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生活充滿興趣,不管在什麽環境下永遠不消沉沮喪,無機心,少俗慮。
金嶽霖先生
西南聯大有許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嶽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金先生是我的老師沈從文先生的好朋友。沈先生當麵和背後都稱他為“老金”。大概時常來往的熟朋友都這樣稱呼他。關於金先生的事,有一些是沈先生告訴我的。我在《沈從文先生在西南聯大》一文中提到過金先生。有些事情在那篇文章裏沒有寫進去,覺得還應該寫一寫。
金先生的樣子有點怪。他常年戴著一頂呢帽,進教室也不脫下。每一學年開始,給新的一班學生上課,他的第一句話總是:“我的眼睛有毛病,不能摘帽子,並不是對你們不尊重,請原諒。”他的眼睛有什麽病,我不知道,隻知道怕陽光。因此他的呢帽的前簷壓得比較低,腦袋總是微微地仰著。他後來配了一副眼鏡,這副眼鏡一隻的鏡片是白的、一隻是黑的。這就更怪了。後來在美國講學期間把眼睛治好了——好一些,眼鏡也換了,但那微微仰著腦袋的姿態一直還沒有改變。他身材相當高大,經常穿一件煙草黃色的麂皮夾克,天冷了就在裏麵圍一條很長的駝色的羊絨圍巾。聯大的教授穿衣服是各色各樣的。聞一多先生有一陣穿一件式樣過時的灰色舊夾袍,是一個親戚送給他的,領子很高,袖口極窄。聯大有一次在龍雲的長子、蔣介石的幹兒子龍繩武家裏開校友會——龍雲的長媳是清華校友,聞先生在會上大罵“蔣介石,王八蛋!渾蛋!”那天穿的就是這件高領窄袖的舊夾袍。朱自清先生有一陣披著一件雲南趕馬人穿的藍色氈子的一口鍾。除了體育教員,教授裏穿夾克的,好像隻有金先生一個人。他的眼睛即使是到美國治了後也還是不大好,走起路來有點深一腳淺一腳。他就這樣穿著黃夾克,微仰著腦袋,深一腳淺一腳地在聯大新校舍的一條土路上走著。
金先生教邏輯。邏輯是西南聯大規定文學院一年級學生的必修課,班上學生很多,上課在大教室,坐得滿滿的。在中學裏沒有聽說有邏輯這門學問,大一的學生對這課很有興趣。金先生上課有時要提問,那麽多的學生,他不能都叫得上名字來——聯大是沒有點名冊的,他有時一上課就宣布:“今天,穿紅毛衣的女同學回答問題。”於是所有穿紅衣的女同學就都有點緊張,又有點興奮。那時聯大女生在藍陰丹士林旗袍外麵套一件紅毛衣成了一種風氣——穿藍毛衣、黃毛衣的極少。問題回答得流利清楚,也是件出風頭的事。金先生很注意地聽著,完了,說:“yes!請坐!”
學生也可以提出問題,請金先生解答。學生提的問題深淺不一,金先生有問必答,很耐心。有一個華僑同學叫林國達,操廣東普通話,最愛提問題,問題大都奇奇怪怪。他大概覺得邏輯這門學問是挺“玄”的,應該提點怪問題。有一次他又站起來提了一個怪問題,金先生想了一想,說:“林國達同學,我問你一個問題:mr.linguodaisperpenticrtotheckboard(林國達君垂直於黑板),這什麽意思?”林國達傻了。林國達當然無法垂直於黑板,但這句話在邏輯上沒有錯誤。
林國達遊泳淹死了。金先生上課,說:“林國達死了,很不幸。”這一堂課,金先生一直沒有笑容。
有一個同學,大概是陳蘊珍,即蕭珊,曾問過金先生:“您為什麽要搞邏輯?”邏輯課的前一半講三段論,大前提、小前提、結論、周延、不周延、歸納、演繹……還比較有意思。後半部全是符號,簡直像高等數學。她的意思是:這種學問多麽枯燥!金先生的回答是:“我覺得它很好玩。”
除了文學院大一學生必修課邏輯,金先生還開了一門“符號邏輯”,是選修課。這門學問對我來說簡直是天書。選這門課的人很少,教室裏隻有幾個人。學生裏最突出的是王浩。金先生講著講著,有時會停下來,問:“王浩,你以為如何?”這堂課就成了他們師生二人的對話。王浩現在在美國。前些年寫了一篇關於金先生的較長的文章,大概是論金先生之學的,我沒有見到。
王浩和我是相當熟的。他有個要好的朋友王景鶴,和我同在昆明黃土坡一個中學教學,王浩常來玩。來了,常打籃球。大都是吃了午飯就打。王浩管吃了飯就打球叫“練盲腸”。王浩的相貌頗“土”,腦袋很大,剪了一個光頭——聯大同學剪光頭的很少,說話帶山東口音。他現在成了洋人——美籍華人,國際知名的學者,我實在想象不出他現在是什麽樣子。前年他回國講學,托一個同學要我給他畫一張畫。我給他畫了幾個青頭菌、牛肝菌,一根大蔥,兩頭蒜,還有一塊很大的宣威火腿——火腿是很少入畫的。我在畫上題了幾句話,有一句是“以慰王浩異國鄉情”。王浩的學問,原來是師承金先生的。一個人一生哪怕隻教出一個好學生,也值得了。當然,金先生的好學生不止一個人。
金先生是研究哲學的,但是他看了很多小說。從普魯斯特到福爾摩斯,都看。聽說他很愛看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俠傳》。有幾個聯大同學住在金雞巷,陳蘊珍、王樹藏、劉北汜、施載宣(蕭荻)。樓上有一間小客廳。沈先生有時拉一個熟人去給少數愛好文學、寫寫東西的同學講一點什麽。金先生有一次也被拉了去。他講的題目是“小說和哲學”。題目是沈先生給他出的。大家以為金先生一定會講出一番道理。不料金先生講了半天,結論卻是:小說和哲學沒有關係。有人問:那麽《紅樓夢》呢?金先生說:“紅樓夢裏的哲學不是哲學。”他講著講著,忽然停下來:“對不起,我這裏有個小動物。”他把右手伸進後脖頸,捉出了一個跳蚤,捏在手指裏看看,甚為得意。
金先生是個單身漢(聯大教授裏不少光棍,楊振聲先生曾寫過一篇遊戲文章《釋鰥》,在教授間傳閱),無兒無女,但是過得自得其樂。他養了一隻很大的鬥雞(雲南出鬥雞)。這隻鬥雞能把脖子伸上來,和金先生一個桌子吃飯。他到處搜羅大梨、大石榴,拿去和別的教授的孩子比賽。比輸了,就把梨或石榴送給他的小朋友,他再去買。
