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傑
“初唐四傑”是初唐文學家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的合稱。“四傑”的詩文雖未脫齊梁以來綺麗餘習,但已初步扭轉文學風氣,他們是唐代文壇上新舊過渡的人物。
王勃(07年),字子安,是“初唐四傑”之首。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學者,號文中子。父親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職。王勃才華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劉祥道讚為神童,向朝廷表薦,對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年)為沛王李賢征為王府侍讀,兩年後因戲為《檄英王雞》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隨即出遊巴蜀。鹹亨三年(7年)補虢州參軍,因擅殺官奴當誅,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貶為交趾令。上元二年(7年)或三年(7年),王勃南下探父,渡海溺水,驚悸而死。
王勃的詩賦風格清新,他在7歲時所寫的《滕王閣詩序》是詞賦中的名篇,序末所附的《滕王閣詩》則是唐詩中的精品。至於他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詩,更是公認的唐詩極品,其中“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兩句成為滲透古今撼動人心的千古名句。
楊炯(約09年),弘衣華陰(今屬陝西)人,吏治以嚴酷著稱,卒於官,世稱楊盈川。楊炯以邊塞征戰詩著名,所作如《從軍行》《出塞》《戰城南》《紫騮馬》等,表現了為國立功的戰鬥精神,氣勢軒昂風格豪放。其他唱和紀遊的詩篇則無甚特色,且未盡脫綺豔之風。
盧照鄰(約9年),字升之,自號幽憂子。幽州範陽(今河北涿縣)人。據說他晚年不堪病痛折磨,含悲懷憤,竟然投水而死,令人扼腕不已。
駱賓王(約087年),字觀光,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人,又與富嘉謨並稱“富駱”。在“四傑”中,他的詩作最多。尤擅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為初唐罕有的長篇,當時以為絕唱。駱還曾久戍邊城,寫有不少邊塞詩,豪情壯誌,見聞親切。唐中宗複位後,詔求駱文,得數百篇。
“初唐四傑”是當時官小而名大,年少而才高的詩人,他們在初唐詩壇的地位很重要,上承梁陳,下啟沈宋,其中盧駱長於歌行,王楊長於五律。後人所說的聲律風骨兼備的唐詩,從他們才開始定型。
在唐詩史上,他們是勇於改革齊梁浮豔詩風的先驅。唐太宗喜歡宮體詩,寫的詩也多為風花雪月之作,有很明顯的齊梁宮體詩的痕跡。大臣上官儀也秉承陳隋的遺風,其作風靡一時,士大夫們爭相效法,世號“上官體”。
在齊梁的形式主義詩風仍在詩壇占有統治地位的時候,“四傑”挺身而出,王勃首先起來反對初唐詩壇出現的這種不正之風,接著其餘三人也都起來響應,一起投入了反對“上官體”的創作活動之中。
他們力圖衝破齊梁遺風和“上官體”的牢籠,把詩歌從狹隘的宮廷轉到了廣闊的市井,從狹窄的台閣移向廣闊的江山和邊塞,開拓了詩歌的題材,豐富了詩歌的內容,賦予了詩歌新的生命力,提高了詩歌的思想意義,展現了帶有新氣息詩風,推動初唐詩歌向著健康的道路發展。他們的詩盡管未能擺脫南朝風氣,但其詩風的轉變和題材的擴大,預示了唐詩未來的發展方向,他們是真正的唐詩的“揭幕人”。
“初唐四傑”為五言律詩奠定了基礎,並且使七言古詩發展成熟。所以“初唐四傑”在發展詩歌形式上的成就,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他們在文學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作用。
陳子昂(9700年),唐代文學家,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縣)人。因曾任右拾遺,後世稱為陳拾遺。其詩風骨崢嶸,寓意深遠,蒼勁有力,他的作品有《感遇》《登幽州台歌》《陳伯玉集》傳世。
陳子昂青少年時家庭較富裕,輕財好施,慷慨任俠。成年後始發憤攻讀,博覽群書,擅長寫作。同時關心國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樹。然而當他從家鄉四川來到長安,準備一展鴻鵠之誌時,卻四處碰壁,懷才不遇,令他憂憤交加。
歲那年,陳子昂進士及第,官麟台正字,後升右拾遺,直言敢諫。時武則天當政,信用酷吏,濫殺無辜,他屢次上書諫諍。武則天計劃開鑿蜀山經雅州道攻擊生羌族,他又上書反對,主張與民休息。他的言論切直,常不被采納,並一度因“逆黨”反對武則天的株連而下獄。
垂拱二年(8年),曾隨左補闕喬知之軍隊到達西北居延海張掖河一帶。萬歲通天元年(9年),契丹李盡忠孫萬榮叛亂,又隨建安王武攸宜大軍出征。
兩次從軍,使他對邊塞形勢和當地人民生活獲得了較為深刻的認識。聖曆元年(98年),因父老解官回鄉,不久父死。居喪期間,權臣武三思指使射洪縣令段簡羅織罪名,加以迫害,使其冤死獄中。
在文學方麵,陳子昂針對初唐的浮豔詩風,力主恢複漢魏風骨,反對齊梁以來的形式主義文風。他自己的創作,如《登幽州台歌》《感遇》等共8首詩,風格樸質而明朗,格調蒼涼激越,標誌著初唐詩風的轉變。
陳子昂的詩歌創作,在唐詩革新道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盧藏用說他“橫製頹波。天下翕然質文一變”(《陳伯玉文集序》)。宋劉克莊《後村詩話》說:“唐初王楊沈宋擅名,然不脫齊梁之體,獨陳拾遺首倡高雅衝淡之音。一掃六代之纖弱,趨於黃初建安矣。”金元好問《論詩絕句》也雲:“沈宋橫馳翰墨場,風流初不廢齊梁。論功若準平吳例,合著黃金鑄子昂。”都中肯地評價了他作為唐詩革新先驅者的巨大貢獻。
總之,陳子昂的詩歌,以其進步充實的思想內容,質樸剛健的語言風格,對整個唐代詩歌產生了巨大影響。
此外,陳子昂在散文革新上也是有功績的。他文集中雖然也還有一些駢文,但那些對策奏疏,都用的是比較樸實暢達的古代散文,這在唐代,也是開風氣之先。所以唐代古文家蕭穎士梁肅韓愈都對他有較高的評價。
孟浩然(8970年),唐代詩人。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世稱孟襄陽。代表作有《春曉》《過故人莊》《望洞庭湖贈張丞相》等。
孟浩然具有俠客心腸,自小喜歡讀古人節義事跡,並且身體力行,到處為人排難解紛,也因此結交了各階層的朋友。他也喜好讀書,想一展抱負,可惜一直沒有適當的機會,滿腹經綸的他頗為灰心,在失望之餘,遍遊江南,最後回到故鄉,在附近的鹿門山隱居。
隱居一段時間,又想有所作為,因而到長安尋覓機會。他的詩得到了很高的評價,名聲一時傳遍京師,可惜在仕途方麵卻阻礙重重,始終得不到朝廷重用,孟浩然受到莫大的打擊,隻得失意的回到鹿門山,悠遊山水間。之後雖有一兩次機會,但可惜都沒能施展才能。
740年,好朋友王昌齡來到襄陽,此時孟浩然背上生疽,己經快痊愈了,醫生叮嚀不可吃魚蝦等食物,可是老朋友相聚,飲酒聊天,無比歡樂,孟浩然竟忘了忌諱,吃了鮮魚,結果病毒發作死亡,活了歲。
從孟浩然的生平經曆看,他除了晚年大約一年時間被辟為幕僚之外,終其一生可說是布衣詩人。然而,孟浩然並非無意入仕之人,他與盛唐其他詩人一樣,懷有濟世的強烈願望。他的詩受南朝詩風的影響,清新脫俗,深得當時及後世盛譽;其亦仕亦隱的情懷也讓後人評說不已。
孟浩然和王維合稱為“王孟”,其詩雖不如王詩境界廣闊,但在藝術上有獨特造詣,而且是繼陶淵明謝靈運謝眺之後,開盛唐田園山水詩派之先河。孟詩不事雕飾,清淡簡樸,感覺親切真實,生活氣息濃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如《秋登萬山寄張五》《過故人莊》《春曉》等篇,淡而有味,渾然一體,韻致飄逸,意境清曠。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個傾力寫作山水詩的詩人,其詩今存00餘首,大部分是他在漫遊途中寫下的山水行旅詩,也有他在登臨遊覽家鄉一帶的萬山峴山和鹿門山時所寫的遣興之作,還有少數詩篇是寫田園村居生活的。
山水景物是南朝詩歌最重要的題材,經曆長期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到孟浩然,山水詩又被提升到新的境界,這主要表現在:詩中情和景的關係,不僅是彼此襯托,而且常常是水乳交融般的密合;詩的意境,由於剔除了一切不必要不協調的成分,而顯得更加單純明淨;詩的結構也更加完美。
孟浩然山水詩的意境,以一種富於生機的恬靜居多。但是他也能夠以宏麗的文筆表現壯偉的江山,如《彭蠡湖中望廬山》中:“太虛生月暈,舟子知天風。掛席候明發,渺漫平湖中。中流是匡阜,勢壓九江雄。黤黕凝黛色,崢嶸當曙空。香爐初上日,瀑布噴成虹……”清人潘德輿以此詩和《早發漁浦潭》為例,說孟詩“精力渾健,俯視一切”(《養一齋詩話》),正道出了其意興勃鬱的重要特征。
王昌齡(約987年),字少伯,盛唐著名邊塞詩人,籍貫有太原京兆兩說。他的代表作品有《出塞》《從軍行》《閨怨》等。
家境比較貧寒的王昌齡,早年進士及第,然後當上校書郎。後來,王昌齡選博學宏詞科,超絕群倫,於是改任汜水縣尉,再遷為江寧丞。不久他寫了一篇《梨花賦》諷刺權貴,因文致禍,此後就連遭貶謫。
王昌齡曾遊襄陽,訪著名詩人孟浩然。據說孟浩然之死和王昌齡還大有幹係,前文已述。在這一時期,王昌齡又結識了大詩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詩。與孟浩然李白這樣當時第一流的詩人相見,對王昌齡來說,自是一大樂事,可惜與孟浩然一見,竟成永訣;與李白相見,又都在貶途當時李白正流放夜郎。王昌齡離京赴江寧丞任時已與詩人岑參相識,岑參有《送王大昌齡赴江寧》詩,王昌齡也有詩留別。途經洛陽時,又與綦毋潛李頎等詩人交遊,也都有詩為證。
作為盛唐詩壇著名詩人的王昌齡,當時即名重一時,被稱為“詩家夫子王江寧”。因為詩名早著,所以與當時名詩人交遊頗多,交誼很深,除了與李白孟浩然的交遊外,還同高適綦毋潛李頎岑參王之渙王維儲光羲常建等都有交流。他因數次被貶,在荒僻的嶺南和湘西生活過,也曾來往於經濟較為發達的中原和東南地區,並曾遠赴西北邊地,甚至可能去過碎葉(在今吉爾吉斯)一帶。因他有豐富的生活經曆和廣泛的交遊,對他的詩歌創作大有好處。
王昌齡擅長七言絕句,被後世稱為“七絕聖手”,如《出塞》詩:“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慨歎守將無能,意境開闊,感情深沉,有縱橫古今的氣魄,確實為古代詩歌中的珍品,被譽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又如《從軍行》等,也都為膾炙人口的名作。反映宮女們不幸遭遇的《長信秋詞》《西宮春怨》等,格調哀怨,意境超群;抒寫思婦情懷和少女天真的《閨怨》《采蓮曲》等,文筆細膩生動,清新優美。送別之作《芙蓉樓送辛漸》同樣為千古名作。沈德潛《唐詩別裁》說:“龍標絕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測之無端,玩之無盡。”
王昌齡的邊塞詩充分體現了他的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精神,同時也深深蘊含了詩人對下層人民的人文關懷,體現了詩人博大的胸懷。王昌齡在寫作方式上擅長以景喻情,情景交融。這本是邊塞詩所最常用的結構,但是詩人運用最簡練的技巧,於這情境之外又擴大出一個更為廣闊的視野,在最平實無華的主題之中凝練出貫穿於時間與空間中永恒的思考,最具代表的就是《出塞》。
高適岑參並稱為“高岑”,這始於他們的好友杜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適虢州岑二十七長史參三十韻》:“高岑殊緩步,沈鮑得同行。”意思是說,他們兩人成名均較晚,但才學堪比沈約鮑照。
高適(7007年),字達夫仲武,滄州(今河北省景縣)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帶。他的詩直抒胸臆,不尚雕飾,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描寫邊塞生活。著有《燕歌行》《除夜作》等。
高適少孤貧,有遊俠之氣,曾漫遊梁宋,躬耕自給,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個性,故詩作反映的層麵較廣闊,題旨亦深刻。高適的心理結構比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詩多直抒胸臆,或夾敘夾議,較少用比興手法。如《燕歌行》,開篇就點出國難當頭,突出緊張氣氛:“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結尾處直接評論:“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既有殷切期待,又有深切感歎,含蓄而有力。
高適詩歌的注意力在於人而不在自然景觀,故很少有單純寫景之作,常在抒情之時伴有寫景的部分,因此這景常帶有詩人個人主觀的印記。《燕歌行》中用“大漠窮秋塞草衰,孤城落日鬥兵稀”勾劃淒涼場麵,用大漠枯草孤城落日作排比,組成富有主觀情感的圖景,把戰士們戰鬥不止的英勇悲壯烘托得更為強烈。
岑參(7770年),荊州江陵(現湖北江陵)人。出身於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均官至宰相。父親也兩任州刺史,但父親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從兄,遍讀經史。0歲至長安,獻書求仕。以後曾北遊河朔。0歲舉進士,授兵曹參軍。
岑參的詩題材很廣泛,富有浪漫主義色彩,且氣勢宏偉,想象豐富,色彩瑰麗,熱情奔放。《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輪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都是岑參邊塞詩中傑出的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可以說是和前兩詩鼎足而立的傑作。自出塞以後,在安西北庭的新天地裏,在鞍馬風塵的戰鬥生活裏,他的詩境空前開闊了,愛好新奇事物的特點在他的創作裏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雄奇瑰麗的浪漫色彩,成為他邊塞詩詞的主要風格。
高適岑參都積極進取,但長期功名失意,一再出塞謀求報國立功,對仕途坎坷和邊塞生活有著深刻的體驗。他們以邊塞戰爭塞上風光和仕途艱難為題材,善於運用七言古詩等體裁,表現報國安邊治國安民的壯誌和奮發進取的精神,或抒發懷才不遇功業無成的悲憤。其詩意氣豪邁,情辭慷慨,奇偶相生,手法多樣。這是他們的共同之處。有所不同的是,岑參的詩詞更多地描寫邊塞生活的豐富多彩,而缺乏高適詩中那種對士卒的同情。這主要是因為他的出身和早年經曆和高適不同。
李白(707年),字太白,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受道家影響較深,詩有仙氣,人稱“詩仙”。他是唐代詩壇的代表人物,又是中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後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李白出生於盛唐時期,歲時隨父遷居四川彰明縣的青蓮鄉,故號青蓮居士。開元年(7年),李白出蜀遠遊。李白在蜀中漫遊時,曾登峨嵋青城等名山,寫下了《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和《峨嵋山月歌》等詩篇,顯露出了李白早年的才華。
當時,80餘歲的著名詩人太子賓客賀知章在長安與李白相會,遂稱其為“謫仙人”,經過賀知章的褒揚,李白的名聲頓時傳遍京師。唐玄宗非常隆重地召見了他,但玄宗隻是十分欣賞他的詩句,將他當作個點綴“太平盛世”的文學侍從,任命他為“供奉翰林”,卻沒有任何實際職位。
一日,唐玄宗李隆基與寵妃楊玉環在沉香亭賞花,召翰林李白吟詩助興。李白酒醉,命宦官高力士為其磨墨拂紙,即席寫就《清平調》三首,李隆基看了詩很高興,賜飲。李白借著酒勁,叫高力士為他脫靴,加以奚落。高力士是大太監,靴是給他脫了,但從此記恨在心。後來他在楊玉環麵前搗鬼,詆毀李白。原來李白有一首詩雲“一枝紅豔露凝香,雲雨巫山在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詩中所用的典故飛燕,是趙飛燕。本來李白是用飛燕新妝比喻名花凝香,並沒有諷刺楊貴妃的意思。高力士卻說詩中的趙飛燕就是指楊貴妃,是故意侮辱她。楊貴妃“恍然大悟”,非常惱火,便在玄宗麵前講了李白的壞話。
李白漸感自己政治理想的破滅。同時,他那種“揄揚九重萬乘主,謔浪赤墀青瑣賢”的傲然態度也令權貴們嫉妒與惱怒。因而權貴們對其百般讒毀,玄宗也逐漸疏遠李白。李白意識到“讒惑英主心,恩疏佞臣計。彷往庭闕下,歎息光陰逝”,於是上書請求回鄉,玄宗很快賜金放他回去了。
7年,李白準備跟著李光弼追擊史朝義,但因病中途返回。第二年他在當塗(今屬安徽)其堂叔李陽冰家中因飲酒過度醉逝。
李白詩歌散失不少,今尚存900多首,內容豐富多彩。李白一生關心國事,不滿黑暗現實,希望為國立功,他的《古風》9首是這方麵的代表作品。李白還有不少詩篇,表現了對人民生活的關心和同情,這種內容常常結合著對統治者的批判。他的一部分樂府詩,反映婦女的生活及其痛苦,其中著重寫思婦憶念征人,還寫了商婦棄婦和宮女的怨情。
李白的詩歌是盛唐氣象的典型代表。詩人終其一生,都在以天真的赤子之心謳歌理想的人生,無論何時何地,總以滿腔熱情去擁抱整個世界。如果說,理想色彩是盛唐一代詩風的主要特征,那麽,李白是以更富於展望的理想歌唱走在了時代的前沿。李白詩歌對後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唐代韓愈李賀,宋代歐陽修蘇軾陸遊,明代高啟,清代屈大均黃景仁龔自珍等著名詩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從李白的詩歌中汲取營養,進行創作。
王維(公元707),字摩詰,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縣),後遷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濟)。代表作有《渭川田家》《終南別業》《鹿柴》《竹裏館》《渭城曲》《山居秋暝》等。
王維幼年聰明過人。歲時,去京城應試,由於他能寫一手好詩,工於書畫,而且還有音樂天賦,所以立即成為京城王公貴族的寵兒。
出仕後,王維利用官僚生活的空餘時間,在京城的南藍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別墅,以修養身心。該別墅原為初唐詩人宋之問所有,那是一座很寬闊的去處,有山有湖,有林子也有溪穀,其間散布著若幹館舍。王維在這時和他的知心好友過著悠閑自在的生活。這就是他的半官半隱的生活情況。
一直過著舒適生活的王維,到了晚年卻被卷入意外的波瀾當中。天寶十四年(7年)爆發了“安史之亂”。在戰亂中他被賊軍捕獲,被迫當了偽官。而這在戰亂平息後卻成了嚴重問題,他因此被交付有司審訊。幸在亂中他曾寫過思慕天子的詩,加上當時任刑部侍郎的弟弟的求情,才得免於難,僅受貶官處分。其後,又升至尚書右丞之職。
無論是邊塞詩山水詩,還是律詩絕句等,王維都有流傳後世的佳篇。蘇軾說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王維確實在描寫自然景物方麵,有其獨到的造詣。無論是名山大川的壯麗宏偉,或者是邊疆關塞的壯闊荒寒,小橋流水的恬靜,都能準確精煉地塑造出完美無比的鮮活形象,著墨無多,意境高遠,詩情與畫意完全融合成為一個整體。
王維的大多數山水田園之作,在描繪自然美景的同時,還流露出了閑居生活中閑逸的情趣。詩人特別喜歡表現靜謐恬淡的境界,有的作品氣象蕭索,或幽寂冷清,表現了對現實漠不關心甚至禪學寂滅的思想情緒。王維的寫景詩篇,常用五律和五絕的形式,篇幅短小,語言精美,音節較為舒緩,用以表現幽靜的山水和詩人恬適的心情,尤為相宜。
王維的創作才能是多方麵的。他的五律和五七言絕造詣最高,同時其他各體也都擅長,這在整個唐代詩壇是頗為突出的。他的七律或雄渾華麗,或澄淨秀雅,為明七子所師法,七古《桃源行》《老將行》《同崔傅答賢弟》等,形式整飭而氣勢流蕩,堪稱盛唐七古中的佳篇。散文也有佳作,《山中與裴秀才迪書》清幽雋永,極富詩情畫意,與其山水詩的風格相近。
杜甫(7770年),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他曾居長安城南少陵,故自稱“少陵野老”,人稱“杜少陵”;又因居成都時世交嚴武(官居成都尹兼劍南節度使)舉薦他做過節度參謀撿校工部員外郎,故又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
杜甫自幼聰慧,0歲起便開始了他長達十餘年的漫遊生涯。他離開洛陽,沿著運河,過了長江。秀美的江南風光,豐富的文物古跡,開闊了杜甫的眼界。然後,他回到洛陽又北上,遊覽了齊趙(在現在山東省和河北省南部)大平原,登上了泰山。這兩次漫遊是杜甫一生中最如意的事。
有一年夏天,杜甫在洛陽會見了他慕名已久的大詩人李白。兩個人誌趣相投,一見如故,很快成為非常要好的朋友。當時,李白受到權貴的排擠,剛離開長安,但“謫仙”的名聲已經傳遍全國,而杜甫在詩壇才初露頭角。他們倆年齡相差也比較大,可是他們彼此都很敬重。
杜甫拿自己的詩給李白看,向他請教。李白讀了《望嶽》以後,讚賞地說:“子美,你這首詩氣魄不小,尤其‘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兩句,發人深省,不同凡響!”杜甫則謙虛地說:“還是太白兄詩寫得氣勢雄偉啊!”
