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梁唐晉的爭奪


    從來讀史的人,有一個謬論。就是說:“唐朝有藩鎮,所以兵強;宋朝削除藩鎮,國內雖然治安,然而兵就弱了,就有遼金元之禍。”這句話,全是誤謬了的。宋朝的事情,且待慢慢再說。唐朝的強,是在開元以前,這時候,何嚐有什麽藩鎮?天寶以後,藩鎮遍地都是了。然而請看上章第二節所說,唐朝的對外如何?豈但如此,就連一個小小的沙陀,也抵擋不住,聽它縱橫中原,到後來並且連契丹都引進來。


    軍事是貴乎嚴肅的,貴乎能統一的;所以對外能戰勝的兵,對內必然能服從命令;驕蹇不用命的兵,對外必不能一戰。唐朝就是如此:中葉以後的藩鎮,可謂大多數不聽朝廷的命令了。然而打一個區區的草寇,還是不濟事,還得仰仗沙陀兵。所以李克用一進中原,兵力就“莫強於天下”。然而李克用也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北族,並不是有什麽雄才大略的,所靠的就不過是兵力。所以兵力雖強,依然無濟於事;到後來,居然“天下之勢,歸朱溫者十七八”。然而沙陀這個種族,畢竟還有些朝氣;唐朝這一班軍閥,卻早成了暮氣了。朱溫雖是個英雄,既包圍在這種空氣裏,自然不免受些影響。所以朱溫死後,兒子毫無用處,竟給李存勖滅掉。這話是怎麽說?大凡在草澤英雄裏,要出個角色容易;在驕橫的軍閥裏,要出一個角色難。因為草澤英雄,是毫無憑借的,才情容易磨煉得出;軍閥卻是驕奢淫逸慣了的,他那個社會中,自然出不出人才來。


    梁太祖篡唐之後,公元912年,給次子友珪所弑。弟三子友貞,討殺之而自立,是為末帝。先是公元908年,李克用死了,兒子存勖繼立。李克用晚年,也有點暮氣;存勖卻是“新發於硎”。於是河北三鎮及義武,皆為存勖所服(李克用死的一年,魏博羅紹威也死了。梁兵便乘機襲取趙州,進攻鎮州。成德王鎔,和義武王處直聯盟,求救於晉。李存勖為之出兵,敗梁兵於柏鄉〈如今河北的柏鄉縣〉。幽州劉仁恭,為其子守光所囚。李存勖攻之,梁人救之,不勝。梁太祖既死,晉人乘機入幽州,把劉守光殺掉。公元915年,梁人所派的魏博節度使楊師厚死了。梁人想趁勢把天雄軍分為兩鎮。軍人作亂,迎接李存勖,於是魏博也入於晉)。梁末帝性柔懦,更不是李存勖的對手。嚐發兵攻魏州,又想出奇兵襲晉陽,都不成功。晉人卻襲取梁的楊劉鎮(在如今山東東阿縣境),築了德勝南北兩城(就在東阿境內)。梁人就隻得“決河自固”。公元923年,李嗣源襲取鄆州(如今的東阿縣)。梁朝的形勢,更為緊急。梁末帝派勇將王彥章去攻鄆州,又給李存勖殺掉。這時候,梁國的重兵,都在河外。李存勖用李嗣源的計策,發兵直襲大梁。梁末帝無法,隻得圖個自盡,於是梁朝滅亡。


    李存勖以公元923年,自稱皇帝,國號也叫做唐,是為後唐莊宗。滅梁之後,遷都洛陽。莊宗既是個沙陀,又是個軍閥,幹得出什麽好事情?滅梁之後,自然就誌得意滿起來。寵任伶人宦官,不問政事,賞賜無度。五代十國,原算不得什麽國家,不過是唐朝藩鎮的變相。唐朝的藩鎮,節度使的廢立,是操在軍士手裏的;這時候,雖然名目變做皇帝,實際上自然還脫不了這種樣子。莊宗把方鎮上貢的錢,都入之內府,以供私用;州縣上貢的錢,才撥入外府,以供國家的經費。內府“金帛山積”,而外府竭蹶異常。南郊(祭天)賞賜不足,軍士就都有怨心;軍士心變,軍閥的命運就完了。


