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篇 第八章 人格與性格--無所不在的人格魅力1
超值金版-心理學常識1000問 作者:牧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感知篇第八章人格與性格--無所不在的人格魅力1
在人的一生中,人格對人生的成敗具有重要作用,一個人成功的方式和途徑很多,但我們不難發現,成功者都具有一種優秀的品質,那就是具有人格魅力。
無論你或平凡、或高貴,你都得依賴你的人格魅力在人群與社會中留下美名。
有的人可能說了很多,也做了很多,但是沒什麽吸引人的;有的人可能沒做什麽,也沒說什麽,但是吸引周圍人的注意;有的人可能有錢有勢,但沒得到人們的尊重;有的人好像什麽也沒有,卻讓人們肅然起敬。
這是為什麽呢?
--人格魅力。
我們的性格特征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態度及行為體現出來的。
例如,一個人在待人處事中總是表現出高度的原則性、熱情奔放、豪爽無拘、堅毅果斷、深謀遠慮、見義勇為,那麽這些表現就說明了他的性格。
隻要稍稍注意一下我們周圍的人,我們就能對他們的行為方式和生活態度即性格特征有個大致的把握。
社會問題上,是激進的,還是保守的?
生活態度上,是樂觀的,還是消極悲觀的?
在對待金錢方麵,是大方還是吝嗇?
在處理生活事務時,是偏見的,還是正義的?
在與他人交往時,是自卑的,還是優越的……
古語道:“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每個人都不想在人生路途上遭到失敗,每個人都想擁有甜蜜的愛情、美滿的婚姻、幸福的家庭、親密的朋友、信賴的知己、騰達的事業、輝煌的成就、別人的仰慕……這一切的得來,離不開機遇與自己的拚搏。
而首先要做和必須要做的,不是戰勝外在,而是戰勝自己,不是了解別人,而是了解自己!
什麽是人格?
人格(personality)一詞的起源自古希臘語persona,最初是指古希臘的戲劇演員在舞台演出時所戴的麵具,與我們京劇中的臉譜類似。
現代心理學沿用persona的含義,轉意為人格。
意指一個人在人生舞台上所表現的種種言行,遵從社會文化習俗的要求而做出的反應。
即人格所具有的“外殼”,如同舞台上角色需要而戴的麵具,反應出一個人外在表現;也指一個人麵具後的真實自我,由於某種原因不願展現的人格成分,即人格的內在特征。
商務印書館出版的2005年修訂版的現代漢語詞典中,是這樣解釋人格的:“人的性格、氣質、能力等特征的總和;人的道德品質,人作為權利義務主體的資格”。
從詞典中的解釋可以看出,人格所包含的內容十分豐富,小到一個人的個性習慣,中到一個人的能力道德,大到一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無所不包。
在人民郵電出版社的《心理學與生活中》這樣解釋人格:“一係列複雜的具有跨時間、跨情境特點的,對個體特征性行為模式有影響的獨特的心理品質。”
從一般意義上講,人格是指人的品格操守,真正意義上的人格是人生格局養成與操守,包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什麽是人格麵具?
一個老酒鬼剛要走進酒吧,一個修女走上勸阻說:“酒是罪惡和毀滅的根源,飲酒會汙染你的肉體和靈魂,遠離酒精走向正途吧!”
酒鬼看了看修女,問道:“你怎麽知道喝酒不好?”
修女聳了聳肩沒有回答。
酒鬼見狀,問修女:“你從未喝過酒嗎?”
“沒有。”
“那我們一塊兒進去。
我請你喝一杯,你會知道酒精並不是壞東西。”
修女想了想,說道:“好吧,我試試,不過我要是進去,別人會誤會的。
這樣,你進去給我要一杯,記住要用紙杯。”
酒鬼走進酒吧,對侍者說:“兩杯威士忌,一杯用紙杯。”
侍者嘟囔道:“準是那個修女又在外麵!”
