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文學看“三曹”


    曹操曹丕曹植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學上的成就,對當時的文壇很有影響,所以後人合稱他們為“三曹”,又因為時處建安年代,又有“建安三曹”之說。他們雅愛詞章,以帝王之尊公子之豪提倡文學,促成了五言古體詩歌的蔚為大觀。


    曹氏父子三人都是建安文壇的風雲人物,其中曹植所取得的藝術成就最高。曹氏父子雖出自一家,但由於人生境遇的不同,他們三人的思想感情也大不相同,曹操一生雄才偉略,建功立業;曹丕一生富貴閑適,安守父業;曹植一生壯誌難酬,鬱鬱寡歡。這讓他們的文學創作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藝術風格。


    “三曹”都生活在漢末戰亂連年的時代,又參與逐鹿中原鏖戰,是重要軍事政治集團曹魏集團的主角,“三曹”詩文既反映他們傷於亂世人生無常的悲涼,又有重整河山再造文明的偉大誌向。由此形成了“三曹”文學的一些主要特征,這也是建安文學的時代特征。


    曹操年輕時愛舞槍弄棒,後來當上了洛陽北部尉,負責京城治安。曹操功必賞過必罰,把京城治安管理得井井有條,顯示了卓越的政治才華。


    曹操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他著有《蒿裏行》《短歌行》《觀滄海》等。他對天下極具野心,故懷有統一之雄圖,《短歌行》有謂“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可資明證。其進取之心亦可見一斑,如《龜雖壽》言之“老驥伏櫪,誌在千裏”,言己雖至晚年仍不棄雄心壯誌。


    曹植自幼穎慧,0歲餘便誦讀詩文辭賦數十萬言,出言為論,落筆成文,深得曹操的寵愛。曹植是第一個大力創作五言詩的作家,他把文人五言詩的發展推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標誌著文人五言詩的完全成熟。此外,他的散文和辭賦也表現出了很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流傳下來的詩賦文章共有00多篇,如描繪人民痛苦生活的《泰山梁甫行》,描寫愛情的《美女篇》《洛神賦》等。《洛神賦》是曹植最具影響力的作品,是他路過洛水時想起洛水之神宓妃的傳說,有感而作。全篇筆觸細膩,文辭豔麗,惟妙惟肖地刻畫了神女美好靈動而又虛無縹緲的形象,淋漓盡致地抒發了人神相遇而不能交接的無盡愁怨和可望而不可及的悵惘。


    曹丕是曹操的次子,其詩歌委婉悱惻,多以愛情傷懷為題材。兩首《燕歌行》是現存最早的七言詩。其所著《典論論文》,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重要著作。


    建安二十五年(0年),曹操病逝,曹丕在繼承權的爭奪中戰勝了弟弟曹植,被立為王世子。曹操逝世後,曹丕逼迫漢獻帝禪位,代漢稱帝,終結了漢朝四百多年統治,改國號大魏,為魏朝的開國皇帝,也是三國時代中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曹操曹丕曹植是漢末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同時也是創立者。曹操的詩悲涼慷慨,氣韻沉雄;曹丕的詩纖巧細密,清新明麗;曹植的詩則骨氣充盈,淋漓悲壯,對後代詩人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在曹操父子的推動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為代表的建安文學,史稱建安風骨,在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


    建安七子,是建安年間(90年)七位文學家的合稱,包括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


    “七子”之稱,始於曹丕所著《典論論文》:“今之文人,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幹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瑒德璉,東平劉楨公幹。期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鹹以自騁驥錄於千裏,仰齊足而並馳。”這七人大體上代表了建安時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優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說,得到了後世的普遍承認。他們戰時大多隨軍,歸來習文作詩,探討文學,歌功頌德,抒發情懷,寫征戰之苦,述社會之亂,相互批評磋商,共同提高寫作水平,發展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建安風骨”這一寶貴的精神財富。建安文學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鄴(今安陽北)中,又號“鄴中七子”。


    “七子”中,孔融年輩較高,他在文學上的主要成就是散文,在政治上反對曹操。他的文章雖然沿襲東漢文人的老路,駢儷成分極重,卻能以氣運詞,反映了建安時期文學的新變化。孔融之外,其餘六人則都是曹氏父子的僚屬和鄴下文人集團的重要作家。王粲是“七子”中成就最高的作家,《文心雕龍才略》稱他為“七子之冠冕”。王粲能詩善賦,詩以《七哀詩》最為有名,這首詩和曹操的樂府一樣體現了以舊題寫時事的精神。


    “七子”的生活,基本上可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他們在漢末的社會大戰亂中,盡管社會地位和生活經曆都有所不同,但一般都不能逃脫顛沛困頓的命運。後期他們都先後依附於曹操,孔融任過少府王粲任過侍中這樣的高級官職,其餘也都是曹氏父子的近臣。不過,孔融後來與曹操發生衝突,被殺。由於七人歸附曹操時間先後不同,所以各人的前後期不存在一個統一的界限。孔融在建安元年(9年),徐幹阮籍在建安初,陳琳在建安五年(00年),王粲在建安十三年(08年),劉楨應煬在建安十三年後。


    與他們的生活道路相對應,“七子”的創作大體上也可以分為前後兩個階段。前期作品多反映社會動亂的現實,抒發憂國憂民的情懷。主要作品有王粲的《七哀詩》《登樓賦》,陳琳的《飲馬長城窟行》阮籍的《駕出北郭門行》劉楨的《贈從弟》等,都具有現實意義和一定的思想深度;但有些作品情調過於低沉感傷,如王粲的《七哀詩》劉楨《失題》中的“天地無期竟”等。後期作品則大多反映他們對曹氏政權的擁護和自己建立功業的抱負,內容多為遊宴贈答等。


    “七子”的創作各有個性,各有獨特的風貌。孔融長於奏議散文,作品體氣高妙。王粲詩賦散文,號稱“兼善”,其作品抒情性強。劉楨擅長詩歌,所作氣勢高峻,格調蒼涼。陳琳阮籍,以章表書記聞名當時,在詩歌方麵也都有一定成就,其風格的差異在於陳琳比較剛勁有力,阮籍比較自然暢達。徐幹詩賦皆能,文筆細膩體氣舒緩。應煬亦能詩賦,其作品和諧而多文采。“七子”的創作風格也具有一些共同的特點,這也就是建安文學的時代風格。


    蔡文姬(約789年),原名蔡琰,字昭姬,晉時避司馬昭諱,改字文姬,陳留國人,她是東漢末年大文學家蔡邕的女兒,三國時期著名女詩人琴家。


    文姬博學多才,自小音樂天賦過人。父親蔡邕是曹操的摯友。她歲時聽父親在大廳中彈琴,隔著牆壁就聽出了父親把第一根弦彈斷的聲音。其父驚訝之餘,又故意將第四根弦弄斷,居然又被她指出。長大後她更是琴藝超人。


    文姬歲時嫁於衛仲道,衛家當時是河東世族,衛仲道更是出色的大學子,夫婦兩人恩愛非常,可惜好景不長,不到一年,衛仲道便因咯血而死。蔡文姬不曾生下一兒半女,衛家的人又嫌她克死了丈夫,才高氣傲的蔡文姬不顧父親的反對,毅然回到娘家。後父親死於獄中,文姬被匈奴掠去,這年她才歲,被左賢王納為王妃,居南匈奴年,並育有二子,此間她還學會了吹奏“胡笳”及一些異族的語言。


    曹操感念好友蔡邕之交情,得知文姬流落南匈奴,立即派周近做使者,攜帶黃金千兩,白璧一雙,把她贖了回來。這年她歲,在曹操的安排下,嫁給田校尉董祀,就在這年爆發了著名的“赤壁之戰。”


    蔡文姬嫁給董祀,起初的夫妻生活並不十分和諧。蔡文姬飽經離亂憂傷,時常神思恍惚;而董祀正值鼎盛年華,生得一表人才,通書史,諳音律,自視甚高,對於蔡文姬自然有些不足之感,然而迫於丞相的壓力,隻好接納了她。在婚後第二年,董祀犯罪當死,她顧不得嫌隙,蓬首跣足地來到曹操的丞相府求情。曹操念及昔日與蔡邕的交情,又想到蔡文姬悲慘的身世,倘若處死董祀,文姬勢難自存,於是寬宥了董祀。


    從此以後,董祀感念妻子之恩德,對蔡文姬重新評估,夫妻雙雙看透了世事,溯洛水而上,居於風景秀麗林木繁茂的山麓。若幹年以後,曹操狩獵經過這裏,還曾經前去探視。


    文姬一生三嫁,命運坎坷。由於她的文化教養和不幸遭遇,使她寫下了傑出的詩篇,現在流傳下來題為蔡琰的作品共有三篇:五言《悲憤詩》騷體《悲憤詩》和《胡笳十八拍》,都是自傳性的作品。她在胡地日夜思念故土,回漢後參考胡人聲調結合自己的悲慘經曆,創作了哀怨惆悵令人斷腸的琴曲《胡笳十八拍》;嫁董祀後,感傷亂離,作《悲憤詩》,是中國詩史上第一首自傳體的五言長篇敘事詩(當然也有人認為是偽作)。


    五言《悲憤詩》是建安文壇上的一篇傑作。它長達五百四十字,像這樣的長篇敘事詩,是此前文人詩歌中所沒有的。這首詩生動地描寫了詩人在漢末軍閥混戰中的悲慘遭遇,反映了漢末動亂中廣大人民特別是女性的共同命運,同時也控訴了軍閥混戰的罪惡。


    《悲憤詩》從精神到藝術手法都接受了漢樂府傳統影響,在藝術上的顯著特色是現實主義。它善於通過細節的描寫,具體生動地表現各種場麵,使人有如親臨其境。它在我國現實主義詩歌發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北征》等詩顯然接受了它的影響。


    她的《胡笳十八拍》是一首長篇的浪漫主義抒情傑作。它與《悲憤詩》雖然是同寫一件事,但風格迥異,不是客觀地細致地描寫詩人的種種遭遇,而是飽含血淚地對不幸的命運發出呼天搶地的控訴,感情洶湧澎湃。


    “竹林七賢”是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阮鹹王戎的合稱。他們常集於山陽(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稱“竹林七賢”。他們成名的年代較“建安七子”晚一些。竹林七賢的政治思想和生活態度不同於建安七子,他們大都崇尚老莊之學,不拘禮法,任性放達。


