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夢的解析與應用3


    直示法如何解夢


    解夢屬於術數類。


    術數占卜,大到能夠用來推測自然界的種種災異,小則可以用來預測個人的命運。


    從上古時期開始,人們就開始了對夢境的研究,並逐漸以之作為預測吉凶的依據和兆示。


    人的夢都是象征性的,有的含蓄,有的直露。


    夢象千奇百怪,因此人們解夢的方式也就多種多樣了。


    比較常用的一種解夢方法是直示法,即直接把夢象解釋為它所預兆的人和事的方法,也就是說夢中夢到了什麽,就認為未來會出現相同的人,發生相同的事情,即用夢象直接代表夢的意義的方法。


    直示法解夢出現的比較早,因為在人類社會早期,人們大多會把夢境中的經曆當做真實的情景,所以人們會以對待事實的態度來對待夢境。


    在西漢賈誼所著的《新書》中就有記載,古代匈奴人“夢中許人,覺而不背其信”,也就是說他們完全相信夢中所發生的一切。


    而明人陳士元在在自己的著作中,把直夢稱作“直葉”,“葉”是“合”的意思,就是事與夢合,比如“何謂直葉?


    夢君則見君,夢甲則見甲,夢鹿則得鹿,夢粟則得粟,夢刺客則得刺客,夢受秋駕則受秋駕。


    此直葉之夢,其類可推也。”


    就段話出自他的《夢占逸旨·感變篇》。


    這是因為在有些夢中,原形材料進入夢境後一般不會變形,或基本上沒有變形。


    因此,夢中出現什麽人物,也就指現實中那個人物;夢中出現什麽對象,也就指現實中那個對象。


    夢象對於原形,可以說是一種象形。


    當然,象形可以重現全形,也可以選擇其中的一部分,但所指的對象則是明確的,所表示的意義也是清楚的。


    比方說,夢中人物的活動和話語,即直接表示那個人物的思想和意圖,夢中對象的特點,亦直接表示客觀對象的特點。


    因此夢和夢意是一種同一關係。


    比如,據說周武王曾經做過一個夢,夢醒之後非常高興。


    他的父親文王問他:“汝何夢矣?”


    他回答:“夢帝與我九齡。”


    意思是說,他可以活到九十歲。


    周武王夢到神仙告訴他自己會活到九十歲,所以當有人詢問時,便直接告知對方,這就是一種直接解解夢境含義的方式。


    直示法解夢種最簡單的解夢方法,由於在這種方法中,夢境與它預示的人或事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內容上都相同或相近,所以一般人都能掌握這種方法,可以也能夠來自我解夢。


    有時候,如果夢境比較離奇,做夢者經驗不足無法自解時,一經解夢者提示他就能很快地領會其中的含義。


    但是,“直解”很難對一些抽象、隱晦的夢做出合理的解釋,而且“直解”得出的結論一旦與未來的事實相悖,很容易造成“占而不驗”的結果,使占夢者失去回旋的餘地。


    除非占夢人對自己的結論有十足的把握,否則,他們一般都會采用轉示的方法。


    轉示法如何解夢


    轉示法即夢象經過轉換而表示夢意的方法,占夢者不會直接解解夢象的表麵含義,而是會把解夢進行一定形式的轉換。


    在大量運用轉示法解釋的夢例中,原形材料進入夢境後發生了變形,所以就不能再根據夢象直接了解夢意,而必須考慮原形發生了什麽樣的變形和夢象如何構成的。


    隻有把夢象還原為原形之後,才能真正弄清夢意。


    與直示法相比,轉示法十分複雜,它要求對夢者必須有全麵的、係統的了解,特別要努力從意識層麵深入到潛意識的領域。


    具體來說,轉示法可以分為象征法、連類法、諧音法等多種。


    一、象征法


    象征法即把夢象作為一種象征物,先轉換成它所象征的東西,再根據所象征的東西來解解夢的意思。


    在這一類夢例中解夢形已經沒有,隻有它的象征物。


    象征物現在通常必定能代表其他事物的東西。


    象征物必定和原形是不同的,但形象上或性質上則有某種相似的特征,因此才能用象征物表示原形,以提示其意義。


    運用象征法解夢的起源也很早,這是因為兩方麵的原因:一來在某些特定的曆史條件和具體環境下,占夢者不便直接言說夢的含義,所以就采取了這種隱蔽、曲折的解釋方法,另一方麵則是因為通過象征法可以更好地解釋一些抽象的、不易言說的夢境。


    象征性的夢象、夢兆十分寬泛,例如《左傳·成公十六年》記載:


    “晉楚戰鄢陵,晉呂鏑夢射月,中之,退入於泥。”


    占夢者說:“姬姓,日也;異姓,月也,必楚王也。


    射而中之,退於泥,亦必死矣。”


    及戰,鏑射共王,中目,王召養由基,與之兩矢,使射呂鏑,中項,以一矢反命。


    此處的日月象征著尊卑內外,和一般的意義有所區別。


    日象征姬姓,為尊者和內者;月象征著異姓,為卑者和外者。


    占夢者根據當時的現實狀況,將夢中“射月,中之”,解釋為射中了楚王。


    “退入於泥”,又被轉釋為死亡的象征,因為“入泥”和“入土”同。


    占夢者便認為呂鏑定會不久於人世。


    在我國傳統解夢書中,象征性的占夢之辭觸目皆是,例如《新集周公解夢書》中,幾乎皆為象征性占夢之辭,如夢見著青衣者,得官;夢見著黃衣者,大喜;夢見綠衣者,妻子有娠;夢見白衣者,主大吉等。


    這種象征性占夢法不僅限於服飾,夢中出現的動物、植物、器皿、日月星辰、亭台樓閣,乃至人體器官等都可能具有某種象征意義。


    二、連類法


    連類法即把夢象作為一種關聯物,先轉換成它所關聯的某種東西,再根據所關聯的東西來表示夢意。


    在這一類夢例中,原形也是不存在的,因為它已經轉化為與之相關聯的另一個東西,那個東西是它在夢中的替代物。


    由於這種占夢法是以人們的生活經驗為依據的,因而比較容易為夢者接受和理解。


    在中國古代的夢書中,有很多“連類”的夢例,例如:夢見娥者,憂婚也;夢見灶者,憂求婦嫁女;夢得甑者,欲娶妻;夢見弓彈琴者,必得朋友也;夢見鞭策,欲有使也;夢見杯案,賓客到也。


    我國一些少數民族在解夢過程中常常采用連類法,解夢景頗族的男子曆來善於舞刀弄劍,而女子則一般會在家中做家務,所以景頗族人認為妻子在懷孕期間如果夢見槍、長刀之類,必生男孩;如果夢見鐵鍋、鍋架則必生女孩。


    三、諧音法


    諧音法即把夢象中的人或物作為某個東西的諧音,先轉換成所諧音的那個東西,再來表示夢意。


    語音可看做一種聲音的形象,諧音是利用聲音形象的相似性而發生的轉換。


    《孟子·梁惠王上》中說:“民歸之由水之就下。”


    這裏借“由”通“猶”,表示“如同”的意思,在正常情況下用“猶”字,如《史記·伍子胥傳》說:“今吳之有越,猶人之有腹疾也。”


    因此,當出現借“由”通“猶”時,我們就稱“由”為通假字,“猶”為被通假字。


    當某個字做通假字用時,它就具有了通假義。


    中國古代諧音的夢例,大多同占夢迷信有聯係,但我們從中可以對諧音方法有所了解。


    例如,“魚多”諧“餘多”,夢中“魚多”即表示豐收;“桑”諧“喪”,夢到桑樹,占夢者一般都會解釋為家中將遭遇喪事。


    再如《南史》中記載了一則吉瞻夢見鹿皮的故事:


    吉瞻,字梁容,馮翊人。


    嚐夢得積鹿皮,從而數之,有十一領。


    及覺,喜曰:“鹿者,祿也,吾當居十一祿乎·”自其仕進,所蒞已九,及天監二年進西陽、武昌二郡太守,心甚惡之,果遇疾,卒子郡。


    在這個例子中“鹿”通“祿”,也就是官祿。


    轉示法其實與文學中的修辭有很多相似之處,時常涵蓋了比喻、借喻等方法對夢進行解析。


    由於做夢者個人的文化背景、生活環境、性格特征、人生經曆等有很多不同,所以夢境也會千差萬別,這使很多占夢者會采取轉示的方法來解夢,以避免因過於果斷的解釋而損害了自己的權威性,雖然有時未免牽強,但轉示法確實是既能自圓其說,又能為占夢者留有餘地的解夢方法。


