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夢境中的信息密碼4
童年經曆是夢的重要來源嗎
弗洛伊德在《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一書中對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專有名詞遺忘、外國字遺忘、一般名詞與字序的遺忘、童年回憶與遮蔽性記憶、語誤、讀誤和筆誤、“印象”及“決心”的遺忘、“誤引行為”、“症狀性行為”及“偶發行為”、“雙重錯失行為”和其他各種錯誤行為等現象進行分析,探討產生這些現象的心理根源,從中發掘潛意識的存在。
弗洛伊德不僅引用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所發生的材料,也引用了自己的實際經驗,然後經由自我分析的方法,進行透徹的研究。
弗洛伊德說過:“遺忘的機製,尤其是想不起名字,或名字的暫時遺忘,都是當時出現的潛意識的一股怪思潮,阻撓了名字的有意再現。
在被阻撓的名字和阻撓該名字的症結之間,存在著一種自始就有的關聯,或者是一種經由表麵關係而形成的(也許是經過人為的方法)關聯。
避免喚醒記憶中的痛苦,是這類阻撓的動機之一。”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中,童年生活經曆的遺忘問題始終都占據很重要的地位。
在歇斯底裏病的研究和夢的解析中,歇斯底裏病患者的病源多數是早已潛伏在童年生活的“痛苦”經曆中。
而在夢中出現的許許多奇形怪狀的幻影也不過是童年生活經曆中那些被壓抑的因素的重視。
曾經有人說過,如果能詳盡地重現童年生活的內容,我們就可以對任何一個人的心理特征和心理活動規律了如指掌。
但是,可惜的是,童年生活的絕大部分內容都已從記憶的王國裏消失殆盡。
隻要我們仔細地回憶自己的童年,我們就會發現其中的絕大部分已經銷聲匿跡,而忘記的那部分又恰恰是對自己的一生具有重要意義的內容。
按照弗洛伊德的觀點,童年生活中的絕大部分內容都被壓縮到潛意識中去,而那些能勾起痛苦回憶的部分就是被壓抑得最厲害的部分。
然而,這些被壓抑的部分又最活躍、最不安分。
所以,它們雖被壓抑在心理的底層,但要千方百計表現自己。
意識對它們的自我表現企圖給予了嚴密的監督,以致使它們不得不以變態心理或夢幻的形式表現出來。
當弗洛伊德研究日常心理時,他又發現被壓抑在潛意識中的童年痛苦經曆,有時也可以片斷地、不成規律地、改裝地表現在日常記憶中。
這是一種偶發現象,是在意識不備或注意力轉移的時候偶然表現出來的。
這一現象再次證明被壓抑在潛意識深處的童年痛苦回憶一刻也沒有停止活動。
它們雖然在大多數情況下無法在正常心理活動中冒現出來,但在偶然情形下,一旦有與之相關的心理因素出現在意識層麵上(哪怕是隻有一點點的連帶關係),又存在著其他有利於它們冒現的條件(如意識注意力的暫時分散等),它們就可以冒現出來。
但是,即使在這種情況下,其冒現的程度也是極其有限的(隻能是片斷的、破碎不堪的或甚至是被歪曲、被改裝了的)。
意識絕不容許這些痛苦的童年經曆“肆無忌憚”地表現出來,因此,縱有偶然機會它們也隻能零碎地表現出來。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分析》一書中有這樣一個童年的遮蔽性記憶的例子,說明這一記憶所隱含的內在意義。
有位二十四歲的青年,夢到了一幕五歲時的情景:在花園的涼亭裏,他坐在姑姑身旁的一個矮凳上。
她正教他認字母,他覺得自己很難分清字母“m”和“n”。
所以他要求姑姑告訴他如何區別二者。
姑姑說,“m”這個字母整整比“n”多了一筆。
這段完整的記憶意味著什麽呢?
是不是表明這個青年從小就好學,而且即使到長大後也仍然有很強烈的求知欲,以致念念不忘早期學習的那段印象?
可是為什麽他隻偏偏記住了這一段?
為什麽記得如此完整而清晰?
就連這位青年自己也無法回答這些問題。
弗洛伊德認為,這段記憶遮蔽了童年時期另一個重要的心理,即兒童想要了解男人與女人的區別的好奇心。
這種好奇心幾乎為大多數兒童所共有。
顯然,這位青年在童年時也有這種好奇心。
弗洛伊德說:“就像他想分清m和n這兩個字母一樣,後來他也想知道男孩和女孩究竟有何不同,真希望姑姑在這方麵也能教教他。
一旦他發現,兩方麵的差別很相似——男孩也隻是比女孩多了那麽一部分,他才記住了孩童時期的那種好奇心。”
正如弗洛伊德的發現,潛意識在生活中總會時不時地冒出頭來,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如同在夢中一樣經常發生潛意識的幹擾性活動,這也就有力地證明了潛意識的原始心理活動是做夢心理和精神病發作的基礎,也是常態心理的基礎。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說
在夢的研究中,另一位大師級的人物是瑞士心理學家榮格。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1875~1961年),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在世界心理學界享有很高的評價,是現代心理學的鼻祖之一。
榮格在分析心理學的思想體係中,曾對夢的形成機理作出了專門論述。
榮格認為,夢有象征意義,但夢的象征作用主要體現的是集體無意識,隻有將夢具體化後才能真正理解它們的含義。
他認為,夢給了人們一個在生活中尋找平衡的途徑。
因此,榮格認為夢的功能主要是一種補償性的。
他指出夢總是強調另一方麵以維持心理平衡,夢的一般功能是希冀恢複心理的平衡,它通過製造夢的內容來重建整個精神的平衡。
比如,一個人勞動了很長時間,整個大腦裏充斥著勞動,他就會在睡眠中夢到進行某種娛樂或休閑活動,以消除疲勞。
因此,榮格認為,夢是試圖告訴夢者:他必須盡快處理可以改進生活質量的事情,夢裏所出現的情境大多是在現實中所無法經曆的。
但是,到底怎麽樣才能明白夢傳達的信息呢。
榮格認為,在夢的解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盡可能多了解夢者,但是,但是“現實中的夢者”隻提供了一部分的解夢信息。
為了得到夢者的無意識信息,榮格也像弗洛伊德一樣運用自由聯想進行解夢。
他的自由聯想比弗洛伊德所規定的更加嚴格與嚴謹,榮格希望聯想直接與夢的意象相連,這樣,所收集到的夢的不同部分的聯想就可以加以比較,並與夢者夢裏的情境相對照,從而得出夢者夢境的內容。
有些夢本來就無法解釋,在這種情況下唯一可做的隻能是瞎猜了。
榮格對此的解釋是,對一些特殊的夢的堵截,還沒有找到一個切實可靠的方法或令人滿意的理論。
榮格對夢的精神分析還有一個特點,他不僅重視對夢進行個別分析,還非常重視對夢的係列分析。
他認為,跟夢的個別分析相比,對夢的係列分析更重要因為夢者在一段時期內的做夢的係列,可以提供一個連貫的人格畫麵,它們可以通過揭示某些反複出現的主題,顯露出夢者心靈的主要傾向。
我們來看一個例子:一個病人來找榮格。
他40多歲,出身寒微,靠奮鬥當了一所學校的校長。
近來他患了一種病,眩暈、心悸、惡心,衰弱無力,類似瑞士的高山病。
他說他做過三個夢。
第一個夢是:
他夢見自己身在瑞士的小村莊裏。
身穿黑色長袍,顯得莊重嚴肅;他腋下夾著幾本厚書。
有幾個孩子是他的同學。
孩子們說:“這家夥不常在這兒露麵。”
按榮格的解解夢說得是:不要忘了你已從小村莊走到了校長位子。
有如一個登山者,你一天爬到了海拔6000英尺,已經累壞了,不要想再“往上爬”了。
榮格說:你產生高山病症狀也正是這個原因。
校長的第二個夢是:
他急於出席重要會議,但衣服找不到了。
好不容易找到衣服,帽子又找不到了。
找到東西出門又忘了公文包,等他取了公文包跑到火車站,火車剛剛開出。
他的注意力被引向鐵軌,鐵軌是這樣的:
他處在a處,心想:“司機如果聰明,機頭到d處時不要加速,要不然他身後處於拐彎處的車廂就要出軌。”
機頭剛到d,司機就全速行駛。
果真火車出軌了,於是他大叫一聲醒來。
榮格說他夢中的阻礙是自己的內心。
內心提醒他不要急著上火車。
火車司機就是他的理智,司機看到前邊的路是筆者,就急於加速。
正如他急於追求更大的成就。
但是司機卻忘了火車尾巴,正如他忘了他的心靈的另一部分——無意識。
他的第三個夢裏夢到了一個怪物,半像螃蟹半像蜥蜴。
他用竹竿輕敲怪物的頭,把它打死了。
榮格說這個夢反映了夢者的“英雄主題”,他與怪物的搏鬥,是英雄與龍搏鬥這種神話的變形。
這個怪物又是腦脊髓係統和交感神經係統的象征。
夢的意思是再次提醒他,如果再這樣下去,你的身體要和你作對了。
三個夢都是要警告他,不要繼續拚命工作。
其實,榮格的解夢學說也有許多不足:
(1)他把夢看成是由某個主體傳遞出來的信息,具有創造性,但他卻無法解釋這個創造主體是什麽。
(2)他認為夢並無顯、隱意之分,隻是樸實地宣告它們是什麽以及它們的意思是什麽,但對夢為何使用象征手法卻避而不談。
(3)榮格認為:“夢是持續不斷的,甚至清醒的時候也在做夢,隻不過是在清醒的時候,意識的呼聲如此之大,夢的低語便被湮沒無聞罷了。”
榮格是如何用自己的夢境來闡釋集體潛意識的?