    當時社會處於動蕩時期,司馬氏和曹氏爭奪政權的鬥爭異常激烈,民不聊生。文士們不僅無法施展才華,而且時時擔憂性命安全,因此崇尚老莊哲學,從虛無縹緲的神仙境界中尋找精神寄托,用清談飲酒佯狂等形式來排遣苦悶的心情。“竹林七賢”正是這個時期文人的代表。


    七人是當時玄學的代表人物,雖然他們的思想傾向略有不同。嵇康﹑阮籍﹑劉伶﹑阮鹹始終主張老莊之學,“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濤王戎則好老莊而雜以儒術,向秀則主張名教與自然合一。他們在生活上不拘禮法,清靜無為,聚眾在竹林喝酒,縱歌。


    嵇康是“竹林七賢”中最有名氣的人,他從小喜歡音樂,並對音樂有特殊的感受能力,有極高的天賦,他彈奏的《廣陵散》在當時非常著名。


    對那些傳世久遠名目堂皇的教條禮法,嵇康不以為然,更深惡痛絕那些烏煙瘴氣爾諛我詐的官場仕途。他寧願在洛陽城外做一個默默無聞而自由自在的打鐵匠,也不願與之同流合汙。他如癡如醉地追求著他心中崇高的人生境界:擺脫約束,釋放人性,回歸自然,享受悠閑。熊旺的爐火和剛勁的錘擊,正是這種境界絕妙的闡釋。所以,當他的朋友山濤向朝廷推薦他做官時,他毅然決然地與山濤絕交,並寫了文化史上著名的《與山巨源絕交書》,以明心誌。


    不幸的是,嵇康那卓越的才華和逍遙的處世風格,最終為他招來了禍端。他提出的“非湯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人生主張,深深刺痛了統治階級的要害:嵇康如此藐視聖人經典痛恨官場仕途,長久下去,豈不危害我太平江山的統治,此人非殺無以正民風清王道,這裏不是現成有個呂安的案子嗎?將他牽連進去,既可殺之,又不會施人以柄,豈不妙哉。於是,在一些仇視嵇康的小人的誹謗和唆使下,公元年,司馬昭下令將嵇康處以死刑。


    “竹林七賢”在文章創作上,以嵇康阮籍為代表。如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他以老莊崇尚自然為論點,公開表明了不與司馬氏合作的政治態度,文章頗負盛名;又如阮籍的《詠懷》詩八十二首,透過比興寄托等手法,隱晦地揭露最高統治集團的惡行,諷刺虛偽的禮法之士。透過七賢的文章創作,可略窺到他們各自的誌向意趣。


    陳壽(97年),字承祚,西晉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人。


    陳壽的父親是馬謖的參軍,失街亭以後,和馬謖一樣受到處罰,馬謖被諸葛亮投進大獄,死在獄中,陳壽的父親受到髡刑的處罰(即剃去頭發,是種汙辱性的處罰),然後逐出軍營。陳壽的父親回到家鄉,幾年之後結婚生子,得了陳壽。陳壽的父親在兒子身上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對陳壽要求非常嚴格。


    陳壽聰慧好學,從小就對曆史著作表現出了特別的興趣。他先通讀了最為古老的《尚書》和《春秋》,更精細地研習了西漢司馬遷的《史記》和東漢班固的《漢書》,熟悉了寫作史書的方法。同時,他所寫的文章富豔動人,深得長輩們的讚許。


    陳壽小時候在家中讀書,時時受到父親的關注和督促,大約在8歲時他進入了蜀國都城成都的太學學習,進一步刻苦攻讀史學。在那裏他還遇到了影響他一生的老師譙周,陳壽在他的《三國誌》中專門為這位同鄉的老師寫了一篇傳記。


    後來,陳壽的父親病故,陳壽匆忙趕回家中,守孝三年。而在其後來編撰而成的《三國誌》中,對於因卷入失街亭一戰而受牽連的老父卻隻字未提,對於懲罰父親的諸葛亮卻大加頌揚,足見陳壽對待曆史的客觀公正的態度。也因此,陳壽的父親在曆史上連名字都沒有留下。後人常有提及,隻能稱其為陳壽父。


    蜀漢滅亡那一年,陳壽歲,漸入中年。他留在了故鄉南充,閑居家中,埋頭讀書數年,造詣日深。外麵世界所發生的一切他也都看在眼中,《三國誌》的構思也許從那幾年就開始了。


    公元8年,歲的陳壽離開故鄉南充趕赴晉都城洛陽,擔任西晉著作郎,專門負責編撰史書,從此人生步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天下一統的政治環境使得陳壽編撰《三國誌》的設想成為可能。從小就在蜀國成長起來的陳壽早已積累了大量蜀國的資料,後又補充魏,吳兩國資料,一部長達卷的宏篇史學巨著終能編撰而成。


    在《三國誌》完成那一刻就引起了轟動。晉惠帝在看過《三國誌》後當即下詔,命令全國百姓每家每戶都要抄寫《三國誌》,這也使得《三國誌》中的故事很快就在民間普及,到唐朝時,社會上出現了一種新興的行業說書,這又進一步推動了三國故事在民間的普及。


    《三國誌》中的人物及故事以說書的形式在民間流傳了000多年,至今,我們在南充的老茶館中仍可聽到許多關於三國故事的評書。流傳中,人們對《三國誌》中記載的曆史故事按照自己的價值觀念進行取舍演義,後來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便是根據說書人的記載完成的。


    陳壽因《三國誌》而備受讚譽,卻也因為秉筆直書而得罪了很多當世的權貴,晚年屢次被貶,在仕途中始終鬱鬱而不得誌。公元97年,歲的陳壽沒能趕回老家南充便病死在都城洛陽。然而他一定不會想到,他在曆史的長河中摘取下來的這段曆史在700年後不僅被中國人奉為經典,更進而影響著這個世界,《三國誌》中所體現出來的智慧與謀略現今被世界各國的人們廣泛應用在政治軍事商業等各個領域,並被改編成小說戲劇電影甚至漫畫與電子遊戲更為廣泛地傳播著。有人說,《三國誌》是展現中華民族集體智慧的最壯美的篇章。


    陸機(0年),字士衡,吳郡華亭人(今上海鬆江),西晉文學家書法家,與其弟陸雲合稱“二陸”。曾被成都王司馬穎任命為平原內史祭酒著作郎等職,故世稱“陸平原”。他流傳下來的詩,共0首,大多為樂府詩和擬古詩。代表作有《君子行》《長安有狹邪行》《赴洛道中作》等。


    陸機出身名門,祖父陸遜為三國名將,曾任東吳丞相,父親陸抗曾任東吳大司馬,領兵與魏國羊祜對抗。父親死的時候陸機歲,與其弟分領父兵,為牙門將。吳國滅亡後,陸機與陸雲隱退故裏,十年閉門勤學。


    晉武帝太康十年(公元89年),陸機和陸雲來到京城洛陽拜訪時任太常的著名學者張華。


    張華頗為看重他們二人,說:“伐吳之役,利獲二俊。”使得二陸名氣大振。時有“二陸入洛,三張減價”之說(“三張”指張載張協和張亢)。不料後來在一場司馬皇室的內亂中,任河北大都督陸機因兵敗被殺,他的弟弟陸雲也被誣陷處死。


    陸機流傳下來的詩,近半數是樂府詩和擬古詩。這類作品中有不少是敷衍舊題摹擬前人之作,達到了“思無越畔,語無溢幅”的程度;其失在於缺乏個人情感的抒寫,所以被後人譏為“束身奉古,亦步亦趨”(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


    在藝術風格上,陸機詩的主要特點是講求形式的華美整飭,以其深厚的學力繁縟的辭藻純熟的技巧,表現一種雍容華貴之美。這種藝術追求,極大地影響了西晉詩壇的藝術傾向,形成了“采縟於正始,力柔於建安”(《明詩》)的局麵。


    陸機詩雖然以詞藻典雅見長,但是像“輕條象雲構,密葉成翠幄。激楚佇蘭林,回芳薄秀木”(《招隱詩》)這類詩句,著意避俗,刻煉太過,見出斧鑿之痕,反傷自然之美。這是陸詩的主要缺點,即使是他的名篇《赴洛道中作》也不免於此病。


    陸機的賦今存7篇,或感時節之代謝,或悲故舊之喪亡,或抒思鄉之情愫,大多篇幅短小,文筆清靈。如《歎逝賦》中寫道:“川閱水以成川,水滔滔而日度。世閱人而為世,人冉冉而行暮。人何世而弗新,世何人之能故。”把親故凋零的哀傷寫得回環往複,曲折情深。陸機的賦中有不少詠物之作,如《瓜賦》,00字左右,詠物寄懷,體現了作者的道德觀;《漏刻賦》寫景而兼以想象,夾敘夾議,將抽象的時間描寫得十分生動。


    陸機的賦中最有名的是《文賦》。這是文學史上最早采用“賦”的體裁而寫成的文學理論著作。其中既總結了以前作家的經驗,也融合了陸機本人創作的甘苦。陸機的文,思想內容比詩賦更為充實,時有峭健之筆。其中著名的有《辨亡論》,論東吳興亡之由,歸於能否得人,議論滔滔,筆勢流暢,可稱為西晉論文中最為博大的篇什;《吊魏武帝文》,是看到曹操遺令有感而作,文中肯定了曹操的事功,又對這位叱吒風雲的豪傑在死亡麵前不能擺脫對家庭瑣務的牽掛之情而暗含譏刺,文筆時而峭拔豪放,時而委婉細膩。


    幹寶(8年),字令升,祖籍河南新蔡。


    幹寶的祖父叫幹統,為吳奮武將軍,父幹瑩為丹陽丞。幹寶學識淵博,著述宏豐,橫跨經史子集四部,堪稱魏晉間之通人,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史學家和文學家,更是小說家的一代宗師。他的短篇小說集《搜神記》在中國小說史上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被稱作“中國小說的鼻祖”。


    幹寶一生著作頗豐,其《晉紀》20卷,直而能婉,時稱良史,為後世史學家所推崇。傳說幹寶因有感於父婢死而再生及其兄氣絕複蘇,乃編集神怪靈異故事《搜神記》。他在序中自稱:“雖考誌於載籍,收遺佚於當時,蓋非一耳一目所親聞睹也,又安敢謂無失實者哉!”


