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池之想了一路,回到家裏又細細計劃,打定了主意,準備好了就去找顧益純:“學生想從相府辭出來。”
顧益純笑得曖昧,你小子不想吃軟飯?“那可看不到這許多卷宗了。”
“學生已有了出身,再出仕就要容易些。”
池之已經想好了,辭出相府,另謀大理寺職位,今年春天大理寺有小型招考,大理寺卿是鄭靖業一黨,行事也模仿著鄭靖業的作派,招考能人,隻是大理寺的職缺更少、行政級別也較低。池之想憑自己本事考上一考,有靠山是好,卻不能總是靠人家,也會惹人反感,也是顯得自己無能。感情再好,也經不起這樣的搓磨。老師的麵子,還是留到關鍵的時刻再用吧,比如――提親。
“鄭相處學生明日就去請辭,今日來稟先生。”好歹是看老師的麵子才混了個出身,必須跟老師交待清楚了。
“你拿定了主意,必不會聽人勸了,且試一試去。”池之的基礎相當不錯,顧益純也不怕他丟人。關鍵問題是,池之是無法當‘隱士’、‘名士’的,正如當初的鄭靖業一般。早晚都要去闖蕩,不如趁著年輕有足夠的時候經曆挫折。
池之第二天就揣著辭呈尋鄭靖業,沒找著。
鄭靖業是個大忙人,池之在相府也不是什麽重要幕僚,哪有機會天天得見這位“師叔”呢?
鄭靖業知道池之找他,一連晾了他三天,才慢悠悠地在這小子的視線裏出來。
池之也舒緩地向鄭靖業問好:“相公安好。”
“唔,你近來學業如何?”這是師叔的口氣。
“得先生指點,常有進益。”
“大理寺那裏還去麽?”
“挺有意思的,雖是看案卷,卻也是看世間百態,”池之有問必答,然後道,“學生正有一事,想請相公諒解。”
“哦?”
池之遞出了辭呈:“這小半年常出入大理寺,對這斷案更向往一些,故而想去試上一試。”
兩人一齊裝大尾巴狼,就沒一個提到兩人未來可能有的親戚關係問題。鄭靖業捏著池之的辭呈:“想好了?”
“是。”
“那就回去準備罷,縱你是在我這裏呆過的,沒有真本事,大理寺也不會收的。好好考,不要失了你師傅的麵子。”
“必不辱命。”答得堅定。
池之就這樣從公務員隊伍裏退了出來,重新備考去了。敢這麽做也是有底氣的,他研究過往年試題,發現這樣的考試不過是出一些案件讓人去判,案件一般都不難,因為考出來的職位都很低,這也好理解,新人菜鳥嘛。這些菜鳥一旦被選中,都是負責處理比較不那麽重要的案子的負核工作,重大案件才由少卿、正卿等負責,再大一點的案子比如宰相被臉盲症給捅了,驚動了中央,就是三堂會審,菜鳥們隻能跟著打醬油。
難度不大,比起相府來更易生存――隻要你有兩把刷子,手上有硬貨,到哪裏都能吃得開。然後就是在這官場上摸爬滾打混經驗,這是個讓人快速成長的好地方。
池之有自信,他對經義很是熟悉,而且對市井生活也不太陌生,應付小案子還是綽綽有餘的。他還有一個底牌:書法。字寫得好,可是占相當大的優勢的。曾經有一縣令參加大考,風土人情、判案答得不咋地,但是字好,被當時的皇帝一眼看中,留崇文館裏了。
池之閉門讀書,直到大理寺在三月初開考,投了名刺,把大理寺卿唐文淵嚇得不輕。
他認得池之,這貨不是在相府裏當小弟麽?怎麽跑到我這裏來了?親娘誒,鄭相沒打招呼啊!這小子的老師是顧益純啊!這事兒是怎麽弄的?唐文淵要說也是個精明人,愣是被池之這一手弄得一頭霧水。
戰戰兢兢地去請示鄭靖業外加表忠心:“實不知池世兄這是為什麽。”
正如池之所想,有個靠山就是好。鄭靖業一點也沒為難他,隻對唐文淵道:“他投了名刺你就收下,照規矩辦。考得好了,就留下,考得不好,捆起來送給思玄再開導開導去。”
池之就得到了入場資格。到了考試當天,拎著筆墨進了考場,周圍同考的最年輕也有他年紀一倍大,在一堆大叔中間,越發顯得池之風采照人。一看試卷,唇角勾起一抹笑。題目都不難,一道是判婚姻繼承,一道是判田產糾紛,還有一道是判奴婢犯罪主人的責任問題。
提起筆三兩下就寫好了判詞,然後,他交了卷子離席。唐文淵一直在偷窺,見他交了卷,急忙拿來看,判得極好,字也好,難得判案兩麵淨光。想一想鄭靖業的囑咐,這應該是屬於可以留下來的。
不出意外,池之被選中,然後大理寺卿以推薦的形式打報告給皇帝,其實這樣的小官,在鄭靖業手裏就批下來了,給皇帝過目不過是走一個形式。由於池之的名字短期內兩次出現在皇帝麵前,前一次是宰相推薦的後一次是九卿之一推薦的,皇帝也就多問了一句:“這個池之的名字,我記得在哪裏見過?”
