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才女壓須眉


    被譽為契丹文人之翹楚的女性作家蕭觀音,是遼道宗耶律弘基的皇後。她流傳的作品不多,隻有《伏虎林應製》《君臣同誌華夷同風應製》《回心院》詞等15首作品。其中以傳世之作《回心院》最為有名。


    西漢李延年詩曰:“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中原之地固然文化燦爛,才女輩出,但是在北方遼國契丹,也有不少奇女子。蕭觀音便是其一,蕭觀音自幼聰明好學,喜歡讀書和交遊,會作詩,並能自製歌詞,好彈箏,尤其是琵琶,且又容貌端莊秀麗,為蕭氏諸女之冠。道宗稱帝,立蕭觀音為皇後。


    遼國是由契丹族建立的,當時主要由兩大部落組成,一是皇帝族的耶律部落,一是皇後族的蕭部落,這兩大部落保留著上古時互婚的習慣,世代相配。遼國雖然自開國君主耶律阿保機開始,便命大臣製出契丹文字,但相對中原來說還是比較落後。遼國宮廷內,一向嚴禁讀書,他們認為讀書不但浪費時間,還會把一個人的腦筋弄得太複雜,所以皇後大多數也都溫柔不足,英爽有餘。遼國皇後多能指揮千軍萬馬衝鋒陷陣,過一種“馬作的盧飛,弓如霹靂弦驚”的生活,但蕭觀音卻是一個例外。


    有一天,蕭觀音陪同遼道宗出獵,遼道宗騎著號稱“飛電”的寶馬,瞬息萬裏,出入深山幽穀,豪氣勃發,蕭觀音便漫聲吟道:“威風萬裏壓南邦,東去能翻鴨綠江;靈怪大千俱破膽,那教猛虎不投降。”此詩借打獵為題,表現出雄心萬裏威震四方,遼道宗大為高興,當即把那個地方命名為“伏虎林”。


    蕭觀音本來備受遼道宗恩寵,然而好景不長。道宗在位既久,肆意射獵,怠於朝政,對蕭觀音也逐漸疏遠起來。蕭觀音被道宗冷落,心中悲傷,遂作《回心院》詞十首,並譜成曲子,以備演奏,希冀重獲道宗寵幸。當時,宮中有伶官趙惟一能奏此詞,因此得以經常出入宮闈。


    遼國皇太叔造反作亂,皇族耶律乙辛平亂有功而加封太子太傅,漸漸大權獨攬,蕭觀音的兒子即太子耶律睿頗為英明,耶律乙辛對他有些忌憚。於是就想利用關於蕭觀音與趙惟一的謠傳予以打擊,暗中派人作《十香詞》,進一步構陷。最終道宗敕蕭皇後自盡,蕭觀音自盡前,想見道宗最後一麵,也未獲準,遂作《絕命詞》一首,飲恨而逝。


    蕭觀音傳世之作以《回心院》最為有名。《回心院》情致纏綿,加上宮廷樂師趙惟一譜的音樂。一支玉笛,一曲琵琶,絲竹相合,每每使聽的人怦然心動。


    《回心院》作為一個詞牌,是由蕭觀音自創,六句8字,可押平韻可押仄韻。而《回心院》十首形式相同,寫法也類似,都是一二句賦事做比,三四句起興,五六句重複,表達思君之意。單首讀來像一個奏鳴曲式的樂章,而十首連讀,則像一部變奏曲,回環往返,一情十歎,頗為感人。


    元好問(907年),字裕之,號遺山,世稱遺山先生。山西秀容(今山西忻州)人,著有《元遺山先生全集》,詞集為《遺山樂府》。


    元好問出身於一個世代書香的官宦人家。相傳,他的祖先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兒子。後來,他的祖先又隨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大同市)南遷洛陽,並在孝文帝的漢化改革中改姓元。北魏分裂之後,戶籍落至汝州(今河南省臨汝縣)。五代時期以後,又由河南移家平定州(今山西省平定縣)。


    元好問出生後7個月,即過繼給了他任縣令的二叔父元格(後元好問稱他為隴城府君)。


    元好問生活的時代,正是金元興替之際,金朝由盛而衰被蒙古滅亡,蒙古本是金的臣屬,崛起後征伐四方而滅掉金國。在這樣的大戰亂大動蕩的社會環境裏,元好問也經曆著國破家亡流離逃難的痛苦煎熬。


