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在雨霧山中開啟蒙昧


    西伯侯姬昌看著霧雨蒙蒙的山腳下源源不斷湧流出的山泉,為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捕獲了重要的教育原則和教育思想“蒙”。


    在前麵我們學習了屯卦,用植物的生長比擬封侯建邦,講述了創業之道。


    生命過程是精彩的。創業過程雖艱辛卻不乏輝煌。


    那麽,有的人可能會好奇地問:“生命的發端或事業的發端是如何實現的呀?”您好奇,我也好奇。


    西伯侯姬昌在演繹創立八卦的時候,通過觀察體悟,給出了答案:在於“蒙”。他發自內心開示說:“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蒙以養正,聖功也。”


    蒙(懞、濛、矇)是形聲字,艸(cao)為形,冡(měng)為聲。


    本義指大的女蘿草,又叫菟絲。其種子叫菟絲子,具有壯陽生精之功效,是腎虛患者中藥方劑中壯陽生精的特效神藥,是古代帝王的養生方坎下蒙山水蒙


    劑中常常用到的一味藥。這種藥材具有神奇的生發能力,能夠催發生命的開端。


    蒙的本義為遮蔽、覆蓋的意思。冡,甲骨文=(冃,“冒”,將帽子套在頭上)+(隹,小鳥),表示罩住小鳥。古人為了馴養剛捕獲的鳥獸,特地將它們的眼睛罩住,避免它們因看到陌生環境而掙紮或逃脫,幫助它們安靜下來,以利馴養。篆文以“豕”代替甲骨文字形中的“隹”,表示罩住野豬。篆文異體字在“冡”基礎上加“草”寫成“蒙”,表示用草木枝葉遮蔽,使人看不見。造字本義:將動物或人的眼睛罩住,使其失去視野。蒙卦比象取意,是反取,意為開啟蒙昧。蒙卦象征“蒙稚”。任何生命,都有與生俱來的靈性,初生之時常常被蒙蔽,需要開蒙、啟蒙、破蒙,彰顯出本身的靈明心性,尤其是孩童。


    任何事業,都是人的事業,建功立業,需要人掌握知識、技能、管理方法、經營策略,擁有智慧,基本途徑是啟蒙教育。


    西伯侯姬昌在演繹創製八卦時,能夠從這個高度開示啟蒙的重要性和如何啟蒙及應該重視哪些問題,確非常人所想,也非常人所及。


    事物的發端,尤其是教育的發端為什麽是“蒙”?讓我們看看流放中的西伯侯姬昌看到了什麽?想到了什麽?為什麽給出了這樣的開示?


    古代的流放,就像放牧牛、馬、豬、羊一樣,將犯人扔到荒山僻壤,任由其自身存活或滅失。生存能力強,幸運,可能會生存下來;生存能力弱,遇到狼蟲虎豹,搏鬥不過,可能就會被作為美食吃掉。其實,流放是很殘酷的一件事。


    慶幸的是,西伯侯姬昌頑強地生存下來了。


    多虧西伯侯姬昌春天去山裏采野菜,去溪流中抓魚蝦和烏龜,野菜采多少?魚蝦抓幾條?烏龜抓幾隻?不知道!重要的是,他看著霧雨蒙蒙的山腳下源源不斷湧流出的山泉,為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捕獲了重要的教育原則和教育思想—“蒙”!


    更可貴的是,吃完烏龜肉,用剩下的烏龜殼腹部平滑的一麵(本人研究寫作過程中仔細觀察過,在遠古年代沒有比它再平整結實的書寫載體)將所獲得的種種寶貴開示銘刻下來。


    流傳後世,千古永存,綻放光芒!


    從這個角度看,西伯侯姬昌要感謝折磨他的人。


    隻要沒有把肉體消滅了,就有鹹魚翻身的機會。我們所有人都應該感謝那些折磨自己的人,是他們迫使我們命運轉機,靈魂升華!


    沒有折磨,沒有痛定思痛,我們可能仍然在黑暗中徘徊!


