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慣別人的臭毛病


    青年作家易術在微博上講了這樣一件事:


    7歲時,我媽給我買了個滑板,才玩了兩三個星期,有個遠方親戚的6歲熊孩子看上了,抱著死活不肯放。他媽一直說送給他唄,難得這麽喜歡,念叨許久,我媽笑不作聲,半晌說了句“我把它擦幹淨”,小孩才肯鬆手。我媽拿去裏屋,空手走出來。他媽問:“滑板呢?”我媽說:“我兒子也難得喜歡,你們自己買吧。”


    麵對親戚的無理請求和自己孩子的戀戀不舍,如果易媽媽礙於情麵,硬是把滑板送給親戚的孩子,就會給自己的孩子造成傷害,那顯然不公平。如果硬是不給,不僅想要滑板的孩子不悅,大人之間的和氣也會被傷到,這件事確實很令人為難。不過,聰明的易媽媽略施小計,找個理由先把滑板要了回去,然後笑嗬嗬地說:“你們自己買吧!”對方一聽,必定能意識到是自己的要求太過分了。


    對那些不好意思拒絕別人無理請求的人來說,這個辦法很值得借鑒。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以下情形:別人以“孩子小,不懂事”為由,強迫你把私人物品借給孩子,結果被孩子損壞;親人以“我窮,你比我有錢”為由,向你借錢,而且有借無還;同事以“你能力比我強”為由,勉強你加班,幫他完成工作等。如果你不願接受對方的請求,對方就會指責你說:“你怎麽能和他一般見識呢……”如果你維持己見,就會有人說:“你怎麽這麽小氣啊,太不善良了……”


    以上種種,其實都屬於道德綁架。所謂道德綁架,是指以道德為砝碼,要挾個人或眾人不得不做某些事情。喜歡對別人進行道德綁架的人一般是思想道德低下的人,他們認為資源多的人就必須幫助資源少的人,這樣才能達到一種心理平衡,也順帶獲得了幫助別人的虛榮感。從這個角度來說,道德綁架其實就是弱者的無理取鬧,言外之意是:如果你不縱容我,你就是沒道德。樂於助人是美德不錯,但對於那些道德綁架的行為,我們有必要學會拒絕。


    當一個人觸犯了你的原則和底線時,不要礙於麵子,隨隨便便讓步。原則和底線是一個人的尊嚴,連尊嚴都失去了,還要麵子幹嗎?想要有尊嚴地活著,就必須堅守原則和底線,無論什麽時候,我們都要明確這一點。謙讓是一種美德,我們可以謙讓,但不能事事謙讓。別以為把喜歡的東西、喜歡的人、能夠勝任的工作讓給別人,自己就很偉大,在讓出去的時候,你心裏真的舍得嗎?不舍得還要讓,那不是懦弱,就是虛偽。


    有的人凡事都以自己為中心,自己有能力做的事不做,偏找別人幫忙,不管別人在做什麽,都強迫對方把自己的事放在第一位。對於這種人,我們不用磨不開麵子,直接果斷回絕,別管他說什麽。就像王小波說的那樣:“人在世界上有兩大義務,一是好好做人,二是不能慣別人的臭毛病。”


    人都是容易得寸進尺的,有一項心理學研究專門針對這種現象做了實驗。實驗中,研究人員扮成義工來到一個小區,挨家挨戶解釋,由於附近的交通事故頻繁,希望附近的居民在他們的院子裏樹立“小心駕駛”的標誌牌。由於標誌牌非常大,豎在院子裏明顯會破壞花園的景觀。不出意外,很少有居民願意這麽做。


    隨後,研究人員去了另外一個小區,這次,他們請居民在院子中豎立一塊“做個安全駕駛員”的標誌牌。這次的標誌牌隻有3英寸見方,所以幾乎所有居民都樂意這麽做。兩周後,研究人員再次到訪,請第二組居民把原來的小標誌牌換成更大一些的牌子。令人吃驚的是,有超過七成的人願意豎立那個又大又醜的標誌牌。這一概念被稱作“登堂入室”,即首先讓對方接受一種可以接受的東西,然後慢慢換成更加誇張的要求。


