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飯花
晚飯花就是野茉莉。因為是在黃昏時開花,晚飯前後開得最為鬧哄,故又名晚飯花。
野茉莉,處處有之,極易繁衍。高二三尺,枝葉披紛,肥者可蔭五六尺。花如茉莉而長大,其色多種易變。子如豆,深黑有細紋。中有瓤,白色,可作粉,故又名粉豆花。曝幹作蔬,與馬蘭頭相類。根大者如拳、黑硬,俚醫以治吐血。
——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
@珠子燈
這裏的風俗,有錢人家的小姐出嫁的第二年,娘家要送燈。送燈的用意是祈求多子。元宵節前幾天,街上常常可以看到送燈的隊伍。幾個女用人,穿了幹淨的衣服,頭梳得光光的,戴著雙喜字大紅絨花,一人手裏提著一盞燈;前麵有幾個吹鼓手吹著細樂。遠遠聽到送燈的簫笛,很多人家的門就開了。姑娘、媳婦走出來,倚門而看,且指指點點,悄悄評論。這也是一年的元宵節景。
一堂燈一般是六盞。四盞較小,大都是染成紅色或白色,而且畫了紅花的羊角琉璃泡子。一盞是麒麟送子:一個染色的琉璃角片紮成的娃娃騎在一匹麒麟上。還有一盞是珠子燈:綠色的玻璃珠子穿紮成的很大的宮燈。燈體是八扇玻璃,漆著紅色的各體壽字,其餘部分都是珠子,頂蓋上伸出八個珠子的鳳頭,鳳嘴裏銜著珠子的小幡,下綴珠子的流蘇。這盞燈分量相當的重,送來的時候,得兩個人用一根扁擔抬著。這是一盞主燈,掛在房間的正中。旁邊是麒麟送子,琉璃泡子掛在四角。
到了“燈節”的晚上,這些燈裏就插了紅蠟燭,點亮了。從十三“上燈”到十八“落燈”,接連點幾個晚上。平常這些燈是不點的。
屋裏點了燈,氣氛就很不一樣了。這些燈都不怎麽亮(點燈的目的原不是為了照明),但很柔和。尤其是那盞珠子燈,灑下一片淡綠的光。綠光中珠幡的影子輕輕地搖曳,如夢如水,顯得異常安靜。元宵的燈光擴散著吉祥、幸福和朦朧曖昧的希望。
孫家的大小姐孫淑芸嫁給了王家的二少爺王常生。她屋裏就掛了這樣六盞燈。不過這六盞燈隻點過一次。
王常生在南京讀書,秘密地加入了革命黨,思想很新。訂婚以後,他請媒人捎話過去:請孫小姐把腳放了。孫小姐的腳當真放得很好,看起來就不像裹過的。
孫小姐是個才女。孫家對女兒的教育很特別,教女兒讀詩詞。除了《長恨歌》、《琵琶行》,孫小姐能背全本《西廂記》。嫁過來以後,她也看王常生帶回來的黃遵憲的《日本國誌》和林譯小說《迦茵小傳》、《茶花女遺事》……
兩口子琴瑟和諧,感情很好。
不料王常生在南京得了重病,抬回來不到半個月,就死了。
王常生臨死對夫人留下遺言:“不要守節”。
但是說了也無用。孫王兩家都是書香門第,從無再婚之女。改嫁,這種念頭就不曾在孫小姐的思想裏出現過。這是絕不可能的事。
從此,孫小姐就一個人過日子。這六盞燈也再沒有點過了。
她變得有點古怪了,她屋裏的東西都不許人動。王常生活著的時候是什麽樣子,永遠是什麽樣子,不許挪動一點。王常生用過的手表、座鍾、文具,還有他養的一盆雨花石,都放在原來的位置。孫小姐原是個愛潔成癖的人,屋裏的桌子椅子、茶壺茶杯,每天都要用清水洗三遍。自從王常生死後,除了過年之前,她親自監督著一個從娘家陪嫁過來的女用人大洗一天之外,平常不許擦拭。裏屋炕幾上有一套茶具:一個白瓷的茶盤,一把茶壺,四個茶杯。茶杯倒扣著,上麵落了細細的塵土。茶壺是荸薺形的扁圓的,茶壺的鼓肚子下麵落不著塵土,茶盤裏就清清楚楚留下一個幹淨的圓印子。
她病了,說不清是什麽病。除了逢年過節起來幾天,其餘的時間都在床上躺著,整天地躺著。除了那個女用人,沒有人上她屋裏去。
她就這麽躺著,也不看書,也很少說話,屋裏一點聲音沒有。她躺著,聽著天上的風箏響,斑鳩在遠遠的樹上叫著雙聲,“鵓鴣鴣——咕,鵓鴣鴣——咕”,聽著麻雀在簷前打鬧,聽著一個大蜻蜓振動著透明的翅膀,聽著老鼠咬齧著木器,還不時聽到一串滴滴答答的聲音,那是珠子燈的某一處流蘇散了線,珠子落在地上了。
女用人在掃地時,常常掃到一二十顆散碎的珠子。
她這樣躺了十年。
她死了。
她的房門鎖了起來。
從鎖著的房間裏,時常還聽見散線的玻璃珠子滴滴答答落在地板上的聲音。
@晚飯花
李小龍的家在李家巷。
這是一條南北向的巷子,相當寬,可以並排走兩輛黃包車。但是不長,巷子裏隻有幾戶人家。
西邊的北口一家姓陳。這家好像特別的潮濕,門口總飄出一股濕布的氣味,人的身上也帶著這種氣味。他家有好幾棵大石榴,比房簷還高,開花的時候,一院子都是紅通通的。結的石榴很大,垂在樹枝上,一直到過年下雪時才剪下來。
陳家往南,直到巷子的南口,都是李家的房子。
東邊,靠北是一個油坊的堆棧,粉白的照壁上黑漆八個大字:“雙窨香油,照莊發客”。
靠南一家姓夏。這家進門就是鍋灶,往裏是一個不小的院子。這家特別重視過中秋。每年的中秋節,附近的孩子就上他們家去玩,去看院子裏還在開著的荷花,幾盆大桂花,缸裏養的魚;看他家在院子裏擺好了的矮腳的方桌,放了毛豆、芋頭、月餅、酒壺,準備一家賞月。
在油坊堆棧和夏家之間,是王玉英的家。
王家人很少,一共三口。王玉英的父親在縣政府當錄事,每天一早便提著一個藍布筆袋,一個銅墨盒去上班。王玉英的弟弟上小學。王玉英整天一個人在家。她老是在她家的門道裏做針線。
王玉英家進門有一個狹長的門道。三麵是牆:一麵是油坊堆棧的牆,一麵是夏家的牆,一麵是她家房子的山牆。南牆盡頭有一個小房門,裏麵才是她家的房屋。從外麵是看不見她家的房屋的。這是一個長方形的天井,一年四季,照不進太陽。夏天很涼快,上麵是高高的藍天,正麵的山牆腳下密密地長了一排晚飯花。王玉英就坐在這個狹長的天井裏,坐在晚飯花前麵做針線。
李小龍每天放學,都經過王玉英家的門外。他都看見王玉英(他看了陳家的石榴,又看了“雙窨香油,照莊發客”,還會看看夏家的花木)。晚飯花開得很旺盛,它們使勁地往外開,發瘋一樣,喊叫著,把自己開在傍晚的空氣裏。濃綠的,多得不得了的綠葉子;殷紅的,胭脂一樣的,多得不得了的紅花;非常熱鬧,但又很淒清。沒有一點聲音。在濃綠濃綠的葉子和亂亂紛紛的紅花之前,坐著一個王玉英。
這是李小龍的黃昏。要是沒有王玉英,黃昏就不成其為黃昏了。
李小龍很喜歡看王玉英,因為王玉英好看。王玉英長得很黑,但是兩隻眼睛很亮,牙很白。王玉英有一個很好看的身子。
紅花、綠葉、黑黑的臉、明亮的眼睛、白的牙,這是李小龍天天看的一張畫。
王玉英一邊做針線,一邊等著她的父親。她已經燜好飯了,等父親一進門就好炒菜。
王玉英已經許了人家。她的未婚夫是錢老五。大家都叫他錢老五。不叫他的名字,而叫錢老五,有輕視之意。老人們說他“不學好”。人很聰明,會畫兩筆畫,也能刻刻圖章,但做事沒有常性。教兩天小學,又到報館裏當兩天記者。他手頭並不寬裕,卻打扮得像個闊少爺,穿著細毛料子的衣裳,梳著油光光的分頭,還戴了一副金絲眼鏡。他交了許多“三朋四友”,風流浪蕩,不務正業。都傳說他和一個寡婦相好,有時就住在那個寡婦家裏,還花寡婦的錢。
這些事也傳到了王玉英的耳朵裏。連李小龍也都聽說了嘛,王玉英還能不知道?不過王玉英倒不怎麽難過。她有點半信半疑。而且她相信她嫁過去,他就會改好的。她看見過錢老五,她很喜歡他的人才。
錢老五不跟他的哥哥住。他有一所小房,在臭河邊。他成天不在家,門老是鎖著。
李小龍知道錢老五在哪裏住。他放學每天經過。他有時扒門縫上往裏看:裏麵有三間房,一個小院子,有幾棵樹。
王玉英也知道錢老五的住處。她路過時,看看兩邊沒有人,也曾經扒門縫上往裏看過。
有一天,一頂花轎把王玉英抬走了。
從此,這條巷子裏就看不見王玉英了。
晚飯花還在開著。
李小龍放學回家,路過臭河邊,看見王玉英在錢老五家門前的河邊淘米。隻看見一個背影。她頭上戴著紅花。
李小龍覺得王玉英不該出嫁,不該嫁給錢老五。他很氣憤。
這世界上再也沒有原來的王玉英了。
@三姊妹出嫁
秦老吉是個挑擔子賣餛飩的。他的餛飩擔子是全城獨一份,他的餛飩也是全城獨一份。
這副擔子非常特別。一頭是一個木櫃,上麵有七八個扁扁的抽屜;一頭是安放在木櫃裏的燒鬆柴的小缸灶,上麵支一口紫銅淺鍋。銅鍋分兩格,一格是骨頭湯,一格是下餛飩的清水。扁擔不是套在兩頭的櫃子上,而是打的時候就安在櫃子上,和兩個櫃子成一體。扁擔不是直的,是彎的,像一個羅鍋橋。這副擔子是楠木的,雕著花,細巧玲瓏,很好看。這好像是《東京夢華錄》時期的東西,李嵩筆下畫出來的玩意兒。秦老吉老遠地來了,他挑的不像是餛飩擔子,倒好像挑著一件什麽文物。這副擔子不知道傳了多少代了,因為材料結實,做工精細,到現在還很完好。
別人賣的餛飩隻有一種,蔥花水打豬肉餡。他的餛飩除了豬肉餡的,還有雞肉餡的、螃蟹餡的,最講究的是薺菜冬筍肉末餡的,——這種肉餡不是用刀刃而是用刀背剁的!作料也特別齊全,除了醬油、醋,還有花椒油、辣椒油、蝦皮、紫菜、蔥末、蒜泥、韭花、芹菜和本地人一般不吃的芫荽。餛飩分別放在幾個抽屜裏,作料敞放在外麵,任憑顧客各按口味調配。
他的器皿用具也特別精潔——他有一個拌餡用的深口大盤,是雍正青花!
篤——篤篤,秦老吉敲著竹梆,走來了。找一個柳蔭,把擔子歇下,竹梆敲出一串花點,立刻就圍滿了人。
秦老吉就用這副擔子,把三個女兒養大了。
秦老吉的老婆死得早,給他留下三個女兒。大鳳、二鳳和小鳳。三個女兒,一個比一個小一歲,梯子蹬似的。三個丫頭一個模樣,像一個模子脫出來的。三個姑娘,像三張畫。有人跟秦老吉說:“應該叫你老婆再生一個的,好湊成一套四扇屏兒!”
姊妹三個,從小沒娘,彼此提挈,感情很好。一家人都很勤快。一進門,清清爽爽,幹淨得像明礬澄過的清水。誰家娶了邋遢婆娘,丈夫氣急了,就說:“你到秦老吉家看看去!”三姊妹各有所長,分工負責。大裁大剪,單夾皮棉——秦老吉冬天穿一件山羊皮的背心,是大姐的;鍋前灶後,熱水燒湯,是二姐的;小妹妹小,又嬌,兩個姐姐慣著她,不叫她做重活,她就成天地挑花繡朵。她把兩個姐姐繡得全身都是花。圍裙上、鞋尖上、手帕上、包頭布上,都是花。這些花裏有一樣必不可少的東西,是鳳。
姊妹三個都大了。一個十八,一個十七,一個十六。該嫁了。這三隻鳳要飛到哪棵梧桐樹上去呢?
三姊妹都有了人家了。大姐許了一個皮匠,二姐許了一個剃頭的,小妹許的是一個賣糖的。
皮匠的臉上有幾顆麻子,一街人都叫他麻皮匠。他在東街的“乾陞和”茶食店廊簷下擺一副皮匠擔子。“乾陞和”的門麵很寬大,除了一個櫃台,兩邊豎著的兩塊碎白石底子堆刻黑漆大字的木牌——一塊寫著“應時糕點”,一塊寫著“滿漢餑餑”。這之外,沒有什麽東西,放一副皮匠擔子一點不礙事。麻皮匠每天一早,“乾陞和”才開了門,就拿起一把長柄的笤帚把店堂打掃幹淨,然後就在“滿漢餑餑”下麵支起擔子,開始緔鞋。他是個手腳很快的人。走起路來腿快,緔起鞋來手快。隻見他把錐子在頭發裏“光”兩下,一錐子紮過鞋幫鞋底,把兩根用豬鬃引著的蠟線對穿過去,噌——噌,兩把就緔了一針。流利合拍,均勻緊湊。他緔鞋的時候,常有人歪著頭看。緔鞋,本來沒有看頭,但是麻皮匠緔鞋就能吸引人。大概什麽事做得很精熟,就很美了。因為手快,麻皮匠一天能比別的皮匠多緔好幾雙鞋。不但快,緔得也好。針腳細密,楦得也到家,穿在腳上,不易走樣。因此,他生意很好。也因此,落下“麻皮匠”這樣一個稱號。人家做好了鞋,叫傭人或孩子送去緔,總要叮囑一句:“送到麻皮匠那裏去。”這街上還有幾個別的皮匠。怕送錯了。他臉上的那幾顆麻子就成了他的標誌。他姓什麽呢?好像是姓馬。
二姑娘的婆家姓時。老公公名叫時福海。他開了一爿剃頭店,字號也就是“時福海記”。剃頭的本屬於“下九流”,他的店鋪每年貼的春聯卻是:“頭等事業,頂上生涯”。自從清朝推翻,建立民國,人們剪了辮子,他的店鋪主要是剃光頭,以“水熱刀快”為號召。時福海像所有的老剃頭待詔一樣,還擅長向陽取耳(掏耳朵),捶背拿筋。剃完頭,用兩隻拳頭給顧客畢畢剝剝地捶背(捶出各種節奏和清濁陰陽的脆響),噔噔地揪肩胛後的“懶筋”——捶、揪之後,真是“渾身通泰”。他還專會治“落枕”。睡落了枕,歪著脖子走進去,時福海把你的腦袋擱在他躬起的大腿上,兩手扶著下顎,輕試兩下,“哢叭”——就扳正了!老年間,剃頭匠是半個跌打醫生。
這地方不知怎麽會有這麽一個傳統,剃頭的多半也是吹鼓手(不是所有的剃頭匠都是吹鼓手,也不是所有的吹鼓手都是剃頭匠)。時福海就也是一個吹鼓手。他吹嗩呐,兩腮鼓起兩個圓圓的鼓包,憋得滿臉通紅。他還會“進曲”。好像一城的吹鼓手裏隻有他會,或隻有他擅長於這個玩意兒。人家辦喪事,“六七”開吊,在“初獻”、“亞獻”之後,有“進曲”這個項目。讚禮的禮生喝道“進——曲!”時福海就拿了一麵荸薺鼓,由兩個鼓手雙笛伴奏,唱一段曲子。曲詞比昆曲還要古,內容是“神仙道化”,感歎人生無常,有《薤露》、《蒿裏》遺意,很可能是元代的散曲。時福海自己也不知道唱的是什麽,但還是唱得感慨唏噓,自己心裏都酸溜溜的。
時代變遷,時福海的這一套有點吃不開了。剃光頭的人少了,“水熱刀快”不那麽有號召力了。衛生部門天天宣傳挖鼻孔、挖耳朵不衛生。懂得享受捶背揪懶筋的樂趣的人也不多了。時福海忽然變成一個舉動遲鈍的老頭。
時福海有兩個兒子。下等人不避父諱,大兒子叫大福子,小兒子叫小福子。
大福子很能趕潮流。他把逐漸暗淡下去的“時福海記”重新裝修了一下,門窗柱壁,油漆一新,全都是奶油色,添了三麵四尺高、二尺寬的大玻璃鏡子。三麵大鏡之間掛了兩個狹長的鏡框,裏麵嵌了磁青砑銀的蠟箋對聯,請一個擅長書法的醫生汪厚基濃墨寫了一副對子:
不教白發催人老
更喜春風滿麵生
他還置辦了“夜巴黎”的香水,“司丹康”的發蠟。頂棚上安了一麵白布製成的“風扇”,有滑車牽引,叫小福子坐著,一下一下地拉“風扇”的繩子,使理發的人覺得“清風徐來”,十分爽快。這樣,“時福海記”就又興旺起來了。
大福子也學了吹鼓手。笙簫管笛,無不精通。
這地方不知怎麽會流傳“倒扳槳”、“跌斷橋”、“剪靛花”之類的《霓裳續譜》、《白雪遺音》時期的小曲。平常人不唱,唱得多是理發的、搓澡的、修腳的、裁縫、做豆腐的年輕子弟。他們晚上常常聚在“時福海記”唱,大福子彈琵琶。“時福海記”外麵站了好些人在聽。
二鳳要嫁的就是大福子。
三姑娘許的這家苦一點,姓吳,小人叫吳順福,是個遺腹子。家裏隻有兩個人,一個老母親,是個踮腳,走起路來一踮一踮的。母子二人,相依為命。媽媽很慈祥,兒子很孝順。吳順福是個很聰明的人,十五歲上就開始賣糖。賣糖和賣糖可不一樣。他賣的不是普通的芝麻糖、花生糖,他賣的是“樣糖”。他跟一個師叔學會了一宗手藝:能把白糖化了,倒在模子裏,做成大小不等的福祿壽三星、財神爺、麒麟送子。高的二尺,矮的五寸,衣紋生動,須眉清楚;還能把糖裏加了色,不用模子,隨手吹出各種瓜果,桃、梨、蘋果、佛手,跟真的一樣,最好看的是南瓜:金黃的瓜,碧綠的蒂子,還開著一朵淡黃的瓜花。這種糖,人家買去,都是當擺設,不吃。——吃起來有什麽意思呢,還不是都是糖的甜味!賣得最多的是糖兔子。白糖加麥芽糖熬了,切成梭子形的一塊一塊,兩頭用剪刀剪開,一頭窩進腹下,是腳;一頭便是耳朵。耳朵下捏一下,便是兔子臉,兩邊嵌進兩粒馬料豆,一個兔子就成了!馬料豆有綠豆大,一頭是通紅的,一頭是漆黑的。這種豆藥店裏賣,平常配藥很少用它,好像是天生就為了做糖兔的眼睛用的!這種糖兔子很便宜,一般的孩子都買得起。也吃了,也玩了。
師叔死後,這門手藝成了絕活兒,全城隻有吳順福一個人會,因此,他的生意是不錯的。
他做的這些藝術品都放在擦得晶亮的玻璃櫥子裏,在肩上挑著。他的糖擔子好像一個小型的展覽會,歇在哪裏,都有人看。
麻皮匠、大福子、吳順福,都住得離秦老吉家不遠。大姑娘、二姑娘、三姑娘幾乎每天都能看到她們的女婿。姐兒仨有時在一起互相嘲戲。三姑娘小鳳是個鑞嘴子(1),咭咭呱呱,對大姐姐說:
“十個麻子九個俏,不是麻子沒人要!”
大姐啐了她一口。
她又對二姐姐說:
“姑娘姑娘真不醜,一嫁嫁個吹鼓手。吃冷飯,喝冷酒,坐人家大門口!”(2)
二姐也啐了她一口。
兩個姐姐容不得小鳳如此放肆,就一齊反唇相譏:
“敲鑼賣糖,各幹各行!”
小妹妹不幹了,用拳頭捶兩個姐姐:
“賣糖怎麽啦!賣糖怎麽啦!”
秦老吉正在外麵拌餡兒,聽見女兒打鬧,就厲聲訓斥道:
“靠本事吃飯,比誰也不低。麻油拌芥菜,各有心中愛,誰也不許笑話誰!”
三姊妹聽了,都吐了舌頭。
姐兒仨同一天出門子,都是臘月二十三。一頂花轎接連送了三個人。時辰倒是錯開了。頭一個是小鳳,日落酉時。第二個是大鳳,戌時。最後才是二鳳。因為大福子要吹嗩呐送小姨子,又要吹嗩呐送大姨子。輪到他拜堂時已是亥時。給他吹嗩呐的是他的爸爸時福海。時福海吹了一氣,又坐到喜堂去受禮。
三天回門。三個姑爺,三個女兒都到了。秦老吉辦了一桌酒,除了雞鴨魚肉,他特意包了加料三鮮餡的縐紗餛飩,讓姑爺嚐嚐他的手藝。鮮美清香,自不必說。
三個女兒的婆家,都住得不遠,兩三步就能回來看看父親。炊煮掃除,漿洗縫補,一如往日。有點小災小病,頭疼腦熱,三個女兒搶著來伺候,比沒出門時還殷勤。秦老吉心滿意足,毫無遺憾。他隻是有點發愁:他一朝撒手,誰來傳下他的這副餛飩擔子呢?
篤——篤篤,秦老吉還是挑著擔子賣餛飩。
真格的,誰來繼承他的這副古典的,南宋時期的,楠木的餛飩擔子呢?
邂逅
船開了一會兒,大家坐定下來。理理包篋,接起剛才中斷的思緒,回味正在進行中的事務已過的一段的若幹細節,想一想下一步驟可能發生的情形;沒有目的地擒縱一些飄忽意象;漫然看著窗外江水;接過茶房遞上來的手巾擦臉;掀開壺蓋給茶房沏茶;口袋裏摸出一張什麽字條,看一看,又擱了回去;抽煙;打盹;看報;嚐味著透入髒腑的機器的渾沉的震顫,——震得身體裏的水起了波紋,一小圈,一小圈;暗數著身下靠背椅的一根一根木條;什麽也不幹,聽而不聞,視而不見,近乎是虛設的“在”那裏;觀察,感覺,思索著這些,……各種生活式樣擺設在船艙座椅上,展放出來;若真實,又若空幻,各自為政,沒有章法,然而為一種什麽東西範圍概括起來,賦之以相同的一點顏色。——那也許是“生活”本身。在現在,即是“過江”,大家同在一條“船”上。
在分割了的空間之中,在相忘於江湖的漠然之中,他被發現了,像從一棵樹下過,忽然而發現了這裏有一棵樹。他是什麽時候進來的呢?他一定是剛剛進來。雖沒有人注視著艙門如何進來了一個人,然而全艙都已經意識到他,在他由動至靜,邁步之間有停止之意而終於果然站立下來的時候,他的進來完全成了一個事實。像接到了一個通知似的,你向他看。
你覺得若有所見了。
活在世上,你好像隨時都在期待著,期待著有什麽可以看一看的事。有時你疲疲困困,你的心休息,你的生命匍匐著像一條假寐的狗,而一到有什麽事情來了,你醒豁過來,白日裏閃來了清晨。
常常也是一涉即過,清新的後麵是沉滯,像一縷風。
他停立在兩個艙門之間的過道當中,正好是大家都放棄而又為大家所共有的一個自由地帶。——他為什麽不坐,有的是空座位。——他不準備坐,沒有坐的意思,他沒有從這邊到那邊看一看,他不是在挑選哪一張椅子比較舒服。他好像有所等待的樣子。——動人的是他的等待嗎?
他脈脈地站在那裏。在等待中總是有一種孤危無助的神情的,然而他不放縱自己的情緒,不強迫人憐恤注意他。他意態悠遠,膚體清和,目色沉靜,不紛亂,沒有一點焦躁不安,沒有忍耐。——你疑心他也許並不等待著什麽,隻是他的神情總像在等待著什麽似的而已。
他整潔,漂亮,頎長,而且非常的文雅,身體的態度,可欣可感,都好極了。難得的,遇到這樣一個人。
——他是個瞎子,——他來賣唱,——他是等著這個女孩子進來,那是他女兒,他等待著茶房沏了茶打了手巾出去,(茶房從他麵前經過時他略為往後退了退,讓他過去,)等著人定,等著一個適當的機會開口。
她本來在哪裏的?是等在艙門外頭?她也進來得正是時候,像她父親一樣,沒有人說得出她怎麽進來的,而她已經在那裏了,毫不突兀,那麽自然,那麽恰到好處,剛剛在點兒上。他們永遠找得到那個千載一時的成熟的機緣,一點不費力。他已經又在許多紛紜褶曲的心緒的空隙間插進他的聲音,不知道什麽時候,說了一句簡單的開場白,唱下去了。沒有跳踉呼喝,振足拍手,沒有給任何旅客一點驚動,一點刺激,仿佛一切都預先安排,這支曲子本然的已經伏在那裏,應當有的,而且簡直不可或缺,不是改變,是完成;不是反,是正;不是二,是一。……
一切有點出乎意外。
我高興我已經十年不經過這一帶,十年沒有坐這種過江的渡輪了,我才不認識他。如果我已經知道他,情形會不會不同?一切令我欣慰的印象會不存在?——也不,總有個第一次的。在我設想他是一種什麽人的時候我沒有想出,沒有想到他是賣唱的。他的職業特征並不明顯,不是一眼可見,也許我全心傾注在他的另一種氣質,而這種氣質不是,或不全是生成於他的職業,我還沒有興趣也沒有時間來判斷,甚至設想他是何以為生的?如果我起初就發現——為什麽剛才沒有,一直到他舉出來輕輕拍擊的時候我才發現他手裏有一副檀板呢?
從前這一帶輪船上兩個賣唱的,一個鴉片鬼,瘦極了,嗓子啞得簡直發不出聲音,吒吒的如敲破竹子;一個女人,又黑又肥,滿臉麻子。——他樣子不像是賣唱的?其實要說,也像,——賣唱的樣子是一個什麽樣子呢?——他不滿身是那種氣味。腐爛了的果子氣味才更強烈,他還完完整整,好好的。他樣子真是好極了。這是他女兒,沒有問題。
他唱的什麽?
有一回,那年冬天特別冷,雪下得大極了,河封住了,船沒法子開,我因事須趕回家去,隻有起早走,過湖,湖都凍得實實的,船沒法子過去,冰麵上倒能走。大風中結了幾個伴在茫茫一片冰上走,心裏感動極了,抽一支煙劃一支洋火好費事!一個人劃洋火成了全隊人的事情。……(我掏了一支煙抽,)遠遠看見那隻輪船凍在湖邊,一點活意都沒有,被遺棄在那兒,紅的,黑的,都是可憐的顏色。我們坐過它很多次,天不這麽冷,現在我們就要坐它的。忽然想起那兩個賣唱的。他們在哪裏了呢,雪下了這麽多天了。沿河堤有許多小客棧,本來沒有什麽人知道的,你想不到有那麽多,都有了生意了,近年下,起早走路的客人多,都有事。他們大概可以一站一站地趕,十多裏,二三十裏,趕到小客棧裏給客人解悶去,他們多半會這麽著的。封了河不是第一次,路真不好走。一個人走起來更苦,他們其實可以結成伴。——哈,他們可以結婚!