弗洛伊德大膽研究了人類未開墾的心理學領域——潛意識,從而把潛意識理論推向頂峰。
其後,弗氏弟子從潛意識出發把精神分析運動發揚光大,榮格可以說是潛意識理論的集大成者。
榮格是弗洛伊德的得意門生,但後期他與弗洛伊德的觀點發生分歧,從此在探索潛意識的道路上分道揚鑣。
他擴大了弗洛伊德的潛意識概念,把集體的或種族的為所有人承繼下來的並為所有人所共有的潛意識包括在內,從而提出“集體潛意識”的概念。
集體潛意識位於心靈深處,這是榮格提出的一個引起最多爭議而又最晦澀難懂的概念。
榮格舉了自己的一個夢為例:我在一幢陌生的兩層樓房裏,這是“我”的房屋,我發現自己是在樓上,這間精致的客廳是用洛可可風格的老式家具布置的,牆上掛著優美的古畫。
我驚訝,這怎麽會是我的房子呢·心想倒也不壞,但不知樓下是什麽樣子。
沿樓梯下到底層,樓下的一切更古老,大約是15世紀或16世紀的房屋,家具陳設是中世紀的、紅磚地麵,到處光線昏暗。
我從一間房走到另一間房,心想要把整幢房子都察看一遍。
我遇到一扇沉重的門,推開之後,發現通向地下室的石階。
沿石階下去,便置身於一間華美的拱頂廳堂,看來年代十分久遠。
由牆上的古磚我斷定是羅馬時代的舊物,於是興趣大增,更仔細地察看地麵。
地麵由石板鋪成,一塊石板上有環,拉起這塊石板,便看見一條狹窄的石階小路通向更深處。
我又沿此石階而下,進到岩石間一個低矮的洞穴,地麵有很厚的灰。
中間有散落的骨頭和碎陶,像是原始文化的遺跡。
我找到了兩個人類顱骨,已裂成兩半。
至此我便醒了過來。
對於這個奇特的夢,榮格本人認為:這幢房子就是他精神活動的象征。
樓上的客廳象征意識部分。
雖然式樣古舊一點,卻有可以居住的氣氛。
樓下是潛意識的第一層。
越往下越異樣、越昏暗。
在洞穴裏他找到了原始文化的遺跡,就是他自己身體裏原始人性所在,人的原始精神活動接近於獸性。
在這史前時代的洞穴裏,原始人居住之前便由獸類占有的。
他突出心理結構的整體性,認為人格結構由三個層次組成:意識(自我)、個人潛意識(情結)和集體潛意識(原型)。
個人潛意識是人格結構的第二層,作用比意識大,包括一切被遺忘的記憶、知覺和被壓抑的經驗,以及夢和幻想等。
榮格認為個人潛意識的內容是情結,情結往往具有情緒色彩,來源於童年時期的心理創傷,例如,經常受到父母批評會產生“批評情結”,與本性不和諧的道德衝突會導致性壓抑或產生敵對、焦慮的情緒,是一組一組被壓抑的心理內容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潛意識叢,是一種潛意識的表現。
他對於情結的觀點與弗洛伊德不同的是,他將情結分為三種:一是整體人格結構中一個獨立存在的較小的人格結構,是一些相互聯係的潛意識內容的群集;二是可以影響意識活動,並對人的行為和思想產生很大影響的情結;三是可以把個體潛意識及其被壓抑的內容與集體潛意識及其原型聯結起來的情結。
集體潛意識是人格結構最底層的潛意識,它是人類在漫長的曆史演變過程中積累下來的沉澱物,包括祖先在內的世世代代的活動方式和經驗庫存在人腦中的遺傳痕跡,如人對黑暗的恐懼等。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榮格的夢論與弗洛伊德的夢論的基本分歧是,弗洛伊德認為夢是被壓抑的性欲的滿足,榮格則認為夢是潛意識智慧的表現。
在榮格看來,潛意識中充滿了智慧,正如在弗洛伊德看來,潛意識中充滿了欲望。
榮格還斷言潛意識中的智慧比意識更具有洞察力。
在睡眠中,由於解除了壓抑,潛意識中的智慧得以表現。
榮格舉出許多例證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幾個月,榮格在一次旅途中,突然被一種壓倒一切的幻覺鎮住了:他看見一場大洪水把北海和阿爾卑斯山之間的北部和地勢低窪的所有土地都淹沒了。
榮格寫道:“我意識到,一場可怕的大災難正在發展之中。
我看見了滔天的黃色巨浪,漂浮在水麵上的文明的殘片及成千上萬具被淹死的屍體。
整個汪洋大海然後變成了一個血海。
這一幻覺持續了大約有一小時。
我感到迷惑不解和心裏作嘔,同時又為自己的無能為力而感到慚愧。”
榮格在隨後的幾個月內,曾多次夢見類似的恐怖場麵,如冰雪覆蓋大地,凍死了所有的綠色植物。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榮格才真正理解了自己的夢:原來那些夢是對大災難的預言。
榮格進而修正了弗洛伊德過於強調早期經驗的傾向,他把夢分為“回顧”和“展望的”,認為夢既代表過去的欲望,但也傾向未來,具有指出做夢者的目標的功能。
這種向前展望的功能,是在潛意識中對未來成就的預測和期待,是某種預演、某種藍圖、或事先匆匆擬就的計劃。
它的象征性內容有時會勾畫出某種衝突的解決。
榮格夢論對弗洛伊德夢論的另一個方麵的修正,是關於夢與潛意識的問題。
弗洛伊德是從個人經驗去尋找夢的意義;榮格不僅從個人經驗,而且從種族經驗去尋找夢的意義,認為後者是更為深層的。
榮格提出集體潛意識概念,認為同一種族的個體,有些共同的、不為個體自覺的經驗,但這些經驗會在夢中表現出來。
集體潛意識主要由一些原型構成,如人類有生而怕黑怕蛇的傾向,這種傾向就可以視為原型,這是人類自古以來在黑暗中受到驚嚇或遭到毒蛇咬傷的痛苦經驗,世代相傳的結果。
榮格所謂的原型中還有阿妮瑪和阿妮姆斯等等。
阿妮瑪指男人身上的女性特征,阿妮姆斯指女人身上的男性特征。
就是說每個人的人格中包含著一些異性特征,人格中的同性與異性特征有衝突、有和諧,從而構成人的活動的動力之一,也成為夢的動因之一。
榮格進而把夢看成是一種宗教現象,認為夢中的聲音不是我們自己的,而是由超越我們的更高來源所發出的聲音。
夢是比我們自己更偉大的智慧的啟示。
為什麽許多病患的奇怪夢境,跟神話裏麵的象征雷同
集體潛意識和個人潛意識的區別在於:它不是被遺忘的部分,而是我們一直都意識不到的東西。
榮格曾用島打了個比方,露出水麵的那些小島是人能感知到的意識;由於潮漲潮消而顯露出來的水麵下的地麵部分,就是個人潛意識;而島的最底層是作為基地的海床,就是人們的集體潛意識。
提出集體潛意識的概念,這是一種類似精神而不能被抑製的精神背景深層,它不能轉化為意識。
集體潛意識是驅力和本能之源,也是將創造性衝動和機體意象結合起來的人類思想感情的基本形式之源。
個體潛意識的內容是曾經被意識過但被壓抑後從意識中消失,而集體潛意識的內容從來沒在意識中出現過,是完全通過遺傳而得來的。
榮格認為潛意識是一種正麵的反映,因為它把人們在現實中的不滿由夢境抒解出來,所以夢中的許多景象都可能是一種真實事物象征。
但是他也說,潛意識不可能直接被意識解讀,它隻是一種象征呈現,還要經過跟病患之間的對談才知道那樣的象征對於病患到底是代表怎樣的狀況。
榮格認為夢境也可能具有預言性,因為潛意識也可能把病患內心的發展性或是創造性投射出來,所以有可能造就往後的實現。
榮格在後期的解夢中發現,許多病患的夢境無法利用他已知的象征去做解讀。
偶然他發現一本專門在講述神話的書籍,發現許多病患的奇怪夢境,居然跟神話裏麵的象征很接近,重點是病患本身之前從來沒有接觸過那樣的神話。
也因此他開始利用神話象征來解讀病患精神層麵的問題。
他曾感到疑惑,不知道為什麽患者不知道的神話象征居然可以解讀病患的內心,所以他開始研究神話,發現神話對於人類本能的象征都有其共通性,所以他認為人類的潛意識不隻是早年或童年或嬰兒時期的記錄,有可能是更早之前的整個民族甚至人類起源的象征。
集體潛意識的根源在哪裏
榮格釋過數以萬計的夢,對夢有極為深刻的理解,但他的觀點與弗洛伊德的觀點不同,他不認為夢僅僅是為了滿足願望,也不認為夢進行了什麽偽裝。
榮格認為“夢是無意識心靈自發的和沒有扭曲的產物……,夢給我們展示的是未加修飾的自然的真理”。
在弗洛伊德看來,夢好像一個狡猾的流氓,拐彎抹角地說下流話。
而在榮格看來,夢好像是一個詩人,他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講述關於心靈的真理。
這種夢所用的類似於詩的語言就是象征。
象征不是為了偽裝,而是為了更清楚地表達。
這正如我們在給別人描述一個新奇的東西時,為了說清楚,需要利用比喻來加以說明。
夢的基本目的不是經過偽裝滿足欲望,而是恢複心理平衡。
榮格稱為夢的補償。
他認為,如果一個人的個性發展不平衡,當他過分地發展自己的一個方麵,而壓抑自己的另外一些方麵時,夢就會提醒他注意到這被壓抑的一麵。
例如,當一個人過分珍重自己的強悍、勇敢的氣質,而不承認自己也有溫情,甚至也有軟弱的一麵時,他也許就會夢見自己是個膽怯的小女孩。
他還認為,夢展示出做夢者自己內心的被忽視被壓抑的一麵,因此往往可以起到警示的作用。
榮格提到這樣一個例子:
一個女士,平時剛愎自用、固執偏激、喜歡爭論。
她做了一個夢:“我參加社交聚會。
女主人歡迎她說:‘真高興您來了,您的所有朋友都在這兒等您呐。
然後,女主人領我到門口,幫我開門。
我走進去一看,是牛欄。”
由這個夢可以看出,做夢者內心的另一麵是謙虛的,它提醒這位女士,你平時的表現就像一隻強牛。
榮格還有一種觀點,他認為人類世世代代經曆的事件和情感,最終會在心靈上留下痕跡,這痕跡可以通過遺傳傳遞。
例如,當一個人想到太陽,他就會想到偉大、善良、光彩照人,如同一個英俊的男子。
想到月亮,就會想到溫柔。
美好,如同一個少女。
這是因為一代代的人都看到太陽和月亮,一代代人對太陽和月亮的情感通過遺傳傳到了每一個人心裏。
一個現代人想到智者時,很容易在心裏浮現出一個白發長須的老者形象,而不太可能浮現出一個活潑的少女形象來,這就是因為在過去的世世代代,最聰明的人是那些飽經滄桑的老人。
榮格把這種遺傳的原始痕跡稱為原型。
他說原型本身不是具體的形象,而隻是一種傾向,但是原型卻可以通過一種形象出現。
在夢裏,有時會出現一些奇異的情節和形象,這些東西用做夢者自身生活的經曆解釋不了,那麽,這就是表現原形的形象。
有一個10歲的女孩做了一係列夢,夢中有極古怪不可思議的形象和主題。
她把這些夢畫成了畫冊,畫冊上畫了這樣一些畫麵:
1.邪惡的蛇樣怪物出現,它有角,殺死並吃掉其他動物。
但上帝從四麵來到,(畫上是4個上帝),讓所有動物再生。
2.升天,上麵異教徒在跳舞慶祝。
下地獄,天使們在行善。
3.一群小動物恐嚇她,小動物變大,其中一個吞吃了她。
4.個小耗子為蟲子、蛇、魚和人所穿透。
耗子變人。
這描繪人類開始的四個階段。
5.透過顯微鏡看一滴水,她看到水中有許多樹。
這描繪了世界(或者說生命)的誕生。
6.一個壞孩子拿著一塊土,他一點點扔向過路人,過路人便都變成壞人。
7.一醉婦落水,起來又成新人。
8.美國,許多人在蟻堆上滾並被螞蟻攻擊,一害怕,這個小女孩掉到河裏。
9.月亮上有個沙漠。
她往下沉沉入地獄。
10.有個閃光的球。
她碰它它便冒蒸氣,裏邊出來一個人把她殺了。
11.她自己病危。
突然肚子裏生出鳥來,把她蓋住了。
12.大批昆蟲遮住了太陽、月亮和星星,唯一一個沒有被遮蓋的星星落到她身上。
榮格認為,這些夢的思想帶有哲學概念。
比如以上每個夢中都有死亡和複活的主題,這種主題也存在於許多宗教思想之中,而且是全球性的。
第四、五個夢包含著進化論的思想,第二個夢反映了道德相對性的思想。
總的來說,這一係列夢思考了一組哲學問題:死亡、複活、贖罪、人類誕生和價值相對性。
反映了“人生如夢”的思想和生死的轉化。
那麽,一個10歲的女孩子怎麽可能懂得這些呢?
又怎麽會想到這些呢?