鄭靖業不帶感情色彩地簡單介紹了一下池之的來曆,然後添上一句:“是思玄的學生。”
皇帝來了興趣:“想起來了!是京兆池氏,難得他們家還有這樣的人物,能讓顧益純看上,怕是有些能耐的。宣過來看看罷。”
――――――――――――――――――――――――――――――――
池之鮮嫩水靈地出現在了皇帝跟前,皇帝一看就喜歡上了,多可愛的孩子、長得多好啊!可以考慮招來做女婿!皇帝摸著花白胡子,笑得很是猥瑣,可算解決掉一個閨女了。
池之一臉的波瀾不驚,給皇帝行過禮,就當皇帝是雕塑,這令皇帝頗為氣悶。隻是想到他那一大批次的女兒,皇帝又軟和了起來,很是和氣地問道:“卿青春幾何?”
“臣年十五。”多一個字的廢話都不帶說的。
“家中還有何人呐?”
“除了臣,再沒別人了。”池之答得斬釘截鐵,帶著一股子的肅殺。
皇帝果斷打消了念頭,小小年紀,六親死絕,這個這個,命是不是有點兒硬啊?看他一張便秘臉,真的不太好相與呐!留著這張閻王臉去斷案去吧!誒,皇帝真是一種善變的生物!
池之就這樣從皇帝手裏逃過一命,沒有結一個公主仇人。但是,他的這次被召見還是引起了旁人的注意。
太子聽說皇帝召見了一個十五歲的少年,還是個小神童,還是自己考的公務員,眉頭就皺了起來:“可是當真?十五歲的少年,有甚能為?大理寺卿薦的他?”鄭黨都不是好人,莫不是走的後門?
趙逸略一尋思,以手加額道:“想起來了,這是京兆池氏的子孫,顧益純收他為弟子。前番入鄭靖業幕府,他怎麽脫了出來又去大理寺了?”
一聽到這人與鄭靖業有關聯,蕭令行生理性厭惡就來了:“小小年紀,能有甚能為?”
“他亦是名門之後,許是些本領呢?”