不久,李白到梁國(在現在河南省開封)宋州(在現在河南省商丘)一帶去了。隨後,杜甫也如約趕到那裏。隨後兩人一起又先後到齊州和兗州。白天他們一起登臨名勝,拜訪隱士。晚上暢談痛飲,談詩論文,喝醉酒就共被酣睡,親密得像兄弟一樣。杜甫用“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的詩句來形容他們的這段交往。李白也用“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來表示自己對杜甫的思念之情,就像那浩浩蕩蕩的汶水奔流不止。
在遊曆路上,杜甫看到許多悲慘的情景。杜甫懷著對人民的深切同情,把他的所見所聞寫在六首詩中,那就是《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簡稱“三吏”“三別”。這六首詩都深刻地反映出了當時動亂不安的社會麵貌,寫得生動感人,是我國古典詩歌中的不朽傑作。
安史之亂爆發,長安淪陷,杜甫一家老小加入了流亡的難民隊伍。至德二年(757年),杜甫從長安逃出,並不辭辛苦,千裏迢迢投奔至唐軍,肅宗被其忠誠所感動,任他為左拾遺,但很快就被貶為華州司馬參軍。唐大曆五年(770年),杜甫病逝於旅途中,時年9歲。
杜詩現存00多首,它們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前後0多年的社會全貌,生動地記載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經曆。把社會現實與個人生活緊密結合,達到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的完美統一,代表了唐代詩歌的最高成就,被後代稱作“詩史”。但杜甫並非客觀地敘事,以詩寫曆史,而是在深刻廣泛反映現實的同時,通過獨特的藝術手段表達自己的主觀感情。
杜詩內容廣泛深刻,感情真摯濃鬱;藝術上集古典詩歌之大成,並加以創新和發展;在內容與形式上大大拓展了詩歌領域,給後世以廣泛的影響,被後人尊為“詩聖”。
韓愈(788年),字退之,唐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韓愈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時候都去世了,他就由在京城做官的哥哥韓會撫養。韓會對弟弟很好,教他認真讀書,好好做人。
韓愈0歲的時候,韓會受到別人的牽連,被貶官到韶州(在現在廣東省),於是韓愈跟隨哥哥去了韶州。從京城長安到韶州有幾千裏的路程。一路上,韓會雖然心情不好,還是不停地給弟弟講沿途風光和名人故事。韓愈記憶力很好,把哥哥講的話全記在心裏。
到韶州不久,韓會就因心情苦悶,又加上水土不服而病死。在朋友們的幫助下,嫂嫂鄭氏帶著自己的兒子和韓愈,護送著韓會的靈柩,回到了故鄉河陽。安葬了韓會以後,鄭氏關心地對韓愈和兒子說:“人生短暫,你們要抓緊時間讀書做學問。雖不求顯赫一時,也要不枉度一生。”韓愈這時候已經很懂事了,他知道這是嫂嫂替哥哥說出的話。從此以後,每天早上公雞一叫,他就起床做操,然後回到書房裏讀書。
韓家曆代有人做官,藏書很多。韓愈就從《論語》《孟子》讀起,遇到問題,他就向嫂嫂請教。可當韓愈讀到《書經》《易經》的時候,嫂嫂就不能教他了,韓愈就去找當地有學問的人請教。就這樣,韓愈還讀了《老子》《莊子》《荀子》等先秦散文著作。
韓愈青年時到了洛陽求學,他訪了一些韓家相識的親朋故友。大家見他懂禮貌又有學問,都邀請他住在自己家裏。韓愈謝絕了大家的好意,自己找了兩間茅屋住下,開始過起清貧的讀書生活。韓愈身穿布衣,每天隻吃兩頓飯,其餘的時間都用來讀書訪友。有時候,他讀書入了迷,要到半夜三更的時候才睡覺。
韓愈賦詩論說傳記頌讚書序哀辭祭文碑誌狀表雜文等各種體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
論說文在韓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尊儒反佛為主要內容的中長篇有《原道》《論佛骨表》《原性》《師說》等。抒情文中的祭文,一類寫骨肉深情,用散文形式,突破四言押韻常規,如《祭十二郎文》;一類寫朋友交誼和患難生活,四言押韻,如《祭河南張員外文》《祭柳子厚文》。此外,書信如《與孟東野書》贈序如《送楊少尹序》等,也都是具有一定感染力的佳作。韓愈另有一些散文,如《毛穎傳》《石鼎聯句詩序》之類,完全出於虛構,接近傳奇小說。
韓愈善於揚棄前人語言,提煉當時的口語。他主張“文從字順”,創造了一種在口語基礎上提煉出來的書麵散文語言,擴大了文言文體的表達功能,但他也有一種佶屈聱牙(指句子讀起來不順口)的文句。
韓愈也是詩歌名家,藝術特色以奇特雄偉光怪陸離為主,如《陸渾山火和皇甫用其韻》《月蝕詩效玉川子作》《南山詩》《嶽陽樓別竇司直》《孟東野失子》等。他的詩在求奇中往往流於填砌生字僻語押險韻,但也有一些樸素無華本色自然的詩。
薛濤李冶魚玄機與劉采春,並稱唐朝四大女詩人。
薛濤(約78808年),字洪度,長安(今陝西西安)人。父薛鄖,仕宦入蜀,他死後,妻女流寓蜀中。薛濤姿容美豔,性敏慧,8歲能詩,洞曉音律,多才藝,聲名傾動一時。
薛濤和當時的著名詩人元稹白居易張籍王建劉禹錫杜牧張祜等人都有唱酬交往。居浣花溪上,自造桃紅色的小彩箋,用以寫詩。後人仿製,稱為“薛濤箋”。晚年好作女道士裝束,建吟詩樓於碧雞坊,在清幽的生活中度過晚年。王建《寄蜀中薛濤校書》詩稱道:“萬裏橋邊女校書,枇杷花裏閉門居。掃眉才子知多少,管領春風總不如。”
薛濤的詩,不僅有如世所傳誦的《送友人》《題竹郎廟》等篇,以清詞麗句見長,還有一些具有思想深度的關懷現實的作品。
薛濤是個奇女子,很多人都被她的絕色與才華所吸引。她迤邐妍逸的傳奇人生經曆,透露出她過人的智慧和獨善其身的秉性。雖然身為樂伎,但她的機智和才華仍獲得了同時代詩人們的愛慕與肯定。
李冶,生卒年月不詳,字季蘭(《太平廣記》中作“秀蘭”),烏程(今浙江吳興)人,後為女道士,是中唐詩壇享受盛名的女冠詩人。
她容貌俊美,天賦極高,從小就顯露詩才,歲那年,曾寫下一首詠薔薇詩:“經時未架卻,心緒亂縱橫。”其父見詩大驚,更不無擔憂:“架卻”諧音“嫁卻”,小小年紀就知道待嫁女子心緒亂,長大後恐失婦德。這不幸被其父言中,她最終出家為女道士(在唐代,出家可以更自由地交納風流才子)。她神情瀟灑,專心翰墨,生性浪漫,愛作雅謔,又善彈琴,尤工格律。當時超然物外的知名作家陸羽(鴻漸)和釋皎然均同她意甚相得,著名詩人劉長卿也與她有密切聯係,劉長卿對李冶的詩極其讚賞,稱她為“女中詩豪”。此外,她還與朱放韓揆閻伯鈞蕭叔子等人情意非常投合。李治的《寄朱放》《送閻二十六赴剡縣》等詩一掃女性作家向來的羞澀之態,坦然男女社交,在之後千年的曆史上都是罕見的。
天寶年間,玄宗聞知她的詩才,特地召見她赴京入宮。那時,她已進入暮年,正棲身著名的花都廣陵。接旨後,隻得應命北上。後來因曾寫詩給叛將朱沚,被德宗下令亂棒所殺。
魚玄機(約887年),原名幼薇,字慧蘭。她從小就受到父親的悉心栽培,5歲誦詩,7歲習作,0多歲時就小有名氣,當時的大詩人溫庭筠很欣賞她的才華。她的詩作見於《全唐詩》,現存有0首之多。
魚玄機,這位美麗多情的才女,也曾得到多情公子的輕憐蜜愛,誰料世事滄桑,命運又把她塑造成一個放蕩縱情的女道士,最終為爭風吃醋殺死了自己的侍婢,自己也走向了刑場,空留下無限的歎息。
劉采春,生卒年月不詳,中唐時期江南女藝人。她既擅長參軍戲,又會唱歌。元稹任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紹興)刺史浙東觀察使時,她隨丈夫周季崇等從淮甸(今江蘇淮安淮陰一帶)來到越州,深受元稹的賞識。元稹《贈劉采春》詩說她“選詞能唱《望夫歌》”。《望夫歌》即《囉嗊曲》,《全唐詩》錄存首。
白居易(778年),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屬山西),曾祖父白溫遷居下邽(今陝西渭南),遂為下邽人。晚年官太子少傅,諡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
白居易的詩歌通俗易懂,受到了當時廣大人民的歡迎,街頭巷尾,到處都傳誦著白居易的詩篇。據說,白居易寫完一首詩,總先念給不識字的老婆婆聽,如果有聽不懂的地方,他就修改,一直到能夠使她聽懂。
那時候,正是朱泚叛亂之後,長安遭到了很大的破壞,長安有一個文學家顧況,很有才氣,性情高傲。7歲的白居易帶了自己的詩稿,到顧況家去請教。白居易拜見了顧況,送上名帖和詩卷。顧況看到“居易”兩個字,皺起眉頭打趣說:“近來長安米價很貴,隻怕居住很不容易呢!”白居易被顧況莫名其妙地數落了幾句,也不在意,恭恭敬敬地站在旁邊請求指教。顧況拿起詩卷看了他的歲時寫的名篇《草》之後,臉上顯露出興奮的神色,馬上站起來,緊緊拉住白居易的手,熱情地說:“啊!能夠寫出這樣的好詩,住在長安也不難了。”於是設宴款待,多方宣揚,從此後白居易的聲名大振。
白居易9歲時中進士,先後任秘書省校書郎翰林學士,元和年間任左拾遺,寫了大量諷喻詩,代表作是《秦中吟》0首和《新樂府》0首,這些詩使權貴切齒扼腕變色。元和六年(8年),白居易母親因患神經失常病死在長安,白居易按當時的規矩,回故鄉守孝三年,服孝結束後回到長安,官至左讚善大夫。
元和十年(8年)六月,白居易歲時,宰相武元衡和禦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殺,武元衡當場身死,裴度受了重傷。對如此大事,當時掌權的宦官集團和舊官僚集團居然置若罔聞,不急於處理。白居易十分氣憤,便上疏力主嚴緝凶手,以肅法紀。可是那些掌權者非但不褒獎他熱心國事,反而說他搶在諫官之前議論朝政是一種僭越行為;還說他母親是看花時掉到井裏死的,他寫賞花的詩和關於井的詩,有傷孝道,這樣的人不配做左讚善大夫陪太子讀書,應驅逐出京。於是他被貶為江州司馬。實際上,他得罪那些掌權官宦的原因還是那些諷喻詩。
白居易的詩作,在民間廣為流傳,這在古代是極少見的。有一次,白居易從長安到江西,路途長達三四千裏,在鄉校佛寺旅館往返的客船中,看到了他的詩歌;在平民僧侶老人和小孩的口中,也聽見他的詩歌,這使他非常的自豪。
《長恨歌》是白居易的代表詩作之一,也是中國文學史上最著名的敘事長詩之一。作者利用“歌行”這個流暢自由的體裁,敘述故事,構思精巧,起伏跌宕。《琵琶行》也是人人皆知的名篇,詩中雖有較濃重的感傷意味,但比《長恨歌》更具現實意義,“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流傳千年的詩句,將琵琶女的命運和自己的身世緊緊地聯係在一起。這首詩敘述的層次分明,描寫的細致生動,比喻的新穎精妙,被曆代文人所稱頌,表明白詩語言確實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地。
劉禹錫(778年),字夢得,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人,唐代中期詩人文學家哲學家,代表作品有《陋室銘》《秋風引》《堤上行》《憶江南》《望洞庭》等。
劉禹錫出身於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他的性格十分倔強,有一種認準了理不回頭的精神,長期的貶謫並沒有改變他的政治立場。他的很多詩篇指斥尖銳,嘲諷辛辣,矛頭直指當朝的權貴弄臣。貶官0年後他被召回長安,在遊玄都觀欣賞桃花時,寫了首詩《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紫陌紅塵拂麵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裏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詩詞表麵上寫賞花,但寓意不言而喻。如今滿朝誌得意驕的新貴,徒有其表,並無實才,就像輕薄的桃花一樣,他們都是我劉郎被趕出長安後補的空缺啊。
這首詩“語涉譏諷”,得罪了那些權貴,所以回京師沒幾天,他就又被貶往連州。這一貶時間更長,過了整整年才返回長安。詩人又一次來到玄都觀,可滿園的桃花已蕩然無存,隻剩下一片荒草苔蘚。望著這昔盛今衰的荒敗景象,他感慨萬千,那股倔勁又上來了,揮筆寫了一首《再遊玄都觀》:“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開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這首詩歌是上一篇的繼續,但諷刺意味比上一篇更為辛辣。曾經滿園盛開的桃花,現在被一片荒草替代,當年那些誌得意驕的新貴們,現在又到哪裏去了呢?我這個當年被貶斥的劉郎,今天不是又回來嗎?詩中充滿了對統治階級的蔑視和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
劉禹錫始終以積極樂觀的精神進行創作,積極向民歌學習,創作了《秋詞》等仿民歌體詩歌,如:“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古人望秋而生悲涼,可他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認為秋日勝過春朝。天高氣爽,碧空如洗,一鶴衝霄,氣概昂揚,令人心曠神怡。詩歌抒發了詩人豪邁向上不屈不撓的人生態度。
晚年,劉禹錫變得性格乖戾,很少和人往來,以專門從事創作來消閑度日,自得其樂。但常和白居易往來,白居易讚揚他“善詩精絕”,並推劉禹錫為“詩豪”,意即詩人中的豪傑出眾者的意思,後人也就據此而稱之。
劉禹錫及其詩風頗具獨特性。他性格剛毅,饒有豪猛之氣,在憂患相仍的謫居年月裏,確實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悶,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但他始終不曾絕望,始終跳動著一顆鬥士的心,寫下了《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重遊玄都觀絕句》以及《百舌吟》《聚蚊謠》《飛鳶操》《華佗論》等詩文,屢屢諷刺抨擊政敵,由此導致一次次的政治壓抑和打擊,但這壓抑打擊卻激起他更為強烈的憤懣和反抗,並從不同方麵強化著他的詩人氣質。他說:“我本山東人,平生多感慨”(《謁柱山會禪師》)。這種“感慨”不僅增加了其詩耐人涵詠的韻味,而且極大地豐富了其詩的深度和力度。
劉禹錫反映民眾生活和風土人情的詩,題材廣闊,風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轉樸素優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潑,充滿生活情趣。其諷刺詩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擊鎮壓永貞革新的權貴,涉及較廣的社會現象。晚年所作,風格漸趨含蓄,諷刺而不露痕跡。
柳宗元(7789年),字子厚,祖籍河東(今山西省永濟市),生於長安,唐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傑出的文學家。因為他是河東人,卒於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稱柳河東或柳柳州。作為唐代古文運動倡導者和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一生留下了00多篇詩文作品,其詩多抒寫抑鬱悲憤思鄉懷友之情,幽峭峻鬱,自成一路。最為世人稱道者,是那些清深意遠疏淡峻潔的山水閑適之作。其文的成就大於詩。駢文有近百篇,散文論說性強,筆鋒犀利,諷刺辛辣;遊記則寫景狀物,多所寄托。
80年,唐順宗即位,唐順宗和他的老師王叔文主張改革政治。革新派大部分是一些出身較低年輕有為才學兼優的知識分子,柳宗元也是這個集團的重要成員,他們推行了許多改革措施。這些措施對穩定社會秩序有利,但卻觸犯了宦官和達官貴人的利益。以權閹俱文珍為首的宦官集團陰謀策動廢順宗立太子,通過宮廷政變來打擊革新派。不久,順宗被迫讓位給太子(憲宗)。宦官得勢後,“二王”即被貶逐,王伾死於貶所,王叔文被賜死,柳宗元劉禹錫等八人都被貶為邊州司馬。曆史上稱這一事件為“二王八司馬”事件。
永州境內山嶺起伏,河流縱橫,風景優美。柳宗元初到永州的時候,住在城內東山的寺廟裏。寺西有一座可以俯瞰全城的亭子,是觀賞永州風光的好地方。九月的一天,柳宗元坐在這個亭子裏,發現遠處的西山景色特別美。於是,他立刻約了幾個人去遊西山。
他們沿著小河來到西山腳下,隻見山勢高峻,怪石嶙峋,滿山是雜草樹木。他們隻得披荊斬棘,艱難地向上攀登,好不容易爬到山頂,四下一滿看,那無邊無際的原野,重重疊疊的山巒,幽深的山穀,曲折的河流都盡收眼底,人好像在天上一樣。
看到這些美景,柳宗元頓覺心胸開闊。他們擺上隨身帶的酒菜,一邊飲酒,一邊賞景,高興得什麽都忘了,直到天黑才回家去。回到家裏,柳宗元寫了一篇散文《始得西山宴遊記》,記敘了這次遊覽的經過。
從這以後,柳宗元的遊興更濃了。在山的西邊,他又發現了一個水潭叫鈷鉧潭。冉溪是潭水的源頭,這溪水流得很急,撞在山石上激起雪白的浪花。它曲折東流,到鈷鉧潭才平緩下來。潭將近有十畝大,水很清,周圍全是樹,岩石上有泉水流下來。
柳宗元非常喜歡鈷鉧潭,多次去遊玩。有一天,潭邊的一戶人家,突然找到柳宗元,對他說:“先生,官府的租稅繁重,我繳不上,也還不起私人的債務。我見先生喜歡這潭邊風光,想把潭邊的田賣給您,好換點錢養活一家子,您看行嗎?”