榮格認為,她能懂,是因為世世代代祖先的思考,已通過原型遺傳給了她。
她要想這些,是因為她麵臨了這個問題,她可能就要死了。
這個做夢的女孩,當時雖然沒有病,卻在不久後因為被傳染而病故。
在榮格眼中,原型並不是一些固定的形式,而更像一些潛藏在我們心靈最深處——榮格稱之為集體潛意識。
這些潛意識在夢中以種種不同的形象出現,當我們遇到難題時,他幫我們想主意,當我們麵臨危險時,他警示我們。
由於他有幾百幾千代的生活經驗,他的智慧和直覺遠遠超過我們意識中的思想。
榮格認為集體潛意識是用夢來顯示自己,表達自己的。
我們如果能理解夢,就如同認識了許多潛意識朋友,他們的智慧可以給我們極大的幫助。
榮格認為,不是所有的夢都有同等的價值的,有些夢隻涉及瑣事,不大重要,而另一些夢——原型介入了夢——則震撼人心,如此神秘和神聖,如此奇異陌生,不可思議,仿佛來自另一個世界,這些夢是更重要的。
夢不是願望的滿足,而是啟示,是對未來的預測或預示,所以,我們應重視夢的智慧。
神秘的原型世界
榮格在解夢中,非常注意尋找原型。
我們要想了解榮格解夢的方式,就應該對他所說的原型有所了解。
我們知道在潛意識深處,榮格稱為集體潛意識的地方,儲存著大量原型。
原型是人類祖先在千千萬萬年內的生活經曆的產物,也是前人類甚至人的動物祖先的生活經曆的結晶。
人以及人的動物祖先一代代經驗相似的東西,比如可怕的雷電,比如溫暖的春風,從而在心靈上凝結成一些“憤怒的雷電之靈”之類的原形。
原型雖然沒有固定的意象,但是卻有形成某種形象的潛質,所以人們可以很容易地把它和一些具體特征結合,形成相似的形象代表同一原型。
比如西方有聖母瑪利亞、東方有觀音,這兩個形象雖然不同卻有很多共性,很可能來源於同一原型。
這兩個形象的不同是後天文化的影響,而其相同的質則是各民族人心靈中共有的,而且是一直就有的,是一個原型。
同一個原型的形象雖不固定,但是它給人的感受或它的“性格”卻是較為固定的。
正如不論是西方百姓心中的聖母還是東方百姓心中的觀音,都是同樣的善良仁慈。
對每一個人來說,對原型的反應一定程度上是先大的,不需要後天學習。
例如人害怕蛇,害怕黑暗,都是生而具有的。
就算他從沒有被蛇咬過,也沒有在黑暗中遇到什麽可怕的東西,他也一樣怕蛇,怕黑暗。
原因是,他的許多代祖先——從動物遠祖開始,到猿人,到原始人——都被蛇傷過或在黑暗中遇到過野獸侵襲。
那個生活在山洞裏的祖先害怕天黑,因為天一黑狼就會來到洞口。
這種恐懼進入了集體潛意識,使從來沒見過狼的現代子孫不敢走夜路。
當然,如果這個人走夜路遇到過危險,他就會更怕黑,這是後天經曆對原型的強化。
原型會在我們的夢中顯現,當它在夢中顯現時,它會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成為某一種樣子,也許每次的樣子是不同的,但是如果我們熟悉原型,我們就能在變化多端的形象中,識別出它是哪一個原型。
在神話故事中,神仙。
或妖怪可以變化多種外形,比如孫悟空可以變成小女孩。
小妖怪。
蚊子和石頭,但是如果你有慧眼,你可以看出這多種東西都是他。
小女孩。
小妖怪、心於和石頭都是孫悟空。
原型就如同孫悟空,如同其他神仙、妖怪,在我們的夢中他們每次會變成不同形象,但是如果我們熟悉他,我們還是可以知道他是誰。
一般的象征形象和原型顯現出的形象之間並沒有一條截然分開的鴻溝,它們也一樣是可以變化多端的。
比如某男子對某個女孩有好感,在每天的夢裏,他會夢見不同的女性。
不同的小動物,夢見花。
夢見溪流。
夢見彩雲,而他知道這些都象征著她,都是她的形象在夢中的轉化,是這個女孩的象征形象。
這些非原型象征形象和原型形象(又可稱原始意象)的區別在於,前者是外界實有的人物的象征,或心中情緒、情結的象征,不是與生俱來的東西,而後者是對內心中與生俱來存在的最深處的精神性存在的象征。
榮格確定並描述過許多原型,它們一次次以各種形態在神話中、在人們的夢中出現。
在不出現時,他們也存在著,以潛在的形象存在於人們的心裏。
他們仿佛構成了另一個世界,一個神秘的鬼神世界。
以唯物主義觀點看,他們不是客觀存在。
但是,他們在心理結構中,是一種穩定的主觀存在。
我們不妨認識一下他們。
上帝原型。
如果你體驗過上帝原型力量的接觸,你會發現這種感受和你以為的有很多不同。
你會感到恐懼,這種恐懼十分強烈,但是不含任何陰險、邪惡,舉個不十分恰當的例子,他像冬天凜冽的北風一樣,你竟不敢稱呼他的名字。
他的力量,仿佛無窮無盡;他的威力,仿佛能主宰一切。
他以似乎極無情的方式懲惡,而賦予善良者使命,在這無情的背後是他對人的關切。
上帝原型極少在夢中出現,如果他出現,不一定會是人形,他可能顯現為光、雷電等。
信仰宗教的人如果夢中有上帝原型形象,他會認為這是聖靈真的來臨。
惡魔原型:惡魔原型體現為一種破壞性的衝動,毀滅的衝動,一種惡的快感。
但是我們不能不承認這個原型極有力量,因為他可以和上帝原型的力量相對抗。
惡魔原型體現為一種恐怖的狂歡。
惡魔的形象不一定總是猙獰的,有時他的形象會像個高雅的紳士。
下麵這段夢引自台灣王溢嘉、嚴曼麗記錄夜間風景的夢。
年約40的g女士,是社區裏主婦們欣羨的對象。
g的丈夫做期貨買賣,近年大發利市,以致她擁有高格調的物質生活。
然而,優越的物質生活卻難補她對婚姻的憂思。
某夜,她在苦候徹夜未歸的丈夫,困頓睡去之際,做了一個夢有一個陌生人來告訴我,說我丈夫正在秘密籌開一個性狂歡派對,邀請的對象盡是一些浪蕩男女,而且據說我一位已婚的中學好友也將參加。
這消息讓我於心不甘,當下我決定要偷偷出席那個派對。
當我抵達會場時,已經來了一些男男女女,我那位中學朋友也來了,奇怪的是沒看到我丈夫。
更出乎我意料的是整個會場布置得十分光潔高雅,來的人們也都穿著整齊體麵,看來不像是什麽性狂歡派對,反倒像要舉行一場盛大的宴會。
我和眾人一起等待著。
忽然所有在場的人都不約而同地意識到:地獄就在我們腳踩的地板之下。
大家因而不安地騷動起來。
沒多久,一個男人被架出人群,聽說他是奴隸。
而不知從何處翩然出現的主人,居然是個中年婦人,她厲聲令人將該男奴作為祭品丟進地獄中。
這時,有一個年輕女人發出歇斯底裏的叫聲跳進大廳中央——那裏竟是水池。
一個男人拿出一把巨型的餐用叉子將女人叉出水麵,看來她似乎已經氣絕。
我一下子陷入末世人生的慘絕心境,跑到樓上,想跳樓了之,但又想或許先吃點東西可以增加勇氣。
於是下樓來和我中學好友同桌進餐,吃著餐盤中的肉,我抬頭與好友目光相遇,我們心照不宣地知道盤裏的肉就是方才跳水的女人,在這個夢中,雖然“惡魔”原型沒有直接化為一個單一形象出現,但是“性狂歡派對”,“整齊體麵”的男男女女,“中年婦人”、用叉子叉女人的“男人”和吃人肉的夢者女友和她自己,都有惡魔原型的影子映現。
我們可以由此看到惡魔原型的特質,“性狂歡”,“整齊體麵的外表”、厲聲令人把男奴丟進地獄的中年女人的殘忍。
男人用大餐叉子叉死女人的野蠻,以及她和女友心照不宣吃人肉,這最後場景實際上是最“惡魔性”的。
原作者的解釋是:“丈夫可能有外遇”的陰霾,在擔心自己已然年長色衰的g女士心中,積壓成充滿懲治與報複的夢。
夢裏丈夫要秘密進行性狂歡派對,簡直就是她憂心的“外遇”事件之陰影具象化。
實際上對丈夫的可能外遇,她除了煩惱,並無計可施。
但在由她自編自導的夢境中,她不僅主動介入,意圖幹擾,更進一步不讓丈夫出現,甚至,幹脆將使她不安、充滿邪淫的性派對“變成”正經的高尚宴會。
但這樣的安排,仍無法使她完全擺脫身臨“地獄”(丈夫之不軌意圖,於她猶如地獄之煎熬)的惶恐,於是索性由中年女主人替她將象征丈夫的男奴投進地獄。
接著又讓“年輕女人”(丈夫可能的外遇對象,也是她可能的情敵)溺斃水中,並進一步“吃”了她。
“性”與“食”是人類的兩種本能。
在夢中,令6女士憂心的“性派對”變成以“吃”為主的宴會,這種本能的“置換”意味著她的心理自衛,也許她在夢中仍無法麵對目睹猖狂性派對的衝擊,因此以另一種本能來替代。
而她在夢裏吃了年輕女人的肉,除了報複丈夫不忠之外,不禁讓人想起某些原始民族,認為吃過世長輩的“肉”,可以獲得這些長輩的經驗和智慧、擔心自己色衰愛弛的g女士,或許在夢幻的深層意識中也想借此重拾青春年華吧!
這一解釋很好,在一個層麵,這是個完全正確的解釋,但是,在更深一層,實際上夢者心裏的“惡魔原型”被喚醒,夢者心中的惡魔不是那個可憐無助的被欺負的女人,而是一個帶著一種邪性的歡樂欣賞並卷入地獄的魔鬼,與其說她恨丈夫和情敵,不如說她不恨,她和他們一同進行這個“狂歡”,厲聲令人扔男奴進地獄、叉女人、吃肉都是一種狂歡,而夢中的被虐者也是狂歡者,雙方共同進行虐待和被虐的狂歡。
這就是惡魔原型。
惡魔原型還有一個變化的形態,就是誘惑性的魔鬼,他外表漂亮、聰明,會給你你所要的一切,但奪走你的靈魂。
智慧老人原型:在以後談象征時,我們將詳細講解智慧老人的形象。
智慧老人原型是原始智慧和直覺智慧的形象化。
大地母親原型:這一原型在夢中以夢者母親的形象出現或以一個慈愛老婆婆的形象出現居多。
體現出的主要性格是:包容、慈善、關懷。
她像大地一樣胸懷寬廣,像大地養育萬物一樣充滿母性。
大地母親原型也會以大地(或包含岩洞)的形象出現,大地中的岩洞代表母親的子宮。
夢見進入岩洞沒有性的意義,而是代表回到子宮的安寧中。
英雄原型:英雄原型是一個英勇無畏的,力大無窮的英雄,他光彩奪目,會創造奇跡般的成就。
在各民族都有傳奇中的英雄,如猶太人的參孫,如中國藏族的格薩爾王,如荷馬史詩中的阿喀琉斯。
這些傳奇中的英雄類似於這一原型。
在實際曆史人物中,有關嶽飛等,人們心目中的英雄原型。
在文學人物中,約翰·克利斯朵夫接近英雄原型。
夢中出現英雄原型時,顯現的形象為英雄,江湖好漢、大將軍之類人物。
英雄原型的一個特有形態是“英雄少年”,他往往年紀很小,外表不強壯,但是出人意料地擔起了一個極大的責任。
這一原型的例子有打敗巨人的大衛、少年時的亞瑟王等等。
阿尼姆斯原型:他是在每個女人心中,都具有明確的男人形象。
這一原型是女人心靈中的男性成分。
心理學指出,每個人心理上都有一些異性的特征。
女人身上的男性氣質就是她的阿尼姆斯。
阿尼姆斯也是祖祖輩輩的女性對男人的印象的累積。
阿尼姆斯一般體現為英勇無畏,智力發達、有藝術氣質等特點,有時也和控製和權力相結合。
女人喜歡的有男子氣的男人,往往符合其心中的阿尼姆斯形象。
有些女人喜歡控製她征服她甚至輕微傷害她的男性,也正是因為她心中阿尼姆斯除了有正性特點外,還有控製、權力、征服甚至適度粗暴的一麵。
女人崇拜的明星往往有接近其心中的阿尼姆斯的地方。
由於不同女人身上的男性特質不盡相同,她們心中的阿尼姆斯也不盡相同,她們在生活中喜愛的男性也就不同。
阿尼姆斯形象在夢中有時以夢者生活中認識的某男性形象出現,有時是一個陌生的男性。
阿尼瑪原型:她是每個男人心中都有的女人形象,是男人心靈中的女性成分。
阿尼瑪身上有男性認為女性所有的好的特點,比如溫柔、善良、純真、美麗等等。
有時,也包含女人的愛好虛榮、軟弱、變化無常、狡詐等等特點。
盡管後一些特點不能算是優點,但是如果一個男性的阿尼瑪有這些特點,他對這些特點就會感到一種喜愛。
正如《卡門》中的唐·育才認為嘉爾曼是個放蕩的女性,但是他卻仍忍不住被她吸引,這就說明嘉爾曼和唐·育才心中的阿尼瑪原型較相似。
金庸小說中常有一些調皮、刁鑽甚至帶狠毒欺詐和邪氣的女人,如殷素素、趙敏、阿紫等等人物。
但是主人公卻愛她們,這也說明她們是主人公——或是金庸的阿尼瑪。
不同男性的阿尼瑪也是不同的。
男性心中的阿尼瑪和他自己的性格常常很相反,卻又相互吸引。
他們的關係很像《倚天屠龍記》中的張翠山和殷素素。
在男性遇到一個像他自己的阿尼瑪的女性時,他會體驗到極強烈的吸引力。
陰影原型:陰影原型代表著人心中的被壓抑而沒有顯示出的部分,包括人的動物性。
陰影原型是不馴服的。
危險的、不受一般道德束縛的,他有極強大的力量。
激情和創造力。
如果一個人的陰影被壓抑從不出現,他將膚淺而缺少生命力。
人在接受他的陰影時,會感到充滿力量;當人壓抑陰影時,他將缺少活力而且潛伏著危機,因為陰影會以破壞性的形式出現,而且變得凶狠殘暴。
榮格指出,基督教國家的人們要求自己善良、強烈壓抑自己的獸性陰影,時間長了,陰影就會反撲,所以“世人從未目睹過比基督教國家之間的戰爭更為殘酷的戰爭”。
如果你也是壓抑陰影、過分要求自己獸性的人,在夢中,陰影將會以各種危險可怕的形象出現:怪獸、惡鬼、邪惡的人等等,陰影使你的夢極為恐懼,陰影也會以“危險而神秘的黑衣人”麵貌出現。
陰影化出的夢中人幾乎永遠是穿黑衣服的。
人格麵具原型:人格麵具是人在公眾中展示的形象,是人的社會角色的形象。
人格麵具原型是一個扮演者,他往往按照別人的希望來扮演角色。
人格麵具過強,人就會迷失自我,把自己混同於自己扮演的角色。
在夢中,人格麵具會以演員等形象出現。
自性原型:自性原型是一個人集體潛意識的中心,仿佛太陽是太陽係的中心。
這一原型是人的真正的我。
夢中這一原型較少出現,隻有心理極健康。
心理發展很完善的人才能經常夢見這一原型。
有時夢中的自性原型以太陽的形象出現,有時以佛菩薩的形象出現,有時以一座莊嚴的神廟形象出現,有時以類似曼達拉(壇城)的形象出現,也有時以一種寶物如鑽石或寶石的形象出現。
不論它以什麽形象出現,夢中都有一種安寧、平靜,神聖的感受。
除了這些原型之外,還有許多原型,比如武器的原型,自然力如風、雨、雲的原型等。
並且,有時兩個或更多的原型會結合在一起,構成一些很典型的形象。
這種形象的身上往往有兩個或多個原型的特點。
例如,巫術原型和阿尼瑪原型結合就成為了神秘女人的形象:她既有女巫的神秘,也有頑皮女孩的可愛,而且還有一種激情。
墨西哥電影《葉塞尼婭》電影中的女主人公就有些類似這一種女性的形象。
太陽王子:這一形象是太陽原型和阿尼姆斯原型的結合。
被現代女性稱為白馬王子,他年輕、英俊、瀟灑,性格充滿光明。
女孩子請注意,你也許會幸運地在夢中見到他。
但是不要以他作為擇偶標準,因為在現實生活中能接近這一形象的男性太少太少了。
如果你認為你的男朋友就是接近這一形象的人,那麽,你很可能是被愛情衝昏了頭。
你在男朋友身上看到的優秀品質,實際上不是他所有的,而是你自己心目中的王子所具有的,你隻是把心中的形象(像放幻燈一樣)投射到了男朋友身上。
你是昏頭了,但是,這種昏頭是難得的,幸福的。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理論
當弗洛伊德《夢的解析》一書出版後不久,阿德勒就拜讀了此書,並給出了積極的評價。
正因此,他才受到弗洛伊德的注意,而在其後不久加入進弗洛伊德的小圈子之中。
但如果我們透過阿德勒與弗洛伊德決裂後發展出的心理學理論時,我們發現阿德勒在解夢方麵所受到的弗洛伊德影響實在是微乎其微。
阿德勒反對弗洛伊德夢理論的兩條原因。
其一:弗洛伊德的解釋把夢帶出了科學的範圍之外。
如它假設在白天心靈活動與夜晚的心靈活動之間存在著意識和潛意識的互相對立;夢遵循著一些和日常思維法則迥然不同的定律。
在阿德勒看來,這些互相對立的事物從科學的立場看來,是同一件東西的變異。
因此,把睡眠和清醒,做夢時的思想和白天的思想當做是對立事物的任何理論注定是不科學的。
其二,弗洛伊德把夢的背景歸之於性。
這最多隻是揭示了人格的一部分而已。
阿德勒反對弗洛伊德的第二條理由,是與其他許多反對弗洛伊德的人一致的。
但第一條理由卻有其獨特性。
在弗洛伊德的夢理論(甚至可以說在弗洛伊德的所有理論)中,堅持潛意識與意識的對立與分裂。
這在阿德勒看來,就否定了人格的一貫性和個人在其各種表現中的一致性。
“假使夢裏合作製和白天的生活迥然不同,而夢所造成的滿足隻發生在它自己的生活圈中,我們便喪失了人格的統一性。
夢對清醒狀態的人也沒有什麽用了。”
“從科學的觀點看來,做夢者和清醒時的人是同一個人,夢的目的也必須適用於這個一貫的人格上”。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1870年2月7日至1937年5月28日),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個體心理學創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對後來西方心理學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阿德勒建立了個體心理學學派。
阿德勒把夢看成是一種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的辦法與途徑。
如果你能勇敢地麵對生活中的問題,你可能會不太做夢。
阿德勒指出做夢主要是為了解決問題,但並不是說夢中出現的方法與答案就是好的。
他指出,夢中的情境可能僅僅是欺騙自己,夢中的答案也有可能隻是暫時性的美好,換句話說,有時夢中所給出的答案或許隻是對夢者的安慰。
阿德勒還認為,如果同一個夢境反複出現,則說明夢者被同一個問題反複困擾。
阿德勒並不同意把意識和無意識完全分開的說法,他認為“夢是欲望的滿足”也沒有普遍意義。
他指出,假設一個夢境是模糊而沒有邏輯的,夢者醒來不記得這個夢,又有什麽意義呢?
