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走了,呂公一個人待在密室,神情複雜。
真的是雜家嗎?一個已經消亡的學派,有人能自行領悟?
他不敢相信,卻不能不去相信。
是了。他記起祭酒剛剛回來的時候,告訴他的周遊經曆,上古詩道跟雜家一樣,已經消亡,可祭酒周遊天下期間,竟然碰到了一些修行詩道的通道,雖然境界修為很差,但卻繼承了上古詩道。
也許,雜家也跟詩道一樣,雖然消亡,卻在一些隱秘的角落中殘存。
那個叫劉知易的才子,或許自己都不知道,但他卻因某些機緣,領悟了雜家的真諦。
深吸一口氣,呂公還是不敢相信。但這件事,信不信,都值得他去試一試。
……
一連三天,劉知易嚴格按照自己的修行計劃進行修煉。晨起,打拳練武,吐納醫家真氣。上午去爐亭溫習功課,學習各種各樣的疑難雜症,普通病症,他早就能對付了。下午,參悟道家,同時修行法家。
劉知易開始嚐試真正的兼修,各家兼修的方法,他都在各家書庫中學到了。儒道最牛,通過易經推演之法,可以用儒家真氣催發各家術法,是兼修小達人。法家最剛,用律令真言,強行讓法家真氣驅動各家術法。不同的方式,效果截然不同,儒家柔和,雖然能模擬百家之術,可不夠純粹,效果打了折扣。法家則對某些術法能夠完美模擬,可對有的術法則完全不能模擬,涇渭分明。
道家是最特殊的,道家真氣就是一團純淨無暇的真氣,用來驅動各家術法效果都不會差。隻可惜劉知易體內一縷道家真氣,細若遊絲,相比其他家真氣,連秀才境界都沒有,連最基本的法術都用不出來。
劉知易的嚐試,主要是以法家真氣為根基,兼修醫家。他發現,法家真氣按照醫家行氣路線運行,模擬醫家術法,在某些術法上,效果奇佳。醫家術法不多,比如用來促進藥效吸收的醫術《消化》,通過醫家真氣刺激,讓人體對藥物吸收效果增加;還有加快傷勢恢複的《活血》,通過控製和刺激血液流動,加快傷患處的生長。這些醫術,法家竟然都無法模擬。還有一些醫術,比如用來殺滅肉眼看不見的細菌、病毒的《解厄》,用來幫人體祛除毒物的《排毒》,法家真氣模擬的效果幾乎跟醫家真氣沒有區別。
難怪法家高手最喜歡兼修醫家,法家堂堂剛正之氣,天然對邪魅有壓製作用。
劉知易還做了一些另類的嚐試,比如嚐試用法家真氣兼修道家,結果險些將道心摧毀,道家真氣存於丹田。如果不是專門切換成道家身份,根本感受不到這團真氣。劉知易以法家身份,將法家真氣灌注丹田,靜心沉思,試圖坐忘。結果坐忘意境之下的那種寧靜、逍遙的自在精神中頓時浸染上了一絲法家剛直意誌。根本無法入定不說,切換成道家身份,也無法祛除這股意念,幾乎無法坐忘。花費了幾個時辰,才將這絲意誌磨滅。
這讓劉知易明白,兼修似乎是一條自上而下的鏈條的,百家之祖道家的真氣可以運轉百家功法術,但百家真氣很難逆轉模擬道家真氣。除非打算專修道家,徹底廢棄百家修為,將真氣反本還原。這樣的秘術,聽說也是有的,隻是劉知易沒找到。不知道藏在哪家書庫。
倒是用法家兼修儒家,有一些不一樣的收獲。用法家真氣運轉儒家經脈路線,最後凝聚於眉心之處,儒家真氣起於眉心,沿著脊椎上下,中正平和。切換成儒家之後,竟然有法家剛直意誌存留眉心印堂穴,結果這倒意誌跟儒家真氣並不是特別衝突,反而很容易融合。劉知易也不知道是因為儒家真氣中正平和,還是法家真氣與儒家淵源太深,或者有其他的因素,比如他的個人因素。
總之劉知易發現,他能用法家真氣兼修儒家。這在整個太學大概都是異類,因為沒人去這麽兼修。兼修的目的,無非是運用別家的術法,可儒家無術,從來隻有儒家兼修別家,根本沒人兼修儒家。
劉知易自己都不知道這麽做有什麽用,唯一的好處是,發現儒家真氣在強大法家真氣的灌注之下,進步飛快,短短幾日,從秀才境界就衝擊到了舉人境界。隻是劉知易的儒家真氣,有些變了味道,別人是中正平和,他是中正剛直。
每天除了修煉,隻有在官廚吃飯的時候,才會離開爐亭或者宿舍。
一連三天,劉知易在官廚吃飯的時候,都碰到了一個老人。老人五十歲左右年紀,麵向富態柔和,一副看慣了世事變化的氣質,讓人一下子就記住了。劉知易發現,這老人每次吃飯都暗中盯著他。一開始他不以為意,他現在風頭太盛,關注他的人太多。老人每天也隻是看看他,並不打擾,他也就不在意。第三天的時候,突然他正在用餐,老人端著一個碗走過來。
這就是有事了!