    公元925年,莊宗派宰相郭崇韜,帶了他的兒子魏王繼岌伐蜀。這魏王,是劉皇後所生。劉皇後本是莊宗的妃子,郭崇韜為她得寵,勸莊宗立為皇後,希冀她見自己的情,宮裏可以得一個強援。誰知道劉後反聽宦官的話。王建的兒子王衍,是很荒淫的。郭崇韜的兵一到,自然馬到成功。然而川中盜賊大起,一時未能還兵。就有宦官對劉皇後說:郭崇韜起了異心,恐於魏王不利。劉皇後大懼,忙告訴莊宗,請他把郭崇韜殺掉。莊宗不聽。劉皇後就自己下了一條“教”給魏王,叫他殺掉郭崇韜。中外的人,都莫名其妙,於是謠言四起。就在這謠言四起的時候:魏博的兵戍瓦橋關(在如今河北的雄縣)而歸的,就據著鄴都作亂。莊宗派李嗣源去打。李嗣源的兵也變了,劫著李嗣源,把他送進鄴城裏。李嗣源想條計策,撒了一句謊,鄴城裏的叛兵,才再放他出來。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說:哼!這種糊塗的皇帝;你給手下的兵,劫進叛兵城裏,再出來,還想沒有罪嗎?不如索性反罷。李嗣源一想,不錯,就派石敬瑭做先鋒,直趨洛陽。莊宗想要拒他,手下的兵,沒一個用命,就給伶人郭從謙所弑。於是李嗣源即位,是為明宗。


    明宗也是沙陀人,是李克用的養子。這個人在軍閥裏,卻比較算安分些。在位八年,總算沒十分荒謬的事情。公元933年,明宗死了。養子從厚立,是為閔帝。這時候,明宗的養子從珂鎮鳳翔,石敬瑭鎮河東。閔帝想把他倆調動,從珂就舉兵反。閔帝派五節度的兵去打他,都非降即潰。派自己的衛兵去迎敵,到陝州(如今河南的陝縣),又迎降。於是閔帝逃到衛州(如今河南的汲縣),被殺。從珂即位,是為廢帝。廢帝既立,又要把石敬瑭移到天平,石敬瑭也就造反,於是契丹來了。


    第二節 契丹的興起和侵入中國


    契丹的祖宗,就是鮮卑宇文氏,已見第二篇第十一章第四節。這一種人,自為慕容氏所破,竄居如今的熱河道境。後魏道武帝,又把它打敗。於是“東西分背”。西為奚,東為契丹。奚人居土護真河流域(如今的英金河),盛夏徙保冷陘山(在媯州西北)。契丹人居潢河之西(如今的西拉木倫),土河之北(如今的老哈河)。奚眾分為五部,契丹則分為八部。


    按契丹的部名,見於《魏書》的,《遼史》謂之古八部。其後嚐為蠕蠕及高麗所破,部落離散。隋時,才複依托紇臣水而居(土護真河),分為十部,逸其名。唐時,複分為八部。《遼史》說:這八部,“非複古八部矣”。然而據唐朝的羈縻州名看起來,則芬問就是羽陵,突便就是日連,芮奚就是何大何,墜斤就是悉萬丹,伏就是匹絜;其餘三部,雖不能斷定它們和元魏時何部相當,然而八部卻實在沒有變。《遼史》的話,是錯誤了的。


