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輯 大漢天朝
中華上下五千年全知道 作者:雅瑟 編著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劉邦分封同姓王
劉邦建立漢朝後,出於政治軍事的需要,分封了一批異姓王。但劉邦對異姓王心存疑忌,因此,千方百計想翦除異姓王,讓同姓子弟為王來取代他們。
首先,劉邦以企圖謀反罪逮捕韓信,撤其楚王稱號,貶為淮陰侯。將韓信的封地一分為二,劃分為兩個諸候國,任命從兄、將軍劉賈為荊王來統治淮河以東53縣,任命弟、文信君劉交為楚王以統治薛郡、東海、彭城等36縣。接著,劉邦又以謀反罪誅殺彭越,並率兵征伐英布,逼使韓王信、盧綰投奔匈奴。而後,以謀反罪廢除趙王張敖,改任為宣平侯。這樣,除國小勢弱的長沙王吳芮外,異姓王都被消滅。
隨即,劉邦以天下剛剛平定、兒子幼小、兄弟少等為借口而分封同姓諸侯王,以統治關東地區。以雲中、雁門、代郡等53縣立兄、宜信侯劉喜為代王;以膠東、膠西、濟北、博陽、城陽郡73縣立自己的私生子劉肥為齊王。
此後,劉邦還封劉長為淮南王,劉建為燕王,劉如意為趙王,劉恢為梁王,劉友為淮陽王,劉恒為代王,劉濞為吳王等。到公元前195年,劉邦共封劉姓11人為諸侯王,這為“七國之亂”埋下了禍根。
●匈奴白登困劉邦
秦、漢王朝交替之際,北方的匈奴也趁劉邦同項羽在中原展開大戰的時機,不斷南侵。
劉邦做了皇帝後,匈奴的冒頓單於(冒頓是人名,單於是匈奴王)帶領了40萬人馬向漢朝攻來,並包圍了韓王信(原韓國貴族,和韓信是兩個人)的封地馬邑(在今山西)。韓王信抵擋不了,便向冒頓求和。劉邦得知這個消息,派使者責備韓王信。韓王信害怕劉邦辦他的罪,就投降了匈奴。
冒頓占領了馬邑,又繼續向南進攻。劉邦親自帶兵趕到晉陽,和匈奴對峙。這是公元前200年的冬天,寒風刺骨,天氣特別冷。中原的士兵沒碰到過這樣冷的天氣,凍得受不了,戰鬥力明顯減弱。但漢朝的軍隊和匈奴兵一交戰,匈奴兵就敗走。一連打了幾回,匈奴兵都敗下陣去。後來,聽說冒頓單於逃到代穀(在今山西)。劉邦派出兵士偵察,回來的人都說冒頓的部下全是一些老弱殘兵,連他們的馬都是瘦得皮包骨頭,如果趁勢打過去,準能打贏。
劉邦擔心這些兵士的偵察不可靠,又派劉敬到匈奴營地看看虛實。劉敬回來說:“我們看到的匈奴的確都是些老弱殘兵,但我認為冒頓一定把精兵埋伏起來了,陛下千萬不能上他們的當。”劉邦聽罷大怒,說:“你膽敢胡說八道,是想阻攔我進軍嗎?”說完,命令士兵把劉敬關押起來。於是,劉邦率軍進攻匈奴,剛到平城(今山西大同),就被四下裏湧出的匈奴兵包圍起來。這些匈奴兵個個身強體壯,原來的老弱殘兵全不見了。劉邦在部下的掩護下,拚命殺出一條血路,退到平城東北麵的白登山。
冒頓單於的40萬精兵把劉邦圍困在白登山,整整七天七夜無法脫身。後來,劉邦在陳平的建議下以黃金、珠寶賄賂冒頓的閼氏(即匈奴的王後),請她在單於麵前說些好話。
冒頓單於聽了閼氏的話,第二天一清早,就下令將包圍圈閃開一個缺口,放漢兵出去。至此,劉邦才逃回晉陽。
●呂錐封諸呂為王
劉邦臨死前曾立下“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的誓約,但用心良苦的他萬萬沒有想到,第一個違背誓約的就是他的妻子呂雉呂後。
呂雉在劉邦奪取政權之後,就直接策劃誅殺功臣。她用權詐之術誅滅異姓王的做法,震驚了滿朝文武大臣。劉邦一死,呂後就迫不及待地把戚夫人抓起來,把她雙手砍掉,雙眼挖去,燒聾了她的耳朵,逼她吃了啞藥,把她扔在豬圈裏,號為“人彘”;接著,她又派人毒死了年幼的趙王如意。呂後還有意讓惠帝去觀看戚夫人。惠帝見戚夫人被呂後折磨得不成人形,放聲痛哭,嚇得生了一場大病。後來,惠帝派人對呂後說:“這種事不是人幹得出來的,我是太後的兒子,自認沒能力治理天下。”從此,惠帝不理朝政,不久便抑鬱而死。
惠帝去世後,呂後找了一個嬰兒冒充是惠帝所生,由這個嬰兒接替皇位,自己則開始垂簾聽政。呂後為扶植呂家勢力,把她的內侄、侄孫,如呂台、呂嘉、呂祿、呂通等封為王,還讓他們掌握了軍政大權,在朝廷中形成了呂氏外戚集團,由此開始了呂氏專權漢朝的局麵。
●周亞夫平叛七國
漢景帝劉啟殺了晁錯後,但吳、楚七國並沒有停止戰爭行動,還是繼續向長安方向進攻。劉啟無奈,隻好派精通兵法和作戰藝術的太尉周亞夫去平叛。
周亞夫率軍平叛途中被一個叫趙涉的人攔住,給他獻了一計,周亞夫采納了趙涉的建議。趙涉的建議果然收到了出奇製勝的效果。吳、楚聯軍的糧道被周亞夫率領的大軍很快截斷了,使得七國聯軍的糧草供應發生很大困難,士兵因為饑餓而紛紛逃散。周亞夫抓住時機發動猛烈進攻,大勝吳、楚七國聯軍,楚王劉戊畏罪自殺,吳王劉濞帶著幾千人殺出重圍,逃竄到長江南岸的丹徒(今江蘇丹徒)。劉濞想聯合東越兵東山再起,周亞夫發出懸賞千金的布告通緝他,因此東越人不但沒幫助他,反倒乘機殺了他,把他的首級獻給了周亞夫。
經過約三個月的戰爭,七國之亂終於被平定。七國之亂被平定,漢文帝臨終時的囑托果然應驗。
●文景之治漢朝興
“文景之治”是指漢文帝劉恒和漢景帝劉啟統治時的升平景象時期,是秦始皇統一天下以來第一次讓後人稱羨的時期。
劉恒在公元前180年被宗室大臣迎立為帝,在位23年,死後溢曰文。劉啟是劉恒的兒子,公元前157年即位,在位16年,死後溢曰景。根據傳統溢法,“道德博聞日文”,“由義而濟曰景”。文與景都是上好稱呼。而劉恒與劉啟減輕刑法,減賦稅,親儒臣,求賢良,年歲收成不好就下詔責己,又不大更張,一意與民休息。父子兩人恭儉無為,在中國曆史上造成“文景之治”。
劉恒十分重視農業生產,他即位後曾多次下詔勸課農桑,按戶口比例設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幹員,經常給予他們賞賜,以鼓勵農民發展生產。劉恒還注意減輕人民負擔,公元前178年和公元前167年,曾兩次將租率減為三十稅一。此後,三十稅一遂成為漢代定製。文帝時,算賦也由每年120錢減至每人每年40錢,徭役則減至“三年而一事”。公元前155年,劉啟又把秦時17歲服徭役的製度改為20歲始服,而著於漢律的服役年齡則為23歲。此外,劉恒下詔開放原來歸國家所有的山林川澤,從而促進了農民的副業生產和與國計民生有重大關係的鹽鐵生產事業的發展。劉恒還廢除了過關用傳的製度,這有利於商品流通和各地區間的經濟聯係。
劉恒對秦代以來的刑法也作了重大改革。秦代大多數罪大之人都沒有刑期,終生服勞役。劉恒詔令重新製定法律,根據犯罪情節輕重,規定服刑期限;罪人服刑期滿,免為庶人。秦代法律規定,罪人的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和子女都要連坐,重的處死,輕的投入宮中做奴婢,稱為“收孥相坐律令”,劉恒明令廢止。秦代有黥、劓、刖、宮四種肉刑,劉恒下詔廢除黥、劓、刖,改用笞刑代替,劉啟又減輕了笞刑。文、景兩代對周邊少數民族也不輕易動兵,盡力維持相安的關係,以免煩擾百姓。
文景之治之所以成為封建社會的盛世,與劉恒個人的勵精圖治是分不開的。劉恒即位不久,就廢止誹謗妖言之罪,使臣下能大膽地提出不同的意見。劉恒還禁止祠官為他祝壽。劉恒自己也相當節儉,他在位23年,宮室苑囿,車騎服禦之物都沒有增添;他屢次下詔禁止郡國貢獻奇珍異物;他所寵愛的慎夫人衣不拖地,帷帳不施文繡。劉恒曾想建造一座露台,聽說要花費百金,等於中等人家十家的產業,於是作罷。因為劉恒提倡儉約,所以,當時的國家財政開支有所節製和縮減,從而減輕了人民的負擔。
文、景二帝先後統治了近40年。據史書記載,由於經濟的複蘇,百姓人給家足,國家倉庫中堆滿錢糧,串錢的繩子日久而腐爛,糧食年年相積而陳舊變質。因此,國家財富盈溢,社會人口激增,為後來漢武帝劉徹攻伐匈奴打下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漢武帝獨尊儒術
董仲舒是西漢的思想家、政論家,還是個精通儒家學說的大學問家,他治學精勤,在景帝時曾做過博士官。董仲舒根據自己的理解和當時政治上的齋要,改造了由孔子創立、經孟子發展的儒家學說,並且把各家學說和陰陽五行等融合在一起,使儒家學說變成了一種為封建政治製度服務的、帶有宗教迷信色彩的理論。
劉徹登上帝位後,在竇嬰的輔助下采取了一係列措施,下詔各郡縣,舉薦賢良方正、直言進諫的人,其中最著名的是董仲舒。黃仲舒向劉徹提出了“天人三策”的建議,意思是說:天是有意誌的,人世間的事物是按天意存在和變化的,皇帝是天皇的代表,皇帝的權力是天皇授予的,人服從皇帝,就是服從天道。為維護封建秩序,他特別強調提出了“三綱五常”。在天道之下,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之間,必須嚴格遵守上下尊卑的禮節,絕對不允許違反這種禮節。
劉徹認為董仲舒的建議很適合鞏固封建統治的需要,想重用董仲舒。可是,他的祖母竇太後崇信“黃老學說”,極力主張清心寡欲、無為而治,劉徹不敢得罪祖母,隻好讓董仲舒去做江都相。
竇太後、田太後死後,劉徹下令在政府裏設置專門傳授儒家學說的五經博士,在五經博士下麵設置了五十名弟子。這些弟子隻在五經博士的指導下攻讀儒家經書,並規定每年對他們進行一次考試,他們隻要在五經中能學通一經的就可以做官,成績優良的還可以做大官。後來,博士弟子的人數逐漸增加到3000人。這樣一來,學習儒家的經書,取得優異成績便成了學士們做官的主要途徑,其他諸子百家的學說便逐漸被排斥、摒棄掉了。依靠儒家學說做了官的人,自然會按董仲舒那一套理論來幫助劉徹治理天下、輔助朝政,並用儒家學說來教育後代。這便是曆史上所說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客觀地說,獨尊儒術禁錮了人們的思想,不利於社會的發展。
