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鴨名家
剛才那兩個老人是誰?
父親在洗刮鴨掌,每個蹠蹼都撐開細細看過,是不是還有一絲泥垢,一片沒有刮盡的皮,樣子就像是做著一件精巧的手工似的。兩副鴨掌,白白淨淨,一隻一隻,妥妥停停的一排。四個鴨翅,也白白淨淨,一隻一隻,妥妥停停一排。看起來簡直絕對想不到那是從一隻鴨子身上取下來的,仿佛天生成這麽一種好吃東西,就這樣生的就可以吃了,入口且一定爽糯鮮甜無比,漂亮極了,可愛極了。我忍不住伸手用指頭去捏捏弄弄,覺得非常舒服。鴨翅尤其是血色和勻豐滿而肉感。就是那個教我拿著簡直無法下手的鴨肫,父親也把它處理得極美,他握在手裏,掂了一掂,“真不小,足有六兩重!”用他那把角柄小刀從栗紫色當中閃著鋼藍色的那兒一個微微凹處輕輕一劃,一翻,蕊黃色魚子狀的東西綻出來了。“你說髒,髒什麽!一點都不!”是不髒,他弄得教我覺得不髒,我甚至沒有覺得臭味。洗涮了幾次,往鴨掌鴨翅之間一放,樣子名貴極了,一個什麽珍奇的果品似的。我看他做這一切,用他的潔白的,熨帖的,然而男性的,有精力,果斷,可靠的手做這一切,看得很感動。王羲之論鍾張書,“張精熟過人,”又曰“須得書意轉深,點畫之間皆有意,自有言所不盡。得其妙者,事事皆然”。“精熟”,“有意”,說得真好。我追隨他的每一動作,以心,以目,正如小時,看他作畫。父親一路來直稱讚雞鴨店那個夥計,說他拗折鴨掌鴨翅,準確極了,輕輕一來,毫不費事,毫不牽皮帶肉,再三讚歎他得著了“訣竅”,所好者技,進乎道矣,相信父親自己落到雞鴨店做夥計,也一定能做到如此地步的!
這個地方雞鴨多,雞鴨店多,教門館子多,一定有不少回族人。回族多,當有來曆,是一頗有興趣問題,我們家鄉信回教的極少,數得出來的,雞鴨店則全城似隻一家。小小一間鋪麵,幹淨而寂寞,經過時總為一種深刻印象所襲,一種說不出來的東西與別人家截然不同。鋪子在我舅舅家附近,出一個深巷高坡,上了大街,拐角上第一家就是。主人相貌奇古,一個非常的大鼻子,真大!鼻子上一個洞,一個洞,通紅通紅,十分鮮豔,一個酒糟鼻子。我從那一個鼻子上認得了什麽叫酒糟鼻子。沒有人告訴過我,我無師自通,一看見那個鼻子就知道了:“酒糟鼻子!”日後我在別處看見了類似而遠比不上的鼻子,我就想到那個店主人。剛才在雞鴨店我又想到那個鼻子!從來沒有去買過雞鴨,不知那個鼻子有沒有那樣的手段?現在那個人,那爿店,那條斜陽古柳的巷子不知如何了。……
一串螃蟹在門後嘰裏咕嚕吐著泡沫。
打氣爐子呼呼地響。這個機械文明在這個小院落裏也發出一種古代的聲音,仿佛是《天工開物》甚至《考工記》上的玩意了。
一聲雞啼。一個金彩絢麗的大公雞,一隻很好的雞,在小天井裏徘徊顧盼,高傲冷清,架上兩盆菊花,一盆曉色,一盆懶梳妝。——大概多數人一定欣賞懶梳妝名目,但那不免過於雕琢著意,太貼附事實,遠不比曉色之得其神理,不落形象,妙手偶得,可遇不可求。看過又畫過這種花的就可以曉得,再沒有比這更難捉摸的顏色了,差一點就完全不是那回事!天曉得顏色是什麽樣子呢,可是一看到這種花靉靉靆靆,清新醒活的勁兒,你就覺得一點不錯,這正是“曉色”!心中所有,筆下所無的兩個字。
我們剛回來一會兒,買了鴨翅、鴨掌、鴨舌、鴨肫、八隻蟹、青菜兩棵、蔥一小把、薑一塊回來,我來看父親,父親整天請我吃,來了幾天,吃了幾天。昨天晚上隔了一層板壁,他睡在外麵房間,我睡在裏頭,躺在床上商議明天不出去吃了,在家裏自己做。不要多,菜隻要兩個,一個蟹,蒸一蒸,不費事,——喝酒;一個舌掌湯,放兩個菜頭燴一燴——吃飯。我父親實在很會過日子,一個人在外頭,一高興就自己做飯,很會自得其樂!——那幾隻蟹買得好,在路上已經有兩個人問過,好大蟹,什麽地方買的,多少錢一斤,很讚許的樣子,一個老先生,一個女人,全都自然極了,親切極了,可是我們一點也不認識,真有意思!大都市裏恐怕很少這種情形了。
那兩個老人是誰呢,父親跟他們招呼的,在沙灘上?——
街上回來,行過沙灘。沙灘上有人分鴨子。三個,——後來又來了一個,四個,四個漢子站在一個大鴨圈裏,在熙熙攘攘的鴨子裏,一個一個,提起鴨脖子,看一看,分別丟在四邊幾個較小鴨圈裏。看的什麽?——四個人都是短棉襖。有紐子扣得好好的,有的隻掖上,下麵皆係青布魚裙,這一帶江邊湖邊,蕩口橋頭,依水而住,靠水吃水的人,賣魚的,販菱藕的,收雞頭芡實,經營蘆柴茭草生意的,類多有這麽一條青布裙子。昨天在渡口市攤看見有這種裙子在那兒賣,我說我想買一條,父親笑笑。我要當真去買,人家不賣,以為我是開玩笑的。真想看一個人走來討價還價,說好說歹,這一定是很值得一看的。然而過去又過來,那兩條裙子竟是原樣放著,似乎沒有人抖開前前後後看過!這種裙子穿在身上,有什麽好處,什麽方便,有什麽感情洋溢出來呢?這與其說是一種特別裝束,不如說是一種特別裝束的遺製,其由來蓋當相當古遠,似乎為了一點紀念的深心!他們才那麽愛好這條裙子,和頭上那種瓦塊氈帽。這麽一打扮,就“像”了,所有的身份就都出來了。“我與我周旋久,寧作我,”生養於水的,必將在水邊死亡,他們從不夢想離開水,到另一處去過另外一種日子,他們簡直自成一個族類,有他們不改的風教遺規。看的是鴨頭,分別公鴨母鴨?母鴨下蛋,可能價錢賣得貴些?不對!鴨子上了市,多是賣給人吃,養老了下蛋的十隻裏沒有一隻。要單別公母,弄兩個大圈就行了,把公的趕到一邊,剩下不就全是母的了,無須這麽麻煩。是公是母,一眼還不就看出來,得要那麽捉起來放到眼前認一認麽?那幾個小圈裏分明灰頭綠頭都有。——沙灘上安靜極了,然而萬籟有聲,江流浩浩,飄忽著一種半消沉半積極的神秘意向,一種廣大而深微的呼籲,極其悄愴感人。東北風。交過小雪了,真的入了冬了,可是江南地暖,雖已至“相逢不出手”時候,身體各處卻還覺得舒舒服服,饒有清興,不很肅殺。天有默陰,空氣裏潮潤潤的。新麥,舊柳,抽了卷須的豌豆苗,散過了絮的蒲公英,全都欣然接受這點水氣,很久沒有下雨。鴨子似乎也很滿意這樣的天氣,顯得比平常安靜得多。脖子被提起來,並不表示抗議,——也由於那幾個鴨販子提得是地方,一提起,就勢就摔了過去,不致令它們痛苦,甚至那一摔還會教它們得到筋肉伸張的快感,所以往來走動,煦煦然很自在的樣子,一點也看不出悲慘。人多以為鴨子是很會嘮叨的動物,其實鴨子也有默處的時候,不過這麽一大群鴨子而能如此雍雍雅雅,我還從未見過!它們今天早上大都得到一頓飽餐了罷。——什麽地方來了一陣煮大麥芽的氣味,香得很,一定有人用長柄大鏟子慢慢地攪和著,就要出糖了。——是稱稱斤兩,分開新鴨老鴨?也不對。這些鴨子全差不多大,沒有問題,全是今年養的,生日不是四月就是五月初頭,上下差也差不了幾天。騾馬看牙口,鴨子不是騾馬。要看,也得叫鴨子張嘴,而鴨子嘴全閉得扁扁的!黃嘴也扁扁的,綠嘴也扁扁的。掰開來看全都是一圈細鋸齒,它的板牙在肚子裏,嗉囊裏那堆石粒子!嘴上看什麽呢?——我已經斷定他們看的是鴨嘴。看什麽呢?哦,鴨嘴上有點東西!有一個一個印子,刻出來的。有的是一道,有的兩道,有的一個十字叉叉,那個臉紅通通的小夥子,(他棉襖是新的,鞋襪幹幹淨淨,他不喝酒,不賭錢,他是個好“兒子”,他有個很疼愛他的母親。我並不嫉妒你!)盡挑那種嘴上兩道的。這是記認。這一群鴨子不是一家養的,主人相熟,一夥運過江來,攪亂了,現在再分開各自出賣。對了,不會錯的,這個記認做得實在有道理。
江邊風大,立久了究竟有點冷,走吧。
剛才運那一車子雞的夫妻倆不知到了哪裏。一板車的雞,一籠一籠堆得高高的。這些雞算不算他們自己的?算他們的,該不壞了,很值幾文呢。看樣子似不大像,他們穿得可大不齊整。這是做活,不是上廟燒香,不是回娘家過節,用不著打扮,也許。這副板車未免太笨重了一點,車本身比那些雞一定重得多。——雖然空車子拉起來一定又覺得很輕鬆的。我起初真有點不平,這男人豈有此理,讓女人在前頭拉,自己提了兩個看起來沒有多大分量的蒲包在後頭自自在在地踱方步,你就在後頭推一把也不妨呀!父親不說什麽,很關心地看他們過去。一直到了快拐彎的地方,我們一相視,心裏有同樣感動了。這一帶地怎麽那麽不平,那麽多的坑!車子拉動了之後,並不怎麽費力的,陷在坑裏要推上來才不容易。一下子歪倒了,趕緊上去救住,不但要氣力,而且要機警靈活,壓著撞著都不輕。這一下子,夠受的!他抵住了,然而一個輪子還是上不來。我們走過來,兩個老人也跑了過來。我上去推了一把,毫無用處,還是老人之一撿了一塊磚煞住一個老往後滑的輪子,那個男人(我現在覺得他很偉大,很敬佩他),發一聲喊,車子來了!不該走這條路的,該稍為繞繞,旁邊不還稍為平點麽。她是沒有看到?是想一衝衝過去的?他要發脾氣了,埋怨了!然而他沒有,不但臉上沒有,心裏也沒有。接過女人為他拾回來的落掉的瓦塊帽子,撣一撣草屑,戴上,“難為了,”又走了,車子吱吱扭扭拉了過去。我這才聽見,怎麽剛才車軸似乎沒有聲音呢?加點油是否好些?他那兩個蒲包裏是什麽東西?雞食?路上“歪掉”的雞?兩包鹽?
我想起《打花鼓》:
恩愛的夫妻
槌不離鑼
這兩句老在我心裏唱,連底下那個“啊呃哎”。這個“啊呃哎”一聲一聲地弄得我心裏很淒楚起來。小時雜在商賈負販人中聽過廟戲多回,不知怎麽記得這麽兩句《一枝花》。後來翻查過戲譜,曾記誦過《打花鼓》全出,可是一有什麽感觸時仍是這兩句,沒頭沒腦的盡是哼哼。
這個記認做得實在很有道理。遍觀鴨子全身,還有什麽其他地方可以做記認呢?不像雞,雞長大了毛色個個不同,養雞人全都記得,在他們眼中世界上沒有兩隻同樣的雞,(《王婆罵雞》曲本中列雞色目甚繁多貼當,可惜背不全了!)偷去殺了吃掉,剝下一堆毛,他認也認得清,小雞子則都給染了顏色,在肩翅之間,或紅或綠。有老母雞領著,也不大容易走失。染了顏色不大好看,我小時頗不讚成,但人家養雞可不是為的給我看的!鴨子麻煩,身上不能染紅綠顏色,它要下水,整天浸在水裏顏色要褪。到一放大毛,普天之下的鴨子就隻有兩種樣子了,公鴨,母鴨。所有的公鴨都一樣,所有的母鴨也全一樣。鴨子養在河裏,你家養,他家養,在河裏會麵打夥時極多,雖然趕鴨人對自己的鴨有法調度,可是有時不免要混雜。可以做記認,一看就看出來的隻有那張嘴。(沈石田畫鴨,總是把鴨嘴畫得比實際的要寬長些,看過他三幅有鴨子或專畫鴨子的畫,莫不如是。)上帝造鴨,沒有想到鴨嘴有這麽個用處罷。小鴨子,嘴嫩嫩的,刻起來大概很容易,用把小洋刀,鉗子,釘頭,或者隨便什麽,甚至荊棘的刺,但沒有問題,養鴨人家一定專有一個什麽東西,輕輕那麽一劃就成了。鴨嘴是角質,就像指甲似的沒有神經,刻起來不痛。刻過的,沒有刻過的,隻要是一張嘴,一樣的吃碎米,浮萍,蛆蟲,蝦蠆,貓殺子羅漢狗子小魚,鴨子們大概毫不在乎,不會有一隻鴨子發現了,大叫出來:“咦,老哥,你嘴上怎麽回事,雕了花?”想出這個主意的必然是個伶俐聰敏人。這四個漢子中哪一個會發明出來,如果從前從未有過這麽一個辦法?那個紅臉小夥子眼睛生得很美,很撩人的,他可以去演電影。——不,還是魚裙瓦塊帽做鴨子生意!
然而那兩個老人是誰呢?
父親揭起煨罐蓋子看看,聞了聞氣味,“差不多了,”把一束蔥放下去,掇到另一小火的爐上悶起來,打汽爐子空出來蒸蟹。碗筷擺出來,兩個杯子裏酌滿了酒,就要吃飯了。酒真好,我十年來沒有喝過這樣好的酒。父親說我來了這幾天,他比平常喝得要多些,我很喜歡。
“那兩個年紀大的是誰?”
“怎麽,——你不記得了?”
我還以為我的話問得突兀,我們今天看見過好幾個老人,雖然同時看見,在一處的,隻有那兩個;雖然父親跟他們招呼過,未必像我一樣對他們有興趣,一直存在心裏罷。他這一反問教我很高興,分明這是很值得記得的兩個人,我的眼睛沒有錯,他們確是有吸引人的地方的!我以為父親跟他們招呼時有種特殊的敬愛,也沒有錯,我一問,他即知道問的是誰。大概父親也會談起的。
“一個是餘老五。”
餘老五!這我立刻就知道了,是高大,廣額方顙,一腮幫子白胡子根的那個。剛才我就覺得似曾相識,哪裏看見過的,想來想去,找不到那個名字,我還以為又是把在另一處看過的一個老人的影子錯借來了。他是餘老五,真不該忘記。近二十年了,我從前想過他,若是老了該是什麽樣子,正是這個樣子!難怪那麽麵熟。他不該上這裏來,若在家鄉街上,我能不認得?——那個瘦瘦小小,目光精利,一小撮山羊胡子,頭老微微揚起,眼角微有嘲諷痕跡,行動不像是六十幾的人,是——
“陸長庚。”
“陸長庚。”
“陸鴨。”
陸鴨!不過我隻能說是知道他,那時候我還小。——不像餘老五那是天天見得到的老街坊。
說是老街坊,餘大房離我們家很有一截子路,地名大溏,已經是附郭最外一圈,是這條街的尾閭了。餘大房是一個炕,餘老五在餘大房炕房當師傅。他雖姓餘,炕房可不是他開的,雖然他是這個炕房裏頂重要的一個人。老板或者是他一宗,恐怕相當遠,不大清楚了。大溏是一片大水,由此可至東北各鄉及下河縣城水道,而水邊有人家處亦稱大溏。這是個很動人的地方,風景人物皆極有佳勝處,產生故事極多。在這裏出入的,多是那種戴瓦塊氈帽係魚裙朋友。用一個小船在河心裏順流而下,可以看到垂楊柳,脆皮榆,茅棚瓦屋之間高爽地段常有一座比較齊整的房子,兩邊牆上粉得雪白,幾個黑漆大字,顯明閱目,一望可見,夏天外頭多用蘆席搭一個涼棚,綠缸中漬著涼茶,冬天照例有賣花生薄脆的孩子在門口踢毽子,樹頂常飄有做會的紙幡或紅綠燈籠的那是“行”。一種是鮮貨行,代客投牙買賣魚蝦水貨,荸薺慈姑,芋艿山藥,雞頭薏米,種種雜物。一種是雞鴨蛋行。雞鴨蛋行旁邊常常是一爿炕房。炕房無字號,多稱姓某幾房,似頗有古意,而餘大房聲譽最著,一直是最大的一家。
餘五整天沒有什麽事情,老看他在街上逛來逛去,而且到哪裏提了他那把紫砂茶壺,坐下來就聊,一聊一半天。而且好喝酒,一天兩頓,一頓四兩。而且好管閑事,跟他毫無關係的事,他也要擠上來說話。而且聲音奇大,這條街上一爿茶館裏隨時聽見他的聲音。有時炕房裏差個小孩子來找他有事,問人看見沒有。答話人常是“看沒有看見,聽倒聽見的。再走過三家門麵,你把耳朵豎起來,找不到,再回來問我。”他一年閑到頭,吃,喝,穿,用,全不缺。餘大房養他。隻有春夏之間,不大看見他影子了。
不知多少年沒有吃那種“巧蛋”了。巧蛋是孵小雞沒有孵出來的蛋。不知什麽道理,常常有些小雞長不全,多半是長了一個小頭,下麵還是個蛋,不過顏色已變,黃黃的,上麵略有幾根毛絲;有的甚至連翅膀也全了。隻是出不了殼。出不了殼,是雞生得笨,所以這種蛋也稱為“拙蛋”,說是小孩吃不得的,吃了書念不好。可是通常反過來,稱為“巧蛋”了,念書的孩子也就馬馬虎虎準許吃了,雖然並不因為帶一個巧字而鼓勵孩子吃。這東西很多人不吃的。因為看上去有點發酥發麻,想一想也怪不舒服。對於不吃的人,我並不反對。有人很愛,到時候千方百計地去找。很慚愧,我是吃過的,而且隻好老實說,味道很不錯。吃都吃過了,賴也賴不掉,想高雅也高雅不起來了。——吃巧蛋的時候,看不見餘五了,清明前後,正是炕雞子的時候。接著,又得炕小鴨子,四月。
蛋先得挑一挑,那多是蛋行裏人責任,哪一路,哪一路收來的蛋,他們都分得好好的,雞鴨也有“種口”,哪一種容易養,哪一種長得高大,哪一種下得蛋,他們全知道。分好了,剔一道,薄殼,過小,散黃,亂帶,日久,全不要。再就是炕房師傅的事了。在一間暗屋子裏,一扇門上開一個小圓洞,蛋放在洞上,閉一隻眼睛,睜一隻眼睛反複映看,謂之“照蛋”。第一次叫“頭照”。頭照是照“珠子”,照蛋黃中的胚珠,看受過精沒有,用他們說法,是看有過公雞或公鴨沒有。沒有過公雞公鴨的,出不了小雞小鴨。照完了,這就“下炕”了。下炕後三四天,(他們是論時辰的,不會這麽含糊,三四天是我的印象)取出來再照,名為“二照”,二照照珠子“發飽”沒有。頭照很簡單,誰都作得來,不用在門洞上,用手輕握如筒,蛋放在底下,迎著亮,轉來轉去,就看得出有沒有那麽一點了。二照比較要點功夫,胚珠是否隆起了一點,常常不容易斷定。二照剔下來的蛋拿到外頭賣,還是一樣,一點看不出是炕過的。二照之後,三照四照,隔幾天一次,三四照之後的蛋就變了,到知道炕裏蛋都在正常發育,就不再動它,靜待出炕“上床”。
下了炕之後,不大隨便讓人去看。下炕那天照例三牲五事,大香大燭,燃鞭放炮,磕頭拜敬祖師菩薩,很隆重莊嚴。炕一年就做一季生意,賺錢蝕本就看這幾天。但跟餘五熟識,尤其是跟父親一起去,就可以走近炕邊看看。所謂“炕”是一口一口缸,裏頭塗糊泥草,下麵不斷用火烘著。火要微微的,保持一定溫度。太熱了一炕蛋就都熟了,太小也透不進去。什麽時候加點糠或草,什麽時候去掉一點,這是餘五職分。那兩天他整天不離開一步。許多事情不用他下手,他隻需不時看一看,吩咐兩句話,有下手從頭照著做。餘五這可顯得重要極了,尊貴極了,也謹慎極了,還溫柔極了。他說話細聲細氣,走路也輕輕的,舉止動作,全跟他這個人不相稱。他神情很奇怪,像總在諦聽著什麽似的,怕自己輕輕咳嗽也會驚散這點聲音似的,聚精會神,身體各部全在一種沉湎,一種興奮,一種極度敏感之中。熟悉炕房情形的人,都說這行飯不容易吃,一炕下來,人要瘦一套,吃飯睡覺也不能馬虎一刻,這樣前前後後半個多月!從前炕房裏供餘五抽煙的。他總是躺在屋角一張小床上抽煙,或者閉目假寐,不時就壺嘴喝一口茶,啞啞地說一句什麽話。一樣借以量度的器械都沒有,就憑他這個人,一個精細準確而複雜多方的“表”,不以形求,全以神遇,用他的下意識來判斷一切。這才是目睹身驗著一個一個生命怎麽完成,多有意思的事情!炕房裏暗暗的,暖洋洋的,空氣裏潮濡濡的,籠著一度曖昧含隱的異樣感覺,怔怔悸悸,纏綿持續,惶恐不安,一種懷春含情的感覺。餘老五也真是有一種“母性”,雖然這兩個字不管用在從前一腮幫子黑胡根子,現在一腮幫子白胡根子的餘五身上都似頗為滑稽。
蛋炕好了,放在一張一張木架上,那就是“床”。床上墊棉花,放上去,不多久,就“出”了,小雞子一個一個啄破蛋殼,啾啾叫起來。聽到這聲音,老板心裏就開了花,而餘五眼皮一耷拉,已經沉沉睡去了,小雞子在街上賣的時候,正是餘五呼呼大睡的時候。——鴨子比較簡單,連床也不用上,難的是雞。
賣小雞小鴨是很有意思的行業。小雞跟真正的春天一起來,氣候也暖了,花也開了。而小鴨子接著就帶來了夏天。“春江水暖鴨先知,”說的豈是老鴨?然而老鴨多半養在家裏,在江水中遊泳的似不甚多。畫春江水暖詩意畫出黃毛小鴨來,是極自然的,然而事實上大概是錯的。小雞小鴨都放在一個竹編淺沿有蓋大圓盒子裏賣,挑了各處走,似乎沒有吆喚的。一路走,一路啾啾地叫,好玩極了。小雞小鴨皆極可愛,小雞嬌弱伶仃,小鴨常傻氣固執。看它們竄跑跳躍,感到生命的歡欣。提在手裏,那點微微掙紮搔撓,令人心中怦怦然,胸口癢癢的。
餘大房何以生意最好?因為有一個餘老五,餘老五是這一行的一個“狀元”。餘老五何以是狀元?他炕出來的小雞跟別人家的擺在一起,來買的人一定買餘老五的雞,他的小雞特別大。剛剛出炕的小雞,剛從蛋裏出來的,照理是一樣大小,不過是那麽重一個,然而餘五雞就能大些。上戥子稱,上下差不多,而看上去他的小雞要大一套!那就好看多了,當然有人買。怎麽能大一套呢?他讓小雞的絨毛都出足了。雞蛋下了炕,比如要幾十個時辰,可以出炕了,別的師傅都不敢到那個最後限度,小雞子出得了,就取出來上床,生怕火功水氣錯了一點,一炕蛋整個的廢了,還是穩點罷,沒有膽量等。餘五大概總比較多等一個半個時辰。那一個半個時辰是頂吃緊時候,半個多月功夫就在這一會現出交代,餘五也疲倦到極限了,然而他比平常更覺醒,更敏銳。他那樣子讓我想起“火眼狻猊”,“金眼雕”之類綽號,完全變了一個人,眼睛陷下去,變了色,光彩近乎瘋人狂人。脾氣也大了,動輒激惱發威,簡直碰他不得,專斷極了,頑固極了。很奇怪的,他倒簡直不走近火炕一步,半倚半靠在小床上抽煙,一句話也不說。木床棉絮準備得好好的,徒弟不放心,輕輕來問一句“起了罷?”搖搖頭,“起了罷?”還是搖搖頭,隻管抽他的煙,這一會兒正是小雞放絨毛的時候,忽而作然而起,“起!”徒弟們趕緊一窩蜂取出來,簡直才放上床,就啾啾啾啾的紛紛出來了。餘五自掌炕以來,從未誤過一回事,同行中無不讚歎佩服,以為神乎其技。道理是簡單的,可是人得不到他那種不移的信心。不是強作得來的,是天才,是學問,餘五炕小鴨,亦類此出色。至於照蛋煨火等節目,是尤其餘事了。
因此他才配提了紫砂壺到處閑聊,一事不管,人家說不是他吃老板,是老板吃著他,沒有餘老五,餘大房就不成其為餘大房了,沒有餘大房,餘老五仍是一個餘老五。什麽時候他前腳跨出那個大門,後腳就有人替他把那把紫砂壺接過去了,每一家炕房隨時都在等著他。從前每年都有人來跟他談的,他都用種種方法回絕了,後來實在麻煩不過,他開玩笑似的說“對不起,老板墳地都給我看好了!”
父親說,後來餘大房當真托人在泰山廟,就在炕房旁邊,給他談過一小塊地,買成沒有買成可不知道了,附近有一片短鬆林,我們從前老上那兒放風箏,蠶豆花開得紫多多的,斑鳩在叫。
照說,陸長庚是個更富故事性的人,他不像餘五那麽質實樸素。餘五高高大大,方肩膀,方下巴,到處去,而陸長庚隻能算是矮子裏的高人,眉毛稍微有點倒,小小眼睛,不時眨動,眨動,嘴唇秀小微薄而柔軟,透出機智靈巧,心竅極多,不過乍一看不大看得出來,不僅是他的裝束,舉止言詞亦帶著很重的農民氣質,安分,卑怯,願謹,雖然比一般農民要少一點驚惶,而絕望得似乎更深些。就是這點絕望掩蓋而且塗改了他的輕盈便捷了。他不像餘五那樣有酒有飯,有保障有寄托,他受的折磨、傷害、壓迫、饑餓都多,他臉小,可是紋路比餘五雜駁,寫出更多人性。他有太多沒有說出來的俏皮笑話,太多沒有浪費的風情,沒有安慰沒有吐氣揚眉,沒有——我看我說得太逞興了,過了一點分!所以為此,隻因為我有點氣憤,氣憤於他一定有太多故事沒有讓我知道。餘五若是個為人所敬重的人,他應當是那一帶茶坊酒座、瓜架豆棚的一個點綴,是一個為人所喜愛的角色,可是我父親知道他那點事完全是偶然;他表演了那麽一回,也是偶然!
母親故世之後,父親覺得很寂寞無聊。母親葬在窯莊,窯莊我們有一塊地,這塊地一直沒有收成,沙性很重,種稻種麥,都不適宜,那麽一片地,每年隻得兩擔荒草作租穀,父親於是想辟成一個小小農場,試種棉花,種水果,種瓜。把莊房收回來,略事裝修,他平日即住在那邊,逢年過節,有什麽事情才回來。他年輕時體格極強,耐得勞苦,凡事都躬親執役,用的兩個長工也很勤勉,農場成績還不錯。試種的水蜜桃雖然隻開好看的花,結了桃子還不夠送人的,棉花則頗有盈餘,顏色絲頭都好,可是因為好得超過標準,不合那一路廠家機子用,後來就不再種了。至今政府物產統計表上產棉項下還列有窯莊地方,其實老早已經一朵都沒有了。不過父親一直還懷念那個地方,懷念那一段日子,他那幾年身體弄得很好,知道了許多事情,忘記了許多事情,從來沒有那麽快樂滿足過。我由一個女用人帶著,在舅舅家過,也有時到窯莊住幾天,或是父親帶我去或是我自己來了,事前連通知都不通知他!
那天我去,父親正在屋後園子裏給一棵杏樹接枝。這不是接枝的時候,不過是沒有事情做,接了玩玩。接枝實在是很好玩,兩種不同的樹木會連在一起生長,生長而又起變化,本來澀的會變甜了,本來紐子大的會有拳頭大,多神奇不可思議的事!他不知接了多少,簡直看見樹他就想接!手續很簡單,接完了用稻草一纏就可以了。不過雖是一根稻草,卻束得妥帖堅牢,不會鬆散。削切枝條的,正是這把角柄小刀,用了這麽些年了,還是刀刃若新發於硎。我來是請他回家過節,問他我們要不就在這裏過節好不好。而一個長工來了:
“三爺,鴨都丟了!”