而我們大多數人都不了解我們的夢,就談不上什麽意義了。
此外,阿德勒提出了一些特別的觀點:
其一,投影技術。
你可以編造一個夢境,這個夢境可以反映你目前的現狀。
現在,這種理論已廣泛運用到心理醫療。
其二,強調夢和現實生活的關聯性。
他認為夢反映了現實生活,夢可以對生活方式的改善起到有益的作用。
另外,他還認為,夢中的情緒會影響到夢醒後的生活。
比如,某男子做了一個夢,夢到妻子有不軌行為,他醒來後就可能會氣憤的責罵妻子。
其三,強調夢的個體性。
阿德勒認為夢是生活狀態的反映,而每個人的生活狀態都是不同的。
因此,解夢必須結合夢者的個人生活習慣、性格、工作和生活環境。
所以,他反對用固定的規則解夢,解夢要因人而異。
阿德勒喜歡用比較的方法來解夢。
比如麵臨一場考試的學生,夢到的可能不是考試,而可能是一場戰鬥或體育比賽,或者其他比較激烈的挑戰。
阿德勒的觀點得到了研究者們的肯定。
研究人員認為夢就是睡前情緒的一種延續,並不是一種截然不同的狀態。
而且,夢具有實際的應用價值,它將幫助我們妥善處理現實中遇到的問題。
但是,阿德勒理論的局限性是過於表麵化,很少觸及夢的內涵。
另外,他覺得如果夢者能勇敢地麵對生活中的問題,就會很少做夢,但研究表明,人每天晚上平均要做4次夢,一些人很少做夢是因為他沒有記住夢,而不是沒有做夢。
由此,阿德勒否定了夢是滿足個人未曾實現之欲望的理論觀點,而代之以如下觀點:“夢必定是生活樣式的產品,它也一定有助於生活樣式的建造和加強。
……夢的目的必然是在於它們引起的感覺之中。
夢隻是引起這些感覺的一種方法,一種工具。
夢的目標是它所留下來的感覺。
個人所選出的感覺必須和他的生活樣式永遠保持一致”。
“夢的工作就是應付我們麵臨的難題,並提供解決之道。
夢的目的是在支持生活的樣式,並引起適合於生活樣式的感覺。
……夢的目的是支持生活樣式抵製常識的要求。
……如果個人麵臨了一個他不危房用常識來解決的問題,他便能夠用夢所引起的感覺,來堅定他的態度。”
“夢是想在個人的生活樣式和他當前的問題之間建立起聯係,而又不願意對生活樣式作新要求的一種企圖。
生活的樣式是夢的主宰。
它必定會引起個人所需要的感覺。
我們在夢中發現的每一件東西,都可以在這個人的其他特征和病症中發現到。
無論我們做夢與否,我們都會以同樣的方式來應付問題,但是夢卻對我們的生活樣式提供了一種支持和維護”。
他舉例說:如果一個人的生活目標是不勞而獲。
那麽他會覺得賭博是一個機會。
但在理智上他可能知道這不是好事情,可能會讓自己傾家蕩產。
但是,在夢中他可能夢見自己發財了,過著奢侈的生活。
當他醒來時有錢的快樂還留著,於是他有了賭博的勇氣。
阿德勒的這種獨特的夢觀點,一方麵體現出他自己理論的統一性、觀點的一致性。
他相信人格是統一的,因此他提出生活樣式概念。
而夢在他看來成了生活樣式的產品。
“夢並不是和清醒時和生活互相對立的,它必然和生活的其他動作和表現符合一致”。
這就保證了人格之統一。
弗羅姆的新精神分析學說
美國心理學家弗洛姆也認為夢所用的是象征語言。
弗羅姆(1900~1980年),德國精神病學家、新精神分析學家、精神分析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弗羅姆在接受精神分析訓練之前,曾係統學習過社會學和心理學,他的夢心理學理論中表現出了強烈的社會哲學色彩。
弗羅姆認為,夢都是有意義的,有些夢好像沒有意義,但仔細想象卻大有深意。
弗羅姆在批判地繼承弗洛伊德和榮格關於夢的學說基礎上,提出了關於夢的第三種理論。
弗羅姆認為,夢是人的天性的表現,是我們在睡眠狀態下各種心理活動的有意義的和重要的表現。
它既表現“合理的”,或“不合理的”,欲望,也表現理性與智慧。
在夢中,愛與理性、欲望與道德、邪惡與善良都能得到表現。
弗羅姆認為,這種觀點既吸收了弗洛伊德和榮格的理論的合理的一麵,又不是二者的簡單綜合,它比前兩種理論包含更豐富的內容,也具有更廣闊的解釋性。
弗羅姆的夢論是以他的社會潛意識理論為基礎的。
他一方麵繼承了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但他不同意隻將潛意識的內容歸結為性,而壓抑也不僅是性壓抑,因而夢也就不僅僅是性欲的滿足。
另一方麵,弗羅姆也同意榮格從廣泛的(不僅僅是性的)意義上理解潛意識的觀點,認為潛意識中的智慧可能比意識更具洞察力,從而將夢解釋為潛意識智慧的表現。
但他不同意榮格用集體潛意識解解夢,即將夢歸結為超越我們自身的祖先的啟示,將集體潛意識看成是種族經驗遺傳的結果。
弗羅姆認為潛意識中的智慧恰恰是我們自己最真實的智慧而不是祖先的智慧,壓抑是由我們的現實處境造成的,是由我們生活於其中的社會文化造成的,因而我們的潛意識(夢)的內容往往是我們對自己現實處境的洞察,對我們生活於其中的社會文化的實質的洞察。
但在覺醒狀態下,這些洞察被假象和謊言掩蓋了。
弗洛姆強調社會經濟因素對人的心理影響的決定作用,弗洛伊德的理論中,性本能衝動幾乎貫穿了全部學說。
弗洛姆則把經濟、政治、文化等社會因素對人的心理作用放在重要而突出的地位,並認為社會對人的影響在於形成具有社會烙印的人格,把傳統精神分析學說對人的心理活動的研究擴展到社會對個人產生影響的大層麵。
正如盧文格所言:“弗洛姆主要關心社會性格,即在不同社會中占支配地位的性格結構。
這種關心導致他強調社會和經濟對性格的決定因素,而不是其他決定因素。”
弗洛姆用精神分析的觀點去分析人的本性及人的需要,同時強調經濟、政治、文化、思想等社會因素的作用,認為在社會影響下實現個性化的過程也就是性格形成的過程。
致力於把弗洛伊德和馬克思“綜合”起來,形成了人本主義精神分析。
人本主義精神分析以人作為目的和一切社會活動的出發點,其價值判斷由具有主體性的人所發出,通過對人的病態心理的剖析,鞭撻社會對人的操縱和否定,呼喚人的尊嚴的回歸。
榮格的集體潛意識與弗洛姆的社會潛意識的區別在於,集體潛意識直接指普遍的精神,其中絕大部分是無法成為意識的。
社會潛意識與壓抑的社會性格密切相關,指人的經驗的某個部分,是不被既定社會所認識的,社會潛意識即普遍精神在全社會中被壓抑的那部分。
正如弗洛伊德已經指出的,在夢中,非理性的衝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逃避意識的檢查,換一個角度說,就是可以逃避社會禁忌的作用,使覺醒狀態下被壓抑的欲望得到替代的滿足。
睡眠比覺醒狀態更自由。
盡管弗洛伊德強調亂倫的欲望是夢的重要內容,但夢的內容要比亂倫、性等等廣泛、豐富得多。
不同時代不同文化的夢有很大的差異,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即夢的內容是在覺醒狀態下受壓抑的那些欲望和觀念。
從這裏,我們很容易看出弗羅姆對弗洛伊德的夢論的繼承和發展。
所以,夢突破了覺醒狀態下的邏輯、語言和社會禁忌的作用,也就是突破了“過濾器”的作用,使潛意識的心理內容得以實現。
這些潛意識的內容既不同於弗洛伊德的非理性的本能衝動,也不是榮格所說的先天的種族遺傳的神秘經驗,而是在一定的處境特別是在一定的社會文化條件下受壓抑的那些心理內容。
弗羅姆的夢論是其整個心理學說的有機組成部分。
正如脫離了人類曆史和文化,就不能理解潛意識;脫離了曆史和文化,也不能理解夢。
迄今為止的人類曆史,除了原始社會,都是少數人統治多數人的社會,這種社會從根本上講是由於物質生產不能滿足所有人的基本需要。
“僧多粥少”,“要坐下來吃的人太多,而桌子卻又窄又小。”
那些能夠坐在桌旁享受的人,就竭力維護既得利益,壓迫那些威脅到他們利益的人們。
但這種壓迫僅靠武力是不夠的,還必須有一套機製去壓抑人們的思想和感情,不讓人們用理性去判斷,也不讓人們表達真實的情感。
弗羅姆認為,人在清醒時,雖然是能動的,能確定目標、製訂方案對諸行動,但另一方麵,由於各種現實利益(包括階級利益)的考慮,由於意識形態和社會輿論的作用,我們常常不知不覺地生活於謊言或假象之中,生活於相互猜忌或憎恨之中。
而我們的正確判斷和愛的情感,卻受到壓抑。
所以,在覺醒狀態下,我們雖然是清醒的,但從另一個角度看,我們又是糊塗的。
我們進入睡眠,就開始做夢,這時我們不能合乎邏輯地思考,不能去行動去實現目標。
然而我們又是奇跡的創造者,去創造一些史無前例的故事。
在睡眠狀態下,我們是自由的,不再受各種謊言的幹擾,不再受現實利益的驅使,因而有可能做出更正確的判斷。
也就是說,我們在做夢時有可能比在覺醒時表現得更為智慧。
所以,做夢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清醒。
睡著了,也就是醒來了。
童年經曆是夢的重要來源嗎
弗洛伊德在《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一書中對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專有名詞遺忘、外國字遺忘、一般名詞與字序的遺忘、童年回憶與遮蔽性記憶、語誤、讀誤和筆誤、“印象”及“決心”的遺忘、“誤引行為”、“症狀性行為”及“偶發行為”、“雙重錯失行為”和其他各種錯誤行為等現象進行分析,探討產生這些現象的心理根源,從中發掘潛意識的存在。
弗洛伊德不僅引用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所發生的材料,也引用了自己的實際經驗,然後經由自我分析的方法,進行透徹的研究。
弗洛伊德說過:“遺忘的機製,尤其是想不起名字,或名字的暫時遺忘,都是當時出現的潛意識的一股怪思潮,阻撓了名字的有意再現。
在被阻撓的名字和阻撓該名字的症結之間,存在著一種自始就有的關聯,或者是一種經由表麵關係而形成的(也許是經過人為的方法)關聯。
避免喚醒記憶中的痛苦,是這類阻撓的動機之一。”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中,童年生活經曆的遺忘問題始終都占據很重要的地位。
在歇斯底裏病的研究和夢的解析中,歇斯底裏病患者的病源多數是早已潛伏在童年生活的“痛苦”經曆中。
而在夢中出現的許許多奇形怪狀的幻影也不過是童年生活經曆中那些被壓抑的因素的重視。
曾經有人說過,如果能詳盡地重現童年生活的內容,我們就可以對任何一個人的心理特征和心理活動規律了如指掌。
但是,可惜的是,童年生活的絕大部分內容都已從記憶的王國裏消失殆盡。
隻要我們仔細地回憶自己的童年,我們就會發現其中的絕大部分已經銷聲匿跡,而忘記的那部分又恰恰是對自己的一生具有重要意義的內容。
按照弗洛伊德的觀點,童年生活中的絕大部分內容都被壓縮到潛意識中去,而那些能勾起痛苦回憶的部分就是被壓抑得最厲害的部分。
然而,這些被壓抑的部分又最活躍、最不安分。
所以,它們雖被壓抑在心理的底層,但要千方百計表現自己。
意識對它們的自我表現企圖給予了嚴密的監督,以致使它們不得不以變態心理或夢幻的形式表現出來。
當弗洛伊德研究日常心理時,他又發現被壓抑在潛意識中的童年痛苦經曆,有時也可以片斷地、不成規律地、改裝地表現在日常記憶中。
這是一種偶發現象,是在意識不備或注意力轉移的時候偶然表現出來的。
這一現象再次證明被壓抑在潛意識深處的童年痛苦回憶一刻也沒有停止活動。
它們雖然在大多數情況下無法在正常心理活動中冒現出來,但在偶然情形下,一旦有與之相關的心理因素出現在意識層麵上(哪怕是隻有一點點的連帶關係),又存在著其他有利於它們冒現的條件(如意識注意力的暫時分散等),它們就可以冒現出來。
但是,即使在這種情況下,其冒現的程度也是極其有限的(隻能是片斷的、破碎不堪的或甚至是被歪曲、被改裝了的)。
意識絕不容許這些痛苦的童年經曆“肆無忌憚”地表現出來,因此,縱有偶然機會它們也隻能零碎地表現出來。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分析》一書中有這樣一個童年的遮蔽性記憶的例子,說明這一記憶所隱含的內在意義。
有位二十四歲的青年,夢到了一幕五歲時的情景:在花園的涼亭裏,他坐在姑姑身旁的一個矮凳上。
她正教他認字母,他覺得自己很難分清字母“m”和“n”。
所以他要求姑姑告訴他如何區別二者。
姑姑說,“m”這個字母整整比“n”多了一筆。
這段完整的記憶意味著什麽呢?