●張騫奉命通西域
劉徹親政後,隨著國力的強盛,他就想以武力拓邊。為抗擊匈奴,劉徹決定與另一個遊牧民族大月氏聯合起來。公元前138年,張騫奉劉徹之命出使大月氏,率領百餘人,從長安出發,踏上征途。
張騫一行出了隴西,進入了匈奴控製的河西走廊。匈奴騎兵發現了他們,就把他們抓了起來。匈奴單於把張騫等人全部扣留下來,為了讓張騫投降,單於還給他找了個匈奴族的妻子。麵對單於的威逼利誘,張騫始終沒有屈服。10年後,匈奴人放鬆了戒備,張騫帶著部下逃了出來。他們向西走了數十天,來到了大宛國(在今中亞)。
大宛國的國王派向導和翻譯把他們送到了康居,康居人又把他們送到了大月氏。張騫到了大月氏,以為他的使命可以完成了,不料情況發生了變化。原來大月氏自從與匈奴交戰失利後,遷居至媯水(今阿姆河)流域,征服了當地的大夏國,重新建立了自己的國家。這裏土肥水美、物產豐饒,大月氏已不想再與匈奴交戰了。張騫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多次勸說大月氏王與漢朝合作攻擊匈奴,都毫無結果,隻好動身回國了。回國途中,張騫又被匈奴給抓住了。幸好匈奴發生了內亂,張騫乘機逃了出來。
公元前126年,張騫終於回到漢朝。這次出使曆經13年,張騫吃了不少苦頭,當年出使的百餘人,僅剩張騫、甘父兩個。13年間杳無音信的外交使團突然歸來,震動了京師。劉徹給張騫、甘父加官晉爵,並懷著好奇的心情傾聽了張騫關於西域的報告。
張騫出使,使劉徹詳細了解了西域各國的情況。過了幾年,劉徹派大將軍霍去病征討匈奴,漢軍打了大勝仗,消滅了匈奴騎兵3萬餘人,還控製了西河(今河西走廊、甘肅等地)地區。漢朝通往西域的道路已沒有了障礙,於是,劉徹派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
這一次,張賽率領300多人的使團,帶著大批牛羊和金銀財寶來到了西域的烏孫。同時,張騫還派他的副使帶著禮物分別出使大宛、大月氏、康居、大夏等國。
烏孫王見張騫帶來了許多財寶,很高興。他派了使者隨張騫一同返回長安。烏孫使者受到劉徹熱情招待,他看到漢朝兵強馬壯、經濟繁榮,回去後報告了烏孫王。不久,烏孫和漢朝建立了友好關係。一年以後,出使西域各國的副使陸續回國,西域各國也派了使者前來長安答謝,漢朝同西域各國的關係日益密切起來。由於張騫功勞很大,劉徹封他為博望侯,因此,人們又稱他為“張博望”。張騫兩通西域,為中華民族的統一做出了巨大貢獻。
●李廣到死難封侯
“飛將軍”李廣一生征戰拚殺70餘場,勝多敗少,是匈奴人心目中最可怕的勁敵。但是,李廣卻因各種原因總沒有得到相應的封賞,手下的將校們被封侯的人已有幾十個,而李廣自己卻依然沒有被封侯。一起出來且能力和聲名都遠遠在自己之下的堂弟李蔡已經身為丞相,位列三公之尊時,李廣依然是一個普通將軍。
李廣有一次私下和占卜天象的王朔討論自己難封侯這件事。王朔問他:“你是否做過違背良心的事?”李廣想了一下說:“我鎮守隴西的時候,羌人曾經起來造反,我用計哄騙他們,使他們投降了,後來我又用詭計,把這800多投降者在同一天內殺死了。這是我以為最遺憾的大事。”王朔歎息道:“給人帶來災禍的事,最嚴重的莫過於把已經投降的敵人殺掉,這就是將軍所以沒有被封侯的原因。”
公元前119年,朝廷決定對匈奴再發動一次大規模的攻擊,分兩路向匈奴進軍,已經年老的李廣主動請戰,擔任前將軍,歸衛青指揮。李廣在行進途中幾次迷路,等他趕到會合地點,已比指定的時間遲了好幾天,當時,匈奴已被衛青的大軍打敗。會合後,衛青派手下的人問李廣迷路的經過情況,並催促李廣的部下快到衛青那裏去認罪。
李廣氣憤地說:“我的部下並沒有罪,誤期遲到的責任全在我一人身上,要審問就審問我。我現在親自去大將軍的幕府去聽候審問。”接著,李廣對部下說:“我一生跟匈奴打了大小70多次仗,這次跟著大將軍出戰,本來很幸運同匈奴大戰一場,沒想到大將軍又把我的隊伍調開,讓我走那條遷回遙遠的路,而偏偏又迷失了路徑,這豈不是天意嗎?況且我已經這麽大年紀了,畢竟不能再同那些舞文弄墨的小吏去打交道了!”說完,拔刀自勿。
全軍上下,一片悲泣。全國上下百姓,無論認識不認識,都為李廣將軍威名一生及淒涼的結局而悲痛萬分。
●戰匈奴衛青揚名
馬邑伏擊匈奴無功而返後,劉徹不滿指揮馬邑之戰的將領王恢,震怒之下,以“首謀不進”的罪名將王恢下獄,逼迫其自殺。為了物色能夠擔負抗擊匈奴重任的人才,劉徹的目光首先落到了寵姬衛子夫的弟弟衛青的身上。從此之後,衛青在眾多的將領中脫穎而出,成為劉徹時期抗擊匈奴最重要的將領之一。
衛青是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父親鄭季是一個地位低微的平陽縣小吏,作為一個私生子,衛青的童年和少年時代是在充滿了歧視與冷漠的艱苦環境中度過的。成年之後,衛青充當平陽公主的侍從騎奴。公元前139年,衛青最小的姐姐衛子夫得到劉徹的寵幸。衛子夫被封為夫人後,衛青也晉升為太中大夫,成為朝廷的一名新貴。
公元前129年,匈奴侵入上穀郡,殺掠吏民。劉徹任命衛青為車騎將軍率領萬騎,直出上穀抗擊匈奴。初出茅廬的衛青率軍在擊潰侵入上穀之敵後,深入匈奴境內,直至龍城,斬獲匈奴700多人後凱旋而還。衛青初次出師就立下戰功,劉徹極為高興,賜衛青爵為關內侯,以示嘉獎。
龍城一戰後,公元前128年,匈奴再次入侵,衛青奉命出征,率3萬將士前往雁門迎擊匈奴;將軍李息出代郡,攻擊匈奴後路,與衛青一路遙相策應。衛青率軍直赴雁門後,與入侵匈奴展開激戰,匈奴慘敗,丟下數千具屍首狼狽逃竄。衛青兩次出擊均獲全勝,顯示出卓越的軍事才能,聲名鵲起。在隨即展開的著名的河南之戰中,理所當然地成為漢軍的主帥。
公元前127年,劉徹不為匈奴在東線的進攻所動,采取匈奴東擊、漢軍西進的作戰方針,果斷地發動了著名的河南戰役。可以說,這是漢對匈奴開戰以來第一次戰略決戰的勝利。劉徹命令衛青第三次出征,統帥數萬大軍從雲中(今內蒙托克托東北)沿黃河北岸向西北迅速挺進,一舉攻占高闕(塞名,位於今內蒙錦杭後旗東北),切斷了駐守河南地的白羊王、樓煩王與單於王庭的聯係。然後,衛青立刻率兵南下,沿黃河直驅隴西(今甘肅臨挑),完成了對白羊王、樓煩王的包圍。等到白羊王、樓煩王察覺身陷重圍之時,在河南的防線已經全麵崩潰,隻得率領殘部西渡黃河,倉惶逃出塞外。這次戰役,漢軍殲敵數千人,截獲牲畜十多萬頭,全部收複了河南地,取得了重大勝利。衛青對這次戰役的指揮一改漢軍在以往作戰中以伏擊、阻擊、增援為主的作戰模式,整個戰役都是在長途奔襲、遷回包抄的運動作戰的過程中完成的,等到匈奴察覺到漢軍的作戰意圖後,早已陷入漢軍的重圍,失敗的大局已定。衛青也因為奪取河南地有功,被封為長平侯。
漢軍攻占河南地之後,武帝采納謀士主父偃的建議,在河南地區設置了朔方郡(今內蒙古烏拉特旗地區)、五原郡(今內蒙古包頭西北),由蘇建負責修建了朔方城(今內蒙古杭錦旗),對秦代所築的長城也進行了加修,並移民10萬人,居住於河南地區。從而,河南地區得到鞏固和加強,成為漢軍出擊匈奴的一個重要基地。
此後,衛青屢次攻伐匈奴,戰無不勝,揚名華夏。
●霍去病封狼居胥
公元前123年春天,劉徹命大將軍衛青率領公孫敖、公孫賀、趙信、蘇建、李廣、李沮六將軍及10多萬大軍出定襄數百裏,直接與匈奴單於主力開戰,斬首數千人之後退回漢塞。體整月餘之後,衛青率六將軍再出定襄擊匈奴,斬首萬餘人。但右將軍蘇建、前將軍趙信所率3000騎兵卻與單於主力相遇,激戰一日後,漢軍損失殆盡。趙信原本是匈奴小王,降漢後被封為翕侯,這時見形勢不利,率其殘部800餘騎又投降了匈奴。趙信陣前降敵,蘇建處境更為困難,於是棄軍而逃,隻身而歸。這是自衛青出師以來首次受挫,損失3000多騎兵與兩位將軍。但在這次戰役中,年僅18歲的霍去病卻以果敢無畏的氣概遠離大軍,獨自立下了戰功,鋒芒畢露。
公元前120年秋,匈奴以兩路大軍,每路各數萬騎,進襲右北平和定襄郡,殺掠漢吏民1000餘人而去。於是,劉徹決心向匈奴單於本部和左賢王的勢力發動漠北戰役。為了確保作戰勝利,劉徹調集了十萬多騎兵,分為衛青、霍去病兩大騎兵集團,並以大量步兵和14萬匹馬做為運送糧食、衣物、軍械的運輸大軍。漢武帝讓衛青和霍去病各領5萬人馬,分路進兵,並給衛青配備了久經沙場的老將李廣、公孫賀和趙食其、曹襄等人為裨將,以確保漠北戰役的勝利。漢武帝把最艱難的任務交給霍去病軍。原計劃讓霍去病兵出定襄(今內蒙古),專力攻擊單於主力;以衛青軍出代郡(在今河北)。以後從俘虜口供中得知單於主力在東部,又立即改由霍去病軍出代郡,衛青軍出定襄。
公元前119年春,大將軍衛青和驃騎大將軍霍去病受命後,即率軍北進。此時,匈奴單於主力已退至漠北,並將其軍需輜重轉移至更遠的後方。衛青出塞後,即得知匈奴主力確實在自己的前方。因此,他便命令前軍李廣部與右將軍趙食其部合兵一處,從東路前出,掩護自己的側翼,攻擊單於軍的左側背,衛青親率主力向單於進擊。
大將軍衛青所率之軍向北前進了1000多裏,渡過了浩瀚的大沙漠,突然發現單於主力軍正嚴陣而待,於是衛青當即命令部隊用武剛車“自環為營”,以防匈奴突然襲擊,隨即派出5000名騎兵向匈奴軍進行試探性進攻。匈奴單於也派出萬餘名騎兵迎戰漢軍。兩軍激戰至日沒,衛青抓住時機,派出主力部隊從左右兩翼遷回包圍匈奴軍。伊稚斜單於見自己的部隊被漢軍包圍,且漢軍人數眾多,兵強馬壯,繼續作戰對自己十分不利,懼怕兵敗被殺,便乘風沙彌漫黃昏之際,率領數百名壯騎突出漢軍的包圍,向西北方向逃遁。兩軍激戰至深夜,雙方死傷都很慘重,單於已於黃昏前逃走,於是衛青急令輕騎追擊,自己也立即率主力隨後追趕。一直追到天亮,馳行200多裏,也未發現單於的方向。這時,匈奴兵已潰散,被漢軍斬殺1萬多人,衛青率軍追至真顏山(今蒙古納柱特山)趙信城,繳獲了匈奴屯集的糧食等軍用物資,補充了自己的軍隊,停留了一天,放火燒毀了剩餘軍資和趙信城,勝利回師。