金先生朋友很多,除了哲學係的教授外,時常來往的,據我所知,有梁思成、林徽因夫婦,沈從文,張奚若……君子之交淡如水,坐定之後,清茶一杯,閑話片刻而已。金先生對林徽因的談吐才華,十分欣賞。現在的年輕人多不知道林徽因。她是學建築的,但是對文學的趣味極高,精於鑒賞,所寫的詩和小說如《窗子以外》《九十九度中》風格清新,一時無二。林徽因死後,有一年,金先生在北京飯店請了一次客,老朋友收到通知,都納悶:老金為什麽請客?到了之後,金先生才宣布:“今天是徽因的生日。”
金先生晚年深居簡出。毛主席曾經對他說:“你要接觸接觸社會。”金先生已經八十歲了,怎麽接觸社會呢?他就和一個蹬平板三輪車的約好,每天蹬著他到王府井一帶轉一大圈。我想象金先生坐在平板三輪上東張西望,那情景一定非常有趣。王府井人擠人,熙熙攘攘,誰也不會知道這位東張西望的老人是一位一肚子學問,為人天真、熱愛生活的大哲學家。
金先生治學精深,而著作不多。除了一本大學叢書裏的《邏輯》,我所知道的,還有一本《論道》。其餘還有什麽,我不清楚,須問王浩。
我對金先生所知甚少。希望熟知金先生的人把金先生好好寫一寫。
聯大的許多教授都應該有人好好地寫一寫。
才子趙樹理
趙樹理是個高個子,長臉,眉眼也細長。看人看事,常常微笑。
他是個農村才子。有時趕集,他一個人能唱一台戲。口念鑼鼓,拉過門,走身段,夾白帶做還誤不了唱。他是長治人,唱的當然是上黨梆子。他在單位晚會上曾表演過。下班後他常一個人坐在傳達室裏,用兩個指頭當鼓箭,敲打鑼鼓,如醉如癡,非常“投入”。嚴文井說趙樹理五音不全。其實趙樹理的音準是好的,恐怕倒是嚴文井有點五音不全,聽不準。不過他的高亢的上黨腔實在有點吃他不消!他愛“起霸”,也是摣手舞腳,看過北京的武生起霸,再看趙樹理的,覺得有點像螳螂。
他能彈三弦,不常彈。他會刻圖章,我沒有見過。他的字寫得很好,是我見過的作家字裏最好的,他的散文《寫金字》寫的大概是他自己的真事。字是歐字底子,結體稍長,字如其人。
他的稿子非常幹淨,極少塗改。他寫稿大概不起草。我曾見過他的底稿,隻是一些人物名姓,東一個西一個,姓名之間牽出一些細線,這便是原稿了。考慮成熟,一口嗬成。趙樹理衣著不講究,但對寫稿有潔癖。他痛恨人把他文章中的“你”字改成“妳”字(有一時期有些人愛寫“妳”字,這是一種時髦),說:“當麵說話,第二人稱,為什麽要分性別?——‘妳’也不讀‘你’!”他在一篇稿子的頁邊批了一行字:“排版、校對同誌請注意,文內所有‘你’字,一律不準改為‘妳’,否則要負法律責任。”這篇稿子是經我手發的,故記得很清楚。
趙樹理是《說說唱唱》副主編,實際上是執行主編。他是負責發稿的。有時沒有好稿,稿發不出,他就從編輯部抱了一堆被審掉的稿子回屋裏去看,不好,就丟在一邊,弄得一地都是廢稿。有時忽然發現一篇好稿,就欣喜若狂。他說這種編輯方法是“絕處逢生”。陳登科的《活人塘》就是這樣發現的,這篇作品能夠發表也真有些偶然,因為稿子有許多空缺的字和陳登科自造的字,有一個字,大家都猜不出,後來是康濯猜出來了,是“趴”,馬沒有四條腿,可不是趴下了?寫信去問陳登科,果然!
有時實在沒有好稿,康濯就說:“老趙,你自己來一篇吧!”趙樹理關上門,寫出了一篇名著《登記》(即《羅漢錢》)。
趙樹理吃食很隨便,隨便看到路邊的一個小飯攤,坐下來就吃。後來是胡喬木同誌跟他說:“你這麽亂吃,不安全,也不衛生。”他才有點選擇。他愛喝酒。每天晚上要到霞公府間壁一條胡同的餛飩攤上,來二三兩酒,一碟豬頭肉,吃兩個芝麻燒餅,喝一碗餛飩。他和老舍感情很好。每年老舍要在家裏請市文聯的幹部兩次客,一次是菊花開的時候,賞菊;一次是臘月二十三,老舍的生日。趙樹理必到,喝酒,劃拳。老趙劃拳與眾不同,兩隻手出拳,左右開弓,一會兒用左手,一會兒用右手。老舍摸不清老趙的拳路,常常敗北。
趙樹理很有幽默感。趙樹理的幽默和老舍的幽默不同。老舍的幽默是市民式的幽默,趙樹的幽默是農民式的幽默。他常常想到一點什麽事,獨自咕咕地笑起來,誰也不知道他笑的什麽。他愛給他的小說裏的人起外號:翻得高、糊塗塗(均見《三裏灣》)……他寫的散文中有一個國民黨小軍官愛訓話,訓話中愛用“所以”,而把“所以”連讀成為“水”,於是農民聽起來很奇怪:他幹嗎老說“水”呀?他寫的“催租吏”是為了“顯派”,戴了一副紅玻璃的眼鏡,眼鏡度數不對,他就這樣深一腳淺一腳地在農村的土路上走。
他抨擊時事,也往往以幽默的語言出之。有一個時期,很多作品對農村情況多粉飾誇張,他回鄉住了一陣。回來做報告,說農村情況不像許多作品描寫得那樣好,農民還很苦,城鄉差別還很大,說,我這塊表,在農村可以買五頭毛驢,這是塊“五驢表”!他因此受到批評。
趙樹理的小說有其獨特的抒情詩意。他善於寫農村的愛情,農村的女性。她們都很美,小飛蛾(《登記》)是這樣,小芹(《小二黑結婚》)也是這樣,甚至三仙姑(《小二黑結婚》)也是這樣。這些,當然有趙樹理自己對感情生活的憶念,是趙樹理的初戀感情的折射。但是趙樹理對愛情的態度是純真的,聖潔的。
xx市文聯有一個幹部xxx是一個一貫專搞男女關係的淫棍。他的亂搞簡直到了不可想象的地步。他很注意保養,每天喝一大碗牛奶。看傳達室的老田在他的背後說:“你還喝牛奶,你每天吃一條牛也不頂?”xxx和一個女的胡搞,用趙樹理的大衣墊在下麵,把趙樹理的一件貂皮領子禮服呢麵的狐皮大衣也弄髒了。趙樹理氣極了,拿了這件大衣去找文聯副主席李伯釗,說:“這是怎麽回事!”事隔多日,老趙調回山西,大家送他出門,老趙和大家一一握手。xxx也來了,老趙趴在地下給xxx磕了一個頭,說:“xxx我可不跟你在一起了!”