    沒有折磨,就沒有奮勇前行,人類可能仍然在蒙昧中遊蕩!


    生活不僅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憂鬱不是生活本來的色彩!


    明媚多姿是生活的本色!


    看看西伯侯姬昌是怎麽走出困境,而且給全人類指引出光明大道的!


    春天到山林中采野菜,綿綿春雨落入深山。在山上山下遊走中,西伯侯姬昌發現,春雨過後,冬天幹涸的山泉,又湧流出清澈的山泉水。


    雨霧山中,具有如此神奇的景致。雨霧落入山林,浸入石縫泥土之中。本以為為山林草木所蔽不知去向何方,不成想,在山體深處匯聚竟然在山腳下涓涓流淌出清澈的小溪!西伯侯姬昌眼前一亮,心情格外振奮,而且越想越興奮。


    水是生命之源。


    不是嗎?春雨落入山中,萌發了花草樹木;山腳下湧流出山泉匯聚溪流、匯聚江河大海,豐富的水係養育著魚蝦蟹等各種水生動物;農田中會萌生出各種莊稼。我們可以由植物成長的發端,聯想到事業的發端。


    沒有“蒙”就沒有事物的發端,“蒙”的作用功不可沒。


    當時寫作條件極端艱苦,沒有筆墨紙硯,沒有圖書館、博物館館藏資料可供借鑒,更沒有互聯網搜索或電腦打字,於是,西伯侯姬昌在甲骨上鄭重刻下蒙卦卦象:“坎在艮下,艮為山,坎為泉,是山下出泉、山下有險之象。”


    這就是“蒙”!


    事物初生,事業初創,不也是這樣嗎?其性往往被物象蒙蔽,就像蒙蒙細雨落入山中,被大山覆蓋。崇山峻嶺,細雨蒙蒙,綿密如紗,曼妙朦朧,神秘多端。蒙蒙細雨落入山間,山腳下奔湧出清澈的泉水,泉水潺潺流出山澗,形成清澈的小溪,終將漸匯江河,可以形象生動地用來比喻開啟蒙昧、萌動力量的情形。


    正所謂,山下出泉,其源被山蒙蓋,當然需要開啟蒙昧。


    衍物、幹事、創業什麽最重要?當然是奠基最重要。


    奠基中什麽最重要?創業的人的培養最重要。


    在所有重要事情中,啟蒙教育首當其衝,必須高度重視並要切實抓好,因為它關乎事業的成敗,也關乎未來的發展,關乎根基的培養!


    既然啟蒙教育如此重要,那麽用蒙蒙細雨落入山間山腳湧出清澈泉水卦象喻示啟蒙之道再恰當不過了。


    什麽是果行育德?果,用如動詞;“果行”猶言果決其行,含“百折不撓”之意。這是說明“君子”效法蒙卦“山下出泉”之象,“果行”


    不止,“育德”不懈。《周易會通》引真德秀曰:“泉之始出也,涓涓之微,壅於沙石,豈能遽達哉?惟其果決必行,雖險不避,故終能流而成川。”“君子觀蒙之象,果其行如水之必行,育其德如水之有本。”學、教雙方都要秉持虔敬之心,堅持德智體美全麵發展的正確方針,因材施教,循序漸進,諄諄善誘,不急不躁,以果斷的行動培育美好的德行,追求良好的效果。


    什麽是蒙以養正?古文“正”從一、足。足者亦止也。守一以止也。“一”意為“一天下”“天下定於一”“天下一統”。“止”意為“止步”。“一”與“止”聯合起來表示“征戰止步於天下一統之時”。本義為統一天下而戰。有正直、正派、基準等義。啟蒙必須端正目的,啟蒙與養育人內心具有的善良正派的心性(及至明朝王陽明“知行合一”論中稱之為“良知”),狠抓思想道德品質,打好幹事立業的根基。


    人生在世,品行端正,才會創造神聖的功業!


