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輯 天下為家之始
中華上下五千年全知道 作者:雅瑟 編著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大禹治水“禹域”安
在堯舜擔任首領期間,黃河流域經常發生水災,良田沃土、房屋牲畜,都被滔滔洪水所淹沒,許多百姓流離失所。舜接替堯擔任部落聯盟首領後,把治水的鯀流放到羽山,將治水的重任交給了鯀的兒子禹。
禹是一個十分賢良的人,他沒有因舜懲罰了他的父親而心生嫉恨,欣然擔起了重任。
禹總結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認為治水前首先要對地勢有所了解。幹是,他帶領一批助手沿著黃河做實地考察,察看山川水勢。他們踏遍了九州大地,終於查清了地勢,探明了河道。禹於是決定采取開渠排水、疏通河道的方法,把洪水引到大海裏去。
治水工程開工後,禹和眾人一起勞動,他戴著箬帽,拿起鍬,帶頭挖泥挑土,不顧風吹雨打,不怕艱險勞累。他一年四季吃住在工地上,身上沾滿了泥水,看起來像隻熊,於是有了“禹化為熊”的傳說。
禹在工地上幹了13年,曾經三過家門而不入。第一次,他帶人修渠路過自家門口,聽到屋內剛出生的兒子正哇哇啼哭,他是多麽想親一親自己的骨肉啊,可想到治水任務艱巨,還是噙著淚水離開了。第二次經過自己的家時,兒子已會叫爸爸了,妻子在門口見到他疲倦的神情,心疼地勸他回家歇幾天,禹搖搖頭說:“不行啊,水沒有治好,我不能回家。”禹第三次經過家門口時,兒子已會走路了,跑來拉著爸爸的手讓他回家。禹是多麽想跟著兒子回家,可最終還是放棄了。他親了親兒子,轉身大步流星地奔向了工地。
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事跡鼓舞了人們,經過13年的努力,禹終於帶領大家疏通了河道,把洪水引入水道,給洪水安了一個“家”。於是,咆哮的河水被馴服了,昔日被淹的土地變成了糧倉,人民築室而居,又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因禹治水有功,舜就把部落聯盟首領的職位傳給了他。後人感念這位治水英雄的功績,為他修廟,尊他為“禹神”。中華大地也被稱為“禹域”,意思是說,這裏是大禹治理過的地方。
●舜禹成禪讓絕唱
舜的帝位是堯禪讓的。在舜晚年的時候,禹完成了治水的大業。於是,舜帶著妻子到外地出遊去了,他效仿堯,讓禹在他走後接替他的職位。那時有個習慣,老首領讓賢以後,為了讓新首領行使權力,早日樹立威信,使民眾的心逐步轉移到新首領身上,老首領要離開都城,去過普通人的日子。
舜死後,禹按照華夏部落聯盟的傳統,為他舉行了祭奠,辦理喪事,守孝三年。雖然禹的勢力已經很大,還是按照部落聯盟的傳統,表示讓位給舜的兒子商君,自己住到老根據地陽城去。但是這時的形勢已和以前大不一樣了,所謂“天下諸候皆去商君而朝禹”(《史記·夏本紀》)。也就是四方擁護禹的氏族、部落的酋長們,都不去朝見商君,而去朝見禹,表示擁護禹做領袖,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禹於是即天子位,南麵朝天下,國號曰夏後,姓姒氏”(《史記·夏本紀》)。我國曆史上的第一王朝——夏王朝就這樣誕生了。從此,父亡子繼的家天下製度便取代了任人唯賢的公天下製度,禪讓成為了絕唱。從時間上來推算,這是在公元前21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之間的某一年。夏後即夏王,古書中稱的夏後氏,就是指以禹為首的姒姓夏族。
●塗山大會鑄九鼎
大禹在巡視期間,看到多數部落首領對他畢恭畢敬,可是也有的部落首領並不把他這個領袖放在眼裏。
