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世恩的確是個人物,就如黃家的那位張媽所說的,真是了不得。
從他一來到英國愛丁堡大學,林世恩也這樣給自己下了結論。
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性情裏還會有這樣多不安分的東西。在桐廬鄉下,他一直就是一個老實本分的讀書青年,就是黃老太爺給他送行到上海,他也沒有多說什麽。倒是黃老太爺自己搖搖頭,對世恩下著結論,這個孩子,不是太老實,就是太有主意了。冬兒交給他,應該是一生太平了。隻有後麵的一句話,讓世恩無端眼紅起來。他知道,在今後的世界上,不管他走到了哪裏,那個叫冬兒的女孩是與他聯係在一起了,這讓人多少感到了一些欣慰,在他開始踏上未知的旅途的時候。
來到英國愛丁堡,這個古老而又新鮮的城市使他在最初的驚奇中一下驚醒了。他這才知道,他的世界真的和過去不一樣了,是與那個幽靜但是偏僻的秀麗山鄉大大不一樣了。那些書中才有的一切真的在他的眼前變成了真實,這讓他一時有些暈眩。
他完全沒有了自己,一切都與經驗的東西相去太遠,他好象到了《格列佛遊記》中的大人國,所有眼前的東西都是做夢也夢不到的東西。他隻有先穩定自己,認真想想看看自己的內心世界,那個他從來都沒有關注的世界裏究竟都裝了些什麽。
不看還好,一看真的嚇了一跳,原來他那個一直靜默不出聲的內心世界裏還真的藏匿了不少活躍的東西,他真不知道自己竟然對建築還有這樣大的興趣。看慣了桐廬的煙色、黛色、灰色,小橋、流水、老宅、舊院,一下子來到這個紅瓦綠樹、洋房花園的繽紛色彩裏,他才知道,他以前對色彩沒有印象是因為他眼中的色彩太單一了,以前對建築沒有感覺是因為他見到的建築太少了。在上海的時候,因為上海灘的繁華,已經兀自驚詫了不小,但他隻是想法讓老太爺放心,並沒有多注意上海灘的萬國建築,但他知道自己在心裏還是吃了一驚,為了那樣的車水馬龍,那樣的燈紅酒綠。談不上是否喜歡,隻是覺得驚了一下,還有這樣熱鬧的場所。到了倫敦,再到愛丁堡,這一路飄洋過海,一路顛簸流離,他覺得他身上的一些東西慢慢驚醒了,蘇醒了,他才知道,他的心裏還埋藏著一些想法。
他想學建築。見過上海灘的高大樓宇,見過倫敦城裏莊嚴的維多利亞式的建築,見過愛丁堡古老的莊園和城堡,他想學建築。
他想,能夠在黛色的桐廬和富春江邊,給黃家蓋一棟像他在愛丁堡住的公寓那樣漂亮的洋房,黃家老太爺一定很是榮耀。他也要在上海外灘那裏造一棟洋房,這真是一件值得做的事情。英國的那些古堡式建築實在給了他太多的神秘感。他覺得他才真的是鄉下人進城,眼睛不夠使了。他覺得他渾身都是手,正在那裏兀自塗抹著,還沒有學習,已經自己在畫了。他完全是一種本能的驅使,根本就沒有考慮太多,在這樣一個自由的環境裏,也無須考慮太多,他自己去找了建築係的羅伯特教授,申明自己喜愛建築的心願。走這條路的時候,他沒有想過今後,沒有想過將來,隻是憑著一種本能的喜歡。
羅伯特教授也僅是一聳肩,從鼻子裏“哼”了一聲便接受了世恩。就是這樣簡單。
已經學習了大半年,世恩才告知黃家委托照顧他的一位駐英國使館的外交官。外交官也不過同羅伯特一樣聳一下肩“哼”了一聲而已,委托實際上隻是一種名分,並沒有實際的義務。何況外交官受委托的人太多了,他根本就不會在意這個從中國南方鄉下來的青年人,隻要不是做出格的事情,怎麽辦都好。不過從此以後,世恩再也沒有同這位委托人打過任何交道。
從此以後,世恩就是身背畫架,到處臨摹英式建築。
在學校聚會的場合,很少看到世恩的影子,但在一些風景區和著名建築麵前,又經常可以看到世恩的影子。
這個從浙江鄉下來的留學生,一時間在同學中成為大家的話柄,因為沒有一個留學生像世恩這樣迫不及待地積極投入到自己的學業裏。到歐洲留學的中國學生,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一些富家子弟,一到歐洲便到處旅行,有的連科目也沒有選好已經遊完了好幾個國家了。他們除了旅遊就是聚集在一起享受西式生活,舉辦party,出入酒吧,充分享受西洋生活的新奇。還有一部分是勤工儉學的留學生,他們多是一些有抱負和追求的熱血青年,參加聚會講演,討論時政新聞,更多的注意力也不在學業上。學校也是處在時局紛亂之中,對學生的要求自然是順其自然。像世恩這樣不參加任何社會活動而一心向學的人真是罕見。但世恩卻心無旁騖地繼續著自己的建築夢想。
世恩的另一個了不得是學會了跳舞。
留學生的“party”是大家聚會的場所,一般是由老留學生與幾個俄國留學生一起舉辦,新來的學生在這種場合結識需要認識的新朋友。世恩也隨同學一起參加這樣帶有聯誼性質的舞會。但在舞會上,再也見不到第二個像林世恩這般嚴肅的人。這反而使他更加引人注目,無論是國內的大家閨秀還是國外的交際女郎,都在私下議論,為什麽林世恩跳舞總是這般不苟言笑,如同神父般沉默。而他的人長得真是斯文,體麵,是典型的中國式書生。就像中國傳說中的梁山伯一樣。可是,誰是他的祝英台呢?