這我想過不止一次了,頗有為他們做媒之意。“結婚”,哈!但是他們一起過日子很不錯,同是天涯淪落人,彼此有個照應。可是怪,同在一路,同在一條船上賣唱,他們好像並沒有同類意識,見了麵沒有看他們招呼過,談話中也未見彼此提起過,簡直不認識似的。不會,認識是當然認識的。利害相妨,同行妒忌,未必吧,他們之間沒有競爭。
男的鴉片抽成了精,沒有幾年好活了,但是他機靈,活絡得多,也皮賴,一定得的錢較多。女的可以送他葬,到時候有個人哭他,買一陌紙錢燒給他。——你是不是想男的可以戒煙,戒了煙身體好起來,不喝酒,不賭錢,做兩件新藍布大褂,成個家,立個業,好好過日子,同偕到老?小孩子!小孩子!——不,就是在一個土地廟神龕鬼腳下安身也行,總有一點溫暖的。——說不定他們還會生個孩子。
現在,他們一定結伴而行了,在大風雪中挨著凍餓,挨著鴉片煙,十裏二十裏的往前趕一家一家的小客棧了。小客棧裏鹹菜辣椒煮小鯽魚一盤一盤的冒著熱氣,冒著香,鍋裏一鍋白米飯。——今天米價是多少?一百八?
下來一半(路程)了吧?天氣好,風平浪靜。
他們不會結婚,從來沒有想到這個上頭去過。這個鴉片鬼不需要女人,這個女人沒有人要。別看這個鴉片鬼,他要也才不要這個女人!他骨幹肢體毀蝕了,走了樣,可是本來還不錯的,還起原來很有股子瀟灑勁兒。那樣的身段是能欣賞女人的身段,懂得風情的身段。這個女人沒有女人味兒!鴉片鬼老是一段《活捉張三郎》,擠眉瞪眼,伸頭縮脖子,誇張,惡俗,猥褻,下流極了。沒法子。他要抽鴉片。可是要是沒法子不聽還是寧可聽他吧。他聰明,他用兩支竹筷叮叮當當敲一個青花五寸盤子,敲得可是神極了,濺跳灑潑,快慢自如,有聲有勢,活的一樣。他很有點才氣,適於幹這一行的,他懂。那個黑麻子女人拖把胡琴唱“你把那,冤枉事勒歐歐歐歐歐歐……”實在不敢領教。或者,更壞,不知哪裏學來的一段《黑風帕》。這個該死的蠢女人!
他們稟賦各異,玩意兒不同,湊不到一起去。
真不大像是——這女孩子配不上他父親,——還不錯,不算難看,氣派好,莊靜穩重,不輕浮,現在她接她父親的口唱了。
有熟人懂得各種曲子的要問問他,他們唱的這種叫什麽調子。這其實應當說是一種戲文,用的是代言體,上台彩扮大概不成吧,聲調過於逶迤曼長了。雖是兩人遞接著唱,但並非對口,唱了半天,仍是一個人口吻。全是抒情,沒有情節。事實自《紅樓夢》敷衍而出,黛玉委委屈屈向寶玉傾訴心事。每一段末尾長呼“我的寶哥哥兒來”,可是唱得含蓄低婉,居然並不覺得刺耳。頗有人細細地聽,凝著神,安安靜靜,臉上惻惻的,身體各部鬆弛解放下來,氣息深深,偶然舒一舒胸,長長透一口氣,紙煙灰燒出一長段,跌落在衣襟上,碎了,這才霍然如夢如醒。有人低語:
“他的眼睛——”
“瞎子,雀盲。”
“哦——”
進門站下來的時候就覺得,他眼睛有點特別,空空落落,不大有光彩,不流動。可是他女兒沒有進來之先他向艙門外望了一眼,他一揚頭,樣子不像瞎眼的人。瞎眼人臉上都有一種焦急憤恨,眼角嘴角大都要變形的,雀盲尤其自卑,扭扭捏捏,藏藏躲躲,他沒有,他臉上恬靜平和極了。他應當是生下來就雙眼不通,不會是半途上瞎的。
女孩子唱的還不如她父親。——聽是還可以聽。
這段曲子本來跟多數民間流行曲子一樣,除了感傷,剩下就沒有什麽東西了,可是他唱得感傷也感傷,一點都不厲害。唱得深極了,遠極了,素雅極了,醇極了,細運輕輸,不枝不蔓,舒服極了。他唱的時候沒有一處搖擺動晃,臉上都不大變樣子,隻有眉眼間略略有點淒愁,像是在深深思念之中,不像在唱。——啊不,是在唱,他全身都在低唱,沒有那一處是散渙叛離的。他唱得真低,然而不枯,不弱,聲聲勻調,字字透達,聽得清楚分明極了,每一句,輕輕地拍一板,一段,連拍三四下。女兒所唱,格韻雖較一般為高,但是聽起來薄,鬆,含糊,懶懶的,她是受她父親的影響,模仿父親而沒有其精華神髓,她盡量壓減洗滌她的噪音裏的野性和俗氣,可是她的生命不能與那個形式蘊合,她年紀究竟輕,而且性格不夠。她不能沉湎,她心不專,她唱,她自己不聽。她沒有想跳出這個生活,她是個老實孩子。老實孩子,但不是沒有一些片片段段的事實足以教她分心,教她不能全神貫注,入乎其中。
她有十七八歲了吧?有囉,可能還要大一點。樣子還不難看。臉寬寬的,鼻子有一點塌,眼睛分得很開。搽了一點脂粉,胭脂顏色不好,桃紅的。頭發修得很齊,梳得光光的,稍為平板了一點,前麵一個發卷於是顯得像個筒子,跟後麵頭發有點不能相連屬。腰身粗粗的,眼前還不要緊,千萬不能再胖。站著能夠穩穩的,腿分得不太開,腳不亂動,上身不扭,然而不僵,就算難得的了。她的態度救了她的相貌不少。她神色間有點疲倦,一種心理的疲倦。——她有了人家沒有?一件黑底小紅碎花布棉袍,青鞋,線襪,幹幹淨淨。——又是父親了,他們輪著來。她唱得比較少,大概是父親唱兩段,女兒唱一段。
天氣真好,簡直沒有什麽風。船行得穩極了。
誰把茶壺跟茶杯挨近著放,船震,輕輕地磣出瓷的聲音,細細的,像個金鈴子叫。——哎呀,叫得有點煩人!心裏不舒服,覺得惡心。——好了,平息了,心上一點黴斑。——讓它叫去吧,不去管它。
是不是這麽分的,一個兩段,一個一段?這麽分法有什麽理由?要是倒過來,——現在這麽聽著挺合適,要是女兒唱兩段父親唱一段呢,這個布局想象得出嗎?兩種花色編結起來的連續花邊,兩朵藍的,間有一朵綠的,(紫的,黃的,銀紅的,雜色的,)如果改成兩朵綠的一朵藍的呢?……什麽藍的綠的,不像!幹什麽用比喻呢,比喻不倫!——有沒有女兒兩段父親一段的時候?——分開了唱四段比連作唱三段省力。——兩個人比一個人唱好,有變化,不單調,起來複舒卷感,像花邊。——比喻是個陷阱,還是摔不開!——接口接得真好,一點不露痕跡,沒有奪占,沒有縫隙,水流雲駐,葉落花開,相契莫逆,自自在在,當他末一聲的有餘將盡,她的第一字恰恰出口,不頷首,不送目,不輕輕咳嗽,看不出一點點暗示和預備的動作。
他們並排站著,稍有一段距離。他們是父女,是師徒,也還是同伴。她唱得比較少,可是並不就是附屬陪襯。她並不多餘,在她唱的時候她也是獨當一麵,她有她的機會,他並不完全籠罩了她,他們之間有的是平等,合作時不可少的平等。這種平等不是力求,故不露暴,於是更圓滿了。——真的平等不包含爭取。父親唱的時候女兒閑著,她手裏沒有一樣東西,可是她能那麽安詳!她垂手直身,大方窈窕,有時稍稍回首,看她父親一眼,看他的側麵,他的手。——她腳下不動。
他自己唱的時候他拍板,女兒唱的時候他為女兒拍板,他從頭沒有離開過曲子一步。他為女兒拍板時也跟為自己拍板時一樣。好像他女兒唱的時候有兩起聲音,一起直接散出去,一起流過他,再出去。不,這兩條路亦分亦合,還有一條路,不管是他和她所發的聲音都似乎不是從這裏,不是由這兩個人,不是在我們眼前這個方寸之地傳來的,不複是一個現實,這兩個聲音本身已經連成一個單位。——不是連成,本是一體,如藕於花,如花於鏡,無所憑借,亦無落著,在虛空中,在天地水土之間。……
女孩子眼睛裏看見什麽了?一個客人袖子帶翻了一隻茶杯,殘茶流出來,漸成一線,伸過去,伸過去,快要到那個紙包了,——紙包裏是什麽東西?——嘻,好了,桌子有一條縫,茶透到縫裏去了——還沒有,——還沒有——滴下來了!這種茶杯底子太小,不穩,輕輕一偏就倒了。她一邊看,一邊唱,唱完了,還在看,不知是不是覺得有人看出了,有點不好意思,微低了頭,麵色肅然。——有人悄悄地把放在桌上的香煙火柴放回口袋裏,快到了吧?對岸山淺淺的一抹。他唱完了這一段大概還有一段,由他開頭,也由他收尾。
完了,可是這次好像隻有一段?女兒走下來收錢,他還是等在那兒。他收起檀板,斂手垂袖而立,溫文恭謹,含情脈脈,跟進來時候一樣。
他樣子真好極了。人高高的,各部分都稱配,均衡,可是並不偉岸,周身一種說不出來的優雅高貴。稍稍有點衰弱,還好,還看不出有病苦的痕跡。總五十歲左右了。……今天是……十三,過了年才這麽幾天,風吹著已經似乎不同了。——他是理了發過的年吧,發根長短正合適。梳得妥妥帖帖,大大方方。頭發還看不出白的。——他不能自己修臉吧?也還好,並不慘厲,而且稍為有點蔭翳於他正相宜,這是他的本來麵目,太光滑了就不大像他了。他臉上輪廓清晰而固定,不易為光暗影響改變。手指白白晳晳,指甲修得齊齊的。——幹淨極了!一眼看去就覺得他的幹淨。可是幹淨得近人情,幹淨得教人舒服,不蕭索,不幹燥,不冷,不那麽兢兢翼翼,時刻提防,覺得到處都髒,碰不得似的。一件灰色棉袍,剪裁得合身極了。布的。——看上去料子像很好?——是布的。不單是袍子,裏麵襯的每一件衣褲也一定都舒舒齊齊,不破,不髒,沒有氣味,不窩囊著,不扯起來,口袋紐子都不殘缺,一件套著一件,一層投著一層,袖口一樣長短,領子差不多高低,邊對邊,縫對縫。……還很新,是去年冬天做的。——袍子似乎太厚了一點,有點臃腫,減少了他的挺拔。——不,你看他的腮,他真該穿得暖些啊。他的胸,他的背,他的腰脅,都暖洋洋的,他全身正在領受著一重豐厚的暖意,——一脈近於歎息的柔情在他的臉上。
她順著次序走過一個一個旅客,不說一句話,伸出她的手,坦率,無邪,不局促,不忸怩,不爭多較少,不潑辣,不糾纏,規規矩矩老老實實。——這女孩子實在不怎樣好看,她鼻子底下有顆痣。都給的。——有一兩個,她沒有走近,看樣子他也許沒有,然而她態度中並無輕蔑之意,不讓人不安。有的臉背著,或低頭扣好皮箱的鎖,她輕輕在袖子上拉一拉。——真怪,這樣一個動作中居然都包含一點賣弄風情,沒有一點冒昧。被拉的並不嗔怪,不聲不響,掏出錢來給她。——有人看著他,他臉一紅,想分辯,我不是——是的,你忙著有事,不是規避,誰說你小氣的呢,瞧瞧你這樣的人,像麽,——於是兩人臉上似笑非笑了一下,眼光各向一個方向挪去。——這兩個人說不定有機會認識,他們老早談過話了。——在澡堂裏,飯館裏,街上,隔若幹日子,碰著了,他們有招呼之意,可是匆匆錯過了,回來,也許他們會想,這個人好麵熟,哪裏見過的?——大概想不出究竟是哪裏見過的了吧?——人應當記日記。——給的錢上下都差不多,這也好像有個行情,有個適當得體的數目,切合自己生活,也不觸犯整個社會。這玩意兒真不易,夠學的!過到老,學不了,學的就是這種東西?這是老練,是人生經驗,是賈寶玉反對的學問文章,我的老天爺!——這一位,沒有零的,掏出來一張兩萬關金券,一時張皇極了,沒有主意,連忙往她手裏一擱,心直跳,轉過身來伏在船窗上看江水,他簡直像大街上摔了一大跤。——哎,別介,沒有關係。——差不多全給的。然而送給艙裏任何一位一定沒有人要,一點不是一個可羨慕的數目。——上海正發行房屋獎券,這裏頭一定有人買的,就快開獎了,你見過設計圖樣麽?——從前用銅子,賣唱的多用一個小藤冊子接錢,投進去磬磬的響。
都收了,她回去,走近她父親,——她第一次靠著她父親,伸一個手給他,拉著他,她在前,他在後,一步一步走出去了。他是個瞎子。——我這才真正地覺得他瞎,看到他眼睛看不見,十分的動了心。他的一切聲容動靜都歸納攝收在這最後的一瞥,造成一個印象,完足,簡賅,具體。他走了,可是印象留下來。——他們是父女,無條件的,永遠的,沒有一絲縫隙的親骨肉。不,她簡直是他的母親啊!他們走了。……
“他們一天能得多少錢?”
“也不多——輪渡一天來回才開幾趟。夏天好,夏天晚上還有人叫到家裏唱。”
“那他們穿的?”
“噯——”
船平平穩穩地行進,太陽光照在船上,船在柔軟的江水上。機器的震動均勻而有力,充滿健康,充滿自信。艙壁上幾道水影的反光晃蕩。船上安靜極了,有秩序極了。——忽然亂起來,像一個災難,一個麻袋掙裂了,滾出各種果實。一個腳夫像天神似的跳到艙裏。——到了,下午兩點鍾。
曇花、鶴和鬼火
鄰居夏老人送給李小龍一盆曇花。曇花在這一帶是很少見的。夏老人很會養花,什麽花都有。李小龍很小就聽說過“曇花一現”。夏老人指給他看:“這就是曇花。”李小龍歡歡喜喜地把花抱回來了。他的心歡喜得咚咚地跳。
李小龍給它澆水,鬆土。白天搬到屋外。晚上搬進屋裏,放在床前的高茶幾上。早上睜開眼第一件事便是看看他的曇花。放學回來,連書包都不放,先去看看曇花。
曇花長得很好,長出了好幾片新葉,嫩綠嫩綠的。
李小龍盼著曇花開。
曇花茁了骨朵兒了!
李小龍上課不安心,他總是怕曇花在他不在家的時候開了。他聽說曇花開無定時,說開就開了。
晚上,他睡得很晚,守著曇花。他聽說曇花常常是夜晚開。
曇花就要開了。
曇花還沒有開。
一天夜裏,李小龍在夢裏聞到一股醉人的香味。他忽然驚醒了:曇花開了!
李小龍一骨碌坐了起來,劃根火柴,點亮了煤油燈:曇花真的開了!
李小龍好像在做夢。
曇花真美呀!雪白雪白的,白得像玉,像天上的雲。花心淡黃,淡得像沒有顏色,淡得真雅。她像一個睡醒的美人,正在舒展著她的肢體,一麵呼出醉人的香氣。啊呀,真香呀!香死了!
李小龍兩手托著下巴,目不轉睛地看著曇花。看了很久,很久。
他困了。他想就這樣看它一夜,但是他困了。吹熄了燈,他睡了。一睡就睡著了。
睡著之後,他做了一個夢,夢見曇花開了。
於是李小龍有了兩盆曇花。一盆在他的床前,一盆在他的夢裏。
李小龍已經是中學生了。過了一個暑假,上初二了。
學校在東門裏,原是一個道士觀,叫讚化宮。李小龍的家在北門外東街。從李小龍家到中學可以走兩條路。一條進北門走城裏,一條走城外。李小龍上學的時候都是走城外,因為近得多。放學有時走城外,有時走城裏。走城裏是為了看熱鬧或是買紙筆,買糖果零食吃。
從李小龍家的巷子出來,是越塘。越塘邊經常停著一些糞船。那是鄉下人上城來買糞的。李小龍小時候剛學會折紙手工時,常折的便是“糞船”。其實這隻紙船是空的,裝什麽都可以。小孩子因為常常看見這樣的船裝糞,就名之曰糞船了。
沿越塘的坡岸走上來,右邊有幾家種菜的。左邊便是菜地。李小龍看見種菜的種青菜,種蘿卜。看他們澆糞,澆水。種菜的用一個長把的水舀子舀滿了水,手臂一揮舞,水就像扇麵一樣均勻地灑開了。青菜一天一個樣,一天一天長高了,全都直直地立著,都很精神,很水靈。蘿卜原來像菜,後來露出紅紅的“背兒”,就像蘿卜了。他看見扁豆開花,扁豆結角了。看見芝麻。芝麻可不好看,直不棱挺,四方四棱的杆子,結了好些帶小毛刺的蒴果。蒴果裏就是芝麻粒了。“你就是芝麻呀!”李小龍過去沒看見過芝麻。他覺得芝麻能榨油,給人吃,這非常神奇。
過了菜地,有一條不很寬的石頭路。鋪路的石頭不整齊,大大小小,而且都是光滑的,圓乎乎的,不好走。人不好走,牛更不好走。李小龍常常看見一頭牛的一隻前腿或後腿的蹄子在圓石頭上“霍——噠”一聲滑了一下,——然而他沒有看見牛滑得摔倒過。牛好像特別愛在這條路上拉屎。路上隨時可以看見幾堆牛屎。
石頭路兩側各有兩座牌坊,都是青石的。大小、模樣都差不多。李小龍知道,這是貞節牌坊。誰也不知道這是誰家的,是為哪一個守節的寡婦立的。那麽,這不是白立了麽?牌坊上有很多麻雀做窩。麻雀一天到晚嘰嘰喳喳地叫,好像是牌坊自己嘰嘰喳喳叫著似的。牌坊當然不會叫,石頭是沒有聲音的。
石頭路的東邊是農田,兩邊是一片很大的葦蕩子。葦蕩子的盡頭是一片烏蒙蒙的雜樹林子。林子後麵是善因寺。沿石頭路往善因寺有一條小路,很少人走。李小龍有一次一個人走了一截,覺得怪瘮得慌。
春天,葦蕩子裏有很多蝌蚪,忙忙碌碌地甩著小尾巴。很快,就變成了小蛤蟆。小蛤蟆每天早上橫過石頭路亂蹦。你們幹嗎亂蹦,不好老實待著嗎?小蛤蟆很快就成了大蛤蟆,咕呱亂叫!
走完石頭路,是傅公橋。從東門繞過來的護城河往北,從北城繞過來的護城河往東,在河裏匯合,流入澄子河。傅公橋正跨在匯流的浦上。這是一座洋鬆木橋。兩根橋梁,上麵橫鋪著立著的洋鬆木的扁方子,用巨大的鐵螺絲固定在橋梁上。洋鬆扁方並不密接,每兩方之間留著和扁方寬度相等的空隙。從橋上過,可以看見水從下麵流。有時一團青草,一片破蘆席片順水漂過來,也看得見它們從橋下悠悠地漂過去。
李小龍從初一讀到初二了,來來回回從橋上過,他已經過了多少次了?
為什麽叫作傅公橋?傅公是誰?誰也不知道。
過了傅公橋,是一條很寬很平的大路,當地人把它叫作“馬路”。走在這樣很寬很平的大路上,是很痛快、很舒服的。
馬路東,是一大片農田。這是“學田”。這片田因為可以直接以護城河引水灌溉,所以莊稼長得特別地好,每年的收成都是別處的田地比不了的。
李小龍看見過割稻子。看見過種麥子。春天,他下了馬路,從麥子地裏走,一直走到東門口。麥子還沒有“起身”的時候,是不怕踩的,越踩越旺。麥子一天一天長高了。他掰下幾粒青麥子,搓去外皮,放進嘴裏嚼。他一輩子記得青麥子的清香甘美的味道。他看見過割麥子。看見過插秧。插秧是個大喜的日子,好比是娶媳婦,聘閨女。插秧的人總是精精神神的,脾氣也特別溫和。又忙碌,又從容,凡事有條有理。他們的眼睛裏流動著對於糧食和土地的脈脈的深情。一天又一天,哈,稻子長得齊李小龍的腰了。不論是麥子,是稻子,挨著馬路的地邊的一排長得特別好。總有幾叢長得又高又壯,比周圍的稻麥高出好些。李小龍想,這大概是由於過路的行人曾經對著它撒過尿。小風吹著豐盛的莊稼的綠葉,沙沙地響,像一首遙遠的、溫柔的歌。李小龍在歌裏歡快地走著……
李小龍有時候挨著莊稼地走,有時挨著河沿走。河對岸是一帶黑黑的城牆,城牆垛子一個、一個、一個,整齊地排列著。城牆外麵,有一溜墓地,長了好些狗尾巴草、紮蓬、蒼耳和風播下來的旅生的蘆秫。草叢裏一定有很多蟈蟈,蟈蟈把它們的吵鬧聲音都送到河這邊來了。下麵,是護城河。隨著上遊水閘的啟閉,河水有時大,有時小;有時急,有時慢。水急的時候,挨著岸邊的水會倒流回去,李小龍覺得很奇怪。過路的大人告訴他:這叫“回溜”。水是從運河裏流下來的,是渾水,顏色黃黃的。黑黑的城牆,碧綠的田地,白白的馬路,黃黃的河水。
去年冬天,有一天,下大雪,李小龍一大早上學去,他發現河水是紅顏色的!很紅很紅,紅得像玫瑰花。李小龍想:也許是雪把河變紅了。雪那樣厚,雪把什麽都蓋成一片白,於是襯得河水是紅的了。也許是河水自己這一天發紅了。他捉摸不透。但是他千真萬確看見了一條紅水河。雪地上還沒有人走過,李小龍獨自一人,踏著積雪,他的腳踩得積雪咯吱咯吱地響。雪白雪白的原野上流著一條玫瑰紅色的河,那樣單純,那樣鮮明而奇特,這種景色,李小龍從來沒有看見過,以後也沒有看見過。
有一天早晨,李小龍看到一隻鶴。秋天了,莊稼都收割了,扁豆和芝麻都拔了秧,樹葉落了,蘆葦都黃了,蘆花雪白,人的眼界空闊了。空氣非常涼爽。天空淡藍淡藍的,淡得像水。李小龍一抬頭,看見天上飛著一隻東西。鶴!他立刻知道,這是一隻鶴。李小龍沒有見過真的鶴,他隻在畫裏見過,他自己還畫過。不過,這的的確確是一隻鶴。真奇怪,怎麽會有一隻鶴呢?這一帶從來沒有人家養過一隻鶴,更不用說是野鶴了。然而這真是一隻鶴呀!鶴沿著北邊城牆的上空往東飛去。飛得很高,很慢,雪白的身子,雪白的翅膀,兩隻長腿伸在後麵。李小龍看得很清楚,清楚極了!李小龍看得呆了。鶴是那樣美,又教人覺得很淒涼。
鶴慢慢地飛著,飛過傅公橋的上空,漸漸地飛遠了。
李小龍癡立在橋上。
李小龍多少年還忘不了那天的印象,忘不了那種難遇的淒涼的美,那隻神秘的孤鶴。
李小龍後來長大了,到了很多地方,看到過很多鶴。
不,這都不是李小龍的那隻鶴。
世界上的詩人們,你們能找到李小龍的鶴麽?
李小龍放學回家晚了。教圖畫手工的張先生給了他一個任務,讓他刻一副竹子的對聯。對聯不大,隻有三尺高。選一段好毛竹,一剖為二,刳去竹節,用砂紙和竹節草打磨光滑了,這就是一副對子。聯文是很平常的:
惜花春起早
愛月夜眠遲
字是請善因寺的和尚石橋寫的,寫的是石鼓。因為李小龍上初一的時候就在家跟父親學刻圖章,已經刻了一年,張先生知道他懂得一點篆書的筆意,才把這副對子交給他刻。刻起來並不費事,把字的筆畫的邊廓刻深,再用刀把邊線之間的竹皮鏟平,見到“二青”就行了。不過竹皮很滑,竹麵又是圓的,需要手勁。張先生怕他帶來帶去,把竹皮上墨書的字蹭模糊了,教他就在自己的畫室裏刻。張先生的畫室在一個小樓上。小樓在學校東北角,是讚化宮的遺物,原來大概是供呂洞賓的,很舊了。樓的三麵都是紫竹,——紫竹在城裏別處極少見,學生習慣就把這座樓叫成“紫竹樓”。李小龍每天下課後,上樓來刻一個字,刻完回家。已經刻了一個多星期了。這天就剩下“眠遲”兩個字了,心想一氣刻完得了,明天好填上石綠掛起來看看,就貪刻了一會兒。偏偏石鼓文體的“遲”字筆畫又多,時間不知不覺就過去了。刻完了“遲”的“走之”,揉揉眼睛,一看:呀,天都黑了!而且聽到隱隱的雷聲,——要下雨了:趕緊走。他背起書包直奔東門。出了東門,聽到東門外鐵板橋下轟鳴震耳的水聲,他有點猶豫了。
東門外是刑場(後來李小龍到過很多地方,發現別處的刑場都在西門外。按中國的傳統觀念,西方主殺,不知道這裏的刑場為什麽在東門外)。對著東門不遠,有一片空地,空地上現在還有一些淺淺的圓坑,據說當初殺人就是讓犯人跪在坑裏,由背後向第三個頸椎的接縫處切一刀。現在不興殺頭了,槍斃犯人——當地叫作“銃人”,還是在這裏。李小龍的同學有時上著課,聽到街上犯人拉長音的淒慘的號聲,就知道要銃人了。他們下了課趕去看,有時能看到屍首,有時看到地下一攤血。東門橋是全縣唯一的一座鐵板橋。橋下有閘。橋南橋北水位落差很大,河水傾跌下來,聲音很嚇人。當地人把這座橋叫作掉魂橋,說是臨刑的犯人到了橋上,聽到水聲,魂就掉了。
李小龍猶豫了一下,還是走上鐵板橋了。他的腳步踏得橋上的鐵板當當地響。
天驟然黑下來了,雨雲密集,天陰得很嚴。下了橋,他就掉在黑暗裏了。什麽也看不見,隻能看到一條灰白的痕跡,是馬路;黑乎乎的一片,是稻田。好在這條路他走得很熟,閉著眼也能走到,不會掉到河裏去,走吧!他聽見河水嘩嘩地響,流得比平常好像更急。聽見稻子的新秀的穗子擺動著,稻粒摩擦著發出細碎的聲音。一個什麽東西竄過馬路!——大概是一隻獾子。什麽東西落進河水了,——“撲通”!他的腳清楚地感覺到腳下的路。一個圓形的淺坑,這是一個牛蹄印子,幹了。誰在這裏扔下一塊西瓜皮!差點摔了我一跤!天上不時扯一個閃。青色的閃、金色的閃、紫色的閃。閃電照亮一塊黑雲,黑雲翻滾著,絞扭著,像一個暴怒的人正在憋著一腔怒火。閃電照亮一棵小柳樹,張牙舞爪,像一個妖怪。
李小龍走著,在黑暗裏走著,一個人。他走得很快,比平常要快得多,真是“大步流星”,踏踏踏踏地走著。他聽見自己的兩隻褲腳擦得刹刹地響。
一半沉著,一半害怕。
不太害怕。
剛下掉魂橋,走過刑場旁邊時,頭皮緊了一下,有點怕,以後就好了。
他甚至覺得有點豪邁。
快要到了。前麵就是傅公橋。“行百裏者半九十”,今天上國文課時他剛聽高先生講過這句古文。
上了傅公橋,李小龍的腳步放慢了。
這是什麽?
他從來沒有看見過。
一道一道碧綠的光,在葦蕩上。
李小龍知道,這是鬼火。他聽說過。
綠光飛來飛去。它們飛舞著,一道道碧綠的拋物線。綠光飛得很慢,好像在呦呦地哭泣。忽然又飛快了,聚在一起;又散開了,好像又笑了,笑得那樣輕。綠光縱橫交錯,織成一麵疏網;忽然又飛向高處,落下來,像一道放慢了的噴泉。綠光在集會,在交談。你們談什麽?……
李小龍真想多停一會兒,這些綠光多美呀!