    契丹盛強之機,起於唐初。唐太宗時,契丹酋長窟哥內附。太宗把他的地方,置鬆漠都督府,就以窟哥為都督,賜姓李。別部大酋辱紇主也來降,以其地為玄州(八部也各置羈縻州)。這時候,奚人亦內附,以其地為饒樂都督府。兩都督府,共隸營州(如今熱河道的朝陽縣)。武後時,窟哥的後人李盡忠,和歸城州刺史孫萬榮(這是契丹的另一部。其酋長孫敖曹,以高祖武德四年來降。安置之於營州城旁,即以其地為歸城州,萬榮是敖曹的孫子)同反。武後發幾十萬大兵,都不能討定。到底靠突厥默啜,襲破盡忠之眾(這時候盡忠已死)。又借助於奚兵,才把萬榮打平。契丹勢力的不可侮,於此已見。然而經這次大創以後,契丹也就中衰,附於突厥。公元714年(玄宗開元二年),盡忠的從父弟失活才來降。於是奚酋李大酺,也叛突厥來歸。唐朝就再置鬆漠饒樂兩都督府,各妻以公主。公元718年,失活死,從父弟娑固襲爵。為牙將可突幹所攻,逃奔營州。營州都督許欽澹,為他發兵,並且發李大酺的兵,去攻可突幹,大敗,娑固及李大酺都被殺(於是奚衰而契丹獨強)。可突幹立娑固的從父弟鬱幹。公元722年,鬱幹死,弟吐幹襲。又和可突幹不協。公元725年,來奔。國人立其弟邵固。公元730年,為可突幹所弑。公元734年,幽州長史張守珪,結契丹部長過折,過折斬可突幹來降。即以為鬆漠都督,旋為可突幹餘黨泥禮所弑。


    遼太祖先世世係(據《遼史·太祖本紀讚》):


    雅裏——毘牒——頦領——肅祖耨裏思——懿祖薩剌德——玄祖勻德實——德祖撒剌的——太祖阿保機(《遼史·耶律曷魯傳》:曷魯對奚人說:“漢人殺我祖奚首,夷離堇。”這奚祖夷離堇,也是太祖的先世。我疑心就是可突幹)


    遙輦氏九可汗(見《遼史·百官誌》)


    津可汗 阻午可汗 胡剌可汗 蘇可汗 解質可汗 昭古可汗 耶瀾可汗 巴剌可汗 痕德堇可汗


    雅裏就是泥禮(亦作涅裏)。當時推戴他的人很多(見《耶律曷魯傳》),“讓不有國”,而立迪輦阻裏(《遼史》說就是阻午可汗)。唐朝賜姓名曰李懷秀,拜鬆漠都督。公元745年(天寶四年),殺公主叛去。更封其酋李楷落以代之。安史亂後,契丹服於回紇。公元842年(武宗會昌二年),可汗屈戍(《遼史》說就是耶瀾可汗)才來降。鹹通中(懿宗年號,公元860—873年),可汗習爾,曾兩次進貢(《遼史》說就是巴剌可汗)。公元901年(昭宗天複元年),欽德立為可汗,是為遙輦氏的末主痕德堇可汗。


    《遼史·地理誌》說:遼之先世,是“有神人,乘白馬,自馬孟山浮土河而東;有天女,駕青牛,由平地鬆林泛潢河而下;至木葉山,二水合流,相遇,為配偶,生八子。其後族屬漸盛,分為八部”(木葉山,遼屬永州,在如今內蒙古赤峰市東北境)。我頗疑契丹所謂八部,就是八子之後,而《遼史》所謂“皇族”、“國舅”,卻出於八部之外,皇族是代表乘白馬的神人,國舅是代表乘青牛的天女。所以隋時其眾分為十部,而唐時鬆漠、玄州,亦在八部之外。皇族是大賀氏、遙輦氏、世裏氏,是為三耶律。國舅是乙室已氏、撥裏氏,是為二審密。大賀氏之衰,八部僅存其五。雅裏就把這五部再分為八(《五代史》載契丹八部是:旦利皆、乙寶活、寶活、納尾、頻沒、納會雞、集能、奚嗢);又析三耶律為七,二審密為五,共二十部。三耶律的分,大賀、遙輦,共析為六,而世裏氏仍合為一,謂之迭剌部,所以其實力最強。遙輦氏做可汗的時候,實權仍在迭剌部手裏。