    反示法如何解夢


    很多人做夢,都說夢與後來的事實相反,這種夢與現實的背離,正是物極必反的結果。


    反示法即從夢境內容的反麵來解解夢意的方法,又稱為反兆法解夢夢凶為吉,夢吉為凶;夢見別人是自己,夢見自己是別人;夢中大笑則將遭不幸。


    大量的夢例說明,反夢與醒覺時的盼望、憂慮等情緒及睡夢中的體驗均有密切關係:寒則夢暖,饑則夢飽,病則夢醫,窮則夢富。


    諸如此類的案例頗多,所以用此法解夢常多能應驗。


    反示法體現了陰陽解夢法中物極必反的道理,從辯證的理性的角度去理解,反示法其實是在提醒人們順境中不可忘形,逆境中不要氣餒。


    反示法具有很深的群眾基礎,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夢是反的”,這種觀點雖不能解釋所有的夢境,但也有一定的道理,也可以從一個側麵證明榮格提出的“夢具有補償作用”這一理論。


    在《南史·沈慶之傳》中記載了一個故事:南朝有一個叫沈慶的人,他家境貧寒,已過而立之年依然一貧如洗。


    一天晚上他做了一個夢,夢見有鹵簿(即儀仗隊)到自己家中,他未將這些人帶到堂屋,反而將他們引入了廁所。


    醒來之後,他非常後悔,自認為自己在夢中的行為太失體麵,畢竟廁所這個地方實在太上不得台麵。


    他心裏非常懊惱,於是就去找人解夢,占夢者聽後哈哈大笑,對沈慶說:“你必定大富大貴,而且在日夕之間。”


    沈慶不解,占夢者又解釋說:“鹵簿固是富貴容。


    廁中,所謂‘後帝也,知君富貴不在今主。”


    在這個故事中,沈慶夢中的行為本失禮至極,若用直示法解釋,必定是不好的預兆,但占夢者卻從反麵解夢,並且他的話後來果真應解夢。


    再如宋人在《太平廣記》中曾經援引《紀聞》中的文字,晉陽有一個人夢到被老虎追逐撕咬,夢醒後驚恐異常,他的母親安慰他說:“人言夢死得生,夢想顛倒故也。”


    正因為存在大量反示法成功解夢的案例,所以人們心中常習慣地認為“夢見拾錢將會破財,夢見哭泣為福兆”、“夢中大笑則將遭不幸”。


    但是,正確運用反示法的占夢者往往已經對做夢者的夢境、現實處境及心理做了詳細的了解。


    所以,反示法不可千篇一律地套用,而必須因時因地因人而異,否則就可能對做夢者產生誤導。


    性格法如何解夢


    性格不同的人,常做的夢也不同。


    一般來說,夢中過得幸福的人,是內心真的幸福。


    夢中過得苦惱的人,白天的風光是假的,她實際上是一個不幸福的人。


    一個人內心的幸福與否,和外在的環境固然有關係,但是和內心的性格更有關係。


    夢展示性格,也展示對這樣性格的人來說,生活意味著什麽。


    也有例外,有人白天的生活不好,夜裏用幸福美好的夢來安慰自己,就像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樣。


    她們夢中的幸福生活並不表明她們真的幸福。


    不過這樣的人,在白天也有好幻想、脫離現實的性格傾向。


    有些人感到,夢中的自己和清醒時的自己性格相反。


    有的人醒時十分勇敢,而在夢中卻謹小慎微或膽小怕事。


    有的人醒時十分善良,而在夢中卻仇恨別人。


    夢與現實的不同是由於:也許醒時的自己是偽裝,夢中的才是真相。


    一個怯懦的人,也許會刻意讓自己顯得勇敢,也許為了克服自己的怯懦故意去冒一些不必要的風險。


    夢者不必在日常生活中刻意去勇敢,以免增加心理壓力,應選擇一個適宜於自己的生活方式。


    例如錢鍾書是一個優秀的學者,生活也很幸福。


    但是讓他去做軍人或做商人,也許他的膽魄或能力就顯得不足。


    你也許正宜於做學者,就不必去做商人。


    再有,夢與現實中性格相反也許是由於夢在提醒夢者,你的性格過分向某一方向發展了,現實應發展一下性格另一麵了。


    例如,勇敢已足夠了,該學習如何謹慎了。


    善良是好的,但是也要正視自己對別人還有仇恨這件事等等。


    假如唐僧夢見自己揮棒打死了一個妖怪,這也許是說他該發展一下性格中對惡的威力,而不僅僅是以軟弱的善感化妖怪。


    影射雙關法如何解夢


    夢的技巧是很難說盡的,大多了。


    幾乎凡是醒著時候人會玩弄的方法,夢中的人也都會玩。


    文學中玩弄的方法,夢也都會玩。


    這裏大致列舉一些。


    找借口


    要什麽不明說,找一個借口。


    比如想有個男人愛卻不明著夢,就夢見孩子。


    似乎她是為了孩子才需要結婚的。


    某女生夢見一個人滿身傷痕躺在病床上,腳又細又長。


    她不顧一切走了進去,並且當眾握住了他的手。


    夢者前幾天看過一個生病的親戚。


    當時他躺在病床上,醫生不允許她進門,她隻在門口望了一望,看到親戚的腳又細又長。


    在夢裏她把這雙腳移到了另一個人身上。


    意義是希裏這個人和那個親戚一樣生病住醫院。


    夢者坦率承認:她很想和夢中人講話,但是總鼓不起勇氣。


    於是她讓他在夢中傷病在床,這樣她就有了理由去見他、幫助他,不顧一切衝過去握他的手。


    這種癡情很感人。


    影射和雙關說一件事,但實際上意指另外一件事。


    說一個意義,在此之後還藏著另一層意思。


    話裏有話。


    這也是夢裏用的花招。


    比如睡前吃過鹹的東西,結果夢見喝水。


    這看起來毫不稀奇。


    但是細分析下去,也許夢還用喝水來表示“渴望”什麽事物。


    以形象表示字詞:例如,夢見一個獨腿的人躺在暖氣旁邊。


    夢者解釋說,有了愛的溫暖,他就能站起來。


    至於獨腿站著,那表示“獨立”。


    在中國古代關於夢的記載中,這種夢很多。


    例如說《三國演義》中的魏延夢見頭上長角,有人解釋角字可拆開為“用刀”兩字,說頭上用刀是不吉的象征。


    還有人夢見站在槐樹邊,有人解釋為樹木邊站著的鬼。


    即這個人不久會死。


    因為槐是由木字和鬼字組成的。


    中國古代對夢的看法是有迷信在內的,認為夢的作用是預兆未來。


    但是這種用形象講字的方式卻符合夢的規律。


    讀者請注意,看這些古代夢記載,最好采用姑且聽之的態度。


    因為其可靠性很差。


    當代也有類似例子,有一本書中舉例說,一個高考考生,雖然考試成績不錯,但總擔心能否被錄取,於是夜裏做夢夢見他一個小孩右邊又長了一個耳朵,待一會兒又發現小孩沒有手臂。


    那個解夢者解釋說:耳邊又生一耳解夢“耳”“又”兩字,合起來為“取”;小孩是“子”,“子”無臂是“了”,夢的意思是“取了”。


    我相信夢會用這種方式顯示“取了”兩字,但是,這是否是一種預兆呢?


    未必!也許這隻是他的一種願望而已,也許是他潛意識的判斷。


    用空間代表時間:夢中有時用空間關係表示時間。


    例如夢見人都很小,如同看遠處,也許表示看久遠前的事情,但這種用法較少。


    這是一種十分重要的方法,隻可惜難於舉例。


    簡單說來,就是用一個與本身無關的形象提示一件事情。


    例如弗洛伊德夢見他寫一本關於某種植物的書。


    如果你問植物象征什麽?


    也許在此夢中它什麽也不象征,但是它提示弗洛伊德一些事,包括他確實寫過一篇關於植物的專論,是談古柯植物的。


    這篇專論促使另一個人研究此植物從而發現了古柯植物含有麻醉作用的可卡因。


    還有幾天前他發現一本刊物上寫可卡因的發現時,沒有提到弗洛伊德的功勞。


    這裏所謂植物學的書實際上隻是一個提示,一個引子,目的在於提示他自己記住這件與古柯植物專論有關的事,特別是與之有關的情緒,即一種自傲以及對不被承認的不滿。


    如果夢用了提示這種技巧,那我們隻能用“聯想”法才能破譯了。


    情誌心態法如何解夢


    科學的夢境解析,可以從夢境中檢索出人現階段的心理狀態和情緒信號,從而揭示你在清醒狀態下不易察覺的感受,使人得以有目的地調整自己,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


