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人物記
@陳銀娃
農民大都能趕車,但不是所有的農民都能當一個出色的車倌。
星期天,有三輛馬車要到片石山去拉石頭。我那天沒有什麽事,就提出跟他們的車到片石山看看。我在這個地方住了一年多了,每天上午十一點半,下午五點半,都聽見片石山放炮。風雨無阻,準時不誤。一直想去看看。片石山就是采石場。不知道為什麽本地人都叫它片石山。
馬車一進山,不由得人要挺挺胸脯,深吸一口氣。這是個雄壯的地方。采石的山頭已經劈去了半個,露出扇麵一樣的青灰色的石骨,間或有幾條鐵鏽色蜿蜒的紋道。這石骨是第一次接觸空氣呀。人,是了不起的。一個老把式正在清除殘石。放了炮,並不是所有的石頭都崩落下來,有一些仍粘連在石壁上。老把式在腰裏係了一根粗繩,繩頭固定在山頂,他懸在半空,拿了一根鋼釺,這裏捅一下,那裏戳一下,——轟隆!門板大的石塊就從四五層樓那樣的高處落到地麵。
這是個石頭的世界。到處是石頭。
好些人在幹活,搬運石頭。他們把石頭按大小塊分別堆放。這些石頭各有不同用處。大的可製碾盤、磨扇,重量都在千斤以上。有兩個已經斫好的石磨就在旁邊擱著。中等的有四五百斤,可做階石、刻墓碑。小塊的二三十斤、四五十斤不等,砌牆,壘堤壩。搬運石頭,沒有工具。四五百斤,就是擱在後腰上背著,——有的墊一條麻袋。他們都是不出聲地,慢慢地,一步一步地走著。不唱歌,也不喊號子。那麽多的人在活動,可是山裏靜悄悄的。
三輛大車裝滿了石頭,——都是小塊的。下山的路,車走得很快。三輛三套大車,前後相跟,九匹馬,三十六隻馬蹄,郭答郭答響成一片,很威風,很氣派。忽然,頭一輛車“誤”住了。快到平地時,有一個坑。前天下過雨,積水未幹。不知道是誰,拿浮土把它墊了。上山是空車,不覺得。下山是重載,一下子崴在裏麵了。
車倌是個很精幹,也很要強的小夥子。叭——叭!接連抽了幾鞭子,沒上來。他跳下車,拿鐵鍁把膠皮軲轆前麵的土鏟去一些,上車又是幾鞭子。“哦嗬!——咦哦嗬!”不頂!車倌的臉通紅,“咳!我x你媽!”手裏的鞭子抽得山響,轅馬和拉套的馬一齊努力,馬蹄子亂響,劈裏啪啦!劈裏啪啦!還是不頂!越陷越深,車身歪得厲害,眼見得這輛車要“扣”。第二輛車上的是個老車倌,跳下來,到前麵看了看,說:“卸吧!”
這一車石頭,卸下來,再裝上,得多少時候?正在這時,第三輛上的車倌高聲喊道:“陳銀娃來啦!”
我聽人們說起過陳銀娃,沒見過。
陳銀娃是個二十五六的小夥子,眉清目秀,穿了一副大紅牡丹花的“腰子”,布衫搭在肩頭。——這一帶夏天一天溫差很大,“早穿皮襖午穿紗”,男人們興穿一種薄棉的緊身背心,叫作“腰子”。“腰子”的布料都很鮮豔。六七十歲的老漢也穿紅的,年輕人就不用提了。像陳銀娃穿的這件大紅牡丹花的“腰子”,並非罕見。
老車倌跟銀娃說了幾句話。銀娃看了看車上的石頭,說:“你們真敢裝!這一車夠四千八百斤!”又看了看三匹馬,稱讚道:“好牲口!”然後掏出煙袋,點了一鍋煙,說:“牲口打毛了,它不知道往哪裏使勁,讓它緩一緩。”
三鍋煙抽罷,他接過鞭子,騰地跳上車轅,甩了一個響鞭,“叭——!”三匹牲口的耳朵都豎得直直的。“喔嗬!”轅馬的肌肉直顫。緊接著,他照著轅馬的兩肩之間狠抽了一鞭,轅馬全身力量都集中在兩隻前腿上,往前猛力一蹬,挽套的馬就勢往前一衝,——車上來了。
他跳下車,把鞭子還給車倌。
三個車倌同聲向他道謝,“噯!謝啥咧!”他已經走進了高粱地。隻見他的黑黑的頭發和大紅牡丹花的“腰子”在油綠油綠的高粱叢中一閃一閃,走遠了。
老車倌告訴我,陳銀娃趕車是家傳,他父親就是一個有名的車倌。有人曾經跟他打賭:那人戴了一頂氈帽,銀娃的父親一鞭子抽過去,氈帽劈成了兩半,那人的頭皮卻紋絲未動。
也有人說,沒有那麽回事。
@王大力
小車站有個搬運隊,有二十幾個人。他們搬運的東西主要是片石山下來的石頭。車站兩邊的月台上經常堆滿了石料。他們每天要把四五百斤一塊的石頭,一塊一塊地背上火車去。他們也是那樣不聲不響地工作著,邁著穩穩的步子,一步一步走上月台和車廂之間的跳板。
他們的宿舍就在離車站不遠的路邊。夏天中午路過時,可以看到他們半躺在鋪上休息,有的在抽煙。他們似乎在休息時也是不聲不響的。
有時有一個女人上他們宿舍來。她帶著一個包袱,打開來,把拆洗縫補好的衣服分送給幾個人;又收走一些換下來的衣服。這個女人也不說話,也是那麽不聲不響的。搬運工人對她好像很尊重。她來了,躺著的就都坐起來。這女人有五十上下年紀。
有人告訴我,這是王大力的媳婦。
王大力也是個搬運工,前五年死了。
大家都叫他王大力,沒有多少人知道他的真名字。
離車站二裏有一個揚旗。揚旗對麵有一座孤山頭,人們就叫它孤山。——這一帶的山都是當地人依山的形貌取的名字,如孤山、紅山、馬脊梁山。孤山不算很高,不過爬到山頂,周圍幾十裏都看得清清楚楚。我曾經上去過。空著手也不能一口氣走到山頂,當中總得歇一會兒。有人跟王大力打賭,問他能不能扛三麻袋綠豆一口氣上山。糧食裏最重的是綠豆。一麻袋綠豆二百七十斤。三麻袋,八百多斤。王大力一口氣扛上去了,跟沒事似的。
他吃兩個人的飯,幹三個人的活。
有一次,火車過了揚旗,已經拉了汽笛,王大力發現,軌道上有一堆杉篙,——不知道這是誰幹的事。他二話沒說,跳下月台,一手抓起一根,乒乒乓乓往月台上扔。最後一根杉篙扔上去,火車到了。他爬上月台,脫了力,癱下來,死了。
火車一陣風似的開過去了,誰也不知道車站上發生過什麽事。
他留下一個媳婦,一個兒子。現在,他原先的同伴共同養活著他的家屬。他們按月湊齊了錢,給他的老伴送去。她就給這些搬運工縫縫補補,洗洗涮涮。
孤山下有兩間矮矮的房子,堿土抹牆,青瓦蓋頂,房頂上爬著瓜藤。有人指給我看:“那就是王大力的家。”
人們每年都要念叨:“王大力死了三年了”,“王大力死了四年了”,“王大力死了五年了”……
@說話押韻的人
我要到寧遠鐵廠的倉庫去辦一點事,找一個撿糞的老人問路。他告訴我:起這裏一直往東,穿過一片大葉桑樹。多會看見地皮通紅,不遠就是鐵廠倉庫。我道了謝,往前走。忽然發現:嗯?這人說話是押韻的?
這人有六十開外年紀,還一點不顯衰老。他是一個退休的工人,現在的任務是看守著一堆焦炭。這堆焦炭是大煉鋼鐵的時候存下來的。不老少,像一座小山。不知道為什麽,一直不處理,也不運走,一直就在一片空地上放著。從夏天到冬天,一直放著。
他就在路邊一間泥牆瓦頂的房子裏住著,一個人。這間房子原是大煉鋼鐵時的指揮所,現在還可以看到貼在牆上的褪了色的標語。
他是個不安於閑坐的人,不常在家。但是你可以走進去,一切自便。門鎖著,熟人都知道鑰匙藏在什麽地方。口渴了,喝水。他隨時都溫著一大鍋開水。天氣冷,可以燒一把豆秸火烤烤。甚至還可以掏出幾個山藥放在火裏烤熟了吃。山藥就在麻袋裏放著,放在一個顯眼的地方,敞著口。
他每天出去巡視幾遍,看看那一堆焦炭。其餘時間,多半是去撿糞。
不遠的田地上矗立著一排一排土高爐,整整齊齊,四四方方。再過三五年,沒有見過大煉鋼鐵的年輕人將會不知道這些黃土築成的方形建築物是幹什麽用的。也許會以為這是古代一場什麽戰爭留下的遺物。——這地方是李克用的故鄉,說不定有一個考古學家會考證出這跟沙陀國有關。當年,這個地方曾經是爐火通紅,照亮了半個天,——嚇得幾十裏之內的狼都把家搬進深山裏去了。現在呢,這些土高爐已經無聲無息。裏麵毫無例外,全都結了一層厚厚的焦子。焦子結實得很。刨不動,鑿不開。除非用炸藥才能把它炸碎。可是誰也沒想起用炸藥來炸它。因此,在這片本來是好地的田野上就一直保留著一群古跡。這些古跡有一個很大的優點,既避風,走進去外麵又看不見,於是就變成過往行人的一個合乎理想的廁所。這個退休工人每天就到高爐裏去撿糞,在那座焦炭山旁邊堆成了另一座山。這座糞山高到一定程度,他就通知公社套車來把它拉走。
我和別人到他的小屋裏去過幾次,喝過水,烤過火,都沒有見到他。人們告訴我,他隻有三頓飯時在家。
冬天,我又和別人路過他的家,他在。那是前半晌,他已經在做飯了。我說:“這麽早就做飯?”別人說:“他到冬天都是吃兩頓。”他把小米飯燜上,說:
三頓飯一頓吃兩碗;
兩頓飯一頓吃三碗。
算來算去一邊兒多,
就是少抓(1)一遍兒鍋。
人們告訴過我,這人說話從來就是這樣,張口就押韻。我活到這麽大,還沒有遇見過一個說話全部押韻的人。莫裏哀喜劇裏的汝爾丹說了四十年散文,此人說了六十年韻文!
他的韻押得還很精巧。不是一韻到底,是轉韻的。而且很複雜。除了兩個“碗”字互押,“多”與“鍋”押;“一邊兒”“一遍兒”也是相押的。節奏也很靈活,不是像快板或是戲曲,倒像是口語化的新詩。他說話還有個特點,很形象。結構方法也和一般人不一樣。
這個人並不愛滑稽逗樂,平常連話也不多,就是說起話來就押韻,真怪!
@鄉下的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古希臘學者。生於敘拉古。曾發現杠杆定律和阿基米德定律,確定許多物體的表麵積和體積的計算方法,並設計了多種機械和建築物。羅馬進犯敘拉古時,他應用機械技術來幫助防禦,城破時被害。
——《辭海》
此人可以說是其貌不揚。長臉,很長。鼻子下麵的人中也特別的長。他有兩個特點。一個是脾氣好。多會也沒見他和人紅過臉嚷嚷過。不論是開會,是私底下,他總是慢條斯理地說話,臉上帶著笑,眯縫著眼,有一點結巴,不厲害。他不是隨風倒的人,凡事自有主見。但是表達的方式很含蓄,很簡短。對某人的行為不以為然,隻是說:“看看!——這人!”對某種意見不同意,隻是說:“嗯!——說的!”因此得了個外號:老蔫。另一個特點是:內秀。
他是這個農業科學研究所的老工人了。主要工作是管理馬鈴薯試驗田。但這隻是相對固定。哪裏需要人,他就被調去。大田、果園、菜園都幹過。粉房的師傅請假回家探親,他去漏幾天粉。酒廠的師傅病了,他去燒兩鍋。過年殺豬,那是他的活。騾馬得了小病,不用送獸醫院,他會紮針。他是個好木匠,能開料,能算工。什麽地方開農具革新展覽會,所裏總是派他去。回來後,不用圖紙,兩三天內,他就能照樣鼓搗出幾件。
他有一對好耳朵,一個好記性。不論什麽樂器,凡是他見過的,他都能擺弄,甭管是橫的,豎的,吹的,拉的,彈的。他不識譜,一般的曲子,他聽兩遍,就能背下來。所裏有個李技師,業餘愛拉小提琴。這玩意工人們沒有見過,給它起了個名兒,叫“歪脖拉”。他很愛這洋樂器,常常到李技師屋裏去看他拉,聽他拉。有一次李技師被所長請去研究問題。回來時聽見有人在他屋下拉他常拉的練習曲。心想:這是誰呀?推門一看,是他!李技師當時目瞪口呆了半天。
為了旱澇保收,所裏決定冬天打井。沒有人會。派他到公社打井隊住了一個星期,回來,支起架子就開工了。兩個冬天,打出了八口井。再打兩口,就完成了計劃。打井不能打打停停,因此得三班倒。為了提高效率,搞了競賽,逐日公布各班進度。在手的這口井已經打穿了沙層,打到石層了,一兩天就能出水了。井筒、油氈都已經準備好,淨等著敲鑼打鼓報喜了。打到石層,可就費勁了。一班出不了多少活。夜班的帶班的是個幹部。他搞了點物質刺激,說是拿下多少進度,他買五包牡丹煙請客。這一下,哥兒幾個玩了命,而且違反了操作規程,該起錐時不起錐,該灌泥漿時不灌,一個勁地把井錐往下砸。——一下把個井錐夾住了,起不出來了。全班十二個棒小夥子鼓楸了多半夜,人人汗透了棉襖,這井錐像是生了根,動都不動,他娘的!
天亮了,全所的幹部、工人輪流來看過,出了很多主意,全都不解決問題,錐還是一動不動。大家都很喪氣。得!費了半個月,四百四十個工,還扔了一個嶄新的火箭錐,這口井報廢了。
老蔫來看了看,圍著井轉了幾圈,坐下來愣了半天神。後晌,他找了幾個工人,扛來三十來根杉篙,一大捆粗鐵絲。先在井架四角立了四根柱子,然後把杉篙橫一根豎一根用鐵絲綁緊,一頭綁在錐杆上,一頭墜了一塊千數來斤重的大石頭。都弄完了,天已經擦黑了。他拍拍手,對幾個夥計說:“走!吃飯!餓了!”工人們走來,看看這個奇形怪狀的杉木架子,都納悶:“這是鬧啥咧?”我也來看了看,心裏有點明白。憑我那點物理學常識,我知道這是一套相當複雜的杠杆。
天剛剛亮,一個工人起來解手,大聲嚷嚷起來:“嗨!起來啦!井錐起來啦!”
老蔫來看看,沒有說什麽話。還跟平常一樣,扛著鐵鍁下地,臉上笑眯眯的。
按說,他夠當一個勞模。幾年來的評選會上,工人們都提了他。但是領導不同意。原因很簡單:他不是黨員。
@倆老頭
郭老頭、耿老頭,倆老頭。這兩個老頭,從前麵看,像五十歲;從後麵看像三十歲,他們今年都已經做過七十整壽了。身體真好!郭老頭能吃飯。斤半烙餅卷成一卷,攥在手裏,蘸一點汁,幾口就下去了。他這輩子沒有牙疼過。耿老頭能喝酒。他拿了茶碗上供銷社去打酒,一手接酒,一手交錢。售貨員找了錢給他,他亮著個空碗:“酒呢?”售貨員有點恍惚:記得是打給他了呀?——售貨員低頭數錢的功夫,二兩酒已經進了他的肚了。倆老頭非常“要好”,——這地方的方言,“要好”是愛幹淨愛整齊的意思。不論什麽時候,上唇的胡子平整烏黑,下巴的胡子刮得溜光。渾身的衣服,袖子是袖子,領子是領子,一個紐扣也不短。倆老頭還都愛穿撒鞋,斜十字實納幫,皮梁、薄底,是托人在北京步雲齋買的。這種鞋過去是專門賣給抬轎的轎夫穿的,後來拉包月車的車夫也愛穿,抱腳,精神!倆老頭焦不離孟,孟不離焦。年下辦年貨,一起去;四月十八奶奶廟廟會,一起去;開會,一起到場;送人情出份子,一起進門。生產隊有事找他們,隊長總是說:“去!找找倆老頭!”“倆老頭”不是“兩個老頭”的意思,是說他們特別親密的關係。類似“哥倆”、“姐倆”。按說應該叫他們“老頭倆”,不過沒有這麽說話的,所以人們隻能叫他們“倆老頭”。
兩個老頭現在都是生產隊的技術顧問。郭老頭精通瓜菜,也懂大田;耿老頭精通大田,也懂瓜菜。
兩個人的身世可不一樣。
我第一次遇見郭老頭是在一個賣老豆腐的小飯鋪裏。他坐在我對麵,我對他看了又看,總覺得他臉上有點什麽地方和別人不大一樣。他看著我,知道我心裏琢磨什麽,搭了茬:“耳朵”。可不是!他的耳朵沒有耳輪。“你拿牙咬咬!”那可不行,哪能咬人的耳朵呢!“那你用手撕撕!”我也沒有撕,倒真用手指頭捏了捏:他的耳朵是棒硬的!——“這是摔跤的褡膊磨出來的。”
他告訴我,他不是此地人,是北京人,——他說的是一口地道北京話。安定門外住家,就在橋根底下。種一片小菜園子,自種自賣。從小愛摔跤。那會摔跤,新手初下場子,對方上來就用褡膊蹭你的耳朵。那會兒的褡膊都是粗帆布納的,兩下,血就下來了。他的耳朵就這麽磨出來了。
怎麽會到這裏來了呢?那年大旱,河淨井幹。種菜沒水哪行呀?逃荒吧。逃到張家口,人地兩生。怎麽吃飯呢?就撂了地摔跤。不是表演,是陪人摔。那會有那麽一幫闊公子,學了一招兩式,喜歡下場顯示顯示。他陪著摔,摔完了人家給錢。這在闊公子們叫作“耗財買臉”。他說:“不能摔著他,還不能讓他摔著了。讓他摔著了,倒了牌子;摔著他,那哪成呀!——這跤摔的!”混了兩年,覺得陪著人家“耗財買臉”,太沒意思了!遇到一個熟人,在這裏落了戶,他也就搬了過來。一晃,四十年了。
我有一天傍晚從城裏回來,那天是八月中秋,遠遠聽見大隊的大穀倉裏有個小姑娘唱《五哥放羊》。真是好嗓子,又甜,又脆,又亮。哪來這麽個小姑娘呀?去看看!走進門,是耿老頭!
耿老頭唱過二人台。藝名駱駝旦。“駱駝”和“旦”怎麽能聯在一起呢?再說,他哪兒也不像駱駝呀?既不駝背,也不是龐然大物,——他是個瘦瘦小小的身材,本地人所謂“三料個子”,據說年輕的扮相俊著呢。也許他小名叫個駱駝。這一點我到現在還沒弄清楚。他這個“旦”是半業餘的。逢年過節,成個小班子,七八個人,趕集趁廟,火紅幾天。平常還是在家種地。
倆老頭都是在江湖上闖過的人,可是他們在作務莊稼上,都是一把好手。
他們現在不常下地幹活了,每天隻是到處轉轉,看看,問問,說說。
倆老頭轉到一塊瓜地。西瓜才竄出苗來,長了幾片藍綠藍綠的葉子,水靈靈的,好看得很。倆老頭圍著瓜地轉了一圈,咬了一會耳朵,發了話:“把這片瓜都刨了吧,種別的莊稼,種小葉芥菜吧,還能落點豬食。”——“咋啦?”——“你們把瓜子安得太淺了,這一片瓜秧全都吊死了!”瓜子安淺了,紮下根,夠不著下麵的底肥,長不大,這叫“吊死”。“看你倆說的!青苗綠葉的,就能吊死啦!你們的眼睛能看穿了沙層土板啦!真是神了!不信!”——“不信?不信,看吧!”過了兩天,藍綠藍綠的瓜葉果然全都黃了,蔫了。刨開來看看,果然,吊死了!
也許因為倆老頭闖過江湖,他們不怕官。
“大躍進”那年月,市裏下來一個書記,到大隊蹲點。在預報產量的會上,他要求一再加碼。有人害怕,有人拍馬,產量高得不像個話。耿老頭說:“這是種莊稼?是起哄哪?你們當官的,起了哄,一走!俺們秋後咋辦呢?拿什麽往上交,拿什麽吃呀?”書記有點惱火,說:“你這是秋後算賬派。”郭老頭說:“秋後算賬派有什麽不好呀?就是要秋後算賬嘛!秋後算賬比春前瞎鬧強!”胳膊擰不過大腿,產量還是按照書記要求的天文數字報上去了。措施呢?主要是密植。小麥試驗田一畝下了二百斤麥種!高粱、玉米、穀子,一律縮小株行距,下種超過往年三倍。郭老頭、耿老頭堅決不同意,書記下不來台,又不能拍桌子,氣得他說:“啊呀!你就做一次社會主義的冒失鬼行不行?”
到了鋤地時,倆老頭拿著小鋤,下地幹起活來。他們把穀子地過密的小苗全給鋤掉了。鋤一棵,罵一句:“去你娘的!”——鋤一棵,罵一句:“去你娘的!”隊長知道了,趕緊來攔住:“啊呀!你們這是幹啥呢!這是反領導呀!”倆老頭一起說:“怕啥!他打不了我反革命!”
秋後,大田全部減產,有的地根本沒有秀穗,隻能割了喂老牛。隻有倆老頭鋤過的地獲得了大豐收。
在市裏召開的豐產經驗交流會上,倆老頭當了代表,發了言,題目是:《要當老實莊稼人,不當社會主義的冒失鬼》。主持會議的就是來蹲過點的那位書記。書記致過開幕詞,郭老頭頭一個發言,頭一句話就是:“x書記叫俺們做社會主義冒失鬼……”
倆老頭後來一見這位書記,當麵就叫他“社會主義的冒失鬼”。書記一點辦法沒有。看來他這頂“冒失鬼”的帽子得戴幾年。
王全
馬號今天晚上開會。原來會的主要內容是批評王升,但是臨時不得不改變一下,因為王全把王升打了。
我到這個農業科學研究所沒有幾天,就聽說了王全這個名字。業餘劇團的小張寫了一個快板,叫作《果園奇事》,說的是所裏單株培育的各種瓜果“大王”,說道有一顆大牛心葡萄掉在路邊,一個眼睛不好的工人走過,以為是一隻馬的眼珠子掉下來了,大驚小怪起來。他把這個快板拿給我看。我說最好能寫一個具體的人,眼睛當真不好的,這樣會更有效果。大家一起哄叫起來:“有!有!瞎王全!他又是飼養員,跟馬搭得上的!”我說這得問問他本人,別到時候上台數起來,惹得本人不高興。正說著,有一個很粗的,好像吵架似的聲音在後麵叫起來:
“沒意見!”
原來他就是王全。聽別人介紹,他叫王全,又叫瞎王全,又叫偢六。叫他什麽都行,他都答應的。
他並不瞎。隻是有非常嚴重的沙眼,已經到了睫毛內倒的地步。他身上經常帶著把鑷子,見誰都叫人給他拔眼睫毛。這自然也會影響視力的。他的眼睛整天眯縫著,成了一條線。這已經有好些年了。因此落下一個瞎王全的名字。
這地方管缺個心眼叫“偢”,讀作“俏”。王全行六,據說有點缺心眼,故名“偢六”。說是,你到他的家鄉去,打聽王全,也許有人不知道,若說是偢六,就誰都知道的。
這話不假。我就聽他自己向新來的劉所長介紹過自己:
“我從小當長工。挑水,墊圈,燒火,掃院。長大了還是當長工。十三吊大錢,五石小米!解放軍打下姑姑窪,是我帶的路。解放軍還沒站穩腳,成立了區政府,我當通訊員:區長在家,我去站崗;區長下鄉,我就是區長。就咱倆人。我不識字,還是當我的長工。我這會不給地主當長工,我是所裏的長工。李所長說我是國家的長工。我說不來話。你到姑姑窪去打聽,一問偢六,他們都知道!”
這人很有意思。在農閑排戲的時候,每天晚上他都跑到業餘劇團來。有時也幫忙抬桌子,掛幕布,大半時間都沒事,就定定地守著看,嗬嗬地笑,而且不管妨礙不妨礙排戲,還要一個人大聲地議論。那議論大都非常簡短:“有勁!”“不差!”最常用的是含義極其豐富的兩個字:“看看!”
最妙的是,我在台上演戲,正在非常焦灼,激動,全場的空氣也都很緊張,他在台下叫我:“老汪,給我個火!”(我手裏捏著一支煙。)我隻好作勢暗示他“不行!”不料他竟然把他的手伸上來了。他就坐在第一排——他看戲向來是第一排,因為他來得最早。所謂第一排,就是台口。我的地位就在台角,所以我倆離得非常近。他一麵嘴裏還要說:“給我點個火嘛!”真要命!我隻好小聲地說:“嗐!”他這才明白過來,又獨自嗬嗬地笑起來。
王全是個老光棍,已經四十六歲了,有許多地方還跟個孩子似的。也許因為如此,大家說他偢。
不知道究竟為什麽,他不當飼養員了。這人是很固執的,說不當就不當,而且也不說理由。他跑到生產隊去,說:“哎!我不喂牲口了,給我個單套車,我趕車呀!”馬號的組長跟他說,沒用;生產隊長跟他說,也沒用。隊長去找所長,所長說:“大概是有情緒,一時是說不通的。有這樣的人。先換一個人吧!”於是就如他所願,讓他去趕車,把原來在大田勞動的王升調進馬號喂馬。
這樣我們有時就搭了夥計。我參加勞動,有時去跟車,常常跟他的車。他嘴上是不留情的。我上車,斂土,裝糞,他老是回過頭來眯著眼睛看我。有時索性就停下他的鐵鍁,拄著,把下巴擱在鍁把上,歪著頭,看。而且還非常壓抑和氣憤地從胸膛裏發出聲音:“嗯!”忽然又變得非常溫和起來,很耐心地教我怎麽使家夥。“斂土嘛,左手胳膊肘子要靠住圪膝,圪膝往裏一頂,借著這個勁,胳膊就起來了。噯!噯!對了!這樣多省勁!是省勁不是?像你那麽似的,架空著,單憑胳膊那點勁,我問你:你有多少勁?一天下來,不把你累乏了?真笨!你就是會演戲!要不是因為你會演戲呀,嗯!——”慢慢地,我幹活有點像那麽一回事了,他又言過其實地誇獎起我來:“不賴!不賴!像不像,三分樣!你能服苦,能咬牙。不光是會演戲了,能文能武!你是個好樣兒的!毛主席的辦法就是高,——叫你們下來鍛煉!”於是叫我休息,他一個人幹。“我多上十多鍁,就有了你的了!當真指著你來幹活哪!”這是不錯的。他的鐵鍁是全所聞名的,特別大,原來鏟煤用的洋鍁,而且是個大號的,他拿來上車了。一鍁能頂我四鍁。他叫它“躍進鍁”。他那車也有點特別。這地方的大車,底板有四塊是活的,前兩塊,後兩塊。裝糞裝沙,到了地,鏟去一些,把這四塊板一抽,就由這裏往下撥拉。他把他的車底板全部拆成活的,到了地,一抽,嘩啦——整個就漏下去了。這也有了名兒,叫“躍進車”。靠了他的躍進車和躍進鍁,每天我們比別人都能多拉兩趟。因此,他就覺得有權力叫我休息。我不肯。他說:“?!這人!叫你休息就休息!怕人家看見,說你?你們啊,老是怕人說你!不怕得!該咋的就是咋的!”他這個批評實在相當尖刻,我就隻好聽他。在一旁坐下來,等他三下五除二把車裝滿,下了,隨他一路唱著:“老王全在大街揚鞭走馬!”回去。
他的車來了,老遠就聽見!不是聽見車,是聽見他嚷。他不大使喚鞭子,除非上到高坡頂上,馬實在需要抽一下,才上得去,他是不打馬的。不使鞭子,於是就老嚷:
“喔喝!喔喝!咦喔喝!”