柳宗元見他說得可憐,就答應了。不久,柳宗元加高了岸上的台子,還把高處的泉水引到潭中,使它發出悅耳的響聲。於是,他又寫了一篇《鈷鉧潭記》來記載這件事。
後來,柳宗元又遊覽了鈷鉧潭西邊的小丘小石潭以及其他許多地方,先後寫了8篇遊記,這就是千百年來被人們傳誦的《永州八記》,包括《始得西山宴遊記》《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
這些作品,以《小石潭記》最為著名,作者通過他的筆向人們描述出了一個清幽寧靜的小石潭風景。文章引人入勝,雋永無窮。開頭用未見其形先聞其聲的寫法展示小石潭。以魚寫潭,則潭水之清澈可以想見;以魚寫人,則人羨魚樂之情溢於言表。作者狀形傳神布影設色,筆墨經濟,手法高超。結尾以清寂幽邃之境寫淒寒悄愴之感,情景交融。
元稹(7798年),字微之,別字威明。河南洛陽人。其先世是鮮卑族拓跋氏,漢化後以“元”為姓,從北魏至隋,地位均極顯赫,不過到元稹祖父一輩時已漸趨沒落。
元稹8歲喪父,由母親攜往舅舅家撫養,少年時代過的是寄人籬下的生活。但他也因此更加發憤圖強,歲應明經科考試,一舉及第,被授為左拾遺。元稹奉職勤懇,本應受到鼓勵,可是因為鋒芒太露,觸犯權貴,反而引起了宰臣的不滿,不久就遭到了貶謫,從此開始了他困頓州郡十餘年的貶謫生活:一貶江陵,二貶通州,三貶同州,四貶武昌。
元稹為人剛直不阿,情感真摯,所以他雖遭貶謫,卻因此獲得很大的聲名,朝中正直之士紛紛為他抱不平。元稹和白居易是一對摯友,白居易曾這樣評價元稹“所得惟元君,乃知定交難”,並說他們之間的友誼是“一為同心友,三及芳歲闌。花下鞍馬遊,雪中杯酒歡。衡門相逢迎,不具帶與冠。春風日高睡,秋月夜深看。不為同登科,不為同署官。所合在方寸,心源無異端。”而元稹對白居易的關心,更凝結成了千古名篇《聞樂天授江州司馬》。除了流芳千年的“元白之誼”,元稹和韋叢的夫妻情深也為世人津津樂道。
元稹歲那年,太子少保韋夏卿年芳0的小女兒韋叢就嫁給了他。此時的元稹僅僅是秘書省校書郎。韋夏卿出於什麽原因同意這門親事,已然無考,但出身高門的韋叢並不勢利貪婪,沒有嫌棄元稹。相反,她勤儉持家,任勞任怨,和元稹的生活雖不寬裕,卻也溫馨甜蜜。
造化弄人,年僅7歲的韋叢因病去世。此時的元稹已升任監察禦史,幸福的生活就要開始,愛妻卻駕鶴西去,詩人無比悲痛,寫下了一係列的悼亡詩。其中《離思五首》(其四)極負盛名。該詩寫久藏心底的不盡情思,因為與情人的曾經相識而自此對其他的女人再也不屑一顧(“取次花叢懶回顧”),詩中的比興之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語言幻美,意境朦朧,被後人廣為傳誦。
元稹的創作,以詩的成就最大。他的樂府詩創作,多受張籍王建的影響。元稹在《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係銘並序》中說:“予讀詩至杜子美,而知小大之有所總萃焉”,認為“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對杜詩推崇備至。元詩學杜而又能變杜,力求平淺明快,便於讀者接受,從而形成自己的風格。
在詩歌形式上,元稹是“次韻相酬”的創始者。《酬翰林白學士〈代書一百韻〉》《酬樂天〈東南行詩一百韻〉》,均依次重用白詩原韻,韻同而意殊。這種“次韻相酬”的做法,在當時影響很大,也很容易產生流弊。元稹在散文和傳奇方麵也有一定成就。他首創以古文製誥,格高詞美,為人效仿。其傳奇《鶯鶯傳》(又名《會真記》)敘述張生與崔鶯鶯的愛情悲劇故事,文筆優美,刻畫細致,為唐人傳奇中之名篇。後世戲曲作者以其故事人物創作出許多戲曲,如金代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和元代王實甫《西廂記》等。
李商隱(約888年),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詩人。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市),祖輩遷至滎陽(今河南鄭州)。
李商隱0歲左右時,父親在浙江任上去世,他和母親及弟妹們回到了河南故鄉,生活貧困,要靠親戚接濟。李商隱是家裏的長子,因此也就背負上了撐持門戶的責任。後來,他在文章中提到自己在少年時期曾“傭書販舂”,即為別人抄書掙錢,貼補家用。
李商隱早年的貧苦生活對他性格和觀念的形成影響很大。一方麵,他渴望早日做官,以光宗耀祖。事實上,他也確實努力承擔起家族的責任。成年後,李商隱曾利用為母親守孝的時間,將寄葬在各地的親屬靈柩遷葬到滎陽。早年的經曆使他養成憂鬱敏感清高的性格,這些特征既大量地從他的詩文中流露出來,也表現在他曲折坎坷的仕途生涯。
李商隱的啟蒙教育可能來自他的父親。對他影響最大的老師,則是他回到故鄉後遇到的一位同族叔父。這位堂叔父曾上過太學,但沒有做過官,終身隱居。據李商隱回憶,這位叔父在經學小學古文書法方麵均有造詣,而且對李商隱非常器重。受他的影響,李商隱“能為古文,不喜偶對”。大約在歲時,寫出了兩篇優秀的文章(《才論》《聖論》,今不存),獲得一些士大夫的讚賞。這些士大夫中,就包括時任天平軍節度使的令狐楚。
令狐楚是李商隱求學生涯中又一位重要的人物,他本人是駢體文的專家,對李商隱的才華非常欣賞,不僅教授他駢體文的寫作技巧,而且還資助他的家庭生活,鼓勵他與自己的子弟交遊。在令狐楚的幫助下,李商隱的駢體文寫作進步非常迅速,由此他獲得極大的信心,希望可以憑借這種能力展開他的仕途。但也正是由於這一段經曆,使得他一生都被牽累在牛李黨爭的政治漩渦中。
時世家世身世,從各方麵促成了李商隱易於感傷的內向型的性格與心態。國事家事春去秋來人情世態,以及與朋友與異性的交往,均能引發他豐富的感情活動。
李商隱的詩繼承發展了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技巧,成就很高。就內容而言,有政治詩詠史詩寫景詠物詩和愛情詩幾個方麵。李商隱的政治詩中《行次西郊作一百韻》《安定城樓》較為出色,表達了奮發進取的精神;他的詠史詩《賈生》《隋宮》構思新巧措詞委婉意蘊深長;詠物寫景詩也有驚人之筆,如《登樂遊原》,境界蒼涼悲壯,意蘊含蓄。他的愛情詩是最為人們廣泛傳誦的,他常取名《無題》,或以詩中兩字為題做為此類詩的題目,後人就把無題詩作為愛情詩的別稱。
“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是李商隱廣為流傳的詩句。李詩廣納前人所長,承杜甫七律的沉鬱頓挫,融齊梁詩的華麗濃豔,學李賀詩的詭異幻想,形成了他深情纏綿綺麗精巧的風格。李詩還善於用典,借助恰當的曆史類比,使隱秘難言的意思得以表達。
李商隱是晚唐詩壇的一顆明星,他的詩可稱之為詩苑奇葩,文也是文囿異卉。他的詩情真意切,綿邈曲折,散文卻峭直剛勁,獨出機杼,銳不可當,駁盡世俗定見,直抒胸臆;工本章奏則典麗公整,才情富瞻,不受文體所限而善於表情達意,對後世影響很大,被奉為四六文的金科玉律。
溫庭筠(約88年),唐代詩人詞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是花間詞派的重要作家之一。
溫庭筠同白居易柳宗元等名詩人一樣,一生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外地度過的。據考,溫庭筠幼時已隨家客遊江淮,後定居於雩縣(今陝西戶縣)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嚐自稱為杜陵遊客。
溫庭筠的詩,寫得清婉精麗,備受時人推崇,《商山早行》詩之“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更是不朽名句,千古流傳。相傳宋代歐陽修非常讚賞這一聯,曾自作“鳥聲茅店雨,野色板橋春”,但終未能超出溫詩原意。
除詩詞外,溫庭筠還是一位小說作家學者。據《新唐書。藝文誌》載,溫庭筠撰有小說《乾巽子》卷《采茶錄》卷,編纂類書《學海》0卷。可惜全部亡佚,現在無從探知其詳。
溫庭筠少敏悟,同其他有成就的詩人一樣,苦心硯席(硯台和坐席,借指學習),除了善鼓琴吹笛外,尤長於詩詞。在當時與李商隱齊名,時號“溫李”。《北夢瑣言》說溫庭筠“才思豔麗,工於小賦,每入試,押官韻作賦,凡八叉手而八韻成”,所以時人稱為“溫八叉”。在我國古代,文思敏捷者,有數步成詩之說,而像溫庭筠這樣八叉手而成八韻者,再無第二人。但這樣有才華的人,卻數舉不第。
唐懿宗大中十一年(87年),溫庭筠已歲,才在湖北襄陽做了一個很小的官。唐僖宗鹹通二年(8年),溫庭筠離開襄陽,去了江東,此時已經歲了,次年冬又回到了淮南。此時的溫庭筠,雖詩名頗著,但非常潦倒,不檢行跡,與貴胄裴誠令狐滈等博飲狎昵。當時令狐綯出鎮淮南,溫庭筠因其在位時曾壓製過自己,雖是老相識,也不去看他。鹹通四年(8年),溫庭筠因窮迫乞於揚子院,醉而犯夜,竟被巡邏的兵丁打耳光,連牙齒也被打掉了幾顆。他將此訴於令狐綯,令狐綯並未處置無禮之兵丁。兵丁極言溫庭筠狹邪醜跡。有關溫庭筠品行極壞的話傳了到京師。溫庭筠隻好親自到長安,致書公卿間,申說原委,為己雪冤。隨後即居於京師。
鹹通六年(8年),溫庭筠出任國子助教,次年,以國子助教主國子監試。曾在科場屢遭壓製的溫庭筠,主試與眾不同,嚴格以文判等,“乃榜三十篇以振公道”,並書榜文曰:“右,前件進士所納詩篇等,識略精進,堪神教化,聲調激切,曲備風謠,標題命篇,時所難著,燈燭之下,雄詞卓然。誠宜榜示眾人,不敢獨斷華藻。並仰榜出,以明無私。”將所試詩文公布於眾,大有請群眾監督的意思,杜絕了因人取士的不正之風,在當時傳為美談。而此舉又給溫庭筠帶來了不幸。他完全以文判等,且榜之於眾,已遭權貴不滿,又所榜詩文中有指斥時政,揭露腐敗者,溫庭筠卻稱讚“聲調激切,曲備風謠”,更為權貴所忌恨。所以,宰相楊收非常惱怒,將溫庭筠貶為方城尉。因主持公道而招忌被貶,所以紀唐夫送其赴方城時,詩雲:“且飲綠醁銷積恨,莫辭黃綬拂行塵。”遭受此次打擊,再次被貶,年事已高的溫庭筠在鹹通七年(8年)冬抑鬱而死。
皮日休(約公元890年),字逸少,後改為襲美,自號鹿門子,又號醉士酒民間氣布衣醉吟先生。襄陽人(今湖北襄樊襄陽區),唐朝著名文學家。
皮日休出身於貧苦家庭,早年即誌在立功名佐王治,追隨房玄齡杜如晦的事業。他出遊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河南,至長安,應進士舉不第。皮日休對當時封建統治下的黑暗政治,非常不滿。他認為:“古之置吏也,將以逐盜;今之置吏也,將以為盜。”又說:“古之官人也,以天下為己累,故己憂之;今之官人也,以己為天下累,故人憂之。”
鹹通年間,皮日休到毗陵就任。路途上遇到大暴雨,被耽隔在半路。這時天已黑,趕了一天的路,又渴又餓,隻好到附近農家求碗水喝,弄點飯吃。
當他們敲門進到屋裏時,見一家老小正在吃飯,孩子們見客人來後,都躲到裏屋去了。對饑餓之人來說,算是趕上“飯點”了。他們向主人說明來意,但主人說什麽也不肯給他們盛飯,並把鍋蓋按的緊緊的。
一個隨從以為老鄉不好說話,故意與他們為難,強勉把鍋蓋揭開。咳!鍋裏哪是什麽飯,而是一鍋橡子野菜糊!主人不給飯吃的原因才算“真相大白”。
皮日休感歎之下問道:“老人家,今年糧食收成這麽好,為什麽還吃橡子和野菜?”
老人看他們不像什麽貪官之類,就坦率地說:“收成好,不如官家的秤和鬥好,大進小出啊!”
皮日休驚奇地問道:“為什麽?”