    契丹太祖之興,據《五代史》說:契丹“部之長號大人。常推一大人,建旗鼓以統八部。至其歲久,或其國有疾疫而畜牧衰,則八部聚議,以旗鼓立其次而代之;被代者以為約本如此,不敢爭。某部大人遙輦次立(按這是誤以氏族為人名)。時劉仁恭據有幽州,數出兵摘星嶺攻之。每歲秋霜落,則燒其野草。契丹馬多饑死。即以良馬賂仁恭,求市牧地,請聽盟約,甚謹。八部之人,以為遙輦不任事,選於其眾,以阿保機代之……是時劉守光暴虐,幽涿之人,多亡入契丹;阿保機又間入塞,攻陷城邑,俘其人民;依唐州縣,置城以居之。漢人教阿保機曰:中國之王,無代立者。由是阿保機益以威製諸部而不肯代。其立九年,諸部以其久不代,共責誚之,阿保機不得已,傳其旗鼓。而謂諸部曰:吾立幾年,所得漢人多矣,吾欲自為一部,以治漢城(在如今河北圍場縣西南),可乎?諸部許之……使人告諸部大人曰:我有鹽池,諸部所食。然諸部知食鹽之利,而不知鹽有主人,可乎?當來犒我。諸部……共以牛酒會鹽池。阿保機伏兵……盡殺諸部大人,遂立不複代”。據《遼史》則太祖是做本部夷離堇,升為大迭烈府夷離堇,再進為於越;痕德堇可汗死,然後即位的。我頗疑所謂建旗鼓以統八部,就是夷離堇之職。至於共主,則自在八部之外,但看唐時鬆漠玄州,在八部之外可知。大賀、遙輦兩氏的可汗,相承具有世次,斷不得僅有八部公推的大人。迭剌部、夷離堇,就是後來的北南二大王院,總統部族軍民之政,是很有實權的。居了此職,所以可圖篡(太祖以前,這一職,或須由諸部公推。所以大賀、遙輦兩氏,雖無實權,世裏氏還遲遲不能圖篡)。


    太祖的代痕德堇而立,事在公元960年(《遼史》以明年為太祖元年)。當時既能招用漢人,又盡服北方諸部族(契丹所征服的部族甚多,具見《遼史·屬國表》。——此外還有散見於《本紀》中的。其最有關係的,就是渤海〈見第五章第一節〉、黠戛斯〈征服黠戛斯,則可見契丹的聲威,已到漠北〉、黨項、沙陀、韃靼〈這三種人,在今山陝之北。黨項,見第二篇第十四章第三節。自為吐蕃所破,跟吐穀渾同逃到中國的北邊。韃靼,見第七章第一節〉、回鶻、吐蕃〈這是在河西的回鶻,隴右的吐蕃〉等)。於是契丹疆域:“東至海;西至金山(阿爾泰山),暨於流沙(甘肅新疆的沙漠);北至臚朐河(克魯倫河);南至白溝(這是取燕雲十六州以後的事。以上幾句話,據《遼史·地理誌》。就做了北方一個大國了。前此北族的得勢,不過一時強盛,總還不脫遊牧種人的樣子。)獨有契丹,則附塞已久,沐浴漢人的文化頗深;而且世裏氏之興,招用漢人,也是其中一個原因;所以它的情形,又和前此北族,稍有不同(自李大酺死後,奚人就弱,而契丹獨強。終唐之世,契丹人崛強,而奚人常服從。契丹太祖絕後,奚人才服屬契丹。後來又一部叛去,依媯州北山射獵,到太宗時才服契丹)。”


