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存僥幸心理,從失敗中汲取教訓
人類即使再聰明,也不可能把所有事情都做到完美無缺。正如所有的程序員都不敢保證自己在寫程序時不會出現錯誤一樣,容易犯錯誤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弱點。這也是墨菲定律一個很重要的體現。
想取得成功,不能存有僥幸心理,想方設法回避錯誤,而是要正視錯誤,從錯誤中汲取經驗教訓,讓錯誤成為成功的墊腳石。
一次,丹麥物理學家雅各布·博爾打碎了一個花瓶,但他沒有悲傷歎惋,而是精心地收集起了滿地的碎片。
他把這些碎片按大小分類稱出重量,結果發現10~100克的最少,1~10克的稍多,0.1克和0.1克以下的最多。同時,這些碎片的重量之間表現為統一的倍數關係,即較大塊的重量是次大塊重量的16倍,次大塊的重量是小塊重量的16倍,小塊的重量是小碎片重量的16倍……
於是,他開始利用這個“碎花瓶理論”來恢複文物、隕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體,給考古學和天體研究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事實上,我們主要是從嚐試和失敗中學習,而不是從正確中學習。發明家不僅不會被成千的錯誤擊倒,而且會從中得到新創意。在創意萌芽階段,錯誤是創造性思考必要的副產品。正如耶垂斯基所言:“假如你想打中,先要有打不中的準備。”
人類社會的發明史上,就有許多利用錯誤假設和失敗觀念來產生新創意的人。哥倫布以為他發現了一條到印度的捷徑,結果卻發現了新大陸;開普勒發現的行星間引力的概念,是偶然間由錯誤的理由得到的;愛迪生是知道了上萬種不能做燈絲的材料後,才找到了鎢絲……
所以,想迎接成功,先放下僥幸心理,加強“冒險”力量。遇到失敗,從中汲取經驗,嚐試尋找新的思路、新的方法。
從哪裏跌倒,就從哪裏爬起來
1927年,美國阿肯色州的密西西比河大堤被洪水衝垮。在洪水即將吞噬一個9歲的黑人小男孩的一刹那,母親用力把他拉上堤坡。
1932年,男孩8年級畢業了。因為阿肯色的中學不招收黑人,他隻能到芝加哥就讀,但家裏沒有那麽多錢。那時,母親做出一個驚人的決定——讓男孩複讀一年。她給50名工人洗衣、熨衣和做飯,為孩子攢錢上學。
1933年夏天,家裏湊足了那筆費用。在芝加哥,母親靠當用人謀生。男孩以優異的成績讀完中學,又順利讀完大學。
1942年,他創辦一份雜誌,但缺少500美元的郵費,不能給客戶發函。一家信貸公司願借貸給他,但得有一筆財產作抵押。母親曾分期付款好長時間買了一批她最心愛新家具,但她還是同意將家具作為抵押。
1943年,那份雜誌獲得巨大成功。男孩終於能做夢想多年的事了——將母親列入他的工資花名冊,並告訴她,她算是退休工人,再不用工作了。母親哭了,那個男孩也哭了。
後來,男孩經營的一切都墜入穀底。男孩感到無力回天,他心情憂鬱地告訴母親:“看來這次我真要失敗了。”
“兒子,”她說,“你努力試過了嗎?”
“試過了。”
“非常努力嗎?”
“是的。”
“很好。”母親果斷地結束了談話,“無論何時,隻要你努力嚐試,就不會失敗。”
果然,男孩渡過了難關,攀上了事業新的巔峰。這個男孩就是美國《黑人文摘》雜誌創始人、約翰森出版公司總裁、擁有3家無線電台的約翰·h.約翰森。
事實上,得失本來就不是永恒的,是可以相互轉化的矛盾共同體。有一本雜誌歸納出關於失敗的優勝可能:
失敗並不意味著你是一位失敗者——失敗隻是表明你尚未成功。
失敗並不意味著你一事無成——失敗表明你得到了經驗。
失敗並不意味著你是一個不具靈活性的人——失敗表明你有非常堅定的信念。
失敗並不意味著你要一直受到壓抑——失敗表明你願意嚐試。
失敗並不意味著你不可能成功——失敗表明你也許要改變一下方法。
失敗並不意味著你比別人差——失敗隻表明你還有缺點。
失敗並不意味著你浪費了時間和生命——失敗表明你有理由重新開始。
失敗並不意味著你必須放棄——失敗表明你還要繼續努力。
失敗並不意味著你永遠無法成功——失敗表明你還需要一些時間。
失敗並不意味著命運對你不公——失敗表明命運還有更好的給予。
那麽,期待成功的你不要再被一時的失敗左右了,在哪裏跌倒,就從哪裏爬起來!