    “蒙以養正”,是治家興國之根。


    教育孩子,是我們每個家庭的大事,同樣,培育員工也是每個單位的大事,培育全體公民綜合道德素質是國家的大事。


    大家都非常關心啟蒙之道應該注意哪些問題,那麽,如何才能做好啟蒙教育呢?


    第二節


    蒙以養正,端正目的


    蒙以養正,心誠謂之首要。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說:“植物的形成在於栽培,人的形成在於教育。”孔子強調:“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下麵,我們看看《易經》中有哪些寶貴的經驗總結與開示:蒙卦卦辭為:“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


    這段文字中,有兩個字有必要解釋一下。


    第一個字,筮,從竹從巫。“竹”為竹條,代表草木,“巫”表占卜(其實是對事物發展趨勢的預判,現在給歪解了)者,因此,筮是用草木預測。筮具比較高級的是竹條,最高的是蓍(shi)草,周代貴族階層有能力用蓍草。《說文》解釋:“筮,易卦用蓍也。”反映了他當時所知周代蓍筮文化的流行,其釋義隻反映狹義筮字的一個方麵。廣義的筮即起卦手段,也包括非草木類型的起卦手段,如數字、方位等,因為數字起卦或方位起卦也屬於筮法類型。當時正處於結繩記事向象形文字(甲骨文)轉化的過渡期,使用蓍草、竹蓍等結繩記事,對疑惑不決的事情進行預測決斷,將得到的預測信息或某種開示記載下來,以解心疑。蓍草本身並不能算出任何事情來。本來,那時候蓍草的作用相當於現在的本、電腦、u盤什麽的,因為比較稀缺,當然隻有皇室才能用得到。老百姓用不到的東西,就會增加無限神秘感,被傳得神乎其神。


    第二個字,瀆,指水溝,小渠,亦泛指河川。本處指輕慢,對人不恭敬、褻瀆、煩瀆。


    蒙卦卦辭說,啟蒙這件事亨通。關於啟蒙不是我有求於幼童,而是幼童有求於我對其啟蒙,第一次向我請教(筮),我有問必答,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沒有禮貌地亂問,則不予回答。利於守持正固。


    蒙亨非我求童蒙,蒙以養正童求我。


    蒙以養正,心誠謂之首要。


    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說:“植物的形成在於栽培,人的形成在於教育。”孔子強調:“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開啟蒙昧,重在教化心靈,培育美好的德行和善根。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撒什麽種子,開什麽花,結什麽果。


    開啟蒙昧,引導步入正確發展的軌道,這是神聖的功業。堅持正確的方向引導和內容灌輸非常重要。因此,必須重視蒙以養正。在啟蒙教育上要注意:第一,被啟蒙者要有開啟蒙昧發育智慧的需求,這是最根本的原動力,就是人們所說的要有自覺性和主動性,發自內心,而不是被人強迫。


    第二,被啟蒙者要有端正的虔敬之心,好學上進,不可褻瀆怠慢,這是應該秉持的正確態度。求學的人自己不把學習當回事,老師苦口婆心有什麽用呢?


    第三,“蒙以養正”是被啟蒙者之需,更是啟蒙者的神聖使命,學、教雙方要相結合並良性互動,有利於提高雙方水平。


    隨著歲月的推移,凡是忽視“德”性修養的個體或群體,都將付出沉重的代價。


    比較好的途徑是進行正麵引導與灌輸,這就要發揮好正麵導向作用,導向正確的方向和路徑,培養出國家和社會的有用之才。


    有一個非常經典的哲學故事:哲學家給弟子們各分一塊地,目標和任務是保證自己的地不長雜草,有的弟子用火燒,有的弟子用鋤頭鏟……都沒有解決長雜草的問題,而哲學家卻種滿了穀子而讓地不長雜草。其核心啟示是,童稚的心靈需要用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去武裝,培植“善”的根苗,如果離開正麵引導,離開正義,就會被邪惡占領。