但是李小龍沒有停下來,說實在的,他還是有點緊張的。
但是他也沒有跑。他知道他要是一跑,鬼火就會追上來。他在小學上自然課時就聽老師講過,“鬼火”不過是空氣裏的磷,在大雨將臨的時候,磷就活躍起來。見到鬼火,要沉著,不能跑,一跑,把氣流帶動了,鬼火就會跟著你追。你跑得越快,它追得越緊。雖然明知道這是磷,是一種物質,不是什麽“鬼火”,不過一群綠光追著你,還是怕人的。
李小龍用平常的速度輕輕地走著。
到了貞節牌坊跟前倒真的嚇了他一跳!一條黑影,迎麵向他走來。是個人!這人碰到李小龍,大概也有點緊張,跟小龍擦身而過,頭也不回,匆匆地走了。這個人,那麽黑的天,他跑到馬上要下大雨的田野裏去幹什麽?
到了幾戶種菜人家的跟前,李小龍的心才真的落了下來。種菜人家的窗縫裏漏出了燈光。
李小龍一口氣跑到家裏。剛進門,“嘩——”大雨就下來了。
李小龍搬了一張小板凳,在燈光照不到的廊簷下,對著大雨傾注的空庭,一個人呆呆地想了半天。他要想想今天的印象。
李小龍想:我還是走回來了。我走在半道上沒有想退回去。如果退回去,我就輸了,輸給黑暗,又輸給了我自己。
李小龍回想著鬼火,他覺得鬼火很美。
李小龍看見過鬼火了,他又長大了一歲。
看水
下班了。小呂把擦得幹幹淨淨的鐵鍁擱到“小倉庫”裏,正在腳蹬著一個舊轆軸係鞋帶,組長大老張走過來,跟他說:
“小呂,你今天看一夜水。”
小呂的心略為沉了一沉。他沒有這種準備。今天一天的活不輕鬆,小呂身上有點累。收工之前,他就想過:吃了晚飯,打一會兒百分,看兩節《水滸》,洗一個腳,睡覺!他身上好像已經嚐到伸腰展腿地躺在床上的那股舒服勁。看一夜水,甭打算睡了!這倒還沒有什麽。主要的是,他沒有看過水,他不知道看水是怎麽個看法。一個人,黑夜裏,萬一要是渠塌了,水跑了,淹了莊稼,灌了房子,……那他可招架不了!一種沉重的,超過他的能力和體力的責任感壓迫著他。
但是大老張說話的聲音、語氣,叫他不能拒絕。果園接連澆了三天三夜地了。各處的地都要澆,就這幾天能夠給果園使水,果園也非乘這幾天抓緊了透透地澆一陣水不可,果子正在膨大,非常需要水。偏偏這一陣別的活又忙,葡萄綁條、山丁子噴藥、西瓜除膩蟲、倒栽疙瘩白、壟蔥……全都擠在一起了。幾個大工白日黑夜輪班倒,一天休息不了幾小時,一個個眼睛紅紅的,全都熬得上了火。再派誰呢?派誰都不大合適。這樣大老張才會想到小呂的頭上來。小呂知道,大老張是想叫小呂在上頭守守閘,看看水,他自己再堅持在果園澆一夜,這點地就差不多了。小呂是個小工,往小裏說還是個孩子,一定不去,誰也不能說什麽。過去也沒有派過他幹過這種活。但是小呂覺得不能這樣。自己是果園的人,若是遇到緊張關頭,自己總是逍遙自在,在一邊做個沒事人,心裏也覺說不過去。看來也還就是叫自己去比較合適。無論如何,小呂也是個男子漢,——你總不能叫兩個女工黑夜裏在野地裏看水!大老張既然叫自己去,他說咱能行,咱就試巴試巴!而且,看水,這也挺新鮮,挺有意思!小呂就說:
“好吧!”
小呂把擱進去的鐵鍁又拿出來,大老張又囑咐了他幾句話,他扛上鐵鍁就走了。
吃了晚飯,小呂早早地就上了渠。
一來,小呂就去找大老張留下的兩個誌子。大老張告訴他,他給他在渠沿裏麵橫插兩根樹枝,當作誌子,一處在大閘進水處不遠,一處在支渠拐彎處小石橋下。大老張說:
“你隻要常常去看看這兩根樹枝。水隻要不漫過誌子,就不要緊,盡它澆好了!若是水把它漫下去了,就去搬閘,——拉起一塊閘板,把水放掉一些,——水太大了怕渠要吃不住。若是水太小了,就放下兩塊閘板,讓它憋一憋。沒有什麽,這幾天水勢都很平穩,不會有什麽問題!”
小呂走近去,沒怎麽費事就找到了。也很奇怪,這隻是兩根普普通通的細細的樹枝,半掩半露在蒙翳披紛的雜草之間,並不特別引人注意,然而小呂用眼睛濾過去,很快就發現了,而且肯定就是它,毫不懷疑。一看見了這兩根樹枝,小呂心裏一喜,好像找到了一件失去的心愛的東西似的。有了這兩個誌子,他心裏有了一點底。不然,他一定會一會兒覺得,水太大了吧;一會兒又覺得,水太小了吧,搞得心裏七上八下,沒有主意。看看這兩根插得很端正牢實的樹枝,小呂從心裏湧起一股對於大老張的感謝,覺得大老張真好,對他真體貼,——雖然小呂也知道大老張這樣做,在他根本不算什麽,一個組長,第一回叫一個沒有經驗的小工看水,可能都會這樣。
小呂又到大閘上試了一下。看看水,看看閘,又看看逐漸稀少的來往行人,小呂暗暗地鼓了鼓勁,拿起抓鉤(他還沒有使喚過這種工具),走下閘下的石梁。拉了一次閘板,——用抓鉤套住了閘板的鐵環,拽了兩下,活動了,使勁往上一提,起來了!行!又放了一次閘板,——兩手平提著,覷準了兩邊的閘槽,——覷準了!不然,水就把它衝跑了!一撒手,下去了!再用抓鉤搗了兩下,嚴絲合縫,挺好!第一回,這是在橫跨在大渠上的窄窄的石梁子上,滿眼是湯湯洄洄、浩浩蕩蕩的大水,充耳是渹鳴的水聲,小呂心裏不免有點怯,有點晃蕩。他手上深切地感覺到水的雄渾、強大的力量,——水撲擊著套在抓鉤上的閘板,好像有人使勁踢它似的。但是小呂屏住了氣,站穩了腳,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閘板上酒杯大的鐵環和兩個窄窄的閘槽上,還是相當順利地做成了他要做的事。
小呂深信大工們拉閘、安閘,也就是這樣的。許多事都得自己來親自試一下才成,別人沒法跟他說,也說不清楚。
行!他覺得自己能夠勝任。水勢即使猛漲起來,情況緊急,他大概還能應付。他覺得輕鬆了一點兒,剛才那一陣壓著他的嚴重的感覺開始擴散。
小呂沿著渠岸巡視了一遍。走著走著,又有點緊張起來。渠沿有好幾處滲水,沁得堤土濕了老大一片,黑黑的。有不少地方有蚯蚓和螻蛄穿的小眼,汩汩地冒水。小呂覺得這不祥得很。越看越擔心,越想越害怕,覺得險象叢生,到處都有倒塌的可能!他不知道怎麽辦,就選定了一處,用手電照著(天已經擦黑了,月亮剛上來),定定地守著它看,看看它有什麽變化沒有。看了半天,似乎沒有什麽變化,還是那樣。他又換了幾處,還是拿不準。這時恰好有一個晚歸的工人老李遠遠地走過來,——小呂聽得出他咳嗽的聲音,他問:
“小呂?你在幹啥呢?——看水?”
小呂連忙拉住他:
“老李!這要緊不要緊?”
老李看了看:
“嗐!沒關係!這水流了幾天了,渠沉住氣了,不礙事!你不要老是這樣跑來跑去。一黑夜哩,老這麽跑,不把你累死啦!找個地方坐下歇歇!隔一陣起來看看就行了!哎!”
小呂就像他正在看著的《水滸傳》上的英雄一樣,在心裏暗道了一聲“慚愧”;同時又念了一聲“阿彌陀佛!”——小呂這一陣不知從哪裏學了這麽一句佛號,一來就是:“阿彌陀佛!”
小呂並沒有坐下歇歇,他還是沿著支渠來回溜達著,不過心裏安詳多了。他走在月光照瀉的渠岸上,走在斑駁的樹影裏,風吹著,渠根的綠草幽幽地搖拂著。他腳下是一渠流水……他覺得看水很有味道。
半夜裏,大概十二點來鍾(根據開過去不久的上行客車判斷),出了一點事。小石橋上麵一截渠,從莊稼地裏穿過,渠身高,地勢低,春匯地的時候挖斷過,填起來的地方土浮,叫水涮開了一個洞。小呂巡看到這裏,用手電一照,已經涮得很深了,鑽了水!小呂的心呼嗵一聲往下一掉。怎麽辦?這時候哪裏都沒法去找人……小呂留心看過大工們怎麽堵洞,想了一想,就依法幹起來。先用稻草填進去,(他早就背來好些稻草預備著了,背得太多了!)用鐵鍁立著,塞緊;然後從渠底斂起濕泥來,一鍁一鍁扔上去,——小呂深深感覺自己的胳臂太細,力氣太小,一鍁隻能斂起那麽一點泥,心裏直著急。但是,還好,洞總算漸漸小了,終於填滿了。他又仿照大工的樣子,使鐵鍁拍實,抹平,好了!小呂這才覺得自己一身都是汗,兩隻腿甚至有點發顫了。水是不往外鑽了,看起來也蠻像那麽一回事,——然而,這牢靠麽?
小呂守著它半天,一會兒拿手電照照,一會兒拿手電照照。好像是沒有問題,得!小呂準備轉到別處再看看。可是剛一轉身,他就覺得新填的泥土像抹房的稀泥一樣嘩啦一下在他的身後癱潰了,口子重新涮開,擴大,不可收拾!趕緊又回來。拿手電一照:沒有!還是挺好的!
他走開了。
過了一會兒,又來看看,——沒問題。
又過了一會兒,又來看看,——挺好!
小呂的心踏實了下來。不但是這個口子挺完好,而且,他相信,再有別處鑽開,他也一樣能夠招呼,——雖然幹起來不如大工那樣從容利索。原來這並不是那樣困難,這比想象的要簡單得多。小呂有了信心,在黑暗中很有意味地點了點頭,對自己頗為滿意。
所謂看水,不外就是這樣一些事。不知不覺地,半夜過去了。水一直流得很穩,不但沒有漲,反倒落了一點,那兩個誌子都離開水麵有一寸了。小呂覺得大局仿佛已定。他知道,過了十二點以後,一般就不會有什麽大水下來,這一夜可以平安度過。現在他一點都不覺得緊張了,覺得很輕鬆,很愉快。
現在,真可以休息休息了,他開始感覺有點疲倦了。他爬上小石橋頭的一棵四杈糖槭樹上,半躺半坐下來。他一來時就選定了這個地方。這棵樹,在不到一人高的地方岔出了四個枝杈,坐上去,正好又有靠背,又可以舒舒服服地伸開腿腳。而且坐在樹上就能看得見那一根誌子。月亮照在水上,水光晃晃蕩蕩,水麵上隱隱有一根黑影。用手電一射,就更加看得清清楚楚。
今天月亮真好,——快要月半了。(幸好趕上個大月亮的好天,若是陰雨天,黑月頭,看起水來,就麻煩多了!)天上真幹淨,透明透明、蔚藍蔚藍的,一點渣滓都沒有,像一塊大水晶。小呂還很少看到過這樣淵深、寧靜而又無比溫柔的夜空。說不出什麽道理,天就是這樣,老是這樣,什麽東西都沒有,就是一片藍,可是天上似乎隱隱地有一股什麽磁力吸著你的眼睛,你的眼睛覺得很舒服,很受用,你願意一直對著它看下去,看下去。真好看,真美,美得叫你的心感動起來。小呂看著看著,心裏總像要想起一點什麽很遠很遠的,叫人快樂的事情。他想了幾件,似乎都不是他要想的,他就在心裏輕輕地唱:
哎——
月亮出來亮汪汪,亮汪汪,
照見我的阿哥在他鄉……
這好像有點文不對題。但是說不出為什麽,這一支產生在幾千裏外的高山裏的有點傷感的歌子,倒是他所需要的。這和眼前情景在某些地方似乎相通,能夠宣泄他心裏的快樂。
四周圍安靜極了。遠遠聽見大閘的水響,好像很遠很遠,有一群人一齊在喊:“啊——”。支渠裏的水溫靜地,生氣勃勃地流著,“活——活——活——”。風吹著莊稼的寬大的葉片,沙拉,沙拉。遠遠有一點燈火,在密密的叢林後麵閃耀,那是他父親工作的醫院。母親和妹妹現在一定都睡了。他那些同屋的工人一定也都睡了。(小呂想了想現在宿舍裏的樣子,大家都睡得很熟,月亮照著他自己的那張空床……)一村子裏的人現在都睡了(隱隱地好像聽見鼾聲)。露水下來了(他想起剛才堵口子時腳下所踩的草),到處都是一片滋潤的,濃鬱的青草的氣味,莊稼的氣味,夜氣真涼爽。小呂在心裏想:“我在看水……”過了一會兒,不知為什麽,又在心裏想道:“真好!”而且說出聲來了。
小呂在樹上坐了一陣,想要下來走走。他想起該到石橋底下一段渠上看看。這一段二裏半長的渠,春天才挑過,渠岸又很結實,沒有什麽問題。但是渠水要穿過獸醫學校後牆的涵洞,洞口有一個鐵篦子,可能會掛住一些順水衝下來的枯枝亂草,叫水流得不暢快。小呂翻身跳下來,扛起插在樹下的鐵鍁,向橋下走去。
下了石橋,渠水兩邊都是玉米地。玉米已經高過他的頭了,那麽大一片,葉子那麽密,黑森森的,小呂忽然被濃重的陰影包圍起來,身上有點緊張。但是,一會兒就好了。
小呂一邊走著,一邊順著渠水看過去。他看見小魚秧子搶著往水上竄;看見泥鰍翻跟鬥;看見渠岸上一個小圓洞裏有一個知了爬出來,脊背上閃著金綠色的光,翅膀還沒有伸展,還是濕的,軟的,乳白色的。看見蛤蟆叫。蛤蟆叫原來是這樣的!下頦底下鼓起一個白色的氣泡,氣泡一息:——“咶!”鼓一鼓,——“咶”鼓一鼓,——“咶!”這家夥,那麽專心致誌地在叫,好像天塌下來也擋不住它似的。小呂索性蹲下來,用手電直照著它,端詳它老半天。赫嗨,全不理會!這一片地裏,多少蛤蟆,都是這麽叫著?小呂想想它們那種認真的、滑稽的樣子,不禁失笑。——那是什麽?是蛇?(小呂有點怕蛇)渠麵上,月光下,一道彎彎的水紋,前麵昂著一個小腦袋。走近去,定睛看看,不是蛇,是耗子!這小東西,遊到對岸,爬上來,搖搖它的濕漉漉的、光光滑滑的小腦袋,跑了!
小呂一路迤邐行來,已經到了涵洞前麵。鐵篦子上果然壅了一堆爛柴禾,——大工們都管這叫“渣積”,不少!小呂使鐵鍁推散,再一鍁一鍁地撈上來,好大一堆!渣積清理了,水好像流得快一些了,看得見涵洞口旋起小小的旋渦。
沒什麽事了。小呂順著玉米地裏一條近便的田埂,走回小石橋。用手電照了照誌子,水好像又落了一點。
小呂覺得,月光暗了。抬起頭來看看。好快!它怎麽一下子就跑到西邊去了?什麽時候跑過去的?而且,好像燈盡油幹,快要熄了似的,變得很薄了,紅紅的,簡直不亮了,好像它疲倦得不得了,在勉強支撐著。小呂知道,快了,它就要落下去了。現在大概是夜裏三點鍾,大老張告訴過他,這幾天月亮都是這時候落。說著說著,月亮落了,好像是呼嚕一下子掉下去似的。立刻,眼前一片昏黑。
真黑!這是一夜裏最黑的時候。小呂一時什麽也看不見了,過了一會,才勉強看得見一點模模糊糊的影子。小呂忽然覺得自己也疲倦得不行,有點惡心,就靠著糖槭樹坐下來,鐵鍁斜倚在樹幹上。他的頭沉重起來,眼皮直往下耷拉。心裏好像很明白,不要睡!不要睡!但是不由自主。他覺得自己直往一個深深的、黑黑的地方掉下去,就跟那月亮似的,拽都拽不住,他睡著了那麽一小會兒。人有時不知道自己怎麽睡著了的。
忽然,他驚醒了!他覺得眼前有一道黑影子過去,他在昏糊之中異常敏銳明確地斷定:——狼!一挺身站起來,抄起鐵鍁,按開手電一照(這一切也都做得非常迅速而準確):已經走過去了,過了小石橋。(小呂想了想!剛才從他麵前走過時,離他隻有四五步!)小呂聽說過,遇見狼,不能怕,不能跑,——越怕越糟;狼怕光,怕手電,怕手電一圈一圈的光,怕那些圈兒套它,狼性多疑。他想了想,就開著手電,尾隨著它走,現在,看得更清楚了。狼像一隻大狗,深深地低著腦袋(狗很少這樣低著腦袋),耷拉著毛茸茸的挺長的尾巴(狗的尾巴也不是這樣)。奇怪,它不管身邊的亮光,還是那樣慢吞吞地,不慌不忙地走,既不像要回過頭來,也不像要拔腳飛跑,就是這樣不聲不響地,低著頭走,像一個心事重重,哀傷憔悴的人一樣。——它知道身後有人麽?它在想些什麽呢?小呂正在想:要不要追上去,揍它?它走過前麵的路邊小楊樹叢子,拐了彎,叫楊樹遮住了,手電的光照不著它了。小呂忖了忖手裏的鐵鍁:算了!那可實在是很危險!
小呂在石橋頂上站了一會兒,又回到糖槭樹下。他很奇怪,他並不怎麽怕。他很清醒,很理智。他到糖槭樹下,采取的是守勢。小呂這才想起,他選擇了這個地方休息,原來就是想到狼的。這個地方很保險:後麵是渠水,狼不可能泅水過來;他可以監視著前麵的馬路;萬一不行,——上樹!
小呂用手電頻頻向狼的去路照射。沒有,狼沒有回來。
無論如何,可不敢再睡覺了!小呂在糖槭樹下來回地走著。走了一會兒,甚至還跑到剛才決開過,經他修複了的缺口那裏看了看。——一邊走,一邊不停地用手電四處照射。他相信狼是不會再回來了;再有別的狼,這也不大可能,但是究竟不能放心到底。
可是他越來越困。他並不怎麽害怕。狼的形象沒有給他十分可怕的印象。他不大因為遇見狼而得意,也不因為沒有追上去打它而失悔,他現在就是困,困壓倒一切。他的意識昏木起來,腦子的活動變得緩慢而淡薄了。他在竭力抵抗著沉重的、酸楚的、深入骨髓的困勁。他覺得身上很難受,而且,很冷。他迷迷糊糊地想:我要是會抽煙,這時候抽一支煙就好了!……
好容易,天模糊亮了。
更亮了。
亮了!遠遠近近,一片青蒼蒼的,灰白灰白的顏色,好像天和地也熬過了一夜,還不大有精神似的。看得清房屋,看得清樹,看得清莊稼了。小呂看看他看過一夜的水,水發清了,小多了,還不到半渠,露出來一截淤泥的痕跡,流勢很弱,好像也很疲倦。小呂知道,現在已經流的是“空渠水”,上遊的攔河壩又封起了,不到一個小時,這渠裏的水就會流完了的。——得再過幾個鍾頭,才會又有新的水下來。果園的地大概澆完了,這點水該夠用了吧?……一串銅鈴聲,有人了!一個早出的社員,趕著一頭毛驢,驢背上馱著一個線口袋,裏邊鼓鼓囊囊,好像是裝的西葫蘆。老大爺,您早哇!好了,這真正是白天了,不會再有狼,再有漫長的、難熬的黑夜了!小呂振作起來一點。——不過他還是很困,覺得心裏發虛。
遠遠看見果園的兩個女工,陳素花和惲美蘭來了。她們這麽早就出來了!小呂知道,她們是因為惦著他,特為來看他來了。小呂在心裏很感激她們,但是他自己覺得那感激的勁頭很不足,他困得連感激也感激不動了。
陳素花給他帶來了兩個悶得爛爛的、滾熱的甜菜。小呂一邊吃甜菜,一邊告訴她們,他看見狼了。他說了遇狼的經過,狼的樣子。他自己都有點奇怪,他說得很平淡,一點不像他平常說話那麽活靈活現的。但是陳素花和惲美蘭都很驚奇,很為他的平淡的敘述所感動。她們催他趕快去睡覺,說是大老張囑咐的:叫小呂天一亮就去睡,大閘不用管了,會有人來接。
小呂喝了兩碗稀飯,爬到床上,就睡著了。睡了兩個鍾頭,醒了。他覺得渾身都很舒服,懶懶的。他隻要翻一翻身,合上眼,會立刻就睡著的。但是他看了看牆上掛的一個馬蹄表,不睡了。起來,到井邊用涼水洗洗臉,他向果園走去。——他到果園去幹什麽?
果園還是那樣。小呂昨天下午還在果園的,但是不知道為什麽,他好像有好久沒有來了似的。似乎果園一夜之間有了一些什麽重大的變化似的。什麽變化呢?也難說。滿園一片濃綠,綠得過了量,綠得迫人。靜悄悄的。綠葉把什麽都遮隔了,一眼看不出五步遠。若不是遠遠聽見有人說話,你會以為果園一個人都沒有。小呂聽見大老張的聲音,他知道,他正在西南拐角指揮幾個人鋤果樹行子。小呂想:他澆了一夜地,又熬了一夜了,還不休息,真辛苦。好了,今天把這點活趕完,明天大家就可以休息一天,大老張說了:全體休息!過了這陣,就可以細水長流地幹活了,一年就這麽幾茬緊活。小呂想:下午我就來上班。大粒白的枝葉在動,是陳素花和惲美蘭領著幾個參加勞動的學生在捆葡萄條。惲美蘭看見小呂了,就叫:
“小呂!你來幹什麽?不睡覺!”
小呂說:“我來看看!”
“看什麽?快回去睡!地都澆完了。”
小呂穿過葡萄叢,四邊看看,果園的地果然都澆了,到處都是濕濕的,一片清涼澤潤、汪汪泱泱的水氣直透他的髒腑。似乎葡萄的葉子都更水靈,更綠了,葡萄蔓子和皮色也更深了。小呂挺一挺胸脯,深深地吸了兩口氣,舒服極了。小呂想:下回我就有經驗了,可以單獨地看水,頂一個大工來使了,果園就等於多了半個人。看水,沒有什麽。狼不狼的,問題也不大。許多事都不像想象起來那麽可怕……
走過一棵老葡萄架下,小呂想坐一坐。一坐下,就想躺下。躺下來,看著頭頂的濃密的、鮮嫩清新的、半透明的綠葉,綠葉輕輕搖晃,變軟,溶成一片,好像把小呂也溶到裏麵了。他眼皮一抹搭,不知不覺,睡著了。小呂頭枕在一根暴出地麵的老葡萄蔓上,滿身綠影,睡得真沉,十四歲的正在發育的年輕的胸脯均勻地起伏著。葡萄,正在恣酣地、用力地從地裏吸著水,經過皮層下的導管,一直輸送到梢頂,輸送到每一片伸張著的綠葉,和累累的、已經有指頭頂大小的淡綠色的果粒之中。——這時候,不論割破葡萄枝蔓的任何一處,都可以看出有清清的白水流出來,嗒嗒地往下滴……
雞毛
西南聯大有一個文嫂。
她不是西南聯大的人。她不屬於教職員工,更不是學生。西南聯大的各種名冊上都沒有“文嫂”這個名字。她隻是在西南聯大裏住著,是一個住在聯大裏的校外的人。然而她又的的確確是“西南聯大”的一個組成部分。她住在西南聯大的新校舍。
西南聯大有許多部分:新校舍、昆中南院、昆中北院、昆華師範、工學院……其他部分都是借用的原有的房屋,新校舍是新建的,也是聯大的主要部分。圖書館、大部分教室、各係的辦公室、男生宿舍……都在新校舍。
新校舍在昆明大西門外,原是一片荒地。有很多墳,幾戶零零落落的人家。墳多無主。有的墳主大概已經絕了後,不難處理。有一個很大的墳頭,一直還留著,四麵環水,如一小島,春夏之交,開滿了野玫瑰,香氣襲人,成了一處風景。其餘的,都平了。墳前的墓碑,有的相當高大,都搭在幾條水溝上,成了小橋。碑上顯考顯妣的姓名分明可見,全都平躺著了。每天有許多名師大儒、莘莘學子從上麵走過。住戶呢,由學校出幾個錢,都搬遷了。文嫂也是這裏的住戶。她不搬。說什麽也不搬。她說她在這裏住慣了。聯大的當局是很講人道主義的,人家不願搬,不能逼人家走。可是她這兩間破破爛爛的草屋,不當不間地戳在那裏,實在也不成個樣子。新校舍建築雖然極其簡陋,但是是經過土木工程係的名教授設計過的,房屋安排疏密有致,空間利用十分合理。那怎麽辦呢?主其事者跟文嫂商量,把她兩間草房拆了,另外給她蓋一間,質料比她原來的要好一些。她同意了,隻要求再給她蓋一個雞窩。那好辦。
她這間小屋,土牆草頂,有兩個窗戶(沒有窗扇,隻有一個窗洞,有幾根直立著的帶皮的樹棍),一扇板門。緊靠西麵圍牆,離二十五號宿舍不遠。
宿舍旁邊住著這樣一戶人家,學生們倒也沒有人覺得奇怪。學生叫她文嫂。她管這些學生叫“先生”。時間長了,也能分得出張先生、李先生、金先生、朱先生……但是,相處這些年了,竟沒有一個先生知道文嫂的身世,隻知道她是一個寡婦,有一個女兒。人很老實。雖然沒有知識,但是潔身自好,不貪小便宜。除非你給她,她從不伸手要東西。學生丟了牙膏肥皂、小東小西,從來不會懷疑是她順手牽羊拿了去。學生洗了襯衫,晾在外麵,被風吹跑了,她必為撿了,等學生回來時交出:“金先生,你的衣服。”除了下雨,她一天都是在屋外待著。她的屋門也都是敞開著的。她的所作所為,都在天日之下,人人可以看到。
她靠給學生洗衣服、拆被窩維持生活。每天大盆大盆地洗。她在門前的兩棵半大榆樹之間拴了兩根棕繩,擰成了麻花。洗得的衣服,夾緊在兩繩之間。風把這些衣服吹得來回擺動,霍霍作響。大太陽的天氣,常常看見她坐在草地上(昆明的草多豐茸齊整而極幹淨)做被窩,一針一針,專心致誌。衣服被窩洗好做得了,為了避免嫌疑,她從不送到學生宿舍裏去,隻是叫女兒隔著窗戶喊:“張先生,來取衣服。”——“李先生,取被窩。”
她的女兒能幫上忙了,能到井邊去提水,踮著腳往繩子上晾衣服,在床上把衣服抹煞平整了,疊起來。
文嫂養了二十來隻雞(也許她原是靠喂雞過日子的)。聯大到處是青草,草裏有昆蟲蚱蜢種種活食,這些雞都長得極肥大,很肯下蛋。隔多半個月,文嫂就挎了半籃雞蛋,領著女兒,上市去賣。蛋大,也紅潤好看,賣得很快。回來時,帶了鹽巴、辣子,有時還用馬蘭草提著一塊夠一個貓吃的肉。
每天一早,文嫂打開雞窩門,這些雞就急急忙忙,迫不及待地奔出來,散到草叢中去,不停地啄食。有時又抬起頭來,把一個小腦袋很有節奏地轉來轉去,顧盼自若,——雞轉頭不是一下子轉過來,都是一頓一頓地那麽轉動。到覺得肚子裏那個蛋快要墜下時,就趕緊跑回來,紅著臉把一個蛋下在雞窩裏。隨即得意非凡地高唱起來:“郭格答!郭格答!”文嫂或她的女兒伸手到雞窩裏取出一顆熱烘烘的蛋,順手賞了母雞一塊土坷垃:“去去去!先生要用功,莫吵!”這雞婆子就隻好咕咕地叫著,很不平地走到草叢裏去了。到了傍晚,文嫂抓了一把碎米,一麵撒著,一麵“啯啯,啯啯”叫著,這些母雞就都即即足足地回來了。它們把碎米啄盡,就魚貫進入雞窩。進窩時還故意把腦袋低一低,把尾巴向下耷拉一下,以示雍容文雅,很有雞教。雞窩門有一道小坎,這些雞還都一定兩腳並齊,站在門檻上,然後向前一跳。這種禮節,其實大可不必。進窩以後,咕咕囔囔一會兒,就寂然了。於是夜色就降臨抗戰時期最高學府之一,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的新校舍了。阿門。
文嫂雖然生活在大學的環境裏,但是大學是什麽,這有什麽用,為什麽要辦它,這些,她可一點都不知道。隻知道有許多“先生”,還有許多小姐,或按昆明當時的說法,有很多“摩登”,來來去去;或在一個洋鐵皮房頂的屋子(她知道那叫“教室”)裏,坐在木椅子上,呆呆地聽一個“老倌”講話。這些“老倌”講話的神氣有點像耶穌堂賣福音書的教士(她見過這種教士)。但是她隱隱約約地知道,先生們將來都是要做大事,賺大錢的。
先生們現在可沒有賺大錢,做大事,而且越來越窮,找文嫂洗衣服、做被子的越來越少了。大部分先生非到萬不得已,不拆被子。一年也不定拆洗一回。有的先生雖然看起來衣冠齊楚,西服皮鞋,但是皮鞋底下有洞。有一位先生還為此製了一則謎語:“天不知地知,你不知我知。”他們的襪子沒有後跟,穿的時候就把襪尖往前拽拽,窩在腳心裏,這樣後跟的破洞就露不出來了。他們的襯衫穿髒了,脫下來換一件。過兩天新換的又髒了,看看還是原先脫下的一件幹淨些,於是又換回來。有時要去參加party,沒有一件潔白的襯衫,靈機一動:有了!把襯衫反過來穿!打一條領帶,把紐扣遮住,這樣就看不出正反了。就這樣,還很優美地跳著《藍色的多瑙河》。有一些,就完全不修邊幅,衣衫襤褸,囚首垢麵,跟一個叫花子差不多了。他們的褲子破了,就用一根麻繩把破處係緊。文嫂看到這些先生,常常跟女兒說:“可憐!”