人類即使再聰明,也不可能把所有事情都做到完美無缺。正如所有的程序員都不敢保證自己在寫程序時不會出現錯誤一樣,容易犯錯誤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弱點。這也是墨菲定律一個很重要的體現。
想取得成功,不能存有僥幸心理,想方設法回避錯誤,而是要正視錯誤,從錯誤中汲取經驗教訓,讓錯誤成為成功的墊腳石。
一次,丹麥物理學家雅各布·博爾打碎了一個花瓶,但他沒有悲傷歎惋,而是精心地收集起了滿地的碎片。
他把這些碎片按大小分類稱出重量,結果發現10~100克的最少,1~10克的稍多,0.1克和0.1克以下的最多。同時,這些碎片的重量之間表現為統一的倍數關係,即較大塊的重量是次大塊重量的16倍,次大塊的重量是小塊重量的16倍,小塊的重量是小碎片重量的16倍……
於是,他開始利用這個“碎花瓶理論”來恢複文物、隕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體,給考古學和天體研究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事實上,我們主要是從嚐試和失敗中學習,而不是從正確中學習。發明家不僅不會被成千的錯誤擊倒,而且會從中得到新創意。在創意萌芽階段,錯誤是創造性思考必要的副產品。正如耶垂斯基所言:“假如你想打中,先要有打不中的準備。”
人類社會的發明史上,就有許多利用錯誤假設和失敗觀念來產生新創意的人。哥倫布以為他發現了一條到印度的捷徑,結果卻發現了新大陸;開普勒發現的行星間引力的概念,是偶然間由錯誤的理由得到的;愛迪生是知道了上萬種不能做燈絲的材料後,才找到了鎢絲……
所以,想迎接成功,先放下僥幸心理,加強“冒險”力量。遇到失敗,從中汲取經驗,嚐試尋找新的思路、新的方法。
從哪裏跌倒,就從哪裏爬起來
1927年,美國阿肯色州的密西西比河大堤被洪水衝垮。在洪水即將吞噬一個9歲的黑人小男孩的一刹那,母親用力把他拉上堤坡。
1932年,男孩8年級畢業了。因為阿肯色的中學不招收黑人,他隻能到芝加哥就讀,但家裏沒有那麽多錢。那時,母親做出一個驚人的決定——讓男孩複讀一年。她給50名工人洗衣、熨衣和做飯,為孩子攢錢上學。
1933年夏天,家裏湊足了那筆費用。在芝加哥,母親靠當用人謀生。男孩以優異的成績讀完中學,又順利讀完大學。
1942年,他創辦一份雜誌,但缺少500美元的郵費,不能給客戶發函。一家信貸公司願借貸給他,但得有一筆財產作抵押。母親曾分期付款好長時間買了一批她最心愛新家具,但她還是同意將家具作為抵押。
1943年,那份雜誌獲得巨大成功。男孩終於能做夢想多年的事了——將母親列入他的工資花名冊,並告訴她,她算是退休工人,再不用工作了。母親哭了,那個男孩也哭了。
後來,男孩經營的一切都墜入穀底。男孩感到無力回天,他心情憂鬱地告訴母親:“看來這次我真要失敗了。”
“兒子,”她說,“你努力試過了嗎?”
“試過了。”
“非常努力嗎?”
“是的。”
“很好。”母親果斷地結束了談話,“無論何時,隻要你努力嚐試,就不會失敗。”
果然,男孩渡過了難關,攀上了事業新的巔峰。這個男孩就是美國《黑人文摘》雜誌創始人、約翰森出版公司總裁、擁有3家無線電台的約翰·h.約翰森。
事實上,得失本來就不是永恒的,是可以相互轉化的矛盾共同體。有一本雜誌歸納出關於失敗的優勝可能:
失敗並不意味著你是一位失敗者——失敗隻是表明你尚未成功。
失敗並不意味著你一事無成——失敗表明你得到了經驗。
失敗並不意味著你是一個不具靈活性的人——失敗表明你有非常堅定的信念。
失敗並不意味著你要一直受到壓抑——失敗表明你願意嚐試。
失敗並不意味著你不可能成功——失敗表明你也許要改變一下方法。
失敗並不意味著你比別人差——失敗隻表明你還有缺點。
失敗並不意味著你浪費了時間和生命——失敗表明你有理由重新開始。
失敗並不意味著你必須放棄——失敗表明你還要繼續努力。
失敗並不意味著你永遠無法成功——失敗表明你還需要一些時間。
失敗並不意味著命運對你不公——失敗表明命運還有更好的給予。
那麽,期待成功的你不要再被一時的失敗左右了,在哪裏跌倒,就從哪裏爬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