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白岩鬆:在熱點中追求新表達、新觀點、新角度


    “雷音”說:


    要論說話,作為一個國家級的名嘴,白岩鬆老師的金句攢起來,可以蓋起一座大廈了,當然是精神上的。作為一個資深電視人,他也能超越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邊界,看到傳播最核心的部分。早在幾年前,他就已經看到了媒體融合的趨勢,所以,他關心的永遠不是誰會取代誰,他用自己對新聞節目的卓越追求告訴我們,對於一個說話人來說,最重要的還是說什麽,怎麽說,怎麽在熱點之中發出自己獨特的聲音,把話說到老百姓心裏去。


    我一直關注互聯網的變化,但是,我從來不關心大家談論的所謂互聯網會取代電視,一個屏幕取代另一個屏幕的問題。作為內容供應商,都是一樣的。如果能取代,趕緊取代。因為在沒有取代的時候,隻有中央電視台。如果取代了,互聯網就天然地打破了這種壟斷。那個時候,互聯網這種屏幕,說必須tv?必須用新華社的網站?要成為國家的大網站,很難。因此,它一出生,就具有民主性。我喜歡。但是要說取代,不可能,至少短期內很難。


    我一直在用一個角度來觀察這樣一個方向,那就是,技術人員在幹什麽?硬件供應商在幹什麽?他們決定著未來。我們這幫人都在討論誰取代誰,誰是新媒體,誰是舊媒體,可是你看硬件供應商們,都是把這些東西融為一體的。生產未來電視的人,是把互聯網和電視融為一體。ipad是怎麽來的?它變成了一個移動的屏幕,變得更便捷。他們隻關注屏幕,不關心你看的是電視劇還是互聯網上的視頻。你看,所有的硬件供應商都看準了未來屏幕的融合屬性,隻有我們自己要分電視屏幕還是電腦屏幕。


    幾年前我就看清了這種趨勢,隻不過將來你要在哪個屏幕出現而已,而且這種界限一定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覺得,將來一定是一個逐漸融合的過程。歸根結底,就是由一個屏幕轉換成另一個屏幕。那麽,我要去想的是,我作為內容供應商,要怎麽樣去製作更符合未來需求的內容。


    比如說,在《新聞1+1》幾年前改版的欄目策劃會上,我第一個提出:這是一個在電視上首播的多媒體欄目。我已經不認定它是電視欄目了,我的理念早就變了,包括接下來我要做的節目,我正在研發的節目。這些節目一定不是用傳統的電視方法在做,我采用季播的方式,而且跟互聯網高度融合與合作,甚至有可能在互聯網首播,包括投融資,等等。我覺得它當然會改變我做節目的方式。2014年的《新聞1+1》會有極大的變化,就與這種思路有關,它一定更符合新的傳媒時代的需求。


    但是歸根結底,我最後完成的東西,才不管你在哪裏播呢,但它必須是好的內容。


    我覺得《新聞1+1》所有成功的節目都有一個共同屬性,就是在廣泛被大家關注的、被所有媒體關注的新聞事實中,最後發出了獨特的聲音,而且最後證明這個聲音依然是對的、有價值的。比如說,2011年7月25日播出的節目中,關於“動車事故”的報道。當時,全中國的媒體都在關注,可是為什麽到了晚上我還是有新的內容呢?


    我首先提出了幾個質疑:關於信與不信,關於技術是先進的不代表高鐵是先進的,對人的尊重是否先進,管理是否先進,監督是否先進……其實,這個事件媒體關注了那麽久,可還是給我留下這個空間:


