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篇第六章動機與行為--了解行為的背後


    在《聖經》第一章創世紀裏講到:上帝按照自己的樣式用泥土造了一個人,取名叫亞當,讓他主管一切。


    後來上帝覺得他一個人生活不好,於是取了他的一根肋骨造了一個女人,取名叫夏娃。


    上帝讓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裏生活,園子裏有各種各樣的花草樹木,上帝對亞當和夏娃說園子裏的東西隨他們管理,隻是一棵分辯善惡樹結的果子不能吃。


    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園裏過著非常快樂的生活,隻是夏娃每每看到那個分辯善惡樹的果子又紅又大,又得人喜愛的樣子,非常想嚐一嚐,但一想到上帝說的話又忍住了。


    直到有一天,蛇對夏娃說,其實分辯善惡樹的果子非常之好吃,而且吃了還可以增加智慧。


    夏娃經不住誘惑,終於偷吃了一個果子,而且還讓亞當吃了。


    吃完後,他們二人的眼睛就明亮了,才知道自己是赤身露體,便拿無花果樹的葉子,為自己編做裙子。


    上帝知道後非常生氣,於是將亞當和夏娃趕出了伊甸園。


    他們來到大地上,開始生兒育女,成為人類祖先,而且需要勞作才能從地裏得吃的。


    如果亞當和夏娃是人類的祖先,我們不難從他們身上找到人類的心理,比如,他們為什麽要偷食禁果?


    因為禁果分外香,越是不讓做的事情,越是引起人們的好奇與逆反心理,人們越想做。


    什麽是動機?


    馬路上出現了一起交通事故,大家都圍在那裏看。


    有一個人沒擠進去,光聽見圍住的圈裏麵的人在議論:“真慘,壓成這樣了都。”


    “可不是嘛,恐怕活不成了。”


    他又看不見,隻能幹著急,一著急就喊:“讓我進去,我是死者的弟弟。”


    這一喊真管用,人群中立馬讓出一條路來,他進去一看,地上躺著一隻狗。


    可見,人們對事物都有一種好奇心,並且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去做成了某事。


    通常一種涉及行為的引起、與維持支配、強度和持續性的心理過程,那種驅動力驅使去做某事時,這種驅動力就是動機了。


    動機有哪些種類?


    如題所示,動機都有哪些種類呢?


    當然按照不同的分類方法,分出來的不一樣。


    按動機的起源分,可分為生理性動機和社會性動機;按照行為動機的社會價值分,可分為高尚動機和低級動機;按照對動機內容的意識程度來分,可分為意識動機和潛意識動機等等。


    由人的自然屬性、自然需要引起的動機稱為自然動機;由人的社會屬性、社會需要引起的動機稱為社會動機。


    社會動機是人的社會行為的直接原因。


    引發動機有什麽條件?


    電影《槍王之王》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香港某基金經理關友博在實戰射擊比賽中奪冠,並結識了亞軍、警員莊子維。


    後來關友博巧遇搶劫案,他連續開槍擊斃4名劫匪,成為市民眼中的英雄。


    而心思縝密的莊子維認為事情並非看到的那麽簡單,根據種種線索他對關友博產生了懷疑,將他鎖定為嫌疑對象,並且尋找他殺人的動機與目的。


    看過電影《槍王之王》的觀眾,一定記得莊子維為了尋找關友博在搶劫案中殺人的動機,他連夜看犯罪心理學書《犯罪心理與動機》的畫麵。


    關友博想利用不些不記名的債券洗錢,聯合了好友警員和槍具店老板一起洗錢,但他策劃的搶劫案中,不得已有交通警察的出現,使得事情不像想象中的順利。


    後來他成功洗錢,別人給的是不能用的連號美元時,他受不了好友槍具店老板的逼迫,又殺死了槍具店老板,最後事情一一敗露,這個搶劫案的幕後策劃人關友博,最終被莊子維設局圍捕。


    心理學常識告訴我們,引發動機的兩個條件是驅力和誘因,或者簡單地說,內在條件和外在條件。


    內在條件就是需要,動機就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隻有需要很強烈時,又有滿足的對象存在時,才能引起動機,離開需要的動機也是不存在的。


    外在條件,是指能引起個體動機並滿足需要時的外在刺激,也叫誘因。


    對照電影《槍王之王》,聰明的你,有沒有分析出關友博的動機了呢?