隻有世恩自己知道自己。
他太知道自己從精神到形式,都不需要任何外人介入。他不需要朋友,他在本質上就認為自己與他們不是一路人。他是被人栽培的,他沒有多少自己的選擇,能夠自由的選擇建築學科,對他來說已經是極大的自由了。所以,世恩除了對他所學的建築繪畫專注外,他惟一癡迷的便是音樂。而他在留學生中是最赤貧的,除了黃家給的生活資助,他幾乎沒有餘錢來充分享受這一樂趣。因為繪畫用的油彩、畫布等原料都很貴,學校的藝術係和建築係,也都是有錢的子弟才來學藝術。他幾乎把自己的生活用費削減了一大半,也還是不夠那些油彩和畫布的材料錢。所以,他就更不能去歌劇院,不能去音樂會,也隻有留學生的“party”舞會上才能沒有任何花費的聽舞曲。那些施特勞斯舞曲,那些奔放的倫巴和探戈,都是以前他沒有聽到而又讓他著迷的音樂。所以,隻有他自己知道自己是去“聽舞”,而非“跳舞”。
至於在舞會上見到的淑女貴媛,他皆彬彬有禮,除彬彬有禮之外再也沒有任何東西。每次跳完舞,他便可以精神飽滿的埋頭搞他的建築設計,他從舞會上吸取的是一種可以聽到的建築,音樂的建築。跳舞,是他對建築想象力的極大舒發。
每一次舞會,世恩自然都是表情嚴肅地站在一邊,與其說是在那裏聽音樂,不如說是在那裏做哲學思考,這種樣子與舞會蜻蜓點水般的交際氣氛十分不協調,帶世恩去舞會的浙江老鄉徐勖便十分不滿。
徐勖的真名叫徐家生,他嫌這個名字太鄉下氣,便自己改名叫徐勖。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他的傲氣和才氣,他就是想要難倒一些人,這個字很少有人能讀正確了,就會有人不停地問他。問他,他就會強調一遍,為了給人加強印象。他與世恩一樣,是來到英國愛丁堡以後再選的學科。他出來時選的是生物,據說是很有前途的學科。但他卻自己給自己選擇了藝術,而實際上,他好象對交際更感興趣,每每一有舞會,就要拉世恩一起來。而世恩的舞伴,也多半是由徐勖給分配的。
其實,徐勖願意與世恩結伴,是因為他發現,在舞會上,那些看起來很高傲的女子的眼光對世恩最感興趣,經常可以看到有女學生聚在一起,對世恩指指點點,因為他與世恩是同伴,也沾了不少注意的眼光。但這位桐廬來的世恩老兄可是一點都不開竅,隻顧神情嚴肅地傾聽著那本不該嚴肅聽的舞曲,根本就不承接那些傾慕的眼光,這就更使他鶴立雞群般引人注目。因為世恩,徐勖也結識了許多女性,她們都是想要接近世恩而來接受徐勖的邀請。自然,徐勖跳完一曲,一定是要代請世恩邀請下一曲的。徐勖提醒過世恩,不要浪費大好光陰。世恩卻答非所問的一笑,不知他到底是在想些什麽,不過,這位老兄的沉靜倒真是舞場上的一景,即使他下了舞池,他也是沉靜的。
這種局麵一直到一個叫漪紋的上海姑娘出現後才有了改變。
那是一九二七年的春天,在曼徹斯特的一次留學生舞會上,林世恩初見上海姑娘黃漪紋,從此,跳舞便對林世恩有了非同尋常的特定含義。
從他一來到英國愛丁堡大學,林世恩也這樣給自己下了結論。
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性情裏還會有這樣多不安分的東西。在桐廬鄉下,他一直就是一個老實本分的讀書青年,就是黃老太爺給他送行到上海,他也沒有多說什麽。倒是黃老太爺自己搖搖頭,對世恩下著結論,這個孩子,不是太老實,就是太有主意了。冬兒交給他,應該是一生太平了。隻有後麵的一句話,讓世恩無端眼紅起來。他知道,在今後的世界上,不管他走到了哪裏,那個叫冬兒的女孩是與他聯係在一起了,這讓人多少感到了一些欣慰,在他開始踏上未知的旅途的時候。
來到英國愛丁堡,這個古老而又新鮮的城市使他在最初的驚奇中一下驚醒了。他這才知道,他的世界真的和過去不一樣了,是與那個幽靜但是偏僻的秀麗山鄉大大不一樣了。那些書中才有的一切真的在他的眼前變成了真實,這讓他一時有些暈眩。