一次,禹在塗山開部落首領大會,會上各部落用自己貢獻出的銅鑄成了九個大鼎,九個大鼎象征九州。每個鼎上鑄著各州的地理出產、珍禽異獸,然後將九鼎運至宮中,號稱是鎮國之寶。各部落首領定期向禹王進貢時,都要向九鼎致禮,這就是“九鼎之尊”的典故。擁有九鼎的禹王,當然也就成了九州大地的主人。這九個鼎流傳下來也就成了封建國家政權的象征。同時,鑄鼎的故事告訴我們,禹時手工業和冶煉技術已得到了發展。
夏禹開始在部落聯盟中擁有無上的權力,九鼎的鑄成,使他有機會把這權力強化和神聖化,使它更加鞏固,以便把各部落統一在一起。
●啟繼位天下為家
在禹統治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產品有了較多剩餘。由於糧食產量有所增加,人們學會了釀酒。手工業也有了飛躍的進步,人們在勞動過程中學會了冶銅。用銅打製的器皿比較堅硬,而且柔韌性比較強。由於產品有所剩餘,人們相互之間又需要對方的物品,因此產生了商品交換。
禹越來越老,按照慣例該選部落繼承人了。禹也曾想按照部落內部原有的禪讓製度,通過選舉的方式把首領的位置讓給有賢德的人。大家一致推薦掌管刑法的皋陶。皋陶為人厚道,為公甘願犧牲自己的一切。可是不久皋陶死了。大家又推舉皋陶的兒子伯益,伯益就是當年與大禹一起治水的益。伯益治水時,吃苦耐勞,獻計獻策,在百姓之中威望很高。而且,伯益輔佐禹管理部落聯盟的事務已10年有餘。但此時的大禹已有了私心,他想把自己的位置讓給自己的兒子啟。可是他不好隨便破壞祖上傳下的規矩,就想出一計,決定給伯益一個虛名,真正的實權交給兒子啟。漸漸地,啟在百姓心目中樹立起了威望。
後來,禹在東巡的時候死在會稽,伯益為他舉行喪禮,掛孝、守孝3年。3年的喪禮完畢後,伯益效仿大禹的樣子避居起來。當年大禹為舜舉行葬禮後曾將繼承人的位置讓給舜的兒子,而舜的兒子沒有繼承帝位,而是讓給了有才德的禹。伯益也假意將王位讓給大禹的兒子啟。可是伯益萬萬沒想到,啟一點也不客氣,登上了王位。各部落首領也紛紛前來朝賀。古代“禪讓”製度就這樣被破壞了,這是私有製出現後的一種必然現象。從此,父子、兄弟相傳的王位世襲製度確立了。禹傳子,家天下,這是中國曆史上的又一次重大變革。
伯益正在等啟來請他繼位,沒想到美夢成空,伯益十分惱火,率領兵士攻打啟。啟早已做好了防範準備,沒有費多大力氣就將伯益殺死了。
啟建立了夏以後,站穩了腳跟,劃天下為“九州”,“九州”的官員稱為“九牧”。啟讓九牧去管理九州,九牧不是過去的部落首領,他是國王派去的地方長官,必須絕對服從國王的旨意。
在經濟上,夏開始征賦,作為財政上的開支費用,又配備了軍隊。從此,真正意義上的國家誕生了。
●啟鈞台大會諸侯
啟滅了有扈氏以後,為了進一步鞏固其統治地位,便仿效其父夏禹當年“塗山大會”的辦法,下令各地諸侯、方伯前來鈞台(今河南禹縣南)相會。各地諸侯、方伯一方麵是感禹的功德,一心擁護夏王朝;另一方麵有扈氏的下場也是前車之鑒,不敢不來。於是都沿襲塗山大會之例,根據各地所出的土特產,備辦了朝貢物品,先後到鈞台來朝見。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鈞台之享”。啟為了要顯示天子的威儀和夏王朝的富有,一改禹生前節儉樸實的作風,除了一般的會見禮之外,還特設“享禮”。
“享禮”就是在接受諸侯、方伯們的朝見和進獻的禮物時舉行祭禮,然後設酒食大宴群臣,吃山珍海味,喝香甜美酒。相傳禹時有一個小臣子叫儀狄,用米造出一種醇香甘美的酒,進獻給禹,禹喝了後雖覺香甜可口,但又感四肢無力,昏昏欲睡。於是告誡群臣說,酒不能喝,否則一定會有喝酒誤事而亡國的國君。盡管禹在當年已下了“禁酒令”,但因酒既可以助興,又能顯示出糧食的充足,所以啟還是以酒來款待諸侯。
在夏朝初期,青銅仍是一種貴重金屬,用作器物使用還很少。啟為了顯示天子的富有和豪華,用了青銅鼎、彝尊等器來盛肉和裝酒。還用了大量精美的陶、竹、木器。有這樣豐盛的酒食和琳琅滿目的精美食器,使得不少諸侯、方伯大開眼界。而且在飲宴過程中,還有樂舞助興。
啟喜歡樂舞,他的律臣們知道後便在民間訪得一些新穎的歌舞,編成之後,取名為“九辯”、“九歌”和“九韶”,說是從天上神仙那裏學來的。於是在鈞台大會諸侯時,啟特意演奏了這些樂舞。
