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寫國子監,我到國子監去逛了一趟,不得要領。從首都圖書館抱了幾十本書回來,看了幾天,看得眼花氣悶,而所得不多。後來,我去找一個“老”朋友聊了兩個晚上,倒像是明白了不少事情。我這朋友世代在國子監當差,“侍候”過翁同龢、陸潤庠、王垿等祭酒,給新科狀元打過“狀元及第”的旗,國子監生人,今年七十三歲,姓董。
——引自《國子監》
我寫《國子監》大概是一九五四年,如果活著,已經一百一十歲了。
我認識是在午門曆史博物館,時間大概是一九四八年春末夏初。
老曆史博物館人事簡單,館長以下有兩位大學畢業生,一位是學考古的,一位是學博物館專業的;一位馬先生管倉庫,一位張先生是會計,一個小趙管采購,以上是職員。有八九個工人。工人大部分是陳列室的看守,看著正殿上的寶座、袁世凱祭孔時官員穿的道袍不像道袍的古怪服裝、沒有多大價值的文物。有一個工人是個聾子,專管掃地,掃五鳳樓前的大石坪、甬道。聾子愛說話,但是他的話我聽不懂,隻知道他原先是銀行職員,不知道怎樣淪為工人了,再有就是和他的兒子德啟。隻管撣撣辦公室的塵土,拔拔廣坪石縫中的草。德啟管送信。他每天把一堆信排好次序,“綹一綹道”,跨上自行車出天安門。
曾經“闊”過。
據朋友說,納監的監生除了要向吏部交一筆錢,領取一張“護照”外,還需向國子監交錢領“監照”——就是大學畢業證書。照例一張監照,交銀一兩七錢。國子監舊例,積銀二百八十兩,算一個“字”,按“千字文”數,有一個字算一個字,平均每年約收入五百字上下。我算了算,每年國子監收入的監照銀約有十四萬兩……這十四萬兩銀子照國家的規定是不上繳的,由國子監官吏皂役按份攤分……據說,連他一個“字”也分五錢八分,一年也從這一項上收入二百八九十兩銀子!
說,國子監還有許多定例。比如,像他,是典籍廳的刷印匠,管給學生“做卷”——印製作文用的紅格本子,這事包給了他,每月例領十三兩銀子。他父親在時還會這宗手藝,到他時則根本沒有學過,隻是到大柵欄口買一刀毛邊紙,拿到琉璃廠找鋪子去印,成本共花三兩,剩下十兩,是他的。所以,說,那年頭,手裏的錢花不清——燴鴨條才一吊四百錢一賣!
——引自《國子監》
據說,他兒子德啟娶親,搭棚辦事,擺了三十桌——當然這樣的酒席隻是“肉上找”,沒有海參魚翅,而且是要收份子的,但總也得花不少錢。
他什麽時候到曆史博物館來,怎麽來的,我沒有問過他。到我認識他時,他已經不是“手裏的錢花不清”了,吃穿都很緊了。
曆史博物館的職工中午大都是回家吃,有的帶一頓飯來。帶來的大都是棒子麵窩頭、貼餅子。隻有小趙每天都帶白麵烙餅,用一塊屜布包著,顯得很“特殊化”。小趙原來打小鼓的出身,家裏有點積蓄。
在館裏住,飯都是自己做。他的飯很簡單,湊湊合合,小米飯。上頓沒吃完,放一點水再煮煮。撥一點麵疙瘩,他說這叫“魚兒鑽沙”。有時也煮一點大米飯。剩飯和麵和在一起,擀一擀,烙成餅。這種米飯麵餅,我還沒見過別人做過。菜,一塊熟疙瘩,或是一團幹蝦醬,咬一口熟疙瘩、幹蝦醬,吃幾口飯。有時也做點熟菜,熬白菜。他說北京好,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別處好吃,——五味神在北京。“五味神”是什麽神?我至今沒有考察出來。
他對這樣湊湊合合的一日三餐似乎很“安然”,有時還頗能自我調侃,但是內心深處是個憤世者。生活的下降,他是不會滿意的。他的不滿,常常會發泄在兒子身上。有時為了一兩句話,他忽然暴怒起來,跳到廊子上,跪下來對天叩頭:“老天爺,你看見了?老天爺,你睜睜眼!”
每逢發作的時候,德啟都是一聲不言語,靠在椅子裏,臉色鐵青。
別的人,也都不言語。因為知道的感情很複雜,無從解勸。
沒有嗜好。年輕時喝黃酒,但自我認識他起,他滴酒不沾。他也不抽煙。我寫了《國子監》,得了一點稿費,因為有些材料是他提供的,我買了一個瑪瑙鼻煙壺,煙壺的頂蓋是珊瑚的,送給他。他很喜愛。我還送了他一小瓶鼻煙,但是沒見他聞過。
一九六〇年(那正是“三年自然災害”的後期),我到東堂子胡同曆史博物館宿舍去看我的老師沈從文,一進門,聽到一個人在傳達室裏罵大街,一聽,是:
“我操你們的祖宗!操你八輩的祖奶奶!我八十多歲了,叫我挨餓!操你們的祖宗,操你們的祖奶奶!”