來找文嫂洗衣的少了,她還有雞,而且她的女兒已經大了。
女兒經人介紹,嫁了一個司機。這司機是下江人,除了他學著說雲南話:“為哪樣”、“咋個整”,其餘的話,她聽不懂。但她覺得這女婿人很好。他來看過老丈母,穿了麂皮夾克,大皮鞋,頭上抹了發蠟。女兒按月給媽送錢。女婿跑仰光、臘戍,也跑貴州、重慶。每趟回來,還給文嫂帶點曲靖韭菜花,貴州鹽酸菜,甚至宣威火腿。有一次還帶了一盒遵義板橋的化風丹,她不知道這有什麽用。他還帶來一些奇形怪狀的果子。有一種果子,香得她的頭都疼。下江人女婿答應養她一輩子。
文嫂胖了。
男生宿舍全都一樣,是一個窄長的大屋子,土墼牆,房頂鋪著木板,木板都沒有刨過,留著鋸齒的痕跡,上蓋稻草;兩麵的牆上開著一列像文嫂的窗洞一樣的窗洞。每間宿舍裏擺著二十張雙層木床。這些床很笨重結實,一個大學生可以在上麵放放心心地睡四年,一直睡到畢業,無須修理。床本來都是規規矩矩地靠牆排列著的,一邊十張。可是這些大學生需要自己的單獨的環境,於是把它們重新調動了一下,有的兩張床擺成一個曲尺形,有的三張床擺成一個凹字形,就成了一個一個小天地。按規定,每一間住四十人,實際都住不滿。有人占了一個鋪位,或由別人替他占了一個鋪位而根本不來住;也有不是鋪主卻長期睡在這張鋪上的;有根本不是聯大學生,卻在新校舍住了好幾年的。這些曲尺形或凹字形的單元裏,大都隻有兩三個人。個別的,隻有一個。一間宿舍住的學生,各係的都有。有一些互相熟悉,白天一同進出,晚上聯床夜話;也有些老死不相往來,連貴姓都不打聽。二十五號南頭一張雙層床上住著一個曆史係學生,一個中文係學生,一個上鋪,一個下鋪,兩個人合住了一年,彼此連麵都沒有見過:因為這二位的作息時間完全不同。中文係學生是個夜貓子,每晚在係圖書館夜讀,天亮才回來;而曆史係學生卻是個早起早睡的正常的人。因此,上鋪的鋪主睡覺時,下鋪是空的;下鋪在酣睡時,上鋪沒有人。
聯大的人都有點怪。“正常”在聯大不是一個褒詞。一個人很正常,就會被其餘的怪人認為“很怪”。即以二十五號宿舍而論,如果把這些先生的事情寫下來,將會是一部很長的小說。如今且說一個人。
此人姓金,名昌煥,是經濟係的。他獨占北邊的一個凹字形的單元。他不歡迎別人來住,別人也不想和他搭夥。他不知從哪裏弄來一些木板,把雙層床的一邊都釘了木板,就成了一間屋中之屋,成了他的一統天下。凹字形的當中,摞著幾個裝肥皂的木箱——昆明這種木箱很多,到處有得賣,這就是他的書桌。他是相當正常的。一二年級時,按時聽講,從不缺課。聯大的學生大都很狂,譏彈時事,品藻人物,語帶酸鹹,詞鋒很銳。金先生全不這樣。他不發狂論。事實上他很少跟人說話。其特異處有以下幾點:一是他所有的東西都掛著,二是從不買紙,三是每天吃一塊肉。他在他的床上拉了幾根鐵絲,什麽都掛在這些鐵絲上,領帶、襪子、針線包、墨水瓶……他每天就睡在這些叮叮當當的東西的下麵。學生離不開紙。怎麽窮的學生,也得買一點紙。聯大的學生時興用一種布製的夾子,裏麵夾著一疊白片豔紙,用來記筆記,做習題。金先生從不花這個錢。為什麽要花錢買呢?紙有的是!聯大大門兩側牆上貼了許多壁報,學術演講的通告,尋找失物、出讓衣鞋的啟事,形形色色,琳琅滿目。這些啟事、告白總不是頂天立地滿滿寫著字,總有一些空白的地方。金先生每天晚上就帶了一把剪刀,把這些空白的地方剪下來。他還把這些紙片,按大小紙質、顏色,分門別類,裁剪整齊,留作不同用處。他大概是相當笨的,因此每晚都開夜車。開夜車傷神,需要補一補。他按期買了豬肉,切成大小相等的方塊,借了文嫂的鼎罐(他借用了鼎罐,都是洗都不洗就還給人家了),在學校茶水爐上燉熟了,密封在一個有蓋的瓷壇裏。每夜用完了功,就打開壇蓋,用一隻一頭削尖了的筷子,瞅準了,紮出一塊,閉目而食之。然後,躺在叮叮當當的什物之下,酣然睡去。
這樣過了三年。到了四年級,他在聚興誠銀行裏兼了職,當會計。其時他已經學了簿記、普通會計、成本會計、銀行會計、統計……這些學問當一個銀行職員,已是足用的了。至於經濟思想史、經濟地理……這些空空洞洞的課程,他覺得沒有什麽用處,隻要能混上學分就行,不必苦苦攻讀,可以缺課。他上午還在學校聽課,下午上班。晚上仍是開夜車,搜羅紙片,吃肉。自從當了會計,他添了兩樣毛病。一是每天提了一把黑布陽傘進出,無論冬夏,天天如此。二是穿兩件襯衫,打兩條領帶。穿好了襯衫,打好領帶;又加一件襯衫,再打一條領帶。這是幹什麽呢?若說是顯示他有不止一件襯衫、一條領帶吧,裏麵的襯衫和領帶別人又看不見;再說這鼓鼓囊囊的,舒服嗎?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因此,同屋的那位中文係夜遊神送給他一個外號,這外號很長:“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金先生很快就要畢業了。畢業以前,他想到要做兩件事。一件是加入國民黨,這已經著手辦了;一件是追求一個女同學,這可難。他在學校裏進進出出,一向像馬二先生逛西湖:他也不看女人,女人也不看他。
誰知天緣湊巧,金昌煥先生竟有了一段風流韻事。一天,他正提著陽傘到聚興誠去上班,前麵走著兩個女同學,她們交頭接耳地談著話。一個告訴另一個:這人穿兩件襯衫,打兩條領帶,而且介紹他有一個很長的外號:“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聽話的那個不禁回頭看了金昌煥一眼,嫣然一笑。金昌煥誤會了:誰知一段姻緣卻落在這裏。當晚,他給這女同學寫了一封情書。開頭寫道:“xx女士芳鑒,徑啟者……”接著說了很多仰慕的話,最後直截了當地提出:“倘蒙慧眼垂青,允訂白首之約,不勝榮幸之至。隨函附贈金戒指一枚,務祈笑納為荷。”在“金戒指”三字的旁邊還加了一個括弧,括弧裏注明:“重一錢五。”這封情書把金先生累得夠嗆,到他套起鋼筆,吃下一塊肉時,文嫂的雞都已經即即足足地發出聲音了。
這封情書是當麵遞交的。
這位女同學很對得起金昌煥。她把這封信公布在校長辦公室外麵的布告欄裏,把這枚金戒指也用一枚大頭針釘在布告欄的墨綠色的絨布上。於是金昌煥一下子出了大名了。
金昌煥倒不在乎。他當著很多人,把信和戒指都取下來,收回了。
你們愛談論,談論去吧!愛當笑話說,說去吧!於金昌煥何有哉!金昌煥已經在重慶找好了事,過兩天就要離開西南聯大,上任去了。
文嫂丟了三隻雞,一隻筍殼雞,一隻黑母雞,一隻蘆花雞。這三隻雞不是一次丟的,而是隔一個多星期丟一隻。不知怎麽丟的。早上開雞窩放雞時還在,晚上回窩時就少了。文嫂到處找,也找不著。她又不能像王婆罵雞那樣坐在門口罵——她知道這種潑辣做法在一個大學裏很不合適,隻是一個人叨叨:“我的雞呢?我的雞呢?……”
文嫂的女兒回來了。文嫂嚇了一跳:女兒戴得一頭重孝。她明白出了大事了。她的女婿從重慶回來,車過貴州的十八盤,翻到山溝裏了。女婿的同事帶了信來。母女倆顧不上抱頭痛哭,女兒還得趕緊搭便車到十八盤去收屍。
女兒走了,文嫂失魂落魄,有點傻了。但是她還得活下去,還得過日子,還得吃飯,還得每天把雞放出去,關雞窩。還得洗衣服,做被子。有很多先生都畢業了,要離開昆明,臨走總得幹淨幹淨,來找文嫂洗衣服、拆被子的多了。
這幾天文嫂常上先生們的宿舍裏去。有的先生要走了,行李收拾好了,總還有一些帶不了的破舊衣物,一件漁網似的毛衣,一個壓扁了的臉盆,幾隻配不成對的皮鞋——那有洞的鞋底至少掌鞋還有用……這些先生就把文嫂叫了來,隨她自己去挑揀。挑完了,文嫂必讓先生看一看,然後就替他們把曲尺形或凹字形的單元打掃一下。
因為洗衣服、撿破爛,文嫂還能岔乎岔乎,心裏不至太亂。不過她明顯地瘦了。
金昌煥不聲不響地走了。二十五號的朱先生叫文嫂也來看看,這位“怪現狀”是不是也留下一些還值得一揀的東西。
什麽都沒有。金先生把一根布絲都帶走了。他的凹形王國裏空空如也,隻留下一個跟文嫂借用的鼎罐。文嫂毫無所得,然而她也照樣替金先生打掃了一下。她的笤帚掃到床下,失聲驚叫了起來:床底下有三堆雞毛,一堆筍殼色的,一堆黑的,一堆蘆花的!
文嫂把三堆雞毛抱出來,一屁股坐在地下,大哭起來。
“啊呀天呐,這是我的雞呀!我的筍殼雞呀!我的黑母雞,我的蘆花雞呀!
“我寡婦失業幾十年哪,你咋個要偷我的雞呀!
“我風裏來雨裏去呀,我的命多苦,多艱難呀,你咋個要偷我的雞呀!
“你先生是要做大事,賺大錢的呀,你咋個要偷我的雞呀!
“我的女婿死在貴州十八盤,連屍都還沒有收呀,你咋個要偷我的雞呀!”
她哭得很傷心,很悲痛。好像要把一輩子所受的委屈、不幸、孤單和無告全都哭了出來。
這金昌煥真是缺德,偷了文嫂的雞,還借了文嫂的鼎罐來燉了。至於他怎麽偷的雞,怎樣宰了,怎樣退的雞毛,誰都無從想象。
林子大了,什麽鳥都有。
熟人
“您好哇?有日子沒有見了。
“您遛彎兒?——這個‘彎兒’不錯。有水,有樹。
“今兒天氣不錯。挺好。不冷不熱的。有點兒小風。舒服。
“您身體好?氣色不錯。紅撲撲兒的。
“家裏都好?
“老爺子身子骨還那麽硬朗?有八十了吧?
“孩子都好?上大學了吧?
“您還在那兒住嗎?”
“你是誰?我不認識你!”
八月驕陽
張百順年輕時拉過洋車,後來賣了多年烤白薯。德勝門豁口內外沒有吃過張百順的烤白薯的人不多。後來取締了小商小販,許多做小買賣的都改了行,張百順托人謀了個事由兒,到太平湖公園來看門。一晃,十來年了。
太平湖公園應名兒也叫作公園,實在什麽都沒有。既沒有亭台樓閣,也沒有遊船茶座,就是一片野水,好些大柳樹。前湖有幾張長椅子,後湖都是荒草。灰菜、馬莧菜都長得很肥。牽牛花,野茉莉。飛著好些粉蝶兒,還有北京人叫作“老道”的黃蝴蝶。一到晚不晌,往後湖一走,都瘮得慌。平常是不大有人去的。孩子們來掏蛐蛐。遛鳥的愛來,給畫眉抓點活食:油葫蘆、螞蚱,還有一種叫作“馬蜥兒”的小四腳蛇。看門,看什麽呢?這個公園不賣門票。誰來,啥時候來,都行。除非怕有人把柳樹鋸倒了扛回去。不過這種事還從來沒有發生過。因此張百順非常閑在。他沒事時就到湖裏撈點魚蟲、苲草,賣給養魚的主。進項不大。但是夠他抽關東煙的。“文化大革命”一起來,很多養魚的都把魚“處理”了,魚蟲、苲草沒人買,他就到湖邊摸點螺螄,淘洗幹淨了,加點鹽,擱兩個大料瓣,煮鹹螺螄賣。
後湖邊上住著兩戶打魚的。他們這打魚,真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有一搭無一搭。打得的魚隨時就在湖邊賣了。
每天到園子裏來遛早的,都是熟人。他們進園子,都有準鍾點。
來得最早的是劉寶利。他是個唱戲的。坐科學的是武生。因為個頭矬點,扮相也欠英俊,缺少大將風度,來不了“當間兒的”。不過他會的多,給好幾位名角打過“下串”,“傍”得挺嚴實。他粗通文字,愛抄本兒。他家裏有兩箱子本子,其中不少是已經失傳了的。他還愛收藏劇照,有的很名貴。楊老板《青石山》的關平、尚和玉的《四平山》、路玉珊的《醉酒》、梅蘭芳的《紅線盜盒》、金少山的《李七長亭》、餘叔岩的《盜宗卷》……有人出過高價,想買他的本子和劇照,他回絕了:“對不起,我留著殉葬。”劇團演開了革命現代戲,台上沒有他的活兒,領導上動員他提前退休,——他還不到退休年齡。他一想:早退,晚退,早晚得退,退!退了休,他買了兩隻畫眉,每天天一亮就到太平湖遛鳥。他戲癮還挺大。把鳥籠子掛了,還拉拉山膀,起兩個雲手,踢踢腿,耗耗腿。有時還念念戲詞。他老念的是《挑滑車》的《鬧帳》:
“且慢!”
“高王爺為何阻令?”
“末將有一事不明,願在元帥台前領教。”
“高王爺有話請講,何言領教二字。”
“嶽元帥!想俺高寵,既已將身許國,理當報效皇家。今逢大敵,滿營將官,俱有差遣,單單把俺高寵,一字不提,是何理也?”
…………
“嚇、嚇、嚇嚇嚇嚇……嶽元帥!大丈夫臨陣交鋒,不死而帶傷,生而何歡,死而何懼!”
跟他差不多時候進園子遛彎的顧止庵曾經勸過他:
“爺們!您這戲詞,可不要再念了哇!”
“怎麽啦?”
“如今晚兒演了革命現代戲,您念老戲詞——韻白!再說,您這不是借題發揮嗎?‘滿營將官,俱有差遣,單單把俺高寵,一字不提,是何理也?’這是什麽意思?這不是說台上不用您,把您刷了嗎?這要有人聽出來,您這是‘對黨不滿’呀!這是什麽時候啊,爺們!”
“這麽一大早,不是沒人聽見嗎!”
“隔牆有耳!——小心無大錯。”
顧止庵,八十歲了。花白胡須,精神很好。他早年在豁口外設帳授徒,——教私塾。後來學生都改了上學堂了,他的私塾停了,他就給人抄書,抄稿子。他的字寫得不錯,歐底趙麵。抄書、抄稿子有點委屈了這筆字。後來找他抄書、抄稿子的也少了,他就在郵局門外樹蔭底下擺一張小桌子,代寫家信。新中國成立後,又添了一項業務:代寫檢討。“老爺子,求您代寫一份檢討。”——“寫檢討?這檢討還能由別人代寫呀?”——“勞您駕!我寫不了。您寫完了,我摁個手印,一樣!”——“什麽事兒?”因為他的檢討寫得清楚,也深刻,比較容易通過,來求的越來越多,業務挺興旺。後來他的孩子都成家立業,混得不錯,就跟老爺子說:“我們幾個養活得起您。您一支筆掙了不少雜和麵兒,該清閑幾年了。”顧止庵於是擱了筆。每天就是遛遛彎兒,找幾個年歲跟他相仿的老友一塊堆兒坐坐、聊聊、下下棋。他愛瞧報,——站在閱報欄前一句一句地瞧。早晚聽“匣子”。因此他知道的事多,成了豁口內外的“伏地聖人”(3)。
這天他進了太平湖,劉寶利已經練了一遍功,正把一條腿壓在樹上耗著。
“老爺子今兒早!”
“寶利!今兒好像沒聽您念《鬧帳》?”
“不能再念啦!”
“怎麽啦?”
“待會兒跟您說。”
顧止庵向四邊的樹上看看:
“您的鳥呢?”
“放啦!”
“放啦?”
“您先慢慢往外溜達著。今兒我帶著一包高末。百順大哥那兒有開水,葉子已經悶上了。我耗耗腿。一會兒就來。咱們爺兒仨喝一壺,聊聊。”
顧止庵遛到門口,張百順正在湖邊淘洗螺螄。
“顧先生!椅子上坐。茶正好出味兒了,來一碗。”
“來一碗!”
“顧先生,您說這‘文化大革命’,它是怎麽回子事?”
“您問我?——有人知道。”
“這紅衛兵,又是怎麽回子事。呼啦——全起來了。它也不用登記,不用批準,也沒有個手續,自己個兒就拉起來了。我真沒見過。一戴上紅袖箍,就變人性。想怎麽著就怎麽著,想揪誰就揪誰。他們怎麽有這麽大的權?誰給他們的權?”
“頭幾天,八一八,不是剛剛接見了嗎?”
“當大官的,原來都是坐小汽車的主,都挺威風,一個一個全都頭朝了下了。您說,他們心裏是怎麽想的?”
“他們怎麽想,我哪兒知道。反正這心裏不大那麽好受。”
“還有個章程沒有?我可是當了一輩子安善良民,從來奉公守法。這會兒,全亂了。我這眼麵前就跟‘下黃土’似的,簡直的,分不清東西南北了。”
“您多餘操這份兒心。糧店還賣不賣棒子麵?”
“賣!”
“還是的。有棒子麵就行。咱們都不在單位,都這歲數了。咱們不會去揪誰,鬥誰,紅衛兵大概也鬥不到咱們頭上。過一天,算一日。這太平湖眼下不還挺太平不是?”
“那是!那是!”
劉寶利來了。
“寶利,您說要告訴我什麽事?”
“昨兒,我可瞧了一場熱鬧!”
“什麽熱鬧?”
“燒行頭。我到交道口一個師哥家串門子,聽說成賢街孔廟要燒行頭——燒戲裝。我跟師哥說:咱們oo去!嗬!堆成一座小山哪!大紅官衣、青褶子,這沒什麽!‘帥盔’、‘八麵威’、‘相貂’、‘駙馬套’……這也沒有什麽!大蟒大靠,蘇繡平金,都是新的,太可惜了!點翠‘頭麵’,水鑽‘頭麵’,這值多少錢哪!一把火,全燒啦!火苗兒躥起老高。燒糊了的碎綢子片飛得哪兒哪兒都是。”
“唉!”
“火邊上還圍了一圈人,都是文藝界的頭頭腦腦。有跪著的,有撅著的。有的掛著牌子,有的脊背貼了一張大紙,寫著字。都是滿頭大汗。您想想:這麽熱的天,又烤著大火,能不出汗嗎?一群紅衛兵,攥著寬皮帶,挨著個抽他們。劈頭蓋臉!有的,一皮帶下去,登時,腦袋就開了,血就下來了。——皮帶上帶著大銅頭子哪!哎呀,我長這麽大,沒見過這麽打人的。哪能這麽打呢?您要我這麽打,我還真不會!這幫孩子,從哪兒學來的呢?有的還是小妞兒。他們怎麽能下得去這麽狠的手呢?”
“唉!”
“回來,我一琢磨,把兩箱子劇本、劇照,捆巴捆巴,借了一輛平板三輪,我就都送到街道辦事處去了。他們愛怎麽處理怎麽處理,我不能自己燒。留著,招事!”
“唉!”
“那兩隻畫眉,‘口’多全!今兒一早起來,我也放了。——開籠放鳥!‘提籠架鳥’,這也是個事兒!”
“唉!”
這工夫,園門口進來一個人。六十七八歲,戴著眼鏡,一身幹幹淨淨的藏青製服,禮服呢千層底布鞋,拄著一根角把棕竹手杖,一看是個有身份的人。這人見了顧止庵,略略點了點頭,往後麵走去了。這人眼神有點直勾勾的,臉上氣色也不大好。不過這年頭,兩眼發直的人多的是。這人走到靠近後湖的一張長椅旁邊,坐下來,望著湖水。
顧止庵說:“茶也喝透了,咱們也該散了。”
張百順說:“我把這點螺螄送回去,叫他們煮煮。回見!”
“回見!”
“回見!”
張百順把螺螄送回家。回來,那個人還在長椅上坐著,望著湖水。
柳樹上知了叫得非常歡實。天越熱,它們叫得越歡。賽著叫。整個太平湖全歸了它們了。
張百順回家吃了中午飯。回來,那個人還在椅子上坐著,望著湖水。
粉蝶兒、黃蝴蝶亂飛。忽上,忽下。忽起,忽落。黃蝴蝶,白蝴蝶。白蝴蝶,黃蝴蝶……
天黑了。張百順要回家了。那人還在椅子上坐著,望著湖水。
蛐蛐、油葫蘆叫成一片。還有金鈴子。野茉莉散發著一陣一陣的清香。一條大魚躍出了水麵,歘的一聲,又沒到水裏。星星出來了。
第二天天一亮,劉寶利到太平湖練功。走到後湖:湖裏一團黑乎乎的,什麽?喲,是個人!這是他的後腦勺!有人投湖啦!
劉寶利叫了兩個打魚的人,把屍首撈了上來,放在湖邊草地上。這工夫,顧止庵也來了。張百順也趕了過來。
顧止庵對打魚的說:“您二位到派出所報案。我們仨在這兒看著。”
“您受累!”
顧止庵四下裏看看,說:
“這人想死的心是下鐵了的。要不,怎麽會找到這麽個荒涼偏僻的地方來呢?他投湖的時候,神誌很清醒,不是迷迷糊糊一頭紮下去的。你們看,他的上衣還整整齊齊地搭在椅背上,手杖也好好地靠在一邊。咱們掏掏他的兜兒,看看有什麽,好知道死者是誰呀。”
顧止庵從死者的上衣兜裏掏出一個工作證,是北京市文聯發的:
姓名:舒舍予
職務:主席
顧止庵看看工作證上的相片,又看看死者的臉,拍了拍工作證:
“這人,我認得!”
“您認得?”
“怪不得昨兒他進園子的時候,好像跟我招呼了一下。他原先叫舒慶春。這話有小五十年了!那會兒我教私塾,他是勸學員,正管著德勝門這一片的私塾。他住在華嚴寺。我還上他那兒聊過幾次。人挺好,有學問!他對德勝門這一帶挺熟,知道太平湖這麽個地方!您怎麽走南闖北,又轉回來啦?這可真是:樹高千丈,葉落歸根哪!”
“您等等!他到底是誰呀?”
“他後來出了大名,是個作家,他,就是老舍呀!”
張百順問:“老舍是誰?”
劉寶利:“老舍您都不知道?瞧過《駱駝祥子》沒有?”
“匣子裏聽過。好!是寫拉洋車的。祥子,我認識。——‘駱駝祥子’嘛!”
“您認識?不能吧!這是把好些拉洋車的擱一塊堆兒,摶巴摶巴,捏出來的。”
“唔!不對!祥子,拉車的誰不知道!他和虎妞結婚,我還隨了份子。”
“您八成是做夢了吧?”
“做夢?——許是。歲數大了,真事、夢景,常往一塊摻和。——他還寫過什麽?”
“《龍須溝》哇!”
“《龍須溝》,瞧過,瞧過!電影!程瘋子、娘子、二妞……這不是金魚池,這就是咱這德勝門豁口!太真了!太真了,就叫人掉淚。”
“您還沒瞧過《茶館》哪!太棒了!王利發!‘硬硬朗朗的,我硬硬朗朗的幹什麽?’我心裏這酸呀!”
“合著這位老舍他淨寫賣力氣的、耍手藝的、做小買賣的。苦哈哈、命窮人?”
“那沒錯!”
“那他是個好人!”
“沒錯!”
劉寶利說:“這麽個人,我看他本心是想說共產黨好啊!”
“沒錯!”
劉寶利看看死者:
“我認出來啦!在孔廟挨打的,就有他!您瞧,腦袋上還有傷,身上淨是血嘎巴!——我真不明白。這麽個人,舊社會能容得他,怎麽咱這新社會倒容不得他呢?”
顧止庵說:“‘我本將心托明月,誰知明月照溝渠’,這大概就是他想不通的地方。”
張百順撅了兩根柳條,在老舍的臉上搖晃著,怕有蒼蠅。
“他從昨兒早起就坐在這張椅子上,心裏來回來去,不知道想了多少事哪!”
“‘千古艱難唯一死’呀!”
張百順問:“這市文聯主席夠個什麽爵位?”
“要在前清,這相當個翰林院大學士。”
“那幹嗎要走了這條路呢?忍過一陣肚子疼!這秋老虎雖毒,它不也有涼快的時候?”
顧止庵環顧左右,沉沉地歎了一口氣:“‘士可殺,而不可辱’啊!”
劉寶利說:“我去找張席,給他蓋上點兒!”