聞一多先生上課
聞先生性格強烈堅毅。日寇南侵,清華、北大、南開合成臨時大學,在長沙少駐,後改為西南聯合大學,將往雲南。一部分師生組成步行團,聞先生參加步行,萬裏長征,他把胡子留了起來,聲言:抗戰不勝,誓不剃須。他的胡子隻有下巴上有,是所謂“山羊胡子”,而上髭濃黑,近似一字。他的嘴唇稍薄微扁,目光灼灼。有一張聞先生的木刻像,回頭側身,口銜煙鬥,用熾熱而又嚴冷的目光審視著現實,很能表達聞先生的內心世界。
聯大到雲南後,先在蒙自待了一年。聞先生還在專心治學,把自己整天關在圖書館裏。圖書館在樓上。那時不少教授愛起齋名,如朱自清先生的齋名叫“賢於博弈齋”,魏建功先生的書齋叫“學無不暇”,有一位教授戲贈聞先生一個齋主的名稱:“何妨一下樓主人”。因為聞先生總不下樓。
西南聯大校舍安排停當,學校即遷至昆明。
我在讀西南聯大時,聞先生先後開過三門課:楚辭、唐詩、古代神話。
楚辭班人不多。聞先生點燃煙鬥,我們能抽煙的也點著了煙(聞先生的課可以抽煙的),聞先生打開筆記,開講:“痛飲酒,熟讀《離騷》,乃可以為名士。”聞先生的筆記本很大,長一尺有半,寬近一尺,是寫在特製的毛邊紙稿紙上的。字是正楷,字體略長,一筆不苟。他寫字有一特點,是愛用禿筆。別人用過的廢筆,他都收集起來。禿筆寫篆楷蠅頭小字,真是一個功夫。我跟聞先生讀一年楚辭,真讀懂的隻有兩句“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也許還可加上幾句:“成禮兮會鼓,傳葩兮代舞,春蘭兮秋菊,長毋絕兮終古。”
聞先生教古代神話,非常“叫座”。不單是中文係的、文學院的學生來聽講,連理學院、工學院的同學也來聽。工學院在拓東路,文學院在大西門,聽一堂課得穿過整整一座昆明城。聞先生講課“圖文並茂”。他用整張的毛邊紙墨畫出伏羲、女媧的各種畫像,用摁釘釘在黑板上,口講指畫,有聲有色,條理嚴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揚,引人入勝。聞先生是一個好演員。伏羲女媧,本來是相當枯燥的課題,但聽聞先生講課讓人感到一種美,思想的美,邏輯的美,才華的美。聽這樣的課,穿一座城,也值得。
能夠像聞先生那樣講唐詩的,並世無第二人。他也講初唐四傑、大曆十才子、《河嶽英靈集》,但是講得最多,也講得最好的,是晚唐。他把晚唐詩和後期印象派的畫聯係起來。講李賀,同時講到印象派裏的pointlism(點畫派),說點畫看起來隻是不同顏色的點,這些點似乎不相連屬,但凝視之,則可感覺到點與點之間的內在聯係。這樣講唐詩,必須本人既是詩人,也是畫家,有誰能辦到?聞先生講唐詩的妙悟,應該記錄下來。我是個大大咧咧的人,上課從不記筆記。聽說比我高一班的同學鄭臨川記錄了,而且整理成一本《聞一多論唐詩》,出版了,這是大好事。
我頗具歪才,善能胡謅,聞先生很欣賞我。我曾替一個比我低一班的同學代筆寫了一篇關於李賀的讀書報告——西南聯大一般課程都不考試,隻於學期終了時交一篇讀書報告即可給學分。聞先生看了這篇讀書報告後,對那位同學說:“你的報告寫得很好,比汪曾祺寫的還好!”其實我寫李賀,隻寫了一點:別人的詩都是畫在白底子上的畫,李賀的詩是畫在黑底子上的畫,故顏色特別濃烈。這也是西南聯大許多教授對學生鑒別的標準:不怕新,不怕怪,而不尚平庸,不喜歡人雲亦雲,隻抄書,無創見。
沈從文先生在西南聯大
沈先生在聯大開過三門課:各體文習作、創作實習和中國小說史。三門課我都選了——各體文習作是中文係二年級必修課,其餘兩門是選修,西南聯大的課程分必修與選修兩種。中文係的語言學概論、文字學概論、文學史(分段)……是必修課,其餘大都是任憑學生自選。詩經、楚辭、莊子、昭明文選、唐詩、宋詩、詞選、散曲、雜劇與傳奇……選什麽,選哪位教授的課都成。但要湊夠一定的學分(這叫“學分製”)。一學期我隻選兩門課,那不行。自由,也不能自由到這種地步。
創作能不能教?這是一個世界性的爭論問題。很多人認為創作不能教。我們當時的係主任羅常培先生就說過:大學是不培養作家的,作家是社會培養的。這話有道理。沈先生自己就沒有上過什麽大學。他教的學生後來成為作家的,也極少。但是也不是絕對不能教。沈先生的學生現在能算是作家的,也還有那麽幾個。問題是由什麽樣的人來教、用什麽方法教。現在的大學裏很少開創作課的,原因是找不到合適的人來教。偶爾有大學開這門課的,收效甚微,原因是教得不甚得法。
教創作靠“講”不成。如果在課堂上講魯迅先生所譏笑的“小說作法”之類,講如何作人物肖像,如何描寫環境,如何結構,結構有幾種——攢珠式的、橘瓣式的……那是要誤人子弟的。教創作主要是讓學生自己“寫”。沈先生把他的課叫作“習作”“實習”很能說明問題。如果要講,那“講”要在“寫”之後。就學生的作業,講他的得失。教授先講一套,放學生照貓畫虎,那是行不通的。
沈先生是不讚成命題作文的,學生想寫什麽就寫什麽,但有時在課堂上也出兩個題目。沈先生出的題目都非常具體。我記得他曾給我的上一班同學出過一個題目:“我們的小庭院有什麽”,有幾個同學就這個題目寫了相當不錯的散文,都發表了。他給比我低一班的同學曾出過一個題目:“記一間屋子裏的空氣”!我的那一班出過些什麽題目,我倒不記得了。沈先生為什麽出這樣的題目?他認為:先得學會車零件,然後才能學組裝。我覺得先作一些這樣的片段的習作,是有好處的,這可以鍛煉基本功。現在有些青年文學愛好者,往往一上來就寫大作品,篇幅很長,而功力不夠,原因就在零件車得少了。
沈先生的講課,可以說是毫無係統。前已說過,他大都是看了學生的作業,就這些作業講一些問題。他是經過一番思考的,但並不去翻閱很多參考書。沈先生讀很多書,但從不引經據典,他總是憑自己的直覺說話,從來不說亞裏士多德怎麽說、福樓拜怎麽說、托爾斯泰怎麽說、高爾基怎麽說。他的湘西口音很重,聲音又低,有些學生聽了一堂課,往往覺得不知道聽了一些什麽。沈先生的講課是非常謙抑,非常自製的。他不用手勢,沒有任何舞台道白式的腔調,沒有一點嘩眾取寵的江湖氣。他講得很誠懇,甚至很天真。但是你要是真正聽“懂”了他的話——聽“懂”了他的話裏並未發揮罄盡的餘意,你是會受益匪淺,而且會終生受用的。聽沈先生的課,要像孔子的學生聽孔子講話一樣:“舉一隅而三隅反”。
沈先生講課時所說的話我幾乎全都忘了(我這人從來不記筆記)!我們有一個同學把聞一多先生講唐詩課的筆記記得極詳細,現已整理出版,書名就叫《聞一多論唐詩》,很有學術價值,就是不知道他把聞先生講唐詩時的“神氣”記下來了沒有。我如果把沈先生講課時的精辟見解記下來,也可以成為一本《沈從文論創作》。可惜我不是這樣的有心人。
沈先生關於我的習作講過的話我隻記得一點了,是關於人物對話的。我寫了一篇小說(內容早已忘記幹淨),有許多對話。我竭力把對話寫得美一點,有詩意,有哲理。沈先生說:“你這不是對話,是兩個聰明腦殼打架!”從此我知道對話就是人物所說的普普通通的話,要盡量寫得樸素。不要哲理,不要詩意。這樣才真實。
沈先生經常說的一句話是:“要貼到人物來寫。”很多同學不懂他的這句話是什麽意思。我以為這是小說學的精髓。據我的理解,沈先生這句極其簡略的話包含這樣幾層意思:小說裏,人物是主要的、主導的;其餘部分都是派生的、次要的。環境描寫、作者的主觀抒情、議論,都隻能附著於人物,不能和人物遊離,作者要和人物同呼吸、共哀樂。作者的心要隨時緊貼著人物。什麽時候作者的心“貼”不住人物,筆下就會浮、泛、飄、滑,花裏胡哨,故弄玄虛,失去了誠意。而且,作者的敘述語言要和人物相協調。寫農民,敘述語言要接近農民;寫市民,敘述語言要近似市民。小說要避免“學生腔”。
我以為沈先生這些話是浸透了淳樸的現實主義精神的。
沈先生教寫作,寫的比說的多,他常常在學生的作業後麵寫很長的讀後感,有時會比原作還長。這些讀後感有時評析本文得失,也有時從這篇習作說開去,談及有關創作的問題,見解精到,文筆講究。一個作家應該不論寫什麽都寫得講究。這些讀後感也都沒有保存下來,否則是會比《廢郵存底》還有看頭的。可惜!