    早年,他過著學生和公子哥兒的優裕生活。他隨著繼父元格,轉徙於山東河北山西甘肅的縣令任上,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很早顯露出文學才華,8歲即因作詩而獲得“神童”的美譽。雖然初次參加科舉未能魁名高中,但因多遇名人指教,學問大為長進,打下了做詩為文的深厚根基。太原王中立(字湯臣)翰林學土路鐸(字宣叔)名儒郝天挺(字晉卿)等都對元好問有過指教師授的功勞。


    後來元好問經曆多次挫折和遭受戰禍家破人亡,由山西逃難河南並在豫西逐漸定居,備嚐了人生的痛苦艱辛。不過,通過應試汴梁,他得以與朝中名人權要如趙秉文楊雲翼雷淵李晏等交接結好,不僅在學問上受到高明的指點,詩文大為進步,而且為以後的仕途進退也打下了重要基礎。


    中年入選翰林院,到當年的汴京城破被蒙古兵俘虜,是元好問宦海浮沉和仕途最終結束時期。這一時期,他因不滿史館的冷官生活,很快辭官回到豫西登封家中閑居。後被薦舉出任鎮平內鄉南陽縣令,再調金中央政府任尚書省令史,移家汴京,經曆了蒙古圍城崔立叛降汴京城破被俘囚押等惡夢般的生活。


    年過半百,他結束了羈係生活,作為囚徒,與家人輾轉於山東聊城冠氏之間,並逐漸與蒙古國的漢軍首領嚴實趙天錫等接上關係,生活逐漸好轉和自由。隨後他返回故鄉忻州,8歲時在獲鹿寓舍逝世。


    元好問是一位才華橫溢多才多藝的文學家。他對當時所有的文學形式幾乎都有涉足,如:詩詞歌曲賦小說,傳統的論記表疏碑銘讚誌碣序引頌書說跋狀青詞,以及官府公文詔製誥露布等,均掌握熟練運用自如。其中,詩作成就最高,“喪亂詩”尤為有名;其詞為金代一朝之冠,可與兩宋名家媲美。他的《邁陂塘。雁丘詞》中“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的名句流傳千古;其散曲雖傳世不多,但在當時的影響極大,有倡導之功。他的同時代人和後世都對他的詩文有極高的評價。元好問又是一位高明的文藝理論家,他的《論詩三首》《論詩三十首》《與張仲傑郎中論文》《校笠澤叢書後記》等等,都很精辟地評論了古代詩人詩派的得失。


    關漢卿(約000年),元代雜劇作家,中國古代戲曲創作的代表人物。與馬致遠鄭光祖白樸並稱為“元曲四大家”,關漢卿位於“元曲四大家”之首。


    關漢卿生活的時代,政治黑暗腐敗,社會動蕩不安,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突出,人民群眾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他的劇作深刻地再現了社會現實,充滿著濃鬱的時代氣息。既有皇親國戚豪權勢要葛彪魯齋郎的凶橫殘暴,“動不動挑人眼,剔人骨,剝人皮”的血淋淋的現實,又有童養媳竇娥婢女燕燕的悲劇遭遇,反映生活麵十分廣闊;既有對官場黑暗的無情揭露,又熱情謳歌了人民的反抗鬥爭。慨慷悲歌,樂觀奮爭,構成了關漢卿劇作的基調。


    在關漢卿的筆下,描寫得最為出色的是一些普通婦女的形象,竇娥趙盼兒杜蕊娘少女王瑞蘭寡婦譚記兒婢女燕燕等,各具性格特色。她們大多出身微賤,蒙受封建統治階級的種種淩辱和迫害。關漢卿描寫了她們的悲慘遭遇,刻畫了她們正直善良聰明機智的性格,同時又讚美了她們強烈的反抗意誌,歌頌了她們敢於向黑暗勢力展開搏鬥至死不屈的英勇行為,在那個特定的曆史時代,奏出了鼓舞人民鬥爭的主旋律。


    關漢卿一生創作了許多雜劇和散曲,成就卓越。他的劇作為元雜劇的繁榮與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是元代雜劇的奠基人。他在生時就是戲曲界的領袖人物,《錄鬼簿》中賈仲明吊詞說他是“驅梨園領袖,總編修師首,撚雜劇班頭”,“姓名香四大神物”。從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韻》明代何良俊的《四友齋叢說》到近代王國維的《宋元戲曲史》,都把他列為“元曲四大家”之首。