“你們沒聽說過?我們毗陵有這樣一句話:糧食一石餘,官家隻作五鬥量!哪裏還有我們吃的糧食!”老人的一席話,深深地印在一向具有正義感的皮日休心中,不久他便寫成了《橡媼歎》的著名詩句,對農民所受的殘酷剝削給予同情,深刻揭露了貪官汙吏的罪行。
皮日休上任後不久,就到官府檢查度量衡器,罷免了貪贓的倉庫官吏,並在門前,一邊置公平秤一杆,另一邊用大石頭刻了一個標準鬥。從此毗陵老百姓買賣糧食和稱東西,如果懷疑秤量不足,就拿到公平秤上來檢驗。老百姓高興地稱這秤和鬥為“皮子秤”和“皮公鬥”。
皮日休的文章,如《憂賦》《河橋賦》《霍山賦》《桃花賦》《九諷》《十原》《春秋決疑》《鹿門隱書》等,都是有所為而作。
他的詩,包括兩種不同的風格。一種繼承白居易新樂府傳統,語言平易近人,以《正樂府》十首《三羞詩》三首為代表。《三羞詩》其二寫人民所受征兵之苦,其三寫人民遭旱蝗而流離饑餓之苦,《正樂府》的《卒妻怨》《橡媼歎》《貪官怨》《農夫謠》《哀隴民》寫人民種種不同遭遇之苦,具體而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階級矛盾和他同情人民抨擊暴政的態度。另一種詩,走韓愈逞奇鬥險的路線,以在蘇州時與陸龜蒙唱和描寫吳中山水之作為代表,沈德潛說皮陸“另開僻澀一體”者即是。至於所謂“吳體”和回文等作,則大都缺乏現實內容。
皮日休是晚唐文壇上的古文學巨擘,陸龜蒙在給他的和詩中說:“近者韓文公,首為開辟鋤。夫子又繼起,陰霆終廓如。搜得萬古遺,裁成十編書”。魯迅在《小品文的危機》中也說:“唐末詩風衰落,而小品文放了光輝。皮日休和陸龜蒙自認為隱士,別人也稱之隱士,而看他們在《皮子文蔽》和《笠澤叢書》中的小潔文,並沒有忘記天下,正是一塌糊塗的泥塘裏的光彩和鋒芒”。前者說明了皮日休在古文運動中所起的作用,後者說明了皮日休在古文創作上所取得的成就,二者都說明了皮日休在晚唐的文壇上所具有的重要地位。
唐代城市繁榮商業經濟發達,因而產生了多種麵向市井民眾的俗文學形式,如說話變文等,都是以虛構故事來吸引聽眾的。它們不僅受到了普通民眾的歡迎,也引起了文人士大夫的興趣,傳述奇聞異事的唐傳奇便是由此登上文學創作的舞台的。
在唐代,市民的文化生活豐富,各種民間藝術得以發展,為傳奇小說創作奠定了社會基礎。唐代各種文學形式的繁榮,並相互借鑒,相互融合,互相促進,也為唐傳奇在題材內容和寫作技巧上提供了營養。唐代科舉考試中的“溫卷”之風,也推動了傳奇的發展。
初盛唐是唐傳奇的發軔時期,也是由六朝誌怪到成熟的唐傳奇的過渡。作品數量不多,現存有王度的《古鏡記》無名氏的《補江總白猿傳》張鷟的《遊仙窟》,內容近於誌怪,藝術上也不夠成熟。
中唐是唐傳奇的鼎盛時期,這裏麵也有社會心理的因素。從總體上來說,唐代是富有浪漫精神的時代,這種浪漫精神曾經以充滿激情充滿自信和進取意識的特點出現在初盛唐的詩歌中。而到了中唐,文人士大夫對社會對人生都不再那麽抱有期望,他們的心靈需要在現實以外的世界中尋求寄托。而小說正是提供了一種虛構的世界,可以讓人們在其中幻想人生解釋人生,表達對於人生的種種願望。
中唐時期,不僅唐傳奇的作家和作品數量最多,而且不斷有名家名作湧現,如陳玄祐的《離魂記》沈既濟的《任氏傳》李朝威的《柳毅傳》元稹的《鶯鶯傳》白行簡的《李娃傳》蔣防的《霍小玉傳》陳鴻的《長恨歌傳》等。內容題材涉及到愛情曆史政治豪俠誌怪神仙等方麵,但大多作品體現了較強的現實精神,創作方法與藝術技巧趨於成熟。
晚唐是唐傳奇的衰落時期,雖然作品數量不少,並出現了專集,如牛僧孺的《玄怪錄》皇甫枚的《三水小牘》裴鉶的《傳奇》等,但內容較為單薄,藝術上也較為粗俗。唯有豪俠題材的作品文學成就較高,如杜光庭的《虯髯客傳》。
唐傳奇題材廣泛,大多取材於現實生活,其中數量最多成就最高的是描寫婚姻愛情題材的作品,如《柳毅傳》《鶯鶯傳》《李娃傳》《霍小玉傳》等。這類作品表現了對婚姻愛情生活自由的向往和追求,抨擊了封建禮教婚姻製度和門第等級觀念。
唐傳奇的創作也取得了較高的藝術成就。首先,唐傳奇在小說發展史上擺脫了六朝小說粗陳梗概的寫法,對生活的描寫和人物的刻畫走向了細致化的藝術境界,注重生活細節的描寫和人物的精神心理的展現,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具有性格化的人物形象,並且開始注意小說的審美價值和娛樂功能。其次,唐傳奇在創作手法上較六朝誌人的偏重寫實增強了虛構性,較六朝誌怪的偏重記述傳聞增加了再創作性,作家真正開始自覺地進行藝術想像和藝術創造,而且在藝術構思情節結構上,都取得了新的成就。
◆初唐四傑像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由左至右,由上至下)
◆滕王閣
延伸閱讀
王勃故事
王勃的作品,明人輯有《王子安集》。據說王勃寫文章之前,把筆墨紙硯準備好,飲酒後蒙被而睡,醒後一揮而就,不改一字,時人成為“腹稿”,他的詩清新自然,一篇之中常有警句,有如奇花異草雜綴在幽穀之中,使人百讀不厭,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等。
詩骨陳子昂
陳子昂,其詩詞意激昂,風格高峻,大有“漢魏風骨”,他也因此被譽為“詩骨”,《感遇》詩被頌為唐代的“古體之祖”,《登幽州台歌》則被譽為初唐詩歌之絕唱。
◆陳子昂讀書台
◆。《陳伯玉集》書影
知識小百科
陳子昂摔琴名天下
《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早已在我國家喻戶曉,一曲《高山流水》留下了千古佳話。然而,陳子昂摔琴覓知音的故事卻鮮為人知,而陳子昂的詩名卻正是因摔琴而聞名天下。
當年陳子昂雖然寫一手好文章,卻得不到別人的賞識。一日見一人捧琴以千金出售。周圍不少達官貴人,隻是讚歎好琴,卻無人舍得購買。陳子昂靈機一動,以千金購得此琴,並對眾人說:“我擅長演奏此琴,請明日到我的處所,我為大家演奏。”第二日,無數人慕名來到陳子昂的住所,欲聽其演奏。陳子昂當著眾人舉起琴,憤然道:“我雖沒有二謝的才話,但也有屈原賈誼的誌向。我從四川來到京城,攜詩文百軸,竟無人賞識,此種樂器是低賤的樂工所用,我豈能彈之!”說罷,將千金購得的琴摔得粉碎。眾人見狀大驚,卻見陳子昂取出自己的詩文,分贈眾人。大家都被陳子昂的行為所震驚,待看了他的文章後,便更加佩服他的才華。於是陳子昂在一日之內便聲震京城。
清新詩人孟浩然
孟浩然是我國唐代第一個寫山水田園詩的人,與王維齊名,為唐“田園詩派”代表詩人之一。他的詩受南朝詩風的影響,清新脫俗,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深得當時及後世盛譽。
◆孟浩然像
◆《孟浩然詩集》書影
延伸閱讀
“王孟”之詩
“王孟”是盛唐時期的田園山水詩的代表人物,其中王維的成就較高,王維既是詩人又是畫家,能將繪畫的原理與技巧靈活地運用到詩歌創作中。王維的詩歌描寫山川美景,抒發融入自然的喜悅,讀來清新自然;孟浩然的詩描寫田園風光,表達對農家生活的熱愛,讀來樸質感人。
七絕聖手王昌齡
王昌齡是盛唐時享有盛譽的一位詩人。他的許多描寫邊塞生活的七絕被推為邊塞名作,《出塞》一詩更成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由於王昌齡的詩歌最專於七絕,並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後人稱他為“七絕聖手”。
◆王昌齡像
延伸閱讀
《出塞》的創作背景
◆紅木硯台盒。上刻王昌齡詩句。
唐玄宗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的深秋,27歲的王昌齡在科考落第後心緒有些煩擾,於是想像以前那樣去四處遊覽祖國的名山大川。該去哪裏呢?他想到了遙遠的塞外邊關。王昌齡有一位好友名叫吳吉虎,此時他正在大青山下的雲中(今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境內)擔任軍中斥候統領(類似於現在的偵察兵軍官)。吳吉虎無論如何也想不到,王昌齡會千裏迢迢來看他,久別重逢的喜悅蕩漾在兩個人的心頭,於是縱情豪飲。兩人頻頻舉杯,情緒十分高漲,談到人生的悲歡離合之情,兩人又忍不住潸然淚下。
隨後,兩人相約去軍營探訪士兵。漫漫邊關,獵獵山風,深秋的大青山已經是寒氣逼人了。他們隨意走進了一座軍帳中,王昌齡和藹地問一位十七八歲模樣的小士兵:“苦不苦啊?”“苦”,年輕的士兵回答說。“那累不累啊?”王昌齡又問。“累”,年輕的士兵很幹脆地又回答說。“那你說說,這每天又苦又累的在這大漠邊關圖的是什麽?”“保家衛國,不讓敵人進犯我們的邊關。”這位年輕的士兵又斬釘截鐵地回答說。他的回答讓王昌齡十分驚訝和感動,他緊緊握住了這位士兵的手,眼角已是淚光盈盈。回到住處,詩人再也抑製不住自己的情緒,他提起筆來一氣嗬成:“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邊塞詩人組合“高岑”
詩人高適和岑參合稱為“高岑”,他們倆都是盛唐時期“邊塞詩派”的領軍人物,“雄渾悲壯”是高適的邊塞詩的突出特點;雄奇瑰麗的浪漫主義色彩,則是岑參詩詞的主要風格。
◆《高常侍集》書影
◆《岑嘉州集》書影
知識小百科
高岑詩派
高岑詩派,又稱邊塞詩派,是盛唐詩歌的流派之一,代表詩人除了高適岑參,還有王昌齡李頎王之渙等。在唐代,中央政權與歐亞各國及國內各民族之間有著廣泛的往來,但也時常發生一些民族衝突,邊塞戰爭頻繁。這些曆史現象對當時人們的生活影響較大,因此也成為很多詩人歌詠的題材。邊塞詩作者結合壯麗遼闊的邊疆景象,表現馳騁沙場建功立業的壯誌豪情,抒發慷慨從戎抗敵禦侮的愛國思想,反映征夫思婦的憂怨以及連續的荒涼艱苦生活,同時也反映了唐帝國內部的各種矛盾。
詩仙李白
李白是中國唐代著名的詩人,他有著自信狂傲的獨立人格,豪放灑脫的氣度,和自由創作的浪漫情懷。他的詩歌以奇特的想象恢宏的氣勢引人入勝,對後代產生了深遠影響,被後世譽為“詩仙”。
◆李白像
◆李白墓
延伸閱讀
李白作品名句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靜夜思》
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贈汪倫》
3。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行路難》
4。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
5。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早發白帝城》
6。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樂府將進酒》
7。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夢遊天姥吟留別》
8。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9。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10。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樂府將進酒》
詩佛王維
王維的詩在盛唐詩壇獨樹一幟,他繼承和發展了謝靈運開創的作山水詩的傳統,對陶淵明田園詩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園詩的成就達到了一個高峰,在中國詩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王維塑像
延伸閱讀
“詩佛”的由來
◆王維詩
王維早年即是一個虔誠的佛教信徒,信奉佛教,隨著政治上遭受挫折,思想趨於消極,晚年更是奉佛長齋,衣不文采,居藍田別墅,與道友裴迪往來,“彈琴賦詩,傲嘯終日”,正如他自己寫的:“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消。”“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因而後期的不少詩作對現實幾乎無任何積極反映,佛老消極思想濃厚,有的甚至充滿了空無寂滅的唯心哲理,在他生前,人們就認為他是“當代詩匠,又精禪上理”(苑鹹《酬王維序》),死後更得到“詩佛”的稱號。
詩聖杜甫
杜甫流傳下來的大量詩歌作品,以其強烈的現實主義風格,寬廣的視野,深入的體驗,高度概括了唐代安史之亂前後的曆史變遷,深刻地反映當時的社會現實生活,堪稱“史詩”,他更是被後世譽為“詩聖”。
◆杜甫塑像
◆成都杜甫草堂
知識小百科
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是755763年所發生的一場叛亂,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唐玄宗耽於享樂,不理朝政,又放任邊地將領擁兵自重。天寶十四載(755年),安祿山發動兵變,安氏稱帝。唐玄宗入蜀,太子李亨在靈武自行登基為唐肅宗。郭子儀被封為朔方節度使,奉詔討伐,擊敗史思明,收複河北一帶。及後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所殺,叛將史思明也投降。758年,由於朝廷一項暗殺史思明的計劃外泄,史思明發動兵變,殺安慶緒並稱“大燕皇帝”。至761年,史思明被其兒子史朝義所殺。翌年,唐代宗繼位,並從叛軍中收複洛陽。最後史朝義被李懷先逼迫自殺,八年的“安史之亂”結束。
百代文宗韓愈
韓愈是唐代散文家兼詩人,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散文氣勢雄渾,縱橫開合,奇偶交錯,巧譬善喻,或詭譎,或嚴正,藝術特色多樣化,掃蕩了六朝以來柔靡駢儷的文風。
◆韓愈像
◆潮州韓文公祠
延伸閱讀
讀書像品酒
有一次,韓愈和朋友們聚在一起談論文章。韓愈心直口快地說:“這讀書就像品酒一樣。好文章讀起來,讓人覺得痛快。那差的文章,比如駢體文,死板得很,讀了讓人憋氣難受。”於是朋友們問他:“依你之見,哪幾位名家寫得好呢?”他說道:“要說先秦,當然是孟軻莊周。要說兩漢,當數董仲舒第一,其次是賈誼揚雄。他們的文章形式自由,語句動人,含義深刻。”
唐代四大女詩人
大唐盛世,詩才輩出,不但須眉稱眉稱雄,也有不少女詩人脫穎而出。在唐代女詩人中,李治魚玄機和劉采春最為著名,並稱唐代四大女詩人。
◆《薛濤詩》書影
◆《唐女道士魚玄機詩》書影
延伸閱讀
魚玄機的才情
魚玄機十一二歲時,就被人稱作詩童。她的才華引起了當時名滿京華的大詩人溫庭筠的關注,溫庭筠曾專程尋訪魚玄機。這時魚父業已謝世,魚家母女隻能靠給平康裏附近青樓娼家做些針線和漿洗的活兒來勉強維持生活。溫庭筠以“江邊柳”為題請不滿13歲的魚玄機即興賦詩一首,魚玄機略作沉思後,便寫下了“翠色連荒岸,煙姿入遠樓;影鋪春水麵,花落釣人頭。根老藏魚窟,枝底係客舟;蕭蕭風雨夜,驚夢複添愁”的詩句。
詩魔白居易
白居易是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有“詩魔”之稱。他的詩歌主張和詩歌創作,以其對通俗性寫實性的突出強調和全力表現,在中國詩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白香山詩長慶集》書影
◆白居易像
◆《琵琶行》詩意圖(明。仇英)
延伸閱讀
白居易的書法
白居易是一位家喻戶曉的大詩人,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書法家。長期以來,他的詩名掩蓋住了他的書名。白居易擅長楷書和行書。據《宣和書譜》記載,宋代禦府藏有他的5個行書帖,並雲:“觀其書《豐年》《洛下》兩帖與夫雜詩,筆勢翩翩。大抵唐人作字無有不工者,如白居易以文章名世,至於字畫不失書家法度,作行書妙處,與時名流相後先。蓋胸中淵著,流於筆下便過人數等。觀之者亦想見其風概雲。”
詩豪劉禹錫
劉禹錫是唐代中期非常有名的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之稱。他的詩現存800餘首,無論短章長篇,大都簡捷明快,風情俊爽,有一種哲人的睿智和詩人的摯情滲透其中,極富藝術張力和雄直氣勢。
◆劉禹錫紀念館
延伸閱讀
《陋室銘》
劉禹錫善托物寓意,抒寫情懷,多有名篇傳世,如眾所周知的《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雲:“何陋之有?”