    一個人如果接受了別人的小要求,別人在此基礎上再提一個更高點兒的要求,這個人一般都不會拒絕,心理學家將這種現象稱為“登門檻效應”,也叫“得寸進尺效應”。


    從上麵的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出,得寸進尺的現象是普遍存在的。所以以後在答應別人的請求之前,我們要留心這一點,防止別人得寸進尺。


    別人一再請你幫忙,你一再不好意思拒絕,那對方就會一步步逼近你的底線,直至把它侵蝕掉。當一個人完全喪失底線的時候,就會像木偶一樣,任人擺布。因此,觸及底線的事情是絕對沒有商量餘地的,我們一步也不能讓,而且一定要態度堅決,讓對方再也不敢在同類事情上打你的主意。


    ◎捐款與愛心畫等號嗎?


    做善事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奉獻,不能有私心雜念,也不能借此攀比炫耀。捐款值得提倡,不過,要怎麽捐、捐多少,應出自個人意願,不能用捐錢多少來衡量一個人的道德。不捐款就是沒愛心,這種想法是狹隘的。


    小陸的單位有一名員工,前兩天在崗位上突發疾病,去世了。由於單位資金吃緊,而員工家裏的經濟又比較困難,所以單位便召開職工大會,號召全體職工捐款,並聲明捐款後將公示捐款詳單,也就是說,誰捐了,誰沒捐,捐了多少,所有人都一目了然。


    小陸心裏很抵觸這種做法,一方麵,他和妻子每個月光是還房貸就已經很吃力了,另一方麵,他和這位員工連麵都沒見過,根本就不認識。這種情況,他不捐款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可單位說要公示詳單,這和強製捐款有什麽區別?同事之間抬頭不見低頭見的,別說不捐,就是比別人捐得少了,都會被人說三道四。


    小陸見身邊的同事都頗有怨言,心想,既然大家都和自己的態度差不多,單位應該會不了了之了吧。想不到,下班之前,小陸接到辦公室的電話通知,讓他去把捐款交了。小陸不知道是什麽狀況,便去辦公室一探究竟。進了辦公室,小陸嚇了一跳,裏麵擠滿了人。當他看到表格的時候更是驚呆了,原本嚷嚷著不想捐的同事,每個人的名字後麵都齊刷刷地寫著500元,隻有小陸的名字後麵是空白的。盡管萬分不情願,但小陸還是馬上把錢交了上去。回家以後,他越想越鬱悶,妻子歎了口氣,安慰他說:“捐都捐了,別上火了。換了是我,恐怕也會那麽做。單位上上下下那麽多人,不捐的話,以後怎麽做人啊?大不了後半個月,我買菜時再算計著點兒,應該能維持到下個月。”


    有些單位組織捐款時雖然名為“自願”,實際上卻通過各種手段強製員工。還有一些單位在捐款捐物的同時,要求冠名,廣邀媒體大肆宣傳,用以樹立企業形象。這種功利的做法完全背離了慈善的本質,使原本扶助弱勢群體的愛心,變成了令人反感的作秀,這恐怕會令越來越多的人對做善事失去信心。


    對於捐款攀比的現象,中國第一家民辦公募基金會——1基金的創辦人李連傑說過這樣一番話:“看到網上那些排行榜,我覺得很遺憾,愛心怎麽能用金錢來衡量呢?如果我就隻能捐一元,我難道要去跟比爾·蓋茨比愛心嗎?有的人一衝動,捐一個月工資,要是這樣連續三個月,他就變成貧困戶要我們去救了。”


    李連傑籌備1基金時,曾去找一個做生意的朋友幫忙,這位朋友大約有上百億的身家。得知李連傑的來意後,朋友說:“出錢,好啊,10萬元。”


    李連傑笑了:“不會吧,我跟你的交情,你又有這麽大的身家,就給我10萬元錢,說句不好聽的,打發要飯的也不止10萬元錢呀!”