    關漢卿一生創作了0多個雜劇,從民間傳說曆史資料和元代現實生活裏汲取了許多素材,真實地表現了元代人民反對封建階級壓迫與民族壓迫的鬥爭。他的悲劇《竇娥冤》“列之於世界大悲劇中亦無愧色”(王國維《宋元戲曲史》),是中國古典悲劇的典範;他的喜劇輕鬆風趣幽默,是後代喜劇的楷模。他的雜劇無論在藝術構思戲劇衝突人物塑造語言運用等許多方麵,都為後世提供了許多寶貴的藝術經驗。他的許多雜劇經過改編一直在舞台上演出,為人民所喜愛,給人以強烈的美的享受。


    關漢卿的作品裏帶有理想色彩的現實主義精神更為後來接近人民的戲劇家所繼承。根據他的《拜月亭》雜劇改編的《拜月記》在南戲與傳奇裏一直起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他的部分作品如《竇娥冤》《拜月亭》《單刀會》等700年來一直上演不衰,並且,早在00多年前,就被翻譯介紹到歐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關漢卿的研究工作受到高度重視,出版了他的戲曲全集。98年,關漢卿被世界和平理事會提名為“世界文化名人”,北京隆重舉行了關漢卿戲劇活動700年紀念大會。他的作品已成為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財富。


    白樸(約0年),原名恒,字仁甫,後改名樸,字太素,號蘭穀。元代戲曲作家,詞人。代表作品有《梧桐雨》《牆頭馬上》等。


    白樸出身於官僚士大夫家庭,父親白華為進士,官至樞密院判,白家與一代良臣著名詞人元好問為世交,兩家子弟,常以詩文相往來。可以說,白家是完完全全的上流家庭。白樸出身如此,應該是真正的貴族,本應優遊閑適,讀書交友,博取功名。卻偏偏遭逢金將崔立叛降,南京(今開封)失陷,兵荒馬亂,家人失散。王公大臣的妻女被送往蒙古軍中受辱,恰恰白母也在其中。戰亂中,父親音信全無,白樸幾乎喪命,幸好元好問救了他和姐姐的性命,渡過黃河,來到山東聊城,最後定居於山西忻州。


    不管是誰擁有這樣的經曆,都會成為心靈中無法抹去的陰影。蒙古軍隊的殘酷朝庭的軟弱遍地的死屍流散的百姓,以及最後元軍統一全國,所有這一切,都在向著白樸最不願意看到的方向發展,不過,白樸的仕途之心,就此死亡,他不可能為擄去母親的元朝廷效力,不可能與那些曾經殺害自己親人的蒙古人做同僚,甚至終身不與蒙古人交朋友。


    在白樸的成長過程中,有一個人對他起過相當重要的影響,這就是元好問。年南京被攻陷後,一片喊殺聲中元好問抱著被他視為“元白通家舊,諸郎獨汝賢”的神童白樸逃出京城,自此,白樸有很長一段時間生活在他身邊。白樸自幼聰穎好學,這時又有大學問家元好問的悉心指導,因此他的學業取得突飛猛進的進步,十幾歲就已才華出眾,聲名遠揚。


    由於白樸自幼受元好問的薰陶,學問厚實,文學素養高,成就突出。他一生不走仕途,專心寫作,著有個雜劇劇本,可惜流傳下來的隻有個完整本,即:《裴少俊牆頭馬上》《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東牆記》;另有《韓翠顰禦水流紅葉》和《李克用箭射雙雕》兩本劇的殘曲。


    白樸是一個非常矛盾的人物,從其出生來說,雖然是官宦後人,卻無緣榮華富貴;少年滿懷抱負,卻飽經戰亂;作為元朝子民,卻身負擄母之仇;雖然才華橫溢,卻整日鬱鬱寡歡;許多親友都為官吏,但他卻無意仕途。可以說,白樸人生的每一個重要關頭,都是不如意的。也難怪他要說:“千古是非心,一夕漁樵話。”


    白樸繼承了我國古代的現實主義的優良傳統,特別是他精心塑造人物巧妙構思情節細膩描寫心理的藝術技巧,以及優美清麗樸素自然富有文采的語言,曆來為人們所稱道,使他在元代劇壇享有盛名。


    馬致遠(0年),字千裏,號東籬,大都(今北京)人。他是一位“姓名香貫滿梨園”的著名作家,又是“元貞書會”的重要人物,也是曆來所說的“元曲四大家”之一,被尊稱為“曲狀元”,在元代的文學史上占有極重要的地位。