◆劉禹錫墓
詩文優美柳宗元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與韓愈一起倡導唐代古文運動。在反對駢文提倡古文方麵傾注了大量心血。他在詩歌辭賦散文遊記寓言小說雜文以及文學理論諸方麵,都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的《永州八記》被人們譽為山水遊記的經典作品。
◆柳宗元像
◆《江雪》詩意圖(明。宋旭作)
知識小百科
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稱,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三蘇王安石曾鞏。“唐宋八大家”乃主持古文運動的中心人物,他們提倡散文,反對駢文,給予當時和後世的文壇以深遠的影響。
詩人元稹
唐代詩人元稹與白居易齊名,並稱“元白”,同為新樂府運動倡導者。其詩辭淺意哀,仿佛孤鳳悲吟,極為扣人心弦,動人肺腑。
◆元稹像
◆《元氏長慶集》書影
延伸閱讀
元稹與燈影牛肉
據說,唐代詩人元稹在通州任司馬時,常到一家酒肆小酌,下酒菜中便有燈影牛肉,其色澤油潤紅亮,味道麻辣鮮香,質地柔韌,入口自化而無渣,食後令人回味無窮,使元稹讚歎不已。更讓他驚奇的是,成菜肉片較大,薄如紙,呈半透明狀,用筷子夾起,在燈的照射下,紅色牛肉的絲絲紋理在牆壁上顯出清晰的影像來,煞是好看。這使他聯想到當時京城盛行的“燈影戲”(現稱皮影戲),興之所至,當即稱之為“燈影牛肉”。人們尊敬元稹的清正廉潔,因他的讚譽,該菜引起轟動,一舉成為名菜。
深情唯有李商隱
晚唐著名詩人李商隱,和杜牧合稱“小李杜”,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又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他的詩作藝術成就很高,對後世有重大影響。
◆李商隱像
◆《李義山詩集》書影
知識小百科
牛李黨爭
牛李黨爭源於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年)一次科舉考試。時任宰相的李吉甫對應試舉子牛僧孺李宗閔進行打擊,因為他們在試卷中嚴厲地批評了他。由此,李吉甫與牛僧孺李宗閔等人結怨,這筆恩怨後來被李吉甫的兒子李德裕繼承了下來。以牛僧孺李宗閔為領袖的“牛黨”和以李德裕為領袖的“李黨”互相攻訐爭鬥不休,從醞釀到結束約40餘年,成為晚唐政治的一大主題。
花間詞派鼻祖溫庭筠
晚唐著名詩人溫庭筠,詩詞俱佳,被譽為“花間派鼻祖”。
◆《花間集》書影
◆《商山早行》詩意圖
知識小百科
花間詞對後世的影響
花間詞誕生於晚唐五代,“花間”兩字出自花間詞人張泌“還似花間見,雙雙對對飛”一句。花間詞派作為最早的流派之一在詞的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有著巨大的影響。晚唐五代時,趙崇祚撰《花間詞》,收集了溫庭筠皇甫鬆孫光憲韋莊和凝薛昭蘊牛嶠張泌毛文錫牛希濟歐陽炯魏承班閻選尹鶚毛熙震李珣等人的500首詞作。其中收溫詞多達66首,可以說溫庭筠是第一位專力填詞的詩人。詞這種文學形式,到了溫庭筠手裏才真正被人們重視起來,隨後五代與宋代的詞人競相為之,終於使詞在中國古代文壇上蔚為大觀,至現在仍然有著極廣泛的影響。
古文巨擘皮日休
皮日休是晚唐古文巨擘,他的不少著作反映了晚唐的社會現實,暴露了統治階級的腐朽,反映了人民所受的剝削和壓迫。魯迅評價皮日休“是一蹋糊塗的泥塘裏的光彩和鋒芒”。
◆《皮日休文集》書影
延伸閱讀
茶道大師皮日休
皮日休與其好友陸龜蒙在討論到茶詩的一些課時,得到了陸龜蒙的唱和。在他們的詩歌唱和中,皮日休的《茶中雜詠》和陸龜蒙的《奉和襲美茶具十詠》最令人注目。他們的唱和詩內容包括茶塢茶人茶筍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甌煮茶十題。幾乎涵蓋了茶葉製造和品飲的全部,他們以詩人的靈感豐富的詞藻,藝術係統形象地描繪了唐代茶事,對茶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皮日休《霍山賦》《河橋賦》書影
“一代之奇”唐傳奇
唐傳奇是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說,它遠繼神話傳說和史傳文學,近承魏晉南北朝誌怪和誌人小說。唐傳奇作為中國古代小說的一朵奇葩,被譽為“一代之奇”,標誌著中國古代小說的創作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崔鶯鶯像
◆柳毅傳書圖
◆柳毅傳書圖鏡
延伸閱讀
“唐傳奇”對後世的影響
唐傳奇作為文學史上開始進入成熟階段的短篇小說,難免還存在一定的缺陷。但盡管如此,唐傳奇畢竟展開了一片嶄新的藝術天地。通過虛構的故事和虛構的人物,它比以往的任何文學樣式,都能夠更自由更方便更具體地反映人們的生存狀態和生活理想,從而影響人們的生活趣味。由此而言,它在文學史上有著非常深遠的意義。傳奇這種文言小說樣式在宋代一度衰落,到元明又出現了不少優秀的較唐傳奇在各方麵都有所發展的創作,並被改寫為白話小說。事實上,中國古代白話短篇小說在藝術上的成熟,與傳奇體有很大關係。
“初唐四傑”是初唐文學家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的合稱。“四傑”的詩文雖未脫齊梁以來綺麗餘習,但已初步扭轉文學風氣,他們是唐代文壇上新舊過渡的人物。
王勃(07年),字子安,是“初唐四傑”之首。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學者,號文中子。父親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職。王勃才華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劉祥道讚為神童,向朝廷表薦,對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年)為沛王李賢征為王府侍讀,兩年後因戲為《檄英王雞》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隨即出遊巴蜀。鹹亨三年(7年)補虢州參軍,因擅殺官奴當誅,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貶為交趾令。上元二年(7年)或三年(7年),王勃南下探父,渡海溺水,驚悸而死。
王勃的詩賦風格清新,他在7歲時所寫的《滕王閣詩序》是詞賦中的名篇,序末所附的《滕王閣詩》則是唐詩中的精品。至於他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詩,更是公認的唐詩極品,其中“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兩句成為滲透古今撼動人心的千古名句。
楊炯(約09年),弘衣華陰(今屬陝西)人,吏治以嚴酷著稱,卒於官,世稱楊盈川。楊炯以邊塞征戰詩著名,所作如《從軍行》《出塞》《戰城南》《紫騮馬》等,表現了為國立功的戰鬥精神,氣勢軒昂風格豪放。其他唱和紀遊的詩篇則無甚特色,且未盡脫綺豔之風。
盧照鄰(約9年),字升之,自號幽憂子。幽州範陽(今河北涿縣)人。據說他晚年不堪病痛折磨,含悲懷憤,竟然投水而死,令人扼腕不已。
駱賓王(約087年),字觀光,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人,又與富嘉謨並稱“富駱”。在“四傑”中,他的詩作最多。尤擅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為初唐罕有的長篇,當時以為絕唱。駱還曾久戍邊城,寫有不少邊塞詩,豪情壯誌,見聞親切。唐中宗複位後,詔求駱文,得數百篇。
“初唐四傑”是當時官小而名大,年少而才高的詩人,他們在初唐詩壇的地位很重要,上承梁陳,下啟沈宋,其中盧駱長於歌行,王楊長於五律。後人所說的聲律風骨兼備的唐詩,從他們才開始定型。
在唐詩史上,他們是勇於改革齊梁浮豔詩風的先驅。唐太宗喜歡宮體詩,寫的詩也多為風花雪月之作,有很明顯的齊梁宮體詩的痕跡。大臣上官儀也秉承陳隋的遺風,其作風靡一時,士大夫們爭相效法,世號“上官體”。
在齊梁的形式主義詩風仍在詩壇占有統治地位的時候,“四傑”挺身而出,王勃首先起來反對初唐詩壇出現的這種不正之風,接著其餘三人也都起來響應,一起投入了反對“上官體”的創作活動之中。
他們力圖衝破齊梁遺風和“上官體”的牢籠,把詩歌從狹隘的宮廷轉到了廣闊的市井,從狹窄的台閣移向廣闊的江山和邊塞,開拓了詩歌的題材,豐富了詩歌的內容,賦予了詩歌新的生命力,提高了詩歌的思想意義,展現了帶有新氣息詩風,推動初唐詩歌向著健康的道路發展。他們的詩盡管未能擺脫南朝風氣,但其詩風的轉變和題材的擴大,預示了唐詩未來的發展方向,他們是真正的唐詩的“揭幕人”。
“初唐四傑”為五言律詩奠定了基礎,並且使七言古詩發展成熟。所以“初唐四傑”在發展詩歌形式上的成就,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他們在文學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作用。
陳子昂(9700年),唐代文學家,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縣)人。因曾任右拾遺,後世稱為陳拾遺。其詩風骨崢嶸,寓意深遠,蒼勁有力,他的作品有《感遇》《登幽州台歌》《陳伯玉集》傳世。
陳子昂青少年時家庭較富裕,輕財好施,慷慨任俠。成年後始發憤攻讀,博覽群書,擅長寫作。同時關心國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樹。然而當他從家鄉四川來到長安,準備一展鴻鵠之誌時,卻四處碰壁,懷才不遇,令他憂憤交加。
歲那年,陳子昂進士及第,官麟台正字,後升右拾遺,直言敢諫。時武則天當政,信用酷吏,濫殺無辜,他屢次上書諫諍。武則天計劃開鑿蜀山經雅州道攻擊生羌族,他又上書反對,主張與民休息。他的言論切直,常不被采納,並一度因“逆黨”反對武則天的株連而下獄。
垂拱二年(8年),曾隨左補闕喬知之軍隊到達西北居延海張掖河一帶。萬歲通天元年(9年),契丹李盡忠孫萬榮叛亂,又隨建安王武攸宜大軍出征。
兩次從軍,使他對邊塞形勢和當地人民生活獲得了較為深刻的認識。聖曆元年(98年),因父老解官回鄉,不久父死。居喪期間,權臣武三思指使射洪縣令段簡羅織罪名,加以迫害,使其冤死獄中。
在文學方麵,陳子昂針對初唐的浮豔詩風,力主恢複漢魏風骨,反對齊梁以來的形式主義文風。他自己的創作,如《登幽州台歌》《感遇》等共8首詩,風格樸質而明朗,格調蒼涼激越,標誌著初唐詩風的轉變。
陳子昂的詩歌創作,在唐詩革新道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盧藏用說他“橫製頹波。天下翕然質文一變”(《陳伯玉文集序》)。宋劉克莊《後村詩話》說:“唐初王楊沈宋擅名,然不脫齊梁之體,獨陳拾遺首倡高雅衝淡之音。一掃六代之纖弱,趨於黃初建安矣。”金元好問《論詩絕句》也雲:“沈宋橫馳翰墨場,風流初不廢齊梁。論功若準平吳例,合著黃金鑄子昂。”都中肯地評價了他作為唐詩革新先驅者的巨大貢獻。
總之,陳子昂的詩歌,以其進步充實的思想內容,質樸剛健的語言風格,對整個唐代詩歌產生了巨大影響。
此外,陳子昂在散文革新上也是有功績的。他文集中雖然也還有一些駢文,但那些對策奏疏,都用的是比較樸實暢達的古代散文,這在唐代,也是開風氣之先。所以唐代古文家蕭穎士梁肅韓愈都對他有較高的評價。
孟浩然(8970年),唐代詩人。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世稱孟襄陽。代表作有《春曉》《過故人莊》《望洞庭湖贈張丞相》等。
孟浩然具有俠客心腸,自小喜歡讀古人節義事跡,並且身體力行,到處為人排難解紛,也因此結交了各階層的朋友。他也喜好讀書,想一展抱負,可惜一直沒有適當的機會,滿腹經綸的他頗為灰心,在失望之餘,遍遊江南,最後回到故鄉,在附近的鹿門山隱居。
隱居一段時間,又想有所作為,因而到長安尋覓機會。他的詩得到了很高的評價,名聲一時傳遍京師,可惜在仕途方麵卻阻礙重重,始終得不到朝廷重用,孟浩然受到莫大的打擊,隻得失意的回到鹿門山,悠遊山水間。之後雖有一兩次機會,但可惜都沒能施展才能。
740年,好朋友王昌齡來到襄陽,此時孟浩然背上生疽,己經快痊愈了,醫生叮嚀不可吃魚蝦等食物,可是老朋友相聚,飲酒聊天,無比歡樂,孟浩然竟忘了忌諱,吃了鮮魚,結果病毒發作死亡,活了歲。
從孟浩然的生平經曆看,他除了晚年大約一年時間被辟為幕僚之外,終其一生可說是布衣詩人。然而,孟浩然並非無意入仕之人,他與盛唐其他詩人一樣,懷有濟世的強烈願望。他的詩受南朝詩風的影響,清新脫俗,深得當時及後世盛譽;其亦仕亦隱的情懷也讓後人評說不已。
孟浩然和王維合稱為“王孟”,其詩雖不如王詩境界廣闊,但在藝術上有獨特造詣,而且是繼陶淵明謝靈運謝眺之後,開盛唐田園山水詩派之先河。孟詩不事雕飾,清淡簡樸,感覺親切真實,生活氣息濃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如《秋登萬山寄張五》《過故人莊》《春曉》等篇,淡而有味,渾然一體,韻致飄逸,意境清曠。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個傾力寫作山水詩的詩人,其詩今存00餘首,大部分是他在漫遊途中寫下的山水行旅詩,也有他在登臨遊覽家鄉一帶的萬山峴山和鹿門山時所寫的遣興之作,還有少數詩篇是寫田園村居生活的。
山水景物是南朝詩歌最重要的題材,經曆長期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到孟浩然,山水詩又被提升到新的境界,這主要表現在:詩中情和景的關係,不僅是彼此襯托,而且常常是水乳交融般的密合;詩的意境,由於剔除了一切不必要不協調的成分,而顯得更加單純明淨;詩的結構也更加完美。
孟浩然山水詩的意境,以一種富於生機的恬靜居多。但是他也能夠以宏麗的文筆表現壯偉的江山,如《彭蠡湖中望廬山》中:“太虛生月暈,舟子知天風。掛席候明發,渺漫平湖中。中流是匡阜,勢壓九江雄。黤黕凝黛色,崢嶸當曙空。香爐初上日,瀑布噴成虹……”清人潘德輿以此詩和《早發漁浦潭》為例,說孟詩“精力渾健,俯視一切”(《養一齋詩話》),正道出了其意興勃鬱的重要特征。
王昌齡(約987年),字少伯,盛唐著名邊塞詩人,籍貫有太原京兆兩說。他的代表作品有《出塞》《從軍行》《閨怨》等。
家境比較貧寒的王昌齡,早年進士及第,然後當上校書郎。後來,王昌齡選博學宏詞科,超絕群倫,於是改任汜水縣尉,再遷為江寧丞。不久他寫了一篇《梨花賦》諷刺權貴,因文致禍,此後就連遭貶謫。
王昌齡曾遊襄陽,訪著名詩人孟浩然。據說孟浩然之死和王昌齡還大有幹係,前文已述。在這一時期,王昌齡又結識了大詩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詩。與孟浩然李白這樣當時第一流的詩人相見,對王昌齡來說,自是一大樂事,可惜與孟浩然一見,竟成永訣;與李白相見,又都在貶途當時李白正流放夜郎。王昌齡離京赴江寧丞任時已與詩人岑參相識,岑參有《送王大昌齡赴江寧》詩,王昌齡也有詩留別。途經洛陽時,又與綦毋潛李頎等詩人交遊,也都有詩為證。
作為盛唐詩壇著名詩人的王昌齡,當時即名重一時,被稱為“詩家夫子王江寧”。因為詩名早著,所以與當時名詩人交遊頗多,交誼很深,除了與李白孟浩然的交遊外,還同高適綦毋潛李頎岑參王之渙王維儲光羲常建等都有交流。他因數次被貶,在荒僻的嶺南和湘西生活過,也曾來往於經濟較為發達的中原和東南地區,並曾遠赴西北邊地,甚至可能去過碎葉(在今吉爾吉斯)一帶。因他有豐富的生活經曆和廣泛的交遊,對他的詩歌創作大有好處。
王昌齡擅長七言絕句,被後世稱為“七絕聖手”,如《出塞》詩:“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慨歎守將無能,意境開闊,感情深沉,有縱橫古今的氣魄,確實為古代詩歌中的珍品,被譽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又如《從軍行》等,也都為膾炙人口的名作。反映宮女們不幸遭遇的《長信秋詞》《西宮春怨》等,格調哀怨,意境超群;抒寫思婦情懷和少女天真的《閨怨》《采蓮曲》等,文筆細膩生動,清新優美。送別之作《芙蓉樓送辛漸》同樣為千古名作。沈德潛《唐詩別裁》說:“龍標絕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測之無端,玩之無盡。”
王昌齡的邊塞詩充分體現了他的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精神,同時也深深蘊含了詩人對下層人民的人文關懷,體現了詩人博大的胸懷。王昌齡在寫作方式上擅長以景喻情,情景交融。這本是邊塞詩所最常用的結構,但是詩人運用最簡練的技巧,於這情境之外又擴大出一個更為廣闊的視野,在最平實無華的主題之中凝練出貫穿於時間與空間中永恒的思考,最具代表的就是《出塞》。
高適岑參並稱為“高岑”,這始於他們的好友杜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適虢州岑二十七長史參三十韻》:“高岑殊緩步,沈鮑得同行。”意思是說,他們兩人成名均較晚,但才學堪比沈約鮑照。
高適(7007年),字達夫仲武,滄州(今河北省景縣)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帶。他的詩直抒胸臆,不尚雕飾,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描寫邊塞生活。著有《燕歌行》《除夜作》等。
高適少孤貧,有遊俠之氣,曾漫遊梁宋,躬耕自給,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個性,故詩作反映的層麵較廣闊,題旨亦深刻。高適的心理結構比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詩多直抒胸臆,或夾敘夾議,較少用比興手法。如《燕歌行》,開篇就點出國難當頭,突出緊張氣氛:“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結尾處直接評論:“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既有殷切期待,又有深切感歎,含蓄而有力。
高適詩歌的注意力在於人而不在自然景觀,故很少有單純寫景之作,常在抒情之時伴有寫景的部分,因此這景常帶有詩人個人主觀的印記。《燕歌行》中用“大漠窮秋塞草衰,孤城落日鬥兵稀”勾劃淒涼場麵,用大漠枯草孤城落日作排比,組成富有主觀情感的圖景,把戰士們戰鬥不止的英勇悲壯烘托得更為強烈。
岑參(7770年),荊州江陵(現湖北江陵)人。出身於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均官至宰相。父親也兩任州刺史,但父親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從兄,遍讀經史。0歲至長安,獻書求仕。以後曾北遊河朔。0歲舉進士,授兵曹參軍。
岑參的詩題材很廣泛,富有浪漫主義色彩,且氣勢宏偉,想象豐富,色彩瑰麗,熱情奔放。《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輪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都是岑參邊塞詩中傑出的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可以說是和前兩詩鼎足而立的傑作。自出塞以後,在安西北庭的新天地裏,在鞍馬風塵的戰鬥生活裏,他的詩境空前開闊了,愛好新奇事物的特點在他的創作裏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雄奇瑰麗的浪漫色彩,成為他邊塞詩詞的主要風格。
高適岑參都積極進取,但長期功名失意,一再出塞謀求報國立功,對仕途坎坷和邊塞生活有著深刻的體驗。他們以邊塞戰爭塞上風光和仕途艱難為題材,善於運用七言古詩等體裁,表現報國安邊治國安民的壯誌和奮發進取的精神,或抒發懷才不遇功業無成的悲憤。其詩意氣豪邁,情辭慷慨,奇偶相生,手法多樣。這是他們的共同之處。有所不同的是,岑參的詩詞更多地描寫邊塞生活的豐富多彩,而缺乏高適詩中那種對士卒的同情。這主要是因為他的出身和早年經曆和高適不同。
李白(707年),字太白,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受道家影響較深,詩有仙氣,人稱“詩仙”。他是唐代詩壇的代表人物,又是中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後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李白出生於盛唐時期,歲時隨父遷居四川彰明縣的青蓮鄉,故號青蓮居士。開元年(7年),李白出蜀遠遊。李白在蜀中漫遊時,曾登峨嵋青城等名山,寫下了《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和《峨嵋山月歌》等詩篇,顯露出了李白早年的才華。
當時,80餘歲的著名詩人太子賓客賀知章在長安與李白相會,遂稱其為“謫仙人”,經過賀知章的褒揚,李白的名聲頓時傳遍京師。唐玄宗非常隆重地召見了他,但玄宗隻是十分欣賞他的詩句,將他當作個點綴“太平盛世”的文學侍從,任命他為“供奉翰林”,卻沒有任何實際職位。
一日,唐玄宗李隆基與寵妃楊玉環在沉香亭賞花,召翰林李白吟詩助興。李白酒醉,命宦官高力士為其磨墨拂紙,即席寫就《清平調》三首,李隆基看了詩很高興,賜飲。李白借著酒勁,叫高力士為他脫靴,加以奚落。高力士是大太監,靴是給他脫了,但從此記恨在心。後來他在楊玉環麵前搗鬼,詆毀李白。原來李白有一首詩雲“一枝紅豔露凝香,雲雨巫山在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詩中所用的典故飛燕,是趙飛燕。本來李白是用飛燕新妝比喻名花凝香,並沒有諷刺楊貴妃的意思。高力士卻說詩中的趙飛燕就是指楊貴妃,是故意侮辱她。楊貴妃“恍然大悟”,非常惱火,便在玄宗麵前講了李白的壞話。
李白漸感自己政治理想的破滅。同時,他那種“揄揚九重萬乘主,謔浪赤墀青瑣賢”的傲然態度也令權貴們嫉妒與惱怒。因而權貴們對其百般讒毀,玄宗也逐漸疏遠李白。李白意識到“讒惑英主心,恩疏佞臣計。彷往庭闕下,歎息光陰逝”,於是上書請求回鄉,玄宗很快賜金放他回去了。
7年,李白準備跟著李光弼追擊史朝義,但因病中途返回。第二年他在當塗(今屬安徽)其堂叔李陽冰家中因飲酒過度醉逝。
李白詩歌散失不少,今尚存900多首,內容豐富多彩。李白一生關心國事,不滿黑暗現實,希望為國立功,他的《古風》9首是這方麵的代表作品。李白還有不少詩篇,表現了對人民生活的關心和同情,這種內容常常結合著對統治者的批判。他的一部分樂府詩,反映婦女的生活及其痛苦,其中著重寫思婦憶念征人,還寫了商婦棄婦和宮女的怨情。
李白的詩歌是盛唐氣象的典型代表。詩人終其一生,都在以天真的赤子之心謳歌理想的人生,無論何時何地,總以滿腔熱情去擁抱整個世界。如果說,理想色彩是盛唐一代詩風的主要特征,那麽,李白是以更富於展望的理想歌唱走在了時代的前沿。李白詩歌對後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唐代韓愈李賀,宋代歐陽修蘇軾陸遊,明代高啟,清代屈大均黃景仁龔自珍等著名詩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從李白的詩歌中汲取營養,進行創作。
王維(公元707),字摩詰,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縣),後遷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濟)。代表作有《渭川田家》《終南別業》《鹿柴》《竹裏館》《渭城曲》《山居秋暝》等。
王維幼年聰明過人。歲時,去京城應試,由於他能寫一手好詩,工於書畫,而且還有音樂天賦,所以立即成為京城王公貴族的寵兒。
出仕後,王維利用官僚生活的空餘時間,在京城的南藍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別墅,以修養身心。該別墅原為初唐詩人宋之問所有,那是一座很寬闊的去處,有山有湖,有林子也有溪穀,其間散布著若幹館舍。王維在這時和他的知心好友過著悠閑自在的生活。這就是他的半官半隱的生活情況。
一直過著舒適生活的王維,到了晚年卻被卷入意外的波瀾當中。天寶十四年(7年)爆發了“安史之亂”。在戰亂中他被賊軍捕獲,被迫當了偽官。而這在戰亂平息後卻成了嚴重問題,他因此被交付有司審訊。幸在亂中他曾寫過思慕天子的詩,加上當時任刑部侍郎的弟弟的求情,才得免於難,僅受貶官處分。其後,又升至尚書右丞之職。
無論是邊塞詩山水詩,還是律詩絕句等,王維都有流傳後世的佳篇。蘇軾說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王維確實在描寫自然景物方麵,有其獨到的造詣。無論是名山大川的壯麗宏偉,或者是邊疆關塞的壯闊荒寒,小橋流水的恬靜,都能準確精煉地塑造出完美無比的鮮活形象,著墨無多,意境高遠,詩情與畫意完全融合成為一個整體。
王維的大多數山水田園之作,在描繪自然美景的同時,還流露出了閑居生活中閑逸的情趣。詩人特別喜歡表現靜謐恬淡的境界,有的作品氣象蕭索,或幽寂冷清,表現了對現實漠不關心甚至禪學寂滅的思想情緒。王維的寫景詩篇,常用五律和五絕的形式,篇幅短小,語言精美,音節較為舒緩,用以表現幽靜的山水和詩人恬適的心情,尤為相宜。
王維的創作才能是多方麵的。他的五律和五七言絕造詣最高,同時其他各體也都擅長,這在整個唐代詩壇是頗為突出的。他的七律或雄渾華麗,或澄淨秀雅,為明七子所師法,七古《桃源行》《老將行》《同崔傅答賢弟》等,形式整飭而氣勢流蕩,堪稱盛唐七古中的佳篇。散文也有佳作,《山中與裴秀才迪書》清幽雋永,極富詩情畫意,與其山水詩的風格相近。
杜甫(7770年),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他曾居長安城南少陵,故自稱“少陵野老”,人稱“杜少陵”;又因居成都時世交嚴武(官居成都尹兼劍南節度使)舉薦他做過節度參謀撿校工部員外郎,故又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
杜甫自幼聰慧,0歲起便開始了他長達十餘年的漫遊生涯。他離開洛陽,沿著運河,過了長江。秀美的江南風光,豐富的文物古跡,開闊了杜甫的眼界。然後,他回到洛陽又北上,遊覽了齊趙(在現在山東省和河北省南部)大平原,登上了泰山。這兩次漫遊是杜甫一生中最如意的事。
有一年夏天,杜甫在洛陽會見了他慕名已久的大詩人李白。兩個人誌趣相投,一見如故,很快成為非常要好的朋友。當時,李白受到權貴的排擠,剛離開長安,但“謫仙”的名聲已經傳遍全國,而杜甫在詩壇才初露頭角。他們倆年齡相差也比較大,可是他們彼此都很敬重。
杜甫拿自己的詩給李白看,向他請教。李白讀了《望嶽》以後,讚賞地說:“子美,你這首詩氣魄不小,尤其‘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兩句,發人深省,不同凡響!”杜甫則謙虛地說:“還是太白兄詩寫得氣勢雄偉啊!”