蕭令行扯出一抹詭異的笑容來:“那就試上一試。”
趙逸一想,顧益純的學生,能跟太子混到一起的機率實在太小,試試就試試,情況再壞又能如何?本是潛在敵人,這一試,也算是評估一下,故而沒有出言阻攔。
池之沒想到,在跟雞毛蒜皮打了仨月交道,又被打包到了熙山之後,讓他遇到了一件大案。
他斷案細致周到,完全不像十五歲的少年(早熟嘛),深得唐文淵喜歡。又看在顧、鄭二人的麵子上,唐文淵點名把他給打包到熙山辦公。正遇到這一樁案子。
此案乃是地方主審,卻與鄭黨相關。鄭黨成員禮部侍郎齊慈的小舅子賈仁在老家強搶民女未成把民女李氏的爹給弄死了,卻以家奴抵罪,小舅子隻負連帶責任,交錢抵罪。基於本朝之彪悍民風,民女她哥為父報仇,把齊慈小舅子給戳了。這位沒有臉盲症,一戳一個準兒,地方官判了他一個死刑。問題是這位孝子,是他家獨苗,而且他自己還沒兒子。
死刑是要複核的。
唐文淵很熟練地就批準了複核,東宮卻指使禦史上書彈劾。一來二去,這就鬧到了翠微宮皇帝跟前。
皇帝看著卷宗頗為不奈,上表的禦史的政治立場挺明白的,而且從卷宗上來看,地方官的判斷也是天衣無縫的。皇帝也相信這是縱奴行凶的,有狗腿子不用,還會親力親為麽?真是勢大,就隻能證明齊慈小舅子沒有自己動手。
然而凡事都要考慮一下群眾感受,禦史的彈章裏不但說地方官“玩忽職守”還把齊慈、鄭靖業都掃了進去,說是因為他們勢大,所以地方官不敢判齊慈小舅子,而要殺了孝子,更可憐的是孝子是獨苗,這分明是要人家絕後,這是為官不仁。
齊慈、鄭靖業因受到彈劾,必須要回避此案,但是鄭黨人數實在不少,打起嘴仗來也是聲勢不弱。齊說禦史打擊麵過大,上綱上線別有用心。禦史有東宮背景,又認為自己是正義的一方,亦是寸步不讓,朝上吵得那叫一個亂七八糟。
皇帝被吵得頭疼不已,召開會議,由於涉及到法律問題,大理寺在熙山人員有幸參與。大理寺也不是鐵板一塊,亦有為東宮說話的,還有覺得齊慈小舅子做得過份了的,人家孝子其情可憫的。這兩種人都覺得:“李某情有可原,罪當減兩等。”
鄭黨肯定不會同意:“李某之父非賈某所殺傷,殺傷之人亦以抵罪,一罪不二罰。”
吵得皇帝頭更疼了,鄭靖業閉口不言,蕭令行也不說話,但是他一直目視池之,終於引起了皇帝的注意:“池之,你也是大理寺員屬,為何閉口不言?”
池之道:“此事非臣職責所在。”
“朕現在問你,若是你當此事,該如何判?”
“敢問聖人所言,是臣當案發之初,還是案發之末?”
皇帝扶著腦袋:“你一一說來。”
“若是案發之初,奴婢傷人,猶縱馬踏禾,奴婢同畜產。若是案發之末,殺人抵命。”
禦史不幹了,跳起來一臉氣憤:“這是常有的手法,出了事,拿奴婢抵罪,罪人依舊逍遙法外!你這般判法,能令人心服麽?”看池之的目光像是在看敗類。
池之當禦史是空氣,直到皇帝問他:“禦史問話,你為何不答?”方答道:“臣是陛下臣,立陛下前,回陛下話,他人於禦前亂問目無君上,不打過去是臣礙於朝廷禮儀、是臣修養好,還答的什麽!”
禦史臉上一片青紅色。
皇帝沒表態,繼續問:“你這般判能令人心服麽?”
池之頓了頓,像是在思考:“臣方才還沒說完呢,就叫打斷了。有法必依,否則要法何用?今日你說此事不仁,要寬縱了殺人凶徒,明日就有人借權勢殺完了人照此例而判,到時候隻能是法紀敗壞。是為求一時一事之令名而毀陛下萬年法典!實不可取!隻是法理不外人情。命是要抵的,如今離秋決還有些時日呢,李某若有妻妾,許她同住就是。若是沒有,好歹也能買一侍婢。”讓他家留個後不就結了?
皇帝一想,這真是兩全,看池之一臉的公平正義(皇帝,你的節操),欣慰地道:“卿果善斷。”一高興,給池之硬提了n級,從從八品的“評事”變成了從六品的大理寺丞。充份體現了老年昏君不依法辦事、不按照幹部評級辦法提拔年輕幹部的特質。
皇帝更昏庸的是,把上表的那個禦史先調離崗位,然後罷黜了。你求個仁義又不畏強權的好名聲,朕的法律就要被敗壞了,如何能忍?
東宮被打懵了,十五歲的小孩子,你怎麽能想得出這一招來的?!
魂淡!你開掛了吧?