    契丹太祖,起初和李克用約為兄弟,後來又結好於梁,所以李克用很恨他。後唐莊宗時,契丹屢次入寇。這時候,周德威守幽州,棄渝關(如今的山海關)之險,契丹就入據平州(如今河北的盧龍縣),然而和後唐戰,總不甚得誌。公元926年,契丹太祖死,次子德光立,是為太宗。立十年,而石敬瑭來求救。


    石敬瑭造反之後,廢帝派張敬達去攻他。石敬瑭便去求救於契丹。許賂以盧龍一道,及雁門關以北之地。部將劉知遠(後漢高祖)說:契丹是沒有大誌的。就要借它的兵,隻宜許以金帛,不可為一時之計,遺將來的大患。敬瑭不聽。契丹太宗聽得石敬瑭求救,便自帶大兵南下,把張敬達圍了起來。廢帝派幽州節度使趙德鈞去救,德鈞又懷挾異誌,投降契丹。於是契丹太宗冊石敬瑭為晉帝。挾之南下,打敗後唐的兵。廢帝自焚死。晉高祖入洛,就割幽(如今的北京市)、薊(如今河北的薊縣)、瀛(如今河北河間市)、莫(如今河北的肅寧縣)、涿(如今河北的涿縣)、檀(如今北京市的密雲縣)、順(如今北京的順義縣)、新(如今河北的涿鹿縣)、媯(如今河北的懷來縣)、儒(如今北京的延慶縣)、武(如今河北的宣化縣)、雲(如今山西的大同市)、應(如今山西的應縣)、寰(如今山西的馬邑縣)、朔(如今山西朔州市的西北)、蔚(如今山西的朔州市)十六州,送給契丹。從此以後,中國的形勢,就如負疽在背了(《遼史·兵誌》“每南伐,點兵多在幽州北千裏鴛鴦泊……皇帝親征,至幽州……分兵為三道……至宋北京。三路兵皆會……大抵出兵不過九月,還師不過十二月。若帝不親征,則以重臣統率往還,進以九月,退以十月……若春以正月,秋以九月,則不命都統,隻遣騎兵六萬,於界外三百裏內,耗蕩生聚,不令穩養而已”。觀此,則遼人之侵宋,殆視為每歲當然之事。宋朝北邊的所以凋弊,實由於此。而其所以然,則全由於幽州割讓,北邊無險可守〈河東雖割雲州,仍有雁門內險,受害便不甚深〉。所以《遼史》說,“宋惟太宗征北漢,遼不能救。餘多敗衂。縱有所得,亦不償失。良由石晉獻土,中國失五關故也”。可見燕雲十六州的割讓,於中國關係極大。這種內爭的武人,真是罪大惡極)。


    然而石晉自身,也就深受其害。當石晉高祖時候,事契丹甚謹,內外諸臣,也有許多不忿的。高祖深知國力疲敝,不能和契丹開釁,始終十分隱忍。公元1005年,石晉高祖卒,兄子重貴立,是為出帝,出帝的立,侍衛景延廣,頗有功勞。於是用他和高祖舊臣桑維翰,同做宰相。景延廣這個人,是很冒昧的。立刻就罷對遼稱臣之禮,對於遼人交涉,一味強硬。於是兵釁遂開。戰爭連年,雖亦互有勝負;然而這時候,國力既已疲敝,諸藩鎮又各挾異心,到底難於支持。公元946年,晉將杜重威,叛降契丹。契丹兵就入大梁,把出帝捉去(晉高祖入洛的明年,遷都於汴)。


