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知易打算去太學學醫,這是回家之前就深思熟慮過的。
他現在法醫雙修,學法、學醫均可。學法前途更加光明,可經曆過一係列變故之後,他對官場、對太學產生了一些看法,他打算先以懸壺醫者身份進入太學,觀望一番再看。
對於大哥打算去從軍,他真心支持。雖然現在太平,可是隱患還在。太後垂簾,畢竟不是什麽正常狀態,會有越來越多大臣站在皇帝背後,給太後施壓,支持皇帝親政,朝堂爭鬥非但不會終結,反而會愈演愈烈。一旦帝黨獲勝,肯定會繼續追查徐案。即便短期內帝黨還沒出現,也有王朝棟這樣的人在暗中調查徐謙案,劉知易不知道他們會調查出什麽。
大哥去從軍,是一件好事,進了軍隊,很大程度上能得到保護。像這次這種發配充軍的罪行,就不會被追究。雖然充軍也是進入軍隊,可跟主動從軍是不同的,被朝廷刺字充軍後,可沒有任何前途可言,而良民從軍後,立功晉升不會受到任何影響。
至於讓父親辭官,隻是句玩笑,雖然是他心裏所想,可無法實現,劉大刀把家業看的很重,寧可掉腦袋,也不想丟家業。劉知易也知道自己暫時勸不動。
好在還早,魏太後十四產子,如今也不過三十二歲,春秋正盛,有的是時間和精力跟帝黨鬥智鬥勇。劉知易希望等下次危機到來前,他不用像這次這麽卑微,所以他要入太學。
太學兼容包並,諸子百家學派都有,主要是儒、法、兵三家,還有其他分科,隻是沒有這三家強勢,因為科舉隻考這三家學派。也隻有這三科擁有從地方到京城的係統性官學,太學開設了醫家,但沒有從鄉學到太學的係統選派製度,而是設了一個跟科舉類似的學考。
劉知易打算去考一考。
太學醫科學考很簡單,分為丹方、問診兩科,不過有一個硬性條件,那就是領悟醫者仁心,換句話說,得修成醫家真氣。這條難住了九成九的民間大夫,所以太學醫科往往是一些醫道世家的禁臠,普通民間大夫很難進去。
劉知易恰恰有醫家真氣,而欠缺問診、開方的經驗,因此他得好好備考,他需要一個老師。
拜師在三天後。
拜師前三天,家裏忙的不可開交。
劉家是春風亭大戶,六十宗族男丁過千,是春風亭第一大宗族。這也是劉大刀三代把持亭長一職的根基。
所以劉大刀一家免罪歸來,光是同族的親戚,就來了上百家。然後是其他鄉親,春風亭下轄十裏,每裏的裏正都到了,紛紛帶著重禮來向劉大刀拜賀。劉大刀則請來了名廚,在家裏大擺流水席。
劉大刀帶著兩個兒子,在門前迎客,本人笑容滿麵,次子劉知易也一臉客氣,長子劉知難神色木訥,不悲不喜。妻子在後堂操持,同族的妯娌、媳婦們都來幫襯,紅白案子擺滿後院,兩個屠夫不斷現場宰殺豬羊。雖然有同族一個長者臨時充當管事,負責指揮後生幹活,一天下來,一家四口還是累的精疲力盡。
父子三人倒還好,母親劉薑氏送走人後就黑著臉,一臉不高興。
“這算什麽事?我們回來的時候,一個躲著不見,現在好了,看著皇榜了,才敢上門。張口閉口患難與共,口口聲聲互相幫襯,誰稀罕似的!”
母親抱怨著。
昨日一家人回來的時候,官府的榜文才送到縣裏,縣吏還沒拓印送到亭裏來,今天大早送來,就張貼在劉亭長家門前的石牌上,鄰裏相親這才知道,敢情劉大刀一家敢回來,不是不要命,而是大難不死,逃過一劫了。這才紛紛上門恭賀。
劉大刀勸老婆:“人之常情。以後還不得靠著鄰裏幫襯,過得去就是了。”
劉大刀這種鄉官,處事最為圓滑,未必是天性使然,環境所迫。
劉薑氏也知道這種情況,多少年了,早習慣了,隻是嘴上說說。
“哎。對了,真送知難去從軍啊?”