還要不停地跟馬說話,他說是馬都懂的。絮絮叨叨,沒完沒了。本來是一些隻能小聲說的話,他可是都是放足了嗓子喊出來的。——這人不會小聲說話。這當中照例插進許多短短的親熱的野話。
有一回,從積肥坑裏往上拉綠肥。他又高了興,躍進鍁多來了幾鍁,上坑的坡又是喧的,馬怎麽也拉不上去。他拚命地嚷:
“喔喝!喔喝!咦喔喝!”
他生氣了,拿起鞭子。可忽然又跳在一邊,非常有趣地端詳起他那匹馬來,說:
“笑了!咦!笑了!笑啥來?”
這可叫我忍不住撲哧笑了。馬哪裏是笑哩!它是叫嚼子拽的在那裏咧嘴哩!這麽著“笑”了三次,到了也沒上得去。最後隻得把裝到車上去的綠肥又挖出一小半來,他在前頭領著,我在後麵扛著,才算上來了。
他這匹馬,實在不怎麽樣!他們都叫它青馬,可實在是灰不灰白不白的。他說原來是青的,可好看著哪!後來就變了。灰白的馬,再搭上紅紅的眼皮和嘴唇,總叫我想起堂吉訶德先生,雖然我也不知道堂吉訶德先生的馬到底是什麽樣子的。他說這是一匹好馬,幹活雖不是太頂事,可是每年準下一個駒。
“你想想,每年一個!一個騾子一萬二,一個馬,八千!它比你和我給國家掙的錢都多!”
他說它所以上不了坡,是因為又“有”了。於是走一截,他就要停下來,看看馬肚子。用手摸,用耳朵貼上去聽。他叫我也用手放在馬的後胯上部,摸,——我說要摸也是摸肚子底下,馬懷駒子怎麽會懷到大腿上頭來呢?他大笑起來,說:“你真是外行!外行!”好吧,我就摸。
“怎麽樣?”
“熱的。”
“見你的鬼!還能是涼的嗎?涼的不是死啦!叫你摸,——小駒子在裏麵動哪!動不動?動不動?”
我隻好說:“——動。”
後來的確連看也看出小駒子在動了,他說得不錯。可是他最初讓我摸的時候,我實在不能斷定到底摸出動來沒有;並且連他是不是摸出來了我也懷疑。
我問過他為什麽不當飼養員了,他不說,說了些別的話,片片段段的,當中又似乎不大連得起來。
他說馬號組的組長不好。旗杆再高,還得有兩塊石頭夾著;一個人再能,當不了四堵牆。
可是另一時候,我又聽他說過組長很好,使牲口是數得著的,這一帶地方也找不出來。又會修車,小小不言的毛病,就不用拿出去,省了多少錢!又說他很辛苦,晚上還老加班,還會修電燈,修水泵……
他說,每回評先進工作者,紅旗手,光憑嘴,淨評會說的,評那會做在人麵前的。他就是看不慣這號人!
他說,喂牲口是件操心事情。要熬眼。馬無夜草不肥。要把草把料——勤倒勤添,一把草一把料地喂。擱上一把草,撒上一層料,有菜有飯地,它吃著香。你要是不管它,嘩啦一倒,它就先盡料吃,完了再吃草,就不想了!牲口嘛!跟孩子似的,它懂個屁事!得一點一點添。這樣它吃完了還想吃,吃完了還想吃。跟你似的,給你三大碗飯,十二個饅頭,都堆在你麵前!還是得吃了一碗再添一碗。馬這東西也刁得很。也難怪。少擱,草總是脆的,一嚼,就酥了。你要是擱多了,它的鼻子噴氣,把草疙節都弄得蔫筋了,它嚼不動。就像是脆鍋巴,你一咬就酥了;要是蔫了,你咬得動麽,——咬得你牙疼!嚼不動,它就不吃!一黑夜你就老得守著侍候它,甭打算睡一點覺。
說,咱們農科所的牲口,走出去,不管是哪裏,人們都得說:“還是人家農科所的牲口!”毛色發亮,屁股蛋蛋都是圓的。你當這是簡單的事哩!
他說得最激動的是關於黑豆,他說得這東西簡直像是具有神奇的效力似的。說是什麽東西也沒有黑豆好。三鬥黃豆也抵不上一鬥黑豆。不管什麽乏牲口,拿上黑豆一催,一成黑豆,三成高粱,包管就能吃起來。可是就是沒有黑豆。
“每年我都說,俺們種些黑豆,種些黑豆。——不頂!”
我說:“你提意見嘛!”
“提意見?哪裏我沒有提過個意見?——不頂!馬號的組長!生產隊!大田組!都提了——不頂!提意見?提意見還不是個白!”
“你是怎麽提意見的?一定是也不管時候,也不管地方,提的也不像是個意見。也不管人家是不是在開會,在算賬,在商量別的事,隻要你猛然想起來了,推門就進去:‘哎!俺們種點黑豆啊!’沒頭沒腦,說這麽一句,抹頭就走!”
“咦!咋的?你看見啦?”
“我沒看見,可想得出來。”
他笑了。說他就是不知道提意見還有個什麽方法。他說,其實,黑豆牲口吃了好,他們都知道,生產隊,大田組,他們誰沒有養活過個牲口?可是他們要算賬。黃豆比黑豆價錢高,收入大。他很不同意他們這種算賬法。
“我問你,是種了黃豆,多收入個幾百元——嗯,你就說是多收入千數元,上算?還是種了黑豆,牲口吃上長膘、長勁,上算?一個騾子一萬二!一個馬八千!我就是算不來這種賬!嗯!哼,我可知道,增加了收入,這筆賬算在他們組上;喂胖了牲口,算不到他們頭上!就是這個鬼心眼!我偢,這個我可比誰都明白!”
他越說越氣憤,簡直像要打人的樣子。是不是他的不當飼養員,主要的原因就是不種黑豆?看他那認真、執著的神情,好像就是的。我對於黃豆、黑豆,實在一無所知,插不上嘴,隻好說:“你要是真有意見,可以去跟劉所長提。”
“他會管麽?這麽芝麻大的事?”
“我想會。”
過了一些時,他真的去跟劉所長去提意見了。這可真是一個十分新鮮、奇特、出人意表的意見。不是關於黃豆、黑豆的,要大得多。那天我正在劉所長那裏。他一推門,進來了:
“所長,我提個意見。”
“好啊,什麽意見呢?”
“我給你找幾個人,把你所裏這點地包了!三年,我包你再買這樣一片地。說的!過去地主手裏要是有這點地,幾年工夫就能再滾出來一片。咱們今天不是給地主做活,大夥全潑上命!俺們為什麽還老是賠錢,要國家十萬八萬的往裏貼?不服這口氣。你叫他們別搞什麽試驗研究了,賠錢就賠在試驗研究上!不頂!俺們祖祖輩輩種地,也沒聽說過什麽試驗研究。沒聽說過,種下去莊稼,過些時候,拔起來看看,過些時拔起來看看。可倒好,到收割的時候倒省事,地裏全都光了!沒聽說過,還給穀子蓋一座小房!你就是試驗成了,誰家能像你這麽種地啊?嗯!都跑到穀地裏蓋上小房?瞎白嘛!你要真能研究,你給咱家所裏多掙兩個,嗯!不要國家貼錢!嗯!我就不信技師啦,又是技術員啦,能弄出個什麽名堂來!上一次我看見咱們邵技師鋤地啦,哈哈,老人家倒退著鋤!就憑這,一個月拿一百多,小二百?賠錢就賠在他們身上!正經!你把地包給我,莫讓他們胡糟踐!就這個意見,沒啦!”
劉所長盡他說完,一麵聽,一麵笑,一直到“沒啦”,才說:
“你這個意見我不能接受。我這個所裏不要買地。——你上哪兒去給我買去啊?咱們這個所叫什麽?——叫農業科學研究所。國家是拿定主意要往裏賠錢的,如果能少賠一點,自然很好。咱們的任務不是掙錢。倒退著鋤地,自然不大好。不過你不要光看人家這一點,人家還是有學問的。把莊稼拔起來看,給穀子蓋房子,這些道理一下子跟你說不清。農業研究,沒有十年八年,是見不出效果的。但是要是有一項試驗成功了,值的錢就多啦,你算都算不過來。我問你,咱們那一號穀比你們原來的小白苗是不是要打得多?”
“敢是!”
“八個縣原來都種小白苗,現在都改種了一號穀,你算算,每年能多收多少糧食?這值到多少錢?咱們要是不賠錢呢,就掙不出這個錢來。當然,道理還不隻是賠錢、掙錢。我要到前頭開會去,就是討論你說的拔起莊稼來看,給穀子蓋小房這些事。你是個好人,是個‘忠臣’,你提意見是好心。可是意見不對。我不能聽你的。你回去想想吧。王全,你也該學習學習啦。聽說你是咱們所裏的老文盲了。去年李所長叫你去上業餘文化班,你跟他說:‘我給你去拉一車糞吧!’是不是?叫你去上課,你寧願套車去拉一車糞!今年冬天不許再溜號啦,從‘一’字學起,從‘王全’兩個字學起!”
劉所長走了,他指指他的背影,說:
“看看!”
一縮腦袋,跑了。
這是春天的事。這以後我調到果園去勞動,果園不在所部,和王全見麵說話的機會就不多了。知道他一直還是在趕單套車,因為他來果園送過幾回糞。等到冬天,我從果園回來,看見王全眼睛上蒙著白紗布,由那個頂替他原來職務的王升領著。我問他是怎麽了,原來他到醫院開刀了。他的沙眼已經非常嚴重,是劉所長逼著他去的,說公家不怕花這幾個錢,救他的眼睛要緊。手術很成功。現在每天去換藥。因為王升喂馬是夜班,白天沒事,他倆都住在馬號,所以每天由王升領著他去。
過了兩天,紗布拆除了,王全有了一雙能夠睜得大大的眼睛!可是很奇怪,他見了人就抿著個大嘴笑,好像為了眼睛能夠睜開而怪不好意思似的。他整個臉也似乎清亮多了,簡直是年輕了。王全一定照過鏡子,很為自己的麵容改變而驚奇,所以覺得不好意思。不等人問,他就先回答了:
“敢是,可爽快多了,啥都看得見!這是一雙眼睛了。”
他又說他這眼不是大夫給他治的,是劉所長給他治的,共,產黨給他治的。逢人就說。
拆了紗布,他眼球還有點發渾,劉所長叫他再休息兩天,暫時不要出車。就在這兩天裏,發生了這麽一場事,他把王升打了。
王升到所裏還不到三年。這人是個“老悶”,平常一句話也不說。他也沒個朋友,也沒有親近一點的人。雖然和大家住在一個宿舍裏,卻跟誰也不來往。工人們有時在一起喝喝酒,沒有他的事。大家在一起聊天,他也不說,也不聽,就是在一邊坐著。他也有他的事,下了班也不閑著。一件事是鼓搗吃的。他食量奇大,一頓飯能吃三斤幹麵。而且不論什麽時候,吃過了還能再吃。甜菜、胡蘿卜、蔓菁疙瘩、西葫蘆,什麽都弄來吃。這些東西當然來路都不大正。另一件事是整理他的包袱。他床頭有個大包袱。他每天必要把它打開,一件一件地反複看過,折好,——這得用兩個鍾頭,因此他每天晚上一點都不空得慌。整理完了,包紮好,掛起來,老是看著它,一直到一閉眼睛,立刻睡著。他真能置東西!全所沒一個能比得上。別人給他算得出來,他買了幾床蓋窩,一塊什麽樣的毛毯,一塊什麽線毯,一塊多大的雨布……他這包袱逐漸增大。大到一定程度,他就請假回家一次。然後帶了一張空包袱皮來,再從頭攢起。他最近做了件叫全所幹部工人都非常吃驚的事:一次買進了兩件老羊皮襖,一件八十,另一件一百七!當然,那天立刻就請了假,甚至沒等到二十八號。
二十八號,這有個故事。這個所裏是工資製,雙周休息,每兩周是一個“大禮拜”。但是不少工人不願意休息,有時農忙,也不能休息。大禮拜不休息,除了工資照發外,另加一天工資,習慣叫作“雙工資”。但如果這一個月請假超過兩天,即大禮拜上班,雙工資也不發。一般工人一年難得回家一兩次,一來一去,總得四五天,回去了就準備不要這雙工資了。大家逐漸發現,覺得非常奇怪:王升常常請假,一去就是四天,可是他一次也沒扣過雙工資。有人再三問他,他嘻嘻地笑著,說,“你們別去告訴領導,我就告訴你。”原來:他每次請假都在二十八號(若是大盡就是二十九)!這樣,四天頭裏,兩天算在上月,兩天算在下月,哪個月也扣不著他的雙工資。這事當然就傳開了。凡聽到的,沒有個不搖頭歎息:你說他一句話不說,他可有這個心眼!——全所也沒有比他更精的了!
他吃得多,有一把子傻力氣,莊稼活也是都拿得起的。要是看著他,他幹活不比別人少多少。可是你哪能老看著他呢?他待過幾個組,哪組也不要他。他在過試驗組。有一天試驗組的組長跟他說,叫他去鋤鋤山藥秋播留種的地,——那塊地不大,一個人就夠了。晌午組長去檢查工作,發現他在路邊坐著,問他,他說他找不到那塊地!組長氣得七竅生煙,直接跑到所長那裏,說:“國家拿了那麽多糧食,養活這號後生!在我組裏幹了半年活,連哪塊地在哪裏他都不知道!吃糧不管閑事,要他作啥哩!叫他走!”他在稻田組待過。插秧的時候,近晌午,快收工了,組長一看進度,都差不多。他那一畦,也快到頭了,就說鋼廠一拉汽笛,就都上來吧。過了一會兒,拉汽笛了,他見別人上了,也立刻就上來到河邊去洗了腿。過了兩天,組長去一看,他那一畦齊刷刷地缺了八仙桌那麽大一塊!稻田組長氣得直哼哼。“請吧,你老!”誰也不要,大田組長說:“給我!”這大田組長出名地手快,他在地裏幹活,就是莊戶人走過,都要停下腳來看一會兒的。真是風一樣的!他就老讓王升跟他一塊幹活。王升也真有兩下子,不論是鋤地、撒糞……拉不下多遠。
一晃,也多半年了,大田組長說這後生不賴。大家對他印象也有點改變。這回王全不願喂牲口了,不知怎麽就想到他了。想是因為他是老悶,不需要跟人說話,白天睡覺,夜裏整夜守著啞巴牲口,有這個耐性。
初時也好。慢慢地,車倌就有了意見,因為牲口都瘦了。他們發現他白天搞吃的,夜裏老睡覺。喂牲口根本談不上把草把料,大碗兒端!最近,甚至在馬槽裏發現了一根釘子!於是,生產隊決定,去馬號開一個會,批評批評他。
這釘子是在青馬的槽裏發現的!是王全發現的。王全的眼睛整天蒙著,但是半夜裏他還要瞎戳戳地摸到馬圈裏去,伸手到槽裏摸,把蔫筋的草節撥出去。摸著摸著,他摸到一根冰涼鐵硬的,——放在嘴裏,拿牙咬咬:是根釘子!這王全渾身冒火了,但是,居然很快就心平氣和下來。——人家每天領著他上醫院,這不能不起點作用。他拿了這根釘子,摸著去找到生產隊長,說是無論如何得“批批”他,這不是玩的!往後篩草、打料一定要過細一點。
前天早上反映的情況,連著兩天所裏有事,決定今天晚上開會。不料,今天上午,王全把王升打了,打得相當重。
原來王全發現,王升偷馬料!他早就有點疑心,沒敢肯定。這一陣他眼睛開刀,老在馬號裏待著,仿佛聽到一點動響。不過也還不能肯定。這兩天他的紗布拆除了,他整天不出去,原來他隨時都在盯著王升哩。果然,昨天夜裏,他看見王升在門背後端了一大碗煮熟的料豆在吃!他居然沉住了氣,沒有發作。因為他想:單是吃,問題還不太大。今天早上,他乘王升出去弄甜菜的時候,把王升的枕頭拆開:——裏麵不是塞的糠皮稻草,是料豆!一不做二不休,翻開他那包袱,裏邊還有一個枕頭,也是一枕頭的料豆。——本來他帶了兩個特大的枕頭,卻隻枕一個;每回回去又都把枕頭帶回去,這就奇怪。“嗯!”王全把他的外衣脫了,等著。王升從外麵回來,一看包袱裏東西攤得一床,枕頭拆開了;再一看王全那神情,連忙回頭就跑。王全一步追上,大拳頭沒頭沒腦地砸下來,打得王升孩子似的哭,爹呀媽的亂叫,一直到別人聞聲趕來,剪住王全的兩手,才算住。——王升還沒命地嚎哭了半天。
這樣,今天的會的內容不得不變一下,至少得增加一點。
但是改變得也不多。這次會是一個擴大的會,除了馬號全體參加外,還有曾經領導過王升的各個組的組長,和跟他在一起幹過活的老工人。大家批評了王升,也說了王全。重點還是在王升,說到王全,大都是帶上一句:——“不過打人總是不對的,有什麽情況,什麽意見,應當向領導反映,由領導來處理。”有的說:“牛不知力大,你要是把他打壞了怎辦?”也有人聯係到年初王全堅決不願喂馬,這就不對!關於王升,可就說起來沒完了。他撒下一大塊秧來就走這一類的事原來多著哩,每個人一說就是小半點鍾!因此這個會一直開到深夜。最後讓王升說說。王升還是那樣,一句話沒有,“說不上來”。再三催促,還是“說不上來”。大家有點急了,問他:“你偷料豆,對不對?”——“不對。”“馬草裏混進了釘子,對不對?”——“不對。”……看來實在擠不出什麽話來了,天又實在太晚,明天還要上班,隻好讓王全先說說。
“嗯!我打了他,不對!嗯!解放軍不興打人,打人是國民黨。嗯!你偷吃料豆,還要往家裏拿!你克扣牲口。它是啞巴,不會說話,它要是會說話,要告你!你剝削它,你是資本家!是地主!你!你故意拿釘子往馬槽裏放,你安心要害所裏的牲口,國家的牲口!x你娘的!你看看,你把倆牲口喂成啥樣了?”
說著,一把揪住王升,大家趕緊上來拉住,解開,才沒有又打起來。這個會暫時隻好就這樣開到這裏了。
過了兩天,我又在劉所長那裏碰見他。還是那樣,一推門,進來了,沒頭沒腦:
“所長,我提個意見。”
“好啊。”
“你是個好人!是個莊戶佬出身!趕過個車,養活過個牲口!你是好人!是個共,產黨!你如今又領導這些技師啦技術員的,他們都服你——”
看見有我在座,又回過頭來跟我說:
“看看!”
這是怎麽一回事呢?原來所裏在擬定明年的種植計劃,讓大家都來討論,這裏邊有一條,是旱地一號地六十畝全部複種黑豆!
一邊說著,一邊把他的衣兜往桌上一掀,倒得一桌子都是花生。非常靦腆地說:
“我侄兒子給我捎來五斤花生。”
說完了抹頭就走。
劉所長叫住他:
“別走。你把人家打了,怎麽辦呢?”
“我去喂牲口呀。”
“好。把你的花生拿去,——我不‘剝削’你,人家是給你送來的!”
王全趕緊拉開門就跑,頭都不回,生怕劉所長會追上來似的。——後來,這花生還是劉所長叫他的孩子給他送回去了。
過了一個多月,所裏的冬季文化學習班辦起來,王全來報了名,是劉所長親自送他來上學的。我有幸當了他的啟蒙老師。可是我要說老實話,這個學生真不好教,真也難怪他寧可套車去拉一車糞。他又不肯照著課本學,一定先要教會他學會四個字。他用鉛筆寫了無數遍,終於有了把握了,就把我寫對子用的大抓筆借去,在馬圈粉牆上寫下四個鬥大的黑字:
“王全喂馬”。
字的筆畫雖然很幼稚,但是寫得恭恭正正,一筆不苟。誰都可以看出來,這四個字包含很多意思,這是一個人一輩子的誓約。
王全喂了牲口,生產隊就熱鬧了。三天兩頭就見他進去:
“人家孩子回來,也不吃,也不喝,就是臥著,這是使狠了,累乏了!告他們,不能這樣!”
“人家孩子快下了,別叫它駕轅了!”
“人家孩子”怎樣怎樣了……
我在這個地方待了一些時候了,知道這是這一帶的口頭語,管小貓小狗、小雞小鴨,甚至是小板凳,都叫作“孩子”。但是這無論如何是一種愛稱。尤其是王全說起來,有一種特殊的味道。那麽高大粗壯的漢子,說起牲口來,卻是那麽溫柔。
我離開這個農業科學研究所已經好幾個月了,王全一直在喂馬。現在,在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他就正在喂著馬。夜已經很深了。這會兒,全所的燈都一定已經陸續關去,連照例關得最晚的劉所長和邵技師的屋裏的燈也都關了。隻有兩處的燈還是亮著的。一處是大門外植保研究室的誘捕燈,這是通夜不滅的,現在正有各種蟲蛾圍繞著飛舞。一處是馬圈。燈光照見槽頭一個一個馬的腦袋。它們正在安靜地、嚴肅地咀嚼著草料。時不時地,噴一個響鼻,搖搖耳朵,頓一頓蹄子。偢六——王全,正在夾著料笸籮,彎著腰,無聲地忙碌著,或者停下來,用滿懷慈愛的、喜悅的眼色,看看這些貴重的牲口。
王全的胸前佩著一枚小小的紅旗,這是新選的紅旗手的標誌。
“看看!”
賣蚯蚓的人
我每天到玉淵潭散步。
玉淵潭有很多釣魚的人。他們坐在水邊,瞅著水麵上的漂子。難得看到有人釣到一條二三寸長的鯽瓜子。很多人一坐半天,一無所得。等人、釣魚、坐牛車,這是世間“三大慢”。這些人真有耐性。各有一好。這也是一種生活。
在釣魚的旺季,常常可以碰見一個賣蚯蚓的人。他慢慢地蹬著一輛二六的舊自行車,有時扶著車慢慢地走著。走一截,揚聲吆喚:
“蚯蚓——蚯蚓來——”
“蚯蚓——蚯蚓來——”
有的釣魚的就從水邊走上堤岸,向他買。
“怎麽賣?”
“一毛錢三十條。”
來買的掏出一毛錢,他就從一個原來是裝油漆的小鐵桶裏,用手抓出三十來條,放在一小塊舊報紙裏,交過去。釣魚人有時帶點解嘲意味,說:
“一毛錢,玩一上午!”
有些釣魚的人隻買五分錢。
也有人要求再添幾條。
“添幾條就添幾條,一個這東西!”
蚯蚓這東西,泥裏咕嘰,原也難一條一條地數得清,用北京話說,“大概其”就得了。
這人長得很敦實,五短身材,腹背都很寬厚。這人看起來是不會頭疼腦熱、感冒傷風的,而且不會有什麽病能輕易地把他一下子打倒。他穿的衣服都是寬寬大大的,舊的,褪了色,而且帶著泥漬,但都還整齊,並不襤褸,而且單夾皮棉,按季換衣。——皮,是說他入冬以後的早晨有時穿一件出鋒毛的山羊皮背心。按照老北京人的習慣,也可能是為了便於騎車,他總是用帶子紮著褲腿。臉上說不清是什麽顏色,隻看到風、太陽和塵土。隻有有時他剃了頭,刮了臉,才看到本來的膚色。新剃的頭皮是雪白的,下邊是一張紅臉。看起來就像是一件舊銅器在鹽酸水裏刷洗了一通,剛剛拿出來一樣。
因為天天見,麵熟了,我們碰到了總要點點頭,招呼招呼,寒暄兩句。
“吃啦?”
“您遛彎兒!”
有時他在釣魚人多的岸上把車子停下來,我們就說會子話。他說他自己:“我這人——愛聊。”
我問他一天能賣多少錢。
“一毛錢三十條,能賣多少!塊數來錢,兩塊,鬧好了有時能賣四塊錢。”
“不少!”
“湊合吧。”
我問他這蚯蚓是哪裏來的,“是挖的?”
旁邊有一位釣魚的行家說:
“是烹的。”
這個“烹”字我不知道該怎麽寫,隻能記音。這位行家給我解釋,是用蚯蚓的卵人工孵化的意思。
“蚯蚓還能‘烹’?”
賣蚯蚓的人說:
“有‘烹’的,我這不是,是挖的。‘烹’的看得出來,身上有小毛,都是一般長。瞧我的:有長有短,有大有小,是挖的。”
我不知道蚯蚓還有這麽大的學問。
“在哪兒挖的,就在這玉淵潭?”
“不!這兒沒有。——不多。豐台。”
他還告訴我豐台附近的一個什麽山,山根底下,那兒出蚯蚓,這座山名我沒有記住。
“豐台?一趟不得三十裏地?”
“我一早起蹬車去一趟,回來賣一上午。下午再去一趟。”
“那您一天得騎百十裏地的車?”
“七十四了,不活動活動成嗎!”
他都七十四了!真不像。不過他看起來像多少歲,我也說不上來。這人好像是沒有歲數。
“您一直就是賣蚯蚓?”
“不是!我原來在建築上,——當壯工。退休了。退休金四十幾塊,不夠花的。”
我算了算,連退休金加賣蚯蚓的錢,有百十塊錢,斷定他一定愛喝兩盅。我把手圈成一個酒杯形,問:
“喝兩盅?”
“不喝。——煙酒不動!”
那他一個月的錢一個人花不完,大概還會貼補兒女一點。
“我原先也不是賣蚯蚓的。我是挖藥材的。後來藥材公司不收購,才改了幹這個。”
他指給我看:
“這是益母草,這是車前草,這是紅莧草,這是地黃,這是豨薟……這玉淵潭到處是錢!”
他說他能認識北京的七百多種藥材。
“您怎麽會認藥材的?是家傳?學的?”
“不是家傳。有個街坊,他挖藥材,我跟著他,用用心,就學會了。——這北京城,餓不死人,你隻要肯動彈,肯學!你就拿曬槐米來說吧——”
“槐米?”我不知道槐米是什麽,真是孤陋寡聞。
“就是沒有開開的槐花骨朵,才米粒大。曬一季槐米能鬧個百兒八十的。這東西外國要,不知道是幹什麽用,聽說是釀酒。不過得會曬。曬好了,碧綠的!曬不好,隻好倒進垃圾堆。——蚯蚓——蚯蚓來!”
我在玉淵潭散步,經常遇見的還有兩位,一位姓烏,一位姓莫。烏先生在大學當講師,莫先生是一個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員。我跟他們見麵也點頭寒暄。他們常常發一些很有學問的議論,很深奧,至少好像是很深奧,我聽不大懂。他們都是好人,不是造反派,不打人,但是我覺得他們的議論有點不著邊際。他們好像是為議論而議論,不是要解決什麽問題,就像那些釣魚的人,意不在魚,而在釣。
烏先生聽了我和賣蚯蚓人的閑談,問我:
“你為什麽對這樣的人那樣有興趣?”
我有點奇怪了。
“為什麽不能有興趣?”