    明年,契丹太宗入大梁。然而這時候,遼人全不知治中國之法。一味想搜括中國的錢財,搬到本國去。於是派使者分路出去“括措財帛”。又用子弟親信做諸州節度刺史,也全是外行,用了一班漢奸,做出許多荒謬的事情。又遼國的兵製,有一種“打草穀軍”,是軍行時,專出去剽掠的。既入中國之後,依然行用此法。於是叛者蜂起。契丹太宗沒法。隻得北還,行至灤城(如今河北的灤縣)而死。先是契丹太祖的長子,名倍。太宗是次子。太祖後述律氏,喜歡太宗。於是滅掉渤海之後,封倍為人皇王(太祖號天皇,述律氏號地皇後),以鎮其地。人皇王逃奔後唐(廢帝死時,把他殺掉)。於是太宗襲位。述律後第三個兒子喚做李胡,最為橫暴。太宗死後,遼人怕述律後又要立他,就軍中推戴世宗。述律後怒,叫李胡發兵拒戰,兵敗,乃和世宗講和(後來述律後和李胡,又有異謀。世宗幽後於木葉山,把李胡囚在祖州〈在如今內蒙古林西縣境〉。事情才算了結)。


    後漢高祖劉知遠,也是沙陀人。石晉高祖南下,派他留守太原。契丹攻晉時,他按兵守境,好像是守中立的樣子。遼太宗北還後,才在太原稱帝。太宗死後,乃發兵入大梁。諸鎮降遼的,都複來歸。遼世宗因國內有難,無暇顧及南邊,於是中國又算恢複。


    第三節 周世宗的強盛和宋朝的統一


    後漢高祖入大梁後,明年,就死了。子隱帝立(公元948年)。高祖舊臣楊邠(總機政)、郭威(主征伐)、史弘肇(典宿衛)、王章(管財賦),分掌國事。隱帝厭為所製,公元950年,把楊邠、史弘肇、王章都殺掉。郭威方統兵防遼,隱帝又要殺掉他。郭威還兵,把隱帝攻殺。高祖的兄弟劉崇,留守太原。本和郭威不協。這時候,郭威揚言要迎立他的兒子(名贇)。劉崇就按兵不動。郭威旋出軍禦遼,至澶州(如今河南澲陽市),為軍士所擁立,還大梁。是為後周太祖。差人把劉崇的兒子殺掉。於是劉崇稱帝於太原,是為北漢。遣使稱侄於遼,世宗冊之為帝(更名旻)。


    公元954年,周太祖卒,養子世宗立。北漢乘喪,借遼兵來伐,世宗大敗之於高平(如今山西的高平市)。世宗是個奮發有為的人,於是富國強兵,立下了一個安內攘外的計劃,就做了宋朝統一事業的根本。


    五代時候的禁衛軍,原是唐朝藩鎮的兵;這種兵,用以脅製主將則有餘,真個要他見仗則不足,我前麵已經說過了。後唐莊宗、閔帝、廢帝的相繼敗亡,也未必不由於此。周世宗從高平打仗回來,才深知其弊。於是大加簡汰;又在諸州招募勇壯,以補其闕;同時又減裁冗費,整頓政治,於是國富兵強了。


    這時候,遼世宗已死,穆宗繼立(公元951年),沉湎於酒,不恤國事,國勢中衰。然而北漢、南唐、後蜀等,還想憑借其力,以震動中原(北漢本是靠遼立國的,南唐、後蜀,也特差使臣,和遼通問)。周世宗想要伐遼,就不得不先用兵於南唐、後蜀。