沈先生教創作還有一種方法,我以為是行之有效的,學生寫了一部作品,他除了寫很長的讀後感之外,還會介紹你看一些與你這個作品寫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記得我寫過一篇不成熟的小說《燈下》,記一個店鋪裏上燈以後各色人的活動,無主要人物、主要情節,散散漫漫。沈先生就介紹我看了幾篇這樣的作品,包括他自己寫的《腐爛》。學生看看別人是怎樣寫的,自己是怎樣寫的,對比借鑒,是會有長進的。這些書都是沈先生找來,帶給學生的。因此他每次上課,走進教室裏時總要夾著一大摞書。
沈先生就是這樣教創作的。我不知道還有沒有別的更好的方法教創作。我希望現在的大學裏教創作的老師能用沈先生的方法試一試。
學生習作寫得較好的,沈先生就做主寄到相熟的報刊上發表。這對學生是很大的鼓勵。多年以來,沈先生就幹著給別人的作品找地方發表這種事。經他的手介紹出去的稿子,可以說是不計其數了。我在一九四六年前寫的作品,幾乎全都是沈先生寄出去的。他這輩子為別人寄稿子用去的郵費也是一個相當可觀的數目了。為了防止超重太多,節省郵費,他大都把原稿的紙邊裁去,隻剩下紙芯。這當然不大好看。但是抗戰時期,百物昂貴,不能不打這點小算盤。
沈先生教書,但願學生省點事,不怕自己麻煩。他講《中國小說史》,有些資料不易找到,他就自己抄,用奪金標毛筆,筷子頭大的小行書抄在雲南竹紙上。這種竹紙高一尺、長四尺,並不裁斷,抄得了,卷成一卷。上課時分發給學生。他上創作課夾了一摞書,上小說史時就夾了好些紙卷。沈先生做事,都是這樣,一切自己動手,細心耐煩。他自己說他這種方式是“手工業方式”。他寫了那麽多作品,後來又寫了很多大部頭關於文物的著作,都是用這種手工業方式搞出來的。
沈先生對學生的影響,課外比課堂上要大得多。他後來為了躲避日本飛機空襲,全家移住到呈貢桃園,每星期上課,進城住兩天。文林街二十號聯大教職員宿舍有他一間屋子。他一進城,宿舍裏幾乎從早到晚都有客人。客人多半是同事和學生,客人來,大都是來借書、求字,看沈先生收到的寶貝,談天。
沈先生有很多書,但他不是“藏書家”,他的書,除了自己看,是借給人看的。聯大文學院的同學,多數手裏都有一兩本沈先生的書,扉頁上用淡墨簽了“上官碧”的名字。誰借了什麽書,什麽時候借的,沈先生是從來不記得的。直到聯大“複員”,有些同學的行裝裏還帶著沈先生的書,這些書也就隨之而漂流到四麵八方了。沈先生書多,而且很雜,除了一般的四部書、中國現代文學、外國文學的譯本,社會學、人類學、黑格爾的《小邏輯》、弗洛伊德、亨利·詹姆斯、道教史、陶瓷史、《髹飾錄》《糖霜譜》……兼收並蓄,五花八門。這些書,沈先生大都認真讀過。沈先生稱自己的學問為“雜知識”。一個作家讀書,是應該雜一點的。沈先生讀過的書,往往在書後寫兩行題記。有的是記一個日期,那天天氣如何,也有時發一點感慨。有一本書的後麵寫道:“某月某日,見一大胖女人從橋上過,心中十分難過。”這兩句話我一直記得,可是一直不知道是什麽意思。大胖女人為什麽使沈先生十分難過呢?
沈先生對打撲克簡直是痛恨。他認為這樣地消耗時間,是不可原諒的。他曾隨幾位作家到井岡山住了幾天。這幾位作家成天在賓館裏打撲克,沈先生說起來就很氣憤:“在這種地方,打撲克!”沈先生小小年紀就學會擲骰子,各種賭術他也都明白,但他後來不玩這些。沈先生的娛樂,除了看看電影,就是寫字。他寫章草,筆稍偃側,起筆不用隸法,收筆稍尖,自成一格。他喜歡寫窄長的直幅,紙長四尺,闊隻三寸。他寫字不擇紙筆,常用糊窗的高麗紙。他說:“我的字值三分錢!”從前要求他寫字的,他幾乎有求必應。近年有病,不能握管,沈先生的字變得很珍貴了。
沈先生後來不寫小說,搞文物研究了,國外、國內,很多人都覺得很奇怪。熟悉沈先生的曆史的人,覺得並不奇怪。沈先生年輕時就對文物有極其濃厚的興趣。他對陶瓷的研究甚深,後來又對絲綢、刺繡、木雕、漆器……都有廣博的知識。沈先生研究的文物基本上是手工藝製品。他從這些工藝品看到的是勞動者的創造性。他為這些優美的造型、不可思議的色彩、神奇精巧的技藝發出的驚歎,是對人的驚歎。他熱愛的不是物,而是人,他對一件工藝品的孩子氣的天真激情,使人感動。我曾戲稱他搞的文物研究是“抒情考古學”。他八十歲生日,我曾寫過一首詩送給他,中有一聯:“玩物從來非喪誌,著書老去為抒情”,是紀實。他有一陣在昆明收集了很多耿馬漆盒。這種黑紅兩色刮花的圓形緬漆盒,昆明多的是,而且很便宜。沈先生一進城就到處逛地攤,選買這種漆盒。他屋裏裝甜食點心、裝文具郵票……的,都是這種盒子。有一次買得一個直徑一尺五寸的大漆盒,一再撫摩,說:“這可以做一期《紅黑》雜誌的封麵!”他買到的緬漆盒,除了自用,大多數都送人了。有一回,他不知從哪裏弄到很多土家族的挑花布,擺得一屋子,這間宿舍成了一個展覽室。來看的人很多,沈先生於是很快樂。這些挑花圖案天真稚氣而秀雅生動,確實很美。
沈先生不長於講課,而善於談天。談天的範圍很廣,時局、物價……談得較多的是風景和人物。他幾次談及玉龍雪山的杜鵑花有多大,某處高山絕頂上有一戶人家——就是這樣一戶!他談某一位老先生養了二十隻貓。談一位研究東方哲學的先生跑警報時帶了一隻小皮箱,皮箱裏沒有金銀財寶,裝的是一個聰明女人寫給他的信。談徐誌摩上課時帶了一個很大的煙台蘋果,一邊吃,一邊講,還說:“中國東西並不都比外國的差,煙台蘋果就很好!”談梁思成在一座塔上測繪內部結構,差一點從塔上掉下去。談林徽因發著高燒,還躺在客廳裏和客人談文藝。他談得最多的大概是金嶽霖。金先生終身未娶,長期獨身。他養了一隻大鬥雞。這雞能把脖子伸到桌上來,和金先生一起吃飯。他到處搜羅大石榴、大梨。買到大的,就拿去和同事的孩子的比,比輸了,就把大梨、大石榴送給小朋友,他再去買!……沈先生談及的這些人有共同特點。一是都對工作、對學問熱愛到了癡迷的程度;二是為人天真到像一個孩子,對生活充滿興趣,不管在什麽環境下永遠不消沉沮喪,無機心、少俗慮。這些人的氣質也正是沈先生的氣質。“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晨夕”,沈先生談及熟朋友時總是很有感情的。
文林街文林堂旁邊有一條小巷,大概叫作金雞巷,巷裏的小院中有一座小樓。樓上住著聯大的同學:王樹藏、陳蘊珍(蕭珊)、施載宣(蕭荻)、劉北汜。當中有個小客廳。這小客廳常有熟同學來喝茶聊天,成了一個小小的沙龍。沈先生常來坐坐。有時還把他的朋友也拉來和大家談談。老舍先生從重慶過昆明時,沈先生曾拉他來談過“小說和戲劇”。金嶽霖先生也來過,談的題目是“小說和哲學”。金先生是搞哲學的,主要是搞邏輯的,但是讀很多小說,從普魯斯特到《江湖奇俠傳》。“小說和哲學”這題目是沈先生給他出的。不料金先生講了半天,結論卻是:小說和哲學沒有關係。他說《紅樓夢》裏的哲學也不是哲學。他談到興濃處,忽然停下來,說:“對不起,我這裏有個小動物!”說著把右手從後脖領伸進去,捉出了一隻跳蚤,甚為得意。我們問金先生為什麽搞邏輯,金先生說:“我覺得它很好玩!”
沈先生在生活上極不講究。他進城沒有正經吃過飯,大都是在文林街二十號對麵一家小米線鋪吃一碗米線。有時加一個西紅柿,打一個雞蛋。有一次我和他上街閑逛,到玉溪街,他在一個米線攤上要了一盤涼雞,還到附近茶館裏借了一個蓋碗,打了一碗酒。他用蓋碗蓋子喝了一點,其餘的都叫我一個人喝了。
沈先生在西南聯大是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六年。一晃,四十多年了!