“怎樣都丟了?”
這一帶多河溝港汊,出細魚細蝦,是很適於養鴨的地方。這塊地上老佃戶倪二,父親原說留他,可是他對種棉花不感興趣,而且怎麽樣也不肯相信從來沒有結過棉花地方會出棉花,這塊地向來隻長蕎麥、胡蘿卜、綠豆、紅毛草!他要退租,退租怎麽維生,他要養鴨;鴨從來沒有養過怎麽行,他說從前幫過人,多少懂一點,沒有本錢,沒有本錢想跟三爺借,父親覺得不能讓他再種紅毛草了,很對不起他,應當借給他錢。為了好玩,父親也托他,買了一百隻小鴨,貼他一點錢,由他代養。事發生手,他居然把一趟鴨養得不壞,父親高興,說:
“倪二,你不相信我種棉花,我也不相信你養鴨子,可是現在田裏是什麽,一朵一朵白的,那是什麽?”
“是棉花。河裏一隻一隻肥的,是——鴨子!”
“事在人為。明年我們換換手,你還是接這塊地種,現在你相信它能出棉花了。我明年也來養鴨!”
父親是真有這樣意思的,地土適於植棉,已經證實,父親並沒有打算一直在這裏待下去,總得有人接過。後來田還是交給倪二了。可是因為管理不善,結出來的朵子越來越伶仃了。鴨,父親可沒有自己去養,他是勸勸倪二也還是放棄水麵,回到泥土,總覺得那不大適合他,與他的脾氣個性,甚至血統都不相宜,這好像有一種命定安排似的,他離不開生長紅毛草的這一片地,現在要來改行已經太晚了。人究竟不像樹木,可以隨便接枝。即便樹木,有些接枝也不能生長的。站在莊頭場上,或早或晚,沉沉霧靄,淡淡金光中,可以看到倪二趕著一大陣鴨子經過蕩口,父親常常要搖頭。
“還是不成,不‘像’!他自己以為幫人喂過食,上過圈,一窩鴨子又養得肥壯,得意得了不得,仿佛是老行家了,可是樣子總不大對。這些鴨子還沒有很認得他,服他、依他,他跟鴨子不能那麽完全是一家子似的。照理,都就要賣了,應當簡直不用拘束,那根篙子輕易不大動了。我沒有看見過趕鴨用這種神情趕鴨的!”
他把“神情”兩個字說得很重,仿佛神情是個什麽可以拿在手裏揮舞的東西似的。倪二老實一點,可是我父親對他不能欣賞他是也可以感覺到的,倪二不服,他有他的話:
“三爺,您看!”
他的意思是就要八月中秋,馬上就可以趕到市上變錢,今年雞鴨上好市麵,到那個時候倪二再說他當初為什麽要改業,看看倪二眼光如何,手段如何。父親想氣他一氣,說:
“倪二,你知道你手裏那根篙子有多重?人說篙子是四兩撥千斤,是不是隻有四兩?”
這就非教倪二紅臉不可了,傷了他的心,他那根篙子搦得實在不頂遊刃得體,不夠到家。不過父親沒有說,怕太損了他的尊嚴。
養鴨是很苦的事。種田也是很苦的事,但那是另外一種苦。問養鴨人頂苦是什麽,很奇怪的,他們回答“是寂寞”。這簡直不能相信了,似乎寂寞隻是坐得太久談得太多,抽煙喝茶度日的人才有的感情,“鄉下人”會“寂寞”嗎?也許寂寞是人的基本感情之一,怕寂寞是與生俱來的,繈褓中的孩子如果不是確知父母在留心著自己,他不肯一個人睡在一間屋子裏。也可能這是穴居野處時對於不可知的一切來襲的恐懼心理的遺傳,人總要知覺到自己不是孤身地麵對整個自然。種地不是一個人的事情,車水、薅草、播種、插秧、打場、施肥,有歌聲,有鑼鼓,有打罵調笑,相慰相勞,熱熱鬧鬧,呼吸著人的氣息。而養鴨是一種遊離,一種放逐,一種流浪。一清早,天才露白,撐一個淺扁小船,才容一人起坐,叫作“鴨撇子”,手裏一根竹篙,竹篙頭上係一個稻草把子或破芭蕉蒲扇,用以指揮鴨子轉彎入陣,也用以劃水撐船,就冷冷清清地離了莊子,到一片茫茫的水裏去了。一去一天,直到天壓黑才回來。下雨天穿蓑衣,太陽大戴笠子,涼了多帶件衣裳,整個被人遺忘在這片水裏。“連個說說話的人都沒有”。這句話似極普通,可是你看看養鴨人的臉,聽起來就有無比的悲愁。在那麽空寥的地方,真是會引起一種原始的恐懼的,無助、無告、忍受著一種深入肌理、抽搐著腹肉、教人想嘔吐的絕望,“簡直要哭出來”!單那份厭氣就無法排遣,隻有拚命吧嗒旱煙。牛羊,甚至豬,都與人切身相關,可以產生感情,要跟鴨子談談心實在是很困難。放鴨的如果不是特別有心性,會自己娛悅,能弄一點什麽東西在手上做做、心裏想想的,很容易變成孤僻怪物之冷漠而褊窄。父親覺得倪二旱煙癮越來越大,行動雖還沒看出什麽改變,可是有點什麽東西正在深重起來,無以名之,隻有借用又是隻通用於另一階級的名詞:犬儒主義。
可是鴨子肥得倪二歡喜,他看定了好利錢,這支持著他。
前兩天倪二說,要把鴨子趕去賣了,已經談好了,行用,卡錢,水腳,全算上,連底三倍利。就要趕,問父親那一百隻鴨怎麽說,是不是一起賣。父親關照他留三十隻,送送人,也養幾隻下蛋,他要看自己家裏鴨子下兩個雙黃玩玩。昨天晚上想起來,要多留二十隻,今天叫長工去蕩裏跟倪二說一聲。
“鴨都丟了!”
倪二說要去賣鴨,父親問他要不要人幫一幫,怕他一個人對付不了。鴨子運起來,不像雞裝了籠子,仍是一隻小船,船上準備人的糧食,簡單行李,鴨圈一大卷,人在船,鴨在水,一路迤迤逶逶地走。鴨子路上要吃,還是魚蝦水蟲,到了那頭才不瘦膘減分量,精神好看。指揮撥反全靠那根篙子。有人可以在大江裏趕十天半月,晚上找個沙洲歇一歇,這不是外行冒充得來的。
“不要!”
怕父親還要說什麽,他偷偷準備準備,留下三十隻,其餘的一早趕過蕩,過白蓮湖,轉到大湖裏,到鄰縣城裏去了。長工一到蕩口,問人:
“倪二呢?”
“倪二在白蓮湖裏,你趕快去看看,叫三爺也去看看,——一趟鴨子全散了!”
白蓮湖是一口小湖,離窯莊不遠,出菱,出藕,藕肥白少渣滓,荷花倒是紅的多。或散步,或乘船趕二五八集期,我們也常去的,湖邊港汊甚多,密密地長著蘆葦。新蘆葦長得很高了。蓮蓬已經采過,荷葉顏色發了黑,多半全破了,人過時常有翡翠鳥衝起掠過,翠綠的一閃,疾速如箭,切斷人的思緒或低低地唱歌。
小船浮在岸邊,竹篙橫在船上,篙子頭上的破蒲扇不知哪裏去了。倪二呢?坐在一個石轆轤上,手裏團著他的瓦塊帽子,額頭上破了一塊皮,在一個人家曬場上,為幾個人圍著,他好像老了十年。他疲倦了,一清早到現在,現在是下半天了,他一定還沒有吃過飯,跟這些鴨子奮鬥了半日。他的飯在船上一個布口袋裏,一袋子老鍋巴。他坐著不動,看不出他心裏什麽滋味,不時頭忽然抖一抖,好像受了震動。——他的脖子裏的溝好深,一方格一方格的,顏色真紅,燒焦了似的。那麽坐著,腳恐怕要麻了,好傻相的腳!父親叫他:
“倪二。”
“三爺!”
他像個孩子似的哭起來了。——怎麽辦呢?
“去找陸長庚,他有法子。”
“哎,除非陸長庚。”
“隻有老陸,陸鴨。”
陸長庚在哪裏?
“多半在橋頭茶館。”
橋頭有個茶館,為的鮮貨行客人,蛋行客人,陸陳行客人,區裏,縣裏,黨部裏來的人談話講生意而設的,賣清茶,代賣煙紙、洋雜、針線、香燭、雞蛋糕、麻酥餅、七厘散、紫金錠、菜種、草鞋、契紙、小綠穎毛筆、金不換黑墨、何通記紙牌。這一帶閑散無事人常借茶館聚賭玩錢。有時紙牌,最為文雅。有時麻雀,那副牌有一張紅中丟了,配了牌九上一張雜七,這雜七於是成為桌上最關心的一張牌了。有時推牌九,下旁注的比坐下來拿牌的要多,在後頭呼幺喝六,幫別人呐喊助威的更多。船從橋邊過,遠遠地就看到一堆興奮忘形的人頭人手,走過了一段,還聽得到“七七八八——不要九!”“磨一點,再磨一點,天地遇牯牛,越大越封侯!”呼聲。常在後頭看斜頭胡的,有人指點過,那就是陸長庚,這一帶放鴨的第一手,諢號陸鴨,說他自己簡直就是一隻老鴨。——瘦瘦小小,神情總是在發愁的樣子。他已經多年不養鴨了,見到鴨就怕了,運氣不好,老是瘟。
“不要你多,十五塊洋錢。”
十五塊錢在從前很是一個數目了。許多人都因為這個數目而回了回頭,看看倪二,看看陸長庚,桌麵上頂大的注子是一吊錢三三四,天之九吃三道。
說了半天,講定了,十塊錢。看一家地杠通吃,紅了一莊,方去。
“把鴨圈全拿好,倪二你會趕鴨子進圈的?我吆上來,你就趕,鴨子在水裏好弄,上了岸七零八落的不好捉。”
這十塊錢太賺得不費力了!拈起那根篙子,撐到湖心,人仆在船上,把篙子平著在水上撲一氣,嘴裏嘖嘖咕咕不知叫點什麽,嚇——都來了!鴨子四麵八方,從蘆葦縫裏像來爭什麽東西似的,拚命地拍著翅膀,挺著脖子,一起奔到他那隻小船的四圍來。本來平靜寥廓湖麵,一時驟然熱鬧起來,全是鴨子,不知為什麽,高興極了,喜歡極了,放開喉嚨大叫,不停地把頭沒在水裏,翻來翻去。岸上人看到這情形,都忍不住大笑起來,連倪二都笑了,他笑得尤其舒服。差不多都齊了,篙子一抬,嘴裏曼聲唱著,鴨子馬上又安靜起來,文文雅雅,擺擺搖搖,向岸邊遊來,舒閑整齊有致。兵法用兵第一貴“和”,這個字用來形容那些鴨子真恰切極了。他唱的不知是什麽,仿佛鴨子都很愛聽,聽得很入神似的,真怪!
“一共多少隻?”
“三千多。”
“三千多少?”
“三千零四十二。”
他揀一個高處,四麵一望。
“你數數,大概不差了。——嗨!你這裏頭怎麽來了一隻老鴨!是哪一家養的老鴨教你裹來了!”
倪二分辯,分辯也沒有用,他一伸手撈住了。
“它屁股一撅,就知道。新鴨子拉稀屎,過了一年的,才硬。鴨腸子鴨頭的那裏有個小箍道,老鴨子就長老了。吃新鴨子,不喝酒,容易拉肚,就因為鴨腸子不老。裹了人家鴨自己還不知道,隻知道多了一隻!”
“我不要你多,隻要兩隻。送不送由你。”
怎麽小氣也沒法不送他,他已經到鴨圈裏提了兩隻,一手一隻,拎了一拎。
“多重?”
他問人。
“你說多重?”
有人問他。
“六斤四,——這一隻,多一兩,六斤五。這一趟裏頂壯的兩隻。”
不相信,哪裏一兩也分得出,就憑手拎一拎?
“不相信,不相信拿秤來稱。稱得不對,兩隻鴨算你的;對了,今天晚上上你家裏喝酒。”
稱出來,一點都不錯。
“拎都用不著拎,憑眼睛看,說得出這一趟鴨一個一個多重。”
不過先得大叫一聲才看得出來。鴨身上有毛,毛蓬鬆著看不出來,得驚它一驚,一驚,鴨毛就緊了,貼在身上了,這就看得出哪一個肥哪一個瘦。
“晚上喝酒了,在茶館裏會。不讓你費事,鴨先殺好。”
他刀也不用,一個指頭往鴨子三岔骨處一搗,兩隻鴨掙紮都不掙紮就死了。
“殺的鴨子不好吃,鴨子要吃嗆血的,肉才不老。”
什麽事他都是輕描淡寫,毫不大驚小怪。說話自然露出得意,可是得意之中還是有一種對於自己的嘲諷,仿佛這是並不稀奇的事,而且正因為有這點本領,他才種種不如別人。他日子過得很不如意,種一點地,種的是豆子。“懶媳婦種豆,”豆子是頂不要花工夫氣力的。從前放過鴨,可是本錢都蝕光了。鴨子瘟起來不得了,隻要看見一個鴨搖一搖頭,就完了。還不像雞,雞瘟起來比較慢,灌點胡椒香油,還可以有點救。鴨,一個搖頭,個個搖頭,馬上,都不動了。比在三岔骨上搗一指頭還快。常常一趟鴨子放到蕩裏,回來時隻有自己一個人了。看著死,毫無辦法。陸長庚吃的鴨可太多了,他發誓,從此絕不再養。
“倪老二,十塊錢不白要你的,我給你送到。今天晚了,你把鴨圈起來過一夜,明天一早我來。三爺,十塊錢趕一趟鴨,不算頂貴噢?”
他知道這十塊錢將由誰來出。
當然,第二天大早他來時仍是一個陸長庚,一夜七戳五在手,輸得光光的。
“沒有!還剩一塊!”
這兩個人都老了,時候過起來真快。兩個老人怎麽會到這裏來了呢?現在在做什麽呢?父親也不大清楚,我請父親給我打聽打聽,可是一直還沒有信來。——忽然想起來,那個分鴨子的年輕小夥子一定是兩老人之一的兒子,而且是另一老人的女婿。我得寫封信去問問。也順便問問父親房東家養在院子裏的那隻大公雞不知怎麽了。——這隻公雞,他們說它有神經病,我看大概不是神經病。一窩小雞買進來時本來是十隻,次第都已死去,隻剩下這個長命。不過很怪,常常它會曲起一隻腳來亂蹦亂跳一氣,就像發了瘋似的。可能是抽筋,不過雞會抽筋麽?它左腳有點異樣,腳趾全向裏彎,有點內八字,最外一個而且好像短了一截,可能是小時教什麽重東西壓的。是這影響它生理上有時不大平衡麽?父親說怕是受刺激太深,與它的同伴的死有關,那當然是開玩笑。——哎喲,一年了,該沒有被殺掉風起來吧?這兩天正是風雞的時候。
黃油烙餅
蕭勝跟著爸爸到口外去。
蕭勝滿七歲,進八歲了。他這些年一直跟著奶奶過。他爸的工作一直不固定。一會兒修水庫啦,一會兒大煉鋼鐵啦。他媽也是調來調去。奶奶一個人在家鄉,說是冷清得很。他三歲那年,就被送回老家來了。他在家鄉吃了好些蘿卜白菜,小米麵餅子,玉米麵餅子,長高了。
奶奶不怎麽管他。奶奶有事。她老是找出一些零碎料子給他接衣裳,接褂子,接褲子,接棉襖,接棉褲。他的衣服都是接成一道一道的,一道青,一道藍。倒是挺幹淨的。奶奶還給他做鞋。自己打袼褙,剪樣子,納底子,自己緔。奶奶老是說:“你的腳上有牙,有嘴?”“你的腳是鐵打的!”再就是給他做吃的。小米麵餅子,玉米麵餅子,蘿卜白菜——炒雞蛋,熬小魚。他整天在外麵玩。奶奶把飯做得了,就在門口嚷:“勝兒!回來吃飯咧!——”
後來辦了食堂。奶奶把家裏的兩口鍋交上去,從食堂裏打飯回來吃。真不賴!白麵饅頭,大烙餅,鹵蝦醬炒豆腐,燜茄子,豬頭肉!食堂的大師傅穿著白衣服,戴著白帽子,在蒸籠的白蒙蒙的熱氣中晃來晃去,拿鏟子敲著鍋邊,還大聲嚷叫。人也胖了,豬也肥了。真不賴!
後來就不行了。還是小米麵餅子,玉米麵餅子。
後來小米麵餅子裏有糠,玉米麵餅子裏有玉米核磨出的碴子,拉嗓子。人也瘦了,豬也瘦了。往年,攆個豬可費勁哪。今年,一伸手就把豬後腿攥住了。挺大一個克郎,一擠它,咕咚就倒了。摻假的餅子不好吃,可是蕭勝還是吃得挺香。他餓。
奶奶吃得不香。她從食堂打回飯來,掰半塊餅子,嚼半天。其餘的,都歸了蕭勝。
奶奶的身體原來就不好。她有個氣喘的病。每年冬天都犯。白天還好,晚上難熬。蕭勝躺在炕上,聽奶奶喝嘍喝嘍地喘。睡醒了,還聽她喝嘍喝嘍。他想,奶奶喝嘍了一夜。可是奶奶還是喝嘍著起來了,喝嘍著給他到食堂去打早飯,打摻了假的小米餅子,玉米餅子。
爸爸去年冬天回來看過奶奶。他每年回來,都是冬天。爸爸帶回來半麻袋土豆,一串口蘑,還有兩瓶黃油。爸爸說,土豆是他分的;口蘑是他自己采,自己晾的;黃油是“走後門”搞來的。爸爸說,黃油是牛奶煉的,很“營養”,叫奶奶抹餅子吃。土豆,奶奶借鍋來蒸了,煮了,放在灶火裏烤了,給蕭勝吃了。口蘑過年時打了一次鹵。黃油,奶奶叫爸爸拿回去:“你們吃吧。這麽貴重的東西!”爸爸一定要給奶奶留下。奶奶把黃油留下了,可是一直沒有吃。奶奶把兩瓶黃油放在躺櫃上,時不時地拿抹布擦擦。黃油是個啥東西?牛奶煉的?隔著玻璃,看得見它的顏色是嫩黃嫩黃的。去年小三家生了小四,他看見小三他媽給小四用鬆花粉撲痱子。黃油的顏色就像鬆花粉。油汪汪的,很好看。奶奶說,這是能吃的。蕭勝不想吃。他沒有吃過,不饞。
奶奶的身體越來越不好。她從前從食堂打回餅子,能一氣走到家。現在不行了,走到歪脖柳樹那就得歇一會兒。奶奶跟上了年紀的爺爺、奶奶們說:“隻怕是過得了冬,過不得春呀。”蕭勝知道這不是好話。這是一句罵牲口的話。“噯!看你這乏樣兒!過得了冬過不得春!”果然,春天不好過。村裏的老頭老太太接二連三地死了。鎮上有個木業生產合作社,原來打家具、修犁耙,都停了,改了打棺材。村外添了好些新墳,好些白幡。奶奶不行了,她渾身都腫。用手指按一按,老大一個坑,半天不起來。她求人寫信叫兒子回來。
爸爸趕回來,奶奶已經咽了氣了。
爸爸求木業社把奶奶屋裏的躺櫃改成一口棺材,把奶奶埋了。晚上,坐在奶奶的炕上流了一夜眼淚。
蕭勝一生第一次經驗什麽是“死”。他知道“死”就是“沒有”了。他沒有奶奶了。他躺在枕頭上,枕頭上還有奶奶的頭發的氣味。他哭了。
奶奶給他做了兩雙鞋。做得了,說:“來試試!”——“等會兒!”吱溜,他跑了。蕭勝醒來,光著腳把兩雙鞋都試了試。一雙正合腳,一雙大一些。他的赤腳接觸了搪底布,感覺到奶奶納的底線,他叫了一聲“奶奶!”又哭了一氣。
爸爸拜望了村裏的長輩,把家裏的東西收拾收拾,把一些能應用的鍋碗瓢盆都裝在一個大網籃裏。把奶奶給蕭勝做的兩雙鞋也裝在網籃裏。把兩瓶動都沒有動過的黃油也裝在網籃裏。鎖了門,就帶著蕭勝上路了。
蕭勝跟爸爸不熟。他跟奶奶過慣了。他起先不說話。他想家,想奶奶,想那棵歪脖柳樹,想小三家的一對大白鵝,想蜻蜓,想蟈蟈,想掛大扁飛起來格格地響,露出綠色硬翅膀底下的桃紅色的翅膜……後來跟爸爸熟了。他是爸爸呀!他們坐了汽車,坐火車,後來又坐汽車。爸爸很好。爸爸老是引他說話,告訴他許多口外的事。他的話越來越多,問這問那。他對“口外”產生了很濃厚的興趣。
他問爸爸啥叫“口外”。爸爸說“口外”就是張家口以外,又叫“壩上”。“為啥叫壩上?”他以為“壩”是一個水壩。爸爸說到了就知道了。
敢情“壩”是一溜大山。山頂齊齊的,倒像個壩。可是真大!汽車一個勁地往上爬。汽車爬得很累,好像氣都喘不過來,不停地哼哼。上了大山,嘿,一片大平地!真是平呀!又平又大。像是擀過的一樣。怎麽可以這樣平呢!汽車一上壩,就撒開歡了。它不哼哼了,“刷——”一直往前開。一上了壩,氣候忽然變了。壩下是夏天,一上壩就像秋天。忽然,就涼了。壩上壩下,刀切的一樣。真平呀!遠遠有幾個小山包,圓圓的。一棵樹也沒有。他的家鄉有很多樹。榆樹,柳樹,槐樹。這是個什麽地方!不長一棵樹!就是一大片大平地,碧綠的,長滿了草。有地。這地塊真大。從這個小山包一匹布似的一直扯到了那個小山包。爸爸告訴他:有一個農民牽了一頭母牛去犁地,犁了一趟,回來時候母牛帶回來一個新下的小牛犢,已經三歲了!
汽車到了一個叫沽源的縣城,這是他們的最後一站。一輛牛車來接他們。這車的樣子真可笑,車軲轆是兩個木頭餅子,還不怎麽圓,骨碌碌,骨碌碌,往前滾。他就仰麵躺在牛車上,上麵是一個很大的藍天。牛車真慢,還沒有他走得快。他有時下來掐兩朵野花,走一截,又爬上車。
這地方的莊稼跟口裏也不一樣。沒有高粱,也沒有老玉米,種蓧麥,胡麻。蓧麥幹淨得很,好像用水洗過,梳過。胡麻打著把小藍傘,秀秀氣氣,不像是莊稼,倒像是種著看的花。
喝,這一大片馬蘭!馬蘭他們家鄉也有,可沒有這裏的高大。長齊大人的腰那麽高,開著巴掌大的藍蝴蝶一樣的花。一眼望不到邊。這一大片馬蘭!他這輩子也忘不了。他像是在一個夢裏。
牛車走著走著。爸爸說:到了!他坐起來一看,一大片馬鈴薯,都開著花,粉的、淺紫藍的、白的,一眼望不到邊,像是下了一場大雪。花雪隨風搖擺著,他有點暈。不遠有一排房子,土牆、玻璃窗。這就是爸爸工作的“馬鈴薯研究站”。土豆——山藥蛋——馬鈴薯。馬鈴薯是學名,爸說的。
從房子裏跑出來一個人。“媽媽——!”他一眼就認出來了!媽媽跑上來,把他一把抱了起來。
蕭勝就要住在這裏了,跟他的爸爸、媽媽住在一起了。
奶奶要是一起來,多好。
蕭勝的爸爸是學農業的,這幾年老是幹別的。奶奶問他:“為什麽總是把你調來調去的?”爸說:“我好欺負。”馬鈴薯研究站別人都不願來,嫌遠。爸願意。媽是學畫畫的,前幾年老畫兩個娃娃拉不動的大蘿卜啦,上麵張個帆可以當作小船的豆莢啦。她也願意跟爸爸一起來,畫“馬鈴薯圖譜”。
媽給他們端來飯。真正的玉米麵餅子,兩大碗粥。媽說這粥是草籽熬的。有點像小米,比小米小,綠盈盈的挺稠,挺香。還有一大盤鯽魚,好大。爸說別處的鯽魚很少有過一斤的,這兒“淖”裏的鯽魚有一斤二兩的,鯽魚吃草籽,長得肥。草籽熟了,風把草籽刮到淖裏,魚就吃草籽。蕭勝吃得很飽。
爸說把蕭勝接來有三個原因。一是奶奶死了,老家沒有人了。二是蕭勝該上學了,暑假後就到不遠的一個完小去報名。三是這裏吃得好一些。口外地廣人稀,總好辦一些。這裏的自留地一個人有五畝!隨便刨一塊地就能種點東西。爸爸和媽媽就在“研究站”旁邊開了一塊地,種了山藥、南瓜。山藥開花了,南瓜長了骨朵了。用不了多久,就能吃了。
馬鈴薯研究站很清靜,一共沒有幾個人。就是爸爸、媽媽,還有幾個工人。工人都有家。站裏就是蕭勝一家。這地方,真安靜。成天聽不到聲音,除了風吹蓧麥穗子,沙沙地像下小雨;有時有小燕吱喳地叫。
爸爸每天戴個草帽下地跟工人一起去幹活,鋤山藥。有時查資料,看書。媽一早起來到地裏掐一大把山藥花,一大把葉子,回來插在瓶子裏,聚精會神地對著它看,一筆一筆地畫。畫的花和真的花一樣!蕭勝每天跟媽一同下地去,回來鞋和褲腳沾的都是露水。奶奶做的兩雙新鞋還沒有上腳,媽把鞋和兩瓶黃油都鎖在櫃子裏。
白天沒有事,他就到處去玩,去瞎跑。這地方大得很,沒遮沒擋,跑多遠,一回頭還能看到研究站的那排房子,迷不了路。他到草地裏去看牛、看馬、看羊。
他有時也去蒔弄蒔弄他家的南瓜、山藥地。鋤一鋤,從機井裏打半桶水澆澆。這不是為了玩。蕭勝是等著要吃它們。他們家不起火,在大隊食堂打飯,食堂裏的飯越來越不好。草籽粥沒有了,玉米麵餅子也沒有了。現在吃紅高粱餅子,喝甜菜葉子做的湯。再下去大概還要壞。蕭勝有點餓怕了。
他學會了采蘑菇。起先是媽媽帶著他采了兩回,後來,他自己也會了。下了雨,太陽一曬,空氣潮乎乎的,悶悶的,蘑菇就出來了。蘑菇這玩意很怪,都長在“蘑菇圈”裏。你低下頭,側著眼睛一看,草地上遠遠的有一圈草,顏色特別深,黑綠黑綠的,隱隱約約看到幾個白點,那就是蘑菇圈。的溜圓。蘑菇就長在這一圈深顏色的草裏。圈裏麵沒有,圈外麵也沒有。蘑菇圈是固定的。今年長,明年還長。哪裏有蘑菇圈,老鄉們都知道。
有一個蘑菇圈發了瘋。它不停地長蘑菇,呼呼地長,三天三夜一個勁地長,好像是有鬼,看著都怕人。附近七八家都來采,用線穿起來,掛在房簷底下。家家都掛了三四串,挺老長的三四串。老鄉們說,這個圈明年就不會再長蘑菇了,它死了。蕭勝也采了好些。他興奮極了,心裏直跳。“好家夥!好家夥!這麽多!這麽多!”他發了財了。
他為什麽這樣興奮?蘑菇是可以吃的呀!
他一邊用線穿蘑菇,一邊流出了眼淚。他想起奶奶,他要給奶奶送兩串蘑菇去。他現在知道,奶奶是餓死的。人不是一下餓死的,是慢慢地餓死的。
食堂的紅高粱餅子越來越不好吃,因為摻了糠。甜菜葉子湯也越來越不好喝,因為一點油也不放了。他恨這種摻糠的紅高粱餅子,恨這種不放油的甜菜葉子湯!
他還是到處去玩,去瞎跑。
大隊食堂外麵忽然熱鬧起來。起先是拉了一牛車的羊磚來。他問爸爸這是什麽,爸爸說:“羊磚。”——“羊磚是啥?”——“羊糞壓緊了,切成一塊一塊。”——“幹啥用?”——“燒。”——“這能燒嗎?”——“好燒著呢!火頂旺。”後來盤了個大灶。後來殺了十來隻羊。蕭勝就站在旁邊看殺羊。他還沒有見過殺羊。嘿,一點血都流不到外麵,完完整整就把一張羊皮剝下來了!
這是要幹啥呢?
爸爸說,要開三級幹部會。
“啥叫三級幹部會?”
“等你長大了就知道了!”
