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過泰山的人很多,關於泰山的書籍、文章、導遊的小冊子也很多。凡別人已經記過的,不欲再記。且我往遊泰山,距今已十幾年,印象淡忘,難以追憶。隻記一些現在還記得的小事,少留鴻印爾。


    陳廟長


    泰山管理處設在岱廟,主任姓陳。但是當地人都不叫他陳主任,而叫他陳廟長,因為他在廟裏辦公,在廟裏住。陳廟長對泰山非常熟悉,有重要一點的客人來,都由他接待。陳廟長有一套講究的衣服,毛料的中山裝。有外賓來,他就換上這身衣服。當地人一看陳廟長走在街上,就互相傳告:“今天有外國人來,陳廟長換衣服了!”這是一個很幽默健談的人,他向我們介紹了泰山概況,背了幾首詠泰山的詩,最後還背了韓複榘的大作。


    韓複榘是國民黨時期山東省政府主席,是個沒有文化的軍閥,有許多關於他的笑話。流傳得最廣的是,蔣介石規定行人靠左走,韓複榘說:“蔣委員長提倡的事我都讚成,就是這一點不行。大家都靠左走,右邊誰走呢?”


    韓複榘詠泰山詩如下:


    遠看泰山黑乎乎,


    上邊細來下邊粗。


    有朝一日倒過來,


    下邊細來上邊粗。


    這是詠泰山詩的壓卷之作!韓複榘還有一首詠濟南趵突泉的詩,也不錯:


    趵突泉,


    泉趵突,


    三個泉眼一般粗,


    咕嘟咕嘟又咕嘟。


    陳廟長在陪我們遊山途中還講了一些韓複榘的逸事,因與泰山無關,不錄。當然,韓複榘的故事和詩,都是別人編出來的。


    經石峪


    泰山留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經石峪。


    在半山的巉岩


    間忽然有一片巨大的石坪,石色微黃,是一整塊,極平,略有傾斜,上麵刻了一部金剛經,字大徑鬥,筆勢雄渾厚重,大巧若拙,字體微扁,非隸非魏。郭沫若斷為齊梁人所書,有人有不同意見。經石峪成為中國書法裏的獨特的字體。龔定庵謂:南書無過《瘞鶴銘》,北書無過《金剛經》。《瘞鶴銘》在鎮江焦山,《金剛經》即指泰山經石峪。


    為什麽在這裏刻了一部經?積雨之後,山水下注,流過石麵,淙淙作響,有如梵唱,流水念經,亦是功德。


    快活三裏


    登泰山,緊十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十八”指的是十八裏還是十八盤,未詳。反正爬完三個十八,就到南天門了。三個十八,爬起來都很累人。當中忽有一段平路,名曰“快活三裏”。這名字起得好!若在原隰,三裏平路,有何稀奇!但在陡峻的山路上,爬得上氣不接下氣,忽遇坦途,可以直起身來,均勻地呼吸,放腳走去,汗收體爽,真是快活。人生道路,亦猶如此。


    討錢


    泰山山道旁,有不少人家以討錢為生。討錢的大都是老婆婆和小孩子。他們坐在路邊,並不出聲,進香的善男信女,就自動把錢丟進他們麵前的瓢裏。小孩子有時纏著奶奶:“奶奶,我今天跟你去討錢!”——“不叫你去!”——“要去嘛,要去嘛!”這些孩子不覺得討錢有什麽羞恥,他要跟奶奶去討錢,就跟要跟奶奶去逛廟會或上街買東西一樣。這些人家的日子過得不錯。每年香期,收入很可觀。討錢是山上居民的專利,山下乞丐不能分享。他們穿戴得整整齊齊,並不故作襤褸。


    泰山老奶奶


    泰山是道教的山。中國的山不是屬於佛教就是屬於道教。天下名山僧占多。峨嵋、五台、普陀、九華山,是佛教的四大名山,各為普賢、文殊、觀音、地藏的道場。青城、武當是道教的山。泰山的主神似為碧霞元君。碧霞元君是東嶽大帝的女兒,但據陳廟長告訴我,當地老鄉不知道什麽碧霞元君,都叫她泰山老奶奶。不知道為什麽,元君的塑像不是一個窈窕的少女,卻是一個很富態的半老的宮妝的命婦,秉笏端正,毫無表情。碧霞元君祠長年鎖閉,參拜的人隻能從窗格的窟窿間看一眼。善男信女,隻能從窟窿裏把奉獻的香錢丟進去。一年下來,祠內堆滿了錢。每年打開祠門,清點一次。明清以來有定製,這錢是皇後嬪妃的脂粉錢,別人不得擅用。


    繡球花


    泰山五大夫鬆附近有一家茶館。爬了一氣山,進去喝一壺熱茶,太好了。水好,茶葉不錯,房屋淨潔,座位也舒服。


    茶館有一個院子,院裏的石條上放了十多盆繡球花。這裏的繡球的花頭比我在別處看過的小。別處的繡球一球有一個腦袋大,這裏的隻比拳頭略大一點。花瓣不像別處的是純白的,是豆綠色的。花瓣較小而略厚。幹不高,不到二尺;枝多橫生。枝幹皆老,如盆景。葉深墨綠色,甚整齊,無一葉殘敗。這些繡球顯出一種充足而又極能自製的生命力。我不知道這樣的豆綠色的繡球是泰山的水土使然,還是別是一種。茶館的主人以茶客喝剩的茶水洗之,盆麵積了頗厚的茶葉。這幾盆繡球真美,美得使人感動。我坐在花前,諦視良久,戀戀不忍即去。別之已十幾年,猶未忘。