    需要與動機有什麽區別與聯係?


    雖然動機是由一些需要轉化而來的,但是需要和動機是有區別的,需要是人積極性的根源與基礎,而動機是推動人們活動的原因。


    不是所有的需要都能轉化為動機,比方說,魯濱遜漂流在荒島上,很想與人交往,但是荒島上缺乏交往對象,所以這種需要無法轉化為動機。


    後來魯濱遜遇到“星期五”之後,就開始教他各種事情,因為他需要有人與他交往,最好這個人還能明白他表達的意思。


    所以,心理學常識告訴我們說,需要轉化成動機,必須滿足兩個條件。


    首先,需要轉化為動機要有適當的條件,有了條件後,才能促使人得到與滿足需要。


    其次,需要必須有一定的強度,也就是說有一種強烈的願望需要得到滿足。


    哪些需要必須先得到滿足?


    人的一生當中,有各種各樣的需要。


    俗話說,生喝拉撒,這些都是生理需要。


    我們還需要愛,需要被愛,需要被人尊重,需要成就感等等。


    那些,在滿足這些需要的時候,有時間先後的要求嗎?


    答案很明確,是有的。


    如果你連飯都沒吃飽,你怎麽有力氣好好工作,學習,上班呢?


    也許你會說,那革命戰士被敵人壓迫得沒飯吃,他們造樣革命。


    是的,這是因為革命戰士的需要是一種更高層次的需要。


    這又怎麽講呢?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對於需要,有他的需要層次理論,由低到高的順序是這樣的:


    1.生理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


    3.歸屬和愛的需要。


    4.自尊和受人尊重的需要。


    5.自我實現的需要。


    馬斯洛認為這五種需要都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


    這些需要都是天生的、與生俱來的,它們構成不同的等級或水平,並成為激勵和指引個體行為的力量。


    並且需要的層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強,潛力越大。


    隨著需要層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相應減弱。


    在高級需要出現之前,必須先滿足低級需要。


    什麽是最基本的生理需要?


    食物、飲用水、睡眠和氧氣中的任一種的極度缺乏都會改變一個人。


    如果一個人極度幹渴,那麽,除了水之外,他對其他任何東西都會毫無興趣,他的一切感官將會隻為水而生存;他夢見的是水,看到的是水,感覺到的是水,隻對水發生感情,隻為水而活。


    你可以這樣想象一下:你被困在沙漠裏的一個山洞,山洞裏有滲下的泉水,而且你有足夠的幹糧,這種情況持續了一個星期,你活得還比較滋潤。


    但是突然有一天,你的泉水減少到了平時的四分之一,你焦躁不安,對處境感到絕望,這種情況持續了一個月。


    又突然有一天,你發現泉水完全斷絕了,你沒有辦法,開始幹渴地舔舐每一點洞壁上剩下的水痕,終於連水痕也找不到了。


    開始你可能試著去挖掘水源,過了兩天以後,你受不了了,你隻能夠躺在那裏保持水分。


    你太幹渴了,熬不住睡著了。


    這時我們走進你的夢裏,發現你處在一個滿是水的世界。


    在水中你又是歡呼又是狂飲。


    對於此時的你而言,烏托邦就是一個充滿水的地方,生活的意義對你而言就是飲水,其他什麽自由、愛、尊重乃至哲學、藝術則通通地不被考慮。


    當然這種情況較為極端,在生活中是很少見的。


    在我們通常所接觸到的實際生活中,“我渴了”的意義僅僅是說一個人所感受到的口渴,他所遭遇的隻是短暫的口渴,這與長期狀態的極度口渴有本質的區別。


    什麽是安全需要?