三級幹部會就是三級幹部吃飯。
大隊原來有兩個食堂,南食堂,北食堂,當中隔一個院子,院子裏還搭了個小棚,下雨天也可以兩個食堂來回串。原來“社員”們分在兩個食堂吃飯。開三級幹部會,就都擠到北食堂來。南食堂空出來給開會幹部用。
三級幹部會開了三天,吃了三天飯。頭一天中午,羊肉口蘑臊子蘸蓧麵。第二天燉肉大米飯。第三天,黃油烙餅。晚飯倒是馬馬虎虎的。
“社員”和“幹部”同時開飯。社員在北食堂,幹部在南食堂。北食堂還是紅高粱餅子,甜菜葉子湯。北食堂的人聞到南食堂裏飄過來的香味,就說:“羊肉口蘑臊子蘸蓧麵,好香好香!”“燉肉大米飯,好香好香!”“黃油烙餅,好香好香!”
蕭勝每天去打飯,也聞到南食堂的香味。羊肉、米飯,他倒不稀罕;他見過,也吃過。黃油烙餅他連聞都沒聞過。是香,聞著這種香味,真想吃一口。
回家,吃著紅高粱餅子,他問爸爸:“他們為什麽吃黃油烙餅?”
“他們開會。”
“開會幹嗎吃黃油烙餅?”
“他們是幹部。”
“幹部為啥吃黃油烙餅?”
“哎呀!你問得太多了!吃你的紅高粱餅子吧!”
正在咽著紅餅子的蕭勝的媽忽然站起來,把缸裏的一點白麵倒出來,又從櫃子裏取出一瓶奶奶沒有動過的黃油,啟開瓶蓋,挖了一大塊,抓了一把白糖,兌點起子,擀了兩張黃油發麵餅。抓了一把蓧麥秸塞進灶火,烙熟了。黃油烙餅發出香味,和南食堂裏的一樣。媽把黃油烙餅放在蕭勝麵前,說:
“吃吧,兒子,別問了。”
蕭勝吃了兩口,真好吃。他忽然咧開嘴痛哭起來,高叫了一聲:“奶奶!”
媽媽的眼睛裏都是淚。
爸爸說:“別哭了,吃吧。”
蕭勝一邊流著一串一串的眼淚,一邊吃黃油烙餅。他的眼淚流進了嘴裏。黃油烙餅是甜的,眼淚是鹹的。
故鄉人
@打魚的
女人很少打魚。
打魚的有幾種。
一種用兩隻三桅大船,乘著大西北風,張了滿帆,在大湖的激浪中並排前進,船行如飛,兩船之間掛了極大的拖網,一網上來,能打上千斤魚。而且都是大魚。一條大銅頭魚(這種魚頭部尖銳,顏色如新擦的黃銅,肉細味美,有的地方叫作黃段),一條大青魚,往往長達七八尺。較小的,也都在五斤以上。起網的時候,如果覺得分量太沉,會把魚放掉一些,否則有把船拽翻了的危險。這種豪邁壯觀的打魚,隻能在嚴寒的冬天進行,一年隻能打幾次。漁船的船主都是個小財主,雖然他們也隨船下湖,駕船拉網,勇敢麻利處不比雇來的水性極好的夥計差到哪裏去。
一種是放魚鷹的。魚鷹分清水、渾水兩種。渾水鷹比清水鷹值錢得多。渾水鷹能在渾水裏睜眼,清水鷹不能。湍急的渾水裏才有大魚,名貴的魚。清水裏隻有普通的魚,不肥大,味道也差。站在高高的運河堤上,看人放鷹捉魚,真是一件快事。一般是兩個人,一個撐船,一個管鷹。一船魚鷹,多的可到二十隻。這些魚鷹歇在木架上,一個一個都好像很興奮,不停地鼓嗉子,扇翅膀,有點迫不及待的樣子。管鷹的把篙子一擺,二十隻魚鷹撲通撲通一齊鑽進水裏,不大一會兒,接二連三的上來了。嘴裏都叼著一條一尺多長的鱖魚,魚尾不停地搏動。沒有一隻落空。有時兩隻魚鷹合抬著一條大魚。嗬!這條大鱖魚!燒出來以後,哪裏去找這樣大的魚盤來盛它呢?
一種是扳罾的。
一種是撒網的。……
還有一種打魚的:兩個人,都穿了牛皮縫製的連鞋子、褲子帶上衣的罩衣,顏色白黃白黃的,站在齊腰的水裏。一個張著一麵八尺來寬的兜網;另一個按著一個下寬上窄的梯形的竹架,從一個距離之外,對麵走來,一邊一步一步地走,一邊把竹架在水底一戳一戳地戳著,把魚趕進網裏。這樣的打魚的,隻有在靜止的淺水裏,或者在雖然流動但水不深,流不急的河裏,如護城河這樣的地方,才能見到。這種打魚的,每天打不了多少,而且沒有很大的、很好的魚。大都是不到半斤的鯉魚拐子、鯽瓜子、鯰魚。連不到二寸的“羅漢狗子”,薄得無肉的“貓殺子”,他們也都要。他們時常會打到烏龜。
在小學校後麵的葦塘裏,臭水河,常常可以看到兩個這樣的打魚的。一男一女。他們是兩口子。男的張網,女的趕魚。奇怪的是,他們打了一天的魚,卻聽不到他們說一句話。他們的臉上既看不出高興,也看不出失望、憂愁,總是那樣平平淡淡的,平淡得近於木然。除了舉網時聽到歘的一聲,和梯形的竹架間或攪動出一點水聲,聽不到一點聲音。就是舉網和攪水的聲音,也很輕。
有幾天不看見這兩個穿著黃白黃白的牛皮罩衣的打魚的了。又過了幾天,他們又來了。按著梯形竹架趕魚的換了一個人,一個十五六歲的小姑娘。辮根纏了白頭繩。一看就知道,是打魚人的女兒。她媽死了,得的是傷寒。她來頂替媽的職務了。她穿著媽穿過的皮罩衣,太大了,腰裏窩著一塊,更加顯得臃腫。她也像媽一樣,按著梯形竹架,一戳一戳地戳著,一步一步地往前走。
她一定覺得:這身濕了水的牛皮罩衣很重,秋天的水已經很涼,父親的話越來越少了。
@金大力
金大力想必是有個大名的,但大家都叫他金大力,當麵也這樣叫。為什麽叫他金大力,已經無從查考。他姓金,塊頭倒是很大。他家放剩飯的淘籮,年下醃製的風魚鹹肉,都掛得很高,別人夠不著,他一伸手就能取下來,不用使竹竿叉棍去挑,也不用墊一張凳子。身大力不虧。但是他是不是有很大的力氣,沒法證明。關於他的大力,沒有什麽傳說的故事,他沒有表演過一次,也沒有人和他較量過。他這人是不會當眾表演,更不會和任何人較量的。因此,大力隻是想當然耳。是不是和戲裏的金大力有什麽關係呢?也說不定。也許有。他很老實,也沒有什麽本事,這一點倒和戲裏的金大力有點像。戲裏的金大力隻是個傻大個兒,哪次打架都有他,有黃天霸就有他,但哪回他也沒有打得很出色。人們在提起金大力時,並不和戲台上那個戴著紅纓帽或盤著一條大辮子,拿著一根可笑的武器,——一根紅漆的木棍的那個金大力的形象聯係起來。這個金大力和那個金大力不大相幹。這個金大力隻是一個塊頭很大的,家裏開著一爿茶水爐子,本人是個瓦匠頭兒的老實人。
他怎麽會當了瓦匠頭兒呢?
按說,瓦匠裏當頭兒的,得要年高望重,手藝好,有兩手絕活,能壓眾,有口才,會講話,能應付場麵,還得有個好人緣兒。前麵幾條,金大力都不沾。金大力是個很不夠格的瓦匠,他的手藝比一個剛剛學徒的小工強不了多少,什麽活也拿不起來。一般老師傅會做的活,不用說相地定基,估工算料,砌牆時掛線,布瓦時堆瓦脊兩邊翹起的山尖,用一把瓦刀舀起半桶青灰在瓦脊正中塑出花開四麵的浮雕……這些他統統不會,他連砌牆都砌不直!當了一輩子瓦匠,砌牆會砌出一個鼓肚子,真也是少有。他是一個瓦匠頭,隻能幹一些小工活,和灰送料,傳磚遞瓦。這人很拙於言辭,一天說不了幾句話,老是悶聲不響,他不會說幾句恭喜發財,大吉大利的應酬門麵話討主人家喜歡;也不會說幾句誇讚奉承,道勞致謝的漂亮話叫同行高興;更不會長篇大套地訓教小工以顯示一個頭兒的身份。他說的隻是幾句實實在在的大實話。說話很慢,聲音很低,跟他那副大骨架很不相符。隻有一條,他倒是具備的:他有一個好人緣兒。不知道為什麽,他的人緣兒會那麽好。
這一帶人家,凡有較大的泥工瓦活,都願意找他。一般的零活,比如檢個漏,修補一下被雨水衝坍的山牆,這些,直接雇兩個瓦匠來就行了,不必通過金大力。若是新建房屋,或翻蓋舊房,就會把金大力叫來。金大力聽明白了是一個多大的工程,就告辭出來。他算不來所需工料、完工日期,就去找有經驗的同行商議。第二天,帶了一個木匠頭兒,一個瓦匠老師傅,拿著工料單子,向主人家據實複告。主人家點了頭,他就去約人、備料。到窯上訂磚、訂瓦,到石灰行去訂石灰、麻刀、紙腳。他一輩子經手了數不清的磚瓦石灰,可是沒有得過一手錢的好處。
這裏興建動工有許多風俗。先得“破土”。由金大力用鐵鍁挖起一小塊土,鏟得四方四正,用紅紙包好,供在神像前麵。——這一方土要到完工時才撤去。然後,主人家要請一桌酒。這桌酒有兩點特別處,一是席麵所用器皿都十分粗糙,紅漆筷子,藍花粗瓷大碗;二是,菜除了豬肉、豆腐外,必有一道泥鰍。這好像有一點是和泥瓦匠開玩笑,但瓦匠都不見怪,因為這是規矩。這桌酒,主人是不陪的,隻是出來道一聲“諸位多辛苦”,然後就委托金大力:“金師傅,你陪陪吧!”金大力就代替了主人,舉起酒杯,喝下一口淡酒。這時木匠已經把房架立好,到了擇定吉日的五更頭,上了梁,——梁柱上貼了一副大紅對子:“登柱喜逢黃道日,上梁正遇紫微星”,兩邊各立了一麵篩子,篩子裏斜貼了大紅鬥方,鬥方的四角寫著“吉星高照”,金大力點起一掛鞭,泥瓦工程就開始了。
每天,金大力都是頭一個來,比別人要早半小時。來了,把孩子們搬下來搭橋、搭雞窩玩的磚頭撿回磚堆上去,把礙手礙腳的棍棍棒棒歸置歸置,清除“腳手”板子上昨天滴下的灰泥,把“腳手”往上提一提,捆“腳手”的麻繩緊一緊,掃掃地,然後,挑了兩擔水來,用鐵鍬抓鉤和青灰,——石灰裏兌了鍋煙;和黃泥。灰泥和好,夥計們也就來上工了。他是個瓦匠,上工時照例也在腰帶裏掖一把瓦刀,手裏提著一個抿子。可是他的瓦刀抿子幾乎隨時都是幹的。他一天使的家夥就是鐵鍬抓鉤,他老是在和灰、和泥。他隻能幹這種小工活,也就甘心幹小工活。他從來不想去露一手,去逞能賣嘴,指手畫腳,到了半前晌和半後晌,夥計們照例要下來歇一會兒,金大力看看太陽,提起兩把極大的紫砂壺就走。在壺裏撮了兩大把茶葉梗子,到他自己家的茶水爐上,灌了兩壺水,把茶水篩在大碗裏,就抬頭叫嚷:“哎,下來喝茶來!”傍晚收工時,他總是最後一個走。他要各處看看,看看今天的進度、質量(他的手藝不高,這些都還是會看的),也看看有沒有留下火星(木匠熬膠要點火,瓦匠裏有抽煙的)。然後,解下腰帶,從頭到腳,抽打一遍。走到主人家窗下,揚聲告別:“明兒見啦!晚上你們照看著點!”——“好來,我們會照看。明兒見,金師傅!”
金大力是個瓦匠頭兒,可是拿的工錢很低,比一個小工多不多少。同行師傅們過意不去,幾次提出要給金頭兒漲漲工錢。金大力說:“不。幹什麽活,拿什麽錢。再說,我家裏還開著一爿茶水爐子,我不比你們指身為業。這我就知足。”
金家茶爐子生意很好。一早、晌午、傍黑,來打開水的人很多,提著木子的,提著洋鐵壺、暖壺、茶壺的,川流不息。這一帶店鋪人家一般不燒開水,要用開水,多到茶爐子上去買,這比自己家燒方便。茶水爐子,是一個磚砌的長方形的台子,四角安四個很深很大的鐵罐,當中有一個火口。這玩意,有的地方叫作“老虎灶”。燒的是稻糠。稻糠著得快,火力也猛。但這東西不經燒,要不斷地往裏續。燒火的是金大力的老婆。這是個很結實也很利索的女人。隻見她用一個小鐵簸箕,一簸箕一簸箕地往火口裏倒糠。火光轟轟地一陣一陣往上冒,照得她滿臉通紅。半籮稻糠燒完,四個鐵罐裏的水就嘩嘩地開了,她就等著人來買水,一舀子一舀子往各種容器裏倒。到罐裏水快見底時,再燒。一天也不見她閑著。(稻糠的灰堆在牆角,是很好的肥料,賣給鄉下人堊田,一個月能賣不少錢。)
茶爐子用水很多。金家茶爐的一半地方是三口大水缸。因為缸很深,一半埋在地裏。一口缸容水八擔,金家一天至少要用二十四擔水。這二十四擔水都是金大力挑的。有活時,他早晚挑;沒活時(瓦匠不能每天有活)白天挑。因為經常挑水,總要撒潑出一些,金家茶爐一邊的地總是濕漉漉的,鋪地的磚發深黑色(另一邊的磚地是淺黑色)。你要是路過金家茶爐子,常常可以看見金大力坐在一根搭在兩隻水桶的扁擔上休息,好像隨時就會站起身來去挑一擔水。
金大力不變樣,多少年都是那個樣子。高大結實,沉默寡言。
不,他也老了。他的頭發已經有了幾根白的了,雖然還不大顯,墨裏藏針。
@釣魚的醫生
這個醫生幾乎每天釣魚。
他家挨著一條河。出門走幾步,就到了河邊。這條河不寬。會打水撇子(有的地方叫打水漂,有的地方叫打水片)的孩子,撿一片薄薄的破瓦,一揚手忒忒忒忒,打出二十多個,瓦片貼水飄過河麵,還能蹦到對麵的岸上。這條河下遊淤塞了,水幾乎是不流動的。河裏沒有船。也很少有孩子到這裏來遊水,因為河裏淹死過人,都說有水鬼。這條河沒有什麽用處。因為水不流,也沒有人挑來吃。隻有南岸的種菜園的每天挑了澆菜。再就是有人家把鴨子趕到河裏來放。河南岸都是大柳樹。有的欹側著,柳葉都拖到了水裏。河裏魚不少,是個釣魚的好地方。
你大概沒有見過這樣的釣魚的。
他搬了一把小竹椅,坐著。隨身帶著一個白泥小炭爐子,一口小鍋,提盒裏蔥薑作料俱全,還有一瓶酒。他釣魚很有經驗。釣竿很短,魚線也不長,而且不用漂子,就這樣把釣線甩在水裏,看到線頭動了,提起來就是一條。都是三四寸長的鯽魚。——這條河裏的魚以白條子和鯽魚為多。白條子他是不釣的,他這種釣法,是釣鯽魚的。釣上來一條,刮刮鱗洗淨了,就手就放到鍋裏。不大一會兒魚就熟了。他就一邊吃魚,一邊喝酒,一邊甩鉤再釣。這種出水就烹製的魚味美無比,叫作“起水鮮”。到聽見女兒在門口喊:“爸——!”知道是有人來看病了,就把火蓋上,把魚竿插在岸邊濕泥裏,起身往家裏走。不一會兒,就有一隻鋼藍色的蜻蜓落在他的魚竿上了。
這位老兄姓王,字淡人。中國以淡人為字的好像特別多,而且多半姓王。他們大都是陰曆九月生的,大名裏一定還帶一個菊字。古人的一句“人淡如菊”的詩,造就了多少人的名字。
王淡人的家很好認。門口倒沒有特別的標誌。大門總是開著的,往裏一看,就看到通道裏掛了好幾塊大匾。匾上寫的是“功同良相”“濟世救人”“仁心仁術”“術紹岐黃”“杏林春暖”“橘井流芳”“妙手回春”“起我沉屙”……醫生家的匾都是這一套。這是親友或病家送給王淡人的祖父和父親的。匾都有年頭了,匾上的金字都已經發暗。到王淡人的時候,就不大興送匾了。送給王淡人的隻有一塊,匾很新,漆地烏亮,匾字發光,是去年才送的。這塊匾與醫術無關,或關係不大,匾上寫的是“急公好義”,字是顏體。
進了過道,是一個小院子。院裏種著雞冠、秋葵、鳳仙一類既不花錢,又不費事的草花。有一架扁豆。還有一畦瓢菜。這地方不吃瓢菜,也沒有人種。這一畦瓢菜是王淡人從外地找了種子,特為種來和扁豆配對的。王淡人的醫室裏掛著一副鄭板橋寫的(木板刻印的)對子:“一庭春雨瓢兒菜,滿架秋風扁豆花。”他很喜歡這副對子。這點淡泊的風雅,和一個不求聞達的寒士是非常配稱的。其實呢?何必一定是瓢兒菜,種什麽別的菜也不是一樣嗎?王淡人花費心思去找了瓢菜的菜種來種,也可看出其天真處。自從他種了瓢菜,他的一些窮朋友在來喝酒的時候,除了吃王淡人自己釣的魚,就還能嚐到這種清苦清苦的菜蔬了。
過了小院,是三間正房,當中是堂屋,一邊是臥房,一邊是他的醫室。
他的醫室和別的醫生的不一樣,像一個小藥鋪。架子上擺著許多青花小瓷壇,壇口塞了棉紙卷緊的塞子,壇肚子上貼著淺黃蠟箋的簽子,寫著“九一丹”“珍珠散”“冰片散”……到處還有一些大大小小的乳缽,藥碾子、藥臼、嘴刀、剪子、鑷子、鉗子、釺子、往耳朵和喉嚨裏吹藥用的銅鼓……他這個醫生是“男婦內外大小方脈”,就是說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什麽病都看。王家三代都是如此。外科用的藥,大都是“散”——藥麵子。“神仙難識丸散”,多有經驗的醫生和藥鋪的店夥也鑒定不出散的真假成色,都是一些粉紅的或雪白的粉末。雖然每一家藥鋪都掛著一塊小匾“修合存心”,但是王淡人還是不相信。外科散藥裏有許多貴重藥:麝香、珍珠、冰片……哪家的藥鋪能用足?因此,他自己炮製。他的老婆、兒女,都是他的助手,經常看到他們抱著一個乳缽,握著乳錘,一圈一圈慢慢地磨研(散要研得極細,都是加了水“乳”的)。另外,找他看病的多一半是鄉下來的,即使是看內科,他們也不願上藥鋪去抓藥,希望先生開了方子就給配一服,因此,他還得預備一些常用的內科藥。
城裏外科醫生不多,——不知道為什麽,大家對外科醫生都不大看得起,覺得都有點“江湖”,不如內科清高,因此,王淡人看外科的時間比較多。一年也看不了幾起癰疽重症,多半是生瘡長癤子,而且大都是七八歲狗都嫌的半大小子。常常看見一個大人帶著生瘌痢頭的瘦小子,或一個長痄腮的胖小子走進王淡人家的大門;不多一會兒,就又看見領著出來了。生瘌痢的塗了一頭青黛,把一個禿光光的腦袋塗成了藍的;生痄腮的腮幫上畫著一個烏黑的大圓餅子,——是用摻了冰片研出的陳墨畫的。
這些生瘡長癤子的小病症,是不好意思多收錢的,——那時還沒有掛號收費這一說。而且本地規矩,熟人看病,很少當下交款,都得要等“三節算賬”,——端午、中秋、過年。忘倒不會忘的,多少可就“各憑良心”了。有的也許為了高雅,其實為了省錢,不送現錢,卻送來一些華而不實的禮物:枇杷、扇子、月餅、蓮蓬、天竺果子、蠟梅花。鄉下來人看病,一般倒是當時付酬,但常常不是現鈔,或是二十個雞蛋,或一升芝麻,或一隻雞,或半布袋鵪鶉!遇有實在困難,什麽也拿不出來的,就由病人的兒女趴下來磕一個頭。王淡人看看病人身上蓋著的破被,鼻子一酸,就不但診費免收,連藥錢也白送了。王淡人家吃飯不致斷頓,——吃扁豆、瓢菜、小魚、糙米——和炸鵪鶉!穿衣可就很緊了。淡人夫婦,十多年沒添置過衣裳。隻有兒子女兒一年一年長高,不得不給他們換換季。有人說:王淡人很傻。
王淡人是有點傻。去年、今年,就辦了兩件傻事。
去年鬧大水。這個縣的地勢,四邊高,當中低,像一個水壺,別名就叫作盂城。城西的運河河底,比城裏的南北大街的街麵還要高。站在運河堤上,可以俯瞰城中鱗次櫛比的瓦屋的屋頂;城裏小孩放的風箏,在河堤遊人的腳底下飄著。因此,這地方常鬧水災。水災好像有周期,十年大鬧一次。去年鬧了一次大水。王淡人在河邊釣魚,傍晚聽見蛤蟆爬在柳樹頂上叫,叫得他心驚肉跳,他知道這是不祥之兆。蛤蟆有一種特殊的靈感,水漲多高,他就在多高處叫。十年前大水災就是這樣。果然,連天暴雨,一夜西風,運河決了口,濁黃色的洪水倒灌下來,平地水深丈二,大街上成了大河。大河裏流著箱子、櫃子、死牛、死人。這一年死於大水的,有上萬人。大水十多天未退,有很多人困在房頂、樹頂和孤島一樣的高崗子上挨餓;還有許多人生病:上吐下瀉,痢疾傷寒。王淡人就用了一根結結實實的撐船用的長竹篙拄著,在齊胸的大水裏來往奔波,為人治病。他會水,在水特深的地方,就橫執著這根竹篙,泅水過去。他聽說泰山廟北邊有一個被大水圍著的孤村子,一村子人都病倒了。但是泰山廟那裏正是洪水的出口,水流很急,不能容舟,過不去!他和四個水性極好的專在救生船上救人的水手商量,弄了一隻船,在他的腰上係了四根鐵鏈,每一根又分在一個水手的腰裏,這樣,即使是船翻了,他們之中也可能有一個人把他救起來。船開了,看著的人的眼睛裏都蒙了一層眼淚。眼看這隻船在驚濤駭浪裏顛簸出沒,終於靠到了那個孤村,大家發出了雷鳴一樣的歡呼。這真是玩兒命的事!
水退之後,那個村裏的人合送了他一塊匾,就是那塊“急公好義”。
拿一條命換一塊匾,這是一件傻事。
另一件傻事是給汪炳治搭背,今年。
汪炳是和他小時候一塊掏蛐蛐,放風箏的朋友。這人原先很闊。這一街的老人到現在還常常談起他娶親的時候,新娘子花鞋上綴的八顆珍珠,每一顆都有指頭頂子那樣大!這家夥,吃喝嫖賭抽大煙,把家業敗得精光,連一片瓦都沒有,最後隻好在幾家親戚家寄食。這一家住三個月,那一家住兩個月。就這樣,他還抽鴉片!他給人家熬大煙,報酬是煙灰和一點膏子。他一天夜裏覺得背上疼痛,渾身發燒,早上歪歪倒倒地來找王淡人。
王淡人一看,這是個有名有姓的外症:搭背。說:“你不用走了!”
王淡人把汪炳留在家裏住,管吃、管喝,還管他抽鴉片,——他把王淡人留著配藥的一塊雲土抽去了一半。王淡人祖上傳下來的麝香、冰片也為他用去了三分之一。一個多月以後,汪炳的搭背收口生肌,好了。
有人問王淡人:“你幹嗎為他治病?”王淡人倒對這話有點不解,說:“我不給他治,他會死的呀。”
汪炳沒有一個錢。白吃,白喝,白治病。病好後,他隻能寫了很多鳴謝的帖子,貼在滿城的街上,為王淡人傳名。帖子上的言辭倒真是淋漓盡致,充滿感情。
王淡人的老婆是很賢惠的,對王淡人所做的事沒有說過一個不字。但是她忍不住要問問淡人:“你給汪炳用掉的麝香、冰片,值多少錢?”王淡人笑一笑,說:“沒有多少錢。——我還有。”他老婆也隻好笑一笑,搖搖頭。
王淡人就是這樣,給人看病,看“男女內外大小方脈”,做傻事,每天釣魚。一庭春雨,滿架秋風。
你好,王淡人先生!
薛大娘
薛大娘是賣菜的。
她住在螺螄壩南麵,占地相當大,房屋也寬敞,她的房子有點特別,正麵、東西兩邊各有三間低低的瓦房,三處房子各自獨立,不相連通。沒有圍牆,也沒有院門,老遠就能看見。
正屋朝南,後枕臭河邊的河水。河水是死水,但並不臭;當初不知怎麽起了這麽一個地名。有時雨水多,打通螺螄壩到越塘之間的淤塞的舊河,就成了活水。正屋當中是“堂屋”,掛著一軸“家神菩薩”的畫。這是逢年過節磕頭燒香的地方,也是一家人吃飯的地方。正屋一側是薛大娘的兒子大龍的臥室,另一側是貯藏室,放著水桶、糞桶、扁擔、勺子、菜種、草灰。正屋之南是一片菜園,種了不少菜。因為土好,用水方便——下河坎就能裝滿一擔水,菜長得很好。每天上午,從路邊經過,總可以看到大龍洗菜、澆水、澆糞。他把兩桶稀糞水用一個長柄的木勺子扇麵似的均勻地灑開。太陽照著糞水,閃著金光,讓人感到:這又是新的一天了。菜園的一邊種了一畦韭菜,壟了一畦蔥,還有幾架寬扁豆。韭菜、蔥是自家吃的,扁豆則是種了好玩的。紫色的扁豆花一串一串,很好看。種菜給了大龍一種快樂。他二十歲了,腰腿矯健,還沒有結婚。
薛大娘的丈夫是個裁縫,人很老實,整天沒有幾句話。他住東邊的三間,帶著兩個徒弟裁、剪、縫、連、鎖邊、打紐子。晚上就睡在這裏。他在房事上不大行。西醫說他“性功能不全”,有個江湖郎中說他“隻能生子,不能取樂”。他在這上頭也就看得很淡,不大有什麽欲望。他很少向薛大娘提出要求,薛大娘也不勉強他。自從生了大龍,兩口子就不大同房,實際上是分開過了。但也是和和睦睦的,沒有聽到過他們吵架。
薛大娘自住在西邊三間裏。
她賣菜。
每天一早,大龍把青菜起出來,削去泥根,在兩邊扁圓的菜筐裏碼好,在臭河邊的水裏濯洗幹淨,薛大娘就擔了兩筐菜,大步流星地上市了。她的菜筐多半歇在保全堂藥店的廊簷下。
說不準薛大娘的年齡。按說總該過四十了,她的兒子都二十歲了嘛。但是看不出。她個子高高的,腰腿靈活,眼睛亮灼灼的。引人注意的是她一對奶子,尖尖聳聳的,在藍布衫後麵頂著。還不像一個有二十歲的兒子的人。沒有人議論過薛大娘好看還是不好看,但是她眉宇間有點英氣,算得是個一丈青。
她的菜肥嫩水足。很快就賣完了。賣完了菜,在保全堂店堂裏坐坐,從茶壺焐子裏倒一杯熱茶,跟藥店的“同事”說說話。然後上街買點零碎東西,回家做飯。她和丈夫雖然分開過,但並未分灶,飯還在一處吃。
薛大娘有個“副業”,給青年男女拉關係——拉皮條。附近幾條街上有一些“小蓮子”——本地把年輕的女用人叫作“小蓮子”。她們都是十六七,十七八,都是從農村來的。這些農村姑娘到了這個不大的縣城裏,就覺得這是花花世界。她們的衣裝打扮變了。比如,上衣掐了腰,合身抱體,這在農村裏是沒有的。她們也學會了搽胭脂抹粉。連走路的樣子都變了,走起來扭扭搭搭的。不少小蓮子認了薛大娘當幹媽。
街上有一些風流瀟灑的年輕人,本地叫作“油兒”。這些“油兒”的眼睛總在小蓮子身上轉。有時跟在後麵,自言自語,說一些調情的瘋話:“花開花謝年年有,人過青春不再來”;“易求無價寶,難得有情郎。”小蓮子大都臉色矜持,不理他。跟的次數多了,不免從眼角瞟幾眼,覺得這人還不討厭,慢慢地就能說說話了。“油兒”問小蓮子是哪個鄉的人,多大了,家裏還有誰。小蓮子都小聲回答了他。
“油兒”倒覺得小蓮子對他有點意思了,就找到薛大娘,求她把小蓮子弄到她家裏來會會。薛大娘的三間屋就成了“台基”——本地把提供男女歡會的地方叫作“台基”。小蓮子來了,薛大娘說“你們好好談談吧”,就把門帶上,從外麵反鎖了。她到熟人家坐半天,有一搭無一搭地聊聊,估計時間差不多了才回來開鎖推門。她問小蓮子“好嗎?”小蓮子滿臉通紅,低了頭,小聲說“好”——“好,以後常來。不要叫主家發現,扯個謊,就說在街碰到了舅舅,陪他買了會東西。”
歡會一次,“油兒”總要丟下一點錢,給小蓮子,也包括給大娘的酬謝。錢一般不遞給小蓮子手上,由大娘分配。錢多錢少,並無定例。但大體上有個“時價”。臭河邊還有一處“台基”,大娘姓苗。苗大娘是要開價的。有一次一個“油兒”找一個小蓮子,苗大娘索價二元。她對這兩塊錢作了合理的分配,對小蓮子說:“枕頭五毛炕五毛,大娘五毛你五毛。”
薛大娘拉皮條,有人有議論。薛大娘說:“他們一個有情,一個願意,我隻是拉拉纖,這是積德的事,有什麽不好?”