    在馬致遠生活的年代,蒙古統治者開始注意到“遵用漢法”和任用漢族文人,卻又未能普遍實行,這給漢族文人帶來一絲幻想和更多的失望。馬致遠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負,他的一套失題的殘曲中自稱“寫詩曾獻上龍樓”,卻長期毫無結果。後來擔任地方小官吏,也是完全不能滿意的,在職的時間大概也並不長。在這樣的蹉跎經曆中,他漸漸心灰意懶,一麵懷著滿腹牢騷,一麵宣稱看破了世俗名利,以隱士高人自居,同時又在道教中求解脫。馬致遠的晚年過著“林間友”“世外客”的閑適生活,號“東籬”,以示效陶淵明之誌。


    馬致遠著有雜劇種,存世的有《破幽夢孤雁漢宮秋》《江州司馬青衫淚》《呂洞賓三醉嶽陽樓》《半夜雷轟薦福碑》《馬丹陽三度任風子》《開壇闡教黃梁夢》《西華山陳摶高臥》7種。馬致遠的散曲作品也負盛名,現存輯本《東籬樂府》一卷,收入小令0首,共7套。他的《天淨沙。秋思》膾炙人口,被譽為“秋思之祖”。


    馬致遠的雜劇內容以神化道士為主,劇本全都涉及全真教的故事,元末明初賈仲明在詩中說:“萬花叢中馬神仙,百世集中說致遠。”


    《漢宮秋》是馬致遠早期的作品,也是馬致遠雜劇中最著名的一部,敷演王昭君出塞和親的故事。曆史上的這一事件,原隻是漢元帝將一名宮女嫁給內附的南匈奴單於作為籠絡手段,在《漢書》中的記載也很簡單。而《後漢書。南匈奴傳》加上了昭君自請出塞和辭別時元帝驚其美貌欲留而不能的情節,使之附著上一層神秘的傳奇色彩。馬致遠的《漢宮秋》則在上述基礎上再加虛構,把漢和匈奴的關係寫成衰弱的漢王朝為強大的匈奴所壓迫;把昭君出塞的原因,寫成毛延壽求賄不遂,在畫像時醜化昭君,事敗後逃往匈奴,引兵來攻,強索昭君;把元帝寫成一個軟弱無能為群臣所挾製而又多愁善感深愛王昭君的皇帝;把昭君的結局,寫成在漢與匈奴交界處的黑龍江投江自殺。這樣,《漢宮秋》就成了一種假借一定的曆史背景而加以大量虛構的宮廷愛情悲劇。


    《漢宮秋》也包含了一定的民族情緒,主要反映在民族戰爭中個人的不幸。像金在蒙古壓迫下曾以公主和親,宋亡後,後妃宮女都被擄去北方,這些史實都給了馬致遠較深的感受。


    馬致遠的思想在元代文人中是有代表性的,對於後世的影響也較大。他對是非不分賢愚不辨的社會現象感到憤慨,乃至陷於絕望的境地,於是便企圖從修真養性隱居樂道中尋找精神寄托。他的消極情緒是很明顯的,但在悲涼的思緒中,回蕩著難以遏製的激憤,這就給他的作品帶來了豪放的氣勢。馬致遠的藝術才能,在元明時就得到過很高的評價。


    鄭光祖,生卒年不詳,字德輝,平陽襄陵(今山西襄汾縣)人,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和散曲家。著有《迷青瑣倩女離魂》《芻梅香騙翰林風月》《醉思鄉王粲登樓》《輔成王周公攝政》《虎牢關三戰呂布》等名作。


    鄭光祖早年習儒為業,後來去杭州為官,因而南居。他為人方直,不善與官場人物相交往,因此,官場諸公都很瞧不起他。可以想見,他的官場生活是很艱難的。但是,杭州的醉人風景和那裏的伶人歌女,不斷地觸發著他的感情,他本來就頗具文學才情,因此便開始了雜劇創作。


    鄭光祖的劇目主要有兩個主題,一個是青年男女的愛情故事,另一個是曆史題材故事。這說明,在選擇主題方麵,他不像關漢卿那樣敢於麵對現實揭露現實,他的劇目主題離現實較遠。他寫劇本,大多是出於藝術的需要,而不是政治的需要。


    鄭光祖描寫男女愛情生活的劇作,以文采見長,語言典雅,受王實甫影響頗深。其《迷青瑣倩女離魂》與《芻梅香騙翰林風月》兩部作品均明顯受到《西廂記》的影響,但成就卻各有不同,從思想內容或藝術手法上來看,《迷青瑣倩女離魂》堪稱傑作,《芻梅香騙翰林風月》的成就則要差很多。