●太康昏庸丟王位
啟去世後,就立他的兒子太康為王,但太康並不是個好人,他終日沉湎於酒色之中,不理朝政,治國不遵法度,賞罰不明。他的手下大臣和他一樣,也個個是酒色之徒。國勢一天比一天衰落,朝綱鬆弛,諸侯不服,朝廷的命令沒有人聽,有些諸侯野心勃勃,就想篡奪朝廷大權。
太康的五個弟弟在這種情況下,痛苦地離開了自己的國家,到別的國家避難去了,臨行時,他們一邊流著淚水,一邊唱著一首歌,這就是後來流傳的《五子之歌》。
當時諸侯國中有一個國家叫有窮國,有窮國國君叫後羿,這後羿就是曆史上傳說的那位精於射擊的猛男人。傳說他5歲的時候和他的父母一道到山間去玩,後來丟失在山上,他一個人在深山裏長大。
由於他日日在山間攀援,手臂長得像長臂猿一般,身體靈巧得也像隻猴子。他為了生存,就學習射鳥捕獸。這樣年複一年、日複一日,他的射擊技術精湛無比,成了中國曆史上有名的射擊之王。20歲以後他下了山,憑著他勇猛過人的膽略和蓋世無雙的射技,他很快成了一方諸侯之王。
夏的朝政鬆弛之時,正是後羿全勝之時,後羿遷往窮石,後來在這個地方建立都城。但後羿也隻是個粗魯無文之輩,隻懂射擊,對於治理國家卻毫無辦法,他手下有一批很能幹的人,如武羅、伯因、熊髡等,但這些人後羿漸漸都不予重用。他不重用好人,那些小人可就得勢了,這其中有一個人就是寒浞。
寒浞專門喜歡在背後進讒言,慣於使奸計,古書上說他“行媚於內而施於外,愚弄其民而虞羿於田”,就是這個人,日後壞了後羿的大事。
後羿和寒浞都想篡奪夏室,當太康整日不理朝政時,他們就在找機會攻打夏室。有一次,他們打聽到太康到遠處打獵,立即起兵,從幾路出發,攻打夏都,並且派兵埋伏在太康回來必經的路上。後羿率領大兵占領了毫無防備的都城,他們在城裏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太康帶領一批人打獵回來,一路上興高采烈,手下人提著許多打到的獵物。太康坐在車上,還擁著兩個歌女。他們走到一條山路上,靜無聲息,突然間,在樹林中、草地裏衝出來無數的人,一個個手執弓箭,太康知道大事不好,連忙派人去抵擋,自己駕著車子偷偷地從小路上溜走了。
就這樣,太康手下的人死傷無數,太康自己隻得流落他鄉,後來也就鬱鬱而死了。
●少康中興複夏朝
太康的弟弟仲康見哥哥憂鬱而死,自己又不能返回王都,便自立為夏王,繼續在外流亡,等待複國的時機。仲康由於連年流亡在外,身患重病,加上心情不愉快,很快就死了。他的兒子後相又戴上了那頂徒有虛名的王冠,寒浞怕後相以後的勢力壯大,回來複興夏朝,就派大兒子澆帶兵去殺了後相。
後相被殺後,相的妻子緡正懷有身孕,緡是從牆洞裏鑽出才得以偷生的,並在母族有仍氏部落那裏生下了相的遺腹子少康。少康從小聰明,並通過母親知道了祖上蒙羞和家族的慘禍,他立誌要發憤圖強,複興夏室,以雪前恥。
光陰似箭,少康轉眼間長到20歲了。為複興夏朝,他學習各種本領,做著複興基業的準備。最初,他在外祖父那裏管理畜牧業,同時也抓緊時間學習帶兵打仗的本領。不料,一年夏天,少康是夏後相的遺腹子的消息傳到寒浞那裏,使寒浞大為震驚,他本以為夏氏後人已被滅絕了。聽到這個消息,寒浞頓時心神不安,他知道不除掉少康,以後就有可能成為心腹大患。於是,寒浞立即派兒子澆帶領一班人馬,前來捕殺少康。
少康預先得到消息,趕緊逃到虞舜的部落有虞氏那裏,躲過了澆的追捕。當時,有虞氏的首領叫思,一向對後羿、寒浞的暴政不滿,又見少康氣度不凡,大有夏人先祖的遺風,就讓他在部落裏擔任庖正(管理膳食的官),學習管理財物的本領。這樣,少康就變成了一個文武雙全的人。後來,虞思看到少康為人忠實可靠,辦事精明強幹,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並把一塊叫做“綸”的地方交給他管理。