“從價值哲學的觀點來看,這樣的人屬於低級價值。”
莫先生不同意烏先生的意見。
“不能這樣說。他的存在就是他的價值。你不能否認他的存在。”
“他存在。但是充其量,他隻是我們這個社會的填充物。”
“就算是填充物,填充物也是需要的。‘填充’,就說明他的存在的意義。社會結構是很複雜的,你不能否認他也是社會結構的組成部分,哪怕是極不重要的一部分。就像自然界的需要維持生態平衡,我們這個社會也需要有生態平衡。從某種意義來說,這種人也是不可缺少的。”
“我們需要的是走在時代前麵的人,呼嘯著前進的,身上帶電的人!而這樣的人是曆史的遺留物。這樣的人生活在現在,和生活在漢代沒有什麽區別,——他長得就像一個漢俑。”
我不得不承認,他對這個賣蚯蚓人的形象描繪是很準確且生動的。
烏先生接著說:
“他就像一具石磨。從出土的明器看,漢代的石磨和現在的沒有什麽不同。現在已經是原子時代——”
莫先生搶過話來,說:
“原子時代也還容許有漢代的石磨,石磨可以磨豆漿,——你今天早上就喝了豆漿!”
他們爭執不下,轉過來問我對賣蚯蚓的人的“價值”“存在”有什麽看法。
我說:
“我隻是想了解了解他。我對所有的人都有興趣,包括站在時代的前列的人和這個漢俑一樣的賣蚯蚓的人。這樣的人在北京還不少。他們的成分大概可以說是城市貧民。糊火柴盒的、撿破爛的、撈魚蟲的、曬槐米的……我對他們都有興趣,都想了解。我要了解他們吃什麽和想什麽。用你們的話說,是他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吃什麽,我知道一點。比如這個賣蚯蚓的老人,我知道他的胃口很好,吃什麽都香。他一嘴牙隻有一個活動的。他的牙很短、微黃,這種牙最結實,北方叫作‘碎米牙’,他說:‘牙好是口裏的福。’我知道他今天早上吃了四個炸油餅。他中午和晚上大概常吃炸醬麵,一頓能吃半斤,就著一把小水蘿卜。他大概不愛吃魚。至於他想些什麽,我就不知道了,或者知道得很少。我是個寫小說的人,對於人,我隻能想了解、欣賞,並對他進行描繪,我不想對任何人做出論斷。像我的一位老師一樣,對於這個世界,我所傾心的是現象。我不善於作抽象的思維。我對人,更多地注意的是他的審美意義。你們可以稱我是一個生活現象的美食家。這個賣蚯蚓的粗壯的老人,騎著車,吆喝著‘蚯蚓——蚯蚓來!’不是一個醜的形象。——當然,我還覺得他是個善良的,有古風的自食其力的勞動者,他至少不是社會的蛀蟲。”
這時忽然有一個也常在玉淵潭散步的學者模樣的中年人插了進來,他自我介紹:
“我是一個生物學家。——我聽了你們的談話。從生物學的角度,是不應鼓勵挖蚯蚓的。蚯蚓對農業生產是有益的。”
我們全都傻了眼了。
落魄
他為什麽要到“內地”來?不大可解,也沒有人問過他。自然,你現在要是問我為什麽大遠地跑到昆明過那麽幾年,我也答不上來。從前很說過一番大道理,經過一段時間,知道半是虛妄,不過就是那麽股子衝動,年紀輕,總希望向遠處跑;而且也是事實,我要讀書,學校都往裏搬了;大勢所趨,順著潮流一帶,就把我帶過了千山萬水。總是偶然,我不強說我的行為是我的思想決定的。實在我那時也說不上有什麽思想。——我並沒有說現在就有。這個人呢?似乎他的身邊不會有什麽偶然,那個潮流不大可能波及他。我很知道,我們那一帶,就是像我這樣的年紀也多還是安土重遷的。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時難,小時候我們聽老人戒說行旅的艱險絕不少於“萬惡的社會”的時候。他近四十邊上的人了,又是“做店”的。做店人跑上五七個縣份照例就是了不起的老江湖,關於各地茶館,浴室,窯姐兒,鎮水銅牛,大火燒了的廟,就夠他們向人聊一輩子;這種人見過世麵,已經有資格稱為百事通,為人出意見,拿主意,凡事皆有他一份,社會地位極高,再也不必跑到左不過是那樣的生疏地方去。他還當真走上好幾千裏幹什麽?好馬不吃窩邊草,憋了什麽氣,要到個親舊耳目不及的地方來創一番事業,等將來衣錦榮歸,好向家裏妻子說一聲“我總算對得起你們”麽?看他不像是那種咬牙發狠的人,他走路說話全表示他是個慢性子,是女人們稱之為“三棍子打不出個悶屁來”的角色。再說,又何必用這麽遠,千裏之內盡可以作個跨海征東薛仁貴,楚國為官的秋胡了。也許是他受了危言聳聽的宣傳,覺得日本人一來,可怕到不可想象的程度,或者是他遭了什麽大不幸或難為情事情,本土存身不得,恰好有個親戚,到內地來做事,需要個能寫字算賬的身邊人,機緣湊巧,無路可走之中他勃然打定了主意來“玩玩”了?也隻是“也許”。——反正,他就是來了,而且做了完全另外一種人。
到我們認識他時,他開了個小吃食鋪子,在我們學校附近。
初時,大家還帶得三個月至半年的用度,而且不時還可接到匯款,生活標準比在家時低不太多,稍有借口,或誰過生,或失物複得,或接到一封字跡娟秀的信,或沒有理由,大家“通過”一下,即可有人做東請客。在某個限度內還可挑一挑地方。有人說,開了個揚州館子,那就怎麽樣也得巧立名目地去吃他一頓。
學校附近還像從前學校附近一樣,開了許多小館子。開館子的多是外鄉人。湖南的,江西的,山東的,河北的,一種同在天涯之感把老板夥計跟學生接連起來,而且他們本來直接間接的就與學校有相當關係,學生吃飯,老板夥計就坐在旁邊談天說地;而學生也喜歡到鍋灶旁邊站著,一邊聽新聞故事,一邊欣賞炒菜藝術。——這位揚州人老板,一看即與別人不同,他穿了一身鐵機紡綢褂褲在那兒炒菜!盤花紐子,紐袢裏拖出一段銀表鏈。雪白的細麻紗襪,一雙淺口千層底直貢呢鞋。細細軟軟的頭發向後梳得一絲不亂。左手無名指上還套了個韭葉指環。這一切在他周身那股子斯文勁兒上配合得恰到好處。除了他那點流利合拍的翻鍋子動鏟子的手法,他無處像個大師傅,像個吃這一行飯的。這比他的雞絲雪裏蕻,炒假螃蟹,過油肉更令我們發生興趣。這個館子不大,除了他自己隻用了個本地孩子招呼客座,擺筷子倒茶。可是收拾得幹幹淨淨,木架子上還擱了兩盆花。就是足球隊員,跳高選手來,看了牆上菜單上那一筆成親王體的字,也不便太囂張放肆了。
有時,過了熱市,吃飯的隻有幾個人,菜都上了桌,他洗洗手,會捧了把細瓷茶壺出來,客氣兩句,“菜炒得不好,這裏的醬油不行”,“黃芽菜教孩子切壞了,誰叫他切的!——紅燒才能橫切,炒,要切直絲的”。有時也談談時事,說點故鄉消息,問問這裏的名勝特產,聲音低緩而有感情。我們已經喜歡去坐茶館了,有時在茶館也可以碰到他,獨自看一張報紙或支頤眺望街上行人。他還給我們付了幾回茶錢,請我們抽煙。他抽煙也是那麽慢慢地,一口一口地吸,仿佛有無窮滋味。有時事完了,不喝茶,他去溜達,兩手反背在後麵,一種說不出的悠徐閑散。出門少遠,則穿了灰色熟羅長衫,還帶了把湘妃竹折扇。想見從前他一定喜歡養養鳥,聽聽書,常上富春坐坐的。他自己說原在轅門橋一個大綢緞莊做事,看樣子極像。然而怎麽到這兒來開一個小飯館的呢?這當中必有一段故事,他不往下說,我們也不好究問。
館子菜什麽菜都是一個滋味,家家一樣,隻有他那兒雖然品色不多,卻莫不精致有特色。或偶爾興發,還可以跟他商量商量,請他表演幾個道地揚州菜,獅子頭,芙蓉鯽魚,叉子燒鴨,他必不惜工夫,做得跟家裏請客一樣,有幾個菜據說在揚州本地都很少有人做得好。這位綢緞店“同事”大概平日在家極講究吃食,學會了烹調,想不到自己竟改行做了飯師傅。這不免是降低了一級,我們去吃飯,總似乎有點歉意。也許他看得比較高一層,所以態度上從未使我們不安。他自己好像已不頂在乎了。生意好,有錢剩,也還高高興興的。果然半年下來,店門關了幾天,貼出了條子:修理爐灶,休業數天。
新萬年紅朱箋招紙貼出來,一早上就川流不息地坐滿了人。老板聽從友人的建議,請了個南京師傅來做包子煮麵,帶賣早晚市了。我一去,學著揚州話,跟他道一聲:
“恭喜恭喜”。
恭喜他擴充營業,同時我已經看到後麵小天井裏一個女人坐著揀菜,發髻上一朵雙喜絨花。老板拱拱手:
“托福托福,鬧著玩的。”
女人不知是誰給說的媒,好像是這條街上一個煙鬼的女兒,時常也看她蓬著頭出來買香油醃菜蚊煙香,臉色黃巴巴的,樣子平平常常。可是因為年紀還不頂大,攏光了頭發,搽了雪花膏,還敷了點胭脂,就像是完全換了一個人,以前沒的好處全露了出來。老板看樣子很喜歡,不時回頭,走過去低低說幾句話,讓她偏了頭,為拈去一片草屑塵絲,他那個手勢就比一首情詩還值得一看。老板自己自然也年輕了不少,或者不如說一般人都不免,而實際上一個才四十的人不應便有的老態全借了一個年輕的身體而衝失了。要到這樣的年齡大概才真知道如何愛惜女人。
灶下,那個南京師傅集中精神在做包子。他仿佛想把他的熱心變成包子的滋味,摘蒂子,刮餡心,那麽捏幾下,一收嘴子,全按板中節,如一個熟練的舞蹈家或魔術師的手腳。今天是第一天。他忙,沒什麽工夫想什麽,就這個“第一天”一定在他腦子裏閃了好多次。這三個字包含的感情很多,他自己一時也分辨不清,大體上都結成了一團希望,就像那個蒸籠冒出來的一陣一陣的熱氣。聽他拍打著包子皮,聲音鈍鈍的,手掌一定很厚!他腦袋剃得光光的,後腦勺子擠成了三四疊,一用力,直扭動。他一身老藍布衣褲,腰裏一條洋麵口袋改成的圍裙。從上到下,無一處不像一個當行麵食店師傅,跟揚州人老板相互映照,很有趣味。
然而不知什麽道理,那一頓早點沒有留給我什麽印象。等的時候太長,而吃的時候太短。我自己也不好,不愛吃豬肝,為什麽叫了碗豬肝麵加菠菜西紅柿!麵是“機器麵”,沒有辦法,生意太好,擀麵來不及。——是誰給他題了那麽幾個藝術字?三個月之後這幾個字一定浸透了油氣的,活該!
不久滇越鐵路斷了,各處“轉進”的戰事使好多人的故鄉隨“我的家在東北鬆花江上”的傷感老歌一齊失去。cynical的習氣普遍的增高,而洗衣的錢付得少了,因為舊了破了,破舊了的衣服就去賣了。渺乎其遠的希望造成許多浪子。有些人對書本有興趣,抱殘守拙,顯得極其孤高。希望既遠,他們可看到比希望還遠的地方。因為形狀襤褸,倒更刺激他們精神的高貴,以作為一種補償。這是一種鬥爭,沉默而堅持,在日常的委屈悲憤的世俗感情的擺落中要引接山頭地底水泉來灌溉一顆心的滋長,是困苦的。有些失了節,向現實投了降,做起生意起來了,由微漸著,雖無大手筆,但以玩票姿態轉而下海,不失為一個“名家”局麵。後一種人數目極少。正因為少,故在校中行動常一望而可指出。這才是一個開始,唯足以啟發往後的不正常。本來戰爭的另一名詞即不正常。這點不正常就直接影響綠楊飯店的營業。——現在,綠楊飯店已經為人耳熟,代替原來的“揚州人”。在它開張了,又擴充了時候,綠楊飯店是一個名詞。一個名詞仿佛可有可無的。而現在綠楊飯店成了一個實體,店的一切與它的招牌分不開了。
第一,揚州人已經不能代表一個店了;而且這個飯店已經非常地像一個飯店,有時簡直還過了分!
那個南京人,第一天,我從他的後腦勺子上即看出這是屬於那種會堆砌“成功”的人。他實事求是,穩紮穩打,抓緊機會,他知道錢是好的,活下來多不容易,舉手投足都要代價。為了那個代價,所以他肯努力。他一早晨衝寒冒露趕到小南門去買肉,因為每斤便宜多少錢;為了搬運兩袋麵粉,他可以跟挑夫說許多好話或罵許多難聽話;他一邊下麵,一邊瞟著門前過去的幾馱子柴;他揀去一片發黃的菜葉子,拾起來又放到砧板上;他到別家鋪子門前逛兩轉,看他們的包子蒸出來是什麽樣兒,回來馬上決定明天他自己的包子還可以摻點豆芽菜,而且放點豆腐幹也是個可試的辦法。……他的床是睡覺的,他的碗是吃飯的,他不幻想,不喜歡花,不上茶館喝茶,而且老打狗,因為雖然他的肉在梁上他還是擔心狗吃了。沒有多少時候綠楊飯店即充滿了他的“作風”。——我得聲明雖然我感情上也許是另一回事,可是我沒有公開地表示反對這樣的作風的意思。而且四方東西南北中,(我們那兒都是這麽說,自然也對,“中”不是一個方向,)南京人隻是偏於那一方,不是像俾斯麥或希特勒那樣絕對的人。這裏隻說他的一般上的特殊,向反的較強的一麵,不單是作風,也因為從作風的改變上,你知道這個店的主權也變了。過了一個時候,不問可知,已經是合股開的。南京人攢了錢,紅利工錢,再加上一點積蓄,也許還拉了點債,入了股。我可以跟你打賭,他在才有人來提生意時即已想到這一步。
南京人明白他們這個店應當為什麽人而開,聲氣相求,果然同學之中那個少數很快即為吸取進來,作為經常主顧。他們人數不多,但塞滿這個小飯店卻有餘。而且他們周圍照例有許多近乎謝希大應伯爵之人者流,有時還會等不著座兒。這時他們也並未“發跡”,不過手底下比較活動,他們的“社會”中,“同學”仍占一個重要位置,這裏便成為他們“聯絡感情”所在,常在來吃一碗豬肝麵的教授麵前擺了一桌子菜哄飲大嚼起來。有的,在這裏包了月飯,雖然吃一頓不吃一頓。——另一種同學,因為尚有衣物可賣,賣得錢,大都一天花光,豪爽脾氣未改,(這也是一種抗衛),也常三個五個七八個一攤上街去吃喝一頓。有時他們在這裏,有時到別處去。有時他們到別處去;有時還在這裏。有些本來常在這裏的不常在這裏了。
綠楊飯店的生意好了一陣,好得足以使這一帶所有的吃食鋪子全都受了影響,而且也一起對它非常關心。別以為他們都希望“綠楊”的生意壞,他們知道“綠楊”的生意要是壞,他們自己的也好不了。他們的命運既相妨,又相共。然而過了一個高潮,綠楊飯店眼看著豆芽菜豆腐幹越摻得多,賣出去的包子就越少。“學校附近的包子”在壁報文章中成了一個新奇比喻,到後來而且這個比喻也毫不新奇了。綠楊飯店在將要為人忘記的那條路上走。——時間也下來兩年了,好快!這時有錢活動的就活動得更遠。有的還在這個城裏,有的到了外縣,甚至出了國,到仰光,到加爾各答,有的還選了幾門課,有的幹脆休了學,離開書本,離開學校,離開同學,也離開了綠楊飯店。大部分窮的,可賣衣物更少了,已經有人經驗到饑餓時的心理活動。這也是一種活動,且正如那種活動到仰光加爾各答的人一樣,留下許多痕跡在臉上,造成他們的哲學。綠楊飯店猶如一麵鏡子,揚州人南京人也如一麵鏡子。鏡子裏是風幹的豬肝,暗淡的菠菜,不熟的或爛的西紅柿,太陽如一匹布,陽光中遊塵揚舞。江西人的山東人的湖南人河北人的新聞故事與好興致全在豬肝菠菜西紅柿前失了顏色。悄悄地,他們把這段日子撕下來,風流雲散,不知所終。
那個女人的臉又黃下來,頭發又亂了,而且像是沒有光亮過,沒有紅過白過。有一次街上開來了一隊兵,馬上就找到他們要徘徊逗留的地方,向綠楊飯店他們可沒有多瞟幾眼。多可惜,揚州人那個值得一看的動人手勢!——這時候我才想起過他家裏有太太沒有?有孩子沒有?
綠楊飯店還是開著。
這當中我因病休了學,病好了住在鄉下一個朋友主持的學校裏,幫他們教幾個鍾點課,就很少進城來。綠楊飯店的情形可以說不知道。一年之中隻去了一次。一位小姐病了,我們去看她。有人從黑土窪帶了一大把玉簪花來,看著把花插好了,她笑了笑,說是“如果再有一盤椒鹽白煮魚,我這個病就生得很像樣子了。”從前的生病也是從前的談天題目之一。她說過她從前生了病都吃白煮魚,於是去跟揚州人老板商量,看能不能給我們像從前一樣的配幾個菜。他們回答得很慢,但當那個交涉代表說“要是費事,不方便,那就算了”,卻立刻決定了,問“什麽時候”?南京人呢,不表示態度。出來,我半天沒有話。朋友問是怎麽回事,沒有什麽,我在想那個飯店。
那天真是怪,南京人一聲不響,不動手,摸摸這,掇掇那。女人在灶下燒火。揚州人的頭發白了幾根。他似乎不複那麽瀟灑似乎頗像做這樣的事情的一個人了。不僅是他的紡綢衣褲,好鞋襪,戒指,表鏈沒有了;從他放作料,施油鹽,用鏟子抄起將好的菜來嚐嚐味,菜好了敲敲鍋子,用抹布(好髒)擦擦盤子,刷鍋水往泔水缸裏一倒,扶著鍋台的架勢,偶爾回頭向我們看一看的眼睛,用火鉗夾起一片木柴吸煙(扯歪了臉),小指搔搔發癢的眉毛,鼻子吸一吸吐出一口痰,……一切,全都變了。菜做完了,往我們桌邊拉出一張凳子(接過腿的)上一坐,第一句即是:
“什麽都貴了,生意真不好做。”
這句話教南京人回過頭來,向著我們這邊。南京人是一點也沒有走樣!他那個扁扁的大鼻子叫我想起我們前天應當跟他商量才對。我覺得出他們一定吵了一架。不一定是為我們的一頓飯而吵,希望不是因為我們而吵的。而且從揚州人臉上的皺紋陰影上看,開始吵架已經是頗久的事。照例大概是南京人嘀咕,揚州人不響。可能先是那個女人跟南京人為一點小事拌嘴,於是牽扯起一大堆,一直扯到這一次的不痛快跟前次的連接起來,追溯到很遠;還有餘不盡,種下下次相爭的因子。事情很明顯,南京人現在股本比揚州人隻有多,絕不少,而揚州人兩口子穿吃開銷,他們之間沒有什麽會計製度,就是那麽一篇糊塗賬。他們為什麽不拆夥呢?隔了年的漿子,粘不起來,那就算了。可是不,看樣子他們且要糊下去。從揚州人的衰頹萎敗上看起來,我疑心他是不是有時也抽口把鴉片煙。唔,要是當真,那可!——我曾問過坐在我對麵的同學。
“你是不是有把握絕對不會抽鴉片,假如有人說抽,或者你死?”回答是:
“倒不是死。有許多東西比死更厲害。你要是信教,那就是魔鬼;或是不絕的‘偶然’。”我看看南京人的粗粗短短的手指,(果然,好厚的手掌!)忽然很同情他,似乎他的後腦勺子沒有堆得更高全是揚州人的責任。
到我複學時,一切全有點變動。或者不是變動,是層疊,深入,牢著,是不變。什麽都有一種隨遇而安樣子。圖書館指定參考書不夠,可是要多少本才夠呢?於是就夠了。一間屋子住四十人太多,然而多少人住一屋或每人都有幾間屋最合理?一個人每天需要多少時候的孤獨?簡直連問也沒有人問。生物係的新生都得抄一個表,人正常消耗是多少卡路裏,而他們沒有想到他自己也是一個實驗對象;倒對一個教授研究出苗人常吃的刺梨和“雲南橄欖”所含維生素工作極有興趣。土產最烈的酒是五十三度,最壞的煙(燒完了灰都是黑的)叫鸚鵡牌。學校附近的荒貨攤上你常看見一男一女在那個貨攤講價,所賣是女的一件曾經極時髦的衣服,反正那件衣服漂亮到她現在絕對無法穿出來了。而路邊種的那些樹都已長得很高,在月光中布下黑影,如夢如水。整個一個學校,一年中難得有幾個人哭,也絕不會有人自殺。……而綠楊飯店已經搬了家,在學校門邊搭一個永遠像明天就會拆去的草棚子賣包子,賣豬肝麵。
(我已經對我的文章失去興趣,平淡得教我直想故作驚人之筆而驚人不起來!這飯店,這揚州人與我有什麽關係呢?)
一句話就說盡這個飯店了:毫無轉機。沒有人問它如何還能開下來,因為多少人怎麽活下來就無從想象。當然,這時候完全是南京人在那兒撐持。但客觀條件超出他所有經驗。武鬆拿了打折了的半截哨棒,隻好丟了,他也無計可施。然而他若是丟了這個坑人的綠楊飯店他隻有死!他似乎有點自暴自棄起來,時常看他弄了一土碗市酒,悶悶地喝,(他的絡腮胡子烏猛猛的),忽然拳頭一擂桌子,大罵起來,也不知道罵誰才是。若是揚州人跟他一樣的壯,他也許會跳上去,衝他鼻子就是一拳。然而揚州人一股子窩囊樣子,折垂了脖子,木然看著哄在一塊骨頭上的蒼蠅。這樣子更讓南京人生氣,一股子邪火從腳底心直升上來。揚州人身體簡直越來越不行了,背佝僂得厲害。他的嘴角老掛著一點,嘴唇老開著一點。最多的動作是用左手擄著右臂衣袖,上下推移。又不是搔癢,不知道是幹什麽!他的頭發早就不梳好了,有時居然梳了梳,那就更糟,用水濕了梳的,毫無光澤,令人難過。有人來了,他機械地站起來,機械地走,用個黑透了的抹布,騙人似的抹抹桌子,抹完了往肩頭上一搭:
“吃什麽?有包子,有麵。有牛肉麵,炸醬麵,菠菜豬肝麵。……”聲音空洞而冷漠。客人的食欲就教他那個神氣,那個聲音壓低了一半。你就看看那個荒涼汙黑的架子,看到西紅柿上的黑斑,你知道黑斑那一塊煮也煮不爛的;看到一個大而無當的盤子裏三兩個雞蛋,雞蛋會散黃;你還會想起揚州人跟你解釋過的,“雞蛋散黃是蚊子叮的”,你想起孑孓在水裏翻跟鬥。吃什麽呢,你簡直沒有主意。你就隨便說一個,牛肉麵吧。揚州人擄著他的袖子:
“嗷,——牛肉麵一碗——。”
“牛肉早就沒有了,要說多少次!”
“嗷,——牛肉沒有了——”
那麽隨便吧。豬肝麵吧。
“嗷,——豬肝麵一碗——”
而那個女人呢,分明已經屬於南京人了。仿佛這也沒有什麽奇怪。連他們晚上還同時睡在那個棚子底下也都並不奇怪。這當中應當又有一段故事的,但你也頂好別去打聽,壓根兒你就無法懂得他們是怎麽回事,除非你能是他們本人。
我已經知道,他們原來是表兄弟,而且南京人是揚州人的小舅子,這!……我不知道我應當學著去做一個小說家還是深幸自己不是。……
過了好多好多時候,“炮仗響了”。雲南老百姓管勝利,戰爭結束叫“炮仗響”。他們不說勝利,不說戰爭結束,而說是“炮仗響”。炮仗響那天我一點都沒有想到揚州人。一直到我要離開昆明的前一天,出去買東西,偶然到一個鋪子裏吃東西,坐下,一抬頭,哎,那不是揚州人嗎。再往裏看,果然南京人也在那兒,做包子,一身藍布衣褲,麵粉口袋圍裙,工作得非常緊張,腦勺子直扭動,手掌敲著包子皮鈍鈍的響。他摘蒂子,刮餡心,那麽捏幾下,一收嘴子,全按板中節,仿佛想把他的熱心也變成包子的滋味。他從上到下無一處不像個當行的麵食店師傅。這個揚州人,你為什麽要到這裏來?你是四十多歲的人了,你從前是做綢緞莊的,你要想回去向妻子兒女說一聲“我總算對得起你們”?……然而仿佛他們全不成問題,成問題的倒是我!我教許多事情攪迷糊了。明天我要走了。車票在我口袋裏,我不知道摸了多少次。我有個很不好的脾氣,喜歡把口袋裏隨便什麽隻捏在手裏搓,搓搓就扔掉了。我丟過修表的單子,洗衣服收據,照相憑條,防疫證書,人家寫給我的通信地址。每丟了一張紙,我就丟了好多東西。我真怕我把車票也丟了。我有點神經衰弱。我有點難過,想吐,這會兒餓過了火,我實在什麽也不想吃。我蠢蠢地問s說:
“我們來了八年了?”而忽然問:
“哎,那罐火腿呢?”
s敲敲火腿罐頭。在桌子下捏住我的手:
“你怎麽了,d?——吃什麽?”
我振作了一下:
“豬肝麵加菠菜西紅柿!”
揚州人放好筷子,坐在一張空著的桌子旁邊凳上。他牙齒掉了不少,兩頰好像老在吸氣。而臉上又有點浮腫,一種暗淡的癡黃色。肩上一條抹布濕漉漉的。一件黑滋滋的汗衫,(還是麻紗的!)一條半長不半的褲子,像十二三歲的孩子穿的。衣褲上全有許多跳蚤血黑點。看他那個滑稽相的褲子,你想到他的肚皮一定一疊一疊地打了好多道褶子!最後我的眼睛就毫不客氣地死盯住他的那雙腳。一雙自己削成的大木屐,簡直是長方形的。好髒的腳,仿佛汙泥已經透入多裂紋的皮膚。十個趾甲都是灰趾甲,左腳的大拇趾極其不通地壓在中趾底下,難看無比。對這個揚州人,我沒有第二種感情,厭惡!我恨他,雖然沒有理由。
去你的吧,這個人,和我這篇倒黴文章!