不管別人心裏有多少隻神獸在狂奔,池之在他的娶妻大業上又邁進了一大步,當然,也給自己惹來了不小的麻煩,同時也給鄭琰帶了一個不知是好是壞的機緣。
顧益純笑得曖昧,你小子不想吃軟飯?“那可看不到這許多卷宗了。”
“學生已有了出身,再出仕就要容易些。”
池之已經想好了,辭出相府,另謀大理寺職位,今年春天大理寺有小型招考,大理寺卿是鄭靖業一黨,行事也模仿著鄭靖業的作派,招考能人,隻是大理寺的職缺更少、行政級別也較低。池之想憑自己本事考上一考,有靠山是好,卻不能總是靠人家,也會惹人反感,也是顯得自己無能。感情再好,也經不起這樣的搓磨。老師的麵子,還是留到關鍵的時刻再用吧,比如――提親。
“鄭相處學生明日就去請辭,今日來稟先生。”好歹是看老師的麵子才混了個出身,必須跟老師交待清楚了。
“你拿定了主意,必不會聽人勸了,且試一試去。”池之的基礎相當不錯,顧益純也不怕他丟人。關鍵問題是,池之是無法當‘隱士’、‘名士’的,正如當初的鄭靖業一般。早晚都要去闖蕩,不如趁著年輕有足夠的時候經曆挫折。
池之第二天就揣著辭呈尋鄭靖業,沒找著。
鄭靖業是個大忙人,池之在相府也不是什麽重要幕僚,哪有機會天天得見這位“師叔”呢?
鄭靖業知道池之找他,一連晾了他三天,才慢悠悠地在這小子的視線裏出來。
池之也舒緩地向鄭靖業問好:“相公安好。”
“唔,你近來學業如何?”這是師叔的口氣。
“得先生指點,常有進益。”
“大理寺那裏還去麽?”
“挺有意思的,雖是看案卷,卻也是看世間百態,”池之有問必答,然後道,“學生正有一事,想請相公諒解。”
“哦?”
池之遞出了辭呈:“這小半年常出入大理寺,對這斷案更向往一些,故而想去試上一試。”
兩人一齊裝大尾巴狼,就沒一個提到兩人未來可能有的親戚關係問題。鄭靖業捏著池之的辭呈:“想好了?”
“是。”
“那就回去準備罷,縱你是在我這裏呆過的,沒有真本事,大理寺也不會收的。好好考,不要失了你師傅的麵子。”
“必不辱命。”答得堅定。
池之就這樣從公務員隊伍裏退了出來,重新備考去了。敢這麽做也是有底氣的,他研究過往年試題,發現這樣的考試不過是出一些案件讓人去判,案件一般都不難,因為考出來的職位都很低,這也好理解,新人菜鳥嘛。這些菜鳥一旦被選中,都是負責處理比較不那麽重要的案子的負核工作,重大案件才由少卿、正卿等負責,再大一點的案子比如宰相被臉盲症給捅了,驚動了中央,就是三堂會審,菜鳥們隻能跟著打醬油。
難度不大,比起相府來更易生存――隻要你有兩把刷子,手上有硬貨,到哪裏都能吃得開。然後就是在這官場上摸爬滾打混經驗,這是個讓人快速成長的好地方。
池之有自信,他對經義很是熟悉,而且對市井生活也不太陌生,應付小案子還是綽綽有餘的。他還有一個底牌:書法。字寫得好,可是占相當大的優勢的。曾經有一縣令參加大考,風土人情、判案答得不咋地,但是字好,被當時的皇帝一眼看中,留崇文館裏了。
池之閉門讀書,直到大理寺在三月初開考,投了名刺,把大理寺卿唐文淵嚇得不輕。
他認得池之,這貨不是在相府裏當小弟麽?怎麽跑到我這裏來了?親娘誒,鄭相沒打招呼啊!這小子的老師是顧益純啊!這事兒是怎麽弄的?唐文淵要說也是個精明人,愣是被池之這一手弄得一頭霧水。
戰戰兢兢地去請示鄭靖業外加表忠心:“實不知池世兄這是為什麽。”
正如池之所想,有個靠山就是好。鄭靖業一點也沒為難他,隻對唐文淵道:“他投了名刺你就收下,照規矩辦。考得好了,就留下,考得不好,捆起來送給思玄再開導開導去。”
池之就得到了入場資格。到了考試當天,拎著筆墨進了考場,周圍同考的最年輕也有他年紀一倍大,在一堆大叔中間,越發顯得池之風采照人。一看試卷,唇角勾起一抹笑。題目都不難,一道是判婚姻繼承,一道是判田產糾紛,還有一道是判奴婢犯罪主人的責任問題。
提起筆三兩下就寫好了判詞,然後,他交了卷子離席。唐文淵一直在偷窺,見他交了卷,急忙拿來看,判得極好,字也好,難得判案兩麵淨光。想一想鄭靖業的囑咐,這應該是屬於可以留下來的。
不出意外,池之被選中,然後大理寺卿以推薦的形式打報告給皇帝,其實這樣的小官,在鄭靖業手裏就批下來了,給皇帝過目不過是走一個形式。由於池之的名字短期內兩次出現在皇帝麵前,前一次是宰相推薦的後一次是九卿之一推薦的,皇帝也就多問了一句:“這個池之的名字,我記得在哪裏見過?”