可以看的出,那個修女是喜歡喝酒的,但受限於她自身的社會角色(修女),為了飲酒的行為不受到其他人的批判,她采取了迂回的方法,以免自己的“人格麵具”受到破壞。
“人格麵具”是瑞士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師榮格所提出的精神分析理論之一,指的是一個人公開展示的一麵,它是個體內在世界和外在世界的分界點。
“人格麵具”是靠我們的身體語言、衣著、裝飾等所體現,以此告訴外部世界我是誰,用人格麵具去表現我們理想化的我。
人們之所以要佩戴“人格麵具”,為了給他人好的印象,得到社會認同,保證自己能夠與他人和睦相處。
比如,一個朋友讓你評價他的新發型,你真實的想法很可能是“太糟糕了”,但是你往往不過這麽表達,而是告訴對方:“這個新發型很適合你的臉型”。
人格麵具具有多重性--在家中,我們是父親、丈夫、爸爸,在職場上,我們又換上了“領導”、“下屬”等麵具,當所佩戴的麵具不同時,我們的行為方式也會出現一定的差異,比如一個出言不遜、看似冷漠、凶悍的部門領導在麵對女兒時,便是一副性情溫順的姿態。
人格麵具有利的一麵,它使我們的行為更符合社會規範,有助於帶來和諧的人際關係,因為真實的我們有時候是並不受歡迎的。
人格麵具對人也會有消極影響,如果一個人過分地熱衷和沉湎於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認為自己就是自己扮演的角色,以致受到人格麵具的支配,逐漸與自己的天性疏遠而背離。
關於人格學說有哪些理論?
關於解釋人格的理論有很多,不同時期不同的人物提出了各種理論,各有各的理論係統,都能自圓其說。
比較著名的理論有早在公元前5世紀的時候希臘醫生希波克拉底的理論,他認為有四種人格類型,包括多血質、粘液質、抑鬱質、膽汁質這四種。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是由自我、本我、超我三個層麵構成的。
榮格認為,人格主要有四個原型:人格麵具、陰暗自我、阿尼瑪和阿尼姆斯。
喬治·伊萬諾維奇·葛吉夫(g.i.gurdjieff)在1920年左右引進至西方的九型人格理論等等。
甚至在前些時間,某相親節目的特約嘉賓樂嘉提出的性格色彩研究,包括紅色、藍色、綠色、黃色四種性格研究。
但他自己也承認他的fpa性格色彩學也是建立在希波克拉底的理論上,隻是把理論更加現代化的表達和更新的詮釋。
人格成熟的標準有哪些?
從人本主義自我實現的需求出發,著名發展心理學家阿爾波特提出了健全和成熟的人格標準:
有自我擴展的能力。
健康的成人能夠積極廣泛地參與社會活動,有許多興趣愛好。
有與他人熱情交往的能力。
能與他人保持親密關係,無占有欲和妒嫉心;有同情心,能容忍與自己在價值觀念和信息上有差別的人。
在情緒上有安全感和認同感。
能忍受生活中無法避免的衝突和挫折,能經得起突然襲來的打擊。
具有現實性。
健康成人看待事物是根據事物實際情況而非自己所希望,是看清情境和順應它的“明白人”。
有清醒的自我意識。
對自己所有的或所缺的都知曉清楚、準確。
理解真實的自我與理想的自我之間的差別,也知道自己與他人對於自己認識的差別。
有一致的人生哲學。
有符合社會規範的、科學的人生觀,為一定的目的而生活。
在意識形態、信念和生活方麵能夠對他人產生創造性的推動力。
什麽是四人格類型?