他完全沒有了自己,一切都與經驗的東西相去太遠,他好象到了《格列佛遊記》中的大人國,所有眼前的東西都是做夢也夢不到的東西。他隻有先穩定自己,認真想想看看自己的內心世界,那個他從來都沒有關注的世界裏究竟都裝了些什麽。
不看還好,一看真的嚇了一跳,原來他那個一直靜默不出聲的內心世界裏還真的藏匿了不少活躍的東西,他真不知道自己竟然對建築還有這樣大的興趣。看慣了桐廬的煙色、黛色、灰色,小橋、流水、老宅、舊院,一下子來到這個紅瓦綠樹、洋房花園的繽紛色彩裏,他才知道,他以前對色彩沒有印象是因為他眼中的色彩太單一了,以前對建築沒有感覺是因為他見到的建築太少了。在上海的時候,因為上海灘的繁華,已經兀自驚詫了不小,但他隻是想法讓老太爺放心,並沒有多注意上海灘的萬國建築,但他知道自己在心裏還是吃了一驚,為了那樣的車水馬龍,那樣的燈紅酒綠。談不上是否喜歡,隻是覺得驚了一下,還有這樣熱鬧的場所。到了倫敦,再到愛丁堡,這一路飄洋過海,一路顛簸流離,他覺得他身上的一些東西慢慢驚醒了,蘇醒了,他才知道,他的心裏還埋藏著一些想法。
他想學建築。見過上海灘的高大樓宇,見過倫敦城裏莊嚴的維多利亞式的建築,見過愛丁堡古老的莊園和城堡,他想學建築。
他想,能夠在黛色的桐廬和富春江邊,給黃家蓋一棟像他在愛丁堡住的公寓那樣漂亮的洋房,黃家老太爺一定很是榮耀。他也要在上海外灘那裏造一棟洋房,這真是一件值得做的事情。英國的那些古堡式建築實在給了他太多的神秘感。他覺得他才真的是鄉下人進城,眼睛不夠使了。他覺得他渾身都是手,正在那裏兀自塗抹著,還沒有學習,已經自己在畫了。他完全是一種本能的驅使,根本就沒有考慮太多,在這樣一個自由的環境裏,也無須考慮太多,他自己去找了建築係的羅伯特教授,申明自己喜愛建築的心願。走這條路的時候,他沒有想過今後,沒有想過將來,隻是憑著一種本能的喜歡。
羅伯特教授也僅是一聳肩,從鼻子裏“哼”了一聲便接受了世恩。就是這樣簡單。
已經學習了大半年,世恩才告知黃家委托照顧他的一位駐英國使館的外交官。外交官也不過同羅伯特一樣聳一下肩“哼”了一聲而已,委托實際上隻是一種名分,並沒有實際的義務。何況外交官受委托的人太多了,他根本就不會在意這個從中國南方鄉下來的青年人,隻要不是做出格的事情,怎麽辦都好。不過從此以後,世恩再也沒有同這位委托人打過任何交道。
從此以後,世恩就是身背畫架,到處臨摹英式建築。
在學校聚會的場合,很少看到世恩的影子,但在一些風景區和著名建築麵前,又經常可以看到世恩的影子。
這個從浙江鄉下來的留學生,一時間在同學中成為大家的話柄,因為沒有一個留學生像世恩這樣迫不及待地積極投入到自己的學業裏。到歐洲留學的中國學生,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一些富家子弟,一到歐洲便到處旅行,有的連科目也沒有選好已經遊完了好幾個國家了。他們除了旅遊就是聚集在一起享受西式生活,舉辦party,出入酒吧,充分享受西洋生活的新奇。還有一部分是勤工儉學的留學生,他們多是一些有抱負和追求的熱血青年,參加聚會講演,討論時政新聞,更多的注意力也不在學業上。學校也是處在時局紛亂之中,對學生的要求自然是順其自然。像世恩這樣不參加任何社會活動而一心向學的人真是罕見。但世恩卻心無旁騖地繼續著自己的建築夢想。
世恩的另一個了不得是學會了跳舞。
留學生的“party”是大家聚會的場所,一般是由老留學生與幾個俄國留學生一起舉辦,新來的學生在這種場合結識需要認識的新朋友。世恩也隨同學一起參加這樣帶有聯誼性質的舞會。但在舞會上,再也見不到第二個像林世恩這般嚴肅的人。這反而使他更加引人注目,無論是國內的大家閨秀還是國外的交際女郎,都在私下議論,為什麽林世恩跳舞總是這般不苟言笑,如同神父般沉默。而他的人長得真是斯文,體麵,是典型的中國式書生。就像中國傳說中的梁山伯一樣。可是,誰是他的祝英台呢?