    第三節


    果行育德,追求良好效果


    人若修其美德,果行不屈,終能衝破外界壓迫,堅持始終,終將成就事業。


    蒙卦彖辭是“蒙,山下有險;險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時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誌應也。初筮告,以剛中也。再三瀆,瀆則不告,瀆蒙也。蒙以養正,聖功也”。


    蒙卦象辭是“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孔穎達注疏:“坎在艮下,是山下有險。艮為止,坎上遇止,是險而止也,恐進退不可,故蒙昧也。”在不明事物情況時,遇險而止,亨通順利,進止得其時又得其正。“育德”有山之象,“果行”有水之象。


    蒙卦彖辭說,蒙稚,譬如高山下有險阻,遇險止步、徘徊不前,正像蒙稚的情狀。蒙稚,亨通。說明可以順延亨通之道施行啟蒙,並把握適中的時機。並非我有求於幼童來啟發蒙稚,而是幼童需要啟蒙有求於我,這樣雙方的誌趣才能相應。幼童有疑惑初次祈問施以教誨,說明蒙師有陽剛氣質、行為適中。接二連三地濫問是瀆亂學務,瀆亂就不予施教,因為瀆亂了蒙稚啟蒙的正常秩序。蒙稚的時候應當培養純正無邪的品格,這是造就聖人的成功之路。


    泉水之德果決不回,執著向前,能夠衝破山的壓蓋與阻礙,在山腳下湧出泉流,流淌出涓涓溪水,而後匯成江河奔向湖海。由此啟發,人若修其美德,果行不屈,終能衝破外界壓迫,堅持始終,終將成就事業。說明開啟蒙昧的需求、誌趣與使命、責任相應。果斷行動,育養其德,將培養出良好的棟梁之材,會有神聖的功業和結果。隻有堅持正確的目的、方針、原則,果斷行動,重視美好品德的培養,最終才能培養出品學兼優的棟梁之材為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因此,“君子以果行育德”。可謂“亨行時中誌相應,果行育德有聖果”。


    第四節


    因材施教,堅持正確的原則


    發蒙、包蒙、困蒙、童蒙、擊蒙都是怎麽回事?


    蒙卦六爻揭示了哪些啟蒙教育規律和原則?


    啟蒙教育應該堅持什麽樣的原則?應以“循序漸進好方法,拔苗助長當力戒;方式方法很重要,不急不躁不暴烈”為原則,符合人才成長的規律。啟蒙麵臨各種對象與情態,需要堅持什麽樣的原則因材施教呢?請看看蒙卦六爻是怎麽說的:初六:發蒙,利用刑人,用說桎梏;以往吝。


    象曰: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古代漢語字典》裏寫道:發的繁體寫作“發”,是形聲字,弓為形,“癶”(bo)為聲,本義是張弓射箭。發蒙,取其“打開,開啟”之義。


    “說”通“脫”。桎梏(zhigu)是拘束犯人手腳的刑具,最初以木頭做成,後以鐵製成,現代為腳鐐、手銬。《說文》曰:“桎,足械也。從木,至聲。”“梏,手械也。從木,告聲。”孔穎達注疏:“在足曰桎,在手曰梏。”


    初六爻闡釋的是“發蒙”情態:發蒙用刑脫桎梏,正法治世出和諧。蒙昧猶如桎梏禁錮犯人那樣禁錮人的思想與意誌。發蒙,就是開啟蒙昧,要像開弓射箭那樣,才能打開堅固的堡壘,達到啟蒙效果。實現由晦至明,是艱難的事情,但有益於彰明法度,以便遵循。


    九二:包蒙,吉;納婦,吉;子克家。


    象曰:子克家,剛柔接也。


    《說文》曰:“包,像人褢(注:褢,懷抱。班固《漢書?外戚傳下》:‘將相大臣褢誠秉忠。’)妊,巳在中,像子未成形也。”《古代漢語字典》解釋得更直白:“包,是象形字,古文字的字形像一個沒有成熟的胎兒被包裹在胎衣裏。”