    《搜神記》所敘多為神靈怪異之事,也有不少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主角有鬼,也有妖怪和神仙,雜糅佛道。大多篇幅短小,情節簡單,設想奇幻,極富浪漫主義色彩。而且,它內容豐富,語言雅致清峻曲盡幽情,確是“直而能婉”的典範。其藝術成就在兩晉誌怪中獨占鼇頭,對後世影響極大。


    《搜神記》內容十分豐富,有神仙術士的變幻,有精靈物怪的神異,有妖祥卜夢的感應,有佛道信仰的因果報應,還有人神人鬼的交通戀愛,等等。其中保留了相當一部分西漢傳下來的曆史神話傳說和魏晉時期的民間故事,優美動人,深受人們喜愛。神話,如卷十四的“盤瓠神話”,是關於古時蠻族始祖起源的猜測;“蠶馬神話”是有關蠶絲生產的神話。曆史傳說,如卷十一“幹將莫邪”講述的複仇故事;卷十六“紫玉傳說”,講吳王小女的生死愛情。民間故事,如卷十一“東海孝婦”,講孝婦周青蒙冤的故事;韓慿夫婦的傳說則歌頌了忠貞不渝的愛情;卷一仙女下嫁董永的故事也是如此。


    《搜神記》對後世影響深遠,如唐代傳奇故事,蒲鬆齡的《聊齋誌異》,神話戲《天仙配》及後世的許多小說戲曲,都和它有著密切的聯係。


    它是一部繼《山海經》《西遊記》《封神演義》之後的“東方新神話主義”奇幻之作,為我國魏晉誌怪小說中成就最高的代表作,保存了許多古代民間的傳說,如《幹將莫邪》《相思樹》《董永賣身》《李寄斬蛇》等,給後世文學藝術以深遠影響。


    《搜神記》繼承了中國古代幻想作品的優秀特質,博采眾長,將神話魔幻武俠言情地理人文上古曆史糅於一體,以史詩般的筆觸再現中華民族文明起源的洪荒時代,重構了瑰麗雄奇的中華神話。其思想之浩瀚行文之奇詭言辭之有趣情節之跌宕,已使其從純粹的娛樂式的賞析中跳脫出來,令人不得不歎服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作品本身也成為中國奇幻文學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陶淵明(約7年),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字元亮,號五柳先生,諡號靖節先生,入劉宋後改名潛,潯陽柴桑今人。


    陶淵明的曾祖是東晉名臣陶侃,祖父陶茂亦官至太守。不過由於陶侃出身寒微,種族不明,在東晉始終未進入士族行列,所以其子孫到了淵明父輩這一代,就湮沒無聞,隔絕於仕途了。淵明父親早死,母親是大名士孟嘉的女兒,因此在他早年,一方麵生計貧苦,居無仆妾,藜菽不給;一方麵則受到了很好的文化教育。史稱“其有高趣,博學善著文,穎脫不群,任真自得”。


    因為門戶寒微,陶淵明直到9歲,始出仕州祭酒之職,然而耿介的性格令他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在家閑居了六七年之後,到晉安帝隆安三年(99年)左右,陶淵明再度出仕,到荊州刺史桓玄府中任屬吏,兩年後,母孟氏卒,他再次辭職回家。


    元興三年(0年),劉裕為鎮軍將軍,陶淵明又到鎮軍府出任參軍,不久後轉到江州刺史建威將軍劉敬宣府中。次年3月,安帝反正,府主解職,陶淵明亦決心歸隱。苦於乏資,遂在這年8月接受彭澤縣令之職。但官場中的折腰逢迎依舊令他難堪,於是在這年月毅然棄官歸家,終身不再求仕。


    在歸田之初,陶淵明的生活還算安定,然而自義熙四年(08年)之後,他的家園開始頻頻遭到火災戰禍的破壞,到義熙七年(年)左右,遂移居到尋陽負郭的南村。在此期間,陶淵明目睹了政治舞台上劉裕的北伐和篡政活動,個人生活方麵也經曆了因水火風蟲災及親人喪亡帶來的種種艱難,但躬耕之誌終不變。義熙九年(年)朝廷征他為著作郎,亦堅辭不就。


    進入晚年,陶淵明的生活更加貧困,有時甚至到斷炊乞食的地步,中年後就染上的瘧疾亦日益加劇。朝廷中,劉裕最終篡位成功,並用殘忍手段弑殺了退位的晉帝。這一切使陶淵明更加感受到世事如幻和世途黑暗,對現實愈加不肯妥協,劉宋江州刺史檀道濟曾以米肉的饋贈,他堅辭不受。到元嘉四年(7年)冬十一月,陶淵明於貧病交加中溘然長逝。


    陶淵明是漢魏南北朝800年間最傑出的詩人,陶詩今存首,計四言詩9首,五言詩首。陶文今存篇,計有辭賦篇韻文篇散文篇。其中《桃花源記》《歸去來辭》《歸園田居》《飲酒》都是傳世之作。


    同時,陶淵明還是傑出的辭賦家與散文家。辭賦中的《閑情賦》是仿張衡《定情賦》和蔡邕《靜情賦》而作。他的韻文有《扇上畫讚》《讀史述》九章《祭程氏妹文》《祭從弟敬遠文》《自祭文》。散文有《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又稱《孟嘉別傳》,是為外祖孟嘉寫的傳記;此外還有《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與子儼等疏》等。


    《歸去來兮辭》是陶淵明辭官歸隱之際與上流社會公開決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絕大篇幅寫了他脫離官場的無限喜悅,想象歸隱田園後的無限樂趣,表現了作者對大自然和隱居生活的向往和熱愛。文章將敘事議論抒情巧妙地融為一體,創造出生動自然引人入勝的藝術境界。語言自然樸實,洗盡鉛華,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顏延之(8年),字延年,南朝宋文學家。


    顏延之出身世家,“少孤貧,好讀書,無所不覽”,“居貧郭,室巷甚陋”,以致“行年三十猶未婚”(《宋書顏延之傳》),他的少年時代大概就是在顏家巷的老宅中度過的,其時顏氏已無顯宦,所以就成了陋室陋巷。而他卻毫不在意,絲毫不以名利為念。他的妹妹嫁給了宋武帝劉裕的輔助大臣劉穆之的兒子劉憲之,劉穆之念及通家之好,以及延之當時在江左聲望,想予以提攜,當即被他拒絕了。直到0歲,才到吳國內使劉柳處擔任一個參軍的卑微之職。


    顏延之生活儉樸,個性狂放,律己治家極嚴,史稱他“居身儉約,不營財利,布衣蔬食,獨酌郊野,當其為適,傍若無人”。其子顏竣做了高官,他給父親東西,但“延之一無所受”,“器服不改,宅宇如舊”,仍坐他的老牛車。他對兒子說:“平生不喜見要人,今見汝。”見兒子起宅第,又對他說:“你要好自為之,不要讓後人笑你小人得誌。”


    一日早晨他去找兒子,見“賓客盈門”,顏竣仍睡著不起。他怒斥:“恭敬撙節,福之基地;驕狠傲慢,禍之始也。況出糞土之中,而升雲霞之上,傲不可長,其能久乎?”顏延之曾作《庭誥》以訓誡子弟,對公私德義孝悌情朋賞罰交友酒等許多方麵頗有見地,立論有據,並以“千夫所指,無病自死”告誡後人。


    在時代風氣的影響下,顏延之也信奉佛教,和一些著名的僧人來往。元嘉十二年(年),顏延之和何承天之間展開了一場關於《達性論》的爭辯。何承天精於天文曆算等自然科學,傾向於唯物主義觀點,顏延之不同意何承天的觀點,兩次致函何承天,反複辯論。這件事曾驚動了宋文帝,向何尚之羊玄保表示他自己對佛經讀得不多,“三世因果,未辨厝懷,而複不敢立異者,正以卿輩時秀,率所敬信故也”。接著他又提到範泰謝靈運顏延之宗炳都能出入儒佛,顏延之駁斥《達性論》,宗炳非難《白黑論》,尤足給人以啟發。


    顏延之和謝靈運並稱“顏謝”,顏延之還和陶淵明私交甚篤。顏延之在江州任後軍功曹時,二人過從甚密;其後延之出任始安太守,路經潯陽,又與陶淵明在一起飲酒,臨行並以兩萬錢相贈。陶淵明死後,他還寫了《陶征士誄》。


    他的代表作《北使洛》《秋胡行》《還至梁城作》《五君詠》,曆代傳誦,《秋胡行》是繼漢代《孫雀東南飛》後,又一首較為成功的敘事長詩。曾先後被收入《文選》《玉台新詠》《藝文類聚》《樂府詩集》《古詩記》,可見其在古代文學史上的地位。


    顏詩厚重典雅的風格,對同時代和稍後的詩人有一定的影響。《詩品》下論謝超宗丘靈鞠劉祥檀超等七人,說他們“祖襲顏延,欣欣不倦,得士大夫之雅致乎”,這些詩人中有人已無作品存世,學者根據現存的作品來看,他們確有學習顏延之的痕跡。


    謝靈運(8年),東晉名將謝玄之孫,小名“客”,人稱謝客,又以襲封康樂公,稱謝康公謝康樂。由謝靈運開始,山水詩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大流派。


    謝靈運的詩作有《登池上樓》《初去郡》《歲暮》《入東道路》《登臨海嶠初發強中》《酬從弟惠連》《登石門最高頂》《石門岩上宿》等,除詩歌外還有賦0餘篇,其中《山居賦》《嶺表賦》《江妃賦》等較為有名。謝靈運的詩歌作品收錄在《謝康樂集》中。


    謝靈運出身於士族大地主家庭,才學出眾,很早就受到族叔謝混的賞識,與從兄謝瞻謝晦等皆為謝氏家庭中一時之秀。他本來在政治上很有抱負,但他生活的那個年代,正是晉宋易代政局混亂社會動蕩的時期。


    東晉安帝義熙元年(0年),謝靈運已20歲,出任琅琊大司馬行參軍,後任太尉參軍中書侍郎等職。南朝劉宋武帝永初元年(0年)劉裕滅晉立宋國後,降謝靈運的封爵為康樂侯,改食邑為五百戶,起為散騎常侍,轉太子左衛率。永初三年(年),由於劉宋王朝對謝家始終懷有疑忌,謝靈運被降為永嘉太守。


    謝靈運恃才傲物,自以為在政壇上應受到格外的器重,殊不料反遭朝廷排擠,被調離京城建康(今南京)。所以心情煩悶,不理政務,一味縱情山水。平日寫寫詩文,以宣泄胸中塊壘。一年後,稱疾辭官。再度做官,也因為不理政事,而且寫詩攻擊朝廷,被判流放廣州。剛到廣州,就被朝廷以叛逆罪就地正法。死時僅9歲。