長子去了一趟軍營,跟軍中軍校切磋武藝,一起操練,不知道哪根筋不對了,竟然要從軍,丈夫竟然不攔著,真打算送他去軍營。
劉大刀歎道:“從軍也沒什麽不好。天下太平,又不打仗,去軍中曆練一番,將來回來好接我的位子。”
劉薑氏皺著眉:“這道理我懂,可也不一定要送去邊郡啊。當府兵不行嗎?”
其實劉知難現在就是府兵身份,府兵已經淪落為民兵,既不用出戰,也不用訓練,隻有一點免稅特權,可現在朝廷已經不在分配軍田。所以府兵名額,漸漸成了鄉下地主大戶家用來逃稅的一個工具,充任府兵的往往都是地主家的子弟。窮人也不眼紅,因為當府兵,要自備軍資,至少得養一匹馬,普通人家也養不起。甚至有些地方惡霸鄉官,會用抽府兵來壓迫治下窮人,一匹馬會讓一戶小自耕農破產。
劉大刀道:“府兵那還是兵嗎?讓他去邊郡,巡巡邊,多少能混些軍功,上下打點一下,才好接任亭長。當府兵,誰會認?除非碰到押送要犯這種差使,府兵怎麽撈軍功?”
一提到押送要犯,劉薑氏馬上擺手:“快別提這勞什子了,還是去邊郡穩妥。”
當府兵押送犯人,在她看來,比去邊郡巡邊更危險。
“那就這樣說定了。過幾天就送他走,得辛苦你一人看家了。”
“非得去一趟邊郡?寫信不行?。”
“多年沒去了,老長官也好,老戰友也好,不得去拜會一下。失了禮數,誰會照拂大朗?”
劉薑氏點點頭,丈夫說的有理,關於大兒子的前程,她不敢阻攔。
隻是有些擔憂:“那你早去早回,我是個婦道人家,許多事不好出頭。”
“二郎不是在家幫你嗎?”
“二郎要考太學的。”
“這怕什麽,就算考進了太學,天天都能回家。”
“那倒也是。對了,二郎考太學,得拜個名醫,你心裏可有數?”
“方先生就不錯。”
“這個庸醫能行?他先前還說二郎活不了了!你不是說回頭要拆他招牌嗎?”
“誒。不能小看方先生,他年輕時遊學四方,見多識廣,整個春風亭都找不出幾個這麽有學問的先生。再說了,隨便請一個大夫,人家未必好好教。方先生跟咱家幾十年的交情,必然盡心。”
就這樣,第二日劉知易跟父親劉大刀一起上街,出門後在街上買了份點心,一壇酒,幾匹綢布,又上北街割了十斤肉,拎著去春風亭西街的方濟堂。
出風亭位於官道交匯之處,房屋、商鋪都沿著官道修建,所以北去的官道叫做北街,南來的一段官道被叫做南街,西去的自然叫西街,攏共三條街道,劉府住在南街,隔壁是座驛站。方濟堂在西街,是一家藥鋪,是遊方郎中方聞問十幾年前在西街開起來的,十多年過去了,方濟堂成為春風亭唯一的藥鋪,因為方濟堂的藥賣的很便宜,別家藥鋪無法賺錢,紛紛關閉了。
劉知易見過方先生幾麵,沒怎麽說過話。父親跟方先生是故舊,方先生在春風亭十幾年,不可能不認識亭長。
所以進門來,方先生很熱情將父子二人迎進屋內,一間普通的藥鋪,鋪子不大,藥材齊全。沒有夥計,站櫃台的是方先生,診脈的是方先生,開方子是方先生,抓藥的還是方先生。方先生偶爾出診,藥鋪就會關門。
穿過狹小的前堂,後院稍大,有三間磚房,不華麗,很實用,牆磚厚實,房瓦致密,已經有些年頭了,卻完好無損。
走進中間的堂屋,方先生要泡茶,劉知易立馬主動搶過活兒。
連水都沒有!
劉知易飛快的跑去院中的井口打水,拎著桶回堂屋的茶爐燒茶,扔進去幾塊竹炭,慢慢熬著井水。
一邊扇著炭火,不時偷偷看父親跟方先生說著什麽,一開始方先生皺著眉頭,似乎很為難,後來眼神變得熱切,仿佛很感興趣。
很快水燒開了,劉知易拎著連忙泡好兩杯茶,端過去一杯。
躬身將茶端到方先生麵前。
“方先生喝茶。”
方先生撫須沒有接。
父親劉大刀冷哼一聲:“就是這樣敬先生的?沒規矩!跪下!”