不久,李白到梁國(在現在河南省開封)宋州(在現在河南省商丘)一帶去了。隨後,杜甫也如約趕到那裏。隨後兩人一起又先後到齊州和兗州。白天他們一起登臨名勝,拜訪隱士。晚上暢談痛飲,談詩論文,喝醉酒就共被酣睡,親密得像兄弟一樣。杜甫用“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的詩句來形容他們的這段交往。李白也用“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來表示自己對杜甫的思念之情,就像那浩浩蕩蕩的汶水奔流不止。
在遊曆路上,杜甫看到許多悲慘的情景。杜甫懷著對人民的深切同情,把他的所見所聞寫在六首詩中,那就是《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簡稱“三吏”“三別”。這六首詩都深刻地反映出了當時動亂不安的社會麵貌,寫得生動感人,是我國古典詩歌中的不朽傑作。
安史之亂爆發,長安淪陷,杜甫一家老小加入了流亡的難民隊伍。至德二年(757年),杜甫從長安逃出,並不辭辛苦,千裏迢迢投奔至唐軍,肅宗被其忠誠所感動,任他為左拾遺,但很快就被貶為華州司馬參軍。唐大曆五年(770年),杜甫病逝於旅途中,時年9歲。
杜詩現存00多首,它們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前後0多年的社會全貌,生動地記載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經曆。把社會現實與個人生活緊密結合,達到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的完美統一,代表了唐代詩歌的最高成就,被後代稱作“詩史”。但杜甫並非客觀地敘事,以詩寫曆史,而是在深刻廣泛反映現實的同時,通過獨特的藝術手段表達自己的主觀感情。
杜詩內容廣泛深刻,感情真摯濃鬱;藝術上集古典詩歌之大成,並加以創新和發展;在內容與形式上大大拓展了詩歌領域,給後世以廣泛的影響,被後人尊為“詩聖”。
韓愈(788年),字退之,唐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韓愈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時候都去世了,他就由在京城做官的哥哥韓會撫養。韓會對弟弟很好,教他認真讀書,好好做人。
韓愈0歲的時候,韓會受到別人的牽連,被貶官到韶州(在現在廣東省),於是韓愈跟隨哥哥去了韶州。從京城長安到韶州有幾千裏的路程。一路上,韓會雖然心情不好,還是不停地給弟弟講沿途風光和名人故事。韓愈記憶力很好,把哥哥講的話全記在心裏。
到韶州不久,韓會就因心情苦悶,又加上水土不服而病死。在朋友們的幫助下,嫂嫂鄭氏帶著自己的兒子和韓愈,護送著韓會的靈柩,回到了故鄉河陽。安葬了韓會以後,鄭氏關心地對韓愈和兒子說:“人生短暫,你們要抓緊時間讀書做學問。雖不求顯赫一時,也要不枉度一生。”韓愈這時候已經很懂事了,他知道這是嫂嫂替哥哥說出的話。從此以後,每天早上公雞一叫,他就起床做操,然後回到書房裏讀書。
韓家曆代有人做官,藏書很多。韓愈就從《論語》《孟子》讀起,遇到問題,他就向嫂嫂請教。可當韓愈讀到《書經》《易經》的時候,嫂嫂就不能教他了,韓愈就去找當地有學問的人請教。就這樣,韓愈還讀了《老子》《莊子》《荀子》等先秦散文著作。
韓愈青年時到了洛陽求學,他訪了一些韓家相識的親朋故友。大家見他懂禮貌又有學問,都邀請他住在自己家裏。韓愈謝絕了大家的好意,自己找了兩間茅屋住下,開始過起清貧的讀書生活。韓愈身穿布衣,每天隻吃兩頓飯,其餘的時間都用來讀書訪友。有時候,他讀書入了迷,要到半夜三更的時候才睡覺。
韓愈賦詩論說傳記頌讚書序哀辭祭文碑誌狀表雜文等各種體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
論說文在韓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尊儒反佛為主要內容的中長篇有《原道》《論佛骨表》《原性》《師說》等。抒情文中的祭文,一類寫骨肉深情,用散文形式,突破四言押韻常規,如《祭十二郎文》;一類寫朋友交誼和患難生活,四言押韻,如《祭河南張員外文》《祭柳子厚文》。此外,書信如《與孟東野書》贈序如《送楊少尹序》等,也都是具有一定感染力的佳作。韓愈另有一些散文,如《毛穎傳》《石鼎聯句詩序》之類,完全出於虛構,接近傳奇小說。
韓愈善於揚棄前人語言,提煉當時的口語。他主張“文從字順”,創造了一種在口語基礎上提煉出來的書麵散文語言,擴大了文言文體的表達功能,但他也有一種佶屈聱牙(指句子讀起來不順口)的文句。
韓愈也是詩歌名家,藝術特色以奇特雄偉光怪陸離為主,如《陸渾山火和皇甫用其韻》《月蝕詩效玉川子作》《南山詩》《嶽陽樓別竇司直》《孟東野失子》等。他的詩在求奇中往往流於填砌生字僻語押險韻,但也有一些樸素無華本色自然的詩。
薛濤李冶魚玄機與劉采春,並稱唐朝四大女詩人。
薛濤(約78808年),字洪度,長安(今陝西西安)人。父薛鄖,仕宦入蜀,他死後,妻女流寓蜀中。薛濤姿容美豔,性敏慧,8歲能詩,洞曉音律,多才藝,聲名傾動一時。
薛濤和當時的著名詩人元稹白居易張籍王建劉禹錫杜牧張祜等人都有唱酬交往。居浣花溪上,自造桃紅色的小彩箋,用以寫詩。後人仿製,稱為“薛濤箋”。晚年好作女道士裝束,建吟詩樓於碧雞坊,在清幽的生活中度過晚年。王建《寄蜀中薛濤校書》詩稱道:“萬裏橋邊女校書,枇杷花裏閉門居。掃眉才子知多少,管領春風總不如。”
薛濤的詩,不僅有如世所傳誦的《送友人》《題竹郎廟》等篇,以清詞麗句見長,還有一些具有思想深度的關懷現實的作品。
薛濤是個奇女子,很多人都被她的絕色與才華所吸引。她迤邐妍逸的傳奇人生經曆,透露出她過人的智慧和獨善其身的秉性。雖然身為樂伎,但她的機智和才華仍獲得了同時代詩人們的愛慕與肯定。
李冶,生卒年月不詳,字季蘭(《太平廣記》中作“秀蘭”),烏程(今浙江吳興)人,後為女道士,是中唐詩壇享受盛名的女冠詩人。
她容貌俊美,天賦極高,從小就顯露詩才,歲那年,曾寫下一首詠薔薇詩:“經時未架卻,心緒亂縱橫。”其父見詩大驚,更不無擔憂:“架卻”諧音“嫁卻”,小小年紀就知道待嫁女子心緒亂,長大後恐失婦德。這不幸被其父言中,她最終出家為女道士(在唐代,出家可以更自由地交納風流才子)。她神情瀟灑,專心翰墨,生性浪漫,愛作雅謔,又善彈琴,尤工格律。當時超然物外的知名作家陸羽(鴻漸)和釋皎然均同她意甚相得,著名詩人劉長卿也與她有密切聯係,劉長卿對李冶的詩極其讚賞,稱她為“女中詩豪”。此外,她還與朱放韓揆閻伯鈞蕭叔子等人情意非常投合。李治的《寄朱放》《送閻二十六赴剡縣》等詩一掃女性作家向來的羞澀之態,坦然男女社交,在之後千年的曆史上都是罕見的。
天寶年間,玄宗聞知她的詩才,特地召見她赴京入宮。那時,她已進入暮年,正棲身著名的花都廣陵。接旨後,隻得應命北上。後來因曾寫詩給叛將朱沚,被德宗下令亂棒所殺。
魚玄機(約887年),原名幼薇,字慧蘭。她從小就受到父親的悉心栽培,5歲誦詩,7歲習作,0多歲時就小有名氣,當時的大詩人溫庭筠很欣賞她的才華。她的詩作見於《全唐詩》,現存有0首之多。
魚玄機,這位美麗多情的才女,也曾得到多情公子的輕憐蜜愛,誰料世事滄桑,命運又把她塑造成一個放蕩縱情的女道士,最終為爭風吃醋殺死了自己的侍婢,自己也走向了刑場,空留下無限的歎息。
劉采春,生卒年月不詳,中唐時期江南女藝人。她既擅長參軍戲,又會唱歌。元稹任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紹興)刺史浙東觀察使時,她隨丈夫周季崇等從淮甸(今江蘇淮安淮陰一帶)來到越州,深受元稹的賞識。元稹《贈劉采春》詩說她“選詞能唱《望夫歌》”。《望夫歌》即《囉嗊曲》,《全唐詩》錄存首。
白居易(778年),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屬山西),曾祖父白溫遷居下邽(今陝西渭南),遂為下邽人。晚年官太子少傅,諡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
白居易的詩歌通俗易懂,受到了當時廣大人民的歡迎,街頭巷尾,到處都傳誦著白居易的詩篇。據說,白居易寫完一首詩,總先念給不識字的老婆婆聽,如果有聽不懂的地方,他就修改,一直到能夠使她聽懂。
那時候,正是朱泚叛亂之後,長安遭到了很大的破壞,長安有一個文學家顧況,很有才氣,性情高傲。7歲的白居易帶了自己的詩稿,到顧況家去請教。白居易拜見了顧況,送上名帖和詩卷。顧況看到“居易”兩個字,皺起眉頭打趣說:“近來長安米價很貴,隻怕居住很不容易呢!”白居易被顧況莫名其妙地數落了幾句,也不在意,恭恭敬敬地站在旁邊請求指教。顧況拿起詩卷看了他的歲時寫的名篇《草》之後,臉上顯露出興奮的神色,馬上站起來,緊緊拉住白居易的手,熱情地說:“啊!能夠寫出這樣的好詩,住在長安也不難了。”於是設宴款待,多方宣揚,從此後白居易的聲名大振。
白居易9歲時中進士,先後任秘書省校書郎翰林學士,元和年間任左拾遺,寫了大量諷喻詩,代表作是《秦中吟》0首和《新樂府》0首,這些詩使權貴切齒扼腕變色。元和六年(8年),白居易母親因患神經失常病死在長安,白居易按當時的規矩,回故鄉守孝三年,服孝結束後回到長安,官至左讚善大夫。
元和十年(8年)六月,白居易歲時,宰相武元衡和禦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殺,武元衡當場身死,裴度受了重傷。對如此大事,當時掌權的宦官集團和舊官僚集團居然置若罔聞,不急於處理。白居易十分氣憤,便上疏力主嚴緝凶手,以肅法紀。可是那些掌權者非但不褒獎他熱心國事,反而說他搶在諫官之前議論朝政是一種僭越行為;還說他母親是看花時掉到井裏死的,他寫賞花的詩和關於井的詩,有傷孝道,這樣的人不配做左讚善大夫陪太子讀書,應驅逐出京。於是他被貶為江州司馬。實際上,他得罪那些掌權官宦的原因還是那些諷喻詩。
白居易的詩作,在民間廣為流傳,這在古代是極少見的。有一次,白居易從長安到江西,路途長達三四千裏,在鄉校佛寺旅館往返的客船中,看到了他的詩歌;在平民僧侶老人和小孩的口中,也聽見他的詩歌,這使他非常的自豪。
《長恨歌》是白居易的代表詩作之一,也是中國文學史上最著名的敘事長詩之一。作者利用“歌行”這個流暢自由的體裁,敘述故事,構思精巧,起伏跌宕。《琵琶行》也是人人皆知的名篇,詩中雖有較濃重的感傷意味,但比《長恨歌》更具現實意義,“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流傳千年的詩句,將琵琶女的命運和自己的身世緊緊地聯係在一起。這首詩敘述的層次分明,描寫的細致生動,比喻的新穎精妙,被曆代文人所稱頌,表明白詩語言確實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地。
劉禹錫(778年),字夢得,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人,唐代中期詩人文學家哲學家,代表作品有《陋室銘》《秋風引》《堤上行》《憶江南》《望洞庭》等。
劉禹錫出身於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他的性格十分倔強,有一種認準了理不回頭的精神,長期的貶謫並沒有改變他的政治立場。他的很多詩篇指斥尖銳,嘲諷辛辣,矛頭直指當朝的權貴弄臣。貶官0年後他被召回長安,在遊玄都觀欣賞桃花時,寫了首詩《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紫陌紅塵拂麵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裏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詩詞表麵上寫賞花,但寓意不言而喻。如今滿朝誌得意驕的新貴,徒有其表,並無實才,就像輕薄的桃花一樣,他們都是我劉郎被趕出長安後補的空缺啊。
這首詩“語涉譏諷”,得罪了那些權貴,所以回京師沒幾天,他就又被貶往連州。這一貶時間更長,過了整整年才返回長安。詩人又一次來到玄都觀,可滿園的桃花已蕩然無存,隻剩下一片荒草苔蘚。望著這昔盛今衰的荒敗景象,他感慨萬千,那股倔勁又上來了,揮筆寫了一首《再遊玄都觀》:“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開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這首詩歌是上一篇的繼續,但諷刺意味比上一篇更為辛辣。曾經滿園盛開的桃花,現在被一片荒草替代,當年那些誌得意驕的新貴們,現在又到哪裏去了呢?我這個當年被貶斥的劉郎,今天不是又回來嗎?詩中充滿了對統治階級的蔑視和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
劉禹錫始終以積極樂觀的精神進行創作,積極向民歌學習,創作了《秋詞》等仿民歌體詩歌,如:“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古人望秋而生悲涼,可他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認為秋日勝過春朝。天高氣爽,碧空如洗,一鶴衝霄,氣概昂揚,令人心曠神怡。詩歌抒發了詩人豪邁向上不屈不撓的人生態度。
晚年,劉禹錫變得性格乖戾,很少和人往來,以專門從事創作來消閑度日,自得其樂。但常和白居易往來,白居易讚揚他“善詩精絕”,並推劉禹錫為“詩豪”,意即詩人中的豪傑出眾者的意思,後人也就據此而稱之。
劉禹錫及其詩風頗具獨特性。他性格剛毅,饒有豪猛之氣,在憂患相仍的謫居年月裏,確實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悶,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但他始終不曾絕望,始終跳動著一顆鬥士的心,寫下了《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重遊玄都觀絕句》以及《百舌吟》《聚蚊謠》《飛鳶操》《華佗論》等詩文,屢屢諷刺抨擊政敵,由此導致一次次的政治壓抑和打擊,但這壓抑打擊卻激起他更為強烈的憤懣和反抗,並從不同方麵強化著他的詩人氣質。他說:“我本山東人,平生多感慨”(《謁柱山會禪師》)。這種“感慨”不僅增加了其詩耐人涵詠的韻味,而且極大地豐富了其詩的深度和力度。
劉禹錫反映民眾生活和風土人情的詩,題材廣闊,風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轉樸素優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潑,充滿生活情趣。其諷刺詩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擊鎮壓永貞革新的權貴,涉及較廣的社會現象。晚年所作,風格漸趨含蓄,諷刺而不露痕跡。
柳宗元(7789年),字子厚,祖籍河東(今山西省永濟市),生於長安,唐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傑出的文學家。因為他是河東人,卒於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稱柳河東或柳柳州。作為唐代古文運動倡導者和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一生留下了00多篇詩文作品,其詩多抒寫抑鬱悲憤思鄉懷友之情,幽峭峻鬱,自成一路。最為世人稱道者,是那些清深意遠疏淡峻潔的山水閑適之作。其文的成就大於詩。駢文有近百篇,散文論說性強,筆鋒犀利,諷刺辛辣;遊記則寫景狀物,多所寄托。
80年,唐順宗即位,唐順宗和他的老師王叔文主張改革政治。革新派大部分是一些出身較低年輕有為才學兼優的知識分子,柳宗元也是這個集團的重要成員,他們推行了許多改革措施。這些措施對穩定社會秩序有利,但卻觸犯了宦官和達官貴人的利益。以權閹俱文珍為首的宦官集團陰謀策動廢順宗立太子,通過宮廷政變來打擊革新派。不久,順宗被迫讓位給太子(憲宗)。宦官得勢後,“二王”即被貶逐,王伾死於貶所,王叔文被賜死,柳宗元劉禹錫等八人都被貶為邊州司馬。曆史上稱這一事件為“二王八司馬”事件。
永州境內山嶺起伏,河流縱橫,風景優美。柳宗元初到永州的時候,住在城內東山的寺廟裏。寺西有一座可以俯瞰全城的亭子,是觀賞永州風光的好地方。九月的一天,柳宗元坐在這個亭子裏,發現遠處的西山景色特別美。於是,他立刻約了幾個人去遊西山。
他們沿著小河來到西山腳下,隻見山勢高峻,怪石嶙峋,滿山是雜草樹木。他們隻得披荊斬棘,艱難地向上攀登,好不容易爬到山頂,四下一滿看,那無邊無際的原野,重重疊疊的山巒,幽深的山穀,曲折的河流都盡收眼底,人好像在天上一樣。
看到這些美景,柳宗元頓覺心胸開闊。他們擺上隨身帶的酒菜,一邊飲酒,一邊賞景,高興得什麽都忘了,直到天黑才回家去。回到家裏,柳宗元寫了一篇散文《始得西山宴遊記》,記敘了這次遊覽的經過。
從這以後,柳宗元的遊興更濃了。在山的西邊,他又發現了一個水潭叫鈷鉧潭。冉溪是潭水的源頭,這溪水流得很急,撞在山石上激起雪白的浪花。它曲折東流,到鈷鉧潭才平緩下來。潭將近有十畝大,水很清,周圍全是樹,岩石上有泉水流下來。
柳宗元非常喜歡鈷鉧潭,多次去遊玩。有一天,潭邊的一戶人家,突然找到柳宗元,對他說:“先生,官府的租稅繁重,我繳不上,也還不起私人的債務。我見先生喜歡這潭邊風光,想把潭邊的田賣給您,好換點錢養活一家子,您看行嗎?”