    謝靈運的詩歌大部分描繪了他所到之處,如永嘉會稽彭蠡等地的自然景物,山水名勝。其中有不少自然清新的佳句,如寫春天“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登池上樓》);寫秋色“野曠沙岸淨,天高秋月明”(《初去郡》);寫冬景“明月照積雪,朔風勁且哀”(《歲暮》)等等。從不同角度刻畫自然景物,給人以美的享受。


    《登池上樓》是謝靈運的代表作之一,寫的是詩人久病初起登樓臨眺時的所見所感。前部分抒發官場失意的牢騷,中間描繪登樓遠望所見到的景物,最後表達了懷人思歸的情緒。詩中成功地描寫了初春時節池水遠山和春草鳴禽的變化,使人感到生意盎然。晉初政局混亂,文人常借歌詠山水寄托超脫塵世的情誌,這首詩就體現了這種創作傾向。


    謝靈運善於用富豔精工的語言記敘遊賞經曆描繪自然景物,多有形象鮮明意境優美的佳句。他的詩文大都是一半寫景,一半談玄,仍帶有玄言詩的尾巴。但盡管如此,謝靈運以他的創作極大地豐富和開拓了詩的境界,使山水的描寫從玄言詩中獨立了出來,從而扭轉了東晉以來的玄言詩風,確立了山水詩的地位。


    鮑照(年),南朝文學家,字明遠。祖籍東海(今山東郯城西南,轄區包括今江蘇北部),久居建康(今南京)。他最富盛名的代表作是《擬行路難》十八首。


    元嘉十六年(9年),鮑照0多歲,為了謀求官職,去謁見臨川王劉義慶,獻詩言誌,獲得賞識,被任為國侍郎。劉義慶在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職。幾年之後劉義慶病逝,他也隨之去職,在家閑居了一段時間。


    後來,他做過始興王劉彧的侍郎,在劉彧和太子劉劭一起謀殺宋文帝之前,他就離去了。宋孝武帝劉駿起兵平定劉劭之亂後,他又出任過中書舍人秣陵令等小官,之後他又做了臨海王劉子頊的幕僚,次年,子頊任荊州刺史,他隨同前往江陵,任刑獄參軍等職。孝武帝死後,明帝劉彧殺前廢帝子業自立,子頊響應了晉安王子勳反對劉彧的鬥爭。子勳戰敗,子頊被賜死,鮑照亦為亂兵所害。


    鮑照的人生道路,是向著士族門閥製度抗爭的,同時又是鬱鬱不得誌和悲劇性的。鮑照是一個性格和人生欲望都非常強烈的人,毫不掩飾自己對富貴榮華及時享樂建功立業等種種目標的追求,並且認為以自己的才華理應得到這一切。


    據說他向劉義慶獻詩時,有人因他身份低卑而加勸阻,他勃然道:“千載上有英才異士沉沒而無聞者,安可數哉!大丈夫豈可遂蘊智能,使蘭艾不辨,終日碌碌,與燕雀相隨乎?”他隻是不顧一切地要以自己的才能實現個人的價值。而當他的努力受到社會現實的壓製世俗偏見的阻礙時,心靈中就激起衝騰不息的波瀾,表現出憤世疾俗的深沉憂憤。這是窺見鮑照的作品何以形成其獨特風格的門徑。


    鮑照的文學成就是多方麵的,詩賦駢文都不乏名篇,但主要是詩歌。並以“文甚遒麗”的古樂府聞名於詩壇。他現存的詩約有二百多首,其中樂府詩就占八十多首,而且他的優秀詩篇大多數都是樂府詩。他繼承和發揚了漢魏樂府民歌的傳統精神,廣泛描寫社會生活,對受壓迫的人民表示了深刻的同情。


    邊塞戰爭,征夫戍卒的生活,是他樂府詩內容中一個重要的方麵。在《代出自薊北門行》裏,他歌頌了邊塞將士們“投軀報明主,身死為國殤”的英勇戰鬥的精神,也寫出了“疾風衝塞起,沙礫自飄揚。馬毛縮如蝟,角弓不可張”的邊塞戰場景色。


    鮑照的文賦也很有影響,其中《蕪城賦》是六朝抒情小賦的代表作之一,廣為傳誦。這篇賦的內容是借廣陵昔盛今衰的對比映襯,抒發了作者的懷古之情和人生無常的感慨,思想內容和藝術技巧都算得上是一篇傑作。《登大雷岸與妹書》也很有文學價值,融情入景,駢散相間,為後世所稱道。


    鮑照一生沉淪下僚,很不得誌,但他的詩文,在生前就頗負盛名,對後來的作家更產生過重大影響。


    《木蘭詩》又叫《木蘭辭》,選自宋朝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這是南北朝時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樂府詩”是繼《詩經》《楚詞》之後,在漢魏六朝文學史上出現的一種能夠配樂歌唱的新詩體。


    宋代樂史《太平寰宇記》載,黃州黃岡縣(今湖北黃岡)有木蘭山木蘭鄉木蘭廟,並引杜牧《木蘭廟》為證。此外,據地方誌所載,在今安徽亳州河南商丘河北完縣等地,都曾立廟奉祀木蘭,反映出《木蘭詩》的深刻影響。


    《木蘭詩》講述了一個叫花木蘭的女子,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在戰場上建立功勳,回朝後不願作官,但求回家團聚的故事。詩中熱情讚揚了這位奇女子勤勞善良的品質,保家衛國的熱情,英勇戰鬥的精神,以及端莊從容的風姿。它不僅反映出北方遊牧民族普遍的尚武風氣,更主要的是表現了北方人民憎惡長期割據戰亂,渴望過和平安定生活的意願。


    以“木蘭是女郎”為核心,《木蘭詩》著力寫木蘭作為女孩兒對父母的牽掛,寫她的入閨房巧梳妝,寫她打扮得娉娉嫋嫋光彩照人的風姿神韻。人們向來不稀罕赳赳武夫式的“顧大嫂”之流,中國也不乏嬌滴滴的“崔鶯鶯”這樣標準的美人,但既有女兒的嬌美又有男子的剛健的女性,在中國文學史上,卻隻有花木蘭這一個。


    對木蘭的謳歌,衝擊了封建社會重男輕女的偏見。它富有浪漫色彩,風格剛健古樸,保持了民歌特色。詩中以人物問答來刻畫人物心理,生動細致;以眾多的鋪陳排比來描述行為情態,神氣躍然;以風趣的比喻來收束全詩,令人回味。這就使作品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全詩塑造了木蘭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傳奇色彩,而又真切動人。


    《木蘭詩》塑造了木蘭這個不朽的人物形象。但對這一人物形象的看法卻眾說紛紜,有人認為人物形象本身,就是對封建社會中歧視婦女的傳統觀念的無情嘲弄。在封建社會中,婦女是無地位的。木蘭是一個“當戶織”的勞動婦女,代父從軍,“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男人能做到的,木蘭能做到;男人不能做到的,木蘭也能做到。


    也有人認為,木蘭的行為本身就是對熱中功名利祿的封建士大夫的有力諷刺。在封建社會中,追求功名利祿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多少人夢寐以求。而木蘭經過十年的緊張戰鬥之後,凱旋而歸,卻拒封辭賞,願意解甲歸田,重過勞動人民的耕織生活。


    還有人認為,《木蘭詩》著意讚頌勞動人民出身的婦女英雄;還有人認為,《木蘭詩》旨在反映人民對和平生活的向往。總之,這首古代北方民歌傑作的經典意義,就是它對於普通女子所稟賦的智慧和才能表示了肯定和讚賞的態度。


    木蘭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幗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矯健的勇士又是嬌美的女兒。她勤勞善良又堅毅勇敢,淳厚質樸又機敏活潑,熱愛親人又報效國家,不慕高官厚祿而熱愛和平生活。《木蘭詩》在中唐就已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在今天,花木蘭的故事仍被廣為傳頌,甚至改編成影片。


    《孔雀東南飛》的創作時間大致是東漢獻帝建安年間,最早見於南朝陳國徐陵(078年)編《玉台新詠》卷一,題為《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宋代郭茂倩將它載入《樂府詩集》,題為《焦仲卿妻》,現今一般取此詩的首句作為篇名。


    《孔雀東南飛》的作者是誰,莫衷一是,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原為建安時期的民間創作,也有人因為寫作風格的相似性認為是東漢末的辛延年所作,但都無法考證。


    東漢獻帝年間在廬江郡(治舒縣,漢末遷皖縣,均在安徽境內)發生過一樁婚姻悲劇,劉蘭芝嫁到焦家為焦母不容而被遣回娘家,兄逼其改嫁。新婚之夜,蘭芝投水自盡。


    《孔雀東南飛》是一曲基於事實而形於吟詠的悲歌。主人公劉蘭芝焦仲卿之死,表麵上看來,是由於凶悍的焦母和勢利的劉兄逼迫的結果。事實上,焦母劉兄同樣是封建禮教的受害者。因為焦母劉兄的本意,並不想害死自己的兒子自己的妹妹。他們主觀上的出發點雖有利己的打算,但也有把維護自己親人的終身幸福與自己的利益統一起來的願望。焦母劉兄是要在自己與焦仲卿劉蘭芝的利益之間找到一塊平衡的綠地而共處。


    然而,他們沒有成功。這裏,問題的深刻性在於:劉蘭芝焦仲卿畢竟是直接通過他們的手被害死了。焦母劉兄同時又成了封建禮教的幫凶。這種不以個別人意誌為轉移的社會力量,正是當時封建製度罪惡本質的必然反映。


    《孔雀東南飛》全詩0多句,700多字,它是思想性和藝術性的高度結合,在民間廣為流傳。它的情節波瀾曲折,跌宕起伏;敘事雙線交替,縝密緊湊。


    一條線索由劉蘭芝焦夫焦母劉兄之間展開。這是一場迫害與反迫害的鬥爭。仲卿求母,刻畫了焦母的專橫和仲卿的軟弱。蘭芝辭婆,反映了焦母的無情和蘭芝的鬥爭。蘭芝拒婚,在蘭芝與其兄之間展開,突出了蘭芝富貴不能淫的堅貞品格及其兄的卑鄙。仲卿別母,寫出了焦母的頑固與仲卿的守約。這四次衝突,一次比一次激烈,直至雙雙殉情。特別是主角蘭芝,她的堅決抗爭,影響與決定了仲卿的態度與鬥爭。