劉知易一愣,馬上一喜,這是談成了。
馬上跪下,改口道:“弟子劉知易,拜見先生。先生請喝茶。”
方先生這才接過茶杯,掀開蓋子象征性抿了一口。
然後先生開始訓話了。
“你既拜入我門下,我且問你,何為醫者?”
劉知易道:“醫者,治病救人者也。”
先生搖搖頭:“治病救人,隻是小道。在我門下,你當知醫病者為下,醫心者為上;醫人者為下,醫國者為上。醫之大者,醫國醫民!”
劉知易有些懵,搞這些玄而又玄的大道理的,不是道家嗎?醫家也搞這些?
卻不敢反駁,隻能點頭道:“謝先生教誨。弟子記住了。”
先生點點頭:“起來吧。”
劉知易:“是,先生。”
馬上站起來,又屁顛屁顛的跑去端另一杯茶給父親,接著站在先生旁邊。
先生之後又說了一些規矩,比如每天卯時來藥鋪學徒,酉時才能回家。說完規矩後,不在搭理劉知易,又跟劉大刀聊了些瑣事。直到有人來藥鋪買藥,劉大刀才告辭離開。
劉知易跟著父親慢慢走回家中。
“爹。我覺得這個方先生不行啊。”
劉知易有些擔心,他對考太學很重視,方先生怎麽說都隻是一個亭中的小大夫,默默無名,僅僅這樣也就罷了,一個大夫,不說治病救人的學問,偏偏說起什麽醫國醫民,哪怕說醫者仁心也比這個靠譜啊。
劉知易很擔心這個土大夫是一個嘴炮黨。
劉大刀哼道:“你懂個屁。方先生遊曆四方,醫術精通,你好好學就是了,哪那麽多話。”
劉知易更擔心了,感覺他爹根本不重視他的學業。
劉知易感覺父親心裏藏著事,恨不能馬上把兩個兒子都安排了,準備第二日就北上邊郡。
劉知易雖然很支持大哥去邊郡從軍,心裏卻難免哀傷。父親堅持將大兒子送去邊郡,讓劉知易頗為訝異。從軍沒必要非去邊郡,龍爪山軍寨也可以,離家近,還能照應上,萬一有變,軍營又是庇護所。
劉知易心裏明白,徐謙案之後,不止是他,父親心中也受到了強烈衝擊,送長子去邊郡,也是防範於未然。這個紮根在基層社會,跟三教九流為伍的武夫,並沒有表麵上看起來那麽粗糙。
第二日,春風亭。
一大早劉大刀就去隔壁驛站牽了馬,劉家自己的馬,平時寄養在春風亭驛站。
父子三人牽著馬,劉大刀、劉知難牽著戰馬,劉知易牽著一匹駑馬,上麵馱著行李盤纏。
“就送到這吧。城裏人送行,不過春風亭。你也沒必要遠送了!”
劉大刀說道,聲音低沉。
“爹、大哥保重!”
劉知易抱拳。
劉大刀嗯了一聲,翻身上馬。劉知難多看了幾眼弟弟,好像想說話,又不知道說什麽,重重點了下頭,也上了馬,同時接過劉知易手中的駑馬韁繩,拴在自己的馬鞍上,喊了一聲駕,三匹馬同時跑起來。
劉知易看著他們的背影,突然感覺有種東西沉重起來。
家裏可就隻有我一個男人了!
當父兄的身影消失在北去的官道上後,劉知易往西,走上另一個方向。到了方濟堂門口,藥鋪還沒開張。
等了有一會鋪子門板打開,門板後出現一個身材高挑,五官立體,皮膚白皙,的妙齡少女。
兩人見麵,都是一愣,似乎誰都沒想過會見到對方。
劉知易先反應過來,馬上躬身:“你是大師姐吧。”
這少女是街上的名人,因為她身份很特殊,不是本地人,而是來自大夏國西方山中的戎人。有典型的戎人特征,大眼睛,高鼻梁,身材十分修長,是本地有名的醜姑娘,常被老人擔心嫁不出去。
劉知易倒是覺得這姑娘挺好看的。
少女也反應過來:“對。就是大師姐。你就是我爹新收的徒弟吧。對了,你叫什麽?”