綸地方圓10裏左右,地方雖小卻土地肥沃,氣候適宜,且有500人歸他管轄。因而,他把這片土地作為報仇雪恥、複興夏室的基地。他廣施德義,廣招賢人智士,廣納被寒浞的統治逼得走投無路的百姓。夏朝遺臣伯靡曾在後羿手下任職,後羿死後逃到有鬲氏(今山東德州東南)處,積聚力量,並和少康取得聯係,準備配合攻打寒浞。少康和伯靡乘寒捉頻繁用兵,內部矛盾加劇之機,終於發起複國之戰。少康采取先除其羽翼,後擊其首的方略,先率有虞氏大軍突然撲向過地,去攻打澆的軍隊,一舉滅了澆。又命其子季抒領兵於戈地擊敗獨軍,殺死了覆。寒浞兩冀被剪,伯靡即率有鬲氏軍大舉進攻寒浞的巢穴,大敗寒浞的有窮氏軍。
由於寒浞篡權後,對臣子和百姓從未布恩施德,且濫施酷刑,朝野上下無不怒憤填膺。那些原來幫助後羿滅夏的人和被寒浞滅掉的斟尋、斟灌的舊部,這時都集中起來,幫助少康打擊寒浞,最終滅掉了寒浞父子,重新奪回了夏家王朝。
少康即位後,注意吸取太康失國的教訓,對內實施德政,與民共苦,與民同樂。對外妥善解決與周圍其他部族的關係,使四方安定,國內祥和,就連過去與夏處於敵對狀態的一些部族也都前來朝賀和表示臣服。從而使得政權穩定,國勢強盛,這就是史書上所載的“少康中興”。
●暴力昏庸的夏桀
夏朝最後一個君主桀的名字叫履癸,“桀”是後人給他起的諡號。他是一個文武全才天子,傳說他赤手空拳可以搏鬥虎豹,又能把彎曲的金屬鉤用手拉直。但他不會治理國家,而且性格暴虐。他甚至發明了一種酷刑,稱為“炮烙”。就是在銅柱上塗抹膏油,下麵燃燒炭火,命令犯人赤足在銅柱上走過,犯人滑下去就掉到火炭上被活活燒死。
大臣關龍逄勸阻桀不要施行暴政和酷刑。桀對他說:“你隻知道別人的危險在眼前,卻不知道自己的危險也在眼前。”於是將關龍逄用炮烙處死,這倒使得關龍逄成為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留下名字的忠臣和直臣。
桀的王後妹喜喜歡聽綢緞撕裂時發出的聲音,桀就命宮女在她身旁不停地撕綢緞。據傳,桀的富有和奢侈也是空前的:肉可以堆積得像山一樣,用來裝酒的池塘可以行駛船隻。有莘部落的首領伊尹警告桀這樣下去可能會亡國。桀大怒反駁:“人民有君主,猶如天空有太陽。太陽亡,我才亡。”於是全國人民詛咒他:“這個太陽什麽時候才會滅亡,我們寧願跟你同歸於盡。”
●商湯求雨甘霖降
商湯因其勤政愛民,也深得老百姓的擁護。有一年夏季,汝河沿岸大早,為了向蒼天祈雨,成群的百姓光著脊梁,頭頂香爐,伏在曠野,不少人被曬得中暑而死。
湯看到這幅慘景,傷感地落下淚來。他向蒼天禱告說:“蒼天啊,你發發慈悲,拯救萬民吧!如果是我得罪了上蒼,我情願去死,請不要為難人間的百姓。”說完,他讓隨從在一個高台四周堆滿幹柴,自己坐在台上,又向蒼天發誓說:“如果上天仍不降雨,就是我得罪了上蒼。那麽,我就用我的生命為百姓換來一場雨。”說完,他便讓隨從點火。可火剛剛燃起來,平地卻刮起一陣大風,接著烏雲密布、電閃雷鳴,一場大雨從天而降,片刻工夫便將火澆滅。百姓們喜得甘霖,都激動得歡呼雀躍,或跪在泥水裏向湯叩拜,感激湯的聖人之德。
●鳴條大戰夏桀敗
大約在公元前1766年左右,商湯正式興兵攻伐夏桀,揭開了鳴條之戰的帷幕。戰前,商湯學習當年夏啟伐有扈氏時的做法,舉行了鄭重的誓師活動。在誓師大會上,他發表了一篇義正辭嚴、大氣磅礴的訓詞,一一列舉夏桀破壞生產、施行暴政、殘酷盤剝欺壓民眾的罪行。申明自己是秉承天意征伐夏桀,目的是為了拯救民眾於水火之中。同時商湯還嚴肅宣布了嚴格的戰場紀律和作戰要領。這番誓師和當年的《甘誓》實有異曲同工之妙,極大地振奮了士氣,鼓舞了鬥誌。
然後,商湯選良車70乘,武士6000人,聯合各方麵的軍隊,采取戰略大迂回,繞道到夏都以西,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突襲夏都。
商湯大軍壓境的消息終於傳入夏都,傳入夏桀的耳中,一直沉溺於醇酒美人溫柔之鄉的夏桀這時才如夢初醒,方寸大亂。百般無奈之下,他隻得倉促應戰,統帥一批早被歌舞升平生活消磨盡了戰鬥力的將士,去抵禦商湯的進攻。於是兩軍在鳴條(今河南洛陽附近,一說在今山西安邑一帶)地區相遇,展開了一場生死會戰。
在決戰中,商湯軍隊奮勇作戰,一舉擊敗了夏桀的主力部隊,夏桀敗退歸依於屬國三腹(今山東定陶東一帶)。商湯乘勝追擊,攻滅了三服。夏桀窮途末路,率少數殘部倉皇逃奔南巢(今安徽壽縣南),不久病死在那裏,夏王朝宜告滅亡。
