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總理兩道濃眉緊蹙,麵對全國大饑荒憂心如焚。(.mianhuatang.info無彈窗廣告)作為全國的“大管家”,幾億張嘴吃飯問題這副沉重的擔子,就壓在作為政府總理的周恩來的肩上。周恩來的秘書李岩回憶:“各省市天天向中央告急,搞得總理吃不下飯,睡不好覺。”為了救急,隻能使用國家手中的為數不多的機動糧和進行地區間的調撥。這樣,擺在周恩來麵前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做好全國範圍的糧食調運工作。
1960年5月28日,**中央發出《關於調運糧食的緊急指示》,指出:“近兩個月來,北京、天津、上海和遼寧省調入的糧食都不夠銷售,庫存已幾乎挖空了,如果不馬上突擊趕運一批糧食去接濟,就有脫銷的危險”。為了解決日益嚴重的市場供應緊張問題,**中央除多次發出指示,緊急調運糧食以支援最困難地區外,還采取了減少民用布的平均定量,降低城鄉的口糧標準和食油定量,並提倡采集和製造代食品等多種應急措施。在困難時期,為了安定團結,周恩來經常主動承擔大辦鋼鐵、“大躍進”的錯誤的責任,經常自己作檢討。他常說,國務院領導負有主要責任,井鼓勵大家緊密團結,戰勝困難。有同誌對他說:“總理,你不能把什麽事都擔在你的身上。”周恩來說:“我是總理,中央、國務院決定的事,我都有責任。”
麵對嚴重的困難,周恩來親自掛帥,指定國家經委和有關各部領導人成立生產調度十人小組,每晚開調度會,會後向他匯報,第二天清晨傳達指示。如動用國庫解決短缺物資;組織增產節約;緊急調用車船搶運救濟物資;甚至煤礦上因糧食供應不足,擠掉了下井工人的口糧問題,調度小組也采取特殊措施,加供糧食補助和每月的白酒。在周恩來領導下,為了渡過困難的歲月,這個小組作了許多工作。(.mianhuatang.info無彈窗廣告)1960年糧食產量是2800億斤,比1957年的3900億斤減少了三成。全國6億人口,城市人口1.2億多,“大躍進”多了2900萬人進城吃商品糧。國家需要有360億到400億斤的糧食庫存,才能調配得開,保證正常供應,而1960年國家庫存隻有180多億斤,除了供應城市外,農村還需返銷上百億斤糧。有的大城市如沈陽、大連隻有幾天的存糧。許多省、市天天向中央告急。周恩來吃不下飯,睡不好覺,每周要召開三四次會議專門討論糧食問題。他要秘書製定了一張像“哈達”那樣的糧食大表,上麵記著各省、市的糧食數字。他對表上的數字記得非常清楚,根據實際需要和可能,親自決定向備地調撥糧食,並且下決心進口糧食、精簡2000萬人下鄉,這些都得到**中央的同意並做出決定。
為了渡過困難,周恩來抓糧食抓得很細。當時的糧食部部長,一個星期要被找到周恩來的辦公室好幾次,主要是談糧食問題。一般是晚上找去,有時晚上九十點鍾或十一二點鍾去,談到淩晨三四點鍾。在深夜,鄧穎超就送去一些餅幹等,偶爾也端來一小碗素掛麵。這都是周恩來自己出錢,不向國家報銷的。那年月,中央經常召開的討論糧食問題的會議,都是由周恩來出麵的。所以**說過:管糧食、管吃飯的分三線。糧食部在第一線,由他們先同各省區協商,能夠商妥的,就不上找了。第二線是**(副總理),糧食部商量不下去,就把**請出來。第三線是周恩來,**同他們商量不下去,最後就把周總理請出來。於是,周恩來就把糧食部領導人帶上去拜訪,一個省一個省地定。那時,調動600萬斤糧食,都要報告周恩來。
在那段艱難的日子裏,周恩來親自指揮調運糧食,被稱為“糧食調度的總指揮”。根據周恩來的工作台曆記載,那時,他每周要幾次約糧食部門的同誌談話。當年任糧食部黨組書記的陳國棟回憶說:“去總理處,主要是談糧食問題。他一般都是晚上找我們去,地點經常是他的辦公室。有時是晚上九、十點鍾或深夜十一、二點去,談到第二天淩晨三、四點鍾;有時是淩晨二、三點才去。”