    南唐李昪,是篡吳得國的(吳當楊渥時,兵權盡入於牙將張顥、徐溫之手。公元908年,顥、溫共弑渥,而立其弟隆演。溫又殺顥,於是大權盡歸於溫。溫出鎮升州〈如今江蘇的南京市江寧區〉,留子知訓在江都輔政,為副都統朱瑾所殺。溫養子知誥戡定其亂,代知訓輔政。徐溫死後,大權就歸於知誥。公元937年,隆演的弟溥,禪位於知誥。複姓李,更名昪。國號叫做唐)。傳子李璟,文弱不能有為,國勢實弱。然南唐土地本大;李璟又乘閩楚之衰,把它吞並(閩王審知,傳子延翰,為弟延鈞所弑。延鈞襲位,更名璘。自以國小地僻,常謹事四鄰。頗為安穩。公元935年,璘為其下所弑。子繼鵬立,改名昶。公元937年,又遇弑。審知少子延曦立,延曦的兄弟建州刺史延政,和他相攻。公元944年,延曦為其下所弑,延政即位,還沒有遷到福州。明年,給唐兵圍起來,滅掉。馬殷傳子希聲。希聲傳弟希範。湖南多產金銀,又有茶利,國頗殷富。希範奢侈無度,重加賦稅,才弄得民窮財盡。公元952年,希範卒,弟希廣立。庶兄希萼守朗州〈如今湖南的武陵縣〉,以年長不得立,怨望庶弟希崇,和他合謀。於是希萼入潭州,把希廣殺掉。自立。又為希崇所囚,希崇把他安置在衡山〈如今湖南的衡山縣〉,又有人奉以舉事。崇懼,請兵於唐。公元951年,唐兵入潭州,希崇降),於是頗有自負的意思。後蜀主孟昶,也是昏愚而狂妄的(後蜀孟知祥,是後唐的西川節度使。明宗末年,安重海為相,和東川節度董璋不協。璋舉兵反,明宗使石敬瑭討之。知祥和董璋並力,敬瑭不能克,罷兵。公元931年,知祥攻殺董璋,兼有兩川之地。公元938年,知祥卒,子昶繼立)。都想交結契丹,以圖中原,公元956年,周世宗遣兵伐蜀,取階(如今甘肅的武都縣)、成(如今甘肅的成縣)、秦(如今甘肅的天水市)三州。明年,自將伐唐,屢破其兵,盡取江北之地。公元958年,遺舟師入江。唐人隻得割江北請和,稱臣於周,奉其正朔。


    公元959年,周世宗自將伐遼,取瀛、莫、易三州,置雄(如今河北的雄縣)、霸(如今河北的文安縣)二州(自此中國和契丹,以瓦橋關為界),遂趨幽州。遼將蕭思溫不能抗。請救於穆宗,穆宗沉湎於酒,又不時應。幽州大震。不幸世宗有病,隻得班師。不多時,世宗死了。兒子梁王宗訓立,是為恭帝,還隻七歲。未幾,就有陳橋驛(在如今河南開封市東北)兵變的事情。