    以下10個夢,反映出不同的心態。


    (1)圍牆


    夢見圍牆,表示你有心結,正為某事不知所措。


    在圍牆邊尋找出口,表示你正設法清除心理障礙。


    (2)化妝


    打扮自己,反映的是隱藏自我的心情。


    例如,為了見來探望的母親而濃妝豔抹,表示有不願意讓雙親知道的事;相反,脂粉未施外出而覺得羞於見人,表示有自己無處隱藏的缺點。


    (3)飛


    反映的是想從生活壓力中獲得解放,或想靠自己的實力克服困難的心情。


    與異性一同在空中遨遊,表示你想解除壓力。


    浮遊低空中,有雙腳不能著地的恐懼感,表示你對不能施展自己的能力很焦慮,同時說明你缺乏自信。


    (4)談話


    在夢中,感覺、思考均被用來當做表現手段。


    夢中與人交談,表示思考的過程。


    與人意見分歧,表示尚未理清思緒,對事情深感煩惱,要在兩個事物中選擇其一,卻遲遲無法決定。


    與談話對象取得共識的夢境,表示對自己想法的確認。


    (5)衣服


    穿著不同服裝會表現出不同的心理狀態。


    例如,平時不穿黑衣的人,在夢中以黑衣姿態出現,表示你對生活缺乏信心,正期待走出低穀。


    做上衣與裙、褲顏色不協調的夢,暗示你心中對立而矛盾的情感。


    (6)檢票口


    檢票口、入口處等地,意味著你在承受社會的重重壓力。


    在接近檢票口前找不著車票,或因未買到去目的地的車票而心驚肉跳,表示你社會經驗少,對自己毫無自信。


    同理,暢通無阻地通過檢票口,表示你希望自己比想象中更成熟,同時渴望別人的認同。


    (7)海外旅遊


    表示對未知的一切懷有憧憬。


    例如,海外旅遊,本來能與外國人順暢地交流,卻突然聽不見對方的聲音,與人無法溝通,暗示你對不可預料的未來懷有恐懼。


    再者,前往非洲那樣的未開發國家,與其說是旅行,倒不如說是探險,這個夢表示你有強烈的好奇心。


    (8)汙水


    表示你對曾經的所作所為非常懊惱。


    例如,用汙水洗衣,無論如何也不能洗幹淨,代表著你極力挽回過去,但又沒有足夠的信心彌補。


    (9)趕車


    在夢中,通常你會因遲到而錯過了車次,表示你對能否把握現時的機會沒有足夠的自信,或對眼前的某些事物感到非常焦慮。


    (10)旅館


    做住旅館的夢,表示你正對某個事物或人產生濃厚的興趣,有好奇心,想冒險嚐試。


    進入富麗堂皇的旅館,表示你急於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和冒險心。


    通過情誌心態法,可以順利地找到夢的根源,讓你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現狀,從而不被夢境所困擾。


    第四章催眠對解夢有哪些幫助


    掀起催眠術的“蓋頭”來


    催眠是以人為誘導(如放鬆、單調刺激、集中注意、想象等)引起的一種特殊心理狀態,其特點是被催眠者自主判斷、自主意願活動減弱或喪失,感覺、知覺發生歪曲或喪失。


    在催眠過程中,被催眠者遵從催眠師的暗示或指示,並做出反應。


    以一定程序實施暗示,使接受暗示者進入催眠狀態的方法就稱為催眠術。


    催眠開始於一種暗示感應,它是改變意識控製水平的一組最初的活動。


    借助它,能使受暗示者對外部的注意力分散減到最小,並隻集中在暗示的刺激上,相信自己正進入一種特殊的意識狀態。


    這裏,暗示感應包括想象特定的經驗,或對事件的反應進行視覺化。


    重複地進行這種暗示感應活動,會使感應程序暫時固定下來,就像個人生活習慣一樣,使受暗示者很快進入催眠狀態。


    典型的暗示感應程序會使人進入深度放鬆狀態。


    例如,催眠表演給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實際上不在於催眠師的力量,而在於被催眠者的可暗示性。


    個體之間存在可暗示性上的差異,從根本沒有反應到完全有反應。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不是經常有這樣的事發生呢?


    當我們聚精會神地看一部電視劇時,會不知不覺地沉浸於劇中情節,心情隨主人公的悲歡離合而時喜時悲;有時清晨來到辦公室,本來精神颯爽、心情愉悅,過了一會兒卻變得煩躁不安;到商場逛街購物,回家一看,有很多東西都是可有可無的,連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麽買了這麽多沒用的東西,浪費了很多錢……我們對這些現象無不感到莫名其妙。


    然而,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這是人們受到暗示作用的結果。


    的確,在現實生活中,當我們被某些東西連續、反複地刺激,尤其是言語的誘導,會使你從平常的意識狀態轉移到另一種特殊的意識狀態,而在這種特殊的意識狀態下,將比平常更容易接受暗示。


    也有人認為,催眠狀態猶如聚精會神做某件事的情景。


    正如哈佛醫學院催眠專家弗雷德·弗蘭克所說,催眠術隻是將人們分散在各處的精力和思想聚集起來,這並不是處於昏迷狀態,也不是處於睡眠狀態,而隻是像當你聚精會神地沉浸在一項工作中或閱讀一本小說時,幾乎難以聽見別人對你所說的話一樣。


    生理學是如何研究催眠現象的?


    目前,在催眠現象的生理學研究方麵,由於缺乏足夠的實驗依據,盡管有不少學者都對催眠的生理機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到目前為止,對催眠現象的生理學研究仍然處於較低層次的水平上。


    接下來,我們分別簡要介紹3個簡單、可靠的生理學研究。


    1.巴甫洛夫的研究


    巴甫洛夫學派依據高級神經活動學說,從生理學角度對催眠的實質做了較為詳細的解釋。


    巴甫洛夫認為,催眠是一種一般化的條件作用,把引入催眠狀態的刺激語看成是一種條件刺激。


    巴甫洛夫發現,給關在實驗室的狗一種單調重複的刺激,狗也會漸漸入睡或出現四肢僵直。


    巴甫洛夫認為:催眠詞也是一種單調重複的刺激,而且是描述睡眠現象的內容,所以催眠詞作為一種與睡眠有關的條件刺激,使大腦皮層產生選擇性的抑製,也就是從清醒到睡眠過程的中間階段或過渡階段,催眠是部分的睡眠。


    後來對這一觀點又有進一步的修正解釋,認為催眠狀態是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一種形式,催眠狀態下被催眠者隻能與催眠師保持單線交往,這種感覺相當集中,好比中心視力集中注視於事物時清晰而精細,而周圍的視野區域雖較寬廣,但精密度就低且模糊。


    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催眠體驗,諸如全神貫注於一本有趣的書刊雜誌或傾注於感人肺腑的影片、戲劇時就會失去正常的時空定向,忘卻周圍的一切。


    但目前大多數人認為,用這種局部的生理學來解釋,尚缺乏令人信服的客觀生理指標和針對性的實驗依據。


    睡眠腦電圖與催眠狀態下的腦電圖,仍未取得一致的足夠證據以說明催眠是部分的睡眠。


    2.涅甫斯基的研究


    前蘇聯生理學家涅甫斯基,對正常人催眠狀態時的腦電活動進行了研究。


    當被催眠者閉眼,剛進入催眠狀態時,低振幅的α波增高,高振幅的α波略為降低或不變,腦電波形出現了α波的節律均等狀態,故被稱為節律均等相。


    隨著催眠程度的加深,腦電活動會減弱,α波和β波都降低,呈低小的腦電生物曲線,為最小電活動相。


    在催眠很深的階段,可出現頻率為4~7hz的θ慢波。


    在這一時期,言語暗示和直接刺激會引起催眠夢,使α節律恢複和加強。


    當被催眠者喚醒後,腦電圖仍與催眠前一樣,α波和β波都恢複了正常的節律。


    腦電波的變化,成為人是否處於催眠狀態及其深度的客觀指標。


    3.羅日諾夫的研究


    羅日諾夫等人對被催眠者在催眠過程中,對言語刺激和直接刺激的反應進行了比較研究。


    他發現存在著兩條規律:其一,隨著從較淺的催眠狀態過渡到較深的催眠階段,感應的選擇性範圍逐步縮小,被催眠者大腦中抑製過程的廣度和強度逐步增加。


    其二,隨著催眠程度的加深,言語作用的生理影響增加了,直接刺激的功能降低了。


    隨著催眠程度的加深,抑製的強度和廣度逐漸增加。


    由此帶來的結果是,隨著催眠狀態的第一階段向第二階段過渡,第二階段向第三階段過渡,感應選擇性的範圍按順序縮小。


    另外,在催眠的第一階段,當大腦半球皮層的主要細胞群還保持著正常水平的興奮性時,言語刺激在大多數情況下引起的反應要比直接刺激小。


    進入嗜睡狀態後,對言語作用的反應,大致等同於或略大於對直接刺激的反應。


    在催眠的第二階段,對言語作用反應量的增大是反常相次數增多的結果,這就為相當弱的言語刺激建立了良好的基礎。


    心理學是如何研究催眠現象的?