(1)鑞嘴子是一種鳥,喙大而硬。此地說嘴尖舌巧的姑娘為鑞嘴子,其實鑞嘴子啞著的時候多,不善鳴叫。
(2)這是當地童謠。“吃冷飯,喝冷酒”也有說成“吃人家飯,喝人家酒”的。
(3)地,北京土話。本地生產的叫“伏地”,如“伏地小米”、“伏地蒜苗”。
晚飯花就是野茉莉。因為是在黃昏時開花,晚飯前後開得最為鬧哄,故又名晚飯花。
野茉莉,處處有之,極易繁衍。高二三尺,枝葉披紛,肥者可蔭五六尺。花如茉莉而長大,其色多種易變。子如豆,深黑有細紋。中有瓤,白色,可作粉,故又名粉豆花。曝幹作蔬,與馬蘭頭相類。根大者如拳、黑硬,俚醫以治吐血。
——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
@珠子燈
這裏的風俗,有錢人家的小姐出嫁的第二年,娘家要送燈。送燈的用意是祈求多子。元宵節前幾天,街上常常可以看到送燈的隊伍。幾個女用人,穿了幹淨的衣服,頭梳得光光的,戴著雙喜字大紅絨花,一人手裏提著一盞燈;前麵有幾個吹鼓手吹著細樂。遠遠聽到送燈的簫笛,很多人家的門就開了。姑娘、媳婦走出來,倚門而看,且指指點點,悄悄評論。這也是一年的元宵節景。
一堂燈一般是六盞。四盞較小,大都是染成紅色或白色,而且畫了紅花的羊角琉璃泡子。一盞是麒麟送子:一個染色的琉璃角片紮成的娃娃騎在一匹麒麟上。還有一盞是珠子燈:綠色的玻璃珠子穿紮成的很大的宮燈。燈體是八扇玻璃,漆著紅色的各體壽字,其餘部分都是珠子,頂蓋上伸出八個珠子的鳳頭,鳳嘴裏銜著珠子的小幡,下綴珠子的流蘇。這盞燈分量相當的重,送來的時候,得兩個人用一根扁擔抬著。這是一盞主燈,掛在房間的正中。旁邊是麒麟送子,琉璃泡子掛在四角。
到了“燈節”的晚上,這些燈裏就插了紅蠟燭,點亮了。從十三“上燈”到十八“落燈”,接連點幾個晚上。平常這些燈是不點的。
屋裏點了燈,氣氛就很不一樣了。這些燈都不怎麽亮(點燈的目的原不是為了照明),但很柔和。尤其是那盞珠子燈,灑下一片淡綠的光。綠光中珠幡的影子輕輕地搖曳,如夢如水,顯得異常安靜。元宵的燈光擴散著吉祥、幸福和朦朧曖昧的希望。
孫家的大小姐孫淑芸嫁給了王家的二少爺王常生。她屋裏就掛了這樣六盞燈。不過這六盞燈隻點過一次。
王常生在南京讀書,秘密地加入了革命黨,思想很新。訂婚以後,他請媒人捎話過去:請孫小姐把腳放了。孫小姐的腳當真放得很好,看起來就不像裹過的。
孫小姐是個才女。孫家對女兒的教育很特別,教女兒讀詩詞。除了《長恨歌》、《琵琶行》,孫小姐能背全本《西廂記》。嫁過來以後,她也看王常生帶回來的黃遵憲的《日本國誌》和林譯小說《迦茵小傳》、《茶花女遺事》……
兩口子琴瑟和諧,感情很好。
不料王常生在南京得了重病,抬回來不到半個月,就死了。
王常生臨死對夫人留下遺言:“不要守節”。
但是說了也無用。孫王兩家都是書香門第,從無再婚之女。改嫁,這種念頭就不曾在孫小姐的思想裏出現過。這是絕不可能的事。
從此,孫小姐就一個人過日子。這六盞燈也再沒有點過了。
她變得有點古怪了,她屋裏的東西都不許人動。王常生活著的時候是什麽樣子,永遠是什麽樣子,不許挪動一點。王常生用過的手表、座鍾、文具,還有他養的一盆雨花石,都放在原來的位置。孫小姐原是個愛潔成癖的人,屋裏的桌子椅子、茶壺茶杯,每天都要用清水洗三遍。自從王常生死後,除了過年之前,她親自監督著一個從娘家陪嫁過來的女用人大洗一天之外,平常不許擦拭。裏屋炕幾上有一套茶具:一個白瓷的茶盤,一把茶壺,四個茶杯。茶杯倒扣著,上麵落了細細的塵土。茶壺是荸薺形的扁圓的,茶壺的鼓肚子下麵落不著塵土,茶盤裏就清清楚楚留下一個幹淨的圓印子。
她病了,說不清是什麽病。除了逢年過節起來幾天,其餘的時間都在床上躺著,整天地躺著。除了那個女用人,沒有人上她屋裏去。
她就這麽躺著,也不看書,也很少說話,屋裏一點聲音沒有。她躺著,聽著天上的風箏響,斑鳩在遠遠的樹上叫著雙聲,“鵓鴣鴣——咕,鵓鴣鴣——咕”,聽著麻雀在簷前打鬧,聽著一個大蜻蜓振動著透明的翅膀,聽著老鼠咬齧著木器,還不時聽到一串滴滴答答的聲音,那是珠子燈的某一處流蘇散了線,珠子落在地上了。
女用人在掃地時,常常掃到一二十顆散碎的珠子。
她這樣躺了十年。
她死了。
她的房門鎖了起來。
從鎖著的房間裏,時常還聽見散線的玻璃珠子滴滴答答落在地板上的聲音。
@晚飯花
李小龍的家在李家巷。
這是一條南北向的巷子,相當寬,可以並排走兩輛黃包車。但是不長,巷子裏隻有幾戶人家。
西邊的北口一家姓陳。這家好像特別的潮濕,門口總飄出一股濕布的氣味,人的身上也帶著這種氣味。他家有好幾棵大石榴,比房簷還高,開花的時候,一院子都是紅通通的。結的石榴很大,垂在樹枝上,一直到過年下雪時才剪下來。
陳家往南,直到巷子的南口,都是李家的房子。
東邊,靠北是一個油坊的堆棧,粉白的照壁上黑漆八個大字:“雙窨香油,照莊發客”。
靠南一家姓夏。這家進門就是鍋灶,往裏是一個不小的院子。這家特別重視過中秋。每年的中秋節,附近的孩子就上他們家去玩,去看院子裏還在開著的荷花,幾盆大桂花,缸裏養的魚;看他家在院子裏擺好了的矮腳的方桌,放了毛豆、芋頭、月餅、酒壺,準備一家賞月。
在油坊堆棧和夏家之間,是王玉英的家。
王家人很少,一共三口。王玉英的父親在縣政府當錄事,每天一早便提著一個藍布筆袋,一個銅墨盒去上班。王玉英的弟弟上小學。王玉英整天一個人在家。她老是在她家的門道裏做針線。
王玉英家進門有一個狹長的門道。三麵是牆:一麵是油坊堆棧的牆,一麵是夏家的牆,一麵是她家房子的山牆。南牆盡頭有一個小房門,裏麵才是她家的房屋。從外麵是看不見她家的房屋的。這是一個長方形的天井,一年四季,照不進太陽。夏天很涼快,上麵是高高的藍天,正麵的山牆腳下密密地長了一排晚飯花。王玉英就坐在這個狹長的天井裏,坐在晚飯花前麵做針線。
李小龍每天放學,都經過王玉英家的門外。他都看見王玉英(他看了陳家的石榴,又看了“雙窨香油,照莊發客”,還會看看夏家的花木)。晚飯花開得很旺盛,它們使勁地往外開,發瘋一樣,喊叫著,把自己開在傍晚的空氣裏。濃綠的,多得不得了的綠葉子;殷紅的,胭脂一樣的,多得不得了的紅花;非常熱鬧,但又很淒清。沒有一點聲音。在濃綠濃綠的葉子和亂亂紛紛的紅花之前,坐著一個王玉英。
這是李小龍的黃昏。要是沒有王玉英,黃昏就不成其為黃昏了。
李小龍很喜歡看王玉英,因為王玉英好看。王玉英長得很黑,但是兩隻眼睛很亮,牙很白。王玉英有一個很好看的身子。
紅花、綠葉、黑黑的臉、明亮的眼睛、白的牙,這是李小龍天天看的一張畫。
王玉英一邊做針線,一邊等著她的父親。她已經燜好飯了,等父親一進門就好炒菜。
王玉英已經許了人家。她的未婚夫是錢老五。大家都叫他錢老五。不叫他的名字,而叫錢老五,有輕視之意。老人們說他“不學好”。人很聰明,會畫兩筆畫,也能刻刻圖章,但做事沒有常性。教兩天小學,又到報館裏當兩天記者。他手頭並不寬裕,卻打扮得像個闊少爺,穿著細毛料子的衣裳,梳著油光光的分頭,還戴了一副金絲眼鏡。他交了許多“三朋四友”,風流浪蕩,不務正業。都傳說他和一個寡婦相好,有時就住在那個寡婦家裏,還花寡婦的錢。
這些事也傳到了王玉英的耳朵裏。連李小龍也都聽說了嘛,王玉英還能不知道?不過王玉英倒不怎麽難過。她有點半信半疑。而且她相信她嫁過去,他就會改好的。她看見過錢老五,她很喜歡他的人才。
錢老五不跟他的哥哥住。他有一所小房,在臭河邊。他成天不在家,門老是鎖著。
李小龍知道錢老五在哪裏住。他放學每天經過。他有時扒門縫上往裏看:裏麵有三間房,一個小院子,有幾棵樹。
王玉英也知道錢老五的住處。她路過時,看看兩邊沒有人,也曾經扒門縫上往裏看過。
有一天,一頂花轎把王玉英抬走了。
從此,這條巷子裏就看不見王玉英了。
晚飯花還在開著。
李小龍放學回家,路過臭河邊,看見王玉英在錢老五家門前的河邊淘米。隻看見一個背影。她頭上戴著紅花。
李小龍覺得王玉英不該出嫁,不該嫁給錢老五。他很氣憤。
這世界上再也沒有原來的王玉英了。
@三姊妹出嫁
秦老吉是個挑擔子賣餛飩的。他的餛飩擔子是全城獨一份,他的餛飩也是全城獨一份。
這副擔子非常特別。一頭是一個木櫃,上麵有七八個扁扁的抽屜;一頭是安放在木櫃裏的燒鬆柴的小缸灶,上麵支一口紫銅淺鍋。銅鍋分兩格,一格是骨頭湯,一格是下餛飩的清水。扁擔不是套在兩頭的櫃子上,而是打的時候就安在櫃子上,和兩個櫃子成一體。扁擔不是直的,是彎的,像一個羅鍋橋。這副擔子是楠木的,雕著花,細巧玲瓏,很好看。這好像是《東京夢華錄》時期的東西,李嵩筆下畫出來的玩意兒。秦老吉老遠地來了,他挑的不像是餛飩擔子,倒好像挑著一件什麽文物。這副擔子不知道傳了多少代了,因為材料結實,做工精細,到現在還很完好。
別人賣的餛飩隻有一種,蔥花水打豬肉餡。他的餛飩除了豬肉餡的,還有雞肉餡的、螃蟹餡的,最講究的是薺菜冬筍肉末餡的,——這種肉餡不是用刀刃而是用刀背剁的!作料也特別齊全,除了醬油、醋,還有花椒油、辣椒油、蝦皮、紫菜、蔥末、蒜泥、韭花、芹菜和本地人一般不吃的芫荽。餛飩分別放在幾個抽屜裏,作料敞放在外麵,任憑顧客各按口味調配。
他的器皿用具也特別精潔——他有一個拌餡用的深口大盤,是雍正青花!
篤——篤篤,秦老吉敲著竹梆,走來了。找一個柳蔭,把擔子歇下,竹梆敲出一串花點,立刻就圍滿了人。
秦老吉就用這副擔子,把三個女兒養大了。
秦老吉的老婆死得早,給他留下三個女兒。大鳳、二鳳和小鳳。三個女兒,一個比一個小一歲,梯子蹬似的。三個丫頭一個模樣,像一個模子脫出來的。三個姑娘,像三張畫。有人跟秦老吉說:“應該叫你老婆再生一個的,好湊成一套四扇屏兒!”
姊妹三個,從小沒娘,彼此提挈,感情很好。一家人都很勤快。一進門,清清爽爽,幹淨得像明礬澄過的清水。誰家娶了邋遢婆娘,丈夫氣急了,就說:“你到秦老吉家看看去!”三姊妹各有所長,分工負責。大裁大剪,單夾皮棉——秦老吉冬天穿一件山羊皮的背心,是大姐的;鍋前灶後,熱水燒湯,是二姐的;小妹妹小,又嬌,兩個姐姐慣著她,不叫她做重活,她就成天地挑花繡朵。她把兩個姐姐繡得全身都是花。圍裙上、鞋尖上、手帕上、包頭布上,都是花。這些花裏有一樣必不可少的東西,是鳳。
姊妹三個都大了。一個十八,一個十七,一個十六。該嫁了。這三隻鳳要飛到哪棵梧桐樹上去呢?
三姊妹都有了人家了。大姐許了一個皮匠,二姐許了一個剃頭的,小妹許的是一個賣糖的。
皮匠的臉上有幾顆麻子,一街人都叫他麻皮匠。他在東街的“乾陞和”茶食店廊簷下擺一副皮匠擔子。“乾陞和”的門麵很寬大,除了一個櫃台,兩邊豎著的兩塊碎白石底子堆刻黑漆大字的木牌——一塊寫著“應時糕點”,一塊寫著“滿漢餑餑”。這之外,沒有什麽東西,放一副皮匠擔子一點不礙事。麻皮匠每天一早,“乾陞和”才開了門,就拿起一把長柄的笤帚把店堂打掃幹淨,然後就在“滿漢餑餑”下麵支起擔子,開始緔鞋。他是個手腳很快的人。走起路來腿快,緔起鞋來手快。隻見他把錐子在頭發裏“光”兩下,一錐子紮過鞋幫鞋底,把兩根用豬鬃引著的蠟線對穿過去,噌——噌,兩把就緔了一針。流利合拍,均勻緊湊。他緔鞋的時候,常有人歪著頭看。緔鞋,本來沒有看頭,但是麻皮匠緔鞋就能吸引人。大概什麽事做得很精熟,就很美了。因為手快,麻皮匠一天能比別的皮匠多緔好幾雙鞋。不但快,緔得也好。針腳細密,楦得也到家,穿在腳上,不易走樣。因此,他生意很好。也因此,落下“麻皮匠”這樣一個稱號。人家做好了鞋,叫傭人或孩子送去緔,總要叮囑一句:“送到麻皮匠那裏去。”這街上還有幾個別的皮匠。怕送錯了。他臉上的那幾顆麻子就成了他的標誌。他姓什麽呢?好像是姓馬。
二姑娘的婆家姓時。老公公名叫時福海。他開了一爿剃頭店,字號也就是“時福海記”。剃頭的本屬於“下九流”,他的店鋪每年貼的春聯卻是:“頭等事業,頂上生涯”。自從清朝推翻,建立民國,人們剪了辮子,他的店鋪主要是剃光頭,以“水熱刀快”為號召。時福海像所有的老剃頭待詔一樣,還擅長向陽取耳(掏耳朵),捶背拿筋。剃完頭,用兩隻拳頭給顧客畢畢剝剝地捶背(捶出各種節奏和清濁陰陽的脆響),噔噔地揪肩胛後的“懶筋”——捶、揪之後,真是“渾身通泰”。他還專會治“落枕”。睡落了枕,歪著脖子走進去,時福海把你的腦袋擱在他躬起的大腿上,兩手扶著下顎,輕試兩下,“哢叭”——就扳正了!老年間,剃頭匠是半個跌打醫生。
這地方不知怎麽會有這麽一個傳統,剃頭的多半也是吹鼓手(不是所有的剃頭匠都是吹鼓手,也不是所有的吹鼓手都是剃頭匠)。時福海就也是一個吹鼓手。他吹嗩呐,兩腮鼓起兩個圓圓的鼓包,憋得滿臉通紅。他還會“進曲”。好像一城的吹鼓手裏隻有他會,或隻有他擅長於這個玩意兒。人家辦喪事,“六七”開吊,在“初獻”、“亞獻”之後,有“進曲”這個項目。讚禮的禮生喝道“進——曲!”時福海就拿了一麵荸薺鼓,由兩個鼓手雙笛伴奏,唱一段曲子。曲詞比昆曲還要古,內容是“神仙道化”,感歎人生無常,有《薤露》、《蒿裏》遺意,很可能是元代的散曲。時福海自己也不知道唱的是什麽,但還是唱得感慨唏噓,自己心裏都酸溜溜的。
時代變遷,時福海的這一套有點吃不開了。剃光頭的人少了,“水熱刀快”不那麽有號召力了。衛生部門天天宣傳挖鼻孔、挖耳朵不衛生。懂得享受捶背揪懶筋的樂趣的人也不多了。時福海忽然變成一個舉動遲鈍的老頭。
時福海有兩個兒子。下等人不避父諱,大兒子叫大福子,小兒子叫小福子。
大福子很能趕潮流。他把逐漸暗淡下去的“時福海記”重新裝修了一下,門窗柱壁,油漆一新,全都是奶油色,添了三麵四尺高、二尺寬的大玻璃鏡子。三麵大鏡之間掛了兩個狹長的鏡框,裏麵嵌了磁青砑銀的蠟箋對聯,請一個擅長書法的醫生汪厚基濃墨寫了一副對子:
不教白發催人老
更喜春風滿麵生
他還置辦了“夜巴黎”的香水,“司丹康”的發蠟。頂棚上安了一麵白布製成的“風扇”,有滑車牽引,叫小福子坐著,一下一下地拉“風扇”的繩子,使理發的人覺得“清風徐來”,十分爽快。這樣,“時福海記”就又興旺起來了。
大福子也學了吹鼓手。笙簫管笛,無不精通。
這地方不知怎麽會流傳“倒扳槳”、“跌斷橋”、“剪靛花”之類的《霓裳續譜》、《白雪遺音》時期的小曲。平常人不唱,唱得多是理發的、搓澡的、修腳的、裁縫、做豆腐的年輕子弟。他們晚上常常聚在“時福海記”唱,大福子彈琵琶。“時福海記”外麵站了好些人在聽。
二鳳要嫁的就是大福子。
三姑娘許的這家苦一點,姓吳,小人叫吳順福,是個遺腹子。家裏隻有兩個人,一個老母親,是個踮腳,走起路來一踮一踮的。母子二人,相依為命。媽媽很慈祥,兒子很孝順。吳順福是個很聰明的人,十五歲上就開始賣糖。賣糖和賣糖可不一樣。他賣的不是普通的芝麻糖、花生糖,他賣的是“樣糖”。他跟一個師叔學會了一宗手藝:能把白糖化了,倒在模子裏,做成大小不等的福祿壽三星、財神爺、麒麟送子。高的二尺,矮的五寸,衣紋生動,須眉清楚;還能把糖裏加了色,不用模子,隨手吹出各種瓜果,桃、梨、蘋果、佛手,跟真的一樣,最好看的是南瓜:金黃的瓜,碧綠的蒂子,還開著一朵淡黃的瓜花。這種糖,人家買去,都是當擺設,不吃。——吃起來有什麽意思呢,還不是都是糖的甜味!賣得最多的是糖兔子。白糖加麥芽糖熬了,切成梭子形的一塊一塊,兩頭用剪刀剪開,一頭窩進腹下,是腳;一頭便是耳朵。耳朵下捏一下,便是兔子臉,兩邊嵌進兩粒馬料豆,一個兔子就成了!馬料豆有綠豆大,一頭是通紅的,一頭是漆黑的。這種豆藥店裏賣,平常配藥很少用它,好像是天生就為了做糖兔的眼睛用的!這種糖兔子很便宜,一般的孩子都買得起。也吃了,也玩了。
師叔死後,這門手藝成了絕活兒,全城隻有吳順福一個人會,因此,他的生意是不錯的。
他做的這些藝術品都放在擦得晶亮的玻璃櫥子裏,在肩上挑著。他的糖擔子好像一個小型的展覽會,歇在哪裏,都有人看。
麻皮匠、大福子、吳順福,都住得離秦老吉家不遠。大姑娘、二姑娘、三姑娘幾乎每天都能看到她們的女婿。姐兒仨有時在一起互相嘲戲。三姑娘小鳳是個鑞嘴子(1),咭咭呱呱,對大姐姐說:
“十個麻子九個俏,不是麻子沒人要!”
大姐啐了她一口。
她又對二姐姐說:
“姑娘姑娘真不醜,一嫁嫁個吹鼓手。吃冷飯,喝冷酒,坐人家大門口!”(2)
二姐也啐了她一口。
兩個姐姐容不得小鳳如此放肆,就一齊反唇相譏:
“敲鑼賣糖,各幹各行!”
小妹妹不幹了,用拳頭捶兩個姐姐:
“賣糖怎麽啦!賣糖怎麽啦!”
秦老吉正在外麵拌餡兒,聽見女兒打鬧,就厲聲訓斥道:
“靠本事吃飯,比誰也不低。麻油拌芥菜,各有心中愛,誰也不許笑話誰!”
三姊妹聽了,都吐了舌頭。
姐兒仨同一天出門子,都是臘月二十三。一頂花轎接連送了三個人。時辰倒是錯開了。頭一個是小鳳,日落酉時。第二個是大鳳,戌時。最後才是二鳳。因為大福子要吹嗩呐送小姨子,又要吹嗩呐送大姨子。輪到他拜堂時已是亥時。給他吹嗩呐的是他的爸爸時福海。時福海吹了一氣,又坐到喜堂去受禮。
三天回門。三個姑爺,三個女兒都到了。秦老吉辦了一桌酒,除了雞鴨魚肉,他特意包了加料三鮮餡的縐紗餛飩,讓姑爺嚐嚐他的手藝。鮮美清香,自不必說。
三個女兒的婆家,都住得不遠,兩三步就能回來看看父親。炊煮掃除,漿洗縫補,一如往日。有點小災小病,頭疼腦熱,三個女兒搶著來伺候,比沒出門時還殷勤。秦老吉心滿意足,毫無遺憾。他隻是有點發愁:他一朝撒手,誰來傳下他的這副餛飩擔子呢?
篤——篤篤,秦老吉還是挑著擔子賣餛飩。
真格的,誰來繼承他的這副古典的,南宋時期的,楠木的餛飩擔子呢?
邂逅
船開了一會兒,大家坐定下來。理理包篋,接起剛才中斷的思緒,回味正在進行中的事務已過的一段的若幹細節,想一想下一步驟可能發生的情形;沒有目的地擒縱一些飄忽意象;漫然看著窗外江水;接過茶房遞上來的手巾擦臉;掀開壺蓋給茶房沏茶;口袋裏摸出一張什麽字條,看一看,又擱了回去;抽煙;打盹;看報;嚐味著透入髒腑的機器的渾沉的震顫,——震得身體裏的水起了波紋,一小圈,一小圈;暗數著身下靠背椅的一根一根木條;什麽也不幹,聽而不聞,視而不見,近乎是虛設的“在”那裏;觀察,感覺,思索著這些,……各種生活式樣擺設在船艙座椅上,展放出來;若真實,又若空幻,各自為政,沒有章法,然而為一種什麽東西範圍概括起來,賦之以相同的一點顏色。——那也許是“生活”本身。在現在,即是“過江”,大家同在一條“船”上。
在分割了的空間之中,在相忘於江湖的漠然之中,他被發現了,像從一棵樹下過,忽然而發現了這裏有一棵樹。他是什麽時候進來的呢?他一定是剛剛進來。雖沒有人注視著艙門如何進來了一個人,然而全艙都已經意識到他,在他由動至靜,邁步之間有停止之意而終於果然站立下來的時候,他的進來完全成了一個事實。像接到了一個通知似的,你向他看。
你覺得若有所見了。
活在世上,你好像隨時都在期待著,期待著有什麽可以看一看的事。有時你疲疲困困,你的心休息,你的生命匍匐著像一條假寐的狗,而一到有什麽事情來了,你醒豁過來,白日裏閃來了清晨。
常常也是一涉即過,清新的後麵是沉滯,像一縷風。
他停立在兩個艙門之間的過道當中,正好是大家都放棄而又為大家所共有的一個自由地帶。——他為什麽不坐,有的是空座位。——他不準備坐,沒有坐的意思,他沒有從這邊到那邊看一看,他不是在挑選哪一張椅子比較舒服。他好像有所等待的樣子。——動人的是他的等待嗎?
他脈脈地站在那裏。在等待中總是有一種孤危無助的神情的,然而他不放縱自己的情緒,不強迫人憐恤注意他。他意態悠遠,膚體清和,目色沉靜,不紛亂,沒有一點焦躁不安,沒有忍耐。——你疑心他也許並不等待著什麽,隻是他的神情總像在等待著什麽似的而已。
他整潔,漂亮,頎長,而且非常的文雅,身體的態度,可欣可感,都好極了。難得的,遇到這樣一個人。
——他是個瞎子,——他來賣唱,——他是等著這個女孩子進來,那是他女兒,他等待著茶房沏了茶打了手巾出去,(茶房從他麵前經過時他略為往後退了退,讓他過去,)等著人定,等著一個適當的機會開口。
她本來在哪裏的?是等在艙門外頭?她也進來得正是時候,像她父親一樣,沒有人說得出她怎麽進來的,而她已經在那裏了,毫不突兀,那麽自然,那麽恰到好處,剛剛在點兒上。他們永遠找得到那個千載一時的成熟的機緣,一點不費力。他已經又在許多紛紜褶曲的心緒的空隙間插進他的聲音,不知道什麽時候,說了一句簡單的開場白,唱下去了。沒有跳踉呼喝,振足拍手,沒有給任何旅客一點驚動,一點刺激,仿佛一切都預先安排,這支曲子本然的已經伏在那裏,應當有的,而且簡直不可或缺,不是改變,是完成;不是反,是正;不是二,是一。……
一切有點出乎意外。
我高興我已經十年不經過這一帶,十年沒有坐這種過江的渡輪了,我才不認識他。如果我已經知道他,情形會不會不同?一切令我欣慰的印象會不存在?——也不,總有個第一次的。在我設想他是一種什麽人的時候我沒有想出,沒有想到他是賣唱的。他的職業特征並不明顯,不是一眼可見,也許我全心傾注在他的另一種氣質,而這種氣質不是,或不全是生成於他的職業,我還沒有興趣也沒有時間來判斷,甚至設想他是何以為生的?如果我起初就發現——為什麽剛才沒有,一直到他舉出來輕輕拍擊的時候我才發現他手裏有一副檀板呢?
從前這一帶輪船上兩個賣唱的,一個鴉片鬼,瘦極了,嗓子啞得簡直發不出聲音,吒吒的如敲破竹子;一個女人,又黑又肥,滿臉麻子。——他樣子不像是賣唱的?其實要說,也像,——賣唱的樣子是一個什麽樣子呢?——他不滿身是那種氣味。腐爛了的果子氣味才更強烈,他還完完整整,好好的。他樣子真是好極了。這是他女兒,沒有問題。
他唱的什麽?
有一回,那年冬天特別冷,雪下得大極了,河封住了,船沒法子開,我因事須趕回家去,隻有起早走,過湖,湖都凍得實實的,船沒法子過去,冰麵上倒能走。大風中結了幾個伴在茫茫一片冰上走,心裏感動極了,抽一支煙劃一支洋火好費事!一個人劃洋火成了全隊人的事情。……(我掏了一支煙抽,)遠遠看見那隻輪船凍在湖邊,一點活意都沒有,被遺棄在那兒,紅的,黑的,都是可憐的顏色。我們坐過它很多次,天不這麽冷,現在我們就要坐它的。忽然想起那兩個賣唱的。他們在哪裏了呢,雪下了這麽多天了。沿河堤有許多小客棧,本來沒有什麽人知道的,你想不到有那麽多,都有了生意了,近年下,起早走路的客人多,都有事。他們大概可以一站一站地趕,十多裏,二三十裏,趕到小客棧裏給客人解悶去,他們多半會這麽著的。封了河不是第一次,路真不好走。一個人走起來更苦,他們其實可以結成伴。——哈,他們可以結婚!