    朋友說:“連傑,你跟我來。”


    說完,他把李連傑拉到他的辦公室,李連傑看到了十幾萬封要錢的信。


    朋友說:“我每年都會拿出一億五千萬港幣擺在這裏,誰要捐款,我就10萬10萬這麽給,直到把這一億五給完。明年再拿一億五,再這麽給。”


    李連傑理解了這位朋友,更加堅定了1基金每人隻捐一元錢的想法。1基金的理念是:1人+1元+每1個月=1個大家庭。也就是說,每個人每個月捐一元錢,集合大家的力量,讓小捐款變成大善款,隨時幫助有需要的人。


    想幫助別人,有錢的可以出錢,沒錢的可以出力。善無大小,盡力而為。做善事需要的是慈悲心,不是分別心。不捐款的,不必內疚;捐一元錢的,不必嫌少;捐一個億的,也不必在道德上有優越感。


    ◎要孝順,但不能愚孝


    在中國,無論孩子多大,在父母的眼裏都是孩子。無論是高考填報誌願專業,還是工作、結婚、生孩子,父母都要插手。他們常以“過來人”和“為你好”為由,迫使子女無條件順從他們。如果子女不願意服從,就要受到各種輿論的指責,自私自利、好心當作驢肝肺,這還是輕的,嚴重的會被說成是大逆不道。


    王鑫大學畢業後,順利進入一家知名的建築企業,擔任出納。上班半年多,由於工作表現出色,他便被公司派往湖南,擔任公司承建項目的出納,負責支付材料款、工人工資等。從2012年3月開始,公司陸續給王鑫打款300多萬元,用於各項開支。2012年4月,王鑫一連幾天沒去上班,單位的領導和同事想了各種各樣的辦法,都沒有聯係上他。


    一星期後,王鑫主動與公司取得聯係,並回到公司。不過,他回來的第一件事就是向領導坦白,說自己挪用了公司工程款。領導大吃一驚,趕緊派人對賬,結果發現,公司的賬麵上虧空了100萬元。


    原來,忠厚老實、被親戚朋友稱為“孝子”的王鑫有個嗜賭的母親,母親在賭場上欠了很多錢,經常有債主上門追債。可母親不但不知悔改,還經常跟王鑫要錢,用於賭博。


    母親打算去澳門賭場翻本,就找兒子借錢。王鑫明知道母親賭博欠債已經成了無底洞,可礙於母親是自己唯一的親人,他最終還是答應了母親的請求。


    王鑫一下子就從公司賬上挪走了100萬,然後親自陪母親去了澳門。俗話說,十賭九輸,在澳門賭場,母親把100萬輸得精光。


    見挪用的公款無法歸還,王鑫自知無顏麵對公司領導、同事,於是選擇了離開。不過他並沒有逃避,而是四處籌錢,想彌補賬上的虧空。然而,100萬元不是小數目,實在借不到錢的他隻好回單位向領導坦白。公司選擇了報警。


    子女不惜犧牲自己、自己配偶和孩子的利益,一味地對父母做出極大的犧牲,隻要是父母說的就聽從,甚至認為父母隻有對沒有錯,如果忤逆了父母的意思就是大逆不道——這不是孝順,是愚孝。


    真正的中國文化是反對“愚忠愚孝”的。《孔子家語》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曾參小時候跟父親一起去地裏幹活,曾參不小心把莊稼鋤斷了,父親大怒,把曾參狠狠地揍了一頓,也許是下手太重,曾參竟被打昏了。父親以為自己失手打死了兒子,伏在“屍體”上大哭。過了很久,曾參才醒過來。為了不讓父親擔心,醒後的曾參說自己一點兒都不疼,回家後還彈起琴來,以證明自己無恙。