    催眠現象除了具有一定的生理基礎,還是一種心理現象,因此不少學者從心理學的角度去探討、解釋和研究催眠現象,並提出了一些觀點。


    1.暗示是催眠現象的關鍵所在


    暗示是催眠現象的關鍵所在,它們之間有著緊密的關係:


    (1)暗示是個體對外界信息做出相應反應的一種特殊心理現實。


    從這個概念出發,暗示的實現總是存在著實施暗示與接受暗示兩個方麵。


    之所以說它是特殊的心理現象,因為從暗示的實施一方來說,不是說理論證,而是動機的直接“移植”;從接受暗示的一方來說,對實施暗示者的觀念也不是通過分析、判斷、綜合思考而接受,而是無意識地按所接受的信息,不加批判地遵照執行。


    暗示對人體生理活動、心理及行為狀態,都會產生深刻的影響。


    當個體接受暗示後,不但可以改變隨意肌的活動狀態,而且也可以影響其他肌體的功能。


    由於這個原因,消極的暗示能使人情緒低落甚至患病或加重症狀,積極的暗示能夠使個體的心理、行為及生理機能得到改善,增強對疾病的痊愈和康複的信心,達到治療的目的,從而成為一種治療方法。


    個體接受暗示的能力叫做暗示性。


    暗示性的高低因人而異,與催眠感受性有密切關係,催眠感受性高的人暗示性也高。


    (2)催眠的整個過程和暗示規律之間具有高度的穩定性,也就是說隻有催眠師嚴格按照暗示的規律,催眠才能取得成功,否則就會失敗。


    那麽,暗示有哪些規律呢?


    第一,暗示的定義。


    《心理學大詞典》上是這樣描述暗示定義的:“暗示就是用含蓄、間接的方式,對別人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


    暗示作用往往會使別人不自覺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動,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見或信念。”


    第二,暗示的種類。


    按性質可分為積極暗示和消極暗示;按形式分為自我暗示和他人暗示;按對方所處的精神狀態可分為醒覺暗示和催眠暗示;按施加暗示者的意圖可分為主觀暗示和客觀暗示。


    第三,暗示的生理表現。


    當個人接受暗示的程度達到最大時,邏輯意識和批判意識的最高機構——大腦皮層基本處於抑製狀態,僅剩下某個“警戒點”的部位尚保持興奮性。


    第四,暗示的條件。


    暗示隻有具備一定的條件才能發生作用,這些條件具體包括:催眠師應具有一定的權威性,也就是能讓人充分信賴,該權威性的程度與暗示的效果成正比;在被暗示者與施行暗示者之間應具有一個融洽、輕鬆的心理氛圍;催眠師要以含蓄、溫和、間接而又堅定的語言與動作等來實施暗示;被暗示者應將注意力高度集中於某一明確的對象。


    第五,暗示的障礙。


    人類具有本能的受暗示性,同時也具有普遍的反暗示性。


    這種反暗示性可能來源於自我保護的本能、個人的習慣、個性特征以及各種理性的思考,等等,主要表現為個體對暗示刺激具有認知防線、情感防線與倫理防線。


    暗示能否奏效,取決於能否克服這些防線的阻礙。


    克服的辦法不是強行突破,而是與之取得協調。


    (3)催眠過程是受暗示性與反暗示性能量對比的過程。


    催眠師應用堅定的信心和耐心、反複的語言對被催眠者進行反複暗示,以此促成被催眠者的受暗示性的增加,反暗示性的減弱。


    同時要求他放鬆,直到被催眠者完全進入催眠狀態為止。


    綜上所述,可以認為催眠現象本來就是由暗示造成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催眠術就是施行暗示的技術,沒有暗示,就沒有所謂的催眠!從暗示這一催眠的心理機製入手,可以使我們對催眠現象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2.第三意識——催眠狀態的意識


    所謂意識,就是人腦對事物的反映,一般是指自覺的心理活動。


    能動性、自覺性、有目的性構成了意識的典型特征。


    人的意識具有第二信號係統,它是中樞神經高度發展的表現。


    學者們還認為,意識具有兩大功能:即意識是主體對客體的一種自覺、整合的認識功能,同時也是主體對客體的一種隨意的體驗和意識活動的功能。


    所謂無意識,通常指不知不覺、沒有意識到的心理活動,它同第二信號係統沒有聯係,不能用語言來表達。


    無意識也具有兩大功能:即無意識是主體對客體一種不知不覺的內心體驗功能,也是主體對客體一種不知不覺的認識功能。


    催眠狀態中人們所持有的心理狀態,既不是睡眠時的無意識狀態,也不是清醒時的意識狀態。


    它是一種特殊的、變更了的意識狀態,我們暫且把它稱之為“第三意識狀態”。


    催眠與睡眠不同,並非處於無意識狀態。


    首先,在典型的無意識狀態中,沒有第二信號係統的參與,也不會有完整的、合乎邏輯的言語活動。


    而在催眠狀態中,仍可產生一些具有自覺能動性性質的活動。


    例如根據催眠師的指令,被催眠者可以流暢地遣詞造句,有條有理地說出心中的喜悅與煩憂。


    其次,催眠的臨床實踐表明,在催眠狀態中,被催眠者仍有一個警覺係統存在著。


    這一警覺係統一般不起作用,隻是一旦來自外部的指令嚴重違背了被催眠者的倫理道德觀,該係統便立即啟動,產生抗拒暗示的效應作用。


    倘若催眠師的指令嚴重有悖於被催眠者的人格特征、道德行為規範,或者觸動了被催眠者最為敏感的壓抑、禁忌時,便會使被催眠者感到焦灼不安,甚至發怒和反抗。


    例如,曾經有一位催眠師曾下指令要求被催眠者去偷別人的錢包,卻遭到一直順從的被催眠者的拒絕。


    這表明,在催眠狀態中,人並不是完全無意識的。


    為什麽說催眠狀態中的意識不同於清醒狀態中的意識呢·清醒時的意識狀態,其典型特征是自覺性、能動性,以及有目的性;而在催眠狀態中,尤其是在深度催眠狀態中,這些特征幾乎蕩然無存。


    關於催眠條件下人的意識不同於清醒時的意識,這是絕大多數心理學家所公認的,這裏就不多說了。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確認,在催眠狀態中,被催眠者在宏觀上是無意識的,即缺乏自覺能動性,意識批判性極度下降;在微觀上卻是有意識的,即語言能力及警覺係統的存在,等等。


    催眠狀態中人所處的是一種特殊的意識狀態。


    這種狀態既有清醒意識的特征,也有無意識的特征,但卻不是它們二者中的任何一個。


    因此,在意識的連續體上,它處於中間的位置,完全可以把它獨立出來,而成為科學研究的對象。


    它兼有二者的成分,但又不是二者的簡單相加,更不是隻有依托二者才能生存。


    它有自身的特殊性質,也有其獨特的機製,所以催眠狀態下的意識屬於第三意識。


    催眠術的作用有哪些


    催眠對人體生理活動、心理及行為狀態,都會發生深刻的影響。


    當個體接受催眠後,不但可以改變隨意肌的活動狀態,而且也可以影響不隨意肌的功能。


    那麽催眠術具體有什麽作用呢?


    1.治療身心疾病


    催眠對心理失調所引起的生理症狀有非常好的效果,隻要運用催眠幫助病人從心理障礙釋放出來,就能使生理疾病痊愈。


    根據醫學界的研究報告,催眠對於十二指腸潰瘍、食欲不振、高血壓、偏頭痛等,都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2.幫助患者止痛


    有些人由於對麻醉藥物敏感,不能使用藥物麻醉,這時候,催眠是值得考慮的方法。


    在美國的婦產科、牙科,有許多催眠止痛的成功案例。


    催眠的確可以提高我們的忍耐疼痛的能力。


    在深度催眠中,催眠師可以用針去刺受術者的手腿,而對方毫無感覺。


    其實,痛不痛是由我們自己來決定的,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大發現!我們的感覺,其實是由我們的看法來決定的,我們的心靈具有驚人的神奇力量!