    蘭芝與仲卿的感情糾葛是另一條線索。蘭芝的訴苦,表現了她對仲卿的信賴,也交代了矛盾衝突的背景。仲卿求母失敗,劉焦之間的話別,反映了仲卿的不舍蘭芝的溫情。蘭芝辭婆後,仲卿的送別,充分抒寫了他們夫婦之間的真摯感情。蘭芝拒婚,仲卿的怨懟,蘭芝的表白,他們之間的訣別,淋漓盡致地刻畫了生死不渝的愛情。由此可見,上述兩條線索,有主有從,互為因果,交替發展,完整緊湊地完成了故事的敘述人物命運的交代。


    《孔雀東南飛》在中國封建社會的早期,就形象地用劉蘭芝焦仲卿兩人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劇,深刻揭露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熱情歌頌了劉蘭芝焦仲卿夫婦為了忠於愛情寧死不屈地反抗封建惡勢力的鬥爭精神,並表達了廣大人民爭取婚姻自由的必勝信念。《孔雀東南飛》以現實主義的表現方法,提出的是封建社會裏一個極其普遍的社會問題,這就使得這一悲劇具有典型的意義,感動著千百年來的無數讀者。


    《世說新語》是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誌人小說”的代表作,由南朝劉義慶編撰。依內容可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三十六類,每類收有若幹則,全書共一千多則,每則文字長短不一,有的數行,有的三言兩語,由此可見筆記小說“隨手而記”的訴求及特性。


    。劉孝標原是南朝青州人。宋泰始五年(9年)北魏攻下青州,他被迫遷到平城,在那裏出家,後又還俗。齊永明四年(486年)還江南,曾參加翻譯佛經。《世說新語》的注,是劉孝標回江南以後所作的。


    當時,劉義慶門下聚集不少文人學士,他們根據前人類似著述如裴啟的《語林》等,采用裴鬆之注《三國誌》的辦法,進行補缺和糾謬的工作,孝標征引繁富,引用的書達00餘種,編成該書。


    雖說劉義慶隻是倡導和主持了編纂工作,但全書體例風格大體一致,沒有出於眾手或抄自群書的痕跡,這應當歸功於他主編之力。後人注釋該書的,有餘嘉錫《世說新語箋疏》徐震諤《世說新語校箋》楊勇《世說新語校箋》。


    魏晉之際,是中國曆史上一個重要的變革時期。社會動蕩,戰亂頻仍,禮崩樂壞,人們的文化思想和道德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們標新立異,我行我素,凡事不因循守舊,放蕩不羈,使得長期受壓抑的人性人情張揚開來,形成了中國曆史上有名的思想解放和個性舒展的時期。處於這種曆史關頭的知識分子,或深陷社會政治運動的漩渦,不能自拔;或寄情於山水之中,遠避災禍;或悟言於一室之內,參理談玄。


    嵇康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世說新語》裏麵第一次提到嵇康是在上篇中《德行第一》裏麵,其中第條,作者記述了王戎的一句對嵇康評價的話:“與嵇康居二十年,未嚐見其喜慍之色。”嵇康無疑是一個當下的理想人格的人物,王戎他與嵇康交往了二十多年,未嚐見過他有喜怒之色。這話外之意,就是嵇康的修養氣度非凡,喜怒不形於色。而正是這樣的一個理想的人物,卻又“非湯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最終落的慘遭殺身之禍的悲劇下場。


    除了嵇康,還有阮籍向秀劉伶王戎王羲之謝安乃至鍾會鍾繇王藍田石崇等人物可以進行深入探究,都會非常精彩。


    《世說新語》主要記述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統治階級的情況,反映了魏晉時期文人的思想言行,和上層社會的生活麵貌,記載頗為豐富真實,這樣的描寫有助讀者了解當時士人所處的時代狀況及政治社會環境,更讓我們明確地看到了所謂“魏晉清談”的風貌。


    《世說新語》善用作比較比喻誇張與描繪的文學技巧,不僅使它保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佳言名句,更為全書增添了無限光彩。如今,《世說新語》除了有文學欣賞的價值外,人物事跡文學典故等也多為後世作者所取材引用,對後來筆記影響尤其之大。《世說新語》是文字很質樸的散文,廣泛應用口語,意味雋永,在晉宋人文章中也頗具特色,因此曆來為人們所喜讀,其中有不少故事成了詩詞中常用的典故。


    劉勰(約0年),字彥和,生活於南北朝時期,中國曆史上著名的文學理論家。祖籍山東莒縣(今山東省日照市莒縣)。


    他曾官縣令步兵校尉宮中通事舍人,頗有清名。晚年在山東莒縣浮來山創辦(北)定林寺。劉勰雖曆任官職,但其名不以官顯,卻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龍》奠定了他在中國文學史上和文學批評史上不可或缺的地位。


    劉勰小時候家裏很窮,長大了也沒有錢娶妻生子,但他曾經做了一個美妙的夢,在夢中他拿著一些禮器跟著孔子南行,就像孔子當年的弟子那樣。他覺得這是聖人給他的暗示,所以他想努力學習以宣揚孔子的思想,來報答孔子托夢的恩惠。


    在他所生活的那個時代,弘揚儒學最好的辦法就是注釋儒家的經典,但劉勰覺得自己在這方麵再也超不過漢代的大儒馬融鄭玄了,於是就打消了這個念頭,去做另外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論文。他發現當時有很多論文的文章,像曹丕的《典論論文》陸機的《文賦》摯虞的《文章流別論》以及李充的《翰林論》等等,這些文章雖然寫得都蠻不錯,但就是太簡略,難以讓人窺見寫文章的全部奧秘。


    魏晉時期,中國的文學理論有了很大的發展。到南北朝,逐漸形成了繁榮的局麵。文學創作和文學理論批評在其曆史發展中所積累起來的豐富經驗,為《文心雕龍》的出現準備了條件。大概歲的時候,劉勰開始構建自己宏大而縝密的文論體係,花了五年多時間,寫了三萬七千多言,這就是著名的《文心雕龍》。《文心雕龍》全書包括總論文體論創作論批評論個部分。總論含上編的《原道》至《辨騷》篇,明確提出了其文學批評的根本原則,是全書的“文之樞紐”。其中《原道》《征聖》《宗經》篇是理解全書的鑰匙。文體論含上編的《明詩》至《書記》0篇。其中前0篇是論有韻之文,後0篇是敘無韻之筆。討論的文體約種。


    齊梁時代,“文”的範圍寬泛,包括有韻之“文”和無韻之“筆”。但劉勰著重研究詩賦等文學作品的創作和鑒賞規律。全書起始從哲學上探討詩文起源問題,認為“日月疊璧,以垂麗天之象;山川煥綺,以鋪理地之形。此蓋道之文也”。而天地之間,人“為五行之秀,實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又說“夫以無識之物,鬱然而彩,有心之器,其無文歟?”把詩文的起源提到了自然之道的哲學高度,視為“與天地並生”的合規律的必然現象,反映了魏晉時期文學創作地位提高的傾向。


    南朝寫文章流行駢文,所以《文心雕龍》也是用駢文寫的,寫得非常美。如《神思篇》中說文思變化倏忽不定的句子,“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裏;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雲之色;其思理之致乎!”還有被紀曉嵐稱為天下第一“讚”語的《物色篇》讚曰:“山遝水匝,樹雜雲合。目既往還,心亦吐納。春日遲遲,秋風颯颯;情往似贈,興來如答。”這些句子似乎都有詩的魂魄,令人興感忘懷,美不勝收。


    《文心雕龍》十分強調情感在文學創作全過程中的作用。要求文學創作要“誌思蓄憤,而吟詠情性”,主張“為情而造文”;反對“為文而造情”(《情采》)。認為創作構思為“情變所孕”(《神思》),結構是“按部整伍﹐以待情會”(《總術》),剪裁要求“設情以位體”(《鎔裁》),甚至作品的體裁﹑風格,也無不由強烈而真摯的感情起著重要的作用。這一認識相當深刻,符合文學創作的特點和規律。


    酈道元(約707年),字善長,北魏範陽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北魏平東將軍青州刺史永寧侯酈範之子,我國著名地理學家文學家。


    酈道元在少年時代,就十分愛好遊覽,對地理考察有著濃厚的興趣。十幾歲時,他隨父親到山東,經常與朋友一起到有山水的地方遊覽,觀察水流的情景。當時,他們遊曆過臨朐縣的熏冶泉水,又觀看了石井的瀑布。瀑布奔瀉而下的水流,激起了滾滾波浪和飛濺的水花,那鏗鏘有力的巨大音響,在川穀間回蕩。這美麗壯觀的景色,使酈道元大為陶醉。


    後來,酈道元在山西河南河北做官,經常趁工作之便和公餘之暇,進行實地的地理考察和調查。凡是走到的地方,他都盡力搜集當地有關的地理著作和地圖,並根據圖籍提供的情況,考查各地河流幹道和支流的分布,以及河流流經地區的地理風貌。他或跋涉郊野,尋訪古跡,追溯河流的源頭;或走訪鄉老,采集民間歌謠諺語方言和傳說,然後把自己的見聞,詳細地記錄下來。日積月累,他掌握了許多有關各地地理情況的原始資料。


    同時,他還利用業餘時間閱讀了大量古代地理學著作,如《山海經》《禹貢》《禹本紀》《周禮職方》《漢書地理誌》《水經》等,積累了豐富的地理學知識,為他的地理學研究和著述打下了基礎。


    他發現古代地理書籍,《山海經》過於荒雜,《禹貢》《周禮職方》隻具輪廓,《漢書地理誌》記述不詳備,而又限於體裁不能暢所記述,《水經》一書雖專述河流,具係統綱領,但未記水道以外地理情況。他在遊曆大好河山時所見所聞十分豐富,為了把這些豐富的地理知識傳於後人,他選定《水經》一書為綱來描述全國地理情況。


    為了寫《水經注》,他閱讀的有關書籍達00多種,查閱了所有地圖,研究了大量文物資料,還親自到實地考察,核實書上的記載。《水經》原來記載的大小河流有7條,萬多字,經過酈道元注釋以後,大小河流增加到000多條,共0多萬字,比原著增加0倍。書中記述了各條河流的發源與流向,各流域的自然地理和經濟地理狀況,以及火山溫泉水利工程,還有曆史故事神話傳說風俗習慣等。由於《水經注》在中國科學文化發展史上的巨大價值,曆代許多學者專門對它進行研究,形成一門“酈學”。