薛大娘每天到保全堂來,和保全堂上上下下都很熟。保全堂的東家有一點很特別,他的店裏不用本地人,從上到下:管事(經理)、“同事”(本地把店員叫“同事”)、“刀上”(切藥的)乃至挑水做飯的,全都是淮安人。這些淮安人一年有一個月假期,輪流回去,做傳宗接代的事,其餘十一個月吃住都在店裏。他們一年要打十一個月的光棍。誰什麽時候回家,什麽時候假滿回店,薛大娘了如指掌。她對他們很同情,有心給他們拉拉纖,找兩個幹女兒和他們認識,但是辦不到。這些“同事”全都是拉家帶口,沒有餘錢可以做一點風流事。
保全堂調進一個新“管事”——老“管事”劉先生因病去世了,是從萬全堂調過來的。保全堂、萬全堂是一個東家。新“管事”姓呂,街上人都稱之為呂先生,上了年紀的則稱之為“呂三”——他行三,原是萬全堂的“頭櫃”,因為人很誌誠可靠,也精明能幹,被東家看中,調過來了。按規矩,當了“管事”,就有“身股”,或稱“人股”,算是股東之一,年底可以分紅,因此“管事”都很用心盡職。
也是緣分,薛大娘看到呂三,打心裏喜歡他。呂三已經是“管事”了,但歲數並不大,才三十多歲。這樣年輕就當了管事的,少有。“管事”大都是“板板六十四”的老頭,“同事”、學生意的“相公”都對“管事”有點害怕。呂先生可不是這樣,和店裏的“同仁”、來閑坐喝茶的街鄰全都有說有笑,而且他說的話都很有趣。薛大娘愛聽他說話,愛跟他說話,見了他就眉開眼笑。薛大娘對呂先生的喜愛毫不遮掩。她心裏好像開了一朵花。
呂三也像藥店的“同事”、“刀上”,每年回家一次,平常住在店裏。他一個人住在後櫃的單間裏。後櫃裏除了現金、賬簿,還有一些貴重的藥:犀牛角、鹿茸、高麗參、藏紅花……
呂先生離開萬全堂到保全堂來了,他還是萬全堂的老人,有時有事要和萬全堂的“管事”老蘇先生商量商量,請教請教。從保全堂到萬全堂,要經過臭河邊,經過薛大娘的家。有時他們就做伴一起走。
有一次,薛大娘到了家門口,對呂三說:“你下午上我這兒來一趟。”
呂先生從萬全堂辦完事回來,到了薛家,薛大娘一把把他拉進了屋裏。進了屋,薛大娘就解開上衣,讓呂三摸她的奶子。隨即把渾身衣服都脫了,對呂三說:“來!”
她問呂三:“快活嗎?”——“快活。”——“那就弄吧,痛痛快快地弄!”薛大娘的兒子已經二十歲,但是她好像第一次真正做了女人。
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裏,薛大娘和呂三的事漸漸被人察覺,議論紛紛。薛大娘的老姊妹勸她不要再“偷”呂三,說:
“你圖個什麽呢?”
“不圖什麽。我喜歡他。他一年打十一個月光棍,我讓他快活快活,——我也快活,這有什麽不對?有什麽不好?誰愛嚼舌頭,讓她們嚼去吧!”
子孫萬代
傅玉濤是“寫字”的。“寫字”就是給劇場寫海報,給戲班抄本子。抄“總講”(全劇),抄“單提”(分發給演員的,隻有該演員所演角色的單獨的唱詞)。他的字寫得不錯,“歐底趙麵”。時不常地,有人求他寫一個單條,寫一個扇麵。後來,海報改成了彩印的,劇本大都油印了或打字了,他就到劇場賣票。日子還算混得過去。
他有個癖好,愛收藏小文物。他有一麵葡萄海馬鏡,一個“長樂未央”瓦當,一塊藕粉地雞血石章,一塊“都陵坑”田黃,一對趙子玉的蛐蛐罐,十幾把扇子。齊白石、陳衡恪、姚茫父、王夢白、金北樓、王雪濤。最名貴的是一把吳昌碩畫的,畫的是枇杷,題句是“鳥疑金彈不敢啄”。他不養花,不養鳥,沒事就是反反複複地欣賞他的藏品。這些小文物大都是花不多的錢從打小鼓的小趙手裏買的。小趙和他是街坊,收到什麽東西願意讓傅玉濤過過眼,小趙佩服傅玉濤,認為他懂行。傅玉濤也確實幫小趙鑒定過一些字畫瓷器,使小趙賣了一個好價錢。
一天,小趙拿了一對核桃,請傅玉濤看看,能不能賣個塊兒八毛的。傅玉濤接過來一看,用手掂了掂兩顆核桃,說:
“哎呀,這可是好東西!兩顆核桃的大小、分量、形狀,完全一樣,是天生的一對。這是‘子孫萬代’呀!”
“什麽叫‘子孫萬代’?”
“這你都不懂,虧你還是個打小鼓的呢!你看,這核桃的疙瘩都是一個一個小葫蘆。這就叫‘子孫萬代’。這是真‘子孫萬代’。”
“‘子孫萬代’還有真假之分?”
“真的葫蘆是生成的,假‘子孫萬代’動過刀,有的葫蘆是刻出來的。這對核桃可夠年份了。大概已經經過兩代人的手。沒有個幾十年,揉不出這樣。你看看這顏色:紅裏透紫,紫裏透紅,晶瑩發亮,乍一看,像是外麵有一層水。這種色,是人的血氣透進核桃所形成。好東西!好東西!——讓給我吧!”
“傅先生喜歡,拿去玩吧。”
“得說個價。”
“咳,說什麽價,我一毛錢收來的。”
“那,這麽著吧,我給兩塊錢,算是占了你的大便宜了。”
“傅先生,您這是幹什麽!咱們是老街坊,我受過你的好處,一對核桃還過不著嗎?”
傅玉濤掏出兩塊錢,塞進小趙的口袋。
“傅先生!傅先生!唉,這是怎麽話說的!”
傅玉濤對這一對核桃真是愛如性命,他做了兩個平絨小口袋,把兩顆核桃分別裝在裏麵,隨身帶著。一有空,就取出來看看,輕輕地揉兩下,不多揉。這對核桃正是好時候,再多揉,就揉過了,那些小葫蘆就會圓了,模糊了。
“文化大革命”。
紅衛兵到傅玉濤家來破四舊,把他的小文物裝進一個麻袋,呼嘯而去。
四人幫垮台。
傅玉濤不再收藏文物,但是他還是愛逛地攤,逛古玩店。有時他想也許能遇到這對核桃。隨即覺得這想法很可笑。十年浩劫,多少重要文物都毀了,這對核桃還能存在人間麽?
一天,他經過缸瓦市一個小古玩店,進去看了看。一看,他的眼睛亮了:他的那對核桃!核桃放在一個瑪瑙碟子裏。他掏出放大鏡,隔著櫥櫃的玻璃細細地看看:沒錯!這對核桃他看的次數太多了,核桃上有多少個小葫蘆他都數得出來。他問售貨員:“這對核桃是什麽人賣的?”——“保密。”——“原先核桃有兩個平絨小口袋裝著的。”——“有。扔了。——你怎麽知道?”——“小口袋是我縫的。”——“?”傅玉濤看了看標價:外匯券250。這時進來了一個老外。老外東看看,西看看,看見這對核桃。
“這是什麽?”
售貨員答:“核桃。”
“玉的?”
“不是玉的。就是核桃。”
“那為什麽賣那麽貴?”
售貨員請傅玉濤給老外解釋解釋。
傅玉濤說:
“這不是普通的核桃,是山核桃。”
“山核桃?”
“這種核桃不是吃的,是揉的。”
“揉的?”傅玉濤叫售貨員把玻璃櫃打開。傅玉濤把兩顆核桃拿在手裏,熟練地揉了幾圈。
“這樣。”
“揉?有什麽好處?”
“舒筋活血。”
“舒,筋,活,血?”
“您看這核桃的色,紅裏透紫,紫裏透紅,這是人的血氣透進了核桃。”
“血——氣?”
“把核桃揉成這樣,得好幾十年。”
“好幾十年?”
“兩代人。”
“兩代人,揉一對核桃?”
“yes!”
“這對核桃,有一個名堂,叫‘子孫萬代’。”
“子孫萬代?”
“您看這一個一個小疙瘩,都是小葫蘆。”傅玉濤把放大鏡給老外,老外使勁地看。
“是雕刻的?”
“no,是天生的。”
“天生的?噢,上帝!”
“這樣的核桃,全中國,您找不出第二對。”
“我買了!”
老外付了錢,對傅玉濤說:
“thankyou,——謝謝你!”
老外拿了這對子孫萬代核桃,一路上嘟噥:
“子,孫,萬,代!子孫萬代!”
傅玉濤回家,炒了一個麻豆腐,喝了二兩酒,用筷子敲著碗也唱了一句西皮慢三眼:
“我好比籠中鳥有翅難展……”
毋忘我
徐立和呂曼真是一對玉人。徐立長得有點像維吾爾人,黑而長的眉毛,頭發有一點鬈。呂曼真像一顆香白杏。他們穿戴得很講究,隨時好像要到照相館去照相。兩人感情極好。每天早晨並肩騎自行車去上班,兩輛車好像是一輛,隻是有四個軲轆,兩個座。居民樓的家屬老太太背後叫他們是“天仙配”。這種讚美徐立和呂曼也知道,覺得有點俗,不過也還很喜歡。
呂曼死了,死於肺癌,徐立花了很高的價錢買了一個極其精致的骨灰盒,把呂曼骨灰捧回來。他把骨灰盒放在寫字台上。寫字台上很幹淨,東西很少,左側是一盞台燈,右側便是呂曼的骨灰盒。骨灰盒旁邊是一個白瓷的小花瓶,花瓶裏經常插一枝鮮花。馬蹄蓮、康乃馨、月季……有時他到野地裏采來一叢藍色的小花。有人問:“這是什麽花?”
“forget-me-not.”(1)
過了半年,徐立又認識了一個女朋友,名叫林茜。林茜長得也很好看,像一顆水蜜桃。林茜常上徐立家裏來。來的次數越來越多,走得越來越晚。
他們要結婚了。
少不得要置辦一些東西。絲綿被、毛毯、新枕套、床單。窗簾也要換換。林茜不喜歡原來窗簾的顏色。
林茜買了一個中號唐三彩駱駝。
“好看不好看?”
“好看!你的審美趣味很高。”
唐三彩放在哪兒呢?哪兒也不合適。林茜幾次斜著眼睛看那骨灰盒。
第二天,骨灰盒挪開了。原來的地方放了唐三彩駱駝。骨灰盒放到哪裏呢?徐立想了想,放到了陽台的一角。
過了半年,徐立搬家了。
什麽都搬走了,隻落下了呂曼的骨灰盒。
他忘了。
藝術家
抽煙的多,少,悠緩,猛烈,可以作為我的靈魂狀態的記錄。在一個藝術品之前,我常是大口大口地抽,深深地吸進去,濃煙彌漫全肺,然後吹滅燭火似的撮著嘴唇吹出來。夾著煙的手指這時也滿帶表情。抽煙的樣子最足以顯示體內潛微的變化,最是自己容易發覺的。
隻有一次,我有一次近於“完全”的經驗。在一個展覽會中,我一下子沒到很高的情緒裏。我眼睛睜大,眯起;胸部開張,腹下收小,我的確感到我的踝骨細起來;我走近,退後一點,猿行虎步,意氣揚揚;我想把衣服全脫了,平貼著臥在地下。沉酣了,直是“爾時覺一座無人”。我對藝術的要求是能給我一種高度的歡樂,一種仙意,一種狂:我想一下子砸碎在它麵前,化為一陣青煙,想死,想“沒有”了。這種感情隻有戀愛可與之比擬,平常或多或少我也享受到一點,為有這點享受,我才願意活下去,在那種時候我可以得到生命的實證;但“絕對的”經驗隻有那麽一次。我常常為“不夠”所苦,像愛喝酒的人喝得不痛快,不過癮,或是酒裏有水,或是才饞起來酒就完了。或是我不夠,或是作品本身不夠,真正筆筆都到了,作者處處愜意,真配(作者自願)稱為“傑作”的究竟不多;(一個藝術家不能張張都是傑作,真苦!)欣賞的人又不易適逢其會地升華到精純的地步,所以狂歡難得完全。我最易在藝術品之前敏銳地感到靈魂中的雜質,沙泥,垃圾,感到不滿足;我確確實實感覺到體內的石灰質。這個時候我想尖起嗓子來長叫一聲,想發泄,想破壞;最後是一陣渙散,一陣空虛掩襲上來,歸於平常,歸於俗。
我想學音樂的人最有福,但我於此一無所知;我有時不甘隔靴搔癢,不甘用累贅笨重的文字來表達,我喜歡畫。用顏色線條究竟比較直接得多,自由得多。我對於畫沒有天分;沒有天分,我還是喜歡拿起筆來亂塗,雖不能至,心向往之。而結果都是憤然擲筆,想痛哭。要不就是“寄沉痛於悠閑”,我會很滑稽地唱兩句流行歌曲,說一句下流粗話,模仿舞台上的聲調向自己說“可憐的,親愛的xx,你可以睡了。”我畫畫大都在深夜,(如果我有個白天可以練習的環境,也許我可以做一個“美術放大”的畫師吧!)種種怪腔,無人窺見,盡管放心。
從我的作畫看畫(其實是一回事)的經驗,我明白“忍耐”是個什麽東西;抽著煙,我想起米蓋朗基羅,——這個巨人,這個王八蛋!我也想起白馬廟,想起白馬廟那個啞巴畫家。
白馬廟是昆明城郊一小村鎮,我在那裏住了一些時候。
搬到白馬廟半個多月我才走過那座橋。
在從前,對於我,白馬廟即是這個橋,橋是鎮的代表。——我們上西山回來,必經白馬廟。爬了山,走了不少路;更因為這一回去,不爬山,不走路了,人感到累。回來了,又回到一成不變的生活,又將坐在那個辦公桌前,又將吃那位“毫無想象”的大師傅燒出來的飯菜,又將與許多熟臉見麵,招呼,(有幾張臉現在即在你身邊,在同一條船上!)一想到這個,真累。沒有法子,還是乖乖的,不作徒然的反抗。但是,有點惘然了。這點惘然實在就是一點反抗,一點殘餘的野。於是抱頭靠在船桅上,不說話,眼睛空落落看著前麵。看樣子,倒真好像十分懷念那張極有個性而頗體貼的跛腳椅子,想於一杯茶,一支煙,一點“在家”之感中求得安慰似的。於是你急於想“到”,而專心一意於白馬廟。到白馬廟,就快了,到白馬廟看得見城中的萬家燈火。——但是看到白馬廟者,你看到的是那座橋。除橋而外,一無所見,房屋,田疇,側著的那棵樹,全附屬於橋,是橋的一部分。(自然,沒有橋,這許多景物仍可集中於另一點上,而指出這是白馬廟。然而有橋呀,用不著假設)我搬來之時即冉冉升起一個欲望:從橋上走一走。既然這個橋曾經塗抹過我那麽多感情,我一直從橋下過,(在橋洞裏有一種特別感覺,一種安全感,有如在母親懷裏。)我極想以新證舊,從橋上走一走。這麽一點小事,也竟然擱了半個多月!我們的日子的浪費呀。——這一段都不太相幹,是我在心裏刷落了好多次,而姑息的準許自己又撿了起來,趁筆而書的塞在這裏的廢話。
這一天我終於沒有什麽“事情”了,我過了橋,我到一個小茶館裏去坐坐。我早知道那邊有個小茶館。我沒有一直到茶館裏去,我在堤邊走了半天,看了半天。我看麥葉飄動,看油菜花一片,看黃昏,看一隻黑黑的水牯牛自己緩步回家,看它偏了頭,好把它的美麗的長角順進那口窄窄的門,我這才去“訪”這家茶館。
第一次去,我要各處看看。
進一個有門框而無門的門是一個一頭不通的短巷。巷子一頭是一個半人高的小花壇。花壇上一盆茶花(和其他幾色花木,杜鵑,黃楊,迎春,羅漢鬆)。我的心立刻落在茶花上了。我腳下走,我這不是為喝茶而走,是走去看茶花。我一路看到茶花麵前。我愛了花。這是我見過的最好的茶花(雲南多茶花),仿佛從我心裏搬出來放在那兒的。花並不出奇,地位好。暮色沉沉,朦朧之中,紅豔豔的,分量剛對。我想用舌尖舔舔花,而我的眼睛像蝴蝶從花上起來時又向前伸了出去,定在那裏了,花壇後麵粉壁上有畫,畫教我不得不看。
畫以墨線勾勒而成,再敷了色的。裝飾性很重,可以說是圖案,(一切畫原都是圖案)而取材自寫實中出。畫若須題目,題目是“茶花”。填的顏色是黑,翠綠,赭石和大紅。作風倩巧而不賣弄;含混,含混中覺出一種安分,然而不凝滯。線條嚴緊勻直,無一處虛弱苟且,筆筆誠實,不筆在意先,無中生有,不虛妄。各部分平均,對稱,顯見一種深厚的農民趣味。
誰在這裏畫了這麽一壁畫?我心裏沉吟,沉吟中已轉入花壇對麵一小側門,進了屋子。我靠窗坐下,窗外是河。我招呼給我泡茶。
——這是……這是一個細木作匠手筆;這個人曾在蘇州或北平從名師學藝,熟習許多雕刻花式,熟能生巧,遂能自己出樣;因為戰爭,輾轉到了此地,或是回鄉,回到自己老家,住的日子久了,無適當事情可做,才能躍動,偶爾興作,來借這堵粉壁小試牛刀來了?……
這個假設看來亦近情理,然而我笑了,我笑那個為我修板壁的木匠。
我一搬來,一看,房子還好,隻是須做一個板壁隔一隔。我請人給我找個木匠來。找了三天,才來,說還是硬挪騰出時候來的。他鞋口裏還嵌著鋸屑,果然是很忙的樣子。這位木匠師傅樣子極像他自己腳上那雙方方的厚底硬幫子青布鞋子。他釘釘刨刨,刨刨釘釘,整整弄了三天,一丈來長的壁子還是一塊一塊的稀著縫,他自己也覺得板壁好像不應當是這樣的,看看板壁看看我,笑了:
“像入伍新兵,不會看齊!”
我隻有隨著他說:“更像是壯丁隊,才從鄉下抓來,沒有穿製服,顏色黑一塊白一塊。”而且,最後一塊還是我自己釘上去的。他閨女來報信,說家裏豬病了,看樣子不大好,他撒下榔頭就跑。我沒有辦法,隻有追出去,請他把含在嘴裏的洋釘吐出來給我,自己動手。這一去,不回來了,過了兩天才來取回他的家私。不知是豬好了,還是連豬帶病吃在他的肚子裏了。這個人長於聊天,說話極有風趣,做活實在不大在行。——哦,我還欠他一頓酒呢,他老是東扯西拉的沒個完,談到得意處,把斧頭鑿子全撂在一邊,盡顧伸手問我“美國煙可還有?”我說:“煙有,可是你一邊做事一邊抽煙?先把板壁釘好,否則我要頭痛傷風。有趣的話太多,改天我們打二斤升摻市,切一盤豬耳朵,咱們痛痛快快談談。”這個約不必真,卻也不假,他想當記在心裏。可別看這位大師傅呀!他說鄉下生活本來隻是修水車,釘船槳,板壁不大有人家有,所以弄得不頂理想;但是除了他,更沒有人幹得了;白馬廟一帶從來就是他家三代單傳,泥木兩作,所以他那麽忙。
這個畫當然不可能是他畫的。
鄉下房子暗,天又晚了,黑沉沉的,眼睛揀亮處看,外頭還有光,所以我坐近窗口,來喝茶的目的還就是想來憑窗而看,河裏船行,岸上人走,一切在逐漸深濃起來的煙霧中活動,脈脈含情,極其新鮮;又似曾相識,十分親切。水草氣味,淤泥氣味,燒飯的豆秸煙微帶憂鬱的焦香,窗下幾束新竹,給人一種雨意,人“遠”了起來。我這樣望了很久,直到在場上捉迷藏的孩子都回了家,田裏的苜蓿消失了紫色,野火在遠遠的山頭晶明地遊動起來,我才回過身來。
我想起口袋裏的一本小書,一個朋友今天剛送我的。我想這本書想到多時,終於他給我找得一本了。我抽出書來,用手摸摸封麵。這時我本沒有看書的意,隻是想摸摸它罷了,而坐在爐旁的老板看見了,他叫他的小老二拿燈。為了我拿燈,多不好意思;我想說,不要,不必,我倒願意這麽黑黑地坐著,這一說,更麻煩,老板必以為我是客氣;好了,拿就拿吧。
燈來了,好亮,是電石燈。有人喝住小老二:
“掛在那邊得了,有臭氣,先生聞不慣。”
我這才看見,這可不是我們三代單傳、泥木兩作的大師傅嗎!久違了。剛才我似乎覺得角落上有人伏在桌上打瞌睡,黑影中看不清,他是什麽時候夢回鶯轉的醒來了?好極了,這個時候有人聊聊再好沒有。他過來,我過去;我掏煙,他摸火柴,但是他火柴劃著了時我不俯首去點煙;小老二燈掛在柱子上,燈光照出,牆上也有畫!我擱下他,盡顧看畫了。走到牆前,我自己點了煙。
一望而知與花壇後麵的是同一手筆。畫的仍是茶花,仍是墨線勾成,敷以朱黑赭綠,牆有三丈多長,高二丈許,滿牆都是畫,設計氣魄大,筆畫也更整飭。筆筆經過一番苦心,一番掙紮,多少割舍,一個決定;高度的自覺之下透出豐滿的精力,純澈的情欲;克己節製中成就了高貴的浪漫情趣,各部分安排得對極了,妥帖極了。幹淨,相當簡單,但不缺少深度,真不容易,不說別的,四尺長的一條線從頭到底在一個力量上,不踟躕,不衰竭!如果剛才花壇後麵的還有稿樣的意思,深淺出入多少有可以商量地方,這一幅則作者已做到至矣盡矣地步。他一邊洗手,一邊依依地看一看,又看一看自己作品,大概還幾度把濕的手在衣服上隨便哪裏擦一擦,拉起筆又過去描那麽兩下的,但那都隻是細節,極不重要,是作者舍不得離開自己作品的表示而已,他此時“提刀卻立,躊躇滿誌”,得意達於極點,真正是“雖南麵王不與易也”。這點得意與這點不舍,是他下次作畫的本錢。不信試再粉白一堵牆壁,他準立刻又會欣然命筆。他餘勇可賈,靈感有餘。但是一洗完手,他這才感到可真有點累了。他身體各部分鬆下來,由一個藝術家變為一個常人,好適宜普通生活,好休息。好老板,給他泡的茶在哪裏?他最好吃一點甜甜的,厚厚的,一咬滿口的,軟軟的點心,像吉慶祥的重油蛋糕即很好。
我站著看,看了半天,我已經抽了三支煙,而到第四根煙掏出來,叼上,點著時,我知道我身後站著的茶館老板,木匠師傅,甚至小老二,會告訴我許多事,我把茶杯端到當中一張桌子上,請他們說。
(啊,怎麽半天不見一個人來喝茶?)
茶館老板一望而知是個閱曆極深之人。他眼睛很黑,額上皺紋深,平,一絲不亂,唇上一抹整整齊齊的濃八字胡子,他聲音深沉而清亮,說得很慢,很有條理,有時為從記憶中汲取真切的印象,左眼皮常常耷一點下來,手頻頻撫摸下巴,——手上一個羊脂玉扳指。我兩手擱在茶碗蓋上,頭落在手上,聽他娓娓而說。
這是村子裏一個啞巴畫的。這個人出身農家,那不知為什麽的,自小就愛畫,別的孩子捉田雞,燒蚱蜢吃,他畫畫;別的孩子上樹掏鳥蛋,下河摸螺螄,他畫畫;人抽陀螺,放風箏,他畫畫;黃昏時候大家捉迷藏,他畫畫;別人幹別的,他畫畫,有人教過他麽?——沒有。他簡直沒有見過一個人畫之前自己就已經開始能把看到的東西留個樣子下來了,他見什麽,畫什麽;有什麽,在什麽上畫,平常倒也一樣,小時能吃飯,大了學種田,一畫畫,他就癡了:鄉下人見得少,卻並不大驚小怪,他愛畫,隨他畫去吧。他是個啞子,不能唱花燈,打連廂,畫正好讓他鬆鬆,樂樂。大家見他畫得不比城裏擺攤子畫花樣的老太太畫得差,就有人拿鞋麵,拿枕頭帳簷之類東西讓他畫。一到有人家娶媳婦嫁女兒,他都要忙好幾天。那個時候村子裏姑娘人人心中擱著這個啞巴。
“我出過門,南北東西也走過數省,見過些古城舊峰,大廟深山,帝王宮殿,我真真假假見過一點畫,我一懂不懂,我喜歡看。我看啞巴畫的跟畫花樣的老婆子的不一樣,倒跟那些古畫有些地方相同。我說不出來,……”
老板逐字逐句地說,越慢,越沉。我連連點頭,我試體會老板要說而遲疑著的意思:
“比如說,他畫得‘活’,畫裏有一種東西,一種說不出來的東西,看久了,人會想,想哭?”
老板點頭,點得很鄭重其事。我看到老板眼中有一點濕意。
“從前他沒事常來我這裏坐坐,我早就有意思請他給我畫點東西。他讓我買了幾樣顏色,說畫就畫。外頭那個畫得快。裏頭這張畫了好些時候。他老是對著牆端詳,端詳,比來比去的,這麽比那麽比。……”
老板的話似乎想到此為止了。他坐了坐,大拇指摸他的扳指,摸來,摸去,眼睛看在扳指上,眉頭鎖了一點起來。水開了,漫出壺外,嗤嗤地響。老板起來,為我提水來衝,並通了通爐子。我對著牆,細起眼睛看,似乎牆已沒有了,消失了:剩下畫,畫凸出來,淩空而在。水衝好了,我喝了一口茶,好釅,我問:
“現在?——”
老板知道我問什麽,水壺往桌上一頓:
“唉,死了還不到半年。”
我不知如何接下去說了,而木匠忽然嗬嗬大笑起來,笑得上氣不接下氣,我愕然。他說出來,他笑的是啞巴喜歡看戲,看起怪有味。他以為聽又聽不見,紅臉殺黑臉,看個什麽!
燈光太亮,我還是挪近窗口坐坐。窗外已經全黑了,星星在天上。水草氣更濃鬱,竹聲蕭蕭。水流,靜靜地流,流過橋樁,旋出一個一個小渦,轉一轉,順流而下。我該回去了,我看見我所住的小樓上已有燈光,有人在等我。
散步回來之後,我一直坐在這裏,坐在這張臨窗的藤椅裏。早晨在一瓣一瓣地開放。露水在遠處的草上蒙蒙的白,近處的晶瑩透徹,空氣鮮嫩,發香,好時間,無一點宿氣,未遭敗壞的時間,不顯陳舊的時間。我一直坐在這裏,坐在小樓的窗前。樹林,小河,薔薇色的雲朵,路上行人輕捷的腳步,……一切很美,很美,我眼角有一滴淚。
一清早,天才亮,我在廟前河邊散步,一個漢子挑了兩桶泔水跟我擦身而過,七成新的泔水桶周圍畫了一帶極其細密纏綿的串枝蓮,筆筆如同烏金嵌出的。
我坐了很久,很久。我隨便拿起一本書,翻,翻,攤在我麵前的是龔定庵的《記王隱君》:
於外王父段先生廢簏中見一詩,不能忘。於西湖僧經箱中見書《心經》,蠹且半,如遇簏中詩,益不能忘。
————————————
(1)英語,毋忘我。
剛才那兩個老人是誰?