    一個人如果生理需要得到了相對充分的滿足,那麽,他就會產生新的需要--安全需要,這具體包括安全、穩定、依賴、免受恐嚇、焦躁與混亂的折磨,對體製、法律、秩序、界限的依賴等等。


    我們不妨試著觀察兒童,這可以加深對安全需要的理解,因為,相對成人而言,兒童身上人為抑製情感的現象較少,而成年人為了達到一定目的,會裝模作樣地對缺少安全感表現得鎮定自若,不動聲色。


    一個普通的孩子麵臨一個嶄新的、陌生的、奇特的、難以對付的刺激或情況,常常會引起恐懼的反應。


    例如從父母身邊走失,短時間內與父母的分離,陌生的麵孔,孩子會依賴於他們的父母以求得安全與保護。


    孩子需要一種安穩的程序和節奏,一個可以預見的有秩序的世界。


    對於一個孩子來說,他的生存環境便是父親的嗬護、母親的懷抱。


    一個在父母整天吵架謾罵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安全需要是得不到滿足的。


    在現代成年人的生活中,安全需要享有很大程度的滿足。


    生活在當前社會的現代人很少再會受到野獸、動亂、暴政等等的威脅。


    如果要清楚有效地觀察此類需要的存在,我們需要把目光轉向那些神經質的人、經濟社會中的窮困潦倒之輩,或轉向一個動蕩騷亂的社會。


    有一種常見情況有助於我們了解到底什麽是安全與穩定的需要,這就是對於日常事物的偏愛,偏愛熟悉的事物,而非不熟悉的事物;偏愛已知的事物,而非未知的事物;偏愛已有的行動規律與秩序,而非無規則的變化。


    什麽是歸屬與愛的需要?


    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滿足以後,歸屬和愛的需要便凸現了出來。


    在這個時候,個人會強烈地感到缺乏朋友,缺少一個愛人,他會渴望與人們有一種感情深厚的關係,渴望在團體和家庭中有自己的位置,他是如此地渴望歸屬感,愛與被愛的感覺,以至於忘掉了他饑餓的時候是怎樣把愛情看成一座不現實的海市蜃樓。


    此時,歸屬與愛的需要控製了他,他感到了孤獨,感到了遭受拋棄,抬頭四顧,他舉目無親,他感到深深的痛苦。


    關於歸屬感,我們可以從各種各樣的途徑理解它。


    這個需要導致的現象很常見,現代工業化社會引起的頻繁流動,傳統團體的瓦解,家庭的分崩離析的不斷增多,持續不斷的都市化以及由此導致的鄉村式親密的消失,現代社會中那些膚淺的友誼都加劇了人們對於歸屬感的渴望。


    人們希望能夠真正地團結起來,共同地應對外來危險,共同地麵對同一件事情。


    他們會在別人對自己的協助中獲得滿足。


    所以戰爭中士兵們的戰友關係會帶來以後終生親密的友誼。


    關於愛的需求,在這裏要作一點區分。


    那就是愛與性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


    性是可以作為一種純粹的生理需要來進行研究的,是最低層次的動物性的、生理性的需要,性的需要未必會導致愛的需要,而愛的需要則可導致性的需要。


    愛不僅僅包括給予別人愛,也包括接受別人的愛。


    一個人隻有曾經接受過足夠的愛,起碼是在幼年時期享受到足夠的愛撫,他才會對別人具有愛心,才會對整個世界抱有一種積極的看法。


    什麽是自尊和受人尊重的需要?