是不是表明這個青年從小就好學,而且即使到長大後也仍然有很強烈的求知欲,以致念念不忘早期學習的那段印象?
可是為什麽他隻偏偏記住了這一段?
為什麽記得如此完整而清晰?
就連這位青年自己也無法回答這些問題。
弗洛伊德認為,這段記憶遮蔽了童年時期另一個重要的心理,即兒童想要了解男人與女人的區別的好奇心。
這種好奇心幾乎為大多數兒童所共有。
顯然,這位青年在童年時也有這種好奇心。
弗洛伊德說:“就像他想分清m和n這兩個字母一樣,後來他也想知道男孩和女孩究竟有何不同,真希望姑姑在這方麵也能教教他。
一旦他發現,兩方麵的差別很相似——男孩也隻是比女孩多了那麽一部分,他才記住了孩童時期的那種好奇心。”
正如弗洛伊德的發現,潛意識在生活中總會時不時地冒出頭來,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如同在夢中一樣經常發生潛意識的幹擾性活動,這也就有力地證明了潛意識的原始心理活動是做夢心理和精神病發作的基礎,也是常態心理的基礎。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說
在夢的研究中,另一位大師級的人物是瑞士心理學家榮格。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1875~1961年),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在世界心理學界享有很高的評價,是現代心理學的鼻祖之一。
榮格在分析心理學的思想體係中,曾對夢的形成機理作出了專門論述。
榮格認為,夢有象征意義,但夢的象征作用主要體現的是集體無意識,隻有將夢具體化後才能真正理解它們的含義。
他認為,夢給了人們一個在生活中尋找平衡的途徑。
因此,榮格認為夢的功能主要是一種補償性的。
他指出夢總是強調另一方麵以維持心理平衡,夢的一般功能是希冀恢複心理的平衡,它通過製造夢的內容來重建整個精神的平衡。
比如,一個人勞動了很長時間,整個大腦裏充斥著勞動,他就會在睡眠中夢到進行某種娛樂或休閑活動,以消除疲勞。
因此,榮格認為,夢是試圖告訴夢者:他必須盡快處理可以改進生活質量的事情,夢裏所出現的情境大多是在現實中所無法經曆的。
但是,到底怎麽樣才能明白夢傳達的信息呢。
榮格認為,在夢的解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盡可能多了解夢者,但是,但是“現實中的夢者”隻提供了一部分的解夢信息。
為了得到夢者的無意識信息,榮格也像弗洛伊德一樣運用自由聯想進行解夢。
他的自由聯想比弗洛伊德所規定的更加嚴格與嚴謹,榮格希望聯想直接與夢的意象相連,這樣,所收集到的夢的不同部分的聯想就可以加以比較,並與夢者夢裏的情境相對照,從而得出夢者夢境的內容。
有些夢本來就無法解釋,在這種情況下唯一可做的隻能是瞎猜了。
榮格對此的解釋是,對一些特殊的夢的堵截,還沒有找到一個切實可靠的方法或令人滿意的理論。
榮格對夢的精神分析還有一個特點,他不僅重視對夢進行個別分析,還非常重視對夢的係列分析。
他認為,跟夢的個別分析相比,對夢的係列分析更重要因為夢者在一段時期內的做夢的係列,可以提供一個連貫的人格畫麵,它們可以通過揭示某些反複出現的主題,顯露出夢者心靈的主要傾向。
我們來看一個例子:一個病人來找榮格。
他40多歲,出身寒微,靠奮鬥當了一所學校的校長。
近來他患了一種病,眩暈、心悸、惡心,衰弱無力,類似瑞士的高山病。
他說他做過三個夢。
第一個夢是:
他夢見自己身在瑞士的小村莊裏。
身穿黑色長袍,顯得莊重嚴肅;他腋下夾著幾本厚書。
有幾個孩子是他的同學。
孩子們說:“這家夥不常在這兒露麵。”
按榮格的解解夢說得是:不要忘了你已從小村莊走到了校長位子。
有如一個登山者,你一天爬到了海拔6000英尺,已經累壞了,不要想再“往上爬”了。
榮格說:你產生高山病症狀也正是這個原因。
校長的第二個夢是:
他急於出席重要會議,但衣服找不到了。
好不容易找到衣服,帽子又找不到了。
找到東西出門又忘了公文包,等他取了公文包跑到火車站,火車剛剛開出。
他的注意力被引向鐵軌,鐵軌是這樣的:
他處在a處,心想:“司機如果聰明,機頭到d處時不要加速,要不然他身後處於拐彎處的車廂就要出軌。”
機頭剛到d,司機就全速行駛。
果真火車出軌了,於是他大叫一聲醒來。
榮格說他夢中的阻礙是自己的內心。
內心提醒他不要急著上火車。
火車司機就是他的理智,司機看到前邊的路是筆者,就急於加速。
正如他急於追求更大的成就。
但是司機卻忘了火車尾巴,正如他忘了他的心靈的另一部分——無意識。
他的第三個夢裏夢到了一個怪物,半像螃蟹半像蜥蜴。
他用竹竿輕敲怪物的頭,把它打死了。
榮格說這個夢反映了夢者的“英雄主題”,他與怪物的搏鬥,是英雄與龍搏鬥這種神話的變形。
這個怪物又是腦脊髓係統和交感神經係統的象征。
夢的意思是再次提醒他,如果再這樣下去,你的身體要和你作對了。
三個夢都是要警告他,不要繼續拚命工作。
其實,榮格的解夢學說也有許多不足:
(1)他把夢看成是由某個主體傳遞出來的信息,具有創造性,但他卻無法解釋這個創造主體是什麽。
(2)他認為夢並無顯、隱意之分,隻是樸實地宣告它們是什麽以及它們的意思是什麽,但對夢為何使用象征手法卻避而不談。
(3)榮格認為:“夢是持續不斷的,甚至清醒的時候也在做夢,隻不過是在清醒的時候,意識的呼聲如此之大,夢的低語便被湮沒無聞罷了。”
榮格是如何用自己的夢境來闡釋集體潛意識的?