在堯舜擔任首領期間,黃河流域經常發生水災,良田沃土、房屋牲畜,都被滔滔洪水所淹沒,許多百姓流離失所。舜接替堯擔任部落聯盟首領後,把治水的鯀流放到羽山,將治水的重任交給了鯀的兒子禹。
禹是一個十分賢良的人,他沒有因舜懲罰了他的父親而心生嫉恨,欣然擔起了重任。
禹總結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認為治水前首先要對地勢有所了解。幹是,他帶領一批助手沿著黃河做實地考察,察看山川水勢。他們踏遍了九州大地,終於查清了地勢,探明了河道。禹於是決定采取開渠排水、疏通河道的方法,把洪水引到大海裏去。
治水工程開工後,禹和眾人一起勞動,他戴著箬帽,拿起鍬,帶頭挖泥挑土,不顧風吹雨打,不怕艱險勞累。他一年四季吃住在工地上,身上沾滿了泥水,看起來像隻熊,於是有了“禹化為熊”的傳說。
禹在工地上幹了13年,曾經三過家門而不入。第一次,他帶人修渠路過自家門口,聽到屋內剛出生的兒子正哇哇啼哭,他是多麽想親一親自己的骨肉啊,可想到治水任務艱巨,還是噙著淚水離開了。第二次經過自己的家時,兒子已會叫爸爸了,妻子在門口見到他疲倦的神情,心疼地勸他回家歇幾天,禹搖搖頭說:“不行啊,水沒有治好,我不能回家。”禹第三次經過家門口時,兒子已會走路了,跑來拉著爸爸的手讓他回家。禹是多麽想跟著兒子回家,可最終還是放棄了。他親了親兒子,轉身大步流星地奔向了工地。
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事跡鼓舞了人們,經過13年的努力,禹終於帶領大家疏通了河道,把洪水引入水道,給洪水安了一個“家”。於是,咆哮的河水被馴服了,昔日被淹的土地變成了糧倉,人民築室而居,又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因禹治水有功,舜就把部落聯盟首領的職位傳給了他。後人感念這位治水英雄的功績,為他修廟,尊他為“禹神”。中華大地也被稱為“禹域”,意思是說,這裏是大禹治理過的地方。
●舜禹成禪讓絕唱
舜的帝位是堯禪讓的。在舜晚年的時候,禹完成了治水的大業。於是,舜帶著妻子到外地出遊去了,他效仿堯,讓禹在他走後接替他的職位。那時有個習慣,老首領讓賢以後,為了讓新首領行使權力,早日樹立威信,使民眾的心逐步轉移到新首領身上,老首領要離開都城,去過普通人的日子。
舜死後,禹按照華夏部落聯盟的傳統,為他舉行了祭奠,辦理喪事,守孝三年。雖然禹的勢力已經很大,還是按照部落聯盟的傳統,表示讓位給舜的兒子商君,自己住到老根據地陽城去。但是這時的形勢已和以前大不一樣了,所謂“天下諸候皆去商君而朝禹”(《史記·夏本紀》)。也就是四方擁護禹的氏族、部落的酋長們,都不去朝見商君,而去朝見禹,表示擁護禹做領袖,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禹於是即天子位,南麵朝天下,國號曰夏後,姓姒氏”(《史記·夏本紀》)。我國曆史上的第一王朝——夏王朝就這樣誕生了。從此,父亡子繼的家天下製度便取代了任人唯賢的公天下製度,禪讓成為了絕唱。從時間上來推算,這是在公元前21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之間的某一年。夏後即夏王,古書中稱的夏後氏,就是指以禹為首的姒姓夏族。
●塗山大會鑄九鼎
大禹在巡視期間,看到多數部落首領對他畢恭畢敬,可是也有的部落首領並不把他這個領袖放在眼裏。
一次,禹在塗山開部落首領大會,會上各部落用自己貢獻出的銅鑄成了九個大鼎,九個大鼎象征九州。每個鼎上鑄著各州的地理出產、珍禽異獸,然後將九鼎運至宮中,號稱是鎮國之寶。各部落首領定期向禹王進貢時,都要向九鼎致禮,這就是“九鼎之尊”的典故。擁有九鼎的禹王,當然也就成了九州大地的主人。這九個鼎流傳下來也就成了封建國家政權的象征。同時,鑄鼎的故事告訴我們,禹時手工業和冶煉技術已得到了發展。
