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恬在府中收到華恒、華恪的提議,也是大吃一驚。


    她怎麽也想不到,自己兩個哥哥會如此前衛。


    但是稍微一思索,她就明白了,未必是前衛,而是為了博一條路出來。


    那個提議,未必是為了抬賤籍,隻怕為的是讓有錢的富貴人家多捐贈一些而已。


    朝堂上口口聲聲指責華恒、華恪的人,應該是怕自己的家底會被迫捐贈出來,所以故意混淆大家視線,認為華恒、華恪要抬賤籍。


    她在家中等了許久,也收到了許多消息,得知就連原本一直鼎力支持自己的士人也反對華恒、華恪,不由得失笑。


    到了午膳時間,華恒、華恪還未回來。打聽消息的人回來說,兩人出了宮門,就叫林丞相截去了左相府。


    得到了消息,華恬不再焦急,安坐在家中等待。


    這時到帝都鄰近城鎮還債的人全都回來了,也帶來了掌櫃的簽名。


    華恬生怕事情有變,當即命人拓印了一份單子去給華楚雅幾姐妹,並使人在帝都傳開。


    一直找不到借口到華府的鄧家、嚴家、徐家,收到那單子,當即就捉到了機會,想馬上去華府表示感謝。


    命人套好了馬車,一路往華府而去。


    可惜的是,一路上到處都是在大罵華恒、華恪的,眾人在車中也聽了個一清二楚,心中都詫異極了。


    偷偷遣人去問明了原委,三家恨不得上華府去抽華恒、華恪一頓,聖人才參加了你的婚宴,你該好好過日子才是,怎地如此作死?


    華楚雅聽了臉色有些發青,問華府處於人人喊打階段,他們還要不要上華府去。


    這可讓鄧家為難了,他們猶豫片刻,命車夫調頭,又吩咐丫鬟通知另外坐了馬車的嚴家和徐家調頭,打算找個酒樓商量妥當了再去。


    又一次,他們的馬車往華府駛到一半,匆匆折返。


    雖然許多書生罵華府,但是普通人卻沒有太大的感覺。當他們看到折返的鄧家、嚴家和徐家人,都指指點點笑起來。


    這三家也算是罕見的捧高踩低了,以為華府有好事,打聽到了華府出事,馬上又離得華府遠遠的,這世上怎麽會有如此不要臉的人?


    三家被這般指指點點,倒也不好再去華家。當中姚氏出身不大好,聽到許多人都在指責自家,跳出來叫道,


    “華府這等無恥的親戚,妄圖抬賤籍做良籍,我們還不願意與他們為伍呢。原是看他們也是警醒的,想好好做親戚,哪裏知道是這等爛泥扶不上壁的?”


    華府雖然因華恒、華恪提議之事叫許多人不喜,但是如同鄧家、嚴家和徐家這等反複的行徑,倒也讓人惡心透頂,當有惡婦便與姚氏對罵起來,一味罵三家趨炎附勢,又落井石。


    華楚雅、華楚宜和華楚芳斷想不到會變成如今這般,當街撕破了臉。她們又急又惱,擔心從此沒了華府做依靠,在夫家不好過,便都向姚氏使眼色。


    可是姚氏想著一路跋涉到京,半點好處沒撈著,反而賤價賣了許多東西,又篤定華府這回無法翻身,哪裏看三人眼色,中氣十足地與人對罵起來。


    這些事很快一傳十、十傳百,傳遍了帝都。


    華恒、華恪的提議,士大夫階層與權貴階層關心,可是平民不大關心。像這種彼此交惡,當家對罵的事,才是他們的最愛。


    華府接連遭了這些事,名聲確實難聽起來。


    又到了早朝,原本那些紛紛指責華恒、華恪的許多人,竟然支持起華恒、華恪來。


    而林丞相一派,也紛紛指出,華恒、華恪此舉,一則是為了激勵人捐贈更多的銀子以救黎民,讓天賤籍者知道,官籍並良籍者,是何等的高貴;二則是為了讓賤籍者,也願為黎民百姓憂,培養其愛國愛民的思想。


    無論什麽事,隻要有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站在了道德製高點,是很容易得到支持的。


    當華恒、華恪的話被林丞相等人換了一種說話說出來之後,還打算以“違背禮教”這頂大帽子扣壓華恒、華恪的人,都悻悻然住了口,苦思對策。


    沒錯,一個晚上過去了,沒有人想得出更好的法子。


    這銀子是一定要出的,可從哪裏出,就耐人尋味了。


    老聖人言明讓百官想好章程遞折子,擺明了國庫的銀子出不得。


    國庫不出銀子,他們又怎麽會出?拿自己家裏的銀子出來,那是割肉的行徑啊!


    唯一的法子,就是募捐。可是募捐,有多少人願意捐贈?