父親在洗刮鴨掌,每個蹠蹼都撐開細細看過,是不是還有一絲泥垢,一片沒有刮盡的皮,樣子就像是做著一件精巧的手工似的。兩副鴨掌,白白淨淨,一隻一隻,妥妥停停的一排。四個鴨翅,也白白淨淨,一隻一隻,妥妥停停一排。看起來簡直絕對想不到那是從一隻鴨子身上取下來的,仿佛天生成這麽一種好吃東西,就這樣生的就可以吃了,入口且一定爽糯鮮甜無比,漂亮極了,可愛極了。我忍不住伸手用指頭去捏捏弄弄,覺得非常舒服。鴨翅尤其是血色和勻豐滿而肉感。就是那個教我拿著簡直無法下手的鴨肫,父親也把它處理得極美,他握在手裏,掂了一掂,“真不小,足有六兩重!”用他那把角柄小刀從栗紫色當中閃著鋼藍色的那兒一個微微凹處輕輕一劃,一翻,蕊黃色魚子狀的東西綻出來了。“你說髒,髒什麽!一點都不!”是不髒,他弄得教我覺得不髒,我甚至沒有覺得臭味。洗涮了幾次,往鴨掌鴨翅之間一放,樣子名貴極了,一個什麽珍奇的果品似的。我看他做這一切,用他的潔白的,熨帖的,然而男性的,有精力,果斷,可靠的手做這一切,看得很感動。王羲之論鍾張書,“張精熟過人,”又曰“須得書意轉深,點畫之間皆有意,自有言所不盡。得其妙者,事事皆然”。“精熟”,“有意”,說得真好。我追隨他的每一動作,以心,以目,正如小時,看他作畫。父親一路來直稱讚雞鴨店那個夥計,說他拗折鴨掌鴨翅,準確極了,輕輕一來,毫不費事,毫不牽皮帶肉,再三讚歎他得著了“訣竅”,所好者技,進乎道矣,相信父親自己落到雞鴨店做夥計,也一定能做到如此地步的!
這個地方雞鴨多,雞鴨店多,教門館子多,一定有不少回族人。回族多,當有來曆,是一頗有興趣問題,我們家鄉信回教的極少,數得出來的,雞鴨店則全城似隻一家。小小一間鋪麵,幹淨而寂寞,經過時總為一種深刻印象所襲,一種說不出來的東西與別人家截然不同。鋪子在我舅舅家附近,出一個深巷高坡,上了大街,拐角上第一家就是。主人相貌奇古,一個非常的大鼻子,真大!鼻子上一個洞,一個洞,通紅通紅,十分鮮豔,一個酒糟鼻子。我從那一個鼻子上認得了什麽叫酒糟鼻子。沒有人告訴過我,我無師自通,一看見那個鼻子就知道了:“酒糟鼻子!”日後我在別處看見了類似而遠比不上的鼻子,我就想到那個店主人。剛才在雞鴨店我又想到那個鼻子!從來沒有去買過雞鴨,不知那個鼻子有沒有那樣的手段?現在那個人,那爿店,那條斜陽古柳的巷子不知如何了。……
一串螃蟹在門後嘰裏咕嚕吐著泡沫。
打氣爐子呼呼地響。這個機械文明在這個小院落裏也發出一種古代的聲音,仿佛是《天工開物》甚至《考工記》上的玩意了。
一聲雞啼。一個金彩絢麗的大公雞,一隻很好的雞,在小天井裏徘徊顧盼,高傲冷清,架上兩盆菊花,一盆曉色,一盆懶梳妝。——大概多數人一定欣賞懶梳妝名目,但那不免過於雕琢著意,太貼附事實,遠不比曉色之得其神理,不落形象,妙手偶得,可遇不可求。看過又畫過這種花的就可以曉得,再沒有比這更難捉摸的顏色了,差一點就完全不是那回事!天曉得顏色是什麽樣子呢,可是一看到這種花靉靉靆靆,清新醒活的勁兒,你就覺得一點不錯,這正是“曉色”!心中所有,筆下所無的兩個字。
我們剛回來一會兒,買了鴨翅、鴨掌、鴨舌、鴨肫、八隻蟹、青菜兩棵、蔥一小把、薑一塊回來,我來看父親,父親整天請我吃,來了幾天,吃了幾天。昨天晚上隔了一層板壁,他睡在外麵房間,我睡在裏頭,躺在床上商議明天不出去吃了,在家裏自己做。不要多,菜隻要兩個,一個蟹,蒸一蒸,不費事,——喝酒;一個舌掌湯,放兩個菜頭燴一燴——吃飯。我父親實在很會過日子,一個人在外頭,一高興就自己做飯,很會自得其樂!——那幾隻蟹買得好,在路上已經有兩個人問過,好大蟹,什麽地方買的,多少錢一斤,很讚許的樣子,一個老先生,一個女人,全都自然極了,親切極了,可是我們一點也不認識,真有意思!大都市裏恐怕很少這種情形了。
那兩個老人是誰呢,父親跟他們招呼的,在沙灘上?——
街上回來,行過沙灘。沙灘上有人分鴨子。三個,——後來又來了一個,四個,四個漢子站在一個大鴨圈裏,在熙熙攘攘的鴨子裏,一個一個,提起鴨脖子,看一看,分別丟在四邊幾個較小鴨圈裏。看的什麽?——四個人都是短棉襖。有紐子扣得好好的,有的隻掖上,下麵皆係青布魚裙,這一帶江邊湖邊,蕩口橋頭,依水而住,靠水吃水的人,賣魚的,販菱藕的,收雞頭芡實,經營蘆柴茭草生意的,類多有這麽一條青布裙子。昨天在渡口市攤看見有這種裙子在那兒賣,我說我想買一條,父親笑笑。我要當真去買,人家不賣,以為我是開玩笑的。真想看一個人走來討價還價,說好說歹,這一定是很值得一看的。然而過去又過來,那兩條裙子竟是原樣放著,似乎沒有人抖開前前後後看過!這種裙子穿在身上,有什麽好處,什麽方便,有什麽感情洋溢出來呢?這與其說是一種特別裝束,不如說是一種特別裝束的遺製,其由來蓋當相當古遠,似乎為了一點紀念的深心!他們才那麽愛好這條裙子,和頭上那種瓦塊氈帽。這麽一打扮,就“像”了,所有的身份就都出來了。“我與我周旋久,寧作我,”生養於水的,必將在水邊死亡,他們從不夢想離開水,到另一處去過另外一種日子,他們簡直自成一個族類,有他們不改的風教遺規。看的是鴨頭,分別公鴨母鴨?母鴨下蛋,可能價錢賣得貴些?不對!鴨子上了市,多是賣給人吃,養老了下蛋的十隻裏沒有一隻。要單別公母,弄兩個大圈就行了,把公的趕到一邊,剩下不就全是母的了,無須這麽麻煩。是公是母,一眼還不就看出來,得要那麽捉起來放到眼前認一認麽?那幾個小圈裏分明灰頭綠頭都有。——沙灘上安靜極了,然而萬籟有聲,江流浩浩,飄忽著一種半消沉半積極的神秘意向,一種廣大而深微的呼籲,極其悄愴感人。東北風。交過小雪了,真的入了冬了,可是江南地暖,雖已至“相逢不出手”時候,身體各處卻還覺得舒舒服服,饒有清興,不很肅殺。天有默陰,空氣裏潮潤潤的。新麥,舊柳,抽了卷須的豌豆苗,散過了絮的蒲公英,全都欣然接受這點水氣,很久沒有下雨。鴨子似乎也很滿意這樣的天氣,顯得比平常安靜得多。脖子被提起來,並不表示抗議,——也由於那幾個鴨販子提得是地方,一提起,就勢就摔了過去,不致令它們痛苦,甚至那一摔還會教它們得到筋肉伸張的快感,所以往來走動,煦煦然很自在的樣子,一點也看不出悲慘。人多以為鴨子是很會嘮叨的動物,其實鴨子也有默處的時候,不過這麽一大群鴨子而能如此雍雍雅雅,我還從未見過!它們今天早上大都得到一頓飽餐了罷。——什麽地方來了一陣煮大麥芽的氣味,香得很,一定有人用長柄大鏟子慢慢地攪和著,就要出糖了。——是稱稱斤兩,分開新鴨老鴨?也不對。這些鴨子全差不多大,沒有問題,全是今年養的,生日不是四月就是五月初頭,上下差也差不了幾天。騾馬看牙口,鴨子不是騾馬。要看,也得叫鴨子張嘴,而鴨子嘴全閉得扁扁的!黃嘴也扁扁的,綠嘴也扁扁的。掰開來看全都是一圈細鋸齒,它的板牙在肚子裏,嗉囊裏那堆石粒子!嘴上看什麽呢?——我已經斷定他們看的是鴨嘴。看什麽呢?哦,鴨嘴上有點東西!有一個一個印子,刻出來的。有的是一道,有的兩道,有的一個十字叉叉,那個臉紅通通的小夥子,(他棉襖是新的,鞋襪幹幹淨淨,他不喝酒,不賭錢,他是個好“兒子”,他有個很疼愛他的母親。我並不嫉妒你!)盡挑那種嘴上兩道的。這是記認。這一群鴨子不是一家養的,主人相熟,一夥運過江來,攪亂了,現在再分開各自出賣。對了,不會錯的,這個記認做得實在有道理。
江邊風大,立久了究竟有點冷,走吧。
剛才運那一車子雞的夫妻倆不知到了哪裏。一板車的雞,一籠一籠堆得高高的。這些雞算不算他們自己的?算他們的,該不壞了,很值幾文呢。看樣子似不大像,他們穿得可大不齊整。這是做活,不是上廟燒香,不是回娘家過節,用不著打扮,也許。這副板車未免太笨重了一點,車本身比那些雞一定重得多。——雖然空車子拉起來一定又覺得很輕鬆的。我起初真有點不平,這男人豈有此理,讓女人在前頭拉,自己提了兩個看起來沒有多大分量的蒲包在後頭自自在在地踱方步,你就在後頭推一把也不妨呀!父親不說什麽,很關心地看他們過去。一直到了快拐彎的地方,我們一相視,心裏有同樣感動了。這一帶地怎麽那麽不平,那麽多的坑!車子拉動了之後,並不怎麽費力的,陷在坑裏要推上來才不容易。一下子歪倒了,趕緊上去救住,不但要氣力,而且要機警靈活,壓著撞著都不輕。這一下子,夠受的!他抵住了,然而一個輪子還是上不來。我們走過來,兩個老人也跑了過來。我上去推了一把,毫無用處,還是老人之一撿了一塊磚煞住一個老往後滑的輪子,那個男人(我現在覺得他很偉大,很敬佩他),發一聲喊,車子來了!不該走這條路的,該稍為繞繞,旁邊不還稍為平點麽。她是沒有看到?是想一衝衝過去的?他要發脾氣了,埋怨了!然而他沒有,不但臉上沒有,心裏也沒有。接過女人為他拾回來的落掉的瓦塊帽子,撣一撣草屑,戴上,“難為了,”又走了,車子吱吱扭扭拉了過去。我這才聽見,怎麽剛才車軸似乎沒有聲音呢?加點油是否好些?他那兩個蒲包裏是什麽東西?雞食?路上“歪掉”的雞?兩包鹽?
我想起《打花鼓》:
恩愛的夫妻
槌不離鑼
這兩句老在我心裏唱,連底下那個“啊呃哎”。這個“啊呃哎”一聲一聲地弄得我心裏很淒楚起來。小時雜在商賈負販人中聽過廟戲多回,不知怎麽記得這麽兩句《一枝花》。後來翻查過戲譜,曾記誦過《打花鼓》全出,可是一有什麽感觸時仍是這兩句,沒頭沒腦的盡是哼哼。
這個記認做得實在很有道理。遍觀鴨子全身,還有什麽其他地方可以做記認呢?不像雞,雞長大了毛色個個不同,養雞人全都記得,在他們眼中世界上沒有兩隻同樣的雞,(《王婆罵雞》曲本中列雞色目甚繁多貼當,可惜背不全了!)偷去殺了吃掉,剝下一堆毛,他認也認得清,小雞子則都給染了顏色,在肩翅之間,或紅或綠。有老母雞領著,也不大容易走失。染了顏色不大好看,我小時頗不讚成,但人家養雞可不是為的給我看的!鴨子麻煩,身上不能染紅綠顏色,它要下水,整天浸在水裏顏色要褪。到一放大毛,普天之下的鴨子就隻有兩種樣子了,公鴨,母鴨。所有的公鴨都一樣,所有的母鴨也全一樣。鴨子養在河裏,你家養,他家養,在河裏會麵打夥時極多,雖然趕鴨人對自己的鴨有法調度,可是有時不免要混雜。可以做記認,一看就看出來的隻有那張嘴。(沈石田畫鴨,總是把鴨嘴畫得比實際的要寬長些,看過他三幅有鴨子或專畫鴨子的畫,莫不如是。)上帝造鴨,沒有想到鴨嘴有這麽個用處罷。小鴨子,嘴嫩嫩的,刻起來大概很容易,用把小洋刀,鉗子,釘頭,或者隨便什麽,甚至荊棘的刺,但沒有問題,養鴨人家一定專有一個什麽東西,輕輕那麽一劃就成了。鴨嘴是角質,就像指甲似的沒有神經,刻起來不痛。刻過的,沒有刻過的,隻要是一張嘴,一樣的吃碎米,浮萍,蛆蟲,蝦蠆,貓殺子羅漢狗子小魚,鴨子們大概毫不在乎,不會有一隻鴨子發現了,大叫出來:“咦,老哥,你嘴上怎麽回事,雕了花?”想出這個主意的必然是個伶俐聰敏人。這四個漢子中哪一個會發明出來,如果從前從未有過這麽一個辦法?那個紅臉小夥子眼睛生得很美,很撩人的,他可以去演電影。——不,還是魚裙瓦塊帽做鴨子生意!
然而那兩個老人是誰呢?
父親揭起煨罐蓋子看看,聞了聞氣味,“差不多了,”把一束蔥放下去,掇到另一小火的爐上悶起來,打汽爐子空出來蒸蟹。碗筷擺出來,兩個杯子裏酌滿了酒,就要吃飯了。酒真好,我十年來沒有喝過這樣好的酒。父親說我來了這幾天,他比平常喝得要多些,我很喜歡。
“那兩個年紀大的是誰?”
“怎麽,——你不記得了?”
我還以為我的話問得突兀,我們今天看見過好幾個老人,雖然同時看見,在一處的,隻有那兩個;雖然父親跟他們招呼過,未必像我一樣對他們有興趣,一直存在心裏罷。他這一反問教我很高興,分明這是很值得記得的兩個人,我的眼睛沒有錯,他們確是有吸引人的地方的!我以為父親跟他們招呼時有種特殊的敬愛,也沒有錯,我一問,他即知道問的是誰。大概父親也會談起的。
“一個是餘老五。”
餘老五!這我立刻就知道了,是高大,廣額方顙,一腮幫子白胡子根的那個。剛才我就覺得似曾相識,哪裏看見過的,想來想去,找不到那個名字,我還以為又是把在另一處看過的一個老人的影子錯借來了。他是餘老五,真不該忘記。近二十年了,我從前想過他,若是老了該是什麽樣子,正是這個樣子!難怪那麽麵熟。他不該上這裏來,若在家鄉街上,我能不認得?——那個瘦瘦小小,目光精利,一小撮山羊胡子,頭老微微揚起,眼角微有嘲諷痕跡,行動不像是六十幾的人,是——
“陸長庚。”
“陸長庚。”
“陸鴨。”
陸鴨!不過我隻能說是知道他,那時候我還小。——不像餘老五那是天天見得到的老街坊。
說是老街坊,餘大房離我們家很有一截子路,地名大溏,已經是附郭最外一圈,是這條街的尾閭了。餘大房是一個炕,餘老五在餘大房炕房當師傅。他雖姓餘,炕房可不是他開的,雖然他是這個炕房裏頂重要的一個人。老板或者是他一宗,恐怕相當遠,不大清楚了。大溏是一片大水,由此可至東北各鄉及下河縣城水道,而水邊有人家處亦稱大溏。這是個很動人的地方,風景人物皆極有佳勝處,產生故事極多。在這裏出入的,多是那種戴瓦塊氈帽係魚裙朋友。用一個小船在河心裏順流而下,可以看到垂楊柳,脆皮榆,茅棚瓦屋之間高爽地段常有一座比較齊整的房子,兩邊牆上粉得雪白,幾個黑漆大字,顯明閱目,一望可見,夏天外頭多用蘆席搭一個涼棚,綠缸中漬著涼茶,冬天照例有賣花生薄脆的孩子在門口踢毽子,樹頂常飄有做會的紙幡或紅綠燈籠的那是“行”。一種是鮮貨行,代客投牙買賣魚蝦水貨,荸薺慈姑,芋艿山藥,雞頭薏米,種種雜物。一種是雞鴨蛋行。雞鴨蛋行旁邊常常是一爿炕房。炕房無字號,多稱姓某幾房,似頗有古意,而餘大房聲譽最著,一直是最大的一家。
餘五整天沒有什麽事情,老看他在街上逛來逛去,而且到哪裏提了他那把紫砂茶壺,坐下來就聊,一聊一半天。而且好喝酒,一天兩頓,一頓四兩。而且好管閑事,跟他毫無關係的事,他也要擠上來說話。而且聲音奇大,這條街上一爿茶館裏隨時聽見他的聲音。有時炕房裏差個小孩子來找他有事,問人看見沒有。答話人常是“看沒有看見,聽倒聽見的。再走過三家門麵,你把耳朵豎起來,找不到,再回來問我。”他一年閑到頭,吃,喝,穿,用,全不缺。餘大房養他。隻有春夏之間,不大看見他影子了。
不知多少年沒有吃那種“巧蛋”了。巧蛋是孵小雞沒有孵出來的蛋。不知什麽道理,常常有些小雞長不全,多半是長了一個小頭,下麵還是個蛋,不過顏色已變,黃黃的,上麵略有幾根毛絲;有的甚至連翅膀也全了。隻是出不了殼。出不了殼,是雞生得笨,所以這種蛋也稱為“拙蛋”,說是小孩吃不得的,吃了書念不好。可是通常反過來,稱為“巧蛋”了,念書的孩子也就馬馬虎虎準許吃了,雖然並不因為帶一個巧字而鼓勵孩子吃。這東西很多人不吃的。因為看上去有點發酥發麻,想一想也怪不舒服。對於不吃的人,我並不反對。有人很愛,到時候千方百計地去找。很慚愧,我是吃過的,而且隻好老實說,味道很不錯。吃都吃過了,賴也賴不掉,想高雅也高雅不起來了。——吃巧蛋的時候,看不見餘五了,清明前後,正是炕雞子的時候。接著,又得炕小鴨子,四月。
蛋先得挑一挑,那多是蛋行裏人責任,哪一路,哪一路收來的蛋,他們都分得好好的,雞鴨也有“種口”,哪一種容易養,哪一種長得高大,哪一種下得蛋,他們全知道。分好了,剔一道,薄殼,過小,散黃,亂帶,日久,全不要。再就是炕房師傅的事了。在一間暗屋子裏,一扇門上開一個小圓洞,蛋放在洞上,閉一隻眼睛,睜一隻眼睛反複映看,謂之“照蛋”。第一次叫“頭照”。頭照是照“珠子”,照蛋黃中的胚珠,看受過精沒有,用他們說法,是看有過公雞或公鴨沒有。沒有過公雞公鴨的,出不了小雞小鴨。照完了,這就“下炕”了。下炕後三四天,(他們是論時辰的,不會這麽含糊,三四天是我的印象)取出來再照,名為“二照”,二照照珠子“發飽”沒有。頭照很簡單,誰都作得來,不用在門洞上,用手輕握如筒,蛋放在底下,迎著亮,轉來轉去,就看得出有沒有那麽一點了。二照比較要點功夫,胚珠是否隆起了一點,常常不容易斷定。二照剔下來的蛋拿到外頭賣,還是一樣,一點看不出是炕過的。二照之後,三照四照,隔幾天一次,三四照之後的蛋就變了,到知道炕裏蛋都在正常發育,就不再動它,靜待出炕“上床”。
下了炕之後,不大隨便讓人去看。下炕那天照例三牲五事,大香大燭,燃鞭放炮,磕頭拜敬祖師菩薩,很隆重莊嚴。炕一年就做一季生意,賺錢蝕本就看這幾天。但跟餘五熟識,尤其是跟父親一起去,就可以走近炕邊看看。所謂“炕”是一口一口缸,裏頭塗糊泥草,下麵不斷用火烘著。火要微微的,保持一定溫度。太熱了一炕蛋就都熟了,太小也透不進去。什麽時候加點糠或草,什麽時候去掉一點,這是餘五職分。那兩天他整天不離開一步。許多事情不用他下手,他隻需不時看一看,吩咐兩句話,有下手從頭照著做。餘五這可顯得重要極了,尊貴極了,也謹慎極了,還溫柔極了。他說話細聲細氣,走路也輕輕的,舉止動作,全跟他這個人不相稱。他神情很奇怪,像總在諦聽著什麽似的,怕自己輕輕咳嗽也會驚散這點聲音似的,聚精會神,身體各部全在一種沉湎,一種興奮,一種極度敏感之中。熟悉炕房情形的人,都說這行飯不容易吃,一炕下來,人要瘦一套,吃飯睡覺也不能馬虎一刻,這樣前前後後半個多月!從前炕房裏供餘五抽煙的。他總是躺在屋角一張小床上抽煙,或者閉目假寐,不時就壺嘴喝一口茶,啞啞地說一句什麽話。一樣借以量度的器械都沒有,就憑他這個人,一個精細準確而複雜多方的“表”,不以形求,全以神遇,用他的下意識來判斷一切。這才是目睹身驗著一個一個生命怎麽完成,多有意思的事情!炕房裏暗暗的,暖洋洋的,空氣裏潮濡濡的,籠著一度曖昧含隱的異樣感覺,怔怔悸悸,纏綿持續,惶恐不安,一種懷春含情的感覺。餘老五也真是有一種“母性”,雖然這兩個字不管用在從前一腮幫子黑胡根子,現在一腮幫子白胡根子的餘五身上都似頗為滑稽。
蛋炕好了,放在一張一張木架上,那就是“床”。床上墊棉花,放上去,不多久,就“出”了,小雞子一個一個啄破蛋殼,啾啾叫起來。聽到這聲音,老板心裏就開了花,而餘五眼皮一耷拉,已經沉沉睡去了,小雞子在街上賣的時候,正是餘五呼呼大睡的時候。——鴨子比較簡單,連床也不用上,難的是雞。
賣小雞小鴨是很有意思的行業。小雞跟真正的春天一起來,氣候也暖了,花也開了。而小鴨子接著就帶來了夏天。“春江水暖鴨先知,”說的豈是老鴨?然而老鴨多半養在家裏,在江水中遊泳的似不甚多。畫春江水暖詩意畫出黃毛小鴨來,是極自然的,然而事實上大概是錯的。小雞小鴨都放在一個竹編淺沿有蓋大圓盒子裏賣,挑了各處走,似乎沒有吆喚的。一路走,一路啾啾地叫,好玩極了。小雞小鴨皆極可愛,小雞嬌弱伶仃,小鴨常傻氣固執。看它們竄跑跳躍,感到生命的歡欣。提在手裏,那點微微掙紮搔撓,令人心中怦怦然,胸口癢癢的。
餘大房何以生意最好?因為有一個餘老五,餘老五是這一行的一個“狀元”。餘老五何以是狀元?他炕出來的小雞跟別人家的擺在一起,來買的人一定買餘老五的雞,他的小雞特別大。剛剛出炕的小雞,剛從蛋裏出來的,照理是一樣大小,不過是那麽重一個,然而餘五雞就能大些。上戥子稱,上下差不多,而看上去他的小雞要大一套!那就好看多了,當然有人買。怎麽能大一套呢?他讓小雞的絨毛都出足了。雞蛋下了炕,比如要幾十個時辰,可以出炕了,別的師傅都不敢到那個最後限度,小雞子出得了,就取出來上床,生怕火功水氣錯了一點,一炕蛋整個的廢了,還是穩點罷,沒有膽量等。餘五大概總比較多等一個半個時辰。那一個半個時辰是頂吃緊時候,半個多月功夫就在這一會現出交代,餘五也疲倦到極限了,然而他比平常更覺醒,更敏銳。他那樣子讓我想起“火眼狻猊”,“金眼雕”之類綽號,完全變了一個人,眼睛陷下去,變了色,光彩近乎瘋人狂人。脾氣也大了,動輒激惱發威,簡直碰他不得,專斷極了,頑固極了。很奇怪的,他倒簡直不走近火炕一步,半倚半靠在小床上抽煙,一句話也不說。木床棉絮準備得好好的,徒弟不放心,輕輕來問一句“起了罷?”搖搖頭,“起了罷?”還是搖搖頭,隻管抽他的煙,這一會兒正是小雞放絨毛的時候,忽而作然而起,“起!”徒弟們趕緊一窩蜂取出來,簡直才放上床,就啾啾啾啾的紛紛出來了。餘五自掌炕以來,從未誤過一回事,同行中無不讚歎佩服,以為神乎其技。道理是簡單的,可是人得不到他那種不移的信心。不是強作得來的,是天才,是學問,餘五炕小鴨,亦類此出色。至於照蛋煨火等節目,是尤其餘事了。
因此他才配提了紫砂壺到處閑聊,一事不管,人家說不是他吃老板,是老板吃著他,沒有餘老五,餘大房就不成其為餘大房了,沒有餘大房,餘老五仍是一個餘老五。什麽時候他前腳跨出那個大門,後腳就有人替他把那把紫砂壺接過去了,每一家炕房隨時都在等著他。從前每年都有人來跟他談的,他都用種種方法回絕了,後來實在麻煩不過,他開玩笑似的說“對不起,老板墳地都給我看好了!”
父親說,後來餘大房當真托人在泰山廟,就在炕房旁邊,給他談過一小塊地,買成沒有買成可不知道了,附近有一片短鬆林,我們從前老上那兒放風箏,蠶豆花開得紫多多的,斑鳩在叫。
照說,陸長庚是個更富故事性的人,他不像餘五那麽質實樸素。餘五高高大大,方肩膀,方下巴,到處去,而陸長庚隻能算是矮子裏的高人,眉毛稍微有點倒,小小眼睛,不時眨動,眨動,嘴唇秀小微薄而柔軟,透出機智靈巧,心竅極多,不過乍一看不大看得出來,不僅是他的裝束,舉止言詞亦帶著很重的農民氣質,安分,卑怯,願謹,雖然比一般農民要少一點驚惶,而絕望得似乎更深些。就是這點絕望掩蓋而且塗改了他的輕盈便捷了。他不像餘五那樣有酒有飯,有保障有寄托,他受的折磨、傷害、壓迫、饑餓都多,他臉小,可是紋路比餘五雜駁,寫出更多人性。他有太多沒有說出來的俏皮笑話,太多沒有浪費的風情,沒有安慰沒有吐氣揚眉,沒有——我看我說得太逞興了,過了一點分!所以為此,隻因為我有點氣憤,氣憤於他一定有太多故事沒有讓我知道。餘五若是個為人所敬重的人,他應當是那一帶茶坊酒座、瓜架豆棚的一個點綴,是一個為人所喜愛的角色,可是我父親知道他那點事完全是偶然;他表演了那麽一回,也是偶然!
母親故世之後,父親覺得很寂寞無聊。母親葬在窯莊,窯莊我們有一塊地,這塊地一直沒有收成,沙性很重,種稻種麥,都不適宜,那麽一片地,每年隻得兩擔荒草作租穀,父親於是想辟成一個小小農場,試種棉花,種水果,種瓜。把莊房收回來,略事裝修,他平日即住在那邊,逢年過節,有什麽事情才回來。他年輕時體格極強,耐得勞苦,凡事都躬親執役,用的兩個長工也很勤勉,農場成績還不錯。試種的水蜜桃雖然隻開好看的花,結了桃子還不夠送人的,棉花則頗有盈餘,顏色絲頭都好,可是因為好得超過標準,不合那一路廠家機子用,後來就不再種了。至今政府物產統計表上產棉項下還列有窯莊地方,其實老早已經一朵都沒有了。不過父親一直還懷念那個地方,懷念那一段日子,他那幾年身體弄得很好,知道了許多事情,忘記了許多事情,從來沒有那麽快樂滿足過。我由一個女用人帶著,在舅舅家過,也有時到窯莊住幾天,或是父親帶我去或是我自己來了,事前連通知都不通知他!
那天我去,父親正在屋後園子裏給一棵杏樹接枝。這不是接枝的時候,不過是沒有事情做,接了玩玩。接枝實在是很好玩,兩種不同的樹木會連在一起生長,生長而又起變化,本來澀的會變甜了,本來紐子大的會有拳頭大,多神奇不可思議的事!他不知接了多少,簡直看見樹他就想接!手續很簡單,接完了用稻草一纏就可以了。不過雖是一根稻草,卻束得妥帖堅牢,不會鬆散。削切枝條的,正是這把角柄小刀,用了這麽些年了,還是刀刃若新發於硎。我來是請他回家過節,問他我們要不就在這裏過節好不好。而一個長工來了:
“三爺,鴨都丟了!”