關老爺
老關老爺——關老爺的父親做過兩任兩淮鹽務道,摟了不少銀子,他喜歡這小城土地肥美,人情淳厚,就在這裏落戶安家,起房屋,置田地,優哉遊哉當了幾年快活神仙老太爺。老關老爺的喪事辦得極其體麵。老關老爺死後,關老爺承其父業,房屋蓋得更大,田地置得更多。一溝、二溝、三垛、錢家夥都有他的莊子。他是旗人。旗人有族無姓,關老爺卻沿其父訓,姓了關。關老爺的二兒子是個少年名士,還刻了一塊圖章:漢壽亭侯之後。其實關家和關雲長是沒有關係的。關老爺有兩個特點。一是說了一嘴地道京腔,比如,他見小孩子吸煙,就勸道“小孩不抽煙!”本地都說“吃煙”,他卻說“抽煙”,本地人覺得這很奇怪。一是他走起路來是方步,有點像戲台上的台步,特別像方巾醜。這城裏有幾家旗人,他們見麵時都還行旗禮——打千兒,本地人覺得他們好像在演戲,很滑稽,很可笑。關老爺個子不高,矮墩墩的。方臉。“高帝子孫多隆準”,高鼻梁。留兩撇八字胡。立如鬆,坐如鍾,他的行動都是很端正的。他的為人也很正派。他不抽大煙,不嫖,不賭。隻是每年要下鄉看一次青。
“看青”即估產。田主和佃戶一同看看今年的莊稼長勢,估計會有多少收成,能交多少租。一到稻子開花,關老爺就帶了“田禾先生”下鄉。關老爺騎一匹大青走騾,田禾先生騎一匹粉嘴踢雪黑叫驢,一路分花度柳,款款而行。莊稼碧綠,油菜金黃,一陣一陣野薔薇的香味撲鼻而來,關老爺東張張西望望,心情十分舒暢。他下鄉看青,其實是出來玩玩,看看野景,嚐嚐野味,改變一下他在深宅大院裏的生活。估產定租這些事自有田禾先生和莊頭商量,他最多隻是點點頭,搖搖頭。他看的什麽青!這些事他也不懂。他還帶著一個廚子。廚子頭一天已經帶了伏醬秋油,五香八角,一應作料,乘船到了一溝。
在路上吃過一碗蝦仁鱔絲麵,中午飯就不吃了,關老爺要眯一小覺。起來,由莊頭領著,田禾先生隨著,繞村各處看了看。田禾先生和莊頭估計今年收成,商談得很細,各處田土高低,水流洪窄,哪一個八畝能打多少,哪一堤檉柳能賣多少錢……意見一致,就粗粗落了紙筆,有時意見相左,爭持不下,甚至會吵了起來。到了太陽偏西,還沒有一個通盤結果。關老爺隻在喝茶抽煙,聽他們爭吵,不置一詞。廚子來問:“開不開飯?”關老爺肚子有點餓了,就說:“開飯開飯!先吃飯,剩下的尾數也不值仨瓜倆棗,明天再議。”
關老爺在一溝的食單如下:
涼碟——醉蝦,炸禾花雀,還有鄉下人不吃的火焙螞蚱,油汆蠶繭;
熱菜——叉燒野兔,黃燜小公狗肉,幹炸活鯚花魚;
湯——清燉野雞。
他不想吃飯,要了兩個鄉下麵點:榆錢蒸糕,麵拖灰藋菜加蒜泥。關老爺喝酒上臉,三杯下肚就真成了關公了。喝了兩杯普洱茶,就有點吃飽了食困,睜不開眼了。
他還要念一會經。他是修密宗的,念的是喇嘛經。
他要睡了。莊頭已經安排了一個大姑娘或小媳婦,給他鋪好被窩,陪他睡下了。
第二天起來,就什麽都好說了,一切都按莊頭的話定規。
他給陪他睡的大姑娘、小媳婦一個金戒指。他每次都要帶十多二十個戒指,田禾先生知道,關老爺下鄉看青,隻是要把一口袋戒指給出去,他和莊頭磨牙費嘴都隻是過場而已。
一溝、二溝、三垛轉了一圈,關老爺累了,回到錢家夥喝了人參湯,大睡了兩天,回家,完成了他的看青壯舉,得勝還朝。
關老爺是旗人,又是從外地遷來的,本地親戚很少,隻有一個老姑奶奶嫁給闞家;一個老姨嫁給簡家,算是至親。有熟讀《三國演義》的人說:你們一家是闞澤的後人,一個是簡雍的後人,這樣的姓很少,難得!關老爺和岑直齋小時候是同學,跟楊又漁學過做古文、製藝、試帖詩,以後常在一起作文酒之遊。關老爺的二兒子關匯和岑直齋的大兒子岑瑜從小學到中學都是同班同學。這幾家是通家之好,婚喪嫁娶,辦生做壽,走動得很勤。
岑直齋的女兒岑瑾是個美人(她母親是姨太太,本是南堂子裏的名妓)。她眼睛彎彎的,常若含笑,皮膚非常白嫩,真是“吹彈得破”——因此每年都生凍瘡。關匯很愛看岑瑾的一舉一動,他央求老姨奶奶到岑家說媒。岑瑾的媽說這得問問她本人。岑瑾本不願意,理由是:一、她比關匯還大兩歲;二、關匯身體不好,有點駝背;三、他在學校裏功課不好,尤其是數、理、化。她媽說:大兩歲沒有關係,大媳婦知道疼女婿;身體不好,可以吃藥調理;功課——關家這樣的人家不指著兒子做事掙錢,一個莊子就夠吃一輩子。經過媽下了水磨功夫掰開揉碎反複開導,岑瑾想:富貴人家的子弟差不多也就是這樣,就說:“媽,您做主!”這樣關匯和岑瑾就訂了婚,他們那年才讀初三。關匯幾乎每天都到岑家去,暑假就住在岑家,和岑瑜一起玩:用氣槍打鳥,釣魚。關匯每天給岑瑾寫情書,雖然天天見麵。情書大都是把舊詩詞改頭換麵,如“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之類。他送岑瑾一張放大十二寸的相片,岑瑾把相片配了框子掛在牆上。岑瑾覺得她遲早是關家的人了,也不再有別的想法。
初中畢業,關匯到上海去讀高中,岑瑾到蘇州讀了女子師範,暫時“勞燕分飛”了。關匯還是每天寫信,熱情洋溢;岑瑾也回信,但是關匯覺得她的信感情有點冷淡。
關家老太太急於想早一點抱孫子,姑奶奶、姨奶奶也覺得關匯的婚事不能再拖,就不斷催關匯把事情辦了。於是在關匯和岑瑾高三寒假就舉行了婚禮。兩家親友都不甚多,但是吹吹打打,也很熱鬧。婚禮半新不舊。關匯堅持穿燕尾服,不穿袍子馬褂,岑瑾披婚紗,但是拜堂行禮卻是舊式的。燕尾服,婚紗,磕頭,有點滑稽。
熱鬧了一天,客人散盡,關匯、岑瑾入洞房。
三天無大小,有些姑娘小子把耳朵貼在房門上“聽房”。什麽也沒有聽見。
半夜裏,聽到劈劈啪啪的聲音,打人?關老爺一聽,不對!把關老太太叫起來,叫她帶了大兒媳婦趕緊去看看。撞開了房門,隻見岑瑾在床前跪著,關匯拿了一根馬鞭沒頭沒臉地打她。打一鞭,罵一句:“你欺騙了我!你欺騙了我!”大嫂把岑瑾拉起來,給她蓋了被窩;老太太把關匯拉到關老爺的書房裏,問:“為什麽打她?”關匯氣得渾身發抖,說:“她欺騙了我!她欺騙了我!”——“怎麽回事?”——“她不是處女!不是處女啊!”
這裏的風俗,三天回門,要把那點女兒紅包在一方白綾子裏,親手交給媽媽。媽媽接過白綾子,又是哭,又是笑:“閨女!好閨女!”
岑瑾三天回門,這門怎麽回呢?關匯不去。老太太再三給他央求,說“關、岑兩家,不能讓人議論”。好說歹說“你就給媽這點麵子,我求你了!”老太太差點跪下。關匯隻能鐵青著臉進了岑家的門,連飯都沒有吃,推說頭疼,就先回去了。
關匯不進岑瑾的門,自在書房裏睡。
關岑兩家是不能離婚的。一離婚,就會引起一縣人的揣測刺探。隻好就這樣拖下去。拖到什麽時候呢?
這事總得有個了局。
會是怎樣的了局呢?
關老爺還是每年下鄉看青。他把他的看青的“章程”略微做了一點修改:凡是陪他睡覺的,倘是處女——真正的黃花閨女,加倍有賞——給兩個金戒指。
鎖匠之死
我們城裏總是銃人。“銃”就是槍斃。不說是槍斃,說銃。你如果不說銃而說槍斃,城裏人就覺得你要不是外邊來的,“外路碼子”;要不,假如知道你的底細,知道你的祖宗三代,你的“骨頭渣子”,你是本鄉人而(他們以為)故意不說本鄉話,撇“官腔”,哈呀,了不起!你這兩個字觸犯了他們,他們一定對你側之以目,嗤之以鼻,努之以嘴,歧視你,恨你,對你有一種敵意。小城裏的人都敏感得出奇,多疑善忌,脆弱的自尊心一來就碰傷了。他們隨時聽得出你聲音裏有些什麽意思,隨時覺得你笑他,看不起他,為了跟你對抗,他們在他們的城垣上增了更多的石頭,把他們的固執堆積得更高。如你往大街上一看,隨便問一句,“什麽事情?——是不是又槍斃人?”人叢之中一定有一個十分嚴厲的聲音直撞撞地發出來“銃人”!你沒法奈何,你覺得他像是尋事找碴兒吧,他又可以說這是好意跟你答話。你皺一皺眉毛,他那兒心裏可笑開了。準保事後他一定跟人添油加醋地講一氣,把你形容得狼狽不堪。……好吧,就說是銃人。我們城裏是個銃人銃得最多的地方,這簡直是她的最大的特色。要是把這個特色取去,我想不出有什麽可以代替他的。每年要是沒有那麽些人槍斃,我們的城是什麽樣子呢?我怕我要不認得她了。我的那些尊貴的同鄉們的一部分情感當然要沒有擱處了。於是我們的城加給我一層陰暗。說“最多”不無有點問題,但無論如何比別的地方要“重要”,影響要大。如果說我的印象不大準確,我告訴你,我的初級中學在縣城東門城腳,東門外即是殺場。出東門有一木橋,橋下的水呼呼地流得很悲慘,本來叫作東門橋,但一般都稱之為“掉魂橋”,言死囚過此橋上魂即掉去也。我們在上課,忽然遠遠聽見許多人奔跑的聲音,聽見那種淒厲的單調的號聲,一會兒洶洶湧湧的過去了。我們的心就沉下來,沉沉的撞擊,緊緊的壓得難受。槍響了,聽得清楚是幾個人,一人挨了幾槍。衝起一陣喝彩的聲音,再又是一陣雜遝的腳步,當中夾著一串整齊的,一隊保衛團的兵,跑步,吹的號是凱旋號。有時適在下課時候,同學多隨著去看。年紀都還小,很多在槍聲一響的那一霎回過頭來的。我則從未親自去看過。不過有時進出東門,殷紅的白,發了一點黑,破爛的屍首總會映到你眼睛裏來。東門外有一個非常好的乘涼看書吹口琴放風箏的地方,有一棵極大的桑樹,結了一樹大紫桑葚,在摘下來要放進嘴的時候一想到槍一撥響的景象就會老大不自在,眼睛裏湧出了恐怖。有一次,我剛從外麵回到學校,要進校門,校門進不去了,全是人,堵得死死的,後麵有人還拿了凳子爬上來看,就要來了,——又銃人。沒有辦法,隻好站在前頭。既然非看不可,我就好好地看一看。一共五個。我一個一個看過去。全是土匪。向來槍斃都是土匪。有一個,我認得!那是南門的一個鎖匠。
這個鎖匠有一個很好的百靈。我每次經過他門前時都要看一看。我記得他那個鋪子的整個的樣子。我記得他的樣子。他有妻子老婆,有一個孩子。他家後頭有個小院子,有一棵樹,樹長過屋脊,在外頭就看得見。……現在,這是他。他就要去槍斃了。他坐在一個柳條籃子裏,被兩個扛夫抬著,這樣子很滑稽。滑稽得教人痛苦。是他!他沒有變樣子,不,這不是他。他怎麽會,怎麽會。是這個樣子呢。你猜我當時想的什麽?我想做皇帝。我想九更天,聞太師,——我想我一點也不能救他。我白著臉站在那裏。等門口人滾滾地插進跟在後麵的隊伍裏去,鬆了,露出了大門,我走進去。我一個人坐在空空的學校裏的空空的教室裏,半天半天。一直到聽見有人在隔壁彈風琴。我是個孩子!但是別笑我,那個鎖匠是個了不得的人,了不得的鎖匠。他的鋪子,我傍晚經過時特為看了一看,果然,知道是,關上了。當然一定是關了多少日子了,我早就知道,早就聽說,早就看見的。然而以前好像這是不可靠的,不真實,不明明白白的,現在,完了,明顯的擺在我麵前。排門上兩道封條,十字交叉,白紙黑字,縣政府封,月日,一顆大朱印。有一根柱子有點歪。
他的罪名是跟匪有來往,通匪。跟匪有來往不一定就是通匪。但在我們地方上人看起來沒有什麽兩樣。至少願意他沒有兩樣。他的情形也比較特別一點。……主要是因為他住的地方。他住在簡直是城中心,往南往北都沒有幾步即是鬧市和富宅。這簡直不得了,給他們的威脅太大了,不等於是匪都住在家裏來了?隨時就有危險,嘿!他們容不得這麽一個大膽的人,而且那麽一個聰明人,那麽有心眼,機靈。而且,他倒真穩呐,一點都看不出來。看他那樣子,哪裏像個通匪的人,像個匪呢?(直截指之為匪了。)還怪和氣的,怪規規矩矩,說話,待人,哪一樣不好好的?天天還都見麵呢!——個王八蛋!誰料得到他裏頭是這麽樣的險!奸!他們氣憤了,他們覺得他頂可恨的是他們被他蒙住了,他們像個三歲孩子似的被人欺負了,他們冤!於是從前對他的好感漫無節製地增高起來,他們簡直把他說成了神,什麽不可能的,平常絕不有人相信的事情大家全都相信了,臨時現抓,越編越多,越編越長,越編越有聲有色,委委曲曲,原原本本,一大套變成理由和證據,——殺他!因為,他們不為什麽也希望他被殺,希望有人被殺,他們要創造出這麽一個人。這回花樣翻新,異於往常,有趣。
他是個鎖匠。姓王,一般稱之為王鎖匠,或鎖匠小王。從前,他是個挑鎖匠擔子的。但鎖匠擔子常常也稱為銅匠擔子,鎖匠也是一種銅匠,而且與真正的銅匠有一部分的工作是相同的簡直大部是相同的。所以王鎖匠未始不可以稱為王銅匠。比如北平市口角有一個矮子銅匠,職業性質與王鎖匠全無二致,而人不稱之為矮子鎖匠稱之為矮子銅匠。王鎖匠的“鎖”字有一點標榜的意思,因為他配鎖配得特別好。你見過那種鎖匠擔子麽?長方的兩個木箱子,底微闊大,漸上漸小,四邊都是梯形。一邊一個,挑著時哢——哢,哢——哢的響聲,箱子上頭有個架子,橫掛一長串鑰匙之類,互相擦擊,發出聲音,極有節奏。這種擔子跟修洋燈洋傘的,補鍋的,錫匠的擔子都如同兄弟,有一種淵源,一種親切的關係,都是小時候常常會讓我把急切的腳步放緩,讓我嗒焉如有所失,毫無目的跟著他看著他半天的。“補鍋,——”丁達達丁,丁達達丁,丁達達丁達達丁達達丁,……有一種特殊響器,很多的精鐵長片串在一起,撒開來一起花喇喇放出去,又趁手一帶收回來,折成一疊,這有個名字的,叫作什麽子,……哎呀,我怎麽會又想不起來呢,我都鬧不清究竟該往誰的手上擱了。不過鎖匠擔子常常有的是固定的頓在一處,等人來就教。木箱的一頭各有許多小抽屜。我多想把那些小抽屜一個一個地抽出來看看啊。這些小庫房裏簡直是包羅萬象,用之不竭。並不亂擱的,每一格都是一定有東西。那每一個鎖匠擔子都是完全一樣的。這一個鎖匠跟那個鎖匠若是換一副擔子用一兩天絕對沒有問題,沒有什麽不方便。不,一兩天是可以的,多了不成,器物各有不同性格,用慣了自己的用別人的不順手,不如意。——都是這樣,所有的這種擔子都有一定的秩序。甚至皮匠擔子。我從前以為皮匠擔子總是砧子木板亂擱的,才不,刀是刀的地方,錘是錘的地方,麻線,黃蠟豬鬃都占一定角落,甚至籃子上竹架子上夾的上底的牛皮馬皮,大大小小,都挨著差不多的層次!頂要緊的是一把大銼。大。銼身有二尺多長,四四方方。一頭一個木柄,抓在手上。一頭是銼頭,木製,圓的,頂頭飽出,作球狀,套在一個固釘在木箱上的鐵環裏。鎖匠坐在一個馬紮子上,坑蚩坑蚩拉那鎖。銼鑰匙,鎖匠,銼別的東西。磨銼金屬的聲音本來是不大好聽的聲音,但如果那個鎖匠,我不討厭,我聽慣了,而且可以毫不勉強地說,我喜歡。是的,那是沉著痛快,鍥而不舍,堅決而持實的聲音,一銼下去,拉回來往下再一推,銅屑子燦爛地撒下來,那邊,那個東西上一道槽子,生新的一條一條痕跡。銼高一點,低一點,偏一點,側一點。手裏控著的東西轉著方向,嘎茲嘎茲,嘎茲嘎茲成了。這是最誠實的,最好的廣告。“喂,拿過來試一試。”一把死了的鎖,郭達,開了。再試試,鎖起來,郭達,開了;郭達,開了。好。因此有多少人少做許多著急的夢了。一年丟了鑰匙的倒也不少噢?這些鑰匙都到哪裏去了呢?鎖匠有許多舊鑰匙是哪裏來的呢?隻見人拿了鎖來配鑰匙,拿了鑰匙來配鎖的不多吧?鎖匠開得的鎖多,不一定鑰匙,有一根鐵絲彎來彎去的大多數鎖都不費事。據說一個小偷學習他的行業之前必先學做木匠,瓦匠,懂得房屋路徑構造,撬椽子挖洞,爬高走險,還得學兩年鎖匠。而捉到過好多小偷,說是都是由鎖匠出身的。所以,王鎖匠的事犯以後,有人說,他在沒有“大做”之前一定還摸過幾家子。偶爾撈一點外水,並不長做,不在地保麵前掛號,手腳緊密,不露破綻,沒有人知道。有兩筆肥的呢,不然,就坑蚩坑蚩,他就開得起鋪子來了?這麽多鎖匠呢,為什麽他們都拉一輩子大銼?——害,你,你叫王鎖匠給你配過鑰匙沒有?哈!你運氣!你知道你擔了多大的風險啊,他是,什麽鎖到他手裏就聽他的話的啊,見過一把鎖就忘不了的啊,彈簧彈子德國鋼鎖都開得開的啊!嘖!你他媽的婊子不害x,——走局。你丟過東西?——沒有?——可惜。
王鎖匠後來開了個鋪子。一個正式的銅匠鋪子。這就是說他有三根銅苗子坐鎮在櫥架上。銅匠店總得有這個東西,也有一種義務,到附近鄰居,這一坊一保有火災,得把這幾根銅苗子借出來,扛出去,幫同救火。銅苗子看見過沒有?跟個大望遠鏡似的,構造原理與小孩子玩的水唧子同。這東西的威力當然不如水龍大,但有時小火,專對一個近身方向也甚有用。而且,輕,方便,靈活,火頭轉到哪裏馬上就迎得上去。銅匠店不知是不是因為整天叮叮咚咚吵擾了街坊,故做了這個東西,防其不測,作為補報?城裏熟習掌故的不但說得出各坊老龍的性格,且亦能曆曆說出一家一家銅匠店的水苗子的曆史,說得出他們的樣子,說得出某次某天他所盡的力,建的功。跟那些龍一樣,有些苗子都漸漸有了神性,供放在家裏輕易不觸動,甚至也燒香叩頭,隔一個相當時候須“請”出來校驗校驗。王鎖匠家的一根特長苗子,一兩次之後即顯出不凡。更值得感謝的是他親自出沒火場施救時的勇敢和機敏。對麵那一家豆腐店,母女兩個,不是他,不是那根苗子,早完了。……從此王鎖匠的工作不是,不單是銼,而是打了。一塊紫銅板,登登登登,能夠打成一把水吊子,簡直是不可想象的事!一個鐵砧子,銅板放在上頭,一錘子,一錘子,一錘子下去,紅粉粉的銅上一個光溜溜的紫麻子。登,一錘;登,一錘。不是死命地砍,巧巧的,一著到立刻就反彈了回來,耍耍停停。手下銅板漸漸轉移得每兩點之間,距離一定,麻子都是整整齊齊的。轉著轉著圓了,轉著轉著窩過來,有意思!打水吊子,打銅盆,打水鏇子,酒鏇子,打腳爐,打五更雞,蓮子井。水吊子一把一把吊在屋梁上,水鏇底朝外倚在架子上,又光又圓。他也做福祿壽喜字,立鶴芝鹿燭台。也磨鬆鼠葡萄雙鯉魚,賽銀帳鉤。做的油燈盞。做銅筆帽,做墨盒。我的墨盒,筆帽都是他家買的。筆帽是玉山號筆店買的,但是他家做的,他也還做鎖,大大小小,各種各樣的鎖。還配鑰匙,到他那裏配鑰匙的人多。他生意很好。可是新開的店也並不光鮮,老房子,比一般大銅匠鋪子小,說正式也並不大正式,還是一樣“小本營生”,隻有兩個小徒弟,另外就是他自己,店也沒有什麽陳設,暗暗的,牆上磚塊的印子在薄薄一層石灰水後裏骨露出來,木頭上並未髹漆,碎磚地,招牌是紙寫的,正麵牆上有一個紅福字。廊簷台階有一兩塊磚頭常常是缺的。我們一次一次從他的廊簷下走,一次一次腳下的路線為這個缺口一絆。一遇到這種缺口我們就想跺他兩腳再跺下兩塊來的,可是王鎖匠家的廊簷台階總是缺那麽兩塊。他那個百靈籠子在頭子,鴨嘴銅鉤,百靈在台子上珠子似的唱。一隻好百靈。王鎖匠一大早起來添食換水,鋪沙,到東門外學田上溜一轉。
門關著。有縫,往裏看,黑黢黢的。台階上還是缺那麽兩塊。好像比平常高,可是狹了,得歪著一點肩膀走。門檻是個兩截的。一點聲音都沒有。一個蜘蛛在上頭結網,風吹得網鼓鼓的。
我們城裏後來來了好些機器,抽水機,榨油機,碾米機。來了好些“老桂”,不知道為什麽管理機器的工頭叫老桂。老桂也管修理機器。王鎖匠斜對是一家米店,本來用騾子拉,後來改了,用機器。興中公司三十二匹馬力,很好。本來叫碾坊,改了名字叫了米廠了。老石碾子也在,不用了。起了一間房子,洋灰地。皮帶盤,鋼軸,車床,老虎鉗,電磨石,螺絲洗,鋼鋸子,……王鎖匠有興趣極了。沒有事他就溜到後頭去看。老桂跟他混得很熟。老桂一個人,機器買了的時候由公司介紹跟了機器一起來的,沒有一個朋友。他那一口話就沒有人完全懂。他無聊極了,脾氣大,動不動大發,要跟老板辭生意了。王鎖匠聽呀聽的,他的話懂得八九成了。他試著撇著一點腔跟他攀談,知道他許多事情,懂得他喜歡什麽,討厭什麽。米廠裏人多奇怪,嘻,這個機器人跟小王聊得挺好,不曉得說些什麽,一聊一半天,指手畫腳,點頭磕腦!畜生也服一個人管,好了,這以後他要是再發脾氣要小王跟他講講看。一講,行!沒事。於是隻要老桂一毛了,趕緊,著人到對過叫小王。百試百驗。小王把那些鉗子鋸子螺絲老虎漸漸地摸熟了。有時他在架子上擰,轉,推,捺,老桂刁根煙卷笑眯眯地在一邊看,“呱呱叫!呱呱叫!”店裏哪一個人都學得像他那個“呱呱叫”。有時,機器出了毛病,老桂修,小王也挨肩跟他蹲著弄得兩手黑油,一鼻子灰。機器開著,他也能拿個油壺添添油,抓一把紗衣這裏那裏擦擦。甚至他也在耳朵上夾一根鉛筆,能夠用半尺畫簡單的圖。他有些東西借老桂的家夥做。老桂有些零件還得請他照樣子配。托老桂他還訂了幾件簡單工具,在店堂裏裝了起來。有一天老桂跟老板說想請假。老板慌了,趕緊叫小王來,沒有什麽事情他不高興,這一陣子他樣樣都滿意,不是胖了嗎?他說他謝謝老板,他說店裏上上下下他也知道,都是好人。不過他要請假,人家家裏有事情。什麽事情?——人家有個太太呀,來你們這兒兩年多了,太太一個人睡!他說,回去看看,兩個禮拜,就來。絕不誤你的事,說哪一天來就哪一天來。他的脾氣,你們還不都知道?板板六十四,說一句是一句,準保,不會錯。“那怎麽行,怎麽行!機器誰管,機器誰管!這玩意又不是騾子,不通人情,他要是發起蹶子來你又不能打他。不行,不行!”“老王呱呱叫,老王可以管,老王跟我一樣的一樣的。”試驗了一兩天,老桂隻看,不動手,老王果然弄得妥妥當當。好了,老王管!王鎖匠管了兩個禮拜,——果然老桂說一是一,一點沒有出事。從此,老桂請假的回數就多起來,老板越來越答應得容易。他太太給他一年生一個孩子。
王鎖匠實際上把他那爿銅匠店已經變成一個小工場。陸陸續續老桂幫他買。他自己也四處去踅摸,日增月累的,簡直很像個樣子了。他也裝了一個小柴油馬達,一根鋼軸,小皮帶,咕嚕咕嚕,叭嗒叭嗒見天地轉。城裏城外的老桂常上他那裏坐,簡直成了他們聚會的中心。他們有生意也多照顧他,要配個什麽零件,他的許多老法子老工具倒還補這個城裏機械實件不足。有的地方機器發生故障也來叫他去修。他忙得很,好精神。也有不少人不叫他王鎖匠,叫他“老桂”了,“王老桂”。這是一個為很多人談論的人物了,識與不識,都羨慕他。他那兩個銅苗子還放在那裏,放在老地方。大大地出了名則是在那一次。保衛團的一個連長的二膛盒子不知哪裏壞了,不知怎麽有一次在他店裏喝茶談起來,說可惜極了,這根槍還是徐大文的。——徐大文是這一帶著匪,作案之多,槍法之準,子孫徒弟之廣遍,在他死後近十年還常有人談起。王鎖匠好奇,說看怎麽樣?他也不知道怎麽給他拆開來,七銼八銼配好了!那個連長欣喜若狂,無以為謝,當場在他店前放了三槍!且讓王鎖匠也放三槍玩玩。這六槍!
