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在上個世紀的九十年代初,我幾乎每年都去一次上海。上海,是我心中的一個魅影,使我生活中的一切都圍繞著它轉,包括那裏麵的男人和女人。其實,隻是因為一個女人,一個真正的上海女人,才使我如中了魔怔一般的迷戀上海。
我在寫張愛玲傳。
我為此去采訪了柯靈先生,采訪了張愛玲的姑父李開弟先生。去走張愛玲走過的路,去張愛玲曾經住過的常德公寓和長江公寓,在這些張愛玲曾經駐足過的地方,我的想象力得到了空前的膨脹,完全被張愛玲和她生活的地方和年代所傾倒,簡直就是一場張愛玲夢魘。就是在這樣的心理狀態下,我在長江公寓與張愛玲的姑父李開弟老先生進行了一次長談,談張愛玲年輕時的生活往事,談張愛鈴生活中起很大作用的姑姑張茂緣。
那一年,李先生已經是90歲的高齡,但是他聲音洪亮,記憶力非常,約我來談的時候,說好要我晚一點來,因為他每天早晨還要去打一場橋牌。我坐在李開弟老先生的房間裏,也就是張愛玲的姑姑生前居住過的地方,我知道,張愛玲就是從這裏走到了香港,走上了去國他鄉的移民之路,從此再也沒有回來。我的注意力完全被周圍的居所所吸引,我的目的是想發現在張愛玲姑姑的家裏,有沒有能夠找到與張愛鈴有著蛛絲馬跡聯係的東西。比如,我發現在張愛鈴姑姑的家中,有一個舊台燈就很有韻味,完全像是從大宅裏傳承下來的,有一種溫柔的陳舊,讓人不由得聯想到,當年張愛玲坐在這盞台燈下,是讀書呢,還是在和正在熱戀中的胡蘭成談古說今。可是漸漸的,我被李先生的故事吸引過去了,完全沒有想到的是,當我聽完了李開第先生講的關於張愛玲姑姑的故事時,我的腦子裏除了這個更有傳奇色彩的姑姑的形象外,幾乎就把張愛玲給忘掉了,我幾乎想要放棄掉手中已經快要完稿的張愛玲傳,迫不及待地趕回北京,不吃不喝地坐下來,把剛剛聽到的這個故事原汁原味地寫下來,寫下開弟老先生給我講的關於張愛玲姑姑的傳奇故事。這個故事讓我想起了很多經典的電影和小說《魂斷藍橋》、《亂世佳人》、《安娜·卡列妮娜》等等等等。總之,這是個讓人聽了靈魂就會為之顫栗的動人的故事。
接下來的情節有了戲劇性的轉變,我像一個朝秦暮楚的善變女人一樣,將在手中盤弄了幾年的書稿匆匆煞尾,迫不及待地交走,就掉筆一轉,寫起了那個讓我始終不能忘懷的感人的故事。我幾乎是一氣嗬成地記錄了腦子中的故事,甚至來不及修飾。我第一次對自己產生了極端的不自信,我怕我忘記了這個故事的主要情節,而著急著把它們記錄下來。
自然,僅僅是記錄下來了。一個中篇小說《繁華世代》。但完成後我卻很失望,覺得沒有表達出我要表達的意思。很有氣餒的意思,但似乎這個東西就是渾然天成的,改也改不好了,好象也沒有辦法改好,那本來就是一個情緒化的結果,盡管它有很好的藍本。但小說發表後卻很意外,有不少讀者輾轉給我寫信,表達他們對這篇小說的喜歡。其中浙江有一個年長的教書老先生給我來信,說,這是一個絕好的小說題材,但我沒有寫好。但他仍然給予高度的評價,他說他看到了文學的希望。這讓我吃驚。也讓我慚愧。還有一個浙江海城的年輕女讀者,她讀小說感動到極點,居然要自己改編成電影劇本,我相信她的激動就是我當時聽到故事時的激動。我自己也認為這是一個絕好的電影題材,是那種可以流傳下去的經典的題材。她幾次來北京,和我麵談,她隻是一個小城市的文學愛好者。我吃過她幾盒上好的龍井茶,對她改編我的小說也不持異議,當然也決不存在幻想,雖然女孩自己已經將它改過了幾稿。我知道這隻是一部中篇小說,我還沒有積蓄力量來把它作大作好。我的積蓄幾乎在上一本寫作中耗盡了。於是,就放下了筆。
一放就是十年。十年過去了。這部小說的素材一直橫在我的麵前,我沒有辦法繞過它。雖然我還在斷斷續續地寫,是沒有激情的寫作,實際上僅是一種機械的碼字工作,出於職業習慣,出於寫作慣性。沒有激情的寫作不會感動自己,更徨論讀者。所以,寫出的東西,無聲無息,自生自滅。
但是,這個發生在“繁華世代”的傳奇故事卻在我的內心深處兀自的編織著,繁衍著,它們居然可以躲過我世俗的思維網絡和生活模式而頑強地潛藏著,生存著。直到有一天,它成熟了,成型了,衝破了一切堅固而又平庸的思維阻障,鮮活地佇立在我的麵前,我確認我在劫難逃。我可以躲過我自己平庸的生活哲學,可以躲過日漸忙碌的工作和社交,但我躲不過這個故事裏閃爍著的人性的光澤。它穿透了平庸生活織成的厚厚的帷幕,照耀在我們蒼白而又麻木的神經中樞上,成為我的精神領域中的一盞燈,雖不耀眼,但有足夠的智慧和神靈,照在我們漸已模糊和世俗化的情感之路。