劉知易也不免好奇,不等老人開口,先發問道:“老人家,你找我有事?”
劉知易很慎重,太學裏不可能出現普通人,這老人觀察了他三天,這時候找上來,人不是簡單的人,事肯定也不是簡單的事兒。
老者笑道:“有幾個問題,想請教小友。”
劉知易道:“老人家請說。”
頗有些意外,是探討學問的,以這老者的年紀,如果不是太學裏的學官,就是雜工。
老者說道:“聽聞公子法醫儒道兼修?”
這不是什麽秘密,劉知易點了點頭。
老者又問:“公子不怕貪多不化嗎?”
這是個問題,所有人都知道兼修不能太多,否則影響本家修為。劉知易也驗證過了,沒多兼修一門,對本家就會形成影響,他用法家兼修醫家之術,醫者仁心對法家剛直意誌是有一些反噬的。但他沒法解釋,因為他的所謂兼修,是有係統保護,嚴格分割起來的。並不是真正的兼修,如果不是他這幾天自己嚐試,他身上的各家真氣根本互不幹擾。
於是隨便糊弄,找了個借口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兼容並包,取長補短而已。”
意思是,他隻是領悟各家長處,用來彌補本家。
結果這句話讓老者不淡定了,竟然激動的站了起來,嘴巴張閉三次都沒發出聲音來。
劉知易擔心道:“老人家,你沒事吧?”
萬一自己哪句話說錯了,把老頭的病激發了,那就是罪過。
還好他是醫生,馬上靠近老人,為他把脈,發現他隻是心跳過快,而且沒有心髒病。
“老人家。不要激動。”
劉知易納悶,反複琢磨,他沒有說錯話,心想老人大概是想到其他事情了。
老人深呼吸幾次之後,終於平複心情,和顏悅色。
“小友。老夫有一家傳寶物,請你幫忙鑒定一番!”
“老人家,學生不懂鑒寶。”
劉知易推脫,但老人已經將一個畫卷拿了出來。
卷軸很窄,不到一尺長,裝裱精美,光是兩根白玉的畫軸就價格不菲。
劉知易無法推脫,隻能就著餐桌,小心攤開畫卷。翻開卷首,露出三個大字《百聖論道圖》好大的名字,但劉知易不敢謔笑,因為光是幾個字上露出的氣勢,就讓他感受到極大壓力。
繼續展開卷軸,出現了一個人物,一個穿著道袍的長者,側臥在一塊石頭上,石頭旁長著一顆歪脖樹。接著出現了一個書生,戴著儒冠恭恭敬敬的向老道行禮;書生旁或坐著,或站著形形色色的人物。有的鮮衣怒馬,有的峨冠博帶,有的衣衫襤褸。有的捧書,有的佩劍。有的站有形坐有姿,有的慵懶邋遢,橫躺著、側臥著。
等畫卷展開到最後,真的有一百個人物。將整個畫卷串起來的,是一條從道人坐下石頭旁流過的小溪,所有人都在小溪兩邊。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有,光看衣著,有的是衣冠楚楚的貴公子,有的是持重端莊的教師爺,有的是破衣爛衫的乞丐,竟然還有揮舞鋤頭的農民。
一百多個人的群像,不可能畫的太細致。但每個人都給人感覺是那麽生動,那麽真實。那農民在溪邊開出來的菜圃,讓人不由相信會真的長出莊家。那配在貴公子腰上的寶劍,讓人毫不懷疑能夠拔出來殺人。
劉知易看著圖,時而點頭,時而搖頭,時而譏笑,時而歎息,渾然忘記了身在官廚。他始終盯著畫卷,對著畫卷做出各種動作表情,仿佛畫卷上的人是活的一樣。
一旁的老者沒有打擾劉知易這古怪的行為,他一揮手。悄然出現一群神秘的黑衣人,將劉知易所在位置,保護了起來,不讓任何路過的學生闖入。
老者靜靜的感受著劉知易身上氣息的變化,時而微弱,時而強烈,時而柔和,時而剛烈。這些氣息變化,讓老者的一顆心始終懸著,不由得呼吸加快起來,一個弄不好就要背過氣去。
過了足足一個時辰,劉知易突然打了一個趔趄,仿佛打了一個盹一樣。
真的是雜家嗎?一個已經消亡的學派,有人能自行領悟?