    宋太祖趙匡胤,本是後周太祖、世宗兩代的將,屢立戰功。這一次事情,是和後周太宗的篡漢,如出一轍的(大約竟是抄老文章。大凡人心看慣了一件事,很容易模仿,所以“惡例不可輕開”)。當時傳言遼人入寇,太祖帶兵去防它,走得不多路,就給軍士所擁戴了。太祖既襲周世宗富強之餘;而這時候,割據諸國又沒一國振作的,統一的事情,自然容易措手。公元963年,先平定了湖南和荊南(馬希萼時,朗州將王逵周行逢,據州以叛,推辰州刺史劉言為主。南唐破潭州後,不久,仍為王逵等所得。受命於後周。後來王逵攻殺劉言,又為裨將潘叔嗣所殺。周行逢討誅叔嗣,平定湖南。公元962年。行逢卒,子保權年幼。行逢遺命,說衡州刺史張文表,一定要造反。若不能敵,可請命於朝。明年,文表果然襲取潭州,將攻朗州。朗州人就到宋朝請救。南平高繼興,本梁將。公元905年,梁太祖用他做荊南節度使,有荊、歸、峽三州。後唐莊宗滅梁,繼興入朝。唐封為南平王。繼興見莊宗政亂,知道不能久存。還鎮後,遂謀自保之策。從此南平在實際上,就自立為一國。繼興傳子從晦,從晦傳子保融,保融傳弟保勖,保勖又傳保融子繼衝,凡五世。宋朝派慕容延釗李處耘去救朗州,就假道於南平,把它襲滅。南平滅時,張文表已給朗州將楊師璠打平。而宋朝仍進兵不已,到底直逼朗州,把保權擒獲)。公元965年,滅後蜀(孟昶降)。公元969年,平南漢(南漢劉岩死後,弟b繼立,極其侈虐。b傳子玢,玢傳弟晟,皆耽於遊宴,政治愈壞。晟傳子更為昏暴,而屢侵宋邊,遂為宋所滅)。公元975年,滅南唐(南唐事中國最謹。公元961年,李璟卒,子煜立。宋以“征其入朝不至”為名,公元974年,派曹彬去伐它。明年,十一月,把它滅掉)。公元978年,吳越王錢俶遂納土(踐鏐傳子元瓘,元瓘傳子佐,佐傳弟倧,倧傳弟俶,凡五世)。隻有北漢,倚恃遼援,宋朝攻它幾次,未能得誌。太祖和趙普,也因北漢捍禦西北兩麵(北指契丹,西則當時甘肅地方亦在化外),所以姑置為緩圖。到公元979年(太宗太平興國四年),天下已定,太宗便大舉伐北漢。分兵敗遼援兵。於是北漢也滅掉。唐中葉後的分裂,到此才算統一。


    宋朝的太祖、太宗,都可以算能祖述周世宗的人物。但是彼此的政策,似乎有一異點。周世宗之意,似乎是想先破遼,恢複幽州的(對於以後,作何策劃,無從揣測)。伐後蜀,伐南唐,不過是除掉後患,以便並力向前的意思。宋太祖、太宗,卻是先平定內難,然後從事於遼。大約是“先其易者”的意思,原也不失為一種政策。但是遼當穆宗在位,實在是有隙可乘的時候。景宗初年,南邊也未能布置得完密(穆宗死於公元969年。已在太祖代周之後十年)。此時努力進取,頗較後來為容易。失此機會,頗為可惜。


    還有宋太祖和太宗的繼承,這件事,也是所以結五代之局的。據《宋史》說:太祖母杜太後死時,太祖和趙普,都在榻前受遺命。太後問太祖“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說:“皆祖考及太後之餘蔭也。”太後說:“不然。正由周氏使幼兒主天下爾。汝百歲後,當傳位汝弟”雲雲。太祖頓首受教。於是太後叫趙普,把這件事筆記起來,藏之金匱。太宗在太祖時,是做開封尹的。即位之後,就以秦王廷美為開封尹。征遼之役,德昭也從行。有一次,軍中夜驚,失掉太宗所在,有人謀擁立德昭。太宗知之,不悅。失利而歸,並太原之賞,也擱置不行。德昭為言。太宗怒曰:“待汝自為之,未晚也。”德昭退而自刎。公元981年(太平興國六年),秦康惠王亦卒。太祖四個兒子,都沒有了。又有人告秦王驕恣,將有陰謀。乃罷其開封尹,以為西京留守。時趙普和盧多遜,互相排擠。趙普失掉相位,就上疏自陳預聞顧命的事情;太宗又發現了金匱的誓書,於是再相趙普。把盧多遜和廷美兩人,羅織成獄。多遜竄死崖州(如今海南三亞市)。廷美房州安置,憂悸而死。太宗就傳位於自己的兒子了。這許多話,自然不是這件事情的真相。“斧聲燭影”等說(出於李燾《長篇》),也是“齊東野人”之談。我說太祖篡周,太宗原是與聞其事的。當時一定早有“兄終弟及”的成約。杜太後遺命等話,都是子虛烏有的。這件事,也不過結五代“置君如奕棋”的局麵罷了。


    遼世係圖


    宋世係圖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中國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呂思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呂思勉並收藏大中國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