“怎樣都丟了?”
這一帶多河溝港汊,出細魚細蝦,是很適於養鴨的地方。這塊地上老佃戶倪二,父親原說留他,可是他對種棉花不感興趣,而且怎麽樣也不肯相信從來沒有結過棉花地方會出棉花,這塊地向來隻長蕎麥、胡蘿卜、綠豆、紅毛草!他要退租,退租怎麽維生,他要養鴨;鴨從來沒有養過怎麽行,他說從前幫過人,多少懂一點,沒有本錢,沒有本錢想跟三爺借,父親覺得不能讓他再種紅毛草了,很對不起他,應當借給他錢。為了好玩,父親也托他,買了一百隻小鴨,貼他一點錢,由他代養。事發生手,他居然把一趟鴨養得不壞,父親高興,說:
“倪二,你不相信我種棉花,我也不相信你養鴨子,可是現在田裏是什麽,一朵一朵白的,那是什麽?”
“是棉花。河裏一隻一隻肥的,是——鴨子!”
“事在人為。明年我們換換手,你還是接這塊地種,現在你相信它能出棉花了。我明年也來養鴨!”
父親是真有這樣意思的,地土適於植棉,已經證實,父親並沒有打算一直在這裏待下去,總得有人接過。後來田還是交給倪二了。可是因為管理不善,結出來的朵子越來越伶仃了。鴨,父親可沒有自己去養,他是勸勸倪二也還是放棄水麵,回到泥土,總覺得那不大適合他,與他的脾氣個性,甚至血統都不相宜,這好像有一種命定安排似的,他離不開生長紅毛草的這一片地,現在要來改行已經太晚了。人究竟不像樹木,可以隨便接枝。即便樹木,有些接枝也不能生長的。站在莊頭場上,或早或晚,沉沉霧靄,淡淡金光中,可以看到倪二趕著一大陣鴨子經過蕩口,父親常常要搖頭。
“還是不成,不‘像’!他自己以為幫人喂過食,上過圈,一窩鴨子又養得肥壯,得意得了不得,仿佛是老行家了,可是樣子總不大對。這些鴨子還沒有很認得他,服他、依他,他跟鴨子不能那麽完全是一家子似的。照理,都就要賣了,應當簡直不用拘束,那根篙子輕易不大動了。我沒有看見過趕鴨用這種神情趕鴨的!”
他把“神情”兩個字說得很重,仿佛神情是個什麽可以拿在手裏揮舞的東西似的。倪二老實一點,可是我父親對他不能欣賞他是也可以感覺到的,倪二不服,他有他的話:
“三爺,您看!”
他的意思是就要八月中秋,馬上就可以趕到市上變錢,今年雞鴨上好市麵,到那個時候倪二再說他當初為什麽要改業,看看倪二眼光如何,手段如何。父親想氣他一氣,說:
“倪二,你知道你手裏那根篙子有多重?人說篙子是四兩撥千斤,是不是隻有四兩?”
這就非教倪二紅臉不可了,傷了他的心,他那根篙子搦得實在不頂遊刃得體,不夠到家。不過父親沒有說,怕太損了他的尊嚴。
養鴨是很苦的事。種田也是很苦的事,但那是另外一種苦。問養鴨人頂苦是什麽,很奇怪的,他們回答“是寂寞”。這簡直不能相信了,似乎寂寞隻是坐得太久談得太多,抽煙喝茶度日的人才有的感情,“鄉下人”會“寂寞”嗎?也許寂寞是人的基本感情之一,怕寂寞是與生俱來的,繈褓中的孩子如果不是確知父母在留心著自己,他不肯一個人睡在一間屋子裏。也可能這是穴居野處時對於不可知的一切來襲的恐懼心理的遺傳,人總要知覺到自己不是孤身地麵對整個自然。種地不是一個人的事情,車水、薅草、播種、插秧、打場、施肥,有歌聲,有鑼鼓,有打罵調笑,相慰相勞,熱熱鬧鬧,呼吸著人的氣息。而養鴨是一種遊離,一種放逐,一種流浪。一清早,天才露白,撐一個淺扁小船,才容一人起坐,叫作“鴨撇子”,手裏一根竹篙,竹篙頭上係一個稻草把子或破芭蕉蒲扇,用以指揮鴨子轉彎入陣,也用以劃水撐船,就冷冷清清地離了莊子,到一片茫茫的水裏去了。一去一天,直到天壓黑才回來。下雨天穿蓑衣,太陽大戴笠子,涼了多帶件衣裳,整個被人遺忘在這片水裏。“連個說說話的人都沒有”。這句話似極普通,可是你看看養鴨人的臉,聽起來就有無比的悲愁。在那麽空寥的地方,真是會引起一種原始的恐懼的,無助、無告、忍受著一種深入肌理、抽搐著腹肉、教人想嘔吐的絕望,“簡直要哭出來”!單那份厭氣就無法排遣,隻有拚命吧嗒旱煙。牛羊,甚至豬,都與人切身相關,可以產生感情,要跟鴨子談談心實在是很困難。放鴨的如果不是特別有心性,會自己娛悅,能弄一點什麽東西在手上做做、心裏想想的,很容易變成孤僻怪物之冷漠而褊窄。父親覺得倪二旱煙癮越來越大,行動雖還沒看出什麽改變,可是有點什麽東西正在深重起來,無以名之,隻有借用又是隻通用於另一階級的名詞:犬儒主義。
可是鴨子肥得倪二歡喜,他看定了好利錢,這支持著他。
前兩天倪二說,要把鴨子趕去賣了,已經談好了,行用,卡錢,水腳,全算上,連底三倍利。就要趕,問父親那一百隻鴨怎麽說,是不是一起賣。父親關照他留三十隻,送送人,也養幾隻下蛋,他要看自己家裏鴨子下兩個雙黃玩玩。昨天晚上想起來,要多留二十隻,今天叫長工去蕩裏跟倪二說一聲。
“鴨都丟了!”
倪二說要去賣鴨,父親問他要不要人幫一幫,怕他一個人對付不了。鴨子運起來,不像雞裝了籠子,仍是一隻小船,船上準備人的糧食,簡單行李,鴨圈一大卷,人在船,鴨在水,一路迤迤逶逶地走。鴨子路上要吃,還是魚蝦水蟲,到了那頭才不瘦膘減分量,精神好看。指揮撥反全靠那根篙子。有人可以在大江裏趕十天半月,晚上找個沙洲歇一歇,這不是外行冒充得來的。
“不要!”
怕父親還要說什麽,他偷偷準備準備,留下三十隻,其餘的一早趕過蕩,過白蓮湖,轉到大湖裏,到鄰縣城裏去了。長工一到蕩口,問人:
“倪二呢?”
“倪二在白蓮湖裏,你趕快去看看,叫三爺也去看看,——一趟鴨子全散了!”
白蓮湖是一口小湖,離窯莊不遠,出菱,出藕,藕肥白少渣滓,荷花倒是紅的多。或散步,或乘船趕二五八集期,我們也常去的,湖邊港汊甚多,密密地長著蘆葦。新蘆葦長得很高了。蓮蓬已經采過,荷葉顏色發了黑,多半全破了,人過時常有翡翠鳥衝起掠過,翠綠的一閃,疾速如箭,切斷人的思緒或低低地唱歌。
小船浮在岸邊,竹篙橫在船上,篙子頭上的破蒲扇不知哪裏去了。倪二呢?坐在一個石轆轤上,手裏團著他的瓦塊帽子,額頭上破了一塊皮,在一個人家曬場上,為幾個人圍著,他好像老了十年。他疲倦了,一清早到現在,現在是下半天了,他一定還沒有吃過飯,跟這些鴨子奮鬥了半日。他的飯在船上一個布口袋裏,一袋子老鍋巴。他坐著不動,看不出他心裏什麽滋味,不時頭忽然抖一抖,好像受了震動。——他的脖子裏的溝好深,一方格一方格的,顏色真紅,燒焦了似的。那麽坐著,腳恐怕要麻了,好傻相的腳!父親叫他:
“倪二。”
“三爺!”
他像個孩子似的哭起來了。——怎麽辦呢?
“去找陸長庚,他有法子。”
“哎,除非陸長庚。”
“隻有老陸,陸鴨。”
陸長庚在哪裏?
“多半在橋頭茶館。”
橋頭有個茶館,為的鮮貨行客人,蛋行客人,陸陳行客人,區裏,縣裏,黨部裏來的人談話講生意而設的,賣清茶,代賣煙紙、洋雜、針線、香燭、雞蛋糕、麻酥餅、七厘散、紫金錠、菜種、草鞋、契紙、小綠穎毛筆、金不換黑墨、何通記紙牌。這一帶閑散無事人常借茶館聚賭玩錢。有時紙牌,最為文雅。有時麻雀,那副牌有一張紅中丟了,配了牌九上一張雜七,這雜七於是成為桌上最關心的一張牌了。有時推牌九,下旁注的比坐下來拿牌的要多,在後頭呼幺喝六,幫別人呐喊助威的更多。船從橋邊過,遠遠地就看到一堆興奮忘形的人頭人手,走過了一段,還聽得到“七七八八——不要九!”“磨一點,再磨一點,天地遇牯牛,越大越封侯!”呼聲。常在後頭看斜頭胡的,有人指點過,那就是陸長庚,這一帶放鴨的第一手,諢號陸鴨,說他自己簡直就是一隻老鴨。——瘦瘦小小,神情總是在發愁的樣子。他已經多年不養鴨了,見到鴨就怕了,運氣不好,老是瘟。
“不要你多,十五塊洋錢。”
十五塊錢在從前很是一個數目了。許多人都因為這個數目而回了回頭,看看倪二,看看陸長庚,桌麵上頂大的注子是一吊錢三三四,天之九吃三道。
說了半天,講定了,十塊錢。看一家地杠通吃,紅了一莊,方去。
“把鴨圈全拿好,倪二你會趕鴨子進圈的?我吆上來,你就趕,鴨子在水裏好弄,上了岸七零八落的不好捉。”
這十塊錢太賺得不費力了!拈起那根篙子,撐到湖心,人仆在船上,把篙子平著在水上撲一氣,嘴裏嘖嘖咕咕不知叫點什麽,嚇——都來了!鴨子四麵八方,從蘆葦縫裏像來爭什麽東西似的,拚命地拍著翅膀,挺著脖子,一起奔到他那隻小船的四圍來。本來平靜寥廓湖麵,一時驟然熱鬧起來,全是鴨子,不知為什麽,高興極了,喜歡極了,放開喉嚨大叫,不停地把頭沒在水裏,翻來翻去。岸上人看到這情形,都忍不住大笑起來,連倪二都笑了,他笑得尤其舒服。差不多都齊了,篙子一抬,嘴裏曼聲唱著,鴨子馬上又安靜起來,文文雅雅,擺擺搖搖,向岸邊遊來,舒閑整齊有致。兵法用兵第一貴“和”,這個字用來形容那些鴨子真恰切極了。他唱的不知是什麽,仿佛鴨子都很愛聽,聽得很入神似的,真怪!
“一共多少隻?”
“三千多。”
“三千多少?”
“三千零四十二。”
他揀一個高處,四麵一望。
“你數數,大概不差了。——嗨!你這裏頭怎麽來了一隻老鴨!是哪一家養的老鴨教你裹來了!”
倪二分辯,分辯也沒有用,他一伸手撈住了。
“它屁股一撅,就知道。新鴨子拉稀屎,過了一年的,才硬。鴨腸子鴨頭的那裏有個小箍道,老鴨子就長老了。吃新鴨子,不喝酒,容易拉肚,就因為鴨腸子不老。裹了人家鴨自己還不知道,隻知道多了一隻!”
“我不要你多,隻要兩隻。送不送由你。”
怎麽小氣也沒法不送他,他已經到鴨圈裏提了兩隻,一手一隻,拎了一拎。
“多重?”
他問人。
“你說多重?”
有人問他。
“六斤四,——這一隻,多一兩,六斤五。這一趟裏頂壯的兩隻。”
不相信,哪裏一兩也分得出,就憑手拎一拎?
“不相信,不相信拿秤來稱。稱得不對,兩隻鴨算你的;對了,今天晚上上你家裏喝酒。”
稱出來,一點都不錯。
“拎都用不著拎,憑眼睛看,說得出這一趟鴨一個一個多重。”
不過先得大叫一聲才看得出來。鴨身上有毛,毛蓬鬆著看不出來,得驚它一驚,一驚,鴨毛就緊了,貼在身上了,這就看得出哪一個肥哪一個瘦。
“晚上喝酒了,在茶館裏會。不讓你費事,鴨先殺好。”
他刀也不用,一個指頭往鴨子三岔骨處一搗,兩隻鴨掙紮都不掙紮就死了。
“殺的鴨子不好吃,鴨子要吃嗆血的,肉才不老。”
什麽事他都是輕描淡寫,毫不大驚小怪。說話自然露出得意,可是得意之中還是有一種對於自己的嘲諷,仿佛這是並不稀奇的事,而且正因為有這點本領,他才種種不如別人。他日子過得很不如意,種一點地,種的是豆子。“懶媳婦種豆,”豆子是頂不要花工夫氣力的。從前放過鴨,可是本錢都蝕光了。鴨子瘟起來不得了,隻要看見一個鴨搖一搖頭,就完了。還不像雞,雞瘟起來比較慢,灌點胡椒香油,還可以有點救。鴨,一個搖頭,個個搖頭,馬上,都不動了。比在三岔骨上搗一指頭還快。常常一趟鴨子放到蕩裏,回來時隻有自己一個人了。看著死,毫無辦法。陸長庚吃的鴨可太多了,他發誓,從此絕不再養。
“倪老二,十塊錢不白要你的,我給你送到。今天晚了,你把鴨圈起來過一夜,明天一早我來。三爺,十塊錢趕一趟鴨,不算頂貴噢?”
他知道這十塊錢將由誰來出。
當然,第二天大早他來時仍是一個陸長庚,一夜七戳五在手,輸得光光的。
“沒有!還剩一塊!”
這兩個人都老了,時候過起來真快。兩個老人怎麽會到這裏來了呢?現在在做什麽呢?父親也不大清楚,我請父親給我打聽打聽,可是一直還沒有信來。——忽然想起來,那個分鴨子的年輕小夥子一定是兩老人之一的兒子,而且是另一老人的女婿。我得寫封信去問問。也順便問問父親房東家養在院子裏的那隻大公雞不知怎麽了。——這隻公雞,他們說它有神經病,我看大概不是神經病。一窩小雞買進來時本來是十隻,次第都已死去,隻剩下這個長命。不過很怪,常常它會曲起一隻腳來亂蹦亂跳一氣,就像發了瘋似的。可能是抽筋,不過雞會抽筋麽?它左腳有點異樣,腳趾全向裏彎,有點內八字,最外一個而且好像短了一截,可能是小時教什麽重東西壓的。是這影響它生理上有時不大平衡麽?父親說怕是受刺激太深,與它的同伴的死有關,那當然是開玩笑。——哎喲,一年了,該沒有被殺掉風起來吧?這兩天正是風雞的時候。
黃油烙餅
蕭勝跟著爸爸到口外去。
蕭勝滿七歲,進八歲了。他這些年一直跟著奶奶過。他爸的工作一直不固定。一會兒修水庫啦,一會兒大煉鋼鐵啦。他媽也是調來調去。奶奶一個人在家鄉,說是冷清得很。他三歲那年,就被送回老家來了。他在家鄉吃了好些蘿卜白菜,小米麵餅子,玉米麵餅子,長高了。
奶奶不怎麽管他。奶奶有事。她老是找出一些零碎料子給他接衣裳,接褂子,接褲子,接棉襖,接棉褲。他的衣服都是接成一道一道的,一道青,一道藍。倒是挺幹淨的。奶奶還給他做鞋。自己打袼褙,剪樣子,納底子,自己緔。奶奶老是說:“你的腳上有牙,有嘴?”“你的腳是鐵打的!”再就是給他做吃的。小米麵餅子,玉米麵餅子,蘿卜白菜——炒雞蛋,熬小魚。他整天在外麵玩。奶奶把飯做得了,就在門口嚷:“勝兒!回來吃飯咧!——”
後來辦了食堂。奶奶把家裏的兩口鍋交上去,從食堂裏打飯回來吃。真不賴!白麵饅頭,大烙餅,鹵蝦醬炒豆腐,燜茄子,豬頭肉!食堂的大師傅穿著白衣服,戴著白帽子,在蒸籠的白蒙蒙的熱氣中晃來晃去,拿鏟子敲著鍋邊,還大聲嚷叫。人也胖了,豬也肥了。真不賴!
後來就不行了。還是小米麵餅子,玉米麵餅子。
後來小米麵餅子裏有糠,玉米麵餅子裏有玉米核磨出的碴子,拉嗓子。人也瘦了,豬也瘦了。往年,攆個豬可費勁哪。今年,一伸手就把豬後腿攥住了。挺大一個克郎,一擠它,咕咚就倒了。摻假的餅子不好吃,可是蕭勝還是吃得挺香。他餓。
奶奶吃得不香。她從食堂打回飯來,掰半塊餅子,嚼半天。其餘的,都歸了蕭勝。
奶奶的身體原來就不好。她有個氣喘的病。每年冬天都犯。白天還好,晚上難熬。蕭勝躺在炕上,聽奶奶喝嘍喝嘍地喘。睡醒了,還聽她喝嘍喝嘍。他想,奶奶喝嘍了一夜。可是奶奶還是喝嘍著起來了,喝嘍著給他到食堂去打早飯,打摻了假的小米餅子,玉米餅子。
爸爸去年冬天回來看過奶奶。他每年回來,都是冬天。爸爸帶回來半麻袋土豆,一串口蘑,還有兩瓶黃油。爸爸說,土豆是他分的;口蘑是他自己采,自己晾的;黃油是“走後門”搞來的。爸爸說,黃油是牛奶煉的,很“營養”,叫奶奶抹餅子吃。土豆,奶奶借鍋來蒸了,煮了,放在灶火裏烤了,給蕭勝吃了。口蘑過年時打了一次鹵。黃油,奶奶叫爸爸拿回去:“你們吃吧。這麽貴重的東西!”爸爸一定要給奶奶留下。奶奶把黃油留下了,可是一直沒有吃。奶奶把兩瓶黃油放在躺櫃上,時不時地拿抹布擦擦。黃油是個啥東西?牛奶煉的?隔著玻璃,看得見它的顏色是嫩黃嫩黃的。去年小三家生了小四,他看見小三他媽給小四用鬆花粉撲痱子。黃油的顏色就像鬆花粉。油汪汪的,很好看。奶奶說,這是能吃的。蕭勝不想吃。他沒有吃過,不饞。
奶奶的身體越來越不好。她從前從食堂打回餅子,能一氣走到家。現在不行了,走到歪脖柳樹那就得歇一會兒。奶奶跟上了年紀的爺爺、奶奶們說:“隻怕是過得了冬,過不得春呀。”蕭勝知道這不是好話。這是一句罵牲口的話。“噯!看你這乏樣兒!過得了冬過不得春!”果然,春天不好過。村裏的老頭老太太接二連三地死了。鎮上有個木業生產合作社,原來打家具、修犁耙,都停了,改了打棺材。村外添了好些新墳,好些白幡。奶奶不行了,她渾身都腫。用手指按一按,老大一個坑,半天不起來。她求人寫信叫兒子回來。
爸爸趕回來,奶奶已經咽了氣了。
爸爸求木業社把奶奶屋裏的躺櫃改成一口棺材,把奶奶埋了。晚上,坐在奶奶的炕上流了一夜眼淚。
蕭勝一生第一次經驗什麽是“死”。他知道“死”就是“沒有”了。他沒有奶奶了。他躺在枕頭上,枕頭上還有奶奶的頭發的氣味。他哭了。
奶奶給他做了兩雙鞋。做得了,說:“來試試!”——“等會兒!”吱溜,他跑了。蕭勝醒來,光著腳把兩雙鞋都試了試。一雙正合腳,一雙大一些。他的赤腳接觸了搪底布,感覺到奶奶納的底線,他叫了一聲“奶奶!”又哭了一氣。
爸爸拜望了村裏的長輩,把家裏的東西收拾收拾,把一些能應用的鍋碗瓢盆都裝在一個大網籃裏。把奶奶給蕭勝做的兩雙鞋也裝在網籃裏。把兩瓶動都沒有動過的黃油也裝在網籃裏。鎖了門,就帶著蕭勝上路了。
蕭勝跟爸爸不熟。他跟奶奶過慣了。他起先不說話。他想家,想奶奶,想那棵歪脖柳樹,想小三家的一對大白鵝,想蜻蜓,想蟈蟈,想掛大扁飛起來格格地響,露出綠色硬翅膀底下的桃紅色的翅膜……後來跟爸爸熟了。他是爸爸呀!他們坐了汽車,坐火車,後來又坐汽車。爸爸很好。爸爸老是引他說話,告訴他許多口外的事。他的話越來越多,問這問那。他對“口外”產生了很濃厚的興趣。
他問爸爸啥叫“口外”。爸爸說“口外”就是張家口以外,又叫“壩上”。“為啥叫壩上?”他以為“壩”是一個水壩。爸爸說到了就知道了。
敢情“壩”是一溜大山。山頂齊齊的,倒像個壩。可是真大!汽車一個勁地往上爬。汽車爬得很累,好像氣都喘不過來,不停地哼哼。上了大山,嘿,一片大平地!真是平呀!又平又大。像是擀過的一樣。怎麽可以這樣平呢!汽車一上壩,就撒開歡了。它不哼哼了,“刷——”一直往前開。一上了壩,氣候忽然變了。壩下是夏天,一上壩就像秋天。忽然,就涼了。壩上壩下,刀切的一樣。真平呀!遠遠有幾個小山包,圓圓的。一棵樹也沒有。他的家鄉有很多樹。榆樹,柳樹,槐樹。這是個什麽地方!不長一棵樹!就是一大片大平地,碧綠的,長滿了草。有地。這地塊真大。從這個小山包一匹布似的一直扯到了那個小山包。爸爸告訴他:有一個農民牽了一頭母牛去犁地,犁了一趟,回來時候母牛帶回來一個新下的小牛犢,已經三歲了!
汽車到了一個叫沽源的縣城,這是他們的最後一站。一輛牛車來接他們。這車的樣子真可笑,車軲轆是兩個木頭餅子,還不怎麽圓,骨碌碌,骨碌碌,往前滾。他就仰麵躺在牛車上,上麵是一個很大的藍天。牛車真慢,還沒有他走得快。他有時下來掐兩朵野花,走一截,又爬上車。
這地方的莊稼跟口裏也不一樣。沒有高粱,也沒有老玉米,種蓧麥,胡麻。蓧麥幹淨得很,好像用水洗過,梳過。胡麻打著把小藍傘,秀秀氣氣,不像是莊稼,倒像是種著看的花。
喝,這一大片馬蘭!馬蘭他們家鄉也有,可沒有這裏的高大。長齊大人的腰那麽高,開著巴掌大的藍蝴蝶一樣的花。一眼望不到邊。這一大片馬蘭!他這輩子也忘不了。他像是在一個夢裏。
牛車走著走著。爸爸說:到了!他坐起來一看,一大片馬鈴薯,都開著花,粉的、淺紫藍的、白的,一眼望不到邊,像是下了一場大雪。花雪隨風搖擺著,他有點暈。不遠有一排房子,土牆、玻璃窗。這就是爸爸工作的“馬鈴薯研究站”。土豆——山藥蛋——馬鈴薯。馬鈴薯是學名,爸說的。
從房子裏跑出來一個人。“媽媽——!”他一眼就認出來了!媽媽跑上來,把他一把抱了起來。
蕭勝就要住在這裏了,跟他的爸爸、媽媽住在一起了。
奶奶要是一起來,多好。
蕭勝的爸爸是學農業的,這幾年老是幹別的。奶奶問他:“為什麽總是把你調來調去的?”爸說:“我好欺負。”馬鈴薯研究站別人都不願來,嫌遠。爸願意。媽是學畫畫的,前幾年老畫兩個娃娃拉不動的大蘿卜啦,上麵張個帆可以當作小船的豆莢啦。她也願意跟爸爸一起來,畫“馬鈴薯圖譜”。
媽給他們端來飯。真正的玉米麵餅子,兩大碗粥。媽說這粥是草籽熬的。有點像小米,比小米小,綠盈盈的挺稠,挺香。還有一大盤鯽魚,好大。爸說別處的鯽魚很少有過一斤的,這兒“淖”裏的鯽魚有一斤二兩的,鯽魚吃草籽,長得肥。草籽熟了,風把草籽刮到淖裏,魚就吃草籽。蕭勝吃得很飽。
爸說把蕭勝接來有三個原因。一是奶奶死了,老家沒有人了。二是蕭勝該上學了,暑假後就到不遠的一個完小去報名。三是這裏吃得好一些。口外地廣人稀,總好辦一些。這裏的自留地一個人有五畝!隨便刨一塊地就能種點東西。爸爸和媽媽就在“研究站”旁邊開了一塊地,種了山藥、南瓜。山藥開花了,南瓜長了骨朵了。用不了多久,就能吃了。
馬鈴薯研究站很清靜,一共沒有幾個人。就是爸爸、媽媽,還有幾個工人。工人都有家。站裏就是蕭勝一家。這地方,真安靜。成天聽不到聲音,除了風吹蓧麥穗子,沙沙地像下小雨;有時有小燕吱喳地叫。
爸爸每天戴個草帽下地跟工人一起去幹活,鋤山藥。有時查資料,看書。媽一早起來到地裏掐一大把山藥花,一大把葉子,回來插在瓶子裏,聚精會神地對著它看,一筆一筆地畫。畫的花和真的花一樣!蕭勝每天跟媽一同下地去,回來鞋和褲腳沾的都是露水。奶奶做的兩雙新鞋還沒有上腳,媽把鞋和兩瓶黃油都鎖在櫃子裏。
白天沒有事,他就到處去玩,去瞎跑。這地方大得很,沒遮沒擋,跑多遠,一回頭還能看到研究站的那排房子,迷不了路。他到草地裏去看牛、看馬、看羊。
他有時也去蒔弄蒔弄他家的南瓜、山藥地。鋤一鋤,從機井裏打半桶水澆澆。這不是為了玩。蕭勝是等著要吃它們。他們家不起火,在大隊食堂打飯,食堂裏的飯越來越不好。草籽粥沒有了,玉米麵餅子也沒有了。現在吃紅高粱餅子,喝甜菜葉子做的湯。再下去大概還要壞。蕭勝有點餓怕了。
他學會了采蘑菇。起先是媽媽帶著他采了兩回,後來,他自己也會了。下了雨,太陽一曬,空氣潮乎乎的,悶悶的,蘑菇就出來了。蘑菇這玩意很怪,都長在“蘑菇圈”裏。你低下頭,側著眼睛一看,草地上遠遠的有一圈草,顏色特別深,黑綠黑綠的,隱隱約約看到幾個白點,那就是蘑菇圈。的溜圓。蘑菇就長在這一圈深顏色的草裏。圈裏麵沒有,圈外麵也沒有。蘑菇圈是固定的。今年長,明年還長。哪裏有蘑菇圈,老鄉們都知道。
有一個蘑菇圈發了瘋。它不停地長蘑菇,呼呼地長,三天三夜一個勁地長,好像是有鬼,看著都怕人。附近七八家都來采,用線穿起來,掛在房簷底下。家家都掛了三四串,挺老長的三四串。老鄉們說,這個圈明年就不會再長蘑菇了,它死了。蕭勝也采了好些。他興奮極了,心裏直跳。“好家夥!好家夥!這麽多!這麽多!”他發了財了。
他為什麽這樣興奮?蘑菇是可以吃的呀!
他一邊用線穿蘑菇,一邊流出了眼淚。他想起奶奶,他要給奶奶送兩串蘑菇去。他現在知道,奶奶是餓死的。人不是一下餓死的,是慢慢地餓死的。
食堂的紅高粱餅子越來越不好吃,因為摻了糠。甜菜葉子湯也越來越不好喝,因為一點油也不放了。他恨這種摻糠的紅高粱餅子,恨這種不放油的甜菜葉子湯!
他還是到處去玩,去瞎跑。
大隊食堂外麵忽然熱鬧起來。起先是拉了一牛車的羊磚來。他問爸爸這是什麽,爸爸說:“羊磚。”——“羊磚是啥?”——“羊糞壓緊了,切成一塊一塊。”——“幹啥用?”——“燒。”——“這能燒嗎?”——“好燒著呢!火頂旺。”後來盤了個大灶。後來殺了十來隻羊。蕭勝就站在旁邊看殺羊。他還沒有見過殺羊。嘿,一點血都流不到外麵,完完整整就把一張羊皮剝下來了!
這是要幹啥呢?
爸爸說,要開三級幹部會。
“啥叫三級幹部會?”
“等你長大了就知道了!”
