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架f—15j型戰鬥機,16架f—2a型戰鬥機……而這一數量目前仍在遞增之中!”而就在劉太平和為南京軍區司令員的朱思源上將一起等待著屬於自己的那碗雪菜肉絲麵的時候,在昔日被整個南京軍區列為第一優先序列打擊目標的佳山基地中,同樣忙碌的景象也在同樣上演著。


    坐在“佳山基地”的戰管中心中央的位置,身為中國台灣特別軍區空軍作戰部司令的劉家麒少將十指交叉著頂著自己的下巴。麵無表情的注視著眼前5個大顯示幕的正上方的那盞閃爍著的紅燈。在海峽兩岸處於敵對狀態的那些歲月裏,隻要大陸方麵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戰鬥機進入台海上空,那麽這盞燈便會準時點亮,竟整個基地帶入戰備狀態。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此刻這盞警燈所關聯的對象已經由昔日的同胞轉向了百年的仇寇。


    位於台灣東部海岸花蓮縣新城鄉的佳林村和秀林鄉的大山村的這個於1984年開工建造的大型多功能的“地下空軍基地”曾被認為是台海戰爭中台灣地區空軍的最後一道防線。畢竟無論是從中國大陸沿海機場起飛的戰機還是那足以覆蓋全島的陸基彈道導彈,在飛越中央山脈之後再要攻擊隱藏於懸崖之下,東向麵海的洞窟式基地都非常困難。因此台灣地區政府才不惜耗資400多億新台幣,由工兵曆時十年在花蓮佳山一帶挖出數十個大小不同、相互連通的山洞,並修建了一條長達2500米的飛機跑道與花蓮空軍機場連接。


    在佳山基地周遍台灣地區軍隊還修建了為數眾多的導彈基地、彈藥庫、油料庫、小型醫院、指揮管製係統和通信係統。即便如此,在中國大陸日益強化的海、空突擊力量麵前,台灣地區政府猶嫌不足。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又投資100多億元,在靠近佳山基地的台東縣境內,建成了第二個地下機庫,並以抗日名將高誌航之名命名為“誌航基地”。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種依賴於地形、地貌而建立起被動式的防禦體係最終都難免步“馬其諾防線”的後塵。當中國大陸的海上兩棲突擊能力逐步成型,台灣地區政府不得不麵臨一個尷尬的局麵—東海岸再也不是安全的大後方,而隨時可能最為危險的前線。而在兩岸關係最終走向緩和和統一之前的最後幾年裏,佳山基地在曆次“漢光軍演”中所扮演的角色也由“一擊而定乾坤”的“中流砥柱”轉化為了遭遇敵方海、空聯合打擊的一線陣地。


    不過雖然籠罩在台海上空的戰爭陰霾最終散去,但是這種演習也並非全無意義。因為隨著統一之後的中國周遍安全形勢的變化。佳山和鄰近的誌航兩大空軍基地所擔負的使命也原先的防禦轉化為了進攻,部署在這裏的戰鬥機群隻需要幾十分鍾的飛行巡航便可以抵達日本西南群島的上空,從而成為了台灣這艘“西太平洋上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頂在日本柔軟下腹的一把利刃。


    針對這一情況,東京方麵自然不可能聽之任之,長期以來日本自衛隊方麵都提出應進一步強化西南離島的防禦能力,其中以“要塞對要塞”的思維也曾風靡一時。應該說作為一個海洋民族,日本有著濃鬱的戀島情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曆程中,為了對抗美國軍隊在遼闊太平洋上所展開的大規模反攻,日本政府曾不惜國力在海上建立起了以島群為依托的“絕對國防圈”。並把那些引以為豪的陸軍精銳師團部署在菲律賓、關島、賽班島、衝繩島、硫黃島、帛琉群島之上以抵禦美國軍隊的跳島攻擊。


    而日本自衛隊的西南離島要塞化的設想,正是昔日“絕對國防圈”的幽靈複活。這一方案依照日本西南群島的地理位置,計劃以最前出的與那國島為前出據點。與那國島在台灣以東海麵突出於太平洋上,如同一枚孤懸中腹的棋子,遮斷了台灣北部與外洋的聯係。卻是日本環抱北太平洋的整個島鏈中最南端的一環。如果看地圖就會發現,在與那國駐軍將一舉將日本自衛隊的部署向南推進500公裏。


    而在實際操作層麵,與那國島的要塞化成本也並不高,島上的機場本身就是1943年10月舊日本帝國陸軍部隊修建的,當時一起建設的還有大量半地下堡壘工事。其目的是將其建成防守台灣的前哨陣地。不過由於美英盟軍采取了是跳過台灣直接攻擊衝繩的躍島戰術,因此雙方最終並未在這裏展開激烈的戰鬥。也就是說島上的機場和地下工事仍具有相當的理由價值。


    而在與那國以下,日本自衛隊還希望通過一係列的要塞強化計劃將八重山群島和宮古群島也轉化為軍事基地。而其中的重點則放在以石垣島為中心的八重山群島以東的宮古群島之上。畢竟宮古群島的地理位置正好位於衝繩本島與台灣島之間的中點,北距衝繩那霸市約300公裏,南距我台灣島最近處約330公裏,西距中國控製的釣魚島海域僅100餘公裏。這個優越的地理位置不僅可以有效的依托衝繩本島壓製中國在台灣的海、空軍基地,更扼守著中國海軍進入西太平洋的的咽喉—宮古海峽。