夏禹開始在部落聯盟中擁有無上的權力,九鼎的鑄成,使他有機會把這權力強化和神聖化,使它更加鞏固,以便把各部落統一在一起。
●啟繼位天下為家
在禹統治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產品有了較多剩餘。由於糧食產量有所增加,人們學會了釀酒。手工業也有了飛躍的進步,人們在勞動過程中學會了冶銅。用銅打製的器皿比較堅硬,而且柔韌性比較強。由於產品有所剩餘,人們相互之間又需要對方的物品,因此產生了商品交換。
禹越來越老,按照慣例該選部落繼承人了。禹也曾想按照部落內部原有的禪讓製度,通過選舉的方式把首領的位置讓給有賢德的人。大家一致推薦掌管刑法的皋陶。皋陶為人厚道,為公甘願犧牲自己的一切。可是不久皋陶死了。大家又推舉皋陶的兒子伯益,伯益就是當年與大禹一起治水的益。伯益治水時,吃苦耐勞,獻計獻策,在百姓之中威望很高。而且,伯益輔佐禹管理部落聯盟的事務已10年有餘。但此時的大禹已有了私心,他想把自己的位置讓給自己的兒子啟。可是他不好隨便破壞祖上傳下的規矩,就想出一計,決定給伯益一個虛名,真正的實權交給兒子啟。漸漸地,啟在百姓心目中樹立起了威望。
後來,禹在東巡的時候死在會稽,伯益為他舉行喪禮,掛孝、守孝3年。3年的喪禮完畢後,伯益效仿大禹的樣子避居起來。當年大禹為舜舉行葬禮後曾將繼承人的位置讓給舜的兒子,而舜的兒子沒有繼承帝位,而是讓給了有才德的禹。伯益也假意將王位讓給大禹的兒子啟。可是伯益萬萬沒想到,啟一點也不客氣,登上了王位。各部落首領也紛紛前來朝賀。古代“禪讓”製度就這樣被破壞了,這是私有製出現後的一種必然現象。從此,父子、兄弟相傳的王位世襲製度確立了。禹傳子,家天下,這是中國曆史上的又一次重大變革。
伯益正在等啟來請他繼位,沒想到美夢成空,伯益十分惱火,率領兵士攻打啟。啟早已做好了防範準備,沒有費多大力氣就將伯益殺死了。
啟建立了夏以後,站穩了腳跟,劃天下為“九州”,“九州”的官員稱為“九牧”。啟讓九牧去管理九州,九牧不是過去的部落首領,他是國王派去的地方長官,必須絕對服從國王的旨意。
在經濟上,夏開始征賦,作為財政上的開支費用,又配備了軍隊。從此,真正意義上的國家誕生了。
●啟鈞台大會諸侯
啟滅了有扈氏以後,為了進一步鞏固其統治地位,便仿效其父夏禹當年“塗山大會”的辦法,下令各地諸侯、方伯前來鈞台(今河南禹縣南)相會。各地諸侯、方伯一方麵是感禹的功德,一心擁護夏王朝;另一方麵有扈氏的下場也是前車之鑒,不敢不來。於是都沿襲塗山大會之例,根據各地所出的土特產,備辦了朝貢物品,先後到鈞台來朝見。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鈞台之享”。啟為了要顯示天子的威儀和夏王朝的富有,一改禹生前節儉樸實的作風,除了一般的會見禮之外,還特設“享禮”。
“享禮”就是在接受諸侯、方伯們的朝見和進獻的禮物時舉行祭禮,然後設酒食大宴群臣,吃山珍海味,喝香甜美酒。相傳禹時有一個小臣子叫儀狄,用米造出一種醇香甘美的酒,進獻給禹,禹喝了後雖覺香甜可口,但又感四肢無力,昏昏欲睡。於是告誡群臣說,酒不能喝,否則一定會有喝酒誤事而亡國的國君。盡管禹在當年已下了“禁酒令”,但因酒既可以助興,又能顯示出糧食的充足,所以啟還是以酒來款待諸侯。
在夏朝初期,青銅仍是一種貴重金屬,用作器物使用還很少。啟為了顯示天子的富有和豪華,用了青銅鼎、彝尊等器來盛肉和裝酒。還用了大量精美的陶、竹、木器。有這樣豐盛的酒食和琳琅滿目的精美食器,使得不少諸侯、方伯大開眼界。而且在飲宴過程中,還有樂舞助興。
啟喜歡樂舞,他的律臣們知道後便在民間訪得一些新穎的歌舞,編成之後,取名為“九辯”、“九歌”和“九韶”,說是從天上神仙那裏學來的。於是在鈞台大會諸侯時,啟特意演奏了這些樂舞。
●太康昏庸丟王位
啟去世後,就立他的兒子太康為王,但太康並不是個好人,他終日沉湎於酒色之中,不理朝政,治國不遵法度,賞罰不明。他的手下大臣和他一樣,也個個是酒色之徒。國勢一天比一天衰落,朝綱鬆弛,諸侯不服,朝廷的命令沒有人聽,有些諸侯野心勃勃,就想篡奪朝廷大權。