他現在法醫雙修,學法、學醫均可。學法前途更加光明,可經曆過一係列變故之後,他對官場、對太學產生了一些看法,他打算先以懸壺醫者身份進入太學,觀望一番再看。
對於大哥打算去從軍,他真心支持。雖然現在太平,可是隱患還在。太後垂簾,畢竟不是什麽正常狀態,會有越來越多大臣站在皇帝背後,給太後施壓,支持皇帝親政,朝堂爭鬥非但不會終結,反而會愈演愈烈。一旦帝黨獲勝,肯定會繼續追查徐案。即便短期內帝黨還沒出現,也有王朝棟這樣的人在暗中調查徐謙案,劉知易不知道他們會調查出什麽。
大哥去從軍,是一件好事,進了軍隊,很大程度上能得到保護。像這次這種發配充軍的罪行,就不會被追究。雖然充軍也是進入軍隊,可跟主動從軍是不同的,被朝廷刺字充軍後,可沒有任何前途可言,而良民從軍後,立功晉升不會受到任何影響。
至於讓父親辭官,隻是句玩笑,雖然是他心裏所想,可無法實現,劉大刀把家業看的很重,寧可掉腦袋,也不想丟家業。劉知易也知道自己暫時勸不動。
好在還早,魏太後十四產子,如今也不過三十二歲,春秋正盛,有的是時間和精力跟帝黨鬥智鬥勇。劉知易希望等下次危機到來前,他不用像這次這麽卑微,所以他要入太學。
太學兼容包並,諸子百家學派都有,主要是儒、法、兵三家,還有其他分科,隻是沒有這三家強勢,因為科舉隻考這三家學派。也隻有這三科擁有從地方到京城的係統性官學,太學開設了醫家,但沒有從鄉學到太學的係統選派製度,而是設了一個跟科舉類似的學考。
劉知易打算去考一考。
太學醫科學考很簡單,分為丹方、問診兩科,不過有一個硬性條件,那就是領悟醫者仁心,換句話說,得修成醫家真氣。這條難住了九成九的民間大夫,所以太學醫科往往是一些醫道世家的禁臠,普通民間大夫很難進去。
劉知易恰恰有醫家真氣,而欠缺問診、開方的經驗,因此他得好好備考,他需要一個老師。
拜師在三天後。
拜師前三天,家裏忙的不可開交。
劉家是春風亭大戶,六十宗族男丁過千,是春風亭第一大宗族。這也是劉大刀三代把持亭長一職的根基。
所以劉大刀一家免罪歸來,光是同族的親戚,就來了上百家。然後是其他鄉親,春風亭下轄十裏,每裏的裏正都到了,紛紛帶著重禮來向劉大刀拜賀。劉大刀則請來了名廚,在家裏大擺流水席。
劉大刀帶著兩個兒子,在門前迎客,本人笑容滿麵,次子劉知易也一臉客氣,長子劉知難神色木訥,不悲不喜。妻子在後堂操持,同族的妯娌、媳婦們都來幫襯,紅白案子擺滿後院,兩個屠夫不斷現場宰殺豬羊。雖然有同族一個長者臨時充當管事,負責指揮後生幹活,一天下來,一家四口還是累的精疲力盡。
父子三人倒還好,母親劉薑氏送走人後就黑著臉,一臉不高興。
“這算什麽事?我們回來的時候,一個躲著不見,現在好了,看著皇榜了,才敢上門。張口閉口患難與共,口口聲聲互相幫襯,誰稀罕似的!”
母親抱怨著。
昨日一家人回來的時候,官府的榜文才送到縣裏,縣吏還沒拓印送到亭裏來,今天大早送來,就張貼在劉亭長家門前的石牌上,鄰裏相親這才知道,敢情劉大刀一家敢回來,不是不要命,而是大難不死,逃過一劫了。這才紛紛上門恭賀。
劉大刀勸老婆:“人之常情。以後還不得靠著鄰裏幫襯,過得去就是了。”
劉大刀這種鄉官,處事最為圓滑,未必是天性使然,環境所迫。
劉薑氏也知道這種情況,多少年了,早習慣了,隻是嘴上說說。
“哎。對了,真送知難去從軍啊?”