    《說文》曰:“克,肩也。”《古代漢語字典》:“克在篆文中是會意字,上部是高(省略下部冋),下部是屍(表示與人有關),合起來表示使物體高於人的位置,即放在肩上。克的本義是肩任即用肩承擔。”


    九二爻闡釋的是“包蒙”情態:包蒙,為啟蒙初端,猶如妊娠坐胎,始俱雛形。對人來說,在“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格局中審視,還達不到治國、平天下的境界要求,但是,畢竟已經開始啟蒙,有了良好的開端和初步修養。用孔子的“五十知天命”來說,目前屬於乾卦所說的“潛龍勿用”狀態,隻能先盡人事,娶妻生子,養育家庭,為將來的“飛龍在天”修身養性做前期基礎準備。值此狀態,“納婦吉祥子持家,包蒙之吉剛柔接”—適宜於娶妻成家,勝任管理家事。因為剛柔相接,所以吉祥。


    六三:勿用取女,見金夫,不有躬,無攸利。


    象曰:勿用取女,行不順也。


    勿用取女:不要娶這樣的女人。


    夫是象形字,夫字中的“大”在甲骨文中是個人形,而“大”上的一橫像束發用的簪子。因此,夫字的甲骨文字像一個束發別簪的成年男子的樣子。古代男子到二十歲成年時要束發,所以,夫字的本義指成年的男子。金夫是有錢的成年男子。


    躬是會意字,由身和弓(像彎曲的身體)兩部分組成,弓兼表聲。


    躬的本義指身體,多指自身。


    六三爻闡釋的是“昧蒙”情態—見利忘義投新歡,勿用娶女利純潔。意思是不能娶這樣的女子,她隻心儀有錢的男人,見到有錢的成年男子,不能守禮儀,也難以保住自己的節操,娶這樣的女子是沒有什麽好處的。主要是指這個女子的行為是不合乎禮儀的,即這個女子沒有受過良好的啟蒙教育。這仍然是用比喻的方式闡明“昧蒙”根源在於見利忘義,不守貞操,因此,啟蒙需要注意思想的純潔性與品行的端正性。


    這是麵對利益能否經得起考驗的試金石。


    不守貞操的害處是什麽?


    女人不守貞操,失去純潔,就可能給丈夫之外的男人生孩子,種族延續將受到威脅與侵害!


    對於社會形態來說,如果不引導民眾培養正確的價值觀與樹立崇高的信仰,允許敵對思想萌芽,就可能在思想意識形態領域被顛覆。


    純潔性是事物種族延續的重要保證!


    六四:困蒙,吝。


    象曰:困蒙之吝,獨遠實也。


    六四爻闡釋的是“困蒙”情態:困是會意字,由表示房屋四壁的囗和表示傾倒的梁柱兩部分組成。困的本義是指倒塌的房屋。人或物被倒塌的房屋壓住,得不到外援會很窘吝。困蒙憂吝獨遠實—人如果被環境或某種因素限製或影響而不能與外界或有學養的人接觸,則得不到啟蒙或教誨,當然也會很窘吝。困蒙指的就是這種情形。被困在蒙昧中,有憂吝。原因在於閉鎖而遠離客觀事實招致艱難。針對困於蒙昧不能比附賢能之人以發其誌而開啟蒙昧,慎選良師非常重要。昔孟母三遷,就是為了擺脫困蒙的境地,值得借鑒。


    孟子,名軻。戰國時期魯國人(現在的山東省境內)。三歲時父親去世,由母親一手撫養長大。孟子小時候很貪玩,模仿性很強。他家原來住在墳地附近,他常常玩築墳墓或學別人哭拜的遊戲。母親認為這樣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別人做生意和殺豬的遊戲。孟母認為這個環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學堂旁邊。孟子就跟著學生們學習禮節和學問。孟母認為這才是孩子應該學習的,心裏很高興,就不再搬家了。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遷”的故事。