為更有效地與匈奴作戰,驃騎將軍霍去病軍便挑選從騎侯趙破奴、昌武侯安稽、北地都尉邢山、校尉李敢等充任裨將,並以原匈奴降將歸義侯複陸支和伊即靳等人為向導,隨軍負責宿營保障,尋找水源、草場等。大軍出代郡,向北進擊。越過荒蕪人煙的大沙漠,長驅直進兩千多裏,與匈奴左賢王部遭遇。霍去病軍對左賢王軍發動猛烈突襲,左賢王軍大敗,率親信將領棄軍而逃,霍去病乘勝追擊,追至狼居胥山(今蒙古烏蘭巴托以東今,斬比車耆,俘獲匈奴屯頭王、韓王等三人,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83人,俘虜和斬殺匈奴吏卒70443人,匈奴左賢王的軍隊幾乎全部被殲滅了。
為紀念這次重要戰役的勝利,霍去病命人在狼居胥山上修建了一個紀念台,同時又在姑衍山(今蒙古烏蘭巴托市東郊)下,修了一個祭天台場,眾士卒舉起火炬,祭告天地,慰藉壯烈犧牲的英靈,將士們慶祝勝利的歡呼之聲響徹雲霄。霍去病軍滿載勝利的榮譽凱旋而歸。至此,驚天動地的漢匈漠北戰役,遂以漢軍勝利而告終。
●司馬遷發奮著史
司馬遷,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人。司馬遷的家族的祖先做過周代史官,他的父親司馬談學識豐富,在漢武帝時擔任太史令。司馬談寄望兒子能夠傳承自己的學業,自幼就對司馬遷進行全麵的教育。司馬遷10歲時,就能誦讀《左傳》《國語》《尚書》等古代流傳下來的經典著作,在文學和曆史兩方麵打下了堅厚的基礎。
司馬遷喜讀書愛學習,在學習時更喜歡鑽研,弄懂弄通,並喜歡探訪名勝、遊覽古跡。從20歲那年開始,司馬遷就到各地去遊曆,足跡幾乎遍及全國。司馬遷每到一處,凡是典籍中有記載或傳說中著名的地方,都要親身去考察踏勘,拜訪當地的老年人。經過長年的遊曆和考察,司馬遷開闊了視野,增加了閱曆,鍛煉了觀察分析事物的能力,積累了大量的原始素材,為寫作《史記》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司馬遷36歲時,父親司馬談因病辭世。司馬談生前正著手撰寫一部曆史書,已經搜集準備了材料,但才要動筆,便重病纏身。彌留之際,司馬談拉著兒子的手再三囑咐要司馬遷了卻他的心願——著史。司馬遷眼含熱淚,連聲應諾,接受父親的遺訓。
公元前108年,司馬遷任太史令,開始撰寫父親沒能寫完的史書。這時,他有機會接觸中央政府的各種文件檔案,並且在皇家藏書中博覽了許多珍貴的書籍,知識益為豐富了,搜集到的資料也更加完備了。
然而,當司馬遷48歲時,無妄之災突然降臨到了他的身上。司馬遷的好朋友李陵被匈奴包圍而俘,劉徹為之氣怒,將他的全家都處死。李陵得到這消息,被逼無奈投降了匈奴。司馬遷與李陵相識多年,對李陵較為了解,他在劉徹麵前為李陵辯解,因此觸怒了劉徹,受到腐刑的處罰(即割去生殖器官而使人喪失生殖能力的殘酷刑罰)。雖然沒有危及生命,卻令司馬遷蒙受了巨大的恥辱。
司馬遷在人格上和身體上受到了沉重的打擊與殘酷的摧殘,內心悲痛萬分他幾次想要自盡,可是想到父親的遺願還沒有完成,不甘心就這樣死去。司馬遷決心頑強地活著,將那部史書寫完。因此,司馬遷在獄中繼續他的寫作,夜以繼日地發憤著書。公元前96年,司馬遷獲赦出獄,任中書令。出獄後,司馬遷繼續著書。
經過多年的艱辛筆耕,在53歲時,司馬遷基本完成了不朽曆史巨著《史記》。《史記》計130篇,52萬多字。其中包括“本紀”12篇,按帝王年代、世序記載帝王的事跡;“表”10篇,用列表的方法記載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簡明實用;“書”8篇,記載重要的典章製度、天文地理現象、政治設施和社會經濟等方麵的情況;“世家”30篇,記載各國諸侯、王和孔子、陳勝等特殊重要人物的史事;“列傳”70篇,記載重要官吏、名人、少數民族和鄰閏的曆史,其中還有部分下層社會人物的傳記。書中最重要的是本紀和列傳,所以後人稱它為紀傳體史書。自從《史記》首創了這種史書寫作的體裁以後,中國曆代的官修史書(就是通常所說的二十四史)基本上都是以《史記》為範本,采用紀傳體裁形式來寫的。
《史記》不僅內容豐富翔實可靠,是一部承前啟後的史學巨著,並且文字生動、語言優美,人物刻劃栩栩如生,同樣也是一部了不起的文學巨著。司馬遷在《史記》中對曆史上的明君賢臣、愛國愛民的官吏和民間的英雄人物,熱情地褒揚讚頌;對暴君和奸臣酷吏,則無情地批判鞭撻。對漢代的曆史,無論好事、壞事,都敢於如實地記錄。對好事不濫譽,對壞事不掩飾,就是對當時統治者漢武帝的缺點和過失,也給予實事求是的敘述。司馬遷留給後人的不僅是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更重要的是實事求是的著史態度。
●蘇武牧羊不變節
公元前100年,劉徹正想出兵攻打匈奴,匈奴卻派使者來求和,還把以前扣留的漢朝使者都放了回來。劉徹為了答複匈奴的善意表示,派中郎將蘇武帶著副手張勝和隨員常惠出使匈奴。
蘇武一行風餐露宿,長途跋涉,終於到達了匈奴單於居住的地方。單於見蘇武送禮上門,以為漢朝軟弱,所以對蘇武及使臣們傲慢無禮,態度專橫。蘇武忍辱負重,完成了使命,正當他們準備返回長安時,卻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
原來,漢朝使者衛律在幾年前出使匈奴時投降了匈奴,並被單於封為王。衛律原來的副使虞常對衛律賣身投靠匈奴心存不滿,此次出使的副使張勝是他的老朋友,他便和張勝暗中商量,想乘單於出外打獵時,劫持單於的母親,殺了衛律。然而,正當他們70多人準備起事時,有人告了密。單於逮捕了虞常,並想趁機逼迫蘇武投降。
蘇武本來不知道這件事,到了這時候,張勝怕受到牽連,才告訴蘇武。蘇武說:“事情己經到這個地步,一定會牽連到我。如果讓人家審問以後再死,不是更給朝廷丟臉嗎?”說罷,就拔出刀來要自殺。但被張勝和常惠將刀奪下,並勸慰了一番。
衛律奉令威逼蘇武投降,遭到嚴辭拒絕,蘇武說著便拔出寶劍,向自己身上猛刺。衛律慌忙抱住蘇武,奪下劍來,然後找人給他療傷。單於聽說蘇武寧死不降,對蘇武的愛國氣節產生了敬意,但他又不甘心讓這樣的人才再回到漢朝,便又威逼利誘勸降蘇武,蘇武不為所動。
於是,單於決定把蘇武關在地窖裏,不給他吃的喝的,想用長期折磨的辦法逼他屈服。當時正是入冬天氣,外麵下著鵝毛大雪。蘇武忍饑挨餓,渴了就捧一把雪止渴,餓了就扯一些皮帶、羊皮片啃著充饑。幾天過去了,他居然沒有餓死。
單於見蘇武軟硬不吃,又生一計,想用艱苦的生活環境來消磨蘇武的愛國意誌,誘使他最終投降。他下令把蘇武放逐到北海(今俄羅斯西伯利亞貝加爾湖)去放羊。臨行前,單於對蘇武說:“等公羊生了小羊,才放你回去。”
北海荒無人煙,一年到頭白雪皚皚,連鳥獸也很難見到。有時蘇武餓得沒有辦法,就掘開野鼠洞,掏洞裏的草料來充饑。每天,他一麵放羊,一麵撫弄“節杖”,希望總有那麽一天,能夠拿著節杖,重返祖國。天長日久,節杖上的絨毛脫光了,成了一根光禿禿的棍子,但蘇武仍視為生命的支柱,連睡覺的時候,都緊緊地抱在胸前。
公元前85年,匈奴的單於死了,匈奴發生內亂,分成了三個國家。新單於沒有力量再跟漢朝打仗,又打發使者來求和。
公元前81年,漢朝與匈奴幾經交涉,匈奴才把蘇武及其隨員共9人放回長安。長安的老百姓聽說蘇武回來了,都出來迎接。他們看到滿頭白發的蘇武手裏還緊緊握著那根光禿禿的“節杖”,無不感動得熱淚盈眶。蘇武19年矢誌不渝,萬古流芳。
●戾太子劉據冤死
劉據是皇後衛子夫給劉徹所生的長子,所以又稱衛太子。劉據出生時,劉徹已經28歲,年近而立的劉徹為自己終於有了繼承人興奮異常,對自己這個兒子也疼愛異常。按照母以子貴的傳統,公元前128年,衛子夫被立為皇後;公元前122年,劉據被立為太子。
可隨著衛子夫年老色衰,劉徹已經開始移情於別的嬪妃。衛子夫皇後的名位雖在,但想見劉徹一麵已經十分困難。同時,劉徹寵幸的殯妃相繼產下皇子,對劉據的太子地位形成了威脅。劉據的舅舅、大將軍衛青很為外甥的地位擔優,曾經向劉徹隱晦地表達了這種隱憂。也許是怕握有兵權的衛青有別的想法,也許是真的對兒子還有份舔犢之情,劉徹安慰衛青說:“太子性格沉穩安祥,肯定能使天下安定,是我放心的繼承人。如果要選擇一個適合的君主,誰還比太子更能勝任呢?”話雖如此,公元前106年,衛青病逝,衛子夫和劉據就失去了最有力的後援,皇後之位和太子之位堪優。
更不利於劉據的事情是他的性格仁慈寬厚、謹慎平和,與劉徹在許多重大問題上政見不合,劉徹和劉據的關係越來越疏遠。
這時,一場被稱為“巫蠱之禍”的政治風暴終於令父子的矛盾爆發了。“巫蠱”在漢代由來已久,很多人固執地相信將某人的名字刻在木偶人上,通過巫師寫上各種惡毒的語言便能起到詛咒某人的作用。劉徹到了晚年迷信方士神巫,加上政事煩亂,年邁體弱,便不免多疑健忘、猜忌固執,他總是疑心有人用“巫蠱”詛咒的方式謀害自己,於是就指使酷吏清查使用“巫蠱”之人,嚴刑逼供,形成了空前的政治風波。
在這次政治風波中,劉據的外戚勢力首先受到毀滅性打擊。公元前91年,有人舉報太子的大姨夫、丞相公孫賀的兒子公孫敬聲與陽石公主私通,指使巫者詛咒劉徹,埋木偶進行蠱惑。這時的劉徹已是殺伐隨意,他立刻下令將名將公孫賀全家抄斬。幾個月後,衛皇後的兩個女兒諸邑公主和陽石公主以及衛青之子衛伉都被指控與公孫敬聲“巫蠱”案有關。劉徹絲毫不念舊情,將這些親戚全部處死。公孫敬聲的案件了結後,衛氏家族的勢力幾乎被剪除殆盡,太子的政治基礎徹底崩潰了。