    宮古海峽也稱宮古水道是琉球群島的主島衝繩島和宮古島之間的一條海上航道,其寬度是台灣海峽的2倍,比海南島與西沙群島之間距離也要寬,中國海軍要奔襲南太平洋到澳大利亞等國,或者橫穿太平洋到中美洲、南美洲等地,宮古海峽都是必經之路。事實上美國海軍第七艦隊便是宮古海峽上的常客。


    而隨著中國海、空軍力量的強化,大編隊的海軍艦艇穿越這一國際公海海域的遠航日益頻繁也引起了日本軍方的警覺。事實上早在海峽兩岸和平統一之前,“宮古危機論”便在日本國內風靡一時。日本自衛隊方麵一度宣稱中國軍隊出於避開橫亙在台灣中部的山脈,直接從台灣東側進行正麵空襲和登陸的需要,同時也為了阻斷美國對台灣地區政府的支持。台海一旦開戰,宮古群島將是中國大陸短期占領的主要目標。中國人民解放軍攻擊部隊將分為三個梯隊對宮古群島發起兩棲進攻。占領港口、機場、雷達站等重要目標。


    不過“宮古危機論”最終被證明隻是日本自衛隊拋出的“中國可能攻擊日本”的戰爭假想而已。隨著日本經濟的不斷下滑,日本國內輿論始終焦點集中於經濟領域,普通國民對早年間很受關注的入常,自衛隊海外出兵等基本失去了興趣。更何況是遠離自己生活範圍的那幾個孤島,唯一讓日本人關心的軍事焦點,或許還是隨時可能打在自己頭上朝鮮的彈道導彈,九州島以南在很多國民的心中早已被理所當然的劃為了外國。


    而經濟上的拮據與其兵員的匱乏,更令日本自衛隊的西南離島要塞化成為了泡影。日本正逐步步入老齡化,勞動力嚴重缺乏,日本自衛隊的性質又使它不能以征召的方式獲得兵員,因此,日自麵臨的兵員短缺問題一直十分嚴重,以至於近年不得不大量增加女性隊員的比例來保障兵力需求。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日本自衛隊隻能通過強化的艦艇和戰機在西南離島周邊海域的警戒監視來予以應對。


    在盡管在奄美大島、衝繩島,衝永良部島,久米島,宮古島有日本航空自衛隊的基地。但是航空自衛隊雷達部隊在宮古島以西並未配置部隊,對於這種防衛上的空白地域,日本自衛隊也隻能通過宮古島設置新型地上電子監聽站來聊以自慰一下。


    雖然日本自衛隊對宮古島上設立電子監聽站頗為自得,宣稱宮古島“是一個絕佳的控製東海的據點”。一旦日本在這裏建成電子監聽設施,就有如在東海的旁邊擺上了一隻靈敏的耳朵。但事實上無須於中國大陸強大的對日陸基電子監聽設置和海上的電子監聽艦隊進行比較,單是中國台灣特別軍區的電子監聽能力便足以壓製日本在西南群島所有軍事通訊。


    在台海關係緊張時期,缺乏戰略縱深的台灣政府曾在電子監聽領域不惜重金,以求獲取“料敵於前”的先機。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由台灣軍方的“國防部電訊發展室”(簡稱“電展室”)及所轄30餘個地麵監聽站組成的巨大網絡。其偵察範圍一度涵蓋大陸現有無線電和衛星通訊頻率,可以基本掌握台灣周邊500公裏內的通訊情報。


    而台灣“國安局”的監聽能力甚至較台灣地區軍方更強,其所擁有的代號“安康”的獨立監聽係統,其硬件較軍方更精良,偵察範圍比“電展室”更大,甚至可以監聽到中國大陸的新華社與各國分社間、中國外交部與駐外使領館間的電訊。所有這些偵察網絡,均由“監測”和“定向”兩大係統構成。形象地講,前者相當於“耳朵”,後者則起到“眼睛”的作用。藉此收集到的電子信號情報,除了用於評估大陸軍事部署與武器發展情況外,還可在戰時幫助台灣軍方判斷大陸方麵的戰略意圖,乃至作戰行動所處階段及進展。


    盡管這套係統在21世紀初便已經遭到了中國大陸的強烈反之。隨著中國大陸積極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普遍使用衛星、光纖、跳頻、加密、有線電等方法,增加保密能力;同時陸續發射新一代軍用通信衛星,結合軍民共建的光纜網絡,已逐步建成更為綿密的現代化數據通信網。大幅壓縮了台灣電子偵察的空間,令截收偵測愈發困難。


    而更為致命的打擊來自台灣軍隊內部。2005年就在兩岸和平曙光乍現之時,“電展室”一名少校軍官將眾多機密資料轉賣給大陸,令台灣地區政府在兩岸和平統一的談判中處於極端不利的地位。因為這部分資料中包括的電子情報參數表等內容,可以令大陸方麵可據此調整通信係統的關鍵參數,台灣地區多年來苦心經營的電子情報總資料庫隻能“歸零重來”。不過當這套係統將矛頭轉向日本之時,情況卻又有著本質上的轉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龍的力量—南海揚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紅色獵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紅色獵隼並收藏龍的力量—南海揚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