金嶽霖先生
西南聯大有許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嶽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金先生是我的老師沈從文先生的好朋友。沈先生當麵和背後都稱他為“老金”。大概時常來往的熟朋友都這樣稱呼他。關於金先生的事,有一些是沈先生告訴我的。我在《沈從文先生在西南聯大》一文中提到過金先生。有些事情在那篇文章裏沒有寫進去,覺得還應該寫一寫。
金先生的樣子有點怪。他常年戴著一頂呢帽,進教室也不脫下。每一學年開始,給新的一班學生上課,他的第一句話總是:“我的眼睛有毛病,不能摘帽子,並不是對你們不尊重,請原諒。”他的眼睛有什麽病,我不知道,隻知道怕陽光。因此他的呢帽的前簷壓得比較低,腦袋總是微微地仰著。他後來配了一副眼鏡,這副眼鏡一隻的鏡片是白的、一隻是黑的。這就更怪了。後來在美國講學期間把眼睛治好了——好一些,眼鏡也換了,但那微微仰著腦袋的姿態一直還沒有改變。他身材相當高大,經常穿一件煙草黃色的麂皮夾克,天冷了就在裏麵圍一條很長的駝色的羊絨圍巾。聯大的教授穿衣服是各色各樣的。聞一多先生有一陣穿一件式樣過時的灰色舊夾袍,是一個親戚送給他的,領子很高,袖口極窄。聯大有一次在龍雲的長子、蔣介石的幹兒子龍繩武家裏開校友會——龍雲的長媳是清華校友,聞先生在會上大罵“蔣介石,王八蛋!渾蛋!”那天穿的就是這件高領窄袖的舊夾袍。朱自清先生有一陣披著一件雲南趕馬人穿的藍色氈子的一口鍾。除了體育教員,教授裏穿夾克的,好像隻有金先生一個人。他的眼睛即使是到美國治了後也還是不大好,走起路來有點深一腳淺一腳。他就這樣穿著黃夾克,微仰著腦袋,深一腳淺一腳地在聯大新校舍的一條土路上走著。
金先生教邏輯。邏輯是西南聯大規定文學院一年級學生的必修課,班上學生很多,上課在大教室,坐得滿滿的。在中學裏沒有聽說有邏輯這門學問,大一的學生對這課很有興趣。金先生上課有時要提問,那麽多的學生,他不能都叫得上名字來——聯大是沒有點名冊的,他有時一上課就宣布:“今天,穿紅毛衣的女同學回答問題。”於是所有穿紅衣的女同學就都有點緊張,又有點興奮。那時聯大女生在藍陰丹士林旗袍外麵套一件紅毛衣成了一種風氣——穿藍毛衣、黃毛衣的極少。問題回答得流利清楚,也是件出風頭的事。金先生很注意地聽著,完了,說:“yes!請坐!”
學生也可以提出問題,請金先生解答。學生提的問題深淺不一,金先生有問必答,很耐心。有一個華僑同學叫林國達,操廣東普通話,最愛提問題,問題大都奇奇怪怪。他大概覺得邏輯這門學問是挺“玄”的,應該提點怪問題。有一次他又站起來提了一個怪問題,金先生想了一想,說:“林國達同學,我問你一個問題:mr.linguodaisperpenticrtotheckboard(林國達君垂直於黑板),這什麽意思?”林國達傻了。林國達當然無法垂直於黑板,但這句話在邏輯上沒有錯誤。
林國達遊泳淹死了。金先生上課,說:“林國達死了,很不幸。”這一堂課,金先生一直沒有笑容。
有一個同學,大概是陳蘊珍,即蕭珊,曾問過金先生:“您為什麽要搞邏輯?”邏輯課的前一半講三段論,大前提、小前提、結論、周延、不周延、歸納、演繹……還比較有意思。後半部全是符號,簡直像高等數學。她的意思是:這種學問多麽枯燥!金先生的回答是:“我覺得它很好玩。”
除了文學院大一學生必修課邏輯,金先生還開了一門“符號邏輯”,是選修課。這門學問對我來說簡直是天書。選這門課的人很少,教室裏隻有幾個人。學生裏最突出的是王浩。金先生講著講著,有時會停下來,問:“王浩,你以為如何?”這堂課就成了他們師生二人的對話。王浩現在在美國。前些年寫了一篇關於金先生的較長的文章,大概是論金先生之學的,我沒有見到。
王浩和我是相當熟的。他有個要好的朋友王景鶴,和我同在昆明黃土坡一個中學教學,王浩常來玩。來了,常打籃球。大都是吃了午飯就打。王浩管吃了飯就打球叫“練盲腸”。王浩的相貌頗“土”,腦袋很大,剪了一個光頭——聯大同學剪光頭的很少,說話帶山東口音。他現在成了洋人——美籍華人,國際知名的學者,我實在想象不出他現在是什麽樣子。前年他回國講學,托一個同學要我給他畫一張畫。我給他畫了幾個青頭菌、牛肝菌,一根大蔥,兩頭蒜,還有一塊很大的宣威火腿——火腿是很少入畫的。我在畫上題了幾句話,有一句是“以慰王浩異國鄉情”。王浩的學問,原來是師承金先生的。一個人一生哪怕隻教出一個好學生,也值得了。當然,金先生的好學生不止一個人。
金先生是研究哲學的,但是他看了很多小說。從普魯斯特到福爾摩斯,都看。聽說他很愛看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俠傳》。有幾個聯大同學住在金雞巷,陳蘊珍、王樹藏、劉北汜、施載宣(蕭荻)。樓上有一間小客廳。沈先生有時拉一個熟人去給少數愛好文學、寫寫東西的同學講一點什麽。金先生有一次也被拉了去。他講的題目是“小說和哲學”。題目是沈先生給他出的。大家以為金先生一定會講出一番道理。不料金先生講了半天,結論卻是:小說和哲學沒有關係。有人問:那麽《紅樓夢》呢?金先生說:“紅樓夢裏的哲學不是哲學。”他講著講著,忽然停下來:“對不起,我這裏有個小動物。”他把右手伸進後脖頸,捉出了一個跳蚤,捏在手指裏看看,甚為得意。
金先生是個單身漢(聯大教授裏不少光棍,楊振聲先生曾寫過一篇遊戲文章《釋鰥》,在教授間傳閱),無兒無女,但是過得自得其樂。他養了一隻很大的鬥雞(雲南出鬥雞)。這隻鬥雞能把脖子伸上來,和金先生一個桌子吃飯。他到處搜羅大梨、大石榴,拿去和別的教授的孩子比賽。比輸了,就把梨或石榴送給他的小朋友,他再去買。