    華恒、華恪的法子,的確是可以刺激人多捐贈,可是這個受刺激的人,在場文武百官無一人逃得過啊!職位高、俸祿高的,也得多出點,還得看著麵子多捐點,不能讓屬看低了。


    有人機靈一動,說道為了避免攀比,不如匿名捐贈。


    當就被林派駁回了,匿名捐贈,如何讓受災的黎民百姓知道他們受了何人的恩情?雖說施恩不圖報,但是這等為國為民之事,正是需要有表率作用。


    況且,如果百官都捐了,黎民百姓肯定會更加相信聖人,相信當今天子沒有忘記他們,時刻關注著他們。


    朝堂再次吵了起來,聖人聽了許久,伸手虛壓,示意眾人靜來。


    “如今旱情嚴重,拖緩不得。既然無法子,便按兩位華翰林提議的,鼓勵募捐。具體細節,林丞相督從兩位華翰林完善,晚膳前遞交帖子。退朝——”


    隻一個早朝,朝廷變了風向,民間也變了風向。


    華大、華二不愧是狀元、榜眼,竟能想出這個好主意救助民眾……


    安寧郡君的兄長,果然如安寧郡君一般氣節高華,急人之所急。


    鄧家、嚴家和徐家聽了這些消息,馬上停了收拾衣物回故鄉的動作,又聚在一起,商量著如何與華府交好,讓世人忘了他們先前所作的事。


    還沒等他們想出個章程,第二日,聖人宣布,開始募捐,並將募捐榜傳發天,號召全民捐贈。


    聖旨很快傳了出來,除了捐贈令,聖人還宣布由申王、華恒兩人負責募捐並將捐贈所得派發到各受災地。


    眾人還來不及驚訝一個翰林學士竟然可以出京並承辦此等要事,宮中太後、皇後娘娘便捐贈了一批首飾出來。


    華恒、華恪馬上響應號召,又從翡翠鋪子預支了一萬兩銀子,捐贈了出去。


    帝都的捐贈活動浩浩蕩蕩起來,到處一片熱鬧。


    由於華恒、華恪想出了好法子,因此聖人龍顏大悅,不但大讚了兩人一番,還賞賜了許多東西。


    華恒、華恪當場奏明聖人,將這些東西捐贈了出去。


    此舉又贏得了無數佳話,就連周安,也收到了嘉獎——他真是慧眼識女婿!


    收到這些消息,鄧家、嚴家和徐家,更是激動萬分。如今華家名聲這樣好,又如此受聖人寵愛,若是提出讓他們幫忙謀得一官半職,那該多好啊!


    一邊想法子一邊養傷,三家人又是急、又是激動,每個大人眼一片青黑。


    一連幾日養傷,等到身上的傷都消了腫,三家迫不及待想要去華府之際,有人求到華府跟前,請華恒看在同鄉的份上,向聖人引薦他,讓他入朝為官。


    當他們聽到這個消息,又是焦急又是欣喜。


    欣喜的是,有個人在打頭陣,可以借此看看華大華二的意思。焦急的是,果然是四處都是敵人,這敵人論親疏不及他們,但竟然敢率先上門了,萬不可讓這個人拔得頭籌!


    在焦急和喜悅的情緒煎熬中,華府傳出了他們的態度:可以引薦人才入朝為官,但此人才華必須得讓九成的翰林學士並中書舍人支持。


    如今已經開科取士,無論是青州同鄉還是華家書院出身,想要做官,要麽依靠才氣讓翰林學士並中書舍人通過,要麽依靠自己的努力,自己參加科舉考取。


    當然,翰林學士和中書舍人那裏通過了,還得經過聖人裁定,由聖人做主。


    這些話傳出之後,帝都嘩然,其中士林圈子的人,大多數都持支持態度。


    雖然他們有些人曾經是引薦進來的,但是如今這種製度逐漸被科舉取代,做官正是體現一個人能力的時機,他們當然支持。


    不過,華府此時有種越過聖人說話的意思,叫許多人都動了心思,想要趁此參華恒、華恪一本,尤其是華恒這個最近炙手可熱的人物。


    這時展博先生出來點評,華府此番做法甚妙,讀書人自當目無塵,自當清高不媚俗,自當節氣非凡,作為一個有品格的讀書人,怎能不勞而獲呢?


    大家收了心思,猜測是不是老聖人那裏做過什麽承諾,讓展博先生說出這些話來。


    在眾人揣摩聖人心思中,老聖人出來說話,如果當真極其優秀,可按照華府提議的進行,不然還是回去好生讀書,參加科舉獲取功名。


    這,沒有人敢說什麽了。


    那讓華恒、華恪舉薦之人,也灰頭灰臉地離開了。


    鄧家、嚴家、徐家三家收到這些消息,宛如被潑了冷水,什麽希望也沒有了。r1152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華冠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流利瓶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流利瓶並收藏華冠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