這我想過不止一次了,頗有為他們做媒之意。“結婚”,哈!但是他們一起過日子很不錯,同是天涯淪落人,彼此有個照應。可是怪,同在一路,同在一條船上賣唱,他們好像並沒有同類意識,見了麵沒有看他們招呼過,談話中也未見彼此提起過,簡直不認識似的。不會,認識是當然認識的。利害相妨,同行妒忌,未必吧,他們之間沒有競爭。
男的鴉片抽成了精,沒有幾年好活了,但是他機靈,活絡得多,也皮賴,一定得的錢較多。女的可以送他葬,到時候有個人哭他,買一陌紙錢燒給他。——你是不是想男的可以戒煙,戒了煙身體好起來,不喝酒,不賭錢,做兩件新藍布大褂,成個家,立個業,好好過日子,同偕到老?小孩子!小孩子!——不,就是在一個土地廟神龕鬼腳下安身也行,總有一點溫暖的。——說不定他們還會生個孩子。
現在,他們一定結伴而行了,在大風雪中挨著凍餓,挨著鴉片煙,十裏二十裏的往前趕一家一家的小客棧了。小客棧裏鹹菜辣椒煮小鯽魚一盤一盤的冒著熱氣,冒著香,鍋裏一鍋白米飯。——今天米價是多少?一百八?
下來一半(路程)了吧?天氣好,風平浪靜。
他們不會結婚,從來沒有想到這個上頭去過。這個鴉片鬼不需要女人,這個女人沒有人要。別看這個鴉片鬼,他要也才不要這個女人!他骨幹肢體毀蝕了,走了樣,可是本來還不錯的,還起原來很有股子瀟灑勁兒。那樣的身段是能欣賞女人的身段,懂得風情的身段。這個女人沒有女人味兒!鴉片鬼老是一段《活捉張三郎》,擠眉瞪眼,伸頭縮脖子,誇張,惡俗,猥褻,下流極了。沒法子。他要抽鴉片。可是要是沒法子不聽還是寧可聽他吧。他聰明,他用兩支竹筷叮叮當當敲一個青花五寸盤子,敲得可是神極了,濺跳灑潑,快慢自如,有聲有勢,活的一樣。他很有點才氣,適於幹這一行的,他懂。那個黑麻子女人拖把胡琴唱“你把那,冤枉事勒歐歐歐歐歐歐……”實在不敢領教。或者,更壞,不知哪裏學來的一段《黑風帕》。這個該死的蠢女人!
他們稟賦各異,玩意兒不同,湊不到一起去。
真不大像是——這女孩子配不上他父親,——還不錯,不算難看,氣派好,莊靜穩重,不輕浮,現在她接她父親的口唱了。
有熟人懂得各種曲子的要問問他,他們唱的這種叫什麽調子。這其實應當說是一種戲文,用的是代言體,上台彩扮大概不成吧,聲調過於逶迤曼長了。雖是兩人遞接著唱,但並非對口,唱了半天,仍是一個人口吻。全是抒情,沒有情節。事實自《紅樓夢》敷衍而出,黛玉委委屈屈向寶玉傾訴心事。每一段末尾長呼“我的寶哥哥兒來”,可是唱得含蓄低婉,居然並不覺得刺耳。頗有人細細地聽,凝著神,安安靜靜,臉上惻惻的,身體各部鬆弛解放下來,氣息深深,偶然舒一舒胸,長長透一口氣,紙煙灰燒出一長段,跌落在衣襟上,碎了,這才霍然如夢如醒。有人低語:
“他的眼睛——”
“瞎子,雀盲。”
“哦——”
進門站下來的時候就覺得,他眼睛有點特別,空空落落,不大有光彩,不流動。可是他女兒沒有進來之先他向艙門外望了一眼,他一揚頭,樣子不像瞎眼的人。瞎眼人臉上都有一種焦急憤恨,眼角嘴角大都要變形的,雀盲尤其自卑,扭扭捏捏,藏藏躲躲,他沒有,他臉上恬靜平和極了。他應當是生下來就雙眼不通,不會是半途上瞎的。
女孩子唱的還不如她父親。——聽是還可以聽。
這段曲子本來跟多數民間流行曲子一樣,除了感傷,剩下就沒有什麽東西了,可是他唱得感傷也感傷,一點都不厲害。唱得深極了,遠極了,素雅極了,醇極了,細運輕輸,不枝不蔓,舒服極了。他唱的時候沒有一處搖擺動晃,臉上都不大變樣子,隻有眉眼間略略有點淒愁,像是在深深思念之中,不像在唱。——啊不,是在唱,他全身都在低唱,沒有那一處是散渙叛離的。他唱得真低,然而不枯,不弱,聲聲勻調,字字透達,聽得清楚分明極了,每一句,輕輕地拍一板,一段,連拍三四下。女兒所唱,格韻雖較一般為高,但是聽起來薄,鬆,含糊,懶懶的,她是受她父親的影響,模仿父親而沒有其精華神髓,她盡量壓減洗滌她的噪音裏的野性和俗氣,可是她的生命不能與那個形式蘊合,她年紀究竟輕,而且性格不夠。她不能沉湎,她心不專,她唱,她自己不聽。她沒有想跳出這個生活,她是個老實孩子。老實孩子,但不是沒有一些片片段段的事實足以教她分心,教她不能全神貫注,入乎其中。
她有十七八歲了吧?有囉,可能還要大一點。樣子還不難看。臉寬寬的,鼻子有一點塌,眼睛分得很開。搽了一點脂粉,胭脂顏色不好,桃紅的。頭發修得很齊,梳得光光的,稍為平板了一點,前麵一個發卷於是顯得像個筒子,跟後麵頭發有點不能相連屬。腰身粗粗的,眼前還不要緊,千萬不能再胖。站著能夠穩穩的,腿分得不太開,腳不亂動,上身不扭,然而不僵,就算難得的了。她的態度救了她的相貌不少。她神色間有點疲倦,一種心理的疲倦。——她有了人家沒有?一件黑底小紅碎花布棉袍,青鞋,線襪,幹幹淨淨。——又是父親了,他們輪著來。她唱得比較少,大概是父親唱兩段,女兒唱一段。
天氣真好,簡直沒有什麽風。船行得穩極了。
誰把茶壺跟茶杯挨近著放,船震,輕輕地磣出瓷的聲音,細細的,像個金鈴子叫。——哎呀,叫得有點煩人!心裏不舒服,覺得惡心。——好了,平息了,心上一點黴斑。——讓它叫去吧,不去管它。
是不是這麽分的,一個兩段,一個一段?這麽分法有什麽理由?要是倒過來,——現在這麽聽著挺合適,要是女兒唱兩段父親唱一段呢,這個布局想象得出嗎?兩種花色編結起來的連續花邊,兩朵藍的,間有一朵綠的,(紫的,黃的,銀紅的,雜色的,)如果改成兩朵綠的一朵藍的呢?……什麽藍的綠的,不像!幹什麽用比喻呢,比喻不倫!——有沒有女兒兩段父親一段的時候?——分開了唱四段比連作唱三段省力。——兩個人比一個人唱好,有變化,不單調,起來複舒卷感,像花邊。——比喻是個陷阱,還是摔不開!——接口接得真好,一點不露痕跡,沒有奪占,沒有縫隙,水流雲駐,葉落花開,相契莫逆,自自在在,當他末一聲的有餘將盡,她的第一字恰恰出口,不頷首,不送目,不輕輕咳嗽,看不出一點點暗示和預備的動作。
他們並排站著,稍有一段距離。他們是父女,是師徒,也還是同伴。她唱得比較少,可是並不就是附屬陪襯。她並不多餘,在她唱的時候她也是獨當一麵,她有她的機會,他並不完全籠罩了她,他們之間有的是平等,合作時不可少的平等。這種平等不是力求,故不露暴,於是更圓滿了。——真的平等不包含爭取。父親唱的時候女兒閑著,她手裏沒有一樣東西,可是她能那麽安詳!她垂手直身,大方窈窕,有時稍稍回首,看她父親一眼,看他的側麵,他的手。——她腳下不動。
他自己唱的時候他拍板,女兒唱的時候他為女兒拍板,他從頭沒有離開過曲子一步。他為女兒拍板時也跟為自己拍板時一樣。好像他女兒唱的時候有兩起聲音,一起直接散出去,一起流過他,再出去。不,這兩條路亦分亦合,還有一條路,不管是他和她所發的聲音都似乎不是從這裏,不是由這兩個人,不是在我們眼前這個方寸之地傳來的,不複是一個現實,這兩個聲音本身已經連成一個單位。——不是連成,本是一體,如藕於花,如花於鏡,無所憑借,亦無落著,在虛空中,在天地水土之間。……
女孩子眼睛裏看見什麽了?一個客人袖子帶翻了一隻茶杯,殘茶流出來,漸成一線,伸過去,伸過去,快要到那個紙包了,——紙包裏是什麽東西?——嘻,好了,桌子有一條縫,茶透到縫裏去了——還沒有,——還沒有——滴下來了!這種茶杯底子太小,不穩,輕輕一偏就倒了。她一邊看,一邊唱,唱完了,還在看,不知是不是覺得有人看出了,有點不好意思,微低了頭,麵色肅然。——有人悄悄地把放在桌上的香煙火柴放回口袋裏,快到了吧?對岸山淺淺的一抹。他唱完了這一段大概還有一段,由他開頭,也由他收尾。
完了,可是這次好像隻有一段?女兒走下來收錢,他還是等在那兒。他收起檀板,斂手垂袖而立,溫文恭謹,含情脈脈,跟進來時候一樣。
他樣子真好極了。人高高的,各部分都稱配,均衡,可是並不偉岸,周身一種說不出來的優雅高貴。稍稍有點衰弱,還好,還看不出有病苦的痕跡。總五十歲左右了。……今天是……十三,過了年才這麽幾天,風吹著已經似乎不同了。——他是理了發過的年吧,發根長短正合適。梳得妥妥帖帖,大大方方。頭發還看不出白的。——他不能自己修臉吧?也還好,並不慘厲,而且稍為有點蔭翳於他正相宜,這是他的本來麵目,太光滑了就不大像他了。他臉上輪廓清晰而固定,不易為光暗影響改變。手指白白晳晳,指甲修得齊齊的。——幹淨極了!一眼看去就覺得他的幹淨。可是幹淨得近人情,幹淨得教人舒服,不蕭索,不幹燥,不冷,不那麽兢兢翼翼,時刻提防,覺得到處都髒,碰不得似的。一件灰色棉袍,剪裁得合身極了。布的。——看上去料子像很好?——是布的。不單是袍子,裏麵襯的每一件衣褲也一定都舒舒齊齊,不破,不髒,沒有氣味,不窩囊著,不扯起來,口袋紐子都不殘缺,一件套著一件,一層投著一層,袖口一樣長短,領子差不多高低,邊對邊,縫對縫。……還很新,是去年冬天做的。——袍子似乎太厚了一點,有點臃腫,減少了他的挺拔。——不,你看他的腮,他真該穿得暖些啊。他的胸,他的背,他的腰脅,都暖洋洋的,他全身正在領受著一重豐厚的暖意,——一脈近於歎息的柔情在他的臉上。
她順著次序走過一個一個旅客,不說一句話,伸出她的手,坦率,無邪,不局促,不忸怩,不爭多較少,不潑辣,不糾纏,規規矩矩老老實實。——這女孩子實在不怎樣好看,她鼻子底下有顆痣。都給的。——有一兩個,她沒有走近,看樣子他也許沒有,然而她態度中並無輕蔑之意,不讓人不安。有的臉背著,或低頭扣好皮箱的鎖,她輕輕在袖子上拉一拉。——真怪,這樣一個動作中居然都包含一點賣弄風情,沒有一點冒昧。被拉的並不嗔怪,不聲不響,掏出錢來給她。——有人看著他,他臉一紅,想分辯,我不是——是的,你忙著有事,不是規避,誰說你小氣的呢,瞧瞧你這樣的人,像麽,——於是兩人臉上似笑非笑了一下,眼光各向一個方向挪去。——這兩個人說不定有機會認識,他們老早談過話了。——在澡堂裏,飯館裏,街上,隔若幹日子,碰著了,他們有招呼之意,可是匆匆錯過了,回來,也許他們會想,這個人好麵熟,哪裏見過的?——大概想不出究竟是哪裏見過的了吧?——人應當記日記。——給的錢上下都差不多,這也好像有個行情,有個適當得體的數目,切合自己生活,也不觸犯整個社會。這玩意兒真不易,夠學的!過到老,學不了,學的就是這種東西?這是老練,是人生經驗,是賈寶玉反對的學問文章,我的老天爺!——這一位,沒有零的,掏出來一張兩萬關金券,一時張皇極了,沒有主意,連忙往她手裏一擱,心直跳,轉過身來伏在船窗上看江水,他簡直像大街上摔了一大跤。——哎,別介,沒有關係。——差不多全給的。然而送給艙裏任何一位一定沒有人要,一點不是一個可羨慕的數目。——上海正發行房屋獎券,這裏頭一定有人買的,就快開獎了,你見過設計圖樣麽?——從前用銅子,賣唱的多用一個小藤冊子接錢,投進去磬磬的響。
都收了,她回去,走近她父親,——她第一次靠著她父親,伸一個手給他,拉著他,她在前,他在後,一步一步走出去了。他是個瞎子。——我這才真正地覺得他瞎,看到他眼睛看不見,十分的動了心。他的一切聲容動靜都歸納攝收在這最後的一瞥,造成一個印象,完足,簡賅,具體。他走了,可是印象留下來。——他們是父女,無條件的,永遠的,沒有一絲縫隙的親骨肉。不,她簡直是他的母親啊!他們走了。……
“他們一天能得多少錢?”
“也不多——輪渡一天來回才開幾趟。夏天好,夏天晚上還有人叫到家裏唱。”
“那他們穿的?”
“噯——”
船平平穩穩地行進,太陽光照在船上,船在柔軟的江水上。機器的震動均勻而有力,充滿健康,充滿自信。艙壁上幾道水影的反光晃蕩。船上安靜極了,有秩序極了。——忽然亂起來,像一個災難,一個麻袋掙裂了,滾出各種果實。一個腳夫像天神似的跳到艙裏。——到了,下午兩點鍾。
曇花、鶴和鬼火
鄰居夏老人送給李小龍一盆曇花。曇花在這一帶是很少見的。夏老人很會養花,什麽花都有。李小龍很小就聽說過“曇花一現”。夏老人指給他看:“這就是曇花。”李小龍歡歡喜喜地把花抱回來了。他的心歡喜得咚咚地跳。
李小龍給它澆水,鬆土。白天搬到屋外。晚上搬進屋裏,放在床前的高茶幾上。早上睜開眼第一件事便是看看他的曇花。放學回來,連書包都不放,先去看看曇花。
曇花長得很好,長出了好幾片新葉,嫩綠嫩綠的。
李小龍盼著曇花開。
曇花茁了骨朵兒了!
李小龍上課不安心,他總是怕曇花在他不在家的時候開了。他聽說曇花開無定時,說開就開了。
晚上,他睡得很晚,守著曇花。他聽說曇花常常是夜晚開。
曇花就要開了。
曇花還沒有開。
一天夜裏,李小龍在夢裏聞到一股醉人的香味。他忽然驚醒了:曇花開了!
李小龍一骨碌坐了起來,劃根火柴,點亮了煤油燈:曇花真的開了!
李小龍好像在做夢。
曇花真美呀!雪白雪白的,白得像玉,像天上的雲。花心淡黃,淡得像沒有顏色,淡得真雅。她像一個睡醒的美人,正在舒展著她的肢體,一麵呼出醉人的香氣。啊呀,真香呀!香死了!
李小龍兩手托著下巴,目不轉睛地看著曇花。看了很久,很久。
他困了。他想就這樣看它一夜,但是他困了。吹熄了燈,他睡了。一睡就睡著了。
睡著之後,他做了一個夢,夢見曇花開了。
於是李小龍有了兩盆曇花。一盆在他的床前,一盆在他的夢裏。
李小龍已經是中學生了。過了一個暑假,上初二了。
學校在東門裏,原是一個道士觀,叫讚化宮。李小龍的家在北門外東街。從李小龍家到中學可以走兩條路。一條進北門走城裏,一條走城外。李小龍上學的時候都是走城外,因為近得多。放學有時走城外,有時走城裏。走城裏是為了看熱鬧或是買紙筆,買糖果零食吃。
從李小龍家的巷子出來,是越塘。越塘邊經常停著一些糞船。那是鄉下人上城來買糞的。李小龍小時候剛學會折紙手工時,常折的便是“糞船”。其實這隻紙船是空的,裝什麽都可以。小孩子因為常常看見這樣的船裝糞,就名之曰糞船了。
沿越塘的坡岸走上來,右邊有幾家種菜的。左邊便是菜地。李小龍看見種菜的種青菜,種蘿卜。看他們澆糞,澆水。種菜的用一個長把的水舀子舀滿了水,手臂一揮舞,水就像扇麵一樣均勻地灑開了。青菜一天一個樣,一天一天長高了,全都直直地立著,都很精神,很水靈。蘿卜原來像菜,後來露出紅紅的“背兒”,就像蘿卜了。他看見扁豆開花,扁豆結角了。看見芝麻。芝麻可不好看,直不棱挺,四方四棱的杆子,結了好些帶小毛刺的蒴果。蒴果裏就是芝麻粒了。“你就是芝麻呀!”李小龍過去沒看見過芝麻。他覺得芝麻能榨油,給人吃,這非常神奇。
過了菜地,有一條不很寬的石頭路。鋪路的石頭不整齊,大大小小,而且都是光滑的,圓乎乎的,不好走。人不好走,牛更不好走。李小龍常常看見一頭牛的一隻前腿或後腿的蹄子在圓石頭上“霍——噠”一聲滑了一下,——然而他沒有看見牛滑得摔倒過。牛好像特別愛在這條路上拉屎。路上隨時可以看見幾堆牛屎。
石頭路兩側各有兩座牌坊,都是青石的。大小、模樣都差不多。李小龍知道,這是貞節牌坊。誰也不知道這是誰家的,是為哪一個守節的寡婦立的。那麽,這不是白立了麽?牌坊上有很多麻雀做窩。麻雀一天到晚嘰嘰喳喳地叫,好像是牌坊自己嘰嘰喳喳叫著似的。牌坊當然不會叫,石頭是沒有聲音的。
石頭路的東邊是農田,兩邊是一片很大的葦蕩子。葦蕩子的盡頭是一片烏蒙蒙的雜樹林子。林子後麵是善因寺。沿石頭路往善因寺有一條小路,很少人走。李小龍有一次一個人走了一截,覺得怪瘮得慌。
春天,葦蕩子裏有很多蝌蚪,忙忙碌碌地甩著小尾巴。很快,就變成了小蛤蟆。小蛤蟆每天早上橫過石頭路亂蹦。你們幹嗎亂蹦,不好老實待著嗎?小蛤蟆很快就成了大蛤蟆,咕呱亂叫!
走完石頭路,是傅公橋。從東門繞過來的護城河往北,從北城繞過來的護城河往東,在河裏匯合,流入澄子河。傅公橋正跨在匯流的浦上。這是一座洋鬆木橋。兩根橋梁,上麵橫鋪著立著的洋鬆木的扁方子,用巨大的鐵螺絲固定在橋梁上。洋鬆扁方並不密接,每兩方之間留著和扁方寬度相等的空隙。從橋上過,可以看見水從下麵流。有時一團青草,一片破蘆席片順水漂過來,也看得見它們從橋下悠悠地漂過去。
李小龍從初一讀到初二了,來來回回從橋上過,他已經過了多少次了?
為什麽叫作傅公橋?傅公是誰?誰也不知道。
過了傅公橋,是一條很寬很平的大路,當地人把它叫作“馬路”。走在這樣很寬很平的大路上,是很痛快、很舒服的。
馬路東,是一大片農田。這是“學田”。這片田因為可以直接以護城河引水灌溉,所以莊稼長得特別地好,每年的收成都是別處的田地比不了的。
李小龍看見過割稻子。看見過種麥子。春天,他下了馬路,從麥子地裏走,一直走到東門口。麥子還沒有“起身”的時候,是不怕踩的,越踩越旺。麥子一天一天長高了。他掰下幾粒青麥子,搓去外皮,放進嘴裏嚼。他一輩子記得青麥子的清香甘美的味道。他看見過割麥子。看見過插秧。插秧是個大喜的日子,好比是娶媳婦,聘閨女。插秧的人總是精精神神的,脾氣也特別溫和。又忙碌,又從容,凡事有條有理。他們的眼睛裏流動著對於糧食和土地的脈脈的深情。一天又一天,哈,稻子長得齊李小龍的腰了。不論是麥子,是稻子,挨著馬路的地邊的一排長得特別好。總有幾叢長得又高又壯,比周圍的稻麥高出好些。李小龍想,這大概是由於過路的行人曾經對著它撒過尿。小風吹著豐盛的莊稼的綠葉,沙沙地響,像一首遙遠的、溫柔的歌。李小龍在歌裏歡快地走著……
李小龍有時候挨著莊稼地走,有時挨著河沿走。河對岸是一帶黑黑的城牆,城牆垛子一個、一個、一個,整齊地排列著。城牆外麵,有一溜墓地,長了好些狗尾巴草、紮蓬、蒼耳和風播下來的旅生的蘆秫。草叢裏一定有很多蟈蟈,蟈蟈把它們的吵鬧聲音都送到河這邊來了。下麵,是護城河。隨著上遊水閘的啟閉,河水有時大,有時小;有時急,有時慢。水急的時候,挨著岸邊的水會倒流回去,李小龍覺得很奇怪。過路的大人告訴他:這叫“回溜”。水是從運河裏流下來的,是渾水,顏色黃黃的。黑黑的城牆,碧綠的田地,白白的馬路,黃黃的河水。
去年冬天,有一天,下大雪,李小龍一大早上學去,他發現河水是紅顏色的!很紅很紅,紅得像玫瑰花。李小龍想:也許是雪把河變紅了。雪那樣厚,雪把什麽都蓋成一片白,於是襯得河水是紅的了。也許是河水自己這一天發紅了。他捉摸不透。但是他千真萬確看見了一條紅水河。雪地上還沒有人走過,李小龍獨自一人,踏著積雪,他的腳踩得積雪咯吱咯吱地響。雪白雪白的原野上流著一條玫瑰紅色的河,那樣單純,那樣鮮明而奇特,這種景色,李小龍從來沒有看見過,以後也沒有看見過。
有一天早晨,李小龍看到一隻鶴。秋天了,莊稼都收割了,扁豆和芝麻都拔了秧,樹葉落了,蘆葦都黃了,蘆花雪白,人的眼界空闊了。空氣非常涼爽。天空淡藍淡藍的,淡得像水。李小龍一抬頭,看見天上飛著一隻東西。鶴!他立刻知道,這是一隻鶴。李小龍沒有見過真的鶴,他隻在畫裏見過,他自己還畫過。不過,這的的確確是一隻鶴。真奇怪,怎麽會有一隻鶴呢?這一帶從來沒有人家養過一隻鶴,更不用說是野鶴了。然而這真是一隻鶴呀!鶴沿著北邊城牆的上空往東飛去。飛得很高,很慢,雪白的身子,雪白的翅膀,兩隻長腿伸在後麵。李小龍看得很清楚,清楚極了!李小龍看得呆了。鶴是那樣美,又教人覺得很淒涼。
鶴慢慢地飛著,飛過傅公橋的上空,漸漸地飛遠了。
李小龍癡立在橋上。
李小龍多少年還忘不了那天的印象,忘不了那種難遇的淒涼的美,那隻神秘的孤鶴。
李小龍後來長大了,到了很多地方,看到過很多鶴。
不,這都不是李小龍的那隻鶴。
世界上的詩人們,你們能找到李小龍的鶴麽?
李小龍放學回家晚了。教圖畫手工的張先生給了他一個任務,讓他刻一副竹子的對聯。對聯不大,隻有三尺高。選一段好毛竹,一剖為二,刳去竹節,用砂紙和竹節草打磨光滑了,這就是一副對子。聯文是很平常的:
惜花春起早
愛月夜眠遲
字是請善因寺的和尚石橋寫的,寫的是石鼓。因為李小龍上初一的時候就在家跟父親學刻圖章,已經刻了一年,張先生知道他懂得一點篆書的筆意,才把這副對子交給他刻。刻起來並不費事,把字的筆畫的邊廓刻深,再用刀把邊線之間的竹皮鏟平,見到“二青”就行了。不過竹皮很滑,竹麵又是圓的,需要手勁。張先生怕他帶來帶去,把竹皮上墨書的字蹭模糊了,教他就在自己的畫室裏刻。張先生的畫室在一個小樓上。小樓在學校東北角,是讚化宮的遺物,原來大概是供呂洞賓的,很舊了。樓的三麵都是紫竹,——紫竹在城裏別處極少見,學生習慣就把這座樓叫成“紫竹樓”。李小龍每天下課後,上樓來刻一個字,刻完回家。已經刻了一個多星期了。這天就剩下“眠遲”兩個字了,心想一氣刻完得了,明天好填上石綠掛起來看看,就貪刻了一會兒。偏偏石鼓文體的“遲”字筆畫又多,時間不知不覺就過去了。刻完了“遲”的“走之”,揉揉眼睛,一看:呀,天都黑了!而且聽到隱隱的雷聲,——要下雨了:趕緊走。他背起書包直奔東門。出了東門,聽到東門外鐵板橋下轟鳴震耳的水聲,他有點猶豫了。
東門外是刑場(後來李小龍到過很多地方,發現別處的刑場都在西門外。按中國的傳統觀念,西方主殺,不知道這裏的刑場為什麽在東門外)。對著東門不遠,有一片空地,空地上現在還有一些淺淺的圓坑,據說當初殺人就是讓犯人跪在坑裏,由背後向第三個頸椎的接縫處切一刀。現在不興殺頭了,槍斃犯人——當地叫作“銃人”,還是在這裏。李小龍的同學有時上著課,聽到街上犯人拉長音的淒慘的號聲,就知道要銃人了。他們下了課趕去看,有時能看到屍首,有時看到地下一攤血。東門橋是全縣唯一的一座鐵板橋。橋下有閘。橋南橋北水位落差很大,河水傾跌下來,聲音很嚇人。當地人把這座橋叫作掉魂橋,說是臨刑的犯人到了橋上,聽到水聲,魂就掉了。
李小龍猶豫了一下,還是走上鐵板橋了。他的腳步踏得橋上的鐵板當當地響。
天驟然黑下來了,雨雲密集,天陰得很嚴。下了橋,他就掉在黑暗裏了。什麽也看不見,隻能看到一條灰白的痕跡,是馬路;黑乎乎的一片,是稻田。好在這條路他走得很熟,閉著眼也能走到,不會掉到河裏去,走吧!他聽見河水嘩嘩地響,流得比平常好像更急。聽見稻子的新秀的穗子擺動著,稻粒摩擦著發出細碎的聲音。一個什麽東西竄過馬路!——大概是一隻獾子。什麽東西落進河水了,——“撲通”!他的腳清楚地感覺到腳下的路。一個圓形的淺坑,這是一個牛蹄印子,幹了。誰在這裏扔下一塊西瓜皮!差點摔了我一跤!天上不時扯一個閃。青色的閃、金色的閃、紫色的閃。閃電照亮一塊黑雲,黑雲翻滾著,絞扭著,像一個暴怒的人正在憋著一腔怒火。閃電照亮一棵小柳樹,張牙舞爪,像一個妖怪。
李小龍走著,在黑暗裏走著,一個人。他走得很快,比平常要快得多,真是“大步流星”,踏踏踏踏地走著。他聽見自己的兩隻褲腳擦得刹刹地響。
一半沉著,一半害怕。
不太害怕。
剛下掉魂橋,走過刑場旁邊時,頭皮緊了一下,有點怕,以後就好了。
他甚至覺得有點豪邁。
快要到了。前麵就是傅公橋。“行百裏者半九十”,今天上國文課時他剛聽高先生講過這句古文。
上了傅公橋,李小龍的腳步放慢了。
這是什麽?
他從來沒有看見過。
一道一道碧綠的光,在葦蕩上。
李小龍知道,這是鬼火。他聽說過。
綠光飛來飛去。它們飛舞著,一道道碧綠的拋物線。綠光飛得很慢,好像在呦呦地哭泣。忽然又飛快了,聚在一起;又散開了,好像又笑了,笑得那樣輕。綠光縱橫交錯,織成一麵疏網;忽然又飛向高處,落下來,像一道放慢了的噴泉。綠光在集會,在交談。你們談什麽?……
李小龍真想多停一會兒,這些綠光多美呀!