長子去了一趟軍營,跟軍中軍校切磋武藝,一起操練,不知道哪根筋不對了,竟然要從軍,丈夫竟然不攔著,真打算送他去軍營。
劉大刀歎道:“從軍也沒什麽不好。天下太平,又不打仗,去軍中曆練一番,將來回來好接我的位子。”
劉薑氏皺著眉:“這道理我懂,可也不一定要送去邊郡啊。當府兵不行嗎?”
其實劉知難現在就是府兵身份,府兵已經淪落為民兵,既不用出戰,也不用訓練,隻有一點免稅特權,可現在朝廷已經不在分配軍田。所以府兵名額,漸漸成了鄉下地主大戶家用來逃稅的一個工具,充任府兵的往往都是地主家的子弟。窮人也不眼紅,因為當府兵,要自備軍資,至少得養一匹馬,普通人家也養不起。甚至有些地方惡霸鄉官,會用抽府兵來壓迫治下窮人,一匹馬會讓一戶小自耕農破產。
劉大刀道:“府兵那還是兵嗎?讓他去邊郡,巡巡邊,多少能混些軍功,上下打點一下,才好接任亭長。當府兵,誰會認?除非碰到押送要犯這種差使,府兵怎麽撈軍功?”
一提到押送要犯,劉薑氏馬上擺手:“快別提這勞什子了,還是去邊郡穩妥。”
當府兵押送犯人,在她看來,比去邊郡巡邊更危險。
“那就這樣說定了。過幾天就送他走,得辛苦你一人看家了。”
“非得去一趟邊郡?寫信不行?。”
“多年沒去了,老長官也好,老戰友也好,不得去拜會一下。失了禮數,誰會照拂大朗?”
劉薑氏點點頭,丈夫說的有理,關於大兒子的前程,她不敢阻攔。
隻是有些擔憂:“那你早去早回,我是個婦道人家,許多事不好出頭。”
“二郎不是在家幫你嗎?”
“二郎要考太學的。”
“這怕什麽,就算考進了太學,天天都能回家。”
“那倒也是。對了,二郎考太學,得拜個名醫,你心裏可有數?”
“方先生就不錯。”
“這個庸醫能行?他先前還說二郎活不了了!你不是說回頭要拆他招牌嗎?”
“誒。不能小看方先生,他年輕時遊學四方,見多識廣,整個春風亭都找不出幾個這麽有學問的先生。再說了,隨便請一個大夫,人家未必好好教。方先生跟咱家幾十年的交情,必然盡心。”
就這樣,第二日劉知易跟父親劉大刀一起上街,出門後在街上買了份點心,一壇酒,幾匹綢布,又上北街割了十斤肉,拎著去春風亭西街的方濟堂。
出風亭位於官道交匯之處,房屋、商鋪都沿著官道修建,所以北去的官道叫做北街,南來的一段官道被叫做南街,西去的自然叫西街,攏共三條街道,劉府住在南街,隔壁是座驛站。方濟堂在西街,是一家藥鋪,是遊方郎中方聞問十幾年前在西街開起來的,十多年過去了,方濟堂成為春風亭唯一的藥鋪,因為方濟堂的藥賣的很便宜,別家藥鋪無法賺錢,紛紛關閉了。
劉知易見過方先生幾麵,沒怎麽說過話。父親跟方先生是故舊,方先生在春風亭十幾年,不可能不認識亭長。
所以進門來,方先生很熱情將父子二人迎進屋內,一間普通的藥鋪,鋪子不大,藥材齊全。沒有夥計,站櫃台的是方先生,診脈的是方先生,開方子是方先生,抓藥的還是方先生。方先生偶爾出診,藥鋪就會關門。
穿過狹小的前堂,後院稍大,有三間磚房,不華麗,很實用,牆磚厚實,房瓦致密,已經有些年頭了,卻完好無損。
走進中間的堂屋,方先生要泡茶,劉知易立馬主動搶過活兒。
連水都沒有!
劉知易飛快的跑去院中的井口打水,拎著桶回堂屋的茶爐燒茶,扔進去幾塊竹炭,慢慢熬著井水。
一邊扇著炭火,不時偷偷看父親跟方先生說著什麽,一開始方先生皺著眉頭,似乎很為難,後來眼神變得熱切,仿佛很感興趣。
很快水燒開了,劉知易拎著連忙泡好兩杯茶,端過去一杯。
躬身將茶端到方先生麵前。
“方先生喝茶。”
方先生撫須沒有接。
父親劉大刀冷哼一聲:“就是這樣敬先生的?沒規矩!跪下!”