不同的心理學家在人格的理論上有不同的學說,依據不同的特點對人們進行分類。
其中早在公元前5世紀的時候希臘醫生希波克拉底就提出了分類,他認為人體內含有四種基本的體液,並依以分為四種人格類型。
多血質:快樂、好動,這類人情感和行為動作發生得快,變化得也快,總體上較為溫和。
代表人物:《武林外傳》中的白展堂,《紅樓夢》中的王熙鳳。
粘液質:缺乏情感、行動遲緩,這類人情感和行為動作進行得遲緩、穩定、缺乏靈活性;情緒不易發生,也不易外露,遇到不愉快的事也不動聲色。
代表人物:《武林外傳》中的佟香玉,《三國演義》中的曹操。
抑鬱質:悲傷、易多愁善感,這類人情感和行為動作進行得都相當緩慢,柔弱;容易產生情感,而且體驗相當深刻,隱而不露。
代表人物:《武林外傳》中的呂輕侯,《紅樓夢》中的林黛玉。
膽汁質:易激怒、易興奮、性情開朗、熱情坦率,情感和行為動作發生得迅速而且強烈。
代表人物:《武林外傳》中的郭芙蓉,《三國演義》中的張飛。
在現實生活中,並不是每個人的氣質都能歸入某一氣質類型。
除少數人具有某種氣質類型的典型特征之外,大多數人都偏於中間型或混合型,也就是說,他們較多地具有某一類型的特點,同時又具有其他氣質類型的一些特點。
不同人格遇事的不同反應?
如果依上文說到的四種人遇到相同的事情,他們的表現會如何呢?
蘇聯心理學家曾巧妙設計了“看戲遲到”的特定問題情境,對四種典型氣質類型的人進行觀察研究。
結果發現,四種氣質類型的觀眾,在麵臨同一情境時表現的行為反現截然不同。
多血質的人知道檢票員不會放他進去的,他也不與檢票員發生爭吵,而是悄悄跑到樓上另尋一個合適的地方看戲劇表演。
黏液質的人看到檢票員不讓他從檢票口進去,心想反正第一場戲也不大精彩,先暫且到小賣部呆會兒,等幕間休息時再進去。
抑鬱質的人遇此情況便覺得自己老是不走運,偶爾來看一次戲,就這樣倒黴,想著就垂頭喪氣地回家了。
膽汁質的人會與檢票員吵得麵紅耳赤,甚至想企圖推開檢票員,衝過檢票口,徑直跑到自己的坐位上去,還埋怨說戲院時鍾走得太快了。
什麽是三人格類型?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由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種類型組成。
本我,是人格結構中最原始部分,出生之日就已存在。
構成本我的成分是人類的基本生理需求和衝動,比如饑、渴、性等。
本我產生需要時,要求個體立即滿足。
通俗地說,就是支配本我的是快樂原則。
例如,嬰兒饑餓時就要立刻喂奶,毫不考慮母親是否有困難。
自我,是個體出生後,在現實環境中由本我中分化發展而產生。
本我產生各種需求時,如不能在現實中立即獲得滿足,他就會遷就現實的限製,並學習如何在現實中獲得需求的滿足。
通俗地說,支配自我的是現實原則。
另外,自我介於本我與超我之間,對本我的衝動與超我的管製具有緩衝與調節的作用。
超我,是人格結構中居於管製地位的最高部分,也是人格結構中的道德部分,是個體在生活中接受社會文化道德規範的教養而逐漸形成的。
超我有兩個部分,一是理想,要求自己行為符合理想標準;二是良心,規定自己行為免於犯錯的限製。
因此,通俗地說,支配超我的是完美原則。
簡單地說,弗洛伊德認為,人的行為是一場自我的衝動和超我的教養的博弈,衝動在往前衝,而教養在後麵拉住它,中間是本我這個調節裁判做中裁。
什麽是九型人格?