    《迷青瑣倩女離魂》簡稱《倩女離魂》,是根據唐代傳奇《離魂記》改編而成的,其大致情節是:秀才王文舉與張倩女經父母指腹為婚,倩女母因文舉功名未就,不許完婚。後文舉赴京應試,倩女魂魄相隨,結伴至京。文舉得官,二人同返故裏。倩女靈魂與久臥床榻的倩女的病體合二而一,遂與文舉成親。劇本塑造了一個敢於違背封建禮教規範,追求自己愛情和幸福的女性形象。全劇抒情氣氛濃厚,心理刻畫也較細致。第一折送別,第二折倩女靈魂月夜追文舉,第三折倩女懷想文舉等曲詞,都寫得豔麗流暢,婉轉動人。清人梁廷楠在《曲話》中稱讚此劇曲辭是“靈心慧舌,其妙無對”。王國維則認為:“如彈丸脫手,後人無能為役。”


    鄭光祖在《倩女離魂》一劇中,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對愛情忠貞不渝,感情真摯熱烈的少女形象,因而使這一劇堪與《西廂記》相媲美。也正由於此,使鄭光祖“名香天下,聲振閨閣”。此外,此劇對明人湯顯祖的傳奇《牡丹亭》的創作也有一定的影響。


    鄭光祖的曆史劇,雖不及他的愛情劇引人入勝,但是,在描寫人物內心活動方麵,還是獨具一格的。


    他的《醉思鄉王粲登樓》簡稱《王粲登樓》,雖然在劇情結構方麵無甚可取,但詞曲工麗,對人物心境的描寫頗具匠心。明人何良俊認為鄭光祖元曲,當在關漢卿馬致遠白樸之上,他說:“王粲登樓第二折,摹寫羈懷壯誌,語多慷慨,而氣亦爽烈,至後《堯民歌》《十二月》,托物寓意,尤為妙絕。豈作脂弄粉語者,可得窺其堂廡哉。”確實,這些曲詞,表現出了思鄉之情和懷才不遇的憤慨,情感的真摯,意象的高遠,語言的俊朗,能與人物當時的心境相映襯。


    除了雜劇外,鄭光祖還寫過一些曲詞,留至今日的,有小令首,套數曲。這些散曲的內容,包括對陶淵明的歌頌,即景抒懷,對故鄉的思念,以及對江南荷塘山色的描繪。無論寫景抒情,都是清新流暢婉轉嫵媚,在文學藝術上有很高的價值。


    鄭光祖在當時的藝術界享有很高的聲譽,伶人都尊稱他為鄭老先生,他的作品通過眾多伶人的傳播,在民間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他與蘇杭一帶的伶人有著緊密的聯係,他死後,就是由伶人火葬於杭州的靈隱寺中的。


    王實甫(0年),字德信。元代雜劇作家,著名劇作《西廂記》的作者。


    王實甫的祖籍是今河北保定的定興縣。他的父親王逖勳從質子軍(元代軍隊名。為了防止藩屬及將領的叛變,而召其子弟組編成軍,以便挾製),跟隨成吉思汗西征至西域,娶信仰伊斯蘭教的阿嚕渾氏為妻。阿嚕渾人在元代為色目人之一種,亦稱回回人。


    王實甫不僅出身官宦名門之家,而且他自己也是做過官的。先以縣官入仕,因治縣有聲,後提升為陝西行台監察禦史。本來前途無量,但因“與台臣議不合”,0歲即棄官不複仕。回到大都後,他一頭紮進關漢卿的“玉京書會”,出入於歌台舞榭之中,廝混於勾欄瓦舍之間,開始了他的戲劇創作生涯。


    王實甫的兒子王結,《元史》中有傳,“以宿衛入仕,官至中書左丞中書參知政事,地位顯赫”。王結對自己有這樣一位“不務正業”的父親,感到臉上無光,曾勸解父親不要涉足“歌吹之地”,在家安心養老,有“微資堪贍賙,有園林堪縱遊”。但王實甫癡迷於“風月營,密匝匝,列旌旗。鶯花寨,明飆飆,排劍戟。翠紅鄉,雄赳赳,施謀智。作詞章,風韻美。士林中,等輩伏低”,他樂此不疲,已不可能放棄他的創作了。王結也無可奈何。


    王實甫的創作活動稍晚於關漢卿,約在世紀末至世紀初。劇作存目種,其中有《西廂記》《破窯記》《販茶船》《芙蓉亭》等,另存散曲數首。《西廂記》是在金代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的基礎上創作而成的,但思想性藝術性均大大提高,後人稱“新雜劇,舊傳奇,《西廂記》天下奪魁”。