劉知易一愣,馬上一喜,這是談成了。
馬上跪下,改口道:“弟子劉知易,拜見先生。先生請喝茶。”
方先生這才接過茶杯,掀開蓋子象征性抿了一口。
然後先生開始訓話了。
“你既拜入我門下,我且問你,何為醫者?”
劉知易道:“醫者,治病救人者也。”
先生搖搖頭:“治病救人,隻是小道。在我門下,你當知醫病者為下,醫心者為上;醫人者為下,醫國者為上。醫之大者,醫國醫民!”
劉知易有些懵,搞這些玄而又玄的大道理的,不是道家嗎?醫家也搞這些?
卻不敢反駁,隻能點頭道:“謝先生教誨。弟子記住了。”
先生點點頭:“起來吧。”
劉知易:“是,先生。”
馬上站起來,又屁顛屁顛的跑去端另一杯茶給父親,接著站在先生旁邊。
先生之後又說了一些規矩,比如每天卯時來藥鋪學徒,酉時才能回家。說完規矩後,不在搭理劉知易,又跟劉大刀聊了些瑣事。直到有人來藥鋪買藥,劉大刀才告辭離開。
劉知易跟著父親慢慢走回家中。
“爹。我覺得這個方先生不行啊。”
劉知易有些擔心,他對考太學很重視,方先生怎麽說都隻是一個亭中的小大夫,默默無名,僅僅這樣也就罷了,一個大夫,不說治病救人的學問,偏偏說起什麽醫國醫民,哪怕說醫者仁心也比這個靠譜啊。
劉知易很擔心這個土大夫是一個嘴炮黨。
劉大刀哼道:“你懂個屁。方先生遊曆四方,醫術精通,你好好學就是了,哪那麽多話。”
劉知易更擔心了,感覺他爹根本不重視他的學業。
劉知易感覺父親心裏藏著事,恨不能馬上把兩個兒子都安排了,準備第二日就北上邊郡。
劉知易雖然很支持大哥去邊郡從軍,心裏卻難免哀傷。父親堅持將大兒子送去邊郡,讓劉知易頗為訝異。從軍沒必要非去邊郡,龍爪山軍寨也可以,離家近,還能照應上,萬一有變,軍營又是庇護所。
劉知易心裏明白,徐謙案之後,不止是他,父親心中也受到了強烈衝擊,送長子去邊郡,也是防範於未然。這個紮根在基層社會,跟三教九流為伍的武夫,並沒有表麵上看起來那麽粗糙。
第二日,春風亭。
一大早劉大刀就去隔壁驛站牽了馬,劉家自己的馬,平時寄養在春風亭驛站。
父子三人牽著馬,劉大刀、劉知難牽著戰馬,劉知易牽著一匹駑馬,上麵馱著行李盤纏。
“就送到這吧。城裏人送行,不過春風亭。你也沒必要遠送了!”
劉大刀說道,聲音低沉。
“爹、大哥保重!”
劉知易抱拳。
劉大刀嗯了一聲,翻身上馬。劉知難多看了幾眼弟弟,好像想說話,又不知道說什麽,重重點了下頭,也上了馬,同時接過劉知易手中的駑馬韁繩,拴在自己的馬鞍上,喊了一聲駕,三匹馬同時跑起來。
劉知易看著他們的背影,突然感覺有種東西沉重起來。
家裏可就隻有我一個男人了!
當父兄的身影消失在北去的官道上後,劉知易往西,走上另一個方向。到了方濟堂門口,藥鋪還沒開張。
等了有一會鋪子門板打開,門板後出現一個身材高挑,五官立體,皮膚白皙,的妙齡少女。
兩人見麵,都是一愣,似乎誰都沒想過會見到對方。
劉知易先反應過來,馬上躬身:“你是大師姐吧。”
這少女是街上的名人,因為她身份很特殊,不是本地人,而是來自大夏國西方山中的戎人。有典型的戎人特征,大眼睛,高鼻梁,身材十分修長,是本地有名的醜姑娘,常被老人擔心嫁不出去。
劉知易倒是覺得這姑娘挺好看的。
少女也反應過來:“對。就是大師姐。你就是我爹新收的徒弟吧。對了,你叫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