    對於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視。除了送他上學外,還督促他學習。有一天,孟子從老師子思那裏逃學回家,孟母正在織布,看見孟子逃學,非常生氣,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織布機上的布匹割斷了。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請問原因。孟母責備他說:“你讀書就像我織布一樣。織布要一線一線地連成一寸,再連成一尺,再連成一丈、一匹,織完後才是有用的東西。學問也必須靠日積月累,不分晝夜勤求而來的。


    你如果偷懶,不好好讀書,半途而廢,就像這段被割斷的布匹一樣變成了沒有用的東西。”


    孟子聽了母親的教誨,深感慚愧。從此以後專心讀書,發憤用功,身體力行、實踐聖人的教誨,終於成為一代大儒,被後人稱為“亞聖”。


    六五:童蒙,吉。


    象曰:童蒙之吉,順以巽也。


    六五爻闡釋的是“童蒙”情態:順的本義指梳理頭發。孔穎達說“順者心不違也,巽者外跡相卑下也”。兒童柔順而服從,好學上進,虛心地向老師求教,老師樂教,其教育結果自然是比較有效的,當然也是吉祥的。恭順謙遜的上進心是獲得師長啟蒙的可貴態度。主動自覺很重要。


    童蒙教育,是啟蒙教育的開端和基礎。童蒙教育和幼教是兩回事,有的人常常將二者混為一談。


    教育家陶行知說:“我們對於兒童有兩種極端的心理,都於兒童有害。一是忽視,二是期望太切。忽視則任其像茅草一樣自生自滅,期望太切不免揠苗助長,反而促其夭折。所以合理的教導是解除兒童痛苦增進兒童幸福之正確路線。”


    上九:擊蒙,不利為寇,利禦寇。


    象曰:利用禦寇,上下順也。


    上九爻闡釋的是“擊蒙”情態:猛擊以啟發蒙稚,不利於施用暴烈過甚的方式,宜於采用抵禦強寇的防禦方式,可以使上下的思想意誌順暢和諧。


    “不利為寇,利禦寇”是怎麽回事?為寇,喻暴烈過甚的方式;禦寇,喻適當的嚴厲。此因上九陽剛極盛,戒其治蒙可嚴不可暴,故為嚴則利,暴則“不利”。《周易程傳注評》曰:“九居《蒙》之終,是當蒙極之時;人之愚蒙既極,如苗民之不率,為寇為亂者,當擊伐之。然九居上,剛極而不中,故戒‘不利為寇’。治人之蒙,乃‘禦寇’也;肆為剛暴,乃‘為寇’也。若舜之征有南苗,周公之誅三監,‘禦寇’也;秦皇漢武窮兵誅伐,‘為寇’也。”


    啟蒙教育,是思想意識形態領域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基礎性的工作。其使命任務是通過灌輸引導的方式,用先進的技術、文明的理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人,其過程中,與頑劣的陋習、反動的思想、敗壞的風氣等做鬥爭是異常嚴峻的,對此,要有主動防範的警覺意識,不能消極被動地等到已經萌芽或成了氣候再進行。


    適宜采取擊蒙的方式“果行育德”:擊蒙武力對蒙昧,魯莽荒蠻當謹戒;不利為寇利禦寇,哺育文明不頑劣。


    啟蒙教育要及早實行,要針對蒙童的缺點,先發製人。不要等到蒙童(或需要教育的對象)的問題徹底暴露再去教育,而要防患於未然,事先進行啟蒙教育。因為隻有這樣,才能使老師和蒙童互相配合,才能達到治病救人、上下一心的目的。在開啟蒙昧的關鍵時刻,采取強化的方法,促進飛躍,將“不利為寇,利禦寇”,能夠起到防患於未然的積極作用,有利於“哺育文明不頑劣”。


    講到這裏,我們來看看黃壽祺和張善文在《周易譯注》裏關於蒙卦潔靜精微的總論與闡釋—事物發展的初期階段,必多蒙昧。《尚書?太甲》敘伊尹語曰:“先王昧爽丕顯,坐以待旦;旁求俊彥,啟迪後人。”