周恩來在調糧工作中從不主觀臆斷,而是事前做好充分的調查,做到心中有數。有一次,他到江西視察,江西省委負責人楊尚奎、劉俊秀等請他吃飯,當劉俊秀舉杯向他敬酒時,周恩來笑著說:“江西對國家貢獻是大的,特別是這幾年暫時困難時期,又多支援了國家糧食,應該受到人民的表揚。俊秀同誌,你要敬我一杯可以,但有個條件!”劉俊秀問:“有什麽條件?”周恩來說:“幹一杯酒,要增加外調糧食1億斤!我們幹三杯,增加3億斤好不好?”劉俊秀說:“總理啊,國務院今年給我們的外調糧任務12億斤,我們保證一粒不少,堅決完成,再增加3億斤就是15億斤了,怕有些困難啊……”周恩來接著說:“我有調查,江西老表口糧水平比較高,還有儲備糧,比嚴重缺糧的晉冀魯豫好多了。增加3億斤雖有困難,還是可以的。”聽周恩來這麽一說,劉俊秀痛快地答應了。他後來在回憶文章中寫道:“總理興奮地拿起酒杯與我們連幹了三杯。後來經過省委研究,同意周總理的意見,決定增加3億斤外調糧,作為光榮的政治任務來完成。各地群眾愛國熱情很高,交售糧食很積極。當全省完成斤外調糧時,中央來了電報說,現在到了7月,新糧已上市了,另外4000萬斤不再調了。”
1960年秋,全國當年產糧數字暫時搞不清,有些放過“衛星”的人又不肯承認糧食少了,一時眾說紛紜。糧食部預計全國糧食總產量隻有2800多億斤(年終實際數2870億斤),缺糧的問題十分嚴重。糧食部黨組經過慎重研究以後,如實報告周總理。他明確表示:農業生產的情況如何,可以各說各的,但全國糧食收支計劃必須按糧食部門的數字安排。
總理還把北方各省的負責人和一些縣、社的基層幹部,一並請到人民大會堂,召開緊急會議,認真傾聽他們的意見,了解農村的實際情況。
會上,周總理和中央其他領導同誌研究後,提出了全黨動員,發展生產,控製消費,低標準、瓜菜代,艱苦奮鬥,渡過暫時困難的一係列具體措施。周總理還指示,每月要召開一次北方糧食廳局長會議,主管農業的中央負責同誌要聽取匯報,親自部署,精心安排。會後,**中央發出了全黨動手,大辦農業,大辦糧食的指示。為了核實糧食產量,合理安排糧食的購、銷、調指標,總理同意並支持了糧食部提出的對全國農村生產隊的糧食實行過秤入倉的辦法。通過對1960年產量的逐步核實,大家的頭腦比較清醒了。1961年以後的估產就比較接近實際,並留有餘地,這對合理安排糧食購銷和調整政策起了重要作用。
總理十分關心工人和知識分子的生活狀況。在糧食緊張情況稍有緩解時,他立即提出,要從煤礦工人開始,對高空、高溫、井下、水下等重體力勞動者給予糧食補助,之後又提出對高級知識分子、十七級以上幹部分別補助少量肉蛋和黃豆,以保證他們必要的營養和生活需要。
1961年在廣州召開中央工作會議時,有一次,總理同糧食部幾名幹部一起研究了分省的糧食調撥安排,排出表格,數字相加,發現有5000萬斤差數不能平衡,一時查不出原因。總理戴上老花眼鏡,在表格上,一個省一個省地核對,一筆一筆地計算,過了一會,總理問;“當時研究調出時,給浙江省加上5000萬斤,加了沒有?”原來問題就出在這裏,是漏記了。當即,加上這筆數,一打算盤,平衡了,這才鬆了一口氣。
四川省原是糧食調出省,1958年大煉鋼鐵,上了500萬人,產量減少,又調出部分糧食,造成糧食緊張。總理了解這種情況後,立即指示:停止外調糧食,由省裏內部自己調劑。1962年初,四川糧食告急,總理知道這個情況後,心裏難過,他立即提出支援四川。總理把**、陳國棟和楊少橋同誌找到他的辦公室,要大家算算賬。經過計算,總理決定在當年二季度調給四川糧食2.5億斤,使他們順利地渡過春荒。
1961年,全國在調糧過程中,因運力不足,遇到了許多困難。此事向周總理匯報後,總理即與外貿部門打招呼,迅速進口了1200多輛汽車交給糧食部使用。從此,糧食部門成立了汽車總隊,大大增加了中央機動運糧力量,在糧食供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為了安排好全國人民的吃飯問題,周總理嘔心瀝血,日夜操勞。從1960年6月到1962年9月,兩年零四個月裏,周總理就有關糧食問題的談話達115次。總理十分關心糧食情況,及時閱看糧食報表,他親自一張一張地審閱糧食計劃表,精心計算糧食的安排。從總理辦公室退給糧食部辦公廳,現仍保存的32張報表中,總理的筆跡計有994處之多。例如在《19年至1963年度糧食包產產量和征購的估算》這張表上,周總理用紅藍鉛筆作標記145處,調整和修改數字40處,在表格邊上進行計算6處,批注數字70處,批注文字7處,整個表格密密麻麻的留下了總理的手跡。這些報表,現已作為珍貴的曆史文物,由有關部門妥為保存,它生動地記載了總理在困難時期,為了解決全國人民的吃飯問題,所付出的心血!