    3.治療失眠


    許多失眠的人,越想睡著,反而越睡不著。


    催眠可以幫助我們很快達到身體與心理的放鬆,自然而然就睡著了。


    有些人習慣吃安眠藥來幫助入睡,但是,大家都知道,安眠藥雖然可以使人入睡,可是並不能睡得很熟很沉,往往睡了很久,第二天醒來以後還是有睡不飽的感覺。


    而使用催眠來幫助睡眠,可以說是毫無副作用,而且效果是最好的。


    4.幫助改正不良生活習慣


    我們可以運用催眠後暗示的技巧,將一些正麵的信念輸入當事人的潛意識裏,例如在催眠中告訴他:以後,當你聞到香煙的味道,你會感覺到這種味道很臭,你一點兒也不會想把它吸到你的肺裏……


    或者,對想減肥的人,我們可以在催眠中告訴他:從今天起,你會開始喜歡吃天然健康的食物,你將會每天做運動,來燃燒掉你體內多餘的脂肪,當你已經吃了足夠身體所需的食物時,你會非常敏銳地不再想吃東西了。


    5.提高記憶力


    有一個實驗報告,有一次,在催眠狀態下,讓一個隻有小學學曆的人背誦整部的莎士比亞的戲劇哈姆雷特,在催眠狀態中,他背出來了。


    催眠師指示他,等他醒過來之後,他會忘記,果然,他醒過來以後,一個字也不記得了。


    可是,過了一個禮拜,再催眠他,他又可以在催眠中一字不漏地把整部戲劇又背誦出來。


    6.增強自信,勇敢麵對考驗


    例如,我們可以對業務員催眠,告訴他:你可以從業務活動中感受到許多樂趣。


    不管你遇到哪一種客戶,你都能夠應付得很好。


    你這個月的業績一定可以突破兩百萬!這樣,對他就會有很大的幫助。


    7.讓身體處於放鬆狀態


    催眠可以幫助我們放鬆,不再被壓力、焦慮、悲傷、挫折感等各種負麵情緒所影響。


    隻要身體一放鬆,你就會覺得心裏也跟著放鬆,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但是,大多數的人都很容易忽略掉讓自己的身體處於放鬆狀態的重要性。


    如果你常常讓身體很放鬆很放鬆,你一定會長命百歲的。


    催眠術本身是一種非常安全的心理調整和治療技術,隻要施術者規範操作,不會對心理和生理健康產生不良影響。


    即使催眠後有感不適,也能在下一次催眠中得以解除,不會給受術者留下“後患”。


    當然,由於催眠術的特殊性,在實施催眠,特別是帶有心理治療和訓練內容的催眠時,應該由接受過專業訓練並有實踐經驗的催眠師實施催眠。


    夢為何會從記憶中悄悄溜走


    有人總說自己睡眠很好,從來不做夢,其實,事實並非如此,他們隻是將自己的夢境遺忘了。


    為什麽有些人幾乎每天早上醒來都記得他所做的夢,而其他一些人則自稱一月、一年隻記住一次,甚至從未記住過他們的夢?


    據研究表明,人們在每晚正常睡覺時,經曆的快速眼動周期(做夢周期)的次數並無不同,因而“沒有夢的人”同“有夢的人”在實驗中被喚醒時幾乎有一樣多的夢,即夢的活動方麵的明顯、廣泛的差別比夢的頻率方麵的差別要大得多。


    常常有人以為醒得晚的人,比那些通常被一種突然刺激如鬧鍾喚醒的人更能回憶起夢。


    事實上正相反:被大聲吵鬧突然喚醒比被柔和的哨聲慢慢喚醒會產生更多的回憶,這表明,在睡著和完全醒來這段時間中,夢很快地消失掉了。


    因此,被突然叫醒的人比其他慢慢醒來的人更容易抓住夢。


    有人認為,夢的回憶與忘卻是由夢者熟睡的程度或醒來方式來區別的,但是一個更確切的說法是,這是夢者個性心理學特征的不同表現。


    根據研究,不善憶夢者在夢中的每秒快速眼動數目要比善憶夢者更多,這表明不善憶夢的人做的夢更加活躍。


    但是他們的夢卻從記憶中溜走了。


    這其實是因為,不能回憶起夢的人隻是不願記起他們的夢,而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也習慣避免或拒絕不愉快的經驗和憂慮。


    根據心理測試的數據顯示,不能回憶起夢的人,總的來說比能回憶起夢的人更受抑製、更守規矩、更善於自我控製;而能夠回憶起夢的人,往往對生活更加憂慮,更容易表現出常見的急躁和不安等感情擾亂。


    願不願正視生活的這種特征,被稱為自我覺知(它顯示了對人生內在、主觀方麵的興趣)。


    它就是善憶者和不善憶夢者之間的關鍵區別。


    榮格曾對人的性格進行兩種分類,外向型性格的人更多地參與外部世界,較少關心內在生活。


    內向型性格的人精力主要是指向內部的。


    而夢的回憶的高低是與做夢者各自性格的外向化和內在化的程度緊密相連的。


    不能回憶起夢的人“抑製”他們的夢,即他們“有意地”把所有對夢的記憶從有意識的知覺中驅趕出去,因為它們包含了煩惱的思想和願望。


    人潛意識中的性願望和進攻性願望,在清醒時的生活中無法直接表現出來,因為這些欲望與自我設定的道德規範相悖,因此它們隻能在夢中尋求替代性的滿足。


    在夢裏,抑製機製普遍而自動地偽裝這些不能接受的願望,以致我們從不覺察它們。


    然而有時候這種偽裝非常淺薄,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使用抑製來驅散所有夢的記憶。


    從這種意義上理解,不能回憶起夢的人比能夠回憶起夢的人更加受抑製。


    他們比起那些利用夢來達到進一步成長和自我認識的、更勇敢的同伴來,會更多地忘卻那導致焦慮的夢生活。


    許多不能回憶起夢的人甚至記不住被偽裝的夢的原因是,他們害怕深藏的恐懼通過解釋的方法被揭示出來。


    當潛意識不想展現某些人格時,它就會通過夢的抑製表現出來。


    夢的抑製會發生在醒來之前,或者就在醒來的一瞬間,從而導致這個夢完全被忘掉或者僅僅留下乏味的碎片。


    弗洛伊德曾發現他的許多病人在診所裏細述一個夢時會突然停頓,然後回憶起先前忘卻的一部分夢境。


    他認為這些被忘卻的片斷比能記住的部分更為重要。


    他寫道:“常常是當一個病人敘述一個夢時,一些片斷完全被忘卻了,而忘卻的部分卻恰好解釋了為什麽它會被忘卻。”


    弗洛伊德相信一定程度的壓抑會使夢從記憶中消失,但是實際情況也並非完全如此。


    因為忘卻夢的趨勢幾乎不可能抵製,即使是那些開放意識和自我意識極強的人也做不到。


    即使夢在醒來時被暫時地記起了,但是一旦這個人開始打瞌睡,這個夢馬上又消失了。


    雖然快速眼動階段的證據表明,在一夜中的7、8個小時的睡眠時間裏,一般人會做四、五個夢。


    但即使是最愛做夢的人,在第二天的早上也無法回憶起四、五個夢。


    事實上這個證據表明,絕大多數的夢從來都不能被記住,隻是僅僅留下一些片斷而已。


    這種夢的忘卻應該與大腦的生理機製也有一定關係。


    證據表明,每次的快速眼動活動都不會持續很長,以致能構成一個強烈的夢記憶痕跡,延續到快速眼動階段結束之後。


    夢從忘記中溜走的步驟,先是變成碎片,後來完全消失。


    當一個夢者從快速眼動階段被喚醒時,他幾乎總能報告出一個生動的夢。


    如果他在該階段結束後五分鍾被喚醒,就僅能抓住夢的一些片斷。


    如果過了十分鍾被喚醒,夢幾乎完全被忘掉了。


    僅僅依據報告一個夢的話語的數量,就可以見到一種直接的、戲劇性的遞減傾向。


    因此,很明顯,除非夢者在快速眼動階段被喚醒,否則他很可能忘卻在此階段有過的心理內容。


    許多日常的回憶可能得自夜間最後一個快速眼動階段中自發醒來之時,由於我們一般夜間醒來的時間並不長,所以一個自然的忘卻過程就發生了。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那些在臨睡前給人的暗示常常會以某種神秘的方式發生作用。


    例如,人們幾乎總是能在沒有鬧鍾幫助的情況下,在一定的時間醒來,隻要給自己下達了這樣的指令。


    在一個更廣泛的環境中,任何經過心理治療的人都知道,如果夢者本身希望記住夢境,夢的回憶便會有一定程度的增加,這是通過與導致夢的記憶溜走的自然的生理過程的鬥爭來激發夢的回憶。


    這種生理鬥爭,有時也有利於導致壓抑的潛意識的心理過程的鬥爭。


    總之,如果你願意,可以挽留住夢的腳步,雖然,無法將其完全留住。


    如何運用催眠法解夢


    催眠是以催眠術誘使人的意識處於恍惚狀態下的一種現象,處於催眠狀態下的人麵部表情與人的睡眠狀態時的表情類似,可出現暗示性的夢幻覺或夢幻想。


    催眠狀態由於更能接近人類精神恍惚狀態,意識顯然存在,但自發的意識活動幾乎全無,處於萬念俱空的心境中,使之對任何暗示都不會感到矛盾,會不加批判地接受,而在清醒狀態情況下的人則會對來自任何方麵的暗示都帶有批判色彩地接受。


    與睡眠不同的是,在催眠狀態下的人的意識並沒有完全消失。


    他能聽懂並接受施術者的暗示,而且當施術者在他處於中淺度的催眠狀態向他提問時,他能“迷迷糊糊”地準確回答問題;最後是在不加暗示誘導時,他的聽覺、溫覺、痛覺等感覺都不會出現反常現象。