太康的五個弟弟在這種情況下,痛苦地離開了自己的國家,到別的國家避難去了,臨行時,他們一邊流著淚水,一邊唱著一首歌,這就是後來流傳的《五子之歌》。
當時諸侯國中有一個國家叫有窮國,有窮國國君叫後羿,這後羿就是曆史上傳說的那位精於射擊的猛男人。傳說他5歲的時候和他的父母一道到山間去玩,後來丟失在山上,他一個人在深山裏長大。
由於他日日在山間攀援,手臂長得像長臂猿一般,身體靈巧得也像隻猴子。他為了生存,就學習射鳥捕獸。這樣年複一年、日複一日,他的射擊技術精湛無比,成了中國曆史上有名的射擊之王。20歲以後他下了山,憑著他勇猛過人的膽略和蓋世無雙的射技,他很快成了一方諸侯之王。
夏的朝政鬆弛之時,正是後羿全勝之時,後羿遷往窮石,後來在這個地方建立都城。但後羿也隻是個粗魯無文之輩,隻懂射擊,對於治理國家卻毫無辦法,他手下有一批很能幹的人,如武羅、伯因、熊髡等,但這些人後羿漸漸都不予重用。他不重用好人,那些小人可就得勢了,這其中有一個人就是寒浞。
寒浞專門喜歡在背後進讒言,慣於使奸計,古書上說他“行媚於內而施於外,愚弄其民而虞羿於田”,就是這個人,日後壞了後羿的大事。
後羿和寒浞都想篡奪夏室,當太康整日不理朝政時,他們就在找機會攻打夏室。有一次,他們打聽到太康到遠處打獵,立即起兵,從幾路出發,攻打夏都,並且派兵埋伏在太康回來必經的路上。後羿率領大兵占領了毫無防備的都城,他們在城裏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太康帶領一批人打獵回來,一路上興高采烈,手下人提著許多打到的獵物。太康坐在車上,還擁著兩個歌女。他們走到一條山路上,靜無聲息,突然間,在樹林中、草地裏衝出來無數的人,一個個手執弓箭,太康知道大事不好,連忙派人去抵擋,自己駕著車子偷偷地從小路上溜走了。
就這樣,太康手下的人死傷無數,太康自己隻得流落他鄉,後來也就鬱鬱而死了。
●少康中興複夏朝
太康的弟弟仲康見哥哥憂鬱而死,自己又不能返回王都,便自立為夏王,繼續在外流亡,等待複國的時機。仲康由於連年流亡在外,身患重病,加上心情不愉快,很快就死了。他的兒子後相又戴上了那頂徒有虛名的王冠,寒浞怕後相以後的勢力壯大,回來複興夏朝,就派大兒子澆帶兵去殺了後相。
後相被殺後,相的妻子緡正懷有身孕,緡是從牆洞裏鑽出才得以偷生的,並在母族有仍氏部落那裏生下了相的遺腹子少康。少康從小聰明,並通過母親知道了祖上蒙羞和家族的慘禍,他立誌要發憤圖強,複興夏室,以雪前恥。
光陰似箭,少康轉眼間長到20歲了。為複興夏朝,他學習各種本領,做著複興基業的準備。最初,他在外祖父那裏管理畜牧業,同時也抓緊時間學習帶兵打仗的本領。不料,一年夏天,少康是夏後相的遺腹子的消息傳到寒浞那裏,使寒浞大為震驚,他本以為夏氏後人已被滅絕了。聽到這個消息,寒浞頓時心神不安,他知道不除掉少康,以後就有可能成為心腹大患。於是,寒浞立即派兒子澆帶領一班人馬,前來捕殺少康。
少康預先得到消息,趕緊逃到虞舜的部落有虞氏那裏,躲過了澆的追捕。當時,有虞氏的首領叫思,一向對後羿、寒浞的暴政不滿,又見少康氣度不凡,大有夏人先祖的遺風,就讓他在部落裏擔任庖正(管理膳食的官),學習管理財物的本領。這樣,少康就變成了一個文武雙全的人。後來,虞思看到少康為人忠實可靠,辦事精明強幹,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並把一塊叫做“綸”的地方交給他管理。
綸地方圓10裏左右,地方雖小卻土地肥沃,氣候適宜,且有500人歸他管轄。因而,他把這片土地作為報仇雪恥、複興夏室的基地。他廣施德義,廣招賢人智士,廣納被寒浞的統治逼得走投無路的百姓。夏朝遺臣伯靡曾在後羿手下任職,後羿死後逃到有鬲氏(今山東德州東南)處,積聚力量,並和少康取得聯係,準備配合攻打寒浞。少康和伯靡乘寒捉頻繁用兵,內部矛盾加劇之機,終於發起複國之戰。少康采取先除其羽翼,後擊其首的方略,先率有虞氏大軍突然撲向過地,去攻打澆的軍隊,一舉滅了澆。又命其子季抒領兵於戈地擊敗獨軍,殺死了覆。寒浞兩冀被剪,伯靡即率有鬲氏軍大舉進攻寒浞的巢穴,大敗寒浞的有窮氏軍。