金先生朋友很多,除了哲學係的教授外,時常來往的,據我所知,有梁思成、林徽因夫婦,沈從文,張奚若……君子之交淡如水,坐定之後,清茶一杯,閑話片刻而已。金先生對林徽因的談吐才華,十分欣賞。現在的年輕人多不知道林徽因。她是學建築的,但是對文學的趣味極高,精於鑒賞,所寫的詩和小說如《窗子以外》《九十九度中》風格清新,一時無二。林徽因死後,有一年,金先生在北京飯店請了一次客,老朋友收到通知,都納悶:老金為什麽請客?到了之後,金先生才宣布:“今天是徽因的生日。”
金先生晚年深居簡出。毛主席曾經對他說:“你要接觸接觸社會。”金先生已經八十歲了,怎麽接觸社會呢?他就和一個蹬平板三輪車的約好,每天蹬著他到王府井一帶轉一大圈。我想象金先生坐在平板三輪上東張西望,那情景一定非常有趣。王府井人擠人,熙熙攘攘,誰也不會知道這位東張西望的老人是一位一肚子學問,為人天真、熱愛生活的大哲學家。
金先生治學精深,而著作不多。除了一本大學叢書裏的《邏輯》,我所知道的,還有一本《論道》。其餘還有什麽,我不清楚,須問王浩。
我對金先生所知甚少。希望熟知金先生的人把金先生好好寫一寫。
聯大的許多教授都應該有人好好地寫一寫。
才子趙樹理
趙樹理是個高個子,長臉,眉眼也細長。看人看事,常常微笑。
他是個農村才子。有時趕集,他一個人能唱一台戲。口念鑼鼓,拉過門,走身段,夾白帶做還誤不了唱。他是長治人,唱的當然是上黨梆子。他在單位晚會上曾表演過。下班後他常一個人坐在傳達室裏,用兩個指頭當鼓箭,敲打鑼鼓,如醉如癡,非常“投入”。嚴文井說趙樹理五音不全。其實趙樹理的音準是好的,恐怕倒是嚴文井有點五音不全,聽不準。不過他的高亢的上黨腔實在有點吃他不消!他愛“起霸”,也是摣手舞腳,看過北京的武生起霸,再看趙樹理的,覺得有點像螳螂。
他能彈三弦,不常彈。他會刻圖章,我沒有見過。他的字寫得很好,是我見過的作家字裏最好的,他的散文《寫金字》寫的大概是他自己的真事。字是歐字底子,結體稍長,字如其人。
他的稿子非常幹淨,極少塗改。他寫稿大概不起草。我曾見過他的底稿,隻是一些人物名姓,東一個西一個,姓名之間牽出一些細線,這便是原稿了。考慮成熟,一口嗬成。趙樹理衣著不講究,但對寫稿有潔癖。他痛恨人把他文章中的“你”字改成“妳”字(有一時期有些人愛寫“妳”字,這是一種時髦),說:“當麵說話,第二人稱,為什麽要分性別?——‘妳’也不讀‘你’!”他在一篇稿子的頁邊批了一行字:“排版、校對同誌請注意,文內所有‘你’字,一律不準改為‘妳’,否則要負法律責任。”這篇稿子是經我手發的,故記得很清楚。
趙樹理是《說說唱唱》副主編,實際上是執行主編。他是負責發稿的。有時沒有好稿,稿發不出,他就從編輯部抱了一堆被審掉的稿子回屋裏去看,不好,就丟在一邊,弄得一地都是廢稿。有時忽然發現一篇好稿,就欣喜若狂。他說這種編輯方法是“絕處逢生”。陳登科的《活人塘》就是這樣發現的,這篇作品能夠發表也真有些偶然,因為稿子有許多空缺的字和陳登科自造的字,有一個字,大家都猜不出,後來是康濯猜出來了,是“趴”,馬沒有四條腿,可不是趴下了?寫信去問陳登科,果然!
有時實在沒有好稿,康濯就說:“老趙,你自己來一篇吧!”趙樹理關上門,寫出了一篇名著《登記》(即《羅漢錢》)。
趙樹理吃食很隨便,隨便看到路邊的一個小飯攤,坐下來就吃。後來是胡喬木同誌跟他說:“你這麽亂吃,不安全,也不衛生。”他才有點選擇。他愛喝酒。每天晚上要到霞公府間壁一條胡同的餛飩攤上,來二三兩酒,一碟豬頭肉,吃兩個芝麻燒餅,喝一碗餛飩。他和老舍感情很好。每年老舍要在家裏請市文聯的幹部兩次客,一次是菊花開的時候,賞菊;一次是臘月二十三,老舍的生日。趙樹理必到,喝酒,劃拳。老趙劃拳與眾不同,兩隻手出拳,左右開弓,一會兒用左手,一會兒用右手。老舍摸不清老趙的拳路,常常敗北。
趙樹理很有幽默感。趙樹理的幽默和老舍的幽默不同。老舍的幽默是市民式的幽默,趙樹的幽默是農民式的幽默。他常常想到一點什麽事,獨自咕咕地笑起來,誰也不知道他笑的什麽。他愛給他的小說裏的人起外號:翻得高、糊塗塗(均見《三裏灣》)……他寫的散文中有一個國民黨小軍官愛訓話,訓話中愛用“所以”,而把“所以”連讀成為“水”,於是農民聽起來很奇怪:他幹嗎老說“水”呀?他寫的“催租吏”是為了“顯派”,戴了一副紅玻璃的眼鏡,眼鏡度數不對,他就這樣深一腳淺一腳地在農村的土路上走。
他抨擊時事,也往往以幽默的語言出之。有一個時期,很多作品對農村情況多粉飾誇張,他回鄉住了一陣。回來做報告,說農村情況不像許多作品描寫得那樣好,農民還很苦,城鄉差別還很大,說,我這塊表,在農村可以買五頭毛驢,這是塊“五驢表”!他因此受到批評。
趙樹理的小說有其獨特的抒情詩意。他善於寫農村的愛情,農村的女性。她們都很美,小飛蛾(《登記》)是這樣,小芹(《小二黑結婚》)也是這樣,甚至三仙姑(《小二黑結婚》)也是這樣。這些,當然有趙樹理自己對感情生活的憶念,是趙樹理的初戀感情的折射。但是趙樹理對愛情的態度是純真的,聖潔的。
xx市文聯有一個幹部xxx是一個一貫專搞男女關係的淫棍。他的亂搞簡直到了不可想象的地步。他很注意保養,每天喝一大碗牛奶。看傳達室的老田在他的背後說:“你還喝牛奶,你每天吃一條牛也不頂?”xxx和一個女的胡搞,用趙樹理的大衣墊在下麵,把趙樹理的一件貂皮領子禮服呢麵的狐皮大衣也弄髒了。趙樹理氣極了,拿了這件大衣去找文聯副主席李伯釗,說:“這是怎麽回事!”事隔多日,老趙調回山西,大家送他出門,老趙和大家一一握手。xxx也來了,老趙趴在地下給xxx磕了一個頭,說:“xxx我可不跟你在一起了!”