    我們都知道,除了少許病態的人,社會上絕大多數人都渴望受到尊重,包括外界對自我的尊重和自己對自我的尊重,相對來說,自己對自我的尊重要更重要一些。


    自己對自己的尊重即是自尊,自尊需要的滿足是指由於實力、成就、適當、優勢、用途等等自身內在因素而形成的個人麵對世界時的自信、獨立。


    外界對自己的尊重需要的滿足,則是地位、聲望、榮譽、威信等等外界較高評價的獲得。


    自尊需要的滿足可以獲得一種自信的情感,使我們覺得自己在世上有價值,自己是必不可少的,自己在世上也是能夠發揮自己的一技之長,能為別人所需要。


    而一旦此類需要受挫,我們就會產生自卑、無能的感覺,自己一無是處,除非經過相當的努力,否則我們會因為自我形象的渺小而愈發地做事失敗,然後會導致更加自卑,沒有自信的人是很難成事的。


    自尊建立的基礎也有不同,有基於他人看法的自尊和基於真實能力的自尊。


    最穩定與健康的自尊應當是建立在真正的能力與勝任之上,依靠外在的名望、別人奉承而獲得尊重很有可能像肥皂泡一樣不堪一擊。


    即使是在自尊內部,我們也可以做出進一步的劃分:一種是基於單純的意誌力量、決心和責任感而取得的實際勝任與尊重,從而形成理想化的自我。


    另一種是憑借人的內在天性與素質,非常自然而輕鬆地取得的成就。


    這種劃分在許多時候是很有幫助的。


    什麽是自我實現的需要?


    “自我實現”也就是一個人使自己的潛力發揮的傾向,成為自己所能夠成為的那種最獨特的個體,使自己成為自己想成為的那種人。


    一個人在其他基本需要都得到滿足以後,自我實現的需要便開始突出。


    這時候他會很樂意去工作,對他而言,這時候的工作不是生活所迫,不是為了金錢,也不是為了獲取榮譽,而是一種興趣。


    這時候他確確實實是以工作為樂,而不是以工作為負擔。


    即便一個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的需要、尊重需要都得到了滿足,他還是會產生新的匱乏與不安。


    因為什麽呢?


    他必須正在做他真正喜歡做的事。


    一位作曲家必須作曲,畫家必須畫畫,學者必須搞研究,甚至一位老農必須每天到田間地頭轉一圈,否則他就會躁動不安,難以寧靜。


    一個健康的人天性中能成為什麽,他就必須成為什麽,他必須忠實於他自己的生物本性。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自我實現的需要。


    這一觀點看起來似乎有點浪漫與不切實際,但毋庸置疑,每一個成熟的人,每一個其他需要都得到滿足的人,都曾經思考過這個問題:我究竟適合於做什麽?


    “自我實現”,也就是一個人使自己的潛力發揮的傾向,成為自己所能夠成為的那種最獨特的個體,使自己成為自己想成為的那種人。


    不同的個體滿足這一需要所采取的途徑方式大不相同,有的人會想成為一位體育健將,有的人想當詩人,有的人想當官,有的人想在工商界一展才華等等。


    在這一需求上,個人的獨特性表現得淋漓盡致。


    動機與學習效率有什麽關係?


    曾有一位學者對於動機與學習產生的影響做了一項訓練老鼠逃生的實驗。


    老鼠在一個裝滿水的y型水槽裏,通過控製燈的亮度和老鼠沉入水底的時間,來調節實驗的難易度和逃生的動機水平高低。


    結果發現,小老鼠找到亮度出口逃生的成功率和實驗要求的難度有關,如果實驗要求完成的水平較低時,動機越強,逃生的成功率越高;如果實驗要求的目標過高,動機達到一定水平後,正確率不高,反而下降阻礙了成績的提高,無法完成目標,進而可能喪失信心。


    心理學常識告訴我們動機與學習效率呈倒u字型的曲線,過強或過弱的動機,會帶來低效率,所以,保持平和的心態,審視自己的目標,維持在適當的水平,製定可行的目標,就能取得最佳的成績與效率。


    所以,通常情況下,人們把失敗的原因歸結到努力不夠的時候,先客觀評價一下自己的目標是否過高,然後實事求是對目標進行調整,製定合理的計劃與目標。


    什麽是本能?