由於寒浞篡權後,對臣子和百姓從未布恩施德,且濫施酷刑,朝野上下無不怒憤填膺。那些原來幫助後羿滅夏的人和被寒浞滅掉的斟尋、斟灌的舊部,這時都集中起來,幫助少康打擊寒浞,最終滅掉了寒浞父子,重新奪回了夏家王朝。
少康即位後,注意吸取太康失國的教訓,對內實施德政,與民共苦,與民同樂。對外妥善解決與周圍其他部族的關係,使四方安定,國內祥和,就連過去與夏處於敵對狀態的一些部族也都前來朝賀和表示臣服。從而使得政權穩定,國勢強盛,這就是史書上所載的“少康中興”。
●暴力昏庸的夏桀
夏朝最後一個君主桀的名字叫履癸,“桀”是後人給他起的諡號。他是一個文武全才天子,傳說他赤手空拳可以搏鬥虎豹,又能把彎曲的金屬鉤用手拉直。但他不會治理國家,而且性格暴虐。他甚至發明了一種酷刑,稱為“炮烙”。就是在銅柱上塗抹膏油,下麵燃燒炭火,命令犯人赤足在銅柱上走過,犯人滑下去就掉到火炭上被活活燒死。
大臣關龍逄勸阻桀不要施行暴政和酷刑。桀對他說:“你隻知道別人的危險在眼前,卻不知道自己的危險也在眼前。”於是將關龍逄用炮烙處死,這倒使得關龍逄成為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留下名字的忠臣和直臣。
桀的王後妹喜喜歡聽綢緞撕裂時發出的聲音,桀就命宮女在她身旁不停地撕綢緞。據傳,桀的富有和奢侈也是空前的:肉可以堆積得像山一樣,用來裝酒的池塘可以行駛船隻。有莘部落的首領伊尹警告桀這樣下去可能會亡國。桀大怒反駁:“人民有君主,猶如天空有太陽。太陽亡,我才亡。”於是全國人民詛咒他:“這個太陽什麽時候才會滅亡,我們寧願跟你同歸於盡。”
●商湯求雨甘霖降
商湯因其勤政愛民,也深得老百姓的擁護。有一年夏季,汝河沿岸大早,為了向蒼天祈雨,成群的百姓光著脊梁,頭頂香爐,伏在曠野,不少人被曬得中暑而死。
湯看到這幅慘景,傷感地落下淚來。他向蒼天禱告說:“蒼天啊,你發發慈悲,拯救萬民吧!如果是我得罪了上蒼,我情願去死,請不要為難人間的百姓。”說完,他讓隨從在一個高台四周堆滿幹柴,自己坐在台上,又向蒼天發誓說:“如果上天仍不降雨,就是我得罪了上蒼。那麽,我就用我的生命為百姓換來一場雨。”說完,他便讓隨從點火。可火剛剛燃起來,平地卻刮起一陣大風,接著烏雲密布、電閃雷鳴,一場大雨從天而降,片刻工夫便將火澆滅。百姓們喜得甘霖,都激動得歡呼雀躍,或跪在泥水裏向湯叩拜,感激湯的聖人之德。
●鳴條大戰夏桀敗
大約在公元前1766年左右,商湯正式興兵攻伐夏桀,揭開了鳴條之戰的帷幕。戰前,商湯學習當年夏啟伐有扈氏時的做法,舉行了鄭重的誓師活動。在誓師大會上,他發表了一篇義正辭嚴、大氣磅礴的訓詞,一一列舉夏桀破壞生產、施行暴政、殘酷盤剝欺壓民眾的罪行。申明自己是秉承天意征伐夏桀,目的是為了拯救民眾於水火之中。同時商湯還嚴肅宣布了嚴格的戰場紀律和作戰要領。這番誓師和當年的《甘誓》實有異曲同工之妙,極大地振奮了士氣,鼓舞了鬥誌。
然後,商湯選良車70乘,武士6000人,聯合各方麵的軍隊,采取戰略大迂回,繞道到夏都以西,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突襲夏都。
商湯大軍壓境的消息終於傳入夏都,傳入夏桀的耳中,一直沉溺於醇酒美人溫柔之鄉的夏桀這時才如夢初醒,方寸大亂。百般無奈之下,他隻得倉促應戰,統帥一批早被歌舞升平生活消磨盡了戰鬥力的將士,去抵禦商湯的進攻。於是兩軍在鳴條(今河南洛陽附近,一說在今山西安邑一帶)地區相遇,展開了一場生死會戰。
在決戰中,商湯軍隊奮勇作戰,一舉擊敗了夏桀的主力部隊,夏桀敗退歸依於屬國三腹(今山東定陶東一帶)。商湯乘勝追擊,攻滅了三服。夏桀窮途末路,率少數殘部倉皇逃奔南巢(今安徽壽縣南),不久病死在那裏,夏王朝宜告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