    《西廂記》敘述了張生和崔鶯鶯邂逅相遇一見鍾情,經紅娘的幫助,為爭取婚姻自主,敢於衝破封建禮教的禁錮而私下結合的愛情故事,表達了對封建婚姻製度的不滿和反抗,以及對美好愛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幾百年來,它曾深深地激勵過無數青年男女的心。


    《西廂記》的曲詞華豔優美,富於詩的意境,可以說每支曲子都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詩。“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被人們廣為傳誦。曹雪芹在《紅樓夢》中,也通過林黛玉的口,稱讚它“曲詞警人,餘香滿口”。《西廂記》是我國古典戲劇的現實主義傑作,對後來以愛情為題材的小說戲劇創作影響很大,《牡丹亭》《紅樓夢》都從它那裏不同程度地吸取了反封建的民主精神。


    《西廂記》在我國是一部家喻戶曉的劇作,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部不朽名著,誕生700年來,被全國多個劇種演唱至今,久演不衰。


    ◆契丹藏經卷(遼)


    延伸閱讀


    《回心院》原詞


    掃深殿,閉久金鋪暗。遊絲絡網塵作堆,積歲青苔厚階麵。掃深殿,待君宴。


    拂象床,憑夢借高唐。敲壞半邊知妾臥,恰當天處少輝光。拂象床,待君王。


    換香枕,一半無雲錦。為是秋來輾轉多,更有雙雙淚痕滲。換香枕,待君寢。


    鋪翠被,羞殺鴛鴦對。猶憶當時叫合歡,而令獨覆相思魂。鋪翠被,待君睡。


    裝繡帳,金鉤未敢上。解除四角夜光珠,不教照見愁模樣。裝繡帳,待君眠。


    疊錦茵,重重空自陳。隻願身當白玉體,不願伊當薄個人。疊錦茵,待君臨。


    展瑤席,花笑三韓碧。笑妾新鋪玉一床,從來婦歡不終夕。展瑤席,待君息。


    剔銀燈,須知一樣明。倘是君來生彩暈,對妾故作青熒熒。剔銀燈,待君行。


    熱薰爐,能將孤悶蘇。若道妾身多穢賤,淚沾禦香香徹膚。熱薰爐,待君娛。


    張鳴箏,恰恰語嬌鴦。一從彈作房中曲,常和窗前風雨聲。張鳴箏,待君聽。


    ◆《回心院》詞意圖


    “文壇盟主”元好問


    元好問是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曆史學家,是宋金對峙時期北方文學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際在文學上承前啟後的橋梁,被尊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或“文壇盟主”。


    ◆元好問故居


    ◆《遺山樂府》書影


    延伸閱讀


    《邁陂塘雁丘詞》的由來


    相傳元好問趕考途中偶遇一獵人,獵殺了一隻大雁,另一隻雖逃出羅網,卻悲鳴不肯去,後來撞地而死。元好問感於此,遂買下這兩隻死雁,把它們葬在汾水岸邊,並堆起石頭作標誌,稱之為“雁丘”,並為此寫了《邁陂塘雁丘詞》。經典的魅力是無窮的,它也穿越時空流傳了千年,讓今天的人們仍感慨良久。我國台灣女作家瓊瑤女士就化用這一典故,創作了《梅花三弄》的歌詞。


    “曲聖”關漢卿


    關漢卿是“元曲四大家”之首,被後世稱為“曲聖”。他的如椽大筆,是推動元雜劇脫離宋金雜劇的“母體”走向成熟的杠杆,是標誌戲劇創作走上藝術高峰的旗幟。


    ◆關漢卿像


    ◆《感天動地竇娥冤雜劇》書影


    延伸閱讀


    關漢卿巧言脫險


    關漢卿因編演《竇娥冤》,觸怒當朝權貴,被幾名捕快攔住。


    捕快問:“你是幹什麽的?”