如今有很多人格類型的理論,其中九型人格常常為人津津樂道,因為九型人格是有關性格分析和心理學理論中最典型的一個。
九型人格的英文enneagram,來源於兩個希臘詞匯ennea和grammos。
ennea代表數字9,grammos意思是尖角,九型人格的圖表正好是九角星。
依據九型人格,把人格氣質分為以下九種:
完美型。
這一類型傾向於完美主義,對自己與他人都有較高的要求,追求不斷進步,追求崇高的理想。
代表人物:朱熔基、張藝謀、撒切爾夫人。
助人型。
這一類型傾向於樂於助人,富有同情心,要求獲得他人的好感與認同,願意滿足他人的需要。
代表人物:雷鋒、麥當娜、周華健。
成就型。
這一類型傾向於追求成就感,樂於接受競爭,希望通過自己的行動和成就來獲得他人的肯定。
代表人物:克林頓、李小龍、裏根。
自我型。
這一類型傾向於追求獨特,悲情浪漫主義,性格敏感,具有藝術氣質,熱衷於美的事物。
代表人物:雪萊、李雲迪、亞裏士多德。
思考型。
這一類型傾向於追求知識,喜歡思考分析,條理分明、愛觀察,生活不追求享受。
代表人物:愛因斯坦、比爾·蓋茨、李嘉誠。
忠誠型。
這一類型傾向於忠心,做事小心謹慎,常用懷疑的眼光看待一切,願意自我犧牲,而且忠誠。
代表人物:希特勒、曹操、周恩來。
歡樂型。
這一類型傾向於追求快樂,像孩子一樣天真,多才多藝、樂觀、精力充沛、迷人好動。
代表人物:梭羅、曾誌偉、迪斯尼。
領袖型。
這一類型具有很強的保護能力,積極好鬥,喜歡挑戰,不拘小節,獨立自主,絕對的行動派。
代表人物:鄧小平、葉利欽、畢加索。
和平型。
這一類型傾向於追求和平,考慮各方麵觀點,為人親切,不會直接發脾氣,避開衝突與緊張。
代表人物:老子、艾森豪威爾、甘地。
我到底有幾個“我”?
一對年輕夫婦去看畫展。
妻子是一個高度近視眼,她站在一幅大畫前仔細地看了老半天,然後大聲地喊了起來:“我的天哪!這位婦人怎麽如此難看?”
“親愛的,別大驚小怪,”丈夫連忙走上前去悄悄地告訴妻子:“這不是畫,是鏡子!”
如果借用“周哈裏窗”模式來解讀上述笑話的話,“婦人難看”的事實信息便屬於“盲目我”的區域。
心理學家魯夫特與英格漢提出“周哈裏窗(johariwindow)”模式,用“窗”喻指一個人的心,普通的窗戶分成四個部分,人的心理也是如此,人的內在可以分為四個部分:開放我、盲目我、隱藏我、未知我。
開放我。
左上角那一扇窗,也稱公眾我,屬於自由活動領域。
這是自我最基本的信息,也是自己清楚別人也知道的部分。
比如,我們的性別、外貌,以及某些可以公開的信息,如婚否、職業、工作生活所在地、愛好、特長、成就等。
開放我的大小取決於自我心靈開放的程度、個性張揚的力度、人際交往的廣度、他人的關注度、開放信息的利害關係等。
盲目我。
右上角那一扇窗,也稱背脊我,屬於盲目領域。
這是自己不知道而別人卻知道的部分,可以是很突出的心理特征,比如有人輕易承諾卻轉眼間忘得幹幹淨淨;也可以是不經意的一些小動作或行為習慣,比如一個得意的或者不耐煩的神態和情緒流露。
盲目我的大小與自我觀察、自我反省的能力有關,通常內省特質比較強的人,盲目我比較小。
隱藏我。
左下角那一扇窗,也稱為隱私我,屬於逃避或隱藏領域。
這是自己知道而別人不知道的部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隱私,不願意或不能讓別人知道的事實或心理。
比如身份、缺點、往事、痛苦、愧疚、尷尬、欲望等等。
相比較而言,心理承受能力強的人,隱忍、自閉、自卑、膽怯、虛榮或虛偽的人,隱藏我會更多一些。
未知我。
右下角那一扇窗,也稱為潛在我,屬於處女領域。
這是自己和別人都不知道的部分,有待挖掘和發現。
通常是指一些潛在能力或特性,比如一個人經過訓練或學習後,可能獲得的知識與技能,或者在特定的機會裏展示出來的才幹,其中也包含著弗洛伊德提出的潛意識層麵,潛意識仿佛隱藏在海水下的冰山,力量巨大卻又容易被忽視。
在人的一生中,人格對人生的成敗具有重要作用,一個人成功的方式和途徑很多,但我們不難發現,成功者都具有一種優秀的品質,那就是具有人格魅力。
無論你或平凡、或高貴,你都得依賴你的人格魅力在人群與社會中留下美名。
有的人可能說了很多,也做了很多,但是沒什麽吸引人的;有的人可能沒做什麽,也沒說什麽,但是吸引周圍人的注意;有的人可能有錢有勢,但沒得到人們的尊重;有的人好像什麽也沒有,卻讓人們肅然起敬。
這是為什麽呢?