受到劉徹特殊信任並掌管懲處巫蠱事件的直指繡衣使者江充,與太子及皇後有很深的矛盾。江充害怕劉徹死後太子即位對自己不利,就利用了這種特殊的政治氣氛,趁劉徹不在長安,借“巫蠱”陷害太子。劉據與少傅石德商量後起兵自衛,他派人逮捕了江充,將江充斬首示眾,燒死了胡巫。這時,長安城中紛擾動亂,都傳言太子造反。
一個跟隨江充的宦官向劉徹報告了“太子造反”的消息。劉徹聞言震怒,當即下詔命令丞相劉屈氂嚴厲鎮壓。劉屈氂率領的平叛大軍開進了長安城,與太子武裝起來的幾萬軍隊展開了激戰。血戰5天後,長安城中死者數萬人,街頭屍積如山、血流成河。太子戰敗,棄城逃走。劉據的門客一律被處死;追隨他起兵的家臣和官吏士卒,一律按謀反罪滿門抄斬;被迫參與起兵的士卒和市民,全部流放敦煌郡。隨後,劉徹派遣使臣攜帶詔書來到未央宮,收繳皇後的印璽和綬帶,衛皇後被迫自盡。
劉據逃離長安後,隱藏在一個編織草鞋的貧民家中,食不果腹。劉據無奈之下派人去找當地的一個朋友求助,結果被官府發覺。官府立即派人包圍了劉據的藏身之處,絕望中的他自殺了,兩位皇孫全部遇害,幸存者隻有皇曾孫劉病已,可這個僅有幾個月大仍在繈褓中的嬰兒也被投入了監獄。
公元前90年,經查實,“巫蠱之禍”中的案件大多查無實據,大家都認為劉據是受江充陷害惶恐不安而被迫起兵自保的,沒有任何謀逆的企圖。很快,劉徹下詔將江充滿門抄斬,丞相劉屈氂被滅族,參與圍捕劉據行動的幾位官員也被滅族。隨後,劉徹在長安修建了思子宮,在劉據殉難的湖縣築歸來望思之台,表達追悔之心,以示懷念之意。
公元前87年,劉徹駕崩,8歲的劉弗陵登基,是為漢昭帝。13年之後,劉弗陵去世。在大臣霍光的主持下,劉據的孫子劉病已在獄中長大流落民間十幾年之後被扶立為皇帝——漢宣帝。劉病已即位後,根據朝廷禮製,給祖父劉據定溢號為“戾”。從此,劉據被稱為了“戾太子”。劉病已的即位,也算是給冤死的劉據一點安慰了。
●王昭君出塞和親
王昭君名叫王嬙,昭君是她的字,出生於南郡秭歸(今湖北秭歸)的一戶民家。她自小美麗聰慧,性格剛強,長大後被選入漢元帝的後宮。王昭君就是本文的主角。
公元前57年,匈奴內部發生分裂,一下子冒出五個單於王。他們你打我,我打你,爭奪統治權力。經過幾年戰爭,隻剩下呼韓邪單於跟郅支單於互相對峙。
公元前53年春天,呼韓邪單於派使者到長安,正式向漢朝投降,為了表示自已的誠意,他讓自己的兒子右賢王銖婁渠堂到長安作人質。至阝支單於聞訊後大驚,為了表示對漢朝沒有敵意,也將自己的兒子右大將駒於利送到長安作人質。從此以後,匈奴分為南北兩部,南部為漠南的呼韓邪單於,北部為王庭的郅支單於。
公元前51年正月,呼韓邪單於來到長安朝見劉詢。劉詢熱情地接待了呼韓邪單於,不僅賜給他許多禮物,並且頒給他一顆“匈奴單於璽”,承認他是匈奴的最高首領。呼韓邪單於跪接了這顆金印,承認了君臣關係。同年二月,呼韓邪單於返回漠南,劉詢派軍隊護送,並讓高昌侯董昌留在那裏,幫助呼韓邪單於守衛漠南。
公元前50年,呼韓邪單於派使者到長安,向劉詢進獻了許多禮品。郅支單於聞訊後不甘落後,也連忙派人到長安獻禮。
公元前49年正月,呼韓邪單於再次前來朝見劉詢。同年臘月,劉詢去世,劉詢的兒子即位,是為漢元帝。
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於第三次來到長安,為了鞏固和漢朝的關係,他提出了“和親”的請求。漢元帝為了保證北部邊境安全,答應了他的請求。
過去漢朝與鄰國“和親”,都是把公主或皇族的女兒嫁出去。這次,漢元帝決定挑選一位漂亮的宮女嫁給他為妻。後宮的宮女聽說要她們遠嫁遙遠荒涼的塞外,沒有一個答應。正在管事的太監急得團團轉時,來了個應募人,她就是王昭君。宮中的無聊生活,使王昭君感到厭倦,現在有了這個機會,既可跳出樊籠,又可為國效力,她不願放棄。管事的宦官立即上奏漢元帝,漢元帝下旨應允。
王昭君出行的那天,長安街道張燈結彩,熱鬧非凡,街道兩旁站滿了人群,京城的大小官員都來給她送行。王昭君出塞時帶去的禮物非常多,一長溜騾馬的背上馱滿了東西,別的不說,光是絲織品就有1800匹。呼韓邪單於欣喜萬分,既娶到年輕美貌的妻子,又加強了同漢朝的關係。他封王昭君為“寧胡閼氏”,意思是給匈奴帶來安寧的皇後。
王昭君到了匈奴,幫助呼韓邪單於改革了遊牧民族的一些落後習慣。跟隨王昭君陪嫁到匈奴的漢人,教會了匈奴人從事農業生產。農業生產搞起來了,保障了牲畜精飼料的供應,畜牧業也得到進一步發展。匈奴地區呈現出人畜兩旺的繁榮景象。
王昭君出塞後第二年就生了個兒子,這孩子名叫伊屠智牙師,長大後被封為右日逐王。幾年以後,呼韓邪單於病故,他的另一個兒子複株累單於即位。按照匈奴人的習俗,複株累單於娶王昭君為妻。以後,王昭君又生了兩個女兒,長女叫須卜居次,次女叫當於居次。
王昭君遠離自己的故鄉,再也沒有回來過。她去世後,葬在歸化(今內蒙古呼和浩特),那裏的青草長得非常茂盛,後人就將王昭君墓稱為“青塚”。由於昭君出塞給匈奴人帶來了和平與繁榮,匈奴人對她非常敬重。匈奴人以王昭君葬在自己那裏為榮,所以以後有十多處“青家”。王昭君不光人美,心靈也美,真是無愧於“四大美人”之一的稱號啊!
●陳湯伐匈奴立功
陳湯,字子公,山陽瑕丘(今山東兗州北)人。陳湯年輕時家裏很窮,常常四處向人借錢度日,弄得同鄉人都很討厭他。後來,陳湯去長安求學,富平侯張勃看中了他的才能,公元前47年,張勃舉薦陳湯為茂才(秀才的一種稱呼)。陳湯可能是窮怕了,實在做官心切,他父親死了也沒有回家奔喪,這在封建社會是非常大的罪,陳湯被剝奪了茂才的身份,連舉薦他的張勃也受到連累,被削奪封戶二百。根據漢朝法律,陳湯不孝應該被關進監獄,可因為陳湯確實有才,後來又被推薦為郎官。經過這件事,陳湯自己也覺得很沒麵子,多次上書請求出使邊塞,正趕上大臣甘延壽被任命為西域都護,陳湯就以西域副校尉的身份一同去往邊塞,這時是公元前36年。
出使的路途上,陳湯每經過城邑山川,都要登高望遠,觀察地形,默記於心,準備日後之用。到西域都護治所以後,陳湯對甘延壽說:“西域各國一向隻畏服強者,匈奴的郅支單於又威名遠聞,不時侵略烏孫、大宛等國。假設哪天匈奴人滅掉烏孫和大宛,挾眾四處擴張,數年之間那些向我們漢朝進貢的國家肯定都會被他滅掉。郅支單於的單於城地處偏遠,如果我們調撥屯田兵士出其不意直攻其城,一定可以建立千載之功。”甘延壽覺得陳湯的話很有道理,想上奏朝廷請求發兵。陳湯又說:“朝廷那些公卿大夫議事,都是空講道理,肯定不會依從我們的計謀。”可甘延壽堅持要上奏。正巧那些日子甘延壽患病不能處理政事,陳湯就假借朝廷名義征發西域各城之兵以及屯田的漢軍,準備突襲匈奴。直到城外大軍紛紛調動,甘延壽才有所發覺,他剛想出外製止,卻被陳湯用劍指住了咽喉。陳湯高聲怒喝說:“大隊人馬已經集結,你敢阻擋大軍嗎?”甘延壽無可奈何,也隻好與陳湯一起整頓軍隊,共聚集了4萬多精銳的騎兵。同時,甘延壽和陳湯也上書朝廷,自劾擅自出兵的情況,然後就率大軍絕塵而去。
4萬大軍經過幾天的急行軍,悄無聲息地來到了距匈奴單於城60裏的地方,然後立即發動進攻。到了半夜時分,單於城外圍的木城便被攻陷。黎明時分,漢軍士兵做好了攻城的準備,推著幾十輛攻城車攻進了單於城的內城。混戰之中,一個叫杜勳的漢朝走兵砍下了郅支單於的首級,漢軍的遠征獲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這次戰役,漢軍共斬殺單於、閼氏、太子、小王以下1500多人。
大獲全勝之後,甘延壽、陳湯給元帝發去了一封奏章,奏章中說:“臣聞天下之大義,當混為一。宜縣頭槁街蠻夷邸間,以示萬裏,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篇奏章寫得豪氣衝天,極有大漢雄風的氣概,“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豪言為後世所傳頌。陳湯以一書生立此大功,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話。
●漢哀帝“斷袖之癖”
同性戀並不是一個新現象、新名詞,古已有之,“斷袖之癖”就是描寫同性戀漢哀帝的傳神之語。
公元前7年,漢哀帝剛繼位,20歲就當皇帝的哀帝,無心去理會國政,隻顧寵愛那個柔媚的弄臣董賢。董賢是太子的侍從官,年少又漂亮,哀帝看上了他,起居相隨,形影不離。
一次,兩人白天睡在一起,漢哀帝一覺醒來,想從被窩裏爬出來,可衣袖卻被董賢壓住,欲將衣袖掣回,卻又不忍驚動董賢,自己又有事不能待他醒來,一時性急,哀帝竟從床頭拔出佩刀,將衣袖割斷,然後悄悄出去。從此,漢語就有了“斷袖之癖”一詞,成為同性戀的代稱。董賢醒來見身下壓著哀帝的斷袖,也感受到哀帝的深情,從此越發柔媚,須臾不離帝側。
董賢公休也不肯出宮,仍留宮伺候。哀帝就把董賢的妻子接入宮中,住在一起。並給董賢修蓋豪華的第宅,柱梁欄杆都披飾以絲綢錦繡。
按理說,漢哀帝其實是雙性戀,他迷戀男寵的同時還對女子有很大的興趣。董賢有一個妹妹待字閨中,麵貌與董賢相似,杏眼盈盈,秀骨姍姍。有一次,她隨董賢進宮,漢哀帝馬上就被其迷住了,立刻留她侍寢。第二天,董氏就被封為昭儀,位僅次於皇後。皇後的宮殿稱“椒房”,董昭儀所居處特賜號“椒風”,表示與皇後名號相等。看上董賢的妹妹這還罷了,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漢哀帝竟然又看上了董賢的妻子。漢哀帝一次在宮中看到了董賢的妻子、被她的美豔打動了。從此,董賢與妻、妹三人,輪流為皇帝侍寢。
哀帝起皇陵,也給董賢起睦墓,兩墓修在一處。哀帝封賞董賢的土地一次就是20萬畝,奇珍重寶不計其數。封黃賢為大司馬作群臣之首還不夠,哀帝在一次宴會上還說,要把天下也讓給這個無一技之長的22歲的白麵相公。後來,哀帝死,董賢失掉靠山,被抄家,財產價值43億。
哀帝如此忠貞於“愛情”,國事當然糟得很,哀帝死後不到10年,王莽就篡位建立了新朝。真是“斷袖之癖”失江山啊!