柳宗元見他說得可憐,就答應了。不久,柳宗元加高了岸上的台子,還把高處的泉水引到潭中,使它發出悅耳的響聲。於是,他又寫了一篇《鈷鉧潭記》來記載這件事。
後來,柳宗元又遊覽了鈷鉧潭西邊的小丘小石潭以及其他許多地方,先後寫了8篇遊記,這就是千百年來被人們傳誦的《永州八記》,包括《始得西山宴遊記》《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
這些作品,以《小石潭記》最為著名,作者通過他的筆向人們描述出了一個清幽寧靜的小石潭風景。文章引人入勝,雋永無窮。開頭用未見其形先聞其聲的寫法展示小石潭。以魚寫潭,則潭水之清澈可以想見;以魚寫人,則人羨魚樂之情溢於言表。作者狀形傳神布影設色,筆墨經濟,手法高超。結尾以清寂幽邃之境寫淒寒悄愴之感,情景交融。
元稹(7798年),字微之,別字威明。河南洛陽人。其先世是鮮卑族拓跋氏,漢化後以“元”為姓,從北魏至隋,地位均極顯赫,不過到元稹祖父一輩時已漸趨沒落。
元稹8歲喪父,由母親攜往舅舅家撫養,少年時代過的是寄人籬下的生活。但他也因此更加發憤圖強,歲應明經科考試,一舉及第,被授為左拾遺。元稹奉職勤懇,本應受到鼓勵,可是因為鋒芒太露,觸犯權貴,反而引起了宰臣的不滿,不久就遭到了貶謫,從此開始了他困頓州郡十餘年的貶謫生活:一貶江陵,二貶通州,三貶同州,四貶武昌。
元稹為人剛直不阿,情感真摯,所以他雖遭貶謫,卻因此獲得很大的聲名,朝中正直之士紛紛為他抱不平。元稹和白居易是一對摯友,白居易曾這樣評價元稹“所得惟元君,乃知定交難”,並說他們之間的友誼是“一為同心友,三及芳歲闌。花下鞍馬遊,雪中杯酒歡。衡門相逢迎,不具帶與冠。春風日高睡,秋月夜深看。不為同登科,不為同署官。所合在方寸,心源無異端。”而元稹對白居易的關心,更凝結成了千古名篇《聞樂天授江州司馬》。除了流芳千年的“元白之誼”,元稹和韋叢的夫妻情深也為世人津津樂道。
元稹歲那年,太子少保韋夏卿年芳0的小女兒韋叢就嫁給了他。此時的元稹僅僅是秘書省校書郎。韋夏卿出於什麽原因同意這門親事,已然無考,但出身高門的韋叢並不勢利貪婪,沒有嫌棄元稹。相反,她勤儉持家,任勞任怨,和元稹的生活雖不寬裕,卻也溫馨甜蜜。
造化弄人,年僅7歲的韋叢因病去世。此時的元稹已升任監察禦史,幸福的生活就要開始,愛妻卻駕鶴西去,詩人無比悲痛,寫下了一係列的悼亡詩。其中《離思五首》(其四)極負盛名。該詩寫久藏心底的不盡情思,因為與情人的曾經相識而自此對其他的女人再也不屑一顧(“取次花叢懶回顧”),詩中的比興之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語言幻美,意境朦朧,被後人廣為傳誦。
元稹的創作,以詩的成就最大。他的樂府詩創作,多受張籍王建的影響。元稹在《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係銘並序》中說:“予讀詩至杜子美,而知小大之有所總萃焉”,認為“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對杜詩推崇備至。元詩學杜而又能變杜,力求平淺明快,便於讀者接受,從而形成自己的風格。
在詩歌形式上,元稹是“次韻相酬”的創始者。《酬翰林白學士〈代書一百韻〉》《酬樂天〈東南行詩一百韻〉》,均依次重用白詩原韻,韻同而意殊。這種“次韻相酬”的做法,在當時影響很大,也很容易產生流弊。元稹在散文和傳奇方麵也有一定成就。他首創以古文製誥,格高詞美,為人效仿。其傳奇《鶯鶯傳》(又名《會真記》)敘述張生與崔鶯鶯的愛情悲劇故事,文筆優美,刻畫細致,為唐人傳奇中之名篇。後世戲曲作者以其故事人物創作出許多戲曲,如金代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和元代王實甫《西廂記》等。
李商隱(約888年),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詩人。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市),祖輩遷至滎陽(今河南鄭州)。
李商隱0歲左右時,父親在浙江任上去世,他和母親及弟妹們回到了河南故鄉,生活貧困,要靠親戚接濟。李商隱是家裏的長子,因此也就背負上了撐持門戶的責任。後來,他在文章中提到自己在少年時期曾“傭書販舂”,即為別人抄書掙錢,貼補家用。
李商隱早年的貧苦生活對他性格和觀念的形成影響很大。一方麵,他渴望早日做官,以光宗耀祖。事實上,他也確實努力承擔起家族的責任。成年後,李商隱曾利用為母親守孝的時間,將寄葬在各地的親屬靈柩遷葬到滎陽。早年的經曆使他養成憂鬱敏感清高的性格,這些特征既大量地從他的詩文中流露出來,也表現在他曲折坎坷的仕途生涯。
李商隱的啟蒙教育可能來自他的父親。對他影響最大的老師,則是他回到故鄉後遇到的一位同族叔父。這位堂叔父曾上過太學,但沒有做過官,終身隱居。據李商隱回憶,這位叔父在經學小學古文書法方麵均有造詣,而且對李商隱非常器重。受他的影響,李商隱“能為古文,不喜偶對”。大約在歲時,寫出了兩篇優秀的文章(《才論》《聖論》,今不存),獲得一些士大夫的讚賞。這些士大夫中,就包括時任天平軍節度使的令狐楚。
令狐楚是李商隱求學生涯中又一位重要的人物,他本人是駢體文的專家,對李商隱的才華非常欣賞,不僅教授他駢體文的寫作技巧,而且還資助他的家庭生活,鼓勵他與自己的子弟交遊。在令狐楚的幫助下,李商隱的駢體文寫作進步非常迅速,由此他獲得極大的信心,希望可以憑借這種能力展開他的仕途。但也正是由於這一段經曆,使得他一生都被牽累在牛李黨爭的政治漩渦中。
時世家世身世,從各方麵促成了李商隱易於感傷的內向型的性格與心態。國事家事春去秋來人情世態,以及與朋友與異性的交往,均能引發他豐富的感情活動。
李商隱的詩繼承發展了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技巧,成就很高。就內容而言,有政治詩詠史詩寫景詠物詩和愛情詩幾個方麵。李商隱的政治詩中《行次西郊作一百韻》《安定城樓》較為出色,表達了奮發進取的精神;他的詠史詩《賈生》《隋宮》構思新巧措詞委婉意蘊深長;詠物寫景詩也有驚人之筆,如《登樂遊原》,境界蒼涼悲壯,意蘊含蓄。他的愛情詩是最為人們廣泛傳誦的,他常取名《無題》,或以詩中兩字為題做為此類詩的題目,後人就把無題詩作為愛情詩的別稱。
“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是李商隱廣為流傳的詩句。李詩廣納前人所長,承杜甫七律的沉鬱頓挫,融齊梁詩的華麗濃豔,學李賀詩的詭異幻想,形成了他深情纏綿綺麗精巧的風格。李詩還善於用典,借助恰當的曆史類比,使隱秘難言的意思得以表達。
李商隱是晚唐詩壇的一顆明星,他的詩可稱之為詩苑奇葩,文也是文囿異卉。他的詩情真意切,綿邈曲折,散文卻峭直剛勁,獨出機杼,銳不可當,駁盡世俗定見,直抒胸臆;工本章奏則典麗公整,才情富瞻,不受文體所限而善於表情達意,對後世影響很大,被奉為四六文的金科玉律。
溫庭筠(約88年),唐代詩人詞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是花間詞派的重要作家之一。
溫庭筠同白居易柳宗元等名詩人一樣,一生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外地度過的。據考,溫庭筠幼時已隨家客遊江淮,後定居於雩縣(今陝西戶縣)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嚐自稱為杜陵遊客。
溫庭筠的詩,寫得清婉精麗,備受時人推崇,《商山早行》詩之“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更是不朽名句,千古流傳。相傳宋代歐陽修非常讚賞這一聯,曾自作“鳥聲茅店雨,野色板橋春”,但終未能超出溫詩原意。
除詩詞外,溫庭筠還是一位小說作家學者。據《新唐書。藝文誌》載,溫庭筠撰有小說《乾巽子》卷《采茶錄》卷,編纂類書《學海》0卷。可惜全部亡佚,現在無從探知其詳。
溫庭筠少敏悟,同其他有成就的詩人一樣,苦心硯席(硯台和坐席,借指學習),除了善鼓琴吹笛外,尤長於詩詞。在當時與李商隱齊名,時號“溫李”。《北夢瑣言》說溫庭筠“才思豔麗,工於小賦,每入試,押官韻作賦,凡八叉手而八韻成”,所以時人稱為“溫八叉”。在我國古代,文思敏捷者,有數步成詩之說,而像溫庭筠這樣八叉手而成八韻者,再無第二人。但這樣有才華的人,卻數舉不第。
唐懿宗大中十一年(87年),溫庭筠已歲,才在湖北襄陽做了一個很小的官。唐僖宗鹹通二年(8年),溫庭筠離開襄陽,去了江東,此時已經歲了,次年冬又回到了淮南。此時的溫庭筠,雖詩名頗著,但非常潦倒,不檢行跡,與貴胄裴誠令狐滈等博飲狎昵。當時令狐綯出鎮淮南,溫庭筠因其在位時曾壓製過自己,雖是老相識,也不去看他。鹹通四年(8年),溫庭筠因窮迫乞於揚子院,醉而犯夜,竟被巡邏的兵丁打耳光,連牙齒也被打掉了幾顆。他將此訴於令狐綯,令狐綯並未處置無禮之兵丁。兵丁極言溫庭筠狹邪醜跡。有關溫庭筠品行極壞的話傳了到京師。溫庭筠隻好親自到長安,致書公卿間,申說原委,為己雪冤。隨後即居於京師。
鹹通六年(8年),溫庭筠出任國子助教,次年,以國子助教主國子監試。曾在科場屢遭壓製的溫庭筠,主試與眾不同,嚴格以文判等,“乃榜三十篇以振公道”,並書榜文曰:“右,前件進士所納詩篇等,識略精進,堪神教化,聲調激切,曲備風謠,標題命篇,時所難著,燈燭之下,雄詞卓然。誠宜榜示眾人,不敢獨斷華藻。並仰榜出,以明無私。”將所試詩文公布於眾,大有請群眾監督的意思,杜絕了因人取士的不正之風,在當時傳為美談。而此舉又給溫庭筠帶來了不幸。他完全以文判等,且榜之於眾,已遭權貴不滿,又所榜詩文中有指斥時政,揭露腐敗者,溫庭筠卻稱讚“聲調激切,曲備風謠”,更為權貴所忌恨。所以,宰相楊收非常惱怒,將溫庭筠貶為方城尉。因主持公道而招忌被貶,所以紀唐夫送其赴方城時,詩雲:“且飲綠醁銷積恨,莫辭黃綬拂行塵。”遭受此次打擊,再次被貶,年事已高的溫庭筠在鹹通七年(8年)冬抑鬱而死。
皮日休(約公元890年),字逸少,後改為襲美,自號鹿門子,又號醉士酒民間氣布衣醉吟先生。襄陽人(今湖北襄樊襄陽區),唐朝著名文學家。
皮日休出身於貧苦家庭,早年即誌在立功名佐王治,追隨房玄齡杜如晦的事業。他出遊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河南,至長安,應進士舉不第。皮日休對當時封建統治下的黑暗政治,非常不滿。他認為:“古之置吏也,將以逐盜;今之置吏也,將以為盜。”又說:“古之官人也,以天下為己累,故己憂之;今之官人也,以己為天下累,故人憂之。”
鹹通年間,皮日休到毗陵就任。路途上遇到大暴雨,被耽隔在半路。這時天已黑,趕了一天的路,又渴又餓,隻好到附近農家求碗水喝,弄點飯吃。
當他們敲門進到屋裏時,見一家老小正在吃飯,孩子們見客人來後,都躲到裏屋去了。對饑餓之人來說,算是趕上“飯點”了。他們向主人說明來意,但主人說什麽也不肯給他們盛飯,並把鍋蓋按的緊緊的。
一個隨從以為老鄉不好說話,故意與他們為難,強勉把鍋蓋揭開。咳!鍋裏哪是什麽飯,而是一鍋橡子野菜糊!主人不給飯吃的原因才算“真相大白”。
皮日休感歎之下問道:“老人家,今年糧食收成這麽好,為什麽還吃橡子和野菜?”
老人看他們不像什麽貪官之類,就坦率地說:“收成好,不如官家的秤和鬥好,大進小出啊!”
皮日休驚奇地問道:“為什麽?”