--人格魅力。
我們的性格特征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態度及行為體現出來的。
例如,一個人在待人處事中總是表現出高度的原則性、熱情奔放、豪爽無拘、堅毅果斷、深謀遠慮、見義勇為,那麽這些表現就說明了他的性格。
隻要稍稍注意一下我們周圍的人,我們就能對他們的行為方式和生活態度即性格特征有個大致的把握。
社會問題上,是激進的,還是保守的?
生活態度上,是樂觀的,還是消極悲觀的?
在對待金錢方麵,是大方還是吝嗇?
在處理生活事務時,是偏見的,還是正義的?
在與他人交往時,是自卑的,還是優越的……
古語道:“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每個人都不想在人生路途上遭到失敗,每個人都想擁有甜蜜的愛情、美滿的婚姻、幸福的家庭、親密的朋友、信賴的知己、騰達的事業、輝煌的成就、別人的仰慕……這一切的得來,離不開機遇與自己的拚搏。
而首先要做和必須要做的,不是戰勝外在,而是戰勝自己,不是了解別人,而是了解自己!
什麽是人格?
人格(personality)一詞的起源自古希臘語persona,最初是指古希臘的戲劇演員在舞台演出時所戴的麵具,與我們京劇中的臉譜類似。
現代心理學沿用persona的含義,轉意為人格。
意指一個人在人生舞台上所表現的種種言行,遵從社會文化習俗的要求而做出的反應。
即人格所具有的“外殼”,如同舞台上角色需要而戴的麵具,反應出一個人外在表現;也指一個人麵具後的真實自我,由於某種原因不願展現的人格成分,即人格的內在特征。
商務印書館出版的2005年修訂版的現代漢語詞典中,是這樣解釋人格的:“人的性格、氣質、能力等特征的總和;人的道德品質,人作為權利義務主體的資格”。
從詞典中的解釋可以看出,人格所包含的內容十分豐富,小到一個人的個性習慣,中到一個人的能力道德,大到一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無所不包。
在人民郵電出版社的《心理學與生活中》這樣解釋人格:“一係列複雜的具有跨時間、跨情境特點的,對個體特征性行為模式有影響的獨特的心理品質。”
從一般意義上講,人格是指人的品格操守,真正意義上的人格是人生格局養成與操守,包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什麽是人格麵具?
一個老酒鬼剛要走進酒吧,一個修女走上勸阻說:“酒是罪惡和毀滅的根源,飲酒會汙染你的肉體和靈魂,遠離酒精走向正途吧!”
酒鬼看了看修女,問道:“你怎麽知道喝酒不好?”
修女聳了聳肩沒有回答。
酒鬼見狀,問修女:“你從未喝過酒嗎?”
“沒有。”
“那我們一塊兒進去。
我請你喝一杯,你會知道酒精並不是壞東西。”
修女想了想,說道:“好吧,我試試,不過我要是進去,別人會誤會的。
這樣,你進去給我要一杯,記住要用紙杯。”
酒鬼走進酒吧,對侍者說:“兩杯威士忌,一杯用紙杯。”
侍者嘟囔道:“準是那個修女又在外麵!”