但是李小龍沒有停下來,說實在的,他還是有點緊張的。
但是他也沒有跑。他知道他要是一跑,鬼火就會追上來。他在小學上自然課時就聽老師講過,“鬼火”不過是空氣裏的磷,在大雨將臨的時候,磷就活躍起來。見到鬼火,要沉著,不能跑,一跑,把氣流帶動了,鬼火就會跟著你追。你跑得越快,它追得越緊。雖然明知道這是磷,是一種物質,不是什麽“鬼火”,不過一群綠光追著你,還是怕人的。
李小龍用平常的速度輕輕地走著。
到了貞節牌坊跟前倒真的嚇了他一跳!一條黑影,迎麵向他走來。是個人!這人碰到李小龍,大概也有點緊張,跟小龍擦身而過,頭也不回,匆匆地走了。這個人,那麽黑的天,他跑到馬上要下大雨的田野裏去幹什麽?
到了幾戶種菜人家的跟前,李小龍的心才真的落了下來。種菜人家的窗縫裏漏出了燈光。
李小龍一口氣跑到家裏。剛進門,“嘩——”大雨就下來了。
李小龍搬了一張小板凳,在燈光照不到的廊簷下,對著大雨傾注的空庭,一個人呆呆地想了半天。他要想想今天的印象。
李小龍想:我還是走回來了。我走在半道上沒有想退回去。如果退回去,我就輸了,輸給黑暗,又輸給了我自己。
李小龍回想著鬼火,他覺得鬼火很美。
李小龍看見過鬼火了,他又長大了一歲。
看水
下班了。小呂把擦得幹幹淨淨的鐵鍁擱到“小倉庫”裏,正在腳蹬著一個舊轆軸係鞋帶,組長大老張走過來,跟他說:
“小呂,你今天看一夜水。”
小呂的心略為沉了一沉。他沒有這種準備。今天一天的活不輕鬆,小呂身上有點累。收工之前,他就想過:吃了晚飯,打一會兒百分,看兩節《水滸》,洗一個腳,睡覺!他身上好像已經嚐到伸腰展腿地躺在床上的那股舒服勁。看一夜水,甭打算睡了!這倒還沒有什麽。主要的是,他沒有看過水,他不知道看水是怎麽個看法。一個人,黑夜裏,萬一要是渠塌了,水跑了,淹了莊稼,灌了房子,……那他可招架不了!一種沉重的,超過他的能力和體力的責任感壓迫著他。
但是大老張說話的聲音、語氣,叫他不能拒絕。果園接連澆了三天三夜地了。各處的地都要澆,就這幾天能夠給果園使水,果園也非乘這幾天抓緊了透透地澆一陣水不可,果子正在膨大,非常需要水。偏偏這一陣別的活又忙,葡萄綁條、山丁子噴藥、西瓜除膩蟲、倒栽疙瘩白、壟蔥……全都擠在一起了。幾個大工白日黑夜輪班倒,一天休息不了幾小時,一個個眼睛紅紅的,全都熬得上了火。再派誰呢?派誰都不大合適。這樣大老張才會想到小呂的頭上來。小呂知道,大老張是想叫小呂在上頭守守閘,看看水,他自己再堅持在果園澆一夜,這點地就差不多了。小呂是個小工,往小裏說還是個孩子,一定不去,誰也不能說什麽。過去也沒有派過他幹過這種活。但是小呂覺得不能這樣。自己是果園的人,若是遇到緊張關頭,自己總是逍遙自在,在一邊做個沒事人,心裏也覺說不過去。看來也還就是叫自己去比較合適。無論如何,小呂也是個男子漢,——你總不能叫兩個女工黑夜裏在野地裏看水!大老張既然叫自己去,他說咱能行,咱就試巴試巴!而且,看水,這也挺新鮮,挺有意思!小呂就說:
“好吧!”
小呂把擱進去的鐵鍁又拿出來,大老張又囑咐了他幾句話,他扛上鐵鍁就走了。
吃了晚飯,小呂早早地就上了渠。
一來,小呂就去找大老張留下的兩個誌子。大老張告訴他,他給他在渠沿裏麵橫插兩根樹枝,當作誌子,一處在大閘進水處不遠,一處在支渠拐彎處小石橋下。大老張說:
“你隻要常常去看看這兩根樹枝。水隻要不漫過誌子,就不要緊,盡它澆好了!若是水把它漫下去了,就去搬閘,——拉起一塊閘板,把水放掉一些,——水太大了怕渠要吃不住。若是水太小了,就放下兩塊閘板,讓它憋一憋。沒有什麽,這幾天水勢都很平穩,不會有什麽問題!”
小呂走近去,沒怎麽費事就找到了。也很奇怪,這隻是兩根普普通通的細細的樹枝,半掩半露在蒙翳披紛的雜草之間,並不特別引人注意,然而小呂用眼睛濾過去,很快就發現了,而且肯定就是它,毫不懷疑。一看見了這兩根樹枝,小呂心裏一喜,好像找到了一件失去的心愛的東西似的。有了這兩個誌子,他心裏有了一點底。不然,他一定會一會兒覺得,水太大了吧;一會兒又覺得,水太小了吧,搞得心裏七上八下,沒有主意。看看這兩根插得很端正牢實的樹枝,小呂從心裏湧起一股對於大老張的感謝,覺得大老張真好,對他真體貼,——雖然小呂也知道大老張這樣做,在他根本不算什麽,一個組長,第一回叫一個沒有經驗的小工看水,可能都會這樣。
小呂又到大閘上試了一下。看看水,看看閘,又看看逐漸稀少的來往行人,小呂暗暗地鼓了鼓勁,拿起抓鉤(他還沒有使喚過這種工具),走下閘下的石梁。拉了一次閘板,——用抓鉤套住了閘板的鐵環,拽了兩下,活動了,使勁往上一提,起來了!行!又放了一次閘板,——兩手平提著,覷準了兩邊的閘槽,——覷準了!不然,水就把它衝跑了!一撒手,下去了!再用抓鉤搗了兩下,嚴絲合縫,挺好!第一回,這是在橫跨在大渠上的窄窄的石梁子上,滿眼是湯湯洄洄、浩浩蕩蕩的大水,充耳是渹鳴的水聲,小呂心裏不免有點怯,有點晃蕩。他手上深切地感覺到水的雄渾、強大的力量,——水撲擊著套在抓鉤上的閘板,好像有人使勁踢它似的。但是小呂屏住了氣,站穩了腳,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閘板上酒杯大的鐵環和兩個窄窄的閘槽上,還是相當順利地做成了他要做的事。
小呂深信大工們拉閘、安閘,也就是這樣的。許多事都得自己來親自試一下才成,別人沒法跟他說,也說不清楚。
行!他覺得自己能夠勝任。水勢即使猛漲起來,情況緊急,他大概還能應付。他覺得輕鬆了一點兒,剛才那一陣壓著他的嚴重的感覺開始擴散。
小呂沿著渠岸巡視了一遍。走著走著,又有點緊張起來。渠沿有好幾處滲水,沁得堤土濕了老大一片,黑黑的。有不少地方有蚯蚓和螻蛄穿的小眼,汩汩地冒水。小呂覺得這不祥得很。越看越擔心,越想越害怕,覺得險象叢生,到處都有倒塌的可能!他不知道怎麽辦,就選定了一處,用手電照著(天已經擦黑了,月亮剛上來),定定地守著它看,看看它有什麽變化沒有。看了半天,似乎沒有什麽變化,還是那樣。他又換了幾處,還是拿不準。這時恰好有一個晚歸的工人老李遠遠地走過來,——小呂聽得出他咳嗽的聲音,他問:
“小呂?你在幹啥呢?——看水?”
小呂連忙拉住他:
“老李!這要緊不要緊?”
老李看了看:
“嗐!沒關係!這水流了幾天了,渠沉住氣了,不礙事!你不要老是這樣跑來跑去。一黑夜哩,老這麽跑,不把你累死啦!找個地方坐下歇歇!隔一陣起來看看就行了!哎!”
小呂就像他正在看著的《水滸傳》上的英雄一樣,在心裏暗道了一聲“慚愧”;同時又念了一聲“阿彌陀佛!”——小呂這一陣不知從哪裏學了這麽一句佛號,一來就是:“阿彌陀佛!”
小呂並沒有坐下歇歇,他還是沿著支渠來回溜達著,不過心裏安詳多了。他走在月光照瀉的渠岸上,走在斑駁的樹影裏,風吹著,渠根的綠草幽幽地搖拂著。他腳下是一渠流水……他覺得看水很有味道。
半夜裏,大概十二點來鍾(根據開過去不久的上行客車判斷),出了一點事。小石橋上麵一截渠,從莊稼地裏穿過,渠身高,地勢低,春匯地的時候挖斷過,填起來的地方土浮,叫水涮開了一個洞。小呂巡看到這裏,用手電一照,已經涮得很深了,鑽了水!小呂的心呼嗵一聲往下一掉。怎麽辦?這時候哪裏都沒法去找人……小呂留心看過大工們怎麽堵洞,想了一想,就依法幹起來。先用稻草填進去,(他早就背來好些稻草預備著了,背得太多了!)用鐵鍁立著,塞緊;然後從渠底斂起濕泥來,一鍁一鍁扔上去,——小呂深深感覺自己的胳臂太細,力氣太小,一鍁隻能斂起那麽一點泥,心裏直著急。但是,還好,洞總算漸漸小了,終於填滿了。他又仿照大工的樣子,使鐵鍁拍實,抹平,好了!小呂這才覺得自己一身都是汗,兩隻腿甚至有點發顫了。水是不往外鑽了,看起來也蠻像那麽一回事,——然而,這牢靠麽?
小呂守著它半天,一會兒拿手電照照,一會兒拿手電照照。好像是沒有問題,得!小呂準備轉到別處再看看。可是剛一轉身,他就覺得新填的泥土像抹房的稀泥一樣嘩啦一下在他的身後癱潰了,口子重新涮開,擴大,不可收拾!趕緊又回來。拿手電一照:沒有!還是挺好的!
他走開了。
過了一會兒,又來看看,——沒問題。
又過了一會兒,又來看看,——挺好!
小呂的心踏實了下來。不但是這個口子挺完好,而且,他相信,再有別處鑽開,他也一樣能夠招呼,——雖然幹起來不如大工那樣從容利索。原來這並不是那樣困難,這比想象的要簡單得多。小呂有了信心,在黑暗中很有意味地點了點頭,對自己頗為滿意。
所謂看水,不外就是這樣一些事。不知不覺地,半夜過去了。水一直流得很穩,不但沒有漲,反倒落了一點,那兩個誌子都離開水麵有一寸了。小呂覺得大局仿佛已定。他知道,過了十二點以後,一般就不會有什麽大水下來,這一夜可以平安度過。現在他一點都不覺得緊張了,覺得很輕鬆,很愉快。
現在,真可以休息休息了,他開始感覺有點疲倦了。他爬上小石橋頭的一棵四杈糖槭樹上,半躺半坐下來。他一來時就選定了這個地方。這棵樹,在不到一人高的地方岔出了四個枝杈,坐上去,正好又有靠背,又可以舒舒服服地伸開腿腳。而且坐在樹上就能看得見那一根誌子。月亮照在水上,水光晃晃蕩蕩,水麵上隱隱有一根黑影。用手電一射,就更加看得清清楚楚。
今天月亮真好,——快要月半了。(幸好趕上個大月亮的好天,若是陰雨天,黑月頭,看起水來,就麻煩多了!)天上真幹淨,透明透明、蔚藍蔚藍的,一點渣滓都沒有,像一塊大水晶。小呂還很少看到過這樣淵深、寧靜而又無比溫柔的夜空。說不出什麽道理,天就是這樣,老是這樣,什麽東西都沒有,就是一片藍,可是天上似乎隱隱地有一股什麽磁力吸著你的眼睛,你的眼睛覺得很舒服,很受用,你願意一直對著它看下去,看下去。真好看,真美,美得叫你的心感動起來。小呂看著看著,心裏總像要想起一點什麽很遠很遠的,叫人快樂的事情。他想了幾件,似乎都不是他要想的,他就在心裏輕輕地唱:
哎——
月亮出來亮汪汪,亮汪汪,
照見我的阿哥在他鄉……
這好像有點文不對題。但是說不出為什麽,這一支產生在幾千裏外的高山裏的有點傷感的歌子,倒是他所需要的。這和眼前情景在某些地方似乎相通,能夠宣泄他心裏的快樂。
四周圍安靜極了。遠遠聽見大閘的水響,好像很遠很遠,有一群人一齊在喊:“啊——”。支渠裏的水溫靜地,生氣勃勃地流著,“活——活——活——”。風吹著莊稼的寬大的葉片,沙拉,沙拉。遠遠有一點燈火,在密密的叢林後麵閃耀,那是他父親工作的醫院。母親和妹妹現在一定都睡了。他那些同屋的工人一定也都睡了。(小呂想了想現在宿舍裏的樣子,大家都睡得很熟,月亮照著他自己的那張空床……)一村子裏的人現在都睡了(隱隱地好像聽見鼾聲)。露水下來了(他想起剛才堵口子時腳下所踩的草),到處都是一片滋潤的,濃鬱的青草的氣味,莊稼的氣味,夜氣真涼爽。小呂在心裏想:“我在看水……”過了一會兒,不知為什麽,又在心裏想道:“真好!”而且說出聲來了。
小呂在樹上坐了一陣,想要下來走走。他想起該到石橋底下一段渠上看看。這一段二裏半長的渠,春天才挑過,渠岸又很結實,沒有什麽問題。但是渠水要穿過獸醫學校後牆的涵洞,洞口有一個鐵篦子,可能會掛住一些順水衝下來的枯枝亂草,叫水流得不暢快。小呂翻身跳下來,扛起插在樹下的鐵鍁,向橋下走去。
下了石橋,渠水兩邊都是玉米地。玉米已經高過他的頭了,那麽大一片,葉子那麽密,黑森森的,小呂忽然被濃重的陰影包圍起來,身上有點緊張。但是,一會兒就好了。
小呂一邊走著,一邊順著渠水看過去。他看見小魚秧子搶著往水上竄;看見泥鰍翻跟鬥;看見渠岸上一個小圓洞裏有一個知了爬出來,脊背上閃著金綠色的光,翅膀還沒有伸展,還是濕的,軟的,乳白色的。看見蛤蟆叫。蛤蟆叫原來是這樣的!下頦底下鼓起一個白色的氣泡,氣泡一息:——“咶!”鼓一鼓,——“咶”鼓一鼓,——“咶!”這家夥,那麽專心致誌地在叫,好像天塌下來也擋不住它似的。小呂索性蹲下來,用手電直照著它,端詳它老半天。赫嗨,全不理會!這一片地裏,多少蛤蟆,都是這麽叫著?小呂想想它們那種認真的、滑稽的樣子,不禁失笑。——那是什麽?是蛇?(小呂有點怕蛇)渠麵上,月光下,一道彎彎的水紋,前麵昂著一個小腦袋。走近去,定睛看看,不是蛇,是耗子!這小東西,遊到對岸,爬上來,搖搖它的濕漉漉的、光光滑滑的小腦袋,跑了!
小呂一路迤邐行來,已經到了涵洞前麵。鐵篦子上果然壅了一堆爛柴禾,——大工們都管這叫“渣積”,不少!小呂使鐵鍁推散,再一鍁一鍁地撈上來,好大一堆!渣積清理了,水好像流得快一些了,看得見涵洞口旋起小小的旋渦。
沒什麽事了。小呂順著玉米地裏一條近便的田埂,走回小石橋。用手電照了照誌子,水好像又落了一點。
小呂覺得,月光暗了。抬起頭來看看。好快!它怎麽一下子就跑到西邊去了?什麽時候跑過去的?而且,好像燈盡油幹,快要熄了似的,變得很薄了,紅紅的,簡直不亮了,好像它疲倦得不得了,在勉強支撐著。小呂知道,快了,它就要落下去了。現在大概是夜裏三點鍾,大老張告訴過他,這幾天月亮都是這時候落。說著說著,月亮落了,好像是呼嚕一下子掉下去似的。立刻,眼前一片昏黑。
真黑!這是一夜裏最黑的時候。小呂一時什麽也看不見了,過了一會,才勉強看得見一點模模糊糊的影子。小呂忽然覺得自己也疲倦得不行,有點惡心,就靠著糖槭樹坐下來,鐵鍁斜倚在樹幹上。他的頭沉重起來,眼皮直往下耷拉。心裏好像很明白,不要睡!不要睡!但是不由自主。他覺得自己直往一個深深的、黑黑的地方掉下去,就跟那月亮似的,拽都拽不住,他睡著了那麽一小會兒。人有時不知道自己怎麽睡著了的。
忽然,他驚醒了!他覺得眼前有一道黑影子過去,他在昏糊之中異常敏銳明確地斷定:——狼!一挺身站起來,抄起鐵鍁,按開手電一照(這一切也都做得非常迅速而準確):已經走過去了,過了小石橋。(小呂想了想!剛才從他麵前走過時,離他隻有四五步!)小呂聽說過,遇見狼,不能怕,不能跑,——越怕越糟;狼怕光,怕手電,怕手電一圈一圈的光,怕那些圈兒套它,狼性多疑。他想了想,就開著手電,尾隨著它走,現在,看得更清楚了。狼像一隻大狗,深深地低著腦袋(狗很少這樣低著腦袋),耷拉著毛茸茸的挺長的尾巴(狗的尾巴也不是這樣)。奇怪,它不管身邊的亮光,還是那樣慢吞吞地,不慌不忙地走,既不像要回過頭來,也不像要拔腳飛跑,就是這樣不聲不響地,低著頭走,像一個心事重重,哀傷憔悴的人一樣。——它知道身後有人麽?它在想些什麽呢?小呂正在想:要不要追上去,揍它?它走過前麵的路邊小楊樹叢子,拐了彎,叫楊樹遮住了,手電的光照不著它了。小呂忖了忖手裏的鐵鍁:算了!那可實在是很危險!
小呂在石橋頂上站了一會兒,又回到糖槭樹下。他很奇怪,他並不怎麽怕。他很清醒,很理智。他到糖槭樹下,采取的是守勢。小呂這才想起,他選擇了這個地方休息,原來就是想到狼的。這個地方很保險:後麵是渠水,狼不可能泅水過來;他可以監視著前麵的馬路;萬一不行,——上樹!
小呂用手電頻頻向狼的去路照射。沒有,狼沒有回來。
無論如何,可不敢再睡覺了!小呂在糖槭樹下來回地走著。走了一會兒,甚至還跑到剛才決開過,經他修複了的缺口那裏看了看。——一邊走,一邊不停地用手電四處照射。他相信狼是不會再回來了;再有別的狼,這也不大可能,但是究竟不能放心到底。
可是他越來越困。他並不怎麽害怕。狼的形象沒有給他十分可怕的印象。他不大因為遇見狼而得意,也不因為沒有追上去打它而失悔,他現在就是困,困壓倒一切。他的意識昏木起來,腦子的活動變得緩慢而淡薄了。他在竭力抵抗著沉重的、酸楚的、深入骨髓的困勁。他覺得身上很難受,而且,很冷。他迷迷糊糊地想:我要是會抽煙,這時候抽一支煙就好了!……
好容易,天模糊亮了。
更亮了。
亮了!遠遠近近,一片青蒼蒼的,灰白灰白的顏色,好像天和地也熬過了一夜,還不大有精神似的。看得清房屋,看得清樹,看得清莊稼了。小呂看看他看過一夜的水,水發清了,小多了,還不到半渠,露出來一截淤泥的痕跡,流勢很弱,好像也很疲倦。小呂知道,現在已經流的是“空渠水”,上遊的攔河壩又封起了,不到一個小時,這渠裏的水就會流完了的。——得再過幾個鍾頭,才會又有新的水下來。果園的地大概澆完了,這點水該夠用了吧?……一串銅鈴聲,有人了!一個早出的社員,趕著一頭毛驢,驢背上馱著一個線口袋,裏邊鼓鼓囊囊,好像是裝的西葫蘆。老大爺,您早哇!好了,這真正是白天了,不會再有狼,再有漫長的、難熬的黑夜了!小呂振作起來一點。——不過他還是很困,覺得心裏發虛。
遠遠看見果園的兩個女工,陳素花和惲美蘭來了。她們這麽早就出來了!小呂知道,她們是因為惦著他,特為來看他來了。小呂在心裏很感激她們,但是他自己覺得那感激的勁頭很不足,他困得連感激也感激不動了。
陳素花給他帶來了兩個悶得爛爛的、滾熱的甜菜。小呂一邊吃甜菜,一邊告訴她們,他看見狼了。他說了遇狼的經過,狼的樣子。他自己都有點奇怪,他說得很平淡,一點不像他平常說話那麽活靈活現的。但是陳素花和惲美蘭都很驚奇,很為他的平淡的敘述所感動。她們催他趕快去睡覺,說是大老張囑咐的:叫小呂天一亮就去睡,大閘不用管了,會有人來接。
小呂喝了兩碗稀飯,爬到床上,就睡著了。睡了兩個鍾頭,醒了。他覺得渾身都很舒服,懶懶的。他隻要翻一翻身,合上眼,會立刻就睡著的。但是他看了看牆上掛的一個馬蹄表,不睡了。起來,到井邊用涼水洗洗臉,他向果園走去。——他到果園去幹什麽?
果園還是那樣。小呂昨天下午還在果園的,但是不知道為什麽,他好像有好久沒有來了似的。似乎果園一夜之間有了一些什麽重大的變化似的。什麽變化呢?也難說。滿園一片濃綠,綠得過了量,綠得迫人。靜悄悄的。綠葉把什麽都遮隔了,一眼看不出五步遠。若不是遠遠聽見有人說話,你會以為果園一個人都沒有。小呂聽見大老張的聲音,他知道,他正在西南拐角指揮幾個人鋤果樹行子。小呂想:他澆了一夜地,又熬了一夜了,還不休息,真辛苦。好了,今天把這點活趕完,明天大家就可以休息一天,大老張說了:全體休息!過了這陣,就可以細水長流地幹活了,一年就這麽幾茬緊活。小呂想:下午我就來上班。大粒白的枝葉在動,是陳素花和惲美蘭領著幾個參加勞動的學生在捆葡萄條。惲美蘭看見小呂了,就叫:
“小呂!你來幹什麽?不睡覺!”
小呂說:“我來看看!”
“看什麽?快回去睡!地都澆完了。”
小呂穿過葡萄叢,四邊看看,果園的地果然都澆了,到處都是濕濕的,一片清涼澤潤、汪汪泱泱的水氣直透他的髒腑。似乎葡萄的葉子都更水靈,更綠了,葡萄蔓子和皮色也更深了。小呂挺一挺胸脯,深深地吸了兩口氣,舒服極了。小呂想:下回我就有經驗了,可以單獨地看水,頂一個大工來使了,果園就等於多了半個人。看水,沒有什麽。狼不狼的,問題也不大。許多事都不像想象起來那麽可怕……
走過一棵老葡萄架下,小呂想坐一坐。一坐下,就想躺下。躺下來,看著頭頂的濃密的、鮮嫩清新的、半透明的綠葉,綠葉輕輕搖晃,變軟,溶成一片,好像把小呂也溶到裏麵了。他眼皮一抹搭,不知不覺,睡著了。小呂頭枕在一根暴出地麵的老葡萄蔓上,滿身綠影,睡得真沉,十四歲的正在發育的年輕的胸脯均勻地起伏著。葡萄,正在恣酣地、用力地從地裏吸著水,經過皮層下的導管,一直輸送到梢頂,輸送到每一片伸張著的綠葉,和累累的、已經有指頭頂大小的淡綠色的果粒之中。——這時候,不論割破葡萄枝蔓的任何一處,都可以看出有清清的白水流出來,嗒嗒地往下滴……
雞毛
西南聯大有一個文嫂。
她不是西南聯大的人。她不屬於教職員工,更不是學生。西南聯大的各種名冊上都沒有“文嫂”這個名字。她隻是在西南聯大裏住著,是一個住在聯大裏的校外的人。然而她又的的確確是“西南聯大”的一個組成部分。她住在西南聯大的新校舍。
西南聯大有許多部分:新校舍、昆中南院、昆中北院、昆華師範、工學院……其他部分都是借用的原有的房屋,新校舍是新建的,也是聯大的主要部分。圖書館、大部分教室、各係的辦公室、男生宿舍……都在新校舍。
新校舍在昆明大西門外,原是一片荒地。有很多墳,幾戶零零落落的人家。墳多無主。有的墳主大概已經絕了後,不難處理。有一個很大的墳頭,一直還留著,四麵環水,如一小島,春夏之交,開滿了野玫瑰,香氣襲人,成了一處風景。其餘的,都平了。墳前的墓碑,有的相當高大,都搭在幾條水溝上,成了小橋。碑上顯考顯妣的姓名分明可見,全都平躺著了。每天有許多名師大儒、莘莘學子從上麵走過。住戶呢,由學校出幾個錢,都搬遷了。文嫂也是這裏的住戶。她不搬。說什麽也不搬。她說她在這裏住慣了。聯大的當局是很講人道主義的,人家不願搬,不能逼人家走。可是她這兩間破破爛爛的草屋,不當不間地戳在那裏,實在也不成個樣子。新校舍建築雖然極其簡陋,但是是經過土木工程係的名教授設計過的,房屋安排疏密有致,空間利用十分合理。那怎麽辦呢?主其事者跟文嫂商量,把她兩間草房拆了,另外給她蓋一間,質料比她原來的要好一些。她同意了,隻要求再給她蓋一個雞窩。那好辦。
她這間小屋,土牆草頂,有兩個窗戶(沒有窗扇,隻有一個窗洞,有幾根直立著的帶皮的樹棍),一扇板門。緊靠西麵圍牆,離二十五號宿舍不遠。
宿舍旁邊住著這樣一戶人家,學生們倒也沒有人覺得奇怪。學生叫她文嫂。她管這些學生叫“先生”。時間長了,也能分得出張先生、李先生、金先生、朱先生……但是,相處這些年了,竟沒有一個先生知道文嫂的身世,隻知道她是一個寡婦,有一個女兒。人很老實。雖然沒有知識,但是潔身自好,不貪小便宜。除非你給她,她從不伸手要東西。學生丟了牙膏肥皂、小東小西,從來不會懷疑是她順手牽羊拿了去。學生洗了襯衫,晾在外麵,被風吹跑了,她必為撿了,等學生回來時交出:“金先生,你的衣服。”除了下雨,她一天都是在屋外待著。她的屋門也都是敞開著的。她的所作所為,都在天日之下,人人可以看到。
她靠給學生洗衣服、拆被窩維持生活。每天大盆大盆地洗。她在門前的兩棵半大榆樹之間拴了兩根棕繩,擰成了麻花。洗得的衣服,夾緊在兩繩之間。風把這些衣服吹得來回擺動,霍霍作響。大太陽的天氣,常常看見她坐在草地上(昆明的草多豐茸齊整而極幹淨)做被窩,一針一針,專心致誌。衣服被窩洗好做得了,為了避免嫌疑,她從不送到學生宿舍裏去,隻是叫女兒隔著窗戶喊:“張先生,來取衣服。”——“李先生,取被窩。”
她的女兒能幫上忙了,能到井邊去提水,踮著腳往繩子上晾衣服,在床上把衣服抹煞平整了,疊起來。
文嫂養了二十來隻雞(也許她原是靠喂雞過日子的)。聯大到處是青草,草裏有昆蟲蚱蜢種種活食,這些雞都長得極肥大,很肯下蛋。隔多半個月,文嫂就挎了半籃雞蛋,領著女兒,上市去賣。蛋大,也紅潤好看,賣得很快。回來時,帶了鹽巴、辣子,有時還用馬蘭草提著一塊夠一個貓吃的肉。
每天一早,文嫂打開雞窩門,這些雞就急急忙忙,迫不及待地奔出來,散到草叢中去,不停地啄食。有時又抬起頭來,把一個小腦袋很有節奏地轉來轉去,顧盼自若,——雞轉頭不是一下子轉過來,都是一頓一頓地那麽轉動。到覺得肚子裏那個蛋快要墜下時,就趕緊跑回來,紅著臉把一個蛋下在雞窩裏。隨即得意非凡地高唱起來:“郭格答!郭格答!”文嫂或她的女兒伸手到雞窩裏取出一顆熱烘烘的蛋,順手賞了母雞一塊土坷垃:“去去去!先生要用功,莫吵!”這雞婆子就隻好咕咕地叫著,很不平地走到草叢裏去了。到了傍晚,文嫂抓了一把碎米,一麵撒著,一麵“啯啯,啯啯”叫著,這些母雞就都即即足足地回來了。它們把碎米啄盡,就魚貫進入雞窩。進窩時還故意把腦袋低一低,把尾巴向下耷拉一下,以示雍容文雅,很有雞教。雞窩門有一道小坎,這些雞還都一定兩腳並齊,站在門檻上,然後向前一跳。這種禮節,其實大可不必。進窩以後,咕咕囔囔一會兒,就寂然了。於是夜色就降臨抗戰時期最高學府之一,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的新校舍了。阿門。
文嫂雖然生活在大學的環境裏,但是大學是什麽,這有什麽用,為什麽要辦它,這些,她可一點都不知道。隻知道有許多“先生”,還有許多小姐,或按昆明當時的說法,有很多“摩登”,來來去去;或在一個洋鐵皮房頂的屋子(她知道那叫“教室”)裏,坐在木椅子上,呆呆地聽一個“老倌”講話。這些“老倌”講話的神氣有點像耶穌堂賣福音書的教士(她見過這種教士)。但是她隱隱約約地知道,先生們將來都是要做大事,賺大錢的。
先生們現在可沒有賺大錢,做大事,而且越來越窮,找文嫂洗衣服、做被子的越來越少了。大部分先生非到萬不得已,不拆被子。一年也不定拆洗一回。有的先生雖然看起來衣冠齊楚,西服皮鞋,但是皮鞋底下有洞。有一位先生還為此製了一則謎語:“天不知地知,你不知我知。”他們的襪子沒有後跟,穿的時候就把襪尖往前拽拽,窩在腳心裏,這樣後跟的破洞就露不出來了。他們的襯衫穿髒了,脫下來換一件。過兩天新換的又髒了,看看還是原先脫下的一件幹淨些,於是又換回來。有時要去參加party,沒有一件潔白的襯衫,靈機一動:有了!把襯衫反過來穿!打一條領帶,把紐扣遮住,這樣就看不出正反了。就這樣,還很優美地跳著《藍色的多瑙河》。有一些,就完全不修邊幅,衣衫襤褸,囚首垢麵,跟一個叫花子差不多了。他們的褲子破了,就用一根麻繩把破處係緊。文嫂看到這些先生,常常跟女兒說:“可憐!”