王鎖匠有一陣忽然不見了幾天,後來又回來了還是一樣,一樣做他的事情。問他,說是鄉下請他去修抽水幫浦的。後來隔這麽三兩個月就要出一次門。據說,哪裏是下鄉修水幫浦去了!鄉下有水幫浦的不過是那麽幾處,也不能挨著個兒啊。壞,也不能盡來找他啊。正正經經的宅老桂有的是,要你……你個半路出家,似通不通的冒牌老桂!他啊是叫土匪搖去的,給他們修槍去了!聽說他還會造。既能修,就能製!還會造炮,迫擊炮!有那廣大本領麽?人倒是真鬼巧。嗐,用到歪路上去了!人不能聰明,聰明人就不安分,再不,難保他不會造反。這種人,什麽事情做不出來?天地君親師,仁義理智信,一樣都沒有。既有今日,何必當初。當初挑個小銅匠擔子,恍倉恍倉,也就不會有些朝了。人啊……真是:愚而安愚。既與土匪有來往,他就是匪,你能說他沒有作過案?財迷心竅,心都橫過來了,跟個挑子似的,放在桌上,嘴子朝著一邊。——說起來,這幾個匪也不義氣,不值價,怎麽就把他攀出來呢?既做了這事,怎麽也不避一避?幾個保衛團弟兄,走了去一搭就搭住了。沒有話說,五花大綁,紮起來就走。
有的人又說,這件事內裏有一樁風流案子,豆腐店那個女兒,進門寡,嫁過去沒有幾天,丈夫死了,在家裏,哼,好不了。小王跟她有一手,米店老板也跟她有一腿子,一個錢,一個人。這就……
他那個百靈掛在保衛團團部裏,隻聽見叫,看不見。
————————————
(1)此地方言,把鍋燒熱了做飯,叫作“抓”。
@陳銀娃
農民大都能趕車,但不是所有的農民都能當一個出色的車倌。
星期天,有三輛馬車要到片石山去拉石頭。我那天沒有什麽事,就提出跟他們的車到片石山看看。我在這個地方住了一年多了,每天上午十一點半,下午五點半,都聽見片石山放炮。風雨無阻,準時不誤。一直想去看看。片石山就是采石場。不知道為什麽本地人都叫它片石山。
馬車一進山,不由得人要挺挺胸脯,深吸一口氣。這是個雄壯的地方。采石的山頭已經劈去了半個,露出扇麵一樣的青灰色的石骨,間或有幾條鐵鏽色蜿蜒的紋道。這石骨是第一次接觸空氣呀。人,是了不起的。一個老把式正在清除殘石。放了炮,並不是所有的石頭都崩落下來,有一些仍粘連在石壁上。老把式在腰裏係了一根粗繩,繩頭固定在山頂,他懸在半空,拿了一根鋼釺,這裏捅一下,那裏戳一下,——轟隆!門板大的石塊就從四五層樓那樣的高處落到地麵。
這是個石頭的世界。到處是石頭。
好些人在幹活,搬運石頭。他們把石頭按大小塊分別堆放。這些石頭各有不同用處。大的可製碾盤、磨扇,重量都在千斤以上。有兩個已經斫好的石磨就在旁邊擱著。中等的有四五百斤,可做階石、刻墓碑。小塊的二三十斤、四五十斤不等,砌牆,壘堤壩。搬運石頭,沒有工具。四五百斤,就是擱在後腰上背著,——有的墊一條麻袋。他們都是不出聲地,慢慢地,一步一步地走著。不唱歌,也不喊號子。那麽多的人在活動,可是山裏靜悄悄的。
三輛大車裝滿了石頭,——都是小塊的。下山的路,車走得很快。三輛三套大車,前後相跟,九匹馬,三十六隻馬蹄,郭答郭答響成一片,很威風,很氣派。忽然,頭一輛車“誤”住了。快到平地時,有一個坑。前天下過雨,積水未幹。不知道是誰,拿浮土把它墊了。上山是空車,不覺得。下山是重載,一下子崴在裏麵了。
車倌是個很精幹,也很要強的小夥子。叭——叭!接連抽了幾鞭子,沒上來。他跳下車,拿鐵鍁把膠皮軲轆前麵的土鏟去一些,上車又是幾鞭子。“哦嗬!——咦哦嗬!”不頂!車倌的臉通紅,“咳!我x你媽!”手裏的鞭子抽得山響,轅馬和拉套的馬一齊努力,馬蹄子亂響,劈裏啪啦!劈裏啪啦!還是不頂!越陷越深,車身歪得厲害,眼見得這輛車要“扣”。第二輛車上的是個老車倌,跳下來,到前麵看了看,說:“卸吧!”
這一車石頭,卸下來,再裝上,得多少時候?正在這時,第三輛上的車倌高聲喊道:“陳銀娃來啦!”
我聽人們說起過陳銀娃,沒見過。
陳銀娃是個二十五六的小夥子,眉清目秀,穿了一副大紅牡丹花的“腰子”,布衫搭在肩頭。——這一帶夏天一天溫差很大,“早穿皮襖午穿紗”,男人們興穿一種薄棉的緊身背心,叫作“腰子”。“腰子”的布料都很鮮豔。六七十歲的老漢也穿紅的,年輕人就不用提了。像陳銀娃穿的這件大紅牡丹花的“腰子”,並非罕見。
老車倌跟銀娃說了幾句話。銀娃看了看車上的石頭,說:“你們真敢裝!這一車夠四千八百斤!”又看了看三匹馬,稱讚道:“好牲口!”然後掏出煙袋,點了一鍋煙,說:“牲口打毛了,它不知道往哪裏使勁,讓它緩一緩。”
三鍋煙抽罷,他接過鞭子,騰地跳上車轅,甩了一個響鞭,“叭——!”三匹牲口的耳朵都豎得直直的。“喔嗬!”轅馬的肌肉直顫。緊接著,他照著轅馬的兩肩之間狠抽了一鞭,轅馬全身力量都集中在兩隻前腿上,往前猛力一蹬,挽套的馬就勢往前一衝,——車上來了。
他跳下車,把鞭子還給車倌。
三個車倌同聲向他道謝,“噯!謝啥咧!”他已經走進了高粱地。隻見他的黑黑的頭發和大紅牡丹花的“腰子”在油綠油綠的高粱叢中一閃一閃,走遠了。
老車倌告訴我,陳銀娃趕車是家傳,他父親就是一個有名的車倌。有人曾經跟他打賭:那人戴了一頂氈帽,銀娃的父親一鞭子抽過去,氈帽劈成了兩半,那人的頭皮卻紋絲未動。
也有人說,沒有那麽回事。
@王大力
小車站有個搬運隊,有二十幾個人。他們搬運的東西主要是片石山下來的石頭。車站兩邊的月台上經常堆滿了石料。他們每天要把四五百斤一塊的石頭,一塊一塊地背上火車去。他們也是那樣不聲不響地工作著,邁著穩穩的步子,一步一步走上月台和車廂之間的跳板。
他們的宿舍就在離車站不遠的路邊。夏天中午路過時,可以看到他們半躺在鋪上休息,有的在抽煙。他們似乎在休息時也是不聲不響的。
有時有一個女人上他們宿舍來。她帶著一個包袱,打開來,把拆洗縫補好的衣服分送給幾個人;又收走一些換下來的衣服。這個女人也不說話,也是那麽不聲不響的。搬運工人對她好像很尊重。她來了,躺著的就都坐起來。這女人有五十上下年紀。
有人告訴我,這是王大力的媳婦。
王大力也是個搬運工,前五年死了。
大家都叫他王大力,沒有多少人知道他的真名字。
離車站二裏有一個揚旗。揚旗對麵有一座孤山頭,人們就叫它孤山。——這一帶的山都是當地人依山的形貌取的名字,如孤山、紅山、馬脊梁山。孤山不算很高,不過爬到山頂,周圍幾十裏都看得清清楚楚。我曾經上去過。空著手也不能一口氣走到山頂,當中總得歇一會兒。有人跟王大力打賭,問他能不能扛三麻袋綠豆一口氣上山。糧食裏最重的是綠豆。一麻袋綠豆二百七十斤。三麻袋,八百多斤。王大力一口氣扛上去了,跟沒事似的。
他吃兩個人的飯,幹三個人的活。
有一次,火車過了揚旗,已經拉了汽笛,王大力發現,軌道上有一堆杉篙,——不知道這是誰幹的事。他二話沒說,跳下月台,一手抓起一根,乒乒乓乓往月台上扔。最後一根杉篙扔上去,火車到了。他爬上月台,脫了力,癱下來,死了。
火車一陣風似的開過去了,誰也不知道車站上發生過什麽事。
他留下一個媳婦,一個兒子。現在,他原先的同伴共同養活著他的家屬。他們按月湊齊了錢,給他的老伴送去。她就給這些搬運工縫縫補補,洗洗涮涮。
孤山下有兩間矮矮的房子,堿土抹牆,青瓦蓋頂,房頂上爬著瓜藤。有人指給我看:“那就是王大力的家。”
人們每年都要念叨:“王大力死了三年了”,“王大力死了四年了”,“王大力死了五年了”……
@說話押韻的人
我要到寧遠鐵廠的倉庫去辦一點事,找一個撿糞的老人問路。他告訴我:起這裏一直往東,穿過一片大葉桑樹。多會看見地皮通紅,不遠就是鐵廠倉庫。我道了謝,往前走。忽然發現:嗯?這人說話是押韻的?
這人有六十開外年紀,還一點不顯衰老。他是一個退休的工人,現在的任務是看守著一堆焦炭。這堆焦炭是大煉鋼鐵的時候存下來的。不老少,像一座小山。不知道為什麽,一直不處理,也不運走,一直就在一片空地上放著。從夏天到冬天,一直放著。
他就在路邊一間泥牆瓦頂的房子裏住著,一個人。這間房子原是大煉鋼鐵時的指揮所,現在還可以看到貼在牆上的褪了色的標語。
他是個不安於閑坐的人,不常在家。但是你可以走進去,一切自便。門鎖著,熟人都知道鑰匙藏在什麽地方。口渴了,喝水。他隨時都溫著一大鍋開水。天氣冷,可以燒一把豆秸火烤烤。甚至還可以掏出幾個山藥放在火裏烤熟了吃。山藥就在麻袋裏放著,放在一個顯眼的地方,敞著口。
他每天出去巡視幾遍,看看那一堆焦炭。其餘時間,多半是去撿糞。
不遠的田地上矗立著一排一排土高爐,整整齊齊,四四方方。再過三五年,沒有見過大煉鋼鐵的年輕人將會不知道這些黃土築成的方形建築物是幹什麽用的。也許會以為這是古代一場什麽戰爭留下的遺物。——這地方是李克用的故鄉,說不定有一個考古學家會考證出這跟沙陀國有關。當年,這個地方曾經是爐火通紅,照亮了半個天,——嚇得幾十裏之內的狼都把家搬進深山裏去了。現在呢,這些土高爐已經無聲無息。裏麵毫無例外,全都結了一層厚厚的焦子。焦子結實得很。刨不動,鑿不開。除非用炸藥才能把它炸碎。可是誰也沒想起用炸藥來炸它。因此,在這片本來是好地的田野上就一直保留著一群古跡。這些古跡有一個很大的優點,既避風,走進去外麵又看不見,於是就變成過往行人的一個合乎理想的廁所。這個退休工人每天就到高爐裏去撿糞,在那座焦炭山旁邊堆成了另一座山。這座糞山高到一定程度,他就通知公社套車來把它拉走。
我和別人到他的小屋裏去過幾次,喝過水,烤過火,都沒有見到他。人們告訴我,他隻有三頓飯時在家。
冬天,我又和別人路過他的家,他在。那是前半晌,他已經在做飯了。我說:“這麽早就做飯?”別人說:“他到冬天都是吃兩頓。”他把小米飯燜上,說:
三頓飯一頓吃兩碗;
兩頓飯一頓吃三碗。
算來算去一邊兒多,
就是少抓(1)一遍兒鍋。
人們告訴過我,這人說話從來就是這樣,張口就押韻。我活到這麽大,還沒有遇見過一個說話全部押韻的人。莫裏哀喜劇裏的汝爾丹說了四十年散文,此人說了六十年韻文!
他的韻押得還很精巧。不是一韻到底,是轉韻的。而且很複雜。除了兩個“碗”字互押,“多”與“鍋”押;“一邊兒”“一遍兒”也是相押的。節奏也很靈活,不是像快板或是戲曲,倒像是口語化的新詩。他說話還有個特點,很形象。結構方法也和一般人不一樣。
這個人並不愛滑稽逗樂,平常連話也不多,就是說起話來就押韻,真怪!
@鄉下的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古希臘學者。生於敘拉古。曾發現杠杆定律和阿基米德定律,確定許多物體的表麵積和體積的計算方法,並設計了多種機械和建築物。羅馬進犯敘拉古時,他應用機械技術來幫助防禦,城破時被害。
——《辭海》
此人可以說是其貌不揚。長臉,很長。鼻子下麵的人中也特別的長。他有兩個特點。一個是脾氣好。多會也沒見他和人紅過臉嚷嚷過。不論是開會,是私底下,他總是慢條斯理地說話,臉上帶著笑,眯縫著眼,有一點結巴,不厲害。他不是隨風倒的人,凡事自有主見。但是表達的方式很含蓄,很簡短。對某人的行為不以為然,隻是說:“看看!——這人!”對某種意見不同意,隻是說:“嗯!——說的!”因此得了個外號:老蔫。另一個特點是:內秀。
他是這個農業科學研究所的老工人了。主要工作是管理馬鈴薯試驗田。但這隻是相對固定。哪裏需要人,他就被調去。大田、果園、菜園都幹過。粉房的師傅請假回家探親,他去漏幾天粉。酒廠的師傅病了,他去燒兩鍋。過年殺豬,那是他的活。騾馬得了小病,不用送獸醫院,他會紮針。他是個好木匠,能開料,能算工。什麽地方開農具革新展覽會,所裏總是派他去。回來後,不用圖紙,兩三天內,他就能照樣鼓搗出幾件。
他有一對好耳朵,一個好記性。不論什麽樂器,凡是他見過的,他都能擺弄,甭管是橫的,豎的,吹的,拉的,彈的。他不識譜,一般的曲子,他聽兩遍,就能背下來。所裏有個李技師,業餘愛拉小提琴。這玩意工人們沒有見過,給它起了個名兒,叫“歪脖拉”。他很愛這洋樂器,常常到李技師屋裏去看他拉,聽他拉。有一次李技師被所長請去研究問題。回來時聽見有人在他屋下拉他常拉的練習曲。心想:這是誰呀?推門一看,是他!李技師當時目瞪口呆了半天。
為了旱澇保收,所裏決定冬天打井。沒有人會。派他到公社打井隊住了一個星期,回來,支起架子就開工了。兩個冬天,打出了八口井。再打兩口,就完成了計劃。打井不能打打停停,因此得三班倒。為了提高效率,搞了競賽,逐日公布各班進度。在手的這口井已經打穿了沙層,打到石層了,一兩天就能出水了。井筒、油氈都已經準備好,淨等著敲鑼打鼓報喜了。打到石層,可就費勁了。一班出不了多少活。夜班的帶班的是個幹部。他搞了點物質刺激,說是拿下多少進度,他買五包牡丹煙請客。這一下,哥兒幾個玩了命,而且違反了操作規程,該起錐時不起錐,該灌泥漿時不灌,一個勁地把井錐往下砸。——一下把個井錐夾住了,起不出來了。全班十二個棒小夥子鼓楸了多半夜,人人汗透了棉襖,這井錐像是生了根,動都不動,他娘的!
天亮了,全所的幹部、工人輪流來看過,出了很多主意,全都不解決問題,錐還是一動不動。大家都很喪氣。得!費了半個月,四百四十個工,還扔了一個嶄新的火箭錐,這口井報廢了。
老蔫來看了看,圍著井轉了幾圈,坐下來愣了半天神。後晌,他找了幾個工人,扛來三十來根杉篙,一大捆粗鐵絲。先在井架四角立了四根柱子,然後把杉篙橫一根豎一根用鐵絲綁緊,一頭綁在錐杆上,一頭墜了一塊千數來斤重的大石頭。都弄完了,天已經擦黑了。他拍拍手,對幾個夥計說:“走!吃飯!餓了!”工人們走來,看看這個奇形怪狀的杉木架子,都納悶:“這是鬧啥咧?”我也來看了看,心裏有點明白。憑我那點物理學常識,我知道這是一套相當複雜的杠杆。
天剛剛亮,一個工人起來解手,大聲嚷嚷起來:“嗨!起來啦!井錐起來啦!”
老蔫來看看,沒有說什麽話。還跟平常一樣,扛著鐵鍁下地,臉上笑眯眯的。
按說,他夠當一個勞模。幾年來的評選會上,工人們都提了他。但是領導不同意。原因很簡單:他不是黨員。
@倆老頭
郭老頭、耿老頭,倆老頭。這兩個老頭,從前麵看,像五十歲;從後麵看像三十歲,他們今年都已經做過七十整壽了。身體真好!郭老頭能吃飯。斤半烙餅卷成一卷,攥在手裏,蘸一點汁,幾口就下去了。他這輩子沒有牙疼過。耿老頭能喝酒。他拿了茶碗上供銷社去打酒,一手接酒,一手交錢。售貨員找了錢給他,他亮著個空碗:“酒呢?”售貨員有點恍惚:記得是打給他了呀?——售貨員低頭數錢的功夫,二兩酒已經進了他的肚了。倆老頭非常“要好”,——這地方的方言,“要好”是愛幹淨愛整齊的意思。不論什麽時候,上唇的胡子平整烏黑,下巴的胡子刮得溜光。渾身的衣服,袖子是袖子,領子是領子,一個紐扣也不短。倆老頭還都愛穿撒鞋,斜十字實納幫,皮梁、薄底,是托人在北京步雲齋買的。這種鞋過去是專門賣給抬轎的轎夫穿的,後來拉包月車的車夫也愛穿,抱腳,精神!倆老頭焦不離孟,孟不離焦。年下辦年貨,一起去;四月十八奶奶廟廟會,一起去;開會,一起到場;送人情出份子,一起進門。生產隊有事找他們,隊長總是說:“去!找找倆老頭!”“倆老頭”不是“兩個老頭”的意思,是說他們特別親密的關係。類似“哥倆”、“姐倆”。按說應該叫他們“老頭倆”,不過沒有這麽說話的,所以人們隻能叫他們“倆老頭”。
兩個老頭現在都是生產隊的技術顧問。郭老頭精通瓜菜,也懂大田;耿老頭精通大田,也懂瓜菜。
兩個人的身世可不一樣。
我第一次遇見郭老頭是在一個賣老豆腐的小飯鋪裏。他坐在我對麵,我對他看了又看,總覺得他臉上有點什麽地方和別人不大一樣。他看著我,知道我心裏琢磨什麽,搭了茬:“耳朵”。可不是!他的耳朵沒有耳輪。“你拿牙咬咬!”那可不行,哪能咬人的耳朵呢!“那你用手撕撕!”我也沒有撕,倒真用手指頭捏了捏:他的耳朵是棒硬的!——“這是摔跤的褡膊磨出來的。”
他告訴我,他不是此地人,是北京人,——他說的是一口地道北京話。安定門外住家,就在橋根底下。種一片小菜園子,自種自賣。從小愛摔跤。那會摔跤,新手初下場子,對方上來就用褡膊蹭你的耳朵。那會兒的褡膊都是粗帆布納的,兩下,血就下來了。他的耳朵就這麽磨出來了。
怎麽會到這裏來了呢?那年大旱,河淨井幹。種菜沒水哪行呀?逃荒吧。逃到張家口,人地兩生。怎麽吃飯呢?就撂了地摔跤。不是表演,是陪人摔。那會有那麽一幫闊公子,學了一招兩式,喜歡下場顯示顯示。他陪著摔,摔完了人家給錢。這在闊公子們叫作“耗財買臉”。他說:“不能摔著他,還不能讓他摔著了。讓他摔著了,倒了牌子;摔著他,那哪成呀!——這跤摔的!”混了兩年,覺得陪著人家“耗財買臉”,太沒意思了!遇到一個熟人,在這裏落了戶,他也就搬了過來。一晃,四十年了。
我有一天傍晚從城裏回來,那天是八月中秋,遠遠聽見大隊的大穀倉裏有個小姑娘唱《五哥放羊》。真是好嗓子,又甜,又脆,又亮。哪來這麽個小姑娘呀?去看看!走進門,是耿老頭!
耿老頭唱過二人台。藝名駱駝旦。“駱駝”和“旦”怎麽能聯在一起呢?再說,他哪兒也不像駱駝呀?既不駝背,也不是龐然大物,——他是個瘦瘦小小的身材,本地人所謂“三料個子”,據說年輕的扮相俊著呢。也許他小名叫個駱駝。這一點我到現在還沒弄清楚。他這個“旦”是半業餘的。逢年過節,成個小班子,七八個人,趕集趁廟,火紅幾天。平常還是在家種地。
倆老頭都是在江湖上闖過的人,可是他們在作務莊稼上,都是一把好手。
他們現在不常下地幹活了,每天隻是到處轉轉,看看,問問,說說。
倆老頭轉到一塊瓜地。西瓜才竄出苗來,長了幾片藍綠藍綠的葉子,水靈靈的,好看得很。倆老頭圍著瓜地轉了一圈,咬了一會耳朵,發了話:“把這片瓜都刨了吧,種別的莊稼,種小葉芥菜吧,還能落點豬食。”——“咋啦?”——“你們把瓜子安得太淺了,這一片瓜秧全都吊死了!”瓜子安淺了,紮下根,夠不著下麵的底肥,長不大,這叫“吊死”。“看你倆說的!青苗綠葉的,就能吊死啦!你們的眼睛能看穿了沙層土板啦!真是神了!不信!”——“不信?不信,看吧!”過了兩天,藍綠藍綠的瓜葉果然全都黃了,蔫了。刨開來看看,果然,吊死了!
也許因為倆老頭闖過江湖,他們不怕官。
“大躍進”那年月,市裏下來一個書記,到大隊蹲點。在預報產量的會上,他要求一再加碼。有人害怕,有人拍馬,產量高得不像個話。耿老頭說:“這是種莊稼?是起哄哪?你們當官的,起了哄,一走!俺們秋後咋辦呢?拿什麽往上交,拿什麽吃呀?”書記有點惱火,說:“你這是秋後算賬派。”郭老頭說:“秋後算賬派有什麽不好呀?就是要秋後算賬嘛!秋後算賬比春前瞎鬧強!”胳膊擰不過大腿,產量還是按照書記要求的天文數字報上去了。措施呢?主要是密植。小麥試驗田一畝下了二百斤麥種!高粱、玉米、穀子,一律縮小株行距,下種超過往年三倍。郭老頭、耿老頭堅決不同意,書記下不來台,又不能拍桌子,氣得他說:“啊呀!你就做一次社會主義的冒失鬼行不行?”
到了鋤地時,倆老頭拿著小鋤,下地幹起活來。他們把穀子地過密的小苗全給鋤掉了。鋤一棵,罵一句:“去你娘的!”——鋤一棵,罵一句:“去你娘的!”隊長知道了,趕緊來攔住:“啊呀!你們這是幹啥呢!這是反領導呀!”倆老頭一起說:“怕啥!他打不了我反革命!”
秋後,大田全部減產,有的地根本沒有秀穗,隻能割了喂老牛。隻有倆老頭鋤過的地獲得了大豐收。
在市裏召開的豐產經驗交流會上,倆老頭當了代表,發了言,題目是:《要當老實莊稼人,不當社會主義的冒失鬼》。主持會議的就是來蹲過點的那位書記。書記致過開幕詞,郭老頭頭一個發言,頭一句話就是:“x書記叫俺們做社會主義冒失鬼……”
倆老頭後來一見這位書記,當麵就叫他“社會主義的冒失鬼”。書記一點辦法沒有。看來他這頂“冒失鬼”的帽子得戴幾年。
王全
馬號今天晚上開會。原來會的主要內容是批評王升,但是臨時不得不改變一下,因為王全把王升打了。
我到這個農業科學研究所沒有幾天,就聽說了王全這個名字。業餘劇團的小張寫了一個快板,叫作《果園奇事》,說的是所裏單株培育的各種瓜果“大王”,說道有一顆大牛心葡萄掉在路邊,一個眼睛不好的工人走過,以為是一隻馬的眼珠子掉下來了,大驚小怪起來。他把這個快板拿給我看。我說最好能寫一個具體的人,眼睛當真不好的,這樣會更有效果。大家一起哄叫起來:“有!有!瞎王全!他又是飼養員,跟馬搭得上的!”我說這得問問他本人,別到時候上台數起來,惹得本人不高興。正說著,有一個很粗的,好像吵架似的聲音在後麵叫起來:
“沒意見!”
原來他就是王全。聽別人介紹,他叫王全,又叫瞎王全,又叫偢六。叫他什麽都行,他都答應的。
他並不瞎。隻是有非常嚴重的沙眼,已經到了睫毛內倒的地步。他身上經常帶著把鑷子,見誰都叫人給他拔眼睫毛。這自然也會影響視力的。他的眼睛整天眯縫著,成了一條線。這已經有好些年了。因此落下一個瞎王全的名字。
這地方管缺個心眼叫“偢”,讀作“俏”。王全行六,據說有點缺心眼,故名“偢六”。說是,你到他的家鄉去,打聽王全,也許有人不知道,若說是偢六,就誰都知道的。
這話不假。我就聽他自己向新來的劉所長介紹過自己:
“我從小當長工。挑水,墊圈,燒火,掃院。長大了還是當長工。十三吊大錢,五石小米!解放軍打下姑姑窪,是我帶的路。解放軍還沒站穩腳,成立了區政府,我當通訊員:區長在家,我去站崗;區長下鄉,我就是區長。就咱倆人。我不識字,還是當我的長工。我這會不給地主當長工,我是所裏的長工。李所長說我是國家的長工。我說不來話。你到姑姑窪去打聽,一問偢六,他們都知道!”
這人很有意思。在農閑排戲的時候,每天晚上他都跑到業餘劇團來。有時也幫忙抬桌子,掛幕布,大半時間都沒事,就定定地守著看,嗬嗬地笑,而且不管妨礙不妨礙排戲,還要一個人大聲地議論。那議論大都非常簡短:“有勁!”“不差!”最常用的是含義極其豐富的兩個字:“看看!”
最妙的是,我在台上演戲,正在非常焦灼,激動,全場的空氣也都很緊張,他在台下叫我:“老汪,給我個火!”(我手裏捏著一支煙。)我隻好作勢暗示他“不行!”不料他竟然把他的手伸上來了。他就坐在第一排——他看戲向來是第一排,因為他來得最早。所謂第一排,就是台口。我的地位就在台角,所以我倆離得非常近。他一麵嘴裏還要說:“給我點個火嘛!”真要命!我隻好小聲地說:“嗐!”他這才明白過來,又獨自嗬嗬地笑起來。
王全是個老光棍,已經四十六歲了,有許多地方還跟個孩子似的。也許因為如此,大家說他偢。
不知道究竟為什麽,他不當飼養員了。這人是很固執的,說不當就不當,而且也不說理由。他跑到生產隊去,說:“哎!我不喂牲口了,給我個單套車,我趕車呀!”馬號的組長跟他說,沒用;生產隊長跟他說,也沒用。隊長去找所長,所長說:“大概是有情緒,一時是說不通的。有這樣的人。先換一個人吧!”於是就如他所願,讓他去趕車,把原來在大田勞動的王升調進馬號喂馬。
這樣我們有時就搭了夥計。我參加勞動,有時去跟車,常常跟他的車。他嘴上是不留情的。我上車,斂土,裝糞,他老是回過頭來眯著眼睛看我。有時索性就停下他的鐵鍁,拄著,把下巴擱在鍁把上,歪著頭,看。而且還非常壓抑和氣憤地從胸膛裏發出聲音:“嗯!”忽然又變得非常溫和起來,很耐心地教我怎麽使家夥。“斂土嘛,左手胳膊肘子要靠住圪膝,圪膝往裏一頂,借著這個勁,胳膊就起來了。噯!噯!對了!這樣多省勁!是省勁不是?像你那麽似的,架空著,單憑胳膊那點勁,我問你:你有多少勁?一天下來,不把你累乏了?真笨!你就是會演戲!要不是因為你會演戲呀,嗯!——”慢慢地,我幹活有點像那麽一回事了,他又言過其實地誇獎起我來:“不賴!不賴!像不像,三分樣!你能服苦,能咬牙。不光是會演戲了,能文能武!你是個好樣兒的!毛主席的辦法就是高,——叫你們下來鍛煉!”於是叫我休息,他一個人幹。“我多上十多鍁,就有了你的了!當真指著你來幹活哪!”這是不錯的。他的鐵鍁是全所聞名的,特別大,原來鏟煤用的洋鍁,而且是個大號的,他拿來上車了。一鍁能頂我四鍁。他叫它“躍進鍁”。他那車也有點特別。這地方的大車,底板有四塊是活的,前兩塊,後兩塊。裝糞裝沙,到了地,鏟去一些,把這四塊板一抽,就由這裏往下撥拉。他把他的車底板全部拆成活的,到了地,一抽,嘩啦——整個就漏下去了。這也有了名兒,叫“躍進車”。靠了他的躍進車和躍進鍁,每天我們比別人都能多拉兩趟。因此,他就覺得有權力叫我休息。我不肯。他說:“?!這人!叫你休息就休息!怕人家看見,說你?你們啊,老是怕人說你!不怕得!該咋的就是咋的!”他這個批評實在相當尖刻,我就隻好聽他。在一旁坐下來,等他三下五除二把車裝滿,下了,隨他一路唱著:“老王全在大街揚鞭走馬!”回去。
他的車來了,老遠就聽見!不是聽見車,是聽見他嚷。他不大使喚鞭子,除非上到高坡頂上,馬實在需要抽一下,才上得去,他是不打馬的。不使鞭子,於是就老嚷:
“喔喝!喔喝!咦喔喝!”