劉邦建立漢朝後,出於政治軍事的需要,分封了一批異姓王。但劉邦對異姓王心存疑忌,因此,千方百計想翦除異姓王,讓同姓子弟為王來取代他們。
首先,劉邦以企圖謀反罪逮捕韓信,撤其楚王稱號,貶為淮陰侯。將韓信的封地一分為二,劃分為兩個諸候國,任命從兄、將軍劉賈為荊王來統治淮河以東53縣,任命弟、文信君劉交為楚王以統治薛郡、東海、彭城等36縣。接著,劉邦又以謀反罪誅殺彭越,並率兵征伐英布,逼使韓王信、盧綰投奔匈奴。而後,以謀反罪廢除趙王張敖,改任為宣平侯。這樣,除國小勢弱的長沙王吳芮外,異姓王都被消滅。
隨即,劉邦以天下剛剛平定、兒子幼小、兄弟少等為借口而分封同姓諸侯王,以統治關東地區。以雲中、雁門、代郡等53縣立兄、宜信侯劉喜為代王;以膠東、膠西、濟北、博陽、城陽郡73縣立自己的私生子劉肥為齊王。
此後,劉邦還封劉長為淮南王,劉建為燕王,劉如意為趙王,劉恢為梁王,劉友為淮陽王,劉恒為代王,劉濞為吳王等。到公元前195年,劉邦共封劉姓11人為諸侯王,這為“七國之亂”埋下了禍根。
●匈奴白登困劉邦
秦、漢王朝交替之際,北方的匈奴也趁劉邦同項羽在中原展開大戰的時機,不斷南侵。
劉邦做了皇帝後,匈奴的冒頓單於(冒頓是人名,單於是匈奴王)帶領了40萬人馬向漢朝攻來,並包圍了韓王信(原韓國貴族,和韓信是兩個人)的封地馬邑(在今山西)。韓王信抵擋不了,便向冒頓求和。劉邦得知這個消息,派使者責備韓王信。韓王信害怕劉邦辦他的罪,就投降了匈奴。
冒頓占領了馬邑,又繼續向南進攻。劉邦親自帶兵趕到晉陽,和匈奴對峙。這是公元前200年的冬天,寒風刺骨,天氣特別冷。中原的士兵沒碰到過這樣冷的天氣,凍得受不了,戰鬥力明顯減弱。但漢朝的軍隊和匈奴兵一交戰,匈奴兵就敗走。一連打了幾回,匈奴兵都敗下陣去。後來,聽說冒頓單於逃到代穀(在今山西)。劉邦派出兵士偵察,回來的人都說冒頓的部下全是一些老弱殘兵,連他們的馬都是瘦得皮包骨頭,如果趁勢打過去,準能打贏。
劉邦擔心這些兵士的偵察不可靠,又派劉敬到匈奴營地看看虛實。劉敬回來說:“我們看到的匈奴的確都是些老弱殘兵,但我認為冒頓一定把精兵埋伏起來了,陛下千萬不能上他們的當。”劉邦聽罷大怒,說:“你膽敢胡說八道,是想阻攔我進軍嗎?”說完,命令士兵把劉敬關押起來。於是,劉邦率軍進攻匈奴,剛到平城(今山西大同),就被四下裏湧出的匈奴兵包圍起來。這些匈奴兵個個身強體壯,原來的老弱殘兵全不見了。劉邦在部下的掩護下,拚命殺出一條血路,退到平城東北麵的白登山。
冒頓單於的40萬精兵把劉邦圍困在白登山,整整七天七夜無法脫身。後來,劉邦在陳平的建議下以黃金、珠寶賄賂冒頓的閼氏(即匈奴的王後),請她在單於麵前說些好話。
冒頓單於聽了閼氏的話,第二天一清早,就下令將包圍圈閃開一個缺口,放漢兵出去。至此,劉邦才逃回晉陽。
●呂錐封諸呂為王
劉邦臨死前曾立下“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的誓約,但用心良苦的他萬萬沒有想到,第一個違背誓約的就是他的妻子呂雉呂後。
呂雉在劉邦奪取政權之後,就直接策劃誅殺功臣。她用權詐之術誅滅異姓王的做法,震驚了滿朝文武大臣。劉邦一死,呂後就迫不及待地把戚夫人抓起來,把她雙手砍掉,雙眼挖去,燒聾了她的耳朵,逼她吃了啞藥,把她扔在豬圈裏,號為“人彘”;接著,她又派人毒死了年幼的趙王如意。呂後還有意讓惠帝去觀看戚夫人。惠帝見戚夫人被呂後折磨得不成人形,放聲痛哭,嚇得生了一場大病。後來,惠帝派人對呂後說:“這種事不是人幹得出來的,我是太後的兒子,自認沒能力治理天下。”從此,惠帝不理朝政,不久便抑鬱而死。
惠帝去世後,呂後找了一個嬰兒冒充是惠帝所生,由這個嬰兒接替皇位,自己則開始垂簾聽政。呂後為扶植呂家勢力,把她的內侄、侄孫,如呂台、呂嘉、呂祿、呂通等封為王,還讓他們掌握了軍政大權,在朝廷中形成了呂氏外戚集團,由此開始了呂氏專權漢朝的局麵。
●周亞夫平叛七國
漢景帝劉啟殺了晁錯後,但吳、楚七國並沒有停止戰爭行動,還是繼續向長安方向進攻。劉啟無奈,隻好派精通兵法和作戰藝術的太尉周亞夫去平叛。
周亞夫率軍平叛途中被一個叫趙涉的人攔住,給他獻了一計,周亞夫采納了趙涉的建議。趙涉的建議果然收到了出奇製勝的效果。吳、楚聯軍的糧道被周亞夫率領的大軍很快截斷了,使得七國聯軍的糧草供應發生很大困難,士兵因為饑餓而紛紛逃散。周亞夫抓住時機發動猛烈進攻,大勝吳、楚七國聯軍,楚王劉戊畏罪自殺,吳王劉濞帶著幾千人殺出重圍,逃竄到長江南岸的丹徒(今江蘇丹徒)。劉濞想聯合東越兵東山再起,周亞夫發出懸賞千金的布告通緝他,因此東越人不但沒幫助他,反倒乘機殺了他,把他的首級獻給了周亞夫。
經過約三個月的戰爭,七國之亂終於被平定。七國之亂被平定,漢文帝臨終時的囑托果然應驗。
●文景之治漢朝興
“文景之治”是指漢文帝劉恒和漢景帝劉啟統治時的升平景象時期,是秦始皇統一天下以來第一次讓後人稱羨的時期。
劉恒在公元前180年被宗室大臣迎立為帝,在位23年,死後溢曰文。劉啟是劉恒的兒子,公元前157年即位,在位16年,死後溢曰景。根據傳統溢法,“道德博聞日文”,“由義而濟曰景”。文與景都是上好稱呼。而劉恒與劉啟減輕刑法,減賦稅,親儒臣,求賢良,年歲收成不好就下詔責己,又不大更張,一意與民休息。父子兩人恭儉無為,在中國曆史上造成“文景之治”。
劉恒十分重視農業生產,他即位後曾多次下詔勸課農桑,按戶口比例設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幹員,經常給予他們賞賜,以鼓勵農民發展生產。劉恒還注意減輕人民負擔,公元前178年和公元前167年,曾兩次將租率減為三十稅一。此後,三十稅一遂成為漢代定製。文帝時,算賦也由每年120錢減至每人每年40錢,徭役則減至“三年而一事”。公元前155年,劉啟又把秦時17歲服徭役的製度改為20歲始服,而著於漢律的服役年齡則為23歲。此外,劉恒下詔開放原來歸國家所有的山林川澤,從而促進了農民的副業生產和與國計民生有重大關係的鹽鐵生產事業的發展。劉恒還廢除了過關用傳的製度,這有利於商品流通和各地區間的經濟聯係。
劉恒對秦代以來的刑法也作了重大改革。秦代大多數罪大之人都沒有刑期,終生服勞役。劉恒詔令重新製定法律,根據犯罪情節輕重,規定服刑期限;罪人服刑期滿,免為庶人。秦代法律規定,罪人的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和子女都要連坐,重的處死,輕的投入宮中做奴婢,稱為“收孥相坐律令”,劉恒明令廢止。秦代有黥、劓、刖、宮四種肉刑,劉恒下詔廢除黥、劓、刖,改用笞刑代替,劉啟又減輕了笞刑。文、景兩代對周邊少數民族也不輕易動兵,盡力維持相安的關係,以免煩擾百姓。
文景之治之所以成為封建社會的盛世,與劉恒個人的勵精圖治是分不開的。劉恒即位不久,就廢止誹謗妖言之罪,使臣下能大膽地提出不同的意見。劉恒還禁止祠官為他祝壽。劉恒自己也相當節儉,他在位23年,宮室苑囿,車騎服禦之物都沒有增添;他屢次下詔禁止郡國貢獻奇珍異物;他所寵愛的慎夫人衣不拖地,帷帳不施文繡。劉恒曾想建造一座露台,聽說要花費百金,等於中等人家十家的產業,於是作罷。因為劉恒提倡儉約,所以,當時的國家財政開支有所節製和縮減,從而減輕了人民的負擔。
文、景二帝先後統治了近40年。據史書記載,由於經濟的複蘇,百姓人給家足,國家倉庫中堆滿錢糧,串錢的繩子日久而腐爛,糧食年年相積而陳舊變質。因此,國家財富盈溢,社會人口激增,為後來漢武帝劉徹攻伐匈奴打下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漢武帝獨尊儒術
董仲舒是西漢的思想家、政論家,還是個精通儒家學說的大學問家,他治學精勤,在景帝時曾做過博士官。董仲舒根據自己的理解和當時政治上的齋要,改造了由孔子創立、經孟子發展的儒家學說,並且把各家學說和陰陽五行等融合在一起,使儒家學說變成了一種為封建政治製度服務的、帶有宗教迷信色彩的理論。
劉徹登上帝位後,在竇嬰的輔助下采取了一係列措施,下詔各郡縣,舉薦賢良方正、直言進諫的人,其中最著名的是董仲舒。黃仲舒向劉徹提出了“天人三策”的建議,意思是說:天是有意誌的,人世間的事物是按天意存在和變化的,皇帝是天皇的代表,皇帝的權力是天皇授予的,人服從皇帝,就是服從天道。為維護封建秩序,他特別強調提出了“三綱五常”。在天道之下,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之間,必須嚴格遵守上下尊卑的禮節,絕對不允許違反這種禮節。
劉徹認為董仲舒的建議很適合鞏固封建統治的需要,想重用董仲舒。可是,他的祖母竇太後崇信“黃老學說”,極力主張清心寡欲、無為而治,劉徹不敢得罪祖母,隻好讓董仲舒去做江都相。
竇太後、田太後死後,劉徹下令在政府裏設置專門傳授儒家學說的五經博士,在五經博士下麵設置了五十名弟子。這些弟子隻在五經博士的指導下攻讀儒家經書,並規定每年對他們進行一次考試,他們隻要在五經中能學通一經的就可以做官,成績優良的還可以做大官。後來,博士弟子的人數逐漸增加到3000人。這樣一來,學習儒家的經書,取得優異成績便成了學士們做官的主要途徑,其他諸子百家的學說便逐漸被排斥、摒棄掉了。依靠儒家學說做了官的人,自然會按董仲舒那一套理論來幫助劉徹治理天下、輔助朝政,並用儒家學說來教育後代。這便是曆史上所說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客觀地說,獨尊儒術禁錮了人們的思想,不利於社會的發展。
●張騫奉命通西域
劉徹親政後,隨著國力的強盛,他就想以武力拓邊。為抗擊匈奴,劉徹決定與另一個遊牧民族大月氏聯合起來。公元前138年,張騫奉劉徹之命出使大月氏,率領百餘人,從長安出發,踏上征途。