    《禮記?學記》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軍民,教學為先。”可見,我國古代對傳道授業、啟蒙育智是十分重視的。蒙卦取名“蒙稚”,其義在於揭示“啟發蒙稚”的道理。卦辭稱“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體現“尊師敬學”的思想,與《禮記?曲禮上》所謂“禮聞來學,不聞往教”之義相同;又稱“童蒙”初問“告”,再三濫問“不告”,展示了啟發引導式的教學原則,與《論語?述而》所謂“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之義略通。六爻大旨,二陽爻喻“師”,四陰爻喻“蒙童”,即《周易程傳注評》程頤雲:“二陽為治蒙者,四陰皆處蒙者也。”其中九二陽剛處下,啟迪群蒙,為有道“師表”之象;上九剛健居終,以嚴施教則利,以暴施教則不利:這是從“教”的角度揭明“啟蒙”規律。六五居尊謙下,“蒙以養正”,為好學“君子”之象;初六陰弱蒙稚,潛心“發蒙”則可,急於求進必“吝”;六三、六四兩爻,或不循學徑、盲目躁動,或遠離其“師”、困陷蒙昧,均不能去蒙發智:這是從“學”的角度揭明“治蒙”規律。綜觀全卦,無非進口“教”“學”兩端,抒發作《易》者頗具辯證因素的教育思想。


    蔡清曰:“在蒙者便當求明者,在明者便當發蒙者,而各有其道。”(《易經蒙引》)這正是本卦大義的概括。若聯係我國古代教育史,進一步考究蒙卦的思想內容,似乎又有利於追溯、挖掘先秦時期以孔子為代表的某些教育理論的哲學淵源:這是本卦值得重視的價值之一。


    第五節


    循序漸進,講究科學的方法


    有教無類善包容,蒙以養正鑄品格;亨行時中誌相應,果行育德聖功也;循序漸進好方法,拔苗助長當力戒;方式方法很重要,不急不躁不暴烈。


    蒙蒙細雨落入山澗,山腳下奔湧出清澈的泉水,泉水潺潺流出山澗,形成清澈的小溪,終將漸匯江河。這是自然變化趨勢,但在這個趨勢過程中,存在著進退兩難的困境:一是滯留山澗;二是潛隱消耗,流向不明;三是濕熱蒸騰,渙散揮發;四是霧霾晦暗,疊嶂重重。因此需要凝結、匯聚、疏導才能自流成溪匯入江河湖海。用這一自然現象類比童稚的啟蒙教育及事物發展初期階段的啟蒙教育再恰當不過。


    啟蒙教育要遵循這一基本規律,“因材施教,循序漸進,諄諄善誘,不急不躁”,重視打基礎和循序漸進地不斷提高,不拔苗助長,使受教育者德育、智育、體育等方麵得到全麵發展,身心健康成長。


    拔苗助長指將禾苗拔起一點,來幫助它成長。比喻違反自然發展的客觀規律,急於求成,不加思考,反而將事情弄糟。此典故出自《孟子?公孫醜上》:古時候宋國(今商丘)有個農夫,種了稻苗後,便希望能早早收成。他到稻田時,發覺那些稻苗每天都長得特別慢。他等得不耐煩,便將稻苗拔高幾分。經過一番辛勞後,他滿意地扛鋤頭回家休息。到家後對家裏的人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莊稼苗長高一大截!”他兒子趕快跑到地裏去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事物的發展、人的成長,都應循序漸進,違背這個規則不僅無益,反而有害。這種將禾苗拔起一點來幫助它成長的做法結果將禾苗害死,說明違反自然發展的客觀規律,急於求成,反而會將事情弄得更糟糕。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長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為禾苗長大沒有用處而放棄的人,就像是不給禾苗鋤草的懶漢。妄自幫助它生長的人,就像拔苗助長的人,不但沒有好處,反而害了它。


    拔苗助長是啟蒙教育的大忌,當戒之再戒。


    第六節


    花紅心美,共升境界築和諧


    德之不存,民何以生?國何以立?