    山頂夜宴


    遊泰山的,大都在山頂住一夜,等著第二天看日出。山頂有招待所。招待所供應晚餐,煮掛麵,陳廟長特意給我們安排了一頓正式的晚餐。在泰山絕頂,這樣的晚餐算是非常豐盛的了:燒雞、鹵肉、炒雞蛋、炸花生米,還有炒棍兒扁豆。這棍豆是山上出的,照上海人的說法,真是“嫩得不得了”!我平生吃過的棍豆,以泰山頂上的最為鮮嫩。還有一種很特別的菜,油炸的綠葉。陳廟長說這是藿香,泰山的特產。顏色碧綠,入口酥脆而有清香,嚼之下酒,真是妙絕。這頓夜宴,不知費了幾許人力,慚愧慚愧。


    把青菜的葉子油炸了吃,這是山東特有的吃法,我後來在別處還吃過油炸菠菜,也很好吃。山東菜譜中皆未載此種做法。


    看日出


    遊泰山的最大希望在看日出。很多人看不到,因為天氣不好。


    等著看日出,要受一點罪。山頂上夜裏很冷,風大。招待所床位已經全部租出,有人隻能裹了一件潮乎乎的棉大衣在廟下蜷縮一夜。


    夜裏下了雨。


    次日拂曉,雨停了。有幾個青年大叫:“天晴了!快去!快去!”


    天氣還不很好,但總算看到日出了。但是並不像許多傳文裏所描寫過的,氣勢磅礴,燦爛輝煌,紅黃赤白,瞬息萬變,使人目眩神移,歡喜讚歎。下山後有人問我:“看到日出了麽,怎麽樣?”我隻能說:“看到了,還不錯。”這樣的日出,我在別處也看見過。在井岡山黃洋界看到日出,所得印象即比在泰山看到的要深,因為是無意中看到的,更令人驚奇不已,想要高歌大叫。


    世間事物,宣傳太過,即使真的了不起,也很難使人滿足。


    耙和尚


    泰山是道教的山,但後山山腳卻有一座佛寺,寺名今忘(好像是叫寶慶寺)。寺裏的羅漢塑得很好。據說這寺裏的羅漢和蘇州紫金庵的、昆明筇竹寺的鼎足而三,可以齊名。那兩處的我都看過。紫金庵的比較小,羅漢神態安詳,是坐像。筇竹寺的羅漢有的趺坐,有的靠牆,有的向前探頭,有的側臥著,姿態各異,而彼此之間互相顧盼,有所交流,是一組有聯係的,帶一點戲劇性的群像。這寺裏的羅漢是立像,各各站在一個龕裏,比常人稍高大。塑得的確不錯,眉目如生,肌肉似有彈性,衣紋繁複而流暢,塗色精細但不瑣碎。龕麵罩了玻璃,保存得很好。


    寺後有一片莊稼地。陳廟長告訴我們,這有一段故事。寺裏的和尚很霸道,強占了很多民田。這裏的莊戶人和和尚打了多年官司,一直打到皇帝那裏。皇帝看了呈子,說:“罷了吧。”“罷了吧”意思是算了吧,不要再打官司了。莊戶人一聽,聖旨下來了,就把寺裏的和尚都活埋在地裏,隻露出一個個和尚腦袋,用耙地的耙都給耙了。這當然隻是個故事,不過當地人說確實有過那麽回事,他們這麽說,咱就聽著,不抬杠。


    萊蕪謳


    我們順便到萊蕪看了看。萊蕪有中國最大的淡水養魚湖,據說湖的麵積有三個西湖大。坐了汽艇在湖裏遊了一圈,確實很大。有幾隻船在捕魚,魚都很大。


    午飯、晚飯都上了鱖魚,鱖魚有七八斤重,而且不止一條。可惜煮製不甚得法,太淡。凡做魚,寧偏鹹,毋偏淡。廚師口訣雲:“鹹魚淡肉”,——肉淡一點不妨。這樣大的魚,宜做鬆鼠魚,紅燒白煮皆不易入味。


    晚上看了萊蕪梆子。萊蕪梆子的特別處是每逢尾腔都倒吸氣,發出“謳——”的聲音。所以叫作“萊蕪謳”。倒吸氣,向裏唱,怎麽能出聲音呢?我試了試,不行。這種唱法不知是怎麽形成的,別的劇種從無這樣的唱法。由“萊蕪謳”我想到“趙代秦楚之謳”會不會也是這種唱法?“謳歌”,謳和歌應該是有區別的。“謳”,會不會是吸氣發聲?這當然是瞎想,毫無佐證。不過我在內蒙確曾遇到一個蒙古人,他的說話方式很特別,一句話的上半句是呼氣說出的,下半句卻是吸著氣說的。說不定古代曾有過吸氣而謳的謳法,後來失傳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花花草草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汪曾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汪曾祺並收藏花花草草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