“你們沒聽說過?我們毗陵有這樣一句話:糧食一石餘,官家隻作五鬥量!哪裏還有我們吃的糧食!”老人的一席話,深深地印在一向具有正義感的皮日休心中,不久他便寫成了《橡媼歎》的著名詩句,對農民所受的殘酷剝削給予同情,深刻揭露了貪官汙吏的罪行。
皮日休上任後不久,就到官府檢查度量衡器,罷免了貪贓的倉庫官吏,並在門前,一邊置公平秤一杆,另一邊用大石頭刻了一個標準鬥。從此毗陵老百姓買賣糧食和稱東西,如果懷疑秤量不足,就拿到公平秤上來檢驗。老百姓高興地稱這秤和鬥為“皮子秤”和“皮公鬥”。
皮日休的文章,如《憂賦》《河橋賦》《霍山賦》《桃花賦》《九諷》《十原》《春秋決疑》《鹿門隱書》等,都是有所為而作。
他的詩,包括兩種不同的風格。一種繼承白居易新樂府傳統,語言平易近人,以《正樂府》十首《三羞詩》三首為代表。《三羞詩》其二寫人民所受征兵之苦,其三寫人民遭旱蝗而流離饑餓之苦,《正樂府》的《卒妻怨》《橡媼歎》《貪官怨》《農夫謠》《哀隴民》寫人民種種不同遭遇之苦,具體而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階級矛盾和他同情人民抨擊暴政的態度。另一種詩,走韓愈逞奇鬥險的路線,以在蘇州時與陸龜蒙唱和描寫吳中山水之作為代表,沈德潛說皮陸“另開僻澀一體”者即是。至於所謂“吳體”和回文等作,則大都缺乏現實內容。
皮日休是晚唐文壇上的古文學巨擘,陸龜蒙在給他的和詩中說:“近者韓文公,首為開辟鋤。夫子又繼起,陰霆終廓如。搜得萬古遺,裁成十編書”。魯迅在《小品文的危機》中也說:“唐末詩風衰落,而小品文放了光輝。皮日休和陸龜蒙自認為隱士,別人也稱之隱士,而看他們在《皮子文蔽》和《笠澤叢書》中的小潔文,並沒有忘記天下,正是一塌糊塗的泥塘裏的光彩和鋒芒”。前者說明了皮日休在古文運動中所起的作用,後者說明了皮日休在古文創作上所取得的成就,二者都說明了皮日休在晚唐的文壇上所具有的重要地位。
唐代城市繁榮商業經濟發達,因而產生了多種麵向市井民眾的俗文學形式,如說話變文等,都是以虛構故事來吸引聽眾的。它們不僅受到了普通民眾的歡迎,也引起了文人士大夫的興趣,傳述奇聞異事的唐傳奇便是由此登上文學創作的舞台的。
在唐代,市民的文化生活豐富,各種民間藝術得以發展,為傳奇小說創作奠定了社會基礎。唐代各種文學形式的繁榮,並相互借鑒,相互融合,互相促進,也為唐傳奇在題材內容和寫作技巧上提供了營養。唐代科舉考試中的“溫卷”之風,也推動了傳奇的發展。
初盛唐是唐傳奇的發軔時期,也是由六朝誌怪到成熟的唐傳奇的過渡。作品數量不多,現存有王度的《古鏡記》無名氏的《補江總白猿傳》張鷟的《遊仙窟》,內容近於誌怪,藝術上也不夠成熟。
中唐是唐傳奇的鼎盛時期,這裏麵也有社會心理的因素。從總體上來說,唐代是富有浪漫精神的時代,這種浪漫精神曾經以充滿激情充滿自信和進取意識的特點出現在初盛唐的詩歌中。而到了中唐,文人士大夫對社會對人生都不再那麽抱有期望,他們的心靈需要在現實以外的世界中尋求寄托。而小說正是提供了一種虛構的世界,可以讓人們在其中幻想人生解釋人生,表達對於人生的種種願望。
中唐時期,不僅唐傳奇的作家和作品數量最多,而且不斷有名家名作湧現,如陳玄祐的《離魂記》沈既濟的《任氏傳》李朝威的《柳毅傳》元稹的《鶯鶯傳》白行簡的《李娃傳》蔣防的《霍小玉傳》陳鴻的《長恨歌傳》等。內容題材涉及到愛情曆史政治豪俠誌怪神仙等方麵,但大多作品體現了較強的現實精神,創作方法與藝術技巧趨於成熟。
晚唐是唐傳奇的衰落時期,雖然作品數量不少,並出現了專集,如牛僧孺的《玄怪錄》皇甫枚的《三水小牘》裴鉶的《傳奇》等,但內容較為單薄,藝術上也較為粗俗。唯有豪俠題材的作品文學成就較高,如杜光庭的《虯髯客傳》。
唐傳奇題材廣泛,大多取材於現實生活,其中數量最多成就最高的是描寫婚姻愛情題材的作品,如《柳毅傳》《鶯鶯傳》《李娃傳》《霍小玉傳》等。這類作品表現了對婚姻愛情生活自由的向往和追求,抨擊了封建禮教婚姻製度和門第等級觀念。
唐傳奇的創作也取得了較高的藝術成就。首先,唐傳奇在小說發展史上擺脫了六朝小說粗陳梗概的寫法,對生活的描寫和人物的刻畫走向了細致化的藝術境界,注重生活細節的描寫和人物的精神心理的展現,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具有性格化的人物形象,並且開始注意小說的審美價值和娛樂功能。其次,唐傳奇在創作手法上較六朝誌人的偏重寫實增強了虛構性,較六朝誌怪的偏重記述傳聞增加了再創作性,作家真正開始自覺地進行藝術想像和藝術創造,而且在藝術構思情節結構上,都取得了新的成就。
◆初唐四傑像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由左至右,由上至下)
◆滕王閣
延伸閱讀
王勃故事
王勃的作品,明人輯有《王子安集》。據說王勃寫文章之前,把筆墨紙硯準備好,飲酒後蒙被而睡,醒後一揮而就,不改一字,時人成為“腹稿”,他的詩清新自然,一篇之中常有警句,有如奇花異草雜綴在幽穀之中,使人百讀不厭,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等。
詩骨陳子昂
陳子昂,其詩詞意激昂,風格高峻,大有“漢魏風骨”,他也因此被譽為“詩骨”,《感遇》詩被頌為唐代的“古體之祖”,《登幽州台歌》則被譽為初唐詩歌之絕唱。
◆陳子昂讀書台
◆。《陳伯玉集》書影
知識小百科
陳子昂摔琴名天下
《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早已在我國家喻戶曉,一曲《高山流水》留下了千古佳話。然而,陳子昂摔琴覓知音的故事卻鮮為人知,而陳子昂的詩名卻正是因摔琴而聞名天下。
當年陳子昂雖然寫一手好文章,卻得不到別人的賞識。一日見一人捧琴以千金出售。周圍不少達官貴人,隻是讚歎好琴,卻無人舍得購買。陳子昂靈機一動,以千金購得此琴,並對眾人說:“我擅長演奏此琴,請明日到我的處所,我為大家演奏。”第二日,無數人慕名來到陳子昂的住所,欲聽其演奏。陳子昂當著眾人舉起琴,憤然道:“我雖沒有二謝的才話,但也有屈原賈誼的誌向。我從四川來到京城,攜詩文百軸,竟無人賞識,此種樂器是低賤的樂工所用,我豈能彈之!”說罷,將千金購得的琴摔得粉碎。眾人見狀大驚,卻見陳子昂取出自己的詩文,分贈眾人。大家都被陳子昂的行為所震驚,待看了他的文章後,便更加佩服他的才華。於是陳子昂在一日之內便聲震京城。
清新詩人孟浩然
孟浩然是我國唐代第一個寫山水田園詩的人,與王維齊名,為唐“田園詩派”代表詩人之一。他的詩受南朝詩風的影響,清新脫俗,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深得當時及後世盛譽。
◆孟浩然像
◆《孟浩然詩集》書影
延伸閱讀
“王孟”之詩
“王孟”是盛唐時期的田園山水詩的代表人物,其中王維的成就較高,王維既是詩人又是畫家,能將繪畫的原理與技巧靈活地運用到詩歌創作中。王維的詩歌描寫山川美景,抒發融入自然的喜悅,讀來清新自然;孟浩然的詩描寫田園風光,表達對農家生活的熱愛,讀來樸質感人。
七絕聖手王昌齡
王昌齡是盛唐時享有盛譽的一位詩人。他的許多描寫邊塞生活的七絕被推為邊塞名作,《出塞》一詩更成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由於王昌齡的詩歌最專於七絕,並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後人稱他為“七絕聖手”。
◆王昌齡像
延伸閱讀
《出塞》的創作背景
◆紅木硯台盒。上刻王昌齡詩句。
唐玄宗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的深秋,27歲的王昌齡在科考落第後心緒有些煩擾,於是想像以前那樣去四處遊覽祖國的名山大川。該去哪裏呢?他想到了遙遠的塞外邊關。王昌齡有一位好友名叫吳吉虎,此時他正在大青山下的雲中(今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境內)擔任軍中斥候統領(類似於現在的偵察兵軍官)。吳吉虎無論如何也想不到,王昌齡會千裏迢迢來看他,久別重逢的喜悅蕩漾在兩個人的心頭,於是縱情豪飲。兩人頻頻舉杯,情緒十分高漲,談到人生的悲歡離合之情,兩人又忍不住潸然淚下。
隨後,兩人相約去軍營探訪士兵。漫漫邊關,獵獵山風,深秋的大青山已經是寒氣逼人了。他們隨意走進了一座軍帳中,王昌齡和藹地問一位十七八歲模樣的小士兵:“苦不苦啊?”“苦”,年輕的士兵回答說。“那累不累啊?”王昌齡又問。“累”,年輕的士兵很幹脆地又回答說。“那你說說,這每天又苦又累的在這大漠邊關圖的是什麽?”“保家衛國,不讓敵人進犯我們的邊關。”這位年輕的士兵又斬釘截鐵地回答說。他的回答讓王昌齡十分驚訝和感動,他緊緊握住了這位士兵的手,眼角已是淚光盈盈。回到住處,詩人再也抑製不住自己的情緒,他提起筆來一氣嗬成:“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邊塞詩人組合“高岑”
詩人高適和岑參合稱為“高岑”,他們倆都是盛唐時期“邊塞詩派”的領軍人物,“雄渾悲壯”是高適的邊塞詩的突出特點;雄奇瑰麗的浪漫主義色彩,則是岑參詩詞的主要風格。
◆《高常侍集》書影
◆《岑嘉州集》書影
知識小百科
高岑詩派
高岑詩派,又稱邊塞詩派,是盛唐詩歌的流派之一,代表詩人除了高適岑參,還有王昌齡李頎王之渙等。在唐代,中央政權與歐亞各國及國內各民族之間有著廣泛的往來,但也時常發生一些民族衝突,邊塞戰爭頻繁。這些曆史現象對當時人們的生活影響較大,因此也成為很多詩人歌詠的題材。邊塞詩作者結合壯麗遼闊的邊疆景象,表現馳騁沙場建功立業的壯誌豪情,抒發慷慨從戎抗敵禦侮的愛國思想,反映征夫思婦的憂怨以及連續的荒涼艱苦生活,同時也反映了唐帝國內部的各種矛盾。
詩仙李白
李白是中國唐代著名的詩人,他有著自信狂傲的獨立人格,豪放灑脫的氣度,和自由創作的浪漫情懷。他的詩歌以奇特的想象恢宏的氣勢引人入勝,對後代產生了深遠影響,被後世譽為“詩仙”。
◆李白像
◆李白墓
延伸閱讀
李白作品名句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靜夜思》
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贈汪倫》
3。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行路難》
4。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
5。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早發白帝城》
6。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樂府將進酒》
7。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夢遊天姥吟留別》
8。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9。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10。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樂府將進酒》
詩佛王維
王維的詩在盛唐詩壇獨樹一幟,他繼承和發展了謝靈運開創的作山水詩的傳統,對陶淵明田園詩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園詩的成就達到了一個高峰,在中國詩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王維塑像
延伸閱讀
“詩佛”的由來
◆王維詩
王維早年即是一個虔誠的佛教信徒,信奉佛教,隨著政治上遭受挫折,思想趨於消極,晚年更是奉佛長齋,衣不文采,居藍田別墅,與道友裴迪往來,“彈琴賦詩,傲嘯終日”,正如他自己寫的:“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消。”“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因而後期的不少詩作對現實幾乎無任何積極反映,佛老消極思想濃厚,有的甚至充滿了空無寂滅的唯心哲理,在他生前,人們就認為他是“當代詩匠,又精禪上理”(苑鹹《酬王維序》),死後更得到“詩佛”的稱號。
詩聖杜甫
杜甫流傳下來的大量詩歌作品,以其強烈的現實主義風格,寬廣的視野,深入的體驗,高度概括了唐代安史之亂前後的曆史變遷,深刻地反映當時的社會現實生活,堪稱“史詩”,他更是被後世譽為“詩聖”。
◆杜甫塑像
◆成都杜甫草堂
知識小百科
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是755763年所發生的一場叛亂,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唐玄宗耽於享樂,不理朝政,又放任邊地將領擁兵自重。天寶十四載(755年),安祿山發動兵變,安氏稱帝。唐玄宗入蜀,太子李亨在靈武自行登基為唐肅宗。郭子儀被封為朔方節度使,奉詔討伐,擊敗史思明,收複河北一帶。及後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所殺,叛將史思明也投降。758年,由於朝廷一項暗殺史思明的計劃外泄,史思明發動兵變,殺安慶緒並稱“大燕皇帝”。至761年,史思明被其兒子史朝義所殺。翌年,唐代宗繼位,並從叛軍中收複洛陽。最後史朝義被李懷先逼迫自殺,八年的“安史之亂”結束。
百代文宗韓愈
韓愈是唐代散文家兼詩人,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散文氣勢雄渾,縱橫開合,奇偶交錯,巧譬善喻,或詭譎,或嚴正,藝術特色多樣化,掃蕩了六朝以來柔靡駢儷的文風。
◆韓愈像
◆潮州韓文公祠
延伸閱讀
讀書像品酒
有一次,韓愈和朋友們聚在一起談論文章。韓愈心直口快地說:“這讀書就像品酒一樣。好文章讀起來,讓人覺得痛快。那差的文章,比如駢體文,死板得很,讀了讓人憋氣難受。”於是朋友們問他:“依你之見,哪幾位名家寫得好呢?”他說道:“要說先秦,當然是孟軻莊周。要說兩漢,當數董仲舒第一,其次是賈誼揚雄。他們的文章形式自由,語句動人,含義深刻。”
唐代四大女詩人
大唐盛世,詩才輩出,不但須眉稱眉稱雄,也有不少女詩人脫穎而出。在唐代女詩人中,李治魚玄機和劉采春最為著名,並稱唐代四大女詩人。
◆《薛濤詩》書影
◆《唐女道士魚玄機詩》書影
延伸閱讀
魚玄機的才情
魚玄機十一二歲時,就被人稱作詩童。她的才華引起了當時名滿京華的大詩人溫庭筠的關注,溫庭筠曾專程尋訪魚玄機。這時魚父業已謝世,魚家母女隻能靠給平康裏附近青樓娼家做些針線和漿洗的活兒來勉強維持生活。溫庭筠以“江邊柳”為題請不滿13歲的魚玄機即興賦詩一首,魚玄機略作沉思後,便寫下了“翠色連荒岸,煙姿入遠樓;影鋪春水麵,花落釣人頭。根老藏魚窟,枝底係客舟;蕭蕭風雨夜,驚夢複添愁”的詩句。
詩魔白居易
白居易是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有“詩魔”之稱。他的詩歌主張和詩歌創作,以其對通俗性寫實性的突出強調和全力表現,在中國詩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白香山詩長慶集》書影
◆白居易像
◆《琵琶行》詩意圖(明。仇英)
延伸閱讀
白居易的書法
白居易是一位家喻戶曉的大詩人,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書法家。長期以來,他的詩名掩蓋住了他的書名。白居易擅長楷書和行書。據《宣和書譜》記載,宋代禦府藏有他的5個行書帖,並雲:“觀其書《豐年》《洛下》兩帖與夫雜詩,筆勢翩翩。大抵唐人作字無有不工者,如白居易以文章名世,至於字畫不失書家法度,作行書妙處,與時名流相後先。蓋胸中淵著,流於筆下便過人數等。觀之者亦想見其風概雲。”
詩豪劉禹錫
劉禹錫是唐代中期非常有名的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之稱。他的詩現存800餘首,無論短章長篇,大都簡捷明快,風情俊爽,有一種哲人的睿智和詩人的摯情滲透其中,極富藝術張力和雄直氣勢。
◆劉禹錫紀念館
延伸閱讀
《陋室銘》
劉禹錫善托物寓意,抒寫情懷,多有名篇傳世,如眾所周知的《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雲:“何陋之有?”
◆劉禹錫墓
詩文優美柳宗元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與韓愈一起倡導唐代古文運動。在反對駢文提倡古文方麵傾注了大量心血。他在詩歌辭賦散文遊記寓言小說雜文以及文學理論諸方麵,都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的《永州八記》被人們譽為山水遊記的經典作品。
◆柳宗元像
◆《江雪》詩意圖(明。宋旭作)
知識小百科
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稱,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三蘇王安石曾鞏。“唐宋八大家”乃主持古文運動的中心人物,他們提倡散文,反對駢文,給予當時和後世的文壇以深遠的影響。
詩人元稹
唐代詩人元稹與白居易齊名,並稱“元白”,同為新樂府運動倡導者。其詩辭淺意哀,仿佛孤鳳悲吟,極為扣人心弦,動人肺腑。
◆元稹像
◆《元氏長慶集》書影
延伸閱讀
元稹與燈影牛肉
據說,唐代詩人元稹在通州任司馬時,常到一家酒肆小酌,下酒菜中便有燈影牛肉,其色澤油潤紅亮,味道麻辣鮮香,質地柔韌,入口自化而無渣,食後令人回味無窮,使元稹讚歎不已。更讓他驚奇的是,成菜肉片較大,薄如紙,呈半透明狀,用筷子夾起,在燈的照射下,紅色牛肉的絲絲紋理在牆壁上顯出清晰的影像來,煞是好看。這使他聯想到當時京城盛行的“燈影戲”(現稱皮影戲),興之所至,當即稱之為“燈影牛肉”。人們尊敬元稹的清正廉潔,因他的讚譽,該菜引起轟動,一舉成為名菜。
深情唯有李商隱
晚唐著名詩人李商隱,和杜牧合稱“小李杜”,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又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他的詩作藝術成就很高,對後世有重大影響。
◆李商隱像
◆《李義山詩集》書影
知識小百科
牛李黨爭
牛李黨爭源於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年)一次科舉考試。時任宰相的李吉甫對應試舉子牛僧孺李宗閔進行打擊,因為他們在試卷中嚴厲地批評了他。由此,李吉甫與牛僧孺李宗閔等人結怨,這筆恩怨後來被李吉甫的兒子李德裕繼承了下來。以牛僧孺李宗閔為領袖的“牛黨”和以李德裕為領袖的“李黨”互相攻訐爭鬥不休,從醞釀到結束約40餘年,成為晚唐政治的一大主題。
花間詞派鼻祖溫庭筠
晚唐著名詩人溫庭筠,詩詞俱佳,被譽為“花間派鼻祖”。
◆《花間集》書影
◆《商山早行》詩意圖
知識小百科
花間詞對後世的影響
花間詞誕生於晚唐五代,“花間”兩字出自花間詞人張泌“還似花間見,雙雙對對飛”一句。花間詞派作為最早的流派之一在詞的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有著巨大的影響。晚唐五代時,趙崇祚撰《花間詞》,收集了溫庭筠皇甫鬆孫光憲韋莊和凝薛昭蘊牛嶠張泌毛文錫牛希濟歐陽炯魏承班閻選尹鶚毛熙震李珣等人的500首詞作。其中收溫詞多達66首,可以說溫庭筠是第一位專力填詞的詩人。詞這種文學形式,到了溫庭筠手裏才真正被人們重視起來,隨後五代與宋代的詞人競相為之,終於使詞在中國古代文壇上蔚為大觀,至現在仍然有著極廣泛的影響。
古文巨擘皮日休
皮日休是晚唐古文巨擘,他的不少著作反映了晚唐的社會現實,暴露了統治階級的腐朽,反映了人民所受的剝削和壓迫。魯迅評價皮日休“是一蹋糊塗的泥塘裏的光彩和鋒芒”。
◆《皮日休文集》書影
延伸閱讀
茶道大師皮日休
皮日休與其好友陸龜蒙在討論到茶詩的一些課時,得到了陸龜蒙的唱和。在他們的詩歌唱和中,皮日休的《茶中雜詠》和陸龜蒙的《奉和襲美茶具十詠》最令人注目。他們的唱和詩內容包括茶塢茶人茶筍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甌煮茶十題。幾乎涵蓋了茶葉製造和品飲的全部,他們以詩人的靈感豐富的詞藻,藝術係統形象地描繪了唐代茶事,對茶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皮日休《霍山賦》《河橋賦》書影
“一代之奇”唐傳奇
唐傳奇是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說,它遠繼神話傳說和史傳文學,近承魏晉南北朝誌怪和誌人小說。唐傳奇作為中國古代小說的一朵奇葩,被譽為“一代之奇”,標誌著中國古代小說的創作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崔鶯鶯像
◆柳毅傳書圖
◆柳毅傳書圖鏡
延伸閱讀
“唐傳奇”對後世的影響
唐傳奇作為文學史上開始進入成熟階段的短篇小說,難免還存在一定的缺陷。但盡管如此,唐傳奇畢竟展開了一片嶄新的藝術天地。通過虛構的故事和虛構的人物,它比以往的任何文學樣式,都能夠更自由更方便更具體地反映人們的生存狀態和生活理想,從而影響人們的生活趣味。由此而言,它在文學史上有著非常深遠的意義。傳奇這種文言小說樣式在宋代一度衰落,到元明又出現了不少優秀的較唐傳奇在各方麵都有所發展的創作,並被改寫為白話小說。事實上,中國古代白話短篇小說在藝術上的成熟,與傳奇體有很大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