我想,是寫它的時候了。
於是,坐下來,打開電腦,在十年前終筆之處,又續寫下來。
我在寫張愛玲傳。
我為此去采訪了柯靈先生,采訪了張愛玲的姑父李開弟先生。去走張愛玲走過的路,去張愛玲曾經住過的常德公寓和長江公寓,在這些張愛玲曾經駐足過的地方,我的想象力得到了空前的膨脹,完全被張愛玲和她生活的地方和年代所傾倒,簡直就是一場張愛玲夢魘。就是在這樣的心理狀態下,我在長江公寓與張愛玲的姑父李開弟老先生進行了一次長談,談張愛玲年輕時的生活往事,談張愛鈴生活中起很大作用的姑姑張茂緣。
那一年,李先生已經是90歲的高齡,但是他聲音洪亮,記憶力非常,約我來談的時候,說好要我晚一點來,因為他每天早晨還要去打一場橋牌。我坐在李開弟老先生的房間裏,也就是張愛玲的姑姑生前居住過的地方,我知道,張愛玲就是從這裏走到了香港,走上了去國他鄉的移民之路,從此再也沒有回來。我的注意力完全被周圍的居所所吸引,我的目的是想發現在張愛玲姑姑的家裏,有沒有能夠找到與張愛鈴有著蛛絲馬跡聯係的東西。比如,我發現在張愛鈴姑姑的家中,有一個舊台燈就很有韻味,完全像是從大宅裏傳承下來的,有一種溫柔的陳舊,讓人不由得聯想到,當年張愛玲坐在這盞台燈下,是讀書呢,還是在和正在熱戀中的胡蘭成談古說今。可是漸漸的,我被李先生的故事吸引過去了,完全沒有想到的是,當我聽完了李開第先生講的關於張愛玲姑姑的故事時,我的腦子裏除了這個更有傳奇色彩的姑姑的形象外,幾乎就把張愛玲給忘掉了,我幾乎想要放棄掉手中已經快要完稿的張愛玲傳,迫不及待地趕回北京,不吃不喝地坐下來,把剛剛聽到的這個故事原汁原味地寫下來,寫下開弟老先生給我講的關於張愛玲姑姑的傳奇故事。這個故事讓我想起了很多經典的電影和小說《魂斷藍橋》、《亂世佳人》、《安娜·卡列妮娜》等等等等。總之,這是個讓人聽了靈魂就會為之顫栗的動人的故事。
接下來的情節有了戲劇性的轉變,我像一個朝秦暮楚的善變女人一樣,將在手中盤弄了幾年的書稿匆匆煞尾,迫不及待地交走,就掉筆一轉,寫起了那個讓我始終不能忘懷的感人的故事。我幾乎是一氣嗬成地記錄了腦子中的故事,甚至來不及修飾。我第一次對自己產生了極端的不自信,我怕我忘記了這個故事的主要情節,而著急著把它們記錄下來。
自然,僅僅是記錄下來了。一個中篇小說《繁華世代》。但完成後我卻很失望,覺得沒有表達出我要表達的意思。很有氣餒的意思,但似乎這個東西就是渾然天成的,改也改不好了,好象也沒有辦法改好,那本來就是一個情緒化的結果,盡管它有很好的藍本。但小說發表後卻很意外,有不少讀者輾轉給我寫信,表達他們對這篇小說的喜歡。其中浙江有一個年長的教書老先生給我來信,說,這是一個絕好的小說題材,但我沒有寫好。但他仍然給予高度的評價,他說他看到了文學的希望。這讓我吃驚。也讓我慚愧。還有一個浙江海城的年輕女讀者,她讀小說感動到極點,居然要自己改編成電影劇本,我相信她的激動就是我當時聽到故事時的激動。我自己也認為這是一個絕好的電影題材,是那種可以流傳下去的經典的題材。她幾次來北京,和我麵談,她隻是一個小城市的文學愛好者。我吃過她幾盒上好的龍井茶,對她改編我的小說也不持異議,當然也決不存在幻想,雖然女孩自己已經將它改過了幾稿。我知道這隻是一部中篇小說,我還沒有積蓄力量來把它作大作好。我的積蓄幾乎在上一本寫作中耗盡了。於是,就放下了筆。
一放就是十年。十年過去了。這部小說的素材一直橫在我的麵前,我沒有辦法繞過它。雖然我還在斷斷續續地寫,是沒有激情的寫作,實際上僅是一種機械的碼字工作,出於職業習慣,出於寫作慣性。沒有激情的寫作不會感動自己,更徨論讀者。所以,寫出的東西,無聲無息,自生自滅。
但是,這個發生在“繁華世代”的傳奇故事卻在我的內心深處兀自的編織著,繁衍著,它們居然可以躲過我世俗的思維網絡和生活模式而頑強地潛藏著,生存著。直到有一天,它成熟了,成型了,衝破了一切堅固而又平庸的思維阻障,鮮活地佇立在我的麵前,我確認我在劫難逃。我可以躲過我自己平庸的生活哲學,可以躲過日漸忙碌的工作和社交,但我躲不過這個故事裏閃爍著的人性的光澤。它穿透了平庸生活織成的厚厚的帷幕,照耀在我們蒼白而又麻木的神經中樞上,成為我的精神領域中的一盞燈,雖不耀眼,但有足夠的智慧和神靈,照在我們漸已模糊和世俗化的情感之路。
我想,是寫它的時候了。
於是,坐下來,打開電腦,在十年前終筆之處,又續寫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