張騫一行出了隴西,進入了匈奴控製的河西走廊。匈奴騎兵發現了他們,就把他們抓了起來。匈奴單於把張騫等人全部扣留下來,為了讓張騫投降,單於還給他找了個匈奴族的妻子。麵對單於的威逼利誘,張騫始終沒有屈服。10年後,匈奴人放鬆了戒備,張騫帶著部下逃了出來。他們向西走了數十天,來到了大宛國(在今中亞)。
大宛國的國王派向導和翻譯把他們送到了康居,康居人又把他們送到了大月氏。張騫到了大月氏,以為他的使命可以完成了,不料情況發生了變化。原來大月氏自從與匈奴交戰失利後,遷居至媯水(今阿姆河)流域,征服了當地的大夏國,重新建立了自己的國家。這裏土肥水美、物產豐饒,大月氏已不想再與匈奴交戰了。張騫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多次勸說大月氏王與漢朝合作攻擊匈奴,都毫無結果,隻好動身回國了。回國途中,張騫又被匈奴給抓住了。幸好匈奴發生了內亂,張騫乘機逃了出來。
公元前126年,張騫終於回到漢朝。這次出使曆經13年,張騫吃了不少苦頭,當年出使的百餘人,僅剩張騫、甘父兩個。13年間杳無音信的外交使團突然歸來,震動了京師。劉徹給張騫、甘父加官晉爵,並懷著好奇的心情傾聽了張騫關於西域的報告。
張騫出使,使劉徹詳細了解了西域各國的情況。過了幾年,劉徹派大將軍霍去病征討匈奴,漢軍打了大勝仗,消滅了匈奴騎兵3萬餘人,還控製了西河(今河西走廊、甘肅等地)地區。漢朝通往西域的道路已沒有了障礙,於是,劉徹派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
這一次,張賽率領300多人的使團,帶著大批牛羊和金銀財寶來到了西域的烏孫。同時,張騫還派他的副使帶著禮物分別出使大宛、大月氏、康居、大夏等國。
烏孫王見張騫帶來了許多財寶,很高興。他派了使者隨張騫一同返回長安。烏孫使者受到劉徹熱情招待,他看到漢朝兵強馬壯、經濟繁榮,回去後報告了烏孫王。不久,烏孫和漢朝建立了友好關係。一年以後,出使西域各國的副使陸續回國,西域各國也派了使者前來長安答謝,漢朝同西域各國的關係日益密切起來。由於張騫功勞很大,劉徹封他為博望侯,因此,人們又稱他為“張博望”。張騫兩通西域,為中華民族的統一做出了巨大貢獻。
●李廣到死難封侯
“飛將軍”李廣一生征戰拚殺70餘場,勝多敗少,是匈奴人心目中最可怕的勁敵。但是,李廣卻因各種原因總沒有得到相應的封賞,手下的將校們被封侯的人已有幾十個,而李廣自己卻依然沒有被封侯。一起出來且能力和聲名都遠遠在自己之下的堂弟李蔡已經身為丞相,位列三公之尊時,李廣依然是一個普通將軍。
李廣有一次私下和占卜天象的王朔討論自己難封侯這件事。王朔問他:“你是否做過違背良心的事?”李廣想了一下說:“我鎮守隴西的時候,羌人曾經起來造反,我用計哄騙他們,使他們投降了,後來我又用詭計,把這800多投降者在同一天內殺死了。這是我以為最遺憾的大事。”王朔歎息道:“給人帶來災禍的事,最嚴重的莫過於把已經投降的敵人殺掉,這就是將軍所以沒有被封侯的原因。”
公元前119年,朝廷決定對匈奴再發動一次大規模的攻擊,分兩路向匈奴進軍,已經年老的李廣主動請戰,擔任前將軍,歸衛青指揮。李廣在行進途中幾次迷路,等他趕到會合地點,已比指定的時間遲了好幾天,當時,匈奴已被衛青的大軍打敗。會合後,衛青派手下的人問李廣迷路的經過情況,並催促李廣的部下快到衛青那裏去認罪。
李廣氣憤地說:“我的部下並沒有罪,誤期遲到的責任全在我一人身上,要審問就審問我。我現在親自去大將軍的幕府去聽候審問。”接著,李廣對部下說:“我一生跟匈奴打了大小70多次仗,這次跟著大將軍出戰,本來很幸運同匈奴大戰一場,沒想到大將軍又把我的隊伍調開,讓我走那條遷回遙遠的路,而偏偏又迷失了路徑,這豈不是天意嗎?況且我已經這麽大年紀了,畢竟不能再同那些舞文弄墨的小吏去打交道了!”說完,拔刀自勿。
全軍上下,一片悲泣。全國上下百姓,無論認識不認識,都為李廣將軍威名一生及淒涼的結局而悲痛萬分。
●戰匈奴衛青揚名
馬邑伏擊匈奴無功而返後,劉徹不滿指揮馬邑之戰的將領王恢,震怒之下,以“首謀不進”的罪名將王恢下獄,逼迫其自殺。為了物色能夠擔負抗擊匈奴重任的人才,劉徹的目光首先落到了寵姬衛子夫的弟弟衛青的身上。從此之後,衛青在眾多的將領中脫穎而出,成為劉徹時期抗擊匈奴最重要的將領之一。
衛青是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父親鄭季是一個地位低微的平陽縣小吏,作為一個私生子,衛青的童年和少年時代是在充滿了歧視與冷漠的艱苦環境中度過的。成年之後,衛青充當平陽公主的侍從騎奴。公元前139年,衛青最小的姐姐衛子夫得到劉徹的寵幸。衛子夫被封為夫人後,衛青也晉升為太中大夫,成為朝廷的一名新貴。
公元前129年,匈奴侵入上穀郡,殺掠吏民。劉徹任命衛青為車騎將軍率領萬騎,直出上穀抗擊匈奴。初出茅廬的衛青率軍在擊潰侵入上穀之敵後,深入匈奴境內,直至龍城,斬獲匈奴700多人後凱旋而還。衛青初次出師就立下戰功,劉徹極為高興,賜衛青爵為關內侯,以示嘉獎。
龍城一戰後,公元前128年,匈奴再次入侵,衛青奉命出征,率3萬將士前往雁門迎擊匈奴;將軍李息出代郡,攻擊匈奴後路,與衛青一路遙相策應。衛青率軍直赴雁門後,與入侵匈奴展開激戰,匈奴慘敗,丟下數千具屍首狼狽逃竄。衛青兩次出擊均獲全勝,顯示出卓越的軍事才能,聲名鵲起。在隨即展開的著名的河南之戰中,理所當然地成為漢軍的主帥。
公元前127年,劉徹不為匈奴在東線的進攻所動,采取匈奴東擊、漢軍西進的作戰方針,果斷地發動了著名的河南戰役。可以說,這是漢對匈奴開戰以來第一次戰略決戰的勝利。劉徹命令衛青第三次出征,統帥數萬大軍從雲中(今內蒙托克托東北)沿黃河北岸向西北迅速挺進,一舉攻占高闕(塞名,位於今內蒙錦杭後旗東北),切斷了駐守河南地的白羊王、樓煩王與單於王庭的聯係。然後,衛青立刻率兵南下,沿黃河直驅隴西(今甘肅臨挑),完成了對白羊王、樓煩王的包圍。等到白羊王、樓煩王察覺身陷重圍之時,在河南的防線已經全麵崩潰,隻得率領殘部西渡黃河,倉惶逃出塞外。這次戰役,漢軍殲敵數千人,截獲牲畜十多萬頭,全部收複了河南地,取得了重大勝利。衛青對這次戰役的指揮一改漢軍在以往作戰中以伏擊、阻擊、增援為主的作戰模式,整個戰役都是在長途奔襲、遷回包抄的運動作戰的過程中完成的,等到匈奴察覺到漢軍的作戰意圖後,早已陷入漢軍的重圍,失敗的大局已定。衛青也因為奪取河南地有功,被封為長平侯。
漢軍攻占河南地之後,武帝采納謀士主父偃的建議,在河南地區設置了朔方郡(今內蒙古烏拉特旗地區)、五原郡(今內蒙古包頭西北),由蘇建負責修建了朔方城(今內蒙古杭錦旗),對秦代所築的長城也進行了加修,並移民10萬人,居住於河南地區。從而,河南地區得到鞏固和加強,成為漢軍出擊匈奴的一個重要基地。
此後,衛青屢次攻伐匈奴,戰無不勝,揚名華夏。
●霍去病封狼居胥
公元前123年春天,劉徹命大將軍衛青率領公孫敖、公孫賀、趙信、蘇建、李廣、李沮六將軍及10多萬大軍出定襄數百裏,直接與匈奴單於主力開戰,斬首數千人之後退回漢塞。體整月餘之後,衛青率六將軍再出定襄擊匈奴,斬首萬餘人。但右將軍蘇建、前將軍趙信所率3000騎兵卻與單於主力相遇,激戰一日後,漢軍損失殆盡。趙信原本是匈奴小王,降漢後被封為翕侯,這時見形勢不利,率其殘部800餘騎又投降了匈奴。趙信陣前降敵,蘇建處境更為困難,於是棄軍而逃,隻身而歸。這是自衛青出師以來首次受挫,損失3000多騎兵與兩位將軍。但在這次戰役中,年僅18歲的霍去病卻以果敢無畏的氣概遠離大軍,獨自立下了戰功,鋒芒畢露。
公元前120年秋,匈奴以兩路大軍,每路各數萬騎,進襲右北平和定襄郡,殺掠漢吏民1000餘人而去。於是,劉徹決心向匈奴單於本部和左賢王的勢力發動漠北戰役。為了確保作戰勝利,劉徹調集了十萬多騎兵,分為衛青、霍去病兩大騎兵集團,並以大量步兵和14萬匹馬做為運送糧食、衣物、軍械的運輸大軍。漢武帝讓衛青和霍去病各領5萬人馬,分路進兵,並給衛青配備了久經沙場的老將李廣、公孫賀和趙食其、曹襄等人為裨將,以確保漠北戰役的勝利。漢武帝把最艱難的任務交給霍去病軍。原計劃讓霍去病兵出定襄(今內蒙古),專力攻擊單於主力;以衛青軍出代郡(在今河北)。以後從俘虜口供中得知單於主力在東部,又立即改由霍去病軍出代郡,衛青軍出定襄。
公元前119年春,大將軍衛青和驃騎大將軍霍去病受命後,即率軍北進。此時,匈奴單於主力已退至漠北,並將其軍需輜重轉移至更遠的後方。衛青出塞後,即得知匈奴主力確實在自己的前方。因此,他便命令前軍李廣部與右將軍趙食其部合兵一處,從東路前出,掩護自己的側翼,攻擊單於軍的左側背,衛青親率主力向單於進擊。
大將軍衛青所率之軍向北前進了1000多裏,渡過了浩瀚的大沙漠,突然發現單於主力軍正嚴陣而待,於是衛青當即命令部隊用武剛車“自環為營”,以防匈奴突然襲擊,隨即派出5000名騎兵向匈奴軍進行試探性進攻。匈奴單於也派出萬餘名騎兵迎戰漢軍。兩軍激戰至日沒,衛青抓住時機,派出主力部隊從左右兩翼遷回包圍匈奴軍。伊稚斜單於見自己的部隊被漢軍包圍,且漢軍人數眾多,兵強馬壯,繼續作戰對自己十分不利,懼怕兵敗被殺,便乘風沙彌漫黃昏之際,率領數百名壯騎突出漢軍的包圍,向西北方向逃遁。兩軍激戰至深夜,雙方死傷都很慘重,單於已於黃昏前逃走,於是衛青急令輕騎追擊,自己也立即率主力隨後追趕。一直追到天亮,馳行200多裏,也未發現單於的方向。這時,匈奴兵已潰散,被漢軍斬殺1萬多人,衛青率軍追至真顏山(今蒙古納柱特山)趙信城,繳獲了匈奴屯集的糧食等軍用物資,補充了自己的軍隊,停留了一天,放火燒毀了剩餘軍資和趙信城,勝利回師。