鄭靖業不帶感情色彩地簡單介紹了一下池之的來曆,然後添上一句:“是思玄的學生。”
皇帝來了興趣:“想起來了!是京兆池氏,難得他們家還有這樣的人物,能讓顧益純看上,怕是有些能耐的。宣過來看看罷。”
――――――――――――――――――――――――――――――――
池之鮮嫩水靈地出現在了皇帝跟前,皇帝一看就喜歡上了,多可愛的孩子、長得多好啊!可以考慮招來做女婿!皇帝摸著花白胡子,笑得很是猥瑣,可算解決掉一個閨女了。
池之一臉的波瀾不驚,給皇帝行過禮,就當皇帝是雕塑,這令皇帝頗為氣悶。隻是想到他那一大批次的女兒,皇帝又軟和了起來,很是和氣地問道:“卿青春幾何?”
“臣年十五。”多一個字的廢話都不帶說的。
“家中還有何人呐?”
“除了臣,再沒別人了。”池之答得斬釘截鐵,帶著一股子的肅殺。
皇帝果斷打消了念頭,小小年紀,六親死絕,這個這個,命是不是有點兒硬啊?看他一張便秘臉,真的不太好相與呐!留著這張閻王臉去斷案去吧!誒,皇帝真是一種善變的生物!
池之就這樣從皇帝手裏逃過一命,沒有結一個公主仇人。但是,他的這次被召見還是引起了旁人的注意。
太子聽說皇帝召見了一個十五歲的少年,還是個小神童,還是自己考的公務員,眉頭就皺了起來:“可是當真?十五歲的少年,有甚能為?大理寺卿薦的他?”鄭黨都不是好人,莫不是走的後門?
趙逸略一尋思,以手加額道:“想起來了,這是京兆池氏的子孫,顧益純收他為弟子。前番入鄭靖業幕府,他怎麽脫了出來又去大理寺了?”
一聽到這人與鄭靖業有關聯,蕭令行生理性厭惡就來了:“小小年紀,能有甚能為?”
“他亦是名門之後,許是些本領呢?”