沒有人勸。罵讓他罵去吧,一個八十多的老人了,誰也不能把他怎麽樣。
經過前清、民國、袁世凱、段祺瑞、北伐、日本、國民黨、共產黨,他經過的時代太多了。如果把他的經曆寫出來,將是一本非常精彩的回憶錄(記性極好,哪年哪月,白麵多少錢一袋,他都記得一清二楚),這可能是一份珍貴史料——盡管是野史。可惜他沒有寫,也沒有人讓他口述記錄下來。
——引自《國子監》
我寫《國子監》大概是一九五四年,如果活著,已經一百一十歲了。
我認識是在午門曆史博物館,時間大概是一九四八年春末夏初。
老曆史博物館人事簡單,館長以下有兩位大學畢業生,一位是學考古的,一位是學博物館專業的;一位馬先生管倉庫,一位張先生是會計,一個小趙管采購,以上是職員。有八九個工人。工人大部分是陳列室的看守,看著正殿上的寶座、袁世凱祭孔時官員穿的道袍不像道袍的古怪服裝、沒有多大價值的文物。有一個工人是個聾子,專管掃地,掃五鳳樓前的大石坪、甬道。聾子愛說話,但是他的話我聽不懂,隻知道他原先是銀行職員,不知道怎樣淪為工人了,再有就是和他的兒子德啟。隻管撣撣辦公室的塵土,拔拔廣坪石縫中的草。德啟管送信。他每天把一堆信排好次序,“綹一綹道”,跨上自行車出天安門。
曾經“闊”過。
據朋友說,納監的監生除了要向吏部交一筆錢,領取一張“護照”外,還需向國子監交錢領“監照”——就是大學畢業證書。照例一張監照,交銀一兩七錢。國子監舊例,積銀二百八十兩,算一個“字”,按“千字文”數,有一個字算一個字,平均每年約收入五百字上下。我算了算,每年國子監收入的監照銀約有十四萬兩……這十四萬兩銀子照國家的規定是不上繳的,由國子監官吏皂役按份攤分……據說,連他一個“字”也分五錢八分,一年也從這一項上收入二百八九十兩銀子!
說,國子監還有許多定例。比如,像他,是典籍廳的刷印匠,管給學生“做卷”——印製作文用的紅格本子,這事包給了他,每月例領十三兩銀子。他父親在時還會這宗手藝,到他時則根本沒有學過,隻是到大柵欄口買一刀毛邊紙,拿到琉璃廠找鋪子去印,成本共花三兩,剩下十兩,是他的。所以,說,那年頭,手裏的錢花不清——燴鴨條才一吊四百錢一賣!
——引自《國子監》
據說,他兒子德啟娶親,搭棚辦事,擺了三十桌——當然這樣的酒席隻是“肉上找”,沒有海參魚翅,而且是要收份子的,但總也得花不少錢。
他什麽時候到曆史博物館來,怎麽來的,我沒有問過他。到我認識他時,他已經不是“手裏的錢花不清”了,吃穿都很緊了。
曆史博物館的職工中午大都是回家吃,有的帶一頓飯來。帶來的大都是棒子麵窩頭、貼餅子。隻有小趙每天都帶白麵烙餅,用一塊屜布包著,顯得很“特殊化”。小趙原來打小鼓的出身,家裏有點積蓄。
在館裏住,飯都是自己做。他的飯很簡單,湊湊合合,小米飯。上頓沒吃完,放一點水再煮煮。撥一點麵疙瘩,他說這叫“魚兒鑽沙”。有時也煮一點大米飯。剩飯和麵和在一起,擀一擀,烙成餅。這種米飯麵餅,我還沒見過別人做過。菜,一塊熟疙瘩,或是一團幹蝦醬,咬一口熟疙瘩、幹蝦醬,吃幾口飯。有時也做點熟菜,熬白菜。他說北京好,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別處好吃,——五味神在北京。“五味神”是什麽神?我至今沒有考察出來。
他對這樣湊湊合合的一日三餐似乎很“安然”,有時還頗能自我調侃,但是內心深處是個憤世者。生活的下降,他是不會滿意的。他的不滿,常常會發泄在兒子身上。有時為了一兩句話,他忽然暴怒起來,跳到廊子上,跪下來對天叩頭:“老天爺,你看見了?老天爺,你睜睜眼!”
每逢發作的時候,德啟都是一聲不言語,靠在椅子裏,臉色鐵青。
別的人,也都不言語。因為知道的感情很複雜,無從解勸。
沒有嗜好。年輕時喝黃酒,但自我認識他起,他滴酒不沾。他也不抽煙。我寫了《國子監》,得了一點稿費,因為有些材料是他提供的,我買了一個瑪瑙鼻煙壺,煙壺的頂蓋是珊瑚的,送給他。他很喜愛。我還送了他一小瓶鼻煙,但是沒見他聞過。
一九六〇年(那正是“三年自然災害”的後期),我到東堂子胡同曆史博物館宿舍去看我的老師沈從文,一進門,聽到一個人在傳達室裏罵大街,一聽,是:
“我操你們的祖宗!操你八輩的祖奶奶!我八十多歲了,叫我挨餓!操你們的祖宗,操你們的祖奶奶!”
沒有人勸。罵讓他罵去吧,一個八十多的老人了,誰也不能把他怎麽樣。
經過前清、民國、袁世凱、段祺瑞、北伐、日本、國民黨、共產黨,他經過的時代太多了。如果把他的經曆寫出來,將是一本非常精彩的回憶錄(記性極好,哪年哪月,白麵多少錢一袋,他都記得一清二楚),這可能是一份珍貴史料——盡管是野史。可惜他沒有寫,也沒有人讓他口述記錄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