可以看的出,那個修女是喜歡喝酒的,但受限於她自身的社會角色(修女),為了飲酒的行為不受到其他人的批判,她采取了迂回的方法,以免自己的“人格麵具”受到破壞。
“人格麵具”是瑞士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師榮格所提出的精神分析理論之一,指的是一個人公開展示的一麵,它是個體內在世界和外在世界的分界點。
“人格麵具”是靠我們的身體語言、衣著、裝飾等所體現,以此告訴外部世界我是誰,用人格麵具去表現我們理想化的我。
人們之所以要佩戴“人格麵具”,為了給他人好的印象,得到社會認同,保證自己能夠與他人和睦相處。
比如,一個朋友讓你評價他的新發型,你真實的想法很可能是“太糟糕了”,但是你往往不過這麽表達,而是告訴對方:“這個新發型很適合你的臉型”。
人格麵具具有多重性--在家中,我們是父親、丈夫、爸爸,在職場上,我們又換上了“領導”、“下屬”等麵具,當所佩戴的麵具不同時,我們的行為方式也會出現一定的差異,比如一個出言不遜、看似冷漠、凶悍的部門領導在麵對女兒時,便是一副性情溫順的姿態。
人格麵具有利的一麵,它使我們的行為更符合社會規範,有助於帶來和諧的人際關係,因為真實的我們有時候是並不受歡迎的。
人格麵具對人也會有消極影響,如果一個人過分地熱衷和沉湎於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認為自己就是自己扮演的角色,以致受到人格麵具的支配,逐漸與自己的天性疏遠而背離。
關於人格學說有哪些理論?
關於解釋人格的理論有很多,不同時期不同的人物提出了各種理論,各有各的理論係統,都能自圓其說。
比較著名的理論有早在公元前5世紀的時候希臘醫生希波克拉底的理論,他認為有四種人格類型,包括多血質、粘液質、抑鬱質、膽汁質這四種。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是由自我、本我、超我三個層麵構成的。
榮格認為,人格主要有四個原型:人格麵具、陰暗自我、阿尼瑪和阿尼姆斯。
喬治·伊萬諾維奇·葛吉夫(g.i.gurdjieff)在1920年左右引進至西方的九型人格理論等等。
甚至在前些時間,某相親節目的特約嘉賓樂嘉提出的性格色彩研究,包括紅色、藍色、綠色、黃色四種性格研究。
但他自己也承認他的fpa性格色彩學也是建立在希波克拉底的理論上,隻是把理論更加現代化的表達和更新的詮釋。
人格成熟的標準有哪些?
從人本主義自我實現的需求出發,著名發展心理學家阿爾波特提出了健全和成熟的人格標準:
有自我擴展的能力。
健康的成人能夠積極廣泛地參與社會活動,有許多興趣愛好。
有與他人熱情交往的能力。
能與他人保持親密關係,無占有欲和妒嫉心;有同情心,能容忍與自己在價值觀念和信息上有差別的人。
在情緒上有安全感和認同感。
能忍受生活中無法避免的衝突和挫折,能經得起突然襲來的打擊。
具有現實性。
健康成人看待事物是根據事物實際情況而非自己所希望,是看清情境和順應它的“明白人”。
有清醒的自我意識。
對自己所有的或所缺的都知曉清楚、準確。
理解真實的自我與理想的自我之間的差別,也知道自己與他人對於自己認識的差別。
有一致的人生哲學。
有符合社會規範的、科學的人生觀,為一定的目的而生活。
在意識形態、信念和生活方麵能夠對他人產生創造性的推動力。
什麽是四人格類型?