    在催眠實驗研究中,人們發現能使人產生催眠作用的大腦主要是右腦,而人的右腦中恰恰是產生夢境的發源地。


    利用催眠術,可以將正常人導入深度催眠狀態。


    這時,給對方一個暗示,他馬上就能呈現出做夢樣的心理活動,甚至比做夢時的表現更生動。


    他不但有表情,會哭或笑,而且會配合各種行動和符合理性的語言,一問一答地進行著“夢”——催眠夢。


    催眠術能讓人真正地做到“白日夢”。


    這個夢從精神分析的觀點去看,顯然具有象征性意義。


    因為,在催眠狀態下,人的意誌力減弱,監督和防範意識也被減弱了,人們在催眠狀態下失去自我批判能力,潛意識的東西當然會溜出來,而表現於被催眠者當時的行為和語言之中,這是與催眠夢的差別。


    熟睡時,潛意識的願望出現在夢境裏,而能由做夢者講出來,讓分析家們進行分析。


    這是一種間接的方法。


    催眠夢則不然,它能被施術者直接觀察到和聽到。


    催眠術能使人退行,受術者夢遊著退行到幼兒時期,這時他做著孩提時的夢,將當時的經驗再現出來。


    這一點在精神分析看來尤為重要,但每個人不太可能都在睡眠夢中重現幼時的經曆。


    當然幼時的感受會出現在每個人的夢裏,隻是它早已偽裝過了。


    而利用催眠術退行所得來的知識卻不同。


    它能發揮出超常的記憶力,而將覺醒時被意識認為早已遺忘的事情和感受重新回憶起來,在催眠狀態下夢遊式地展現在我們麵前。


    找到了心理矛盾,自然可以通過暗示在患者覺醒以後也能意識到當時的感受,這樣一來病症也就沒有了。


    催眠夢是直觀的,一目了然於醫者麵前,重現著往日的經曆。


    它沒有偽裝,將潛意識的東西直接暴露於我們麵前。


    當然,有時候來源於意識的抗拒作用相當巨大,所以催眠夢往往以象征性意義展現在我們麵前,需要我們做深入細致的分析才能有結果,但不論怎樣,催眠夢比從睡眠夢得來的知識更深,也更容易讓醫者接觸到他的過去,起碼治療時間會大大縮短。


    實施催眠解夢需要哪6個步驟


    用催眠的方式解夢,需要解夢者讓夢者完全信任,並令他進入睡眠狀態。


    那麽,需要哪些步驟呢?


    以下列舉一些,以做讀者的參考。


    1.詢問解疑


    了解被催眠者的動機與需求,詢問他對催眠既有的看法,答他有關催眠的疑惑,確定他知道等一下催眠時哪些事情會發生而沒有不合理的期待。


    很多時候,催眠師可能要花點時間做個催眠簡介,因為大多數人對催眠的了解很少,這很少的了解中又大部分是誤解。


    2.誘導階段


    催眠師運用語言引導,讓對方進入催眠狀態。


    一般而言,常用的誘導技巧有眼睛凝視法、漸進放鬆法、想象引導、數數法、手臂上浮法等。


    3.深化階段


    深化即是在誘導放鬆的過程中進一步入靜。


    這時,可以提醒被催眠者在腦海中重複回憶某句話或某物,或者想象著某種可以使自己大腦平靜下來的場麵。


    比如,被催眠者想象著自己處在一個充滿人群或商店的大廳中,隨即踏上升降梯,飄飄然來到另一個四周安靜無人、光線柔和的地方,仿佛這裏除了自己以外再無別人,在這裏,身體一會兒漂浮,一會兒下沉,直到達到理想的深度。


    或者,被催眠者想象自己沐浴在毛毛細雨之中,雨珠輕輕地從自己頭上往下淋,身體逐漸漂浮起來,若有若無,好似進入美妙的仙境。


    4.指令


    指令也就是為達到某一目的而不斷地重複某一字句,或者,告誡被催眠者平時意欲去做而又難以做到的事。


    比如,被催眠者想減肥,想使自己達到理想的體形和體重,這時,你可以指令被催眠者想象自己站在一麵大鏡子前,在鏡子裏,可以見到自己煥然一新的、十分理想的形象,你不斷地向被催眠者加重語氣:“如果我達到了那種理想的體重,會顯得更精神、更美麗。


    一旦我體內的營養夠了之後,我就不會再有饑餓感,不再多吃東西了。


    這樣,我就會保持美好的體形和充沛的精力……”然後讓其對夢境進行回憶和敘述。


    通過提問,對夢境進行解析。


    5.蘇醒


    蘇醒就是從恍惚中複蘇過來。


    盡管一般人從恍惚中複蘇過來不會太困難,但專家們還是告誡人們,在催眠一開始時,就應想好怎樣複蘇。


    可用磁帶作催眠、指令、複蘇,或者事先準備好一個鬧鍾或定時器之類的東西,以免進入“沉睡”。


    還可以采用自我複蘇的方法,心裏想著:當我慢慢地從一數到五時,我便會從恍惚中蘇醒過來。


    數一時,我身上的肌肉開始複蘇,和清醒時一樣;數二時,我就能聽到四周的聲音;數三時,我的頭可以漸漸抬起;數四時,我的頭腦越來越清醒;數五時,我便可以睜開雙眼,複蘇如初了。


    6.恢複清醒狀態


    當催眠師完成了一次施術活動後,一項必須做的重要工作就是將被催眠者由催眠狀態恢複到清醒狀態中來。


    在這一步驟中,需要注意以下一些問題。


    無論被催眠者到達何種程度的催眠狀態,或者甚至是乍看上去幾乎沒有進入催眠狀態,恢複清醒狀態這一步驟都是必不可少的。


    這一點至關重要。


    在使被催眠者恢複到清醒狀態之前,必須將所有的在施術過程中下達的暗示解除(催眠後暗示除外)。


    例如,催眠師若在催眠過程中下達了被催眠者的手臂失去痛覺的暗示,而又不解除,那就會給被催眠者帶來很大的麻煩,甚至是不必要的痛苦。


    在被催眠者清醒以後,有些人可能會有一些輕微的頭痛、惡心的感覺,甚至極少數人還會有一些抑鬱等不良反應。


    一般來說,這些感覺很快就會消失。


    如一段時間後仍不能消失,催眠師可再度將其導入催眠狀態,對上述症狀予以解除。


    在被催眠者清醒以後,催眠師與被催眠者的談話中應以下麵暗示為主,即暗示被催眠者各方麵感覺都很好,不會有什麽不適的情況。


    即使有,也會很快消失。


    若因催眠師本身自信心不強,反複問被催眠者:“你真的醒了嗎·頭痛嗎·”這種帶有高度消極暗示性質的發問,反而會誘發被催眠者的種種不安、恐懼的心理。


    催眠解夢的3種狀態分別是什麽?


    從進入催眠的深淺程度看,催眠有淺度催眠、中度催眠和深度催眠三種狀態。


    一個完整的催眠通常要經曆從淺度催眠到中度催眠,再到深度催眠的過程。


    但在實踐中,有的催眠過程可能隻停留在淺度催眠狀態,也有的催眠過程可能經曆從淺度催眠到中度催眠的狀態,還有的催眠過程則依次從淺度催眠、中度催眠到深度催眠一一經曆。


    淺度催眠現象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常見,如“發呆”、“走神”等,兒童“發呆”如不被驚醒而任其發展下去的話,有時容易進入睡眠。


    成人“發呆”到一定的時間,即使沒有其他刺激原因,一般都能自然覺醒。


    淺度催眠狀態的主要特征是運動支配。


    在這一階段,催眠師可自由支配被催眠者的肌肉運動。


    如被催眠者坐在椅子上,兩手放於膝蓋上,催眠師暗示道:“你的手將慢慢從膝蓋上滑下去。”


    被催眠者往往會依言而行。


    淺度催眠狀態中的被催眠者雖然肌肉、動作被控製,但他們仍保持著較高的認識能力與判斷能力。


    從記憶方麵來講,即使催眠師讓被催眠者全部忘記催眠過程,但被催眠者仍能回憶起被催眠師的情境和感受。


    在淺度催眠狀態中最突出、最典型的表現是觀念運動,這是經由催眠師的暗示誘導,被催眠者在觀念上的運動引起實際上的運動。


    這種實際上的運動又進一步加強了原來的觀念運動。


    就這樣互相作用,越來越強烈,導致被催眠者的受暗示性越來越強,注意力越來越集中,最後進入催眠狀態。


    淺度催眠狀態以後,如果進一步引向深入,就會出現一些特定的生理反常現象,我們就說他已經進入中度催眠狀態。


    此時,受術者處於神情恍惚的狀態,他的認識能力、判斷能力、分析能力已經顯著降低,幾乎是完全聽命於催眠師的指令,就像一個機器人一樣。


    在中度催眠狀態中,受術者在知覺方麵的變化表現為:


    1.感覺過敏


    感覺過敏是指由於受術者注意力高度集中,所以對催眠師的暗示相當敏感,由此引發某些感覺也變得特別靈敏,超過了正常的感覺能力。


    例如,在一般狀態下,手表距離自己4~5厘米就聽不見滴答滴答的聲音了。


    但是在中度催眠狀態下,把手表放於距自己2米遠的地方,一樣能夠清楚地聽見滴答滴答的聲音。


    2.幻覺和錯覺的產生


    幻覺是指感覺到實際上並不存在的事物,而錯覺是指對客觀事物不正確的知覺。


    在中度催眠狀態下,受術者經由催眠師的暗示,可在聽覺、視覺、嗅覺、觸覺等感覺上產生幻覺和錯覺。


    例如,催眠師暗示說:“蔚藍的天空中飄著幾朵白雲,美極了!”