為更有效地與匈奴作戰,驃騎將軍霍去病軍便挑選從騎侯趙破奴、昌武侯安稽、北地都尉邢山、校尉李敢等充任裨將,並以原匈奴降將歸義侯複陸支和伊即靳等人為向導,隨軍負責宿營保障,尋找水源、草場等。大軍出代郡,向北進擊。越過荒蕪人煙的大沙漠,長驅直進兩千多裏,與匈奴左賢王部遭遇。霍去病軍對左賢王軍發動猛烈突襲,左賢王軍大敗,率親信將領棄軍而逃,霍去病乘勝追擊,追至狼居胥山(今蒙古烏蘭巴托以東今,斬比車耆,俘獲匈奴屯頭王、韓王等三人,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83人,俘虜和斬殺匈奴吏卒70443人,匈奴左賢王的軍隊幾乎全部被殲滅了。
為紀念這次重要戰役的勝利,霍去病命人在狼居胥山上修建了一個紀念台,同時又在姑衍山(今蒙古烏蘭巴托市東郊)下,修了一個祭天台場,眾士卒舉起火炬,祭告天地,慰藉壯烈犧牲的英靈,將士們慶祝勝利的歡呼之聲響徹雲霄。霍去病軍滿載勝利的榮譽凱旋而歸。至此,驚天動地的漢匈漠北戰役,遂以漢軍勝利而告終。
●司馬遷發奮著史
司馬遷,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人。司馬遷的家族的祖先做過周代史官,他的父親司馬談學識豐富,在漢武帝時擔任太史令。司馬談寄望兒子能夠傳承自己的學業,自幼就對司馬遷進行全麵的教育。司馬遷10歲時,就能誦讀《左傳》《國語》《尚書》等古代流傳下來的經典著作,在文學和曆史兩方麵打下了堅厚的基礎。
司馬遷喜讀書愛學習,在學習時更喜歡鑽研,弄懂弄通,並喜歡探訪名勝、遊覽古跡。從20歲那年開始,司馬遷就到各地去遊曆,足跡幾乎遍及全國。司馬遷每到一處,凡是典籍中有記載或傳說中著名的地方,都要親身去考察踏勘,拜訪當地的老年人。經過長年的遊曆和考察,司馬遷開闊了視野,增加了閱曆,鍛煉了觀察分析事物的能力,積累了大量的原始素材,為寫作《史記》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司馬遷36歲時,父親司馬談因病辭世。司馬談生前正著手撰寫一部曆史書,已經搜集準備了材料,但才要動筆,便重病纏身。彌留之際,司馬談拉著兒子的手再三囑咐要司馬遷了卻他的心願——著史。司馬遷眼含熱淚,連聲應諾,接受父親的遺訓。
公元前108年,司馬遷任太史令,開始撰寫父親沒能寫完的史書。這時,他有機會接觸中央政府的各種文件檔案,並且在皇家藏書中博覽了許多珍貴的書籍,知識益為豐富了,搜集到的資料也更加完備了。
然而,當司馬遷48歲時,無妄之災突然降臨到了他的身上。司馬遷的好朋友李陵被匈奴包圍而俘,劉徹為之氣怒,將他的全家都處死。李陵得到這消息,被逼無奈投降了匈奴。司馬遷與李陵相識多年,對李陵較為了解,他在劉徹麵前為李陵辯解,因此觸怒了劉徹,受到腐刑的處罰(即割去生殖器官而使人喪失生殖能力的殘酷刑罰)。雖然沒有危及生命,卻令司馬遷蒙受了巨大的恥辱。
司馬遷在人格上和身體上受到了沉重的打擊與殘酷的摧殘,內心悲痛萬分他幾次想要自盡,可是想到父親的遺願還沒有完成,不甘心就這樣死去。司馬遷決心頑強地活著,將那部史書寫完。因此,司馬遷在獄中繼續他的寫作,夜以繼日地發憤著書。公元前96年,司馬遷獲赦出獄,任中書令。出獄後,司馬遷繼續著書。
經過多年的艱辛筆耕,在53歲時,司馬遷基本完成了不朽曆史巨著《史記》。《史記》計130篇,52萬多字。其中包括“本紀”12篇,按帝王年代、世序記載帝王的事跡;“表”10篇,用列表的方法記載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簡明實用;“書”8篇,記載重要的典章製度、天文地理現象、政治設施和社會經濟等方麵的情況;“世家”30篇,記載各國諸侯、王和孔子、陳勝等特殊重要人物的史事;“列傳”70篇,記載重要官吏、名人、少數民族和鄰閏的曆史,其中還有部分下層社會人物的傳記。書中最重要的是本紀和列傳,所以後人稱它為紀傳體史書。自從《史記》首創了這種史書寫作的體裁以後,中國曆代的官修史書(就是通常所說的二十四史)基本上都是以《史記》為範本,采用紀傳體裁形式來寫的。
《史記》不僅內容豐富翔實可靠,是一部承前啟後的史學巨著,並且文字生動、語言優美,人物刻劃栩栩如生,同樣也是一部了不起的文學巨著。司馬遷在《史記》中對曆史上的明君賢臣、愛國愛民的官吏和民間的英雄人物,熱情地褒揚讚頌;對暴君和奸臣酷吏,則無情地批判鞭撻。對漢代的曆史,無論好事、壞事,都敢於如實地記錄。對好事不濫譽,對壞事不掩飾,就是對當時統治者漢武帝的缺點和過失,也給予實事求是的敘述。司馬遷留給後人的不僅是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更重要的是實事求是的著史態度。
●蘇武牧羊不變節
公元前100年,劉徹正想出兵攻打匈奴,匈奴卻派使者來求和,還把以前扣留的漢朝使者都放了回來。劉徹為了答複匈奴的善意表示,派中郎將蘇武帶著副手張勝和隨員常惠出使匈奴。
蘇武一行風餐露宿,長途跋涉,終於到達了匈奴單於居住的地方。單於見蘇武送禮上門,以為漢朝軟弱,所以對蘇武及使臣們傲慢無禮,態度專橫。蘇武忍辱負重,完成了使命,正當他們準備返回長安時,卻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
原來,漢朝使者衛律在幾年前出使匈奴時投降了匈奴,並被單於封為王。衛律原來的副使虞常對衛律賣身投靠匈奴心存不滿,此次出使的副使張勝是他的老朋友,他便和張勝暗中商量,想乘單於出外打獵時,劫持單於的母親,殺了衛律。然而,正當他們70多人準備起事時,有人告了密。單於逮捕了虞常,並想趁機逼迫蘇武投降。
蘇武本來不知道這件事,到了這時候,張勝怕受到牽連,才告訴蘇武。蘇武說:“事情己經到這個地步,一定會牽連到我。如果讓人家審問以後再死,不是更給朝廷丟臉嗎?”說罷,就拔出刀來要自殺。但被張勝和常惠將刀奪下,並勸慰了一番。
衛律奉令威逼蘇武投降,遭到嚴辭拒絕,蘇武說著便拔出寶劍,向自己身上猛刺。衛律慌忙抱住蘇武,奪下劍來,然後找人給他療傷。單於聽說蘇武寧死不降,對蘇武的愛國氣節產生了敬意,但他又不甘心讓這樣的人才再回到漢朝,便又威逼利誘勸降蘇武,蘇武不為所動。
於是,單於決定把蘇武關在地窖裏,不給他吃的喝的,想用長期折磨的辦法逼他屈服。當時正是入冬天氣,外麵下著鵝毛大雪。蘇武忍饑挨餓,渴了就捧一把雪止渴,餓了就扯一些皮帶、羊皮片啃著充饑。幾天過去了,他居然沒有餓死。
單於見蘇武軟硬不吃,又生一計,想用艱苦的生活環境來消磨蘇武的愛國意誌,誘使他最終投降。他下令把蘇武放逐到北海(今俄羅斯西伯利亞貝加爾湖)去放羊。臨行前,單於對蘇武說:“等公羊生了小羊,才放你回去。”
北海荒無人煙,一年到頭白雪皚皚,連鳥獸也很難見到。有時蘇武餓得沒有辦法,就掘開野鼠洞,掏洞裏的草料來充饑。每天,他一麵放羊,一麵撫弄“節杖”,希望總有那麽一天,能夠拿著節杖,重返祖國。天長日久,節杖上的絨毛脫光了,成了一根光禿禿的棍子,但蘇武仍視為生命的支柱,連睡覺的時候,都緊緊地抱在胸前。
公元前85年,匈奴的單於死了,匈奴發生內亂,分成了三個國家。新單於沒有力量再跟漢朝打仗,又打發使者來求和。
公元前81年,漢朝與匈奴幾經交涉,匈奴才把蘇武及其隨員共9人放回長安。長安的老百姓聽說蘇武回來了,都出來迎接。他們看到滿頭白發的蘇武手裏還緊緊握著那根光禿禿的“節杖”,無不感動得熱淚盈眶。蘇武19年矢誌不渝,萬古流芳。
●戾太子劉據冤死
劉據是皇後衛子夫給劉徹所生的長子,所以又稱衛太子。劉據出生時,劉徹已經28歲,年近而立的劉徹為自己終於有了繼承人興奮異常,對自己這個兒子也疼愛異常。按照母以子貴的傳統,公元前128年,衛子夫被立為皇後;公元前122年,劉據被立為太子。
可隨著衛子夫年老色衰,劉徹已經開始移情於別的嬪妃。衛子夫皇後的名位雖在,但想見劉徹一麵已經十分困難。同時,劉徹寵幸的殯妃相繼產下皇子,對劉據的太子地位形成了威脅。劉據的舅舅、大將軍衛青很為外甥的地位擔優,曾經向劉徹隱晦地表達了這種隱憂。也許是怕握有兵權的衛青有別的想法,也許是真的對兒子還有份舔犢之情,劉徹安慰衛青說:“太子性格沉穩安祥,肯定能使天下安定,是我放心的繼承人。如果要選擇一個適合的君主,誰還比太子更能勝任呢?”話雖如此,公元前106年,衛青病逝,衛子夫和劉據就失去了最有力的後援,皇後之位和太子之位堪優。
更不利於劉據的事情是他的性格仁慈寬厚、謹慎平和,與劉徹在許多重大問題上政見不合,劉徹和劉據的關係越來越疏遠。
這時,一場被稱為“巫蠱之禍”的政治風暴終於令父子的矛盾爆發了。“巫蠱”在漢代由來已久,很多人固執地相信將某人的名字刻在木偶人上,通過巫師寫上各種惡毒的語言便能起到詛咒某人的作用。劉徹到了晚年迷信方士神巫,加上政事煩亂,年邁體弱,便不免多疑健忘、猜忌固執,他總是疑心有人用“巫蠱”詛咒的方式謀害自己,於是就指使酷吏清查使用“巫蠱”之人,嚴刑逼供,形成了空前的政治風波。
在這次政治風波中,劉據的外戚勢力首先受到毀滅性打擊。公元前91年,有人舉報太子的大姨夫、丞相公孫賀的兒子公孫敬聲與陽石公主私通,指使巫者詛咒劉徹,埋木偶進行蠱惑。這時的劉徹已是殺伐隨意,他立刻下令將名將公孫賀全家抄斬。幾個月後,衛皇後的兩個女兒諸邑公主和陽石公主以及衛青之子衛伉都被指控與公孫敬聲“巫蠱”案有關。劉徹絲毫不念舊情,將這些親戚全部處死。公孫敬聲的案件了結後,衛氏家族的勢力幾乎被剪除殆盡,太子的政治基礎徹底崩潰了。
受到劉徹特殊信任並掌管懲處巫蠱事件的直指繡衣使者江充,與太子及皇後有很深的矛盾。江充害怕劉徹死後太子即位對自己不利,就利用了這種特殊的政治氣氛,趁劉徹不在長安,借“巫蠱”陷害太子。劉據與少傅石德商量後起兵自衛,他派人逮捕了江充,將江充斬首示眾,燒死了胡巫。這時,長安城中紛擾動亂,都傳言太子造反。