來找文嫂洗衣的少了,她還有雞,而且她的女兒已經大了。
女兒經人介紹,嫁了一個司機。這司機是下江人,除了他學著說雲南話:“為哪樣”、“咋個整”,其餘的話,她聽不懂。但她覺得這女婿人很好。他來看過老丈母,穿了麂皮夾克,大皮鞋,頭上抹了發蠟。女兒按月給媽送錢。女婿跑仰光、臘戍,也跑貴州、重慶。每趟回來,還給文嫂帶點曲靖韭菜花,貴州鹽酸菜,甚至宣威火腿。有一次還帶了一盒遵義板橋的化風丹,她不知道這有什麽用。他還帶來一些奇形怪狀的果子。有一種果子,香得她的頭都疼。下江人女婿答應養她一輩子。
文嫂胖了。
男生宿舍全都一樣,是一個窄長的大屋子,土墼牆,房頂鋪著木板,木板都沒有刨過,留著鋸齒的痕跡,上蓋稻草;兩麵的牆上開著一列像文嫂的窗洞一樣的窗洞。每間宿舍裏擺著二十張雙層木床。這些床很笨重結實,一個大學生可以在上麵放放心心地睡四年,一直睡到畢業,無須修理。床本來都是規規矩矩地靠牆排列著的,一邊十張。可是這些大學生需要自己的單獨的環境,於是把它們重新調動了一下,有的兩張床擺成一個曲尺形,有的三張床擺成一個凹字形,就成了一個一個小天地。按規定,每一間住四十人,實際都住不滿。有人占了一個鋪位,或由別人替他占了一個鋪位而根本不來住;也有不是鋪主卻長期睡在這張鋪上的;有根本不是聯大學生,卻在新校舍住了好幾年的。這些曲尺形或凹字形的單元裏,大都隻有兩三個人。個別的,隻有一個。一間宿舍住的學生,各係的都有。有一些互相熟悉,白天一同進出,晚上聯床夜話;也有些老死不相往來,連貴姓都不打聽。二十五號南頭一張雙層床上住著一個曆史係學生,一個中文係學生,一個上鋪,一個下鋪,兩個人合住了一年,彼此連麵都沒有見過:因為這二位的作息時間完全不同。中文係學生是個夜貓子,每晚在係圖書館夜讀,天亮才回來;而曆史係學生卻是個早起早睡的正常的人。因此,上鋪的鋪主睡覺時,下鋪是空的;下鋪在酣睡時,上鋪沒有人。
聯大的人都有點怪。“正常”在聯大不是一個褒詞。一個人很正常,就會被其餘的怪人認為“很怪”。即以二十五號宿舍而論,如果把這些先生的事情寫下來,將會是一部很長的小說。如今且說一個人。
此人姓金,名昌煥,是經濟係的。他獨占北邊的一個凹字形的單元。他不歡迎別人來住,別人也不想和他搭夥。他不知從哪裏弄來一些木板,把雙層床的一邊都釘了木板,就成了一間屋中之屋,成了他的一統天下。凹字形的當中,摞著幾個裝肥皂的木箱——昆明這種木箱很多,到處有得賣,這就是他的書桌。他是相當正常的。一二年級時,按時聽講,從不缺課。聯大的學生大都很狂,譏彈時事,品藻人物,語帶酸鹹,詞鋒很銳。金先生全不這樣。他不發狂論。事實上他很少跟人說話。其特異處有以下幾點:一是他所有的東西都掛著,二是從不買紙,三是每天吃一塊肉。他在他的床上拉了幾根鐵絲,什麽都掛在這些鐵絲上,領帶、襪子、針線包、墨水瓶……他每天就睡在這些叮叮當當的東西的下麵。學生離不開紙。怎麽窮的學生,也得買一點紙。聯大的學生時興用一種布製的夾子,裏麵夾著一疊白片豔紙,用來記筆記,做習題。金先生從不花這個錢。為什麽要花錢買呢?紙有的是!聯大大門兩側牆上貼了許多壁報,學術演講的通告,尋找失物、出讓衣鞋的啟事,形形色色,琳琅滿目。這些啟事、告白總不是頂天立地滿滿寫著字,總有一些空白的地方。金先生每天晚上就帶了一把剪刀,把這些空白的地方剪下來。他還把這些紙片,按大小紙質、顏色,分門別類,裁剪整齊,留作不同用處。他大概是相當笨的,因此每晚都開夜車。開夜車傷神,需要補一補。他按期買了豬肉,切成大小相等的方塊,借了文嫂的鼎罐(他借用了鼎罐,都是洗都不洗就還給人家了),在學校茶水爐上燉熟了,密封在一個有蓋的瓷壇裏。每夜用完了功,就打開壇蓋,用一隻一頭削尖了的筷子,瞅準了,紮出一塊,閉目而食之。然後,躺在叮叮當當的什物之下,酣然睡去。
這樣過了三年。到了四年級,他在聚興誠銀行裏兼了職,當會計。其時他已經學了簿記、普通會計、成本會計、銀行會計、統計……這些學問當一個銀行職員,已是足用的了。至於經濟思想史、經濟地理……這些空空洞洞的課程,他覺得沒有什麽用處,隻要能混上學分就行,不必苦苦攻讀,可以缺課。他上午還在學校聽課,下午上班。晚上仍是開夜車,搜羅紙片,吃肉。自從當了會計,他添了兩樣毛病。一是每天提了一把黑布陽傘進出,無論冬夏,天天如此。二是穿兩件襯衫,打兩條領帶。穿好了襯衫,打好領帶;又加一件襯衫,再打一條領帶。這是幹什麽呢?若說是顯示他有不止一件襯衫、一條領帶吧,裏麵的襯衫和領帶別人又看不見;再說這鼓鼓囊囊的,舒服嗎?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因此,同屋的那位中文係夜遊神送給他一個外號,這外號很長:“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金先生很快就要畢業了。畢業以前,他想到要做兩件事。一件是加入國民黨,這已經著手辦了;一件是追求一個女同學,這可難。他在學校裏進進出出,一向像馬二先生逛西湖:他也不看女人,女人也不看他。
誰知天緣湊巧,金昌煥先生竟有了一段風流韻事。一天,他正提著陽傘到聚興誠去上班,前麵走著兩個女同學,她們交頭接耳地談著話。一個告訴另一個:這人穿兩件襯衫,打兩條領帶,而且介紹他有一個很長的外號:“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聽話的那個不禁回頭看了金昌煥一眼,嫣然一笑。金昌煥誤會了:誰知一段姻緣卻落在這裏。當晚,他給這女同學寫了一封情書。開頭寫道:“xx女士芳鑒,徑啟者……”接著說了很多仰慕的話,最後直截了當地提出:“倘蒙慧眼垂青,允訂白首之約,不勝榮幸之至。隨函附贈金戒指一枚,務祈笑納為荷。”在“金戒指”三字的旁邊還加了一個括弧,括弧裏注明:“重一錢五。”這封情書把金先生累得夠嗆,到他套起鋼筆,吃下一塊肉時,文嫂的雞都已經即即足足地發出聲音了。
這封情書是當麵遞交的。
這位女同學很對得起金昌煥。她把這封信公布在校長辦公室外麵的布告欄裏,把這枚金戒指也用一枚大頭針釘在布告欄的墨綠色的絨布上。於是金昌煥一下子出了大名了。
金昌煥倒不在乎。他當著很多人,把信和戒指都取下來,收回了。
你們愛談論,談論去吧!愛當笑話說,說去吧!於金昌煥何有哉!金昌煥已經在重慶找好了事,過兩天就要離開西南聯大,上任去了。
文嫂丟了三隻雞,一隻筍殼雞,一隻黑母雞,一隻蘆花雞。這三隻雞不是一次丟的,而是隔一個多星期丟一隻。不知怎麽丟的。早上開雞窩放雞時還在,晚上回窩時就少了。文嫂到處找,也找不著。她又不能像王婆罵雞那樣坐在門口罵——她知道這種潑辣做法在一個大學裏很不合適,隻是一個人叨叨:“我的雞呢?我的雞呢?……”
文嫂的女兒回來了。文嫂嚇了一跳:女兒戴得一頭重孝。她明白出了大事了。她的女婿從重慶回來,車過貴州的十八盤,翻到山溝裏了。女婿的同事帶了信來。母女倆顧不上抱頭痛哭,女兒還得趕緊搭便車到十八盤去收屍。
女兒走了,文嫂失魂落魄,有點傻了。但是她還得活下去,還得過日子,還得吃飯,還得每天把雞放出去,關雞窩。還得洗衣服,做被子。有很多先生都畢業了,要離開昆明,臨走總得幹淨幹淨,來找文嫂洗衣服、拆被子的多了。
這幾天文嫂常上先生們的宿舍裏去。有的先生要走了,行李收拾好了,總還有一些帶不了的破舊衣物,一件漁網似的毛衣,一個壓扁了的臉盆,幾隻配不成對的皮鞋——那有洞的鞋底至少掌鞋還有用……這些先生就把文嫂叫了來,隨她自己去挑揀。挑完了,文嫂必讓先生看一看,然後就替他們把曲尺形或凹字形的單元打掃一下。
因為洗衣服、撿破爛,文嫂還能岔乎岔乎,心裏不至太亂。不過她明顯地瘦了。
金昌煥不聲不響地走了。二十五號的朱先生叫文嫂也來看看,這位“怪現狀”是不是也留下一些還值得一揀的東西。
什麽都沒有。金先生把一根布絲都帶走了。他的凹形王國裏空空如也,隻留下一個跟文嫂借用的鼎罐。文嫂毫無所得,然而她也照樣替金先生打掃了一下。她的笤帚掃到床下,失聲驚叫了起來:床底下有三堆雞毛,一堆筍殼色的,一堆黑的,一堆蘆花的!
文嫂把三堆雞毛抱出來,一屁股坐在地下,大哭起來。
“啊呀天呐,這是我的雞呀!我的筍殼雞呀!我的黑母雞,我的蘆花雞呀!
“我寡婦失業幾十年哪,你咋個要偷我的雞呀!
“我風裏來雨裏去呀,我的命多苦,多艱難呀,你咋個要偷我的雞呀!
“你先生是要做大事,賺大錢的呀,你咋個要偷我的雞呀!
“我的女婿死在貴州十八盤,連屍都還沒有收呀,你咋個要偷我的雞呀!”
她哭得很傷心,很悲痛。好像要把一輩子所受的委屈、不幸、孤單和無告全都哭了出來。
這金昌煥真是缺德,偷了文嫂的雞,還借了文嫂的鼎罐來燉了。至於他怎麽偷的雞,怎樣宰了,怎樣退的雞毛,誰都無從想象。
林子大了,什麽鳥都有。
熟人
“您好哇?有日子沒有見了。
“您遛彎兒?——這個‘彎兒’不錯。有水,有樹。
“今兒天氣不錯。挺好。不冷不熱的。有點兒小風。舒服。
“您身體好?氣色不錯。紅撲撲兒的。
“家裏都好?
“老爺子身子骨還那麽硬朗?有八十了吧?
“孩子都好?上大學了吧?
“您還在那兒住嗎?”
“你是誰?我不認識你!”
八月驕陽
張百順年輕時拉過洋車,後來賣了多年烤白薯。德勝門豁口內外沒有吃過張百順的烤白薯的人不多。後來取締了小商小販,許多做小買賣的都改了行,張百順托人謀了個事由兒,到太平湖公園來看門。一晃,十來年了。
太平湖公園應名兒也叫作公園,實在什麽都沒有。既沒有亭台樓閣,也沒有遊船茶座,就是一片野水,好些大柳樹。前湖有幾張長椅子,後湖都是荒草。灰菜、馬莧菜都長得很肥。牽牛花,野茉莉。飛著好些粉蝶兒,還有北京人叫作“老道”的黃蝴蝶。一到晚不晌,往後湖一走,都瘮得慌。平常是不大有人去的。孩子們來掏蛐蛐。遛鳥的愛來,給畫眉抓點活食:油葫蘆、螞蚱,還有一種叫作“馬蜥兒”的小四腳蛇。看門,看什麽呢?這個公園不賣門票。誰來,啥時候來,都行。除非怕有人把柳樹鋸倒了扛回去。不過這種事還從來沒有發生過。因此張百順非常閑在。他沒事時就到湖裏撈點魚蟲、苲草,賣給養魚的主。進項不大。但是夠他抽關東煙的。“文化大革命”一起來,很多養魚的都把魚“處理”了,魚蟲、苲草沒人買,他就到湖邊摸點螺螄,淘洗幹淨了,加點鹽,擱兩個大料瓣,煮鹹螺螄賣。
後湖邊上住著兩戶打魚的。他們這打魚,真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有一搭無一搭。打得的魚隨時就在湖邊賣了。
每天到園子裏來遛早的,都是熟人。他們進園子,都有準鍾點。
來得最早的是劉寶利。他是個唱戲的。坐科學的是武生。因為個頭矬點,扮相也欠英俊,缺少大將風度,來不了“當間兒的”。不過他會的多,給好幾位名角打過“下串”,“傍”得挺嚴實。他粗通文字,愛抄本兒。他家裏有兩箱子本子,其中不少是已經失傳了的。他還愛收藏劇照,有的很名貴。楊老板《青石山》的關平、尚和玉的《四平山》、路玉珊的《醉酒》、梅蘭芳的《紅線盜盒》、金少山的《李七長亭》、餘叔岩的《盜宗卷》……有人出過高價,想買他的本子和劇照,他回絕了:“對不起,我留著殉葬。”劇團演開了革命現代戲,台上沒有他的活兒,領導上動員他提前退休,——他還不到退休年齡。他一想:早退,晚退,早晚得退,退!退了休,他買了兩隻畫眉,每天天一亮就到太平湖遛鳥。他戲癮還挺大。把鳥籠子掛了,還拉拉山膀,起兩個雲手,踢踢腿,耗耗腿。有時還念念戲詞。他老念的是《挑滑車》的《鬧帳》:
“且慢!”
“高王爺為何阻令?”
“末將有一事不明,願在元帥台前領教。”
“高王爺有話請講,何言領教二字。”
“嶽元帥!想俺高寵,既已將身許國,理當報效皇家。今逢大敵,滿營將官,俱有差遣,單單把俺高寵,一字不提,是何理也?”
…………
“嚇、嚇、嚇嚇嚇嚇……嶽元帥!大丈夫臨陣交鋒,不死而帶傷,生而何歡,死而何懼!”
跟他差不多時候進園子遛彎的顧止庵曾經勸過他:
“爺們!您這戲詞,可不要再念了哇!”
“怎麽啦?”
“如今晚兒演了革命現代戲,您念老戲詞——韻白!再說,您這不是借題發揮嗎?‘滿營將官,俱有差遣,單單把俺高寵,一字不提,是何理也?’這是什麽意思?這不是說台上不用您,把您刷了嗎?這要有人聽出來,您這是‘對黨不滿’呀!這是什麽時候啊,爺們!”
“這麽一大早,不是沒人聽見嗎!”
“隔牆有耳!——小心無大錯。”
顧止庵,八十歲了。花白胡須,精神很好。他早年在豁口外設帳授徒,——教私塾。後來學生都改了上學堂了,他的私塾停了,他就給人抄書,抄稿子。他的字寫得不錯,歐底趙麵。抄書、抄稿子有點委屈了這筆字。後來找他抄書、抄稿子的也少了,他就在郵局門外樹蔭底下擺一張小桌子,代寫家信。新中國成立後,又添了一項業務:代寫檢討。“老爺子,求您代寫一份檢討。”——“寫檢討?這檢討還能由別人代寫呀?”——“勞您駕!我寫不了。您寫完了,我摁個手印,一樣!”——“什麽事兒?”因為他的檢討寫得清楚,也深刻,比較容易通過,來求的越來越多,業務挺興旺。後來他的孩子都成家立業,混得不錯,就跟老爺子說:“我們幾個養活得起您。您一支筆掙了不少雜和麵兒,該清閑幾年了。”顧止庵於是擱了筆。每天就是遛遛彎兒,找幾個年歲跟他相仿的老友一塊堆兒坐坐、聊聊、下下棋。他愛瞧報,——站在閱報欄前一句一句地瞧。早晚聽“匣子”。因此他知道的事多,成了豁口內外的“伏地聖人”(3)。
這天他進了太平湖,劉寶利已經練了一遍功,正把一條腿壓在樹上耗著。
“老爺子今兒早!”
“寶利!今兒好像沒聽您念《鬧帳》?”
“不能再念啦!”
“怎麽啦?”
“待會兒跟您說。”
顧止庵向四邊的樹上看看:
“您的鳥呢?”
“放啦!”
“放啦?”
“您先慢慢往外溜達著。今兒我帶著一包高末。百順大哥那兒有開水,葉子已經悶上了。我耗耗腿。一會兒就來。咱們爺兒仨喝一壺,聊聊。”
顧止庵遛到門口,張百順正在湖邊淘洗螺螄。
“顧先生!椅子上坐。茶正好出味兒了,來一碗。”
“來一碗!”
“顧先生,您說這‘文化大革命’,它是怎麽回子事?”
“您問我?——有人知道。”
“這紅衛兵,又是怎麽回子事。呼啦——全起來了。它也不用登記,不用批準,也沒有個手續,自己個兒就拉起來了。我真沒見過。一戴上紅袖箍,就變人性。想怎麽著就怎麽著,想揪誰就揪誰。他們怎麽有這麽大的權?誰給他們的權?”
“頭幾天,八一八,不是剛剛接見了嗎?”
“當大官的,原來都是坐小汽車的主,都挺威風,一個一個全都頭朝了下了。您說,他們心裏是怎麽想的?”
“他們怎麽想,我哪兒知道。反正這心裏不大那麽好受。”
“還有個章程沒有?我可是當了一輩子安善良民,從來奉公守法。這會兒,全亂了。我這眼麵前就跟‘下黃土’似的,簡直的,分不清東西南北了。”
“您多餘操這份兒心。糧店還賣不賣棒子麵?”
“賣!”
“還是的。有棒子麵就行。咱們都不在單位,都這歲數了。咱們不會去揪誰,鬥誰,紅衛兵大概也鬥不到咱們頭上。過一天,算一日。這太平湖眼下不還挺太平不是?”
“那是!那是!”
劉寶利來了。
“寶利,您說要告訴我什麽事?”
“昨兒,我可瞧了一場熱鬧!”
“什麽熱鬧?”
“燒行頭。我到交道口一個師哥家串門子,聽說成賢街孔廟要燒行頭——燒戲裝。我跟師哥說:咱們oo去!嗬!堆成一座小山哪!大紅官衣、青褶子,這沒什麽!‘帥盔’、‘八麵威’、‘相貂’、‘駙馬套’……這也沒有什麽!大蟒大靠,蘇繡平金,都是新的,太可惜了!點翠‘頭麵’,水鑽‘頭麵’,這值多少錢哪!一把火,全燒啦!火苗兒躥起老高。燒糊了的碎綢子片飛得哪兒哪兒都是。”
“唉!”
“火邊上還圍了一圈人,都是文藝界的頭頭腦腦。有跪著的,有撅著的。有的掛著牌子,有的脊背貼了一張大紙,寫著字。都是滿頭大汗。您想想:這麽熱的天,又烤著大火,能不出汗嗎?一群紅衛兵,攥著寬皮帶,挨著個抽他們。劈頭蓋臉!有的,一皮帶下去,登時,腦袋就開了,血就下來了。——皮帶上帶著大銅頭子哪!哎呀,我長這麽大,沒見過這麽打人的。哪能這麽打呢?您要我這麽打,我還真不會!這幫孩子,從哪兒學來的呢?有的還是小妞兒。他們怎麽能下得去這麽狠的手呢?”
“唉!”
“回來,我一琢磨,把兩箱子劇本、劇照,捆巴捆巴,借了一輛平板三輪,我就都送到街道辦事處去了。他們愛怎麽處理怎麽處理,我不能自己燒。留著,招事!”
“唉!”
“那兩隻畫眉,‘口’多全!今兒一早起來,我也放了。——開籠放鳥!‘提籠架鳥’,這也是個事兒!”
“唉!”
這工夫,園門口進來一個人。六十七八歲,戴著眼鏡,一身幹幹淨淨的藏青製服,禮服呢千層底布鞋,拄著一根角把棕竹手杖,一看是個有身份的人。這人見了顧止庵,略略點了點頭,往後麵走去了。這人眼神有點直勾勾的,臉上氣色也不大好。不過這年頭,兩眼發直的人多的是。這人走到靠近後湖的一張長椅旁邊,坐下來,望著湖水。
顧止庵說:“茶也喝透了,咱們也該散了。”
張百順說:“我把這點螺螄送回去,叫他們煮煮。回見!”
“回見!”
“回見!”
張百順把螺螄送回家。回來,那個人還在長椅上坐著,望著湖水。
柳樹上知了叫得非常歡實。天越熱,它們叫得越歡。賽著叫。整個太平湖全歸了它們了。
張百順回家吃了中午飯。回來,那個人還在椅子上坐著,望著湖水。
粉蝶兒、黃蝴蝶亂飛。忽上,忽下。忽起,忽落。黃蝴蝶,白蝴蝶。白蝴蝶,黃蝴蝶……
天黑了。張百順要回家了。那人還在椅子上坐著,望著湖水。
蛐蛐、油葫蘆叫成一片。還有金鈴子。野茉莉散發著一陣一陣的清香。一條大魚躍出了水麵,歘的一聲,又沒到水裏。星星出來了。
第二天天一亮,劉寶利到太平湖練功。走到後湖:湖裏一團黑乎乎的,什麽?喲,是個人!這是他的後腦勺!有人投湖啦!
劉寶利叫了兩個打魚的人,把屍首撈了上來,放在湖邊草地上。這工夫,顧止庵也來了。張百順也趕了過來。
顧止庵對打魚的說:“您二位到派出所報案。我們仨在這兒看著。”
“您受累!”
顧止庵四下裏看看,說:
“這人想死的心是下鐵了的。要不,怎麽會找到這麽個荒涼偏僻的地方來呢?他投湖的時候,神誌很清醒,不是迷迷糊糊一頭紮下去的。你們看,他的上衣還整整齊齊地搭在椅背上,手杖也好好地靠在一邊。咱們掏掏他的兜兒,看看有什麽,好知道死者是誰呀。”
顧止庵從死者的上衣兜裏掏出一個工作證,是北京市文聯發的:
姓名:舒舍予
職務:主席
顧止庵看看工作證上的相片,又看看死者的臉,拍了拍工作證:
“這人,我認得!”
“您認得?”
“怪不得昨兒他進園子的時候,好像跟我招呼了一下。他原先叫舒慶春。這話有小五十年了!那會兒我教私塾,他是勸學員,正管著德勝門這一片的私塾。他住在華嚴寺。我還上他那兒聊過幾次。人挺好,有學問!他對德勝門這一帶挺熟,知道太平湖這麽個地方!您怎麽走南闖北,又轉回來啦?這可真是:樹高千丈,葉落歸根哪!”
“您等等!他到底是誰呀?”
“他後來出了大名,是個作家,他,就是老舍呀!”
張百順問:“老舍是誰?”
劉寶利:“老舍您都不知道?瞧過《駱駝祥子》沒有?”
“匣子裏聽過。好!是寫拉洋車的。祥子,我認識。——‘駱駝祥子’嘛!”
“您認識?不能吧!這是把好些拉洋車的擱一塊堆兒,摶巴摶巴,捏出來的。”
“唔!不對!祥子,拉車的誰不知道!他和虎妞結婚,我還隨了份子。”
“您八成是做夢了吧?”
“做夢?——許是。歲數大了,真事、夢景,常往一塊摻和。——他還寫過什麽?”
“《龍須溝》哇!”
“《龍須溝》,瞧過,瞧過!電影!程瘋子、娘子、二妞……這不是金魚池,這就是咱這德勝門豁口!太真了!太真了,就叫人掉淚。”
“您還沒瞧過《茶館》哪!太棒了!王利發!‘硬硬朗朗的,我硬硬朗朗的幹什麽?’我心裏這酸呀!”
“合著這位老舍他淨寫賣力氣的、耍手藝的、做小買賣的。苦哈哈、命窮人?”
“那沒錯!”
“那他是個好人!”
“沒錯!”
劉寶利說:“這麽個人,我看他本心是想說共產黨好啊!”
“沒錯!”
劉寶利看看死者:
“我認出來啦!在孔廟挨打的,就有他!您瞧,腦袋上還有傷,身上淨是血嘎巴!——我真不明白。這麽個人,舊社會能容得他,怎麽咱這新社會倒容不得他呢?”
顧止庵說:“‘我本將心托明月,誰知明月照溝渠’,這大概就是他想不通的地方。”
張百順撅了兩根柳條,在老舍的臉上搖晃著,怕有蒼蠅。
“他從昨兒早起就坐在這張椅子上,心裏來回來去,不知道想了多少事哪!”
“‘千古艱難唯一死’呀!”
張百順問:“這市文聯主席夠個什麽爵位?”
“要在前清,這相當個翰林院大學士。”
“那幹嗎要走了這條路呢?忍過一陣肚子疼!這秋老虎雖毒,它不也有涼快的時候?”
顧止庵環顧左右,沉沉地歎了一口氣:“‘士可殺,而不可辱’啊!”
劉寶利說:“我去找張席,給他蓋上點兒!”
(1)鑞嘴子是一種鳥,喙大而硬。此地說嘴尖舌巧的姑娘為鑞嘴子,其實鑞嘴子啞著的時候多,不善鳴叫。
(2)這是當地童謠。“吃冷飯,喝冷酒”也有說成“吃人家飯,喝人家酒”的。
(3)地,北京土話。本地生產的叫“伏地”,如“伏地小米”、“伏地蒜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