    全書采用了文學藝術手法進行了繪聲繪色的描述,所以它還是我國古典文學名著,在文學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它“寫水著眼於動態”,“寫山則致力於靜態”,它“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山水散文的集錦,神話傳說的薈萃,名勝古跡的導遊圖,風土民情的采訪錄”。《水經注》在語言運用上也是出類拔萃的,僅就描寫瀑布來說,它所用的詞匯就有:瀧洪懸流懸水懸濤懸泉懸澗懸波頹波飛清等,真是變化無窮。所以我們說《水經注》不僅是科學名著,也是文學藝術的珍品。


    蕭統(0年),字德施,小字維摩,南朝梁代文學家,南蘭陵(今江蘇常州)人,梁武帝蕭衍長子太子。


    蕭統少時即有才氣,且深通禮儀,性情純孝仁厚,喜慍不形於色。他歲時,母親病重,他就從東宮搬到母親的住處,朝夕侍疾,衣不解帶。母親去世後,他悲切欲絕,飲食俱廢。他父親幾次下旨勸逼,才勉強進食,但仍隻肯吃水果蔬食。他本來身材健壯,等守喪出服後已變得羸瘦不堪,官民們看了,無不感動落淚。


    蕭統極富同情心。他歲時,去觀看審判犯人,他仔細研究案卷之後,說:“這人的過情有可原,我來判決可以嗎?”刑官答應了,於是他就作了從輕的判決。事後,刑官向梁武帝蕭衍匯報了情況,蕭衍對他表示嘉許。


    梁普通(07年)年間,由於戰爭爆發,京城糧價大漲。蕭統就命令東宮的人員減衣縮食,每逢雨雪天寒,就派人把省下來的衣食拿去救濟難民。他在主管軍服事務時,每年都要多做000件衣服,冬天分發給貧民。當時世風好奢,蕭統則“欲以己率物,服禦樸素,身衣浣衣,膳不兼肉”。


    蕭統酷愛讀書,記憶力極強。讀書時,“數行並下,過目皆憶”。他喜歡“引納才學之士,賞愛無倦”,所以他身邊團結了一大批有學識的知識分子,經常在一起“討論墳籍,或與學士商榷古今,繼以文章著述,率以為常”。


    蕭統對文學研究很感興趣,他招集文人學士,廣集古今書籍0000卷,編集成《文選》0卷。《文選》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文學作品選集,選編了先秦至梁以前的各種文體代表作品,對後世有較大影響。舊時讀書人有“《文選》爛,秀才半”的說法。“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的選文準則,為後世推崇。


    蕭統認為文章應該“麗而不浮,典而不野”。其所選的作品,都應是“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也就是經過作者的深思熟慮而又文辭華美的作品,才能夠被輯入《文選》。可見蕭統在文學上即注重內容,又要求形式,是文質並重的。


    由於《文選》注意文采,所以不少優秀詩文都因為《文選》的生命力而得以流傳保存到了今天,所以說,《文選》是研究梁以前文學的重要參考資料。較有見地的是,對於當時盛行的內容空虛的華文豔詩,《文選》卻一概不選。當然,有些好的詩文,由於缺乏《文選》所強調的駢倔華藻而未能被收進《文選》,這是當時文壇的風氣乃至《文選》風格所決定的,使不少後來的學人感到有點遺憾。


    《文選》一問世,便受到普遍的歡迎。隨著人們閱讀《文選》的需求,後來有不少學者為它作注。唐朝顯慶年間,李善搜集了很多資料,把《文選》分為0卷進行了注釋。自李善注本產生後,《文選》得到廣泛的流傳。唐朝開元年間,又有呂延濟劉良張銑呂向李周翰五人合注《文選》,稱“五臣注”。不過它隻著重解釋字句,與李善注有所不同。


    由於《文選》本身所具有的優點,比起同類型的其他詩文總集來,其影響遠為深廣。唐代以詩賦取士,唐代文學又和六朝文學具有密切的繼承關係,因而《文選》就成為人們學習詩賦的一種最適當的範本,甚至與經傳並列。宋初承唐代製度,亦以詩賦取士,《文選》仍然是士人的必讀書。


    徐陵(078年),字孝穆,東海郯(今山東郯城縣)人。徐陵早年即以詩文聞名,既擅宮體,亦為駢體大家,並都取得較高成就,是南朝後期重要的文學家。徐陵原有文集0卷,已散佚。今存其詩近0首,文章80多篇。明人輯有《徐孝穆集》。


    《玉台新詠》是徐陵在梁中葉時選編的一部詩歌總集,收入了東周至南梁詩歌共79篇。在取材上,以“選錄豔歌”為宗旨,即主要收男女閨情之作。據近人考證,係專為梁元帝蕭繹的徐妃排憂遣悶而編。


    從內容的廣泛性看,它不如成書略早的《文選》。但它和“以文為本”作為收錄標準的《文選》比較,也有自己的特色,例如,它不如《文選》那樣選錄歌功頌德的廟堂詩。入選的各文章,都取語言簡潔明白,而棄深奧難懂的文章(所錄漢時童謠歌,晉惠帝時童謠等,都屬這一類),又比較重視民間文學,如中國古代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就首見於此書。它重視南朝時興起的五言四句的短歌句,收錄達一卷之多,對於唐代五言絕句這一詩體的發展有一定推動作用。


    此外,它不像《文選》那樣不錄在世人物的作品,而是選錄了梁中葉以後不少詩人的作品。這些詩作比“永明體”更講究聲律和對仗,可以較清楚地看出“近體詩”的成熟過程。書中收錄了沈約《八詠》一類雜言詩,也可以據此了解南朝末年詩和賦的融合以及隋唐歌行體的形成。《玉台新詠》所選詩篇又有可資考證補闕佚的,如所收曹植的《棄婦詩》,庾信的《七夕詩》,為他們的集子所闕如,班婕妤鮑令暉劉令嫻等女作家的作品,也賴此書得以保存和流傳。


    《玉台新詠》雖有一些情調不大健康的作品,但是表現出真摯愛情和婦女痛苦的作品也不少。如《上山采蘼蕪》《陌上桑》《羽林郎》等作品,都反映了一定的社會現實。《孔雀東南飛》詳盡地寫出一個封建家庭悲劇的全部過程。這說明《玉台新詠》所錄詩作並非全是豔情詩。


    《玉台新詠》前一部分的“往世名篇”取材十分豐富。其中既有對古代婦女婚姻變故的描寫(如古詩《上山采蘼蕪》),也在對遠行丈夫的無窮思念(如古詩《冉冉孤生竹》);既有令人怦然心動的愛慕表白(如古《越人歌》),也有纏綿動人的愛情故事(如古詩《為焦仲卿妻作》);既有不慕榮華反抗強暴的頌歌(如辛延年《羽林郎》),也有不惜以死來斥責丈夫負心的烈舉(如顏延之《秋胡詩》);既有六宮嬪妃失寵的哀怨(如班婕妤《怨詩》),也有公主遠嫁匈奴的哀苦(如石崇《王昭君辭》);既有活潑可愛的嬌憨幼女(如左思《嬌女詩》),也有傾國傾城的絕色佳人(如李延年《歌詩》);既有男子對戀人才情的思戀(如張華《情詩》,)也有丈夫對亡妻的懷念(如潘嶽《悼亡詩》)……


    《玉台新詠》主要反映女性的生活,表現女性的情思,描繪女性的柔美,吐露女性的心聲,同時也表現了男性對女性的欣賞愛慕,刻畫了男女之間的愛戀與相思。《玉台新詠》是一部關於女性的詩集,一部情愛的寶典,一部唯美的樂章,在文學史和審美發展史上有重要的價值和不同尋常的意義。


    王羲之(約79年)是我國東晉時的大書法家。他出身士族,加上他出眾的才華,朝廷中公卿大臣都推薦他做官。他做過刺史,當過右軍將軍(人們也稱他王右軍)。


    王羲之從小喜愛寫字,據說平時走路的時候,也隨時用手指比劃著練字,日子一久,連衣服都劃破了。在做官時,他在後院的池邊練字,從池中洗筆,日久天長,池水都黑了。經過勤學苦練,王羲之的書法越來越有名,當時的人都把他寫的字當寶貝看待。


    會稽山水清幽風景秀麗。東晉時期,不少名士都在這裏談玄論道,放浪形骸。晉穆帝永和九年(年)農曆三月初三,王羲之在會稽山陰的蘭亭(今紹興城外的蘭渚山下),舉行風雅集會,這些名流高士,包括司徒謝安辭賦家孫綽矜豪傲物的謝萬高僧支道林及王羲之的兒子在內的0多人。


    江南三月,通常是細雨綿綿的雨季,而這一天卻格外晴朗,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惠風和暢,溪中清流激湍,景色恬靜宜人。蘭亭雅集的主要內容是“修禊”,這是我國古老的流傳民間的一種習俗。人們於農曆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巳日)到水邊舉行祓祭儀式,用香薰草蘸水灑身上,或沐浴洗滌汙垢,感受春意,祈求消除病災與不祥。


    蘭亭雅集的另一個項目是曲水流觴,0多位名士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兩旁,然後由書僮將斟酒的羽觴放入溪中,讓其順流而下,若觴在誰的麵前停滯了,誰得賦詩,若吟不出詩,則要罰酒三杯。這次蘭亭雅集,有人各成詩兩首,人成詩各一首,人做不出詩各罰酒三杯,王羲之的小兒子王獻之也被罰了酒。清代詩人曾作打油詩取笑王獻之:“卻笑烏衣王大令,蘭亭會上竟無詩。”


    大家把詩匯集起來,公推此次聚會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寫一篇序文,記錄這次雅集,於是,王羲之乘著酒興,用鼠須筆,在蠶紙上,即席揮灑,心手雙暢,寫下了8行字的被後人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是世人公認的瑰寶,始終珍藏在王氏家族之中,一直傳到他的七世孫智永。智永少年時即出家在紹興永欣寺為僧,臨習王羲之真跡達0餘年。智永臨終前,將《蘭亭集序》傳給弟子辯才。辯才擅長書畫,對《蘭亭集序》極其珍愛,將其密藏在房梁上,從不示人。後被唐太宗派去的監察史蕭翼騙走。


    唐太宗得到《蘭亭集序》後,如獲至寶,並命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書家臨寫。以馮承素為首的弘文館拓書人,也奉命將原跡雙鉤填廓摹成數副本,分賜皇子近臣。唐太宗死後,侍臣們遵照他的遺詔將《蘭亭集序》真跡作為殉葬品埋藏在昭陵。