不同的心理學家在人格的理論上有不同的學說,依據不同的特點對人們進行分類。
其中早在公元前5世紀的時候希臘醫生希波克拉底就提出了分類,他認為人體內含有四種基本的體液,並依以分為四種人格類型。
多血質:快樂、好動,這類人情感和行為動作發生得快,變化得也快,總體上較為溫和。
代表人物:《武林外傳》中的白展堂,《紅樓夢》中的王熙鳳。
粘液質:缺乏情感、行動遲緩,這類人情感和行為動作進行得遲緩、穩定、缺乏靈活性;情緒不易發生,也不易外露,遇到不愉快的事也不動聲色。
代表人物:《武林外傳》中的佟香玉,《三國演義》中的曹操。
抑鬱質:悲傷、易多愁善感,這類人情感和行為動作進行得都相當緩慢,柔弱;容易產生情感,而且體驗相當深刻,隱而不露。
代表人物:《武林外傳》中的呂輕侯,《紅樓夢》中的林黛玉。
膽汁質:易激怒、易興奮、性情開朗、熱情坦率,情感和行為動作發生得迅速而且強烈。
代表人物:《武林外傳》中的郭芙蓉,《三國演義》中的張飛。
在現實生活中,並不是每個人的氣質都能歸入某一氣質類型。
除少數人具有某種氣質類型的典型特征之外,大多數人都偏於中間型或混合型,也就是說,他們較多地具有某一類型的特點,同時又具有其他氣質類型的一些特點。
不同人格遇事的不同反應?
如果依上文說到的四種人遇到相同的事情,他們的表現會如何呢?
蘇聯心理學家曾巧妙設計了“看戲遲到”的特定問題情境,對四種典型氣質類型的人進行觀察研究。
結果發現,四種氣質類型的觀眾,在麵臨同一情境時表現的行為反現截然不同。
多血質的人知道檢票員不會放他進去的,他也不與檢票員發生爭吵,而是悄悄跑到樓上另尋一個合適的地方看戲劇表演。
黏液質的人看到檢票員不讓他從檢票口進去,心想反正第一場戲也不大精彩,先暫且到小賣部呆會兒,等幕間休息時再進去。
抑鬱質的人遇此情況便覺得自己老是不走運,偶爾來看一次戲,就這樣倒黴,想著就垂頭喪氣地回家了。
膽汁質的人會與檢票員吵得麵紅耳赤,甚至想企圖推開檢票員,衝過檢票口,徑直跑到自己的坐位上去,還埋怨說戲院時鍾走得太快了。
什麽是三人格類型?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由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種類型組成。
本我,是人格結構中最原始部分,出生之日就已存在。
構成本我的成分是人類的基本生理需求和衝動,比如饑、渴、性等。
本我產生需要時,要求個體立即滿足。
通俗地說,就是支配本我的是快樂原則。
例如,嬰兒饑餓時就要立刻喂奶,毫不考慮母親是否有困難。
自我,是個體出生後,在現實環境中由本我中分化發展而產生。
本我產生各種需求時,如不能在現實中立即獲得滿足,他就會遷就現實的限製,並學習如何在現實中獲得需求的滿足。
通俗地說,支配自我的是現實原則。
另外,自我介於本我與超我之間,對本我的衝動與超我的管製具有緩衝與調節的作用。
超我,是人格結構中居於管製地位的最高部分,也是人格結構中的道德部分,是個體在生活中接受社會文化道德規範的教養而逐漸形成的。
超我有兩個部分,一是理想,要求自己行為符合理想標準;二是良心,規定自己行為免於犯錯的限製。
因此,通俗地說,支配超我的是完美原則。
簡單地說,弗洛伊德認為,人的行為是一場自我的衝動和超我的教養的博弈,衝動在往前衝,而教養在後麵拉住它,中間是本我這個調節裁判做中裁。
什麽是九型人格?