還要不停地跟馬說話,他說是馬都懂的。絮絮叨叨,沒完沒了。本來是一些隻能小聲說的話,他可是都是放足了嗓子喊出來的。——這人不會小聲說話。這當中照例插進許多短短的親熱的野話。
有一回,從積肥坑裏往上拉綠肥。他又高了興,躍進鍁多來了幾鍁,上坑的坡又是喧的,馬怎麽也拉不上去。他拚命地嚷:
“喔喝!喔喝!咦喔喝!”
他生氣了,拿起鞭子。可忽然又跳在一邊,非常有趣地端詳起他那匹馬來,說:
“笑了!咦!笑了!笑啥來?”
這可叫我忍不住撲哧笑了。馬哪裏是笑哩!它是叫嚼子拽的在那裏咧嘴哩!這麽著“笑”了三次,到了也沒上得去。最後隻得把裝到車上去的綠肥又挖出一小半來,他在前頭領著,我在後麵扛著,才算上來了。
他這匹馬,實在不怎麽樣!他們都叫它青馬,可實在是灰不灰白不白的。他說原來是青的,可好看著哪!後來就變了。灰白的馬,再搭上紅紅的眼皮和嘴唇,總叫我想起堂吉訶德先生,雖然我也不知道堂吉訶德先生的馬到底是什麽樣子的。他說這是一匹好馬,幹活雖不是太頂事,可是每年準下一個駒。
“你想想,每年一個!一個騾子一萬二,一個馬,八千!它比你和我給國家掙的錢都多!”
他說它所以上不了坡,是因為又“有”了。於是走一截,他就要停下來,看看馬肚子。用手摸,用耳朵貼上去聽。他叫我也用手放在馬的後胯上部,摸,——我說要摸也是摸肚子底下,馬懷駒子怎麽會懷到大腿上頭來呢?他大笑起來,說:“你真是外行!外行!”好吧,我就摸。
“怎麽樣?”
“熱的。”
“見你的鬼!還能是涼的嗎?涼的不是死啦!叫你摸,——小駒子在裏麵動哪!動不動?動不動?”
我隻好說:“——動。”
後來的確連看也看出小駒子在動了,他說得不錯。可是他最初讓我摸的時候,我實在不能斷定到底摸出動來沒有;並且連他是不是摸出來了我也懷疑。
我問過他為什麽不當飼養員了,他不說,說了些別的話,片片段段的,當中又似乎不大連得起來。
他說馬號組的組長不好。旗杆再高,還得有兩塊石頭夾著;一個人再能,當不了四堵牆。
可是另一時候,我又聽他說過組長很好,使牲口是數得著的,這一帶地方也找不出來。又會修車,小小不言的毛病,就不用拿出去,省了多少錢!又說他很辛苦,晚上還老加班,還會修電燈,修水泵……
他說,每回評先進工作者,紅旗手,光憑嘴,淨評會說的,評那會做在人麵前的。他就是看不慣這號人!
他說,喂牲口是件操心事情。要熬眼。馬無夜草不肥。要把草把料——勤倒勤添,一把草一把料地喂。擱上一把草,撒上一層料,有菜有飯地,它吃著香。你要是不管它,嘩啦一倒,它就先盡料吃,完了再吃草,就不想了!牲口嘛!跟孩子似的,它懂個屁事!得一點一點添。這樣它吃完了還想吃,吃完了還想吃。跟你似的,給你三大碗飯,十二個饅頭,都堆在你麵前!還是得吃了一碗再添一碗。馬這東西也刁得很。也難怪。少擱,草總是脆的,一嚼,就酥了。你要是擱多了,它的鼻子噴氣,把草疙節都弄得蔫筋了,它嚼不動。就像是脆鍋巴,你一咬就酥了;要是蔫了,你咬得動麽,——咬得你牙疼!嚼不動,它就不吃!一黑夜你就老得守著侍候它,甭打算睡一點覺。
說,咱們農科所的牲口,走出去,不管是哪裏,人們都得說:“還是人家農科所的牲口!”毛色發亮,屁股蛋蛋都是圓的。你當這是簡單的事哩!
他說得最激動的是關於黑豆,他說得這東西簡直像是具有神奇的效力似的。說是什麽東西也沒有黑豆好。三鬥黃豆也抵不上一鬥黑豆。不管什麽乏牲口,拿上黑豆一催,一成黑豆,三成高粱,包管就能吃起來。可是就是沒有黑豆。
“每年我都說,俺們種些黑豆,種些黑豆。——不頂!”
我說:“你提意見嘛!”
“提意見?哪裏我沒有提過個意見?——不頂!馬號的組長!生產隊!大田組!都提了——不頂!提意見?提意見還不是個白!”
“你是怎麽提意見的?一定是也不管時候,也不管地方,提的也不像是個意見。也不管人家是不是在開會,在算賬,在商量別的事,隻要你猛然想起來了,推門就進去:‘哎!俺們種點黑豆啊!’沒頭沒腦,說這麽一句,抹頭就走!”
“咦!咋的?你看見啦?”
“我沒看見,可想得出來。”
他笑了。說他就是不知道提意見還有個什麽方法。他說,其實,黑豆牲口吃了好,他們都知道,生產隊,大田組,他們誰沒有養活過個牲口?可是他們要算賬。黃豆比黑豆價錢高,收入大。他很不同意他們這種算賬法。
“我問你,是種了黃豆,多收入個幾百元——嗯,你就說是多收入千數元,上算?還是種了黑豆,牲口吃上長膘、長勁,上算?一個騾子一萬二!一個馬八千!我就是算不來這種賬!嗯!哼,我可知道,增加了收入,這筆賬算在他們組上;喂胖了牲口,算不到他們頭上!就是這個鬼心眼!我偢,這個我可比誰都明白!”
他越說越氣憤,簡直像要打人的樣子。是不是他的不當飼養員,主要的原因就是不種黑豆?看他那認真、執著的神情,好像就是的。我對於黃豆、黑豆,實在一無所知,插不上嘴,隻好說:“你要是真有意見,可以去跟劉所長提。”
“他會管麽?這麽芝麻大的事?”
“我想會。”
過了一些時,他真的去跟劉所長去提意見了。這可真是一個十分新鮮、奇特、出人意表的意見。不是關於黃豆、黑豆的,要大得多。那天我正在劉所長那裏。他一推門,進來了:
“所長,我提個意見。”
“好啊,什麽意見呢?”
“我給你找幾個人,把你所裏這點地包了!三年,我包你再買這樣一片地。說的!過去地主手裏要是有這點地,幾年工夫就能再滾出來一片。咱們今天不是給地主做活,大夥全潑上命!俺們為什麽還老是賠錢,要國家十萬八萬的往裏貼?不服這口氣。你叫他們別搞什麽試驗研究了,賠錢就賠在試驗研究上!不頂!俺們祖祖輩輩種地,也沒聽說過什麽試驗研究。沒聽說過,種下去莊稼,過些時候,拔起來看看,過些時拔起來看看。可倒好,到收割的時候倒省事,地裏全都光了!沒聽說過,還給穀子蓋一座小房!你就是試驗成了,誰家能像你這麽種地啊?嗯!都跑到穀地裏蓋上小房?瞎白嘛!你要真能研究,你給咱家所裏多掙兩個,嗯!不要國家貼錢!嗯!我就不信技師啦,又是技術員啦,能弄出個什麽名堂來!上一次我看見咱們邵技師鋤地啦,哈哈,老人家倒退著鋤!就憑這,一個月拿一百多,小二百?賠錢就賠在他們身上!正經!你把地包給我,莫讓他們胡糟踐!就這個意見,沒啦!”
劉所長盡他說完,一麵聽,一麵笑,一直到“沒啦”,才說:
“你這個意見我不能接受。我這個所裏不要買地。——你上哪兒去給我買去啊?咱們這個所叫什麽?——叫農業科學研究所。國家是拿定主意要往裏賠錢的,如果能少賠一點,自然很好。咱們的任務不是掙錢。倒退著鋤地,自然不大好。不過你不要光看人家這一點,人家還是有學問的。把莊稼拔起來看,給穀子蓋房子,這些道理一下子跟你說不清。農業研究,沒有十年八年,是見不出效果的。但是要是有一項試驗成功了,值的錢就多啦,你算都算不過來。我問你,咱們那一號穀比你們原來的小白苗是不是要打得多?”
“敢是!”
“八個縣原來都種小白苗,現在都改種了一號穀,你算算,每年能多收多少糧食?這值到多少錢?咱們要是不賠錢呢,就掙不出這個錢來。當然,道理還不隻是賠錢、掙錢。我要到前頭開會去,就是討論你說的拔起莊稼來看,給穀子蓋小房這些事。你是個好人,是個‘忠臣’,你提意見是好心。可是意見不對。我不能聽你的。你回去想想吧。王全,你也該學習學習啦。聽說你是咱們所裏的老文盲了。去年李所長叫你去上業餘文化班,你跟他說:‘我給你去拉一車糞吧!’是不是?叫你去上課,你寧願套車去拉一車糞!今年冬天不許再溜號啦,從‘一’字學起,從‘王全’兩個字學起!”
劉所長走了,他指指他的背影,說:
“看看!”
一縮腦袋,跑了。
這是春天的事。這以後我調到果園去勞動,果園不在所部,和王全見麵說話的機會就不多了。知道他一直還是在趕單套車,因為他來果園送過幾回糞。等到冬天,我從果園回來,看見王全眼睛上蒙著白紗布,由那個頂替他原來職務的王升領著。我問他是怎麽了,原來他到醫院開刀了。他的沙眼已經非常嚴重,是劉所長逼著他去的,說公家不怕花這幾個錢,救他的眼睛要緊。手術很成功。現在每天去換藥。因為王升喂馬是夜班,白天沒事,他倆都住在馬號,所以每天由王升領著他去。
過了兩天,紗布拆除了,王全有了一雙能夠睜得大大的眼睛!可是很奇怪,他見了人就抿著個大嘴笑,好像為了眼睛能夠睜開而怪不好意思似的。他整個臉也似乎清亮多了,簡直是年輕了。王全一定照過鏡子,很為自己的麵容改變而驚奇,所以覺得不好意思。不等人問,他就先回答了:
“敢是,可爽快多了,啥都看得見!這是一雙眼睛了。”
他又說他這眼不是大夫給他治的,是劉所長給他治的,共,產黨給他治的。逢人就說。
拆了紗布,他眼球還有點發渾,劉所長叫他再休息兩天,暫時不要出車。就在這兩天裏,發生了這麽一場事,他把王升打了。
王升到所裏還不到三年。這人是個“老悶”,平常一句話也不說。他也沒個朋友,也沒有親近一點的人。雖然和大家住在一個宿舍裏,卻跟誰也不來往。工人們有時在一起喝喝酒,沒有他的事。大家在一起聊天,他也不說,也不聽,就是在一邊坐著。他也有他的事,下了班也不閑著。一件事是鼓搗吃的。他食量奇大,一頓飯能吃三斤幹麵。而且不論什麽時候,吃過了還能再吃。甜菜、胡蘿卜、蔓菁疙瘩、西葫蘆,什麽都弄來吃。這些東西當然來路都不大正。另一件事是整理他的包袱。他床頭有個大包袱。他每天必要把它打開,一件一件地反複看過,折好,——這得用兩個鍾頭,因此他每天晚上一點都不空得慌。整理完了,包紮好,掛起來,老是看著它,一直到一閉眼睛,立刻睡著。他真能置東西!全所沒一個能比得上。別人給他算得出來,他買了幾床蓋窩,一塊什麽樣的毛毯,一塊什麽線毯,一塊多大的雨布……他這包袱逐漸增大。大到一定程度,他就請假回家一次。然後帶了一張空包袱皮來,再從頭攢起。他最近做了件叫全所幹部工人都非常吃驚的事:一次買進了兩件老羊皮襖,一件八十,另一件一百七!當然,那天立刻就請了假,甚至沒等到二十八號。
二十八號,這有個故事。這個所裏是工資製,雙周休息,每兩周是一個“大禮拜”。但是不少工人不願意休息,有時農忙,也不能休息。大禮拜不休息,除了工資照發外,另加一天工資,習慣叫作“雙工資”。但如果這一個月請假超過兩天,即大禮拜上班,雙工資也不發。一般工人一年難得回家一兩次,一來一去,總得四五天,回去了就準備不要這雙工資了。大家逐漸發現,覺得非常奇怪:王升常常請假,一去就是四天,可是他一次也沒扣過雙工資。有人再三問他,他嘻嘻地笑著,說,“你們別去告訴領導,我就告訴你。”原來:他每次請假都在二十八號(若是大盡就是二十九)!這樣,四天頭裏,兩天算在上月,兩天算在下月,哪個月也扣不著他的雙工資。這事當然就傳開了。凡聽到的,沒有個不搖頭歎息:你說他一句話不說,他可有這個心眼!——全所也沒有比他更精的了!
他吃得多,有一把子傻力氣,莊稼活也是都拿得起的。要是看著他,他幹活不比別人少多少。可是你哪能老看著他呢?他待過幾個組,哪組也不要他。他在過試驗組。有一天試驗組的組長跟他說,叫他去鋤鋤山藥秋播留種的地,——那塊地不大,一個人就夠了。晌午組長去檢查工作,發現他在路邊坐著,問他,他說他找不到那塊地!組長氣得七竅生煙,直接跑到所長那裏,說:“國家拿了那麽多糧食,養活這號後生!在我組裏幹了半年活,連哪塊地在哪裏他都不知道!吃糧不管閑事,要他作啥哩!叫他走!”他在稻田組待過。插秧的時候,近晌午,快收工了,組長一看進度,都差不多。他那一畦,也快到頭了,就說鋼廠一拉汽笛,就都上來吧。過了一會兒,拉汽笛了,他見別人上了,也立刻就上來到河邊去洗了腿。過了兩天,組長去一看,他那一畦齊刷刷地缺了八仙桌那麽大一塊!稻田組長氣得直哼哼。“請吧,你老!”誰也不要,大田組長說:“給我!”這大田組長出名地手快,他在地裏幹活,就是莊戶人走過,都要停下腳來看一會兒的。真是風一樣的!他就老讓王升跟他一塊幹活。王升也真有兩下子,不論是鋤地、撒糞……拉不下多遠。
一晃,也多半年了,大田組長說這後生不賴。大家對他印象也有點改變。這回王全不願喂牲口了,不知怎麽就想到他了。想是因為他是老悶,不需要跟人說話,白天睡覺,夜裏整夜守著啞巴牲口,有這個耐性。
初時也好。慢慢地,車倌就有了意見,因為牲口都瘦了。他們發現他白天搞吃的,夜裏老睡覺。喂牲口根本談不上把草把料,大碗兒端!最近,甚至在馬槽裏發現了一根釘子!於是,生產隊決定,去馬號開一個會,批評批評他。
這釘子是在青馬的槽裏發現的!是王全發現的。王全的眼睛整天蒙著,但是半夜裏他還要瞎戳戳地摸到馬圈裏去,伸手到槽裏摸,把蔫筋的草節撥出去。摸著摸著,他摸到一根冰涼鐵硬的,——放在嘴裏,拿牙咬咬:是根釘子!這王全渾身冒火了,但是,居然很快就心平氣和下來。——人家每天領著他上醫院,這不能不起點作用。他拿了這根釘子,摸著去找到生產隊長,說是無論如何得“批批”他,這不是玩的!往後篩草、打料一定要過細一點。
前天早上反映的情況,連著兩天所裏有事,決定今天晚上開會。不料,今天上午,王全把王升打了,打得相當重。
原來王全發現,王升偷馬料!他早就有點疑心,沒敢肯定。這一陣他眼睛開刀,老在馬號裏待著,仿佛聽到一點動響。不過也還不能肯定。這兩天他的紗布拆除了,他整天不出去,原來他隨時都在盯著王升哩。果然,昨天夜裏,他看見王升在門背後端了一大碗煮熟的料豆在吃!他居然沉住了氣,沒有發作。因為他想:單是吃,問題還不太大。今天早上,他乘王升出去弄甜菜的時候,把王升的枕頭拆開:——裏麵不是塞的糠皮稻草,是料豆!一不做二不休,翻開他那包袱,裏邊還有一個枕頭,也是一枕頭的料豆。——本來他帶了兩個特大的枕頭,卻隻枕一個;每回回去又都把枕頭帶回去,這就奇怪。“嗯!”王全把他的外衣脫了,等著。王升從外麵回來,一看包袱裏東西攤得一床,枕頭拆開了;再一看王全那神情,連忙回頭就跑。王全一步追上,大拳頭沒頭沒腦地砸下來,打得王升孩子似的哭,爹呀媽的亂叫,一直到別人聞聲趕來,剪住王全的兩手,才算住。——王升還沒命地嚎哭了半天。
這樣,今天的會的內容不得不變一下,至少得增加一點。
但是改變得也不多。這次會是一個擴大的會,除了馬號全體參加外,還有曾經領導過王升的各個組的組長,和跟他在一起幹過活的老工人。大家批評了王升,也說了王全。重點還是在王升,說到王全,大都是帶上一句:——“不過打人總是不對的,有什麽情況,什麽意見,應當向領導反映,由領導來處理。”有的說:“牛不知力大,你要是把他打壞了怎辦?”也有人聯係到年初王全堅決不願喂馬,這就不對!關於王升,可就說起來沒完了。他撒下一大塊秧來就走這一類的事原來多著哩,每個人一說就是小半點鍾!因此這個會一直開到深夜。最後讓王升說說。王升還是那樣,一句話沒有,“說不上來”。再三催促,還是“說不上來”。大家有點急了,問他:“你偷料豆,對不對?”——“不對。”“馬草裏混進了釘子,對不對?”——“不對。”……看來實在擠不出什麽話來了,天又實在太晚,明天還要上班,隻好讓王全先說說。
“嗯!我打了他,不對!嗯!解放軍不興打人,打人是國民黨。嗯!你偷吃料豆,還要往家裏拿!你克扣牲口。它是啞巴,不會說話,它要是會說話,要告你!你剝削它,你是資本家!是地主!你!你故意拿釘子往馬槽裏放,你安心要害所裏的牲口,國家的牲口!x你娘的!你看看,你把倆牲口喂成啥樣了?”
說著,一把揪住王升,大家趕緊上來拉住,解開,才沒有又打起來。這個會暫時隻好就這樣開到這裏了。
過了兩天,我又在劉所長那裏碰見他。還是那樣,一推門,進來了,沒頭沒腦:
“所長,我提個意見。”
“好啊。”
“你是個好人!是個莊戶佬出身!趕過個車,養活過個牲口!你是好人!是個共,產黨!你如今又領導這些技師啦技術員的,他們都服你——”
看見有我在座,又回過頭來跟我說:
“看看!”
這是怎麽一回事呢?原來所裏在擬定明年的種植計劃,讓大家都來討論,這裏邊有一條,是旱地一號地六十畝全部複種黑豆!
一邊說著,一邊把他的衣兜往桌上一掀,倒得一桌子都是花生。非常靦腆地說:
“我侄兒子給我捎來五斤花生。”
說完了抹頭就走。
劉所長叫住他:
“別走。你把人家打了,怎麽辦呢?”
“我去喂牲口呀。”
“好。把你的花生拿去,——我不‘剝削’你,人家是給你送來的!”
王全趕緊拉開門就跑,頭都不回,生怕劉所長會追上來似的。——後來,這花生還是劉所長叫他的孩子給他送回去了。
過了一個多月,所裏的冬季文化學習班辦起來,王全來報了名,是劉所長親自送他來上學的。我有幸當了他的啟蒙老師。可是我要說老實話,這個學生真不好教,真也難怪他寧可套車去拉一車糞。他又不肯照著課本學,一定先要教會他學會四個字。他用鉛筆寫了無數遍,終於有了把握了,就把我寫對子用的大抓筆借去,在馬圈粉牆上寫下四個鬥大的黑字:
“王全喂馬”。
字的筆畫雖然很幼稚,但是寫得恭恭正正,一筆不苟。誰都可以看出來,這四個字包含很多意思,這是一個人一輩子的誓約。
王全喂了牲口,生產隊就熱鬧了。三天兩頭就見他進去:
“人家孩子回來,也不吃,也不喝,就是臥著,這是使狠了,累乏了!告他們,不能這樣!”
“人家孩子快下了,別叫它駕轅了!”
“人家孩子”怎樣怎樣了……
我在這個地方待了一些時候了,知道這是這一帶的口頭語,管小貓小狗、小雞小鴨,甚至是小板凳,都叫作“孩子”。但是這無論如何是一種愛稱。尤其是王全說起來,有一種特殊的味道。那麽高大粗壯的漢子,說起牲口來,卻是那麽溫柔。
我離開這個農業科學研究所已經好幾個月了,王全一直在喂馬。現在,在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他就正在喂著馬。夜已經很深了。這會兒,全所的燈都一定已經陸續關去,連照例關得最晚的劉所長和邵技師的屋裏的燈也都關了。隻有兩處的燈還是亮著的。一處是大門外植保研究室的誘捕燈,這是通夜不滅的,現在正有各種蟲蛾圍繞著飛舞。一處是馬圈。燈光照見槽頭一個一個馬的腦袋。它們正在安靜地、嚴肅地咀嚼著草料。時不時地,噴一個響鼻,搖搖耳朵,頓一頓蹄子。偢六——王全,正在夾著料笸籮,彎著腰,無聲地忙碌著,或者停下來,用滿懷慈愛的、喜悅的眼色,看看這些貴重的牲口。
王全的胸前佩著一枚小小的紅旗,這是新選的紅旗手的標誌。
“看看!”
賣蚯蚓的人
我每天到玉淵潭散步。
玉淵潭有很多釣魚的人。他們坐在水邊,瞅著水麵上的漂子。難得看到有人釣到一條二三寸長的鯽瓜子。很多人一坐半天,一無所得。等人、釣魚、坐牛車,這是世間“三大慢”。這些人真有耐性。各有一好。這也是一種生活。
在釣魚的旺季,常常可以碰見一個賣蚯蚓的人。他慢慢地蹬著一輛二六的舊自行車,有時扶著車慢慢地走著。走一截,揚聲吆喚:
“蚯蚓——蚯蚓來——”
“蚯蚓——蚯蚓來——”
有的釣魚的就從水邊走上堤岸,向他買。
“怎麽賣?”
“一毛錢三十條。”
來買的掏出一毛錢,他就從一個原來是裝油漆的小鐵桶裏,用手抓出三十來條,放在一小塊舊報紙裏,交過去。釣魚人有時帶點解嘲意味,說:
“一毛錢,玩一上午!”
有些釣魚的人隻買五分錢。
也有人要求再添幾條。
“添幾條就添幾條,一個這東西!”
蚯蚓這東西,泥裏咕嘰,原也難一條一條地數得清,用北京話說,“大概其”就得了。
這人長得很敦實,五短身材,腹背都很寬厚。這人看起來是不會頭疼腦熱、感冒傷風的,而且不會有什麽病能輕易地把他一下子打倒。他穿的衣服都是寬寬大大的,舊的,褪了色,而且帶著泥漬,但都還整齊,並不襤褸,而且單夾皮棉,按季換衣。——皮,是說他入冬以後的早晨有時穿一件出鋒毛的山羊皮背心。按照老北京人的習慣,也可能是為了便於騎車,他總是用帶子紮著褲腿。臉上說不清是什麽顏色,隻看到風、太陽和塵土。隻有有時他剃了頭,刮了臉,才看到本來的膚色。新剃的頭皮是雪白的,下邊是一張紅臉。看起來就像是一件舊銅器在鹽酸水裏刷洗了一通,剛剛拿出來一樣。
因為天天見,麵熟了,我們碰到了總要點點頭,招呼招呼,寒暄兩句。
“吃啦?”
“您遛彎兒!”
有時他在釣魚人多的岸上把車子停下來,我們就說會子話。他說他自己:“我這人——愛聊。”
我問他一天能賣多少錢。
“一毛錢三十條,能賣多少!塊數來錢,兩塊,鬧好了有時能賣四塊錢。”
“不少!”
“湊合吧。”
我問他這蚯蚓是哪裏來的,“是挖的?”
旁邊有一位釣魚的行家說:
“是烹的。”
這個“烹”字我不知道該怎麽寫,隻能記音。這位行家給我解釋,是用蚯蚓的卵人工孵化的意思。
“蚯蚓還能‘烹’?”
賣蚯蚓的人說:
“有‘烹’的,我這不是,是挖的。‘烹’的看得出來,身上有小毛,都是一般長。瞧我的:有長有短,有大有小,是挖的。”
我不知道蚯蚓還有這麽大的學問。
“在哪兒挖的,就在這玉淵潭?”
“不!這兒沒有。——不多。豐台。”
他還告訴我豐台附近的一個什麽山,山根底下,那兒出蚯蚓,這座山名我沒有記住。
“豐台?一趟不得三十裏地?”
“我一早起蹬車去一趟,回來賣一上午。下午再去一趟。”
“那您一天得騎百十裏地的車?”
“七十四了,不活動活動成嗎!”
他都七十四了!真不像。不過他看起來像多少歲,我也說不上來。這人好像是沒有歲數。
“您一直就是賣蚯蚓?”
“不是!我原來在建築上,——當壯工。退休了。退休金四十幾塊,不夠花的。”
我算了算,連退休金加賣蚯蚓的錢,有百十塊錢,斷定他一定愛喝兩盅。我把手圈成一個酒杯形,問:
“喝兩盅?”
“不喝。——煙酒不動!”
那他一個月的錢一個人花不完,大概還會貼補兒女一點。
“我原先也不是賣蚯蚓的。我是挖藥材的。後來藥材公司不收購,才改了幹這個。”
他指給我看:
“這是益母草,這是車前草,這是紅莧草,這是地黃,這是豨薟……這玉淵潭到處是錢!”
他說他能認識北京的七百多種藥材。
“您怎麽會認藥材的?是家傳?學的?”
“不是家傳。有個街坊,他挖藥材,我跟著他,用用心,就學會了。——這北京城,餓不死人,你隻要肯動彈,肯學!你就拿曬槐米來說吧——”
“槐米?”我不知道槐米是什麽,真是孤陋寡聞。
“就是沒有開開的槐花骨朵,才米粒大。曬一季槐米能鬧個百兒八十的。這東西外國要,不知道是幹什麽用,聽說是釀酒。不過得會曬。曬好了,碧綠的!曬不好,隻好倒進垃圾堆。——蚯蚓——蚯蚓來!”
我在玉淵潭散步,經常遇見的還有兩位,一位姓烏,一位姓莫。烏先生在大學當講師,莫先生是一個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員。我跟他們見麵也點頭寒暄。他們常常發一些很有學問的議論,很深奧,至少好像是很深奧,我聽不大懂。他們都是好人,不是造反派,不打人,但是我覺得他們的議論有點不著邊際。他們好像是為議論而議論,不是要解決什麽問題,就像那些釣魚的人,意不在魚,而在釣。
烏先生聽了我和賣蚯蚓人的閑談,問我:
“你為什麽對這樣的人那樣有興趣?”
我有點奇怪了。
“為什麽不能有興趣?”