    今天,我們都得到了這樣一個消息:鐵路7月23號的事故路段,可以說今天恢複了通車。但是恢複的僅僅是通車,由於近一段時間以來,接連出現的各種各樣的鐵路事故,讓我們對鐵路的信心和信任恢複起來那可就大大需要時間了。可能也正是因為這樣,在昨天晚上,鐵道部的新聞發言人王勇平在舉行新聞發布會的時候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我幫他統計了一下,他向所有的記者和在場的人員提出這種反問:你們相信嗎?一共提出了不少於三次。他的回答是“我相信”。是,我相信,他必須說“我相信”。但是你要問我呢?我的答案是,一個多月之前我願意相信,但是現在呢,我不敢信,不能信,我就簡單地信了,對鐵路糾錯也不一定很好,要想真信,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在這一點上呢,節目開播之前,我看到了專欄作家宋石男建設性的微博,寫得挺好的:“諒解建立在真相之上,沒有真相,沒有諒解。部門要擺脫塔西佗陷阱(當一個部門失去公信力時,不論是說真話還是假話,是做好事還是壞事,都會被認為是說假話,做壞事),就必須深入調查事故真相,坦然道出事故原因。任何的遮掩或回避隻能激怒民眾,加深裂痕。”


    這對於鐵道部,以及相關部門的提醒就是,必須堅持說真話。絕不能說你已經說了二十句或者三十句真話,覺得說一句假話也沒關係,這一句假話就會讓你前麵的真話所積累的某種信任全部喪失殆盡。要不停地、不斷地、永遠去說真話,直到大家的信心真正建立起來。當然,僅有真話和真相是不夠的,建立大家對中國鐵路的信心和信任還需要做大量的工作,甚至有很多是處理這次事故當中的一些細節。


    ……


    我為什麽會不太認同呢?我們不能把技術是先進的,就等同於合格,就等同於我們擁有信心。話為什麽要這麽說呢?僅僅是技術先進,但是你的管理是否先進?運營整個給予的實踐答案是否先進?監督是否是先進?對人的尊重是否先進?所有的細節是否先進?歸根到底,綜合下來你的運行能力是否先進?如果綜合下來的運營能力是先進的,我們才可以說,它是先進的,是合格的,我們才會有信心。


    舉一個例子,比如說我們形容一個人身體非常健康,怎麽去說呢?說他心髒功能40歲像20歲一樣,肝、肺都是40歲像20歲一樣,你覺得他身體好極了,是嗎?但是他弱智。你能說他是健康的嗎?隻有當他的各種身體器官,包括智慧、大腦全部是健康的,我們才可以得出健康的結論。因此,僅有技術是先進的這一點不能說是合格的,也不能等同於信心,需要一個綜合運營下來給予我們一種先進的感受。


    很多人在這次事故之後,開始質疑速度,說速度是不是可以降下來?其實,跟京滬高鐵的300公裏每小時比起來,動車速度沒那麽快,尤其這次出事的是第一代的動車,它的公裏數可能也就是一小時200多公裏。針對這方麵,今天我看到英國的交通事務學者胡德說的一句話:“高速交通的關鍵在於調度和軌道維護。是否僅僅把速度降下來就能保證安全呢?2002年的(英格蘭)赫特福特郡脫軌事件後來被發現原因不在車速,而是路軌接軌處的螺釘沒擰緊。”


    回到《三聯生活周刊》副主編李鴻穀的這句話吧:“速度,看來是我們必須麵對並且認真思考的重要問題。不僅火車的速度、鐵路發展的速度,甚至中國經濟發展的速度……管理、製度、社會如何匹配高速度,我們至少要避免以生命為代價的磨合與適應。”


    所以,我個人的感覺,不是我們的高鐵太快了,速度不是問題,而是另一種速度有問題。什麽呢?就是隻求效益,隻求政績,一路向前走,但是忽略了以人為本,忽略了規律,忽略了科學,忽略了我們生活中很多乘客的感受,尤其忽略了科學的管理和監督。這樣的一種快速度才是真正可怕的。所以,還是要給我們的鐵路本身的速度正一下名,速度不可怕,但是另一方麵的冒進可就太可怕了。


    因此,所有成功的《新聞1+1》節目都具有這個共同屬性。2012年6月28日,我在做關於“審計”的節目時,審計報告公布時,也同樣如此:


    宣傳片《中國鐵路》看過沒?大製作吧,導演張藝謀,而且畫麵也是一如既往的漂亮。但是,看這個片子的時候,我們想說的可不是表揚。在昨天最新的審計報告當中,還特別提到了這個片子。怎麽提的呢?我們看看這段話。2009年至2010年,鐵道部在未按規定公開招標的情況下,投資1850萬元製作中國鐵路宣傳片,未達到預期效果。這隻是昨天的審計報告當中展現出來的一個小小的細節,這次審計報告出台之後,人們發現還是老麵孔,還是那些老問題。來,我們麵對這“二老”。


    ……


    在10年前左右,“審計風暴”剛剛刮起的時候,大家看,很自然把“風暴”跟審計緊緊聯結在一起,因為當時人們覺得新鮮、有力度,而且點名,好啊。“看家狗”這個說法一下子就在社會中流行開來。那個時候是審美,為審計部門的工作和精彩來鼓掌。後來慢慢過渡到審醜,看看都暴露出什麽問題。到了今天,正在演變成審醜疲勞。為什麽會有疲勞呢?還是那些老麵孔,還是那些老問題,而且沒見到多麽嚴厲的處理啊。就像一份體檢一樣,每年都做體檢,這一點當然很好,但是年年做體檢從來不治病,也是,有的時候開藥、治療、手術,不由這個體檢部門來辦,但是醫生也不說話,慢慢地大家產生了無奈。


    像今年審計報告出來之後,我看到很多媒體,非常平靜地去報道它。但是,見不到像以往那樣熱烈地為審計部門的工作鼓掌,也見不到為出現的很多醜惡的現象痛心疾首,沒有那種極強烈的情感,而是一種平靜。在平靜的背後會不會有一種無奈?接下來該怎麽辦呢?真希望這一兩年能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不過,不要說總是老問題,也會有一些“新鮮的事”。我在這份審計報告當中就找到很多簡直是令人匪夷所思(的事),像評書一樣的內容,給您念幾個,也讓您不那麽無奈。


    農業部所屬的規劃院有六名中層幹部,違規持股100多萬,而且分紅、報酬、獎勵230多萬,而且,人家底下的部門用他們這個名字每年掙到的谘詢費有2000多萬。天啊,把我調這個部門去吧。


    文化部,2011年實際擁有車輛94輛,其中超過核定編製的配備就有44輛,快接近一半了。目前,還有30輛沒有清退或處置。


    再看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人家可真是會節約。所屬的宣教中心以0.2萬元,也就是2000塊錢,從下屬的部門購買了賬麵價值34.89萬元的兩輛轎車歸中心領導使用。2000塊錢買兩輛,也就是1000塊錢買一輛。明天我打算給他4000塊錢就讓他幫我買一輛。你看,他還能掙點兒。


    國家宗教事務局,一查,使用的軟件當中有70套不是正版的,估計是盜版的,這也太沒信仰了。


    民政部,價值77.18萬元的小型普通客車,最後賣了2.2萬元,我在這兒直拍腦門,怎麽沒賣給我們呢。


    你看,這些事情簡直是匪夷所思,隻是被當成了很多很小的事情就藏在了審計報告當中。但是,你看完的時候感覺觸目驚心,更不要說那些大事情了。


    我們再來看這樣一些數字。2007年的審計報告提到共審計了49個部門,存在問題的部門有幾個呢?49個,百分之百有問題;2008年審計了54個,又是百分之百存在問題;2010年審計了54個部門,又是百分之百;2011年,終於有進步了,審計了50個部門,隻有49個存在問題,畢竟還不是百分之百嘛。


    這個問題很久之前的時候,我在演播室裏問過當時的審計長李金華,為什麽年年查,年年有?為什麽都是那些老問題?我相信現在審計長也要麵對這樣的問題。咱們聽聽專家會怎麽感受吧。


    ……


    我覺得,這是長期以來,我在《新聞1+1》和《新聞周刊》裏形成的思維方式。不怕別人說過,怕的是自己沒說出新的角度和新意的東西。所以,凡成功的《新聞1+1》節目都一樣,都是廣泛關注的新聞依然有新的表達、新的觀點和新的角度。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特別會說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大唐雷音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大唐雷音寺並收藏特別會說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