他不敢相信,卻不能不去相信。
是了。他記起祭酒剛剛回來的時候,告訴他的周遊經曆,上古詩道跟雜家一樣,已經消亡,可祭酒周遊天下期間,竟然碰到了一些修行詩道的通道,雖然境界修為很差,但卻繼承了上古詩道。
也許,雜家也跟詩道一樣,雖然消亡,卻在一些隱秘的角落中殘存。
那個叫劉知易的才子,或許自己都不知道,但他卻因某些機緣,領悟了雜家的真諦。
深吸一口氣,呂公還是不敢相信。但這件事,信不信,都值得他去試一試。
……
一連三天,劉知易嚴格按照自己的修行計劃進行修煉。晨起,打拳練武,吐納醫家真氣。上午去爐亭溫習功課,學習各種各樣的疑難雜症,普通病症,他早就能對付了。下午,參悟道家,同時修行法家。
劉知易開始嚐試真正的兼修,各家兼修的方法,他都在各家書庫中學到了。儒道最牛,通過易經推演之法,可以用儒家真氣催發各家術法,是兼修小達人。法家最剛,用律令真言,強行讓法家真氣驅動各家術法。不同的方式,效果截然不同,儒家柔和,雖然能模擬百家之術,可不夠純粹,效果打了折扣。法家則對某些術法能夠完美模擬,可對有的術法則完全不能模擬,涇渭分明。
道家是最特殊的,道家真氣就是一團純淨無暇的真氣,用來驅動各家術法效果都不會差。隻可惜劉知易體內一縷道家真氣,細若遊絲,相比其他家真氣,連秀才境界都沒有,連最基本的法術都用不出來。
劉知易的嚐試,主要是以法家真氣為根基,兼修醫家。他發現,法家真氣按照醫家行氣路線運行,模擬醫家術法,在某些術法上,效果奇佳。醫家術法不多,比如用來促進藥效吸收的醫術《消化》,通過醫家真氣刺激,讓人體對藥物吸收效果增加;還有加快傷勢恢複的《活血》,通過控製和刺激血液流動,加快傷患處的生長。這些醫術,法家竟然都無法模擬。還有一些醫術,比如用來殺滅肉眼看不見的細菌、病毒的《解厄》,用來幫人體祛除毒物的《排毒》,法家真氣模擬的效果幾乎跟醫家真氣沒有區別。
難怪法家高手最喜歡兼修醫家,法家堂堂剛正之氣,天然對邪魅有壓製作用。
劉知易還做了一些另類的嚐試,比如嚐試用法家真氣兼修道家,結果險些將道心摧毀,道家真氣存於丹田。如果不是專門切換成道家身份,根本感受不到這團真氣。劉知易以法家身份,將法家真氣灌注丹田,靜心沉思,試圖坐忘。結果坐忘意境之下的那種寧靜、逍遙的自在精神中頓時浸染上了一絲法家剛直意誌。根本無法入定不說,切換成道家身份,也無法祛除這股意念,幾乎無法坐忘。花費了幾個時辰,才將這絲意誌磨滅。
這讓劉知易明白,兼修似乎是一條自上而下的鏈條的,百家之祖道家的真氣可以運轉百家功法術,但百家真氣很難逆轉模擬道家真氣。除非打算專修道家,徹底廢棄百家修為,將真氣反本還原。這樣的秘術,聽說也是有的,隻是劉知易沒找到。不知道藏在哪家書庫。
倒是用法家兼修儒家,有一些不一樣的收獲。用法家真氣運轉儒家經脈路線,最後凝聚於眉心之處,儒家真氣起於眉心,沿著脊椎上下,中正平和。切換成儒家之後,竟然有法家剛直意誌存留眉心印堂穴,結果這倒意誌跟儒家真氣並不是特別衝突,反而很容易融合。劉知易也不知道是因為儒家真氣中正平和,還是法家真氣與儒家淵源太深,或者有其他的因素,比如他的個人因素。
總之劉知易發現,他能用法家真氣兼修儒家。這在整個太學大概都是異類,因為沒人去這麽兼修。兼修的目的,無非是運用別家的術法,可儒家無術,從來隻有儒家兼修別家,根本沒人兼修儒家。
劉知易自己都不知道這麽做有什麽用,唯一的好處是,發現儒家真氣在強大法家真氣的灌注之下,進步飛快,短短幾日,從秀才境界就衝擊到了舉人境界。隻是劉知易的儒家真氣,有些變了味道,別人是中正平和,他是中正剛直。
每天除了修煉,隻有在官廚吃飯的時候,才會離開爐亭或者宿舍。
一連三天,劉知易在官廚吃飯的時候,都碰到了一個老人。老人五十歲左右年紀,麵向富態柔和,一副看慣了世事變化的氣質,讓人一下子就記住了。劉知易發現,這老人每次吃飯都暗中盯著他。一開始他不以為意,他現在風頭太盛,關注他的人太多。老人每天也隻是看看他,並不打擾,他也就不在意。第三天的時候,突然他正在用餐,老人端著一個碗走過來。
這就是有事了!