8,4,8下午2:50
1960年5月28日,**中央發出《關於調運糧食的緊急指示》,指出:“近兩個月來,北京、天津、上海和遼寧省調入的糧食都不夠銷售,庫存已幾乎挖空了,如果不馬上突擊趕運一批糧食去接濟,就有脫銷的危險”。為了解決日益嚴重的市場供應緊張問題,**中央除多次發出指示,緊急調運糧食以支援最困難地區外,還采取了減少民用布的平均定量,降低城鄉的口糧標準和食油定量,並提倡采集和製造代食品等多種應急措施。在困難時期,為了安定團結,周恩來經常主動承擔大辦鋼鐵、“大躍進”的錯誤的責任,經常自己作檢討。他常說,國務院領導負有主要責任,井鼓勵大家緊密團結,戰勝困難。有同誌對他說:“總理,你不能把什麽事都擔在你的身上。”周恩來說:“我是總理,中央、國務院決定的事,我都有責任。”
麵對嚴重的困難,周恩來親自掛帥,指定國家經委和有關各部領導人成立生產調度十人小組,每晚開調度會,會後向他匯報,第二天清晨傳達指示。如動用國庫解決短缺物資;組織增產節約;緊急調用車船搶運救濟物資;甚至煤礦上因糧食供應不足,擠掉了下井工人的口糧問題,調度小組也采取特殊措施,加供糧食補助和每月的白酒。在周恩來領導下,為了渡過困難的歲月,這個小組作了許多工作。(.mianhuatang.info無彈窗廣告)1960年糧食產量是2800億斤,比1957年的3900億斤減少了三成。全國6億人口,城市人口1.2億多,“大躍進”多了2900萬人進城吃商品糧。國家需要有360億到400億斤的糧食庫存,才能調配得開,保證正常供應,而1960年國家庫存隻有180多億斤,除了供應城市外,農村還需返銷上百億斤糧。有的大城市如沈陽、大連隻有幾天的存糧。許多省、市天天向中央告急。周恩來吃不下飯,睡不好覺,每周要召開三四次會議專門討論糧食問題。他要秘書製定了一張像“哈達”那樣的糧食大表,上麵記著各省、市的糧食數字。他對表上的數字記得非常清楚,根據實際需要和可能,親自決定向備地調撥糧食,並且下決心進口糧食、精簡2000萬人下鄉,這些都得到**中央的同意並做出決定。
為了渡過困難,周恩來抓糧食抓得很細。當時的糧食部部長,一個星期要被找到周恩來的辦公室好幾次,主要是談糧食問題。一般是晚上找去,有時晚上九十點鍾或十一二點鍾去,談到淩晨三四點鍾。在深夜,鄧穎超就送去一些餅幹等,偶爾也端來一小碗素掛麵。這都是周恩來自己出錢,不向國家報銷的。那年月,中央經常召開的討論糧食問題的會議,都是由周恩來出麵的。所以**說過:管糧食、管吃飯的分三線。糧食部在第一線,由他們先同各省區協商,能夠商妥的,就不上找了。第二線是**(副總理),糧食部商量不下去,就把**請出來。第三線是周恩來,**同他們商量不下去,最後就把周總理請出來。於是,周恩來就把糧食部領導人帶上去拜訪,一個省一個省地定。那時,調動600萬斤糧食,都要報告周恩來。
在那段艱難的日子裏,周恩來親自指揮調運糧食,被稱為“糧食調度的總指揮”。根據周恩來的工作台曆記載,那時,他每周要幾次約糧食部門的同誌談話。當年任糧食部黨組書記的陳國棟回憶說:“去總理處,主要是談糧食問題。他一般都是晚上找我們去,地點經常是他的辦公室。有時是晚上九、十點鍾或深夜十一、二點去,談到第二天淩晨三、四點鍾;有時是淩晨二、三點才去。”
周恩來在調糧工作中從不主觀臆斷,而是事前做好充分的調查,做到心中有數。有一次,他到江西視察,江西省委負責人楊尚奎、劉俊秀等請他吃飯,當劉俊秀舉杯向他敬酒時,周恩來笑著說:“江西對國家貢獻是大的,特別是這幾年暫時困難時期,又多支援了國家糧食,應該受到人民的表揚。俊秀同誌,你要敬我一杯可以,但有個條件!”劉俊秀問:“有什麽條件?”周恩來說:“幹一杯酒,要增加外調糧食1億斤!我們幹三杯,增加3億斤好不好?”劉俊秀說:“總理啊,國務院今年給我們的外調糧任務12億斤,我們保證一粒不少,堅決完成,再增加3億斤就是15億斤了,怕有些困難啊……”周恩來接著說:“我有調查,江西老表口糧水平比較高,還有儲備糧,比嚴重缺糧的晉冀魯豫好多了。增加3億斤雖有困難,還是可以的。”聽周恩來這麽一說,劉俊秀痛快地答應了。他後來在回憶文章中寫道:“總理興奮地拿起酒杯與我們連幹了三杯。後來經過省委研究,同意周總理的意見,決定增加3億斤外調糧,作為光榮的政治任務來完成。各地群眾愛國熱情很高,交售糧食很積極。當全省完成斤外調糧時,中央來了電報說,現在到了7月,新糧已上市了,另外4000萬斤不再調了。”