    可能你最早認識三文魚,是從肯德基開始的吧。


    三文魚又叫鮭魚,是深海魚類的一種,其實三文魚也是一種非常有名的溯河洄遊魚類,它能從幾千裏外準確地遊回到它們的出生地點,然後在那裏產卵,產後又回到海洋生活。


    蜜蜂通過自己的信息係統告訴同伴食物的所在地,蜘蛛天生就能夠編織複雜的蜘蛛網等等。


    那麽它們的行為方式又由什麽來控製呢,你可能猜出到是由於物種的基因遺傳和生存的本能。


    是的,每種動物的行為都表現出先天的本能和後天的習得行為的組合。


    對此,弗洛伊德也曾提出人類感受到的驅力來源於生的本能(包括性欲)和死的本能(包括敵對行為)。


    本能的選擇,對我們生活也有重要的決定作用。


    人的行為控製力受什麽影響?


    1970年,美國斯坦福大學博士沃爾特·米歇爾(waltermischell)做過一個棉花糖實驗。


    參加實驗的都是以4到5歲的孩子,測試的工作人員在每個孩子的桌子上放了一塊棉花糖,告訴孩子們說15分鍾後再回教室。


    並且告訴孩子們說,他們隨時可以吃掉那個棉花糖,但是如果誰沒有吃掉,將會得到另外一塊棉花糖。


    這是一項通過延遲滿足感的方式來了解行為的自我控製力的實驗。


    對於孩子來說,棉花糖的誘惑真不小。


    也許15分鍾的時間太長了,沒能忍住棉花糖誘惑的、自控力相對差點的孩子,沒堅持到15分鍾就把糖吃了。


    而自控力比較強的孩子,要麽閉著眼晴想別的事兒,要麽做別的事情,都盡可能地轉移注意力。


    當然,他們忍住了15分鍾的誘惑,也得到了兩塊棉花糖。


    通過這個棉花糖的實驗,測量到每個人的自控力是有差異的,在幾年後,這些參加測試的孩子在學習成績、人際交往、成長方麵都表現出明顯的差異。


    自控力較強的,在成長過程中也能善於控製自己,實現自己的目標;自控力較弱的,每每隻滿足於瞬間的滿足。


    通過棉花糖實驗的教訓,你學到了什麽呢?


    怎樣衡量一個人的意誌力?


    正如上個故事所說,每個人需要有自控力,或者換句話說,意誌力,那麽如何衡量一個人意誌品質的高低、強弱、健全與否呢?


    可有以下四個品質:


    果斷:善於迅速明辨是非,合理決斷和執行的心理品質。


    自覺:即對自己行動的目的和意義有明確認識,並能主動地支配和調節自己的行動,使之符合於預定目的。


    自覺性強的人既能獨立自主地按照客觀規律支配和調節自己的行為,又可以不屈從於周圍環境的壓力和影響,堅定地達成目標。


    懶惰、盲從和獨斷是與自覺性相反的意誌品質。


    自製、自控:是指善於促使自己執行已采取的決定,排斥與決定無關的行為,克製自己的負麵情緒和衝動行為。


    堅韌:堅持自己的決定,百折不撓、克服困難以達成目標。


    協調的行為指標是:一是行為大多數受理智控製而盡量不受情感和非意識支配,另一個則是否能夠采取彈性方式處理問題,不固執僵化。


    什麽是成就動機?


