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王昌齡在灞上芷陽村過著自由自在的隱居生活,但是由於這裏離大唐都城長安很近,朝廷發生的重大事件也會很快就傳到王昌齡的耳朵裏。就在王昌齡二十二歲那一年,大唐曆史上的一代英主李隆基登上了皇帝爺的龍庭寶座。


    李隆基出生於唐睿宗文明二年,唐睿宗於延和元年禪位於第三個兒子李隆基。


    李隆基出生的時候正是武後主政、準備要做女皇的時候,所以他小時候就經曆了錯綜複雜的宮廷變故,這也許促使他形成了意誌堅定的性格。他小時候就很有大誌,在宮裏自詡為“阿瞞”,雖然不被掌權的武氏族人看重,但他一言一行依然很有主見。


    在他七歲那年,一次在朝堂舉行祭祀儀式,當時的金吾大將軍武懿宗大聲訓斥侍從護衛,李隆基馬上怒目而視,喝道:“這裏是我李家的朝堂,幹你何事?竟敢如此訓斥我家騎士護衛!”弄得武懿宗看著這個小孩兒目瞪口呆。武則天得知後,不但沒有責怪李隆基,反而對這個年小誌高的小孫子備加喜歡。到了第二年,李隆基就被封為臨淄郡王。


    在奶奶武則天死後,中宗懦弱無能,結果朝政大權落到了韋皇後和安樂公主手中,原來發動政變恢複唐朝的功臣、宰相張柬之也被他們貶官驅逐,太子李崇俊被殺。


    韋皇後效仿原來武則天的做法,讓自己的兄長韋溫掌握大權,對於女兒安樂公主的違法賣官鬻爵也不加製止,大加縱容。中宗終於死於韋皇後和安樂公主之手,被她們合謀毒殺。然後,韋皇後便想學習婆婆武則天,做第二個女皇。


    沒有等韋皇後動手,一直靜觀時變的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便搶先發動了兵變,率領禦林軍萬餘人攻占了皇宮,把韋皇後一派全部消滅。然後,由睿宗李旦重新即位,李隆基也因功被立為太子。


    但父親李旦也和中宗一樣是個軟弱的皇帝,不願和太平公主發生正麵衝突,總是忍讓。而太平公主則認為是自己給了他做皇帝的機會,功勞巨大,所以她掌握了朝政大權。隨著自己勢力的強大,太平公主的野心也膨脹起來,想像母親那樣也做做女皇。


    太平公主的主要對手便是太子李隆基,開始她沒把他放在眼裏,覺得他還年輕,但後來了解了李隆基的英勇果斷之後,就開始防範他。她製造輿論說,李隆基不是長子,沒資格做太子,更不能繼承皇位。太平公主的目的是要廢除李隆基的太子身份,為自己以後做女皇帝開路。


    睿宗怕再這樣下去,李唐江山又會大亂,於是毅然把帝位讓給了兒子李隆基。隻是仍然掌握了朝廷三品以上官員的任免權和軍政大事的決定權。睿宗的讓位加劇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雙方都在積蓄力量,準備除掉對方。


    李隆基登上皇帝位的第二年的七月三日,果斷地先下了手,親自率領兵馬除掉了太平公主和她的手下骨幹幾十人,將傾向太平公主的官員全部罷官廢黜。唐玄宗終於掌握了皇帝應有的權力。當年,唐玄宗把年號改為開元,表明了自己勵精圖治,再創唐朝偉業的決心。


    唐玄宗雖然在清除太平公主之後徹底鞏固了皇權,但當時的形勢不容樂觀:兵變大大地傷了朝廷元氣,吏治的混亂、腐敗亟待治理。所以,唐玄宗表示要量才任官,提拔賢能人做宰相。在這方麵唐玄宗還是有伯樂眼光的,他任用姚崇做宰相,將宋璟、張九齡等有才能的人委以重任。姚崇辦事果斷,他因為向唐玄宗提出了十條建議而被器重,做了宰相。十條建議包括了勿貪邊功、廣開言路、獎勵正直大臣、勿使皇族專權、勿使宦官專權等,唐玄宗基本上都按照姚崇的建議執行了。


    對於皇親國戚,姚崇也不進行照顧。當時薛王李業的舅舅王仙童欺壓百姓,為非作歹,姚崇奏請玄宗批準後,懲辦了王仙童。


    姚崇還主持了開元初年的對蝗災的治理工作。當時在黃河的南北地區都發生了嚴重蝗災,蝗蟲飛起來遮天蔽日,對莊稼的破壞異常嚴重。姚崇深知如果不能及時消滅蝗蟲,不僅會導致經濟的重大損失和百姓的災難,而且對於國家穩定也至關重要。他親自指揮,下令各郡縣要全力以赴消滅蝗蟲,有功的進行獎勵。在他的大力推動下,蝗災沒有再繼續蔓延,很快被製止住了。


    唐玄宗也很重視對人才的選拔任用,雖然他掌握朝政大權,但他決不徇私枉法,相反,對自己的親屬還更加嚴格地要求。一次,他的遠房叔叔宋元超在參加吏部的選拔時,對主考官說了自己和宋璟的特殊關係,希望能予以照顧,弄個好官兒做做。結果被宋璟得知後,不但沒有給他說情,反而特地關照吏部不給他官做。


    張九齡是嶺南人,還不是發達地區,犯罪的人也經常被流放到那裏,以示懲罰。所以在人們眼裏,那裏是荒涼、艱苦的地方。出身於廣東的人由於曆代在朝中做官的很少,所以那裏出來的人很難在朝中做到高官。但是張九齡卻憑借著自己出眾的才華被玄宗相中。唐玄宗剛剛當上皇帝的先天元年十二月,玄宗於東宮舉文學士,九齡名列前茅,授左拾遺。