劉知易也不免好奇,不等老人開口,先發問道:“老人家,你找我有事?”
劉知易很慎重,太學裏不可能出現普通人,這老人觀察了他三天,這時候找上來,人不是簡單的人,事肯定也不是簡單的事兒。
老者笑道:“有幾個問題,想請教小友。”
劉知易道:“老人家請說。”
頗有些意外,是探討學問的,以這老者的年紀,如果不是太學裏的學官,就是雜工。
老者說道:“聽聞公子法醫儒道兼修?”
這不是什麽秘密,劉知易點了點頭。
老者又問:“公子不怕貪多不化嗎?”
這是個問題,所有人都知道兼修不能太多,否則影響本家修為。劉知易也驗證過了,沒多兼修一門,對本家就會形成影響,他用法家兼修醫家之術,醫者仁心對法家剛直意誌是有一些反噬的。但他沒法解釋,因為他的所謂兼修,是有係統保護,嚴格分割起來的。並不是真正的兼修,如果不是他這幾天自己嚐試,他身上的各家真氣根本互不幹擾。
於是隨便糊弄,找了個借口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兼容並包,取長補短而已。”
意思是,他隻是領悟各家長處,用來彌補本家。
結果這句話讓老者不淡定了,竟然激動的站了起來,嘴巴張閉三次都沒發出聲音來。
劉知易擔心道:“老人家,你沒事吧?”
萬一自己哪句話說錯了,把老頭的病激發了,那就是罪過。
還好他是醫生,馬上靠近老人,為他把脈,發現他隻是心跳過快,而且沒有心髒病。
“老人家。不要激動。”
劉知易納悶,反複琢磨,他沒有說錯話,心想老人大概是想到其他事情了。
老人深呼吸幾次之後,終於平複心情,和顏悅色。
“小友。老夫有一家傳寶物,請你幫忙鑒定一番!”
“老人家,學生不懂鑒寶。”
劉知易推脫,但老人已經將一個畫卷拿了出來。
卷軸很窄,不到一尺長,裝裱精美,光是兩根白玉的畫軸就價格不菲。
劉知易無法推脫,隻能就著餐桌,小心攤開畫卷。翻開卷首,露出三個大字《百聖論道圖》好大的名字,但劉知易不敢謔笑,因為光是幾個字上露出的氣勢,就讓他感受到極大壓力。
繼續展開卷軸,出現了一個人物,一個穿著道袍的長者,側臥在一塊石頭上,石頭旁長著一顆歪脖樹。接著出現了一個書生,戴著儒冠恭恭敬敬的向老道行禮;書生旁或坐著,或站著形形色色的人物。有的鮮衣怒馬,有的峨冠博帶,有的衣衫襤褸。有的捧書,有的佩劍。有的站有形坐有姿,有的慵懶邋遢,橫躺著、側臥著。
等畫卷展開到最後,真的有一百個人物。將整個畫卷串起來的,是一條從道人坐下石頭旁流過的小溪,所有人都在小溪兩邊。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有,光看衣著,有的是衣冠楚楚的貴公子,有的是持重端莊的教師爺,有的是破衣爛衫的乞丐,竟然還有揮舞鋤頭的農民。
一百多個人的群像,不可能畫的太細致。但每個人都給人感覺是那麽生動,那麽真實。那農民在溪邊開出來的菜圃,讓人不由相信會真的長出莊家。那配在貴公子腰上的寶劍,讓人毫不懷疑能夠拔出來殺人。
劉知易看著圖,時而點頭,時而搖頭,時而譏笑,時而歎息,渾然忘記了身在官廚。他始終盯著畫卷,對著畫卷做出各種動作表情,仿佛畫卷上的人是活的一樣。
一旁的老者沒有打擾劉知易這古怪的行為,他一揮手。悄然出現一群神秘的黑衣人,將劉知易所在位置,保護了起來,不讓任何路過的學生闖入。
老者靜靜的感受著劉知易身上氣息的變化,時而微弱,時而強烈,時而柔和,時而剛烈。這些氣息變化,讓老者的一顆心始終懸著,不由得呼吸加快起來,一個弄不好就要背過氣去。
過了足足一個時辰,劉知易突然打了一個趔趄,仿佛打了一個盹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