弗洛伊德大膽研究了人類未開墾的心理學領域——潛意識,從而把潛意識理論推向頂峰。
其後,弗氏弟子從潛意識出發把精神分析運動發揚光大,榮格可以說是潛意識理論的集大成者。
榮格是弗洛伊德的得意門生,但後期他與弗洛伊德的觀點發生分歧,從此在探索潛意識的道路上分道揚鑣。
他擴大了弗洛伊德的潛意識概念,把集體的或種族的為所有人承繼下來的並為所有人所共有的潛意識包括在內,從而提出“集體潛意識”的概念。
集體潛意識位於心靈深處,這是榮格提出的一個引起最多爭議而又最晦澀難懂的概念。
榮格舉了自己的一個夢為例:我在一幢陌生的兩層樓房裏,這是“我”的房屋,我發現自己是在樓上,這間精致的客廳是用洛可可風格的老式家具布置的,牆上掛著優美的古畫。
我驚訝,這怎麽會是我的房子呢·心想倒也不壞,但不知樓下是什麽樣子。
沿樓梯下到底層,樓下的一切更古老,大約是15世紀或16世紀的房屋,家具陳設是中世紀的、紅磚地麵,到處光線昏暗。
我從一間房走到另一間房,心想要把整幢房子都察看一遍。
我遇到一扇沉重的門,推開之後,發現通向地下室的石階。
沿石階下去,便置身於一間華美的拱頂廳堂,看來年代十分久遠。
由牆上的古磚我斷定是羅馬時代的舊物,於是興趣大增,更仔細地察看地麵。
地麵由石板鋪成,一塊石板上有環,拉起這塊石板,便看見一條狹窄的石階小路通向更深處。
我又沿此石階而下,進到岩石間一個低矮的洞穴,地麵有很厚的灰。
中間有散落的骨頭和碎陶,像是原始文化的遺跡。
我找到了兩個人類顱骨,已裂成兩半。
至此我便醒了過來。
對於這個奇特的夢,榮格本人認為:這幢房子就是他精神活動的象征。
樓上的客廳象征意識部分。
雖然式樣古舊一點,卻有可以居住的氣氛。
樓下是潛意識的第一層。
越往下越異樣、越昏暗。
在洞穴裏他找到了原始文化的遺跡,就是他自己身體裏原始人性所在,人的原始精神活動接近於獸性。
在這史前時代的洞穴裏,原始人居住之前便由獸類占有的。
他突出心理結構的整體性,認為人格結構由三個層次組成:意識(自我)、個人潛意識(情結)和集體潛意識(原型)。
個人潛意識是人格結構的第二層,作用比意識大,包括一切被遺忘的記憶、知覺和被壓抑的經驗,以及夢和幻想等。
榮格認為個人潛意識的內容是情結,情結往往具有情緒色彩,來源於童年時期的心理創傷,例如,經常受到父母批評會產生“批評情結”,與本性不和諧的道德衝突會導致性壓抑或產生敵對、焦慮的情緒,是一組一組被壓抑的心理內容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潛意識叢,是一種潛意識的表現。
他對於情結的觀點與弗洛伊德不同的是,他將情結分為三種:一是整體人格結構中一個獨立存在的較小的人格結構,是一些相互聯係的潛意識內容的群集;二是可以影響意識活動,並對人的行為和思想產生很大影響的情結;三是可以把個體潛意識及其被壓抑的內容與集體潛意識及其原型聯結起來的情結。
集體潛意識是人格結構最底層的潛意識,它是人類在漫長的曆史演變過程中積累下來的沉澱物,包括祖先在內的世世代代的活動方式和經驗庫存在人腦中的遺傳痕跡,如人對黑暗的恐懼等。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榮格的夢論與弗洛伊德的夢論的基本分歧是,弗洛伊德認為夢是被壓抑的性欲的滿足,榮格則認為夢是潛意識智慧的表現。
在榮格看來,潛意識中充滿了智慧,正如在弗洛伊德看來,潛意識中充滿了欲望。
榮格還斷言潛意識中的智慧比意識更具有洞察力。
在睡眠中,由於解除了壓抑,潛意識中的智慧得以表現。
榮格舉出許多例證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幾個月,榮格在一次旅途中,突然被一種壓倒一切的幻覺鎮住了:他看見一場大洪水把北海和阿爾卑斯山之間的北部和地勢低窪的所有土地都淹沒了。
榮格寫道:“我意識到,一場可怕的大災難正在發展之中。
我看見了滔天的黃色巨浪,漂浮在水麵上的文明的殘片及成千上萬具被淹死的屍體。
整個汪洋大海然後變成了一個血海。
這一幻覺持續了大約有一小時。
我感到迷惑不解和心裏作嘔,同時又為自己的無能為力而感到慚愧。”
榮格在隨後的幾個月內,曾多次夢見類似的恐怖場麵,如冰雪覆蓋大地,凍死了所有的綠色植物。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榮格才真正理解了自己的夢:原來那些夢是對大災難的預言。
榮格進而修正了弗洛伊德過於強調早期經驗的傾向,他把夢分為“回顧”和“展望的”,認為夢既代表過去的欲望,但也傾向未來,具有指出做夢者的目標的功能。
這種向前展望的功能,是在潛意識中對未來成就的預測和期待,是某種預演、某種藍圖、或事先匆匆擬就的計劃。
它的象征性內容有時會勾畫出某種衝突的解決。
榮格夢論對弗洛伊德夢論的另一個方麵的修正,是關於夢與潛意識的問題。
弗洛伊德是從個人經驗去尋找夢的意義;榮格不僅從個人經驗,而且從種族經驗去尋找夢的意義,認為後者是更為深層的。
榮格提出集體潛意識概念,認為同一種族的個體,有些共同的、不為個體自覺的經驗,但這些經驗會在夢中表現出來。
集體潛意識主要由一些原型構成,如人類有生而怕黑怕蛇的傾向,這種傾向就可以視為原型,這是人類自古以來在黑暗中受到驚嚇或遭到毒蛇咬傷的痛苦經驗,世代相傳的結果。
榮格所謂的原型中還有阿妮瑪和阿妮姆斯等等。
阿妮瑪指男人身上的女性特征,阿妮姆斯指女人身上的男性特征。
就是說每個人的人格中包含著一些異性特征,人格中的同性與異性特征有衝突、有和諧,從而構成人的活動的動力之一,也成為夢的動因之一。
榮格進而把夢看成是一種宗教現象,認為夢中的聲音不是我們自己的,而是由超越我們的更高來源所發出的聲音。
夢是比我們自己更偉大的智慧的啟示。
為什麽許多病患的奇怪夢境,跟神話裏麵的象征雷同
集體潛意識和個人潛意識的區別在於:它不是被遺忘的部分,而是我們一直都意識不到的東西。
榮格曾用島打了個比方,露出水麵的那些小島是人能感知到的意識;由於潮漲潮消而顯露出來的水麵下的地麵部分,就是個人潛意識;而島的最底層是作為基地的海床,就是人們的集體潛意識。
提出集體潛意識的概念,這是一種類似精神而不能被抑製的精神背景深層,它不能轉化為意識。
集體潛意識是驅力和本能之源,也是將創造性衝動和機體意象結合起來的人類思想感情的基本形式之源。
個體潛意識的內容是曾經被意識過但被壓抑後從意識中消失,而集體潛意識的內容從來沒在意識中出現過,是完全通過遺傳而得來的。
榮格認為潛意識是一種正麵的反映,因為它把人們在現實中的不滿由夢境抒解出來,所以夢中的許多景象都可能是一種真實事物象征。
但是他也說,潛意識不可能直接被意識解讀,它隻是一種象征呈現,還要經過跟病患之間的對談才知道那樣的象征對於病患到底是代表怎樣的狀況。
榮格認為夢境也可能具有預言性,因為潛意識也可能把病患內心的發展性或是創造性投射出來,所以有可能造就往後的實現。
榮格在後期的解夢中發現,許多病患的夢境無法利用他已知的象征去做解讀。
偶然他發現一本專門在講述神話的書籍,發現許多病患的奇怪夢境,居然跟神話裏麵的象征很接近,重點是病患本身之前從來沒有接觸過那樣的神話。
也因此他開始利用神話象征來解讀病患精神層麵的問題。
他曾感到疑惑,不知道為什麽患者不知道的神話象征居然可以解讀病患的內心,所以他開始研究神話,發現神話對於人類本能的象征都有其共通性,所以他認為人類的潛意識不隻是早年或童年或嬰兒時期的記錄,有可能是更早之前的整個民族甚至人類起源的象征。
集體潛意識的根源在哪裏
榮格釋過數以萬計的夢,對夢有極為深刻的理解,但他的觀點與弗洛伊德的觀點不同,他不認為夢僅僅是為了滿足願望,也不認為夢進行了什麽偽裝。
榮格認為“夢是無意識心靈自發的和沒有扭曲的產物……,夢給我們展示的是未加修飾的自然的真理”。
在弗洛伊德看來,夢好像一個狡猾的流氓,拐彎抹角地說下流話。
而在榮格看來,夢好像是一個詩人,他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講述關於心靈的真理。
這種夢所用的類似於詩的語言就是象征。
象征不是為了偽裝,而是為了更清楚地表達。
這正如我們在給別人描述一個新奇的東西時,為了說清楚,需要利用比喻來加以說明。
夢的基本目的不是經過偽裝滿足欲望,而是恢複心理平衡。
榮格稱為夢的補償。
他認為,如果一個人的個性發展不平衡,當他過分地發展自己的一個方麵,而壓抑自己的另外一些方麵時,夢就會提醒他注意到這被壓抑的一麵。
例如,當一個人過分珍重自己的強悍、勇敢的氣質,而不承認自己也有溫情,甚至也有軟弱的一麵時,他也許就會夢見自己是個膽怯的小女孩。
他還認為,夢展示出做夢者自己內心的被忽視被壓抑的一麵,因此往往可以起到警示的作用。
榮格提到這樣一個例子:
一個女士,平時剛愎自用、固執偏激、喜歡爭論。
她做了一個夢:“我參加社交聚會。
女主人歡迎她說:‘真高興您來了,您的所有朋友都在這兒等您呐。
然後,女主人領我到門口,幫我開門。
我走進去一看,是牛欄。”
由這個夢可以看出,做夢者內心的另一麵是謙虛的,它提醒這位女士,你平時的表現就像一隻強牛。
榮格還有一種觀點,他認為人類世世代代經曆的事件和情感,最終會在心靈上留下痕跡,這痕跡可以通過遺傳傳遞。
例如,當一個人想到太陽,他就會想到偉大、善良、光彩照人,如同一個英俊的男子。
想到月亮,就會想到溫柔。
美好,如同一個少女。
這是因為一代代的人都看到太陽和月亮,一代代人對太陽和月亮的情感通過遺傳傳到了每一個人心裏。
一個現代人想到智者時,很容易在心裏浮現出一個白發長須的老者形象,而不太可能浮現出一個活潑的少女形象來,這就是因為在過去的世世代代,最聰明的人是那些飽經滄桑的老人。
榮格把這種遺傳的原始痕跡稱為原型。
他說原型本身不是具體的形象,而隻是一種傾向,但是原型卻可以通過一種形象出現。
在夢裏,有時會出現一些奇異的情節和形象,這些東西用做夢者自身生活的經曆解釋不了,那麽,這就是表現原形的形象。
有一個10歲的女孩做了一係列夢,夢中有極古怪不可思議的形象和主題。
她把這些夢畫成了畫冊,畫冊上畫了這樣一些畫麵:
1.邪惡的蛇樣怪物出現,它有角,殺死並吃掉其他動物。
但上帝從四麵來到,(畫上是4個上帝),讓所有動物再生。
2.升天,上麵異教徒在跳舞慶祝。
下地獄,天使們在行善。
3.一群小動物恐嚇她,小動物變大,其中一個吞吃了她。
4.個小耗子為蟲子、蛇、魚和人所穿透。
耗子變人。
這描繪人類開始的四個階段。
5.透過顯微鏡看一滴水,她看到水中有許多樹。
這描繪了世界(或者說生命)的誕生。
6.一個壞孩子拿著一塊土,他一點點扔向過路人,過路人便都變成壞人。
7.一醉婦落水,起來又成新人。
8.美國,許多人在蟻堆上滾並被螞蟻攻擊,一害怕,這個小女孩掉到河裏。
9.月亮上有個沙漠。
她往下沉沉入地獄。
10.有個閃光的球。
她碰它它便冒蒸氣,裏邊出來一個人把她殺了。
11.她自己病危。
突然肚子裏生出鳥來,把她蓋住了。
12.大批昆蟲遮住了太陽、月亮和星星,唯一一個沒有被遮蓋的星星落到她身上。
榮格認為,這些夢的思想帶有哲學概念。
比如以上每個夢中都有死亡和複活的主題,這種主題也存在於許多宗教思想之中,而且是全球性的。
第四、五個夢包含著進化論的思想,第二個夢反映了道德相對性的思想。
總的來說,這一係列夢思考了一組哲學問題:死亡、複活、贖罪、人類誕生和價值相對性。
反映了“人生如夢”的思想和生死的轉化。
那麽,一個10歲的女孩子怎麽可能懂得這些呢?
又怎麽會想到這些呢?