    張九齡也像玄宗那樣看重人的品德和才幹,而不是看重其背景。在吏部參與選拔官吏時,他一直主張要公正選才,量才使用。同時,對於玄宗的過錯,他也及時地指出,加以勸諫,不因為玄宗對自己有知遇之恩就隱瞞實情。


    唐玄宗不僅慧眼識賢相,還對吏治進行了整治,提高官僚機構的辦事效率。他采取了很多的有效措施,第一,精簡機構,裁減多餘官員,把武則天以來的許多無用的官員一律裁撤,不但提高了效率,也節省了政府支出。第二,確立嚴格的考核製度,加強對地方官吏的管理。在每年的十月,派按察使到各地巡查民情,糾舉違法官吏,嚴懲不怠。第三,重新將諫官和史官參加宰相會議的製度予以恢複。這本是唐太宗時期的一種製度,讓諫官和史官參與討論國家大事,監督朝政。到了武則天主政之後,提拔了許敬宗和李義府等人做宰相,有的事不敢再公開,因此將這種製度也就廢除了。第四,重視縣令的任免。唐玄宗認為郡縣的官員是國家治理的最前沿,和百姓直接打交道,代表了國家形象。所以,玄宗經常對縣官親自出題考核他們,確切地了解這些縣官是不是真正地稱職。如果考試優秀,可以馬上提拔,如果名不副實,也會馬上遭到罷黜。


    唐玄宗不僅對內政進行有效的治理,對於邊疆也進行了有成效的治理,將原來丟失的領地重新奪了回來。


    早在唐玄宗即位之前,北方邊境已是危機四伏。在武則天做皇帝的初期的萬歲通天元年,契丹的李盡忠利用當時的民族矛盾,煽動部下反叛唐朝,而且攻占了營州。武則天派兵反擊,結果失敗。此後在安西地區的碎葉鎮也被突厥攻占,致使絲綢之路最後斷絕,嚴重影響了唐朝的聲譽和外貿經濟。


    北方的領土在唐朝初年曾經統一,而且設置了單於、安北都護府,分別管轄長城內外到貝加爾湖的廣闊地區。到了武則天主政以及做皇帝時期,突厥人經常騷擾邊境,還攻占了蔚州和定州,迫使唐朝將安北都護府南遷。


    為了重新統一北方,唐玄宗采取了很多措施,為收複北方領土做準備。這主要是對於兵製進行了改革。原來的府兵製由於均田製的破壞,致使農民逃亡,影響了軍隊的兵源。高宗和武則天時期,對於軍事不太重視,到了唐玄宗做了皇帝時,士兵逃跑現象極為嚴重,軍隊戰鬥力也很低,無法和強悍的突厥軍隊抗衡。


    唐玄宗接受了宰相張說的改革主張,建立雇傭兵。從關內招募到軍士十二萬人,充當衛士,這就是“長從宿衛”,也叫做“長征健兒”。這次改革是從府兵製到雇傭兵製的轉變。此後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玄宗將這種製度推廣到了全國。這種製度使原來的府兵輪番到邊境守衛的做法取消,解除了各地人到邊境守衛之苦。同時,這種雇傭兵還為集中訓練、提高戰鬥力提供了保證。


    除了對兵製進行改革之外,唐玄宗還采取了其他很多的整軍措施,如頒布了《練兵詔》,命令西北的軍鎮擴充軍隊,加強訓練。同時,任命太仆卿王毛仲為內外閑廄使,全力負責軍用馬匹的供應,這使短缺的馬匹及時得到了補充,提高了戰鬥力。另外,為徹底解決軍糧問題,玄宗又命令擴充屯田範圍,在西北和黃河以北地區大力發展屯田,增加糧食產量。


    在做好了充分準備後,唐朝逐步把營州等地收複,長城以北的回紇等族也自動取消了獨立割據的稱號,重新歸附唐朝。安北都護府也恢複了,唐朝重新行使對長城以北土地的管轄權。


    西域地區政權的恢複經曆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收複碎葉鎮,第二階段是重新恢複了絲綢之路。唐朝的威望在西域重新建立起來。


    為了增加國家的收入,打擊強占土地、隱瞞不報的豪強,唐玄宗發動了一場檢田括戶運動。當時的豪強霸占了農民的土地之後,稱為“籍外之田”,他們還將逃亡的農戶變成自己的“私屬”,在土地和人口兩方麵逃避國家稅收。


    唐玄宗的檢田括戶運動收到了實效。他任命宇文融為全國的覆田勸農使,下設十道勸農使和勸農判官,分派到各地去檢查隱瞞的土地和包庇的農戶。然後把檢查出來的土地一律沒收,同時把這些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對於隱瞞的農戶也進行登記。這樣下來,一年增加的客戶錢就高達幾百萬之多。


    在開元二年,唐玄宗下令削減全國的僧人和尼姑數量,最後使全國還俗的僧尼達到一萬二千人之多。然後,玄宗又下令,禁止再造新的寺廟,禁止鑄造佛像,禁止傳抄佛經。對於官員和僧尼的交往也進行禁止,這使佛教在玄宗時期受到了很大的打擊。


    唐玄宗的一係列有效措施使唐朝的政治、經濟、文化都得到新的發展,超過了他的先祖唐太宗。


    通過對以上情況的仔細分析,王昌齡預感到,一個中國曆史上強盛繁榮、流芳百世的盛世即將到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詩家夫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用戶c2e04d8cdb1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用戶c2e04d8cdb1並收藏大唐詩家夫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