聞一多先生上課
聞先生性格強烈堅毅。日寇南侵,清華、北大、南開合成臨時大學,在長沙少駐,後改為西南聯合大學,將往雲南。一部分師生組成步行團,聞先生參加步行,萬裏長征,他把胡子留了起來,聲言:抗戰不勝,誓不剃須。他的胡子隻有下巴上有,是所謂“山羊胡子”,而上髭濃黑,近似一字。他的嘴唇稍薄微扁,目光灼灼。有一張聞先生的木刻像,回頭側身,口銜煙鬥,用熾熱而又嚴冷的目光審視著現實,很能表達聞先生的內心世界。
聯大到雲南後,先在蒙自待了一年。聞先生還在專心治學,把自己整天關在圖書館裏。圖書館在樓上。那時不少教授愛起齋名,如朱自清先生的齋名叫“賢於博弈齋”,魏建功先生的書齋叫“學無不暇”,有一位教授戲贈聞先生一個齋主的名稱:“何妨一下樓主人”。因為聞先生總不下樓。
西南聯大校舍安排停當,學校即遷至昆明。
我在讀西南聯大時,聞先生先後開過三門課:楚辭、唐詩、古代神話。
楚辭班人不多。聞先生點燃煙鬥,我們能抽煙的也點著了煙(聞先生的課可以抽煙的),聞先生打開筆記,開講:“痛飲酒,熟讀《離騷》,乃可以為名士。”聞先生的筆記本很大,長一尺有半,寬近一尺,是寫在特製的毛邊紙稿紙上的。字是正楷,字體略長,一筆不苟。他寫字有一特點,是愛用禿筆。別人用過的廢筆,他都收集起來。禿筆寫篆楷蠅頭小字,真是一個功夫。我跟聞先生讀一年楚辭,真讀懂的隻有兩句“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也許還可加上幾句:“成禮兮會鼓,傳葩兮代舞,春蘭兮秋菊,長毋絕兮終古。”
聞先生教古代神話,非常“叫座”。不單是中文係的、文學院的學生來聽講,連理學院、工學院的同學也來聽。工學院在拓東路,文學院在大西門,聽一堂課得穿過整整一座昆明城。聞先生講課“圖文並茂”。他用整張的毛邊紙墨畫出伏羲、女媧的各種畫像,用摁釘釘在黑板上,口講指畫,有聲有色,條理嚴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揚,引人入勝。聞先生是一個好演員。伏羲女媧,本來是相當枯燥的課題,但聽聞先生講課讓人感到一種美,思想的美,邏輯的美,才華的美。聽這樣的課,穿一座城,也值得。
能夠像聞先生那樣講唐詩的,並世無第二人。他也講初唐四傑、大曆十才子、《河嶽英靈集》,但是講得最多,也講得最好的,是晚唐。他把晚唐詩和後期印象派的畫聯係起來。講李賀,同時講到印象派裏的pointlism(點畫派),說點畫看起來隻是不同顏色的點,這些點似乎不相連屬,但凝視之,則可感覺到點與點之間的內在聯係。這樣講唐詩,必須本人既是詩人,也是畫家,有誰能辦到?聞先生講唐詩的妙悟,應該記錄下來。我是個大大咧咧的人,上課從不記筆記。聽說比我高一班的同學鄭臨川記錄了,而且整理成一本《聞一多論唐詩》,出版了,這是大好事。
我頗具歪才,善能胡謅,聞先生很欣賞我。我曾替一個比我低一班的同學代筆寫了一篇關於李賀的讀書報告——西南聯大一般課程都不考試,隻於學期終了時交一篇讀書報告即可給學分。聞先生看了這篇讀書報告後,對那位同學說:“你的報告寫得很好,比汪曾祺寫的還好!”其實我寫李賀,隻寫了一點:別人的詩都是畫在白底子上的畫,李賀的詩是畫在黑底子上的畫,故顏色特別濃烈。這也是西南聯大許多教授對學生鑒別的標準:不怕新,不怕怪,而不尚平庸,不喜歡人雲亦雲,隻抄書,無創見。
沈從文先生在西南聯大
沈先生在聯大開過三門課:各體文習作、創作實習和中國小說史。三門課我都選了——各體文習作是中文係二年級必修課,其餘兩門是選修,西南聯大的課程分必修與選修兩種。中文係的語言學概論、文字學概論、文學史(分段)……是必修課,其餘大都是任憑學生自選。詩經、楚辭、莊子、昭明文選、唐詩、宋詩、詞選、散曲、雜劇與傳奇……選什麽,選哪位教授的課都成。但要湊夠一定的學分(這叫“學分製”)。一學期我隻選兩門課,那不行。自由,也不能自由到這種地步。
創作能不能教?這是一個世界性的爭論問題。很多人認為創作不能教。我們當時的係主任羅常培先生就說過:大學是不培養作家的,作家是社會培養的。這話有道理。沈先生自己就沒有上過什麽大學。他教的學生後來成為作家的,也極少。但是也不是絕對不能教。沈先生的學生現在能算是作家的,也還有那麽幾個。問題是由什麽樣的人來教、用什麽方法教。現在的大學裏很少開創作課的,原因是找不到合適的人來教。偶爾有大學開這門課的,收效甚微,原因是教得不甚得法。
教創作靠“講”不成。如果在課堂上講魯迅先生所譏笑的“小說作法”之類,講如何作人物肖像,如何描寫環境,如何結構,結構有幾種——攢珠式的、橘瓣式的……那是要誤人子弟的。教創作主要是讓學生自己“寫”。沈先生把他的課叫作“習作”“實習”很能說明問題。如果要講,那“講”要在“寫”之後。就學生的作業,講他的得失。教授先講一套,放學生照貓畫虎,那是行不通的。
沈先生是不讚成命題作文的,學生想寫什麽就寫什麽,但有時在課堂上也出兩個題目。沈先生出的題目都非常具體。我記得他曾給我的上一班同學出過一個題目:“我們的小庭院有什麽”,有幾個同學就這個題目寫了相當不錯的散文,都發表了。他給比我低一班的同學曾出過一個題目:“記一間屋子裏的空氣”!我的那一班出過些什麽題目,我倒不記得了。沈先生為什麽出這樣的題目?他認為:先得學會車零件,然後才能學組裝。我覺得先作一些這樣的片段的習作,是有好處的,這可以鍛煉基本功。現在有些青年文學愛好者,往往一上來就寫大作品,篇幅很長,而功力不夠,原因就在零件車得少了。
沈先生的講課,可以說是毫無係統。前已說過,他大都是看了學生的作業,就這些作業講一些問題。他是經過一番思考的,但並不去翻閱很多參考書。沈先生讀很多書,但從不引經據典,他總是憑自己的直覺說話,從來不說亞裏士多德怎麽說、福樓拜怎麽說、托爾斯泰怎麽說、高爾基怎麽說。他的湘西口音很重,聲音又低,有些學生聽了一堂課,往往覺得不知道聽了一些什麽。沈先生的講課是非常謙抑,非常自製的。他不用手勢,沒有任何舞台道白式的腔調,沒有一點嘩眾取寵的江湖氣。他講得很誠懇,甚至很天真。但是你要是真正聽“懂”了他的話——聽“懂”了他的話裏並未發揮罄盡的餘意,你是會受益匪淺,而且會終生受用的。聽沈先生的課,要像孔子的學生聽孔子講話一樣:“舉一隅而三隅反”。
沈先生講課時所說的話我幾乎全都忘了(我這人從來不記筆記)!我們有一個同學把聞一多先生講唐詩課的筆記記得極詳細,現已整理出版,書名就叫《聞一多論唐詩》,很有學術價值,就是不知道他把聞先生講唐詩時的“神氣”記下來了沒有。我如果把沈先生講課時的精辟見解記下來,也可以成為一本《沈從文論創作》。可惜我不是這樣的有心人。
沈先生關於我的習作講過的話我隻記得一點了,是關於人物對話的。我寫了一篇小說(內容早已忘記幹淨),有許多對話。我竭力把對話寫得美一點,有詩意,有哲理。沈先生說:“你這不是對話,是兩個聰明腦殼打架!”從此我知道對話就是人物所說的普普通通的話,要盡量寫得樸素。不要哲理,不要詩意。這樣才真實。
沈先生經常說的一句話是:“要貼到人物來寫。”很多同學不懂他的這句話是什麽意思。我以為這是小說學的精髓。據我的理解,沈先生這句極其簡略的話包含這樣幾層意思:小說裏,人物是主要的、主導的;其餘部分都是派生的、次要的。環境描寫、作者的主觀抒情、議論,都隻能附著於人物,不能和人物遊離,作者要和人物同呼吸、共哀樂。作者的心要隨時緊貼著人物。什麽時候作者的心“貼”不住人物,筆下就會浮、泛、飄、滑,花裏胡哨,故弄玄虛,失去了誠意。而且,作者的敘述語言要和人物相協調。寫農民,敘述語言要接近農民;寫市民,敘述語言要近似市民。小說要避免“學生腔”。
我以為沈先生這些話是浸透了淳樸的現實主義精神的。
沈先生教寫作,寫的比說的多,他常常在學生的作業後麵寫很長的讀後感,有時會比原作還長。這些讀後感有時評析本文得失,也有時從這篇習作說開去,談及有關創作的問題,見解精到,文筆講究。一個作家應該不論寫什麽都寫得講究。這些讀後感也都沒有保存下來,否則是會比《廢郵存底》還有看頭的。可惜!