    擺脫精神危機,必須從培育全民美德開始。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於開啟智慧、傳授生存技能,而不是教授簡單的知識,培育社會文明,營造和諧的生存狀態。


    教育,傳授知識是途徑或手段,最寶貴的是啟蒙,通過啟發引導,開啟蒙昧,健全心智。


    社會文明是由個體文明的集合實現的。人是異於一般動物的社會動物,其顯著特征是具有文明。文明指人類所創造的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文明等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它是一種先進的社會和文化發展狀態,以及到達這一狀態的過程,其涉及領域廣泛,包括民族意識、技術水準、禮儀規範、宗教思想、風俗習慣及科學知識的發展等。它的主要作用在於追求個人道德完善,維護公眾利益、公共秩序。


    文明主要由心靈美決定和體現的。文明以心靈美、行為美、語言美、儀表美為標誌;心靈美指人的精神世界的美,包括思想意識、道德情操、精神意誌、智慧才能的美。心靈美是真、善、美的統一,知、意、情的統一,是行為美、語言美、儀表美的內在依據,並通過具體的感性形態被人們感知。集中體現了社會文明對人的思想、感情、意誌的要求。不同時代、不同階級,有不同衡量標準,在中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為“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的“四美”之一。心靈美是人的本質力量的集中體現,是人類長期社會實踐的產物,在教育、學習、磨煉及同假、醜、惡的鬥爭中形成和發展,受特定時代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社會製度、道德準則、文化發展狀況的製約。不同時代、不同階級的人對心靈美有不同的或某些相似的衡量標準。包括思想意識的美,如正確的立場、觀點、方法,崇高的理想,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思想等;道德情操的美,如情感、操守、格調的美等;精神意誌的美,如進取精神、創造精神、頑強意誌、崇高氣節的美等;智慧才能的美,如高度的文化素養、知識才能、聰明睿智等。心靈美是人的教養、涵養、氣度(儀表與態度)等的表現。


    境界體現文明的價值取向。境界是指人的思想覺悟和精神修養,一個人的思想境界如何,實際上指的是思想覺悟和精神修養的水平如何。


    在日常的生活中,人們的思想覺悟和精神修養總是不一樣的,但是作為社會普遍的價值取向,人們總希望自己是有較高思想覺悟和良好精神修養的人,對社會有所貢獻。


    啟蒙的神聖使命就在於開啟蒙昧,培育文明,實現社會和諧進步。


    德育是啟蒙教育的護基固本之舉,《易經》通篇無不圍繞這一神聖使命展開。


    擺脫精神危機,必須從培育全民美德開始。


    德之不存,民何以生?國何以立?


    迫切需要從娃娃抓起!不從娃娃抓起,現在很糟心,未來更糟心,哪還有美好的未來?


    蒙卦警語箴言


    山下湧泉山水蒙 清溪涓涓匯江河蒙昧不啟流愚魯 啟蒙發智育豪傑蒙亨非我求童蒙 求學貴在有自覺孩童主動來請教 諄諄善誘好風格有教無類善包容 蒙以養正鑄品格亨行時中誌相應 果行育德聖功也發蒙用刑脫桎梏 正法治世利和諧納婦吉祥子持家 包蒙之吉剛柔接見利忘義投新歡 勿用娶女利純潔困蒙憂吝獨遠實 童蒙吉祥順遜和擊蒙武力對蒙昧 魯莽荒蠻當謹戒不利為寇利禦寇 哺育文明不頑劣循序漸進好方法 拔苗助長當力戒尊師敬學樹典範 品優好學莫歪邪方式方法很重要 不急不躁不暴烈啟蒙教化統意誌 力避異端莫偏邪德智體美全發展 麵向未來有世界好好學習長知識 天天向上提境界啟蒙開竅發睿智 修身養性增美德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人人都讀得懂的《易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劉祺庸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劉祺庸並收藏人人都讀得懂的《易經》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