蕭令行扯出一抹詭異的笑容來:“那就試上一試。”
趙逸一想,顧益純的學生,能跟太子混到一起的機率實在太小,試試就試試,情況再壞又能如何?本是潛在敵人,這一試,也算是評估一下,故而沒有出言阻攔。
池之沒想到,在跟雞毛蒜皮打了仨月交道,又被打包到了熙山之後,讓他遇到了一件大案。
他斷案細致周到,完全不像十五歲的少年(早熟嘛),深得唐文淵喜歡。又看在顧、鄭二人的麵子上,唐文淵點名把他給打包到熙山辦公。正遇到這一樁案子。
此案乃是地方主審,卻與鄭黨相關。鄭黨成員禮部侍郎齊慈的小舅子賈仁在老家強搶民女未成把民女李氏的爹給弄死了,卻以家奴抵罪,小舅子隻負連帶責任,交錢抵罪。基於本朝之彪悍民風,民女她哥為父報仇,把齊慈小舅子給戳了。這位沒有臉盲症,一戳一個準兒,地方官判了他一個死刑。問題是這位孝子,是他家獨苗,而且他自己還沒兒子。
死刑是要複核的。
唐文淵很熟練地就批準了複核,東宮卻指使禦史上書彈劾。一來二去,這就鬧到了翠微宮皇帝跟前。
皇帝看著卷宗頗為不奈,上表的禦史的政治立場挺明白的,而且從卷宗上來看,地方官的判斷也是天衣無縫的。皇帝也相信這是縱奴行凶的,有狗腿子不用,還會親力親為麽?真是勢大,就隻能證明齊慈小舅子沒有自己動手。
然而凡事都要考慮一下群眾感受,禦史的彈章裏不但說地方官“玩忽職守”還把齊慈、鄭靖業都掃了進去,說是因為他們勢大,所以地方官不敢判齊慈小舅子,而要殺了孝子,更可憐的是孝子是獨苗,這分明是要人家絕後,這是為官不仁。
齊慈、鄭靖業因受到彈劾,必須要回避此案,但是鄭黨人數實在不少,打起嘴仗來也是聲勢不弱。齊說禦史打擊麵過大,上綱上線別有用心。禦史有東宮背景,又認為自己是正義的一方,亦是寸步不讓,朝上吵得那叫一個亂七八糟。
皇帝被吵得頭疼不已,召開會議,由於涉及到法律問題,大理寺在熙山人員有幸參與。大理寺也不是鐵板一塊,亦有為東宮說話的,還有覺得齊慈小舅子做得過份了的,人家孝子其情可憫的。這兩種人都覺得:“李某情有可原,罪當減兩等。”
鄭黨肯定不會同意:“李某之父非賈某所殺傷,殺傷之人亦以抵罪,一罪不二罰。”
吵得皇帝頭更疼了,鄭靖業閉口不言,蕭令行也不說話,但是他一直目視池之,終於引起了皇帝的注意:“池之,你也是大理寺員屬,為何閉口不言?”
池之道:“此事非臣職責所在。”
“朕現在問你,若是你當此事,該如何判?”
“敢問聖人所言,是臣當案發之初,還是案發之末?”
皇帝扶著腦袋:“你一一說來。”
“若是案發之初,奴婢傷人,猶縱馬踏禾,奴婢同畜產。若是案發之末,殺人抵命。”
禦史不幹了,跳起來一臉氣憤:“這是常有的手法,出了事,拿奴婢抵罪,罪人依舊逍遙法外!你這般判法,能令人心服麽?”看池之的目光像是在看敗類。
池之當禦史是空氣,直到皇帝問他:“禦史問話,你為何不答?”方答道:“臣是陛下臣,立陛下前,回陛下話,他人於禦前亂問目無君上,不打過去是臣礙於朝廷禮儀、是臣修養好,還答的什麽!”
禦史臉上一片青紅色。
皇帝沒表態,繼續問:“你這般判能令人心服麽?”
池之頓了頓,像是在思考:“臣方才還沒說完呢,就叫打斷了。有法必依,否則要法何用?今日你說此事不仁,要寬縱了殺人凶徒,明日就有人借權勢殺完了人照此例而判,到時候隻能是法紀敗壞。是為求一時一事之令名而毀陛下萬年法典!實不可取!隻是法理不外人情。命是要抵的,如今離秋決還有些時日呢,李某若有妻妾,許她同住就是。若是沒有,好歹也能買一侍婢。”讓他家留個後不就結了?
皇帝一想,這真是兩全,看池之一臉的公平正義(皇帝,你的節操),欣慰地道:“卿果善斷。”一高興,給池之硬提了n級,從從八品的“評事”變成了從六品的大理寺丞。充份體現了老年昏君不依法辦事、不按照幹部評級辦法提拔年輕幹部的特質。
皇帝更昏庸的是,把上表的那個禦史先調離崗位,然後罷黜了。你求個仁義又不畏強權的好名聲,朕的法律就要被敗壞了,如何能忍?
東宮被打懵了,十五歲的小孩子,你怎麽能想得出這一招來的?!
魂淡!你開掛了吧?
不管別人心裏有多少隻神獸在狂奔,池之在他的娶妻大業上又邁進了一大步,當然,也給自己惹來了不小的麻煩,同時也給鄭琰帶了一個不知是好是壞的機緣。