隻有世恩自己知道自己。
他太知道自己從精神到形式,都不需要任何外人介入。他不需要朋友,他在本質上就認為自己與他們不是一路人。他是被人栽培的,他沒有多少自己的選擇,能夠自由的選擇建築學科,對他來說已經是極大的自由了。所以,世恩除了對他所學的建築繪畫專注外,他惟一癡迷的便是音樂。而他在留學生中是最赤貧的,除了黃家給的生活資助,他幾乎沒有餘錢來充分享受這一樂趣。因為繪畫用的油彩、畫布等原料都很貴,學校的藝術係和建築係,也都是有錢的子弟才來學藝術。他幾乎把自己的生活用費削減了一大半,也還是不夠那些油彩和畫布的材料錢。所以,他就更不能去歌劇院,不能去音樂會,也隻有留學生的“party”舞會上才能沒有任何花費的聽舞曲。那些施特勞斯舞曲,那些奔放的倫巴和探戈,都是以前他沒有聽到而又讓他著迷的音樂。所以,隻有他自己知道自己是去“聽舞”,而非“跳舞”。
至於在舞會上見到的淑女貴媛,他皆彬彬有禮,除彬彬有禮之外再也沒有任何東西。每次跳完舞,他便可以精神飽滿的埋頭搞他的建築設計,他從舞會上吸取的是一種可以聽到的建築,音樂的建築。跳舞,是他對建築想象力的極大舒發。
每一次舞會,世恩自然都是表情嚴肅地站在一邊,與其說是在那裏聽音樂,不如說是在那裏做哲學思考,這種樣子與舞會蜻蜓點水般的交際氣氛十分不協調,帶世恩去舞會的浙江老鄉徐勖便十分不滿。
徐勖的真名叫徐家生,他嫌這個名字太鄉下氣,便自己改名叫徐勖。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他的傲氣和才氣,他就是想要難倒一些人,這個字很少有人能讀正確了,就會有人不停地問他。問他,他就會強調一遍,為了給人加強印象。他與世恩一樣,是來到英國愛丁堡以後再選的學科。他出來時選的是生物,據說是很有前途的學科。但他卻自己給自己選擇了藝術,而實際上,他好象對交際更感興趣,每每一有舞會,就要拉世恩一起來。而世恩的舞伴,也多半是由徐勖給分配的。
其實,徐勖願意與世恩結伴,是因為他發現,在舞會上,那些看起來很高傲的女子的眼光對世恩最感興趣,經常可以看到有女學生聚在一起,對世恩指指點點,因為他與世恩是同伴,也沾了不少注意的眼光。但這位桐廬來的世恩老兄可是一點都不開竅,隻顧神情嚴肅地傾聽著那本不該嚴肅聽的舞曲,根本就不承接那些傾慕的眼光,這就更使他鶴立雞群般引人注目。因為世恩,徐勖也結識了許多女性,她們都是想要接近世恩而來接受徐勖的邀請。自然,徐勖跳完一曲,一定是要代請世恩邀請下一曲的。徐勖提醒過世恩,不要浪費大好光陰。世恩卻答非所問的一笑,不知他到底是在想些什麽,不過,這位老兄的沉靜倒真是舞場上的一景,即使他下了舞池,他也是沉靜的。
這種局麵一直到一個叫漪紋的上海姑娘出現後才有了改變。
那是一九二七年的春天,在曼徹斯特的一次留學生舞會上,林世恩初見上海姑娘黃漪紋,從此,跳舞便對林世恩有了非同尋常的特定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