“從價值哲學的觀點來看,這樣的人屬於低級價值。”
莫先生不同意烏先生的意見。
“不能這樣說。他的存在就是他的價值。你不能否認他的存在。”
“他存在。但是充其量,他隻是我們這個社會的填充物。”
“就算是填充物,填充物也是需要的。‘填充’,就說明他的存在的意義。社會結構是很複雜的,你不能否認他也是社會結構的組成部分,哪怕是極不重要的一部分。就像自然界的需要維持生態平衡,我們這個社會也需要有生態平衡。從某種意義來說,這種人也是不可缺少的。”
“我們需要的是走在時代前麵的人,呼嘯著前進的,身上帶電的人!而這樣的人是曆史的遺留物。這樣的人生活在現在,和生活在漢代沒有什麽區別,——他長得就像一個漢俑。”
我不得不承認,他對這個賣蚯蚓人的形象描繪是很準確且生動的。
烏先生接著說:
“他就像一具石磨。從出土的明器看,漢代的石磨和現在的沒有什麽不同。現在已經是原子時代——”
莫先生搶過話來,說:
“原子時代也還容許有漢代的石磨,石磨可以磨豆漿,——你今天早上就喝了豆漿!”
他們爭執不下,轉過來問我對賣蚯蚓的人的“價值”“存在”有什麽看法。
我說:
“我隻是想了解了解他。我對所有的人都有興趣,包括站在時代的前列的人和這個漢俑一樣的賣蚯蚓的人。這樣的人在北京還不少。他們的成分大概可以說是城市貧民。糊火柴盒的、撿破爛的、撈魚蟲的、曬槐米的……我對他們都有興趣,都想了解。我要了解他們吃什麽和想什麽。用你們的話說,是他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吃什麽,我知道一點。比如這個賣蚯蚓的老人,我知道他的胃口很好,吃什麽都香。他一嘴牙隻有一個活動的。他的牙很短、微黃,這種牙最結實,北方叫作‘碎米牙’,他說:‘牙好是口裏的福。’我知道他今天早上吃了四個炸油餅。他中午和晚上大概常吃炸醬麵,一頓能吃半斤,就著一把小水蘿卜。他大概不愛吃魚。至於他想些什麽,我就不知道了,或者知道得很少。我是個寫小說的人,對於人,我隻能想了解、欣賞,並對他進行描繪,我不想對任何人做出論斷。像我的一位老師一樣,對於這個世界,我所傾心的是現象。我不善於作抽象的思維。我對人,更多地注意的是他的審美意義。你們可以稱我是一個生活現象的美食家。這個賣蚯蚓的粗壯的老人,騎著車,吆喝著‘蚯蚓——蚯蚓來!’不是一個醜的形象。——當然,我還覺得他是個善良的,有古風的自食其力的勞動者,他至少不是社會的蛀蟲。”
這時忽然有一個也常在玉淵潭散步的學者模樣的中年人插了進來,他自我介紹:
“我是一個生物學家。——我聽了你們的談話。從生物學的角度,是不應鼓勵挖蚯蚓的。蚯蚓對農業生產是有益的。”
我們全都傻了眼了。
落魄
他為什麽要到“內地”來?不大可解,也沒有人問過他。自然,你現在要是問我為什麽大遠地跑到昆明過那麽幾年,我也答不上來。從前很說過一番大道理,經過一段時間,知道半是虛妄,不過就是那麽股子衝動,年紀輕,總希望向遠處跑;而且也是事實,我要讀書,學校都往裏搬了;大勢所趨,順著潮流一帶,就把我帶過了千山萬水。總是偶然,我不強說我的行為是我的思想決定的。實在我那時也說不上有什麽思想。——我並沒有說現在就有。這個人呢?似乎他的身邊不會有什麽偶然,那個潮流不大可能波及他。我很知道,我們那一帶,就是像我這樣的年紀也多還是安土重遷的。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時難,小時候我們聽老人戒說行旅的艱險絕不少於“萬惡的社會”的時候。他近四十邊上的人了,又是“做店”的。做店人跑上五七個縣份照例就是了不起的老江湖,關於各地茶館,浴室,窯姐兒,鎮水銅牛,大火燒了的廟,就夠他們向人聊一輩子;這種人見過世麵,已經有資格稱為百事通,為人出意見,拿主意,凡事皆有他一份,社會地位極高,再也不必跑到左不過是那樣的生疏地方去。他還當真走上好幾千裏幹什麽?好馬不吃窩邊草,憋了什麽氣,要到個親舊耳目不及的地方來創一番事業,等將來衣錦榮歸,好向家裏妻子說一聲“我總算對得起你們”麽?看他不像是那種咬牙發狠的人,他走路說話全表示他是個慢性子,是女人們稱之為“三棍子打不出個悶屁來”的角色。再說,又何必用這麽遠,千裏之內盡可以作個跨海征東薛仁貴,楚國為官的秋胡了。也許是他受了危言聳聽的宣傳,覺得日本人一來,可怕到不可想象的程度,或者是他遭了什麽大不幸或難為情事情,本土存身不得,恰好有個親戚,到內地來做事,需要個能寫字算賬的身邊人,機緣湊巧,無路可走之中他勃然打定了主意來“玩玩”了?也隻是“也許”。——反正,他就是來了,而且做了完全另外一種人。
到我們認識他時,他開了個小吃食鋪子,在我們學校附近。
初時,大家還帶得三個月至半年的用度,而且不時還可接到匯款,生活標準比在家時低不太多,稍有借口,或誰過生,或失物複得,或接到一封字跡娟秀的信,或沒有理由,大家“通過”一下,即可有人做東請客。在某個限度內還可挑一挑地方。有人說,開了個揚州館子,那就怎麽樣也得巧立名目地去吃他一頓。
學校附近還像從前學校附近一樣,開了許多小館子。開館子的多是外鄉人。湖南的,江西的,山東的,河北的,一種同在天涯之感把老板夥計跟學生接連起來,而且他們本來直接間接的就與學校有相當關係,學生吃飯,老板夥計就坐在旁邊談天說地;而學生也喜歡到鍋灶旁邊站著,一邊聽新聞故事,一邊欣賞炒菜藝術。——這位揚州人老板,一看即與別人不同,他穿了一身鐵機紡綢褂褲在那兒炒菜!盤花紐子,紐袢裏拖出一段銀表鏈。雪白的細麻紗襪,一雙淺口千層底直貢呢鞋。細細軟軟的頭發向後梳得一絲不亂。左手無名指上還套了個韭葉指環。這一切在他周身那股子斯文勁兒上配合得恰到好處。除了他那點流利合拍的翻鍋子動鏟子的手法,他無處像個大師傅,像個吃這一行飯的。這比他的雞絲雪裏蕻,炒假螃蟹,過油肉更令我們發生興趣。這個館子不大,除了他自己隻用了個本地孩子招呼客座,擺筷子倒茶。可是收拾得幹幹淨淨,木架子上還擱了兩盆花。就是足球隊員,跳高選手來,看了牆上菜單上那一筆成親王體的字,也不便太囂張放肆了。
有時,過了熱市,吃飯的隻有幾個人,菜都上了桌,他洗洗手,會捧了把細瓷茶壺出來,客氣兩句,“菜炒得不好,這裏的醬油不行”,“黃芽菜教孩子切壞了,誰叫他切的!——紅燒才能橫切,炒,要切直絲的”。有時也談談時事,說點故鄉消息,問問這裏的名勝特產,聲音低緩而有感情。我們已經喜歡去坐茶館了,有時在茶館也可以碰到他,獨自看一張報紙或支頤眺望街上行人。他還給我們付了幾回茶錢,請我們抽煙。他抽煙也是那麽慢慢地,一口一口地吸,仿佛有無窮滋味。有時事完了,不喝茶,他去溜達,兩手反背在後麵,一種說不出的悠徐閑散。出門少遠,則穿了灰色熟羅長衫,還帶了把湘妃竹折扇。想見從前他一定喜歡養養鳥,聽聽書,常上富春坐坐的。他自己說原在轅門橋一個大綢緞莊做事,看樣子極像。然而怎麽到這兒來開一個小飯館的呢?這當中必有一段故事,他不往下說,我們也不好究問。
館子菜什麽菜都是一個滋味,家家一樣,隻有他那兒雖然品色不多,卻莫不精致有特色。或偶爾興發,還可以跟他商量商量,請他表演幾個道地揚州菜,獅子頭,芙蓉鯽魚,叉子燒鴨,他必不惜工夫,做得跟家裏請客一樣,有幾個菜據說在揚州本地都很少有人做得好。這位綢緞店“同事”大概平日在家極講究吃食,學會了烹調,想不到自己竟改行做了飯師傅。這不免是降低了一級,我們去吃飯,總似乎有點歉意。也許他看得比較高一層,所以態度上從未使我們不安。他自己好像已不頂在乎了。生意好,有錢剩,也還高高興興的。果然半年下來,店門關了幾天,貼出了條子:修理爐灶,休業數天。
新萬年紅朱箋招紙貼出來,一早上就川流不息地坐滿了人。老板聽從友人的建議,請了個南京師傅來做包子煮麵,帶賣早晚市了。我一去,學著揚州話,跟他道一聲:
“恭喜恭喜”。
恭喜他擴充營業,同時我已經看到後麵小天井裏一個女人坐著揀菜,發髻上一朵雙喜絨花。老板拱拱手:
“托福托福,鬧著玩的。”
女人不知是誰給說的媒,好像是這條街上一個煙鬼的女兒,時常也看她蓬著頭出來買香油醃菜蚊煙香,臉色黃巴巴的,樣子平平常常。可是因為年紀還不頂大,攏光了頭發,搽了雪花膏,還敷了點胭脂,就像是完全換了一個人,以前沒的好處全露了出來。老板看樣子很喜歡,不時回頭,走過去低低說幾句話,讓她偏了頭,為拈去一片草屑塵絲,他那個手勢就比一首情詩還值得一看。老板自己自然也年輕了不少,或者不如說一般人都不免,而實際上一個才四十的人不應便有的老態全借了一個年輕的身體而衝失了。要到這樣的年齡大概才真知道如何愛惜女人。
灶下,那個南京師傅集中精神在做包子。他仿佛想把他的熱心變成包子的滋味,摘蒂子,刮餡心,那麽捏幾下,一收嘴子,全按板中節,如一個熟練的舞蹈家或魔術師的手腳。今天是第一天。他忙,沒什麽工夫想什麽,就這個“第一天”一定在他腦子裏閃了好多次。這三個字包含的感情很多,他自己一時也分辨不清,大體上都結成了一團希望,就像那個蒸籠冒出來的一陣一陣的熱氣。聽他拍打著包子皮,聲音鈍鈍的,手掌一定很厚!他腦袋剃得光光的,後腦勺子擠成了三四疊,一用力,直扭動。他一身老藍布衣褲,腰裏一條洋麵口袋改成的圍裙。從上到下,無一處不像一個當行麵食店師傅,跟揚州人老板相互映照,很有趣味。
然而不知什麽道理,那一頓早點沒有留給我什麽印象。等的時候太長,而吃的時候太短。我自己也不好,不愛吃豬肝,為什麽叫了碗豬肝麵加菠菜西紅柿!麵是“機器麵”,沒有辦法,生意太好,擀麵來不及。——是誰給他題了那麽幾個藝術字?三個月之後這幾個字一定浸透了油氣的,活該!
不久滇越鐵路斷了,各處“轉進”的戰事使好多人的故鄉隨“我的家在東北鬆花江上”的傷感老歌一齊失去。cynical的習氣普遍的增高,而洗衣的錢付得少了,因為舊了破了,破舊了的衣服就去賣了。渺乎其遠的希望造成許多浪子。有些人對書本有興趣,抱殘守拙,顯得極其孤高。希望既遠,他們可看到比希望還遠的地方。因為形狀襤褸,倒更刺激他們精神的高貴,以作為一種補償。這是一種鬥爭,沉默而堅持,在日常的委屈悲憤的世俗感情的擺落中要引接山頭地底水泉來灌溉一顆心的滋長,是困苦的。有些失了節,向現實投了降,做起生意起來了,由微漸著,雖無大手筆,但以玩票姿態轉而下海,不失為一個“名家”局麵。後一種人數目極少。正因為少,故在校中行動常一望而可指出。這才是一個開始,唯足以啟發往後的不正常。本來戰爭的另一名詞即不正常。這點不正常就直接影響綠楊飯店的營業。——現在,綠楊飯店已經為人耳熟,代替原來的“揚州人”。在它開張了,又擴充了時候,綠楊飯店是一個名詞。一個名詞仿佛可有可無的。而現在綠楊飯店成了一個實體,店的一切與它的招牌分不開了。
第一,揚州人已經不能代表一個店了;而且這個飯店已經非常地像一個飯店,有時簡直還過了分!
那個南京人,第一天,我從他的後腦勺子上即看出這是屬於那種會堆砌“成功”的人。他實事求是,穩紮穩打,抓緊機會,他知道錢是好的,活下來多不容易,舉手投足都要代價。為了那個代價,所以他肯努力。他一早晨衝寒冒露趕到小南門去買肉,因為每斤便宜多少錢;為了搬運兩袋麵粉,他可以跟挑夫說許多好話或罵許多難聽話;他一邊下麵,一邊瞟著門前過去的幾馱子柴;他揀去一片發黃的菜葉子,拾起來又放到砧板上;他到別家鋪子門前逛兩轉,看他們的包子蒸出來是什麽樣兒,回來馬上決定明天他自己的包子還可以摻點豆芽菜,而且放點豆腐幹也是個可試的辦法。……他的床是睡覺的,他的碗是吃飯的,他不幻想,不喜歡花,不上茶館喝茶,而且老打狗,因為雖然他的肉在梁上他還是擔心狗吃了。沒有多少時候綠楊飯店即充滿了他的“作風”。——我得聲明雖然我感情上也許是另一回事,可是我沒有公開地表示反對這樣的作風的意思。而且四方東西南北中,(我們那兒都是這麽說,自然也對,“中”不是一個方向,)南京人隻是偏於那一方,不是像俾斯麥或希特勒那樣絕對的人。這裏隻說他的一般上的特殊,向反的較強的一麵,不單是作風,也因為從作風的改變上,你知道這個店的主權也變了。過了一個時候,不問可知,已經是合股開的。南京人攢了錢,紅利工錢,再加上一點積蓄,也許還拉了點債,入了股。我可以跟你打賭,他在才有人來提生意時即已想到這一步。
南京人明白他們這個店應當為什麽人而開,聲氣相求,果然同學之中那個少數很快即為吸取進來,作為經常主顧。他們人數不多,但塞滿這個小飯店卻有餘。而且他們周圍照例有許多近乎謝希大應伯爵之人者流,有時還會等不著座兒。這時他們也並未“發跡”,不過手底下比較活動,他們的“社會”中,“同學”仍占一個重要位置,這裏便成為他們“聯絡感情”所在,常在來吃一碗豬肝麵的教授麵前擺了一桌子菜哄飲大嚼起來。有的,在這裏包了月飯,雖然吃一頓不吃一頓。——另一種同學,因為尚有衣物可賣,賣得錢,大都一天花光,豪爽脾氣未改,(這也是一種抗衛),也常三個五個七八個一攤上街去吃喝一頓。有時他們在這裏,有時到別處去。有時他們到別處去;有時還在這裏。有些本來常在這裏的不常在這裏了。
綠楊飯店的生意好了一陣,好得足以使這一帶所有的吃食鋪子全都受了影響,而且也一起對它非常關心。別以為他們都希望“綠楊”的生意壞,他們知道“綠楊”的生意要是壞,他們自己的也好不了。他們的命運既相妨,又相共。然而過了一個高潮,綠楊飯店眼看著豆芽菜豆腐幹越摻得多,賣出去的包子就越少。“學校附近的包子”在壁報文章中成了一個新奇比喻,到後來而且這個比喻也毫不新奇了。綠楊飯店在將要為人忘記的那條路上走。——時間也下來兩年了,好快!這時有錢活動的就活動得更遠。有的還在這個城裏,有的到了外縣,甚至出了國,到仰光,到加爾各答,有的還選了幾門課,有的幹脆休了學,離開書本,離開學校,離開同學,也離開了綠楊飯店。大部分窮的,可賣衣物更少了,已經有人經驗到饑餓時的心理活動。這也是一種活動,且正如那種活動到仰光加爾各答的人一樣,留下許多痕跡在臉上,造成他們的哲學。綠楊飯店猶如一麵鏡子,揚州人南京人也如一麵鏡子。鏡子裏是風幹的豬肝,暗淡的菠菜,不熟的或爛的西紅柿,太陽如一匹布,陽光中遊塵揚舞。江西人的山東人的湖南人河北人的新聞故事與好興致全在豬肝菠菜西紅柿前失了顏色。悄悄地,他們把這段日子撕下來,風流雲散,不知所終。
那個女人的臉又黃下來,頭發又亂了,而且像是沒有光亮過,沒有紅過白過。有一次街上開來了一隊兵,馬上就找到他們要徘徊逗留的地方,向綠楊飯店他們可沒有多瞟幾眼。多可惜,揚州人那個值得一看的動人手勢!——這時候我才想起過他家裏有太太沒有?有孩子沒有?
綠楊飯店還是開著。
這當中我因病休了學,病好了住在鄉下一個朋友主持的學校裏,幫他們教幾個鍾點課,就很少進城來。綠楊飯店的情形可以說不知道。一年之中隻去了一次。一位小姐病了,我們去看她。有人從黑土窪帶了一大把玉簪花來,看著把花插好了,她笑了笑,說是“如果再有一盤椒鹽白煮魚,我這個病就生得很像樣子了。”從前的生病也是從前的談天題目之一。她說過她從前生了病都吃白煮魚,於是去跟揚州人老板商量,看能不能給我們像從前一樣的配幾個菜。他們回答得很慢,但當那個交涉代表說“要是費事,不方便,那就算了”,卻立刻決定了,問“什麽時候”?南京人呢,不表示態度。出來,我半天沒有話。朋友問是怎麽回事,沒有什麽,我在想那個飯店。
那天真是怪,南京人一聲不響,不動手,摸摸這,掇掇那。女人在灶下燒火。揚州人的頭發白了幾根。他似乎不複那麽瀟灑似乎頗像做這樣的事情的一個人了。不僅是他的紡綢衣褲,好鞋襪,戒指,表鏈沒有了;從他放作料,施油鹽,用鏟子抄起將好的菜來嚐嚐味,菜好了敲敲鍋子,用抹布(好髒)擦擦盤子,刷鍋水往泔水缸裏一倒,扶著鍋台的架勢,偶爾回頭向我們看一看的眼睛,用火鉗夾起一片木柴吸煙(扯歪了臉),小指搔搔發癢的眉毛,鼻子吸一吸吐出一口痰,……一切,全都變了。菜做完了,往我們桌邊拉出一張凳子(接過腿的)上一坐,第一句即是:
“什麽都貴了,生意真不好做。”
這句話教南京人回過頭來,向著我們這邊。南京人是一點也沒有走樣!他那個扁扁的大鼻子叫我想起我們前天應當跟他商量才對。我覺得出他們一定吵了一架。不一定是為我們的一頓飯而吵,希望不是因為我們而吵的。而且從揚州人臉上的皺紋陰影上看,開始吵架已經是頗久的事。照例大概是南京人嘀咕,揚州人不響。可能先是那個女人跟南京人為一點小事拌嘴,於是牽扯起一大堆,一直扯到這一次的不痛快跟前次的連接起來,追溯到很遠;還有餘不盡,種下下次相爭的因子。事情很明顯,南京人現在股本比揚州人隻有多,絕不少,而揚州人兩口子穿吃開銷,他們之間沒有什麽會計製度,就是那麽一篇糊塗賬。他們為什麽不拆夥呢?隔了年的漿子,粘不起來,那就算了。可是不,看樣子他們且要糊下去。從揚州人的衰頹萎敗上看起來,我疑心他是不是有時也抽口把鴉片煙。唔,要是當真,那可!——我曾問過坐在我對麵的同學。
“你是不是有把握絕對不會抽鴉片,假如有人說抽,或者你死?”回答是:
“倒不是死。有許多東西比死更厲害。你要是信教,那就是魔鬼;或是不絕的‘偶然’。”我看看南京人的粗粗短短的手指,(果然,好厚的手掌!)忽然很同情他,似乎他的後腦勺子沒有堆得更高全是揚州人的責任。
到我複學時,一切全有點變動。或者不是變動,是層疊,深入,牢著,是不變。什麽都有一種隨遇而安樣子。圖書館指定參考書不夠,可是要多少本才夠呢?於是就夠了。一間屋子住四十人太多,然而多少人住一屋或每人都有幾間屋最合理?一個人每天需要多少時候的孤獨?簡直連問也沒有人問。生物係的新生都得抄一個表,人正常消耗是多少卡路裏,而他們沒有想到他自己也是一個實驗對象;倒對一個教授研究出苗人常吃的刺梨和“雲南橄欖”所含維生素工作極有興趣。土產最烈的酒是五十三度,最壞的煙(燒完了灰都是黑的)叫鸚鵡牌。學校附近的荒貨攤上你常看見一男一女在那個貨攤講價,所賣是女的一件曾經極時髦的衣服,反正那件衣服漂亮到她現在絕對無法穿出來了。而路邊種的那些樹都已長得很高,在月光中布下黑影,如夢如水。整個一個學校,一年中難得有幾個人哭,也絕不會有人自殺。……而綠楊飯店已經搬了家,在學校門邊搭一個永遠像明天就會拆去的草棚子賣包子,賣豬肝麵。
(我已經對我的文章失去興趣,平淡得教我直想故作驚人之筆而驚人不起來!這飯店,這揚州人與我有什麽關係呢?)
一句話就說盡這個飯店了:毫無轉機。沒有人問它如何還能開下來,因為多少人怎麽活下來就無從想象。當然,這時候完全是南京人在那兒撐持。但客觀條件超出他所有經驗。武鬆拿了打折了的半截哨棒,隻好丟了,他也無計可施。然而他若是丟了這個坑人的綠楊飯店他隻有死!他似乎有點自暴自棄起來,時常看他弄了一土碗市酒,悶悶地喝,(他的絡腮胡子烏猛猛的),忽然拳頭一擂桌子,大罵起來,也不知道罵誰才是。若是揚州人跟他一樣的壯,他也許會跳上去,衝他鼻子就是一拳。然而揚州人一股子窩囊樣子,折垂了脖子,木然看著哄在一塊骨頭上的蒼蠅。這樣子更讓南京人生氣,一股子邪火從腳底心直升上來。揚州人身體簡直越來越不行了,背佝僂得厲害。他的嘴角老掛著一點,嘴唇老開著一點。最多的動作是用左手擄著右臂衣袖,上下推移。又不是搔癢,不知道是幹什麽!他的頭發早就不梳好了,有時居然梳了梳,那就更糟,用水濕了梳的,毫無光澤,令人難過。有人來了,他機械地站起來,機械地走,用個黑透了的抹布,騙人似的抹抹桌子,抹完了往肩頭上一搭:
“吃什麽?有包子,有麵。有牛肉麵,炸醬麵,菠菜豬肝麵。……”聲音空洞而冷漠。客人的食欲就教他那個神氣,那個聲音壓低了一半。你就看看那個荒涼汙黑的架子,看到西紅柿上的黑斑,你知道黑斑那一塊煮也煮不爛的;看到一個大而無當的盤子裏三兩個雞蛋,雞蛋會散黃;你還會想起揚州人跟你解釋過的,“雞蛋散黃是蚊子叮的”,你想起孑孓在水裏翻跟鬥。吃什麽呢,你簡直沒有主意。你就隨便說一個,牛肉麵吧。揚州人擄著他的袖子:
“嗷,——牛肉麵一碗——。”
“牛肉早就沒有了,要說多少次!”
“嗷,——牛肉沒有了——”
那麽隨便吧。豬肝麵吧。
“嗷,——豬肝麵一碗——”
而那個女人呢,分明已經屬於南京人了。仿佛這也沒有什麽奇怪。連他們晚上還同時睡在那個棚子底下也都並不奇怪。這當中應當又有一段故事的,但你也頂好別去打聽,壓根兒你就無法懂得他們是怎麽回事,除非你能是他們本人。
我已經知道,他們原來是表兄弟,而且南京人是揚州人的小舅子,這!……我不知道我應當學著去做一個小說家還是深幸自己不是。……
過了好多好多時候,“炮仗響了”。雲南老百姓管勝利,戰爭結束叫“炮仗響”。他們不說勝利,不說戰爭結束,而說是“炮仗響”。炮仗響那天我一點都沒有想到揚州人。一直到我要離開昆明的前一天,出去買東西,偶然到一個鋪子裏吃東西,坐下,一抬頭,哎,那不是揚州人嗎。再往裏看,果然南京人也在那兒,做包子,一身藍布衣褲,麵粉口袋圍裙,工作得非常緊張,腦勺子直扭動,手掌敲著包子皮鈍鈍的響。他摘蒂子,刮餡心,那麽捏幾下,一收嘴子,全按板中節,仿佛想把他的熱心也變成包子的滋味。他從上到下無一處不像個當行的麵食店師傅。這個揚州人,你為什麽要到這裏來?你是四十多歲的人了,你從前是做綢緞莊的,你要想回去向妻子兒女說一聲“我總算對得起你們”?……然而仿佛他們全不成問題,成問題的倒是我!我教許多事情攪迷糊了。明天我要走了。車票在我口袋裏,我不知道摸了多少次。我有個很不好的脾氣,喜歡把口袋裏隨便什麽隻捏在手裏搓,搓搓就扔掉了。我丟過修表的單子,洗衣服收據,照相憑條,防疫證書,人家寫給我的通信地址。每丟了一張紙,我就丟了好多東西。我真怕我把車票也丟了。我有點神經衰弱。我有點難過,想吐,這會兒餓過了火,我實在什麽也不想吃。我蠢蠢地問s說:
“我們來了八年了?”而忽然問:
“哎,那罐火腿呢?”
s敲敲火腿罐頭。在桌子下捏住我的手:
“你怎麽了,d?——吃什麽?”
我振作了一下:
“豬肝麵加菠菜西紅柿!”
揚州人放好筷子,坐在一張空著的桌子旁邊凳上。他牙齒掉了不少,兩頰好像老在吸氣。而臉上又有點浮腫,一種暗淡的癡黃色。肩上一條抹布濕漉漉的。一件黑滋滋的汗衫,(還是麻紗的!)一條半長不半的褲子,像十二三歲的孩子穿的。衣褲上全有許多跳蚤血黑點。看他那個滑稽相的褲子,你想到他的肚皮一定一疊一疊地打了好多道褶子!最後我的眼睛就毫不客氣地死盯住他的那雙腳。一雙自己削成的大木屐,簡直是長方形的。好髒的腳,仿佛汙泥已經透入多裂紋的皮膚。十個趾甲都是灰趾甲,左腳的大拇趾極其不通地壓在中趾底下,難看無比。對這個揚州人,我沒有第二種感情,厭惡!我恨他,雖然沒有理由。
去你的吧,這個人,和我這篇倒黴文章!