    關漢卿開口不離本行,最後還哈哈大笑著答道:“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亦非我;裝誰像誰,誰裝誰,誰就像誰。”


    捕快們覺得此人極可能是關漢卿。但他們都是關漢卿的戲迷,拿吧,心中不忍;不拿,回去無法交差。


    其中一個捕快說:“管他是誰,先帶回去。”


    關漢卿機靈一動,戲道:“班頭莫逞強,縱使得厚祿高官,得意無非俄頃事;眼下何足算,到頭來拋盔卸甲,下場還是普通人。”


    捕快們愣住了,此人看似瘋癲,卻語含玄機,臨事不驚,萬一自己拿錯了人,徒惹麻煩。


    捕快頭目說:“放他走吧,這是個書呆子。”


    關漢卿從容出城,逃過此劫。


    元曲大家白樸


    著名的元曲雜劇家白樸出身於具有濃厚文學氣氛的家庭,他是元代最早以文學世家的名士身份投身於戲劇創作的作家。他與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一起,被世人稱為“元曲四大家”。


    ◆白樸像


    ◆《梧桐雨》插圖


    延伸閱讀


    白樸與元好問


    在白樸心中,元好問的地位要超過其父親白華。一來是因為7歲時白樸就與父親失散,由元好問一手帶大,叔侄間的情分遠遠超越了父子感情。最明顯的一個例子就是在北渡路上,幼小的白樸染上傷寒,昏迷不醒,元好問便日夜將其抱在懷中,6天後,他竟然“得汗而愈”。二來是與父親白華重逢後,白樸得知父親做了元朝的一個小官,委曲求全的父親完全顛覆了他的價值觀。特別是在成年後,父親多次讓他放棄雜劇,求取功名,使得白樸負氣浪走江南10年。雖然元好問也未必讚成他從事雜劇創作,因為雜劇畢竟不合當時正統儒家文人的觀念,但他絕不會強求白樸做不願意做的事。


    “曲狀元”馬致遠


    馬致遠是“元曲四大家”之一,他的語言藝術成就尤為突出,是一個獨具特色的元雜劇作家。他的散曲在元代前期作家中成就很高,為後世所推崇。


    ◆馬致遠塑像


    ◆《漢宮秋》插圖


    延伸閱讀


    馬致遠祠


    馬致遠祠位於河北省滄州的東光縣於橋鄉鎮馬祠堂村。馬祠堂村原名馬莊。明成化年間,馬致遠之重孫馬孔惠繼其父馬經之後,又中進士,加之馬致遠,馬氏一門出了三位進士,成為村中人的榮耀。村中修建了馬祠堂,馬莊也從此改為馬祠堂村。道光年間,東光縣令肖德宣重新修建,文革期間,馬祠堂被毀,2002年,專家確認馬致遠確係東光人之後,馬祠堂村為紀念馬致遠,在原馬祠堂的位置,修建了馬氏宗祠。


    著名劇作家鄭光祖


    元代活躍在南方戲劇圈的雜劇作家中,成就最為突出的當屬鄭光祖。鄭光祖是“元曲四大家”之一,聲譽很高。他的劇作詞曲優美,甚得明代一些曲作家的稱賞。《倩女離魂》的問世,使鄭光祖“名香天下,聲振閨閣”。


    ◆《倩女離魂》插圖


    延伸閱讀


    靈隱寺


    杭州的靈隱寺原名“靈鷹寺”,始建於唐初。相傳1400多年以前,今秦嶺灣門前,有一座筆架山,筆架山左側,是塊鳳凰朝陽地。原先這裏荊棘縱橫,荒無人煙。後有一吳姓僧人在山後住,以打柴種地為生。一天,僧人在筆架山叢林打柴,因為天熱,將道袍脫下,掛在樹枝上,又去忙活。忽然,一隻大雁淩空而下,將袍叼走,向南飛去,至現在的靈隱寺落下。吳僧望空向南一路追來,但見此處綠樹森森,翠柳成蔭。綠影婆娑間,一嶺土坨南頭北尾;前飲碧水綠荷,後交浮菱青湖;左右兩側隆起兩扇翼狀土丘;整個地貌有如巨鷹臥地。吳僧人感悟為神靈指點,遂於此焚香禱告,搭棚立寺,故名“靈鷹寺”。


    王實甫與《西廂記》


    王實甫是元代著名的劇作家,是文采派(過去論曲,以文采本色劃分派別,用以說明一個作家的語言風格)的代表作家。他的《西廂記》是一部優美動人的言情傳奇小說,與明代《牡丹亭》和清代的《長生殿》《桃花扇》一起被譽為“四大名劇”。


    ◆《西廂記》插圖


    延伸閱讀


    《西廂記》走向世界


    《西廂記》有日英法德俄意拉丁語等譯本走向域外,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群眾的熱烈歡迎,在世界文學藝術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也漸得各國研究家的高度評價。如俄國柯爾施主編瓦西裏耶夫著的《中國文學史綱要》說:“即使在全歐洲恐怕也找不到多少像《西廂記》這樣完美的劇本。”日本河竹登誌夫的《戲劇概論》將《西廂記》和古希臘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印度迦梨陀娑《沙恭達羅》並列為世界古典三大名劇,從更廣闊的世界戲劇史的角度,給《西廂記》以高度評價。