    《蘭亭集序》文字燦爛,字字珠璣,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優美散文,它打破成規,自辟徑蹊,不落窠臼,雋妙雅逸,不論繪景抒情,還是評史述誌,都令人耳目一新。雖然前後心態矛盾,但總體看,還是積極向上的,特別是在當時談玄成風的東晉時代,提出“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尤為可貴。


    ◆曹植《洛神賦帖》局部


    延伸閱讀


    《七步詩》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是曹操的小兒子,從小就才華出眾,很受父親的喜歡和疼愛。曹操死後,哥哥曹丕當上了魏國的皇帝。因為曹植和曹熊(第四兒子)在曹操亡故時沒來看望,曹丕便一再追問他們倆緣由。曹熊因為害怕,自殺了。而曹植則被囚禁。曹丕四兄弟的母親卞氏開口求情,曹丕便給了曹植一個機會,讓他在七步之內作成一首詩,曹植就作了這首七步詩。曹丕明白了曹植這首詩的道理,如果自己殺了曹植便會被天下人恥笑,於是放了曹植。


    ◆曹操像


    風骨猶存“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與“三曹”一起,構成了建安作家的主力軍。他們對於詩賦散文的發展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建安風骨”這一寶貴的精神財富。


    ◆孔融像


    ◆建安七子塑像局部


    知識小百科


    “建安文學”與“建安風骨”


    建安文學,通常指從漢末到魏初這個時期的文學,但並非僅限於這25年。建安時期,是我國文學史上光輝燦爛的時期,“俊才雲蒸,作家輩出”,各種文體得到發展,是中國文學史上的黃金時代。


    “風骨”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一個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學品評的主要標準,建安時代以五言詩為主的文學以風骨遒勁而著稱,被後來人尊為典範,這就是文學史上經常提到的“建安風骨”。


    三國才女蔡文姬


    與“七子”相頡頏並以才華著稱的女作家蔡琰,自幼有很好的文化教養,史載她“博學有才辯,又妙於音律”。她創作的五言《悲憤詩》長達五百四十字,是建安文壇上的一篇傑作。


    ◆明代《胡笳十八拍》畫卷


    ◆蔡文姬塑像


    延伸閱讀


    文姬軼事


    相傳,當蔡文姬為董祀求情時,曹操看到蔡文姬在嚴冬季節,蓬首跣足,心中大為不忍,命人取過頭巾鞋襪為她換上,讓她在董祀未歸來之前,留在自己家中。在一次閑談中,曹操表示出很羨慕蔡文姬家中原來的藏書。蔡文姬告訴他原來家中所藏的四千卷書,幾經戰亂,已全部遺失時,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當聽到蔡文姬還能背出四百篇時,又大喜過望,於是蔡文姬憑記憶默寫出四百篇文章,文無遺誤,可見蔡文姬才情之高。


    亂世達人“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是魏晉時期的7位名人,他們的作品基本上繼承了建安文學的精神,但由於當時的血腥統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興象征神話等手法,隱晦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高逸圖(唐。孫位)


    ◆木版年畫《竹林七賢圖》


    知識小百科


    王戎不取道旁李


    “竹林七賢”之一王戎,自幼就非常聰明。


    傳說,王戎7歲那年,有一次和幾個小夥伴一塊兒外出遊玩,發現路邊有幾株李樹,樹上結滿了李子,而且看上去一個個都熟透了。


    小夥伴們一見,就情不自禁地流出了口水。於是,一個個高興地競相攀折樹枝,摘取李子。惟有王戎站在一旁,一動也不動。


    同伴們覺得非常奇怪,就叫喊著問王戎:“喂,王戎,你為什麽不摘啊?又紅又大的李子,多好呀!”


    王戎笑著回答:“那樹上的李子肯定都是苦的,摘下來也不能吃。你看,這李樹長在道路兩旁,上麵結了那麽多李子,卻沒有人摘,要不是苦的,會這樣嗎?”


    待小夥伴們把李子摘下來一嚐,果真非常之苦,紛紛棄之。


    陳壽和《三國誌》


    《三國誌》不僅是一部史學巨著,更是一部文學巨著。陳壽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以簡練優美的語言為我們繪製了一幅幅三國人物肖像圖,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動。


    ◆《三國誌》書影


    ◆古畫《三顧茅廬》


    延伸閱讀


    陳壽及其妻


    傳說當年陳壽聘某氏為妻,尚未成婚,陳壽卻得了個癩疾(麻風病)。陳父要媒人把這門婚事取消,未婚妻卻堅持不肯,還是嫁到陳家來。陳壽因為自己身患會傳染的重病,不要妻子接近自己,他妻子卻不避穢惡,恭謹地服侍丈夫。過了三年,陳壽怕拖累妻子,便悄悄去買砒霜,打算服毒自盡。他妻子知道後,偷偷把砒霜吃下去一半,要與丈夫同歸於盡。哪知道陳壽吃下砒霜,癩疾居然好了,而他的妻子吃下砒霜,大吐一場後也沒死。兩人曆此折磨後,感情更好,恩恩愛愛,白頭到老。


    “太康之英”陸機


    陸機是西晉太康元康間聲譽最著的文學家,被後人譽為“太康之英”,他的《文賦》是中國文學理論發展史上第一篇係統的創作論,對後世的文學創作和理論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陸機像


    ◆陸機《平複帖》局部


    延伸閱讀


    陸機之死


    魏晉時期死於非命的文人甚多,共同的原因自然是這一階段政局不穩兵火四起人命危淺,文人一旦卷了進去,往往首當其衝;而具體來看,則各有各的死因。幸福的文人都是一樣的,不幸的文人則各有各的不幸。


    西晉最富才華的文學家陸機死於八王之亂,他無意中得罪了牽秀孟玖等小人,遭到了他們惡毒的讒毀,頭腦糊塗的成都王司馬穎本來很器重陸機,這時竟然匆匆下令殺死了他,造成令人扼腕長歎的一大冤案。


    誌怪小說《搜神記》


    短篇小說集《搜神記》是我國魏晉誌怪小說中成就最高的代表作,在中國小說史上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幹寶也因創作《搜神記》被稱作“中國小說的鼻祖”。


    ◆幹將莫邪塑像


    ◆幹將莫邪試劍石


    延伸閱讀


    幹氏家族


    幹氏家族自三國後期,做官者頗多,到晉朝已有名人不斷出現,其後在曆朝均有名人,政功顯著。千餘年間,幹氏家族所繁衍的子孫已分居於北京天津南京陝西山東等地。尤以浙江海鹽的沈蕩通元澉浦六裏,海寧的鹽官,寧波的餘姚,嘉善的幹窯等地為主。故自東晉以來,已有1700多年族史,顯為望族。海鹽作為幹氏家族世代繁衍的集中居住地,至今後裔已有52代。近年來,海鹽縣對幹寶的生平及史學價值的研究十分重視,尤其是在幹寶後裔的大力支持下,由幹氏四十八世裔孫幹乃軍執筆續修的《幹氏宗譜》已經完稿。


    歸去來兮陶淵明


    陶淵明的詩感情真摯,樸素自然,時而流露出逃避現實樂天知命的老莊思想,因此,陶淵明有“田園詩人”之稱,也是田園詩派的鼻祖。他的詩從內容上可分為飲酒詩詠懷詩和田園詩三大類。


    ◆陶淵明像


    ◆《歸去來兮圖》局部


    延伸閱讀


    歸去來兮陶淵明


    陶淵明去世後,他的至交好友顏延之,為他寫下《陶征士誄》,給了他一個“靖節”的諡號。顏延之在誄文中褒揚了陶淵明一生的品格和氣節,但對他的文學成就,卻並沒有給予充分的肯定。此後幾十年裏,陶淵明的文學地位,還是沒有得到充分的肯定和承認。但是他的詩文作品,流傳越來越廣,影響越來越大。到了隋唐時期,有越來越多的詩人喜歡陶淵明的詩文,對陶淵明的評價越來越高。初唐王績是位田園詩人,他像陶淵明一樣,多次退隱田園,以琴酒自娛。唐朝的山水田園詩人孟浩然,對陶淵明更是十分崇拜。


    劉宋文壇顏延之


    顏延之在當時的詩壇上聲望很高,和謝靈運齊名,並稱“顏謝”,與謝靈運鮑照鼎足為“元嘉三大家”,是劉宋文壇的領軍人物,所謂“元嘉體,宋年號,鮑顏謝諸公之詩”。


    ◆《秋窗讀書圖》


    ◆《雜畫圖》


    延伸閱讀


    顏延之與《五君詠》


    《五君詠》是顏延之因言語間冒犯權要被黜為永嘉太守時所作,而又因此使當權者更加惱怒,故被免職家居。五君,指魏末“竹林七賢”中的阮籍嵇康劉伶阮鹹向秀。為何隻詠五君?因為七賢中的另兩人山濤王戎後來均貴顯於世,故被黜落。


    嵇康阮籍等人,都是才高而不得意,都看不慣當時的統治集團,痛恨他們的虛偽,但又無可奈何,深感壓抑,隻好以狂放的舉動舒泄憤懣。顏延之作《五君詠》,其實是借以自喻,曲折地表達對於權貴的反抗情緒,無怪乎當權者讀後要勃然大怒。


    遊山玩水謝靈運


    謝靈運是中國曆史上偉大的詩人,也是見諸史冊的第一位大旅行家。他有“山水詩人”之稱,也是山水詩派的鼻祖。其詩充滿道法自然的精神,貫穿著一種清新自然恬靜之韻味,一改魏晉以來晦澀的玄言詩之風。


    ◆謝靈運像


    ◆《謝康樂集》書影


    延伸閱讀


    “才高八鬥”與“謝公屐”


    謝靈運非常狂妄,他曾對世人說:“天下才共十鬥,曹子建(曹植)占了八鬥,我自己有一鬥,剩下那一鬥,你們大家去分吧。”才高八鬥的典故即出於他口。


    謝靈運酷愛登山,而且喜歡攀登幽靜險峻的山峰,高達數十丈的岩峰他也敢上,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第一位攀岩運動的愛好者。他登山時常穿一雙木製的釘鞋,上山取掉前掌的齒釘,下山取掉後掌的齒釘,於是,上山下山分外省力穩當,這就是著名的“謝公屐”。數百年後,詩人李白在攀登浙江境內的天姥山時,腳上踏的就是“謝公屐”。


    七言才子鮑照


    鮑照在南朝劉宋王朝時,與謝靈運顏延之並稱為元嘉“三大家”,其成就居“謝顏”之首,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傑出詩人。