沈先生教創作還有一種方法,我以為是行之有效的,學生寫了一部作品,他除了寫很長的讀後感之外,還會介紹你看一些與你這個作品寫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記得我寫過一篇不成熟的小說《燈下》,記一個店鋪裏上燈以後各色人的活動,無主要人物、主要情節,散散漫漫。沈先生就介紹我看了幾篇這樣的作品,包括他自己寫的《腐爛》。學生看看別人是怎樣寫的,自己是怎樣寫的,對比借鑒,是會有長進的。這些書都是沈先生找來,帶給學生的。因此他每次上課,走進教室裏時總要夾著一大摞書。
沈先生就是這樣教創作的。我不知道還有沒有別的更好的方法教創作。我希望現在的大學裏教創作的老師能用沈先生的方法試一試。
學生習作寫得較好的,沈先生就做主寄到相熟的報刊上發表。這對學生是很大的鼓勵。多年以來,沈先生就幹著給別人的作品找地方發表這種事。經他的手介紹出去的稿子,可以說是不計其數了。我在一九四六年前寫的作品,幾乎全都是沈先生寄出去的。他這輩子為別人寄稿子用去的郵費也是一個相當可觀的數目了。為了防止超重太多,節省郵費,他大都把原稿的紙邊裁去,隻剩下紙芯。這當然不大好看。但是抗戰時期,百物昂貴,不能不打這點小算盤。
沈先生教書,但願學生省點事,不怕自己麻煩。他講《中國小說史》,有些資料不易找到,他就自己抄,用奪金標毛筆,筷子頭大的小行書抄在雲南竹紙上。這種竹紙高一尺、長四尺,並不裁斷,抄得了,卷成一卷。上課時分發給學生。他上創作課夾了一摞書,上小說史時就夾了好些紙卷。沈先生做事,都是這樣,一切自己動手,細心耐煩。他自己說他這種方式是“手工業方式”。他寫了那麽多作品,後來又寫了很多大部頭關於文物的著作,都是用這種手工業方式搞出來的。
沈先生對學生的影響,課外比課堂上要大得多。他後來為了躲避日本飛機空襲,全家移住到呈貢桃園,每星期上課,進城住兩天。文林街二十號聯大教職員宿舍有他一間屋子。他一進城,宿舍裏幾乎從早到晚都有客人。客人多半是同事和學生,客人來,大都是來借書、求字,看沈先生收到的寶貝,談天。
沈先生有很多書,但他不是“藏書家”,他的書,除了自己看,是借給人看的。聯大文學院的同學,多數手裏都有一兩本沈先生的書,扉頁上用淡墨簽了“上官碧”的名字。誰借了什麽書,什麽時候借的,沈先生是從來不記得的。直到聯大“複員”,有些同學的行裝裏還帶著沈先生的書,這些書也就隨之而漂流到四麵八方了。沈先生書多,而且很雜,除了一般的四部書、中國現代文學、外國文學的譯本,社會學、人類學、黑格爾的《小邏輯》、弗洛伊德、亨利·詹姆斯、道教史、陶瓷史、《髹飾錄》《糖霜譜》……兼收並蓄,五花八門。這些書,沈先生大都認真讀過。沈先生稱自己的學問為“雜知識”。一個作家讀書,是應該雜一點的。沈先生讀過的書,往往在書後寫兩行題記。有的是記一個日期,那天天氣如何,也有時發一點感慨。有一本書的後麵寫道:“某月某日,見一大胖女人從橋上過,心中十分難過。”這兩句話我一直記得,可是一直不知道是什麽意思。大胖女人為什麽使沈先生十分難過呢?
沈先生對打撲克簡直是痛恨。他認為這樣地消耗時間,是不可原諒的。他曾隨幾位作家到井岡山住了幾天。這幾位作家成天在賓館裏打撲克,沈先生說起來就很氣憤:“在這種地方,打撲克!”沈先生小小年紀就學會擲骰子,各種賭術他也都明白,但他後來不玩這些。沈先生的娛樂,除了看看電影,就是寫字。他寫章草,筆稍偃側,起筆不用隸法,收筆稍尖,自成一格。他喜歡寫窄長的直幅,紙長四尺,闊隻三寸。他寫字不擇紙筆,常用糊窗的高麗紙。他說:“我的字值三分錢!”從前要求他寫字的,他幾乎有求必應。近年有病,不能握管,沈先生的字變得很珍貴了。
沈先生後來不寫小說,搞文物研究了,國外、國內,很多人都覺得很奇怪。熟悉沈先生的曆史的人,覺得並不奇怪。沈先生年輕時就對文物有極其濃厚的興趣。他對陶瓷的研究甚深,後來又對絲綢、刺繡、木雕、漆器……都有廣博的知識。沈先生研究的文物基本上是手工藝製品。他從這些工藝品看到的是勞動者的創造性。他為這些優美的造型、不可思議的色彩、神奇精巧的技藝發出的驚歎,是對人的驚歎。他熱愛的不是物,而是人,他對一件工藝品的孩子氣的天真激情,使人感動。我曾戲稱他搞的文物研究是“抒情考古學”。他八十歲生日,我曾寫過一首詩送給他,中有一聯:“玩物從來非喪誌,著書老去為抒情”,是紀實。他有一陣在昆明收集了很多耿馬漆盒。這種黑紅兩色刮花的圓形緬漆盒,昆明多的是,而且很便宜。沈先生一進城就到處逛地攤,選買這種漆盒。他屋裏裝甜食點心、裝文具郵票……的,都是這種盒子。有一次買得一個直徑一尺五寸的大漆盒,一再撫摩,說:“這可以做一期《紅黑》雜誌的封麵!”他買到的緬漆盒,除了自用,大多數都送人了。有一回,他不知從哪裏弄到很多土家族的挑花布,擺得一屋子,這間宿舍成了一個展覽室。來看的人很多,沈先生於是很快樂。這些挑花圖案天真稚氣而秀雅生動,確實很美。
沈先生不長於講課,而善於談天。談天的範圍很廣,時局、物價……談得較多的是風景和人物。他幾次談及玉龍雪山的杜鵑花有多大,某處高山絕頂上有一戶人家——就是這樣一戶!他談某一位老先生養了二十隻貓。談一位研究東方哲學的先生跑警報時帶了一隻小皮箱,皮箱裏沒有金銀財寶,裝的是一個聰明女人寫給他的信。談徐誌摩上課時帶了一個很大的煙台蘋果,一邊吃,一邊講,還說:“中國東西並不都比外國的差,煙台蘋果就很好!”談梁思成在一座塔上測繪內部結構,差一點從塔上掉下去。談林徽因發著高燒,還躺在客廳裏和客人談文藝。他談得最多的大概是金嶽霖。金先生終身未娶,長期獨身。他養了一隻大鬥雞。這雞能把脖子伸到桌上來,和金先生一起吃飯。他到處搜羅大石榴、大梨。買到大的,就拿去和同事的孩子的比,比輸了,就把大梨、大石榴送給小朋友,他再去買!……沈先生談及的這些人有共同特點。一是都對工作、對學問熱愛到了癡迷的程度;二是為人天真到像一個孩子,對生活充滿興趣,不管在什麽環境下永遠不消沉沮喪,無機心、少俗慮。這些人的氣質也正是沈先生的氣質。“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晨夕”,沈先生談及熟朋友時總是很有感情的。
文林街文林堂旁邊有一條小巷,大概叫作金雞巷,巷裏的小院中有一座小樓。樓上住著聯大的同學:王樹藏、陳蘊珍(蕭珊)、施載宣(蕭荻)、劉北汜。當中有個小客廳。這小客廳常有熟同學來喝茶聊天,成了一個小小的沙龍。沈先生常來坐坐。有時還把他的朋友也拉來和大家談談。老舍先生從重慶過昆明時,沈先生曾拉他來談過“小說和戲劇”。金嶽霖先生也來過,談的題目是“小說和哲學”。金先生是搞哲學的,主要是搞邏輯的,但是讀很多小說,從普魯斯特到《江湖奇俠傳》。“小說和哲學”這題目是沈先生給他出的。不料金先生講了半天,結論卻是:小說和哲學沒有關係。他說《紅樓夢》裏的哲學也不是哲學。他談到興濃處,忽然停下來,說:“對不起,我這裏有個小動物!”說著把右手從後脖領伸進去,捉出了一隻跳蚤,甚為得意。我們問金先生為什麽搞邏輯,金先生說:“我覺得它很好玩!”
沈先生在生活上極不講究。他進城沒有正經吃過飯,大都是在文林街二十號對麵一家小米線鋪吃一碗米線。有時加一個西紅柿,打一個雞蛋。有一次我和他上街閑逛,到玉溪街,他在一個米線攤上要了一盤涼雞,還到附近茶館裏借了一個蓋碗,打了一碗酒。他用蓋碗蓋子喝了一點,其餘的都叫我一個人喝了。
沈先生在西南聯大是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六年。一晃,四十多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