    我們常常在書上、雜誌上、報紙、電視上、看到某某人的成功故事,或者報道與采訪成功的經曆。


    我們一方麵沉浸在這些人的奮鬥史,他們給人鼓舞的勵誌故事裏,一方麵又在想他為什麽能成功。


    所以前微軟中國公司總裁唐駿就曾寫過一本書叫《我的成功可以複製》,且不說這個成功能不能真的複製,至少人們都想看看這本書裏到底寫了什麽成功秘訣吧。


    那麽這裏就涉及到心理學裏說的個人成就動機。


    那麽,什麽是成就動機呢,通俗地說,就是一個人追求他認為重要而有價值的工作,並且使之達到完美狀態的動機,或者說用一種高標準嚴要求,力求取得活動成功為目標的動機。


    當然,這也取決於每個人對於成功的需要不一樣,每個人在實現個人的目標與計劃上也體現個體差異。


    例如,有的學生能刻苦努力﹐戰勝學習中的種種困難和障礙﹐有的遇到困難就退縮,自然各自有不同的結果。


    什麽是行為?


    曾經有過這樣的報道:一個男子爬上一棟大樓,要從6樓縱身跳下去。


    當時,數百名群眾駐足圍觀,幹警們也上樓做他的思想工作,勸他放棄輕生的念頭。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還是沒有進展,而樓下圍觀的部份群眾卻還不時發出歡呼聲,還有“快跳啊”、“我都等不及了”等叫喊聲。


    當男子從樓上縱身跌落時,圍觀人群中竟隨之發出熱烈的掌聲與歡呼聲。


    從心理學的觀點來看,集體冷漠行為有點社會責任分散,反正事不關心,高高掛起嘛。


    案例中的冷漠行為是可怕的,更可怕的是鼓勵他人跳下樓的行為。


    慫恿他人自殺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給社會增加了不安定的因素,逃避道德義務、關愛人的責任,對個人與社會來說,都有一定的副作用。


    對於那些麻木冷漠行為我們可以譴責,但同時也願更多的人彰顯正義與愛心。


    看到他人遇難,有能力救助的一個人一個群體,應當責無旁貸、義無反顧、盡力而為,這是最基本的社會倫理,也是每個公民應當富有的正義感與同情心。


    態度可以改變行為嗎?


    如果一個兒童想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對這個事物表現出正當的態度時,就容易得到父母的準許,並且得到父母的微笑和讚揚甚至是鼓勵他的行為。


    如果兒童的做法或者態度並不正當,不但得不到父母的允許,而且得到的是父母的皺眉和規勸甚至是訓斥他的行為。


    這樣一來,父母親用自己的態度來決定了孩子的態度,或者說是評價了孩子的態度。


    久而久之,父母親的在態度上的影響力,使得兒童建立起最初的行為風格,一旦風格形成,就不容易改變。


    因為態度是一種心理傾向,是決定行為前的思想和想法,但是態度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態度也可以改變,主要源於個人原來的立場和後來所支持的立場的差距。


    比方說,你覺得你一直是在為老板打工,好像你做的所有事情都是為他所作的,你的態度是為他人作嫁衣的想法,你的行為也是消極的;如果有一天,你忽然覺得你做的所有事情都是為自己所作的,為自己未來的職業生涯添磚加瓦的時候,你的態度是積極向上的,你的行為也就變得主動而樂觀了。


    如何正確地對失敗進行歸因?


    小張上初中時,盡管父母很少顧及他的學習情況,但是他的成績總是名列前茅。


    上了高中以後,他的成績在中等水平,對此他感到很有壓力。


    平時晚上看書,做作業經常熬到很晚,電視節目也很少看,文體活動更是很少參加,真的非常用功讀書。


    可是第二個學期,依舊沒有考出自己的理想成績。


    為此,他感到失望與自卑,甚至失眠。


    人們對於行為的歸因,心理學家也有解釋,美國心理學家韋納在前人海德的理論上,提出了成功與失敗的歸因模式,根據韋納的歸因理論,主要歸因於四個因素:


    能力,也就是評估自己對該項工作是否勝任;


    努力,反省自己在工作中是否盡力而為;


    工作難度,以自己的經驗判定該項工作的困難程度;


    運氣,自認為此次成敗是否與運氣有關。


    按照這四個方麵,又分出三個維度:


    因素來源,控製因素是來自內在條件還是外在環境;


    穩定性,影響因素是否穩定,在類似情境下是否具有一致性;


    能控製性,影響因素能否由個人意願所決定小張。


    根椐以上三個維度,能力、努力是內控的維度,其他屬於外控的維度;能力與工作難度是穩定性的維度,而四個因素中隻有努力可憑個人意願控製的,其他各項均非個人所能為力。


    如果把考試失敗歸因為缺乏能力,那麽以後的考試還會期望失敗;如果把考試失敗歸因為運氣不佳,那麽以後的考試就不大可能期望失敗。


    可見,我們對於成功和失敗的解釋會對以後的行為產生重大的影響。


    附:意誌力測試


    1.你正努力儲錢準備年底去旅行,但你看到了一件價格非常昂貴但很適合與她約會時穿的衣服。


    你會:


    a.每次經過那店鋪時都蒙住眼睛,直至過了約會日期


    b.尋覓其他店鋪買一件樣式相近的衣服,但價錢便宜很多


    c.不顧一切買下它,寧願哀求父母或朋友借錢給你去旅行


    d.放棄它,沒有任何東西能阻礙你的旅遊大計


    2.你深信自己深深愛上了她,但她隻在無聊時才想起你,在一個狂風暴雨的夜晚,她要求與你見麵,你會:


    a.立即冒著雨去找她,縱然路上花數小時也是值得的


    b.掛斷電話


    c.婉言拒絕,雖然你很不情願,但你需要一個真正關心你的人


    d.先要她答應以後更好地待你才答應去,她照例微笑著應允


    3.你對新年所許下的諾言所抱的態度是


    a.隻能維持幾天


    b.維持2~3年


    c.懶得去想什麽諾言


    d.到適當的時候就違背它


    4.如果你能在早上6點起床溫習功課,晚間便有更多時間休閑,並且令你做事更有效率。


    你會:


    a.雖然每天早晨6點鬧鍾準時鬧醒你,但你仍然賴在床上直至8時才起來


    b.把鬧鍾調到5點半,以便能準時在6點起床


    c.約在6點半起床,然後淋熱水浴使自己清醒


    d.算了吧,睡眠比溫習更重要


    5.你要在6周內完成一項重要任務,你會


    a.在委派後5分鍾即開始進行,以便有充足的時間


    b.限期前30分鍾才開始進行


    c.每次想動手時都有其他事分神,你不斷告訴自己還有6周時間


    d.立即進行,並確定在限期前兩天完成


    6.醫師建議你多做運動,你會


    a.隻在頭一兩天照做


    b.按醫師的話做,身體變健康後依然堅持


    c.每天跑步去稍遠處買雪糕,然後乘計程車回家


    d.依指示去做,待醫師說身體變得健康了即放棄


    7.周末朋友想跟你通宵看影碟,但你需要明早7時起床做兼職,你會:


    a.看到晚上9點半回家睡覺


    b.拒絕,好好地睡一覺


    c.視情況而定,要是太疲倦就告退


    d.看通宵,然後倒頭大睡


    評分標準


    分數為13以下:


    你並非缺乏意誌力,隻不過你隻喜歡做那些你有興趣的事,對於那些能即時獲得滿足感的工作,你會毫無困難地堅持下去。


    你很想堅持你的新年大計,可惜很少能堅持到底。


    分數為14~21:


    你很懂得權衡輕重,知道什麽時候要堅持到底,什麽時候要輕鬆一下。


    你是那種堅守本分的人,但遇到極感興趣的東西時,你的好玩心會戰勝你的決心。


    分數為22~28:


    你的意誌力驚人,不論任何人、任何情形都不會使你改變主意;但有時太執著並非好事,嚐試偶爾改變一下,生活將會更充滿趣味。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超值金版-心理學常識1000問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牧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牧之並收藏超值金版-心理學常識1000問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