三級幹部會就是三級幹部吃飯。
大隊原來有兩個食堂,南食堂,北食堂,當中隔一個院子,院子裏還搭了個小棚,下雨天也可以兩個食堂來回串。原來“社員”們分在兩個食堂吃飯。開三級幹部會,就都擠到北食堂來。南食堂空出來給開會幹部用。
三級幹部會開了三天,吃了三天飯。頭一天中午,羊肉口蘑臊子蘸蓧麵。第二天燉肉大米飯。第三天,黃油烙餅。晚飯倒是馬馬虎虎的。
“社員”和“幹部”同時開飯。社員在北食堂,幹部在南食堂。北食堂還是紅高粱餅子,甜菜葉子湯。北食堂的人聞到南食堂裏飄過來的香味,就說:“羊肉口蘑臊子蘸蓧麵,好香好香!”“燉肉大米飯,好香好香!”“黃油烙餅,好香好香!”
蕭勝每天去打飯,也聞到南食堂的香味。羊肉、米飯,他倒不稀罕;他見過,也吃過。黃油烙餅他連聞都沒聞過。是香,聞著這種香味,真想吃一口。
回家,吃著紅高粱餅子,他問爸爸:“他們為什麽吃黃油烙餅?”
“他們開會。”
“開會幹嗎吃黃油烙餅?”
“他們是幹部。”
“幹部為啥吃黃油烙餅?”
“哎呀!你問得太多了!吃你的紅高粱餅子吧!”
正在咽著紅餅子的蕭勝的媽忽然站起來,把缸裏的一點白麵倒出來,又從櫃子裏取出一瓶奶奶沒有動過的黃油,啟開瓶蓋,挖了一大塊,抓了一把白糖,兌點起子,擀了兩張黃油發麵餅。抓了一把蓧麥秸塞進灶火,烙熟了。黃油烙餅發出香味,和南食堂裏的一樣。媽把黃油烙餅放在蕭勝麵前,說:
“吃吧,兒子,別問了。”
蕭勝吃了兩口,真好吃。他忽然咧開嘴痛哭起來,高叫了一聲:“奶奶!”
媽媽的眼睛裏都是淚。
爸爸說:“別哭了,吃吧。”
蕭勝一邊流著一串一串的眼淚,一邊吃黃油烙餅。他的眼淚流進了嘴裏。黃油烙餅是甜的,眼淚是鹹的。
故鄉人
@打魚的
女人很少打魚。
打魚的有幾種。
一種用兩隻三桅大船,乘著大西北風,張了滿帆,在大湖的激浪中並排前進,船行如飛,兩船之間掛了極大的拖網,一網上來,能打上千斤魚。而且都是大魚。一條大銅頭魚(這種魚頭部尖銳,顏色如新擦的黃銅,肉細味美,有的地方叫作黃段),一條大青魚,往往長達七八尺。較小的,也都在五斤以上。起網的時候,如果覺得分量太沉,會把魚放掉一些,否則有把船拽翻了的危險。這種豪邁壯觀的打魚,隻能在嚴寒的冬天進行,一年隻能打幾次。漁船的船主都是個小財主,雖然他們也隨船下湖,駕船拉網,勇敢麻利處不比雇來的水性極好的夥計差到哪裏去。
一種是放魚鷹的。魚鷹分清水、渾水兩種。渾水鷹比清水鷹值錢得多。渾水鷹能在渾水裏睜眼,清水鷹不能。湍急的渾水裏才有大魚,名貴的魚。清水裏隻有普通的魚,不肥大,味道也差。站在高高的運河堤上,看人放鷹捉魚,真是一件快事。一般是兩個人,一個撐船,一個管鷹。一船魚鷹,多的可到二十隻。這些魚鷹歇在木架上,一個一個都好像很興奮,不停地鼓嗉子,扇翅膀,有點迫不及待的樣子。管鷹的把篙子一擺,二十隻魚鷹撲通撲通一齊鑽進水裏,不大一會兒,接二連三的上來了。嘴裏都叼著一條一尺多長的鱖魚,魚尾不停地搏動。沒有一隻落空。有時兩隻魚鷹合抬著一條大魚。嗬!這條大鱖魚!燒出來以後,哪裏去找這樣大的魚盤來盛它呢?
一種是扳罾的。
一種是撒網的。……
還有一種打魚的:兩個人,都穿了牛皮縫製的連鞋子、褲子帶上衣的罩衣,顏色白黃白黃的,站在齊腰的水裏。一個張著一麵八尺來寬的兜網;另一個按著一個下寬上窄的梯形的竹架,從一個距離之外,對麵走來,一邊一步一步地走,一邊把竹架在水底一戳一戳地戳著,把魚趕進網裏。這樣的打魚的,隻有在靜止的淺水裏,或者在雖然流動但水不深,流不急的河裏,如護城河這樣的地方,才能見到。這種打魚的,每天打不了多少,而且沒有很大的、很好的魚。大都是不到半斤的鯉魚拐子、鯽瓜子、鯰魚。連不到二寸的“羅漢狗子”,薄得無肉的“貓殺子”,他們也都要。他們時常會打到烏龜。
在小學校後麵的葦塘裏,臭水河,常常可以看到兩個這樣的打魚的。一男一女。他們是兩口子。男的張網,女的趕魚。奇怪的是,他們打了一天的魚,卻聽不到他們說一句話。他們的臉上既看不出高興,也看不出失望、憂愁,總是那樣平平淡淡的,平淡得近於木然。除了舉網時聽到歘的一聲,和梯形的竹架間或攪動出一點水聲,聽不到一點聲音。就是舉網和攪水的聲音,也很輕。
有幾天不看見這兩個穿著黃白黃白的牛皮罩衣的打魚的了。又過了幾天,他們又來了。按著梯形竹架趕魚的換了一個人,一個十五六歲的小姑娘。辮根纏了白頭繩。一看就知道,是打魚人的女兒。她媽死了,得的是傷寒。她來頂替媽的職務了。她穿著媽穿過的皮罩衣,太大了,腰裏窩著一塊,更加顯得臃腫。她也像媽一樣,按著梯形竹架,一戳一戳地戳著,一步一步地往前走。
她一定覺得:這身濕了水的牛皮罩衣很重,秋天的水已經很涼,父親的話越來越少了。
@金大力
金大力想必是有個大名的,但大家都叫他金大力,當麵也這樣叫。為什麽叫他金大力,已經無從查考。他姓金,塊頭倒是很大。他家放剩飯的淘籮,年下醃製的風魚鹹肉,都掛得很高,別人夠不著,他一伸手就能取下來,不用使竹竿叉棍去挑,也不用墊一張凳子。身大力不虧。但是他是不是有很大的力氣,沒法證明。關於他的大力,沒有什麽傳說的故事,他沒有表演過一次,也沒有人和他較量過。他這人是不會當眾表演,更不會和任何人較量的。因此,大力隻是想當然耳。是不是和戲裏的金大力有什麽關係呢?也說不定。也許有。他很老實,也沒有什麽本事,這一點倒和戲裏的金大力有點像。戲裏的金大力隻是個傻大個兒,哪次打架都有他,有黃天霸就有他,但哪回他也沒有打得很出色。人們在提起金大力時,並不和戲台上那個戴著紅纓帽或盤著一條大辮子,拿著一根可笑的武器,——一根紅漆的木棍的那個金大力的形象聯係起來。這個金大力和那個金大力不大相幹。這個金大力隻是一個塊頭很大的,家裏開著一爿茶水爐子,本人是個瓦匠頭兒的老實人。
他怎麽會當了瓦匠頭兒呢?
按說,瓦匠裏當頭兒的,得要年高望重,手藝好,有兩手絕活,能壓眾,有口才,會講話,能應付場麵,還得有個好人緣兒。前麵幾條,金大力都不沾。金大力是個很不夠格的瓦匠,他的手藝比一個剛剛學徒的小工強不了多少,什麽活也拿不起來。一般老師傅會做的活,不用說相地定基,估工算料,砌牆時掛線,布瓦時堆瓦脊兩邊翹起的山尖,用一把瓦刀舀起半桶青灰在瓦脊正中塑出花開四麵的浮雕……這些他統統不會,他連砌牆都砌不直!當了一輩子瓦匠,砌牆會砌出一個鼓肚子,真也是少有。他是一個瓦匠頭,隻能幹一些小工活,和灰送料,傳磚遞瓦。這人很拙於言辭,一天說不了幾句話,老是悶聲不響,他不會說幾句恭喜發財,大吉大利的應酬門麵話討主人家喜歡;也不會說幾句誇讚奉承,道勞致謝的漂亮話叫同行高興;更不會長篇大套地訓教小工以顯示一個頭兒的身份。他說的隻是幾句實實在在的大實話。說話很慢,聲音很低,跟他那副大骨架很不相符。隻有一條,他倒是具備的:他有一個好人緣兒。不知道為什麽,他的人緣兒會那麽好。
這一帶人家,凡有較大的泥工瓦活,都願意找他。一般的零活,比如檢個漏,修補一下被雨水衝坍的山牆,這些,直接雇兩個瓦匠來就行了,不必通過金大力。若是新建房屋,或翻蓋舊房,就會把金大力叫來。金大力聽明白了是一個多大的工程,就告辭出來。他算不來所需工料、完工日期,就去找有經驗的同行商議。第二天,帶了一個木匠頭兒,一個瓦匠老師傅,拿著工料單子,向主人家據實複告。主人家點了頭,他就去約人、備料。到窯上訂磚、訂瓦,到石灰行去訂石灰、麻刀、紙腳。他一輩子經手了數不清的磚瓦石灰,可是沒有得過一手錢的好處。
這裏興建動工有許多風俗。先得“破土”。由金大力用鐵鍁挖起一小塊土,鏟得四方四正,用紅紙包好,供在神像前麵。——這一方土要到完工時才撤去。然後,主人家要請一桌酒。這桌酒有兩點特別處,一是席麵所用器皿都十分粗糙,紅漆筷子,藍花粗瓷大碗;二是,菜除了豬肉、豆腐外,必有一道泥鰍。這好像有一點是和泥瓦匠開玩笑,但瓦匠都不見怪,因為這是規矩。這桌酒,主人是不陪的,隻是出來道一聲“諸位多辛苦”,然後就委托金大力:“金師傅,你陪陪吧!”金大力就代替了主人,舉起酒杯,喝下一口淡酒。這時木匠已經把房架立好,到了擇定吉日的五更頭,上了梁,——梁柱上貼了一副大紅對子:“登柱喜逢黃道日,上梁正遇紫微星”,兩邊各立了一麵篩子,篩子裏斜貼了大紅鬥方,鬥方的四角寫著“吉星高照”,金大力點起一掛鞭,泥瓦工程就開始了。
每天,金大力都是頭一個來,比別人要早半小時。來了,把孩子們搬下來搭橋、搭雞窩玩的磚頭撿回磚堆上去,把礙手礙腳的棍棍棒棒歸置歸置,清除“腳手”板子上昨天滴下的灰泥,把“腳手”往上提一提,捆“腳手”的麻繩緊一緊,掃掃地,然後,挑了兩擔水來,用鐵鍬抓鉤和青灰,——石灰裏兌了鍋煙;和黃泥。灰泥和好,夥計們也就來上工了。他是個瓦匠,上工時照例也在腰帶裏掖一把瓦刀,手裏提著一個抿子。可是他的瓦刀抿子幾乎隨時都是幹的。他一天使的家夥就是鐵鍬抓鉤,他老是在和灰、和泥。他隻能幹這種小工活,也就甘心幹小工活。他從來不想去露一手,去逞能賣嘴,指手畫腳,到了半前晌和半後晌,夥計們照例要下來歇一會兒,金大力看看太陽,提起兩把極大的紫砂壺就走。在壺裏撮了兩大把茶葉梗子,到他自己家的茶水爐上,灌了兩壺水,把茶水篩在大碗裏,就抬頭叫嚷:“哎,下來喝茶來!”傍晚收工時,他總是最後一個走。他要各處看看,看看今天的進度、質量(他的手藝不高,這些都還是會看的),也看看有沒有留下火星(木匠熬膠要點火,瓦匠裏有抽煙的)。然後,解下腰帶,從頭到腳,抽打一遍。走到主人家窗下,揚聲告別:“明兒見啦!晚上你們照看著點!”——“好來,我們會照看。明兒見,金師傅!”
金大力是個瓦匠頭兒,可是拿的工錢很低,比一個小工多不多少。同行師傅們過意不去,幾次提出要給金頭兒漲漲工錢。金大力說:“不。幹什麽活,拿什麽錢。再說,我家裏還開著一爿茶水爐子,我不比你們指身為業。這我就知足。”
金家茶爐子生意很好。一早、晌午、傍黑,來打開水的人很多,提著木子的,提著洋鐵壺、暖壺、茶壺的,川流不息。這一帶店鋪人家一般不燒開水,要用開水,多到茶爐子上去買,這比自己家燒方便。茶水爐子,是一個磚砌的長方形的台子,四角安四個很深很大的鐵罐,當中有一個火口。這玩意,有的地方叫作“老虎灶”。燒的是稻糠。稻糠著得快,火力也猛。但這東西不經燒,要不斷地往裏續。燒火的是金大力的老婆。這是個很結實也很利索的女人。隻見她用一個小鐵簸箕,一簸箕一簸箕地往火口裏倒糠。火光轟轟地一陣一陣往上冒,照得她滿臉通紅。半籮稻糠燒完,四個鐵罐裏的水就嘩嘩地開了,她就等著人來買水,一舀子一舀子往各種容器裏倒。到罐裏水快見底時,再燒。一天也不見她閑著。(稻糠的灰堆在牆角,是很好的肥料,賣給鄉下人堊田,一個月能賣不少錢。)
茶爐子用水很多。金家茶爐的一半地方是三口大水缸。因為缸很深,一半埋在地裏。一口缸容水八擔,金家一天至少要用二十四擔水。這二十四擔水都是金大力挑的。有活時,他早晚挑;沒活時(瓦匠不能每天有活)白天挑。因為經常挑水,總要撒潑出一些,金家茶爐一邊的地總是濕漉漉的,鋪地的磚發深黑色(另一邊的磚地是淺黑色)。你要是路過金家茶爐子,常常可以看見金大力坐在一根搭在兩隻水桶的扁擔上休息,好像隨時就會站起身來去挑一擔水。
金大力不變樣,多少年都是那個樣子。高大結實,沉默寡言。
不,他也老了。他的頭發已經有了幾根白的了,雖然還不大顯,墨裏藏針。
@釣魚的醫生
這個醫生幾乎每天釣魚。
他家挨著一條河。出門走幾步,就到了河邊。這條河不寬。會打水撇子(有的地方叫打水漂,有的地方叫打水片)的孩子,撿一片薄薄的破瓦,一揚手忒忒忒忒,打出二十多個,瓦片貼水飄過河麵,還能蹦到對麵的岸上。這條河下遊淤塞了,水幾乎是不流動的。河裏沒有船。也很少有孩子到這裏來遊水,因為河裏淹死過人,都說有水鬼。這條河沒有什麽用處。因為水不流,也沒有人挑來吃。隻有南岸的種菜園的每天挑了澆菜。再就是有人家把鴨子趕到河裏來放。河南岸都是大柳樹。有的欹側著,柳葉都拖到了水裏。河裏魚不少,是個釣魚的好地方。
你大概沒有見過這樣的釣魚的。
他搬了一把小竹椅,坐著。隨身帶著一個白泥小炭爐子,一口小鍋,提盒裏蔥薑作料俱全,還有一瓶酒。他釣魚很有經驗。釣竿很短,魚線也不長,而且不用漂子,就這樣把釣線甩在水裏,看到線頭動了,提起來就是一條。都是三四寸長的鯽魚。——這條河裏的魚以白條子和鯽魚為多。白條子他是不釣的,他這種釣法,是釣鯽魚的。釣上來一條,刮刮鱗洗淨了,就手就放到鍋裏。不大一會兒魚就熟了。他就一邊吃魚,一邊喝酒,一邊甩鉤再釣。這種出水就烹製的魚味美無比,叫作“起水鮮”。到聽見女兒在門口喊:“爸——!”知道是有人來看病了,就把火蓋上,把魚竿插在岸邊濕泥裏,起身往家裏走。不一會兒,就有一隻鋼藍色的蜻蜓落在他的魚竿上了。
這位老兄姓王,字淡人。中國以淡人為字的好像特別多,而且多半姓王。他們大都是陰曆九月生的,大名裏一定還帶一個菊字。古人的一句“人淡如菊”的詩,造就了多少人的名字。
王淡人的家很好認。門口倒沒有特別的標誌。大門總是開著的,往裏一看,就看到通道裏掛了好幾塊大匾。匾上寫的是“功同良相”“濟世救人”“仁心仁術”“術紹岐黃”“杏林春暖”“橘井流芳”“妙手回春”“起我沉屙”……醫生家的匾都是這一套。這是親友或病家送給王淡人的祖父和父親的。匾都有年頭了,匾上的金字都已經發暗。到王淡人的時候,就不大興送匾了。送給王淡人的隻有一塊,匾很新,漆地烏亮,匾字發光,是去年才送的。這塊匾與醫術無關,或關係不大,匾上寫的是“急公好義”,字是顏體。
進了過道,是一個小院子。院裏種著雞冠、秋葵、鳳仙一類既不花錢,又不費事的草花。有一架扁豆。還有一畦瓢菜。這地方不吃瓢菜,也沒有人種。這一畦瓢菜是王淡人從外地找了種子,特為種來和扁豆配對的。王淡人的醫室裏掛著一副鄭板橋寫的(木板刻印的)對子:“一庭春雨瓢兒菜,滿架秋風扁豆花。”他很喜歡這副對子。這點淡泊的風雅,和一個不求聞達的寒士是非常配稱的。其實呢?何必一定是瓢兒菜,種什麽別的菜也不是一樣嗎?王淡人花費心思去找了瓢菜的菜種來種,也可看出其天真處。自從他種了瓢菜,他的一些窮朋友在來喝酒的時候,除了吃王淡人自己釣的魚,就還能嚐到這種清苦清苦的菜蔬了。
過了小院,是三間正房,當中是堂屋,一邊是臥房,一邊是他的醫室。
他的醫室和別的醫生的不一樣,像一個小藥鋪。架子上擺著許多青花小瓷壇,壇口塞了棉紙卷緊的塞子,壇肚子上貼著淺黃蠟箋的簽子,寫著“九一丹”“珍珠散”“冰片散”……到處還有一些大大小小的乳缽,藥碾子、藥臼、嘴刀、剪子、鑷子、鉗子、釺子、往耳朵和喉嚨裏吹藥用的銅鼓……他這個醫生是“男婦內外大小方脈”,就是說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什麽病都看。王家三代都是如此。外科用的藥,大都是“散”——藥麵子。“神仙難識丸散”,多有經驗的醫生和藥鋪的店夥也鑒定不出散的真假成色,都是一些粉紅的或雪白的粉末。雖然每一家藥鋪都掛著一塊小匾“修合存心”,但是王淡人還是不相信。外科散藥裏有許多貴重藥:麝香、珍珠、冰片……哪家的藥鋪能用足?因此,他自己炮製。他的老婆、兒女,都是他的助手,經常看到他們抱著一個乳缽,握著乳錘,一圈一圈慢慢地磨研(散要研得極細,都是加了水“乳”的)。另外,找他看病的多一半是鄉下來的,即使是看內科,他們也不願上藥鋪去抓藥,希望先生開了方子就給配一服,因此,他還得預備一些常用的內科藥。
城裏外科醫生不多,——不知道為什麽,大家對外科醫生都不大看得起,覺得都有點“江湖”,不如內科清高,因此,王淡人看外科的時間比較多。一年也看不了幾起癰疽重症,多半是生瘡長癤子,而且大都是七八歲狗都嫌的半大小子。常常看見一個大人帶著生瘌痢頭的瘦小子,或一個長痄腮的胖小子走進王淡人家的大門;不多一會兒,就又看見領著出來了。生瘌痢的塗了一頭青黛,把一個禿光光的腦袋塗成了藍的;生痄腮的腮幫上畫著一個烏黑的大圓餅子,——是用摻了冰片研出的陳墨畫的。
這些生瘡長癤子的小病症,是不好意思多收錢的,——那時還沒有掛號收費這一說。而且本地規矩,熟人看病,很少當下交款,都得要等“三節算賬”,——端午、中秋、過年。忘倒不會忘的,多少可就“各憑良心”了。有的也許為了高雅,其實為了省錢,不送現錢,卻送來一些華而不實的禮物:枇杷、扇子、月餅、蓮蓬、天竺果子、蠟梅花。鄉下來人看病,一般倒是當時付酬,但常常不是現鈔,或是二十個雞蛋,或一升芝麻,或一隻雞,或半布袋鵪鶉!遇有實在困難,什麽也拿不出來的,就由病人的兒女趴下來磕一個頭。王淡人看看病人身上蓋著的破被,鼻子一酸,就不但診費免收,連藥錢也白送了。王淡人家吃飯不致斷頓,——吃扁豆、瓢菜、小魚、糙米——和炸鵪鶉!穿衣可就很緊了。淡人夫婦,十多年沒添置過衣裳。隻有兒子女兒一年一年長高,不得不給他們換換季。有人說:王淡人很傻。
王淡人是有點傻。去年、今年,就辦了兩件傻事。
去年鬧大水。這個縣的地勢,四邊高,當中低,像一個水壺,別名就叫作盂城。城西的運河河底,比城裏的南北大街的街麵還要高。站在運河堤上,可以俯瞰城中鱗次櫛比的瓦屋的屋頂;城裏小孩放的風箏,在河堤遊人的腳底下飄著。因此,這地方常鬧水災。水災好像有周期,十年大鬧一次。去年鬧了一次大水。王淡人在河邊釣魚,傍晚聽見蛤蟆爬在柳樹頂上叫,叫得他心驚肉跳,他知道這是不祥之兆。蛤蟆有一種特殊的靈感,水漲多高,他就在多高處叫。十年前大水災就是這樣。果然,連天暴雨,一夜西風,運河決了口,濁黃色的洪水倒灌下來,平地水深丈二,大街上成了大河。大河裏流著箱子、櫃子、死牛、死人。這一年死於大水的,有上萬人。大水十多天未退,有很多人困在房頂、樹頂和孤島一樣的高崗子上挨餓;還有許多人生病:上吐下瀉,痢疾傷寒。王淡人就用了一根結結實實的撐船用的長竹篙拄著,在齊胸的大水裏來往奔波,為人治病。他會水,在水特深的地方,就橫執著這根竹篙,泅水過去。他聽說泰山廟北邊有一個被大水圍著的孤村子,一村子人都病倒了。但是泰山廟那裏正是洪水的出口,水流很急,不能容舟,過不去!他和四個水性極好的專在救生船上救人的水手商量,弄了一隻船,在他的腰上係了四根鐵鏈,每一根又分在一個水手的腰裏,這樣,即使是船翻了,他們之中也可能有一個人把他救起來。船開了,看著的人的眼睛裏都蒙了一層眼淚。眼看這隻船在驚濤駭浪裏顛簸出沒,終於靠到了那個孤村,大家發出了雷鳴一樣的歡呼。這真是玩兒命的事!
水退之後,那個村裏的人合送了他一塊匾,就是那塊“急公好義”。
拿一條命換一塊匾,這是一件傻事。
另一件傻事是給汪炳治搭背,今年。
汪炳是和他小時候一塊掏蛐蛐,放風箏的朋友。這人原先很闊。這一街的老人到現在還常常談起他娶親的時候,新娘子花鞋上綴的八顆珍珠,每一顆都有指頭頂子那樣大!這家夥,吃喝嫖賭抽大煙,把家業敗得精光,連一片瓦都沒有,最後隻好在幾家親戚家寄食。這一家住三個月,那一家住兩個月。就這樣,他還抽鴉片!他給人家熬大煙,報酬是煙灰和一點膏子。他一天夜裏覺得背上疼痛,渾身發燒,早上歪歪倒倒地來找王淡人。
王淡人一看,這是個有名有姓的外症:搭背。說:“你不用走了!”
王淡人把汪炳留在家裏住,管吃、管喝,還管他抽鴉片,——他把王淡人留著配藥的一塊雲土抽去了一半。王淡人祖上傳下來的麝香、冰片也為他用去了三分之一。一個多月以後,汪炳的搭背收口生肌,好了。
有人問王淡人:“你幹嗎為他治病?”王淡人倒對這話有點不解,說:“我不給他治,他會死的呀。”
汪炳沒有一個錢。白吃,白喝,白治病。病好後,他隻能寫了很多鳴謝的帖子,貼在滿城的街上,為王淡人傳名。帖子上的言辭倒真是淋漓盡致,充滿感情。
王淡人的老婆是很賢惠的,對王淡人所做的事沒有說過一個不字。但是她忍不住要問問淡人:“你給汪炳用掉的麝香、冰片,值多少錢?”王淡人笑一笑,說:“沒有多少錢。——我還有。”他老婆也隻好笑一笑,搖搖頭。
王淡人就是這樣,給人看病,看“男女內外大小方脈”,做傻事,每天釣魚。一庭春雨,滿架秋風。
你好,王淡人先生!
薛大娘
薛大娘是賣菜的。
她住在螺螄壩南麵,占地相當大,房屋也寬敞,她的房子有點特別,正麵、東西兩邊各有三間低低的瓦房,三處房子各自獨立,不相連通。沒有圍牆,也沒有院門,老遠就能看見。
正屋朝南,後枕臭河邊的河水。河水是死水,但並不臭;當初不知怎麽起了這麽一個地名。有時雨水多,打通螺螄壩到越塘之間的淤塞的舊河,就成了活水。正屋當中是“堂屋”,掛著一軸“家神菩薩”的畫。這是逢年過節磕頭燒香的地方,也是一家人吃飯的地方。正屋一側是薛大娘的兒子大龍的臥室,另一側是貯藏室,放著水桶、糞桶、扁擔、勺子、菜種、草灰。正屋之南是一片菜園,種了不少菜。因為土好,用水方便——下河坎就能裝滿一擔水,菜長得很好。每天上午,從路邊經過,總可以看到大龍洗菜、澆水、澆糞。他把兩桶稀糞水用一個長柄的木勺子扇麵似的均勻地灑開。太陽照著糞水,閃著金光,讓人感到:這又是新的一天了。菜園的一邊種了一畦韭菜,壟了一畦蔥,還有幾架寬扁豆。韭菜、蔥是自家吃的,扁豆則是種了好玩的。紫色的扁豆花一串一串,很好看。種菜給了大龍一種快樂。他二十歲了,腰腿矯健,還沒有結婚。
薛大娘的丈夫是個裁縫,人很老實,整天沒有幾句話。他住東邊的三間,帶著兩個徒弟裁、剪、縫、連、鎖邊、打紐子。晚上就睡在這裏。他在房事上不大行。西醫說他“性功能不全”,有個江湖郎中說他“隻能生子,不能取樂”。他在這上頭也就看得很淡,不大有什麽欲望。他很少向薛大娘提出要求,薛大娘也不勉強他。自從生了大龍,兩口子就不大同房,實際上是分開過了。但也是和和睦睦的,沒有聽到過他們吵架。
薛大娘自住在西邊三間裏。
她賣菜。
每天一早,大龍把青菜起出來,削去泥根,在兩邊扁圓的菜筐裏碼好,在臭河邊的水裏濯洗幹淨,薛大娘就擔了兩筐菜,大步流星地上市了。她的菜筐多半歇在保全堂藥店的廊簷下。
說不準薛大娘的年齡。按說總該過四十了,她的兒子都二十歲了嘛。但是看不出。她個子高高的,腰腿靈活,眼睛亮灼灼的。引人注意的是她一對奶子,尖尖聳聳的,在藍布衫後麵頂著。還不像一個有二十歲的兒子的人。沒有人議論過薛大娘好看還是不好看,但是她眉宇間有點英氣,算得是個一丈青。
她的菜肥嫩水足。很快就賣完了。賣完了菜,在保全堂店堂裏坐坐,從茶壺焐子裏倒一杯熱茶,跟藥店的“同事”說說話。然後上街買點零碎東西,回家做飯。她和丈夫雖然分開過,但並未分灶,飯還在一處吃。
薛大娘有個“副業”,給青年男女拉關係——拉皮條。附近幾條街上有一些“小蓮子”——本地把年輕的女用人叫作“小蓮子”。她們都是十六七,十七八,都是從農村來的。這些農村姑娘到了這個不大的縣城裏,就覺得這是花花世界。她們的衣裝打扮變了。比如,上衣掐了腰,合身抱體,這在農村裏是沒有的。她們也學會了搽胭脂抹粉。連走路的樣子都變了,走起來扭扭搭搭的。不少小蓮子認了薛大娘當幹媽。
街上有一些風流瀟灑的年輕人,本地叫作“油兒”。這些“油兒”的眼睛總在小蓮子身上轉。有時跟在後麵,自言自語,說一些調情的瘋話:“花開花謝年年有,人過青春不再來”;“易求無價寶,難得有情郎。”小蓮子大都臉色矜持,不理他。跟的次數多了,不免從眼角瞟幾眼,覺得這人還不討厭,慢慢地就能說說話了。“油兒”問小蓮子是哪個鄉的人,多大了,家裏還有誰。小蓮子都小聲回答了他。
“油兒”倒覺得小蓮子對他有點意思了,就找到薛大娘,求她把小蓮子弄到她家裏來會會。薛大娘的三間屋就成了“台基”——本地把提供男女歡會的地方叫作“台基”。小蓮子來了,薛大娘說“你們好好談談吧”,就把門帶上,從外麵反鎖了。她到熟人家坐半天,有一搭無一搭地聊聊,估計時間差不多了才回來開鎖推門。她問小蓮子“好嗎?”小蓮子滿臉通紅,低了頭,小聲說“好”——“好,以後常來。不要叫主家發現,扯個謊,就說在街碰到了舅舅,陪他買了會東西。”
歡會一次,“油兒”總要丟下一點錢,給小蓮子,也包括給大娘的酬謝。錢一般不遞給小蓮子手上,由大娘分配。錢多錢少,並無定例。但大體上有個“時價”。臭河邊還有一處“台基”,大娘姓苗。苗大娘是要開價的。有一次一個“油兒”找一個小蓮子,苗大娘索價二元。她對這兩塊錢作了合理的分配,對小蓮子說:“枕頭五毛炕五毛,大娘五毛你五毛。”
薛大娘拉皮條,有人有議論。薛大娘說:“他們一個有情,一個願意,我隻是拉拉纖,這是積德的事,有什麽不好?”