    這件事被孔子知道了,他很生氣,跟弟子們說:“告訴曾參,以後再別到我這兒來了。”曾參不解,托人詢問緣由。


    孔子以大舜事親之事為例,說明了什麽才是真正的孝:舜的父親叫瞽叟,為人糊塗,他後娶的妻子對舜很不好,欲除之而後快,她經常慫恿瞽叟責打兒子,甚至還設計想殺死舜,舜幾次險些喪命。舜雖孝順父親和後母,但並非任何時候都逆來順受,他秉持的原則是“小棰則待過,大杖則逃走”,也就是,麵對父母小的責罰,安然順受,但父母要殺自己的時候,就盡力避開。


    在孔子看來,在父母對自己起殺心的時候躲開,以免他們背上殺子的惡名,這才是真正的孝。而曾子見父親下了狠手,卻不想辦法躲開,萬一父親失手,將他打死,父親將置於何種境地?盲從的兒女並非孝順,而是愚孝。反之,不順從父母的意思,反對父母的做法,也並不一定都是不孝。


    曾子聽了這番話,恍然大悟,連忙去拜謝老師的教誨。


    說起孝順,很多人都認為光宗耀祖就是一種孝順。喜歡把光宗耀祖掛在嘴邊的長者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你一個人是好是壞無所謂,要為整個家族考慮考慮啊……”這迫使很多子女把光宗耀祖視為終生理想,在做人和做事的時候,他們考慮最多的是整個家族,而不是自己。子女為了祖先和父母去拚搏,去追逐功名利祿,為的是能夠履行盡孝的義務,對他們有個交代。


    許多子女都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如果有幸功成名就,就覺得光耀門楣、風光無限;如果不能出人頭地,就無法麵對父老鄉親;假如身敗名裂,就覺得無顏活在世上。


    子女因為感恩父母的養育而自願盡孝,那是發自內心的感情,如果父母自以為對孩子有養育之恩,便理所當然地要求子女必須償還,那不就成了交易了?父母尊重孩子的選擇,才是真正愛的表現,孩子努力把自己的生活過得更精彩,不讓父母擔憂,才是真正的孝順。


    每個人都要有獨立的人格,誰也不是誰的附屬品,每個人都有權做出自由的選擇。不要讓光耀門楣成為你的桎梏,拚搏努力不是為了光耀門楣,而是為了自己。隨著時代的變遷,我們的價值觀也要跟著變一變了。把光耀門楣視為理想沒什麽不對,但成功的路有千條萬條,不能一味地追求升官發財、有權有勢,把這些視為成功的唯一標誌。


    ◎不幫忙轉發就是不夠朋友?


    如今,隨著微信的流行,拿出手機刷朋友圈已經成了很多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項內容。然而,很多人發現,用來溝通和交流的朋友圈,已經漸漸被心靈雞湯、代購廣告、點讚、不靠譜的傳言充斥,求點讚的、求推廣的、求轉發的……讓人眼花繚亂,有時候也煩不勝煩。幫忙點讚、投票還算是舉手之勞,無傷大雅,不過凡事都不能過度,否則隻能惹人反感。至於點讚、轉發,還是三思後行的好。


    近期,拚團采購在朋友圈中流行起來,對於這種新鮮的購物方式,有的人很歡迎,也有人為此苦惱不已。


    小徐是一家公司的白領,在她的微信朋友圈裏,許多親戚朋友輪流發各種水果的拚團信息,到處拉人組團下單。剛開始,她還覺得新鮮,拚單買的水果確實比超市要便宜,可漸漸地,她有些吃不消了。拚團采購的水果質量參差不齊,不是每次都令人滿意。最近幾個月來,她家的水果真是多到吃不完,幾乎每隔一兩天,就會收到拚單的信息,都是親戚、朋友、鄰居發來的,她想拒絕,可又磨不開麵子,特別頭疼。