    如果受術者真的能看見藍天和白雲,那麽說明已經產生幻覺。


    如果將水當成飲料喝下,這就是一種錯覺。


    3.痛覺消失


    在中度催眠狀態中,如果催眠師暗示受術者身體的某一部分痛覺消失了,特別是在語言暗示的同時加以撫摸,受術者的痛覺就會基本或完全消失。


    無論你采取任何手段,如掐、撓、紮等都不能使他有痛感。


    對於手術和分娩來說,不僅能通過催眠術使痛覺消失,且能消除患者的不安情緒。


    4.個性變換


    這裏所說的個性變換主要是指代表個性的某方麵發生變換,如趣味、嗜好、癖性、愛情、厭惡、輕蔑等個性的組成是根深蒂固的,催眠術所要改變的僅是其中的一兩個組成部分。


    但是覺醒後多半仍會恢複原來的個性。


    要想在覺醒後繼續保持效果,一方麵要多次進行催眠,二是不能靠簡單的暗示來完成,而主要是靠催眠分析,以消除其產生不良個性的原因。


    中度催眠狀態是最重要的一個狀態,90%以上的催眠效果都是在這一狀態中進行的。


    中度催眠狀態進一步發展,就會進入深度催眠狀態,在此狀態中,受術者的意識已極度縮小。


    注意力已達到了最高度的集中,除了聽覺能接受施術者的暗示外,其他感覺幾乎全部消失,麵部表情呆滯、毫無生氣,就像沒有了魂的空殼一樣,這時他絕對服從施術者的指令。


    在深度催眠狀態中,受術者的典型表現是:


    1.記憶的變化


    受術者進入一定的催眠深度後,記憶的情況就發生了變化。


    一方麵是暗示使他的注意力集中後,對當時的記憶能力或回憶往事的能力會明顯提高。


    例如,對於節選課文或英語單詞,平時背記很長時間才能記下來,現在隻需看一兩次就能記下來了。


    另一方麵的變化就是記憶喪失,當受術者進入深度催眠狀態並覺醒後,基本上是無法回憶起催眠過程中所發生的任何事情,呈完全性遺忘。


    2.年齡倒退


    確切地說,就是“年齡縮小”,回到兒童,甚至幼兒時期。


    我們前麵講的“年齡倒退:回到孩童時代”一節即是這種現象的反映。


    3.人格變換


    在深度催眠狀態中,能夠使受術者的人格轉化為他人的人格,甚至轉化為動物。


    譬如,催眠師暗示他是演員,受術者就像演員似的,一會兒表演哭,一會兒表演笑;如果暗示他是個演說家,受術者就像演說家一樣,佇立在講台上滔滔不絕;如果暗示他是條狗,受術者就像一隻狗一樣,汪汪地又叫又跳……


    一般來說,如果不是為了治愈大部分身心疾病和潛能開發,是沒有必要將受術者導入這種深度催眠狀態的。


    暗示在催眠過程中是如何發揮作用的?


    催眠現象是暗示的後果,其主要提倡者是法國著名醫生貝恩海姆教授及其追隨者。


    該學說在催眠學說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是迄今為止最有影響力的催眠理論之一。


    這種學說認為催眠狀態是一種暗示性睡眠,催眠法主要是使用暗示。


    所謂暗示性,就是一個人的意誌暗示對另一個人的意誌產生影響的傾向。


    暗示是一種觀念活動的外在表現,即把旁人所暗示的觀念接受過來,並實現於自動的動作之中。


    所以,這種學說認為,催眠現象必定是暗示的結果,沒有暗示就沒有催眠現象。


    眾所周知,暗示是一種普遍的心理現象。


    很明顯,根據“催眠現象是暗示後果”的觀點,催眠現象也是一種心理現象。


    這種學說把暗示視為催眠的關鍵所在,該學說對暗示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解釋,並認為存在著兩種不同的暗示感受。


    一種為狹義的暗示感應,即人們由於受到某種特定的外界事物刺激而產生的感應。


    例如,你的親朋好友辦喜事,邀請你前去祝賀,然後你進入這種喜慶的氛圍之中。


    假如你是赴殯儀館參加追悼會,必定會覺得心情沉重。


    又如,你在電影院裏看電影,當看到劇中人的悲慘遭遇時不禁潸然淚下;當看到無辜善良的人們遭受陷害時,會感到怒火中燒;當看到劇中人忠孝節義之舉,則會肅然起敬;當看到有情人終成眷屬時,也會有欣慰之感。


    另一種為廣義的暗示感應,即對各種可能接受到的外界刺激,在精神上產生一種感應。


    也就是說,凡是人世間的各種刺激,無論是眼睛看到的,鼻子聞到的,耳朵聽到的,手觸摸到的,還是口中嚐到的,都是一種暗示,人們對這些暗示都會產生一種感應。


    在催眠過程中,催眠師通過暗示誘使被催眠者進入催眠狀態;然後又利用暗示使被催眠者在不知不覺中按催眠師的意思表現出種種狀態。


    舉個例子,催眠師暗示說:“你現在開始笑吧,笑夠了,就繼續哭吧。”


    被催眠者果真按他的意思開始笑,笑了一段時間後又開始哭。


    又如,被催眠者身患癔症,痛苦整天折磨著他,催眠師暗示說他的病已經完全好了,病痛也完全消失了,現在跟正常人一樣,被催眠者醒來後,果然病已有好轉,病痛也漸漸消失了。


    催眠的過程就是角色扮演的過程嗎?


    沙賓認為,角色是由催眠師的指示或暗示導演的,根據這些指示或暗示,被催眠者知道該如何扮演這個角色,該如何去行動。


    沙賓強調,被催眠者並不是有意裝扮某種角色去蒙騙別人,而是漸漸地進入角色,全神貫注於某一狹隘的意識領域以致失去現實的自我意識。


    他比喻道,一個演員在扮演一個角色時,或哭、或笑,都需要他集中去注意體驗這種情感。


    當他沉浸於這種情感時,就有可能失去自我意識。


    即便是一般的人們,當他們在看電影或讀小說時,也常常會沉溺到故事情景中去,願意隨著製片人或作家的引導去幻想,去體驗。


    沙賓認為,被試者若想在扮演被催眠者這一角色方麵獲得成功,主要基於以下五個因素:


    1.角色知覺,即對催眠師要求體驗的角色行為的理解。


    2.自我角色一致,即自己的一些行為方式、思想方法與被催眠者的角色相吻合。


    3.角色期望,即他對自己處於被催眠情境下的角色的期望。


    4.對角色要求的敏感性,即對催眠這一事實的認識,能對催眠師的暗示做出反應。


    5.角色扮演技能,如豐富的想象力。


    沙賓以大量的實驗研究證實了自己的理論。


    他對一些擅長於演戲的人和不太會扮演角色的人進行催眠,結果表明,那些會演戲的人,能根據催眠師的指令去想象,去體驗,將自己沉浸在劇情之中,忘卻了自我,表演了催眠師所導演的催眠現象。


    而另一些不太會表演的人,則難以進入劇情,就不容易做出催眠師所要求的催眠反應。


    自20世紀50年代沙賓提出了他的角色理論至今,催眠學家們曾多次重複了沙賓的實驗,基本上都能證實他的結論。


    因此,催眠的角色理論在整個催眠理論中,占有著重要的地位。


    催眠就是喚醒潛意識嗎


    關於潛意識,弗洛伊德有一個十分形象的比喻,人的心靈即意識組成,仿佛一座冰山,露出水麵的隻是其中一小部分,代表意識,而埋藏在水麵之下的絕大部分則是潛意識,人的言行舉止,隻有少部分由意識掌控,其他大部分都由潛意識主宰。