如今有很多人格類型的理論,其中九型人格常常為人津津樂道,因為九型人格是有關性格分析和心理學理論中最典型的一個。
九型人格的英文enneagram,來源於兩個希臘詞匯ennea和grammos。
ennea代表數字9,grammos意思是尖角,九型人格的圖表正好是九角星。
依據九型人格,把人格氣質分為以下九種:
完美型。
這一類型傾向於完美主義,對自己與他人都有較高的要求,追求不斷進步,追求崇高的理想。
代表人物:朱熔基、張藝謀、撒切爾夫人。
助人型。
這一類型傾向於樂於助人,富有同情心,要求獲得他人的好感與認同,願意滿足他人的需要。
代表人物:雷鋒、麥當娜、周華健。
成就型。
這一類型傾向於追求成就感,樂於接受競爭,希望通過自己的行動和成就來獲得他人的肯定。
代表人物:克林頓、李小龍、裏根。
自我型。
這一類型傾向於追求獨特,悲情浪漫主義,性格敏感,具有藝術氣質,熱衷於美的事物。
代表人物:雪萊、李雲迪、亞裏士多德。
思考型。
這一類型傾向於追求知識,喜歡思考分析,條理分明、愛觀察,生活不追求享受。
代表人物:愛因斯坦、比爾·蓋茨、李嘉誠。
忠誠型。
這一類型傾向於忠心,做事小心謹慎,常用懷疑的眼光看待一切,願意自我犧牲,而且忠誠。
代表人物:希特勒、曹操、周恩來。
歡樂型。
這一類型傾向於追求快樂,像孩子一樣天真,多才多藝、樂觀、精力充沛、迷人好動。
代表人物:梭羅、曾誌偉、迪斯尼。
領袖型。
這一類型具有很強的保護能力,積極好鬥,喜歡挑戰,不拘小節,獨立自主,絕對的行動派。
代表人物:鄧小平、葉利欽、畢加索。
和平型。
這一類型傾向於追求和平,考慮各方麵觀點,為人親切,不會直接發脾氣,避開衝突與緊張。
代表人物:老子、艾森豪威爾、甘地。
我到底有幾個“我”?
一對年輕夫婦去看畫展。
妻子是一個高度近視眼,她站在一幅大畫前仔細地看了老半天,然後大聲地喊了起來:“我的天哪!這位婦人怎麽如此難看?”
“親愛的,別大驚小怪,”丈夫連忙走上前去悄悄地告訴妻子:“這不是畫,是鏡子!”
如果借用“周哈裏窗”模式來解讀上述笑話的話,“婦人難看”的事實信息便屬於“盲目我”的區域。
心理學家魯夫特與英格漢提出“周哈裏窗(johariwindow)”模式,用“窗”喻指一個人的心,普通的窗戶分成四個部分,人的心理也是如此,人的內在可以分為四個部分:開放我、盲目我、隱藏我、未知我。
開放我。
左上角那一扇窗,也稱公眾我,屬於自由活動領域。
這是自我最基本的信息,也是自己清楚別人也知道的部分。
比如,我們的性別、外貌,以及某些可以公開的信息,如婚否、職業、工作生活所在地、愛好、特長、成就等。
開放我的大小取決於自我心靈開放的程度、個性張揚的力度、人際交往的廣度、他人的關注度、開放信息的利害關係等。
盲目我。
右上角那一扇窗,也稱背脊我,屬於盲目領域。
這是自己不知道而別人卻知道的部分,可以是很突出的心理特征,比如有人輕易承諾卻轉眼間忘得幹幹淨淨;也可以是不經意的一些小動作或行為習慣,比如一個得意的或者不耐煩的神態和情緒流露。
盲目我的大小與自我觀察、自我反省的能力有關,通常內省特質比較強的人,盲目我比較小。
隱藏我。
左下角那一扇窗,也稱為隱私我,屬於逃避或隱藏領域。
這是自己知道而別人不知道的部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隱私,不願意或不能讓別人知道的事實或心理。
比如身份、缺點、往事、痛苦、愧疚、尷尬、欲望等等。
相比較而言,心理承受能力強的人,隱忍、自閉、自卑、膽怯、虛榮或虛偽的人,隱藏我會更多一些。
未知我。
右下角那一扇窗,也稱為潛在我,屬於處女領域。
這是自己和別人都不知道的部分,有待挖掘和發現。
通常是指一些潛在能力或特性,比如一個人經過訓練或學習後,可能獲得的知識與技能,或者在特定的機會裏展示出來的才幹,其中也包含著弗洛伊德提出的潛意識層麵,潛意識仿佛隱藏在海水下的冰山,力量巨大卻又容易被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