    ◆《西廂記》插圖


    高明與《琵琶記》


    高明所著的《琵琶記》是我國古代戲曲中的一部經典名著,寫漢代書生蔡伯喈與趙五娘悲歡離合的故事,共42出,高明也因此被譽為“傳奇之祖”。


    高明(約077年),字則誠,號菜根道人。元代戲曲家。浙江瑞安人,瑞安屬古永嘉郡,永嘉亦稱東嘉,故後人也稱他為高東嘉。


    高明生於書香門第,祖父高天錫伯父高彥都是詩人,家裏的兄弟也都能詩擅文,受家庭的熏陶,高明在青年時期就以學識淵博著稱,詩文之外,尤擅長詞曲。


    高明曾受業於理學家黃晉,元至正五年(年)中進士,他先後任處州錄事杭州行省丞相掾江南行台掾福建行省都事等職。元至正八年(8年),當方國珍在浙東起義反元時,高明被任命為浙東閫幕都事,但到任不久,因與元人主帥論事不合,便辭官歸隱。


    後來當投降元朝做了萬戶的方國珍要留他任幕僚時,他力辭不從,隱居於寧波城東櫟社,閉門謝客,一心從事戲曲創作,《琵琶記》就是在這一時期寫成的。明王朝建立後,朱元璋聞其名,征召其入朝,高明以疾辭。除作有《琵琶記》外,還作有南戲《閔子騫單衣記》,今已佚,詩文有《柔克齋集》0卷。


    《琵琶記》是根據早期的宋元南戲《趙貞女蔡二郎》改編的,被稱為“南戲之祖”,代表了南戲創作的最高成就。


    《琵琶記》的人物很有個性,其主要人物已成為藝術典型。趙五娘是全劇中最為光輝的一個人物形象,以自己柔弱的肩膀,承擔起了全部的生活重擔,既盡了心,又盡了力。丈夫進京趕考,她獨自一人在家侍奉公婆,承擔起家庭的全部重擔。饑荒年間,她把可憐的救濟糧留給公婆,自己卻在背後偷偷吃糠。公婆死了,無錢買棺材,她剪下頭發,沿街叫賣。在趙五娘身上,體現出了中華民族多方麵的優秀品德,她是一個光彩照人的賢孝婦形象。正因如此,趙五娘的形象才長期活躍於舞台,流傳於民間。蔡伯喈被塑造成了一個賢孝子的形象,又是一個有情的丈夫。他在京城,處於錦衣玉食的生活之中,並沒有忘掉父母的養育之恩,且時時想著家中的妻子趙五娘。


    《琵琶記》所采用的是雙線結構。一條線是蔡伯喈上京考試入贅牛府;一條線是趙五娘在家,奉養公婆。兩條線之間彼此促進,互為增輝。《琵琶記》的語言,文采和本色兩種兼備。蔡伯喈在京城生活這條線的人物,用的是文采語言,詞句華美,文采燦然,語言富於色彩,講究字句的雕琢,典故的運用,是一種高度詩化的語言,是一種高雅的語言。這是由於他們的文化水平,和富貴生活的環境而決定的。趙五娘這條線的人物,用的是本色語言。自然樸實,通俗易懂,生活氣息很濃。不講究詞藻的華麗,典故的運用,詞句的雕琢。這是一種接近於人民生活的語言。


    《琵琶記》是一部值得弘揚的優秀劇作,不論在思想內容上人物形象上,還是在結構和語言方麵,都有獨特之處。全劇典雅完整生動濃鬱,顯示了文人的細膩目光和酣暢手法,是高度發達的中國抒情文學與戲劇藝術的結合。


    ◆《琵琶記》書影


    ◆《琵琶記》書影


    延伸閱讀


    《琵琶行》與古代孝道


    在古代的孝道中,有維護父母的絕對利益,要兒子作出無謂的犧牲,作奴隸式的服從,諸如“父要子亡,子若不亡,則為不孝”,或“割股救母”之類的愚孝,這是壞的一麵。有熱愛父母,善事父母,為了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使父母安度晚年而奉獻自己的力量,這就賢孝,這是好的一麵。《琵琶記》意在宣揚賢孝,宣揚孝道中好的一麵,宣揚中華民族的優秀道德,這對我們今天進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曆代文學精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大中國上下五千年》編委會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大中國上下五千年》編委會並收藏中國曆代文學精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