲,年紀不小,既然入不了宮,就得早做打算,趕緊在京城找好下一個戶頭。而賈府無疑是最佳靠山,賈寶玉便是現成的人選。
所以薛家便打定主意,大張旗鼓地到賈府拜會來了,且住下了就不走——因為根本就沒打算走。
且看書中薛家進府一段描寫:
“那時王夫人已知薛蟠官司一事,虧賈雨村維持了結,才放了心。又見哥哥升了邊缺,正愁又少了娘家的親戚來往,略加寂寞。過了幾日,忽家人傳報:‘姨太太帶了哥兒姐兒,合家進京,正在門外下車。’喜的王夫人忙帶了女媳人等,接出大廳……”
這裏說明王夫人早知道案子,而且也頗擔心,所以聽說了結後才會放心。側麵證明了那薛蟠雖然自己不把打死人當回事,卻不得不考慮親戚的感想臉色。
而且薛家闔家進京,偌大陣仗,如何之前竟連一絲信息皆無?
那黛玉進京時,一上岸即有轎子來接,進了府,賈母等已在大廳等候多時。這薛家進京這麽大事,卻是突然襲擊,直接上了門,都在門前下車了,王夫人才得了信兒,忙接了出來,現命人冶席接風——這不是太奇怪了嗎?
因此我猜那薛家進京已經有些時日,暫住在驛站等地,落實了各種信息,完成了各種計劃後,才有備而來,造訪賈府的。
也因此書中第一次正寫寶釵,便寫其正病著,周瑞家的詢病閑話,說起冷香丸的緣故來。薛姨媽拿了十二枝花讓周瑞家的帶回去送給賈府的姑娘們,“這是宮裏頭的新鮮樣法,堆紗的花兒十二枝。昨兒我想起來,白放著可惜了兒的,何不給他們姊妹們戴去。”
這十二枝宮花,很可能是寶釵落選的安慰獎,寶釵看了難過,白放著又可惜,所以不如送別人戴去。
再之後就是寶玉探病,金鶯說起金鎖的典故來,明指金鎖、寶玉“是一對兒”——這樣細推了去,未免薛家的心思太深細了些,倒也教人心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