    ◆鮑照像


    ◆《鮑照集》書影


    知識小百科


    元嘉三大家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的年號,“元嘉三大家”指的是南朝活躍在文壇的三位詩人,他們分別是:


    謝靈運(385433年),南北朝時代與陸機齊名的詩人,主要創作活動在劉宋時代,主要成就在於山水詩。


    顏延之(384456年),詩與謝靈運齊名,並稱顏謝,“喜用古事,彌見拘束”,成就不如謝靈運。


    鮑照(414466年),南朝文學家,字明遠,祖籍東海,長於樂府,尤擅七言歌行,風格俊逸,對李白頗有影響。


    北朝民歌“木蘭傳奇”


    《木蘭詩》以傳奇的藝術形象傳奇的結構骨架和具有民歌風味的語言,成為當之無愧的北朝民歌代表作,是我國詩歌史上精彩的一頁。


    ◆版畫《木蘭從軍》


    延伸閱讀


    影片《花木蘭》


    美國迪士尼公司於1998年製作推出動畫電影《花木蘭》,劇情主線沿著《木蘭詩》的故事發展,但劇本經過大幅擴充改編,故事情節加入了大量想象,加入許多原詩所沒有的細節和角色,主題也從熱愛和平變成了追求自由,以符合商業電影劇本長度的需求,並增加劇情的娛樂性。另外,由星光國際集團投資,馬楚成導演,趙薇陳坤主演的《花木蘭》,則以《木蘭辭》為藍本,一改好萊塢卡通式的手法,續寫一部中國人心中原汁原味的傳奇故事,該片已於2009年11月27日上映。


    ◆《梧桐雙兔圖》


    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


    《孔雀東南飛》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敘事詩,也是我國古代史上最長的一部敘事詩。與北朝的《木蘭詩》並稱“樂府雙璧”,後與《木蘭詩》及唐代韋莊的《秦婦吟》並稱為“樂府三絕”。


    ◆民國私本《孔雀東南飛》書影


    ◆仕女圖局部(清。顧洛)


    延伸閱讀


    東西方文化的神合


    拿《孔雀東南飛》與莎士比亞的五幕話劇《羅密歐與朱麗葉》相比較,它們在內容性質上相同,都是愛情悲劇。故事結局相同,都以青年戀人雙雙殉情為代價換來兩家的悔悟與和好。表現手法相同,都運用了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手法。主題思想相同,都通過青年愛人的死來抨擊封建家長的專製和封建婚姻包辦製度,抒發了人們對自由愛情婚姻的熱烈追求,表達了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美好願望。


    筆記小說《世說新語》


    《木蘭詩》傳奇的藝術形象,傳奇的結構骨架和具有民歌風味的語言,是當之無愧的北朝民歌代表作,是我國詩歌史上精彩的一頁。


    《木蘭詩》傳奇的藝術形象,傳奇的結構骨架和具有民歌風味的語言,是當之無愧的北朝民歌代表作,是我國詩歌史上精彩的一頁。


    《世說新語》是一部記述東漢末年至東晉時豪門貴族和官僚士大夫言談軼事的書。它在藝術上取得了較高的成就,對後世有著深刻的影響,不僅模仿它的小說不斷出現,而且不少戲劇小說也都取材於它。


    ◆《世說新語》書影


    延伸閱讀


    《世說新語》原名


    《世說新語》原名《世說》,因漢代劉向曾著《世說》(早已亡佚),後人為將此書與劉向所著的《世說》相別,故又名《世說新書》,大約宋代以後才改為今名。《世說新語》保存了社會政治思想文學語言等方麵史料,價值很高。


    ◆嵇康


    文學批評《文心雕龍》


    《木蘭詩》傳奇的藝術形象,傳奇的結構骨架和具有民歌風味的語言,是當之無愧的北朝民歌代表作,是我國詩歌史上精彩的一頁。


    《木蘭詩》傳奇的藝術形象,傳奇的結構骨架和具有民歌風味的語言,是當之無愧的北朝民歌代表作,是我國詩歌史上精彩的一頁。


    《文心雕龍》在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和文藝理論的發展史上具有巨大的奠基意義和深遠的影響,是一份十分寶貴的文化遺產。


    ◆山東省日照市莒縣劉勰故居


    延伸閱讀


    劉勰軼事


    劉勰的《文心雕龍》雖然寫得很好,但是由於作者的社會地位很低,如果沒有當時的名人加以評點,大家都不會承認他的著作。在這樣的情況下,劉勰冒險在路上衝闖當時大文豪沈約的車隊,把書送給他看。沈約讀完之後,覺得確實不錯,於是《文心雕龍》在當時就得到了大家的認可。


    ◆《文心雕龍》書影


    山水文學《水經注》


    《木蘭詩》傳奇的藝術形象,傳奇的結構骨架和具有民歌風味的語言,是當之無愧的北朝民歌代表作,是我國詩歌史上精彩的一頁。


    《木蘭詩》傳奇的藝術形象,傳奇的結構骨架和具有民歌風味的語言,是當之無愧的北朝民歌代表作,是我國詩歌史上精彩的一頁。


    《水經注》全書三十多萬字,詳細介紹了我國境內一千多條河流以及與這些河流相關的郡縣城市物產風俗傳說曆史等。《水經注》文筆雄健俊美,既是古代地理名著,又是山水文學的優秀作品。


    ◆《水經注》書影


    ◆黃河一景


    延伸閱讀


    清官循吏酈道元


    酈道元在做官期間,“執法清刻”,“素有嚴猛之稱”,頗遭豪強和皇族忌恨。當時汝南王的寵臣丘念狐假虎威,肆無忌憚地為非作歹,時任中尉的酈道元便將他逮捕入獄。誰知汝南王競包庇丘念,並借助胡太後的力量,以太後之命赦免丘念。酈道元抗旨殺了丘念,並上書彈劾汝南王包庇佞臣。這時,雍州刺史肖寶寅已有造反跡象。汝南王為了報複酈道元,就故意上奏向皇帝推薦酈道元到關右任職。關右靠近關中,必在肖寶寅的衝擊之下,這樣就可借肖寶寅的手除掉酈道元。北魏孝昌三年(527年),酈道元在奉命赴任的路上,走到陰盤驛,和他的弟弟道峻以及兩個兒子一同被殺害。


    經典文集《文選》


    《木蘭詩》傳奇的藝術形象,傳奇的結構骨架和具有民歌風味的語言,是當之無愧的北朝民歌代表作,是我國詩歌史上精彩的一頁。


    《木蘭詩》傳奇的藝術形象,傳奇的結構骨架和具有民歌風味的語言,是當之無愧的北朝民歌代表作,是我國詩歌史上精彩的一頁。


    《文選》又稱《昭明文選》,是中國現存的最早一部文學總集,這部總集僅僅用30卷的篇幅,就包羅了先秦至梁代初葉的重要作品,反映了各種文體發展的輪廓,為後人研究這七八百年的文學史保存了重要的資料,影響甚為深遠。


    ◆蕭統像


    ◆《文選》書影


    知識小百科


    《昭明文選》之影響


    蕭統為梁武帝蕭衍的長子,天監元年(502年)立為皇太子,未及即位而卒,諡號昭明。後人就把他生前所編撰的《文選》稱為《昭明文選》。


    《昭明文選》對後代文學的影響很大。唐以後文人往往把它當作學習文學的首選教材。唐代著名詩人杜甫就曾要求兒子“熟讀《文選》理”。宋代陸遊也提出民間有“《文選》爛,秀才半”的諺語,就是說熟讀《文選》,也就差不多是半個秀才了。


    唯美樂章《玉台新詠》


    《玉台新詠》是繼《昭明文選》之後,於公元6世紀編成的一部詩歌選集,匯集了不少兩漢魏晉南北朝古典詩歌精華的優秀詩集。


    ◆《徐孝穆集》書影


    ◆《玉台新詠》書影


    延伸閱讀


    樂府詩名篇《上山采蘼蕪》


    《上山采蘼蕪》是東漢時期一首著名的樂府詩,最早收錄在《玉台新詠》中,可與《詩經國風》中的《氓》《穀風》以及漢樂府民歌中的《白頭吟》《怨歌行》《塘口行》等名篇相媲美,是一首描寫棄婦的哀怨,對喜新厭舊的“故夫”提出責難和進行控訴的詩。原文如下:


    上山采蘼蕪,下山逢故夫。


    長跪問故夫,新人複何如?


    新人雖言好,未若故人姝。


    顏色類相似,手爪不相如。


    新人從門入,故人從合去。


    新人工織縑,故人工織素。


    織縑日一匹,織素五丈餘。


    將縑來比素,新人不如故。


    傳世美文《蘭亭集序》


    《木蘭詩》傳奇的藝術形象,傳奇的結構骨架和具有民歌風味的語言,是當之無愧的北朝民歌代表作,是我國詩歌史上精彩的一頁。


    《木蘭詩》傳奇的藝術形象,傳奇的結構骨架和具有民歌風味的語言,是當之無愧的北朝民歌代表作,是我國詩歌史上精彩的一頁。


    王羲之的傳世美文《蘭亭集序》曆來被奉為“天下第一行書”,是書法藝術的精品,同時又是一篇散文佳作。作者在即興創作中,一氣嗬成,既創造了文學美,又創作了書法美,而且使其達到了天衣無縫的統一,千百年來被人們廣為傳誦。


    ◆王羲之《蘭亭集序》局部


    延伸閱讀


    王羲之“賣竹扇”


    據說有一次,王羲之到一個村子裏去。有個老婆婆拎了一籃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賣。竹扇很簡陋,沒有什麽裝飾,少有人問津,老婆婆十分著急。王羲之看到這情形,就上前跟她說:“你這竹扇上沒畫沒字,當然賣不出去。我給你題上字,怎麽樣?”老婆婆不認識王羲之,見他這樣熱心,也就把竹扇交給他寫了。王羲之提起筆來,在每把扇麵上龍飛鳳舞地寫了五個字,就還給老婆婆。老婆婆不識字,覺得他寫得很潦草,很不高興。王羲之安慰她說:“別急,你告訴買扇的人,說上麵是王羲之寫的字。”王羲之一離開,老婆婆就照他的話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羲之的書法,都搶著買,一籮竹扇馬上就賣完了。


    ◆《王羲之觀鵝圖》(元。錢選)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曆代文學精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大中國上下五千年》編委會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大中國上下五千年》編委會並收藏中國曆代文學精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