榮格認為,她能懂,是因為世世代代祖先的思考,已通過原型遺傳給了她。
她要想這些,是因為她麵臨了這個問題,她可能就要死了。
這個做夢的女孩,當時雖然沒有病,卻在不久後因為被傳染而病故。
在榮格眼中,原型並不是一些固定的形式,而更像一些潛藏在我們心靈最深處——榮格稱之為集體潛意識。
這些潛意識在夢中以種種不同的形象出現,當我們遇到難題時,他幫我們想主意,當我們麵臨危險時,他警示我們。
由於他有幾百幾千代的生活經驗,他的智慧和直覺遠遠超過我們意識中的思想。
榮格認為集體潛意識是用夢來顯示自己,表達自己的。
我們如果能理解夢,就如同認識了許多潛意識朋友,他們的智慧可以給我們極大的幫助。
榮格認為,不是所有的夢都有同等的價值的,有些夢隻涉及瑣事,不大重要,而另一些夢——原型介入了夢——則震撼人心,如此神秘和神聖,如此奇異陌生,不可思議,仿佛來自另一個世界,這些夢是更重要的。
夢不是願望的滿足,而是啟示,是對未來的預測或預示,所以,我們應重視夢的智慧。
神秘的原型世界
榮格在解夢中,非常注意尋找原型。
我們要想了解榮格解夢的方式,就應該對他所說的原型有所了解。
我們知道在潛意識深處,榮格稱為集體潛意識的地方,儲存著大量原型。
原型是人類祖先在千千萬萬年內的生活經曆的產物,也是前人類甚至人的動物祖先的生活經曆的結晶。
人以及人的動物祖先一代代經驗相似的東西,比如可怕的雷電,比如溫暖的春風,從而在心靈上凝結成一些“憤怒的雷電之靈”之類的原形。
原型雖然沒有固定的意象,但是卻有形成某種形象的潛質,所以人們可以很容易地把它和一些具體特征結合,形成相似的形象代表同一原型。
比如西方有聖母瑪利亞、東方有觀音,這兩個形象雖然不同卻有很多共性,很可能來源於同一原型。
這兩個形象的不同是後天文化的影響,而其相同的質則是各民族人心靈中共有的,而且是一直就有的,是一個原型。
同一個原型的形象雖不固定,但是它給人的感受或它的“性格”卻是較為固定的。
正如不論是西方百姓心中的聖母還是東方百姓心中的觀音,都是同樣的善良仁慈。
對每一個人來說,對原型的反應一定程度上是先大的,不需要後天學習。
例如人害怕蛇,害怕黑暗,都是生而具有的。
就算他從沒有被蛇咬過,也沒有在黑暗中遇到什麽可怕的東西,他也一樣怕蛇,怕黑暗。
原因是,他的許多代祖先——從動物遠祖開始,到猿人,到原始人——都被蛇傷過或在黑暗中遇到過野獸侵襲。
那個生活在山洞裏的祖先害怕天黑,因為天一黑狼就會來到洞口。
這種恐懼進入了集體潛意識,使從來沒見過狼的現代子孫不敢走夜路。
當然,如果這個人走夜路遇到過危險,他就會更怕黑,這是後天經曆對原型的強化。
原型會在我們的夢中顯現,當它在夢中顯現時,它會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成為某一種樣子,也許每次的樣子是不同的,但是如果我們熟悉原型,我們就能在變化多端的形象中,識別出它是哪一個原型。
在神話故事中,神仙。
或妖怪可以變化多種外形,比如孫悟空可以變成小女孩。
小妖怪。
蚊子和石頭,但是如果你有慧眼,你可以看出這多種東西都是他。
小女孩。
小妖怪、心於和石頭都是孫悟空。
原型就如同孫悟空,如同其他神仙、妖怪,在我們的夢中他們每次會變成不同形象,但是如果我們熟悉他,我們還是可以知道他是誰。
一般的象征形象和原型顯現出的形象之間並沒有一條截然分開的鴻溝,它們也一樣是可以變化多端的。
比如某男子對某個女孩有好感,在每天的夢裏,他會夢見不同的女性。
不同的小動物,夢見花。
夢見溪流。
夢見彩雲,而他知道這些都象征著她,都是她的形象在夢中的轉化,是這個女孩的象征形象。
這些非原型象征形象和原型形象(又可稱原始意象)的區別在於,前者是外界實有的人物的象征,或心中情緒、情結的象征,不是與生俱來的東西,而後者是對內心中與生俱來存在的最深處的精神性存在的象征。
榮格確定並描述過許多原型,它們一次次以各種形態在神話中、在人們的夢中出現。
在不出現時,他們也存在著,以潛在的形象存在於人們的心裏。
他們仿佛構成了另一個世界,一個神秘的鬼神世界。
以唯物主義觀點看,他們不是客觀存在。
但是,他們在心理結構中,是一種穩定的主觀存在。
我們不妨認識一下他們。
上帝原型。
如果你體驗過上帝原型力量的接觸,你會發現這種感受和你以為的有很多不同。
你會感到恐懼,這種恐懼十分強烈,但是不含任何陰險、邪惡,舉個不十分恰當的例子,他像冬天凜冽的北風一樣,你竟不敢稱呼他的名字。
他的力量,仿佛無窮無盡;他的威力,仿佛能主宰一切。
他以似乎極無情的方式懲惡,而賦予善良者使命,在這無情的背後是他對人的關切。
上帝原型極少在夢中出現,如果他出現,不一定會是人形,他可能顯現為光、雷電等。
信仰宗教的人如果夢中有上帝原型形象,他會認為這是聖靈真的來臨。
惡魔原型:惡魔原型體現為一種破壞性的衝動,毀滅的衝動,一種惡的快感。
但是我們不能不承認這個原型極有力量,因為他可以和上帝原型的力量相對抗。
惡魔原型體現為一種恐怖的狂歡。
惡魔的形象不一定總是猙獰的,有時他的形象會像個高雅的紳士。
下麵這段夢引自台灣王溢嘉、嚴曼麗記錄夜間風景的夢。
年約40的g女士,是社區裏主婦們欣羨的對象。
g的丈夫做期貨買賣,近年大發利市,以致她擁有高格調的物質生活。
然而,優越的物質生活卻難補她對婚姻的憂思。
某夜,她在苦候徹夜未歸的丈夫,困頓睡去之際,做了一個夢有一個陌生人來告訴我,說我丈夫正在秘密籌開一個性狂歡派對,邀請的對象盡是一些浪蕩男女,而且據說我一位已婚的中學好友也將參加。
這消息讓我於心不甘,當下我決定要偷偷出席那個派對。
當我抵達會場時,已經來了一些男男女女,我那位中學朋友也來了,奇怪的是沒看到我丈夫。
更出乎我意料的是整個會場布置得十分光潔高雅,來的人們也都穿著整齊體麵,看來不像是什麽性狂歡派對,反倒像要舉行一場盛大的宴會。
我和眾人一起等待著。
忽然所有在場的人都不約而同地意識到:地獄就在我們腳踩的地板之下。
大家因而不安地騷動起來。
沒多久,一個男人被架出人群,聽說他是奴隸。
而不知從何處翩然出現的主人,居然是個中年婦人,她厲聲令人將該男奴作為祭品丟進地獄中。
這時,有一個年輕女人發出歇斯底裏的叫聲跳進大廳中央——那裏竟是水池。
一個男人拿出一把巨型的餐用叉子將女人叉出水麵,看來她似乎已經氣絕。
我一下子陷入末世人生的慘絕心境,跑到樓上,想跳樓了之,但又想或許先吃點東西可以增加勇氣。
於是下樓來和我中學好友同桌進餐,吃著餐盤中的肉,我抬頭與好友目光相遇,我們心照不宣地知道盤裏的肉就是方才跳水的女人,在這個夢中,雖然“惡魔”原型沒有直接化為一個單一形象出現,但是“性狂歡派對”,“整齊體麵”的男男女女,“中年婦人”、用叉子叉女人的“男人”和吃人肉的夢者女友和她自己,都有惡魔原型的影子映現。
我們可以由此看到惡魔原型的特質,“性狂歡”,“整齊體麵的外表”、厲聲令人把男奴丟進地獄的中年女人的殘忍。
男人用大餐叉子叉死女人的野蠻,以及她和女友心照不宣吃人肉,這最後場景實際上是最“惡魔性”的。
原作者的解釋是:“丈夫可能有外遇”的陰霾,在擔心自己已然年長色衰的g女士心中,積壓成充滿懲治與報複的夢。
夢裏丈夫要秘密進行性狂歡派對,簡直就是她憂心的“外遇”事件之陰影具象化。
實際上對丈夫的可能外遇,她除了煩惱,並無計可施。
但在由她自編自導的夢境中,她不僅主動介入,意圖幹擾,更進一步不讓丈夫出現,甚至,幹脆將使她不安、充滿邪淫的性派對“變成”正經的高尚宴會。
但這樣的安排,仍無法使她完全擺脫身臨“地獄”(丈夫之不軌意圖,於她猶如地獄之煎熬)的惶恐,於是索性由中年女主人替她將象征丈夫的男奴投進地獄。
接著又讓“年輕女人”(丈夫可能的外遇對象,也是她可能的情敵)溺斃水中,並進一步“吃”了她。
“性”與“食”是人類的兩種本能。
在夢中,令6女士憂心的“性派對”變成以“吃”為主的宴會,這種本能的“置換”意味著她的心理自衛,也許她在夢中仍無法麵對目睹猖狂性派對的衝擊,因此以另一種本能來替代。
而她在夢裏吃了年輕女人的肉,除了報複丈夫不忠之外,不禁讓人想起某些原始民族,認為吃過世長輩的“肉”,可以獲得這些長輩的經驗和智慧、擔心自己色衰愛弛的g女士,或許在夢幻的深層意識中也想借此重拾青春年華吧!
這一解釋很好,在一個層麵,這是個完全正確的解釋,但是,在更深一層,實際上夢者心裏的“惡魔原型”被喚醒,夢者心中的惡魔不是那個可憐無助的被欺負的女人,而是一個帶著一種邪性的歡樂欣賞並卷入地獄的魔鬼,與其說她恨丈夫和情敵,不如說她不恨,她和他們一同進行這個“狂歡”,厲聲令人扔男奴進地獄、叉女人、吃肉都是一種狂歡,而夢中的被虐者也是狂歡者,雙方共同進行虐待和被虐的狂歡。
這就是惡魔原型。
惡魔原型還有一個變化的形態,就是誘惑性的魔鬼,他外表漂亮、聰明,會給你你所要的一切,但奪走你的靈魂。
智慧老人原型:在以後談象征時,我們將詳細講解智慧老人的形象。
智慧老人原型是原始智慧和直覺智慧的形象化。
大地母親原型:這一原型在夢中以夢者母親的形象出現或以一個慈愛老婆婆的形象出現居多。
體現出的主要性格是:包容、慈善、關懷。
她像大地一樣胸懷寬廣,像大地養育萬物一樣充滿母性。
大地母親原型也會以大地(或包含岩洞)的形象出現,大地中的岩洞代表母親的子宮。
夢見進入岩洞沒有性的意義,而是代表回到子宮的安寧中。
英雄原型:英雄原型是一個英勇無畏的,力大無窮的英雄,他光彩奪目,會創造奇跡般的成就。
在各民族都有傳奇中的英雄,如猶太人的參孫,如中國藏族的格薩爾王,如荷馬史詩中的阿喀琉斯。
這些傳奇中的英雄類似於這一原型。
在實際曆史人物中,有關嶽飛等,人們心目中的英雄原型。
在文學人物中,約翰·克利斯朵夫接近英雄原型。
夢中出現英雄原型時,顯現的形象為英雄,江湖好漢、大將軍之類人物。
英雄原型的一個特有形態是“英雄少年”,他往往年紀很小,外表不強壯,但是出人意料地擔起了一個極大的責任。
這一原型的例子有打敗巨人的大衛、少年時的亞瑟王等等。
阿尼姆斯原型:他是在每個女人心中,都具有明確的男人形象。
這一原型是女人心靈中的男性成分。
心理學指出,每個人心理上都有一些異性的特征。
女人身上的男性氣質就是她的阿尼姆斯。
阿尼姆斯也是祖祖輩輩的女性對男人的印象的累積。
阿尼姆斯一般體現為英勇無畏,智力發達、有藝術氣質等特點,有時也和控製和權力相結合。
女人喜歡的有男子氣的男人,往往符合其心中的阿尼姆斯形象。
有些女人喜歡控製她征服她甚至輕微傷害她的男性,也正是因為她心中阿尼姆斯除了有正性特點外,還有控製、權力、征服甚至適度粗暴的一麵。
女人崇拜的明星往往有接近其心中的阿尼姆斯的地方。
由於不同女人身上的男性特質不盡相同,她們心中的阿尼姆斯也不盡相同,她們在生活中喜愛的男性也就不同。
阿尼姆斯形象在夢中有時以夢者生活中認識的某男性形象出現,有時是一個陌生的男性。
阿尼瑪原型:她是每個男人心中都有的女人形象,是男人心靈中的女性成分。
阿尼瑪身上有男性認為女性所有的好的特點,比如溫柔、善良、純真、美麗等等。
有時,也包含女人的愛好虛榮、軟弱、變化無常、狡詐等等特點。
盡管後一些特點不能算是優點,但是如果一個男性的阿尼瑪有這些特點,他對這些特點就會感到一種喜愛。
正如《卡門》中的唐·育才認為嘉爾曼是個放蕩的女性,但是他卻仍忍不住被她吸引,這就說明嘉爾曼和唐·育才心中的阿尼瑪原型較相似。
金庸小說中常有一些調皮、刁鑽甚至帶狠毒欺詐和邪氣的女人,如殷素素、趙敏、阿紫等等人物。
但是主人公卻愛她們,這也說明她們是主人公——或是金庸的阿尼瑪。
不同男性的阿尼瑪也是不同的。
男性心中的阿尼瑪和他自己的性格常常很相反,卻又相互吸引。
他們的關係很像《倚天屠龍記》中的張翠山和殷素素。
在男性遇到一個像他自己的阿尼瑪的女性時,他會體驗到極強烈的吸引力。
陰影原型:陰影原型代表著人心中的被壓抑而沒有顯示出的部分,包括人的動物性。
陰影原型是不馴服的。
危險的、不受一般道德束縛的,他有極強大的力量。
激情和創造力。
如果一個人的陰影被壓抑從不出現,他將膚淺而缺少生命力。
人在接受他的陰影時,會感到充滿力量;當人壓抑陰影時,他將缺少活力而且潛伏著危機,因為陰影會以破壞性的形式出現,而且變得凶狠殘暴。
榮格指出,基督教國家的人們要求自己善良、強烈壓抑自己的獸性陰影,時間長了,陰影就會反撲,所以“世人從未目睹過比基督教國家之間的戰爭更為殘酷的戰爭”。
如果你也是壓抑陰影、過分要求自己獸性的人,在夢中,陰影將會以各種危險可怕的形象出現:怪獸、惡鬼、邪惡的人等等,陰影使你的夢極為恐懼,陰影也會以“危險而神秘的黑衣人”麵貌出現。
陰影化出的夢中人幾乎永遠是穿黑衣服的。
人格麵具原型:人格麵具是人在公眾中展示的形象,是人的社會角色的形象。
人格麵具原型是一個扮演者,他往往按照別人的希望來扮演角色。
人格麵具過強,人就會迷失自我,把自己混同於自己扮演的角色。
在夢中,人格麵具會以演員等形象出現。
自性原型:自性原型是一個人集體潛意識的中心,仿佛太陽是太陽係的中心。
這一原型是人的真正的我。
夢中這一原型較少出現,隻有心理極健康。
心理發展很完善的人才能經常夢見這一原型。
有時夢中的自性原型以太陽的形象出現,有時以佛菩薩的形象出現,有時以一座莊嚴的神廟形象出現,有時以類似曼達拉(壇城)的形象出現,也有時以一種寶物如鑽石或寶石的形象出現。
不論它以什麽形象出現,夢中都有一種安寧、平靜,神聖的感受。
除了這些原型之外,還有許多原型,比如武器的原型,自然力如風、雨、雲的原型等。
並且,有時兩個或更多的原型會結合在一起,構成一些很典型的形象。
這種形象的身上往往有兩個或多個原型的特點。
例如,巫術原型和阿尼瑪原型結合就成為了神秘女人的形象:她既有女巫的神秘,也有頑皮女孩的可愛,而且還有一種激情。
墨西哥電影《葉塞尼婭》電影中的女主人公就有些類似這一種女性的形象。
太陽王子:這一形象是太陽原型和阿尼姆斯原型的結合。
被現代女性稱為白馬王子,他年輕、英俊、瀟灑,性格充滿光明。
女孩子請注意,你也許會幸運地在夢中見到他。
但是不要以他作為擇偶標準,因為在現實生活中能接近這一形象的男性太少太少了。
如果你認為你的男朋友就是接近這一形象的人,那麽,你很可能是被愛情衝昏了頭。
你在男朋友身上看到的優秀品質,實際上不是他所有的,而是你自己心目中的王子所具有的,你隻是把心中的形象(像放幻燈一樣)投射到了男朋友身上。
你是昏頭了,但是,這種昏頭是難得的,幸福的。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理論
當弗洛伊德《夢的解析》一書出版後不久,阿德勒就拜讀了此書,並給出了積極的評價。
正因此,他才受到弗洛伊德的注意,而在其後不久加入進弗洛伊德的小圈子之中。
但如果我們透過阿德勒與弗洛伊德決裂後發展出的心理學理論時,我們發現阿德勒在解夢方麵所受到的弗洛伊德影響實在是微乎其微。
阿德勒反對弗洛伊德夢理論的兩條原因。
其一:弗洛伊德的解釋把夢帶出了科學的範圍之外。
如它假設在白天心靈活動與夜晚的心靈活動之間存在著意識和潛意識的互相對立;夢遵循著一些和日常思維法則迥然不同的定律。
在阿德勒看來,這些互相對立的事物從科學的立場看來,是同一件東西的變異。
因此,把睡眠和清醒,做夢時的思想和白天的思想當做是對立事物的任何理論注定是不科學的。
其二,弗洛伊德把夢的背景歸之於性。
這最多隻是揭示了人格的一部分而已。
阿德勒反對弗洛伊德的第二條理由,是與其他許多反對弗洛伊德的人一致的。
但第一條理由卻有其獨特性。
在弗洛伊德的夢理論(甚至可以說在弗洛伊德的所有理論)中,堅持潛意識與意識的對立與分裂。
這在阿德勒看來,就否定了人格的一貫性和個人在其各種表現中的一致性。
“假使夢裏合作製和白天的生活迥然不同,而夢所造成的滿足隻發生在它自己的生活圈中,我們便喪失了人格的統一性。
夢對清醒狀態的人也沒有什麽用了。”
“從科學的觀點看來,做夢者和清醒時的人是同一個人,夢的目的也必須適用於這個一貫的人格上”。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1870年2月7日至1937年5月28日),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個體心理學創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對後來西方心理學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阿德勒建立了個體心理學學派。
阿德勒把夢看成是一種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的辦法與途徑。
如果你能勇敢地麵對生活中的問題,你可能會不太做夢。
阿德勒指出做夢主要是為了解決問題,但並不是說夢中出現的方法與答案就是好的。
他指出,夢中的情境可能僅僅是欺騙自己,夢中的答案也有可能隻是暫時性的美好,換句話說,有時夢中所給出的答案或許隻是對夢者的安慰。
阿德勒還認為,如果同一個夢境反複出現,則說明夢者被同一個問題反複困擾。
阿德勒並不同意把意識和無意識完全分開的說法,他認為“夢是欲望的滿足”也沒有普遍意義。
他指出,假設一個夢境是模糊而沒有邏輯的,夢者醒來不記得這個夢,又有什麽意義呢?