一個跟隨江充的宦官向劉徹報告了“太子造反”的消息。劉徹聞言震怒,當即下詔命令丞相劉屈氂嚴厲鎮壓。劉屈氂率領的平叛大軍開進了長安城,與太子武裝起來的幾萬軍隊展開了激戰。血戰5天後,長安城中死者數萬人,街頭屍積如山、血流成河。太子戰敗,棄城逃走。劉據的門客一律被處死;追隨他起兵的家臣和官吏士卒,一律按謀反罪滿門抄斬;被迫參與起兵的士卒和市民,全部流放敦煌郡。隨後,劉徹派遣使臣攜帶詔書來到未央宮,收繳皇後的印璽和綬帶,衛皇後被迫自盡。
劉據逃離長安後,隱藏在一個編織草鞋的貧民家中,食不果腹。劉據無奈之下派人去找當地的一個朋友求助,結果被官府發覺。官府立即派人包圍了劉據的藏身之處,絕望中的他自殺了,兩位皇孫全部遇害,幸存者隻有皇曾孫劉病已,可這個僅有幾個月大仍在繈褓中的嬰兒也被投入了監獄。
公元前90年,經查實,“巫蠱之禍”中的案件大多查無實據,大家都認為劉據是受江充陷害惶恐不安而被迫起兵自保的,沒有任何謀逆的企圖。很快,劉徹下詔將江充滿門抄斬,丞相劉屈氂被滅族,參與圍捕劉據行動的幾位官員也被滅族。隨後,劉徹在長安修建了思子宮,在劉據殉難的湖縣築歸來望思之台,表達追悔之心,以示懷念之意。
公元前87年,劉徹駕崩,8歲的劉弗陵登基,是為漢昭帝。13年之後,劉弗陵去世。在大臣霍光的主持下,劉據的孫子劉病已在獄中長大流落民間十幾年之後被扶立為皇帝——漢宣帝。劉病已即位後,根據朝廷禮製,給祖父劉據定溢號為“戾”。從此,劉據被稱為了“戾太子”。劉病已的即位,也算是給冤死的劉據一點安慰了。
●王昭君出塞和親
王昭君名叫王嬙,昭君是她的字,出生於南郡秭歸(今湖北秭歸)的一戶民家。她自小美麗聰慧,性格剛強,長大後被選入漢元帝的後宮。王昭君就是本文的主角。
公元前57年,匈奴內部發生分裂,一下子冒出五個單於王。他們你打我,我打你,爭奪統治權力。經過幾年戰爭,隻剩下呼韓邪單於跟郅支單於互相對峙。
公元前53年春天,呼韓邪單於派使者到長安,正式向漢朝投降,為了表示自已的誠意,他讓自己的兒子右賢王銖婁渠堂到長安作人質。至阝支單於聞訊後大驚,為了表示對漢朝沒有敵意,也將自己的兒子右大將駒於利送到長安作人質。從此以後,匈奴分為南北兩部,南部為漠南的呼韓邪單於,北部為王庭的郅支單於。
公元前51年正月,呼韓邪單於來到長安朝見劉詢。劉詢熱情地接待了呼韓邪單於,不僅賜給他許多禮物,並且頒給他一顆“匈奴單於璽”,承認他是匈奴的最高首領。呼韓邪單於跪接了這顆金印,承認了君臣關係。同年二月,呼韓邪單於返回漠南,劉詢派軍隊護送,並讓高昌侯董昌留在那裏,幫助呼韓邪單於守衛漠南。
公元前50年,呼韓邪單於派使者到長安,向劉詢進獻了許多禮品。郅支單於聞訊後不甘落後,也連忙派人到長安獻禮。
公元前49年正月,呼韓邪單於再次前來朝見劉詢。同年臘月,劉詢去世,劉詢的兒子即位,是為漢元帝。
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於第三次來到長安,為了鞏固和漢朝的關係,他提出了“和親”的請求。漢元帝為了保證北部邊境安全,答應了他的請求。
過去漢朝與鄰國“和親”,都是把公主或皇族的女兒嫁出去。這次,漢元帝決定挑選一位漂亮的宮女嫁給他為妻。後宮的宮女聽說要她們遠嫁遙遠荒涼的塞外,沒有一個答應。正在管事的太監急得團團轉時,來了個應募人,她就是王昭君。宮中的無聊生活,使王昭君感到厭倦,現在有了這個機會,既可跳出樊籠,又可為國效力,她不願放棄。管事的宦官立即上奏漢元帝,漢元帝下旨應允。
王昭君出行的那天,長安街道張燈結彩,熱鬧非凡,街道兩旁站滿了人群,京城的大小官員都來給她送行。王昭君出塞時帶去的禮物非常多,一長溜騾馬的背上馱滿了東西,別的不說,光是絲織品就有1800匹。呼韓邪單於欣喜萬分,既娶到年輕美貌的妻子,又加強了同漢朝的關係。他封王昭君為“寧胡閼氏”,意思是給匈奴帶來安寧的皇後。
王昭君到了匈奴,幫助呼韓邪單於改革了遊牧民族的一些落後習慣。跟隨王昭君陪嫁到匈奴的漢人,教會了匈奴人從事農業生產。農業生產搞起來了,保障了牲畜精飼料的供應,畜牧業也得到進一步發展。匈奴地區呈現出人畜兩旺的繁榮景象。
王昭君出塞後第二年就生了個兒子,這孩子名叫伊屠智牙師,長大後被封為右日逐王。幾年以後,呼韓邪單於病故,他的另一個兒子複株累單於即位。按照匈奴人的習俗,複株累單於娶王昭君為妻。以後,王昭君又生了兩個女兒,長女叫須卜居次,次女叫當於居次。
王昭君遠離自己的故鄉,再也沒有回來過。她去世後,葬在歸化(今內蒙古呼和浩特),那裏的青草長得非常茂盛,後人就將王昭君墓稱為“青塚”。由於昭君出塞給匈奴人帶來了和平與繁榮,匈奴人對她非常敬重。匈奴人以王昭君葬在自己那裏為榮,所以以後有十多處“青家”。王昭君不光人美,心靈也美,真是無愧於“四大美人”之一的稱號啊!
●陳湯伐匈奴立功
陳湯,字子公,山陽瑕丘(今山東兗州北)人。陳湯年輕時家裏很窮,常常四處向人借錢度日,弄得同鄉人都很討厭他。後來,陳湯去長安求學,富平侯張勃看中了他的才能,公元前47年,張勃舉薦陳湯為茂才(秀才的一種稱呼)。陳湯可能是窮怕了,實在做官心切,他父親死了也沒有回家奔喪,這在封建社會是非常大的罪,陳湯被剝奪了茂才的身份,連舉薦他的張勃也受到連累,被削奪封戶二百。根據漢朝法律,陳湯不孝應該被關進監獄,可因為陳湯確實有才,後來又被推薦為郎官。經過這件事,陳湯自己也覺得很沒麵子,多次上書請求出使邊塞,正趕上大臣甘延壽被任命為西域都護,陳湯就以西域副校尉的身份一同去往邊塞,這時是公元前36年。
出使的路途上,陳湯每經過城邑山川,都要登高望遠,觀察地形,默記於心,準備日後之用。到西域都護治所以後,陳湯對甘延壽說:“西域各國一向隻畏服強者,匈奴的郅支單於又威名遠聞,不時侵略烏孫、大宛等國。假設哪天匈奴人滅掉烏孫和大宛,挾眾四處擴張,數年之間那些向我們漢朝進貢的國家肯定都會被他滅掉。郅支單於的單於城地處偏遠,如果我們調撥屯田兵士出其不意直攻其城,一定可以建立千載之功。”甘延壽覺得陳湯的話很有道理,想上奏朝廷請求發兵。陳湯又說:“朝廷那些公卿大夫議事,都是空講道理,肯定不會依從我們的計謀。”可甘延壽堅持要上奏。正巧那些日子甘延壽患病不能處理政事,陳湯就假借朝廷名義征發西域各城之兵以及屯田的漢軍,準備突襲匈奴。直到城外大軍紛紛調動,甘延壽才有所發覺,他剛想出外製止,卻被陳湯用劍指住了咽喉。陳湯高聲怒喝說:“大隊人馬已經集結,你敢阻擋大軍嗎?”甘延壽無可奈何,也隻好與陳湯一起整頓軍隊,共聚集了4萬多精銳的騎兵。同時,甘延壽和陳湯也上書朝廷,自劾擅自出兵的情況,然後就率大軍絕塵而去。
4萬大軍經過幾天的急行軍,悄無聲息地來到了距匈奴單於城60裏的地方,然後立即發動進攻。到了半夜時分,單於城外圍的木城便被攻陷。黎明時分,漢軍士兵做好了攻城的準備,推著幾十輛攻城車攻進了單於城的內城。混戰之中,一個叫杜勳的漢朝走兵砍下了郅支單於的首級,漢軍的遠征獲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這次戰役,漢軍共斬殺單於、閼氏、太子、小王以下1500多人。
大獲全勝之後,甘延壽、陳湯給元帝發去了一封奏章,奏章中說:“臣聞天下之大義,當混為一。宜縣頭槁街蠻夷邸間,以示萬裏,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篇奏章寫得豪氣衝天,極有大漢雄風的氣概,“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豪言為後世所傳頌。陳湯以一書生立此大功,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話。
●漢哀帝“斷袖之癖”
同性戀並不是一個新現象、新名詞,古已有之,“斷袖之癖”就是描寫同性戀漢哀帝的傳神之語。
公元前7年,漢哀帝剛繼位,20歲就當皇帝的哀帝,無心去理會國政,隻顧寵愛那個柔媚的弄臣董賢。董賢是太子的侍從官,年少又漂亮,哀帝看上了他,起居相隨,形影不離。
一次,兩人白天睡在一起,漢哀帝一覺醒來,想從被窩裏爬出來,可衣袖卻被董賢壓住,欲將衣袖掣回,卻又不忍驚動董賢,自己又有事不能待他醒來,一時性急,哀帝竟從床頭拔出佩刀,將衣袖割斷,然後悄悄出去。從此,漢語就有了“斷袖之癖”一詞,成為同性戀的代稱。董賢醒來見身下壓著哀帝的斷袖,也感受到哀帝的深情,從此越發柔媚,須臾不離帝側。
董賢公休也不肯出宮,仍留宮伺候。哀帝就把董賢的妻子接入宮中,住在一起。並給董賢修蓋豪華的第宅,柱梁欄杆都披飾以絲綢錦繡。
按理說,漢哀帝其實是雙性戀,他迷戀男寵的同時還對女子有很大的興趣。董賢有一個妹妹待字閨中,麵貌與董賢相似,杏眼盈盈,秀骨姍姍。有一次,她隨董賢進宮,漢哀帝馬上就被其迷住了,立刻留她侍寢。第二天,董氏就被封為昭儀,位僅次於皇後。皇後的宮殿稱“椒房”,董昭儀所居處特賜號“椒風”,表示與皇後名號相等。看上董賢的妹妹這還罷了,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漢哀帝竟然又看上了董賢的妻子。漢哀帝一次在宮中看到了董賢的妻子、被她的美豔打動了。從此,董賢與妻、妹三人,輪流為皇帝侍寢。
哀帝起皇陵,也給董賢起睦墓,兩墓修在一處。哀帝封賞董賢的土地一次就是20萬畝,奇珍重寶不計其數。封黃賢為大司馬作群臣之首還不夠,哀帝在一次宴會上還說,要把天下也讓給這個無一技之長的22歲的白麵相公。後來,哀帝死,董賢失掉靠山,被抄家,財產價值43億。
哀帝如此忠貞於“愛情”,國事當然糟得很,哀帝死後不到10年,王莽就篡位建立了新朝。真是“斷袖之癖”失江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