薛大娘每天到保全堂來,和保全堂上上下下都很熟。保全堂的東家有一點很特別,他的店裏不用本地人,從上到下:管事(經理)、“同事”(本地把店員叫“同事”)、“刀上”(切藥的)乃至挑水做飯的,全都是淮安人。這些淮安人一年有一個月假期,輪流回去,做傳宗接代的事,其餘十一個月吃住都在店裏。他們一年要打十一個月的光棍。誰什麽時候回家,什麽時候假滿回店,薛大娘了如指掌。她對他們很同情,有心給他們拉拉纖,找兩個幹女兒和他們認識,但是辦不到。這些“同事”全都是拉家帶口,沒有餘錢可以做一點風流事。
保全堂調進一個新“管事”——老“管事”劉先生因病去世了,是從萬全堂調過來的。保全堂、萬全堂是一個東家。新“管事”姓呂,街上人都稱之為呂先生,上了年紀的則稱之為“呂三”——他行三,原是萬全堂的“頭櫃”,因為人很誌誠可靠,也精明能幹,被東家看中,調過來了。按規矩,當了“管事”,就有“身股”,或稱“人股”,算是股東之一,年底可以分紅,因此“管事”都很用心盡職。
也是緣分,薛大娘看到呂三,打心裏喜歡他。呂三已經是“管事”了,但歲數並不大,才三十多歲。這樣年輕就當了管事的,少有。“管事”大都是“板板六十四”的老頭,“同事”、學生意的“相公”都對“管事”有點害怕。呂先生可不是這樣,和店裏的“同仁”、來閑坐喝茶的街鄰全都有說有笑,而且他說的話都很有趣。薛大娘愛聽他說話,愛跟他說話,見了他就眉開眼笑。薛大娘對呂先生的喜愛毫不遮掩。她心裏好像開了一朵花。
呂三也像藥店的“同事”、“刀上”,每年回家一次,平常住在店裏。他一個人住在後櫃的單間裏。後櫃裏除了現金、賬簿,還有一些貴重的藥:犀牛角、鹿茸、高麗參、藏紅花……
呂先生離開萬全堂到保全堂來了,他還是萬全堂的老人,有時有事要和萬全堂的“管事”老蘇先生商量商量,請教請教。從保全堂到萬全堂,要經過臭河邊,經過薛大娘的家。有時他們就做伴一起走。
有一次,薛大娘到了家門口,對呂三說:“你下午上我這兒來一趟。”
呂先生從萬全堂辦完事回來,到了薛家,薛大娘一把把他拉進了屋裏。進了屋,薛大娘就解開上衣,讓呂三摸她的奶子。隨即把渾身衣服都脫了,對呂三說:“來!”
她問呂三:“快活嗎?”——“快活。”——“那就弄吧,痛痛快快地弄!”薛大娘的兒子已經二十歲,但是她好像第一次真正做了女人。
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裏,薛大娘和呂三的事漸漸被人察覺,議論紛紛。薛大娘的老姊妹勸她不要再“偷”呂三,說:
“你圖個什麽呢?”
“不圖什麽。我喜歡他。他一年打十一個月光棍,我讓他快活快活,——我也快活,這有什麽不對?有什麽不好?誰愛嚼舌頭,讓她們嚼去吧!”
子孫萬代
傅玉濤是“寫字”的。“寫字”就是給劇場寫海報,給戲班抄本子。抄“總講”(全劇),抄“單提”(分發給演員的,隻有該演員所演角色的單獨的唱詞)。他的字寫得不錯,“歐底趙麵”。時不常地,有人求他寫一個單條,寫一個扇麵。後來,海報改成了彩印的,劇本大都油印了或打字了,他就到劇場賣票。日子還算混得過去。
他有個癖好,愛收藏小文物。他有一麵葡萄海馬鏡,一個“長樂未央”瓦當,一塊藕粉地雞血石章,一塊“都陵坑”田黃,一對趙子玉的蛐蛐罐,十幾把扇子。齊白石、陳衡恪、姚茫父、王夢白、金北樓、王雪濤。最名貴的是一把吳昌碩畫的,畫的是枇杷,題句是“鳥疑金彈不敢啄”。他不養花,不養鳥,沒事就是反反複複地欣賞他的藏品。這些小文物大都是花不多的錢從打小鼓的小趙手裏買的。小趙和他是街坊,收到什麽東西願意讓傅玉濤過過眼,小趙佩服傅玉濤,認為他懂行。傅玉濤也確實幫小趙鑒定過一些字畫瓷器,使小趙賣了一個好價錢。
一天,小趙拿了一對核桃,請傅玉濤看看,能不能賣個塊兒八毛的。傅玉濤接過來一看,用手掂了掂兩顆核桃,說:
“哎呀,這可是好東西!兩顆核桃的大小、分量、形狀,完全一樣,是天生的一對。這是‘子孫萬代’呀!”
“什麽叫‘子孫萬代’?”
“這你都不懂,虧你還是個打小鼓的呢!你看,這核桃的疙瘩都是一個一個小葫蘆。這就叫‘子孫萬代’。這是真‘子孫萬代’。”
“‘子孫萬代’還有真假之分?”
“真的葫蘆是生成的,假‘子孫萬代’動過刀,有的葫蘆是刻出來的。這對核桃可夠年份了。大概已經經過兩代人的手。沒有個幾十年,揉不出這樣。你看看這顏色:紅裏透紫,紫裏透紅,晶瑩發亮,乍一看,像是外麵有一層水。這種色,是人的血氣透進核桃所形成。好東西!好東西!——讓給我吧!”
“傅先生喜歡,拿去玩吧。”
“得說個價。”
“咳,說什麽價,我一毛錢收來的。”
“那,這麽著吧,我給兩塊錢,算是占了你的大便宜了。”
“傅先生,您這是幹什麽!咱們是老街坊,我受過你的好處,一對核桃還過不著嗎?”
傅玉濤掏出兩塊錢,塞進小趙的口袋。
“傅先生!傅先生!唉,這是怎麽話說的!”
傅玉濤對這一對核桃真是愛如性命,他做了兩個平絨小口袋,把兩顆核桃分別裝在裏麵,隨身帶著。一有空,就取出來看看,輕輕地揉兩下,不多揉。這對核桃正是好時候,再多揉,就揉過了,那些小葫蘆就會圓了,模糊了。
“文化大革命”。
紅衛兵到傅玉濤家來破四舊,把他的小文物裝進一個麻袋,呼嘯而去。
四人幫垮台。
傅玉濤不再收藏文物,但是他還是愛逛地攤,逛古玩店。有時他想也許能遇到這對核桃。隨即覺得這想法很可笑。十年浩劫,多少重要文物都毀了,這對核桃還能存在人間麽?
一天,他經過缸瓦市一個小古玩店,進去看了看。一看,他的眼睛亮了:他的那對核桃!核桃放在一個瑪瑙碟子裏。他掏出放大鏡,隔著櫥櫃的玻璃細細地看看:沒錯!這對核桃他看的次數太多了,核桃上有多少個小葫蘆他都數得出來。他問售貨員:“這對核桃是什麽人賣的?”——“保密。”——“原先核桃有兩個平絨小口袋裝著的。”——“有。扔了。——你怎麽知道?”——“小口袋是我縫的。”——“?”傅玉濤看了看標價:外匯券250。這時進來了一個老外。老外東看看,西看看,看見這對核桃。
“這是什麽?”
售貨員答:“核桃。”
“玉的?”
“不是玉的。就是核桃。”
“那為什麽賣那麽貴?”
售貨員請傅玉濤給老外解釋解釋。
傅玉濤說:
“這不是普通的核桃,是山核桃。”
“山核桃?”
“這種核桃不是吃的,是揉的。”
“揉的?”傅玉濤叫售貨員把玻璃櫃打開。傅玉濤把兩顆核桃拿在手裏,熟練地揉了幾圈。
“這樣。”
“揉?有什麽好處?”
“舒筋活血。”
“舒,筋,活,血?”
“您看這核桃的色,紅裏透紫,紫裏透紅,這是人的血氣透進了核桃。”
“血——氣?”
“把核桃揉成這樣,得好幾十年。”
“好幾十年?”
“兩代人。”
“兩代人,揉一對核桃?”
“yes!”
“這對核桃,有一個名堂,叫‘子孫萬代’。”
“子孫萬代?”
“您看這一個一個小疙瘩,都是小葫蘆。”傅玉濤把放大鏡給老外,老外使勁地看。
“是雕刻的?”
“no,是天生的。”
“天生的?噢,上帝!”
“這樣的核桃,全中國,您找不出第二對。”
“我買了!”
老外付了錢,對傅玉濤說:
“thankyou,——謝謝你!”
老外拿了這對子孫萬代核桃,一路上嘟噥:
“子,孫,萬,代!子孫萬代!”
傅玉濤回家,炒了一個麻豆腐,喝了二兩酒,用筷子敲著碗也唱了一句西皮慢三眼:
“我好比籠中鳥有翅難展……”
毋忘我
徐立和呂曼真是一對玉人。徐立長得有點像維吾爾人,黑而長的眉毛,頭發有一點鬈。呂曼真像一顆香白杏。他們穿戴得很講究,隨時好像要到照相館去照相。兩人感情極好。每天早晨並肩騎自行車去上班,兩輛車好像是一輛,隻是有四個軲轆,兩個座。居民樓的家屬老太太背後叫他們是“天仙配”。這種讚美徐立和呂曼也知道,覺得有點俗,不過也還很喜歡。
呂曼死了,死於肺癌,徐立花了很高的價錢買了一個極其精致的骨灰盒,把呂曼骨灰捧回來。他把骨灰盒放在寫字台上。寫字台上很幹淨,東西很少,左側是一盞台燈,右側便是呂曼的骨灰盒。骨灰盒旁邊是一個白瓷的小花瓶,花瓶裏經常插一枝鮮花。馬蹄蓮、康乃馨、月季……有時他到野地裏采來一叢藍色的小花。有人問:“這是什麽花?”
“forget-me-not.”(1)
過了半年,徐立又認識了一個女朋友,名叫林茜。林茜長得也很好看,像一顆水蜜桃。林茜常上徐立家裏來。來的次數越來越多,走得越來越晚。
他們要結婚了。
少不得要置辦一些東西。絲綿被、毛毯、新枕套、床單。窗簾也要換換。林茜不喜歡原來窗簾的顏色。
林茜買了一個中號唐三彩駱駝。
“好看不好看?”
“好看!你的審美趣味很高。”
唐三彩放在哪兒呢?哪兒也不合適。林茜幾次斜著眼睛看那骨灰盒。
第二天,骨灰盒挪開了。原來的地方放了唐三彩駱駝。骨灰盒放到哪裏呢?徐立想了想,放到了陽台的一角。
過了半年,徐立搬家了。
什麽都搬走了,隻落下了呂曼的骨灰盒。
他忘了。
藝術家
抽煙的多,少,悠緩,猛烈,可以作為我的靈魂狀態的記錄。在一個藝術品之前,我常是大口大口地抽,深深地吸進去,濃煙彌漫全肺,然後吹滅燭火似的撮著嘴唇吹出來。夾著煙的手指這時也滿帶表情。抽煙的樣子最足以顯示體內潛微的變化,最是自己容易發覺的。
隻有一次,我有一次近於“完全”的經驗。在一個展覽會中,我一下子沒到很高的情緒裏。我眼睛睜大,眯起;胸部開張,腹下收小,我的確感到我的踝骨細起來;我走近,退後一點,猿行虎步,意氣揚揚;我想把衣服全脫了,平貼著臥在地下。沉酣了,直是“爾時覺一座無人”。我對藝術的要求是能給我一種高度的歡樂,一種仙意,一種狂:我想一下子砸碎在它麵前,化為一陣青煙,想死,想“沒有”了。這種感情隻有戀愛可與之比擬,平常或多或少我也享受到一點,為有這點享受,我才願意活下去,在那種時候我可以得到生命的實證;但“絕對的”經驗隻有那麽一次。我常常為“不夠”所苦,像愛喝酒的人喝得不痛快,不過癮,或是酒裏有水,或是才饞起來酒就完了。或是我不夠,或是作品本身不夠,真正筆筆都到了,作者處處愜意,真配(作者自願)稱為“傑作”的究竟不多;(一個藝術家不能張張都是傑作,真苦!)欣賞的人又不易適逢其會地升華到精純的地步,所以狂歡難得完全。我最易在藝術品之前敏銳地感到靈魂中的雜質,沙泥,垃圾,感到不滿足;我確確實實感覺到體內的石灰質。這個時候我想尖起嗓子來長叫一聲,想發泄,想破壞;最後是一陣渙散,一陣空虛掩襲上來,歸於平常,歸於俗。
我想學音樂的人最有福,但我於此一無所知;我有時不甘隔靴搔癢,不甘用累贅笨重的文字來表達,我喜歡畫。用顏色線條究竟比較直接得多,自由得多。我對於畫沒有天分;沒有天分,我還是喜歡拿起筆來亂塗,雖不能至,心向往之。而結果都是憤然擲筆,想痛哭。要不就是“寄沉痛於悠閑”,我會很滑稽地唱兩句流行歌曲,說一句下流粗話,模仿舞台上的聲調向自己說“可憐的,親愛的xx,你可以睡了。”我畫畫大都在深夜,(如果我有個白天可以練習的環境,也許我可以做一個“美術放大”的畫師吧!)種種怪腔,無人窺見,盡管放心。
從我的作畫看畫(其實是一回事)的經驗,我明白“忍耐”是個什麽東西;抽著煙,我想起米蓋朗基羅,——這個巨人,這個王八蛋!我也想起白馬廟,想起白馬廟那個啞巴畫家。
白馬廟是昆明城郊一小村鎮,我在那裏住了一些時候。
搬到白馬廟半個多月我才走過那座橋。
在從前,對於我,白馬廟即是這個橋,橋是鎮的代表。——我們上西山回來,必經白馬廟。爬了山,走了不少路;更因為這一回去,不爬山,不走路了,人感到累。回來了,又回到一成不變的生活,又將坐在那個辦公桌前,又將吃那位“毫無想象”的大師傅燒出來的飯菜,又將與許多熟臉見麵,招呼,(有幾張臉現在即在你身邊,在同一條船上!)一想到這個,真累。沒有法子,還是乖乖的,不作徒然的反抗。但是,有點惘然了。這點惘然實在就是一點反抗,一點殘餘的野。於是抱頭靠在船桅上,不說話,眼睛空落落看著前麵。看樣子,倒真好像十分懷念那張極有個性而頗體貼的跛腳椅子,想於一杯茶,一支煙,一點“在家”之感中求得安慰似的。於是你急於想“到”,而專心一意於白馬廟。到白馬廟,就快了,到白馬廟看得見城中的萬家燈火。——但是看到白馬廟者,你看到的是那座橋。除橋而外,一無所見,房屋,田疇,側著的那棵樹,全附屬於橋,是橋的一部分。(自然,沒有橋,這許多景物仍可集中於另一點上,而指出這是白馬廟。然而有橋呀,用不著假設)我搬來之時即冉冉升起一個欲望:從橋上走一走。既然這個橋曾經塗抹過我那麽多感情,我一直從橋下過,(在橋洞裏有一種特別感覺,一種安全感,有如在母親懷裏。)我極想以新證舊,從橋上走一走。這麽一點小事,也竟然擱了半個多月!我們的日子的浪費呀。——這一段都不太相幹,是我在心裏刷落了好多次,而姑息的準許自己又撿了起來,趁筆而書的塞在這裏的廢話。
這一天我終於沒有什麽“事情”了,我過了橋,我到一個小茶館裏去坐坐。我早知道那邊有個小茶館。我沒有一直到茶館裏去,我在堤邊走了半天,看了半天。我看麥葉飄動,看油菜花一片,看黃昏,看一隻黑黑的水牯牛自己緩步回家,看它偏了頭,好把它的美麗的長角順進那口窄窄的門,我這才去“訪”這家茶館。
第一次去,我要各處看看。
進一個有門框而無門的門是一個一頭不通的短巷。巷子一頭是一個半人高的小花壇。花壇上一盆茶花(和其他幾色花木,杜鵑,黃楊,迎春,羅漢鬆)。我的心立刻落在茶花上了。我腳下走,我這不是為喝茶而走,是走去看茶花。我一路看到茶花麵前。我愛了花。這是我見過的最好的茶花(雲南多茶花),仿佛從我心裏搬出來放在那兒的。花並不出奇,地位好。暮色沉沉,朦朧之中,紅豔豔的,分量剛對。我想用舌尖舔舔花,而我的眼睛像蝴蝶從花上起來時又向前伸了出去,定在那裏了,花壇後麵粉壁上有畫,畫教我不得不看。
畫以墨線勾勒而成,再敷了色的。裝飾性很重,可以說是圖案,(一切畫原都是圖案)而取材自寫實中出。畫若須題目,題目是“茶花”。填的顏色是黑,翠綠,赭石和大紅。作風倩巧而不賣弄;含混,含混中覺出一種安分,然而不凝滯。線條嚴緊勻直,無一處虛弱苟且,筆筆誠實,不筆在意先,無中生有,不虛妄。各部分平均,對稱,顯見一種深厚的農民趣味。
誰在這裏畫了這麽一壁畫?我心裏沉吟,沉吟中已轉入花壇對麵一小側門,進了屋子。我靠窗坐下,窗外是河。我招呼給我泡茶。
——這是……這是一個細木作匠手筆;這個人曾在蘇州或北平從名師學藝,熟習許多雕刻花式,熟能生巧,遂能自己出樣;因為戰爭,輾轉到了此地,或是回鄉,回到自己老家,住的日子久了,無適當事情可做,才能躍動,偶爾興作,來借這堵粉壁小試牛刀來了?……
這個假設看來亦近情理,然而我笑了,我笑那個為我修板壁的木匠。
我一搬來,一看,房子還好,隻是須做一個板壁隔一隔。我請人給我找個木匠來。找了三天,才來,說還是硬挪騰出時候來的。他鞋口裏還嵌著鋸屑,果然是很忙的樣子。這位木匠師傅樣子極像他自己腳上那雙方方的厚底硬幫子青布鞋子。他釘釘刨刨,刨刨釘釘,整整弄了三天,一丈來長的壁子還是一塊一塊的稀著縫,他自己也覺得板壁好像不應當是這樣的,看看板壁看看我,笑了:
“像入伍新兵,不會看齊!”
我隻有隨著他說:“更像是壯丁隊,才從鄉下抓來,沒有穿製服,顏色黑一塊白一塊。”而且,最後一塊還是我自己釘上去的。他閨女來報信,說家裏豬病了,看樣子不大好,他撒下榔頭就跑。我沒有辦法,隻有追出去,請他把含在嘴裏的洋釘吐出來給我,自己動手。這一去,不回來了,過了兩天才來取回他的家私。不知是豬好了,還是連豬帶病吃在他的肚子裏了。這個人長於聊天,說話極有風趣,做活實在不大在行。——哦,我還欠他一頓酒呢,他老是東扯西拉的沒個完,談到得意處,把斧頭鑿子全撂在一邊,盡顧伸手問我“美國煙可還有?”我說:“煙有,可是你一邊做事一邊抽煙?先把板壁釘好,否則我要頭痛傷風。有趣的話太多,改天我們打二斤升摻市,切一盤豬耳朵,咱們痛痛快快談談。”這個約不必真,卻也不假,他想當記在心裏。可別看這位大師傅呀!他說鄉下生活本來隻是修水車,釘船槳,板壁不大有人家有,所以弄得不頂理想;但是除了他,更沒有人幹得了;白馬廟一帶從來就是他家三代單傳,泥木兩作,所以他那麽忙。
這個畫當然不可能是他畫的。
鄉下房子暗,天又晚了,黑沉沉的,眼睛揀亮處看,外頭還有光,所以我坐近窗口,來喝茶的目的還就是想來憑窗而看,河裏船行,岸上人走,一切在逐漸深濃起來的煙霧中活動,脈脈含情,極其新鮮;又似曾相識,十分親切。水草氣味,淤泥氣味,燒飯的豆秸煙微帶憂鬱的焦香,窗下幾束新竹,給人一種雨意,人“遠”了起來。我這樣望了很久,直到在場上捉迷藏的孩子都回了家,田裏的苜蓿消失了紫色,野火在遠遠的山頭晶明地遊動起來,我才回過身來。
我想起口袋裏的一本小書,一個朋友今天剛送我的。我想這本書想到多時,終於他給我找得一本了。我抽出書來,用手摸摸封麵。這時我本沒有看書的意,隻是想摸摸它罷了,而坐在爐旁的老板看見了,他叫他的小老二拿燈。為了我拿燈,多不好意思;我想說,不要,不必,我倒願意這麽黑黑地坐著,這一說,更麻煩,老板必以為我是客氣;好了,拿就拿吧。
燈來了,好亮,是電石燈。有人喝住小老二:
“掛在那邊得了,有臭氣,先生聞不慣。”
我這才看見,這可不是我們三代單傳、泥木兩作的大師傅嗎!久違了。剛才我似乎覺得角落上有人伏在桌上打瞌睡,黑影中看不清,他是什麽時候夢回鶯轉的醒來了?好極了,這個時候有人聊聊再好沒有。他過來,我過去;我掏煙,他摸火柴,但是他火柴劃著了時我不俯首去點煙;小老二燈掛在柱子上,燈光照出,牆上也有畫!我擱下他,盡顧看畫了。走到牆前,我自己點了煙。
一望而知與花壇後麵的是同一手筆。畫的仍是茶花,仍是墨線勾成,敷以朱黑赭綠,牆有三丈多長,高二丈許,滿牆都是畫,設計氣魄大,筆畫也更整飭。筆筆經過一番苦心,一番掙紮,多少割舍,一個決定;高度的自覺之下透出豐滿的精力,純澈的情欲;克己節製中成就了高貴的浪漫情趣,各部分安排得對極了,妥帖極了。幹淨,相當簡單,但不缺少深度,真不容易,不說別的,四尺長的一條線從頭到底在一個力量上,不踟躕,不衰竭!如果剛才花壇後麵的還有稿樣的意思,深淺出入多少有可以商量地方,這一幅則作者已做到至矣盡矣地步。他一邊洗手,一邊依依地看一看,又看一看自己作品,大概還幾度把濕的手在衣服上隨便哪裏擦一擦,拉起筆又過去描那麽兩下的,但那都隻是細節,極不重要,是作者舍不得離開自己作品的表示而已,他此時“提刀卻立,躊躇滿誌”,得意達於極點,真正是“雖南麵王不與易也”。這點得意與這點不舍,是他下次作畫的本錢。不信試再粉白一堵牆壁,他準立刻又會欣然命筆。他餘勇可賈,靈感有餘。但是一洗完手,他這才感到可真有點累了。他身體各部分鬆下來,由一個藝術家變為一個常人,好適宜普通生活,好休息。好老板,給他泡的茶在哪裏?他最好吃一點甜甜的,厚厚的,一咬滿口的,軟軟的點心,像吉慶祥的重油蛋糕即很好。
我站著看,看了半天,我已經抽了三支煙,而到第四根煙掏出來,叼上,點著時,我知道我身後站著的茶館老板,木匠師傅,甚至小老二,會告訴我許多事,我把茶杯端到當中一張桌子上,請他們說。
(啊,怎麽半天不見一個人來喝茶?)
茶館老板一望而知是個閱曆極深之人。他眼睛很黑,額上皺紋深,平,一絲不亂,唇上一抹整整齊齊的濃八字胡子,他聲音深沉而清亮,說得很慢,很有條理,有時為從記憶中汲取真切的印象,左眼皮常常耷一點下來,手頻頻撫摸下巴,——手上一個羊脂玉扳指。我兩手擱在茶碗蓋上,頭落在手上,聽他娓娓而說。
這是村子裏一個啞巴畫的。這個人出身農家,那不知為什麽的,自小就愛畫,別的孩子捉田雞,燒蚱蜢吃,他畫畫;別的孩子上樹掏鳥蛋,下河摸螺螄,他畫畫;人抽陀螺,放風箏,他畫畫;黃昏時候大家捉迷藏,他畫畫;別人幹別的,他畫畫,有人教過他麽?——沒有。他簡直沒有見過一個人畫之前自己就已經開始能把看到的東西留個樣子下來了,他見什麽,畫什麽;有什麽,在什麽上畫,平常倒也一樣,小時能吃飯,大了學種田,一畫畫,他就癡了:鄉下人見得少,卻並不大驚小怪,他愛畫,隨他畫去吧。他是個啞子,不能唱花燈,打連廂,畫正好讓他鬆鬆,樂樂。大家見他畫得不比城裏擺攤子畫花樣的老太太畫得差,就有人拿鞋麵,拿枕頭帳簷之類東西讓他畫。一到有人家娶媳婦嫁女兒,他都要忙好幾天。那個時候村子裏姑娘人人心中擱著這個啞巴。
“我出過門,南北東西也走過數省,見過些古城舊峰,大廟深山,帝王宮殿,我真真假假見過一點畫,我一懂不懂,我喜歡看。我看啞巴畫的跟畫花樣的老婆子的不一樣,倒跟那些古畫有些地方相同。我說不出來,……”
老板逐字逐句地說,越慢,越沉。我連連點頭,我試體會老板要說而遲疑著的意思:
“比如說,他畫得‘活’,畫裏有一種東西,一種說不出來的東西,看久了,人會想,想哭?”
老板點頭,點得很鄭重其事。我看到老板眼中有一點濕意。
“從前他沒事常來我這裏坐坐,我早就有意思請他給我畫點東西。他讓我買了幾樣顏色,說畫就畫。外頭那個畫得快。裏頭這張畫了好些時候。他老是對著牆端詳,端詳,比來比去的,這麽比那麽比。……”
老板的話似乎想到此為止了。他坐了坐,大拇指摸他的扳指,摸來,摸去,眼睛看在扳指上,眉頭鎖了一點起來。水開了,漫出壺外,嗤嗤地響。老板起來,為我提水來衝,並通了通爐子。我對著牆,細起眼睛看,似乎牆已沒有了,消失了:剩下畫,畫凸出來,淩空而在。水衝好了,我喝了一口茶,好釅,我問:
“現在?——”
老板知道我問什麽,水壺往桌上一頓:
“唉,死了還不到半年。”
我不知如何接下去說了,而木匠忽然嗬嗬大笑起來,笑得上氣不接下氣,我愕然。他說出來,他笑的是啞巴喜歡看戲,看起怪有味。他以為聽又聽不見,紅臉殺黑臉,看個什麽!
燈光太亮,我還是挪近窗口坐坐。窗外已經全黑了,星星在天上。水草氣更濃鬱,竹聲蕭蕭。水流,靜靜地流,流過橋樁,旋出一個一個小渦,轉一轉,順流而下。我該回去了,我看見我所住的小樓上已有燈光,有人在等我。
散步回來之後,我一直坐在這裏,坐在這張臨窗的藤椅裏。早晨在一瓣一瓣地開放。露水在遠處的草上蒙蒙的白,近處的晶瑩透徹,空氣鮮嫩,發香,好時間,無一點宿氣,未遭敗壞的時間,不顯陳舊的時間。我一直坐在這裏,坐在小樓的窗前。樹林,小河,薔薇色的雲朵,路上行人輕捷的腳步,……一切很美,很美,我眼角有一滴淚。
一清早,天才亮,我在廟前河邊散步,一個漢子挑了兩桶泔水跟我擦身而過,七成新的泔水桶周圍畫了一帶極其細密纏綿的串枝蓮,筆筆如同烏金嵌出的。
我坐了很久,很久。我隨便拿起一本書,翻,翻,攤在我麵前的是龔定庵的《記王隱君》:
於外王父段先生廢簏中見一詩,不能忘。於西湖僧經箱中見書《心經》,蠹且半,如遇簏中詩,益不能忘。
————————————
(1)英語,毋忘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