    意識是指我們理性行為的精神活動,包括邏輯、分析、計劃、計算等。


    而潛意識的功能有:控製基本生理功能(心跳、呼吸)、記憶、情緒反應、習慣性行為,創造夢境、直覺。


    這些,還隻是科學家們目前可以發現到的功能。


    臨床催眠學認為,潛意識有六大功能:本能、記憶、習慣、情緒、能量、想象力。


    1.本能


    如對高血壓患者進行催眠,給予看到紅點就會減緩心跳、血壓降低等催眠後暗示。


    當患者清醒後,看到紅點就會有如此反應。


    而在深度催眠中,給予止痛暗示可以確實止痛麻醉。


    曾有實驗給予被催眠者被火燒與被冰凍的暗示,而在被催眠者皮膚上確實出現燙傷與凍傷的痕跡。


    2.記憶


    在深度催眠實驗中,可以給予被催眠者忘記自己的名字或生日,而被催眠者會回想不起來自己的名字或生日。


    而給予回溯的引導,被催眠者可以回想起同年中早已遺忘的事情。


    著名的案例是來自知名精神科醫師米爾頓·艾瑞克森,他幫一位被催眠者催眠,被催眠者竟然回想起二十五年前看過的一本書中的內容,還能準確地說出其頁數。


    3.習慣


    我們會有意識地學習某些行為,當熟練到某種程度就會進入潛意識中,成為一種習慣反應。


    如騎自行車,剛開始時可能會注意控製把手與腳蹬,但當熟練到某種程度就會自然而然地反應,不再需要意識的控製。


    同樣的,不良習慣也來自於此,如抽煙、襪子亂丟等也是如此。


    4.情緒


    情緒的反應非常快速,且能自由控製,這是屬於非理性的部分。


    情緒可說是一種信息,將心智的信號傳達出來以便做出反應。


    有位女士非常怕狗,原因是幼年時被狗咬過。


    因此,她看到狗時內在就會立刻傳出恐懼的信號,以避免她再度受到傷害。


    5.能量


    一般認為人的身體內有一種無形的能量運作,如中國所說的氣。


    而德國醫師威爾漢·瑞克早年與弗洛伊德學習心理分析,而後研究人類身體與心智的運作。


    他認為人的身體中有一種電磁能,稱為生物能,此種能量會影響人的心靈與身體機能,而開啟了後代生物能分析學派的大門。


    透過催眠,可進行此種能量的調節,進行身心治療。


    6.想象力


    想象力比知識更有力量!想象力並非理智邏輯所能了解的,屬於潛意識的範圍。


    小說、電影、戲劇等,雖然閱讀者或觀眾並非親身接觸,仍然能受到影響,可以說是另一種催眠形態。


    潛意識作用說指出,催眠現象的原理在於催眠師設法減弱了被催眠者的意識作用,使被催眠者的潛意識部分顯現出“開天窗”的狀態,並使被催眠者的潛意識由此“天窗”接納暗示。


    也就是說,在催眠狀態中,被催眠者被動地接受暗示,主要是其潛意識對催眠師的暗示進行感應,所以沒有自覺性與自主性,完全聽從於催眠師的命令。


    若在清醒狀態,意識作用占主導地位,潛意識被壓抑下去,則不再感應暗示。


    潛意識作用說還指出,加強潛意識作用,減弱意識的作用,使被催眠者處於易接受暗示狀態的一種最好辦法是“節奏刺激”。


    所謂“節奏刺激”就是指對被催眠者的眼睛、耳朵或皮膚反複做單調的刺激。


    這樣,會使大腦的思考力減弱,從而被催眠者產生精神倦怠、昏昏入睡的狀態。


    並且,這種單調枯燥的“節奏刺激”,僅僅集中於大腦的一部分,而其他部分抑製住了,使大腦的一部分產生興奮狀態,形成“天窗”狀態,這樣就容易導入催眠狀態。


    催眠是通過聯想發生作用的嗎?


    在英格蘭,有人曾做過這樣一個有趣的實驗。


    在一次有許多人參加的午餐上,聘請一個有名的廚師,這廚師做出的飯菜不說是十裏飄香,也可謂有滋有味。


    但實驗者別出心裁地對做好的飯菜進行了“顏色加工”。


    他將牛排製成乳白色,色拉(西餐中的一種涼拌菜)染成發黑的藍色,把咖啡泡成渾濁的土黃色,芹菜變成了並不高雅的淡紅色,牛奶弄成血紅,而豌豆則染成了黏糊糊的漆黑色。


    滿懷喜悅的人們本來都想大飽口福,但當這些菜肴被端上桌子時,都麵對這美餐的模樣發起呆來。


    有的人遲疑不前,有的人怎麽也不肯就座,有的人狠狠心勉強吃了幾口,惡心得直想嘔吐。


    而另一桌的人又是怎樣的呢?


    同樣是這樣一桌顏色奇特的午餐,卻遇到了一些被蒙住眼睛的就餐者,這桌菜肴很快就被人們吃了個精光,而且人們意猶未盡,讚不絕口!


    實驗者通過上述實驗證明了聯想具有很強的心理作用。


    看見食物的人們,由於食物那異常的顏色而產生了種種奇特的聯想:牛排形似肥肉,喝牛奶聯想到喝豬血,吃豌豆則聯想到吞食腐臭了的魚子醬……是聯想妨礙了他們的食欲。


    另一桌被蒙住眼睛的客人沒有這種異樣的聯想而仍然食欲大增。


    那麽,什麽是聯想呢?


    聯想作用說認為,人們在思考一件事情的時候,必定會由此聯想起與此相關的其他事情,客觀事物之間的聯係會反映在人腦中。


    而客觀事物之間的聯係是多種多樣的,因而人的聯想也是多種多樣的。


    一般來說,聯想可分為接近聯想、類似聯想、對比聯想和因果聯想。


    接近聯想就是指人在空間和時間上相接近的事物或現象所形成的聯想,如一提起星星,人就容易想起月亮;談起藍天,就極易想起白雲等,都屬接近聯想。


    類似聯想是指從某些事物的特性聯想起它可以運用於別的事物的現象。


    盲文的創造就是類似聯想的結果。


    對比聯想是指將兩種對立的現象聯係在一起,或一事物由正麵想到反麵,或由反麵想到正麵的現象。


    比如,由黑容易想到白,在寒冷的冬天總想到暖融融的火。


    因果聯想則是指將在現實中有因果聯係的事物聯想在一起的心理現象。


    比如,我們總是說“瑞雪兆豐年”,就是由冬天的大雪聯想到明年的豐收的因果聯想。


    聯想作用說認為,催眠的機製在於聯想作用。


    當催眠師向被催眠者暗示說,你的後背上有一隻大蟑螂,被催眠者因為聯想作用而感應這個暗示,表現出非常驚恐的表情。


    對於身患疾病的被催眠者,催眠師可先讓他產生愉悅的感覺,忘記痛苦,而後暗示他:“你的病已經完全好了,不要擔心,你現在就是一個健康的人。”


    果不其然,被催眠者會因此心情愉悅,很快就痊愈了。


    催眠的效果取決於聯想作用的性質與強烈程度。


    催眠完全是心理作用嗎?


    心理作用說由法國人裏波首先提出,曾在催眠學界風靡一時,是影響較大的催眠理論之一。


    心理作用說認為,被催眠者之所以能夠在催眠狀態中感應到催眠者的種種暗示,主要是因為每個人都有心理感受性。


    心理作用學說將人的心理感受性分為兩種:外顯感受性與內潛感受性。


    外顯感受性是一種表麵性、顯而易見的心理感受性,這種感受性發揮作用的速度較快,但較微弱,易受個人意誌的控製。


    例如,若對一個女孩子說:“你的臉怎麽紅了?”


    那女孩子聽到此話,本來如雪的皮膚就會泛出紅暈。


    這就是外顯感受性在暗示的驅動下發生作用。


    在清醒狀態下,外顯感受性對暗示的感應比較少,因為在清醒狀態下的人聽到暗示後,先把暗示的內容進行一番思索,經過一係列的推理判斷之後,才決定是不是接受暗示,這一番思索就是個人意誌的作用。


    內潛感受性是一種不受個人意誌所幹擾的、深層的心理感受性,這種感受性發揮作用的速度相對較慢,卻相當強烈,其感應的範圍與作用的效能也較大而且奇妙。


    催眠進行的時候,催眠師通過催眠術來減弱個人意誌的作用,從而驅動起被催眠者的內潛感受性,這時的被催眠者心無雜念,沒有自主活動的機能,完全由內潛感受性發揮作用,此時給予暗示指令,肯定會得到被催眠者的感應,被催眠者會毫不猶豫地按照催眠師的暗示去執行,結果便出現了種種神奇的催眠現象。


    因此該學說的主要觀點是:任何人的身體內部都有一種被稱為“自然傾向”的機能,但這種機能缺乏自主的力量,很容易被他人的觀念、意誌、教訓、暗示等外部刺激所支配,而且隻有在這種外部力量的驅動下,“自然傾向”機能才能發揮作用。


    這種機能就是人的心理感受性。


    在催眠過程中,催眠師的暗示就是導引這種感受性使其發揮作用的原動力。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周公解夢1000問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春之霖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春之霖並收藏周公解夢1000問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