關老爺
老關老爺——關老爺的父親做過兩任兩淮鹽務道,摟了不少銀子,他喜歡這小城土地肥美,人情淳厚,就在這裏落戶安家,起房屋,置田地,優哉遊哉當了幾年快活神仙老太爺。老關老爺的喪事辦得極其體麵。老關老爺死後,關老爺承其父業,房屋蓋得更大,田地置得更多。一溝、二溝、三垛、錢家夥都有他的莊子。他是旗人。旗人有族無姓,關老爺卻沿其父訓,姓了關。關老爺的二兒子是個少年名士,還刻了一塊圖章:漢壽亭侯之後。其實關家和關雲長是沒有關係的。關老爺有兩個特點。一是說了一嘴地道京腔,比如,他見小孩子吸煙,就勸道“小孩不抽煙!”本地都說“吃煙”,他卻說“抽煙”,本地人覺得這很奇怪。一是他走起路來是方步,有點像戲台上的台步,特別像方巾醜。這城裏有幾家旗人,他們見麵時都還行旗禮——打千兒,本地人覺得他們好像在演戲,很滑稽,很可笑。關老爺個子不高,矮墩墩的。方臉。“高帝子孫多隆準”,高鼻梁。留兩撇八字胡。立如鬆,坐如鍾,他的行動都是很端正的。他的為人也很正派。他不抽大煙,不嫖,不賭。隻是每年要下鄉看一次青。
“看青”即估產。田主和佃戶一同看看今年的莊稼長勢,估計會有多少收成,能交多少租。一到稻子開花,關老爺就帶了“田禾先生”下鄉。關老爺騎一匹大青走騾,田禾先生騎一匹粉嘴踢雪黑叫驢,一路分花度柳,款款而行。莊稼碧綠,油菜金黃,一陣一陣野薔薇的香味撲鼻而來,關老爺東張張西望望,心情十分舒暢。他下鄉看青,其實是出來玩玩,看看野景,嚐嚐野味,改變一下他在深宅大院裏的生活。估產定租這些事自有田禾先生和莊頭商量,他最多隻是點點頭,搖搖頭。他看的什麽青!這些事他也不懂。他還帶著一個廚子。廚子頭一天已經帶了伏醬秋油,五香八角,一應作料,乘船到了一溝。
在路上吃過一碗蝦仁鱔絲麵,中午飯就不吃了,關老爺要眯一小覺。起來,由莊頭領著,田禾先生隨著,繞村各處看了看。田禾先生和莊頭估計今年收成,商談得很細,各處田土高低,水流洪窄,哪一個八畝能打多少,哪一堤檉柳能賣多少錢……意見一致,就粗粗落了紙筆,有時意見相左,爭持不下,甚至會吵了起來。到了太陽偏西,還沒有一個通盤結果。關老爺隻在喝茶抽煙,聽他們爭吵,不置一詞。廚子來問:“開不開飯?”關老爺肚子有點餓了,就說:“開飯開飯!先吃飯,剩下的尾數也不值仨瓜倆棗,明天再議。”
關老爺在一溝的食單如下:
涼碟——醉蝦,炸禾花雀,還有鄉下人不吃的火焙螞蚱,油汆蠶繭;
熱菜——叉燒野兔,黃燜小公狗肉,幹炸活鯚花魚;
湯——清燉野雞。
他不想吃飯,要了兩個鄉下麵點:榆錢蒸糕,麵拖灰藋菜加蒜泥。關老爺喝酒上臉,三杯下肚就真成了關公了。喝了兩杯普洱茶,就有點吃飽了食困,睜不開眼了。
他還要念一會經。他是修密宗的,念的是喇嘛經。
他要睡了。莊頭已經安排了一個大姑娘或小媳婦,給他鋪好被窩,陪他睡下了。
第二天起來,就什麽都好說了,一切都按莊頭的話定規。
他給陪他睡的大姑娘、小媳婦一個金戒指。他每次都要帶十多二十個戒指,田禾先生知道,關老爺下鄉看青,隻是要把一口袋戒指給出去,他和莊頭磨牙費嘴都隻是過場而已。
一溝、二溝、三垛轉了一圈,關老爺累了,回到錢家夥喝了人參湯,大睡了兩天,回家,完成了他的看青壯舉,得勝還朝。
關老爺是旗人,又是從外地遷來的,本地親戚很少,隻有一個老姑奶奶嫁給闞家;一個老姨嫁給簡家,算是至親。有熟讀《三國演義》的人說:你們一家是闞澤的後人,一個是簡雍的後人,這樣的姓很少,難得!關老爺和岑直齋小時候是同學,跟楊又漁學過做古文、製藝、試帖詩,以後常在一起作文酒之遊。關老爺的二兒子關匯和岑直齋的大兒子岑瑜從小學到中學都是同班同學。這幾家是通家之好,婚喪嫁娶,辦生做壽,走動得很勤。
岑直齋的女兒岑瑾是個美人(她母親是姨太太,本是南堂子裏的名妓)。她眼睛彎彎的,常若含笑,皮膚非常白嫩,真是“吹彈得破”——因此每年都生凍瘡。關匯很愛看岑瑾的一舉一動,他央求老姨奶奶到岑家說媒。岑瑾的媽說這得問問她本人。岑瑾本不願意,理由是:一、她比關匯還大兩歲;二、關匯身體不好,有點駝背;三、他在學校裏功課不好,尤其是數、理、化。她媽說:大兩歲沒有關係,大媳婦知道疼女婿;身體不好,可以吃藥調理;功課——關家這樣的人家不指著兒子做事掙錢,一個莊子就夠吃一輩子。經過媽下了水磨功夫掰開揉碎反複開導,岑瑾想:富貴人家的子弟差不多也就是這樣,就說:“媽,您做主!”這樣關匯和岑瑾就訂了婚,他們那年才讀初三。關匯幾乎每天都到岑家去,暑假就住在岑家,和岑瑜一起玩:用氣槍打鳥,釣魚。關匯每天給岑瑾寫情書,雖然天天見麵。情書大都是把舊詩詞改頭換麵,如“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之類。他送岑瑾一張放大十二寸的相片,岑瑾把相片配了框子掛在牆上。岑瑾覺得她遲早是關家的人了,也不再有別的想法。
初中畢業,關匯到上海去讀高中,岑瑾到蘇州讀了女子師範,暫時“勞燕分飛”了。關匯還是每天寫信,熱情洋溢;岑瑾也回信,但是關匯覺得她的信感情有點冷淡。
關家老太太急於想早一點抱孫子,姑奶奶、姨奶奶也覺得關匯的婚事不能再拖,就不斷催關匯把事情辦了。於是在關匯和岑瑾高三寒假就舉行了婚禮。兩家親友都不甚多,但是吹吹打打,也很熱鬧。婚禮半新不舊。關匯堅持穿燕尾服,不穿袍子馬褂,岑瑾披婚紗,但是拜堂行禮卻是舊式的。燕尾服,婚紗,磕頭,有點滑稽。
熱鬧了一天,客人散盡,關匯、岑瑾入洞房。
三天無大小,有些姑娘小子把耳朵貼在房門上“聽房”。什麽也沒有聽見。
半夜裏,聽到劈劈啪啪的聲音,打人?關老爺一聽,不對!把關老太太叫起來,叫她帶了大兒媳婦趕緊去看看。撞開了房門,隻見岑瑾在床前跪著,關匯拿了一根馬鞭沒頭沒臉地打她。打一鞭,罵一句:“你欺騙了我!你欺騙了我!”大嫂把岑瑾拉起來,給她蓋了被窩;老太太把關匯拉到關老爺的書房裏,問:“為什麽打她?”關匯氣得渾身發抖,說:“她欺騙了我!她欺騙了我!”——“怎麽回事?”——“她不是處女!不是處女啊!”
這裏的風俗,三天回門,要把那點女兒紅包在一方白綾子裏,親手交給媽媽。媽媽接過白綾子,又是哭,又是笑:“閨女!好閨女!”
岑瑾三天回門,這門怎麽回呢?關匯不去。老太太再三給他央求,說“關、岑兩家,不能讓人議論”。好說歹說“你就給媽這點麵子,我求你了!”老太太差點跪下。關匯隻能鐵青著臉進了岑家的門,連飯都沒有吃,推說頭疼,就先回去了。
關匯不進岑瑾的門,自在書房裏睡。
關岑兩家是不能離婚的。一離婚,就會引起一縣人的揣測刺探。隻好就這樣拖下去。拖到什麽時候呢?
這事總得有個了局。
會是怎樣的了局呢?
關老爺還是每年下鄉看青。他把他的看青的“章程”略微做了一點修改:凡是陪他睡覺的,倘是處女——真正的黃花閨女,加倍有賞——給兩個金戒指。
鎖匠之死
我們城裏總是銃人。“銃”就是槍斃。不說是槍斃,說銃。你如果不說銃而說槍斃,城裏人就覺得你要不是外邊來的,“外路碼子”;要不,假如知道你的底細,知道你的祖宗三代,你的“骨頭渣子”,你是本鄉人而(他們以為)故意不說本鄉話,撇“官腔”,哈呀,了不起!你這兩個字觸犯了他們,他們一定對你側之以目,嗤之以鼻,努之以嘴,歧視你,恨你,對你有一種敵意。小城裏的人都敏感得出奇,多疑善忌,脆弱的自尊心一來就碰傷了。他們隨時聽得出你聲音裏有些什麽意思,隨時覺得你笑他,看不起他,為了跟你對抗,他們在他們的城垣上增了更多的石頭,把他們的固執堆積得更高。如你往大街上一看,隨便問一句,“什麽事情?——是不是又槍斃人?”人叢之中一定有一個十分嚴厲的聲音直撞撞地發出來“銃人”!你沒法奈何,你覺得他像是尋事找碴兒吧,他又可以說這是好意跟你答話。你皺一皺眉毛,他那兒心裏可笑開了。準保事後他一定跟人添油加醋地講一氣,把你形容得狼狽不堪。……好吧,就說是銃人。我們城裏是個銃人銃得最多的地方,這簡直是她的最大的特色。要是把這個特色取去,我想不出有什麽可以代替他的。每年要是沒有那麽些人槍斃,我們的城是什麽樣子呢?我怕我要不認得她了。我的那些尊貴的同鄉們的一部分情感當然要沒有擱處了。於是我們的城加給我一層陰暗。說“最多”不無有點問題,但無論如何比別的地方要“重要”,影響要大。如果說我的印象不大準確,我告訴你,我的初級中學在縣城東門城腳,東門外即是殺場。出東門有一木橋,橋下的水呼呼地流得很悲慘,本來叫作東門橋,但一般都稱之為“掉魂橋”,言死囚過此橋上魂即掉去也。我們在上課,忽然遠遠聽見許多人奔跑的聲音,聽見那種淒厲的單調的號聲,一會兒洶洶湧湧的過去了。我們的心就沉下來,沉沉的撞擊,緊緊的壓得難受。槍響了,聽得清楚是幾個人,一人挨了幾槍。衝起一陣喝彩的聲音,再又是一陣雜遝的腳步,當中夾著一串整齊的,一隊保衛團的兵,跑步,吹的號是凱旋號。有時適在下課時候,同學多隨著去看。年紀都還小,很多在槍聲一響的那一霎回過頭來的。我則從未親自去看過。不過有時進出東門,殷紅的白,發了一點黑,破爛的屍首總會映到你眼睛裏來。東門外有一個非常好的乘涼看書吹口琴放風箏的地方,有一棵極大的桑樹,結了一樹大紫桑葚,在摘下來要放進嘴的時候一想到槍一撥響的景象就會老大不自在,眼睛裏湧出了恐怖。有一次,我剛從外麵回到學校,要進校門,校門進不去了,全是人,堵得死死的,後麵有人還拿了凳子爬上來看,就要來了,——又銃人。沒有辦法,隻好站在前頭。既然非看不可,我就好好地看一看。一共五個。我一個一個看過去。全是土匪。向來槍斃都是土匪。有一個,我認得!那是南門的一個鎖匠。
這個鎖匠有一個很好的百靈。我每次經過他門前時都要看一看。我記得他那個鋪子的整個的樣子。我記得他的樣子。他有妻子老婆,有一個孩子。他家後頭有個小院子,有一棵樹,樹長過屋脊,在外頭就看得見。……現在,這是他。他就要去槍斃了。他坐在一個柳條籃子裏,被兩個扛夫抬著,這樣子很滑稽。滑稽得教人痛苦。是他!他沒有變樣子,不,這不是他。他怎麽會,怎麽會。是這個樣子呢。你猜我當時想的什麽?我想做皇帝。我想九更天,聞太師,——我想我一點也不能救他。我白著臉站在那裏。等門口人滾滾地插進跟在後麵的隊伍裏去,鬆了,露出了大門,我走進去。我一個人坐在空空的學校裏的空空的教室裏,半天半天。一直到聽見有人在隔壁彈風琴。我是個孩子!但是別笑我,那個鎖匠是個了不得的人,了不得的鎖匠。他的鋪子,我傍晚經過時特為看了一看,果然,知道是,關上了。當然一定是關了多少日子了,我早就知道,早就聽說,早就看見的。然而以前好像這是不可靠的,不真實,不明明白白的,現在,完了,明顯的擺在我麵前。排門上兩道封條,十字交叉,白紙黑字,縣政府封,月日,一顆大朱印。有一根柱子有點歪。
他的罪名是跟匪有來往,通匪。跟匪有來往不一定就是通匪。但在我們地方上人看起來沒有什麽兩樣。至少願意他沒有兩樣。他的情形也比較特別一點。……主要是因為他住的地方。他住在簡直是城中心,往南往北都沒有幾步即是鬧市和富宅。這簡直不得了,給他們的威脅太大了,不等於是匪都住在家裏來了?隨時就有危險,嘿!他們容不得這麽一個大膽的人,而且那麽一個聰明人,那麽有心眼,機靈。而且,他倒真穩呐,一點都看不出來。看他那樣子,哪裏像個通匪的人,像個匪呢?(直截指之為匪了。)還怪和氣的,怪規規矩矩,說話,待人,哪一樣不好好的?天天還都見麵呢!——個王八蛋!誰料得到他裏頭是這麽樣的險!奸!他們氣憤了,他們覺得他頂可恨的是他們被他蒙住了,他們像個三歲孩子似的被人欺負了,他們冤!於是從前對他的好感漫無節製地增高起來,他們簡直把他說成了神,什麽不可能的,平常絕不有人相信的事情大家全都相信了,臨時現抓,越編越多,越編越長,越編越有聲有色,委委曲曲,原原本本,一大套變成理由和證據,——殺他!因為,他們不為什麽也希望他被殺,希望有人被殺,他們要創造出這麽一個人。這回花樣翻新,異於往常,有趣。
他是個鎖匠。姓王,一般稱之為王鎖匠,或鎖匠小王。從前,他是個挑鎖匠擔子的。但鎖匠擔子常常也稱為銅匠擔子,鎖匠也是一種銅匠,而且與真正的銅匠有一部分的工作是相同的簡直大部是相同的。所以王鎖匠未始不可以稱為王銅匠。比如北平市口角有一個矮子銅匠,職業性質與王鎖匠全無二致,而人不稱之為矮子鎖匠稱之為矮子銅匠。王鎖匠的“鎖”字有一點標榜的意思,因為他配鎖配得特別好。你見過那種鎖匠擔子麽?長方的兩個木箱子,底微闊大,漸上漸小,四邊都是梯形。一邊一個,挑著時哢——哢,哢——哢的響聲,箱子上頭有個架子,橫掛一長串鑰匙之類,互相擦擊,發出聲音,極有節奏。這種擔子跟修洋燈洋傘的,補鍋的,錫匠的擔子都如同兄弟,有一種淵源,一種親切的關係,都是小時候常常會讓我把急切的腳步放緩,讓我嗒焉如有所失,毫無目的跟著他看著他半天的。“補鍋,——”丁達達丁,丁達達丁,丁達達丁達達丁達達丁,……有一種特殊響器,很多的精鐵長片串在一起,撒開來一起花喇喇放出去,又趁手一帶收回來,折成一疊,這有個名字的,叫作什麽子,……哎呀,我怎麽會又想不起來呢,我都鬧不清究竟該往誰的手上擱了。不過鎖匠擔子常常有的是固定的頓在一處,等人來就教。木箱的一頭各有許多小抽屜。我多想把那些小抽屜一個一個地抽出來看看啊。這些小庫房裏簡直是包羅萬象,用之不竭。並不亂擱的,每一格都是一定有東西。那每一個鎖匠擔子都是完全一樣的。這一個鎖匠跟那個鎖匠若是換一副擔子用一兩天絕對沒有問題,沒有什麽不方便。不,一兩天是可以的,多了不成,器物各有不同性格,用慣了自己的用別人的不順手,不如意。——都是這樣,所有的這種擔子都有一定的秩序。甚至皮匠擔子。我從前以為皮匠擔子總是砧子木板亂擱的,才不,刀是刀的地方,錘是錘的地方,麻線,黃蠟豬鬃都占一定角落,甚至籃子上竹架子上夾的上底的牛皮馬皮,大大小小,都挨著差不多的層次!頂要緊的是一把大銼。大。銼身有二尺多長,四四方方。一頭一個木柄,抓在手上。一頭是銼頭,木製,圓的,頂頭飽出,作球狀,套在一個固釘在木箱上的鐵環裏。鎖匠坐在一個馬紮子上,坑蚩坑蚩拉那鎖。銼鑰匙,鎖匠,銼別的東西。磨銼金屬的聲音本來是不大好聽的聲音,但如果那個鎖匠,我不討厭,我聽慣了,而且可以毫不勉強地說,我喜歡。是的,那是沉著痛快,鍥而不舍,堅決而持實的聲音,一銼下去,拉回來往下再一推,銅屑子燦爛地撒下來,那邊,那個東西上一道槽子,生新的一條一條痕跡。銼高一點,低一點,偏一點,側一點。手裏控著的東西轉著方向,嘎茲嘎茲,嘎茲嘎茲成了。這是最誠實的,最好的廣告。“喂,拿過來試一試。”一把死了的鎖,郭達,開了。再試試,鎖起來,郭達,開了;郭達,開了。好。因此有多少人少做許多著急的夢了。一年丟了鑰匙的倒也不少噢?這些鑰匙都到哪裏去了呢?鎖匠有許多舊鑰匙是哪裏來的呢?隻見人拿了鎖來配鑰匙,拿了鑰匙來配鎖的不多吧?鎖匠開得的鎖多,不一定鑰匙,有一根鐵絲彎來彎去的大多數鎖都不費事。據說一個小偷學習他的行業之前必先學做木匠,瓦匠,懂得房屋路徑構造,撬椽子挖洞,爬高走險,還得學兩年鎖匠。而捉到過好多小偷,說是都是由鎖匠出身的。所以,王鎖匠的事犯以後,有人說,他在沒有“大做”之前一定還摸過幾家子。偶爾撈一點外水,並不長做,不在地保麵前掛號,手腳緊密,不露破綻,沒有人知道。有兩筆肥的呢,不然,就坑蚩坑蚩,他就開得起鋪子來了?這麽多鎖匠呢,為什麽他們都拉一輩子大銼?——害,你,你叫王鎖匠給你配過鑰匙沒有?哈!你運氣!你知道你擔了多大的風險啊,他是,什麽鎖到他手裏就聽他的話的啊,見過一把鎖就忘不了的啊,彈簧彈子德國鋼鎖都開得開的啊!嘖!你他媽的婊子不害x,——走局。你丟過東西?——沒有?——可惜。
王鎖匠後來開了個鋪子。一個正式的銅匠鋪子。這就是說他有三根銅苗子坐鎮在櫥架上。銅匠店總得有這個東西,也有一種義務,到附近鄰居,這一坊一保有火災,得把這幾根銅苗子借出來,扛出去,幫同救火。銅苗子看見過沒有?跟個大望遠鏡似的,構造原理與小孩子玩的水唧子同。這東西的威力當然不如水龍大,但有時小火,專對一個近身方向也甚有用。而且,輕,方便,靈活,火頭轉到哪裏馬上就迎得上去。銅匠店不知是不是因為整天叮叮咚咚吵擾了街坊,故做了這個東西,防其不測,作為補報?城裏熟習掌故的不但說得出各坊老龍的性格,且亦能曆曆說出一家一家銅匠店的水苗子的曆史,說得出他們的樣子,說得出某次某天他所盡的力,建的功。跟那些龍一樣,有些苗子都漸漸有了神性,供放在家裏輕易不觸動,甚至也燒香叩頭,隔一個相當時候須“請”出來校驗校驗。王鎖匠家的一根特長苗子,一兩次之後即顯出不凡。更值得感謝的是他親自出沒火場施救時的勇敢和機敏。對麵那一家豆腐店,母女兩個,不是他,不是那根苗子,早完了。……從此王鎖匠的工作不是,不單是銼,而是打了。一塊紫銅板,登登登登,能夠打成一把水吊子,簡直是不可想象的事!一個鐵砧子,銅板放在上頭,一錘子,一錘子,一錘子下去,紅粉粉的銅上一個光溜溜的紫麻子。登,一錘;登,一錘。不是死命地砍,巧巧的,一著到立刻就反彈了回來,耍耍停停。手下銅板漸漸轉移得每兩點之間,距離一定,麻子都是整整齊齊的。轉著轉著圓了,轉著轉著窩過來,有意思!打水吊子,打銅盆,打水鏇子,酒鏇子,打腳爐,打五更雞,蓮子井。水吊子一把一把吊在屋梁上,水鏇底朝外倚在架子上,又光又圓。他也做福祿壽喜字,立鶴芝鹿燭台。也磨鬆鼠葡萄雙鯉魚,賽銀帳鉤。做的油燈盞。做銅筆帽,做墨盒。我的墨盒,筆帽都是他家買的。筆帽是玉山號筆店買的,但是他家做的,他也還做鎖,大大小小,各種各樣的鎖。還配鑰匙,到他那裏配鑰匙的人多。他生意很好。可是新開的店也並不光鮮,老房子,比一般大銅匠鋪子小,說正式也並不大正式,還是一樣“小本營生”,隻有兩個小徒弟,另外就是他自己,店也沒有什麽陳設,暗暗的,牆上磚塊的印子在薄薄一層石灰水後裏骨露出來,木頭上並未髹漆,碎磚地,招牌是紙寫的,正麵牆上有一個紅福字。廊簷台階有一兩塊磚頭常常是缺的。我們一次一次從他的廊簷下走,一次一次腳下的路線為這個缺口一絆。一遇到這種缺口我們就想跺他兩腳再跺下兩塊來的,可是王鎖匠家的廊簷台階總是缺那麽兩塊。他那個百靈籠子在頭子,鴨嘴銅鉤,百靈在台子上珠子似的唱。一隻好百靈。王鎖匠一大早起來添食換水,鋪沙,到東門外學田上溜一轉。
門關著。有縫,往裏看,黑黢黢的。台階上還是缺那麽兩塊。好像比平常高,可是狹了,得歪著一點肩膀走。門檻是個兩截的。一點聲音都沒有。一個蜘蛛在上頭結網,風吹得網鼓鼓的。
我們城裏後來來了好些機器,抽水機,榨油機,碾米機。來了好些“老桂”,不知道為什麽管理機器的工頭叫老桂。老桂也管修理機器。王鎖匠斜對是一家米店,本來用騾子拉,後來改了,用機器。興中公司三十二匹馬力,很好。本來叫碾坊,改了名字叫了米廠了。老石碾子也在,不用了。起了一間房子,洋灰地。皮帶盤,鋼軸,車床,老虎鉗,電磨石,螺絲洗,鋼鋸子,……王鎖匠有興趣極了。沒有事他就溜到後頭去看。老桂跟他混得很熟。老桂一個人,機器買了的時候由公司介紹跟了機器一起來的,沒有一個朋友。他那一口話就沒有人完全懂。他無聊極了,脾氣大,動不動大發,要跟老板辭生意了。王鎖匠聽呀聽的,他的話懂得八九成了。他試著撇著一點腔跟他攀談,知道他許多事情,懂得他喜歡什麽,討厭什麽。米廠裏人多奇怪,嘻,這個機器人跟小王聊得挺好,不曉得說些什麽,一聊一半天,指手畫腳,點頭磕腦!畜生也服一個人管,好了,這以後他要是再發脾氣要小王跟他講講看。一講,行!沒事。於是隻要老桂一毛了,趕緊,著人到對過叫小王。百試百驗。小王把那些鉗子鋸子螺絲老虎漸漸地摸熟了。有時他在架子上擰,轉,推,捺,老桂刁根煙卷笑眯眯地在一邊看,“呱呱叫!呱呱叫!”店裏哪一個人都學得像他那個“呱呱叫”。有時,機器出了毛病,老桂修,小王也挨肩跟他蹲著弄得兩手黑油,一鼻子灰。機器開著,他也能拿個油壺添添油,抓一把紗衣這裏那裏擦擦。甚至他也在耳朵上夾一根鉛筆,能夠用半尺畫簡單的圖。他有些東西借老桂的家夥做。老桂有些零件還得請他照樣子配。托老桂他還訂了幾件簡單工具,在店堂裏裝了起來。有一天老桂跟老板說想請假。老板慌了,趕緊叫小王來,沒有什麽事情他不高興,這一陣子他樣樣都滿意,不是胖了嗎?他說他謝謝老板,他說店裏上上下下他也知道,都是好人。不過他要請假,人家家裏有事情。什麽事情?——人家有個太太呀,來你們這兒兩年多了,太太一個人睡!他說,回去看看,兩個禮拜,就來。絕不誤你的事,說哪一天來就哪一天來。他的脾氣,你們還不都知道?板板六十四,說一句是一句,準保,不會錯。“那怎麽行,怎麽行!機器誰管,機器誰管!這玩意又不是騾子,不通人情,他要是發起蹶子來你又不能打他。不行,不行!”“老王呱呱叫,老王可以管,老王跟我一樣的一樣的。”試驗了一兩天,老桂隻看,不動手,老王果然弄得妥妥當當。好了,老王管!王鎖匠管了兩個禮拜,——果然老桂說一是一,一點沒有出事。從此,老桂請假的回數就多起來,老板越來越答應得容易。他太太給他一年生一個孩子。
王鎖匠實際上把他那爿銅匠店已經變成一個小工場。陸陸續續老桂幫他買。他自己也四處去踅摸,日增月累的,簡直很像個樣子了。他也裝了一個小柴油馬達,一根鋼軸,小皮帶,咕嚕咕嚕,叭嗒叭嗒見天地轉。城裏城外的老桂常上他那裏坐,簡直成了他們聚會的中心。他們有生意也多照顧他,要配個什麽零件,他的許多老法子老工具倒還補這個城裏機械實件不足。有的地方機器發生故障也來叫他去修。他忙得很,好精神。也有不少人不叫他王鎖匠,叫他“老桂”了,“王老桂”。這是一個為很多人談論的人物了,識與不識,都羨慕他。他那兩個銅苗子還放在那裏,放在老地方。大大地出了名則是在那一次。保衛團的一個連長的二膛盒子不知哪裏壞了,不知怎麽有一次在他店裏喝茶談起來,說可惜極了,這根槍還是徐大文的。——徐大文是這一帶著匪,作案之多,槍法之準,子孫徒弟之廣遍,在他死後近十年還常有人談起。王鎖匠好奇,說看怎麽樣?他也不知道怎麽給他拆開來,七銼八銼配好了!那個連長欣喜若狂,無以為謝,當場在他店前放了三槍!且讓王鎖匠也放三槍玩玩。這六槍!
王鎖匠有一陣忽然不見了幾天,後來又回來了還是一樣,一樣做他的事情。問他,說是鄉下請他去修抽水幫浦的。後來隔這麽三兩個月就要出一次門。據說,哪裏是下鄉修水幫浦去了!鄉下有水幫浦的不過是那麽幾處,也不能挨著個兒啊。壞,也不能盡來找他啊。正正經經的宅老桂有的是,要你……你個半路出家,似通不通的冒牌老桂!他啊是叫土匪搖去的,給他們修槍去了!聽說他還會造。既能修,就能製!還會造炮,迫擊炮!有那廣大本領麽?人倒是真鬼巧。嗐,用到歪路上去了!人不能聰明,聰明人就不安分,再不,難保他不會造反。這種人,什麽事情做不出來?天地君親師,仁義理智信,一樣都沒有。既有今日,何必當初。當初挑個小銅匠擔子,恍倉恍倉,也就不會有些朝了。人啊……真是:愚而安愚。既與土匪有來往,他就是匪,你能說他沒有作過案?財迷心竅,心都橫過來了,跟個挑子似的,放在桌上,嘴子朝著一邊。——說起來,這幾個匪也不義氣,不值價,怎麽就把他攀出來呢?既做了這事,怎麽也不避一避?幾個保衛團弟兄,走了去一搭就搭住了。沒有話說,五花大綁,紮起來就走。
有的人又說,這件事內裏有一樁風流案子,豆腐店那個女兒,進門寡,嫁過去沒有幾天,丈夫死了,在家裏,哼,好不了。小王跟她有一手,米店老板也跟她有一腿子,一個錢,一個人。這就……
他那個百靈掛在保衛團團部裏,隻聽見叫,看不見。
————————————
(1)此地方言,把鍋燒熱了做飯,叫作“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