1960年秋,全國當年產糧數字暫時搞不清,有些放過“衛星”的人又不肯承認糧食少了,一時眾說紛紜。糧食部預計全國糧食總產量隻有2800多億斤(年終實際數2870億斤),缺糧的問題十分嚴重。糧食部黨組經過慎重研究以後,如實報告周總理。他明確表示:農業生產的情況如何,可以各說各的,但全國糧食收支計劃必須按糧食部門的數字安排。
總理還把北方各省的負責人和一些縣、社的基層幹部,一並請到人民大會堂,召開緊急會議,認真傾聽他們的意見,了解農村的實際情況。
會上,周總理和中央其他領導同誌研究後,提出了全黨動員,發展生產,控製消費,低標準、瓜菜代,艱苦奮鬥,渡過暫時困難的一係列具體措施。周總理還指示,每月要召開一次北方糧食廳局長會議,主管農業的中央負責同誌要聽取匯報,親自部署,精心安排。會後,**中央發出了全黨動手,大辦農業,大辦糧食的指示。為了核實糧食產量,合理安排糧食的購、銷、調指標,總理同意並支持了糧食部提出的對全國農村生產隊的糧食實行過秤入倉的辦法。通過對1960年產量的逐步核實,大家的頭腦比較清醒了。1961年以後的估產就比較接近實際,並留有餘地,這對合理安排糧食購銷和調整政策起了重要作用。
總理十分關心工人和知識分子的生活狀況。在糧食緊張情況稍有緩解時,他立即提出,要從煤礦工人開始,對高空、高溫、井下、水下等重體力勞動者給予糧食補助,之後又提出對高級知識分子、十七級以上幹部分別補助少量肉蛋和黃豆,以保證他們必要的營養和生活需要。
1961年在廣州召開中央工作會議時,有一次,總理同糧食部幾名幹部一起研究了分省的糧食調撥安排,排出表格,數字相加,發現有5000萬斤差數不能平衡,一時查不出原因。總理戴上老花眼鏡,在表格上,一個省一個省地核對,一筆一筆地計算,過了一會,總理問;“當時研究調出時,給浙江省加上5000萬斤,加了沒有?”原來問題就出在這裏,是漏記了。當即,加上這筆數,一打算盤,平衡了,這才鬆了一口氣。
四川省原是糧食調出省,1958年大煉鋼鐵,上了500萬人,產量減少,又調出部分糧食,造成糧食緊張。總理了解這種情況後,立即指示:停止外調糧食,由省裏內部自己調劑。1962年初,四川糧食告急,總理知道這個情況後,心裏難過,他立即提出支援四川。總理把**、陳國棟和楊少橋同誌找到他的辦公室,要大家算算賬。經過計算,總理決定在當年二季度調給四川糧食2.5億斤,使他們順利地渡過春荒。
1961年,全國在調糧過程中,因運力不足,遇到了許多困難。此事向周總理匯報後,總理即與外貿部門打招呼,迅速進口了1200多輛汽車交給糧食部使用。從此,糧食部門成立了汽車總隊,大大增加了中央機動運糧力量,在糧食供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為了安排好全國人民的吃飯問題,周總理嘔心瀝血,日夜操勞。從1960年6月到1962年9月,兩年零四個月裏,周總理就有關糧食問題的談話達115次。總理十分關心糧食情況,及時閱看糧食報表,他親自一張一張地審閱糧食計劃表,精心計算糧食的安排。從總理辦公室退給糧食部辦公廳,現仍保存的32張報表中,總理的筆跡計有994處之多。例如在《19年至1963年度糧食包產產量和征購的估算》這張表上,周總理用紅藍鉛筆作標記145處,調整和修改數字40處,在表格邊上進行計算6處,批注數字70處,批注文字7處,整個表格密密麻麻的留下了總理的手跡。這些報表,現已作為珍貴的曆史文物,由有關部門妥為保存,它生動地記載了總理在困難時期,為了解決全國人民的吃飯問題,所付出的心血!
8,4,8下午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