而我們大多數人都不了解我們的夢,就談不上什麽意義了。
此外,阿德勒提出了一些特別的觀點:
其一,投影技術。
你可以編造一個夢境,這個夢境可以反映你目前的現狀。
現在,這種理論已廣泛運用到心理醫療。
其二,強調夢和現實生活的關聯性。
他認為夢反映了現實生活,夢可以對生活方式的改善起到有益的作用。
另外,他還認為,夢中的情緒會影響到夢醒後的生活。
比如,某男子做了一個夢,夢到妻子有不軌行為,他醒來後就可能會氣憤的責罵妻子。
其三,強調夢的個體性。
阿德勒認為夢是生活狀態的反映,而每個人的生活狀態都是不同的。
因此,解夢必須結合夢者的個人生活習慣、性格、工作和生活環境。
所以,他反對用固定的規則解夢,解夢要因人而異。
阿德勒喜歡用比較的方法來解夢。
比如麵臨一場考試的學生,夢到的可能不是考試,而可能是一場戰鬥或體育比賽,或者其他比較激烈的挑戰。
阿德勒的觀點得到了研究者們的肯定。
研究人員認為夢就是睡前情緒的一種延續,並不是一種截然不同的狀態。
而且,夢具有實際的應用價值,它將幫助我們妥善處理現實中遇到的問題。
但是,阿德勒理論的局限性是過於表麵化,很少觸及夢的內涵。
另外,他覺得如果夢者能勇敢地麵對生活中的問題,就會很少做夢,但研究表明,人每天晚上平均要做4次夢,一些人很少做夢是因為他沒有記住夢,而不是沒有做夢。
由此,阿德勒否定了夢是滿足個人未曾實現之欲望的理論觀點,而代之以如下觀點:“夢必定是生活樣式的產品,它也一定有助於生活樣式的建造和加強。
……夢的目的必然是在於它們引起的感覺之中。
夢隻是引起這些感覺的一種方法,一種工具。
夢的目標是它所留下來的感覺。
個人所選出的感覺必須和他的生活樣式永遠保持一致”。
“夢的工作就是應付我們麵臨的難題,並提供解決之道。
夢的目的是在支持生活的樣式,並引起適合於生活樣式的感覺。
……夢的目的是支持生活樣式抵製常識的要求。
……如果個人麵臨了一個他不危房用常識來解決的問題,他便能夠用夢所引起的感覺,來堅定他的態度。”
“夢是想在個人的生活樣式和他當前的問題之間建立起聯係,而又不願意對生活樣式作新要求的一種企圖。
生活的樣式是夢的主宰。
它必定會引起個人所需要的感覺。
我們在夢中發現的每一件東西,都可以在這個人的其他特征和病症中發現到。
無論我們做夢與否,我們都會以同樣的方式來應付問題,但是夢卻對我們的生活樣式提供了一種支持和維護”。
他舉例說:如果一個人的生活目標是不勞而獲。
那麽他會覺得賭博是一個機會。
但在理智上他可能知道這不是好事情,可能會讓自己傾家蕩產。
但是,在夢中他可能夢見自己發財了,過著奢侈的生活。
當他醒來時有錢的快樂還留著,於是他有了賭博的勇氣。
阿德勒的這種獨特的夢觀點,一方麵體現出他自己理論的統一性、觀點的一致性。
他相信人格是統一的,因此他提出生活樣式概念。
而夢在他看來成了生活樣式的產品。
“夢並不是和清醒時和生活互相對立的,它必然和生活的其他動作和表現符合一致”。
這就保證了人格之統一。
弗羅姆的新精神分析學說
美國心理學家弗洛姆也認為夢所用的是象征語言。
弗羅姆(1900~1980年),德國精神病學家、新精神分析學家、精神分析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弗羅姆在接受精神分析訓練之前,曾係統學習過社會學和心理學,他的夢心理學理論中表現出了強烈的社會哲學色彩。
弗羅姆認為,夢都是有意義的,有些夢好像沒有意義,但仔細想象卻大有深意。
弗羅姆在批判地繼承弗洛伊德和榮格關於夢的學說基礎上,提出了關於夢的第三種理論。
弗羅姆認為,夢是人的天性的表現,是我們在睡眠狀態下各種心理活動的有意義的和重要的表現。
它既表現“合理的”,或“不合理的”,欲望,也表現理性與智慧。
在夢中,愛與理性、欲望與道德、邪惡與善良都能得到表現。
弗羅姆認為,這種觀點既吸收了弗洛伊德和榮格的理論的合理的一麵,又不是二者的簡單綜合,它比前兩種理論包含更豐富的內容,也具有更廣闊的解釋性。
弗羅姆的夢論是以他的社會潛意識理論為基礎的。
他一方麵繼承了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但他不同意隻將潛意識的內容歸結為性,而壓抑也不僅是性壓抑,因而夢也就不僅僅是性欲的滿足。
另一方麵,弗羅姆也同意榮格從廣泛的(不僅僅是性的)意義上理解潛意識的觀點,認為潛意識中的智慧可能比意識更具洞察力,從而將夢解釋為潛意識智慧的表現。
但他不同意榮格用集體潛意識解解夢,即將夢歸結為超越我們自身的祖先的啟示,將集體潛意識看成是種族經驗遺傳的結果。
弗羅姆認為潛意識中的智慧恰恰是我們自己最真實的智慧而不是祖先的智慧,壓抑是由我們的現實處境造成的,是由我們生活於其中的社會文化造成的,因而我們的潛意識(夢)的內容往往是我們對自己現實處境的洞察,對我們生活於其中的社會文化的實質的洞察。
但在覺醒狀態下,這些洞察被假象和謊言掩蓋了。
弗洛姆強調社會經濟因素對人的心理影響的決定作用,弗洛伊德的理論中,性本能衝動幾乎貫穿了全部學說。
弗洛姆則把經濟、政治、文化等社會因素對人的心理作用放在重要而突出的地位,並認為社會對人的影響在於形成具有社會烙印的人格,把傳統精神分析學說對人的心理活動的研究擴展到社會對個人產生影響的大層麵。
正如盧文格所言:“弗洛姆主要關心社會性格,即在不同社會中占支配地位的性格結構。
這種關心導致他強調社會和經濟對性格的決定因素,而不是其他決定因素。”
弗洛姆用精神分析的觀點去分析人的本性及人的需要,同時強調經濟、政治、文化、思想等社會因素的作用,認為在社會影響下實現個性化的過程也就是性格形成的過程。
致力於把弗洛伊德和馬克思“綜合”起來,形成了人本主義精神分析。
人本主義精神分析以人作為目的和一切社會活動的出發點,其價值判斷由具有主體性的人所發出,通過對人的病態心理的剖析,鞭撻社會對人的操縱和否定,呼喚人的尊嚴的回歸。
榮格的集體潛意識與弗洛姆的社會潛意識的區別在於,集體潛意識直接指普遍的精神,其中絕大部分是無法成為意識的。
社會潛意識與壓抑的社會性格密切相關,指人的經驗的某個部分,是不被既定社會所認識的,社會潛意識即普遍精神在全社會中被壓抑的那部分。
正如弗洛伊德已經指出的,在夢中,非理性的衝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逃避意識的檢查,換一個角度說,就是可以逃避社會禁忌的作用,使覺醒狀態下被壓抑的欲望得到替代的滿足。
睡眠比覺醒狀態更自由。
盡管弗洛伊德強調亂倫的欲望是夢的重要內容,但夢的內容要比亂倫、性等等廣泛、豐富得多。
不同時代不同文化的夢有很大的差異,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即夢的內容是在覺醒狀態下受壓抑的那些欲望和觀念。
從這裏,我們很容易看出弗羅姆對弗洛伊德的夢論的繼承和發展。
所以,夢突破了覺醒狀態下的邏輯、語言和社會禁忌的作用,也就是突破了“過濾器”的作用,使潛意識的心理內容得以實現。
這些潛意識的內容既不同於弗洛伊德的非理性的本能衝動,也不是榮格所說的先天的種族遺傳的神秘經驗,而是在一定的處境特別是在一定的社會文化條件下受壓抑的那些心理內容。
弗羅姆的夢論是其整個心理學說的有機組成部分。
正如脫離了人類曆史和文化,就不能理解潛意識;脫離了曆史和文化,也不能理解夢。
迄今為止的人類曆史,除了原始社會,都是少數人統治多數人的社會,這種社會從根本上講是由於物質生產不能滿足所有人的基本需要。
“僧多粥少”,“要坐下來吃的人太多,而桌子卻又窄又小。”
那些能夠坐在桌旁享受的人,就竭力維護既得利益,壓迫那些威脅到他們利益的人們。
但這種壓迫僅靠武力是不夠的,還必須有一套機製去壓抑人們的思想和感情,不讓人們用理性去判斷,也不讓人們表達真實的情感。
弗羅姆認為,人在清醒時,雖然是能動的,能確定目標、製訂方案對諸行動,但另一方麵,由於各種現實利益(包括階級利益)的考慮,由於意識形態和社會輿論的作用,我們常常不知不覺地生活於謊言或假象之中,生活於相互猜忌或憎恨之中。
而我們的正確判斷和愛的情感,卻受到壓抑。
所以,在覺醒狀態下,我們雖然是清醒的,但從另一個角度看,我們又是糊塗的。
我們進入睡眠,就開始做夢,這時我們不能合乎邏輯地思考,不能去行動去實現目標。
然而我們又是奇跡的創造者,去創造一些史無前例的故事。
在睡眠狀態下,我們是自由的,不再受各種謊言的幹擾,不再受現實利益的驅使,因而有可能做出更正確的判斷。
也就是說,我們在做夢時有可能比在覺醒時表現得更為智慧。
所以,做夢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清醒。
睡著了,也就是醒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