    水果拚單實質上是一種變相的團購,至於靠譜與否還要消費者自己來判斷。有業內人士分析,微信拚團是一種營銷手段,通過裂變的方式讓更多人知曉自己的產品,達到薄利多銷的目的,但是被不法商人利用,就出現了各種騙局。有的借助團購來賣劣質水果,有的虛擬團購隻為吸粉加關注,個人信息泄露這樣的事屢見不鮮。


    朋友圈裏除了拚團以外,還有不少麻煩事。比如,經常遇到搞“眾籌”的,麵對懇切的言辭,很多人不好意思拒絕。


    “今天是我的生日,想送我生日禮物的各位親,直接發紅包就行了。”


    “想買台iphone6,求各位幫幫忙湊個份子錢,隻要10元,多謝多謝。”


    “世界那麽大,我想去看看,求各位打賞點兒,幫我實現這個心願吧,不勝感激。”


    人與人之間健康的關係應當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真正的朋友也不會因為沒有幫忙而與你疏遠。如果不想幫忙,就直截了當地拒絕,用不著解釋太多。


    不少人有過幫微商朋友轉發廣告的經曆,有些時候,那些廣告裏的產品和服務自己沒有體驗過,甚至連聽都沒聽過,之所以願意幫助朋友轉發,完全是出於友情,或擔心駁了朋友的麵子。


    林小姐交友廣泛,微信朋友圈有幾百位好友。不久前,林小姐的一個關係比較好的朋友在朋友圈裏推銷麵膜,請林小姐幫忙轉發麵膜廣告。林小姐有些為難,可朋友說自己剛剛創業,最需要的就是朋友的支持,又說了一些令人心酸的話,林小姐見朋友創業艱難,就答應了她的請求,把麵膜廣告轉發到朋友圈裏去了。誰知幾天後,林小姐接到一位好友的電話,埋怨說購買了林小姐轉發廣告中的麵膜,收到的卻是“三無”產品,皮膚嚴重過敏,要求她承擔責任。最後,林小姐隻好自掏腰包買禮物安撫這位好友,這件事才得以平息。


    如果有朋友要求幫忙轉發廣告,而你自己沒用過,不知道效果如何,最好不要輕易轉發,以免損害他人利益,給自己招致不必要的麻煩。從2015年9月1日起,我國的新《廣告法》開始實施,根據新《廣告法》的規定,自然人在自媒體發布廣告需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也就是說,作為廣告的轉發人,是要對廣告的真實性承擔責任的,因此,再幫朋友轉發廣告時,一定要謹慎了,因為稍不注意,你可能就會攤上事兒,如果引發糾紛,還會涉及相關賠償。


    對於疑似謠言的消息,一定要謹慎對待。幫朋友轉發之前,一定多想想、多查查,看文章來源於哪裏,證據鏈是否充分,是否以商業營銷為目的。如果發現原創的短信、微信等有明顯的問題,就不應該轉發,否則一旦產生嚴重的後果,會被追究法律責任。如果是跟你關係很好的人,可以就事論事,態度友好地提醒對方,不過最好私下講道理,別公開指出來,以免對方難堪。隻要對方明事理,就一定能接受你的好意,不會傷害彼此的感情。


    不管通過朋友圈分享什麽,都要掌握尺度,如果成了心理負擔、人情負擔,甚至被商家企業挾持、綁架,就完全失去了分享的自在和樂趣。朋友圈隻是我們與外界溝通的一種工具,是人際交流的一種補充,隻是為了方便交流。如果朋友圈裏的煩惱多過快樂,何不換一種溝通方式呢?朋友之間的來往並非隻有這一種途徑,沒事的時候打個電話問候一聲,或者相約出去,麵對麵溝通不是更好嗎?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彼此之間的認知不可能完全一致,需要彼此包容和體諒,無論在網絡上還是現實當中,人和人之間的交往都應如此。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別讓不好意思害了你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斷舍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斷舍離並收藏別讓不好意思害了你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